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常规用具。

  一、子午书简:

  (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

  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

  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读一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屏幕上的朗读提示。

  指名读屏幕展示的字音:狗蝎大穰喙旬日傍不肯

  记一记在桌子上画一画写一写容易犯错的字。

  指名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其他同学点评。

  全班男女生比读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并且相互做出评价。

  二、含英咀华

  译一译:

  1、对照课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遇有疑难的地方做记号关键字词做评注。(边读边圈点勾画做评注)

  2、与小组成员或同桌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之后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如:“界”“皆”“悉”“以”“穰”等。

  齐读课文——读懂句意

  简短的文字却呈现出生动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如此生动有趣可谓妙趣横生。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都激起了你的浓厚兴趣?

  趣容:

  题目:以什么虫治什么虫?虫竟然也能治虫闻所未闻

  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我们为农人担忧也为他们欢喜喝彩

  效果:神乎其神出手不凡立竿见影佩服佩服

  灭虫的方式: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灭的效果如此神奇

  形状: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嘴上长有钳样子如狗蝎子,激发我们的想象。

  名字:耐人寻味思索再三爱憎分明果断做事原则性强。

  齐读课文——读出故事之趣味

  品一品这篇文章内容的生动有趣,源于它的巧妙用字文意简短之中却体现丰富的含义,那就不妨让我们找出一些巧妙用词来。

  妙词: 方虫灾形势严峻忽子方虫来得突然让农人措手不及

  悉傍不肯功夫厉害皆傍不肯灭虫速度快

  蔽子方虫数量多以功劳大

  温馨提示:原来写文章用字关键在于巧,在于妙,而不一定在于多那我们大家在*时的写作中,可要注意推敲一下用词,相信你文章的魅力会倍增。

  品读课文读出妙词之韵味。

  三故事时间

  讲一讲:《以虫治虫》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又是经历了怎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结束的呢让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把简洁的文字改编成一篇生动形象的故事。

  讲述时的要求:声音响亮,表述流畅。

  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展开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辅之以动作及丰富的神情动态。

  评一评:评价的要点:

  情节的讲述是否清晰准确?

  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是否恰当?

  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提到的?

  哪些情节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小插曲:说到它的样子和名字我们不妨一睹其虫中豪杰的飒爽英姿,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先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所绘画出的傍不肯的样子图片,有方正版的、形象版的、卡通版的,然后再展示傍不肯的真实风采,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指名读课文——读出生动的故事味

  四雕璞为玉

  1、学*本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简洁与优美之重要,不妨学以致用,我们先来对比两组句子,感受对比修改前后语言效果的不同。

  (1、“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我们的新老师姓李,我们叫她李老师。我们的李老师中等身材,留着短发。我们的李老师对我们可亲热啦!”?

  参考方案:“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李老师,她中等身材,留着短发,对我们很亲热。”

  (2、“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我想,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呢,我真后悔自己的反应那么慢。人家冒雨把我送回家,连屋子都没进。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感谢吗?我真想追上去向他表示我的谢意,可是他已经消失在雨幕中。上哪儿去找他呢?都怪我行动太慢了。这样做多对不起人家的一片心意啊!叔叔啊,叔叔,你太高尚了,和你比起来,我太渺小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的心情不禁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这就是我敬佩的一个人做的一件值得我敬佩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使我难以忘怀。”

  参考方案:“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之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

  2、修改自己最*的一次*作,使文章的语言简洁优美一些。

  总结:学*这篇文章,让我们领悟到文字简洁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情节曲折之美,如果大家在阅读中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感悟,在写作时多一点斟酌,多一点推敲,相信我们的文章会因之而亮丽因之而精彩,文章的语言自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预设构想:课堂容量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就将修改练*留为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附板书:妙词+趣容

  作业:修改*期自己的一篇*作,并且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学*、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中心,赏析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感知古代的科学成就

  难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木塔,名为梵天寺木塔。它名噪一时,但在历史变迁中消失殆尽,如今已经没有了。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宋乾德二年(964年)重建。这节课,就让沈括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梵天寺木塔重修的经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轮读,教师纠正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分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注释进行互读互译,相互质疑解答,尝试翻译课文。

  5.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拔,落实关键字词句的意思。

  明确:(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4)[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5)[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8)[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得事。

  2、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四、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如:“方”“笑”“密使其妻”

  五、知识迁移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长处于领先地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演示天体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祖冲之和圆周率

  六、本课总结

  学*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对本课的学*,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 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二、过程与方法

  1、 生自主学*,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学*,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 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 学*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作品主题

  《梦溪笔谈》这部*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学*《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 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 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穰(rang)梵(fan)胠(qu)箧(qie)履(lu)贻(yi)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 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 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练*三。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常规用具。

  一、子午书简:

  (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

  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

  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读一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屏幕上的朗读提示。

  指名读屏幕展示的字音:狗蝎大穰喙旬日傍不肯

  记一记在桌子上画一画写一写容易犯错的字。

  指名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其他同学点评。

  全班男女生比读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并且相互做出评价。

  二、含英咀华

  译一译:

  1、对照课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遇有疑难的地方做记号关键字词做评注。(边读边圈点勾画做评注)

  2、与小组成员或同桌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之后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如:“界”“皆”“悉”“以”“穰”等。

  齐读课文——读懂句意

  简短的文字却呈现出生动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如此生动有趣可谓妙趣横生。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都激起了你的浓厚兴趣?

  趣容:

  题目:以什么虫治什么虫?虫竟然也能治虫闻所未闻

  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我们为农人担忧也为他们欢喜喝彩

  效果:神乎其神出手不凡立竿见影佩服佩服

  灭虫的方式: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灭的效果如此神奇

  形状: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嘴上长有钳样子如狗蝎子,激发我们的想象。

  名字:耐人寻味思索再三爱憎分明果断做事原则性强。

  齐读课文——读出故事之趣味

  品一品这篇文章内容的生动有趣,源于它的巧妙用字文意简短之中却体现丰富的含义,那就不妨让我们找出一些巧妙用词来。

  妙词: 方虫灾形势严峻忽子方虫来得突然让农人措手不及

  悉傍不肯功夫厉害皆傍不肯灭虫速度快

  蔽子方虫数量多以功劳大

  温馨提示:原来写文章用字关键在于巧,在于妙,而不一定在于多那我们大家在*时的写作中,可要注意推敲一下用词,相信你文章的魅力会倍增。

  品读课文读出妙词之韵味。

  三故事时间

  讲一讲:《以虫治虫》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又是经历了怎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结束的呢让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把简洁的文字改编成一篇生动形象的故事。

  讲述时的要求:声音响亮,表述流畅。

  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展开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辅之以动作及丰富的神情动态。

  评一评:评价的要点:

  情节的讲述是否清晰准确?

  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是否恰当?

  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提到的?

  哪些情节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小插曲:说到它的样子和名字我们不妨一睹其虫中豪杰的飒爽英姿,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先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所绘画出的傍不肯的样子图片,有方正版的、形象版的、卡通版的,然后再展示傍不肯的真实风采,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指名读课文——读出生动的故事味

  四雕璞为玉

  1、学*本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简洁与优美之重要,不妨学以致用,我们先来对比两组句子,感受对比修改前后语言效果的'不同。

  (1、“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我们的新老师姓李,我们叫她李老师。我们的李老师中等身材,留着短发。我们的李老师对我们可亲热啦!”?

  参考方案:“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李老师,她中等身材,留着短发,对我们很亲热。”

  (2、“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我想,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呢,我真后悔自己的反应那么慢。人家冒雨把我送回家,连屋子都没进。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感谢吗?我真想追上去向他表示我的谢意,可是他已经消失在雨幕中。上哪儿去找他呢?都怪我行动太慢了。这样做多对不起人家的一片心意啊!叔叔啊,叔叔,你太高尚了,和你比起来,我太渺小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的心情不禁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这就是我敬佩的一个人做的一件值得我敬佩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使我难以忘怀。”

  参考方案:“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之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

  2、修改自己最*的一次*作,使文章的语言简洁优美一些。

  总结:学*这篇文章,让我们领悟到文字简洁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情节曲折之美,如果大家在阅读中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感悟,在写作时多一点斟酌,多一点推敲,相信我们的文章会因之而亮丽因之而精彩,文章的语言自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预设构想:课堂容量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就将修改练*留为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附板书:妙词+趣容

  作业:修改*期自己的一篇*作,并且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学*、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中心,赏析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感知古代的科学成就

  难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木塔,名为梵天寺木塔。它名噪一时,但在历史变迁中消失殆尽,如今已经没有了。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宋乾德二年(964年)重建。这节课,就让沈括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梵天寺木塔重修的经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轮读,教师纠正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分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注释进行互读互译,相互质疑解答,尝试翻译课文。

  5.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拔,落实关键字词句的意思。

  明确:(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4)[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5)[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8)[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得事。

  2、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四、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如:“方”“笑”“密使其妻”

  五、知识迁移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长处于领先地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演示天体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祖冲之和圆周率

  六、本课总结

  学*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

  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 预*字词,通读课文。

  3、 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

  1、 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 交流有关预*内容。

  3、 讨论学*《以虫治虫》

  (1) 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 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方,正、正在。为,成为。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岁,年成。以,因。大穰,庄稼大丰收。

  (3) 结合“探究、练*:一”,讨论作品意义

  提示:

  《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 检查复*《以虫治虫》。

  2、 交流有关预*内容。

  3、 讨论学*《梵天寺木塔》

  (1) 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

  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 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句: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伏,通“服”,佩服。其,他。

  (3) 结合“探究、练*: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

  《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工匠对于塔动这一情况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的帮助。这一行动把匠师的用心良苦表露无遗。喻皓的“笑”则表现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胸有成竹。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能熟练朗读课文。

  2、能对照页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两篇文章。

  课前学*读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许多伟人光辉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时期著

  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写了一本标志*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

  二、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三、 在此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朗读优胜小组。

  评选标准:

  1. 能读准字音

  2、朗读熟练

  3、停顿自然

  四、学生活动: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

  五、小小组合作,解决在疏通文章时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组不能解决,可由师生

  共同讨论解答。

  六、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八、 课后学*

  a) 能正确解释文中重要的字词。

  b) 熟练背诵全文。

  c) 积累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成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

  《 梦溪笔谈 》二则 ( 二 )

  学*目标:

  1.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小组表演,丰富课文内容。

  2、课上交流收集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材料。

  学*步骤:

  一、 检查上堂课学*效果。

  二、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

  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

  学生讨论: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吗?

  三、 揣摩人物心理,展开丰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表演情节:匠师密派其妻问塔动之因。

  四、小组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四、 *古代科学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学生交流收集的展现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 课后学*

  整理交流的资料。出一期以此为专题的黑板报。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3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简单用法,如:“之”、“其”、“以”等。

  3.发挥想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简短的文言故事。

  4.品味欣赏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沈括丰硕科学成就,激励他们获取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引导、点拨、质疑合作、激趣、想象、品味赏析、拓展。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想象,将简短的文言科技小品文改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课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常规用具。

  一、子午书简:

  (屏幕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我们翻开*的科学史犹如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异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而其中有一部书却像一颗无比美丽的珍珠藏于其中,这部书的作者及其作品和内容,就隐含在下面这幅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走进《子午书简》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考一考指名读屏幕上对联并明确其中所隐含的科学家的名字及其科学著作。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看一看(屏幕上展示出沈括的简单介绍)

  提问:你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了解。

  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足够优秀,我们往往会给他戴上一个某某家的帽子,比如欧阳修是文学家,祖冲之是数学家,赵普是政治家,张衡是物理学家,徐霞客是地理学家,华佗是医学家,张骞是外交家,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戴到一个人的头上,你会不会觉得此人足够的神奇和伟大呢?

  更为神奇的是除了这些帽子,他的头上还有工程师,农业专家生物学博士水利专家,兵器专家等几顶光彩的帽子。他就是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沈括,他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被称为是“*科学史上的坐标”,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地质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以虫治虫》。

  读一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并注意屏幕上的朗读提示。

  指名读屏幕展示的字音:狗蝎大穰喙旬日傍不肯

  记一记在桌子上画一画写一写容易犯错的字。

  指名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其他同学点评。

  全班男女生比读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并且相互做出评价。

  二、含英咀华

  译一译:

  1、对照课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遇有疑难的地方做记号关键字词做评注。(边读边圈点勾画做评注)

  2、与小组成员或同桌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之后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如:“界”“皆”“悉”“以”“穰”等。

  齐读课文——读懂句意

  简短的文字却呈现出生动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如此生动有趣可谓妙趣横生。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都激起了你的浓厚兴趣?

  趣容:

  题目:以什么虫治什么虫?虫竟然也能治虫闻所未闻

  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我们为农人担忧也为他们欢喜喝彩

  效果:神乎其神出手不凡立竿见影佩服佩服

  灭虫的方式:究竟以怎样的方式灭的效果如此神奇

  形状: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虫子嘴上长有钳样子如狗蝎子,激发我们的想象。

  名字:耐人寻味思索再三爱憎分明果断做事原则性强。

  齐读课文——读出故事之趣味

  品一品这篇文章内容的生动有趣,源于它的巧妙用字文意简短之中却体现丰富的含义,那就不妨让我们找出一些巧妙用词来。

  妙词: 方虫灾形势严峻忽子方虫来得突然让农人措手不及

  悉傍不肯功夫厉害皆傍不肯灭虫速度快

  蔽子方虫数量多以功劳大

  温馨提示:原来写文章用字关键在于巧,在于妙,而不一定在于多那我们大家在*时的写作中,可要注意推敲一下用词,相信你文章的魅力会倍增。

  品读课文读出妙词之韵味。

  三故事时间

  讲一讲:《以虫治虫》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开始的?又是经历了怎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结束的呢让我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把简洁的文字改编成一篇生动形象的故事。

  讲述时的要求:声音响亮,表述流畅。

  故事情节完整,生动。

  展开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辅之以动作及丰富的神情动态。

  评一评:评价的要点:

  情节的讲述是否清晰准确?

  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是否恰当?

  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提到的?

  哪些情节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小插曲:说到它的样子和名字我们不妨一睹其虫中豪杰的飒爽英姿,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先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所绘画出的傍不肯的样子图片,有方正版的、形象版的、卡通版的,然后再展示傍不肯的真实风采,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指名读课文——读出生动的故事味

  四雕璞为玉

  1、学*本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字的简洁与优美之重要,不妨学以致用,我们先来对比两组句子,感受对比修改前后语言效果的'不同。

  (1、“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我们的新老师姓李,我们叫她李老师。我们的李老师中等身材,留着短发。我们的李老师对我们可亲热啦!”?

  参考方案:“这学期我们班新来了一位李老师,她中等身材,留着短发,对我们很亲热。”

  (2、“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我想,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他呢,我真后悔自己的反应那么慢。人家冒雨把我送回家,连屋子都没进。这是多高尚的品德呀!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感谢吗?我真想追上去向他表示我的谢意,可是他已经消失在雨幕中。上哪儿去找他呢?都怪我行动太慢了。这样做多对不起人家的一片心意啊!叔叔啊,叔叔,你太高尚了,和你比起来,我太渺小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的心情不禁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这就是我敬佩的一个人做的一件值得我敬佩的事。至今想起来还好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使我难以忘怀。”

  参考方案:“叔叔把我送到家,连屋也没进转身便消失在雨幕中了。望着那白茫茫的雨幕,一种敬佩之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升。”?

  2、修改自己最*的一次*作,使文章的语言简洁优美一些。

  总结:学*这篇文章,让我们领悟到文字简洁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情节曲折之美,如果大家在阅读中多一点积累,多一点感悟,在写作时多一点斟酌,多一点推敲,相信我们的文章会因之而亮丽因之而精彩,文章的语言自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预设构想:课堂容量较大,如果时间有限,就将修改练*留为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

  附板书:妙词+趣容

  作业:修改*期自己的一篇*作,并且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梵天寺木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学*、合作交流等方法,探究文章的中心,赏析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探讨人物形象、感知古代的科学成就

  难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杭州曾经有一座木塔,名为梵天寺木塔。它名噪一时,但在历史变迁中消失殆尽,如今已经没有了。据史料记载,它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宋乾德二年(964年)重建。这节课,就让沈括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梵天寺木塔重修的经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轮读,教师纠正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分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注释进行互读互译,相互质疑解答,尝试翻译课文。

  5.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拔,落实关键字词句的意思。

  明确:(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4)[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5)[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6)[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7)[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8)[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三、研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得事。

  2、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3、《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四、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如:“方”“笑”“密使其妻”

  五、知识迁移

  《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长处于领先地位。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演示天体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祖冲之和圆周率

  六、本课总结

  学*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复*》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兴趣。

  2、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例题:

  某村今年植树20xx棵,_________,去年植树多少棵?

  (设去年植树x棵)

  2、连线:

  1。去年植树是今年的3/5 (1—1/4)ⅹ=20xx或20xx÷(1—1/4)

  2。今年植树是去年的3/52000×(1+1/4)

  3。今年比去年少1/42000×3/5

  4。去年比今年少1/43/5ⅹ=20xx或20xx÷3/5

  5。去年比今年多1/4(1+1/4)ⅹ=20xx或20xx÷(1+1/4)

  6。今年比去年多1/42000×(1—1/4)

  (二)、解法分类,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小组汇报:

  A: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a:画出分率句,找出单位“1”。

  b:写出数量关系式。

  c:列出方程再解方程。

  B:把这六题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a:当单位“1”是已知的的量时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b: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c:当单位“1”是未知的量时用除法或用方程计算。

  (三)、练*

  1、说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

  (1)行驶了全程的3/4。

  (2)一本书,看了2/5。

  (3)今年比去年增产1/4。

  (4)本月用水量比上月节约3/11。

  (5)铁丝比铜丝短1/3。

  (6)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5。

  2、根据问题写算式,根据算式提问题,不计算。

  一批水果900吨,第一周运了它的2/9,第二周运了它的1/4。 ⑴第一周运了多少吨?(算式)

  ⑵两周共运多少吨?(算式)

  ⑶900×(1-2/9-1/4)(问题:)

  ⑷900×(2/9-1/4)(问题:)

  ⑸再运多少吨就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一半?(算式:)

  (四)、全课小结。

《复*》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复*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复*》教学设计3

  一、复*目标:

  1、划分说明文层次,分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2、理清说明的顺序。

  3、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4、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特点。

  二、说明文阅读的相关知识点:

  (一)说明文的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依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练*

  下面两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象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摹状貌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列数据引资料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

  (四)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说明文的语言:

  从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加以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2、递进式

  三、答题指导:

  (一)初读说明文,可以做哪些工作?

  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资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二)答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2、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3、回答问题要简明得体,或者直接用原文中的话,或用简洁的话概括原文。不要脱离原文。

  中心句

  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四、布置作业:

  练*答案;

  1.说明淡水资源污染严重,英国科学家研究以小鱼虫治理水污染的情况。

  2.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或答: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各种化肥的使用,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

  3.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动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举例子,以具体事实说明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

  5.我们应该使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杜绝工业污水的排放,推广、采用污水处理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

  6、.①海啸浪的波很长②周期较长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7、.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8、.不能去掉。用上这个词,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唯一原因。

  9、.类型发生地区逻辑

  五、复*反思: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山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山村》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坐落在山谷里的美丽的小山村的描写,抒发了对美丽的小山村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用词准确,比喻贴切,首尾呼应。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勾勒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小和静,第四五六自然段则写了具体特点,最后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学*本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显然,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品词析句,了解山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识字重点是淌和层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山村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在美丽的吉林*大,我们的家乡有高高的楼房,宽阔的广场,美丽的松花湖,还有好玩的公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村吗?想知道乡村又有着怎样的景色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主题就是《美丽的乡村》(板书)齐读。乡村里有着怎样美丽的景色呢?我们先来学*第一课《小小的山村》板书课题,并齐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哪个词语知道的?(知道了山村很小,是通过“小小的”一词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

  2、不认识的字要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解决。(查字典或是借助课后生字表识字)

  3、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了。我们首先采取自愿读的方式,谁愿意先来?

  4、第一自然段(出示小黑板)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山环水绕一词标上颜色)

  1)指多名同学读,检查字音。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读出问句的语气来。

  2)读了这么多遍,你通过这句话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小山村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有的可能会说,小山村在一个山环水绕的地方等等)

  3)读一读山环水绕这个词,山环水绕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5、第二自然段

  1)指多名读,边读边评。

  2)读时要注意轻声地,语速稍慢一些。

  二、读4—7自然段,整体感知小山村的样子。

  1、自读。边读边画一画文中语句,小山村是什么样的呢?

  2、指名说。最好用自己的话去讲讲,没说完整的可以补充。

  3、请你再一次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指名说。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词语“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

  5、1)出示连线题

  路面 垒

  围墙 砌

  房子 铺

  鸡舍 盖

  2)根据动词,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6、出示两个自然段:

  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1)自读质疑。房子是盖在山腰上,怎么能贴在半山腰上呢?清泉是在房子前流淌,怎么能在房檐下流淌呢?山村再小也不会像珍珠啊?

  2)讨论。

  3)总结:这是因为从远处看的原因,一切都变得那么小,房子就像一个个小火柴盒一样贴在了山腰上(师做贴的动作)清泉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一样从檐下流淌(师在黑板上画一画窄窄的清泉),而这小小的山村和这高高的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比就好比一个小小的珍珠一样,别在了大山上。(师做一个别的动作)看,这几个动词用得多好啊,把这个句子写得这样生动而又准确。

  4)练*背诵,积累语言。

  三、再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2、读词语。(课后*题1)

  3、复*多音字舍。

  二、复*课文内容。

  1、回顾小山村的样子,先说一说,再画一画,28页*题。

  2、根据图画背诵课文。

  3、举行背诵课文比赛。

  三、写字。

  四、积累好词好句。

  1、词语:“山环水绕、山谷、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背一背。

  2、积累句子:

  家家户户像帖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3、积累名言:课后28页积累。

  五、布置作业

  将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小小的山村

  图画(课后第四题)

《山村》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体会数字的妙用,学*“─、│”两个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能正确书写“一、二、三、十”。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

  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书、本、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投影片)(投影片同书上插图)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生:图上的花美。远处的山美。山上的小亭子很美。山下的很多小房子很漂亮。……)

  2、大家说的真好!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范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请举手的学生模仿着跟着读)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不会的小朋友认真听别人是怎样读的。

  2、通过你的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到投影前指着字带大家读。

  3、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都读的好,就互相奖励一个小星星。

  4、谁觉得自己读的好,想读给大家听?(指名2—3人读)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他们读的挺有诗意的。我觉得他们读的声音很宏亮。……)

  谁会背这首古诗?(自己背,同桌互相背。请一个同学背。)你怎么背的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我按照十个数字的顺序背。)

  5、在大家背诗的时候,淘气的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二六七八九十花(学生抢着读)

  6、(做照镜子的游戏)老师说生字,小朋友们举生字卡片,互相看看对不对。(鼓励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写字。

  1、(出示生字表:一二三十)这四个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要想写好这几个字,先要学*两个笔画:“─、│”。谁知道这两个笔画怎样写?(生:“─”从左边向右边写。“│”从上往下写。)(课件演示笔画写的过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学生练*写)

  反馈,把学生写的拿到投影上,评一评谁写的好,说说怎么好?(生:写的工整。干净。……)

  再写一个,同桌互相看看,写的好奖励一个小星星。

  2、出示:“二”。同桌互相说说“二”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写第一个短一点的横,再写第二个长一点的横,先上后下)(课件演示写的过程)

  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生:第一横在上半格的中间,第二横在下半格的中间)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议。

  3、出示:“十”。同桌互相说说“十”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横后竖)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横写在横中线,竖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自己练*写,反馈,评议。

  四、小结,学生谈感受。

  (生:老师,我特别喜欢这首诗,想伴随着音乐读一遍。)全班配乐朗读。

《山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看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看书》教学设计1

  课前引古诗《小池》、《村居》让学生背诵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老师喜欢干什么?

  你们猜得真准,你们说的这些,老师都喜欢,但是老师最喜欢的是——(板书:看书)

  2、对,你们所说的这些中老师最喜欢看书,爱看书排第一位,最字就表示超过所有的。有个小朋友,她和她的家人也喜欢看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第九课《看书》,一起认识认识他们。

  二、复*生字

  1、在学*课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和生字朋友打打招呼,这样他们才会欢迎我们。(点课件)开火车,拼读,其他同学跟读。小火车开起来——(咕噜咕噜开起来)火车头在哪里?(火车头在这里)

  2、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点课件)谁来?

  3、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可以给你们加分。生字词都会读了,要是把他们放入课文中,你还会吗?来,试一试。56789,(我是翻书小能手)翻到多少页?(翻到79)(点课件)听要求:请同学们通顺流利地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开始。

  4、看着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这么陶醉,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放乐范读)

  5、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说)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比老师还好。

  6、表扬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三、学*第一节

  1、来,看看这两幅图,图上都有谁?(板书爸爸妈妈我)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点击课件)这是文中第一节的第一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注意观察,红色的汉字不变,而黑色部分的字可以随便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会干些什么事?谁能来填一下这个空?

  3、感谢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我们再回到文中一起读读第一句。谁来读读第二句(点击课件)这是一个什么句?大蝴蝶!好漂亮的一只大蝴蝶,你们喜欢吗?小朋友把书比作成大家都喜欢的蝴蝶充分地表达了她对书的喜爱之情。

  4、这个句子中有个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语,谁能找出来?(点击课件)“捧”就是用双手托,请小朋友们把书捧起来,做一做捧得动作。这个字还能换成另一个字,谁能来换一换?“拿”是握在手里,请小朋友们拿起你的`书。你们觉得,“捧”和“拿”哪个更能体现出小朋友一家对书本的喜爱?对,“捧”更能体现这家人对书的喜爱,可见这个小朋友用词非常准确。就像第八课,长在树上的长,落在地上的落,漂在河里的漂,以及飞到天上的飞,用词都非常准确。我们的小朋友*时在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用词一定要准确。这句中的“手”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点击课件)观察一下共有几笔?谁来说说它的笔顺笔画?请小朋友们边说笔画边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80页描红书写)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节。

  四、学*第二节

  1、小朋友们观察一下,爸爸妈妈和我的书有什么特点?(通过图片学*“花花绿绿”)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点击课件板书厚厚的大大的花花绿绿)请同学们计较一下前两个词,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还能找样子说词语吗?(点击课件)齐读

  2、大家再看一看花花绿绿,它有什么特点?你还能照样子说词语吗?

  3、(点击课件)一起读读第二节的第一句。谁的书最好看?(点击课件)“最”超过所有的。为什么呢?(点击课件)这么多小动物你们喜不喜欢?那你们的心情一定很——高兴。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高兴读读这句话,读出你们的喜欢。

  4、小朋友们能不能想想一下,为什么小动物们又叫又跳,又打又闹呢?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忍不住喜欢你们。这句话中的“又”也是要求我们会写,一起说,共有几笔?笔顺笔画是什么?拿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

  6、老师这有几个空需要大家来填一填。(点击课件)课文学完了,想必大家都会读了,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7、有的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试试看。(点击课件)老师读汉字部分,你们背横线部分。

  五、小结

  1、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就请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

  2、送给大家几句读书格言,希望大家爱看书,多看书。

《看书》教学设计2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我”和爸爸、妈妈在看书。课文有两幅插图,与课文内容一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识记“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9个生字。指导书写“又、手、书、本”4个字及以及词语“一本书”。

  2.正确、流利、富有情趣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惯。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惯。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手拿一本书,提问:认识它吗?板书“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书写,注意这个字的笔画和笔顺。学生一起练*书空。

  [书”可以组哪些词?

  你喜欢看书吗?都看过哪些书?你看过这些书吗?*时在家里,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些什么书?谁来告诉老师?]

  2.告诉学生:读书的好处很多,今天,我们也来学*以《看书》做题目的课文。

  板书“看书”,读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拼读准确了,再往下读。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得不好的可请教同学,或者问问老师。

  3.你找到了哪些生字宝宝?生一边说师一边出示相应的生字卡片,适时纠正字音。

  4.同桌互相检查。(同桌互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读音。)

  5.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识记情况。

  (1)你将采用哪些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呢?同桌相互记一记。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适机引导。

  (3)再把这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6.指名分节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并想想:文中写了谁在看书?

  三、看图学句

  (一)读第一节课文。

  1.看图一:图上画的是谁?(爸爸、妈妈和“我”。)他们手里拿着什么?

  2.他们手上的书像什么?出示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看谁找得最快。

  3.指导朗读。

  师:看他们读得多认真啊!你们能这么认真地读书吗?

  (1)自由练*读。先一句一句地读好,再连起来读。

  (2)小组互读,看谁读得好。

  (3)老师范读,学生评一下老师,说说老师读得好不好。

  [讲解“也”,并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演示“捧”的动作。像捧着什么?大蝴蝶就是什么呀?书怎么像大蝴蝶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

  (4)表演读,看谁最勇敢,读得好。

  (5)练*背诵第一节课文。

  (二)读第二节课文。

  1.看图二,小妹妹在干什么?谁来描述一下?

  2.自由读第二节,说说爸爸、妈妈和“我”的书各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词语。

  3.指导朗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几句呢?

  (1)指名读,读后评价。

  (2)听录音(或师范读),听清楚别人是怎样读的。

  (3)自由练*读,多读几次,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4)比赛读,看谁读得好。

  (5)读句子,说句子。

  爸爸看_______书,妈妈看_______书,我看_______。我的书_______。

  (6)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师: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小组交流。

  五、学词写字

  1.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写在词语花篮里。

  2.重点指导“手”“书”两个字,其余两个字可以先自己练*,再指导。

  六、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来导学课文,既训练了学生观察图画、表述图画的能力,又巧妙地引入到了课文语句的学*。识字教学开始注重识字方法的引导、归纳,使他们今后能轻松、高效的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阅读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的书最好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阅读变得更加深刻、更加有趣。

《看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听清录音中的对话,并能复述出来。

  2、学*劝告别人。

  3、懂得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几句完整委婉的话劝告别人。

  [教学准备]

  录音机、范例录音(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爱看书吗?*时你是怎样看书的?

  2、学生交流。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视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学*带来很多的烦恼。所以,从小我们就应该保护自己的眼睛。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3、出示课题:听说活动不要这样看书

  说明:

  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时是怎样看书的,由此引出本节听说活动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参加听说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图听录音。

  (1)听清谁在哪里看书?

  (2)交流并板书:床上 阳光下 车厢里 路上

  2、再看图听录音。

  (1)谁来劝小猴?

  (2)交流并板书:猴妈妈 小鸟 小熊、老山羊

  3、第三次听录音。

  (1)猴妈妈、小鸟、小熊、老山羊是怎样劝小猴的?

  (2)交流与评价。

  4、形式练*说话。

  (1)指名说。

  (2)同桌分角色说。

  (3)找好朋友表演说。

  说明:

  各种形式练*说话,不但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听说机会,而且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5、指导用委婉的语气说话。

  (1)如果你是小猴,你会听谁的劝告呢?为什么?

  (2)交流与指导。

  师:劝告别人,要用一两句话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说清楚,并懂得用委婉的语气更能让别人容易接受。

  6、分角色表演故事,评选“最佳表演奖”。

  三、联系生活,复*巩固。

  1、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新本领,怎样劝告别人。你说我们该怎样劝告别人呢?

  2、交流反馈。

  3、创设情境:

  小猴接受了大家的劝告,不过它经过花坛时,看到里面的花很漂亮,随手就把它摘下来了。想一想,你会怎样劝告它呢?

  (1)个别指导。

  (2)集体交流。

  说明:

  本课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再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用学会的本领进行再操练,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练*的机会。

  4、*时生活中,你劝告过谁?为了什么事而劝告?

  (1)集体交流。

  (2)找好朋友练*说话。

  五、课堂总结。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bpmf》教学设计 (菁华3篇)

《bpmf》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 b、p、m、f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 a 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 b、p、m、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四个声母 b、p、m、f,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在听广播,广播的“播”提示 b 的音,收音机的形状提示 b 的形。第二幅图是一个小朋友在爬坡,爬坡的“坡”提示 p 的音,小男孩举着的小红旗的形状提示 p 的形。第三幅图是两个孩子做摸人的游戏,“摸”提示 m 的音,三根门柱和上面的门梁构成的图形提示 m 的形。第四幅图是老爷爷手拄着拐杖在观赏佛像,“佛”提示 f 的音,拐杖提示 f 的形。

  第二部分是拼音练*,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以音节 ba 为例,借助图画教学拼音方法;二是声母 b 和带调韵母 a 的拼音;三是 b、p、m、f 和 a、o、i、u 相拼的拼音练*。

  第三部分是 b、p、m、f 的书写格式及笔顺。

  第四部分是读词认字,配有图画,图上画着幸福的一家:“爸爸”“妈妈”带着“我”在公园里游玩。

  【教学重点】

  b、p、m、f 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韵母带调拼音。

  【教学准备】

  1、配合学*b、p、m、f 发音的录音带。

  2、b、p、m、f 的字母卡片。

  3、b、p、m、f 和单韵母相拼的拉动式卡片。

  4、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字母教学

  复*单韵母及其四声,为学*拼音做好准备

  1、教学 b、p、m、f,要重点指导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从插图入手,借助“播”“泼”“摸”“佛”的读音,读准 b、p、m、f:

  ⑴ 发 b 时,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让气流自己冲出来,极轻极短,气流较弱。

  ⑵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掌握发音方法。

  ⑶ 发 p 时,先双唇闭合,把气憋住,再突然放开,向外送气,极轻极短,气流较强。

  ⑷ 试验比较,区别发音。

  ⑸ 教学 b、p 时,可将薄纸片放在嘴前,比较发音:发 b 时,纸条基本不动;发 p 时,纸条有明显的颤动。

  ⑹ 发 m 时,双唇闭拢,把气堵住,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出来,声带颤动。发 f 时,上齿接触下唇,发音时气流从齿和唇的小缝中摩擦出来。

  2、教学 b、p、m、f 的.形:

  ⑴ 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图与字母相似的部分。

  ⑵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些字母像什么。

  ⑶ 将 b、p、m、f 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右下半圆 b b b,右上半圆 p p p,两个门洞 m m m,一根拐棍 f f f”。

《bpmf》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ɑ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调拼读音节及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教学重点:

  1、bpmf的发音方法。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mf。

  3、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别b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2、声母和韵母的拼读。

  教具准备:

  课件、拼音大转盘、奖品:小博士帽。

  课时划分: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

  2、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插图,帮助学生记忆声母的音、形。

  3、养成良好的坐姿和写姿。

  教学重点:

  1、bpmf的发音方法。

  2、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bpmf。

  教学难点:区别b p两个声母的认读和书写。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拍手念儿歌”。(上节课学的儿歌:牙齿对齐:iii;嘴巴突突:uuu;口吹哨子:ü ü ü。加拍手伴奏。)

  〔轻松、愉快的拍手念儿歌,既复*了旧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以下给bpmf编顺口溜做好铺垫。〕

  二、学*新内容。

  (一)学*声母b。

  1、出示课件——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2、出示声母卡片b,告诉学生广“播”的“播”和我们今天要学的“b”

  发音是一样的,不过它是声母,发音的时候要读得轻些、短些。

  3、老师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4、个别读,师正音。

  5、启发记忆:b像图上的什么东西?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像b的样子?

  6、老师根据第一幅图,为声母b编了一句顺口溜“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大家一起读一读。”

  (二)学*声母pmf。

  1出示课件——文中剩下的三幅图。每幅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老师依次出示卡片“p、m、f”借助“坡”、“摸”、“佛”指导发音。

  3,老师逐个发音,学生观察,模仿,体会发音要领。

  4,点名读,师正音,相机区别bp的读音。(让学生对着手掌发音,感觉一下气流的大小。)

  5、开火车读。

  6、猜口形。(同桌两个人,一个读声母,但不能出声,另一个通过口形、气流辨别读的'是哪个声母。)

  〔这一环节借助插图学*新知识,突破重点,使学生从“广播”、“山坡”等常用词向声母发音过渡,易于记忆。同时加入开火车、猜口形的游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认形,书写。

  1、合作记忆bpmf的字形。

  ①、总结学*方法:我们刚才是怎样记住b的样子?可以通过看图找出与它们相像的东西,也可以想想生活在中有什么东西像它们,还可以编顺口溜。

  ②、分组学*。③、交流情况。

  2、课中操。(边念编的顺口溜边和老师一起做bpmf的手指操。)

  3、观察这四个声母在四线格里的位置怎样?各有几笔?应怎样写才漂亮?

  4、指名让学生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个范写。

  5、书写声母b和p应注意什么?

  6、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执笔的笔姿和写字的坐姿)

  7、选择展示,评价。

  〔这一环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学*声母b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学*新的声母。在指导书写时,以观察—指导—范写—评价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书写*惯。〕

  三、巩固练*。

  1、认读拼音卡片。(先按顺序再随机出示)

  2、接顺口溜。

  师:右下半圆,生:师:两个门洞,生:师:右上半圆,生:

  师:一根拐杖,生:

  四、布置作业。

  一、制作这四个声母小卡片,看谁做得最美观。

  二、把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或你喜欢的人听,并可以教他唱。

  板书设计:

  汉语拼音3、bpmf

  在教学bpmf时我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充分利用好插图,在教学设计上还有所欠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顺口溜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创编激情,开发得不够理想。

  还有许多孩子读音不够准确,吐音不够清楚,今后还要鼓励孩子们分成小组采有竞赛的形式反复进行发音练*,以达到能准确,清晰,快速的发音目的。

  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儿童识字、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对孩子以后的识字和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bpmf》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音节,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拼成音节的两拼法。

  3.学会带调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学会正确书写bpmf。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声母b和p、韵母a的卡片。

  3.拼音翻台卡片。

  4.做游戏的小纸条。

  教学板块与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读准认清

  一、巧用情境图,引出bpmf

  导入:小朋友好!就在这个暑假里,有个小女孩妞妞跟着爸爸一起出去旅游,他们到了很多地方。请小朋友先自己看一看书上12页的这幅图,看清他们去了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插入动画:请看图说一说)

  1.认识“f”

  (教师指情境图)大家看啊,这幅图上告诉我们爸爸带妞妞去看什么了呢?(生:看大佛)。对,看大佛。这就是大佛的f(点击课件,让f出现在大佛的旁边)。

  2.认识“p”

  他们要爬上什么才能看到大佛呢?(做出斜坡的手势,让学生能根据图画和手势很快领悟)(生:要爬上山坡)是的,要爬上山坡才能看见大佛。这是山坡的“p”(点击ppt课件)

  3.认识“m”

  这佛可真大呀,妞妞看到了大佛非常好奇。看,她想干什么?她呀,想要用手去——(教师在大佛前做出想摸的动作)摸一摸。瞧,这就是“m”(点击ppt课件)。

  4.认识“b”

  就在这时候,大喇叭开始广播啦:各位游客请注意,大佛是珍贵的文物,人人都要爱护它,可不能摸呀!瞧!这大喇叭正在广播呢,广播的“b”(ppt显示)。妞妞一听啊,懂事地缩回了手。

  二、读准音认请形

  过渡:(鼠标滑过这四个声母)这四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插入动画:注意喽!声母)小朋友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认得清,记得住这些新朋友。

  1.读、认“b”

  (点击课件,出示b)我们先学第一个声母b。来,请小眼睛这台摄像机看着老师,看老师怎么读:(教师读bb,学生学会看老师口型)

  请跟我读:bb(速度慢一些,师每一次读中间留空,便于学生跟读)来,我们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小朋友,会读b了吗?听一听,跟老师读得一样吗?bb。

  你们发现了吗?要把声母b读好,就要读得又轻又短(教师随之作出手势)(插入动画:注意喽!又轻又短)

  我们怎么记住b这个声母呢?来,这儿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点击ppt,出示b的表音表形图),再看看声母b。不少小朋友发现帆板在水上冲浪的样子与声母b形状很像。有的小朋友还发现波浪的波就是声母b,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呀!我们看明白了这幅图,就能很快把声母b读音和形状都记住了。老师还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呢:帆板冲浪bbb(重复)。来,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2.读、认“p”

  (点击课件,出示p)请小耳朵这台录音机听好老师读,pp。请跟我读:ppp。声母p大家要想读好,同样,也要又轻又短。

  p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书上也教了我们一个办法,来,看一下小猴推车图,小猴推着车子上坡就是p,那车子的形状也正好和声母p一样呢。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小猴推车ppp。小朋友,你会看着图说一说吗?

  3.做游戏

  教师:好,休息一下,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老师手里有一张纸条,当我对着它读不同的音时,纸条会有什么变化呢?请看好。(老师对着纸条读bp)是不是发现读b时纸条不太动,读p时纸条动得很厉害。了不起,发现了这两个声母发音时的小秘密了。你们也可以照样子试一试。(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B:辨析bp

  (手拿声母b和p的卡片)声母b和p长得很像呢!我们怎么分清它们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C:听音游戏

  现在,我们都学会分清b和p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如果你听到的是b,就请站起来,如果你听到的是p,就请蹲下去。游戏开始了。(插入动画:请开始做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看图认读声母、做游戏的方法记住了b和p。现在,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学*声母m和f吧。

  4.读、认“m”

  (点击课件m)摄像机、录音机都要动起来哦!(教师手指眼睛和耳朵):mmm。请跟我读:mmm。有没有读得又轻又短?m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呢?

  来,我们看一下小兔采蘑菇这幅图,小兔面前有三个大蘑菇,蘑菇的蘑就是声母m。那三个大蘑菇组成的图案正好像声母m(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兔采蘑菇mmm(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课件。教师重复示范,帮学生加深记忆)。小朋友,请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

  5.读、认“f”

  (出示课件f)今天要认识的最后一个声母:ff。请跟我读:ff。f这个声母怎么记住它呢?

  (指着表音表形图)这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图上这人是干什么的呀?对了,是魔术师,他用来玩魔术的拐杖不就是声母f吗,魔术师正用手扶着呢,扶着的扶正是声母f的读音啊!(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我们也来说一句顺口溜:手扶拐杖fff。小朋友,请看着图说说这句顺口溜。

  6.诵读“语境歌”,巩固声母认读效果

  小朋友,bpmf这四个声母你们都读准了,认清了,也记住了。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儿歌,请听我读(课件出示语境歌,旁边配上情境图)。

  爸爸带我爬山坡,

  爬上山坡看大佛。

  大喇叭里正广播,

  爱护大佛不要摸。

  好听吗?老师还会把它读得更好听一点呢?来,跟着我读。(老师击掌而读)

  小朋友,儿歌有意思吗?很喜欢吧!来,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一起读儿歌)

  教学板块二——学*拼读

  三、学*拼读

  1.学*拼读方法

  韵母α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听,也来到了我们中间。它想跟声母b交朋友呢!(点击课件,出示b和α)

  请听我读:b—α→bα。瞧,把声母和韵母拼到一起,就成了——音节(插入动画:注意喽!音节)。b和a在一起是怎么拼出ba这个音节的呢?请大家看,(点击课件)一个小猴推着b,前音要轻短,一个小猴推着a,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课件随老师话语动画演示)

  跟我说一说拼读的儿歌。(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来,你们说给老师听听。

  再跟我读:b—α→bα(让学生有跟读的时间)请同学们自己拼拼看。

  拼读时,可千万别忘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插入动画:注意喽!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拼读翻台卡

  一听到声母b与韵母α交上了好朋友,成了音节,其他声母和韵母也想这样做呢!(老师拿出拼音翻台卡)它们在这儿,谁它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请跟我读。(老师边翻卡片边教读)你们也可以自己翻到14页,把小猴下面的四组音节拼一拼。(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教学板块三——带调拼读

  四、学*带调拼读

  1.学*带调拼读

  咦,韵母这回带着帽子出门了,该怎么拼读呢?来,跟着老师读一遍。(师示范,学生跟读,注意留白)听出来了吗?老师是在最后把帽子给加上去,读出来的。再跟我读一读四声。

  小朋友们,书上还有三幅图,你们自己试着去读给你们的老师听一听,好吗?(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2.寻找拼音字

  有了带调音节啊,就可以给汉字注音啦!大家看,(点击课件)斧,就是斧头的斧,那么夫呢,可以是夫人的夫,扶,扶手的扶,父,父亲的父。拼音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帮我们认识好多汉字。书上的其他音节,你看看还可以给什么汉字注音?自己试着说一说吧!(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教学板块四——书写练*

  五、书写练*

  1.咱们再来观察一下,bpmf这四个声母在四线三格这个家里,怎么住下的呢?(插入动画:请认真看一看)

  2.看得越认真,就能写得越正确。看,b、p(教师鼠标滑动,不讲解)特别要注意m,它是由三笔写成。第三笔右弯在第二笔右弯的右上处起笔。再看看f。

  3.看清楚了吗?就要写字了。写字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下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正确的写字姿势。(播放课件:写字操完整版)

  4.小朋友们,开始写字吧!可要注意你的写字姿势哦,要跟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比一比。(插入动画:请认真写一写)

  5.:小朋友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会读、会认,会写,还会拼。课后,我们可要多多拼读,先把第十四页书上的拼熟了,再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拼音拼读。如果坚持这样去做的话,拼音会和你们成为好朋友的。

  第三部分教学备注

  重点难点

  1.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是重点。

  2.带调拼读音节是难点。

  使用注意:

  1.看情境图时,要求学生放胆说一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努力把话说清楚。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2.声母的读音方法为“又轻又短”;两拼的方法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3.本课第一次出现名词——声母、音节,要通过看图认读等多种方式要让它们搞清这两者的含义。

  4.读语境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诵读,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5.请用好教具中的拼音翻台卡片,它可以扩大学生的拼读量,使学生很快掌握拼读方法。

  6.在寻找拼音字时,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中寻找可以被注音的汉字。

  7.这是学生的第三次书写,要讲,但不要太细,书写是为了强化汉语拼音的识记。

  8.以上教学环节可以选用。因为这是声母第一课,所以建议上三课时。第一课时,上第一板块与第四板块,读准认清并学会书写;第二课时,上第二板块,学*拼读音节;第三课时,练*带调拼读。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山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山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重点指导“果”字和“条”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淳朴、可爱,并且热爱小山村。

  4.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理解课文,体会小山村的美丽、可爱和它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背诵了*40 首古诗,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学生大声背诵。)是呀,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每当逢年过节,放假休息,大家都会回到故乡看望自己的亲人,看看家乡的变化。秦老师的老家就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今那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小山村独有的那份淳朴、美丽与可爱。(范读课文并放课件,音乐响起。)

  点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感染熏陶,给学生们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读起课文,一定是被什么吸引了、打动了。能和老师说说吗?(学生:我觉得小山村太美了,秦老师读得声音洪亮,而且特别有语气,我愿意向您学*。)你说得真好,听得又认真,一会儿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学生:谢谢老师!)

  点评: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体现了师生*等对话的过程。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朗读课文,或者用小手指着看看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小山村的哪些景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边说,老师边画简笔画。)

  点评: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了人文关怀。利用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也体现出老师的语文基本功。

  二、看课文,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集体识字。(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选出难学难记的生字,缩小生字范围。)要求:齐读生字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举手示意老师。把这些字帖在黑板上简笔画的相应位置。)

  点评:教师用测读的方式学生字,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1.同学互相帮助学*。要求:找小伙伴一起学生字。先一起读读课文,再一起找到记字的好方法记这个生字,都掌握后互相用生字卡检查检查。最后再一起读读课文。

  点评:低年级同学的自主学*有一个培养过程,老师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先让学生随文识字,再用好方法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为今后的合作学*创造了条件。

  2.同学们自己再选出难字:脚、望、底。(请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这几个字,帮助加深记忆。方法:带读这个字,让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组组词,说说谜语,说说自己编的顺口溜等等都可以,小老师能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价。)

《山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6个认读字及相关词语,会写苹果两字。

  2、在学*课文中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及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学*课文中积累词语。会写“苹果”两字。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书写“苹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图画吧,现在老师就送给大家一幅画。

  (点击课件)

  师:喜欢这幅画吗?画上是一个小山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山村看一看。认真看老师板书。(板书:17 小山村)

  1、 指名领拼“村”字。 2、齐读课题。 3、你怎么记住“村”字? (引导木加寸或熟字加偏旁) 4、用“村”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生组词)

  导:小山村里有什么呀,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呀 ,快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

  二、初读:

  1、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生读)

  2、同桌2人互相读读课后生字,读得好就夸夸他,如果他不会读你就来帮助他。(两人互读,纠正字音)

  3、检查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合作的也很好,课文中的生字都会读了吗?

  (点击1):苹果 村庄 住 图画

  ①小老师领拼 ②指名读 ③说一说你家住在那儿?(理解“住”的意思)

  (点击2) 山坡上 山脚下 结满 小楼 小鸭 黄黄的梨

  ①小老师领拼 (指导读好“上”的轻声)②指读

  (点击3)去掉了拼音帽子还会吗?老师指,学生读。

  4、导:同学们记字音真是又快又准,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们肯定能比刚才读得还好,老师又有一个要求,边读边找一找课文都写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生读)

  生答:山坡上 山脚下 村前

  三、品读:

  1、学*上坡上。

  ①师:我们先一起到山坡上看看都有什么?(在黑板的简笔画上板书“山坡上”)认真读第2自然段。(生读)

  ②师:用书上的话说说山坡上都有什么?(教师相机画简笔画)(形象感知)

  ③山坡上有什么样的苹果?苹果多吗?从那个词中能看出来?(理解“结满”的意思)

  ④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山坡上有这么多的苹果和梨,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能读出来吗?生读

  ⑤想象:山坡上除了非常好看的苹果和梨还会有什么呢?

  补充:山坡上有( )的( ) (积累词语)

  带着想想再齐读一遍这段

  ⑥师:红红的苹果写出了苹果的颜色,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苹果?

  补充 ( )苹果 (启发从形状、味道上想) (积累词语)

  ⑦师:上坡上的`苹果真是让人眼馋,那我们就来学写“苹果”两字。

  学*“苹”:你怎么记住它?学*“*’的笔顺。观察田字格中的苹字,从整体观察,再到关键笔画。

  学*“果”怎么记?(点击果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除去苹果,“果”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看笔顺跟随,记忆笔顺,观察结构(总体呈现上小下大)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及写法。

  教师范写“果”字。 生书写“苹果”两字。(描一个写一个) 找出好的进行评价。

  2、学*山脚下:

  师导:山坡上景色美,山脚下也很美。(板书山脚下)读一读第3自然段。生读

  师:还是用书上的话说说上脚下都有什么?(相机画出新房子和小楼)

  师:什么是一排排? 除去多,还能看出什么?

  师:看到这么多整齐漂亮的新房子,你有什么感受?同桌两人读一读,指名读。(引导你住进了新房子,在漂亮的小楼里上课,什么心情读出来?)

  3、学*村前:

  师:请你们随我到村前看一看,那里更美。(板书村前)读一读第4自然段。

  读读村前有什么?(相机完成简笔画)

  观看视频资料(小鸭戏水)(教师旁白:白白的小鸭在绿绿的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时而捕食,时而嬉戏,此时,你刚好路过这里,你会说些什么呢?生说)

  师:想象着小鸭游水时的情景,再读出本段,读出美的感受。

  (鲜活的视频资料,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被美景陶醉,遐想联翩。)

  4、回归整体:

  师: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都到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都有什么?教师指着板书学生说。

  师:你认为这里的景象美不美? 美得像什么?(图画)

  师: 齐读第5自然段。

  师:谁能把整篇课文读一遍,注意语气,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着那里的美景好吗?

  (配乐朗读)

  师:小山村像图画般的美丽,我们的家乡比小山村还美呢,请看(课件)

  多漂亮呀,回去以后拿起画笔把我们的家乡画下来好吗! 这节就上到这儿,下课。

《山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梦溪笔谈读后感合集五篇

  梦溪笔谈读后感 1

  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天文学方面,《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自己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的建议。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这些均系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格术”,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格术光学”这一光学新领域。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另外,沈括还讨论了指南针的不同安装方法,记录了“以磁石磨针锋”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卷二十四),从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贴小纸人,以验证声音共振现象的发明,比欧洲类似的发明要早约七百年。

  在数学上,《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似公式。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地质地理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该书还通过对化石的讨论来论证古今气候变化,对矿石资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铅山山涧水中有胆矾,可以炼铜;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用于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图制作方面,记述了沈括以熔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的发明,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七百余年。书中对地图制做中州县相对方位的描述,由传统8个方位增至24个方位,同时特别重视对两地间直线距离——“鸟飞之数”的测量,使州县相对位置更为可靠。

  在生物医学方面,《梦溪笔谈》也多有记述,且大都观察准确,记录翔实,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补正古书之不足。

  此外,《梦溪笔谈》还以大量篇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法律、人事以及一些传闻轶事、艺文掌故等。对赋役扰民、西北与北方军事利弊及典礼礼仪和古代音乐演进,均有翔实记载。该书对于研究北宋社会、政治、科技、经济诸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的随笔杂记,由于沈括的博学态度和态度严谨,使这部书直到今日在国内和国外,都保持着很高的评价。书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不愧为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读后感 2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时与客人闲聊,“思*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学*!

  梦溪笔谈读后感 3

  《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

  许怀德为殿帅。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大意:许怀德做殿帅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举人(读书之人),拖许怀德的奶妈求情,想成为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见面。举人于是来拜见许怀德,跪拜于院中,许怀德坐在中堂之上,坦然受之。有亲信以为许怀德是*武之人,不懂礼仪,于是轻声提醒许怀德说:“举人虽不用入院迎接,也当中堂迎接才是”。许怀德回答:我听说他是打通奶妈的关系的秀才,只用这样对待就足够了!”

  里面可以反应出两样东西。

  第一,是许怀德的用人观,可以窥见,他对这个举人的态度是很蔑视的,认为通过奶妈关系进来的,不算什么有才之人,不用客气。

  其二,是其中秘书的作用,即文中提醒许怀德的人。按照现在的说法,此人应当为殿帅助理或者是秘书,办公室主任之类。

  看来,宋代的文秘制度还是非常发达的'。当然,故事中人物,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幕僚这个词就指的这类人,这类人既有参谋的意味,也才有一些承担秘书工作的时候。而本故事中到底是属于参谋人员出的主意还是一般秘书的主意,卷粉没有考证。不过,卷粉倒是觉得,这位殿帅还是较为认真的,一是一,二是二,要有真本事,再大的礼都可以行,否则,依靠关系走后门的,盖以贱论。这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是比较公*的,只是,中国古代和先进,这样的人这样的观点这样的做法比较还只是少数,对绝大部分的人而已,内心里更喜欢不按规则办事的“后门”。

  梦溪笔谈读后感 4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时与客人闲聊,“思*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学*。

  梦溪笔谈读后感 5

  初中或高中时学过一篇《活字印刷术》的文章,从此记住了沈括的《梦溪笔谈》。

  一直以来,未识此书真面目,某日在华师大打完球,闲逛书店,顺手买了一本。读完果然大开眼界,感触很深,沈括博闻强识,文史理哲,天文地理,奇闻轶事几乎无所不包,个人学识修养真是佩服。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懂得这么多,真是不容易。

  怎么学的呢,跟谁学的呢,是我特别好奇的地方。

  如果说,故事、官政、权智等篇算是他为官期间听到的野史的话,那么乐律、艺文、书画则表现了沈括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技艺、器用、神奇则完全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了。当然还有数学、气象、地理方面的知识。虽然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有点夸张,百科全书至少得有几百万字吧。但《梦溪笔谈》能以区区数十万字,记载这么多的芜杂的内容,也是一大奇观。

  据《百度百科》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自然科学方面,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就是儒学的历史,自然科学几乎没有地位和市场,官场、科举、私塾等,举凡与读书占边的,都是儒学或者由儒学延伸出的历史、诗词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然科学登不上大雅之堂,成果更是寥若晨星,即使是今天,科学家没有政治家待遇高,走技术范的依然不如走行政路线的吃香。自然科学不被重视,这是中国的知识界、科学界的悲哀之处。

  因此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本《梦溪笔谈》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也是名至实归。


《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通用五篇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悉皆入对,数不下三千人,谓之“群见”。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①,见之日先设禁围于著位②之前,举人皆拜于禁围之外。盖欲限其前列也,至有更相抱持,以望黼座③者。有司患之,*岁遂止令解头④入见,然尚不减数百人。嘉祐中,予忝在解头,别为一班,最在前列,目见班中唯从前一两行稍应拜起之节,自余亦终不成班缀而罢。每为閤门⑤之累,常⑥言殿庭中班列不可整齐者唯有三色,谓举人、蕃人、骆驼。

  【注释】

  ①绳勒:依例控制。

  ②著位:指事先安排好的举人拜见皇帝时的站位。

  ③黼座:皇帝的座位。代指皇帝。

  ④解头:亦称解元、解首,乡试的第一名。

  ⑤閤(hé)门:閤门司,掌礼仪的机构。

  ⑥常:通“尝”。

  【译文】

  本朝旧例,天下参加贡举的举人到京城应试,全都一起受到皇上的接见,总数不下三千人,被称为“群见”。边远地区的士人都不懂朝廷的礼仪规范,列班排队纷然杂乱,有关部门不能控制,于是在皇上接见的当天,先设围栏于举人的站位之前,举人都在围栏之外行拜礼。这本来是想限制前面的行列向前挤,结果导致后面的人更互相抱持,以求能看到皇上。有关部门头疼这种局面,所以*年就只让解头入见,然而仍不下数百人。嘉祐年间,我有幸在解头之列,另被分到一队,站在最前列,亲眼看到班中只有前一两行稍能随着礼仪人员的赞呼行拜礼,其余还是终不能连缀成班而罢。这事常为閤门司的牵累,曾说殿庭中的班列无法整齐的只有三种,这就是举人、外邦人和骆驼。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2

  【原文】

  许怀德①为殿帅②。尝③有一举人,因④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举子曳襕⑤拜于庭下,怀德据座⑥受之。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⑦,密⑧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⑨,宜少降⑩接也。”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注释】

  ①许怀德:字师古,宋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曾任殿前指挥使。

  ②殿帅:职官名,即殿前指挥使。

  ③尝:曾经。

  ④因:通过,依托。

  ⑤襕:古时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⑥据座:这里指坐在座位上。

  ⑦事体:这里指事理、礼仪。

  ⑧密:暗地里,悄悄地。

  ⑨无没阶之礼:是指接见举人时,主人虽然不必从庭堂的台阶上完全走下来,但应该从庭堂的台阶上往下走几节,以示尊重。

  ⑩少降:略微从庭堂的台阶上往下走一点。

  关节:指通贿请托,即“托关系”、“说人情”的意思。

  【译文】

  许怀德在做殿帅时,曾经有一个举人,通过许怀德的母说情,请求做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了。那个举人身着长装在庭下行拜见之礼,许怀德坐在堂上坦然接受。别人以为许怀德是一员武将,不懂得礼仪方面的规矩,就悄悄提醒他说:“接见举人虽然不必从台阶上走到底,但也不能这样,你应该稍微往下走几节台阶去受拜。”许怀德却说:“我得到了一个通过奶妈说情的举人,只要这样对他就够了。”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3

  《翰林之称》

  【原文】

  唐翰林院在禁中①,乃人主燕居②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③皆在其间。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④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诏⑤之类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称翰林司,盖相承阙文⑥。

  【注释】

  ①翰林院:以文翰及其他杂艺供奉皇帝的御用 机构。禁中:皇宫。

  ②燕居:闲居。燕,安息。

  ③玉堂、承明、金銮殿:“玉堂”疑当作“浴堂”(见下条),在此亦为殿名,故与承明、金銮二殿并举。唐人以“玉堂”为翰林院之别称,此叙翰林院址所在,则不当重出“玉堂”之名,且玉堂作为朝廷机构的建筑,亦不可与承明、金銮二殿并列。今译文权且以作“浴堂”为是。唐承明殿未详;金銮殿在金銮坡,载籍* 见。

  ④工伎群官司:唐代翰林院除文学之士外,尚有医卜、技艺、方士、僧道等人,各有其分隶的官职部门。隶籍:指名籍所属。

  ⑤翰林待诏:宋代翰林御书院、翰林图画院皆有待诏之官,以随时待命应奉皇帝而名。

  ⑥阙文:此指“翰林茶酒司”省去“茶酒”二字而只称“翰林司”,犹言省称。阙,同“缺”。按:宋代翰林司属光禄寺,掌供应酒茶汤果,而兼掌翰林院执役者的名籍及轮流值宿。

  【译文】

  唐代翰林院在皇宫内,这里是皇帝*日起居之处,浴堂殿、承明殿、金銮殿都在此院附*。所有在翰林院供职的人员,自学士以下,以及各技艺部门的人隶属本院的,都可称为翰林,如现在的翰林医官、翰林待诏之类都是。只有翰林茶酒司,现在只称翰林司,是由于* 俗相沿而省称。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4

  【原文】

  孙之翰①,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注释】

  ①孙之翰:即孙甫(998—1057)。字之翰,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官至三司度支副使。

  【译文】

  有人曾送孙之翰一方砚台,据说值三十千钱。孙说:“这砚台有何特别之处,而值这么多钱?”这人说:“砚台以石料的润泽为贵,对着石料呵口气,就会有水在上面流。”孙说:“一日呵得一担水,才值三钱,买这玩意儿何用?”竟不接受。

  梦溪笔谈原文及翻译 5

  【原文】

  孙之翰①,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贵,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注释】

  ①孙之翰:即孙甫(998—1057)。字之翰,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官至三司度支副使。

  【译文】

  有人曾送孙之翰一方砚台,据说值三十千钱。孙说:“这砚台有何特别之处,而值这么多钱?”这人说:“砚台以石料的润泽为贵,对着石料呵口气,就会有水在上面流。”孙说:“一日呵得一担水,才值三钱,买这玩意儿何用?”竟不接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