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看雪》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的预*,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练*,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字卡,复*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板书: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看雪》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看雪》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是课内学*的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看雪》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海峡*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也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人民团聚。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去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北京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6、终于有一年冬天,台湾的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但是那年北京刚好没有下雪。那么你会怎样台湾小朋友描述北京冬天的雪景,玩雪的情景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a)复*巩固生字。

  b)会写课文里要求写的十个生字,并能用这些生字组词。

  c)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

  1同桌之间互练,师生分角色读。

  2表演读。

  复*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1、用要写的生字组词。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3、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4、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四、总结本课学*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2.“雪顿节”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顿节的意思是“喝酸奶的节日”。一般在藏历7月初举行,为期3—5天。节日期间,藏族人民观看藏戏,同时举行游园活动,弹唱、歌舞、赛牛,尽情欢乐。

  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字音都读准了的同学把书立好就大声读课文。

  3.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按小组顺序带读生字生词。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谁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生字中复杂的字形,易错的字音,难理解的字义。

  检查学*情况:

  读音:崭惨豁

  笔顺:砸骨

  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大家认得真好,有些字不但要求会认而且还要会写呢。

  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赏、牵、崭、不要写得过长。

  2.左右结构的字:脾、踢、嫩、不要写得过宽。

  3.“赏”字最后一笔是点;“牵”字第三笔也是点。

  4.“砸”最后一笔,“骨”第三笔都是竖折。

  三、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字卡,复*检查。

  (1)会认字(组词)。

  (2)会写字(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一场赛牦牛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画出有关语句。

  (3)读一读这些句子。

  2.组织交流

  重点体会、点拨

  板书: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1)“荣耀”“节日盛装”“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说明什么?

  (2)主人的动作、牦牛往前冲的情景及“甩鞭声、砸地声、叫喊声”客人们的担心,写出了比赛场面的壮观、惊险、热烈。

  (3)“没有取得名次的骑手,也不介意”说明参赛者都有一个好心态,目的是图个好心情,跟着高兴。

  3.指导读

  读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跟读。

  三、回归整体,深化“欢乐心情”。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汇报学*本课后的收获。如:思想方面、写作方面、有感情朗读等。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让学生去想,去交流资料,激起学生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查找、收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惯、传统节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做展板。

  板书:

  雪顿节上看赛牛

  比赛前 —— 比赛中 —— 比赛后

  节日盛装 惊险壮观 满意而归

《看雪》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海峡*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也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人民团聚。台湾小朋友盼望着到北京去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着台湾的小朋友能过来北京看雪,一起玩儿。有一位热情的北京小朋友还写了一首诗来欢迎他们呢?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6、终于有一年冬天,台湾的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但是那年北京刚好没有下雪。那么你会怎样台湾小朋友描述北京冬天的雪景,玩雪的情景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a)复*巩固生字。

  b)会写课文里要求写的十个生字,并能用这些生字组词。

  c)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

  1同桌之间互练,师生分角色读。

  2表演读。

  复*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1、用要写的生字组词。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3、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4、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四、总结本课学*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雪景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学生认识了*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

  字词是学*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看雪》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看雪》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

  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就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全是写景的佳作。前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水,钱塘江的潮,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和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检查预*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读完后请学生指出读错得字音,老师将读错的字及字音写到黑板上。

  2.再点人朗读。这一次请同学指出字音和停顿上的错误。

  3.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4.学生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二)检查预*

  1.请学生解释文中的一词多义字:是、更、一、白。(板书)

  2.请学生解释词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词“痴”。(板书)

  3.请学生解释:毳衣、雾凇、沆砀、焉得、强饮。(板书)

  4.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他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时分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诵读。

  2.翻译。

  3.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分析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②采用的修辞——夸张,排比,比喻。

  ③分析写景的方法。哪些词语既生动传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孤独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见*题一2)白描手法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使人有一个整体印象。文字朴素,笔墨简省。

  四)品读课文,读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归纳小结

  (一)提问:通过学*课文,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好一个的张岱!

  (学生自由表达: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好一个清高孤傲的张岱!好一个不忘故国的张岱!……)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能生动传神地体现张岱的性格特点?(痴)文人墨客对景物的“痴”,怎样理解才对?(“痴”是喜爱、酷爱的意思。)

  (三)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使用白描手法,写一景物,200字左右。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学*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luán)

  一(shà)间

  点(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月(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坦的,*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要求:

  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云的形状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luán)

  一(shà)间

  点(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月(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坦的,*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一、学*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 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二。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1)注音:

  峰(luán)

  一(shà)间

  点(zhuì)

  纱(líng)

  漫(mí)

  (yūn)头转向

  月(yùn)

  崩塌(bēng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

  参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

  (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

  参考答案:

  (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3)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

  (4)*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

  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

  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

  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

  5.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海底大体是*坦的,*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靠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

  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海底四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

  2.海底的植物群落表特殊含义

  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

  二、课文赏析

  将“生动”进行到底

  ——《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

  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

  (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

  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

  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②东虹轰隆西虹雨。

  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

  (《语文周报》20xx.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圈点勾画法

  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

  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要点;难点;疑点;‖重点层次;()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1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8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二、设计思想

  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因此,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而应以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

  2、学生地处乡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尤有实际意义。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练*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惯。

  四、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巩固复*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五、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判断得准确;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并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因此,外出前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那么,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2、检查预*

  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简要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整体感知

  ⑴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后,简要概括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

  ⑵跳读课文,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学生可自行设计表格,也可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总结: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晕、华、虹、霞四种。)

  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名称的理解。

  4、重点研讨

  ⑴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提示: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第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3、4、5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第6段开始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

  ⑵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仿照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①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②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先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重点学*课文第1段的语言,并仿照示例造句。)

  5、拓展延伸

  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天气的谚语,要求说出搜集的方法。

  6、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的思路清晰,很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恰当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7、布置作业

  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八、教学反思

  1、此设计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2、此设计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了“语文味”。

  3、此设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观察、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的研讨,始终处在积极的学*动态中,较好地达成了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看雪》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看雪》教学反思1

  《看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暗示了台湾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根据《课程标准》的需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三是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识字、写字,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预*是布置收集相关的台湾历史、现在等方面的资料。安排为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就学完课文后,回顾课堂教学的经过做一点记录和反思。

  一、教学流程相机而定:

  一般情况下,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它脱离一定的语境去学*生字,学生学得困难,记得不牢。可是,由于语文课以一般一天只有一节,你也只能这样做。刚好在教学本课时,我有两堂连堂的课,我就采用了先读通课文,再学*课文,最后检查复*生字词,再指导书写的教学步骤。这样做,就能在一定的语境去学*生字词,学生很轻松的就会了。老师也不必给什么特别的心思叫他们记住这些生字。为什么没有连堂的语文课就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呢?主要是因为作业,第一天学完生字能完成抄写生字的作业,哪怕字看得再眼熟,不手抄总是不行的,俗话说得好:“眼高手低”。第二天学完课文后,完成语文《基础训练册》,摘录好词好句等。这样作业的分量能因分开而适中,作业的层次也有字词到句段,合乎小孩认识事物的规律。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可小看。

  当我教学“接着”的“接”时,张雨虹同学举手,(这是因为*常我养成了让他们举手发言,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他们有了发现都立刻举手),我请他站起来说说有什么问题,她说:“接着”是动词。还作了一个动作,我刚表扬她说得对。石旭同学也举手站起来说:“接着”表示先干了什么,现在又接着干什么。“你们俩说得都对,说得真好,表扬他们俩。”我不禁这么说,并顺势告诉同学们“接着”的确有两种意思,要看具体的那一句话,才能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在本文它在哪句中出现,读一读,告诉我,它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当然一读就明白了。我又说其实文中有许多词都像“接着”一样有好几个意思,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根据句子、一段话去思考才能弄清一个词的真正的意思。

  三、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参与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文的教学中,当教到欣赏橱窗里的雪景时,我加进了科文中没有的一种小朋友*时用手玩雪的感觉叙述,说:“雪看起来是什么颜色,美不美?摸起来呢?用手捏捏呢?”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调动了学生学问的兴趣,他们乐意走进文本去读文。其实,这篇课文讲的情感离孩子太遥远了,孩子们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哪里会有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调动人体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字,能将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看雪》教学反思2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看雪》教学反思3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 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看雪》教学反思4

  《看雪》这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来学*课文。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1.板书:看雪(今天继续学*第12课《看雪》)

  2.雪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这儿每年都下大雪,让我们翻阅往年的照片,感受“雪”的世界。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描写“雪”,你会用哪些词呢?生说: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4.台湾的小朋友却很能看到雪,他们只能看在橱窗里的假雪。(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5.在课文中,谁与我们一样,看到过真雪?(老师、北京的小朋友)

  6.老师在哪看到的真雪?那是怎样的一场真雪?找到文章的段落,自由读一读,标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出示:课文描写雪景的那段)

  [这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品“雪中景”,体验文字美

  1.老师看到的雪景,用了几句话来描写的?每一句写得是什么?第二句呢?

  2.请同学读第一句。说说看,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

  ——雪花、雪毯、银装,到处一片洁白,美吗?谁来读一读。

  ——不仅是雪花美,也不仅是雪毯美,更不是树上的银装美,还有作者的描写:你看——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那飘着、铺着、披着就像是唱歌,像音乐一样的美。试着读读。再次指导读。

  ——飘着雪花,那是“雪花飘飘”,铺着雪毯,那是“白雪皑皑”,披着银装,那是“玉树琼枝”,一片洁白,那是“洁白无暇”,多么美啊。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指导读。

  3.第二句写的是雪中的活动,除了堆雪人,打雪仗,你还有那些活动?告诉老师,你在雪中去做这些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来表示——快乐!

  4.将这段话美美地读读。

  二、“读问句”,感受乡情。

  1.因为很难看到雪,所以孩子们有许多的问题要问,请在课文中找出孩子们问的问题。

  2.自由地读读这四句,看看谁能读出孩子们当时发问的心情?

  3.读第一问:“您看见过真的雪吗?”孩子们知道不知道老师看见过雪?那孩子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试探语气)谁来读一读。

  ——(教师微笑着点点头。)询问:这里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是什么意思?(肯定读得好,赞许的意思)那课文中“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又是什么意思?(是对孩子们问话的回答,表示看过的意思)你能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吗?(是的。我看见过真的雪。)

  ——再读这句,读出试探的语气。

  4.读第二句:“你是在哪儿见过的?”

  ——惊奇的表情说明什么?这里除了惊喜,还有羡慕。谁来读一读。

  5.老师是在哪儿见过的?孩子们接着问的问题是什么?“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问这句话的什么,同学们在想的是什么?读出这样的语气。

  ——出示地图:北京与台湾。相聚不是很远,如果直航,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到。可是,*在咫尺,台湾只能看到“橱窗里的人造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那么美的真雪”,如果你是台湾小朋友,你的里会怎样想?

  6.所以,孩子们这样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台湾看看真的雪呢?”

  ——指导读。

  7.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盼望着去北京看真的雪。你从课文中哪个词看出大家急迫的心情?

  ——“争着问”,一起读句子。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

  三、读诗句,邀请“看雪”

  1.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2、你有兴趣邀请台湾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看雪吗?那就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3.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看雪》教学反思5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看雪》教学反思6

  一、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初读课文,读正确生字的字音,读通顺课文的句子。

  2、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正确的读音、停顿、语气、感情。

  3、学生边读边想,读流利课文的句子,并初步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台湾很难看到雪,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棉花做的,老师小时候在北京见过真的雪,玩雪可高兴了)。

  二、重点朗读,讨论交流

  1、指点学生朗读重点段落(第2、9、10、11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日常生活实际经验,感知,感悟“商店”、“景”、“洁”、“毯”、“银”、“堆”、“仗”等生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讨论交流学会这些生字词的音、形,义和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对比(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明友盼着什么?(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起玩,盼望祖国统一)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语言感觉、熏陶爱美情感、受到爱国教育,并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三、表演朗读,复*巩固

  学生在经过前两个环节的朗读课文后,已经大致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只有再次变换朗读的方式,才能完善地实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的教学原则,并且掌握语文学*的基本方法,形成能力,因此,我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角色表演朗读,让几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使整个课堂学*贯穿着从朗读始到朗读终和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学*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看雪》教学设计 菁选

《看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雪》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难点

  学*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看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与课堂检测,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体味美丽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引导学生从注释中简单了解其生*,从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脱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本课以读导学,通过五读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预*检测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融为一体的苍茫天地间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胧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和赏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

  1.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或看见过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过渡语: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诗歌。

  导入语:美丽雪景在我们的诵读中显得更具魅力了。看来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与笔下,雪景各具特色。有人也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一读课文,知大意

  过渡语:现在我们就进入课文。

  1、读准字音句读

  (1)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2、检查预*情况

  (1)字音拼读

  (2)字义解释

  (3)句子翻译

  三、二读课文,晓内容

  过渡语:很不错。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去预*了课文的。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思考本文叙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等,然后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

  1、整体感知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作者去西湖湖心亭看雪。

  3、文本分析

  第一自然段:

  (1)写雪大的句子是写雪后寒冷寂静的句子是

  (2)写湖心夜景:

  第二自然段:

  (1)作者到了湖心亭,有何奇遇?

  (得遇知音)

  在前一个问题后追问此人性格如何?

  (豪爽、热情;由“见余大喜”及“拉余同饮”等描写可见)

  (2)作者见到金陵人心情如何?

  (高兴;由“强饮三大白”可见)

  四、三读课文,品雪景

  过渡语:大家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很不错。现在我们再次读课文,重点关注写景部分。

  齐读课文。

  过渡语:读罢此文,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了那美丽的西湖雪景。请大家将写景的句子读出来,品一品……

  1、请学生出读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通过朗读,赏析雪景。

  过渡语: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希望大家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1)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提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们认为呢?

  明确: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说明:让学生将原句和去掉“与”字的句子来读一读。

  (2)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可不可以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船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明确:不要改。这样写,更能够表现景物的渺小和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3)再次朗读写景这两句。

  过渡语:分析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要读出天地苍茫的气势和事物朦胧渺小的轻柔。

  (4)了解白描手法

  过渡语:读得不错。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张岱就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为我们勾画出美丽雪景的写法叫什么呢?

  (预设)生:白描。(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直接点出。)

  说明:教师补充介绍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抓住事物最根本的特征来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5)试背诵这两句。

  过渡语:如此精彩的文字,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吧!

  五、四读课文,悟情怀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雪景为何是那样的“白”,没有任何色彩的点染呢?因为张岱将他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他见到的景色中。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岱。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张岱其人。

  展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就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

  过渡语:那么,你们能否在文中找一个字来评价张岱呢?

  2、分析痴行

  (1)在文中找出一个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痴在何处?背后蕴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痴迷于山水,却不随流俗,不愿与俗世之人同赏雪景,只愿独自品尝那一份雅趣

  过渡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张岱。

  3、讨论: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反映出作者的这种孤高自赏的情怀?

  (1)“独往湖心亭看雪”和“舟中人两三粒”是否矛盾?

  明确:不与俗人为伍

  (2)湖上得遇知音,为什么作者却最终不言其姓氏?

  明确:在作者眼里,或许那两个人只是追求在雪白一地间煮酒论英雄,并非真正体验张岱的这种心情。所以,哪怕是巧逢知己,故国的思念让他内心孤傲,不与俗人同行,使这金陵人不可能成为其真正的知音,无须言其姓名。

  六、熟读成诵,体景情

  过渡语:好一个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张岱!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见的景色中,而要真正体悟这番景这份情,需要我们反复地细细地诵读……

  1、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过渡语:西湖美丽的雪景、张岱孤傲的身影在我们的诵读声中渐渐清晰,又在我们的吟诵声中渐行渐远,在我们的心田上留下深深地烙印……请大家关上书、闭着眼,用心去体验,大声吟诵本文。

  2、学生有感情地大声吟诵。

  在背诵声中结束教学。

《看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文中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及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在文人墨客眼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各具风韵的。我们来欣赏几首古人咏西湖的诗(多媒体展示)。

  这几首诗歌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因为诗人的视角不同,西湖所呈现的美也不同。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欣赏一下雪后的西湖美景。(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整理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2、湖心亭简介:

  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湖心亭。

  3、诵读比赛:

  ⑴ 听课文录音,掌握字词读音,学*朗读方法,注意语气语调。

  ⑵ 给加点字注音。

  ⑶ 自由朗读(3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准备诵读比赛。

  (评委由班长、学*委员担任)

  4、疏通文意:(解词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下例题目。答对得十分,答错不得分。一个小组抢答错误后,其他小组可再次抢答,每小组只一次答题机会,每题只答两次。(班长为记分员)多媒体展示抢答题。

  5、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⑴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 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赏析

  1、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2、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齐读。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 诵读。

  ⑵ 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 思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研讨与练*一·2)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我们刚才欣赏的诗中有这样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就是──“淡妆”。

  ②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③ 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④ 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四、小结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以叙事为线索,重在描绘雪景,其目的是展示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孤芳自赏的性格。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五、作业

  1、比较《江雪》与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创新活动: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看雪》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张岱)

  教学时间:

  20xx年11月16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设想:

  1.课文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由学生搜集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导入,顺便简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画面在课件中作为背景展示,不单独展示,以节约教学时间,也不显生硬。整体感知,先由学生齐读(因为布置了预*,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交代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作者赏雪的经过(包括对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这一环节中,在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强调一些文言词语,让学生自然积累,而不单独设计词语积累一环节。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这一部分点到为止,不深入,不作过多研究。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区别,这一层次较高,所以要求学生在预*时先行准备,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结部分突出本文的学*重点,即白描写法;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此手法作写景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古人的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小记:

  [附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看雪》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

  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你心中雪景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开始.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试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

  三、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四、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五、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看雪》教学设计 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看雪》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看雪》教学设计 9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

  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看雪》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同学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同学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同学自身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假如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情况

  3、教师检查同学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同学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最好让同学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洁白惊奇

  情景打雪仗银装堆雪人

  先让同学自身练*读,再指名读:

  3结合同学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局部,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同学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同学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同学自身练*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读书。

  4、教师检查同学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身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

  1、指导同学进行书写:

  1)让同学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同学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情况。

  六、安排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 11

  学*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互相学*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铺”在课中表示一种动作,读pū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识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四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3.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五)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提手旁(打、指、接)可以借助以前学*的提手旁的知识指导书写。

  “指”字右上是“匕”不要写成“七”;“接”字右下的“女”横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候”不要漏写中间的“竖”;“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看雪》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的预*,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看雪》教学设计 14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看雪》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1.两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3)齐读课文

  (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四.课堂小测:重要句子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实词.

  二.新课:问题探究: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三、小结

  四.课堂小测理解性背诵.:

  五、作业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教学回顾: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看雪》教学设计菁选

《看雪》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请学生先交流自己积累的有关雪景的`诗词)前几天,我们随郦道元游了“三峡”;跟苏轼“夜游承天寺”;同周密一起“观钱塘潮”,今天就让我们和张岱到“人间天堂——西湖,去《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显示:背景西湖雪景。教师提示:现在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

  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二、朗读感知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提示: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师生点评。

  4.学生分组读,相互点评。

  5.学生分组展示,要求读得抑扬舒缓,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关键词如:俱绝、更定、独往、强饮、痴……

《看雪》教学设计2

  一、导入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

  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痴心”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彼此彼此……)

  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我们最初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五、课堂练*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人,独往湖心亭: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让我们一起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较它们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或者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

  六、朗诵留白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齐背课文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就“我看古人之痴”为话题,课后练笔。

  自我问答 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融汇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扩大学生视野。

《看雪》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练写带提手旁的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3、学*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认读生字

  (1)自由练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3)生字排序,学生观察找排序规律。

  (4)去拼音读生字。

  4、认读词语

  (1)看词语,心里默读。

  (2)齐读词语。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学*一、二自然段。

  (1)齐读一、二自然段。

  (2)师提问:假如你是台湾小朋友,看到这种人工做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学*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不算太远。

  3、学*九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九自然段。

  (2)课件出示雪景图,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配图。

  (3)完成课后连线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6)齐读全段。

  4、学*十、十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十、十一自然段。

  (2)学生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3)学生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4)欣赏台湾的名胜景点介绍

  (四)朗读全文,指导写字

  1、全文朗读。

  2、指导写“打”“指”“接”三个生字。

  (1)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点。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

《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1、学生预*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复*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文,学*生字

  1、自读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⑴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文,想象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外学*是内学*的延伸。鼓励学生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第二时

  一、复*检查

  1、朗读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

  1、自读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的意思。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后“我会连”的练*

  四、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借班上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与反思

  执教:泸州十五中、邓允

  引入:师生共同背诵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的这一首诗歌描写的是西湖的春天,那西湖的冬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张岱的脚步走进西湖的湖心亭,去领略一下西湖冬天的美丽雪景。师板书《湖心亭看雪》。

  (反思:以描写西湖春天的“诗”引入描写西湖冬天的“文”,比较简练的切入课题,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的兴趣)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集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师强调“明末清初文学家”和作品集中“梦忆”“梦寻”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并提问:“梦忆”“梦寻”表明现实生活中没有自己的感情寄托那就只有到梦中去寻找,那么作者想要寻找什么感情寄托呢?

  学生答:明亡之后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反思:在作者介绍中切入对“梦忆”“梦寻”的理解,为后文的教学环节“理解作者的情怀”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感情脉络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构设较为独特也较为有效。)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属于记叙文,请同学们联系注解自由的朗读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读完课文后快速的解答问题。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作为教师就应该立足文本特点为学生提供简洁明晰的阅读提纲,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都能解答,基于这一目的我设计了游记的四个要素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解决,这样学生阅读课文就有了目的性,学生就有事可干了。从授课的实际情况看这一环节完成得比较快,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效果较好。)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师: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简要评析。

  师提示学生:本文那一段具体的描写了西湖的雪景?

  学生答:第一段。

  学生活动:集体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简要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有意在多媒体上把“声”涂为其他颜色并提问:这一句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学生回答:听觉。

  师问:为什么看不到人的足迹、听不到鸟的声音?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太冷了。

  师生共同提炼:所以这一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大雪的寒威。

  (多媒体打出“听觉”“寒威”两个关键词)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任意请一位学生翻译这句话并启发提问:天空、云层、远山、湖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都被大雪覆盖了,白雪皑皑、浑然一体。“上下一白”。

  师问:那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一句是着眼于“大景”还是着眼于“小景”?

  学生答:着眼于“大景”。

  师追问:有大必有小,哪那些句子是着眼于“小景”的?

  学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生共同总结:全景、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着眼于“大”。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着眼于“小”。

  师:知道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吗?(提示课后练*一第二小题)

  学生答:白描手法。

  师出示多媒体: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师生共同回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作简要分析,加深对“白描手法”的理解和体会。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抓住教学重点并训练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知识的层面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问题的切入和问题的梯度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在课堂上我采用“以点带面、层层追问”的方法较好的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问: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的心境?(抓文眼)

  (师提示抓关键字一般都在文章开头或者文章结尾去找)

  学生回答:“痴”

  师追问: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发现了作者的“痴”?

  学生寻找并回答:“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师追问:张岱夜晚出行是为了看什么?

  学生答:看雪,看风景。

  师生归纳:------------痴景

  师问:后文作者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请一同学读读“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虽然不会喝酒,但还喝了三大杯,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相通的.朋友,所以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他只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生归纳:-------痴心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抓关键词、抓文眼,突破难点,挖掘文章内涵,在课堂上我主要以学生的回答为问题的切入点,尽可能的运用课堂资源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就课堂实际来看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了)

  (五)精读课文,走*作者

  师:同学们都知道写景的文章往往写景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抒情,那本文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怀?(悟情)

  问题1:本文的游览日期为什么要以“崇祯五年十二月”来记录,而不以公元1632年来记录呢?

  问题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包含什么情感?

  问题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包含的情感是?

  问题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别”包含了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深沉的故国之思;孤寂和遗世独立的情怀;知音相逢的喜悦;知音分别的惆怅。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淡淡的哀愁。

  (反思:该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教学中我主要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抓关键语句为突破口,进而理解作者情怀的阅读分析能力,并且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本环节的完成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是游记小品中的佳作。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反思:本文共用时38分钟,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了教学任务,知识的达成度较高,效果较好。如果在环节之间的衔接上更简洁精美一些,在文章的“深度”上再挖掘一下,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再扩大范围、尽可能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的主体性,那本文教学的效果将会更佳。)

  (泸州市江阳区示范课实录)

《看雪》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看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看雪》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张岱)

  教学时间:

  20xx年11月16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设想:

  1.课文常识: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教学思路:

  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而叙事与写景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板块式。由学生搜集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导入,顺便简介作者,西湖雪景的画面在课件中作为背景展示,不单独展示,以节约教学时间,也不显生硬。整体感知,先由学生齐读(因为布置了预*,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再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交代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作者赏雪的经过(包括对雪景的描写和湖心亭奇遇)。这一环节中,在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同时强调一些文言词语,让学生自然积累,而不单独设计词语积累一环节。问题研讨部分主要是解决课文的难点,即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这一部分点到为止,不深入,不作过多研究。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和思想感情上作区别,这一层次较高,所以要求学生在预*时先行准备,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小结部分突出本文的学*重点,即白描写法;并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用此手法作写景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

  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回顾小学已学的柳宗元《江雪》内容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学生谈自己积累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教师准备:如***《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导入,并简介作者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在教材P.205,指名学生朗读或齐读。)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4.学生齐读全文。

  三、问题研讨

  1.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2.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对比阅读

  1.朗读课文及柳宗元的《江雪》。

  2.《江雪》也描写雪景,也写了人的活动,它和课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先说同,再说异。)

  (相同之处是:都有大小的对比。本文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江雪》中千山万径是大景,独钓渔翁是小景,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雪景的无边无际,雄奇壮丽。相异之处是: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在表达的感情上,本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间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开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古人的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小记:

  [附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看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2、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3、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雪和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的语句品读,体会并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你们今天特别有精神,表现的真棒!老师送给你们一些礼物,愿意要吗?(PPT中展示雪景图片,让学生欣赏)

  2、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雪。(板书课题12、看雪,提示“看”字的偏旁和雨字头的第三笔写法,齐读课题)

  二、共同研究

  1、课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先去认识他们。(屏幕展示词语,点名读,再齐读)

  2、我们来看看最后两个词中,有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一起来学*它们?(屏幕中把这两个字变红,学生说结构,并为它们组词。)

  3、(ppt中展示田字格,出示“指”和“故”)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书写这两个字。(尤其是“故”字的偏旁为四笔反文)

  4、我们刚刚学*了指,这个字,谁能到前面为大家指一指台湾到底在哪里?谁能介绍这个地方呢?

  5、那我们来看看你了解的台湾和老师知道的一样吗?(PPT中出示台湾的图片及资料)你从中发现那里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啊?

  6、是啊!正是那里冬季温暖,所以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和“在我国台湾省,是看不到雪的。”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用词的准确。)

  7、既然很难看到雪?台湾的小朋友是怎样看雪的呢?谁来读读一读?(教师板书台湾小朋友看假雪)

  8、对于雪,台湾的`孩子们有一系列的疑问?自读文章的三到八自然段,把小朋友的说的话,用横线画下来。

  9、谁能按顺序读一读你画下来的句子?

  10、再次自读自己画下来的句子,试着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11、孩子是怎么问的?老师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师生合作再读这一段)

  12、孩子又是怎么问的呢?你注意到了提示语吗?可以读出惊奇的意思吗?

  13、孩子还问了什么?老师是怎么回答的?老师有一个问题,北京到天津要半个小时,北京到台湾要4个多小时,北京远吗?那为何老师说”不算太远呢?

  14、老师见过真正的雪景?你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吗?你在读这一段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谁能帮帮它啊?(理解银装和雪毯)学会积累“打雪仗”一类的词语,将它们画下来。再次朗读,读出高兴来。(教师板书北京小朋友玩真雪)

  15、孩子们又有什么疑问了?老师又是怎样回答的?理解“争着”。为何要盼着呢?我们和台湾是一家人,我们期盼着它的回归,让我们深情的将这两句再次读一读。

  四、板书

  指故12、看雪

  盼来

  北京小朋友一家人台湾小朋友

  想去

  看真雪玩假雪

《看雪》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看雪》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看雪》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西湖风光画面)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是啊诗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的笔下就春意盎然: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怎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二、出示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五、自主学*

  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六、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故国之思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偶遇佳客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

  与众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写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后半部分写人,写奇遇,饮酒,抒写感慨,偶遇知音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他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特色。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张岱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陶弘景,周敦颐。

  七、知识拓展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找出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八、写作活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本文把这种方法运用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有关描写景色的短文。

  所谓“白描”,原指小说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而作者却要隐蔽起来。它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白描手法运用于杂文,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于人物那些富于思想性格特征的言论和行为的记述,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复述和引用,或简明的勾勒。

  九、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本文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本着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学生自学”和“教师导学”两大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通过自读,我们希望能提高文言文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

  指导学*的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5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前后联系,层层深入把学生的目光逐步融入到作者情感世界中。体会作者在看到文中所描述的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会想到些什么?同时对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也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气氛。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西湖风光图片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其他幻灯片也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看雪》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 。 2、预*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

  九、课后反思:

《看雪》教学设计15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导入

  一、 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一下。(练*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题(练*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看雪》教学设计合集10篇

  《看雪》教学设计 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

  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攻克难读的句子。

  (1)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2)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3)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4)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5)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6)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老师发现这些句子有点难读,咱们看着黑板练*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红色的字词。还可以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互相帮助一下。

  指名读,正音。最后全班齐读五个句子。

  3、再读生词(活动词卡)。

  4、在小组里用巧办法记一记这些字。

  5、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6。游戏:猜字谜。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7、指名读课文。

  检查通读课文情况

  三、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2、说说你对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四、书写生字

  书写“讲、打、指、接、惊”五个字。

  行观察它们的'结构,注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学生在书上试写一个,指名上黑板书写。

  评价同学的字。再写,同位互评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看雪》的生字新词,读了1、2自然段,这些词语还会读吗?读词语。

  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指图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3~1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1)指名读画的句子,读完贴出四个问句。

  (2)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2、创境朗读。

  (1)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指名读第一个问句,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大家一起问老师吧。(老师微笑点头)

  (2)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提醒学生后面的提示语是惊奇地问)谁也想问这一句?

  (问问想好的孩子)你现在心理怎么想的?

  再指名读,你又是怎么想的?

  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老师回答并指地图。

  (3)接着问第三个问句。师回答:不算太远,谁还想问?

  ①师描述: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②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喜欢第9自然段第一句的同学,谁来读读?

  指名读,你画了哪些词语,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全班读一遍。

  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我是什么》《四季的脚步》两课都有)

  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

  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边读边做动作。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得真好。

  ④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

  指名读,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你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的?

  再练*。指名读。

  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⑤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学生表演读一读,体会争着问。

  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⑥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吗?师生合作表演读3~11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当作了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得真好,现在我们分角色在小组里读读课文。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我们也盼着和台湾小朋友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3、把你们搜集的祖国风光的图片拿出来,你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4、课后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图片下面,写好了,我们一起寄给台湾小朋友。

  5、书写生字:故候奇。

  《看雪》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看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看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情感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古代文人往往志趣高雅,如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调素琴”、“阅金经”,不亦乐乎。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现代人也可做一些雅事,寻找一些雅趣:比如春可踏青,夏可于乘凉之时数星星,秋可赏枫叶。请同学们建议一下,冬天有什么雅事可为呢?(看雪)

  雪景和月景等美好的景物都是“赏”的,为什么不是《湖心亭赏雪》呢?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探讨。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请问同学们:题中的“湖”指的是哪一个湖?(西湖)

  好,让我们向着西湖出发。我有一个想法:吟诵着与西湖有关的诗篇向着西湖去该是一件多么有诗意的事情啊。来,咱们来一个西湖诗赛: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和西湖有关的诗篇,看哪个组背得最整齐、声音最嘹亮。由老师提示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二读通文意

  我已经陶醉在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的吟唱之中,陶醉在同学们琅琅的书声里。说起西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不可不读。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205面,听老师朗读全文(配乐)。

  请学生自由读,再请学生齐读。

  1、找出不认识的字,老师正音。

  拥毳( cuì )沆砀(hàng)( dàng )雾凇( sōng )打更( gēng )铺毡( zhān)

  2、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读这篇短文,把难以疏通的字词加上记号。

  3、同桌之间把难以疏通的字词拿出来讨论、解决,做相关检测题。再请同学两两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

  3、整体感知:文章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赏雪。板书:叙雅事。)

  三读懂文旨

  读通文意是学好一篇文言文的第一层次,读懂文旨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家能完全读懂这篇文章吗?有没有什么疑惑?能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是一种能力。咱们比一比,看谁独具慧眼,能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想和同学们讨论讨论:

  1、文章结尾写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很显然,在舟子眼里,“痴”就是“傻不拉叽”的代名词,在你们眼里,觉不觉得张岱“痴”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作提示:张岱“痴”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山水。

  有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此痴情于山水正说明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仁人智士。超脱于世俗。

  反过来看舟子之见又是怎样一种见解?明确:愚人之见。俗人之见。

  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和舟子持同样见解的人多呢,还是和张岱一样超脱的人多?从文中的哪一个字可看出来?(独)

  “独”字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能让我们联想起哪些古诗文里的哪些句子?

  明确:《爱莲说》里有“陶渊明独爱菊”,又有“予独爱莲”。陶渊明、周敦颐都是一些不慕名利、不随流俗的高洁之士。在这一点上,张岱与他们堪称知音。

  2、文首“独往湖心亭看雪”与文尾“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文首的“独”主要反映的是张岱心境的孤独,舟子乃一俗人,不可能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孤独感由此而来。

  这样的张岱,渴望的.正是与人心灵的沟通,到亭上巧遇两人,那两人大喜,张岱又何尝不是大喜?因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要读出惊喜之情。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强饮三大白”后,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正是应了白居易的名句“相识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

  3、你还认为作者是在“赏雪”吗?悟悟主旨: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湖中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遗世独立,高洁傲岸),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小结:在淡淡的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已包含于其中。这是怎样一种超脱的情致啊。本文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板书:抒超脱情致)

  四美读文章

  1、我想我们已经理解了张岱的情感世界,设想你即张岱,摇头晃脑读文章一遍,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读后点评

  五品读精妙语段

  在反复的聆听中,同学们最爱的是文中的哪一段文字?

  明确:写景的文字。(板书:绘奇景)

  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才能收获每一缕茶香,一段好文细细地品,才能体会每一个妙处。品一段好文可以通过刚才这种美读法,也可能运用想象画面法、比较揣摩法、背诵积累法。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方法“奇文共欣赏”。

  1、指名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联想画面。

  试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明确:清新、淡雅、空阔。)

  2把这段文字换为“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如何?为什么?此处的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的“一”含义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原文极力表现大自然的空阔悠远,改后无法体现。此处的三个“一”极言物与人之小,“上下一白”的“一”极言大自然之大,两相比照,景致更为奇特。

  “粒”本是用来形容物的,此处用来形容人,有何妙处?

  明确:表明人与物合为一体,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正所谓“天人合一”。

  如果删去“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会怎样?

  明确:单调,了无生趣。景和人在此相映成趣。景堪称奇景。

  4、如果让你根据这段文字画一幅画,你觉得画成中国的水墨画好还是西方的油画好?为什么?

  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刻的西湖是“浓妆”还是“淡抹”?

  5、这段文字的写法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同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只抓主要特征去写。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引申:白描可用于绘景,也可用于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数笔抓住他最本质的特征即可。如描绘鲁迅:矮而瘦小的个子。一根根竖起来的头发,一字型的胡须。

  请一生为模特,其它同学现场白描之。

  6、背诵竞赛指名背全班背

  六语文活动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一群女孩子喜欢吟诗作赋,他们组织了一个诗社,定期聚在大观园里边喝酒边赛诗。今天咱们学*了这篇叙雅事、绘奇景、抒脱俗情臻的美文,也来热闹一回吧。咱们来一个击掌传花:花落谁手谁就得吟两句与雪有关的诗句,吟不出,罚唱与雪有关的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看雪》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写法

  能力目标:学*文中写景叙事的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学生熟悉的有: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幻灯)

  3、齐读课文

  思考:①、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③、“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手法: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用了什么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进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看雪》教学设计 6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 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看雪》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当堂成诵。

  2、学*白描手法,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3、仔细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国散文史上什么时候成绩最引人注目吗?

  先秦和唐宋时期,如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也占有一*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二、学生介绍张岱及明清小品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结合书下注音自由朗读课文,把语音读准,语意读顺。

  2、听录音,学生学读,尽力根据文章意境理解文意。

  3、自主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如有不懂,请教旁边同学。还不能解决的,划出来。

  4、集中问题,全班交流。

  可能的问题:

  1、痴:

  ⑴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⑵“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⑶“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⑷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痴在哪里呢?从哪里可看出他的痴呢?

  “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绝”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配乐朗读)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⑴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量词替代:

  “艘”与“叶”,有轻读、漂泊感。

  “痕”换成“横”“乐”。

  写景的文字,如果是一幅画的话,是哪种画?

  ⑶文字如此简洁通透,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就是白描手法,如果是一幅画,你认为是哪种画?

  写意山水画。

  想象一下这幅画,用几个词概括西湖雪景特征(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下雪景特征)空阔、静寂、悠远脱俗、空灵。

  ⑷作者为什么对这样的雪景如此痴迷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对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背诵这几句)

  3、叙事:

  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情绪的一波三折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

  4、背诵:写景几句。

  四、总结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它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今天我们只略饮一勺,略知其味。请大家回家选读张岱的《不二斋》抄在综合本上。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P585

  与柳宗元《江雪》比较

  〖板书〗

  景:空阔,静寂,雅洁和谐统一

  情:孤傲,不流世俗(脱俗)

  痴、痕、点、芥、粒言简意丰

  《看雪》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练*,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邀请”,邀请内容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看雪》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这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是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作者资料,预*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目标。

  (三)检查预*:

  1、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有关张岱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试着理解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学生分组学*。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2、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F、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②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a.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c.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一 。 2、预*下一课30课。

  八、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赏雪经过

  亭中偶遇

  九、课后反思:

  《看雪》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理清结构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