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新知(除法意义的学*)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二)辨析练*

  分一分填一填(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IMG_256*均分成2份,每份(5)根。

  10?÷(2)=(5)

  (2)把10根IMG_256*均分成5份,每份(2)根。

  10÷(5)=(2)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三,第1~3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均分”。

  怎样进行*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

  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

  自己在练*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

  (2)*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

  (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

  12÷4=3

  (4)回忆过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

  (5)指生说、同桌互相说(抢答,给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均分的意思。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长声调,提示注意)“把12*均分成4分,每份3个”

  (7)指生复述、男女生比拼

  (8)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齐读3遍、快问快答)

  (9)数学书第15页练*三第1题(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说的对不对)

  三、闯关

  1、做一做第1题

  (1)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课件出示:把15条鱼*均分成5份,每份3个

  (3)在这个*均分的过程中,总数是15,份数是5,每份数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这道题中,15÷5=3表示把15条鱼,*均分成5分,每份3个,你能在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吗?

  2、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小棒,*均分成2分,每份(5)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把10根小棒,*均分成5份,每份(2)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独立完成练*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三第3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通过本节课的学*,饿哦们认识了除法,知道到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作业:回家帮妈妈分水果,并列出除法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体验学*的快乐,并为后续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均分的含义是学*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均分,知道*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均分的含义,建构*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它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分法呀?(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觉得它最特别呀?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均分。

  4、自主练*,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均分的。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小猪*均分吗?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均分语言模型

  师:咱们用*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题。12个苹果,*均分2盘,每盘分()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学*,逐步培养会学*、乐学*、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表示*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均分”。

  怎样进行*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

  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

  自己在练*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

  (2)*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

  (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

  12÷4=3

  (4)回忆过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

  (5)指生说、同桌互相说(抢答,给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均分的意思。

  (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长声调,提示注意)“把12*均分成4分,每份3个”

  (7)指生复述、男女生比拼

  (8)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齐读3遍、快问快答)

  (9)数学书第15页练*三第1题(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说的对不对)

  三、闯关

  1、做一做第1题

  (1)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课件出示:把15条鱼*均分成5份,每份3个

  (3)在这个*均分的过程中,总数是15,份数是5,每份数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这道题中,15÷5=3表示把15条鱼,*均分成5分,每份3个,你能在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吗?

  2、做一做第2题

  (1)把10根小棒,*均分成2分,每份(5)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把10根小棒,*均分成5份,每份(2)个

  动手分一分

  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

  2、独立完成练*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三第3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对,通过本节课的学*,饿哦们认识了除法,知道到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作业:回家帮妈妈分水果,并列出除法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均分”。

  怎样进行*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均分成4份,把6个桃*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复*的主要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其中的基础知识包括: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乘法算式的意义、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加法算式与成乘法算式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一、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回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型的知识和方法型的知识,并将所学的零散知识建构成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框架。所以,在横向上,主要复*了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意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回忆对乘法的认识;在纵向上,通过与加法进行对比和转化,加深了对乘法的理解。

  二、质疑问难、总结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总结规律和技巧等,来突破易错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时的练*反馈,学生主要在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转化上存在问题,这一知识点也确实是难点。如5+5+5+5,为了突出乘法的意义,要求在写出乘法算式时,第一个乘法算式必须写成5×4(相同加数×加数个数)的形式,然后再写成4×5的形式。但是,很多学生不清楚到底应该先写哪一个,于是就很混乱。为了让学生正确、顺利地写出乘法算式,本人总结出规律:加数是几,第一个乘数写几;有几个加数,第二个乘数写几。再如,很多学生不知道9×4表示几个几,根据这一乘法算式写出加法算式时也存在问题,于是,总结规律——在解决“表示几个几”的问题时,要“从后向前说”,所以9×4表示4个9相加;在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加法算式时:第一个乘数是几,加数写几;第二个乘数是几,写几个加数。通过总结规律,让学生先掌握操作方法,提高应试能力,然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三、综合训练、巩固提升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题的形式,来巩固知识,查缺补漏,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置,学生不仅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乘法的第一课,也是一节概念课,怎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又特别喜欢的游乐园情境,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走进生活,这样一下子就拉*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们学会学*,学会应用,让孩子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我从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坐缆车项目中,让孩子们经历了从“观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游乐项目中的问题时,逐步感受到,像这样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又通过“x”的自我介绍,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乘号的神奇本领——只要遇到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都能瞬间都能变短,如:加法算式:5+5+5+5+5+5+5和乘法算式:5x7进行对比,“乘号前面的5,在加法中是什么数?在加法中没有7,为什么乘法算式中会有一个7呢?7是从哪里来的?又表示什么意思呢?”“7x5或5x7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等等,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安排,使孩子们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们在经历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体验,巩固新知

  “数学真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怎样让孩子们在本课中有着这样的感受呢?我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题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新*题形式,用“变魔术”和“转动幸运大转盘,”等好玩的游戏来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有层次的练*中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进一步沟通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方式来组织数学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数学知识,来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数学课堂成了孩子们愉快思考场所,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真好玩”!学*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但是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的还不够透,不够明,特别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孩子们可能对“几个几”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在练*这一环节上,练*的还少,练*的还不够全面,在课下还要加强练*,在时间的调控上还不够合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孩子们学*的主体作用。在课下,我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在方案设计时,遵循“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加上新学期刚刚开始,学生的精神不在状态,课始我简洁的导入学*情境直奔主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教学设计为认识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解答的过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算式的特点。

  经历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已有的方法解答问题。从3个2相加,到4个6相加,再到8个4相加……,这一系列的算式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并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后则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强调乘法中因数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非常简便。

  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教学环节。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便短了。还有的学生想到用符号、用语言叙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们的想法是那么的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

  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辅导班上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4)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优选【5】份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2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7,完成练*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题目,练*时要让学生先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然后还可以问学生:12个五角星每4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几个4?以加深学生对第二种分法的理解。

  8、关于练*十三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想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在□里填上数。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2题,学生摆完并填出得数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第3题,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手圈一圈,再结合图意在□里填数。

  第4题,是让学生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5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应用题。这样的题较一般的求减数的应用题难一些,还容易与除法题混淆,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用的,不作为共同要求。其答案是:10÷2=510÷5=210÷10=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科书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通过例2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3用一幅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这种分法的正确表象,然后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分法,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要求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除的观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内容和自己的学*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乘法与除法

  1.复*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完成练*二十三第1,2,3,4题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4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材安排了四个例题,先通过例4引入这种分法。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另一种分法。然后通过例5的图画说明具体分的过程,并说明这种分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例6用圈一圈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分的方法。最后通过例7过渡到“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计算”。着重指出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有4个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里还注意用图表示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种分法的含义,在教科书的“做一做”和练*中加强了实际操作。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例4~例7,完成练*十三中的第1~5题。

  2、一般来讲,学生对于“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两种分法容易混淆。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每一种分法,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区分。在开始教学新的分法时,要着重通过实例说明这种分法,不要急于与前一种分法对比,以免造成混乱。

  3、第43页例4的教法与第40页例1的教法基本相同,只是要强调这种分法是已知每份是多少,求能分成几份。

  4、教学例5时,可以把例题的插图制成教具或用实物演示(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教师先叙述题意,再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确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教师边说边用一只手拿2个桃,另一只手拿1个盘子,把2个桃放在盘子里;然后再继续分。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指出,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计算。接着再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作被除数;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作除数;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还可以向学生提问“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把第43页上分桃的图看明白。教学时,还要注意,这里还不是正式讲“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因此,算式中的单位名称暂时不要提。然后,可以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每次分完小棒,把算式写出来,还要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5、教学例6时,可以把例题中的图改为在绒板上贴图,边叙述题意、边演示。还可以同时让学生在书上把每2个苹果圈在一个圈里。接着问学生:一共圈了几个圈?8个苹果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几份?再让学生把算式写完全,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6、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例7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出示题目以后,让学生在书上把每3块圈在一个圈里。引导学生观察:12块饼干,每3块分成一份,一共分成几份,再看12里面有几个3。然后着重说明,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来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然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做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7、“做一做”中的题目,练*时要让学生先动手在书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然后还可以问学生:12个五角星每4个分成一份,分成了3份,那么12里面有几个4?以加深学生对第二种分法的理解。

  8、关于练*十三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想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带领学生在□里填上数。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2题,学生摆完并填出得数以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第3题,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动手圈一圈,再结合图意在□里填数。

  第4题,是让学生通过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种数量关系的理解。

  第5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应用题。这样的题较一般的求减数的应用题难一些,还容易与除法题混淆,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第6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用的,不作为共同要求。其答案是:10÷2=5 10÷5=2 10÷10=1

  教材说明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科书先通过例1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通过例2的图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例3用一幅集合图来表示这种分法,以便给学生形成这种分法的正确表象,然后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分法,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都安排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要求学生说出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和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除的观念。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三维

  目标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

  重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法。

  教学

  准备练*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5份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通过分东西使学生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均分的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引出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抓住“同样多”→“*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唯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在巩固练*时,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整节课,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学生很快的掌握了除法第一种分法的含义,同时,也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了除号,突破了“除法的含义”这一数学难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任意分6个桃子,从不一样多的分法和每份同样多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除法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1、请相信学生能行!

  过去,我们总怕孩子听不懂、记不住。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孩子们只有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2、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改实验中,尊重学生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节课,如果按照先教后学的教法,学生学*的劲头就会打消一半。而还学生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的快乐,学生那颗创新的幼苗没有受到伤害,并且相信能长成参天大树!

  本单元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本节包括“*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解释部太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练*题应有梯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5

  这是除法学*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均分”

  在学*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扩展7)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5份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888

  1726354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⑵、用"*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掌握“*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经历“*均分”的过程,感知“*均分 ”的概念,掌握“*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悟“*均分”的特点。。

  师:xx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3、巩固“*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