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它。

  (二)新授

  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一个“悲”,一个“盼”。同学们,就是这种感情的《示儿》。学生感情诵读。

  C、拓展

  正是因了这强烈的爱国感情,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互文引证,体察诗蕴

  1、拓展《题临安邸》。

  引读思考,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那些南宋的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

  从诗中,你能看到南宋统治者发兵征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么?没有。大敌当前,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只知道朝朝寻欢、夜夜作乐,他们何尝似陆游为山河的破碎而伤心?他们何尝似陆游为百姓的痛苦而忧虑?他们何尝似陆游为收复失地而着急?他们何尝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也将葬送在他们手里。

  面对他们,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2、对比体验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上却是歌舞升*;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压下度日如年、渴盼统一——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陆游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破碎而悲,为统一国家而战。临终之际,陆游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南宋统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学生想象写话。

  这就是陆游——一个对侵略者满腔的恨,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爱的陆游。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吧。

  (三)作业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是爱国名篇,被广为传诵。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等,课后同学可查阅诵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钦佩陆游,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一定会深深地植根在你们的心中!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儿

  (宋)陆游

  悲盼

  不见九州同,北定中原日

  爱国不变

  死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5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阅读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1)

——《示儿》陆游赏析 (菁华3篇)

《示儿》陆游赏析1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统一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陆游赏析2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3

  示儿

  作者:陆游 年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2)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1

  课时目标

  1、学*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①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②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3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

  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

  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陆游《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5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3)

——《示儿》陆游赏析优选【5】篇

  《示儿》陆游赏析 1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 2

  示儿

  作者:陆游 年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陆游赏析 3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自己。

  《示儿》陆游赏析 4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示儿》陆游赏析 5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赏析:

  这是陆游临终时写给自己儿子们的遗嘱,它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齐治*)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4)

——《示儿》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示儿》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示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重点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结合学诗,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读进去,联系实际想开来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感悟;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四)情感目标:体会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难点:

  1、体会这首诗词句简单明了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课件出试“陆游临终”图(配乐),教师深情诉说导入,板书课题:

  《示儿》。

  2、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整体通读,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四人小组伙伴交流

  ,共享学*收获。(教师可见出示自学建议)

  2、汇报交流:

  (1)多种形式朗读汇报,引导学生展开评议。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适时鼓励、点拨读诗方法,指导朗读。

  预设点:元知、但悲、王师、乃翁。

  (3) 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齐读。

  三、拓展研读,领悟诗心

  1、临终前,陆游有许多的话想说,他最大的牵挂不是他自己,也不是自

  己的家人,而是——(板书:但悲不见九州同)

  2、你们看,出示(临终图)师介绍当时历史背景,出示《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拓展阅读1,悲“泪”

  (1)自由朗读,静心体会,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2)指生读——师:遗民泪尽胡尘里,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后言说)是呀,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

  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他们为什么流泪?(痛失亲人、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充满仇恨、苦苦期盼……)

  (3)壮美的山河已经落入了金兵之手,老百姓以泪洗面,苦不堪言。看

  到这一些,想到这一些,陆游就感到无比揪心的悲痛啊!直至临死前,他

  念念不忘的还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4、拓展阅读2,恨“醉”

  过渡:那么,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南宋权贵和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出示《题临安邸》,师深情朗读。

  引导想象说话: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只知道

  干什么?——

  5、对比参读,深化感悟

  引读: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1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65年

  过去了——(诵读:遗民……)王师们呢?——(诵读:暖风……)他们

  早已忘记了北定中原,早已忘记了收复失地。可是,陆游呢?他有没有忘

  记?他一心期盼着祖国统一!于是,一直到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

  ——但悲不见九州同。

  同学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分明是诗人那颗至死

  不渝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忧民)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播放舒缓低沉

  的音乐)。

  四、自由写话,提升情感

  1、教师出示课件并朗读:

  上面的三首古诗为我们勾勒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浮华的临安邸、萧条的村

  庄、衣衫褴褛的中原百姓……请你发挥想象,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番

  具体的描述,也可以结合抒发自己的感想。

  2、学生写作片段;指名朗读交流。

  3、出示学生*作:

  所见

  陆游已去永安息,南宋仍是火烧心。

  达官贵权花天地,百姓忧愁累不止。

《示儿》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课文,提出预*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

《示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这首古诗

  1、学*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示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话爱国

  师:古往今来,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抗金将领岳飞精忠报国,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著名歌手张明敏身在异乡,用歌声唱出了《我的*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心……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诗篇,歌曲?(生交流),导入古诗《示儿》。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律,解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示儿”是什么意思?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叫什么?人们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书一般都是写些什么?(生看屏幕解诗题。)那陆游写了什么?

  1、生自读,抽读,师指导读,读出节奏。

  2、师:通过初读,你从陆游的遗嘱中大概读出了他想告诉儿子什么?(生交流初读感知。)

  师:读诗,仅读出大概意思还是不够的,诗中又孕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反复品读,感悟诗情。

  三、走进历史,抓住诗眼,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生交流)板书:悲

  2、探“悲”因

  ①一探“悲”

  诗人悲什么?(生说)你从哪看出来的?(生谈看法)

  师:元——原来、本来,诗人本来就知道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想一想,在诗人心中哪些东西是空的?(生说。)

  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生交流)

  师:面对死诗人都如此豁达,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念念不忘,放心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回答)师:从哪知道的?(生齐第二句。)九州——————全国,同—————统一。

  师:当时诗人的国家遭遇了怎样的磨难?

  (生说,然后读大屏幕上的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宋朝。)

  师:读了这段历史,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板书:外敌侵,祖国分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②二探“悲”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的诗人又在做什么?

  出示陆游的生*简介,了解诗人。出示其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抽题。

  师范读前句,(生谈一谈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河?)

  师:“三万里”“五千仞岳”这是何等的气魄!指名读。

  师: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诗人为何而悲了吗?

  (生谈感受)板书:山河破

  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师: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师配乐旁白:一片大好河山就这样被踏在了敌人的铁骑下,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生说)板书:遗民泪

  师: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③三探“悲”

  出示:南宋的历史资料,古诗《题临安邸》。(生自己读。)

  师:游人:这里指谁?他们在干什么?(生交流。)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生说)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从中你又感受到诗人为什么还悲?(生交流)板书:朝臣昏骄奢淫

  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3、悟“盼”情

  诗人就是带着这么多的悲伤离开人世的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答。板书:盼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生齐读。

  四、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品佳句

  岁月的跌宕,这位老人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人民,没有忘记饱经忧患的祖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也用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行动来寄托自己的未抒的胸怀。你还知道这个时期的爱国人士?出示爱国诗句。

  历史已去,但爱国情道不尽,让我们在读史中背点诗,在学诗中读点史,做到诗史结合。最后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大声吟诵这些诗句。

《示儿》教学设计7

  课时目标

  1、学*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①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②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

《示儿》教学设计8

  一、 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 35页。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 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 儿

  (宋)陆游

  悲 盼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爱国 不变

  死

《示儿》教学设计9

  教学理念:

  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焕发魅力;让课堂语言与思维齐飞,激情与智慧共舞,《示儿》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重难点:

  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想:

  (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诗人是谁?简单说说原因,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示儿》教学设想》。

  ( 二)导入激疑:

  1. 引出南宋诗人陆游,你们了解他吗?(交流搜集信息)

  2. 小结交流情况。出示资料(陆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把国都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他临终时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儿子的临终嘱咐。你想知道什么?

  (三)导读达标:

  1.初读感知

  (1)配乐诗朗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自由读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5)

——《示儿》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示儿》的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乃、祭”2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三、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进诗句,读通读顺

  古诗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

  (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

  (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语文学*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四、说作业

  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一个“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示儿》的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1、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2、抓住古诗的情感线索,体现古诗感情丰富的特点。

  古诗乃作者抒发感情的产物,因此,我抓住那些意蕴深刻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意境,这是我教学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以教材为载体,用好教材,重视积累。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带领学生掌握学*方法,以点带面,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因此,这节课,我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去收集、积累更多的爱国诗,并以《示儿》为起点,开始训练学生从内容想开去这一单元新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1、激发与古诗内容相同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

  2、借助注释,采用小组探究学*方式理解诗意。

  3、设法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与文本对话。

  4、加强朗读吟诵,以读升情。

  5、通过课外拓展,积累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设置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并设置情境,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朗读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理解诗义。

  读诗要知道诗的意思,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说一说,自己说好了,就与同桌说一说。师巡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

  出示:元——原来、本来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破家亡的年代。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农民很悲伤……)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随即板书: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指导朗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寻欢作乐;他们在游山玩水;过着奢侈的生活)

  师:那么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还悲的是()、()、()。谁来带着这些情感再读一读。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

  师:是呀,生前爱国,临死“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后还要子孙告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这是一种()情怀——板书:爱国

  (五)读古诗,升华感情

  教师激情引读:诗人一生盼望的就是一个日子。(引领学生读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二十岁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立下报效祖国的决心;四十七岁时参军抗金,七十四岁时感叹“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此时,诗人的生命旅程已经到了尽头,他有千言万语要告诉儿子,这万语千言凝成了二十八个字,(引领学生)读……

  此时,诗人回顾自己一生,他那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为成七言绝句一首,(引领学生)背……

  此时,诗人用他最后的力量和激情,写下这样的千古绝唱,(引领学生)吟……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让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的先辈。老师也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对这位诗人的缅怀和敬意!

  赞陆游

  从小立下报国志,不破金兵誓不归。

  四十从军到白发,壮志未酬鬓先衰。

  虽死不敢忘忧过,赤胆忠心感后辈。

  六十间年万首诗,一腔悲愤化诗魂。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利用情节的空白,插入两首相应内容的古诗,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并在品味新诗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在学*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

  (六)、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陆游的这首《示儿》激励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无数诗人悲愤,他们写下了无数爱国诗篇你知道的有那些?[《课标》指出,语文学*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

  (七)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同学们课下去读一读。

《示儿》的教学设计3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首古诗――《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兵肆虐,北方大好河山沦为金人领土,广大民众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定中原,苟延岁月。陆游自幼饱受战乱,对当时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青少年时期他便在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虽屡经风雨摧残,却历久弥坚。这首《示儿》是他在生命终点所发出”悲”叹。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被金兵霸占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的是祖国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儿子。其间的爱国悲情感天动地,荡人肺腑。学*这首古诗,还要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联想陆游所处的时代,联想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走进文本,走进陆游心中,深刻感悟到诗人炽诚热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本课教学三维目标是:

  1、知识能力:学*2个生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在疑中探寻,在寻中品味,在品中感悟古诗意蕴美。

  3、情感态度:理解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设计理念:

  《示儿》是一首古诗,语言*实,但文笔曲折委婉,情感深厚真挚,给人以震撼。因此,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学*古诗词规律,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的理念,让学生悉心品悟,多元解读,深入体会诗人炽诚而热烈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法和学法:

  这一课我主要采用“质疑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讨、吟诵悟读等方式来进行情感体验。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古诗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鉴于此,上课伊始,我出示画面,简要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结合画面解诗题,自主学*读诗文,合作探讨明诗义。作为六年级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示儿》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要完成上面这些任务并不难。学*这首诗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感受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也就是悟诗情,入诗境。我是这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吟诵诗文知“悲”事

  学生静心吟诵诗文,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个字――悲,陆游因何而悲?学生由于对诗文已有初步了解,马上就知所“悲”之事――不见九州同。老师相机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景入“悲”境

  在吟诵中简介:北宋末年,金兵屡犯中原,朝廷昏庸腐败,无心抵抗,宋军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很快占领了国都――汴州,还掳去了两个皇帝――宋徽宗和钦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北宋宣告灭亡,从此山河破碎。钦宗的弟弟南逃到现在的杭州,建立新*――南宋,但他并不想去收复失去的土地,而是割地求和,苟且偷生。夜夜歌舞升*,朝朝饮酒取乐,遭殃的是宋朝百姓,他们饱受战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环节通过音乐的烘托,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带入陆游所处的那个悲惨而屈辱的朝代,使学生身临其境,走*陆游,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奠定基础。

  (三)多元解读品“悲”意

  假设你就是这位垂暮多病的老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吗?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中,和诗人同悲共吟:看到山河破碎,可以低声慢吟,悲痛欲绝;看到南宋*苟且偷生,割地求和,可以高声怒喝,无比愤慨;看到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可以忧心忡忡,愁绪满怀;想到自己重病在床,壮志未酬,可以仰天长叹,无限惆怅;想到有朝一日,祖国统一,语调铿锵,激昂坚定……在这里,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悉心体会“悲”。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一个“悲”字,百千味蕴在其中,有痛有泪、有忧有恨、有憾有盼;一个“悲”字是爱与恨的交融,是情与义的化身。谁解“悲”中意?唯有静心吟。个性化的品读让学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情感齐飞。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吟诵中得到熏陶,古诗丰富意蕴在吟诵中得到领会,教与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拓展链接悟“悲”情

  在学生多元解读“悲”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陆游即将离开人世,他为何什么都不牵挂,而只悲“不见九州同”呢?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陆游相关资料合作探讨,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各个时期的爱国诗句:

  二十岁时,陆游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

  (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直到四十岁他才有机会做一名小军官,而且时常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

  六十八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仍牵挂祖国的统一大业。

  (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到八十二岁的他还在高唱:

  (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

  以上这些诗句让学生读读讲讲,弄懂诗意,使学生了解陆游的一生都是情系祖国,心系祖国。这一环节中,相关诗句的拓展链接,让学生凭借诗句走进陆游,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让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让陆游那博大的爱国形象矗立在学生心中。

  (五)激情诵读抒“悲”声

  在学生感受出诗人伟大高尚的人格之后,我引领学生激情诵读。

  [临终之际的陆游有千言万语要说,但这万语千言只凝成二十八个字(师诵),临终之际的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一首诗(女生诵),临终之际的陆游用他一怀愁绪为我们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全班齐诵)。]

  情以辞发,心随诗动.诵读声中,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热烈的赤子情怀感人肺腑;心潮起伏间,古诗博大精深的内涵、丰富美妙的意境令人回味。

  一个“悲”字,让我们认识了陆游,了解了陆游;一个“悲”字,折射出陆游身上耀眼的光辉。学完本文后,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落实本组课文的要求-----从阅读内容展开联想,借以加深文章的理解,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七、说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课到尾声,我设计了一个多层次的实践练*,供学生自主选择,并向课外迁移。

  1、感情背诵《示儿》并默写。

  2、发挥丰富的想象,将《示儿》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3、收集陆游的诗词或其他爱国诗歌,编写一本小诗集。

  总之,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悲”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搭建*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悉心品读,追“悲”溯人,走进陆游内心,让学生充分地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在诗的王国里心随诗动,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情感得到熏陶,让学生在对诗的品味中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6)

——陆游的诗句 50句菁华

1、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

4、漏声断、月斜窗纸。——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5、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卜算子·咏梅》

6、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临江仙·离果州作》

7、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一竿风月》

8、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陆游 《钗头凤》

9、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 ——陆游

10、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 ——陆游 《钗头凤》

1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 《书愤其一》

13、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 ——陆游

14、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

15、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 陆 游 《梅花绝句·其一》

16、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18、世味年来薄似纱 ——陆游

19、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

20、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秋波媚》

21、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2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23、陆游:“《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

24、泪痕红浥鲛绡透。——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25、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陆游《幽居初夏》

2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27、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28、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陆游《关山月》

29、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0、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3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32、*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陆游《好事*·湓口放船归》

3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卜算子 咏梅》

34、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钗头凤·红酥手》

3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6、风雨鸡喔喔,雪霜柏森森。独居虽无友,二物感我深。《杂兴》

37、南山手自斸苍苔,竹阁柴扉次第开。二十里间云不断,岂容一点市麈来。《杂兴》

38、看云庐阜屏风叠,采乐嵩山冠子峰。行尽四方心未快,不如一棹醉吴松。《秋思》

39、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陆游 《秋兴》

40、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4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

42、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陆放翁《红楼梦》

4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4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5、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46、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

47、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陆游《朝中措梅》

48、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陆游《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4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陆游《秋夜》

50、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燕赵。——《老马行》

  陆游的诗句 篇3

  1、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7)

——陆游最经典诗句 40句菁华

1、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2、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5、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6、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7、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8、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9、幽姿不入少年场。——陆游《朝中措·梅》

10、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水驿江程去路长。——陆游《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1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5、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16、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7、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二首》

18、关心*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19、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2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2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其二)

2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2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

24、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26、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关山月》

2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28、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2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

31、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 《 诉衷情》

3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 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 叹,犹及清 明 可到家。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33、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 《梅花绝句》

34、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钗头凤》

35、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秋波媚》

36、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临江仙·离果州作》

37、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临江仙·离果州作》

38、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一竿风月》

39、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40、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寄陈鲁山其二》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8)

——陆游的作文优选【十】份

  陆游的作文 1

关于陆游的作文【5篇】

陆游,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并不能算是一颗最抢眼的明珠,然而他的诗文以深刻的内容,多变的诗风,圆润的笔调以及一腔爱国热忱,受到后人敬佩与学*。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陆游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陆游的作文1

风瑟瑟,尘翩翩,徒行走在归乡之途。素装的他,踏着积雪,背着包袱,只是向前走,只知道向前走,目光的空洞,凌乱三千丝,何故如此?夕阳伴着黄昏,黄昏伴着夕阳,染红那一片天。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愁,漫想那“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的苦楚,那“赈灾罢官”的因果,那“嘲咏风月”的可笑。于是,这小小的客栈成了他的落脚之所。

“驿外断桥边”,他发现了梅,走进,却“寂寞开无主”。自嘲道:难道自己不正是那梅花吗?自己满怀爱国之情,满腹经纶,胸中是收复中原的韬略,而此时,无处可去,往昔胸中之志却与这梅花一般,被冷冷的积雪压弯了腰。

他眺望那一片黄昏,“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他陷入了沉思。

思绪飞扬,弹一朵梅花,雪落到地上,是弹去以往的冤屈,那飞下的雪,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梅花在寒风中凌立,积雪是他的坎坷,当坎坷过去后,剩下的,便是美。他不再悲观。

后来,他用残年余力,用诗,向世人倾诉了一腔报国热情,激昂慷慨,义愤强烈,激励后人。至死,仍不忘国,《示儿》流传至今。

张元忭在《书陆游传后》中感叹:“其恢复之志,垂老不忘如此,亦可悲矣。”

是啊!他至死不忘国家的'统一,一生的艰辛,一生的坎坷,陆游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想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落如此下场,但他不会使澎湃的热血冷却。

他离开了客栈,大步地走开了,脚印下的花瓣“零落成泥碾作尘”,却不似来时那般落寞,而是慷慨地化为尘土,在人间四处飞扬。

他停留过的梅花下,“只有香如故”。

梅花,只属于陆游。

关于陆游的作文2

陆游,这位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在与唐琬的爱情中受到的感情伤痛却终其一生。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有情人被强行拆散的悲惨的爱情命运,黑暗的社会世道,使陆游与唐琬这对恩爱夫妻不能常相厮守而遗恨终生。当初的妻子,现在已变成了“宫墙柳”,可望而不可即。

“错,错,错,”正是陆游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一错,只在与唐琬相识又相知,结下了生命之中的不了缘;二错,与唐琬相亲相爱结为夫妻,比翼双飞夫唱妇随;三错,母命难违含泪忍恨痛写休书。终落得恩爱夫妻各分散,只得忍看“春如旧,人空瘦”,终日“泪痕红?”

桃花已落,池台亭阁依旧,却没有了往日的相聚与欢歌。回忆往昔的海誓山盟,幸福甜蜜的美好时光,都已随花落水流去,独留陆游伫立在沈园中的苍凉背影。“人成各,今非昨”,欲借信笺诉衷情,却也情路难通锦书难托,只得忍痛作罢。

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给陆游的人生罩上了一层涂抹不去的爱恨情愫。他无法违背顽固母亲的意愿,面对不得已嫁做他人妇的唐琬,几十年的相思牵挂与凄怆酸楚,全部迸发于悔恨交加之中,令人深感旧礼教的无情和可憎,为抱恨终身的陆游而难过。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爱情凄苦,但意志从不消沉,他的诗词慷慨雄浑,荡漾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的激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堪称伟大,不辱伟大!

关于陆游的作文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句诗你一定很熟悉吧?这是我们语文书上的《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里的诗句;

你可知道这首诗的作者——陆游的生*?现在我来介绍一下:

陆游是我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是浙江绍兴人。他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在他12岁的时候就可以写诗文了,在28岁时,赴临安考试,陆游考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同时参加了考试,秦埙考第二,考得没有陆游好。秦桧知道此事很不高兴,竟要降罪主考官,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将陆游除名了。秦桧是谁?他就杀死岳飞的大奸臣、大坏蛋。可怜的陆游直到秦桧死后才出来做官。

陆游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战火纷飞。北方的少数民族**——金国,经常攻打中原。当时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向南迁移,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从小受到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40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

然而,那个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把精忠报国的大元帅岳飞都杀了,又怎么会让你陆游去上阵杀敌呢?——陆游被罢官了。他后来又当官、罢官,一直被当权的投降派压制排挤,壮志难酬。

闲赋在家时的陆游一边关心国事,一边教育子女,他将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陆游有七子一女。我们书中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他陪他的第七个儿子陆子聿读书时写的。陆游告诫儿子: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还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亲身实践。

85岁的陆游抑郁而终。在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多首,这些诗中很多是写抗击侵略者的。他是我国着名的爱国诗人。

同学们,你们记住他了吗?

关于陆游的作文4

让我推开岁月尘封的门,让我走过清,走到明,走过元,一路走到南宋。就让我和着凄婉的宋词,踩着千年的月光,悄然走进沈园,去寻那清香似旧时。

一、小楼一夜听春雨

那在江南的烟雨中徜徉了千年,忧伤了千年的《钗头凤》。

某一年,当时沈园中应是百芳争艳的时节吧,才华横溢的陆游娶了秀美柔雅的唐婉,过得幸福安宁。

又一年,应当是残灯听落花的时节吧,陆游心爱的唐婉因为“二亲恐其惰于学”遂将唐婉赶出家门“放翁不敢逆尊者意”泪眸中,他依稀的唐婉碧裙拽地。

两年的时光一晃而过,陆游不记得梦过唐婉多少次,两人终究难舍难分,多次私会,不想陆母发觉,,陆游是个孝子听取母亲之意娶了另外一位女子,最后的悠悠情思也被陆母这样斩断。

陆游的再次娶亲他的婉儿肝肠寸断,第二年唐父便安排女儿出嫁,嫁给当时一个名声显赫的文人—赵士程,唐婉当时入目的应当是满目刺眼红色吧,刺得两行清泪顺颊而下……

再次相见,已是十年之后,陆游故游沈园,走在沈园的幽深小径上,回想着当年与唐婉在一起的时光,低眉信步一抬头,眼前的分明是唐婉,唐婉和赵士程来沈园游玩,唐婉正在给赵士程斟酒,那露出的纤纤细手,拨动了放翁的思绪。是啊,唐婉早在十年之前的泪眸中就不属于他了……只是那一刹那,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二人眼中所包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万千心绪只留下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一生仕途坎坷,遭受排挤,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而一首《卜算子·咏梅》也表达了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如梅般高洁品质。

陆游的一生力主抗金,早年便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二十岁的放翁意气风发。

“失夜卧枕戈,睡觉满身霜。”陆游在自己的诗中寄托一缕又一缕的对祖国的前途以及自己的前途的满腔愁绪。

他是英雄,提起笔来,挥毫诉出一首永流千年的佳句;

他是英雄,拿上剑来,击狂胡草军书杀敌报国。

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岁月斑驳了过往,人是抵不住时间消磨的,哪怕是陆游。

人终究是会老的,一一生力主抗金的'陆游,如今壮志难酬,却已斑白了两鬓,旧日的战袍也被那尘土所盖,锋利的宝剑也被那多年的锈迹所封。他们的主人也早已半面尘埃,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化为一句“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窗外的冷雨,泼打着梦,耳边分明是千乘万骑的声音,落得这般境地,放翁不为自己悲哀,却依旧牵挂着国家安危。

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抗金之志,苍白了自己一生的陆游,在最后的遗愿中仍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多想,踩着那千年的月光,踏过千年的*仄,去读疼那半是当年是放翁,去读疼那“粉壁醉颗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既有雄浑豪迈的大将风范,又有凄婉温柔的儿女情长;

既有要遣天健儿唱的气概,又有一夜小楼听春雨的情调。

放翁,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

跨越千年的韵脚,放翁清香似旧时。

关于陆游的作文5

今天是个阴天,因为妈妈休息,就和我一同前往陆游博物馆。

博物馆人不多,但很安静,我认认真真地看起来,因为在之前妈妈也说起过关于陆游的点滴。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回到家我就和妈妈大聊陆游,陆游真的是一位好伟大的诗人!


关于陆游的作文【5篇】相关文章:

★ 责任心作文800字5篇

★ 关于李白的作文精选5篇

★ 关于李白的作文5篇

★ 有关不忘初心的作文5篇精选

★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精选5篇

★ 疫情下的中国作文800字

★ 关于榜样的作文范文5篇

★ 有关疫情的作文5篇

★ 关于我的同桌作文精选5篇

  陆游的作文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上,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中,曾经拥有过的辉煌,那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也曾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仁义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用智慧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历代诗人用自己激情的笔墨,用自己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谱写了中华民族这个传奇民族的不凡经历。

  一提到陆游这个名字,我们大家肯定会联想到《示儿》这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临死前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在临死前依然还想着祖国还未统一,在死后也想知道自己的祖国是否统一,于是我更加坚定了对他的钦佩之情。源于对他的喜爱,我渐渐走进了这位中国文坛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更是有着一片报国热枕的熟健之作,诗中的最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苍劲悲凉,充分表现诗人悲愤不已,仍念念不忘沦陷的大好河山的悲痛心情。

  此时我的心情也与诗句围绕,心头积压的满是亡国之恨,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样的一副场面:在金人的铁蹄下宋朝人民欲哭无泪,盼望着宋朝的王师又是一年。我仿佛也置身于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战场,感受到两军对战迫人的杀气。

  那时的陆游仕途完全陷入底谷,但他却吟出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千古流芳的传世之作。那时的陆游就像那句话:位卑未敢忘国忧。他把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和满腔的热血都化作自己创作的灵感,谱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传世佳作。

  陆游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让我钦佩不已,想我中华一个拥有5千年文化历程的泱泱大国,有多少的文人墨客为此挥毫泼墨,用一首首千古流芳的诗词来表现自己对中华,这个世界民族之林的热爱与赞美。让我们继承先辈们高尚的情操,用我们的智慧才华,我们的青春年华,我们的满腔热血为我们共同热爱的中华,在史册上写下一段光辉的历程!

  陆游的作文 3

  记得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应验了这句话。

  陆游,你的`一生都是悲剧,不论爱情还是理想。

  侧耳,听秋风凄凉哭泣。深夜,院内静悄悄的,柔和的月光把这个世界灌上了铅色,透过窗前照射到你满是狼藉的脸上。是的,你在哭泣,追忆当年与唐琬的两小无猜。可是,那段美好的时光就像秋日里的春光越走越快,直至消亡,你的执着终抵不过母亲的家令和尘世的孝道。终于到了尽头,你们的爱情在今夜画上句号。记得吗?沈园中的分花拂柳、红酥手、黄藤酒好比水中泡影,若隐若现却是那般清晰可念。“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我敬佩你的爱情。

  凝神,听塞外金戈战马。“扫胡尘靖国艰”你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所以你特别注重学*兵书。二十岁时,你写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名句。你寒窗苦读,终于冒着细雨蒙蒙,踏上了绍兴的青石板路。你义无反顾地想报效祖国,怎奈时遇不济。你的文章中有你的满腔热血,震惊四座,被署名第一,却被秦桧把你的状元之名公然勾去。

  聆听,听历史歌声未央。你返回故里,继续勤奋读书,终于如愿进入仕途,怎奈官场黑暗,忠心爱国的你被连连贬官,空有爱国情怀,只得个“关河梦断泪空流,此生老沧州”。临终之前,你念念不忘收复故土,由此吟出千古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敬佩你的爱国精神。

  一个爱国爱民的人,终会被他的人民和国家记住。你对爱情的执着,对国家的一腔热血,让我对你的敬佩油然而生,现代社会,太缺少你这种人了!

  一曲笙歌,道尽了你的一生:悲剧,悲壮,崇高。如果让人生再来一次,你还会当那个陆游吗?

  陆游的作文 4

  太阳在公元1179年1月5日照耀着

  怀着极大的敬意,我重访了孔明大厦。那里有山松和绿草,还有红花和古钟。轻踏绿色台阶上的青苔痕,将山色压入眼帘,触摸着案小腿上的轻尘,我的心思激动不已;听着微弱的钟声,心情空精神。此刻,颇有“斯是个简陋的房间,只有我有一颗善良的心”的感觉。远处,云雀歌唱着孔明的成功,就像成千上万的鼓声,大橡树在笑声中消失了。脚下的小草挥舞着今天的回忆,回忆起三姑草堂,羽毛扇黑丝巾。当我想到北部边境的战争时,我不禁高喊。他以一个真实的名字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这个名字和其他几代人一样好。"

  公元1200年11月4日的雷雨之夜

  "白发直线下降,悲伤似乎增长。"今天,身体老了,但心仍在北方天空空,久久不愿收回。鉴于北方急需,我不能杀敌。“黑夜就要过去了,只有我躺在床上听着风雨的声音,在梦中发呆,骑着铁甲战马穿越冰冻的河流走向北方战场。"我用诗歌滋养我的生活和思想。每当我想念我的家乡,我只能抓几首诗来解释这种诽谤。我只能用诗歌来表达我心中的夙愿。我只能让诗歌在战争的硝烟中与战士和马匹一起驰骋。我可以用勇气填满我的心。

  公元1210年12月1日的暴风雪

  此时此刻,我已经奄奄一息,我的儿子急着要为我请医生,我坦率地拒绝了。南宋仍然充满歌舞,丝绸和竹子杂乱无章。人们被醉醺醺的饮酒所陶醉。整个城市都湿透了,经不起风吹雨打。弥漫的气味相当于在我虚弱多病的身体上多切几刀。中国人早已停止阅读诗歌,不再问任何关于国家大事的问题。他们太麻木了,以至于他们想与世界隔绝。只有我,还想用尖锐的诗句变成锋利的戟,用讽刺的语气变成锋利的箭,用警告的话语变成坚硬的盾牌,一起抛向北方的天空!我会用燃烧的血来改变彩虹,并坚守我的家园。我知道我会尽我所能,但我希望我的儿子会记住:“王师把中原日定在北方,家人祭祀时不会忘记告诉翁!"

  陆游的作文 5

  陆游,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并不能算是一颗最抢眼的明珠,然而他的诗文以深刻的内容,多变的诗风,圆润的笔调以及一腔爱国热忱,在中华大地上树立起了一面亘古不移的旗帜。对于这位多产诗人的诗文,我接触得并不多,只是在那“无一语不成天”的诗词当中,偶然触及到了一些背后的东西。

  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注定会孕育出为国请缨的英雄志士,然而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却以偏安江南的软弱姿态为志士们划了一道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鸿沟。陆游的一生都是在这道鸿沟边愁苦徘徊。尽管无法逾越,但他却从未退却。直至“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也不忘努力兑现“自许封侯在万里”的誓言。

  这样的历史与人生的矛盾无言地预示了陆游遭受排挤,壮志难酬的一生。

  赴京赶考,遭秦桧排挤,终名落孙山;主战抗金,遭主和派构陷,终一事无成;谏言献计,遭权臣诽谤,终免职罢官。好不容易六年后,能在主战派领袖王炎部下任职,原以为可以延续“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与那多情的南山月共庆夙愿的实现,可谁知,昏庸的皇帝听信谗言,将王炎调回临安,而陆游也随之被派往成都。

  难得他在经过这些年坎坷,还能在“午夜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之时,道出“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的慷慨陈词。

  陆游的悲剧性在他的婚姻生活里同样存在。或许事业与家庭终究是有界限的。为报国事业执着一生的陆游还是无法摆脱统治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对陆母的厌弃,陆游最终选择了与唐婉分别,以致一段传世姻缘在沈园的墙壁上留下千年的叹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浮L一洌谐馗螅矫怂湓冢跏槟淹校。ā额瓮贩铩罚

  陆游也是喜爱梅花的,梅选择在冷寂的东的大地上浮动暗香,不想在春天与百花争艳,它的高洁,它的坚贞,它的孤芳自赏,正是陆游这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

  也许陆游的一生原本就是一个悲剧。当“此生谁料,心在天山,生老沧州”的深沉叹息响起在中原大地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为之泪下,又不知道在那偏安一隅的南宋江山里是否会有人为之洒下一樽安息的祭酒?

  或许这一切对于远去的陆游而言都不重要了。因为他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陆游的作文 6

  我是陆游身边的一只小鸽子,可那讨厌的史学家却从没提及到我。其实,我是常见陆游的“人”,我看到他写的每一句话,每一首诗,以及他那真切的爱国情怀……

  公元X年y月 Z日

  主人(陆游)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他睡不着觉,天刚亮就走出了篱门外。踱步菜畦间,主人仰望苍天,无奈叹息。水,在他脚下急急地流淌,不知能否冲走忧伤;山,坚强地站立在村庄四方,不知能否阻挡悲伤。主人注视南方,像在盼望,又似等待。

  许久,他摇头叹息,忽地,又高声长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说完后,主人又回到了房中,举笔挥毫。我探头望去,只看见11个大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公元α年β月 γ日

  看厌了京城中走狗的嘴脸,主人决定出去旅游一番,地点便是小西村。

  他带上了所有的家人,我也有幸伴随。

  主人的心情特别好,他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祖国原来的风貌,人们最初的乡情。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尽管途中差点儿迷路,但大家依然找到了出去的方法。最后,我们在一家农舍落脚。好客的乡民端来了清口的腊酒,虽不美味,却别有滋味。主人一时诗兴大发,取根木棍,在地上写下:“莫笑农家脂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好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旁边的一位文人墨士连声称赞,然而主人的表情却略显凝重。

  公元A年 B月 C日

  主人已经年老力衰,又经一场大病,身体折腾得不行。他躺在床上,喉咙已经沙哑得发不出声音来,但他仍打着手势叫来了他的几个儿子。双手颤抖地递给他们一张遗嘱,我扑着翅膀过去看,上面工整地写着《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待我们看完,主人已经与世长辞,我掩面哭泣……转眼间,几个世纪飞逝。一代又一代无数爱国志士,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推动着中国的前进,为我们获得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

  我——个从鸽子变为人的女孩,上学的第一课就是《我爱祖国》。此后,每上一课都有关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课文,我都会想起陆游的诗,我都想呐喊一句:“起来,中国!前进,中国!”

  陆游的作文 7

  刚翻书翻到古诗两首,望着图,不一会儿就岀了神。

  忽然,听到一句有些苍老的声音,我闻声赶到,原来是从窗口里传出来的。我靠着墙壁,侧着看窗内,里面有几本书和毛笔,随即想到主人还很爱学*。窗口外几棵翠竹和略长了些青苔的黑石,而那白得发亮的墙壁则跟容易见。地上丛生的绿草,和倚在黑石上的金色树叶如天生般配。没等我看完,那略带苍老的声音又传了出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孩童的声音又传了出来:“父亲,此诗的诗意孩儿还是没有钻透。”“慢慢你就懂了。”那老者祥和的说。孩童准备起身走时,我才放下“他们说话之际为何没用'之乎也者'”这个问题,突然想起那老者应是陆游,那个孩童就该是陆游的儿子子聿。

  我刚想起身走开,陆游那祥和的声音又传来:“门外小生,既来之则安之,何必做梁上君子?!”我先是一惊,马上又不慌不忙的说:“刚闻陆大师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后两句可谓'千古绝句'!”陆游急迫的说:“你可知其意?”我摸着头笑笑说:“晚辈思维迟钝,大师可否为我讲其意?”陆游缓慢的说:“进来吧。”我进去后,陆游*和的说:“从书本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想深入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我拍拍头恍然大悟道:''听了陆大师的一番讲解,我如鱼得水,如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陆游摸着胡须,略带笑意的说:“知道就好啊!”我故意扯开话题:“久闻陆大师的书法了得,可否赠与一二?”陆游刚准备提笔时我的幻想却戛然而止……

  陆游的作文 8

  公元x年y月z日

  主人(陆游)今天的心情不是很好。他睡不着觉,天刚亮就走出了篱门外。外踱步菜畦间,主人仰望苍天,无奈叹息。水,在他脚下急急地流淌,不知能否冲走忧伤;山,坚强地站立在村庄四方,不知能否阻挡悲伤。主人注视南方,像在盼望,又似等待。许久,他摇头叹息,忽地,又高声长呤:“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说完后,主人又回到了房中,举笔挥毫。我探头望去,只看见11个大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公元α年&月γ日

  看厌了京城中走狗的嘴脸,主人决定出去旅游一番,地点便是小西村。他带上了所有的家人,我也有幸伴随。主人的心情特别好,他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祖国原来的风貌,人们最初的乡情。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尽管途中差些迷路,但大家依然找到了出去的方法。最后,我们在一家农舍中落脚。好客的乡民端来了清口的腊酒,虽不美味,却别有滋味。主人一时诗兴大发,取只木棍,在地上写下:“莫笑农家脂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好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旁边的一位文人墨士连声称赞,然而主人的表情却略显凝重。

  公元A年B月C日

  主人已经年老力衰,又经一场大病,身体折腾得不行。他躺在床上,喉咙已经嘶哑得发不出声音来,但他仍打着手势叫来了他的几个儿子。双手颤抖地递给他们一张遗嘱,我扑着翅膀过去看,上面工整地写着《示儿》:“死去原知万事宜,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待我们看完,主人已经与世长辞,我掩着面哭泣……

  转眼间,几个世纪飞逝。一代又一代的无数爱国志士,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推动着中国的前进,为我们获得了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

  我——一个从鸽子变为人的女孩,上学的第一课就是《我爱祖国》。此后,每上一课有关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课文,我都会想起陆游的诗,我都想呐喊一句:“起来,中国!

  前进,中国。”

  陆游的作文 9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名伟大的诗人叫陆游。

  有一个春天的阳光明媚的早晨,陆游骑着马来到了山西村,刚走到村庄门口,陆游就看见了重重叠叠的'山、叮叮咚咚的泉、高高大大的树和弯弯曲曲的路。

  陆游刚一走进村庄就有一群人围住他把他请到葡萄腾下面,有的人跟他跳舞,有的人跟他唱歌,还有的人跟他上菜,上水果呢,桥那边有十几个小孩在玩捉迷藏呢,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有种花草树木呢,看那还有一群美丽的姑娘在织布呢,突然跑来一个小男孩对我说:“爷爷你能教我写诗吗”,陆游一口就答应了。

  他们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一座座碧绿的青山,一条条清澈的泉水,看那两个小孩正在泉水里捉鱼、捉螃蟹呢,突然从远处传来了阵鼓罗打鼓的声音,我一看原来是一群人在严春社呢。

  虽然他们的衣服穿得很俭漏,但他们那种热情好客的精神,令我非常佩服,如果村名们同意的话,那我会乘这月光,拄这拄杖半夜去敲门。

  陆游的作文 10

  在遥远的南宋,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金石,但他不断被当局排斥和打击;他献身于军队收复失地,并呼吁他的爱国主义诗歌;他写了“柴头峰”等感人的诗和“仙儿”等爱国诗。他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陆游。

  我喜欢陆游,因为我欣赏他一贯的爱国精神。

  陆游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陆游一岁时,父亲陆载被免去交通部副特使职务。与此同时,靖康灾情再次发生。晋国入侵中原时,陆游一家不得不逃走。他童年的逃亡持续了8年,直到9岁,他和家人才回到山阴。逃亡期间,陆游深受其家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身作则的爱国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卢年轻时刻苦学*,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成年后,南宋和金朝和*相处,与金人划清淮水界线。当时,南宋正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陆佑听到这事很伤心。不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山打野虎,下马写草书军”,希望有一天他能亲自到战场上去,杀敌报国。

  我喜欢陆游,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他对国家和家庭充满热情。

  青年时期,陆游与堂弟唐婉结婚,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卜运算子咏梅》。但一年后他们被母亲撕碎了。后来,陆游在沈园遇到了唐婉。陆游伤心的时候,他在花园的墙上写了一首悲伤的诗《柴头风》,以纪念失去的爱情。直到去世,他仍然怀念唐婉。

  我喜欢陆游,因为他从不在逆境中放弃。

  上任第一年,陆游进入仕途,39岁时获得金石背景。陆游一直坚持反对黄金。能够掌权的大臣大多是由人组成的。他们害怕陆游会说服皇帝与金朝作战,于是继续与他作战,击退他。陆游入朝仅一年就被辞退并被迫离开法庭。但陆游没有自暴自弃,他在一个快乐的年华里献身于军事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积累了许多爱国主义的创作主题,创作了上千首古诗。

  晚年,陆游在农村过着*凡的生活。这时,他还写了一些关于农村生活的诗。但老陆游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的爱国主义是坚定不移的。此时,他的作品《秀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展现了他生前国家的统一。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诗勤奋了60年。传世诗歌9600余首,他已成为世界上现存最伟大的诗人。

  陆游已经死了800多年了。但他离我们不远。他的身体早已逝去,但他对国家和家庭的深深爱仍然深深地感染着我。虽然相隔*一个世纪,我依然感受到他那颗真诚的心。他的诗给了我们激情、享受和启迪。他离我不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