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想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学*本文在对比中突出北*特点的手法。

  3、学*本文语言的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特色。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和步骤:

  1、导入

  模仿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成了他的话剧代表作,也成了*当代话剧的经典。他是以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就是“老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散文《想北*》。(顺便介绍一下老舍的原名、字、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2、题解

  围绕文题可设计如下问题:

  (1)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1949年以前写的,因为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为北*)

  (2)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写的吗?为什么?(不在,如在北*就无需用“想”了)

  (3)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1936年写的。老舍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南下。由此推断,老舍是在山东写的这篇文章。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北*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乡呢?)

  (4)有人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在换词比较中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

  3、朗读全文(可按学号顺序朗读,朗读时完成以下任务:

  (1)将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意,同时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到底好在哪儿。

  (3)在文中划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要求每段的段意用四个字概括,四个字中还要用三个相同的字,那就是“北*”、“真”)

  板书:一、(1—3)真爱北*

  二、(4—7)北*真好

  三、(8)真想北*

  5、讲析第一段——真爱北*

  提问:

  (1)文章第一小节老是强调自己知道的北*太少,这与想北*有关系吗?(反衬下文对北*的感情的深)

  (2)第一小节中最令人感动的短语是什么?(“我的北*”)

  (3)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北*的真爱的?(A、多处说自己爱北*而无法用语言说出来;B、将爱北*与爱母亲相提并论;C、写北*赐予“我”知识、性格、脾气)

  (4)文章第三小节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的俊伟”,这句话中的“杜鹃”能不能换成“喜鹊”?为什么?(不能。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因为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归家之念。这里要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杜鹃”甚为恰当。喜鹊是报喜的,用在此处不妥)

  6、讲析第二段——北*真好

  提问:

  (1)北*到底好在哪儿?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北*的好的?(对比)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北*的好的?

  板书:

  一好:杂而有边,动中有静(巴黎:旷而太闹)——气氛

  二好:匀调自然,不挤不僻(巴黎:好于伦敦、罗马,差于北*)——布局}(对比)

  三好:物产丰富,接*自然(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物产

  7、讲析第三段——真想北*

  提问:这个结尾仅一行文字,却很打动人,你认为这个结尾好在哪儿?

  ——照应第二小节的“我要落泪”;直抒胸臆,将感情推向高潮。

  8、语言欣赏

  前面读课文时要求大家边看边划出你所欣赏的语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把你划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总结老舍本课语言的特点: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板书)

  9、2006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北京的符号》欣赏。

  10、口头作文:我的南通真好

《想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北*的爱,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理解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实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选材的方法与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教学、演示图片、播放歌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沃土,故乡是寄托我们灵魂的巢穴。当你身在故乡时,你正被幸福所包围;当你漂泊他乡时,你将被乡愁所缠绕。今天,让我们走进老舍,去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二、老舍简介

  老舍,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现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描写北*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作。他关注*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

  四、读准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 chà)、僻静(pì)、韭菜(jiǔ)、菜圃(pǔ)

  五、文本研*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第1—3段:表达作者爱北*。

  第4—7段:具体写北*的可爱之处。

  第8段:总写作者想北*。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3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真爱北*。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怎样理解作者“爱北*而说不出”?

  明确:说明作者对北*爱得真切和深沉。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形容这种爱?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把爱北*与爱母亲作类比。

  (三)、研读第二部分

  1、第4段说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复杂、有边际、动中有静。(演示图片)

  对比,巴黎太热闹、太空旷与北*有边际、动中有静形成对比。

  2、第5段讲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布置匀调、自然。(演示图片)

  类比,把巴黎布置匀调还差点儿跟北*布置匀调作类比。

  3、第6段讲了北*什么特点?“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拟人。

  4、第7段讲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使人接*自然。(演示图片)

  对比,把北*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跟伦敦的工厂成天冒烟作对比。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示例: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潭柘寺、香山、*、八达岭长城等。(演示图片)

  5、北*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呢?

  明确:老舍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普通市民熟悉的事物来写,表达了北*的普通百姓热爱北*的感情,让读者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感受有着悠久古老积淀的真实的北京。

  (四)、研读第三部分

  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明确: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

  表达了作者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结尾段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六、内容归纳

  七、结束语:让我们聆听李谷一演唱的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寄托对北京的爱,对家乡的爱吧!(播放歌曲我最爱的还是北京)

《想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文本相关的作家信息。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作者从*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但要他们具体说一篇散文美在何处却很难。因此,散文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题目是《想北*》,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

  3、老舍的散文*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可以通过本文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的文章,从中感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4、我校高一的学生大部分走读生,对“离家、故乡”切身的体会欠缺,对于老舍对北*的感情也许很难深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地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学*作者从*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情境导入,走进作者。

  1、导入语:老舍,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俗风尚,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领略文本的魅力。

  【讲授】教学过程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老舍写北*的一篇散文,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老舍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北*的挚爱和眷恋。

  三、二读课文,品味研*

  1、下面我们重点研*这几小节,幻灯片——思考:作者笔下的北*有哪些特点?人在这种环境中有怎样的心境呢?你能找出关键的语句赏析吗?(方法:抓关键词、关键句、总结概括)小组合作研*交流

  【明确】:环境动中有静?踏实安逸

  布置匀调合理?自由舒畅

  物产丰富新鲜?自豪惬意

  生活贴*自然?闲适享受(板书)。

  2、在描述北*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说出依据来。

  【明确】:对比、衬托。和巴黎、美国、伦敦作对比,衬托北*的好,写出对北*的偏爱。

  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来还差点事儿、

  偏爱北*

  美国的橘子——北*带白霜的玉李

  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接*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长城、*、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

  【明确】:不是,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而我的北*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写作视角。板书:我的北*。(结合38页对话栏)老舍从小处落笔,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了老舍和北*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他用这些*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民知识分子对北*的挚爱。

  四、三读课文,体味深情。

  1、【提问】: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凝”,本文的“神”就是作者对北*的深情,那么文中有正面描写作者对北*无限深情的段落吗?

  【明确】:主要集中在1—3节,别忘了还有第8节。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体味(幻灯片——作者是如何写他对北*的深情的?请你找出关键句品析。)小组合作交流

  A借景抒情。“我所爱的北*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表达“我”和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

  B类比。将自己对北*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常,却道出了作者对北*爱得真切与深沉,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C用典。“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的俊伟。”(教师补充: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D直抒胸臆。“这不但是辜负了北*,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时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表达了与北*血脉相连的关系。

  E反复。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的爱“说不出来”,强调对北*的爱难以道尽。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颗眼泪。老舍先生对北*的爱“说不出”,是爱到极致往往难以表达。大爱无言啊。

  齐读第三小节,感受无法言说的深情。

  五、四读课文,点拨深化。

  1、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呀!”这样收笔好在哪里?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的想念与热爱。作者爱北*,想北*,他说“要落泪了”,“想”北*“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

  明确:乡愁——思乡之情。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得意时也会有(萧乾枣核一课)。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老舍想念北*就回去呗,为什么不回呢?

  幻灯片——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在青岛教书。1936年,你想到了什么?那时*主义已经加紧了对*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危急。回不去了,所以才更加的想念。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正如诗人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老舍对北*的感情想必也是如此。爱得深沉、爱的真切。

  老舍的乡愁真挚动人,让我们饱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要读的低沉、深情,带点沧桑感,读出思乡、忧国的感情。)

  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篇课文老舍用质朴、细腻的文字,从独特的视角“我的北*”,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从*凡事物入手,写出了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想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2、学*本文在对比中突出北*特点的手法。

  3、学*本文语言的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特色。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和步骤:

  1、导入

  模仿幸运52,让学生在以下的叙述中推测今天要学的课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得到这个称号的直接原因是他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他的另一部话剧《茶馆》成了他的话剧代表作,也成了*当代话剧的经典。他是以写小说为主的,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骆驼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态人情、*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就是“老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散文《想北*》。(顺便介绍一下老舍的原名、字、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2、题解

  围绕文题可设计如下问题:

  (1)从这个题目,你推测老舍的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写的?为什么?(1949年以前写的,因为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为北*)

  (2)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写的吗?为什么?(不在,如在北*就无需用“想”了)

  (3)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写的呢?(1936年写的。老舍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南下。由此推断,老舍是在山东写的这篇文章。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北*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乡呢?)

  (4)有人题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朴素了,你能重换一个字或词吗?(在换词比较中体会老舍用词的通俗而又亲切真诚的特点)

  3、朗读全文(可按学号顺序朗读,朗读时完成以下任务:

  (1)将容易读错的字注音。

  (2)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意,同时看看作者笔下的北*到底好在哪儿。

  (3)在文中划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要求每段的段意用四个字概括,四个字中还要用三个相同的字,那就是“北*”、“真”)

  板书:一、(1—3)真爱北*

  二、(4—7)北*真好

  三、(8)真想北*

  5、讲析第一段——真爱北*

  提问:

  (1)文章第一小节老是强调自己知道的北*太少,这与想北*有关系吗?(反衬下文对北*的感情的深)

  (2)第一小节中最令人感动的短语是什么?(“我的北*”)

  (3)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对北*的真爱的?(A、多处说自己爱北*而无法用语言说出来;B、将爱北*与爱母亲相提并论;C、写北*赐予“我”知识、性格、脾气)

  (4)文章第三小节说“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的俊伟”,这句话中的“杜鹃”能不能换成“喜鹊”?为什么?(不能。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因为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归家之念。这里要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杜鹃”甚为恰当。喜鹊是报喜的,用在此处不妥)

  6、讲析第二段——北*真好

  提问:

  (1)北*到底好在哪儿?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北*的好的?(对比)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北*的好的?

  板书:

  一好:杂而有边,动中有静(巴黎:旷而太闹)——气氛

  二好:匀调自然,不挤不僻(巴黎:好于伦敦、罗马,差于北*)——布局}(对比)

  三好:物产丰富,接*自然(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物产

  7、讲析第三段——真想北*

  提问:这个结尾仅一行文字,却很打动人,你认为这个结尾好在哪儿?

  ——照应第二小节的“我要落泪”;直抒胸臆,将感情推向高潮。

  8、语言欣赏

  前面读课文时要求大家边看边划出你所欣赏的语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把你划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总结老舍本课语言的特点: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板书)

  9、2006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北京的符号》欣赏。

  10、口头作文:我的南通真好

《想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北*的爱,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让学生理解对比、类比的表现手法和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实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讲读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选材的方法与好处。。

  教学方法:

  讲读教学、演示图片、播放歌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乡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沃土,故乡是寄托我们灵魂的巢穴。当你身在故乡时,你正被幸福所包围;当你漂泊他乡时,你将被乡愁所缠绕。今天,让我们走进老舍,去体会老舍对故乡的挚爱深情。

  二、老舍简介

  老舍,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现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于世。描写北*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作。他关注*民,关注底层,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但他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还是《茶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作家。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

  四、读准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刹海(shí chà)、僻静(pì)、韭菜(jiǔ)、菜圃(pǔ)

  五、文本研*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第1—3段:表达作者爱北*。

  第4—7段:具体写北*的可爱之处。

  第8段:总写作者想北*。

  (二)、研读第一部分

  1、第1—3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我真爱北*。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2、怎样理解作者“爱北*而说不出”?

  明确:说明作者对北*爱得真切和深沉。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形容这种爱?

  明确: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把爱北*与爱母亲作类比。

  (三)、研读第二部分

  1、第4段说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复杂、有边际、动中有静。(演示图片)

  对比,巴黎太热闹、太空旷与北*有边际、动中有静形成对比。

  2、第5段讲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布置匀调、自然。(演示图片)

  类比,把巴黎布置匀调还差点儿跟北*布置匀调作类比。

  3、第6段讲了北*什么特点?“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花多菜多果子多。

  拟人。

  4、第7段讲了北*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使人接*自然。(演示图片)

  对比,把北*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跟伦敦的工厂成天冒烟作对比。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示例: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潭柘寺、香山、*、八达岭长城等。(演示图片)

  5、北*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老舍为什么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来写呢?

  明确:老舍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普通市民熟悉的事物来写,表达了北*的普通百姓热爱北*的感情,让读者体味北京人那种特殊的文化心态,感受有着悠久古老积淀的真实的北京。

  (四)、研读第三部分

  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明确:与前文“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相照应,结构严谨。

  表达了作者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之情。(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结尾段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六、内容归纳

  七、结束语:让我们聆听李谷一演唱的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寄托对北京的爱,对家乡的爱吧!(播放歌曲我最爱的还是北京)

《想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文本相关的作家信息。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作者从*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但要他们具体说一篇散文美在何处却很难。因此,散文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题目是《想北*》,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

  3、老舍的散文*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可以通过本文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的文章,从中感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4、我校高一的学生大部分走读生,对“离家、故乡”切身的体会欠缺,对于老舍对北*的感情也许很难深入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引导的地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学*作者从*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情境导入,走进作者。

  1、导入语:老舍,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俗风尚,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家园之思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领略文本的魅力。

  【讲授】教学过程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老舍写北*的一篇散文,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老舍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对北*的挚爱和眷恋。

  三、二读课文,品味研*

  1、下面我们重点研*这几小节,幻灯片——思考:作者笔下的北*有哪些特点?人在这种环境中有怎样的心境呢?你能找出关键的语句赏析吗?(方法:抓关键词、关键句、总结概括)小组合作研*交流

  【明确】:环境动中有静?踏实安逸

  布置匀调合理?自由舒畅

  物产丰富新鲜?自豪惬意

  生活贴*自然?闲适享受(板书)。

  2、在描述北*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说出依据来。

  【明确】:对比、衬托。和巴黎、美国、伦敦作对比,衬托北*的好,写出对北*的偏爱。

  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来还差点事儿、

  偏爱北*

  美国的橘子——北*带白霜的玉李

  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接*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的著名长城、*、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

  【明确】:不是,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而我的北*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写作视角。板书:我的北*。(结合38页对话栏)老舍从小处落笔,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了老舍和北*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他用这些*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民知识分子对北*的挚爱。

  四、三读课文,体味深情。

  1、【提问】: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凝”,本文的“神”就是作者对北*的深情,那么文中有正面描写作者对北*无限深情的段落吗?

  【明确】:主要集中在1—3节,别忘了还有第8节。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体味(幻灯片——作者是如何写他对北*的深情的?请你找出关键句品析。)小组合作交流

  A借景抒情。“我所爱的北*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表达“我”和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

  B类比。将自己对北*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常,却道出了作者对北*爱得真切与深沉,也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C用典。“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的俊伟。”(教师补充: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D直抒胸臆。“这不但是辜负了北*,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时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表达了与北*血脉相连的关系。

  E反复。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的爱“说不出来”,强调对北*的爱难以道尽。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颗眼泪。老舍先生对北*的爱“说不出”,是爱到极致往往难以表达。大爱无言啊。

  齐读第三小节,感受无法言说的深情。

  五、四读课文,点拨深化。

  1、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呀!”这样收笔好在哪里?这句话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北*的想念与热爱。作者爱北*,想北*,他说“要落泪了”,“想”北*“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

  明确:乡愁——思乡之情。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得意时也会有(萧乾枣核一课)。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老舍想念北*就回去呗,为什么不回呢?

  幻灯片——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在青岛教书。1936年,你想到了什么?那时*主义已经加紧了对*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危急。回不去了,所以才更加的想念。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正如诗人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老舍对北*的感情想必也是如此。爱得深沉、爱的真切。

  老舍的乡愁真挚动人,让我们饱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要读的低沉、深情,带点沧桑感,读出思乡、忧国的感情。)

  六、课堂小结

  小结:本篇课文老舍用质朴、细腻的文字,从独特的视角“我的北*”,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从*凡事物入手,写出了作者对北*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我想》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我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悠荡、汲取、柔软、篷帐”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仿照课文前三节再编一段。

  4、品读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情,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重点难点

  重点: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人的想象,感悟诗情。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前三节再编一段。

  教学安排

  1时。

  设计理念

  在《我想》这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理念。在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学*,然后是自主合作学*,循循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从课文中感受、熏陶。同时,给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遐想。

  1、播放歌曲《种太阳》,认真聆听,说说你从歌曲中听到那个小孩子的什么美好的愿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你也曾有过这么大胆而神奇的想像吗?指名说说,激发想象兴趣。

  3、教师导言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儿童诗《我想》,一起走进小诗中,去了解一下小朋友心中的美好愿望。让我们和小作者一起领略那异彩纷呈的想象世界,去体味那奇异的想象所带来的快乐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用一段《种太阳》这首歌曲来创设愉快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展开想像的欲望,激起学生想像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开始拓宽,更贴*幻想的境界。

  (二)检测回顾,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努力做到把诗歌读正确,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3、检测读的情况,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生听读思考:诗歌中的“我”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5、组织汇报,相机板书。

  (三)快乐品读,理解诗境,感悟诗情。

  品读第一节诗:

  ①女生读,师生共评。

  (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如:盛开着的桃花是那么鲜艳、那么美丽。)

  ②“我”的手儿接在桃树枝上,自己仿佛也变成了桃花,想象一下,桃树枝在春风中怎么悠呀悠的?你感受到桃树枝的自由和喜悦了吗?一起来,小桃树们,悠荡起你们美丽的小手。

  ③结合课件配着动作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悠啊,悠——”(教师相机评读引趣:啊!我仿佛看到桃树枝正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春天温暖的阳光,随着风儿悠荡,悠得好轻,悠得好美,多么随意,多么自由自在啊!)

  ④悠荡的桃树枝引来了那个可爱的小生灵了呢?你听过布谷鸟的歌唱吗?一起来听听。听到布谷鸟的愉快歌唱,桃树枝悠荡得更欢快了,一起动作体验。

  ⑤在这节诗中,诗人运用了很恰当的动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⑥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热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喜欢吗?能用你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表演读)

  品读第二节诗:

  1、男生读第二节诗,想一想,在这节诗歌中,小朋友想象自己怎么样了?

  2、读中引导理解“汲取”。

  3、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的小朋友长啊,长,后来长成什么了?

  4、“篷帐”什么意思?你见过吗?做什么用的?

  5、再读一读,想象那么多绿色帐篷该多么生机勃勃,多么清新凉爽啊!

  品读第三节诗:

  1、齐读第三节诗歌。

  2、质疑讨论:想一想,你明亮的眼睛装在风筝上,飞向蓝天上,风筝会带着你看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刚才两个小节,诗人分别“悠哇,悠”、“长啊,长,在这节诗歌中,用的是什么词?为什么用“望啊,望”?(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

  过渡导引品读感悟第四节诗歌:

  (1)、师导言引趣:啊,作者的想象多么奇妙啊,他的想象可丰富着呢,他还想变成许许多多事物呢!自由读第四节,说说在这节诗歌中,诗人有什么愿望?

  (2)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可以怎么样?(读出变小花、小草的快乐。)

  (3)作者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4)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柳絮和蒲公英”?“柳絮和蒲公英”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柳絮和蒲公英的图片,认识、感受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好“飞呀,飞——”,感受到要读得悠长才美,才能读出随风飘逸的味道。)

  (5)他要飞到的那个“遥远的地方”可能会是什么地方?你猜一猜。

  (6)爱幻想的小家伙,你要飞到哪个地方,去那做什么呢?(引发幻想)

  (7)飞到“遥远的地方”还要注意什么?

  (8)从“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里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9)除了爱父母外,你从那么多想像中还感觉到作者还爱什么?

  (引导体会,相机板书:爱生活,爱大自然。)

  (四)配乐朗读,体味情感。

  1、多么清新可爱的一首诗歌呀,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2、师点拨(配乐)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读第一节);旭日下,和风中,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读第二节);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风筝飘飞,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我”把自己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体验春天的快乐……(读第三节);阳春三月,绿草成茵,花繁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读第四节);我是个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听话的孩子……(读第五节)。

  (这一环节注重朗读训练,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拓展延伸,仿写诗歌。

  1、师导:读了这首有趣可爱的.儿童诗后,同学们的思想大概已经像小鸟一样,飞呀飞,飞到那奇异的想象世界,在那里自由的飞翔了。那就让我们也来模仿课文一、二、三节的写法,也试着编一编,把我们的奇思妙想用诗歌记录下来吧。

  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想象,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的变化,有什么变化?

  2、生讨论交流:春天还有那些可以进行想象的?夏天、秋天、冬天呢?

  (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那么,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还有干旱的大地、混浊的河流、沙尘暴,社会治安、*等也可以触发我们的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3、学生放飞想象,自由仿写。

  附板书:

  手儿—接—桃树枝悠

  我想脚丫—连—柳树根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眼睛—装—风筝上望

  自己—种—土地上飞

《我想》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作家协会*处*。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

  自学提示:

  (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

  1、配乐,同桌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我想》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教学难点

  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作家协会*处*。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

  自学提示:

  (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

  1、配乐,同桌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

  悠:悠久悠扬悠闲

  谷:稻谷谷子深谷

  脚:脚印脚步脚趾

  软:松软柔软软弱

  营:军营营地营房

  堂:食堂纪念堂礼堂

  柔:温柔柔弱柔美

《我想》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看懂图画类容,说清楚。

  2、留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弄清楚遇到的问题的*惯。

  3、学会提出问题。大胆探索,获取知识。在交际中互相学*。

  重点难点:

  1、留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提问题。

  2、在交际中互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具准备:

  挂图

  突破方法:

  在交际中互动中解决问题。

  在留心生活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引出交际话题。

  1、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想什么?说什么?

  2、你能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嘛?

  3、小组讨论。

  4、小组代表说讨论结果,老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教学。

  问题:

  1)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蚂蚁的触角是用来识明方向、辨别气味的,同伴互相交流信息)

  2)竹子是树吗?(竹子是具有细长直茎的木质化草本植物。竹子是地球上生长最快草本植物。)

  二、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1、小朋友们*时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2、师生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遇到的问题。

  3、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选择性地哪出几个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4、启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提出来,还要想办法去寻求答案。

  三、延伸

  1、把还没解决的*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去解决。

  2、继续留心遇到的新问题,收集起来,想法解决,没解决的提交班级讨论。

《我想》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一、预*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诗歌的内容。

  2.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范读诗歌,想象诗歌情节。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小声读诗歌,小组交流诗中的生字新词,课文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情况。

  1.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重点理解词语:悠荡汲取生辉柳絮遥远

  3.选择重点理解的词语造句。

  4.说说你从诗歌中知道了“我”的愿望是什么。

  五、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歌

  1.指名读分节读诗歌,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小组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将自己喜欢的且又读得最好的一段课文读给同桌听。

  二、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节进行)

  1.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给诗歌配画、或者自己讲讲读了诗歌之后感受到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等等。

  2.引导学生讨论:我望啊望,望到了什么呢?

  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生模仿诗歌自创诗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先说再写。

  二、认读和抄写词语

  1、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用自己的办法记生字,评议生字的写法,练写生字:悠谷脚丫柔软营堂遥

  3.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下来。

  三、巩固练*:背诵《我想》

《我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4.仿照诗歌的第3小节再编一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2.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做到熟读能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听歌、唱歌,今天,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播放《种太阳》)

  2.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了,让我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首歌,你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愿望吗?(学生自由发言)

  3.“种太阳”一个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呀,我想在我们小小的童心中,也会有这许许多多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想的天堂,共同走*“我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我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自由读文)

  2.读后反馈,教师板书:

  手儿  桃树枝

  脚丫  柳树根

  眼睛  风筝

  自己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

  三、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一)请你从中选出自己自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那就让我们把这份认真延续到下面的学*中,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

  1.第一小节

  2.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

  4.第四小节

  四、总结:

  孩子们,你们的心是火红的,更是奔放的,小花、小草、柳絮、蒲公英是我们的梦想,飞上月球,遨游太空更是我们美好的幻想。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刻苦和勤奋去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吧!

《我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13个生字,并能理解“花苞、汲取、柔软、篷帐”等词语的意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我想》教学设计反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续编一段。

  5.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一边听一边想,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上课伊始,教师用一段“鸟语花香”的录音来反映大自然的美好,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愉快的思想境界。来激起学生展开想像的欲望,为新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那你们能不能幻想一下在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呢?

  (这一问,再次激起学生想像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开始拓宽,达到一种幻想的境界)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想像和幻想可以说就是你的愿望,我们先来学*第一篇课文《我想》并板书课题。

  (教师巧妙地导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明白了幻想和想像的意思,激发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己先独立读文,一边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又学会了什么?

  3.大屏幕打出重要的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

  (1)带着一串花苞,随着风儿悠荡。

  (2)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3)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4)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

  (教师用测试理解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字、词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同时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一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读时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1)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2)为什么还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学生解答不出的地方教师可适当给予点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我想》教学设计反思》。

  (这一环节目的是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只是给予引导、点拨,更大程度上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发散思维,体现了课改新理念)

  (四)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1.师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互相评一评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说一说每小节写的是什么?

  3.尝试背诵。

  (这一环节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浓厚,学生学*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使学生从读、背中得到自悟。)

  (五)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师:你的愿望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仿照本文第三小节续编一段,把你的愿望也表达出来(比如画出来、朗读出来、写下来都可以)

  2.个别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展示自己的愿望

  (这篇课文前4小节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像续写一段,而且形式不拘一格,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很愿意去创造的情感。注重了不同兴趣的培养,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六)欣赏图片、渗透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的愿望真好!老师也被同学们的学*热情所感动,老师也画了两幅图画我们来欣赏一下,说一说你看后的感觉。

  大屏幕展示做好第一幅图(美丽的家园,大自然)

  2.学生看完后谈感觉。

  3.展示第二幅图(*的名胜古迹、取得的科学成就)

  4.师小结:这两幅图代表着我们*人的骄傲和自豪,正是我们的先辈们用想像之笔为祖国勾画出了美丽的蓝图,他们精心研究、探讨、实践,创造出了我们这个美丽、丰富的大千世界,说不定你的愿望也能实现呢?鼓励鼓励自己吧!(我行、我行、我能行!)

  〖教学反思〗

  《我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养成自主学*的*惯,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学*,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初读、细读、品读、背诵这种梯度读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来内化文章的思想情感。再通过自己的多种表达方式把它真诚地表露出来。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华,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三是注重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使每个学生能正确接受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一种*等的师生关系。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学从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学*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听、说、读、写、画、演等一系列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围中学*,使学生真切感受课文的熏陶。在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学生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创造的激情才会再现。

《我想》教学设计8

  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个学生轻松的话题切入口,比如,教学中我选择漫谈机器人的方式开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众说纷纭的交流环境,激起了学生说的兴趣。其次,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教学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个厂方代表,主动与设计师交流作示范,引导其他的代表积极提问,从而使学生不仅敢说而且会说。

《我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能大胆创新。

  2、通过演想自悟,来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来检查学生识字、读诗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能续写课文,培养想象力。

  2、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1、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提倡学生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对教材理解把握的深度,并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标准和尺度,教学时要始终坚持“浅化理解”的原则,要给学生的读书体会留出余地。不需要教师作无意义的“深刻剖析”,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朗读与理解相结合,体会到什么程度就读出什么水*,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体验。

  2、读演结合

  表演的过程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对故事的情趣有了更深的体验, 在表演之后,让学生带着表演的感受再读课文,完成从语言到思维再到语言的完整的思维过程。

  3、童话故事激趣导入,通过自读、我写你猜、看拼音等认识本课的生字,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中巩固生字。

  教学准备:

  童话故事或童话故事光盘、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光盘或讲故事《神笔马良》。问:“你觉得马良这个人怎么样呀?

  (学生可能回答:

  (1)马良一心一意地帮助别人;

  (2)马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而不怕危险;

  (3)马良真勇敢……

  2、如果你是马良,你会用神笔做什么呢?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畅所欲言)

  3、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相信你们的这枝笔会有所作为的!孩子们, 今天,有一位大姐姐,她把自己交给了大自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你们想知道吗?(板书:我想)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导入,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而且还设计了贴*孩子内心的谈话话题,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情境。

  用激励、神秘的语言调动孩子学*课文的热情,同时初步开启他们想象的空间

  二、检查预*,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老师给大家5分钟,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谁先读熟了,告诉老师。

  (学生自己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师及时表扬读的好的同学和认真听的同学。

  (请同学们一边注意仔细听准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一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师在评价表上评分。(正确、流利、奖个“小麦克风”)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花苞、牵'万缕、湿软、汲取、营养、帐篷、风筝、柔软、生辉、

  柳絮

  (学生自由读词语,同桌互读)

  (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4、对于个别容易认错的生字,教师可利用与形*字对比的形式,来记忆字形。

  汲——吸 缕——楼

  (学生认读形*字,给形*字组词。)

  5、这些词语,有无不懂的?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思考、质疑:(解决策略)

  (1)“汲取、柔软、湿软、”读书中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柳絮、帐篷”一词试着说一句话。

  (其他的词学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6、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7、师问:“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整体感知后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好*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识记生字,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容易理解字义,体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通过形*字对比区分,达到识记巩固、准确运用的目的。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课文打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第二课时)

  1、指名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2、师:你喜欢哪个小节,就去读哪个小节?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小节?先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师可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来说)

  注: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问题)

  (教师要抓住亮点给予及时的评价)

  (1)如果学生说到喜欢第三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望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第3小节再编一段。

  学生各抒己见,不必拘于一格。

  (学生说自己编好的那段,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意见。)

  (2)有的学生可能说喜欢第一节。教师问:“你觉得和桃树一起悠来悠去,心情怎样呀?

  师:“喜欢第一节的同学请你们读一读吧!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情感!”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3)有的学生可能喜欢第二节。教师可以追问:“绿色的篷帐是什么呀?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

  (学生齐读。)

  (4)有的同学可能会喜欢最后一小节。教师可以问:“你想把自己种在哪里呀?变成什么呀?

  (小组讨论后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

  4、最后听课文录音。

  (学生闭着眼睛倾听并想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5、师小结:“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心情好舒畅呀!你知道诗歌中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吗?你有自己的愿望吗?”(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学*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给学生自由、主动发挥的空间,由整体向局部递进,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就降低了学*的难度。(学生只要理解大概意思即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

  通过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主人的思想,学生愿意学哪就学哪,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把握尺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培养学生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和写作的能力。

  孩子能够感觉到此时此刻的心情。

  再一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会到柳树在我的帮助和合作下快速地长大。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通过充分的想象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通过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把诗的意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感情。

  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深化课文主题,达到充实文本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师:《我想》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是美丽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你能为这首诗歌配上画吗?再写上你创作的诗歌?

  (学生可以画画,也可以贴图片,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想象的,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

  课外拓展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学会积累和运用想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每节课都回味无穷。

  五、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问:“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指名教大家记字,学生在教大家记字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学生独立写字。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书写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惯的培养。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我想》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我想》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4、仿照诗歌再编一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2、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做到熟读能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送给你们一首歌。(播放《种太阳》)

  2、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很多同学也跟着哼了起来,谁能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愿望呢?

  3、师:是啊,歌中的小朋友想种太阳,让天空升起许多太阳,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这是一个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呀,我想在你们小小的童心中,肯定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梦想,能说说吗?

  4、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小朋友的愿望”,好吗?

  5、板书课题:《我想》(学生齐读两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给大家5分钟,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谁先读熟了,告诉老师。

  (学生自己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师及时表扬读的好的同学和认真听的同学。

  (请同学们一边注意仔细听准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一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师在评价表上评分。(正确、流利、奖个“小麦克风”)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花苞、牵'万缕、湿软、汲取、营养、帐篷、风筝、柔软、生辉、柳絮

  (学生自由读词语,同桌互读)

  (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4、对于个别容易认错的生字,教师可利用与形*字对比的形式,来记忆字形。

  汲——吸缕——楼

  (学生认读形*字,给形*字组词。)

  6、再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愿望是什么?

  7、读后反馈,

  教师板书:手儿 桃树枝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 柳树根脚―接在柳树枝上

  眼睛 风筝眼睛-装在风筝上

  自己 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自己-种在土地上

  三、自由选读,体会诗境

  1、师: 请你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你喜欢哪个小节,就去读哪个小节?)

  2、反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小节?先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师可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来说)

  注: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问题)

  (教师要抓住亮点给予及时的评价)

  (1)如果学生说到喜欢第三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望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①指名读,评读。生汇报原因。

  ②师随机讲授“望啊,望——”点一生读,其余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长了眼睛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它看到了太阳、白云,它还会看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③同学们,你们想得太美了,在蓝天上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这么美的事物,难怪小作者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④孩子们,当我们面对着这春天的美景时,我向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兴奋、有一份冲动,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把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表达出来吧!(齐读)

  (2)有的学生可能说喜欢第一节。

  ①生汇报,说原因,读一读。

  ②师相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除了“一串花苞”,还有一串什么?

  ③点生做“悠荡”的动作,理解“悠荡”的意思,并边做动作边读,引导“悠啊,悠——”要读得长一些。

  ④师:有美丽的花朵,还有唱着歌儿的小鸟,你感受到什么?

  ⑤师:能用四字词来描绘一下这美丽的春景图吗?

  ⑥教师问:“你觉得和桃树一起悠来悠去,心情怎样呀?

  ⑦师:“喜欢第一节的同学请你们读一读吧!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情感!”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3)有的学生可能喜欢第二节。教师可以追问:“绿色的篷帐是什么呀?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

  ①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读一读。

  ②生汇报,说原因。

  ③师随机讲授“汲取”指导读这一句。

  ④点生做“长”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读。

  ⑤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4)有的同学可能会喜欢最后一小节。

  ①读,谈自己的感受。②是啊,我们的梦想飞啊飞,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们飞到那儿去干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一想,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③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虽然年纪小,但梦想却如此远大,老师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那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吧!(齐读)④小朋友带着梦想飞向远方时,还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我们会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说一说。(点评: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的妙处,集思广益的`智慧会使他受益匪浅。)⑤全班交流。

  四、展开想象,仿创诗歌

  1、过渡语:冬冬刚刚带领我们徜徉在那奇妙的想象世界里,使我们的思维也犹如小鸟长了翅膀自由飞翔,你们觉得诗中的小朋友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畅所欲言)师:板书:热爱生活、自然。

  2、是啊,正因为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有如此丰富、大胆的想象,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你们阅读和生活积累的宝库,描绘一下你们的奇思妙想,也来当一回小诗人。

  3、点拨策略:大家看看每一节诗,写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的想象,什么景物的变化?

  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还有干旱的大地,混浊的河流、沙尘暴,社会治安,*也可以触发我们的想象。

  4、以老师的“下水文”指导:这是老师写的两节诗,请同学们评一评,诗以什么为凭借,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述?

  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模仿创编,然后小组、全班交流。

  师念自己编写的诗歌:

  我想把手儿我想把眼睛

  伸进口袋里,装在花朵上,

  掏出一把金钥匙,看蝴蝶多美丽,

  随着手儿开动。瞧蜜蜂多勤劳。

  开啊,开——,望啊,望——,

  开启一扇扇智慧的大门。花朵是我们的摇篮。

  我想把小手,我想把身体

  化作三秋桂子,化作肥沃的土地,

  飘香宇宙,让西北部的不毛之地,

  连嫦娥也频频回望。也有小麦的芳香。

  我想把脚丫,我想把耳朵,

  化作潺潺流水,高高地悬挂空中,

  让母亲河,时时提高警惕,

  永远载舟远航。让犯罪分子无处躲藏。

  五、总结全文

  孩子们,你们的心是火红的,更是奔放的,小花、小草、柳絮、蒲公英是我们的梦想,飞上月球,遨游太空更是我们美好的幻想。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刻苦和勤奋去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吧!

  课后反思

  1、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氛围,教师通过导语的精心设计,力求与文本、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

  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3、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发挥其智能优势。同样的一段文字,反应在不同的孩子头脑中,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能是一首短诗;可能是一段熟悉的生活,还可能是一段流动的影片。这些不同的反应,也带来了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优美的文字,有些孩子愿意高声诵读,通过读表达来表达理解;有的孩子会拿起画笔,寥寥几笔,文与图巧妙结合,文趣盎然;有的孩子会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再创造;有的孩子会默默凝思,在内心深处反复品味……此时,我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使课堂成为他们自我表现的舞台。另一方面,各种不同方式在课堂上的出现,也使学生不仅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更得到了美的享受:聆听优美的歌曲、观赏精美的图画、欣赏富有个性的演出、品味饱含激情地朗读……在这种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和想象被激活了。

《我想》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4、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一、 预*课文要求

  1.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诗歌的内容。

  2. 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 新课

  1.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老师范读诗歌,想象诗歌情节。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小声读诗歌,小组交流诗中的生字新词,课文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情况。

  1. 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 重点理解词语:悠荡汲取生辉柳絮遥远

  3. 选择重点理解的词语造句。

  4. 说说你从诗歌中知道了我的愿望是什么。

  五、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歌

  1.指名读分节读诗歌,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小组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第二课时

  一、 将自己喜欢的且又读得最好的一段课文读给同桌听。

  二、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分节进行)

  1. 可以通过表情朗读、给诗歌配画、或者自己讲讲读了诗歌之后感受到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等等。

  2. 引导学生讨论:我望啊望,望到了什么呢?

  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生模仿诗歌自创诗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先说再写。

  二、认读和抄写词语

  1、认读词语:花苞悠荡布谷鸟脚丫湿软汲取营养风筝柔软柳絮遥远

  2、用自己的办法记生字,评议生字的写法,练写生字:悠谷脚丫柔软 营堂遥

  3.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下来。

  三、巩固练*:背诵《我想》

《我想》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依照课文前三小节编写一段。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题是“幻想和想像”,《我想》是一首富有儿童情境的诗歌,以儿童的口吻,充分发挥幻想和想像,写出了“我”的小小的心愿,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去追求美好的未来。教材中的小诗是一首贴*学生生活的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诵这首诗,能够展开自己的想像,能够续编这首小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互动

  画图——几个泡泡,看到画你想到什么?

  大家想法既合理又不同,这就是幻想、是想象。想想越丰富、越奇特越好,与众不同最好。

  二、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欣赏,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充分说,教师语言渲染)

  三、细读诗歌,体味情感。

  (一).品读第一节

  1.a.自读第一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指名读——校正字音(2人)

  c.齐读,想:你认为我哪个地方想象最神奇?为什么?我想干什么?

  2.想象:桃树枝上有什么?

  动作演示理解:悠荡(师领读第2句,学生动作表演)

  3.出示句子比较:

  悠啊,悠——悠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悠啊,悠,悠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a.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

  b.怎样才能读出桃树枝在风中轻盈、柔软、飘逸的感觉?(“悠”字拉长音)

  4.播放视频(布谷鸟的声音),想象:布谷鸟的歌唱仿佛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读第三句——师渲染气氛——齐声美读

  5.齐读本小节。

  过渡,引出课题:春天是美好的,我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的想象真是神奇,我的愿望是美妙的,谁能帮我为这节小诗起个题目——我想。(板书课题)

  我的想法不仅这一种,我还有其他想法——

  (二)品读第二节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脚丫连在柳树上。

  谁来读这句,说说我第二个想法?我的脚丫已经变成什么?

  2.把脚丫连在柳树根上我想干什么?

  生发挥想象说说,相机出示第二句——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理解:湿软汲取甜美

  3.结果怎样?出示第三句——长呀,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4.想象:绿色的篷帐是什么样的?在篷帐下你们会做什么?

  模仿第一节美美的读一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我又有了想法,看我第三个想法——

  (三)品读第三节

  1.出示第一句——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指名读。

  2.长了眼睛的风筝看什么?引导用句式:看()多()(口头仿说诗歌)

  引说:望呀,望——(展开想象想一想,说一说)

  3.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齐读第三小节。

  4.诗中你能看到哪些表示看这个意思的词语?望,瞧

  (四)仿写课文

  1.春天是那么美好的,我们的愿望是那么美妙,请拿出笔来,像我这样写下来。

  2.交流评议。

  (五)品读第四节

  1.我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我要把它们一吐为快与你们共同分享,自读第五节

  2.指名读,说说:我想飞到遥远的地方,那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

  (六)品读第五节

  美好的愿望终有一天会实现,梦想与现实之间,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我又写到——齐读第五节。

  四、情感升华

  1.总结:作者通过奇异的构思,神奇的想象,凝练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诗歌这种文体,借助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赞美美。

  2.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全文。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1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想机指导读流利。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板书:

  想别人所没想到的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刚露头——巧(不知多少,给人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3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熟()()()()

  肃()()()()

  嘱()()()()

  审()()()()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重点:

  学*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时间:一课时

  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3、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5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6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喜欢猜脑筋急转弯吗?

  (1)小明站在18层楼高处往下跳,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2)小明的爸爸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

  2、看来难不到你们,再来出一个难一点的题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是单眼瞎和瘸腿(腿长腿短的问题)。有一天,国王请了三个人来给他画像。如果是你,你该怎么画?

  第一个人的画出来,把国王画的很完美,眼不瞎,腿不瘸。国王一看,被定了欺君之罪,被砍了头;第二个想了好久,就全如实画出来,国王看到一个这么丑(单眼瞎和瘸腿),很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他也砍了;第三个人很聪明,只见他的画上画了国王穿着一身打猎的服装,英姿飒爽,单腿踏在一块大石上,眯起一眼在瞄准打猎。国王看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位画师。

  3、第三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王的赏赐呢?

  他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想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一)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二)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三)过渡: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四)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1)出示句子: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谁来读读,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2)如果你是大徒弟,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画?

  (3)对自己的画,你满意吗?——读读有关句子。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

  出示句子: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指名读。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指名说,板书:只画山、两头骆驼

  (1)面对这一幅画,我们来听听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出示: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自由朗读句子。

  (2)小徒弟究竟怎样把这数不尽的骆驼画下来的呢?请看插图。

  数数骆驼,真是奇怪了,我们一下子就数出了,这是为什么?

  说得多好呀,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不尽相同的画面,怪不得小徒弟会得到画师的啧啧赞叹。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骆驼的话,就叫做——(若隐若现!)

  (3)比较句子

  4、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最后一段)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5、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6、齐读课文: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7、小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但画法简洁,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却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让我们一起读读画师的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2、讲故事: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画“藏”《深山藏古寺》

  (到了揭榜那天,第三幅画却被列为佳品,大家围着欣赏,并且同声称赞不绝.

  (1)第一幅画:画面中露出寺庙一角,便不是深山所藏了,藏应该是看不见的;

  (2)第二幅画:一个和尚在奔走,也可以解释是云游或在赶路,不能说明山中有寺。

  (3)第三幅画: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此画列为上品,因为深得题意,“藏”字,通过到山间去挑水的老和尚,清楚的点出;深山有古寺。

  3、 试一试: (老师这里有一道画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画“风”

  五、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骆驼 不满意

  画多 二徒弟──画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只画山、两头骆驼 称赞 创新 以少代多(妙)


《想北*》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我想》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我想》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教学难点

  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作家协会*处*。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

  自学提示:

  (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

  1、配乐,同桌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

  悠:悠久悠扬悠闲

  谷:稻谷谷子深谷

  脚:脚印脚步脚趾

  软:松软柔软软弱

  营:军营营地营房

  堂:食堂纪念堂礼堂

  柔:温柔柔弱柔美

《我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能大胆创新。

  2、通过演想自悟,来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来检查学生识字、读诗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能续写课文,培养想象力。

  2、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

  1、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提倡学生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对教材理解把握的深度,并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标准和尺度,教学时要始终坚持“浅化理解”的原则,要给学生的读书体会留出余地。不需要教师作无意义的“深刻剖析”,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朗读与理解相结合,体会到什么程度就读出什么水*,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体验。

  2、读演结合

  表演的过程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对故事的情趣有了更深的体验, 在表演之后,让学生带着表演的感受再读课文,完成从语言到思维再到语言的完整的思维过程。

  3、童话故事激趣导入,通过自读、我写你猜、看拼音等认识本课的生字,在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中巩固生字。

  教学准备:

  童话故事或童话故事光盘、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及随笔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光盘或讲故事《神笔马良》。问:“你觉得马良这个人怎么样呀?

  (学生可能回答:

  (1)马良一心一意地帮助别人;

  (2)马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而不怕危险;

  (3)马良真勇敢……

  2、如果你是马良,你会用神笔做什么呢?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畅所欲言)

  3、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相信你们的这枝笔会有所作为的!孩子们, 今天,有一位大姐姐,她把自己交给了大自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你们想知道吗?(板书:我想)

  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导入,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而且还设计了贴*孩子内心的谈话话题,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情境。

  用激励、神秘的语言调动孩子学*课文的热情,同时初步开启他们想象的空间

  二、检查预*,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老师给大家5分钟,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谁先读熟了,告诉老师。

  (学生自己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师及时表扬读的好的同学和认真听的同学。

  (请同学们一边注意仔细听准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一边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师在评价表上评分。(正确、流利、奖个“小麦克风”)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花苞、牵'万缕、湿软、汲取、营养、帐篷、风筝、柔软、生辉、

  柳絮

  (学生自由读词语,同桌互读)

  (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4、对于个别容易认错的生字,教师可利用与形*字对比的形式,来记忆字形。

  汲——吸 缕——楼

  (学生认读形*字,给形*字组词。)

  5、这些词语,有无不懂的?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思考、质疑:(解决策略)

  (1)“汲取、柔软、湿软、”读书中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柳絮、帐篷”一词试着说一句话。

  (其他的词学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6、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7、师问:“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整体感知后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好*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识记生字,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容易理解字义,体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通过形*字对比区分,达到识记巩固、准确运用的目的。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课文打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第二课时)

  1、指名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2、师:你喜欢哪个小节,就去读哪个小节?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小节?先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师可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来说)

  注: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问题)

  (教师要抓住亮点给予及时的评价)

  (1)如果学生说到喜欢第三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望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第3小节再编一段。

  学生各抒己见,不必拘于一格。

  (学生说自己编好的那段,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意见。)

  (2)有的学生可能说喜欢第一节。教师问:“你觉得和桃树一起悠来悠去,心情怎样呀?

  师:“喜欢第一节的同学请你们读一读吧!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情感!”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3)有的学生可能喜欢第二节。教师可以追问:“绿色的篷帐是什么呀?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

  (学生齐读。)

  (4)有的同学可能会喜欢最后一小节。教师可以问:“你想把自己种在哪里呀?变成什么呀?

  (小组讨论后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

  4、最后听课文录音。

  (学生闭着眼睛倾听并想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5、师小结:“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心情好舒畅呀!你知道诗歌中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吗?你有自己的愿望吗?”(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学*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给学生自由、主动发挥的空间,由整体向局部递进,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就降低了学*的难度。(学生只要理解大概意思即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

  通过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主人的思想,学生愿意学哪就学哪,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把握尺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培养学生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和写作的能力。

  孩子能够感觉到此时此刻的心情。

  再一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会到柳树在我的帮助和合作下快速地长大。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通过充分的想象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通过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把诗的意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感情。

  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深化课文主题,达到充实文本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师:《我想》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是美丽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你能为这首诗歌配上画吗?再写上你创作的诗歌?

  (学生可以画画,也可以贴图片,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想象的,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

  课外拓展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学会积累和运用想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每节课都回味无穷。

  五、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问:“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指名教大家记字,学生在教大家记字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学生独立写字。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书写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惯的培养。

《我想》教学设计3

  一、激**感,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知道你们都喜欢看《大风车》中的“奇思妙想”的节目,其中,有一句最响亮的口号是什么呀?(指名说)让我们一起喊(预备起):让想像飞起来!声音还挺响亮的,你们想不想也放飞自己的想像呀?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去感受冬冬那美好而又神奇的想象吧!

  二、情景欣赏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

  刚才,小朋友们看得非常入神,听得也十分认真,谁来告诉我们冬冬有哪些神奇而有趣的想象呢?

  1、学生交流感受。

  你觉得冬冬的哪一个想象最神奇,最有趣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8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儿歌。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

  三、细读诗歌体味情感

  你觉得冬冬的哪一个想象最神奇、最有趣呢?(指名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根据情况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第三节

  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这一节,读读吧,希望通过你们的朗读使其它的小朋友也喜欢上这一节。

  1、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师:读得真好,文中“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柔和,不坚硬)

  2、理解“柔软”一词。

  谁来说一说这个“柔”字怎样写?(上面是一个矛字,下面是一个木字)

  3、学生书写“柔”字。

  师:长了眼睛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它看到了什么呢?

  4、学生自由说看到的景象。

  师:冬冬的想象是这样的神奇,我们也随着冬冬一起飞上蓝天,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板书:飞上蓝天)(我们看到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看到了浩瀚的大海,望到了金色的稻田——)

  5、学生想象在蓝天上看到的情景。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跟冬冬一样神奇、美妙,那课文中为什么说“蓝天是我们的课堂”呢?

  4、指名回答。(因为作者可以在天空中学*。因为作者可以在天空中认识世界。)

  (是的,飞上蓝天,更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认识了世界。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感受啊!谁能读出。

  5、指名再读这一节。

  师: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美好的理想飞向蓝天,我多想和你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蓝天课堂。

  6、小结学法。

  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这一节的?请小朋友们按照这种方法自学其它三节,也可以重点学*你最感兴趣的那一节。看我试范:先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找出能表现神奇、有趣的词句,然后展开丰富的想像,读了这一节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通过朗读把你的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开始读书吧!

  (二)汇报第一节

  过渡语:谁来汇报冬冬的第一个幻想?

  学生读文。

  请小朋友们看这个“悠”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呀?

  学生写“悠”。

  (悠哇,悠——此时,我们仿佛在干什么?)

  (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2、指名学生读文。

  (三)汇报第二小节

  过渡语:多善多美的桃花呀!我真的被陶醉了!冬冬想变成桃花,去装扮美丽的大自然,我也想变成花朵去点缀大自然呢!冬冬还有哪些愿望呢?谁来汇报冬冬的第二个幻想?(板书:变成柳树)

  指名读。

  (“绿色的篷帐”指的是什么呀?由绿色的篷帐你想到了什么?)湿软的土地上,绿柳成荫的美景。

  2、学生想像。

  (课件展示)孩子们,你们看,春雨过后,你会发现柳树又有什么变化呢?(叶子更绿了,更繁茂了,在不知不觉中,柳树一点点地长大了。)(指导朗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蓬帐”)

  3、女生读第二节

  (四)学生汇报第四节

  冬冬的想法可真多,(对照板书总结)他还有什么想法呢?谁来接着汇报第四节。

  1、指名说冬冬的第四个幻想。

  师:冬冬的幻想如此神奇,我也想来来读读儿歌了,小朋友们你们给我这个机会吗?

  2、学生听老师范读第四节儿歌。

  师:你们觉得我读的怎样?谁想象老师这样也来读这节儿歌呢?

  3、指名学生读第四节儿歌。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比老师还要好,我真得很佩服你们,那其他的小朋友也想不想来读这节儿歌呢?好吧,我们来男女生合作读这一节,好吗?“变小草,变小花”女生读,“绿得生辉,开得漂亮”男生读,其他的语句男、女生一起读,明白吗?

  4、男生合作读第四节。

  四、拓展训练升华主题

  小朋友们带着美好的梦想飞向远方时,千万不要忘了哟,还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我们会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说一说。(学生讨论)

  讨论: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交流讨论的内容。

  过渡语:是啊!小朋友们都长大了,想出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但是,不管去哪里,一定要先家人商量商量,记住了吗?冬冬的想象真有趣,谁愿意美美的读一读这首儿歌?(找四位小朋友各读一节,全班齐读最后一句。)

  3、美读儿歌。

  五、自由练笔续编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冬冬神奇而有趣的想象,你们的心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想像吧。那么你能不能仿照儿歌前三节的格式也来编写一节儿歌呢?看谁写得最好。(学生练笔)

  六、课堂小结情感熏陶

  孩子们,我们梦想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神奇、那样的美好,为了实现美好的梦想,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翔吧!

《我想》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通教材P1~10。庆祝教师节,电子“鸿雁”,给教师的信。

  教学目标:

  1、设计者一个“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方案;表达感激之情。

  2、掌握电子邮箱的申请与使用;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能写和发送电子邮件

  3、设计制作邀请函,按照拟定的方案,向老师表达节日祝贺。

  教学重点:

  电子邮箱的申请。

  教学难点:

  电子邮箱的使用和管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二课时 电子“鸿雁”。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更好的方法传递信息,生汇报,师随机板书:电子邮件。

  本节我们就来学*有关电子邮件的知识。

  1、了解传统信件与电子邮件。

  传统信件由邮政局管理,需要经过飞机、火车和汽车运送,由邮递员人工投递。

  电子邮件(英文名称E-mail)由专业网站建立的“电子邮局”管理,并通过互联网络自动传递。

  “电子邮局”设有专用的服务器提供邮件服务。

  我们收发电子邮件,必须先在“电子邮局”里注册,申请到自己的电子邮箱,才能完成邮件收发工作。

  2、申请电子邮箱。

  ①引导学生用搜索引擎找一个能申请电子邮箱的网站。

  ②为学生提供几个能申请电子邮箱的网站。

  (www.163.com// www.sina.com.com// cn,yahoo.com)

  ③进入到相关网站去申请邮箱。

  (以在网易里面申请为例)

  第一步:打开申请电子邮箱的网页。

  第二步:根据网页的提示,一步一步注册自己的电子邮箱

  3、进入电子邮件管理页面。

  首先,进入你的电子邮箱网站,输入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邮件管理页面。

  4、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

  单击邮件主题,开始阅读电子邮件。

  你收到的电子邮件都在这里,打开它就可以看见了

  5、撰写和发送电子邮件。

  将本组 “教师节庆祝活动方案”,用电子邮件提交给组织者。

  6、探究。

  ①电子邮件的“主题”的作用是什么?不输入“主题”行吗?

  ②如何知道邮件已成功发送?

  ③你能给自己发邮件吗?

  7、评价总结

  第三课时 写给老师的信。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活动

  1、 祝贺教师的节日

  A、 设计制作邀请函,送给老师请他们参加活动。

  知道老师邮箱,请制作电子版邀请函,发给老师。

  科别:

  老师姓名:

  电子邮箱地址:

  语文老师:

  数学老师:

  英语老师:

  体育老师:

  音乐老师:

  美术老师:

  其他:

  B、 按照拟定的方案,向老师表达节日祝贺。

  2、 写给老师的话。

  也许,你还没有充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请你把没有来得及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用电子邮件发到老师的信箱里。

  3、 我们的发现。

  讨论交流:

  在申请和使用电子信箱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电子邮件与普通邮发信件相比,有哪些优点?

  什么是“垃圾邮件”?你收到过这类邮件吗?

  除了可以帮助你与老师、同学联系之外,电子邮件还有哪些用途?

  4、 我的档案袋。

  这学期,你将再次建立一个新的学*成长档案袋。

  请把你搜集的资料,学*的记录,探究活动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学*中取得学*成果等,挑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放到档案袋中。

  我的档案袋目录:

  编号:

  资料类别:

  资料名称:

  说明:

  二、活动评价

  我对自己的评价:

  小组对我的评价:

  老师对我的评价:

  家长对我的评价:

  我的最大收获是:

  单元复*整理

  1、 认识了解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标志:@,也被大家昵称为“伊妹儿”)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是Internet应用最广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电话费和网费即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

  2、 掌握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的方法。

  单元复*测验

  1、 说一说,什么是电子邮件以及电子邮件的作用。

  2、 如图所示,在标记框中写出如何删除已读过的邮件。

《我想》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

  4、老师简要介绍作者。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作家协会*处*。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三、理解内容。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

  自学提示:

  (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作者能望到什么?

  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3)、学*第四节。

  齐读第四节。请学生说说对蒲公英、柳絮的了解。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作者飞到那里干什么?

  3、学*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

  (2)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

  1、配乐,同桌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2、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3、配乐齐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充分说。

  教师总结。

  大自然是这样美好!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这首诗。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第三节再编一段。

  3、学会九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2、配乐齐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三节。要求:仿照这一节,再编一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想象。

  (2)同桌相互说,相互评价。

  (3)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

  二、背诵指导。

  1、依据板书内容自己独立试背。

  2、指名分小节背。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小组内相互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4、指导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扩词练*。

  悠:悠久

  悠扬

  悠闲

  谷:稻谷

  谷子

  深谷

  脚:脚印

  脚步

  脚趾

  软:松软

  柔软

  软弱

  营:军营

  营地

  营房

  堂:食堂

  纪念堂

  礼堂

  柔:温柔

  柔弱

  柔美

《我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学过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展开想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会诗歌的感情,展开想象,编写诗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展开想象,编写诗句。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传声筒、词语卡。

  学生:预*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想”。组词,说成语。

  2. 我们要敢想象,会想(强调“用心”并把“心”字底描成红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谁能大胆想象,异想天开、冥思苦想、左思右想都行,大胆想,你才能浮想联翩、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3. (教师描述,师生共同想象。)风儿来了,轻轻地吹着,渐渐地,你的身体变轻了,随风飞起来,踩在白云上了,什么感受?(生说。)抬头看,感受到太阳了吗?说一说,听到了吗?什么声音?闻什么味道?(新鲜空气,花香)。

  二、 学*生字。

  1.让我们跟小作者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由地翱翔吧!自由读。

  2.翱翔顺利吗?遇到障碍了吗?教师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悠荡 脚丫”读一读。

  “柔软”(什么是柔软的?)

  “柳絮”(见过吗?说一说。师诵古诗: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遍似雪,莫似鬓毛生。)把这个词贴在黑板上。

  “蒲公英”(见过吗?说一说。)贴词。

  “遥远”(哪些地方是遥远的?)

  “桃花、柳树、风筝”(读一读后贴在黑板上。)

  3. 再次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三、 深入学*。

  1、谁能读一读第一节诗,带着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桃树林中观赏。

  1) 指名读,众生闭眼听。

  2) 你看到了吗?看到了什么?(生说)我看到的更多,我的面前是桃花的海洋,那一串串花苞都即将开放,大一些的,小点儿的,粉红的颜色多美啊!闭上眼睛,看看你的四周,你看到了吗?嘘!听到了吗?都是谁的歌声?模拟声音,歌里唱的什么呀!(想象,生说。)

  3) 练读,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速度要慢一些,“别着急,美丽的景色一定要仔细地欣赏。”)

  2、刚才,我们把手儿连在桃树枝上,现在让我们把脚丫连在柳树根上,闭是眼睛,轻轻地把脚抬起来,慢慢地踩下去,谁的脚伸进了湿软的泥土?感受到湿湿的气息了吗?那是甜美的营养,赶快汲取吧!来,我们一起向上长,长啊长,长啊长,我们长成了一座绿色的篷账。

  1)、那绿色篷帐顶上的支架就是柳树的——,那篷顶就是一片片的——。

  2)、来,我们一起读。

  3、地面上的一切多美啊!让我们飞上天空去看一看吧!让我们把眼睛装在高高飞起来的风筝上,看呀,迎着风,随着风筝飞上天空。

  (1)你看到了什么?什么样的白云?什么样的太阳……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读“蓝天是我的课堂”

  (2)读这一段。

  (3)引导编写诗歌。

  A) 同学们,把你看到的内容也写进诗句吧?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

  B) 交流,直接读出来。

  C) 让我们把耳朵装在高高飞起来的风筝上,听吧!读出来!

  D) 让我们把鼻子装在高高飞起来的风筝上,闻吧!读出来!

  E)你还可以把眼睛、耳朵、鼻子都装在高高飞起来的风筝上,说一说吧!

  4、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吧!

  (1)自由读第4节诗,齐读。

  (2)风儿吹起来了,让我们赶快变吧!赶快飞吧!

  (3)你变成了什么?你呢?

  (4)闭上眼睛,让我们随着风儿飞吧!飞过我们这座城市?飞过一座座高山,飞过一条条河流,飞到遥远的地方。你来到哪里了?想干些什么呢?(请多位同学说一说。)

  5、(师读最后一节诗。)飞到遥远的地方一定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老师特别为你们准备了一个传声筒,让我们通过这个传声筒和爸爸妈妈商量吧!(多位学生说。)

  6、自由读,让我们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无穷的乐趣吧!

  7、能够背诵的同学背诵,还没有背过的同学可以看书读,师生共同朗读全诗。

  四、 作业建议:

  把自己编写的小诗写出来,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我 想

  桃花 柳树 风筝 柳絮 蒲公英

  投身自然的怀抱

  总结:

  《我想》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全诗以:“我想”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亲切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美好,道出孩子们置身春天的遐想,勾勒出一个纯真的精神世界与想象世界……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心、童趣。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于是“我”的愿望在春天萌发了:身体的一部分与自然景物相接,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妙,最后自己融进春天的大地……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有两点做得比较好。

  一是诵读。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细读、品读、背诵这种梯度读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来内化文章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情感得以深化升华,潜移默化得体搞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点是练写,在课文的学*中学生对科文所描绘的情景有了深刻地认识,背课文中优美的诗句所吸引,产生了自己也想写的愿望,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所想。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我想变成小鸟,飞上蓝天,看看月亮有多圆,星星有几颗;我想变朵白云,和太阳握手,与猩猩拥抱……

  在这节课中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在课堂上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时间太少,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