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黄道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预*准备

  出示ppt(预*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都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ppt:

  黄道婆是*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

《黄道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黄道婆》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黄道婆的几件典型的事例。

  2、了解纺织技术的演变及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难点:

  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同学们,在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这样的一首民谣,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吧。你知道这首民谣上的黄婆婆指的是谁?(板书:黄道婆)她还有一个著名的称号叫做——棉神(板书)。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把人称之为神?对了,就是非常厉害的人。(这首民谣和这个称号都说明黄道婆当时传授的纺纱技术非常高超。)黄道婆这个被称之为棉神的人在去世后,当地人民凑钱公葬她,还在镇上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提名“先棉祠”,新*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她的坟墓,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出示黄道婆的公墓、祠堂),看到这些,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

  2、引导质疑:黄道婆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会让人民如此纪念她呢?想知道这个问题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能找到答案。

  3、在学*课文之前,回忆上节课的学*,文章讲了黄道婆的几件事?(板书)

  (1)少年黄道婆做童养媳时受到了百般伤害;

  (2)冲出牢笼之后就流落崖州;

  (3)在崖州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4)回到家乡传授技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根据问题自由读文,并在文中作批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进行学*,思考:黄道婆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注意学*技巧:边读边画出句子,然后在旁边作批注(可以是人物的品质或自己的感受、收获)。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学*心得。

  (三)刚才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中都交流得很热烈,相信各组都有了自己的学*成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个故事进行学*。

  1、有哪些小组是选择第一个小故事的,请学*第一个小故事的分享你们的学*成果。你们小组是抓住哪些词语或句子进行体会的?(公婆和丈夫的残暴与狠毒、黄道婆的敢于反抗的精神)

  A、汇报学*成果。

  B、感情朗读。

  2、黄道婆流落崖州之后,生活得怎样?哪些小组来汇报一下?请没有选择学*这个故事的小组一起通过朗读感受黄道婆坚强不服输的品质。

  3、就是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下,黄道婆在崖州生活得怎样啊?(衣食无忧)我们一起学*第三个小故事。学*这个小故事的小组请举手。

  A、汇报学*成果。

  B、引导学*理解“百感交集”一次,通过体会黄道婆的矛盾心理来突出她很热爱家乡。

  4、还有最后一个小故事,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学*收获。好第六小组派代表来汇报:哦,你从这句感受到黄道婆的无私精神,谁还有补充对黄道婆还具有创新精神。她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造和改进呢?

  A、集体口述完成表格

  b、嗯,完成得真不错,大家看通过对比发现,经黄道婆的创新与改进后,不单效率提高上去了,织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个小故事吧。

  (四)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在黄道婆的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极大地推进了松江地区棉纺职业的发展。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三、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一)接下来,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去参观黄道婆的墓园和展馆。

  (二)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大家为如此地爱戴黄道婆了吗?对呀,正因为黄道婆这样一个坚强、无私、勇于创新的人,为当地老百姓造福,才会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具有这样精神的人,你能列举一两个吗?

  四、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一)谈收获和感受。

  师过渡:看了这些名人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为祖国家乡做贡献。)

  (二)接下来大家阅读一个名人小故事,你通过阅读告诉老师短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噢,你们真是阅读小能手,这么快的速度就了解了文章的主旨。相信*时的写作一定也不差。

  (三)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和刚才的阅读,作者都是怎样写出人物的品质的.?

  (四)课后作业。

  1、阅读名人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品质。

  2、小练笔(选做)模仿文章的写作方法,写身边熟悉的人,注意抓住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黄道婆》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程序:

  第一课时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感情色彩怎样?

  文章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我们很早就接触过的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小女孩是卖火柴的)师板画火柴火柴给你什么感觉?(温暖,火柴是温暖的象征。但光亮还太小)

  (一)打开书,先聊聊你最喜欢的内容

  五次幻象:

  (1)火炉

  她仿佛看到了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这一刻,她是舒服的、幸福的,她仿佛拥有了温暖,他仿佛在说什么?你能幸福地读读吗?

  (2)烤鹅

  她仿佛看到了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这简直是妙极了,你能读出美妙吗?

  (3)圣诞树快乐

  (4)奶奶亲情

  (5)飞走了

  原文有一句“他们和上帝在一起了。”

  过渡:作者写的那么具有意境美,使我们感受到童话的美好,而这只是小女孩的幻象,也就是我们喜欢的内容,文中还写了什么?

  (二)现实

  a 、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家人的关怀、受欺负(1——4自然段)

  b 、小女孩死了

  1、死时的样子: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人死的时候,人们都会悲伤痛苦,可小女孩却带着微笑,因为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她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两幅画面进行对比)

  原文“他们和上帝在一起了。”小女孩在奶奶的怀抱中,带着快乐、幸福与美满到天堂去过幸福的生活了。

  理解: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讨论:对小女孩来说,到底怎样才是幸福?

  比较两个“幸福”不同含义

  (三)概括内容

  文章写了这么多内容,运用我们学过的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方法,你能概括的说说文中写了一个()的故事。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写法、描写方法、结构、层次等。

  师:现在,再到书中读一读,看安徒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文章按现实——幻想——现实来写,把现实和幻想放在一个*台上,让读者去感受、去品评。五次幻想,前三次是并列,后来的是高潮,物质上的欲望一个个破灭,小女孩只得追求精神上的爱抚。而在当时的社会,她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爱抚,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幻想而已。安徒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地展开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我们明白:冷酷的现实是造成幻想的原因,而幻想的美妙更鲜明、更深刻地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细节描写

  小女孩的头发、鞋,深深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

  环境描写

  天快黑了,又下着雪。

  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

  三、总结、拓展

  1、总结: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再也看不到了,她的生活多么痛苦,幻想多么美好,结局多么悲惨!

  2、拓展:

  她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吗?可以写在笔

  记本上,还可以写读后感,或者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封信。

  你喜欢这样的结尾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写?

  如果她来到我们中间,来到你的身边,你准备怎样关心她,怎样给她温暖和幸福呢?

  第二课时

  一、走*安徒生

  (一)名篇故事

  1、《丑小鸭》

  2、《海的女儿》

  3、《野天鹅》

  4、《皇帝的新装》

  (二)对比阅读

  寻找共同特点

  (二)各时期童话特点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设立了以安徒生名字命名的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世界儿童文学界最高荣誉。

  二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的异同

  前者主要是以民间的故事为主,对民间传说进行二次加工或修改,而安徒生童话基本是作者本人的原创

  若要比较他们童话的不同之处,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童话的来源,童话内容以及童话最终带来的意义。

  一、来源

  童话的来源方面,格林兄弟的童话主要来自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当时德国文化里复古思想严重,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编中,格林兄弟对此更是不余遗力。

  而安徒生的童话多来源于自己的创作。《安徒生传》中的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就要为他们写些美丽并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二、内容

  童话来源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童话内容的区别。

  《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因而以通俗、质朴见称,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掬,滑稽可爱。在格林童话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与浪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故事既有真实性,又有梦幻感。语言上朴实无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而安徒生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属于“人造童话”,而安徒生童话由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过强,更多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将童话艺术话,而是将文学作品赋予童话的气息。

  三、意义

  因此这些内容的区别也带来了意义上的区别:童话主要面向的读者是儿童,因此质朴的格林童话贴*童话本身并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安徒生的童话也许有一部分不能为儿童所完全领悟,但却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格林童话里充满了喜剧和奇迹,而安徒生童话则充满了对信仰和灵魂的赞美。

  格林童话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而安徒生童话里不乏此类作品,但流传更远意义更深重的则是一些充满诗意、幻想和信念的作品,如〈海的女儿〉里人鱼公主为了成为人以及对王子的爱却最终不能陪伴王子,投身大海化作泡沫。整个故事里蕴藏着的安徒生对人间的爱,对人这种高等动物的热切希望。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则歌颂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实际上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话中,人们可以发觉这种诗情,不时忽隐忽现地发出闪光。

  四、不足

  此外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有取的是在这方面两者也各不相同。格林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过多地夸大在成功中的非努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美貌和运气。据说西方许多父母给小孩讲格林童话时总要告诉他们美貌并不是决定因素,最后主人公的成功和自己的善良与努力息息相关,可以看出格林童话里的“以貌取人”相当严重。此外格林童话里许多成功都是靠运气(靠宝物,魔法等)这与故事的背景(资产阶级爆发户一般的崛起)有关,但终究有着否定努力的消极意义。

  美国有关学者研究了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所写的168个童话,包括《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及《糖果屋》,差不多所有童话都提及外表,*均每个童话提及14次,而且每五个童话中,就有一个会将丑陋与邪恶连在一起,丑陋者经常成为被谴责的对象。

  而夸大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在格林童话中更是不胜枚举,〈傻瓜汉斯〉,〈三个幸运儿〉,〈好交易〉等童话里一些缺乏成功基本条件(地位,财产甚至智商!)的主人公不依靠任何努力仅靠运气便取得巨大成功。

  安徒生童话里虽然也有类似的缺点,但并不严重,安徒生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悲剧性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充满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忧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这应也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弗兰克曾写过〈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一生相貌丑陋不敢谈婚论嫁最后被指责为同性恋,他一生梦想着出人头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他的童话是给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礼物。

  而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甚至有一些不足取的消极意义,但人类不能失去童话。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纯真,最悲伤的艺术。童话不是粮食,童话是撒落在头顶的音乐,是苍白心灵的需求,是那么一点珍贵的希望和梦幻。童话作者岂不知残酷的现实,但是童话的意义恰恰在此。童话的美好不再于是否会实现,而仅仅是存在。童话不能实现,童话也不必实现。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黄道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黄道婆》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黄道婆的几件典型的事例。

  2、了解纺织技术的演变及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难点:

  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同学们,在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这样的一首民谣,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吧。你知道这首民谣上的黄婆婆指的是谁?(板书:黄道婆)她还有一个著名的称号叫做——棉神(板书)。一般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把人称之为神?对了,就是非常厉害的人。(这首民谣和这个称号都说明黄道婆当时传授的纺纱技术非常高超。)黄道婆这个被称之为棉神的人在去世后,当地人民凑钱公葬她,还在镇上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提名“先棉祠”,新*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她的坟墓,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出示黄道婆的公墓、祠堂),看到这些,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

  2、引导质疑:黄道婆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会让人民如此纪念她呢?想知道这个问题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能找到答案。

  3、在学*课文之前,回忆上节课的学*,文章讲了黄道婆的几件事?(板书)

  (1)少年黄道婆做童养媳时受到了百般伤害;

  (2)冲出牢笼之后就流落崖州;

  (3)在崖州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4)回到家乡传授技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根据问题自由读文,并在文中作批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进行学*,思考:黄道婆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注意学*技巧:边读边画出句子,然后在旁边作批注(可以是人物的品质或自己的感受、收获)。

  (二)小组内互相交流学*心得。

  (三)刚才各个小组在合作学*中都交流得很热烈,相信各组都有了自己的学*成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个故事进行学*。

  1、有哪些小组是选择第一个小故事的,请学*第一个小故事的分享你们的学*成果。你们小组是抓住哪些词语或句子进行体会的?(公婆和丈夫的残暴与狠毒、黄道婆的敢于反抗的精神)

  A、汇报学*成果。

  B、感情朗读。

  2、黄道婆流落崖州之后,生活得怎样?哪些小组来汇报一下?请没有选择学*这个故事的小组一起通过朗读感受黄道婆坚强不服输的品质。

  3、就是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下,黄道婆在崖州生活得怎样啊?(衣食无忧)我们一起学*第三个小故事。学*这个小故事的小组请举手。

  A、汇报学*成果。

  B、引导学*理解“百感交集”一次,通过体会黄道婆的矛盾心理来突出她很热爱家乡。

  4、还有最后一个小故事,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学*收获。好第六小组派代表来汇报:哦,你从这句感受到黄道婆的无私精神,谁还有补充对黄道婆还具有创新精神。她都在哪些方面进行创造和改进呢?

  A、集体口述完成表格

  b、嗯,完成得真不错,大家看通过对比发现,经黄道婆的创新与改进后,不单效率提高上去了,织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c、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个小故事吧。

  (四)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在黄道婆的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乌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极大地推进了松江地区棉纺职业的发展。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三、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一)接下来,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去参观黄道婆的墓园和展馆。

  (二)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大家为如此地爱戴黄道婆了吗?对呀,正因为黄道婆这样一个坚强、无私、勇于创新的人,为当地老百姓造福,才会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具有这样精神的人,你能列举一两个吗?

  四、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一)谈收获和感受。

  师过渡:看了这些名人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为祖国家乡做贡献。)

  (二)接下来大家阅读一个名人小故事,你通过阅读告诉老师短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吗?噢,你们真是阅读小能手,这么快的速度就了解了文章的主旨。相信*时的写作一定也不差。

  (三)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和刚才的阅读,作者都是怎样写出人物的品质的.?

  (四)课后作业。

  1、阅读名人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品质。

  2、小练笔(选做)模仿文章的写作方法,写身边熟悉的人,注意抓住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的品质。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字以上。

《黄道婆》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基本要素

  1.教学内容分析

  说明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等;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和教育功能。(要将课标要求写到此条目中,不要分开,可柔在一起写)

  2.学生学*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学*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兴趣、学*障碍、学*难度等。

  3.设计思想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4.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过程,掌握……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或激发什么情感)

  5.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6.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况和教学媒体(含资源)的分析,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学*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主要特征;教学中既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同时能反映学科前沿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安排恰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7.板书设计

  用简明扼要的图文形式体现地理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难点,条理清晰、主次分明。

  8.教学反思

  重点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特色和亮点。

《黄道婆》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程序:

  第一课时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感情色彩怎样?

  文章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我们很早就接触过的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小女孩是卖火柴的)师板画火柴火柴给你什么感觉?(温暖,火柴是温暖的象征。但光亮还太小)

  (一)打开书,先聊聊你最喜欢的内容

  五次幻象:

  (1)火炉

  她仿佛看到了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这一刻,她是舒服的、幸福的,她仿佛拥有了温暖,他仿佛在说什么?你能幸福地读读吗?

  (2)烤鹅

  她仿佛看到了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这简直是妙极了,你能读出美妙吗?

  (3)圣诞树快乐

  (4)奶奶亲情

  (5)飞走了

  原文有一句“他们和上帝在一起了。”

  过渡:作者写的那么具有意境美,使我们感受到童话的美好,而这只是小女孩的幻象,也就是我们喜欢的内容,文中还写了什么?

  (二)现实

  a 、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家人的关怀、受欺负(1——4自然段)

  b 、小女孩死了

  1、死时的样子: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人死的时候,人们都会悲伤痛苦,可小女孩却带着微笑,因为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她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两幅画面进行对比)

  原文“他们和上帝在一起了。”小女孩在奶奶的怀抱中,带着快乐、幸福与美满到天堂去过幸福的生活了。

  理解: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讨论:对小女孩来说,到底怎样才是幸福?

  比较两个“幸福”不同含义

  (三)概括内容

  文章写了这么多内容,运用我们学过的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方法,你能概括的说说文中写了一个()的故事。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写法、描写方法、结构、层次等。

  师:现在,再到书中读一读,看安徒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文章按现实——幻想——现实来写,把现实和幻想放在一个*台上,让读者去感受、去品评。五次幻想,前三次是并列,后来的是高潮,物质上的欲望一个个破灭,小女孩只得追求精神上的爱抚。而在当时的社会,她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爱抚,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幻想而已。安徒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地展开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我们明白:冷酷的现实是造成幻想的原因,而幻想的美妙更鲜明、更深刻地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细节描写

  小女孩的头发、鞋,深深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

  环境描写

  天快黑了,又下着雪。

  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

  三、总结、拓展

  1、总结: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再也看不到了,她的生活多么痛苦,幻想多么美好,结局多么悲惨!

  2、拓展:

  她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吗?可以写在笔

  记本上,还可以写读后感,或者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封信。

  你喜欢这样的结尾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写?

  如果她来到我们中间,来到你的身边,你准备怎样关心她,怎样给她温暖和幸福呢?

  第二课时

  一、走*安徒生

  (一)名篇故事

  1、《丑小鸭》

  2、《海的女儿》

  3、《野天鹅》

  4、《皇帝的新装》

  (二)对比阅读

  寻找共同特点

  (二)各时期童话特点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设立了以安徒生名字命名的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世界儿童文学界最高荣誉。

  二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的异同

  前者主要是以民间的故事为主,对民间传说进行二次加工或修改,而安徒生童话基本是作者本人的原创

  若要比较他们童话的不同之处,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童话的来源,童话内容以及童话最终带来的意义。

  一、来源

  童话的来源方面,格林兄弟的童话主要来自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当时德国文化里复古思想严重,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编中,格林兄弟对此更是不余遗力。

  而安徒生的童话多来源于自己的创作。《安徒生传》中的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就要为他们写些美丽并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二、内容

  童话来源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童话内容的区别。

  《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因而以通俗、质朴见称,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掬,滑稽可爱。在格林童话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与浪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故事既有真实性,又有梦幻感。语言上朴实无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而安徒生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属于“人造童话”,而安徒生童话由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过强,更多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将童话艺术话,而是将文学作品赋予童话的气息。

  三、意义

  因此这些内容的区别也带来了意义上的区别:童话主要面向的读者是儿童,因此质朴的格林童话贴*童话本身并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安徒生的童话也许有一部分不能为儿童所完全领悟,但却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格林童话里充满了喜剧和奇迹,而安徒生童话则充满了对信仰和灵魂的赞美。

  格林童话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而安徒生童话里不乏此类作品,但流传更远意义更深重的则是一些充满诗意、幻想和信念的作品,如〈海的女儿〉里人鱼公主为了成为人以及对王子的爱却最终不能陪伴王子,投身大海化作泡沫。整个故事里蕴藏着的安徒生对人间的爱,对人这种高等动物的热切希望。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则歌颂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实际上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话中,人们可以发觉这种诗情,不时忽隐忽现地发出闪光。

  四、不足

  此外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有取的是在这方面两者也各不相同。格林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过多地夸大在成功中的非努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美貌和运气。据说西方许多父母给小孩讲格林童话时总要告诉他们美貌并不是决定因素,最后主人公的成功和自己的善良与努力息息相关,可以看出格林童话里的“以貌取人”相当严重。此外格林童话里许多成功都是靠运气(靠宝物,魔法等)这与故事的背景(资产阶级爆发户一般的崛起)有关,但终究有着否定努力的消极意义。

  美国有关学者研究了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所写的168个童话,包括《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及《糖果屋》,差不多所有童话都提及外表,*均每个童话提及14次,而且每五个童话中,就有一个会将丑陋与邪恶连在一起,丑陋者经常成为被谴责的对象。

  而夸大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在格林童话中更是不胜枚举,〈傻瓜汉斯〉,〈三个幸运儿〉,〈好交易〉等童话里一些缺乏成功基本条件(地位,财产甚至智商!)的主人公不依靠任何努力仅靠运气便取得巨大成功。

  安徒生童话里虽然也有类似的缺点,但并不严重,安徒生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悲剧性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充满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忧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这应也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弗兰克曾写过〈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一生相貌丑陋不敢谈婚论嫁最后被指责为同性恋,他一生梦想着出人头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他的童话是给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礼物。

  而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甚至有一些不足取的消极意义,但人类不能失去童话。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纯真,最悲伤的艺术。童话不是粮食,童话是撒落在头顶的音乐,是苍白心灵的需求,是那么一点珍贵的希望和梦幻。童话作者岂不知残酷的现实,但是童话的意义恰恰在此。童话的美好不再于是否会实现,而仅仅是存在。童话不能实现,童话也不必实现。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运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情境导入

  1.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2.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综合算式:72-44+85=113(人)

  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方法2: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72+85=157(人)

  157-44=113(人)

  综合算式:72+85-44=113(人)

  师:谁能说说,在这两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知识巩固

  1、 水果店运来95千克苹果,卖出56千克后,又运来70千克,水果店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法一:

  解法二:

  2、 计算:

  79+58-24

  79-58+24

  四、技能大比拼

  58+26-33+45-57

  五、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你们感觉如何?

  125-45-27 125+45+27

《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巩固今天的学*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者分析

  学*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复*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票:24元,儿童票:半价)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票的价格的一半)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方法一:24×2=48(元)24÷2=12(元)48+12=60(元)方法二: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算式一:24×2+24÷2算式二: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②例3拓展题学*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

  ⑴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 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判断并改错

  22+18÷2 32—10×2 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新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新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方法学*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笑》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课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空姐最真诚的歉意,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破题,板书课题:19、微笑

  2、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

  提示注意“旅”的右边部分,和“氏”区别。

  2、指名读生字,注意生字的发音问题。

  3、全班齐读生字。

  4、形*字组词。

  项( ) 功( ) 糟( ) 遭( ) 蔬( ) 疏( ) 谅( ) 凉( )

  偿( ) 尝( ) 委( ) 萎( ) 旅( ) 族( ) 趟( ) 淌( )

  5、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定小组读词语。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段:(1—4)由于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乘客的不满。

  第二段:(5—7)临到目的地,乘客还是不肯原谅那位空姐,空姐依然微笑着将留言本交给了那位乘客。

  第三段:(8)由于空姐的微笑,让乘客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成表扬信。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另外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文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五、小结

  这位空姐以她高质量的服务,以的微笑化解了乘客的不满,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疏忽,她为我们全体同学做出了榜样。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二、学*课文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3、什么是“疏忽”?(一时间忘记了,没有注意)

  5、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什么后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6、过渡:空姐一时的大意,延误了乘客的吃药时间,给旅客带来了不便,因此乘客不肯原谅那位空姐。

  三、学*课文第二部分(5—7)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们找出旅行期间空姐是怎样对待乘客的句子。

  3、全班一起朗读,并体会感情。(抓住“特意”“微笑”“委屈”“礼貌”“真诚”等词语进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当乘客要写投诉信的时候,空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乘客听完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他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四、学*课文最后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乘客写了些什么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2、教师出示信的内容,全班一起朗读。

  你知道乘客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乘客在空姐的微笑中,感受到了空姐那真诚的歉意,这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让那位乘客很满意)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今后如果你一时疏忽做错了事情,你该怎么办?

  六、作业:

  1、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方法学*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五年级语文下册《黄道婆》教案实用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黄道婆》教案 1

  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学*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具准备: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准备

  1、你认为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3、 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黄道婆在崖州学*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1)总结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黄婆婆为什么要教这儿的人织布?)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演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演示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中你感受到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四、自主归纳

  演示: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xxx等方面。

  五、读写结合

  1、你对集体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年级语文下册《黄道婆》教案 2

  结构分析

  本文结构比较特殊。先用一个自然段作导语,由3个故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每个故事各立标题。从大的结构看,应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元帅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这是本文的“导语”。

  第二部分(3个小故事),写***元帅保持朴实无华的3个小故事。这是本文的“主体”。

  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写***让秘书把自己家里配发的地毯送到三座门招待所,表现***元帅不讲求待遇,处处想着国家利益的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写一个干部带妻子来访,把***元帅误作看门老人,表现***元帅不居功自傲、*易*人、朴实无华的优秀作风。

  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写***元帅教育子女不要依靠父母,要自立做人,表现***元帅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语意理解

  “***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的横幅,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

  这两句新闻导语性质开篇的话,概括了***元帅一生的业绩与优秀的品质。第1句是一个转折复句,先概述“功高盖世”,再一转笔锋,赞扬他“朴实无华”的本色。“功高盖世”,盛赞功劳居世人之上。“居功自傲”,认为某件事情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产生骄傲自大情绪。“朴实无华”,朴素踏实而无华丽的炫耀。“本色”,物体原来的颜色,本文指原本的品质。第2句是个单句,指出***以“人民的公仆”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横幅”,横的字画、标语。***自书横幅“人民的公仆”,表明他用“人民的公仆”来提醒自己保持革命者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是***“一生品质的写照”,是说“人民的公仆”正描绘出***的言行与品质,也就是***做到了人民公仆的要求。

  “买块新地毯要花好多钱呢。”“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这是***教育、动员秘书把地毯交给三座门招待所的两句话,是***见到家中铺上地毯后“不高兴”的原因。第1句说明买地毯很贵,买地毯要花许多钱,因而不该买地毯铺。第2句进一步指出国家穷,要节约开支,把有限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这是讲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把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块地毯》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元帅不追求物质享受,时刻关心国家利益的品质。这是***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一方面。

  “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这是新娘子自言自语的话,也是她内心活动的揭示。前文提到新娘子心目中元帅的形象:很威风,车马盈门,卫兵不少。这是她按过去元帅的形象猜想出来的。一是盛气凌人(很威风),二是宾客及办事人员繁多(车马盈门),三是戒备森严(卫兵不少)。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两次错误判断,误以为***是“看门老人”。当她确认这个布衣老人正是元帅后,才会惊诧不已。“比普通人还普通”是不正常的,这种感慨是对***的颂扬,这句话是“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元帅生活俭朴,*易*人,不搞特殊化的品质。这是***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二方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徐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

  这两句话是讲***元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徐帅反对为子女“铺路”的做法,他主张“路是自己走出来”,即靠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先肯定,再否定,否定是为强化肯定。这两句话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不仅自身“朴实无华”,也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让“朴实无华”的好品质代代相传。这是***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三方面。

  写作特点

  1.文风朴实无华。

  文章是用朴实无华的风格写“朴实无华”的***元帅的。本文思路朴实。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接下去写3个小故事印证主题,使人信服,敬服。其次,语言朴实。全文*白如话,很像一个普通百姓在娓娓讲述心目中崇敬的老元帅。无华词,无赘句,也不夸张、形容,很少修饰。因此,读者读起文章来毫不费解。

  2.构思有创意。

  文章虽*白易懂,但也不失艺术化的记叙。比如,文题用的是一个老词去表现当代英雄,这是艺术的“老词新用”。结构新颖,简短开场白后,并列写3个小故事,成为开场白观点的例证,大有“君若不信,有事为证”之意。3个小故事,都拟了小标题,标题短小精悍,都是故事内容的浓缩,第3个小故事还以主人公的名言为标题,更为醒目、深刻。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元帅俭朴、自律、甘为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叙述课文中这几个小故事。

  3.认识3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三个小标题的含义,理解本课是怎样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突出本文中心的。

  2.从***元帅的言行中体会其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1.读书指导。

  (1)板书课题,明确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们说说在字面上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可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做必要的介绍,然后让学生真正弄清“布衣元帅”的含义,从题目的分析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②指名读课文,再次正音。

  (3)提出质疑,讨论交流。

  ①质疑: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在读文前考虑一下这篇课文在记叙的形式上与我们*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主要让学生谈出本课是在本文的大标题下又立三个小标题,讲述了三件事情来说明一个中心的结构)或者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初读课文,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画出疑难的句子。可以通过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解答。

  ②合作交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A.文中的三件事,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地说一说。

  B.为什么把***元帅称为布衣元帅,课文中的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进而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

  C.课文用了三个小标题写了三件事,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三个小标题各有什么含义,体现了徐元帅的什么品质。

  以上三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要给四人学*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研究;然后每个小组找代表同学来回答问题,在全班交流。

  (4)指导朗读。

  对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如“一块地毯”这个故事中,秘书前后的心理变化描写,先是“心想:一个元帅家里铺块地毯,谁也不会说过分”;然后又写了“秘书很不情愿。他想:一个高级干部招待所,也不缺这块地毯呀!”最后写“秘书感动得说不出话,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在朗读训练中要抓住秘书感情的变化。同时对***与秘书的对话,也应该加强朗读指导。又如在“看门老人”这个故事中,则应抓住新娘前后不同的想法与感受进行朗读指导。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段中重点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评价时,既要鼓励学生指出优点,又要提出不足,在师生共同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文后练*。

  ⑶搜集、积累体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精神的资料,全班交流。

  3.认字写字。

  (1)认读生字。

  ①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②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后让学生自由举手,喜欢教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③“开火车”认读生字。

  (2)学写生字。

  本课中的“帅、徐、婚、漆、祥”等字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祥”的偏旁是“礻”不是“衤”。

  在书写“剥”这个字时要注意左宽右窄,并且这个字的左半部不要写成“录”而是“录”的变形。

  写“革”这个字时不要将上半部写成“艹”。

  4.练*。

  收集***元帅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年级语文下册《黄道婆》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资料书掌握本课的生字及生新词,并理解积累。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

  3、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人物:黄婆婆)师板书课题

  2、生出示课下搜集的资料。(师评价)

  出示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从这两小节知道了什么?

  生: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

  生:人们为黄道婆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并提名“先棉祠”。

  生: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2、读完这两小节,你有哪些疑惑?(生讨论交流,提出疑惑)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

  1、学*课文第二段,出示幻灯片,

  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决心冲出牢笼”看出她又怎么样的性格特点?)生说师板书:勇于反抗的精神

  2、出示幻灯片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百感交集”是么意思?她为什么会百感交集?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辛苦,如果传授先进的植棉技术和纺织技术就好了;体现了她热爱家乡和人民。)

  3、学*课文第五段,出示幻灯片

  a、在家乡,黄道婆无私的'想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他耐心的教人们用新式的工具纺纱织布。(突出她无私贡献的品格)

  b.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棉、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勇于创新)

  4、教师总结: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就闻名全国,赢得了“衣被天下”声誉。出示幻灯片欣赏松江布

  5、当黄婆婆逝世后,人们怎么纪念她的呢?出示幻灯片

  (生说师总结:凑钱公葬她;建造了一座祠堂;重修她的坟墓;种树、见墓园;北京博物馆里陈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黄婆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或者讲给父母听,有机会还可以去瞻仰黄婆婆的塑像和看看松江布。

  板书设计:

  黄道婆

  棉神

  传授棉纺技术无私奉献

  革新棉纺工具勇于革新

  先棉祠

  五年级语文下册《黄道婆》教案 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程序:

  第一课时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感情色彩怎样?

  文章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我们很早就接触过的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小女孩是卖火柴的)师板画火柴火柴给你什么感觉?(温暖,火柴是温暖的象征。但光亮还太小)

  (一)打开书,先聊聊你最喜欢的内容

  五次幻象:

  (1)火炉

  她仿佛看到了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这一刻,她是舒服的、幸福的,她仿佛拥有了温暖,他仿佛在说什么?你能幸福地读读吗?

  (2)烤鹅

  她仿佛看到了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这简直是妙极了,你能读出美妙吗?

  (3)圣诞树快乐

  (4)奶奶亲情

  (5)飞走了

  原文有一句“他们和上帝在一起了。”

  过渡:作者写的那么具有意境美,使我们感受到童话的美好,而这只是小女孩的幻象,也就是我们喜欢的内容,文中还写了什么?

  (二)现实

  a 、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家人的关怀、受欺负(1——4自然段)

  b 、小女孩死了

  1、死时的样子: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人死的时候,人们都会悲伤痛苦,可小女孩却带着微笑,因为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她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两幅画面进行对比)

  原文“他们和上帝在一起了。”小女孩在奶奶的怀抱中,带着快乐、幸福与美满到天堂去过幸福的生活了。

  理解: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讨论:对小女孩来说,到底怎样才是幸福?

  比较两个“幸福”不同含义

  (三)概括内容

  文章写了这么多内容,运用我们学过的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方法,你能概括的说说文中写了一个()的故事。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写法、描写方法、结构、层次等。

  师:现在,再到书中读一读,看安徒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

  文章按现实——幻想——现实来写,把现实和幻想放在一个*台上,让读者去感受、去品评。五次幻想,前三次是并列,后来的是高潮,物质上的欲望一个个破灭,小女孩只得追求精神上的爱抚。而在当时的社会,她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爱抚,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幻想而已。安徒生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地展开想象,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我们明白:冷酷的现实是造成幻想的原因,而幻想的美妙更鲜明、更深刻地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细节描写

  小女孩的头发、鞋,深深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可怜。

  环境描写

  天快黑了,又下着雪。

  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

  三、总结、拓展

  1、总结: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再也看不到了,她的生活多么痛苦,幻想多么美好,结局多么悲惨!

  2、拓展:

  她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你想对小女孩说点什么吗?可以写在笔

  记本上,还可以写读后感,或者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封信。

  你喜欢这样的结尾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么写?

  如果她来到我们中间,来到你的身边,你准备怎样关心她,怎样给她温暖和幸福呢?

  第二课时

  一、走*安徒生

  (一)名篇故事

  1、《丑小鸭》

  2、《海的女儿》

  3、《野天鹅》

  4、《皇帝的新装》

  (二)对比阅读

  寻找共同特点

  (二)各时期童话特点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

  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1954年,国际儿童读书联盟第三次大会设立了以安徒生名字命名的儿童文学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至今仍是世界儿童文学界最高荣誉。

  二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的异同

  前者主要是以民间的故事为主,对民间传说进行二次加工或修改,而安徒生童话基本是作者本人的原创

  若要比较他们童话的不同之处,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童话的来源,童话内容以及童话最终带来的意义。

  一、来源

  童话的来源方面,格林兄弟的童话主要来自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当时德国文化里复古思想严重,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编中,格林兄弟对此更是不余遗力。

  而安徒生的童话多来源于自己的创作。《安徒生传》中的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就要为他们写些美丽并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二、内容

  童话来源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童话内容的区别。

  《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因而以通俗、质朴见称,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掬,滑稽可爱。在格林童话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与浪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故事既有真实性,又有梦幻感。语言上朴实无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而安徒生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属于“人造童话”,而安徒生童话由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过强,更多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将童话艺术话,而是将文学作品赋予童话的气息。

  三、意义

  因此这些内容的区别也带来了意义上的区别:童话主要面向的读者是儿童,因此质朴的格林童话贴*童话本身并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安徒生的童话也许有一部分不能为儿童所完全领悟,但却赢得了更多的**读者。格林童话里充满了喜剧和奇迹,而安徒生童话则充满了对信仰和灵魂的赞美。

  格林童话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而安徒生童话里不乏此类作品,但流传更远意义更深重的则是一些充满诗意、幻想和信念的作品,如〈海的女儿〉里人鱼公主为了成为人以及对王子的爱却最终不能陪伴王子,投身大海化作泡沫。整个故事里蕴藏着的安徒生对人间的爱,对人这种高等动物的热切希望。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则歌颂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实际上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话中,人们可以发觉这种诗情,不时忽隐忽现地发出闪光。

  四、不足

  此外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有取的是在这方面两者也各不相同。格林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过多地夸大在成功中的非努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美貌和运气。据说西方许多父母给小孩讲格林童话时总要告诉他们美貌并不是决定因素,最后主人公的成功和自己的善良与努力息息相关,可以看出格林童话里的“以貌取人”相当严重。此外格林童话里许多成功都是靠运气(靠宝物,魔法等)这与故事的背景(资产阶级爆发户一般的崛起)有关,但终究有着否定努力的消极意义。

  美国有关学者研究了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所写的168个童话,包括《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及《糖果屋》,差不多所有童话都提及外表,*均每个童话提及14次,而且每五个童话中,就有一个会将丑陋与邪恶连在一起,丑陋者经常成为被谴责的对象。

  而夸大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在格林童话中更是不胜枚举,〈傻瓜汉斯〉,〈三个幸运儿〉,〈好交易〉等童话里一些缺乏成功基本条件(地位,财产甚至智商!)的主人公不依靠任何努力仅靠运气便取得巨大成功。

  安徒生童话里虽然也有类似的缺点,但并不严重,安徒生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悲剧性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充满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忧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这应也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弗兰克曾写过〈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一生相貌丑陋不敢谈婚论嫁最后被指责为同性恋,他一生梦想着出人头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他的童话是给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礼物。

  而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区别甚至有一些不足取的消极意义,但人类不能失去童话。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纯真,最悲伤的艺术。童话不是粮食,童话是撒落在头顶的音乐,是苍白心灵的需求,是那么一点珍贵的希望和梦幻。童话作者岂不知残酷的现实,但是童话的意义恰恰在此。童话的美好不再于是否会实现,而仅仅是存在。童话不能实现,童话也不必实现。

  五年级语文下册《黄道婆》教案 5

  【教学内容】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设计思路】

  本单元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比较远,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由扶到放,教给学生学*的方法,由“学会”到“会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通过品词品句,加深理解和体验,把握课文内容和人物的精神面貌,感受黄道婆的*凡与伟大。咀嚼与探究文章的重点部分时,让学生反复理解,推敲重点的语言文字,能有所感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被、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巾帼英杰第一人——黄道婆。

  师:(板书课题后问)你知道黄道婆吗?她是什么时候的人?你知道她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让学生走*黄道婆,明确学*对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

  歌谣研究创造推动

  认真赢得

  3.默渎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整体入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生字,整体感知教材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概括主要内容

  师:浏览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师: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师指导时,把重复的删去,哕嗦的地方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师: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黄道婆在崖州学*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师:讨论一下,你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出示: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学*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快速默读这两段,你从这两段中知道了什么?

  师:读完这两段,你有哪些疑惑?(设想:黄道婆做出了哪些功绩?为什么北京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地走*黄道婆,为后续学*节省时间。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不断增强学生学*的动力。】

  五、学*第一部分

  1.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课文一共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2.学生自主研读后,教师小结。

  3.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并用横线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全班交流:(出示重点句)

  (1)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心冲出牢笼。

  (2)虽然流落他乡,举目无亲,但是黄道婆坚信,凭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活下去。

  5.指名读。体会“欲哭无泪”“牛马不如”等词语的意思。

  6.思维能力训练: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哪些困难?

  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

  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

  黄道婆流落他乡,举目无亲。她会遇到——

  师: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了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为什么又回到家乡呢?回家乡后她又做了哪些事情?这部分内容下一节课再和大家来探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扣重点词,感悟黄道婆年幼时的艰辛生活,体会黄道婆具有反抗封建压迫和勤劳自信的精神。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巧设悬念,是为下一堂课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以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巾帼英杰黄道婆的故事。(板书课题:黄道婆)课文主要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板书:学*纺织传授技术)

  师: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了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为什么又回到家乡呢?回家乡后她又做了哪些事情?

  二、默读课文,试着解疑

  师:快速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

  (出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指名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

  师:你能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读这段话吗?

  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呢?

  师: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仿佛看到……听到…

  师:可见黄道婆是个怎样的人?(热爱家乡。引导学生批注在课本的页边上。再指名有感情地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

  师: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回家乡后她又做了哪些事情?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

  (出示: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州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黄道婆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无私奉献)她的无私奉献还表现在哪里?

  (师生接读:她耐心地……她教……她又教……)

  (出示: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

  (师生接读:她又潜心研究……设计……她改进……同时,她改进……)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出了黄道婆有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板书:勇于创新)

  师:黄道婆的努力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乌泥泾被——衣被天下)

  师: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在一步步的追问中,学生经过思考,明白了黄道婆不仅具有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还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通过品读感悟,学生对黄道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也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总结全文

  师:在上海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民谣说明了黄道婆当时传授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黄道婆为我国的纺织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板书:伟大贡献),北京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希望后人通过瞻仰,继承和发扬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照应文章的开头,突出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并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师:古今中外,像黄道婆这样*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还有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语文同步读本,默读第26、27课,并完成课后的问题。

  师: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黄道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黄道婆的读后感通用五篇

  黄道婆的读后感 1

  读了《黄道婆》这篇文章,我经不住被文章中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的人,他的家在松江乌泥径。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于是,她设法逃出家门,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在那里,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向黎族人学*他们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无私地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他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她还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后来,在污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黄道婆棉纺技术和她改进的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并赢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称。

  她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让人敬佩。()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她在中国人民的发展下立下了程碑。我不禁想起了谢觉哉说过的一句话“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黄道婆是一位纺织技术的杰出人才,她在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纺织的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黄道婆的读后感 2

  看了这张照片,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我会想起中国的纺织历史。

  照片中的人是中国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她是第一个发明纺织术的人,让中国的纺织历史有了源头。瞧!黄道婆坐在石凳上,在竹林里专心致志地织布,一点也不受影响。她的脸上似乎多了几条皱纹,也多了几丝笑意,可能她看到自己的成果,感觉这些劳动也不算什么,有了安慰,就更加努力了。虽然这是一座雕塑,但被雕刻师雕得栩栩如生,让我一看到这个雕塑,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植物园的黄母祠里拍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十,我的生日。这张照片不但记着中国纺织的历史,还时时刻刻提醒我要学*黄道婆,热爱劳动,经常劳动。这张照片还传递了古代人辛勤劳动时的样子、想法,让我们和现在的生活作对比。

  黄道婆坐在竹林中织布,肯定感到丝丝凉意,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劳累,边享受大自然给她创下的`环境,边干着自己手上的活儿。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样很悠闲,其实并不然。黄道婆长期这样劳动,肯定觉得又枯燥又乏味,手上也磨出了茧子,长出了皱纹。可她还是默默的忍着,继续劳动。现在,来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人能像黄道婆一样呢?我们在家里享受父母辛辛苦苦创下的悠闲生活,很少在家里劳动,反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交了学费,还不好好学*,只顾玩。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学黄道婆的这种精神,来改变改变自己。

  黄道婆的读后感 3

  读了《黄道婆》这篇文章,我经不住被文章中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时的人,他的家在松江乌泥径。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于是,她设法逃出家门,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在那里,他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向黎族人学*他们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无私地传授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他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她还把只纺一根纱的手摇车改为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后来,在污泥泾从事纺织业的人日益增多,黄道婆棉纺技术和她改进的设备传遍了江浙一带,并赢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称。

  她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聪慧天资、虚心好学和吃苦耐劳精神,在与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生活中,熟练掌握了各道棉纺和织布技术,成为当地技术精湛的纺织能手,让人敬佩。()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她在中国人民的发展下立下了程碑。我不禁想起了谢觉哉说过的一句话“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黄道婆是一位纺织技术的杰出人才,她在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纺织的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黄道婆的读后感 4

  看了这张照片,你们会想起什么呢?我不明白,但我会想起中国的纺织历史。

  照片中的人是中国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她是第一个发明纺织术的人,让中国的纺织历史有了源头。瞧!黄道婆坐在石凳上,在竹林里专心致志地织布,一点也不受影响。她的脸上似乎多了几条皱纹,也多了几丝笑意,可能她看到自我的成果,感觉这些劳动也不算什么,有了安慰,就更加努力了。虽然这是一座雕塑,但被雕刻师雕得栩栩如生,让我一看到这个雕塑,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我在上海植物园的黄母祠里拍的,那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初十,我的生日。这张照片不但记着中国纺织的历史,还时时刻刻提醒我要学*黄道婆,热爱劳动,经常劳动。这张照片还传递了古代人辛勤劳动时的样貌、想法,让我们和此刻的生活作比较。

  黄道婆坐在竹林中织布,肯定感到丝丝凉意,也就忘记了自我的劳累,边享受大自然给她创下的.环境,边干着自我手上的活儿。我们必须会觉得这样很悠闲,其实并不然。黄道婆长期这样劳动,肯定觉得又枯燥又乏味,手上也磨出了茧子,长出了皱纹。可她还是默默的忍着,继续劳动。此刻,来想想我们自我,有多少人能像黄道婆一样呢?我们在家里享受父母辛辛苦苦创下的悠闲生活,很少在家里劳动,反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交了学费,还不好好学*,只顾玩。

  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学学黄道婆的这种精神,来改变改变自我。

  黄道婆的读后感 5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许多勤奋、勇敢的普通劳动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为中华民族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末元初,被誉为中国古代手工棉纺织技术革新家的黄道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黄道婆》写了关于黄道婆的很多内容,有她的技术革新、历史功绩、民间信仰和历史的足迹。

  黄道婆的技术革新是对纺织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进行了革新。这四道工序分别是捍、弹、纺、织。改进的器材是搅车、大**和弹椎、卷筵和三锭纺者车。

  黄道婆也建立了很多的历史功绩,她引路入一年生两种棉花。由此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传统农村经济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商业市镇慢慢形成和繁荣,以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她还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产*俗、消费*俗、妇女地位和婚嫁*俗。更加促进了贸易的国际交流,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黄道婆有了民间信仰,人们建造了乌泥泾黄母祠、黄道婆墓地等景观。人们还纪念黄道婆生日、棉花生日,发行了黄道婆纪念银币。

  黄道婆的丰功伟绩令人不能忘却的,她在中国人民的发展上立下了里程碑。我们应该向她学*,如果我们也有这份精神,在学*上勇于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出色。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