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故事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瓜地刺猹海滩拾贝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瓜地里刺猹海滩上拾贝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完全地把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在的中,当们看到“毛毛虫”的时候总是会表现出好奇、害怕等等各种各样的反应。然而,绝大多数并不知道毛毛虫最终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于是我们根据活动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语言活动《毛毛虫的故事》就是活动之一。我们试图通过一个生动的,帮助小班感知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同时学*正确地使用量词,使幼儿在一边一边讲述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体验参与文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学说量词:个、支、片;学说短句:第一天找到了一个红苹果、第二天找到了二支黄香蕉、第三天找到了三片绿树叶。

  3、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活动的,乐于参加文学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苹果一个、香蕉二支、树叶三片(布置成苹果园、香蕉园、小树林的场景),纱巾一条。

  2、幼儿已看过毛毛虫和蝴蝶的图片,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

  3、录音机、音乐磁带。

  4、自制故事。

  活动过程:

  一、律动“毛毛虫热身操”,激发兴趣。

  师:“毛毛虫们,跟着姐姐到草地上去玩好吗?”,“让毛毛虫们和姐姐一起来跳个舞吧”。

  (师、幼随音乐一起做“毛毛虫热身操”。)

  二、游戏“毛毛虫的故事”,帮助理解。

  师:“毛毛虫的肚子饿了,让我们一起去找吃的东西吧。”

  (引导幼儿根据情境进行游戏,边活动边讲述,提示幼儿正确使用量词:个、支、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萌生飞向天空的愿望。

  2、感受“小纸人”为实现心愿而不懈追求的态度及行为。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可站立的小纸人一个,一对可粘在纸人身上的纸翅膀,陶瓷小天使、小蜡鸟、不倒翁各一个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长大了你想做什么?听听小纸人的故事。

  1、教师出示小纸人。我不会飞,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我是一个小纸人。

  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完整欣赏故事。

  二、实际操作

  按照故事情节,边讲述故事边操作角色道具,讲到“我就是想飞、想飞、想飞”处停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三、体会小纸人的飞行愿望。

  1、小纸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他的朋友陶瓷小天使、小蜡鸟、不倒翁觉得小纸人的想法怎样?他们是怎样对小纸人说的?

  3、小纸人还是坚持自己的飞行愿望吗?他是怎样尝试飞行的?

  四、心愿终能实现

  1、教师继续讲述故事下半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为小纸人粘上翅膀。

  2、小纸人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是谁帮他实现的?实现愿望后,小纸人心里感觉怎么样?

  3、再次结合角色道具,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五、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重点展开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小纸人一次一次地摔跤却还要天天练*飞?

  2、幼儿思考并讨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为了实现愿望你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引导幼儿说出要实现愿望,要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遇到困难不要怕,要想办法战胜困难。

  附故事:我想飞

  我是一个小纸人。

  我想飞上天空,看看太阳、月亮和星星。可是,玩具朋友们都觉得我的想法真是傻透了。

  陶瓷小天使说:“干嘛要飞?一不小心会摔下来的。”

  小蜡鸟说“我就不飞,天上有什么好?太阳会把我晒化的!”

  不倒翁说“瞧瞧,小天使有翅膀都不想飞,你就别胡思乱想啦!”

  “可我就是想飞,”我向大家宣布,“我会每天练*的。”于是每天晚上,我都在玩具架上张开双臂往下飞。

  第一天晚上,我头朝下栽到地板上。小猫好奇地走过来,在我的身上磨了磨他的爪子。

  第二天晚上,我跌进了咖啡杯里。幸好杯子是空的,要不,我就变成一团纸浆了。

  第三天晚上,我掉进了废纸篓里,差一点儿被当成垃圾倒掉。

  每天早晨,小主人都发现我不在玩具架上。他一点都不生气,还帮我把身上的灰尘掸掉,把弄皱的地方抹*。我真想把我的心事告诉他,可是玩具是不能跟人讲话的。

  我还是天天练*飞,我一次又一次地掉下来,但是我不怕。我就是想飞、想飞、想飞……

  这天早晨,小主人从桌子底下找到了我。“我猜出来了,你是想飞!”他突然大声说,又用白纸为我折了一对翅膀。

  看啊,我有翅膀了!我快活得想哭、想笑、想大声地唱歌。

  玩具架是个快乐的家,可我更爱蓝天、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

  我向我的玩具朋友们告别,他们说“什么时候飞累了,欢迎回家!”

  我向小主人告别,他说:“祝贺你实现了梦想。其实,我也想飞!”

  我永远不会忘记小主人。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他猜出了一个小纸人的心愿。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教学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的。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这堂课我们要学*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的故事。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学生大都提前预*过课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

  易读错字:

  “综”“藻”是*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读作xu,不要误读作xio。

  易写错字: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 ”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幽雅 错综 萍藻 荡漾 解散 融和 退缩参差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 陡然 凌乱

  预设:可以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纠正错误,容易读错的词语有“参(cn) 差(c)、骤(zhòu) 然(rán)”等。

  (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预设难词: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教师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过渡: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示例:

  生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面。

  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师: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懂的。但总的来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预设:学生初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景物之美肯定都印象深刻。同时,本学期学生也进行过不少想象的训练,所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画面美。但是这篇文章确实不太好懂,不像我们之前学的文章,情感明确,主旨也清晰,所以学生说读不懂也很自然。通过交流初步印象,教师能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学生关注的重点调整教学。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8自然段。)

  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他做的一个梦。)

  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大家说得很对,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整篇课文的结构。

  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么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2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及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这种背景下,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小组合作,排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对于文中不懂的字词通过课文注释、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时引导。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朗读、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后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课程中,我注重创设民主、*等的宽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和学生*等对话,借助一些特殊词的解释,例如“美丽、优雅、有趣”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从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希望这样“好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作者想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举手的同学,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回答问题,关注全班同学的学*情况,让中差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懂得爱护环境的意识。

  体会故事情境并表演。

  教学准备

  大小西瓜道具

  《瓜瓜吃西瓜》视频

  教学过程

  一、看《瓜瓜吃西瓜》视频

  1、小朋友看完故事,谁能告诉老师讲了什么?

  2、瓜瓜闹着要吃什么啊?

  3、瓜瓜把剩下的西瓜扔哪了?

  4、外婆带西瓜来了吗?

  5、外婆为什么说瓜瓜懂事?

  二、分解故事

  1、瓜瓜乱扔西瓜是不是不对啊!

  2、我们不应该学瓜瓜。

  3、应该学会不乱扔垃圾的好*惯。

  4、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啊?

  三、表演故事

  1、拿出西瓜道具,演一演。

  2、分配小组表演,自选角色。

  3、评一评,那组演的好又有趣。

  4、表演完要加以表扬。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

  戳穿腮帮僧人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

  (2)再请一位*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卖盾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矛戳得穿

  卖自相矛盾

  盾戳不穿

  8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

  张口()舌张()舞()形象()

  乌云()电()雷()()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

  (1)坏的;

  (2)不加选择的:;

  (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板书设计:

  前后

  齐奏取得俸禄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不信惊叹

  独奏只好逃走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

  (2)再请一位*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矛 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卖 盾 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矛 戳得穿

  卖 自相矛盾

  盾 戳不穿

  8 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 张( )舞( ) 形象( )

  乌云( ) 电( )雷( ) ( )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1)坏的;(2)不加选择的:;(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 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板书设计:

  前 后

  齐奏 取得俸禄 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 不信 惊叹

  独奏 只好逃走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歌曲《我的好妈妈》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歌曲描写了小朋友体恤妈妈劳动一天回家后的场景,意在表达孩子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温馨情景、由于歌曲旋律线并不复杂,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孩子的歌曲与节奏的配合能力,脱离了以往枯燥的2/4拍每小节拍两下手的节奏形式。虽然这组节奏并不难,但是与歌曲配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演唱的同时还要拍打与歌曲时值并不相同的节奏,考验小朋友的思维和口手配合的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乐器演奏技能。理解力和判断力也处于最基本的状态。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全靠老师的逐步引导。与此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的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烈。在音乐学*过程中团结合作能力,互助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完整的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体会歌曲的情感,体验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感受音乐色彩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旋律模唱、乐器合奏、歌曲表现等多种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小组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教育学生从小关心他人,关爱父母,体恤父母劳动的辛苦,并为主动为他们着想,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音乐表现。全体同学都能够边打这组节奏边演唱。

  四、教学难点:最后一句“我的好妈妈”配合节奏演唱

  五、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

  录音机 响铃 歌曲磁带 音像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律动

  1、 播放《小雨沙沙》,师生共同做动作表演,活跃课堂气氛。

  2、听辨节奏: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条节奏,让学生听老师弹的是哪一条?(这一环节是最初的节奏训练,引出本课的知识点)并用这条节奏引出之前学过的歌曲《放牛歌》(熟练节奏的应用)

  (三)、新课导入:

  1.谁是大家心目中最爱自己最关心自己的人,引出要学到的歌曲,播放《我的好妈妈》。

  2.补充歌词:“劳动了一天”这句让学生来补充完整,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引出本课的节奏后把这组节奏加到歌曲中,老师范唱,学士用为歌曲伴奏。

  4.学唱歌曲:跟琴声与老师学唱,边唱边打节奏,学会后完整演唱两遍,给几分钟让学生配合节奏演唱。教师及时指导练*中出现的问题。

  5.师生接龙:跟着伴奏师生互动来接龙,(这一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游戏的形式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接着将打击乐器发给节奏打的准确的学生。

  6.配打击乐:以音乐会的形式,下面的同学演唱,台下的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音乐会开始之前请强调歌曲应该用怎样的表情:(出示自制的笑脸和悲伤的表情)将笑脸奖励给表情最好的学生。

  7.创编:根据歌曲编成各个不同的动作,边唱边表演并加入道具(找2组学生)

  8.新课拓展:提问:同学们,除了我们今天学*的歌曲《我的好妈妈》,还有谁知道有关于妈妈的歌曲?请举例说一说。

  播放有关妈妈的歌曲的资料《妈妈和我》

  (四)总结

  同学们,当你们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给家庭带来了欢乐、生机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妈妈对你们的牵挂和惦记。妈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爱和艰辛。虽然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对妈妈的爱却是无止境的,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们的母亲吧!(要求学生回家后唱歌给自己的妈妈听,并通过今天的学*更爱自己的妈妈,做一个更加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七、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以贯彻歌曲的关爱之情来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表达。以基本的音乐旋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验音乐的旋律变化,更好的表现歌曲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的乐趣。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学*朗诵儿歌,并尝试替换关心妈妈的办法创编儿歌。

  2.大胆地运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讲述妈妈的好。

  3.感受儿歌所表达的对妈妈的爱,进一步激发关心妈妈的情感。

  4.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与儿歌相关的图片:宝宝帮妈妈捶背、端茶和亲吻妈妈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我的好妈妈。

  1.教师:你们喜欢妈妈吗?为什么?

  2.教师:妈妈这么爱你,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应该怎样爱妈妈呢?

  二、理解儿歌内容,学*朗诵。

  1.教师:有一首儿歌表达了宝宝对妈妈的爱,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儿歌里是怎么说的?

  2.倾听教师完整地朗诵儿歌。

  3.围绕儿歌内容进行交流,理解儿歌。

  4.在图片的提示下学*朗诵儿歌。

  5.去除图片,边表演动作边进行朗诵。

  三、创编儿歌。

  教师:除了帮妈妈捶背、端茶和亲吻妈妈,我们还可以为妈妈做什么呢?把他们编进儿歌里吧!

《我的好妈妈》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词表达出来的情感。

  2、能掌握歌曲旋律,学会唱这首歌。

  3、通过角色游戏,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并能更实际地表达对母亲的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生活中与妈妈在家里的互动。

  物质准备:小桌子、小椅子、杯子、妈妈头像的挂饰,能表现歌曲内容的图片三张。

  活动过程

  一、理解歌词大意,体会歌词情感

  1、提出问题,引入情景

  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自己的妈妈*时工作辛不辛苦呀?"(幼儿初步感受歌词表达的情感)

  幼儿:…

  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妈妈?妈妈下班回到家时,你在做什么?对妈妈辛苦工作回到家,有什么表示吗?"(幼儿进一步体会歌曲情感)

  幼儿:…

  2、观察图片,讲解歌词大意及情感

  教师向幼儿按歌词内容分别展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表述自己的感受,让幼儿形象具体地理解歌词内容,直观感受到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对妈妈的爱。

  二、掌握歌曲旋律,清楚有感情地演唱

  1、教师示范,熟悉旋律

  教师先用手打着拍子,将歌曲旋律表现出来。幼儿跟着教师大拍子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在唱的时候能抓准节奏。

  2、教师领唱,幼儿学唱

  教师有感情地先将歌曲演唱一遍,然后在分段让幼儿跟着学唱。在幼儿学唱时,教师要强调,把握节奏,充满感情地演唱。

  三、角色游戏-我的好妈妈

  将幼儿分为两组,一组扮演歌曲中妈妈,一组扮演歌曲中幼儿。幼儿边唱边表演歌曲内容,然后角色进行互换。

  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歌曲带来的快乐,而且能懂得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活动延伸

  幼儿回到家,对妈妈表演《我的好妈妈》。并用除歌曲内容外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渔夫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渔夫故事》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非常感兴趣,非常适合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2、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告诉学生: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相关PPT,生搜集朗读神话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有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带来精彩的神话故事。

  点生讲故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渔夫的故事》,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渔夫的什么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赶快走进课文。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读完课文之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知形象。

  1、感知魔鬼的凶恶、狡猾。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已经了解了渔夫和魔鬼之间发生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渔夫是在什么情况下与魔鬼相遇的?渔夫救了魔鬼之后,按常理来说魔鬼应该报答他,可魔鬼竟然要杀他,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5—12自然段,待会我们交流。

  让我们读读魔鬼的谎言,进一步感受它的狡猾与凶恶。(学生练读描写魔鬼的语言)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魔鬼,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引导学生找出魔鬼所说的要杀死渔夫的所谓“理由”—“可是整整过了400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解救我,我一定杀死他。’现在你解救了我,所以我要杀你。”看来这个魔鬼还是说话算数的。唉,渔夫真倒霉呀!要是在400年前救了魔鬼,准发大财了。可是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从“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等描写魔鬼语言的句子中体会魔鬼狡猾、凶恶的本性。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还是一副软弱模样,听说所罗门已死了便原形毕露,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船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多么狡猾、凶恶的魔鬼,(学生交流:害怕)

  2、感知渔夫的善良、智慧。是啊,渔夫刚开始也和我们一样非常害怕,当听完魔鬼的话时,他甚至抱怨自己太倒霉了,可是故事的结果却是魔鬼万万没有想到的,它又重新回到了瓶子,被渔夫抛回了大海。渔夫能够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智慧)你从哪里可以读出渔夫的智慧?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16—23自然段,找出来,读一读,细细体会。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渔夫心理和语言的句子,体会渔夫的从容、镇定和聪明。

  “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这是对渔夫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渔夫的镇定,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投回海里去,让你永远留在海里!”是啊,渔夫说的没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倒妖气的,人的正气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智慧的力量。现在让我们再次感受渔夫的智慧吧!分角色朗读渔夫和魔鬼的对话,试着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

  四、表演朗读,情景体验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演出来?这个故事很长,需要运用你们的智慧把它压缩成一个小课本剧。可以是完整版的,也可以是精选版的。老师相信:凭着咱们同学的智慧,大家一定会编的很精彩!

  学生表演。

  看了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我想对魔鬼说:“人的正气是能战胜邪恶的!”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可能遇到像魔鬼一样的坏人,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学生交流。

  五、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马上就要结束了,我相信智慧的渔夫形象将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一篇课文选自***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在这本书里,有许多像《渔夫的故事》这样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希望咱们同学在课下找时间读一读,相信读了它们之后,你们一定会更富有智慧!

  生谈感受,总结收获。

  作业设计

  1、把《渔夫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三个苹果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等神话故事。

《渔夫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3、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三、品读课文

  1、交流思考的问题。

  (1)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2)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2、师(总结):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四、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师:请同学们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2、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再来想象一下: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五、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渔夫故事》教学设计3

  一、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善良、机智、勇敢,魔鬼邪恶、残暴、愚蠢。

  2、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复述的方法,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游戏导入

  师:在这个故事的单元,我们学*了寓言故事,接触了民间传说,深入了解了希腊神话,今天啊,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民间故事。在走进这个故事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如果我说一句故事中的台词,你们能说出故事的名字吗?

  第一个,芝麻开门。

  生: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师:第二个:主人,有什么事,请吩咐吧。

  生:阿拉丁的神灯。

  师:最后一个:我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

  生:渔夫的故事

  (二)资料袋介绍

  师:这些故事都选自《一千零一夜》,请你浏览资料袋,了解这部神奇的故事书。

  生浏览资料袋

  师旁白:它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由264个小故事组成,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今天我们也将走进一个《天方夜谭》中的奇妙故事,它的题目是?

  生:渔夫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来看一看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刚在朗读的过程中,想必你一定碰到了一些生字朋友,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它们吧。

  PPT出示生字词,请小老师们来带读。重点字:撒、散。

  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师:看来生字的障碍大家已经扫除了,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使用我们学过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PPT主要内容页,给出主要内容支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梯度地完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

  指名回答,边听边评价边板书:捞胆瓶、放魔鬼、杀渔夫、胜魔鬼

  生:这个故事是讲渔夫在无意间把魔鬼住着的胆瓶捞了上来,而他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却恩将仇报,然后,最后还是渔夫以他的智慧压制住了魔鬼的妖气。

  深入课文,辩论切题

  师:通过总结主要内容,我们都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渔夫和魔鬼智斗的故事,在这场精彩绝伦的斗智斗勇中,你觉得渔夫和魔鬼谁更强大更厉害些呢?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再与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开始吧!

  (注:这一环节,以小辩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在每个学生回答人物特点后,都要求其带着特点来读句子,并全班跟读,要带着感受读,读出感受来)

  预设:支持魔鬼强大的一方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预设1:魔鬼的外貌: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外貌凶恶)

  预设2:知道所罗门已死的前后对比:一会儿,他听见魔鬼叫道:“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欺软怕硬)

  预设3:魔鬼的自述:我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自述凶恶)

  预设4:魔鬼的动作: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逐渐缩成一缕,慢慢地钻进胆瓶。(法力高强)

  预设5:魔鬼的谎言:魔鬼听了渔夫的话,就说:“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狡猾)

  预设6:渔夫的评价:“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恩将仇报、下流无耻)

  预设:支持渔夫强大的一方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预设1:善良、好心:“我把你从海里捞上来,又把你从胆瓶里放出来,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杀我?”

  预设2:聪明、自信: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预设3:机智(明知故问):“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预设4:机智、果断、勇敢:渔夫见青烟全进了胆瓶,就立刻拾起盖印的锡封,把瓶口封上。

  预设学生会回答:渔夫他很善良、好心、聪明、自信、机智、勇敢、镇静、智慧、果断、谨慎、耐心。

  师:大家对魔鬼和渔夫的认识真深刻!魔鬼这样厉害,可是还是败在了拥有智慧的渔夫手中,说明啊,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同时,这个故事还通过魔鬼的失败告诉我们,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让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一下全文最精彩的片段16-25自然段吧,女同学读渔夫,男同学读魔鬼,只读对话部分,要带着刚刚的体会来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生分角色朗读。

  学会复述,清晰明了

  师:大家读地真好,把渔夫和魔鬼的语气表现地活灵活现的,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的故事也将给别人听呢?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复述小锦囊,你可以参考这两条锦囊妙计来复述这个故事给同桌听,可以只复述故事的一个片段,也可以复述全文。

  指名复述,请学生点评,再要求下一个复述的学生有所提高。注意要讲清楚来龙去脉。

  发散扩展,堂上练笔

  师:某某同学复述的真好,但我有个疑问,请你看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渔夫真的把胆瓶又扔回大海里了吗?

  生:扔到海里了

  生:没有

  师:看来这个故事有个开放性结尾,那老师请你来做小作家,想一想魔鬼会怎么回答渔夫,渔夫又会怎么做呢?请你大胆想象,把这个故事接着写下去。

  生在本子上写,下去巡视,择优分享。

  结束语:看来呀,大家的续写都给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今天所学到的道理和方法,那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捞胆瓶智慧无敌

  放魔鬼渔夫:机智、勇敢

  杀渔夫魔鬼:凶恶、狡猾

  胜魔鬼邪不胜正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老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老树的故事》教学设计1

  《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儿童诗,短小精粹,简洁易懂,富有童真童趣,深受孩子喜欢。是孩子开始发现生命,关注自然的意识的流露。全诗以设问形式谋篇,在诗中,人与老树,人与小鸟,老树与小鸟彼此之间互相依存,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融相合,渗透环保意识。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爱树的情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2、本课要求会写生字7个,会认生字15个。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初步了解有关树木的一般知识。

  多媒体课件、老树爷爷头饰、学生字卡等。

  一、情境导入,谈话激趣。

  1、孩子们,你瞧谁来啦?<课件:老树爷爷>啊,老树爷爷,快打个招呼吧!

  2、小朋友可真热情呀!那,你有什么话想对老树爷爷说呀?

  3、是呀,老树爷爷经历了那么多的岁月,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天都有小朋友围着老树爷爷问这问那。〈情景音乐〉你瞧,丁丁和老树爷爷那么高兴,他们在说什么呢?让我们快点儿走进课文,,一起来学*儿歌——《老树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认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听认课文。

  1、曹老师来读,伸出你的小手指。

  2、丁丁向老树爷爷提了哪些问题呀?

  (二)自主认读课文。

  1、问题都在这首儿歌里,想自己读吗?那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2、那就试试读读课文吧。

  3、齐读课文,老师听听是不是每个字音都能读正确。

  三、自主学*,快乐识字。

  (一)缩小语境识字。

  1、游戏:摘苹果。〈课件〉你瞧,老树爷爷给我们送来又大又红的苹果,你能把苹果上的词语读准音,大苹果就会自己落下来。

  2、学生认读,相机指导。

  3、瞧,老树爷爷多高兴呀,你听……〈课件老树爷爷的笑声〉

  (二)认识生字。〈课件出示游戏:争分夺秒。〉

  1、你瞧,没有字朋友的帮助,现在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老师再给你一分钟时间,集中注意力,认读。

  2、活动:小青蛙跳荷叶。

  3、小青蛙既认了生字,又蹦蹦跳跳活动了身体,现在谁最有精神呢?

  四、再读课文,角色表演。

  1、你觉得自己哪一段读得最好?向大家展示展示。生生互评。

  2、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老师相机告诉孩子有关“年轮”的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拓展知识,课外延伸。

  老树爷爷非常喜欢咱们班的小朋友,他还要给我们介绍几位树家族成员,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课件〉

  1、配乐欣赏:迎客松、柳树、枫树、榕树。

  2、交流,激发爱树的情感。

  喜欢吗?树,能美化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树?

  六、重点识记要写的字。

  〈课件:8个生字〉孩子们,现在的这些字宝宝,咱们不但要牢牢记住他们的长相,而且要学会正确书写.仔细瞧瞧,这里有多少是你的老朋友? 回忆回忆,咱们曾经在哪见过它?

  1、同桌合作学*、交流。

  2、集体交流。自主分析识记字形、交流记忆字形方法、组词。

  3、课件演示:“事”字的书写过程,帮助记忆。

  七、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事”字。

  1、小朋友认真观察,咱们怎么能把它写好看?要注意哪一笔?

  2、学生自主研究、交流。

  3、老师分步带写。讲清起笔位置,辅导笔画要点。

  4、学生书写,老师帮助。

《老树的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 点: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 点:自主识字,认识“讠”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

  教法学法:三疑三探

  教具学具:生字卡片、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5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课件:老树)欢迎吗?快和它打

  个招呼吧!(生和老树对话)

  2.看图,介绍老树的样子。

  3.板题,读题。

  (二)出示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预设:1、借助工具书自学完成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并组词。

  2、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并学会带感情朗读。

  二、自主解疑(15分)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认字。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歌,圈出你遇到的生字。 学生自由读文,圈出生字。

  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

  “诉”“说”“话”

  认识多音字“乐”。

  3、出示词语。

  百岁 身上 安家 谈话 礼服 音乐 告诉 所有 童话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4、边读边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引导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小鸟就像老树伯伯的孩子,老树伯伯和孩子们生活的很幸福。

  学生乙:老树伯伯为小鸟唱歌,为小鸟遮风挡雨

  7、理解词语。

  理解“身穿礼服的音乐家”指的是谁?

  三、熟读课文 (15分)

  1、自由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练*。

  四、运用拓展。(5分钟)

  1、范写,明确注意。

  2、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和容易错的字。

  3、学生练*,教师巡视指导。

  4、用生词说话。

  展示交流取长补短。

  五、作业设计:

  1.指导书写生字。

  2.抄写生字新词。

  六、板书设计:

  老树的故事

  讠 老 百 安 话 告 诉

  七、教学反思:

  1.成功做法:

  2.存在问题:

  3.改进措施:

《老树的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认字:认识15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学*多音字“乐”。

  2.写字:学*写7个字。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4.在读书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字的能力。

  2.鼓励学生将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教学课件

  课前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同去中山公园看古树,将师生与老树的合影做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引入:孩子们,上周六我们去哪了?(出示课件中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出示课题:一周过去了,我们还沉浸在和老树爷爷在一起的快乐之中,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听听——老树的故事吧!

  二、新课教学:

  1.带读课文:老师大声读,请你小声跟着老师读。

  2.教师画出老树。

  3.测读字卡:读一遍本课的生字,将学生不会的生字贴在老师画的大树上。

  4.指读课文中学生已经认识的生字。

  5.合作学*生字: (1)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学这些字。 (2)互相帮助读读课文。 (3)摆字卡互相检查。

  6.师生合作学*生字: (1)“小老师”教学在合作学*中困难较大的生字。 (2)同学们自主提问、相互解答。

  7.四人讨论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你们想怎么学?(组长汇报)

  8.四人讨论小组合作学*: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吧!

  9.汇报学*:以下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自主学*情况而进行。

  10.教师准备指导的.教学重点: (1)结合学生们看到老树的感受体会:“你怎么这么大?” (2)引导学生想像:“有多少鸟儿在你身上安过家?”“小鸟会和老树爷爷说些什么呢?” (3)结合教学课件中的漂亮的小鸟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礼服”? (4)鼓励学生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

  11.练*背诵课文。

  12.指导书写: (1)练*描写字本。(前面合作学*时,选择学*写字的小组,下座位去指导别的同学。) (2)你会写哪个字就把那个字再描一遍。 (3)请“小老师”教书写。(同学们可自主提问)

  13.提问:要过新年了,你想对老树爷爷说些什么呢?

  三、课后参与学*活动:

  把老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罢,你也可以再去找一些有关老树的资料。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争论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争论故事教学设计1

  第一板块:复*导入

  1.通过昨天的学*,谁来说一说盛老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精读第一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争论的故事》。

  2.过渡:这个故事可真有趣!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呢?要想讲好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场面?

  3.要想把兄弟俩争论的场面表现出来,可先要完成下列任务。

  【学*单1】

  (1)用“——”划出哥哥说的话,用“﹏﹏”划出弟弟说的话;读一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

  (2)和同桌分角色练读人物的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

  (3)自学时间:6分钟。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思考导学策略。

  5.导学

  (1)指名读哥哥和弟弟的第一次对话。

  ▲分角色读。

  ▲把弟弟说的话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2)指名读哥哥和弟弟的第二次对话。

  ▲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的语气。

  ▲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

  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3)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小组分角色再来读一读。

  (4)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

  (5)对呀,兄弟俩总这样争来争去的,也不是个办法呀!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为兄弟俩出了个什么主意呢?

  这主意真好啊!既考虑哥哥的想法,又满足弟弟的心愿,这就叫——

  结果怎么样呢?

  (6)过渡:多精彩的故事啊!你想不想当一回“故事大王”,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同学们听呢?再读读这个完整的故事,学着老师刚才讲的样子,稍作准备,相信你一定会比老师讲得更出色。

  第三板块:精读第二段

  1.过渡:听了这个故事,讲了这个故事,现在,你有何感想呢?

  2.那么,盛老师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又有何感想呢?

  3.这儿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想想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5.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6.续编故事。

  当兄弟俩看到碧蓝的天空早已没有了大雁的踪影,回忆起刚才无休止的争论,兄弟俩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兄弟俩望着碧蓝的天空上早已没有了大雁的踪影,

  哥哥﹙﹚地说:“ 。”弟弟﹙﹚地说:“ 。”

  哥哥﹙ ﹚地说:“ 。”弟弟﹙﹚地说:“ 。”

  7.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两句名言,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出示名言: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齐读。)

  8.总结升华。

  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时机,就会与成功擦肩而过。孩子们,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以后将会面临无数的机会。让我们牢记《争论的故事》,把握瞬间,成就梦想;把握机会,创造辉煌!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补充*题》剩余题目。

争论故事教学设计2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课堂上的争论*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争论故事教学设计3

  第一板块:复*导入

  1.通过昨天的学*,谁来说一说盛老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精读第一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争论的故事》。

  2.过渡:这个故事可真有趣!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呢?要想讲好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场面?

  3.要想把兄弟俩争论的场面表现出来,可先要完成下列任务。

  【学*单1】

  (1)用“——”划出哥哥说的话,用“﹏﹏”划出弟弟说的话;读一读,注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

  (2)和同桌分角色练读人物的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

  (3)自学时间:6分钟。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思考导学策略。

  5.导学

  (1)指名读哥哥和弟弟的第一次对话。

  ▲分角色读。

  ▲把弟弟说的话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2)指名读哥哥和弟弟的第二次对话。

  ▲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的语气。

  ▲把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

  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3)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让我们小组分角色再来读一读。

  (4)过渡: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说明他们的争论没有停止?

  (5)对呀,兄弟俩总这样争来争去的,也不是个办法呀!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有个老人经过这里,为兄弟俩出了个什么主意呢?

  这主意真好啊!既考虑哥哥的'想法,又满足弟弟的心愿,这就叫——

  结果怎么样呢?

  (6)过渡:多精彩的故事啊!你想不想当一回“故事大王”,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同学们听呢?再读读这个完整的故事,学着老师刚才讲的样子,稍作准备,相信你一定会比老师讲得更出色。

  第三板块:精读第二段

  1.过渡:听了这个故事,讲了这个故事,现在,你有何感想呢?

  2.那么,盛老师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又有何感想呢?

  3.这儿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呢?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味品味。想想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5.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6.续编故事。

  当兄弟俩看到碧蓝的天空早已没有了大雁的踪影,回忆起刚才无休止的争论,兄弟俩又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兄弟俩望着碧蓝的天空上早已没有了大雁的踪影,

  哥哥﹙﹚地说:“ 。”弟弟﹙﹚地说:“ 。”

  哥哥﹙ ﹚地说:“ 。”弟弟﹙﹚地说:“ 。”

  7.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两句名言,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出示名言: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齐读。)

  8.总结升华。

  是啊,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把握时机,就会与成功擦肩而过。孩子们,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以后将会面临无数的机会。让我们牢记《争论的故事》,把握瞬间,成就梦想;把握机会,创造辉煌!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补充*题》剩余题目。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小木偶的不幸遭遇,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3、理解“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这一句话的含义。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木偶不幸的遭遇。

  2、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动画片、了解关于木偶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木偶吗?是什么样子的?

  2、瞧,小木偶变“活”了,会说话,会走路,还会笑呢?播放动画片《小木偶的故事》

  3、你从动画片中知道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1、出示“海报”:我校红领巾电视台招收动画片《小木偶的故事》的配音演员,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2、明确配音要求:台词熟练、解说动听、能打动和感染听众

  3、体验角色,感悟朗读。

  (1)划分角色:演出之前,同学们先想想你最想扮演哪个角色?用笔将你最想扮演的角色所说的话—“台词”划出来,再读一读。

  (2)师生共同进行角色体验。(体会老木匠的慈祥、善良;小木偶的天真;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

  指名读――范读――练读

  (3)为动画配音

  小组练*

  选代表上台表演(配音朗读)

  三、放飞想象,续编拓展。

  1、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谈谈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续编故事 )

  板书设计:

  12 小木偶的故事

  小红狐抢红背包

  小木偶只会笑 被 熊警察扔出好远 学会多种表情

  小白兔说装头疼

  老婆婆说学撒谎

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笑能让我们得到快乐、夸奖、友谊,可见笑的重要,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笑,不过,我们学完《小木偶的故事》(板书课题)也许你对笑会有新的理解。

  2、提出学*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带拼音的字词和难懂句子多读几遍。

  ②在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体会。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⑤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拽住、毛茸茸、一副、可怜、魔杖等词语,明白了拽住、魔杖的意思。

  2、我会用可怜、拽住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的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知道这篇文章,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

  生1:可是小木偶确实受到了委屈,本来是小红狐抢了背包,可是因为他只会笑,不能表达他的愤怒,所以熊警察才不相信他。

  生2:我认为小红狐读的不错。她读“放开放开”的时候,我听出她很焦急,也很烦。

  生3:我认为小木偶读“我们我们”时,声音要更大些,更急些。

  生4:“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我知道要是只会笑,不懂得伤心是不够的。

  生5:我明白了,生活中只有笑是不够的,还有伤心和难过,还会遇到很多事情,不然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生1:一只小红狐跑过来,很亲热地说:“嗨!小木偶!你的红背包真漂亮,让我背一下好吗?就背一下。我想看看这种红和我的毛色是不是相配。”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小红狐的关心。

  生2: “真不像话,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老婆婆很生气。

  ……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来表现个性。

  4、小组展示续写或扩写的内容。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在小木偶的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在生活中,只有笑是远远不过的?

  (此环节有时与“学*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读一读《木偶奇遇记》《翻跟头的木偶》等童话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续编《小木偶故事》。

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用读演的方式积累笑嘻嘻、龇牙咧嘴等关于表情的生字词。

  2、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对老木匠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朗读理解,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读演积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关于表情的词语,你能看着这些词语边读边演一演吗?

  1、先自己边读边演一演。

  2、以小组为单位,教师选词,学生做表情。

  这些都是描写表情的词,你最喜欢哪种表情?为什么?

  过渡:

  是啊,生活需要笑,笑能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使我们信心百倍,有句话叫一笑泯恩仇,你看笑是多么重要啊!但是,如果我们只有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打开课本54页: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在小组里讨论: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

  小结:

  三、创设情境,演读感悟

  1、表演内容: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打算把小木偶因为只会笑而受尽委屈的故事制作成两集动画片,剧本就是我们的课文。(出示课件)相关的段落和内容都在这里了。我们今天就来个现场真人版的小木偶的故事,你们就是动画片的主角,有信心把它演好吗?

  2、表演要求:那怎样才能演好呢?

  3、小组合作表演:

  4、表演、评议

  (1)第一集:小红狐抢包

  评议:你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哪个角色最棒?为什么?

  表演第二集的同学有没有信心超越他们?

  (2)第二集:头疼没人信

  评议:看了第二集,你想说什么?

  四、关键句段,朗读理解

  1、我们的小演员演得真不错,他们的表演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小木偶的遭遇:红背包被抢,熊警察不相信;脑袋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也不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

  2、笑重要吗?为什么?

  出示句子:笑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笑能使我们感受生活的快乐,但是,只有笑行吗?

  出示句子: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说一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仿说句子:

  例: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学*是很重要的,不过,(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 ),不过,( )。

  3、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愁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这才是完整的生活。同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光有一种本领也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学*更多的技能,争取成为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五、续说、写故事,拓展提升

  过渡:自从蓝鼻子女巫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给了小木偶之后,现在,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会着急,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

  1、填一填: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觉得小木偶这时候应该是怎样的表情和心情?

  2、说一说、写一写:当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之后:假如文中的人物与小木偶再次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小木偶还会去哪里?遇到谁?发生什么样的事?

  六、作业布置

  1、继续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2、推荐课外阅读:

  七、板书设计

  12x小木偶的故事

  笑 重要

  只会笑 远远不够

  只会一种本领

  八、教学反思

  在拿到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构思哪篇课文可以用来上公开课了,在每个学期的中期阶段,学生的状态是最好的。但是看来看去都觉得里面的课文不好上,怕上不好。学生到了中年级,已经不像低年级那样积极举手,敢于发言了。凡是涉及到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之类属于理解概括性的问题,学生举起的手越来越少。有时候真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教,把学生都教成这样了。可是,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这也算是年级特点吧,再加上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那已经不是单靠老师就能解决的了。为了不使公开课走入困局,总得选择一些比较活泼有趣,学生感兴趣,老师教起来也不难的课文吧。所以我最先把目标锁定在第三单元的课文里。

  本单元课文体裁都是童话故事,可以说是学生的挚爱了。有一天,我写教案写到12课《小木偶的故事》时,发现一篇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得挺好的,没有过多的知识性灌输,更注重的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技能。所以我照搬照抄过来了,再加以修改,使它更贴*我的学生的学*实际。

  本课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如何体现对精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体现略读,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其实,教无定法,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方法。本设计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小木偶被小红狐抢包和头疼没人信这两部分编成两集动画片,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进行表演以获得理解和认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使他们代入角色,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从选片到选角,都是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搭档,老师只是做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而在评议这一块,有个别学生的点评也是比较出彩的,比如有学生说到入戏这个词,就已经不是表面的好不好的问题了。当然,学生的评价语言还可以再丰富一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浅层次的含义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再拓深一层,就有难度了。每个人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小孩子的想法跟大人的想法更不一样。他们能接触到的、想到的自然没有我们**那么深远。怎样落实校长提出的光有一种本领不行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仿说句子的练*,但兜来兜去学生始终不能站在这么高的位置上想问题看问题,他们关注的是他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句子的主语从笑变成钱、画画、体育、水等等,最后还是要老师把本领二字提出来。但是在板书的时候我忘了加上只会一种本领六个字了。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续写课文,本来我是打算让学生先说再写的,但一时忘记了,直接就写了,然后再分享。写也是有要求,表情和对话一定要有。课后,校长又提出了这节课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研究二字,对于资历尚浅的我来说,自从学了《中级技术培训》之后就不敢轻易拿出来说了。凡是能说得上研究的必须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如果要把它加进去的话,在续写这里应该可以吧。比如:我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编故事。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能开阔学生思维,多个人一起探讨,总能想出更多的东西。

  当然,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关于表情的好词需要学生掌握和积累,我在开课前就把它解决掉了,点到即止吧。

  有对话的课文,总少不了分角色朗读,但那是另外的一种教材处理了。本课是略读课文,一定要体现略,本课也比较长,还要体现长文短教。无论哪种方法和设计,能够达成目的的就好了,至于过程,只不过是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而已。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明显优于*时,这篇课文也是他们自己说要上的,投其所好,双赢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肯定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只待留着他人来指点评说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