《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是课内学*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看雪》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海峡*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也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人民团聚。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去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北京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6、终于有一年冬天,台湾的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但是那年北京刚好没有下雪。那么你会怎样台湾小朋友描述北京冬天的雪景,玩雪的情景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a)复*巩固生字。

  b)会写课文里要求写的十个生字,并能用这些生字组词。

  c)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

  1同桌之间互练,师生分角色读。

  2表演读。

  复*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1、用要写的生字组词。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3、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4、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四、总结本课学*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字卡,复*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板书: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看雪》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海峡*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也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人民团聚。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去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北京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6、终于有一年冬天,台湾的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但是那年北京刚好没有下雪。那么你会怎样台湾小朋友描述北京冬天的雪景,玩雪的情景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a)复*巩固生字。

  b)会写课文里要求写的十个生字,并能用这些生字组词。

  c)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

  1同桌之间互练,师生分角色读。

  2表演读。

  复*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1、用要写的生字组词。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3、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4、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四、总结本课学*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雪景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学生认识了*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

  字词是学*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看雪》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看雪》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就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全是写景的佳作。前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水,钱塘江的潮,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和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检查预*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读完后请学生指出读错得字音,老师将读错的字及字音写到黑板上。

  2.再点人朗读。这一次请同学指出字音和停顿上的错误。

  3.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4.学生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二)检查预*

  1.请学生解释文中的一词多义字:是、更、一、白。(板书)

  2.请学生解释词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词“痴”。(板书)

  3.请学生解释:毳衣、雾凇、沆砀、焉得、强饮。(板书)

  4.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他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时分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诵读。

  2.翻译。

  3.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分析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②采用的修辞——夸张,排比,比喻。

  ③分析写景的方法。哪些词语既生动传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孤独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见*题一2)白描手法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使人有一个整体印象。文字朴素,笔墨简省。

  四)品读课文,读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归纳小结

  (一)提问:通过学*课文,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好一个的张岱!

  (学生自由表达: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好一个清高孤傲的张岱!好一个不忘故国的张岱!……)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能生动传神地体现张岱的性格特点?(痴)文人墨客对景物的“痴”,怎样理解才对?(“痴”是喜爱、酷爱的意思。)

  (三)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使用白描手法,写一景物,200字左右。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看雪》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看雪》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的预*,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练*,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字卡,复*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板书: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看雪》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看雪》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luán)

  一(shà)间

  点(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月(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坦的,*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luán)

  一(shà)间

  点(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月(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坦的,*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一、学*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 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luán)

  一(shà)间

  点(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月(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坦的,*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8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二、设计思想

  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因此,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而应以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

  2、学生地处乡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尤有实际意义。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练*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四、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巩固复*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五、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判断得准确;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并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因此,外出前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那么,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2、检查预*

  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简要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整体感知

  ⑴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后,简要概括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

  ⑵跳读课文,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学生可自行设计表格,也可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总结: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晕、华、虹、霞四种。)

  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名称的理解。

  4、重点研讨

  ⑴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提示: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第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3、4、5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第6段开始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

  ⑵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仿照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先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重点学*课文第1段的语言,并仿照示例造句。)

  5、拓展延伸

  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天气的谚语,要求说出搜集的方法。

  6、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的思路清晰,很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恰当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7、布置作业

  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八、教学反思

  1、此设计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2、此设计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了“语文味”。

  3、此设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观察、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的研讨,始终处在积极的学*动态中,较好地达成了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重点词语的积累。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欣赏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章内容,欣赏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文字。

  (2)通过两幅雪景的比较阅读,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态度与价值观。

  学*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重点: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蕴含其中的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散文诗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

  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春季)为什么?(因为春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等)那么你们最不喜欢的季节是哪个呢?(冬季)为什么呢?(因为冬季无比寒冷)难道冬天除了寒冷就没有值得我们喜欢的地方吗?(有,我最喜欢冬天的雪。)好,既然大家都喜欢冬天的雪,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一

  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野草》。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雪》。《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理想的春天。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

  师:教师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磬(qìng)口灼(zhuó)灼凛(lǐn)冽(liè)旋(xuàn)风旋(xuán)转脂粉奁(lián)粘(zhān)连粘(nián)结

  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生:我描绘的画是这样的:在冰天雪地里,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堆雪人,雪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还有蜜蜂纷纷来采蜜。

  师:非常好的一幅“冬花雪野图”。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老师我画的是雪雾,什么是雪雾?就是凛冽的寒风把雪花吹得满天飞舞。

  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

  下面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我描绘的是两幅画,一幅是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有各种各样花的点缀,充满生命的力量;另一幅是蓬勃奋飞的朔方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的雪景。

  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两幅不同的画面。

  (师板书:北方的雪南方的雪)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

  生:我认为是“滋润美艳”。

  师:好,如果你把后面的“之至”加上再读一读,比较一下,与“滋润美艳”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

  生:“滋润美艳之至”比我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要好。

  师:好在哪里?

  生:“之至”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短语点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到了极点。

  师:哦,这位同学理解十分到位。

  师:谁来说一下,什么地方体现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这一特点呢?

  生:江南的雪有梅花、杂草、蜜蜂来点缀,它不单调,显得生气盎然,使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无穷的快乐。

  师:江南的雪就是在作者的笔下就那么完美无瑕吗?

  生:是有瑕疵的,塑雪罗汉虽然给我们带来欢乐之后,但美中不足不持久,第二天就逐渐消释了,难免给人留下遗憾。

  师:同学们对江南的雪理解得比较独到。下面谁来找一下朔方的雪特点的句子?

  生:“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全面。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有,北方的雪是孤独的,因为它决不粘连。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决不粘连。

  三、赏析:

  师: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滋润美艳的江南雪那份秀丽而心动,为永远如粉如沙朔方雪的那份苍劲而震撼,下面同学们再去品读文章,从两幅画面中任选其中的一幅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

  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生:我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决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深沉的、厚重,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

  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呢?

  生:有,我比较喜欢“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江南的雪,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

  师:非常好,请坐下。

  师:刚才同学们对两幅雪景图的看法各有千秋,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更喜欢哪一幅呢?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的是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原因是它不单调,有各种各样的花和杂草作为点缀,人们还可以在雪地里塑雪罗汉,南方的雪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表现了他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刚才这位同学认为鲁迅喜欢的是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作者喜欢的是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当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旋转升腾,这正映照着鲁迅先生在那种黑暗的社会里独自抗争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持不同的看法,那么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呢?

  生: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

  师:是的,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作者最欣赏的还是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孤独的,被表现为死掉的雨,北方的雪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了雨的精魂。

  五、总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雪景与北方雪景,并在比较重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饱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第一、二题。

  七、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向往美好

  北方的雪—旋转升腾—奋力抗争

  八、教学反思: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进鲁迅的生命,去感悟他在孤独中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学生坚强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雪》教学设计2

  教案背景: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今春南方北方都多多少少下了几场雪,孩子们对雪也极为喜爱。在这样的情景下教授本课,能够极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分析:

  《雪》写于1925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我们学*本文,就是引领学生去感悟这种感情,理解这种匠心。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文章借景抒怀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课前预*:

  略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也说一个谜语让你们猜:

  (大屏幕显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雪)

  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大屏幕展示雪景图片)

  学生可能说的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北国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归结导入:同样是写雪,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那么对于鲁迅先生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雪,我们会读出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内涵呢?

  二、自主学*,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2、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3、学生齐读课文: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男生齐读4——6段。

  思考:老师为何这样分工?有什么理由,同学们都读出了不同的画面和感情了吗?

  明确并板书:对比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滋润美艳“但是”蓬勃地奋飞

  三、合作探究,赏析美文

  1、反复研读课文,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的深切涵义分别是什么?

  “滋润美艳”,何为“滋润美艳”?“滋润”有三个义项:①使湿润,干枯;②含水分多;③方言,舒服,舒心。选哪一个?选②

  追问: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的特点?

  ——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

  追问:“美艳”何意?文中哪些描写表现江南雪的“美艳”了?

  ——雪野中景物之美(色彩的映衬)很洁白,很明艳,目光灼灼

  请一女生从第一段读出滋润美艳之美

  朔方: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找出能表现“蓬勃地奋飞”的动词?——生光,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请一男生读出“蓬勃地奋飞”的气势。

  注意:在这里老师一定要跟上读的指导。前一部分我指导学生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后一部分感情与之截然不同。我先示范朗读,调动学生激情,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气势,在读中领会作者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1)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回忆和对现实中朔方雪景的描画,分别寄托了、融入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体会分别是怎样不同的感情吗?请你在课文上做些圈点批注,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师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美丽多彩的江南的雪怀有一种眷恋、渴望、快乐、童真童趣

  而对独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怀有一种赞颂、敬仰之情。

  (2)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抒情性的文体,向前一步,就变成了诗。试着用文中的句子将两种不同的画面和诗人的不同感受改写为两首诗。

  学生自由改写。写完后小组内分享交流展示,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展示。集体推荐出的优秀作品用稿纸誊抄出来张贴在班内的宣传栏内。

《雪》教学设计3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音乐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同学们,纷纷扬扬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成一篇凝结情思的华彩美文。1924年岁暮北京的一场落雪,鲁迅先生破例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颇富诗情的文字,18天后,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收入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检查课前预*字词掌握情况

  重要字词:

  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升腾脂粉奁磬口胭脂目光灼灼朔方蓬勃弥漫旋转精魂

  三、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提问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听读完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的?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1924~1926年所写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词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苦闷和现实社会的抗争。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要求:女生朗读第一部分“江南的雪”,男生朗读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六、板书设计

  温德华

《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重点词语的积累。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欣赏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章内容,欣赏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文字。

  (2)通过两幅雪景的比较阅读,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3、情感、态度态度与价值观。

  学*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重点: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蕴含其中的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散文诗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

  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年四季之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春季)为什么?(因为春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等)那么你们最不喜欢的季节是哪个呢?(冬季)为什么呢?(因为冬季无比寒冷)难道冬天除了寒冷就没有值得我们喜欢的地方吗?(有,我最喜欢冬天的雪。)好,既然大家都喜欢冬天的雪,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一

  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朝花夕拾》、《野草》。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选自散文诗集《野草》的《雪》。《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理想的春天。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

  师:教师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磬(qìng)口灼(zhuó)灼凛(lǐn)冽(liè)旋(xuàn)风旋(xuán)转脂粉奁(lián)粘(zhān)连粘(nián)结

  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生:我描绘的画是这样的:在冰天雪地里,一群孩子围在一起堆雪人,雪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还有蜜蜂纷纷来采蜜。

  师:非常好的一幅“冬花雪野图”。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老师我画的是雪雾,什么是雪雾?就是凛冽的寒风把雪花吹得满天飞舞。

  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

  下面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生:我描绘的是两幅画,一幅是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有各种各样花的点缀,充满生命的力量;另一幅是蓬勃奋飞的朔方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的雪景。

  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两幅不同的画面。

  (师板书:北方的雪南方的雪)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

  生:我认为是“滋润美艳”。

  师:好,如果你把后面的“之至”加上再读一读,比较一下,与“滋润美艳”表达效果是否一样呢?

  生:“滋润美艳之至”比我刚才用的“滋润美艳”要好。

  师:好在哪里?

  生:“之至”是到了极点的意思,这个短语点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到了极点。

  师:哦,这位同学理解十分到位。

  师:谁来说一下,什么地方体现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这一特点呢?

  生:江南的雪有梅花、杂草、蜜蜂来点缀,它不单调,显得生气盎然,使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无穷的快乐。

  师:江南的雪就是在作者的笔下就那么完美无瑕吗?

  生:是有瑕疵的,塑雪罗汉虽然给我们带来欢乐之后,但美中不足不持久,第二天就逐渐消释了,难免给人留下遗憾。

  师:同学们对江南的雪理解得比较独到。下面谁来找一下朔方的雪特点的句子?

  生:“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全面。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有,北方的雪是孤独的,因为它决不粘连。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决不粘连。

  三、赏析:

  师: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滋润美艳的江南雪那份秀丽而心动,为永远如粉如沙朔方雪的那份苍劲而震撼,下面同学们再去品读文章,从两幅画面中任选其中的一幅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

  师:哪位同学先来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生:我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决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深沉的、厚重,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

  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呢?

  生:有,我比较喜欢“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江南的雪,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

  师:非常好,请坐下。

  师:刚才同学们对两幅雪景图的看法各有千秋,下面我们探究一下,作者更喜欢哪一幅呢?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的是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原因是它不单调,有各种各样的花和杂草作为点缀,人们还可以在雪地里塑雪罗汉,南方的雪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表现了他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刚才这位同学认为鲁迅喜欢的是江南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非常好。还有没有别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作者喜欢的是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当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旋转升腾,这正映照着鲁迅先生在那种黑暗的社会里独自抗争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持不同的看法,那么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呢?

  生: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

  师:是的,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作者最欣赏的还是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孤独的,被表现为死掉的雨,北方的雪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了雨的精魂。

  五、总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雪景与北方雪景,并在比较重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用饱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第一、二题。

  七、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向往美好

  北方的雪—旋转升腾—奋力抗争

  八、教学反思: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进鲁迅的生命,去感悟他在孤独中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学生坚强地面对今后的人生。

《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情景,练*口头表达。

  4、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冬的寒冷,雪的美丽。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冬的寒冷,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雪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写的《夜雪》,显得那么*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介绍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学*古诗

  1、读题目。

  2、出示古诗的视频。自读古诗,指名读。生评,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3、读第一二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认识“衾”和“枕”。预设:“衾”指被子;“枕”指枕头。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4、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那么,诗人醒来,听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因为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所以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你们看这是从听觉(闻)写出雪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5、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6、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说说“雨”的特点。(预设: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如果春雨来了,你试着让雨水拂拭自己的脸,那种感觉是温柔的,就像妈妈轻轻地摸着你的脸,非常舒适。而小草们、鲜花们有了春雨的滋润,一定会更加鲜艳了。春雨,是它们的营养品。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玻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让人不禁认为夏雨就像一只发了疯的蜜蜂,不停在鸣叫。被夏雨打到脸上的滋味可不好尝,它像一块小石头扔到脸上,很疼的。秋天的雨,是春天的雨和夏雨的结合。有时秋雨细细绵绵的飘扫在大地,有时却像发哮似的降散。不过,秋雨是丰收果实的使者。下了秋雨,农民伯伯心里也轻松多了,因为丰收的日子到了。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雨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清新,每次下完雨,大地就像过滤般的清新。)

  7、背诵古诗。

  三、作业

  1、用泡泡泥做雪花。

  2、给爸爸妈妈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讲讲古诗的意思。

《雪》教学设计6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音乐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同学们,纷纷扬扬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更催生成一篇凝结情思的华彩美文。1924年岁暮北京的一场落雪,鲁迅先生破例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颇富诗情的文字,18天后,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收入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二、检查课前预*字词掌握情况

  重要字词:

  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升腾脂粉奁磬口胭脂目光灼灼朔方蓬勃弥漫旋转精魂

  三、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提问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听读完后,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的?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4)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5)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7、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1924~1926年所写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词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苦闷和现实社会的抗争。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要求:女生朗读第一部分“江南的雪”,男生朗读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散文诗的特点。

  2、比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含义。

  2、把握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反复诵读课文中,比较南北雪的异同。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第二课时:通过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三课时:做练*。

  教学考点及落实:

  1、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句子,并概括出它们各自具有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一说“优美”);

  北方的雪:苍凉悲壮(一说“壮美”)

  2、作者是怎样描写南方雪的?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品味雪景)

  写江南雪景,首先概括它的特点,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多用暖色调的形容词,笔致绵密、舒缓,给人以*和、安谧之感。并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蜜蜂的纷飞喧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渲染了田园牧歌式的恬淡气氛。

  3、作者在课文开头前三段描写了江南雪景,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开篇中着重描写了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寄寓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4、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景的?

  明确:写朔方雪景,则重在动态的表现。朔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独、寂寞,运笔大刀阔斧,粗犷、急促,产生了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

  5、写朔方的雪时,着重从哪三个空间进行立体描写?

  明确:作者写朔雪时,着力从“无边的旷野下”、“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这三个空间来写,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6、课文4、5、6、三段描写北方雪景,用意是什么?

  明确:鲁迅以粗犷的笔墨描写“朔方的雪”包含了作者对害冷环境的反抗,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彷徨、孤寂,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6、两幅雪景图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明确:作者写江南雪的优美,正是为了衬托出朔方雪的壮美,在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7、文中作者描写了雪罗汉的形象,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从内容上说,作者以特写的方式来写“大阿罗汉”暗示出虽然“阿罗汉”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曾几何时,便化为子虚乌有“暗示*和优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经不起外力打击,不可过于眷恋。从结构上看,作者以实写虚,”化景物为情思“,从想象到现实,层层推进,笔触随情感而跳,愉悦的情绪因雪罗汉的消融而渐入深沉,继而立刻进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作者不感到突兀。总之,雪罗汉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是连接朔雪之景的桥梁。

  8、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9、理解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明确:“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明确:“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明确: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雪》教学设计8

  一、设计说明

  1、教学理念:

  一般来说,语文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只要识字,我们都可以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文学活动也就是人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

  散文诗《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又是怎样的情感在驾驭着这些美丽的文字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二、教学预设

  [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

  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

  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二、把握文章内容,欣赏美的雪景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静静地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用横线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穿插朗读。

  三、分析文章写法,感受美的精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文中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的雪。但是,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

  (1)对故乡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学生如果不提到也无所谓,不刻意引导)

  (2)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衬托朔方雪的战斗精神(如果出不来,就让女生读前三段,男生读后三段,思考:南北两种雪有什么不同?例如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本身的特点。)

  A、衬托朔方的雪的孤独处境

  江南的雪所处的环境是美丽热闹,充满生机的。有色彩艳丽的花草、有嗡嗡的蜜蜂,有快乐的孩子们甚至还有谁家的大人,他们陪伴着他,嬉戏、玩耍。

  朔方的雪则是孤独寂寞的,所处的环境是冷清的,死寂的。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决不粘连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江南的雪越是快乐热闹,就越衬托出朔方雪的孤独寂寞。

  B、衬托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

  同样是在晴天之下,江南的雪变成不知道算什么,朔方的雪却蓬勃奋飞,灿灿生光,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它无所畏惧,毫不妥协。虽然孤独,但战斗不止。这种精神是作者所要赞美的。

  2、是啊,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赞美和讴歌,但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仅仅是赞美雪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本文时作者自己的处境。

  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自选集>自序》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大家还记不记得《风筝》,它就写于《雪》之后的一个星期,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风筝》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那种寒威和冷气使鲁迅觉得非常的——

  孤独。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

  没有,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齐读)

  为什么说雪是雨的精魂?

  因为雪是雨经历了严寒之后变成的,是死掉的雨,但它的精神是不会死的,他的不屈的抗争的灵魂会永远闪耀在天际。

《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并想象,体会雪景之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这篇文章。

  3、板书课题,生读两遍。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瑞雪”指什么雪?(及时的好雪,庄稼最需要水分时的雪)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2、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3、读了课文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

  三,精读课文。

  a下雪时

  1、齐读2、3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时的?

  2、师:下雪时风是怎样刮的?能不能学一学?寒风吹在你身上,给你怎样的感觉?

  3、雪是怎样下的?(纷纷扬扬)说明了什么?(雪大)

  4、课文中那些句子还可以看出雪很大?(同桌互学)

  (1)、用笔在文章中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看谁能把雪大的气势读出来!

  (2)、指名个别读。

  (3)、学生评价,说出理由。

  5、通过朗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大雪纷飞、夜静雪大)

  b、下雪后

  导: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雪停了,我们再来看看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1、齐读4、5段。

  2、这两段让你感觉雪怎样?(雪很美)

  3、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出来能使人感觉到雪后的景色的确很美。

  4、生汇报,试读。

  5、评价。理解“粉妆玉砌,玉屑似的”。

  6、比比看谁能把这些句子读的更好!

  投影出示

  (1)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雪的颜色美)

  (2)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雪的静态美、形态美)

  (3)看*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的动态美)

  7、同学们都找到了描写雪美的句子,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第四、五段看看这个题你们会做吗?

  投影出示填空

  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形态);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出),再写*出。

  7、雪后的景色如此之美,你们喜欢吗?最喜欢干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四、五段的主要类容。(雪美人欢、雪美人乐)

  c、下雪前

  师:这么大的雪在下之前,天气是怎样的呢?

  1、默读1、2段。

  2、谁能像前面一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两段的主要类容?(天气骤变、彤云密布)

  d、小结

  1、面对如此美丽的雪景,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吗?

  2、作者也像你们一样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3、此时,那些农业歉收的农民们会怎么想,又会怎样说呢?

  4、你们听过有关雪的谚语吗?(学生汇报并介绍科学性)

  四、再读问章,体会文章之美,感受人们的喜悦之情。

  作业,动手动脑长智慧。

  1、摘抄并背诵课文中你认为的好词好句。

  2、画一幅《瑞雪图》

  板书

  瑞雪图

  下雪前天气骤变

  下雪时大雪纷飞

  下雪后景美人欢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雪孩子》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雪孩子》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课题:听:《乘雪橇》唱:《冬妈妈和麦苗苗》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通过欣赏《乘雪橇》,能从音乐中初步感受冬季的异国风情。

  重点难点:感受三四拍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

  自己创编节奏朗读:过新年,喜洋洋,敲锣打鼓鞭炮响。狮子舞,雪人唱,祝愿祖国更富强。

  四、学唱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天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你们知道冬雪对农作物的作用吗?

  2、听录音范唱,边听边按三拍子缓缓晃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3、听老师跟节奏朗读歌词

  4、听老师范唱,请小朋友用打击乐器伴奏

  5、跟琴轻声哼唱歌词(提示学生尽量唱完四小节后再换气,以免破坏旋律的连贯性)

  6、试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比较,哪种比较适合该歌曲(柔和)

  7、有感情的演唱(启发学生唱出对雪花的赞美之情)

  8、自编动作,边唱边舞

  五、欣赏《乘雪橇》

  1、初听全曲,不揭示曲名,要求学生专注聆听,并闭上眼睛随音乐展开想象。

  2、揭示曲名,复听,找出重复最多的地方。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

  3、再听,体会乐曲所表现的人们欢乐的心情。

  六、小结。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雪”的音乐作品。

  第二课时

  课题:听:《窗花舞》唱:《过新年》律动:窗花舞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能积极地参与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音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3、通过欣赏《乘雪橇》,能从音乐中初步感受冬季的异国风情。

  重点难点:用歌声表现场面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欣赏《窗花舞》

  1、欣赏,简介: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在除夕夜时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它象征着吉祥幸福。《窗花舞》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一段音乐。该舞剧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的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贫苦农民杨白劳和女儿喜儿在地主欺凌下的悲惨遭遇。《窗花舞》描绘了除夕夜晚喜儿等待出门躲债的爹爹回家过年的情景。

  2、欣赏,感受乐曲的情绪

  3、再听,引导学生说说喜儿的心情是怎样的,边听边撕窗花

  4、律动,随音乐手拿做好的窗花,自编动作表演“贴窗花”

  四、学唱新歌《过新年》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过新年》和《冬妈妈和麦苗苗》听起来有什么不同?《过新年》让你想到什么?心情怎样?)

  2、再听,边听边用手拍出红色块中象声词的节奏(敲锣的声音)

  3、跟琴轻声哼唱

  4、齐唱

  5、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如:接口唱等)

  6、分四小组活动,两组学生唱歌,一组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另一组学生表演歌舞。

  五、小结。作业:收集有关“雪”的作品

  第三课时

  课题:唱:《小雪花》音乐游戏:堆雪人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能积极地参与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音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重点难点:用清晰的吐字优美的声音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复*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

  四、新授歌曲《小雪花》

  1、谜语导入:叫花不是花,夏天不见它。寒风吹来时,飘落千万家。

  2、听录音范唱,身体随音乐摆动

  3、听老师范唱,做简单的动作

  4、跟录音轻声哼唱

  5、师找出不足之处,分句模唱

  6、齐唱

  要求:歌曲虽为三拍子,但不能按强弱规律过分突出强拍,要用轻柔、灵巧的声音演唱。延长记号不是自由延长,只是延长上面有延长记号的那个音。

  7、歌表演

  8、分组说一说,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雪”的歌曲

  五、音乐游戏《堆雪人》

  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一名“雪人”。教师给每一组的最后一位学生发一长节奏卡片,当老师发出口令后,各组最后一位学生根据卡片上的节奏谱,逐条在前面同学的背上拍出……最后由“雪人”将节奏写到黑板上。那组既快有正确便获胜。

  六、小结

  第四课时

  课题:听:《滑雪歌》汇报有关“雪”的歌曲

  教学要求: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能积极地参与歌表演、音乐游戏、律动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活动,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音乐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重点难点:表演时自然大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复*本单元的歌曲

  1、复*《冬妈妈麦苗苗》

  A齐唱

  B歌表演

  2、复*《过新年》(请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

  3、复*《小雪花》(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

  四、欣赏《滑雪歌》

  1、导入:下了一夜的雪,第二天早上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白棉被,小朋友们兴奋极了,拿出自己心爱的滑雪板准备滑雪……

  2、欣赏,简介:《滑雪歌》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这首童声独唱歌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富于特性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北风呼啸、大雪分飞的冬景,以及孩子们在银白色的世界里快乐地堆雪人、滚雪球,与雪孩子尽情滑雪玩耍的动人画面。

  3、欣赏,感受全曲欢快的气氛

  4、欣赏,复听全曲,请学生讲出雪孩子的可爱之处

  5、试着哼唱

  五、汇报收集的“雪”的歌曲

  1、分组汇报(《我爱你,塞北的雪》、《雪绒花》、《踏雪寻梅》等)

  2、老师评价

  六、小结

《雪孩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教养方面

  引导学生认识雪的特性,体会用不同的绘画造型艺术手段表现“雪”和“雪孩子”的形象,并能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创造美丽的雪景世界。

  二、教育方面

  通过“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认识雪的特性,并通过与人合作学*,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培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描绘美丽的雪景世界的情感。

  三、发展方面

  结合季节教育,围绕“雪孩子”的故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的设计,展开美术教育活动,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主体,运用多种绘画造型工具和语言,尝试实践创作,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学*态度。

  教学重点:

   体验和认识雪和雪孩子的特性及造型。

  教学难点:

   “雪”及“雪孩子”的造型和消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彩笔、彩色卡纸、剪刀、收集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作业要求:

   学生分组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体验

  (1)屏示:动画片“雪景”,引入主题

  教师启谈:寒冷的冬夜,当你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时,冬姑娘悄悄地提着花篮向人间撒下了洁白的雪花。清晨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屏示:动画片“下雪效果”,

  (2)屏示:图音并茂的《雪孩子》童话故事;

  (3)屏展:小组讨论议题;

  雪是怎样形成的?雪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雪孩子是怎样来的?

  雪孩子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3)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以上论题

  (二)师生互动、深入体验

  1、师引生表述“雪”的特点

  (“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冷冷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雪还可以团成球状,小雪球放到雪地上能越滚越大……)

  “雪”还可以用来堆雪人、玩雪雕、制作各种艺术品。如:在我国的东北哈尔滨市每逢冬季就举办大型的冰雕艺术展览,冰雕艺术品种、形状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吸引了中外无数的游客。

  2、师引生表述“雪孩子”的由来;

  3、师引生议论:“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生自由表述,发表见解;

  4、师引生议论: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和体会。

  5、了解“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1)、屏示:“雪”与“雪孩子”结构图片

  师生议论“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2)、学生拼拼、摆摆、画画

  2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用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工具为“小雪花”、“雪孩子”造型设计。

  6、师引生创作:现在冬天又来了,在银白色雪的世界里,我们又可以与小雪人一起玩了,那么,我们分工合作,创作一幅 “美丽的雪景世界”,和小雪人一起快乐地玩,快乐地唱,快乐地跳吧!

  (三)实践作业、创作体验

  1、学生分组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2、每组选代表上黑板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3、屏示:作业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剪、贴等方法,大胆创作“美丽的雪景世界”;

  (2)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3)画出自己对“雪”的认识、感想和希望;

  (4)对“雪”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5)能大胆创作,画出生动有趣的“美丽的雪景世界”

  4、播放情景音乐,学生进入创作

  (1)播放《小雪花》或《雪孩子》音乐;

  (2)师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兴趣;

  (3)电脑屏示:《小雪花》动画背景

  5、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个别针对性的记忆和想象。

  (四)作品展示、享受体验

  1、学生小组展示作品,简谈创作体会;

  2、小组交叉参观交流,互相评价作品;

  (五)携手激励、回味体验

  师引学生总结全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回味教学中的全程实践体验,引出:

  (1)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玩冰雕等…….因此,我们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从《雪孩子》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精神。

  环境教育渗透点: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后记:

《雪孩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难点】

  “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的课件、贴图、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甜美的声音、盈盈的笑意、形象的图片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雪孩子、雪人、雪娃娃……)将此图片贴在黑板上,再问学生:“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归纳出低年级孩子识字的方法: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同学们回家都预*这一课了,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一个问题引起悬念,学生自由发言。

  三、识字

  你们说得对不对,读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边读边圈。)

  同学们回家都预*了,老师要考考你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在黑板上贴字)读音,怎样记住,组词,说话等等。

  (小老师领读,猜字游戏。)

  四、阅读新课,理解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听范读全文的课件,学生自由读并划好自然段。指名读,分组读,男生女生比读。

  第一自然要让指名读。通过读,使学生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领略雪的风采!“你读懂了什么呢?”“我读懂了雪下得非常大!”“从哪儿能看出雪下得大呢?”找出“一天一夜、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等词语都是说雪下得非常大。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讲这幅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来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并且体会小白兔与雪孩子在一起玩的有多开心。

  五、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雪孩子哪里去了?”“雪孩子还会回来了吗?”这几个问题是关键,但不提出来,而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带着“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来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到各组,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这部分内容一定要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伴着优美的音乐、体会“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把描述的意境,体会雪孩子崇高的品质,体会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

  六、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问了一个问题:“雪孩子化了以后,为什么会变成一朵白云呢?”然后演示“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知道了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就成了云。“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是说这种现象呢?”,“飞”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部分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七、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但是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这个课件,以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讲解“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去了学*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八、指导朗读

  (通篇)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3:我觉得她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生4:我觉得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九、总结全文,提示主题

  放音乐,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十、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雪孩子》是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善良的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通过今天的教学我有几点感触。

  可取之处是在设计识字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回家预*,课堂上汇报预*内容,字音,怎样记住这个字,组词,说话等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能力和自学能力。记忆生字时,我采用小老师领读,猜字游戏的多种方法强化记忆生字,学生喜欢多种多样的形式,易于记忆。

  在进行感情朗读时,抓住“开心”“着急”“伤心”三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读到哪些句子心里会产生这三种不同的感受,再用这种感觉来读句子。“雪孩子看到好朋友家着火的时候,一定非常着急。不然不会飞快地跑过去。我觉得要读得快些,紧张些。”有的说:“小白兔看到雪孩子变成美丽的白云,好开心。”孩子们的感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不足之处是,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计的内容太多。

《雪孩子》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得到了新的定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是学生学*的促进者,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易于激发学*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本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看图读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四、教具准备

  雪孩子剪影,生字卡片,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五、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雪孩子。)

  2、它可爱吗?

  3、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4、下面老师就让大家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要边听边观察幻灯片,同时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①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可爱的雪孩子。②小白兔在家睡觉。③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飞快地跑去救火。④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美丽的云。)

  5、谁来说说,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抽学生讲故事内容。)

  6、同学们,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这节欣赏课要学*的内容。(板书:雪孩子)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座。

  3、一边读课文,一边标画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从“横”中间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与撇相接。

  3、正音后同座互相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四、朗读指导。

  1、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休息的“息”。

  2、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练*设计。

  1、朗读课文。

  2、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课文。

  (一)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第24页,默读课文第一段:

  1、想象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

  (从“一连、好几天”看出雪下得大。)

  3、一齐来读读这段,大家重读“一连”、“好几天”这两个词语,读出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

  3、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雪景图,再说一说。

  (多请几个学生描述。可以各不相同。)

  3、这天,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办事去,可小白兔缠着妈妈也要跟着去,但后来小兔又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学*第二段。

  (二)学*第二、三段。

  1、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为什么要跟着去?

  2、一起来朗读第二段,读出小白兔非常想跟妈妈出去的意思。

  3、为什么小白兔后来又不跟妈妈去了呢?(演示投影片)请大家看投影片,并联系课文说说。

  4、这个雪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本来缠着妈妈要出去的小白兔也不再出去了。我们来看看,兔妈妈跟小白兔堆的是一个怎样的雪人呢?(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贴在黑板上)

  (这个雪孩子的头上戴着一顶非常漂亮的金边绿帽子。它的眼睛黑黑的,圆溜溜的。鼻子红红的,尖尖的。有一张红嘴唇的小嘴巴。脖子还围着一条粉红色的围巾。它还有一个胖乎乎的身子。)

  5、那小白兔和雪孩子在一起是怎样玩的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一边欣赏,一边展开想象,然后告诉老师,听了这段音乐,你好象看到了小白兔和雪孩子是怎样玩的?他们玩得怎么样?

  (抽学生讲述想像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的各种情景。)

  6、从哪儿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

  7、理解又~又~: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8、说一说:又( )又( )的词语。

  9、读这一段时,你心情怎样?那大家用高兴的语气来读第三段。

  (三)学*第四——七自然段。

  1、小白兔和雪孩子说完话后,他感觉到有点冷也有点累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五段,看看小白兔干什么去了。

  2、(演示投影片②)你们看,小白兔睡得真甜啊。可是,就在小白兔睡得正甜的时候,在他身边却发生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放课文的第六段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③)这件事小白兔知道吗?为什么?

  3、这样一来,小白兔就有可能被大火——

  这样一来,小白兔就有可能被大火——

  (学生想像几种可怕的后果。)

  4、雪孩子这时也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小白兔家着火了。那雪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非常着急。)

  5、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抽学生读第七段)读出雪孩子非常着急的心情。

  (四)学*第八、九、十自然段。

  1、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是怎样做的呢?

  (放录象:雪孩子火中救小白兔一段)

  2、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3、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八、九段吧。

  4、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的一段)

  5、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心情怎样?

  (五)学*第十自然段。

  1、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放课文第十一段的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④)

  (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2、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3、小白兔又会说些什么呢?

  4、这节课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喜欢这个可爱的雪孩子吗?你们身边有想雪孩子这样助人为乐的人吗?举例说说。

  三、小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让我们也成为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

  四、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的小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

  2、把雪变成水,水蒸发形成云,云又变成雪的过程告诉你的好朋友。

  3、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五、板书设计:

  雪孩子(剪影)——救小白兔——化成水——变成云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先说说本课成功之处吧:

  1、“学生是学*的主人。”我想,只有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才能把语文学得更好。我在课堂上通过“板画、投影”的直观引入,加上配乐朗诵、录像和教师渲染描述等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重视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因此,我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想中悟情。引导学生自读文本,让他们在朗读中发现知识,学*知识,理解文本,体会感情。

  3、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时,我出示了“雪孩子”的图形剪影,提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播放了课文朗读录音,提供给学生听觉上的形象;演示了投影片,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故事情节。这样帮助了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4、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课文开始时,我让学生想像大雪过后的美丽景色;在讲到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时,让学生想像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的各种情景;在小白兔家着火时,让学生想像各种可怕的后果;在故事结尾处,让学生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5、陶冶情操。结合课文的教学,我通过剪影、音乐、朗读录音、幻灯、录像以及想像雪后的美景等,充分利用美的事物,引导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我问“同学们喜欢这个可爱的雪孩子吗?你们身边有想雪孩子这样助人为乐的人吗?”小结时,我号召学生“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让我们也成为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使他们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再谈谈不足之处:

  1、教师的形象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文素养,不仅直接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还要不断加强自身普通话和粉笔字的练*。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活动比较单一,学*方法简单。比如:在教学生字时,要是让学生小组抽读,纠错,或是让会认的同学谈谈记字的方法,让其他同学借鉴等。我想,学生学*效果会更好。

《雪孩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2、认识生字。

  【教学准备】

  1、雪与云相互变化的图片。

  2、有条件的地方,带领学生玩一次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

  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

  二、看图自读课文

  要求: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读课文。

  2、学生评议。

  3、课文讲雪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四、学*生字、词

  1、指名学生读。

  2、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3、学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五、学*课文一、二自然段

  1、看图,说图的内容,读一读:

  ⑴ 说图上是一片什么景象?

  ⑵ 指名读第一节:

  (引导学生读准轻声。)

  2、看图说图意,读第二节:

  ⑴ 雪孩子怎么样?

  ⑵ 男生读。

  ⑶ 学生评读:

  (引导学生读出“漂亮”一词的喜欢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有感情朗读一、二自然段。

  二、看图、说图、朗读

  1、交流三自然段:

  ⑴ 说图意。

  ⑵ 从哪儿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

  (从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

  ⑶ 理解又唱又跳: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⑷ 说一说又( )又( )的词语。

  ⑸ 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三、学*小组交流学*四──七自然段

  1、教师指导,读出语气的变化。

  2、小组质疑,互帮互学。

  3、小组比赛读。

  四、师生对话,学*八自然段

  1、雪孩子化了,上哪去呢?(用本节中的一句话回答)

  2、指导朗读: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3、说话训练:假如你是小白兔,你的好朋友雪孩子为了救你自己却化了,你除了赞美他之外,还有什么要对他说吗?

  (学生自由说。)

  4、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5、全班配乐朗读。

  五、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并与它相接,与“左撇”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从横收笔处下方起笔,方向与长撇一致,最后“捺”低于长撇并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2、学生练写。

  3、展示作业本,互相评议。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的小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

  2、把雪变成水,水蒸发形成云,云又变成雪的过程告诉你的好朋友。

  3、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板书设计】

  19、雪孩子

  受热

  降水 循环 水

  蒸发

  云

《雪孩子》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雪孩子》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一年级第一册第6单元第19课(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快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

  本篇首次为不注音的课文,让学生尝试看自己阅读,激发学*语文的成就感。

  【学情分析】

  《雪孩子》这篇课文的认读难度是相当大的,除了课后的10个生字之外,还有“累、柴、却、救”等以前从没接触到过的生字,生字教学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走进新课程,步入新课程,要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要紧紧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面。在课堂教育改革中,要坚持‘一个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发展心理学品质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否则会被挪后或延缓。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这个阶段是学生学*和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良好的语言发展会促进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一条主线,两基本点。一条主线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两基本点是指在引领学生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板书“孩子”教认“孩”字,再补上雪字。

  2、激趣:

  雪孩子是什么样的?课文说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学*19课雪孩子。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位。

  3、标画课文的自然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指名接读课文,互相评价。

  2、正音后同位互相接读课文。

  四、学*课文,理解内容

  1、议论:

  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还会回来吗?

  (让学生看课件,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2、指导朗读:

  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休息的“息”。

  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想想说说

  1、看图8,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你想对雪孩子说些什么?

  六、续编故事

  《雪孩子又回来了》,想像小白兔与雪孩子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雪孩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教养方面

  引导学生认识雪的特性,体会用不同的绘画造型艺术手段表现“雪”和“雪孩子”的形象,并能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创造美丽的雪景世界。

  二、教育方面

  通过“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认识雪的特性,并通过与人合作学*,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培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描绘美丽的雪景世界的情感。

  三、发展方面

  结合季节教育,围绕“雪孩子”的故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的设计,展开美术教育活动,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主体,运用多种绘画造型工具和语言,尝试实践创作,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学*态度。

  教学重点:

   体验和认识雪和雪孩子的特性及造型。

  教学难点:

   “雪”及“雪孩子”的造型和消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彩笔、彩色卡纸、剪刀、收集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作业要求:

   学生分组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体验

  (1)屏示:动画片“雪景”,引入主题

  教师启谈:寒冷的冬夜,当你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时,冬姑娘悄悄地提着花篮向人间撒下了洁白的雪花。清晨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屏示:动画片“下雪效果”,

  (2)屏示:图音并茂的《雪孩子》童话故事;

  (3)屏展:小组讨论议题;

  雪是怎样形成的?雪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雪孩子是怎样来的?

  雪孩子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3)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以上论题

  (二)师生互动、深入体验

  1、师引生表述“雪”的特点

  (“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冷冷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雪还可以团成球状,小雪球放到雪地上能越滚越大……)

  “雪”还可以用来堆雪人、玩雪雕、制作各种艺术品。如:在我国的东北哈尔滨市每逢冬季就举办大型的冰雕艺术展览,冰雕艺术品种、形状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吸引了中外无数的游客。

  2、师引生表述“雪孩子”的由来;

  3、师引生议论:“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生自由表述,发表见解;

  4、师引生议论: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和体会。

  5、了解“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1)、屏示:“雪”与“雪孩子”结构图片

  师生议论“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2)、学生拼拼、摆摆、画画

  2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用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工具为“小雪花”、“雪孩子”造型设计。

  6、师引生创作:现在冬天又来了,在银白色雪的世界里,我们又可以与小雪人一起玩了,那么,我们分工合作,创作一幅 “美丽的雪景世界”,和小雪人一起快乐地玩,快乐地唱,快乐地跳吧!

  (三)实践作业、创作体验

  1、学生分组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2、每组选代表上黑板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3、屏示:作业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画、剪、贴等方法,大胆创作“美丽的雪景世界”;

  (2)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3)画出自己对“雪”的认识、感想和希望;

  (4)对“雪”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5)能大胆创作,画出生动有趣的“美丽的雪景世界”

  4、播放情景音乐,学生进入创作

  (1)播放《小雪花》或《雪孩子》音乐;

  (2)师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兴趣;

  (3)电脑屏示:《小雪花》动画背景

  5、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个别针对性的记忆和想象。

  (四)作品展示、享受体验

  1、学生小组展示作品,简谈创作体会;

  2、小组交叉参观交流,互相评价作品;

  (五)携手激励、回味体验

  师引学生总结全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回味教学中的全程实践体验,引出:

  (1)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玩冰雕等…….因此,我们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2)从《雪孩子》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精神。

  环境教育渗透点: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后记:

《雪孩子》教学设计8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说是花,不是花,不长叶子不结果,没有树根没有杈,漫天遍地白花花。

  2、对,是雪花。老师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生答:雪孩子。师随即板书课题。

  二、自读识字:

  1、同桌互读生字,齐读课文。

  2、教师范读 课文生字。

  3、学生看课件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生字,读通课文。

  4、识记生字。

  三、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读好易读破的句子,如: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顺课文,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

  3、朗读棒的学生上台朗读,请学生当评委打分,评选最佳选手。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认读生字“瓜、衣”。

  2、同学们数一数,它们各有几笔?

  3、它们的笔顺又是怎么样呢?(指名说,一起书空)

  4、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要写好这两个字该注意什么呢?

  5.交流怎样能写好这两个字。

  6.师范写指导。

  瓜:观察两撇有什么区别,捺在哪儿起笔。

  衣:观察竖提从哪儿起笔,短撇的起笔和方向。

  7. 练*书写。请注意书写的姿势。

《雪孩子》教学设计9

  文本简析:

  《雪孩子》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篇童话故事,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为了救小白兔,奋不顾身冲进着火的房子里,融化了自己,最后自己变成了白云的故事。全文主要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让学生懂得雪受热融化的道理,并感受雪孩子在别人有困难时,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雪孩子》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几百个字,几百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感人肺腑的故事。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本课教学,尽管短小、浅显,但对于二年级小朋友而言,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默读,知道雪化成冰、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4、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说话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2、初步学*默读,知道雪化成冰、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教学难点:

  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词卡、任务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学*“累、添”等15个生字,会写“唱、赶”等8个生字,运用多种方式学*生字词,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初步学*默读,试着不出声地读。

  3、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插图、填空式语言,尝试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不同的朗读方法,初步学*默读的好处,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用多种形式读通整个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贴图、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1、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插图。师: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贴雪孩子、小白兔图片)

  2、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学一篇和他们有关的故事吧!板书课题:20 雪孩子(提示:雪字下半部分倒山中间一横留点空,孩字的子字旁做偏旁横变成提,右边亥字最后一笔是长点,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章,检查预*(5分钟)

  1、小朋友们之前学*课文都要大声朗读课文,今天陈老师教给你们一个轻松的读书方式——默读(出示词卡)齐读。猜猜什么是默读?是的,默读就是不发出声音,眼睛认真看,放在心里读。接下来请大家打开课本,默读课文,听好老师的自读要求。

  出示:(1)圈画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长句子时停下来多读几遍。(3)标注好自然段序号。(巡视,指导默读,提醒读书姿势)

  2、检查反馈

  (1)检查自然段序号,指出第10自然段不要忘记。

  (2)检查生字。带拼音,指名一行一行读,齐读;去拼音,指名送雪花生字宝宝给学生。小朋友们我们课下也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读生字卡片的游戏。

  3、指导读长句子(18分钟)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举办一次朗读大赛,最终获胜者,老师有神秘礼物要送给你。想参加吗?(出示四个长句子)

  (1)自由朗读四个句子,试着读准确。

  (2)指名读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谁先来。指名读,生评价,师点评。(你读的字正腔圆,能告诉我们你的朗读秘诀吗?没关系,老师来帮你,我们在读长句子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停顿,陈老师已经标好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大家试着向他那样读一读。如学生朗读不好,就说陈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诀,告诉孩子,大家再自由练*读。)

  预设1: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

  (1)指名读,生评价,师:你真棒,小耳朵会倾听也是学*的法宝。老师觉得这位小朋友读得正确流利。

  (2)会读“堆”这两个字吗?(出示词卡)看,认识吗?“堆”找一找课文中哪个字和他长得很像,引出生字“谁”,注意读音,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们?(换偏旁也是我们语文学*的好方法)

  (3)我们一起有节奏的读一读,齐读。

  预设2: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

  (1)指名读,生评价

  (2)出示:“唱”字这是本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们?(指生说)“唱”字左边是口字旁,这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谁能给唱组词?

  (3)你看,小白兔又跳舞又唱歌,雪孩子心情如何?我来采访一下,我们一起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这个句子。

  预设3: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了小白兔。

  (1)指名读,你读的声音响亮,老师也想读这个句子呢!请小朋友们注意听,我和他读得有哪些地方不同。(找带动作的词语)谁能加重这些词语来读。

  (2)小朋友们,看小白兔家现在满是呛人的烟,烫人的火,如果你是雪孩子,你心情如何?会做些什么?(生:如果我是雪孩子,我很着急想去就雪孩子。)指名读,读出着急的心情。

  (3)小朋友们,除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句子,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读好这个句子吗?(提示动词)

  (4)哪位小朋友想当雪孩子,为我们表演下当时是在怎么救出小白兔的。我们来为配音。全班起立加上动作一起读。

  预设4:飞呀,飞呀,飞上天空,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1)指名读,生评价。

  (2)出示课后练*的两个句子。

  (3)看一看:你觉得第1句和第2句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找到“白云”,前面多了“美丽的”,“水汽”可以写成“很轻很轻的水汽”)

  (4)读一读:你觉得第2句好在哪里?(师补充:第二句多了美丽这个词语,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这个物体的特征了,语言也变得生动形象了。)

  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三、再现默读,整体感知(5分钟)

  过渡:小朋友们读好这四句话,把它们带到文章,相信你也能读好。下面请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且小组内完成任务单。

  1、出示任务单,要求: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将四张图按顺序贴入小火车的车厢上。师巡视。

  2、请小组长按照图片顺序,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示:可以读卡片上的四个句子。)(指生1,2说)

  四、指导写生字(10分钟)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可是学*的小主人,看看这些生字,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1、出示课后生字,生指出难写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它?指名说,你说得好写得肯定也好,老师再帮你补充一下。(一观察生字结构;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找到主笔;三是按照笔画顺序写字。)相机补充。

  (1)“赶”书写要领:半包围结构,主笔是捺,走字底捺写长,托起“干”要站稳。

  (2)“旁”书写要领:上下结构,主笔是秃宝盖,“旁”上面“立”去一横,“秃宝盖”扁而宽。

  (3)“唱”书写要领:左右结构,主笔是横折,唱字左边口字旁站中线,右边昌字上小下大;“旺”书写要领:左右结构,主笔是中间一横,日字旁瘦而长,王字中间横写短;

  (4)“汽”书写要领:左右结构,主笔是横斜钩,三点水成弧线,最后一笔横斜钩。“浑”左右结构,主笔是撇折,三点水成弧线,军字长横*且长。“轻”左右结构,主笔是撇折,车字旁做偏旁先写竖再写提,右边最后一横要写长。

  (5)谁”左右结构,主笔是竖,四横距离要等宽。

  2、生描一个,写两个。提醒写字姿势。

  3、展示生作品,师生共评。

  五、作业

  1、继续完成课后生字。

  2、把这个故事读正确流利,有节奏,然后试着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

  20 雪孩子

  雪孩子 小白兔 默 读 眼睛 爱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2、美的呈现,引入童话;

  3、学文感悟,放飞想象;4、美的追求,心灵感化;

  5、总结升华,巩固练*;6、课外拓展,续编故事;

  7、阅读拓展,课外作业;8、板书

  教学反思(略)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看雪》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看雪》教学反思1

  《看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暗示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根据《课程标准》的需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三是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识字、写字,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预*是布置收集相关的台湾历史、现在等方面的资料。安排为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就学完课文后,回顾课堂教学的经过做一点记录和反思。

  一、教学流程相机而定:

  一般情况下,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生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由于语文课以一般一天只有一节,你也只能这样做。刚好在教学本课时,我有两堂连堂的课,我就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课文,最后检查复*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些生字。为什么没有连堂的语文课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主要是因为作业,第一天学完生字能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哪怕字看得再眼熟,不手抄总是不行的,俗话说得好:“眼高手低”。第二天学完课文后,完成语文《基础训练册》,摘录好词好句等。这样作业的分量能因分开而适中,作业的层次也有字词到句段,合乎小孩认识事物的规律。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可小看。

  当我教学“接着”的“接”时,张雨虹同学举手,(这是因为*常我养成了让他们举手发言,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有了发现都立刻举手),我请他站起来说说有什么问题,她说:“接着”是动词。还作了一个动作,我刚表扬她说得对。石旭同学也举手站起来说:“接着”表示先干了什么,现在又接着干什么。“你们俩说得都对,说得真好,表扬他们俩。”我不禁这么说,并顺势告诉同学们“接着”的确有两种意思,要看具体的那一句话,才能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在本文它在哪句中出现,读一读,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当然一读就明白了。我又说其实文中有许多词都像“接着”一样有好几个意思,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根据句子、一段话去思考才能弄清一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三、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参与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文的教学中,当教到欣赏橱窗里的雪景时,我加进了科文中没有的一种小朋友*时用手玩雪的感觉叙述,说:“雪看起来是什么颜色,美不美?摸起来呢?用手捏捏呢?”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调动了学生学问的兴趣,他们乐意走进文本去读文。其实,这篇课文讲的情感离孩子太遥远了,孩子们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哪里会有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字,能将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看雪》教学反思2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看雪》教学反思3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 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看雪》教学反思4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课文。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看雪》教学反思5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看雪》教学反思6

  一、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初读课文,读正确生字的字音,读通顺课文的句子。

  2、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正确的读音、停顿、语气、感情。

  3、学生边读边想,读流利课文的句子,并初步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台湾很难看到雪,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棉花做的,老师小时候在北京见过真的雪,玩雪可高兴了)。

  二、重点朗读,讨论交流

  1、指点学生朗读重点段落(第2、9、10、11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日常生活实际经验,感知,感悟“商店”、“景”、“洁”、“毯”、“银”、“堆”、“仗”等生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讨论交流学会这些生字词的音、形,义和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明友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语言感觉、熏陶爱美情感、受到爱国教育,并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三、表演朗读,复*巩固

  学生在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朗读课文后,已经大致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只有再次变换朗读的方式,才能完善地实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的教学原则,并且掌握语文学*的基本方法,形成能力,因此,我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使整个课堂学*贯穿着从朗读始到朗读终和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看雪》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看雪》教学反思1

  《看雪》这课,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孩子们对雪的印象太深了,所以,谈得也很不错。王文骞说:“雪像棉花一样白,落在脸上,像冰激淋一样凉。”多好的感觉,说出了她对雪的喜爱。谈到玩雪,更是兴奋,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在雪地上画画……大家沉浸在美好回忆当中,这时,我话锋一转,用缓慢但是意味深长的语气说:“可是,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见到雪的。”(课文第一句话)学生静了下来。我捧着课本动情地读课文,有的孩子打开了书,边听边看,有的只是坐着听,我都没有说什么。从安静的气氛和孩子们的眼神看得出,他们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了。读完后,我问:故事讲了什么?他们很快就能三三两两地补充着说出课文大意。这个环节,之所以成功,一个是上课伊始的导入紧扣孩子的生活,又把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和课文开头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我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和我的爸妈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

《看雪》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讲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体验文字美

  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是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第一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第二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三、“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期待。

  四、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小诗歌读一读,激发学生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反思3

  在设计《看雪》时,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把重点放在了课文的第九节,这一节主要描绘了老师向台湾小朋友讲述北京美丽的雪景,以及雪后孩子玩雪的欢乐场面,从而激发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渴望。在教授这一节时,我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台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一边范读,一边出示一组冬天的雪景图,并配上柔和的音乐。“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霜”,让学生置身于融图片、音乐、朗诵于一体的具有丰富学*资源的多媒体环境中,接受视觉、听觉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冲击。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了直观的形象认识,感受到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美丽的景,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朗读时便能投入感情,并且能感悟到“飘、铺、披”等词语的精妙,加上动作演读时学生更深地融入了这一意境中。

  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雪,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释放,纷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雪的喜爱之情。学生回忆去年在上海下的一场大雪,并在体验中自由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才有了孩子们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以前总埋怨学生语言贫乏、想象力不丰富。通过实践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的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紧跟其后的是课外拓展,《沁园春雪》是*的著名诗篇,读一读,体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象,情感得到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雪的深切向往。这时,我又把学生带到另外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北京的冬天如此美丽,秋天的香山也分外迷人,我还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融入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每逢霜秋季节,恰是红叶的盛期,满山遍野的红叶,远远望去,灿如天边的彤云;置身其中,一束束红叶又象是燃烧的火把,如火如荼。”学生发出阵阵赞叹声,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杜牧的《山行》很自然地在这意境中读得有滋有味,琅琅上口。

  所以,教学本课,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让课堂融入在浓浓的诗意中。同时,我还能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搭建口语表达的*台,让学生从“阅读者”这个角色中跳出来,让学生成为欣赏者,体验者,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看雪》教学反思4

  《看雪》这课,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起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孩子们对雪的印象太深了,所以,谈得也很不错。王文骞说:“雪像棉花一样白,落在脸上,像冰激淋一样凉。”多好的感觉,说出了她对雪的喜爱。谈到玩雪,更是兴奋,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在雪地上画画……大家沉浸在美好回忆当中,这时,我话锋一转,用缓慢但是意味深长的语气说:“可是,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见到雪的。”(课文第一句话)学生静了下来。我捧着课本动情地读课文,有的孩子打开了书,边听边看,有的只是坐着听,我都没有说什么。从安静的气氛和孩子们的眼神看得出,他们沉浸在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了。读完后,我问:故事讲了什么?他们很快就能三三两两地补充着说出课文大意。这个环节,之所以成功,一个是上课伊始的导入紧扣孩子的生活,又把他们正在谈论的话题和课文开头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我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和我的爸妈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

《看雪》教学反思5

  《看雪》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在学生理解台湾地区很难看到雪,所以当老师介绍故乡北京的雪时,孩子们十分好奇,产生了很多疑问,并产生想要去北京看雪的想法。而文章的最后一个“盼”字则写出了北京孩子对于台湾的欢迎,侧面写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师在教授此课时应先为孩子用地图和讲解的方式,为他们设置情境,让他们更容易的接受“祖国统一”这个历史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本文是以对话为主的课文。这样的课文适合学生们反复朗读,并注重提示语的设置,学*根据提示语的注释,来朗读课文。训练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重点字词,反复积累。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从台湾走向北京的雪,到走向北京。并结合识字三中所学的三字经,最终理解“台湾和我们是一家人”的情感。

  但是本课在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同时。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在细节的重点词语分析上,还可以在如何运用上下下工夫,出些相应练*。教师应更富有激情的去带动学生,营造气氛。这都是教师应继续努力的地方。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7)

——《看雪》教学设计菁选

《看雪》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西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㈠整体感知

  1板书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头一两年,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等记录明代史事的书,以寄托故国之思。著有《陶庵梦忆》《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板书背景:明即将亡时(明亡于1644年,本文回忆的是1632年的事,本文写于明亡后一两年),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3请同学朗读书下注解,用笔标注重点字音词义(龙摆尾形式)

  4教师领读课文,同学用笔标注重点字音及自然段号和句号。

  5找八名同学领读课文四个自然段。(教师随时纠正,同学注意字音和节奏)

  6请同学们参照注解,逐句翻译课文。(教师板书)注释

  ㈠段①

  ②俱:都绝:没有

  ㈡段①是:这独:独自往:到

  ②一:全白:白色

  ③惟:只有一:数词一痕:像一条印记一点:像一个墨点

  一芥:像一片草叶两三粒:像两三个米粒而已:罢了

  ㈢段①一:一个数量词沸:烧开

  ②焉得:怎么可能更:还此:这种

  ③

  ④强:勉强白:酒杯而:就其:他们

  是:表判断客:客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㈣段①及:到喃喃:小声地不停念叨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7找同学逐句翻译,提问重点词语们,请同学积累。(板书字词)

  8教师通译领读课文,过程中学生思考从每句中得到什么信息

  ㈡深入探究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内容

  张岱在下了三天大雪后,在晚上八点到湖心亭去看雪

  2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

  痴

  3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痴,呆子,傻。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分析如何不寻常的?

  不寻常的环境:大三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呆;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大喜,拉着一同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而时*年关。(崇祯五年十二月)

  5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原文回答

  请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雪中西湖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宁静清丽,空阔高远使人产生一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7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作者使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板书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征,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一,三个与以及恰当的量词,老师来讲一下

  ①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好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清新雅致,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

  ②一白的一是最大的数字,一痕、一点、一芥的一是最小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写出雪后西湖的空阔高远。

  ③三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④量词由“痕”到“点”到“芥”到“粒”,在这里变成了名词,而且一个比一个小,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8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刻画了一个宁静空旷、洁白广阔的雪景图的西湖,他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情感

  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9同学们总结的太好了,但我要告诉你们,其实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我们一起到文中找根据①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②“是金陵人,客此”。金陵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都城,湖中人的回答勾起了作者对故国的哀思,所以写此文来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10如此说来舟子的话起什么作用?含蓄的点明文章主旨。

  ㈢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追忆自己于雪后去西湖看雪的往事,运用白描手法写了雪后西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

  ㈣作业:我们能否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最好能用景物来表达一种心情(200字左右)

  板书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作者

  背景

  注释内容特点手法情感

  ㈠段①

  ②

  ㈡段①

  ②西湖雪景宁静清丽,白描远离世俗,孤芳自赏

  ③

  ㈢段①空阔高远对故国的思念。

  ②

  ③

  ④

  教学反思:

  一这种品读法究竟在哪个学年适用?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

  二这种品读法会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是否切实有效?

  三这种品读法和哪些方法结合起来会更大地发挥效力?

  四这种品读法最终以什么为评价标着标准?

  五我探索这条路究竟是对是错?

《看雪》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看雪》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导入

  一、 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一下。(练*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题(练*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看雪》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 给加点字注音。

  ⑶ 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 诵读。

  ⑵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 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④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看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看雪》教学设计8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

  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看雪》教学设计9

  学*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白描写情手法。

  学*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题

《看雪》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练写带提手旁的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3、学*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认读生字

  (1)自由练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3)生字排序,学生观察找排序规律。

  (4)去拼音读生字。

  4、认读词语

  (1)看词语,心里默读。

  (2)齐读词语。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学*一、二自然段。

  (1)齐读一、二自然段。

  (2)师提问:假如你是台湾小朋友,看到这种人工做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学*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不算太远。

  3、学*九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九自然段。

  (2)课件出示雪景图,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配图。

  (3)完成课后连线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6)齐读全段。

  4、学*十、十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十、十一自然段。

  (2)学生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3)学生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4)欣赏台湾的名胜景点介绍

  (四)朗读全文,指导写字

  1、全文朗读。

  2、指导写“打”“指”“接”三个生字。

  (1)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点。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

《看雪》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打 指 接 ”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指、接、打”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省”揭示课题:

  1、老师范写:省,谁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

  2、我们中国有23个省份,你知道哪些省?

  3、简介台湾:在我们中国地图上有一个“台湾省”,它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中间隔者台湾海峡,与我们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均气温22度,台湾是没有冬天的。因为没有冬天,所以台湾人是看不到雪的。于是,看雪就成了台湾小朋友的一种期盼,一种渴望。这节课,我们就学*课文——看雪。一起去倾听台湾小朋友的心里话。

  二、初读课文,认字学词,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⑴圈出本课的生字,注上拼音,读准字音,并划出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⑵划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检查交流 :

  第一组(生字带拼音):台湾省 商店 橱窗指了指 接着 讲起

  打雪仗 银装 铺着 雪毯

  第二组:省 橱 指 仗

  店 毯 银

  省 讲 仗

  堆 雪人

  第三组

  打 雪仗

  看 雪景

  读着这些词语,你感觉如何?请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些词语。

  第四组:飘着雪花 披着银装 铺着雪毯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带着你刚才的想象读读这些词语。

  3、请你再读课文,想一想,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过渡:每年的冬天,我们都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都可以在雪地里尽情地玩赏,而台湾地小朋友却只能——(出示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会想起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请大家带者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3、交流、读描写台湾小朋友的句子。

  ①读好“问句”

  ②了解台湾小朋友渴望看雪的'心情

  4、指导朗读,引导感悟(1——7自然段)

  现在,你们就是一群从未看见过雪的台湾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我?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读出了问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①当老师微笑着点头的时候,你心里事怎么想的?

  ②请带着这些疑问,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听出来了,你感到很奇怪)

  ③句子里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我们内心的奇怪——惊奇

  ④让我们一起惊奇地问一问。

  c、结合地图:理解“不太远”

  d、师生对话: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话吧

  5、指导朗读,引导感悟(8——10自然段)

  a、小朋友们,愿意听老师讲讲老师小时候玩雪的事吗?那好,请闭上眼睛:我们北京的冬天,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树上披着银装,地上铺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小朋友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有趣极了。

《看雪》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咬文嚼字地赏奇景,学*白描手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情,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白描的写景方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深层次的“痴”,评价作者的性情。

  【课型】

  品读交流感悟课

  【教学方法】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学*,理解作者的“痴”,评价作者的性情。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里的“杭“指的就是浙江的杭州,而杭州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讨论交流并自由回答)

  参考答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底。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等。

  很好,同学们可能没到过西湖,但通过阅读名人佳作也可以足不出户而领略到西湖之美,但是大多作品都是描写西湖春夏两季的,不知西湖的冬天也一样了令人心醉神驰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位古文大家给我们拍摄的西湖雪景,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来听一听文章录音,请听准字音,把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

  (多媒体播放《湖心亭看雪》录音)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的课文,最好把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老师注意个别引导)

  我们说贵在有疑,就是要学会质疑,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师生共同寻疑解疑)

  明确:词方面的重要知识点有:

  a、通假字:。余挐一小舟:挐(ráo)又写作“拏”通“桡”,持引申为撑、划。

  b、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c、词类活用: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d、古今异义:余:我。例:余往西湖。 今义:剩下。

  2、现在大家对文章的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肯定,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受到西湖冬天的美丽,也会朗读的更好)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写景的句子更是精炼而耐人寻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注意白描手法的运用)

  请一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出来。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讨论:尽管描写景物的文字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体会,然后说说它们好在哪儿?

  明确: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学生再朗读体味)。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明确:不生动,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为白描,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精妙的笔法,读后总能让人回味无穷,不知出至哪个高人之手,下面我们一起齐读注释1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

  明确:(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完之后。

  (2)、作者的家乡在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2、天寒地冻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明确: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和不随流俗的性情。

  不矛盾,突出他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的性情。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3、为何作者以舟子之语做结?细细品味“痴似相公者”的“痴”字的深意。

  明确: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现作者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4、古代文人中有许多像张岱一样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谈谈你对他们这种行为的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参考答案:

  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四、课外拓展,能力提升

  1、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召开一次“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2、学*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看雪》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借班上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与反思

  执教:泸州十五中、邓允

  引入:师生共同背诵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一首诗歌描写的是西湖的春天,那西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张岱的脚步走进西湖的湖心亭,去领略一下西湖冬天的美丽雪景。师板书《湖心亭看雪》。

  (反思:以描写西湖春天的“诗”引入描写西湖冬天的“文”,比较简练的切入课题,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的兴趣)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集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师强调“明末清初文学家”和作品集中“梦忆”“梦寻”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并提问:“梦忆”“梦寻”表明现实生活中没有自己的感情寄托那就只有到梦中去寻找,那么作者想要寻找什么感情寄托呢?

  学生答:明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反思:在作者介绍中切入对“梦忆”“梦寻”的理解,为后文的教学环节“理解作者的情怀”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感情脉络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构设较为独特也较为有效。)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属于记叙文,请同学们联系注解自由的朗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读完课文后快速的解答问题。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作为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特点为学生提供简洁明晰的阅读提纲,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都能解答,基于这一目的我设计了游记的四个要素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解决,这样学生阅读课文就有了目的性,学生就有事可干了。从授课的实际情况看这一环节完成得比较快,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效果较好。)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师: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简要评析。

  师提示学生:本文那一段具体的描写了西湖的雪景?

  学生答:第一段。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简要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有意在多媒体上把“声”涂为其他颜色并提问:这一句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学生回答:听觉。

  师问:为什么看不到人的足迹、听不到鸟的声音?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太冷了。

  师生共同提炼:所以这一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大雪的寒威。

  (多媒体打出“听觉”“寒威”两个关键词)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任意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句话并启发提问:天空、云层、远山、湖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都被大雪覆盖了,白雪皑皑、浑然一体。“上下一白”。

  师问:那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句是着眼于“大景”还是着眼于“小景”?

  学生答:着眼于“大景”。

  师追问:有大必有小,哪那些句子是着眼于“小景”的?

  学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生共同总结:全景、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着眼于“大”。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着眼于“小”。

  师:知道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吗?(提示课后练*一第二小题)

  学生答:白描手法。

  师出示多媒体: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师生共同回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作简要分析,加深对“白描手法”的理解和体会。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抓住教学重点并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知识的层面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问题的切入和问题的梯度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在课堂上我采用“以点带面、层层追问”的方法较好的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问: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心境?(抓文眼)

  (师提示抓关键字一般都在文章开头或者文章结尾去找)

  学生回答:“痴”

  师追问: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发现了作者的“痴”?

  学生寻找并回答:“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师追问:张岱夜晚出行是为了看什么?

  学生答:看雪,看风景。

  师生归纳:------------痴景

  师问:后文作者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请一同学读读“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虽然不会喝酒,但还喝了三大杯,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相通的朋友,所以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他只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生归纳:-------痴心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抓关键词、抓文眼,突破难点,挖掘文章内涵,在课堂上我主要以学生的回答为问题的切入点,尽可能的运用课堂资源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就课堂实际来看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了)

  (五)精读课文,走*作者

  师:同学们都知道写景的文章往往写景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抒情,那本文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怀?(悟情)

  问题1:本文的游览日期为什么要以“崇祯五年十二月”来记录,而不以公元1632年来记录呢?

  问题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包含什么情感?

  问题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包含的情感是?

  问题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别”包含了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深沉的故国之思;孤寂和遗世独立的情怀;知音相逢的喜悦;知音分别的惆怅。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淡淡的哀愁。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教学中我主要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抓关键语句为突破口,进而理解作者情怀的阅读分析能力,并且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本环节的完成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是游记小品中的佳作。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反思:本文共用时38分钟,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教学任务,知识的达成度较高,效果较好。如果在环节之间的衔接上更简洁精美一些,在文章的“深度”上再挖掘一下,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再扩大范围、尽可能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的主体性,那本文教学的效果将会更佳。)

  (泸州市江阳区示范课实录)

《看雪》教学设计14

  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看雪》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

  20xx年9月22日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8)

——看雪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看雪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雪景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学生认识了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

  字词是学*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看雪的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看雪的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导入

  一、 齐读课文

  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一下。(练*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题(练*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看雪的教学设计 4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