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讲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春望》,聆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

  2.知人论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3.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4.学生自由诵读。

  ①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②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5.解诗意,悟诗境。

  ①请生根据课前预*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②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③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④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⑤小组讨论交流。

  ⑥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6.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

  ②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介绍的课件。

  ④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方法】

  诵读

  【课时】

  1课时

  【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出诗韵

  *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

  三、读懂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感悟诗情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赠君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作业

  默写课文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

  课时安排:

  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1)

——《春望》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春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春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

  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春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2)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实用5篇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 1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注重整个学*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预*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有效学*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 2

  1、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古诗学*往往比较抽象、含蓄,学生的学*若脱离了想象、画面,就比较枯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反复的听读、吟诵,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会增进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上课,让学生在图片中找诗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不仅更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转入《春望》的学*过程中,也用多媒体创设就情景,介绍背景,在情景创设中,同学们仿佛也走进了那个动乱的年代,拉*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让学生更易理解诗歌,更易于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2、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的主人。

  3、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从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诗作风格三方面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杜诗“诗史”的特点,印象也更加深刻。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 3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感慨万端,梳理如下: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常常挂在嘴上,却不能常常落实到行动中。*时也读书,但往往没有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且依着兴趣,不喜欢的书不读。我不喜欢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作品,总觉得用那么多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荣耀,很血腥,也很残忍。所以选择了《春望》后,就捉襟见肘了,只好临时抱抱如来的大腿。我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先复*了整个唐代的历史,阅读了各个时期诗歌代表作品;又把《唐诗鉴赏辞典》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作品读了一遍,感受了作者思想的变化和作品风格的变化;还上网搜集了教学视频和朗诵视频,学*朗诵诗歌。最后,才依照学校的“导学互助”教学模式开始备课。借着这个反思的机会,我要告诫自己,读书要有计划,读书笔记要真写,不能只在电脑里收藏。多练练写作,把读到的东西认真消化,这样备课时才不会慌乱。对教学内容更要细细涵咏,正如于永正先生说过的:“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作品还要有自己正确而独到感悟和见解,以期和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碰撞。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常常搜集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视频,私下以为,有些人天生为教学而生,一如有天赋的演员,生来就是会讲课的。而走进名师的博客,却发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积淀丰厚,阅历丰富,经验丰盈。我惊悟: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要充分借助最美丽的集体智慧每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我都感受到教研组集体有无穷的威力,可能这也是我们采用“互助”的原因吧。一节展示课,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从设计思路,到重点难点突破,到课堂上的言行神态,老师们各有自己的“绝招儿”,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快哉!

  2、要主动磨炼授课的技艺*时工作中,要特意地请老师们评价教学设计,邀请老师们进课堂来听课、评课。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是课堂,都有值得学*借鉴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用心设计课堂仪态、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每节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好好钻研学生。学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学生没想到的,你要怎样引导他想到。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根据学生知识水*的高低,将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创意、改造,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孩子们在他们所渴望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时光总是匆匆的,匆匆的时光只是带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记忆犹然心田。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总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 4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有效学*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 5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二、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

  三、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3)

——杜甫《春夜喜雨》优秀教学设计(五)份

  杜甫《春夜喜雨》优秀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资料,潜心品读、吟诵、想象拓展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好雨”这一文眼,诵读感悟,品读文本,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古今对比,感受古诗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教师方面:录音带 课件

  学生方面: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

  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板书课题,了解杜甫。

  二、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生字,要明确字的偏旁,结构,组词。

  3、这些字,你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住它?(字谜法、部件法)

  4、出示表格,检查自学情况,并交流自己有趣的识记方法。

  5、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谁能?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生学会使用字典后,可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生字,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在识字中同桌合作,趣味识记,既培养了合作意识,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谁认为自己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诗音韵和谐,*仄错落、琅琅上口,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初读要把古诗读准,注意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读出古诗的音韵美,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景之中。]

  7、在反诵的诵读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场春雨发生在什么时候?伴随着什么?怎样滋润万物的?)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你不懂的词。

  2、对于你不懂的词,看看能不能借助字典查出它的意思。

  3、把自己的学*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互相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补充,互相学*。

  4、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学*成果。

  (1)交流时重点引导理解:知 时节 当 乃 潜 润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6、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靠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诗意。现在老师再考考你,看看你能否通过考验?再读读古诗,看看全诗是围绕哪个词写这场春雨的?

  四、精读细品,感悟“好雨”,启发想像。

  1、读读古诗,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一边读一边思考,把你自己感悟到的注出来,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自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你们小组认为这场春雨的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是春雨知道时令季节,善解人意。“当……乃”强调了春雨的及时,“润”指明它对事物生长的作用之大,“潜”、“细”、“无声”突出了春雨不声张,精细可人的品质。)

  [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着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在一步步感悟“好雨”的引导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感悟到了古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到了古诗的精炼,也在悄无声息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4、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学生可以说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也可以说学完诗后的感受。)

  5、师配乐读,学生一边闭目听,一边努力把诗歌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

  6、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现想像。

  五、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练*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

  2、配乐展示个性读。

  3、师生互动背诵,同桌互背。

  [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读读、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这们,古典诗文将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六、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交流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教师相机课件出示有关诗句,拓展阅读。

  早春春曰

  天街小雨润如酥, 胜日寻芳泗水滨,

  草色遥看*却无。 无边光景一时新。

  最是一年春好处, 等闲识得东风面,

  绝胜烟柳满皇都。 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园不值清明

  应怜履齿印苍台, 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扣柴扉久不开。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色满园关不住, 借问酒家何处有,

  一枝红杏出墙来。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甫《春夜喜雨》优秀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和而宁静。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

  (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

  (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3、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

  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反衬、排比、对偶、引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借助上学期诗歌学*的知识,从形式上明显看出,两句形成“对偶”,凡对偶句,其内容总相似、相反、相关。这两句诗,是对“春夜喜雨”所营造的氛围的渲染,前半句写夜间下雨,野外乌云成片,后半句写黑夜中,江面上,船家的渔火发出点点星辉。一明一暗形成“反衬”,以“明”衬“黑”,不仅强化的画面感染力,更暗示了这场好雨,不会一带而过,她定要下得绵长,下个尽兴。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两句写的是春雨过后,作者看到的锦官城的景象。而春雨绵长,这两句应是作者“想象”,想象春雨滋润了大地,锦官城一片繁花似锦,更抓住红花带雨的细节,将春花和春城联系在一起,切中“喜雨”和“春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5、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喜悦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魅力。

  杜甫《春夜喜雨》优秀教学设计 3

  【材料准备】

  1、杜甫诗《春夜喜雨》

  2、唐朝李约诗《观祈雨》;宋朝苏轼诗《望楼湖醉书》

  3、杜甫的生*思想及诗歌创作

  4、唐朝历史:安史之乱

  5、“春雨”挂图

  【探索内容】

  1、律诗艺术形式。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单元共收唐诗绝句四首,律诗三首,古风三首。其中律诗是唐诗的最高表现形式,其精巧整饬的结构、洗炼的.语言、抑扬悦耳的节奏韵律和优美丰富的意境,历来脍炙人口。

  2、诗歌语言艺术及优美意境

  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巨星,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深邃,艺术风格苍凉遒劲、沉郁顿挫,语言千锤百炼,深得古典诗歌之精髓。《春夜喜雨》虽为写景咏物诗,思想内容不及《三吏》《三别》博大精深,但它*中见奇、以小见大,体现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诗歌行涓涓细流而致雄浑壮阔境界之风格可窥其一斑。

  3、创新情境及拓展运用。

  “论诗及人”,“春夜”观“雨”仅是诗人关于春雨心理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与之相关的其它部分怎样,如“春旱盼雨”、“雨后生机”的情境,应为学生探索的内容;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同是写春雨,其情境、思想、艺术手法又是怎样的,也应让学生去探讨。借此大力度地激活探索欲望,使学生养成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开启心智,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探索目的】

  1、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特征、语言运用等方面质疑研讨的*惯。

  2、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操作过程】

  一、拉开心理距离,引发探索动力。

  引入语:“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而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自然万物等待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是春雨。出示研读材料一,彩色“春雨图”,通过投影展示画面:青山、小河、黄柳、绿草、野径、行人、斜风、细雨和飞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抓特征对景物作口头描述,谈感想论体会,教师作适当点评,导入新课。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衔接起教材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初步打开思维的通道;前置表达缺陷,拉开心理距离,因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和动力。

  二、整体感知,学生树立探究目标。

  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概括诗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你是否喜欢它,喜欢它哪些方面等。学生领悟到以下内容:这首诗语言锤炼精工;拟人、对比修辞手法的表现力强;创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学生归纳并树立起探索研究的重点:

  a、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b、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树立探究目标,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教师只作一些引导,且以研讨者的身分参加意见,不越俎代庖。

  三、对照比较,探寻律诗形式特征。

  研读材料二:望楼湖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引导学生拿这首诗与《春夜喜雨》作比较阅读,主要研究在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在学生自读领悟的基础上,交流研究结果,从而归纳出了律诗的特征:八句,有五言、七言律诗,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等。关于律诗与截句的关系、律诗*仄、对仗等知识,教师可作引导、点拨和补充。

  四、质疑问难,探究语言和意境。

  在学生充分诵读、自学、领会的基础上,分组分项讨论,一组同学主要研讨诗歌语言运用及意境创造,二组同学主要研讨杜甫生*思想、诗歌构思、诗歌抒发的情感。然后由各小组三至四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师及时将这些问题板示出来:

  1、“潜”能否改为“洒”或“落”?“润”、“细”有什么表达效果?

  2、“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诗人扣住春雨的什么特征加以描绘?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纯写景文字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用意?

  5、诗人为什么不写雨中的房屋、水雾、黄柳和青草?

  6、诗人写景的角度有无变化?“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眼见实景吗?

  7、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一场普普通通的春雨为什么能使诗人倾情如注、用墨如泼?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在板示的同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遣词用语造句。包括1、2两个问题

  第二类:突出特征,塑造形象。包括3、4、5三个问题。

  第三类:构思流程。包括第6个问题。

  第四类:情感灵魂。包括第7个问题。

  然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精读、讨论、解答,分类别逐步解决,并着重处理了几个关键问题,学生研讨情况如下:

  第一,作者抓住“春”雨“夜”雨去写,突出了雨有意润物、无意声张讨好的特点,是和风细雨,而非疾风暴雨。

  第二,全诗抓住春雨的特质,以“好”字统摄全篇:运用拟人,说雨通人意,解万物之渴;将“野径云”的“俱黑”与“江船火”的“独明”进行对比,既色彩鲜明、富有画意,又说明天阴雨长,满足自然万物的需求;而“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更是“好”雨恩泽的赏赐。

  第三,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抒发了诗人对雨泽万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四,诗人之所以对一场普通春雨有着如此深厚的喜爱之情,是由诗人生活经历、思想品格决定的。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泊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当秋风破屋秋雨漏床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疾苦,而是考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倘能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场恩泽万物的春雨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他能不欣喜、能不如陶如痴吗!可以说诗人杜甫就是春雨精神的化身!

  说明: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提出问题时,教师集中精力,灵活地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条理清楚;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例如:

  a、体悟“潜”“细”等字眼的表达作用时,让学生联想朱自清散文《春》中描绘的春雨的情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较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表现的夏天“雨点”,“雨道”、“雨瀑”的情景的不同。

  b、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请你对春雨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缕春雨,谈谈你的愿望和想法。有的同学对春雨说,那风刀霜剑的冬天,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是历史涅槃的圣火你是绿色生命的天使;有的同学对春雨说,我不会辜负你甘霖的哺育,几年后我会长成一片绿云,长出永恒的你。有的说假如我是一缕春雨,我会亲吻那焦渴的土地,让真诚和爱长出和*与富足……

  c、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事?有的同学说想到了边防战士、人民警察,清洁工人、邮递员、人民教师,想到了同学友谊、亲人关爱、文化哺育等。

  五、内容整合,进行形象体认。

  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花满城”四幅画面整合为一,将诗歌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由*及远、由眼前景到想象景的表现过程,按照以下层次进行形象再创和口头描述:

  1>粗线勾勒:春雨、田野、小径、茅屋、江船、渔火。

  2>上彩着墨、变静为动:灰色的云,黑褐的天,亮亮的渔火,细细的斜斜的春雨轻盈地飘进江水、田野、村落,水流潺潺、轻枝摇曳、细雨沙沙。

  3>换景特写:天亮了,太阳笑眯眯的,一夜间大地披了盛装,青青的草色,鹅黄的叶芽。最惹人眼的是亭台楼阁边那片片彩云般的树木,花儿五色缤纷,打着朵儿的,绽开笑容的,还挂起晶莹的耳坠,闪闪发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闭目、凝神、运思、微笑、激动……融入了意境,经受再创诗意的熏陶感染。

  实施这一环节时,教师启发学生探究诗歌运行思路,整合形象内容,充分展开想象;同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说明:形象体认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形成关于诗歌语言、意境探索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规律,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意境体认。这样做既融合了诗情画意,综合起探索结果,又实现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的接合,从而为下一步迁移创造打下基础。

  六、拓展深化,进行思维创新。

  教师创设情境:好雨当春发生之际,诗人是那样喜悦、兴奋、赞叹,那么,杜甫在春雨到来以前,站在破败的茅屋前观望,那会有怎样的景象?诗人会有怎样的向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请以“无雨的春天”为表现内容构思一段话,然后开展口头作文比赛。学生的口头作文,思路相当开阔,有的说无雨的春天,风尘滚滚,禾苗枯死,杜甫心忧如焚,长声叹息;有的说,无雨的春天人们无以为食,人们刮树皮,吃草根,不少的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杜甫看到“路有饿殍”老泪纵横;有的说,无雨的春天,疫病流行那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可怕景象。

  说明:《春夜喜雨》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从倾耳听雨到举目观雨,再到闭目遐思,令人处处感受到诗人的存在,感受到诗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和炽热的情感。进行新情境下的想象表达,既进一步拉*与诗人的距离,更利于学生在把握原诗思想灵魂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学生在原诗灵魂和技巧的观照下,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或模仿、或翻新,或拓展,或创造,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促成了学生语言素养和探索能力的提高。

  七、再创探索情境,实现能力迁移。

  研读唐朝李约诗《观祈雨》的语言运用、意境创造、情感观点,并与本篇课文《春夜喜雨》进行比较。

  附诗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箫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里的豪家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说明:设计这一训练,是为了实现诗歌赏析能力的迁移李约也是唐代诗人,与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首诗无论在语言锤炼、意境创造,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与《春夜喜雨》有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利于能力迁移和赏析能力提高。

  杜甫《春夜喜雨》优秀教学设计 4

  【材料准备】

  1、杜甫诗《春夜喜雨》

  2、唐朝李约诗《观祈雨》;宋朝苏轼诗《望楼湖醉书》

  3、杜甫的生*思想及诗歌创作

  4、唐朝历史:安史之乱

  5、“春雨”挂图

  【探索内容】

  1、律诗艺术形式。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本单元共收唐诗绝句四首,律诗三首,古风三首。其中律诗是唐诗的最高表现形式,其精巧整饬的结构、洗炼的语言、抑扬悦耳的节奏韵律和优美丰富的意境,历来脍炙人口。

  2、诗歌语言艺术及优美意境

  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巨星,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深邃,艺术风格苍凉遒劲、沉郁顿挫,语言千锤百炼,深得古典诗歌之精髓。《春夜喜雨》虽为写景咏物诗,思想内容不及《三吏》《三别》博大精深,但它*中见奇、以小见大,体现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诗歌行涓涓细流而致雄浑壮阔境界之风格可窥其一斑。

  3、创新情境及拓展运用。

  “论诗及人”,“春夜”观“雨”仅是诗人关于春雨心理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与之相关的其它部分怎样,如“春旱盼雨”、“雨后生机”的情境,应为学生探索的内容;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同是写春雨,其情境、思想、艺术手法又是怎样的,也应让学生去探讨。借此大力度地激活探索欲望,使学生养成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开启心智,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探索目的】

  1、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特征、语言运用等方面质疑研讨的*惯。

  2、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操作过程】

  一、拉开心理距离,引发探索动力。

  引入语:“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而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自然万物等待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是春雨。出示研读材料一,彩色“春雨图”,通过投影展示画面:青山、小河、黄柳、绿草、野径、行人、斜风、细雨和飞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抓特征对景物作口头描述,谈感想论体会,教师作适当点评,导入新课。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唤起了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衔接起教材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初步打开思维的通道;前置表达缺陷,拉开心理距离,因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和动力。

  二、整体感知,学生树立探究目标。

  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概括诗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你是否喜欢它,喜欢它哪些方面等。学生领悟到以下内容:这首诗语言锤炼精工;拟人、对比修辞手法的表现力强;创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学生归纳并树立起探索研究的重点:

  a、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b、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树立探究目标,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教师只作一些引导,且以研讨者的身分参加意见,不越俎代庖。

  三、对照比较,探寻律诗形式特征。

  研读材料二:望楼湖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引导学生拿这首诗与《春夜喜雨》作比较阅读,主要研究在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在学生自读领悟的基础上,交流研究结果,从而归纳出了律诗的特征:八句,有五言、七言律诗,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等。关于律诗与截句的关系、律诗*仄、对仗等知识,教师可作引导、点拨和补充。

  四、质疑问难,探究语言和意境。

  在学生充分诵读、自学、领会的基础上,分组分项讨论,一组同学主要研讨诗歌语言运用及意境创造,二组同学主要研讨杜甫生*思想、诗歌构思、诗歌抒发的情感。然后由各小组三至四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师及时将这些问题板示出来:

  1、“潜”能否改为“洒”或“落”?“润”、“细”有什么表达效果?

  2、“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3、诗人扣住春雨的什么特征加以描绘?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纯写景文字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用意?

  5、诗人为什么不写雨中的房屋、水雾、黄柳和青草?

  6、诗人写景的角度有无变化?“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眼见实景吗?

  7、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一场普普通通的春雨为什么能使诗人倾情如注、用墨如泼?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在板示的同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遣词用语造句。包括1、2两个问题

  第二类:突出特征,塑造形象。包括3、4、5三个问题。

  第三类:构思流程。包括第6个问题。

  第四类:情感灵魂。包括第7个问题。

  然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精读、讨论、解答,分类别逐步解决,并着重处理了几个关键问题,学生研讨情况如下:

  第一,作者抓住“春”雨“夜”雨去写,突出了雨有意润物、无意声张讨好的特点,是和风细雨,而非疾风暴雨。

  第二,全诗抓住春雨的特质,以“好”字统摄全篇:运用拟人,说雨通人意,解万物之渴;将“野径云”的“俱黑”与“江船火”的“独明”进行对比,既色彩鲜明、富有画意,又说明天阴雨长,满足自然万物的需求;而“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更是“好”雨恩泽的赏赐。

  第三,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抒发了诗人对雨泽万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四,诗人之所以对一场普通春雨有着如此深厚的喜爱之情,是由诗人生活经历、思想品格决定的。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他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泊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当秋风破屋秋雨漏床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疾苦,而是考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倘能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场恩泽万物的春雨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他能不欣喜、能不如陶如痴吗!可以说诗人杜甫就是春雨精神的化身!

  说明: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提出问题时,教师集中精力,灵活地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条理清楚;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例如:

  a、体悟“潜”“细”等字眼的表达作用时,让学生联想朱自清散文《春》中描绘的春雨的情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较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表现的夏天“雨点”,“雨道”、“雨瀑”的情景的不同。

  b、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请你对春雨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缕春雨,谈谈你的.愿望和想法。有的同学对春雨说,那风刀霜剑的冬天,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是历史涅槃的圣火你是绿色生命的天使;有的同学对春雨说,我不会辜负你甘霖的哺育,几年后我会长成一片绿云,长出永恒的你。有的说假如我是一缕春雨,我会亲吻那焦渴的土地,让真诚和爱长出和*与富足……

  c、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事?有的同学说想到了边防战士、人民警察,清洁工人、邮递员、人民教师,想到了同学友谊、亲人关爱、文化哺育等。

  五、内容整合,进行形象体认。

  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花满城”四幅画面整合为一,将诗歌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由*及远、由眼前景到想象景的表现过程,按照以下层次进行形象再创和口头描述:

  1、粗线勾勒:春雨、田野、小径、茅屋、江船、渔火。

  2、上彩着墨、变静为动:灰色的云,黑褐的天,亮亮的渔火,细细的斜斜的春雨轻盈地飘进江水、田野、村落,水流潺潺、轻枝摇曳、细雨沙沙。

  3、换景特写:天亮了,太阳笑眯眯的,一夜间大地披了盛装,青青的草色,鹅黄的叶芽。最惹人眼的是亭台楼阁边那片片彩云般的树木,花儿五色缤纷,打着朵儿的,绽开笑容的,还挂起晶莹的耳坠,闪闪发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闭目、凝神、运思、微笑、激动……融入了意境,经受再创诗意的熏陶感染。

  实施这一环节时,教师启发学生探究诗歌运行思路,整合形象内容,充分展开想象;同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说明:形象体认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头脑中自主形成关于诗歌语言、意境探索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规律,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意境体认。这样做既融合了诗情画意,综合起探索结果,又实现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的接合,从而为下一步迁移创造打下基础。

  六、拓展深化,进行思维创新。

  教师创设情境:好雨当春发生之际,诗人是那样喜悦、兴奋、赞叹,那么,杜甫在春雨到来以前,站在破败的茅屋前观望,那会有怎样的景象?诗人会有怎样的向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请以“无雨的春天”为表现内容构思一段话,然后开展口头作文比赛。学生的口头作文,思路相当开阔,有的说无雨的春天,风尘滚滚,禾苗枯死,杜甫心忧如焚,长声叹息;有的说,无雨的春天人们无以为食,人们刮树皮,吃草根,不少的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杜甫看到“路有饿殍”老泪纵横;有的说,无雨的春天,疫病流行那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可怕景象。

  说明:《春夜喜雨》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从倾耳听雨到举目观雨,再到闭目遐思,令人处处感受到诗人的存在,感受到诗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和炽热的情感。进行新情境下的想象表达,既进一步拉*与诗人的距离,更利于学生在把握原诗思想灵魂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学生在原诗灵魂和技巧的观照下,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或模仿、或翻新,或拓展,或创造,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促成了学生语言素养和探索能力的提高。

  七、再创探索情境,实现能力迁移。

  研读唐朝李约诗《观祈雨》的语言运用、意境创造、情感观点,并与本篇课文《春夜喜雨》进行比较。

  附诗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箫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里的豪家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说明:设计这一训练,是为了实现诗歌赏析能力的迁移李约也是唐代诗人,与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首诗无论在语言锤炼、意境创造,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与《春夜喜雨》有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利于能力迁移和赏析能力提高。

  杜甫《春夜喜雨》优秀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本单元所学都是诗歌,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生积极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我们知道杜甫的那么多的诗句,那你对他又了解多少呢?

  4、生简介杜甫。

  5、师:杜甫的诗有着绵远悠长的意境和满腔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号称“诗史”。今天我们来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评价。

  3、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大家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生自主理解诗句。

  三、品析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

  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

  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④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体会春雨的细小,绵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一层薄烟。

  ⑤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3、现在我们来看剩下的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②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③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四、总结

  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生谈感受)

  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五、拓展

  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开课时,我从同学们会背的课外古诗入手。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人人争着举手背自学的古诗,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接着检查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我重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古诗的学*,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4)

——《春望》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春望》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方法】:

  诵读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读对联,识人物。

  师导语: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这首诗编入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多表达古代文人的志趣,我们要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

  2、齐读学*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师过渡:《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走进文本:(学)

  1、听读感知。

  师:首先我们一起听读古诗。听之前我想问问大家,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生: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好,大家尽力做到这几点,别忘了做标记哦![放范读视频,学生标记。]

  你都做了哪些标记?[学生交流]

  2、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感觉也很正确。朗读古诗的技巧包括节奏、停连、重音、语气。请大家看大屏幕:

  节奏: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

  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节奏是两字两字一字或者两字一字两字,意思连贯的时候可以停顿短一些,如“山河在”。关键的词读重一些,如破、深。语气依据内容、感情确定。本诗的感情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低沉的。

  3、初读感受。

  师:了解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跟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自读展示。

  师: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师:哪位同学先展示一下?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展示的同学依组内序号加分。[学生个人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来,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学生齐读]

  5、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好了,请每组只说一句,依序号双倍加分。[学生小组交流后,师评价。]

  三、个性解读:(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师: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风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大屏幕设置情景)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教师适当指点。

  预设:

  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这在文学上的写作手法叫“对比反衬”)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应该是个*景,诗人看花而流泪,听鸟而心惊,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为什么看花会流泪,听到鸟叫会惊心?看到什么样的花会流泪?在什么情况下会惊心?这在文学上叫“寓情于景”)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同学们导演的`短剧中,我们看到了城墙、荒草、废墟上的野花,战火中的家信以及诗人满头的白发。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小组合作,美读感悟。

  师: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诵读形式,展示学*成果。

  [生配乐、配画、轮读、唱读、演读……]

  同学们的创意真棒,说明大家真正读懂了诗歌,你们不愧为未来的艺术家!

  四、学以致用:(练)

  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五、总结提升(评):

  1、师总结。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

  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板书:

  春望

  杜甫

  “丹采”“风力”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春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1)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颈联“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四、小结

  1.寄情于物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这首诗格律严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作业

  背诵并会默写《春望》。

《春望》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心》,营造课堂学*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春望》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惯难以扭转。特别是*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到底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该好好检讨一番。

《春望》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体诗:

  *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 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 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 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 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 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 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 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春望》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5)

——春望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春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2、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3、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2、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读(评价)

  4、齐读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字正腔圆、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6、诗歌的题目是“春望”,请同学说说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三、细读赏析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明确:景物——国都、草木、花、鸟;情感:悲伤、忧虑、怅恨

  过程:理解“国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沦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时、恨别”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前四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种有道理,说说理由。

  明确: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一说是触景生情,一说是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理解“烽火、抵万金”意思,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念亲人—————思亲名句

  4、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春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春望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案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抵()搔()浑()簪()胜()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

  感时:恨别

  抵:搔:

  三:

  3、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案

  一、导入

  今天学*《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四、诵读诗歌。

  五、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国:______破______

  感时:______恨别______

  抵:______搔:______

  三:

  2、明确诗句意思。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

  六、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七、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1、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析诗歌。

  2、小组展示。

  3、师生相互提问。

  4、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八、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三)巩固案

  1、作业布置——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2、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望教学设计6

  一、猜猜他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作家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四、学*方法点拨

  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把握情感;三读:品味赏析;四读: 背诵全诗。

  五、诗意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六、问题

  1.首联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丛生。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后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这首诗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表现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的心情。

  3.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由于感伤时政,久别思家,反而使诗人见花流泪,闻鸟而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恨别思家的深沉感情。

  4.赏析“溅”“惊”二字。

  “溅”“惊”二字,在句中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看到落花反而使我的泪水飞溅,听到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我比较赞成第二种。第一个以诗人为主,注重描写个人情感和感受,但是不够表明此时的“悲凉和无奈”。第二个以花鸟的不常态表现,说明此时的悲怆和惊心。这是经典的拟人手法的应用,连花鸟这无意识之物都晓得此时的离别惆怅,诗人如何不动容。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以*常语写出苦境真情,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情感?

  反映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现状的忧愁,既思念亲人又叹息自己衰老的思想感情。

  8.《春望》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描写破败的春城,杂草丛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借景抒发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9.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后四句重在抒情,借事抒情,但情中也有景。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6)

——《春望》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春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望》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复、一封报*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春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

  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春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范文五份(扩展7)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词句,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明确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演播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播放课件,让学生领略瀑布之美。

  同学们,你们见过瀑布吗?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欣赏世界著名的一些瀑布的景观,请大家看电视屏幕。

  2、教师随机导入课题。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壮丽的瀑布,充满了神奇,充满了诱惑。瀑布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是河流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水势,飞花碎玉,风光迷人。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们情有独钟,写下了无数的华章,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看他笔下庐山瀑布别样的美姿。

  请大家将书打到第113页,我们今天来一起学*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学*生字“庐”、“瀑”。

  3、了解作者

  你们知道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吗?你还掌握他的什么资料?师生交流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课件补充。(他还被人们称为什么?和被称为“诗圣”的谁齐名?)

  二、欣赏古诗

  1、下面,让我们走进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一起去感受他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出示《望庐山瀑布》的无朗读画面,教师范读。

  2、多美的意境啊,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画面,再一次领略瀑布壮丽的景色,并小声的朗读。

  三、诵读古诗

  1、自读。

  你觉得这首诗应该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打开书,读读看,好吗?

  2、听读。

  刚才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那么,如何读的更好呢?让咱们听听播音员的朗读。下面老师再读一遍,请同学们划出诗的节奏,并找出重音,在书上标出来。请再听一遍,看看自己标对了没有。

  3、跟读。

  我们一起跟着读一下,好吗?

  4、诵读。

  大家读得很好,请你边读边做一些动作,表达出你读诗时的感受,看谁做得更好。

  四、理解古诗

  1、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现在,咱们做一个游戏,请你举起自己的右拳。老师要求你们同桌合作学*,共同探究每句诗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理解了几句,就用几个手指表示出来。

  2、交流汇报。

  现在请同学们坐好,共同交流一下你们都理解了哪些诗句。(每句诗的重点词、写法、修辞等都要引导学生理解,同时,教师要对诗句的意思进行总结发言。)

  3、整体感知诗意。

  大家已经理解了每句诗的意思,谁愿意将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比比看。再读诗。你们觉得这首诗通过描写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出示诗词大意的课件。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观吧。多美的瀑布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美美地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创造的美感吧!

  五、唱诗

  1、播放唱读动画课件。

  这首诗写得多美啊,让我们用歌声将它表达出来,好吧?你听:

  2、再播放唱读动画课件。

  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边唱边拍手,当然,你可以加上一些适当的动作,把你学了这首诗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

  六、作业

  李白的这首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感情,去搜集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诗,开一次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诵读竞赛会,以此来表达你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流、银”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写“炉、流、银”三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读悟结合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今天我们学*17课——《古诗两首》。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再学*一首李白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要求读正确。

  三、再度古诗。

  要求读流利。

  四、识记生字。

  1、默读古诗,边圈生字,边识记生字。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庐山 瀑布 香炉 疑问 紫烟 流水 银河 抽烟

  面对权威,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

  吸烟对人体有害。

  庐山瀑布好壮观!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适时做指导)。

  4、文中识字(学生再读古诗)。

  五、感悟古诗。

  1、读一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适时做指导——学生练读,小组合作读——教师范读——学生再练读,教师适时指导朗读——配乐入情入境读古诗。

  2、看一看:边读边看插图,感知诗句的意思。

  3、议一议:与同桌交流古诗所描写的景象,然后全班交流。

  4、问一问: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解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5、背一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六、指导写字

  学生仔细观察“炉、流、银”三个生字,说书写要点,学生对照前面的范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对照——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适时示范讲解——学生再次与范字对照自己写的字,进行修改,尽量写到范字那样美观。选“流”字对学生进行字理教育(因为学生容易把这个字写错)。

  七、积累运用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香炉 生 紫烟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下 千尺

  银河 落 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烟”,积累识字方法,会写“炉、烟”;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

  3.通过画面理解诗句,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4.学*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晓诗人。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诗人?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他是唐代大诗人,有 “诗仙”之称;他五岁时就开始读书*字,读了很多书,曾留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他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在那个牛马舟车的时代,他的自己遍布大半个中国,他曾到过18个地区,206个州县,80多座大山,60多条江河,20多个湖泊;他写过很多诗,其中最著名的有《静夜思》《古朗月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叫《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游历庐山观看黄岩瀑布时写下的一首名诗。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看过瀑布吗?就让我们跟着李白一起走进庐山,走*瀑布吧。

  (二)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指导读诗,读出韵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出示生字新词:庐山、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

  指名小老师带读,学生跟读;

  巩固旧的识字方法;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学*新的识字方法:归类和比较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出示三幅图片,你能根据图片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根据图片说说前三句诗的意思:“日照香炉生紫烟”中描写了哪些景色?“生”的含义是什么?从“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你能看出瀑布像什么吗?“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飞流直下”和“三千尺”分别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第四句诗不能用图片来概括?“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是把瀑布想象成了什么?

  李白是一个很会观察和思考的人,我们再来看看他写的前两首诗《静夜思》和《古朗月行》,这里面同样有个“疑”字,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又有怎么样的想象吗?情感价值观渗透:我们应该努力向李白学*,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三)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出示汉字“炉”和“烟”,让学生观察汉字;

  2.当小老师指导同学书写;

  3.师生评点;

  (四)化诗为文,情感迁移:

  (五)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

  1.同学们真棒,老师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交流学*收获,结束教学;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4

  教材简介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

  设计理念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李白的诗。

  2、故事导入:出示挂图

  一天,李白来到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太阳照在郁郁葱葱的香炉峰上,峰顶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瀑布好像大河般高高地垂挂在山前,长长的流水像飞一样奔泻而下,真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诗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白的这首诗。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师:写 读)

  师:望,庐山什么意思?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板书:李白

  2、师: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李白这位大诗人有那些了解?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李白这位大诗人的事情。那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生字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抽学生读生字。大屏出示。

  3、学生多次试读。

  4、教师示范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在古诗里,每一个字都用的非常巧妙,往往一个字就包含着许多具体、深刻的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这首古诗。

  1、大屏出示自学自学小建议:

  2、汇报交流。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大屏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2、体会诗人情感。

  师:诗人李白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六、换位诗人,再读古诗

  师: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雄伟壮观的瀑布前,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就像诗人李白一样,把这首诗读出来,好吗?

  七、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师:诗人李白写出了他们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象一幅优美的图画,让我们现象着这美景,再有感情地把它背下来。

  八、课外拓展

  师:古往今来,不只是李白,还有许多诗人作家看到壮观的瀑布都挥笔写下了一篇篇好文好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现代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瀑布〉,大屏出示。

  九、欣赏瀑布图片

  总结

  十、选择性作业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5

  教材简析: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及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段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构思奇特,可谓古今之绝唱。

  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大自然之奇美,是围绕单元主题所选的精心之作。

  学情简析:

  随着“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的开展,二年级小学生均可以背诵二十首左右的古诗。《望庐山瀑布》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对于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更是知之甚少,或停留在表面。学生很少接触过瀑布面对与瀑布的壮美不容易体会。

  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标准》对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一目标,我们体会到在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开展想象,理解诗意,领悟内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诗体图画,声效启迪,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通过教师一次次的引导及指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诗”意,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等三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查找李白资料,积累李杜诗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积累读,导入揭示诗题。

  1、课前活动:我会背古诗。(学生展示会背的古诗。)

  2、了解诗人,解题读题。(相机认识生字“庐”“瀑”)

  3、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媒体使用:播放庐山风景画卷,师配乐解说: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长江,山青水秀,景色泛胜。这儿的山,这儿的雾,这儿的飞流瀑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苏轼漫游庐山时曾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问:你能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庐山?

  过渡:庐山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画卷,是大自然造物的杰作,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设计意图:展示背诵,开始新课。给学生充分的成就感。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开启诗题,在媒体的音画效果中,走进庐山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为本诗学*做好准备。)

  二、初试读,识字读通诗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2、学*生字,交流方法成果。指导写字“炉”字。

  3、展示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4、范读引领:让我们来仔细听听播音员的朗读吧。

  【媒体使用:出示本课的生字,形式多样,直观丰富地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生读顺全诗之后,播放范读音频,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供示范引领。】

  (设计意图:第一次初读过程中,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这一环节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完成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一。在此基础上,学生达到正确、通顺地朗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三、细研读,入境理解诗意。

  1、自学解诗:合作交流,相互讨论,说说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3、画中悟诗情。

  (在情境理解中,教师简笔成画。难点教学预设如下:)

  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这里香炉指的是庐山上的香炉峰。形状上尖下圆,经常有云雾笼罩,就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所以人们为它取名香炉峰。

  相机理解“生紫烟”、“遥看”、“挂前川”这些词。

  小结:这短短的七个字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人间仙境般的美景。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故意将瀑布画成弯的。问:老师吧瀑布画得漂亮吗?

  生:提出质疑,引出“飞流直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急、很快。

  师继续作画,抓“直”,我该画多长呢?(三千尺)

  师:瀑布真的是从三千尺的地方落下来吗?我们这一层楼房大约有十尺,这样计算,三千尺也该有三百多层吧,这世界第一高楼也没这么高呢?那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引导理解:“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也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如“挑花潭水深千尺”等加以理解。

  小结:这就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阿!他的笔下才会出现这么奇丽的夸张啊!让我们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体会瀑布之壮美。

  4、诵读小结。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通过诗画结合,入情入境,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使这一层次的研读能达到感情表现的要求和提升。)

  四、品味读,想象领悟诗韵。

  1、配乐诵读,创境想象。

  2、观看瀑布,激发联想:此刻你就站在这样的瀑布前,陶醉在这样壮美的大自然中:

  你好像看到了—— 你似乎听到了——

  你仿佛感觉到—— 你在内心赞叹到——

  3、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媒体使用:优美的古筝音乐,使学生的吟诵更富韵味。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播放瀑布图片。让学生的想象转化为现实,避免以课件画面先入为主而失却文本体验的遗憾,这样,更好的使多媒体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既体会到诗词之风韵,又领略自然之壮美。】

  (设计意图:欣赏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配乐朗读,感受景美诗美情美,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突破难点,巧妙结旨,用心诵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读,升华激发诗情。

  1、教师小结全诗。

  在精练的28个字当中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红日、青峰、紫烟和白瀑,色泽鲜明,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2、拓展阅读李白名句,进一步了解这位浪漫主义大诗人。

  3、拓展实践。

  ①、自学预*:总结古诗学法,引导学生用本课积累的“读-说-画-背”的方法学*另一首古诗《绝句》。

  ②、推荐阅读:登录洋县教育资源网,阅读其余文人墨客描写庐山的诗作。

  【媒体使用:出示李白的诗句进行拓展阅读,感受杜甫诗中的李白,再次感知李白夸张豪放的诗歌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

  (设计意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惯,激发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走出课堂,却走进诗的宝库,走进大自然的广阔中。)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读—说—画—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