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利用图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压强》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的实际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主题。

《压强》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中,学*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压强》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2、3、4;

  2、《练*册》P14: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中,学*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压强》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这个高度差是否相等?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个高度差相等,表明液体内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问: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处时,这个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6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比在3厘米处大,9厘米处这个高度差更大,表明液体内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问: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为什么盐水比水大?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因为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4、小结:

  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师生对话,简要进行归纳,表扬同学们认真做实验的情况,鼓励同学们对问题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师再把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简述一遍,分别把各点结论进行板书。

  四、归纳小结本课学*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五、课堂练*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对演示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把刚才所做的两个演示实验(即第三节后练*第1题和*题第9题)的解释写在课本上题目的旁边。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可把这两个实验做一做。

  2、把第三节课后练*第2题和*题第8题做在作业本上。

  (四)说明

  1、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关键是要学生做好实验。课内,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要研究的问题非常必要。这个实验的操作较为困难,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加指导。

  2、实验中量筒的内径应大一些,否则压强计的金属盒不易放入,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量筒,可用去颈饮料瓶代替,在饮料瓶外壁贴上带有刻度的纸条即可。

  3、按教材,是用盐水和水比较不同液体(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处压强不同的实验,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体,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学生实验完后,由教师演示来进行验证),不过用盐水是最方便的。

  4、实验中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进行观察,如实记录数据,对正确得出结论,非常重要,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指导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认真实验,认真观察,对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大有好处。

  5、课本第三节课后练*第1题和*题第9题,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进行讨论,可加深学生的实感,也可以巩固练*本课所学知识,课后再把结果写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课后,有条件的学生再做一做更好。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射出来,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1、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魔术(实验)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视线,调动起他们学*大气压的兴趣。而且表演魔术的几个同学不仅对学*内容有了更深的领会,也成了同学当中的明星,一下课就有同学围住他们要学*魔术表演,让这几位同学很有成就感,班上也掀起了一股实验热潮,洋溢着浓烈的学*气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2、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特别注意实验的设计,如“纸托水杯”、“饼子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谁是大力士”“一盘托千斤“等实验的设计,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大气压原理,而且实验简单易行,容易成功,现象神奇,趣味性较强,课堂上学生们一直兴致盎然,精力集中,期待着老师给他们带来新的惊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科学的潜能,把握科学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之外,我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真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的教学理念。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事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常见事例就有:

  (1)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2)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吸附在一起,甚至只抬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来;

  (3)有一种尾端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5)两块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就很难把它们分开。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有待完善之处:

  1、课堂中实验较多,学生由于好奇、好动,兴奋点多,思维发散,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门道”而不是看热闹,也要注意课堂的纪律的有效控制。

  2、由于容量较大,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感觉本节课讲解有些仓促,有的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不够理想。

  3、对托里拆利实验难点的理解消化还需要强化。

  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条原则,就必须有机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虽然初中只学*有限的初步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较广,又都是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最需要的,因此完全可以用这些知识初步解释、解决较多的身边物理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学*物理知识认识物理现象,是学*物理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环境。但是,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或者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3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中,学*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器材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

  教师演示器材:汽球,图钉,鸡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

  1、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

  2、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讲解地面支持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

  3、观察分析

  ①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9—1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

  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9—3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

  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4)课堂练*

  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P=F/S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的板*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物理兴趣和学*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3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又从物理学*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1、压强计算公式

  2、*题练*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题检学部分

  课堂小结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

  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

  ,求推土机对水*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方米对水*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17.总结:(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讲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回答问题

  阅读、体验、思考。

  聆听、分析、画

  图、总结。

  聆听、总结、记笔记。

  实验、观察、思考。

  聆听、记笔记。

  阅读、实验、总结。

  聆听、记录、阅读。

  解答,分析。

  分析解答。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并回答。

  总结、思考。

  复*相关知识。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学*从实例中总结知识。

  学*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压力概念。

  了解压力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教学要求。

  学*利用实例归纳物理知识。学*用压强公式解题。

  学*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板

  书

  设

  计

  第九章第1节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压强

  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1

  《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示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画面。说明它们的工作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强,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首先做大气压支撑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时应该用密度较大液体,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水银,所以把水改为水银,量筒改为托里拆利真空管,这样逐渐过渡地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比较自然,效果好。

  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应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我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直,实验险些失败。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2

  上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强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这些实验都利用我们*时随处可见的物品。本来觉得现象非常明显,结论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却发生了没有料到的情况。首先,我用热水涮了一下矿泉水瓶子,然后把热水到处,迅速的把瓶盖拧紧。不一会伴随着咔咔的响声瓶子就瘪了。学生还说“劲可真大”我问同学们,是谁把瓶子压扁的?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空气。接着我又拿出两个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开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几滴水,让一位同学把这两个玻璃片拉开。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拉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把玻璃片分开呢?”大家很坚定的说“空气”接着我在矿泉水瓶子侧壁钻了一个孔,然后到满水,水从小孔喷出来,然后我迅速的把瓶盖拧紧,小孔不在向外喷水了,接着问大家“是谁不让水往外l流呢?”大家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级里一位*时成绩很不错的同学,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兴奋。等到其他同学都不说了,他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没有液体压强的原因吗?”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来,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小孔在什么时候流水,什么时候不流水,大家说不拧盖子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拧紧盖子水就不流了。那么两次水都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与大气联通。是谁影响水的流淌呢?他这是恍然大悟,确定是因为空气的因素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就是备课的角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不要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觉得学生在理解上没有问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注意自己表述的语言是否到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这节课上,我忽视了这个同学的想法,他一定会觉得知识是和实际脱轨的,要去背知识,这样势必会打消他学*的积极,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如何正确的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透视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实践的过程。

《大气压强》教学反思3

  大气压强这节课是我参加明星教师评选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用喷泉实验引入,然后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运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难点,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下面是我的几点反思:

  1、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知识的连贯性。大气压强概念贯穿全节,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设计思路。大气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设计题的训练。

  3、教学中重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了大量的实验,重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探究思想还没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同学们上好每一节课。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1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内和课外的交流互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惯。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与生活中许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我努力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和实验,在引入课题时,我用电影中的一个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吹杯子的实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实验多。为了防止实验过多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我将实验分成几个层次,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根据学生层次的需要,我通过图片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活中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体现了中考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两艘轮船并排同向行驶容易发生相撞事故的例子,可以在学生展示两个泡沫相靠*的实验后直接引出,这样可以使知识与应用衔接得更紧密一些。

  2、学生在展示分组实验的时候,如果能用实物投影,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2

  这节探究活动课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的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本节活动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演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飞机为什么能够上天,动画效果可以模仿飞机上天的过程,真正让学生了解其本质,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能用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交流意识。

  在引入课题时,我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再找学生上台演示,由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不一致、激发学生疑惑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出课题“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处理实验探究时,先分好小组,学生讨论后,指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案,再分组分类别实验,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又提高课堂效率,效果挺好的。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学反思3

  这两天我们正在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本章节的知识点只有一个,就是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把这一个知识点讲清楚后,就抛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知道抽油烟机是怎样把油烟抽走的吗?

  2:你知道汽车外形为什么上方是凸的下方是*的?

  3:杜甫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怎样理解。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更进一步明白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之后我顺势利导问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鱼?”汽车赛车的尾翼为什么是倒置机翼?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学*兴趣大增,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课后练*,从巡视学生做作业情况来看教学效果非常好,*时上课根本不听课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应该提供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器材做一些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一节课我更加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事实也的确如此,学生对知识应用是最感兴趣的,每次一讲到应用的实例和做实验学生都非常认真。

  运用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这是本课的难点。在难点突破方面,本课较好地体现了“设疑---解疑---质疑”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结构和拓展学*能力的过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