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离骚》的教学设计 1

  离骚屈原

  一、导入:

  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1)

  二、文学常识

  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2)

  2.伟大的诗人屈原(PPT5-6)

  (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失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解题:(PPT7-8)

  三、预*检测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ì)孟陬(zōu)庚寅(gēngín)

  揆(uí)肇(zhà)扈(hù)

  辟芷(pìzhǐ)搴阰(qiānpí)汨(ì)

  2.词语解释

  皇:大。览:观察。揆:揣度。道:通导,引导。

  肇:开始。名、字: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美好的。扈:披。淹:停留。

  3.诵读指导(PPT10)

  4.诵读指导(PPT10)

  5.自译诗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四、文本研*:(PPT13-14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17)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八、作业:(PPT18)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离骚》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

  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离骚》的教学设计 4

  第一步营造氛围:

  1、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2、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3、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第三步沿情寻志:

  1、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2、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离骚》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阅读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1)

——《离骚》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离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屈原的生*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句,整体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导

  二、整体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体式: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二、难句赏析、补充理解

  1、开头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补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A、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使楚国强大。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修明法度,法不阿贵,不分贵贱,选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自然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内容: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坚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

  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从这几句看到什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理解:

  这几句是从社会风气的败坏上来进一步阐述。所谓上行下效,君王昏聩,导致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破环规矩;甚至开始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在这样污浊的官僚体制下,屈原就显得“突兀”,他的清高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司马迁所云:“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诋毁下,君王听信谗言,疏远、流放了屈原,他内心郁闷不已,无奈而痛苦的慨叹。

  在一片狼藉之环境中,在乌烟瘴气之风气下,作者忧心如焚,作者势单力薄,无力抗争,只有形影相吊。

  7、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理解: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一个是鸷鸟和凡鸟,一个高贵,一个*凡,它们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它们是绝对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诗人虽然抑郁难*,但情绪趋向*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理解:

  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10、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理解:

  是指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取变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理解: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铁骨铮铮。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理解:

  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看两幅屈子行吟图

  1、当代画家傅抱石1953年的画作

  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大片的画面让于江水,让观众在聚焦屈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2、这是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一幅木刻画,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空白大地,随意铺设,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的意境,流放时期的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遥观,绝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画外。这幅画加强了屈原飘然选行的氛围,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两位画家都展示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神,这节课,我们就走*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深刻体会屈原的形神气质。

  二、深入研  一)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结合文本语句,立足原诗回答

  学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制芰荷两句高余冠两句佩缤纷两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喜欢佩戴缤纷繁多的饰品,时时散发浓烈的香气,

  3、为何要言以“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

  以这样的穿着比喻人的美德,不厌其烦的描述种种衣服,佩饰、芳香、光泽,是诗人表明自己修身之严,给人以无限庄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洁脱俗,与众不同,注重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4、外在形象:高洁、脱俗

  三)内在品质或内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质

  语言凝练,角度力求全面

  2、集体交流

  3、教师同步补充精确

  内在品质:至美至善

  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献身理想

  进不入.....退将: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好修姱.....+

  佩戴香蕙,采集白芷:崇尚美德,注重修身

  4、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矢志报国,忠贞不渝∕伟大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多艰的呼号,千百年来,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关心民生疾苦是屈原美政理想最为崇高的一面。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贯穿于全诗准确来讲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离骚》的开篇首先以十分庄重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美名”是含蕴深邃的。

  他强调自已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生辰,美好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诗人表明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欲报效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尤其能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楚国重新振兴,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这种爱国之情5、屈原所生活的环境:

  与怀王矛盾:怨灵修……终不-----→昏庸不察,不辨是非,不分忠奸、信谗多变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君王昏庸

  与群小矛盾:“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谗毁,同僚诽谤中伤群小贪婪嫉妒无所不为

  与群芳(培植的人才)矛盾:-----→随风转舵,堕落变质(哀众芳之芜秽)

  世俗:“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谗媚逢迎或世俗投曲

  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污浊,看不到一丝正义希望的环境。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悲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6、最可贵的品质之二是不改操守,坚持真理

  在打击面前,表示亦余心..-未悔,在奸佞谗毁面前,仍坚守大义“余不忍为此态也”,被迫离开政坛后,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虽体解…岂余心?

  尽管诗人曾孤独苦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回朕车以复路……”

  诗人也发出过痛苦无奈的慨叹“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一个“独”字,可想见诗人心境,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想今日到此地步。

  诗人对自己与群小的关系认识使十分清醒的

  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在污浊的现实面前,在孤独、失望之后诗人的态度是

  操守不改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四)屈原悲剧的原因?

  1、自己品德高尚,志向高远香花香草的句子

  2、君王昏庸

  3、小人谗毁

  4、群芳变节

  5、世俗投曲

  6、不改操守、保持清白,献身正道(正道直行,以事国君)

  评价: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邪恶充斥、是非颠倒的时代,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已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妥协!

  五)重温爱国殉国是屈原的唯一选择

  1、之前,学  依据:宁赴湘流,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同流,卑躬屈节)

  至于著述修学,在国家汲汲衰败的局势面前,救国心切的屈原是不可能有一份安静著述的心思的。

  隐遁江湖,豁达潇洒

  ×隐居,需要一颗抛开世俗的心,楚国是屈原的生命,“帝高阳之”强调与楚王同宗共祖,出身高贵,言自己对楚国的兴亡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

  心不自由,形岂自由?

  《渔父》与渔父的对话,也是屈原坚定或动摇的内心冲突,最终还是坚持理想、信仰

  另择高枝(离开楚国,楚才晋用:比喻本国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灵活变通

  《离骚》可分为两大层,

  课文节选是层一,侧重于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

  层二,侧重于超现实的想象,表现灵魂的上下求索,是虚写

  ×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

  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

  自己的故乡楚国,是就此远离这黑暗的已毫无希望的祖国呢,还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夫:凤凰,马:飞龙,我的凤凰悲戚,飞龙恋栈,他们蜷曲起身子,不肯向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终于还是留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3、评价:

  这样,诗人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污浊的环境,倔强的坚守,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离开楚国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唯有,以死殉国,捍卫理想。

  他的死是与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

  是保持生命永恒的纯洁;

  是以死明志;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与日月争光)

  三、现实意义: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自为追求不同,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同

  屈:人格高洁,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司:接受孔子以来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提出“人或有一死,”“勇者不必死节”的生死观,有“忍辱立名”的荣辱观,所以隐忍完成《史记》。

  2、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以生践志,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不少知识分子罹难,一部分自尽,一部分活下来,完成未竟事业,前者师从屈,后者

  以司为训。

  3,、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怎么做?

  生命是宝贵的,当你真的要把自己推向生死边缘的时候,请:

  直面人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

  正视挫折的生命才更有力量。

  四、听听不同的声音: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

  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

  请发表你的看法及思考

  五、结课

  六、作业:

  写一篇学  教学任务: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群文比较

  教学过程:

  一、直导:

  这节课,探究《离骚》的艺术成就,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或者比喻象征手法

  二、深入解析:

  -找出节选部分的例句

  扈江离…朝搴阰…既替余…步余马…

  制芰荷…芳与泽…佩缤纷…

  怨灵修…众女嫉…日月忽…

  1、用香草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注意加强人格修养

  用香草比喻群贤

  灵修美人比喻君王

  惟草木一句中美人理解:君王或自比

  2、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

  示例分析: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鉴赏: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

  4、作用:

  各种香花香草,具有象征意义,使作品含蓄,富有韵味,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意蕴美。

  三、其他技巧体会

  一)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二)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三)对比

  群小奸佞----------→屈原的忠心,耿直,卓尔不群

  四、整体再读课文感知+练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五、初步多角度群文比较

  一)内容上:

  弃妇诗,逐臣诗

  《氓》里的弃妇之所以被弃,《离骚》节选里的逐臣之所以被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过错,他们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

  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性,对弃妇诗的解读出现了有本意向象征意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曹植的《七步诗》、朱庆余的《*试上张籍水部》、张籍的《酬朱庆余》都是这种类型。

  二)风格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国风》则和《楚辞》并称“风骚”。

  《氓》恰好选自《国风·魏风》,是一首魏民歌。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氓》里用来比兴的物象,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物,这是由《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决定的,限于诗歌篇幅,《氓》里的比兴只能以零散单一的形式出现,无法构成系统,往往只是这一首诗里的一两个意象。

  《离骚》(节选)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于比兴的物象,不再局限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凡诗人所见所闻所梦所想,都可能见诸笔端,如灵修、美人。《离骚》全诗里还有宓妃、佚女、虬龙、鸾凤等词。这种虚构的想象复杂深刻,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极现浪漫主义特色。

  此外,《离骚》(节选)里用于比兴的香草,在整首诗里共有几十种,就如江离、辟芷、秋兰、桂树、秋菊等,构成了一个恢弘的抒情体系,形成了香草美人传统。

  六、小结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镌刻着心志的诗文,还是穿透时空,雕镂我们的灵魂。贯穿全诗的忠怨之情,让我们感同身受。因忠生怨,因忠之切,所以怨之深。

  伟大的艺术,自是美的无尽藏。

  首先是,屈原光辉人格的崇高美,美政理想,矢志报国∕深厚的爱国情怀,使他的人格峻洁、高大,为我们中华文化奠定的是深沉刚烈的精神底色。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其次是,慷慨激昂的悲壮美,屈原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他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对后果有足够的估计且义无反顾,他坚毅不屈,苦苦追求,这些昂扬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香草美人的写法,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

  使诗歌更绮丽。

  六、作业:屈原名句摘抄并赏析。

《离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教学设计5

  离骚 屈原

  一、导入:

  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1)

  二、文学常识

  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2)

  2.伟大的诗人屈原(PPT5-6)

  (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失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解题:(PPT7-8)

  三、预*检测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ín)

  揆(uí) 肇(zhà)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汨(ì)

  2.词语解释

  皇:大。 览:观察。 揆:揣度。 道:通导,引导。

  肇:开始。 名、字: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3.诵读指导(PPT10)

  4.诵读指导(PPT10)

  5.自译诗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四、文本研*:(PPT13-14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 ”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17)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18)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2)

——《离骚》教学设计范本10份

  《离骚》教学设计 1

  第一步营造氛围:

  1、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2、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3、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第三步沿情寻志:

  1、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2、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离骚》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过程:

  一、检查预*、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教学设计 3

  1.<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

  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的反映。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体见参52页)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作于被放逐以后。

  含义:遭受 忧愤

  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

  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楚辞: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 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第二课时

  三.翻译串讲、.理解分析:

  (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 , ;他 , ;”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又如: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1-2节:

  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

  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7-12 节:

  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

  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

  ②君王不察——荃不察

  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

  .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

  3. 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 总结:

  1.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 学*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

  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与繁荣奋斗终身!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离骚》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教学设计 5

  第一步营造氛围:

  1、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2、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3、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第三步沿情寻志:

  1、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2、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离骚》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CAI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设计: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屈原的《离骚》,学*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七、朗读诗歌。

  八、板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课文1-6节

  1、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背课文

  二、学生集体朗读

  三、分析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2、皇考为作者命名。)从“帝高阳”到“曰灵均”八句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释:高阳:高阳帝名颛(zhuān)顼(xū),是轩辕黄帝之孙。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死后,由颛顼嗣帝位,建都高阳,故以高阳为帝号。后来迁都帝丘。苗裔:朱熹说:“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无分贵贱等级的,人们一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秦始皇立国之后,才把“朕”字定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代词。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亲的表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所以屈原讳他父亲的名而叙他父亲的表字。

  讲译:我是远古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读洪hóng)。

  注释: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即指寅年。古历法把天宫分成十二等分,谓之十二宫,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宫又轮转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岁星(木星)在天空运行,每年所指向的这个宫来命名纪年。比如岁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宫,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简称寅的,寅年名为摄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个寅年,十二个月里才有一个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个寅日,一个月三十日里会有二个或三个寅日,所以十二年里,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贞:正,当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历法上又称正月为寅月。惟:发语词。庚寅:庚寅日。降:出生。

  讲译:正当寅年、寅月,又在庚寅日,我便降生。

  原文:皇览揆(kuí)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注释:皇:皇考,先父。揆:估量,研究。初度:初生的时日或初生时的器度。肇:始(区别“兆”)。锡:通“赐”,赐给。嘉名:美好的名字。

  讲译:先父观察我出生的时日(器度),认为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气度不凡,因此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原文: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善良而又*均(原))

  注释:《离骚》是屈原的自叙诗,诗中记叙了远祖的称号、父亲的表字,自然也要写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真名隐去,而用含蓄隐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义表达出来。屈原名*,《离骚》把“*”字隐去,而用“正则”。把“原”字隐去,而用“灵均”。把“*”与“原”的含义再表达出来。清王夫之《楚辞通释》:“*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者也。”所以“正则”就是“*”,“善而均*”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与“灵”通义,故“灵均”亦隐存着“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说:“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

  讲译:给我命名叫正则,给我起字叫作灵均。

  赏析小结:此为第一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2、请学生朗读3—6节,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为第二段。

  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3、作者内美且修能。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3、作者内美且修能。

  纷,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纫。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4、早搴夕揽惜时修德。

  汩:水急流通状,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离骚》教学设计 8

  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过程:

  一、检查预*、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教学设计 10

  1.<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区别:

  大家知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向来是风骚并称,风指的是我们刚刚学过的以国风为精华内容的《诗经》,骚则指屈原的离骚。他们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要学*《离骚》,首先要搞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西游记》之于《红楼梦》,现实主义是直接反映现实,浪漫主义不是不反映现实,而是借助很多大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艺术手法曲折的`表现现实,比如孙悟空——人猴和一的形象,俩跟头就可以把经取回来,但作品中却让他们历尽磨难,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克服困难才能做成事情,也是反映现实,还有那些妖怪,的反映。所以他们是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方法,殊途同归。

  (二)关于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他名*,字原,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我们对他评价很高: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位文人诗人,第一位知识分子(必须依托于一位君主,诸葛亮本事多大,依附于刘备,从来未产生过取而代之的念头,刘邦、项羽则不同,后来中国文人的特点源自于屈原。)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具体见参52页)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三)《离骚》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作于被放逐以后。

  含义:遭受 忧愤

  写作原因:1.社会一片黑暗,遭受忧愤不满 2.对奸邪小人的怨恨

  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贤臣、君主,用美好的外物表现美好的内在品德;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楚辞: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由他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 诵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第二课时

  三.翻译串讲、.理解分析:

  (一)《离骚》有372句,分为93节。这里节选的是原诗的1—12节,开头部分。我们通过这部分的讲解分析,感受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前面同学们做过预*了,今天我们先来做个练*。给大家一个结构框架,“他 , ;他 , ;”等等,写写你眼中的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情操,或说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给五分钟时间,一会儿来看看谁评价的精准、深刻。

  (如:血统高贵,气宇不凡;勤勉修行,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胸怀炽热;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又如:高贵 高洁 忧国 忧民 孤独 唯美 理想 执着 具体可见参8页)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文章那些地方体现出同学们的这些评价了。

  (二) 第1-2节:

  串讲后提问: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②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③被赐以美好的名字——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应该成就一番大业,都应该是楚国政治舞台上极其重要的人物。

  3-6节:

  提问: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同学在这几节中找出有内在含义的物象,说说诗人用他们分别比喻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用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不是直抒情感想法,而用诗化的物象去表现内在的美,这是今后鉴赏的重要思路。

  2.找个同学概括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力求简要全面。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7-12 节:

  提问:1.屈原一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为什么“謇謇之为患”?有哪几个原因?

  ①佞臣谗害——反信谗而齑怒

  ②君王不察——荃不察

  ③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余固知—忍而不能舍也

  .2. 这段仍有不少有比喻含义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 “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

  3. 这部分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 总结:

  1.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 学*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

  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与繁荣奋斗终身!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3)

——《离骚》学*目标与教学设计(5)份

  《离骚》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屈原的生*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⑴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⑶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

  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⑷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⑴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⑵《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⑶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

  ⑴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⑵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明确: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⑶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⑴(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⑵学*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⑶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同学们了解了作者屈原的生*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学生对虚词及文言句式的把握较难。

  《离骚》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比兴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一)作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x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x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屈原的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5.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x》)

  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x》)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

  关于“离骚”之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即遭遇忧愁;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别愁”。

  (五)写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学*过程

  任务一:疏通文意梳理行文脉络

  任务设计:

  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通文意。圈出有疑问的地方。

  针对疑问进行指导。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①首先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

  ②接着叙述自已的才能修养、忧虑希望,表达立志改革,愿为前驱的报国之情。

  ③然后追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④最后反思,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反省自己和献身理想的热情。

  3、朗读第一段,总结屈原的“内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出身高贵。诗人自叙族源出身。颛顼为中国远古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的“五帝”之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

  ②出生吉祥。太岁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朱熹说:“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楚辞集注》)

  ③名字蕴含政治理想。“正则”“灵均”,都与“*”有语意上的关联。帛书《十六经》记载了黄帝问其大臣的一段话:“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之,为之若何?”可见,正、均、*,皆为古人的政治理想。

  小结:诗人因出身高贵而自负、自傲、自爱,这是他高洁的自我形象的一个内因,却也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4、明代汪瑗道:“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朗读第二段,屈原怎样阐述“修能”。

  运用比喻。

  无论是佩带香草,还是朝取木兰,夕撷宿莽,都是比喻,是诗人志趣高洁的'表征。

  小结:这种洁身自好的追求,随着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而更加迫切。美人迟暮,如同草木零落,虽有雄心壮志,何以施展?因此,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驾驭骏马,“导夫先路”,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

  任务二:体味诗人的情志

  任务设计:

  1、诵读第三段和第四段,请找出表达诗人品德和情怀的诗句并分析。

  学生探究总结: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体现了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明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至死不渝的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突出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小结:因此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康,故死而不容。”“虽放流,眷顾楚国,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说,“虽与目月争光可也”。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类归纳并分析表达效果。

  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归类分析。

  ①“蕙茝”、“蛾眉”、“兰皋”、“芰荷”、“芙蓉”、“芳”、“繁饰”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②“众女”、“泽”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③“鸷鸟”比喻君子

  ④“方”比喻正直端方的人

  ⑤“圜”比喻世故圆滑的人

  表达效果: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运用大量喻。《文心雕龙比兴》中也说:“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这些论述,肯定了《离骚》的历史地位,也指出它与《诗经》的渊源关系。

  任务三:探寻“美人香草”象征义

  任务设计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和香草”两类意象。分析《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象征义。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形象,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x离、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高洁品质的象征。

  任务四:探究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离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请根据课文总结其艺术特色。

  ①句式的灵活参差。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扩大了诗歌的容量。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楚民歌句法,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出现了不少工巧的对偶句,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交叉使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②“兮”字的创造性使用。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③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运用奔放而瑰丽的想象,将楚地特有的风物引入诗篇,繁多的比喻,不但使叙事、说理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蕴藉有致。

  三.主题归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四.作业

  背诵默写第三段

  《离骚》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过程:

  一、检查预*、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导语:现代有人美妙地《温一壶春光下酒》,远古时楚国的屈原却是用香草、荷花、桂树、木兰来装扮自己,薰香品格,升华身价!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姱,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殬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姱------”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5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比一般的比喻都要高明得多。下面是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离骚》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技巧来抒发政治抱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领悟屈原爱国精神的实质。

  2、了解楚辞的特点及《离骚》开创的浪漫主义传统。

  《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要点】

  1、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3、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

  节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4、疑难指津:

  ⑴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⑵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 “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5、语言揣摩:

  ⑴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

  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⑶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6、名题讲析:

  ⑴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讲析:本题考文学常识。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这些知识在以后的课文中亦会学到。象这一类重要的文学知识,要注意在*常课文的学*中积累掌握。

  ⑵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划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4)

——《离骚》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离骚》教学设计1

  广东版高一课标教材《语文》(必修1)选了屈原《离骚》片段,内容和人教版原先的选段不同,具有相当的难度。刚接触时,学生和老师都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内容的生涩,大多数老师就选择了读,但学生读的欲望不强,目标不明,所以热情不高。学*停留在知识层面,如生字词、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我带学生学*此课,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从什么渠道获取过关于他的信息?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

  关注人物和事件,是学生本能的兴趣。问题以发散的方式由学生去展开,在七嘴八舌中大家勾勒出屈原的最初形象。老师并不下结论,而是直接将兴趣引入课文。

  有学生说《离骚》是屈原的精神自画像。也有学生说因为“君不圣,相空贤”,他要苦求美政;信而疑,忠被谤,他要宣泄愤怒。

  然后迅速切入文本,按照“五读”的环节完成本课的学*。

  一读:

  整体感受他是怎么画自己的,或者说他是怎么苦求或宣泄的?按照自己的感觉诵读课文,把第一遍阅读的感受告诉同桌。

  用分享的形式来完成初步感知,给学生思维的碰撞搭建了第一个*台,这是最基本的合作。深浅、对错、好坏姑且不论,不以老师意志或教参意志僵化约束学生的感受,这种感知体验的过程正是学*的要素之一。

  学生说得很乱,也有说得离谱的,还有自己找参考资料来照本宣科的。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这个环节中得以体现。

  二读:

  老师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根据老师的朗读在原文中画出节奏符号(斜线)和重音符号,并在不会读的、容易错的字词上标注拼音;二是感觉一下《离骚》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这样,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自然地提出来解读,就生成了一些问题。

  如“孟陬”就引出了屈原的出生问题,引出了“血统、出身、气度、名字”等,由内容的描述自然转到去探究内容背后的东西,完成内容到内涵的自然过渡,并且就势而问“为什么”,学生思路活跃而不混乱,就慢慢梳理出“非凡—非凡人—非凡责任”的初步结论。

  至于句式,学生最容易发现的便是“兮”字,由“兮”字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用这么多“兮”字?首先学生解释这个字(楚地方言“啊”),教师适时带出文体知识(楚地特色;楚辞代表作,二句成对,四句成节等)。然后学生由教师的朗读想到抒情性,教师再适时穿插文学常识(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浪漫主义杰作等)。下面一个问题也就自然生成了:按照对屈原情感的理解选读课文,看他抒的是什么情,又是如何抒情的?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即要让学生产生问题,让问题产生于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同时,问题的产生又不能远离文本和学*的目标,所以巧妙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理性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环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恰到好处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同时完成了基本知识的学*。

  三读:

  请学生范读第二段,问学生的新发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最后集中到两点:一是大量出现的第一人称;二是大量出现的香草美人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契机出现了,于是立刻安排讨论,以四人一小组的结合方式,各自选题,进行较为充分的探究。最后请小组发言人总结发言。

  学生们的收获是令人惊喜的:

  讨论“第一人称”,问题有:文章反复出现“我”可见诗人什么特点?和“我”相关联的内容是什么?从中能读出屈原的什么品格?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自我表白的欲望。学生联系第一段来解说。

  ●强烈的自我意识。学生联系反复出现或省略掉的代词“我”来展开。

  ●勇于肯定自我、褒扬自我(带有自我崇拜的味道)。学生联系“内美”“修能”来展开。(这里学生还有了一点小争论,即“自我崇拜”是褒是贬。)

  教师适时拓展:《离骚》2400多字,300多句,直接提及“我”的有80多处,出现频率之高,比较少见。再读,沉思,倾听作者灵魂的声音。学生有精彩感悟:

  ●感觉到了他的悲苦。一个人受了委屈压抑,有苦无处说,积郁难忍,就会形诸文字;屈原因为有“我”所以苦,但又因为能有“我”而见其坦荡。

  ●感觉到了他的孤独。他缺乏在那种权力圈子里巧妙周旋的能力,因此也就注定在这个圈子里难以长久立足。一个无法与众人沟通的“我”,一个遭众人排斥的“我”,怎能不孤立呢?独醒者、自修者注定是孤独者。(有老师的穿插提升在其中)

  ●感觉到了他的执著。这种执著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众人皆醉,世人皆浊,但他不随波逐流。世俗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毫无准则、法度,所以执著最难得。

  ●感觉到了他对自己的珍惜。他若不尊重爱惜“我”,是可以妥协、投靠、改变以取富贵,或者楚才晋用,或者做个逍遥的隐士。但他不愿意,他要“抚壮”还要“道夫先路”。为了成就自己,为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价值观、生命理想,他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了。他是被历史留下名字但毕生从政失意的文人典型。从失败走向失败。他后面还有贾谊、曹植、李白等人。这是天才的悲剧,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都避免不了这样的悲剧。

  ……

  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环节,让学生读透、谈深、说到位,这个学*过程也成了学生精神提升的一个过程。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同时得到了提高,是此环节一大得也。整个过程中老师以关键的语句进行穿插,构成讨论的一个分子,并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讨论“香草美人”,问题有:“香草美人”象征什么?写这些对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发言有:

  ●佩带香草———品行高洁、芬芳。

  ●朝搴夕揽———积极修身,完善自我。

  ●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志向坚贞。

  教师拓展屈原作品中常见意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奸佞。提问:香草仅指作者自己吗?(学生答:还泛指贤臣。)追问:“美人”是谁?(学生一认为是爱恋的女子;学生二否定,说本文不是爱情诗,屈原是爱国诗人,他最担忧祖国,“美人”是祖国;学生三进一步补充:祖国的代表在当时就是国君,爱国就是忠君,所以“美人”是楚王。)学生还在争论,教师适时转移:诗歌有一段专门写到了国君,还写到了其他一些人,我们一起来看看,都写了谁,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屈原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四读:

  品读第三段。联系上面留下的问题,思考,自由组合讨论。最后形成了下列一些意见。

  ●写了尧舜(耿介、得路)和桀纣(猖披、窘步)的对比(自然点一下手法问题)。

  ●写了党人(偷乐、幽昧险隘)和诗人(惟、恐,道夫先路)的对比。

  ●诗人(奔走、不舍)和君王(信谗、怒)的对比。

  ●作者态度:爱憎分明。对楚王:满怀热情、满怀期待,忠诚、忠心。对党人:疾恶如仇,决不妥协。

  ●作者态度何以见?一从对人物的称呼上见(对楚王用荃、灵修、美人等);二从作者对他们的用语上见。

  学生在阅读、探求的过程中,立体地理解了屈原,以及他周围的环境、他所处的时代。

  五读:

  齐读课文。教师提出书面练*的.要求:屈原辞别了这个世界,现在我们用什么语言来辞别他呢?

  作为课堂作业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贴*心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语言的载体得以充分的展示。举例:“千年的尘埃未能掩埋你的风骨,王朝的变更无法改变你的语言。沧桑岁月里多少成与败的轮回,岁月换了容颜,你却在污浊的尘世里行至永远,以至形成了一座雕像、一首咏叹曲,永世挺立,亘古回旋。”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屈原对我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冲击,或许从此以后,我们的生命或多或少会跟他发生某种关系。请找出对你生命影响最大的五个人,分别配一小段评述。

  作业是完全开放的,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感知屈原之后,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需要引导的,或许他们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样除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开始思索人生,让精神层次得以提升。

  反思:

  这是一节常规的讲读课,但学生成了这堂课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课文资源的调动者、整合者。多种学*方式的交替使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深入探究,学生们穿越了文本的重重迷宫,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探究,从探究到生发,从生发到鉴赏领悟拓展……在整个学*过程中,不断有发现,有生成。这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堂课上,《离骚》不仅是以古诗文的形象出现,更是以屈原的傲岸挺拔的形象出现。走*屈原,认识屈原,和屈原对话,这些生涩的文字已经在对话中消融在学生心里。人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落在每一个学*环节中的,它和知识、能力等相交相融,不可割裂。

  具体说来,本课的

  1.学生意识=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从语言到内容,偏重扫除语言障碍这些主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不感兴趣后,把教学切入点调整为对作者的感悟与把握,使得学生学*兴趣大增,同时,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以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了他们作为学*主体的成功体验。学生的范读、学生的发现、讨论与归结问题,都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发现意识=本课的教学始终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开始教师在范读时就要求学生去寻找问题,学生找出了“出生”“兮”等问题,在三读以后,又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学生发现了“第一人称”“香草美人”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生成来自学*现场,因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自然就成了学生自己关注的问题,责任感驱使他们主动思考分析,从而为学*效率的提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3.起点意识=按照过去的常规做法,首先是扫除语言障碍,让学生在词句上能够疏通后才进入内容。但是,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通过注释也能够了解一些文意,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从把握作者入手,进入课文,会有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再相机指导点拨一些语言上的特点,同样可以殊途同归,达到学*本课的基本目的。教学起点也涉及教学中对这些古代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即我们的人文性如何体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就是充分信任学生,站在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学生收获颇多,也颇实在。

  4.拓展意识=在学*的过程中,由学生生发的问题顺藤摸瓜,梳理出一些初步的结论,教师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拓展,由“兮”字拓展到当时的“楚语”再到“楚辞”,由“美人”到“国君”再到各种“意象”,既合逻辑,又自然流转,学生学*起来非常顺畅,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体验了情感,升华了认识。从开始到结束,要求学生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拓展的地方很多,使得课堂学*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发现了“第一人称”“香草美人”等意象后的感悟,就是思维拓展的很好说明。

  5.教师意识=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怎么定位呢?本课的教学就努力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成果的分享者的角色:组织学*,设计切入口,相机诱导,集中大家的问题,比较分析鉴别问题的轻重,引导学生把握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中自然进行一些穿插讲解,及时引导学生的学*拓展。这当中,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因为文字艰深就满堂灌般地一讲到底。在这里,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使得全场的空气都凝重了起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氛围。最后作业的布置,更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台。由屈原到其他一些我们灵魂为之震撼的人物,当我们的学生和这些精神巨人相伴而行,我们可以预想到这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精神成长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一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十分到位,为了完成学*任务,教师还是有牵引的痕迹。不牵怕学生走远,牵了又违背了自主原则,这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二是文本知识点和情感体验的和谐问题没有处理好。本课努力想协调二者,但事实上字词落实还不够。三是由于班额太大,不能把更多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学*过程。

《离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教学设计3

  第一步营造氛围:

  1、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2、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3、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忧──国运艰难

  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第三步沿情寻志:

  1、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2、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离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他是谁呢?

  二、补充背景资料

  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

  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

  2、疏通难字词

  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以:连词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

  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

  因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词,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古今异义: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词类活用: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为动

  厚,推重,形活用为动

  群,名活用为动,合群

  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点语句

  解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板书: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第二课时

  一、生集体读第二段

  二、疏通难字词

  请学生翻译,老师做补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义。

  2、前文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后文说“悔相道之不察兮”,两者之间是否构成矛盾?

  四、写作特色

  1、语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回环反复,更具有节奏感。

  2、修辞手法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众女比喻群奸。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例如蕙、芰荷、茝等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们引向一种更深远美好的境界。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五、总结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在于他所写成的诗歌,使诗歌中的精品,*文学史上的瑰宝,透过这两节课,希望同学们在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能去体会诗人的高尚的品质,为人生树立一面镜子。

  六、作业

  背诵《离骚》并整理出课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用法。

  板书: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操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离骚》教学设计5

  广东版高一课标教材《语文》(必修1)选了屈原《离骚》片段,内容和人教版原先的选段不同,具有相当的难度。刚接触时,学生和老师都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内容的生涩,大多数老师就选择了读,但学生读的欲望不强,目标不明,所以热情不高。学*停留在知识层面,如生字词、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我带学生学*此课,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从什么渠道获取过关于他的信息?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

  关注人物和事件,是学生本能的兴趣。问题以发散的方式由学生去展开,在七嘴八舌中大家勾勒出屈原的最初形象。老师并不下结论,而是直接将兴趣引入课文。

  有学生说《离骚》是屈原的精神自画像。也有学生说因为“君不圣,相空贤”,他要苦求美政;信而疑,忠被谤,他要宣泄愤怒。

  然后迅速切入文本,按照“五读”的环节完成本课的学*。

  一读:

  整体感受他是怎么画自己的,或者说他是怎么苦求或宣泄的?按照自己的感觉诵读课文,把第一遍阅读的感受告诉同桌。

  用分享的形式来完成初步感知,给学生思维的碰撞搭建了第一个*台,这是最基本的合作。深浅、对错、好坏姑且不论,不以老师意志或教参意志僵化约束学生的感受,这种感知体验的过程正是学*的要素之一。

  学生说得很乱,也有说得离谱的,还有自己找参考资料来照本宣科的。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这个环节中得以体现。

  二读:

  老师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根据老师的朗读在原文中画出节奏符号(斜线)和重音符号,并在不会读的、容易错的字词上标注拼音;二是感觉一下《离骚》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这样,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自然地提出来解读,就生成了一些问题。

  如“孟陬”就引出了屈原的出生问题,引出了“血统、出身、气度、名字”等,由内容的描述自然转到去探究内容背后的东西,完成内容到内涵的自然过渡,并且就势而问“为什么”,学生思路活跃而不混乱,就慢慢梳理出“非凡—非凡人—非凡责任”的初步结论。

  至于句式,学生最容易发现的便是“兮”字,由“兮”字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用这么多“兮”字?首先学生解释这个字(楚地方言“啊”),教师适时带出文体知识(楚地特色;楚辞代表作,二句成对,四句成节等)。然后学生由教师的朗读想到抒情性,教师再适时穿插文学常识(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浪漫主义杰作等)。下面一个问题也就自然生成了:按照对屈原情感的理解选读课文,看他抒的是什么情,又是如何抒情的?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即要让学生产生问题,让问题产生于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同时,问题的产生又不能远离文本和学*的目标,所以巧妙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理性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环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恰到好处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同时完成了基本知识的学*。

  三读:

  请学生范读第二段,问学生的新发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最后集中到两点:一是大量出现的第一人称;二是大量出现的香草美人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契机出现了,于是立刻安排讨论,以四人一小组的结合方式,各自选题,进行较为充分的探究。最后请小组发言人总结发言。

  学生们的收获是令人惊喜的:

  讨论“第一人称”,问题有:文章反复出现“我”可见诗人什么特点?和“我”相关联的内容是什么?从中能读出屈原的什么品格?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自我表白的欲望。学生联系第一段来解说。

  ●强烈的自我意识。学生联系反复出现或省略掉的代词“我”来展开。

  ●勇于肯定自我、褒扬自我(带有自我崇拜的味道)。学生联系“内美”“修能”来展开。(这里学生还有了一点小争论,即“自我崇拜”是褒是贬。)

  教师适时拓展:《离骚》2400多字,300多句,直接提及“我”的有80多处,出现频率之高,比较少见。再读,沉思,倾听作者灵魂的声音。学生有精彩感悟:

  ●感觉到了他的悲苦。一个人受了委屈压抑,有苦无处说,积郁难忍,就会形诸文字;屈原因为有“我”所以苦,但又因为能有“我”而见其坦荡。

  ●感觉到了他的孤独。他缺乏在那种权力圈子里巧妙周旋的能力,因此也就注定在这个圈子里难以长久立足。一个无法与众人沟通的“我”,一个遭众人排斥的“我”,怎能不孤立呢?独醒者、自修者注定是孤独者。(有老师的穿插提升在其中)

  ●感觉到了他的执著。这种执著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众人皆醉,世人皆浊,但他不随波逐流。世俗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毫无准则、法度,所以执著最难得。

  ●感觉到了他对自己的珍惜。他若不尊重爱惜“我”,是可以妥协、投靠、改变以取富贵,或者楚才晋用,或者做个逍遥的隐士。但他不愿意,他要“抚壮”还要“道夫先路”。为了成就自己,为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价值观、生命理想,他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了。他是被历史留下名字但毕生从政失意的文人典型。从失败走向失败。他后面还有贾谊、曹植、李白等人。这是天才的悲剧,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都避免不了这样的悲剧。

  ……

  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环节,让学生读透、谈深、说到位,这个学*过程也成了学生精神提升的一个过程。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同时得到了提高,是此环节一大得也。整个过程中老师以关键的语句进行穿插,构成讨论的一个分子,并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讨论“香草美人”,问题有:“香草美人”象征什么?写这些对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发言有:

  ●佩带香草———品行高洁、芬芳。

  ●朝搴夕揽———积极修身,完善自我。

  ●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志向坚贞。

  教师拓展屈原作品中常见意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奸佞。提问:香草仅指作者自己吗?(学生答:还泛指贤臣。)追问:“美人”是谁?(学生一认为是爱恋的女子;学生二否定,说本文不是爱情诗,屈原是爱国诗人,他最担忧祖国,“美人”是祖国;学生三进一步补充:祖国的代表在当时就是国君,爱国就是忠君,所以“美人”是楚王。)学生还在争论,教师适时转移:诗歌有一段专门写到了国君,还写到了其他一些人,我们一起来看看,都写了谁,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屈原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四读:

  品读第三段。联系上面留下的问题,思考,自由组合讨论。最后形成了下列一些意见。

  ●写了尧舜(耿介、得路)和桀纣(猖披、窘步)的对比(自然点一下手法问题)。

  ●写了党人(偷乐、幽昧险隘)和诗人(惟、恐,道夫先路)的对比。

  ●诗人(奔走、不舍)和君王(信谗、怒)的对比。

  ●作者态度:爱憎分明。对楚王:满怀热情、满怀期待,忠诚、忠心。对党人:疾恶如仇,决不妥协。

  ●作者态度何以见?一从对人物的称呼上见(对楚王用荃、灵修、美人等);二从作者对他们的用语上见。

  学生在阅读、探求的过程中,立体地理解了屈原,以及他周围的环境、他所处的时代。

  五读:

  齐读课文。教师提出书面练*的要求:屈原辞别了这个世界,现在我们用什么语言来辞别他呢?

  作为课堂作业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贴*心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语言的载体得以充分的展示。举例:“千年的尘埃未能掩埋你的风骨,王朝的变更无法改变你的语言。沧桑岁月里多少成与败的轮回,岁月换了容颜,你却在污浊的尘世里行至永远,以至形成了一座雕像、一首咏叹曲,永世挺立,亘古回旋。”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屈原对我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冲击,或许从此以后,我们的生命或多或少会跟他发生某种关系。请找出对你生命影响最大的五个人,分别配一小段评述。

  作业是完全开放的,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感知屈原之后,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需要引导的,或许他们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样除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开始思索人生,让精神层次得以提升。

  反思:

  这是一节常规的讲读课,但学生成了这堂课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课文资源的调动者、整合者。多种学*方式的交替使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深入探究,学生们穿越了文本的重重迷宫,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探究,从探究到生发,从生发到鉴赏领悟拓展……在整个学*过程中,不断有发现,有生成。这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堂课上,《离骚》不仅是以古诗文的形象出现,更是以屈原的傲岸挺拔的形象出现。走*屈原,认识屈原,和屈原对话,这些生涩的文字已经在对话中消融在学生心里。人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落在每一个学*环节中的,它和知识、能力等相交相融,不可割裂。

  具体说来,本课的

  1.学生意识=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从语言到内容,偏重扫除语言障碍这些主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不感兴趣后,把教学切入点调整为对作者的感悟与把握,使得学生学*兴趣大增,同时,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以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了他们作为学*主体的成功体验。学生的范读、学生的发现、讨论与归结问题,都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发现意识=本课的教学始终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开始教师在范读时就要求学生去寻找问题,学生找出了“出生”“兮”等问题,在三读以后,又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学生发现了“第一人称”“香草美人”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生成来自学*现场,因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自然就成了学生自己关注的问题,责任感驱使他们主动思考分析,从而为学*效率的提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3.起点意识=按照过去的常规做法,首先是扫除语言障碍,让学生在词句上能够疏通后才进入内容。但是,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通过注释也能够了解一些文意,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从把握作者入手,进入课文,会有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再相机指导点拨一些语言上的特点,同样可以殊途同归,达到学*本课的基本目的。教学起点也涉及教学中对这些古代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即我们的人文性如何体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就是充分信任学生,站在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学生收获颇多,也颇实在。

  4.拓展意识=在学*的过程中,由学生生发的问题顺藤摸瓜,梳理出一些初步的结论,教师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拓展,由“兮”字拓展到当时的“楚语”再到“楚辞”,由“美人”到“国君”再到各种“意象”,既合逻辑,又自然流转,学生学*起来非常顺畅,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体验了情感,升华了认识。从开始到结束,要求学生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拓展的地方很多,使得课堂学*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发现了“第一人称”“香草美人”等意象后的感悟,就是思维拓展的很好说明。

  5.教师意识=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怎么定位呢?本课的教学就努力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成果的分享者的角色:组织学*,设计切入口,相机诱导,集中大家的问题,比较分析鉴别问题的轻重,引导学生把握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中自然进行一些穿插讲解,及时引导学生的学*拓展。这当中,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因为文字艰深就满堂灌般地一讲到底。在这里,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使得全场的空气都凝重了起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氛围。最后作业的布置,更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台。由屈原到其他一些我们灵魂为之震撼的人物,当我们的学生和这些精神巨人相伴而行,我们可以预想到这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精神成长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一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十分到位,为了完成学*任务,教师还是有牵引的痕迹。不牵怕学生走远,牵了又违背了自主原则,这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二是文本知识点和情感体验的和谐问题没有处理好。本课努力想协调二者,但事实上字词落实还不够。三是由于班额太大,不能把更多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学*过程。

《离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5)

——《离骚》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离骚》教学反思1

  离骚远离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屈原,喜欢《楚辞》、喜欢《离骚》。就本人来说,不是很喜欢屈原的那样子的做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刚上完第二课时的离骚,发觉学生跟我的意见有一致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在备这一课的时候,能够以*常的心态去接受屈原,虽然不赞同他的做法。而学生却不同,他们如果不喜欢这个人,他们就有排斥的意味。特别是男生没有人特别喜欢这样的文章,又是属于古典诗歌,对它的学*,简直说是痛苦的。只有痛并快乐着才是我们进入文本的先决条件。刚开始导入的时候,让他们用“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结构句式来说说自己对屈原的评价。这样的问题一打开,让我特别吃惊的事情来了,个执一词,不知道如何收拢。而鄙视远远比赞美的的`呼声强烈。我如何才能让他们能够转变这样的局面成了我继续上课的关键。我只能以现代的中学生如此评价,而文学史上的评论家们却给以很高的评价。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的评论是否中肯一些,而我们是不是太偏激了一些,是不是给历史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没有预*,于是就有了学*时,连它讲了什么内容都不知所云,只能耐着性子,把备好的课上下去。将屈原的品行修能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政治理想加以分析,和他写作上比喻移情的用法予以解释,并让学生下去,自己去找出相关的句子。

  这堂课就如此匆匆结束,少了读,少了背诵,少了学生的参与,多的只是老师念经式的灌输。静下心来想了想,可能让他们自己先预*一下,看一遍相关注释,下一节课再来讲会不会让学生收获大一些呢。以后的教学当中,应注重基础应该是我现在要改变的一种教学方式。难点的突破最好放在学生提问的时候,也许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例入会考篇目的文章的学*,只能以积累屈原名言,提高他们的写作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了。

《离骚》教学反思2

  如今,屈原的《离骚》《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讲解,也未尝不可,因为高考题或者是统考题,顶多只有一两句默写,犯不着下死力气深入钻研,准备教案。只是这样以来,可就苦了学生,他们年纪尚小,靠老师从教参书上生吞活剥得来的“点拨”,准确地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硬灌”,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也成了教师口中枯燥无味的“咬木嚼蜡”,大大伤害了学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连呼:“难学,语文难学,甚至比外语还要难学,难于上青天啊!”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所以我就不打算给学生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了。”

  如果从急功*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2000年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记得当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离骚》,心有灵犀似的,禁不住先读为快。而且后来还读到下面一段故事: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如作者生*、创作背景、神话传说、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硬是赶走了闻一多。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闲谈时,也许我经常讲屈原,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称职的屈原研究专家。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了。20xx年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以致出现了多个学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补充说一点,周冰同学对屈原有独到的感悟,课余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有关材料,激发了她为学业“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20xx年高考,以62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

  这就是我教《离骚》真实课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时,我的讲解居然不同于课文上的翻译,学生们都说我的理解比编书的专家讲析还要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看来我也许真的成为“专家”了。

《离骚》教学反思3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教学反思4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教学反思5

  《离骚》这一课学*起来有三难:难读,难背,难理解。

  一难:难读

  难读的第一个原因是《离骚》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学生初拿到课文连读都都不下去。难读的第二个原因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句中停顿难以掌握。

  二难:难背

  《离骚》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诵的。学生一听说要背诵,急得头都要大了。迫于压力学生死背硬记。即使当时背会,考试考出来仍然写不出来。有些学生从心底就抗拒背诵。

  三难:难理解

  《离骚》一文中很多字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句子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参照课文下的注释,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我是一字一句讲给学生的。一节课真的很累,感觉大脑缺氧。可学生并不领情,一节课下来,书本比那刚擦过的玻璃还干净。抽查背诵,不会;做练*,不会。当时真的很生气,可生气没用啊,不解决问题。我就思考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做了很多无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体验,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重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典型的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实践和思考。再拿到《离骚》这篇文章时,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确定课时与学*目标

  备课时,我根据《离骚》的内容和背诵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把内容分散在三个课时中,并确定了每课时的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听读并朗读课文,简单了解一下屈原的经历,然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离骚》这首诗歌虽然难懂,但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是非常详细的。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学生可以熟悉注释和诗歌的内容,二、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把教师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学生状态,学**惯。

  第二课时的学*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一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四个问题贯穿课堂。第一个问题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怀”;第二个问题是“屈原遭受贬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概括总结”;第三个问题是“面对贬黜,屈原内心感受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是“面对不公*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选择的”。

  第三课时的学*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二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简单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二、把自主学*与合作学*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翻译《离骚》,我采用了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不会把课堂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因为时间紧,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到了第二课时,问题有些难度,如果还采取自主学*的方法的话,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对抗的心里,所以在本课时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是语言交流,实则是思维的碰撞,用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用一个智慧激发另一个智慧。很快同学们就把问题的答案概括出来了,而且很准确。连我自己也被学生的学*热情感染了,被他们的敏锐的思维吸引了。多么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爱他们呢!

  三、与学生约定背诵时间

  *几年高考,《离骚》中的诗句时不时的会出现,所以背诵《离骚》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离骚》真的'很难背会。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吧诗句放在语境中讲,但背诵起来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背会,否则罚抄十遍。这样做既符合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放松。到约定时间后,我抽查了几位学生,学生们背诵的还不错。我心里有点小小窃喜。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我们用心,他们还是会顺着我们来的。

  这就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学*《离骚》时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圈里的各位专家的指导。在这里先谢谢了。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6)

——《离骚》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离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①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②替:废弃、贬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④固:本来。错:通“措”,措施。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度:法度,准则。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圆”。周:合。孰:何。

  ⑦尤:罪过。攘:忍受。诟(gòu):耻辱。伏:守、保持。

  五、品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屈原的生*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句,整体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导

  二、整体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体式: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二、难句赏析、补充理解

  1、开头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补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A、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使楚国强大。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修明法度,法不阿贵,不分贵贱,选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自然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内容: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坚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

  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从这几句看到什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理解:

  这几句是从社会风气的败坏上来进一步阐述。所谓上行下效,君王昏聩,导致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破环规矩;甚至开始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在这样污浊的官僚体制下,屈原就显得“突兀”,他的清高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司马迁所云:“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诋毁下,君王听信谗言,疏远、流放了屈原,他内心郁闷不已,无奈而痛苦的慨叹。

  在一片狼藉之环境中,在乌烟瘴气之风气下,作者忧心如焚,作者势单力薄,无力抗争,只有形影相吊。

  7、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理解: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一个是鸷鸟和凡鸟,一个高贵,一个*凡,它们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它们是绝对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诗人虽然抑郁难*,但情绪趋向*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理解:

  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10、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理解:

  是指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取变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理解: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铁骨铮铮。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理解:

  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看两幅屈子行吟图

  1、当代画家傅抱石1953年的画作

  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大片的画面让于江水,让观众在聚焦屈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2、这是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一幅木刻画,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空白大地,随意铺设,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的意境,流放时期的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遥观,绝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画外。这幅画加强了屈原飘然选行的氛围,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两位画家都展示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神,这节课,我们就走*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深刻体会屈原的形神气质。

  二、深入研  一)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结合文本语句,立足原诗回答

  学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制芰荷两句高余冠两句佩缤纷两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喜欢佩戴缤纷繁多的饰品,时时散发浓烈的香气,

  3、为何要言以“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

  以这样的穿着比喻人的美德,不厌其烦的描述种种衣服,佩饰、芳香、光泽,是诗人表明自己修身之严,给人以无限庄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洁脱俗,与众不同,注重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4、外在形象:高洁、脱俗

  三)内在品质或内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质

  语言凝练,角度力求全面

  2、集体交流

  3、教师同步补充精确

  内在品质:至美至善

  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献身理想

  进不入.....退将: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好修姱.....+

  佩戴香蕙,采集白芷:崇尚美德,注重修身

  4、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矢志报国,忠贞不渝∕伟大的爱国精神

  长太息.....多艰的呼号,千百年来,仍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关心民生疾苦是屈原美政理想最为崇高的一面。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贯穿于全诗准确来讲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离骚》的开篇首先以十分庄重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美名”是含蕴深邃的。

  他强调自已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生辰,美好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诗人表明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欲报效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尤其能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楚国重新振兴,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这种爱国之情5、屈原所生活的环境:

  与怀王矛盾:怨灵修……终不-----→昏庸不察,不辨是非,不分忠奸、信谗多变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君王昏庸

  与群小矛盾:“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小人谗毁,同僚诽谤中伤群小贪婪嫉妒无所不为

  与群芳(培植的人才)矛盾:-----→随风转舵,堕落变质(哀众芳之芜秽)

  世俗:“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谗媚逢迎或世俗投曲

  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污浊,看不到一丝正义希望的环境。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是一个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悲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6、最可贵的品质之二是不改操守,坚持真理

  在打击面前,表示亦余心..-未悔,在奸佞谗毁面前,仍坚守大义“余不忍为此态也”,被迫离开政坛后,不改初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虽体解…岂余心?

  尽管诗人曾孤独苦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回朕车以复路……”

  诗人也发出过痛苦无奈的慨叹“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一个“独”字,可想见诗人心境,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想今日到此地步。

  诗人对自己与群小的关系认识使十分清醒的

  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在污浊的现实面前,在孤独、失望之后诗人的态度是

  操守不改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四)屈原悲剧的原因?

  1、自己品德高尚,志向高远香花香草的句子

  2、君王昏庸

  3、小人谗毁

  4、群芳变节

  5、世俗投曲

  6、不改操守、保持清白,献身正道(正道直行,以事国君)

  评价:

  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在邪恶充斥、是非颠倒的时代,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已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妥协!

  五)重温爱国殉国是屈原的唯一选择

  1、之前,学  依据:宁赴湘流,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同流,卑躬屈节)

  至于著述修学,在国家汲汲衰败的局势面前,救国心切的屈原是不可能有一份安静著述的心思的。

  隐遁江湖,豁达潇洒

  ×隐居,需要一颗抛开世俗的心,楚国是屈原的生命,“帝高阳之”强调与楚王同宗共祖,出身高贵,言自己对楚国的兴亡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

  心不自由,形岂自由?

  《渔父》与渔父的对话,也是屈原坚定或动摇的内心冲突,最终还是坚持理想、信仰

  另择高枝(离开楚国,楚才晋用:比喻本国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灵活变通

  《离骚》可分为两大层,

  课文节选是层一,侧重于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

  层二,侧重于超现实的想象,表现灵魂的上下求索,是虚写

  ×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

  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

  自己的故乡楚国,是就此远离这黑暗的已毫无希望的祖国呢,还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仆夫:凤凰,马:飞龙,我的凤凰悲戚,飞龙恋栈,他们蜷曲起身子,不肯向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终于还是留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3、评价:

  这样,诗人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污浊的环境,倔强的坚守,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离开楚国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唯有,以死殉国,捍卫理想。

  他的死是与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

  是保持生命永恒的纯洁;

  是以死明志;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财富。(与日月争光)

  三、现实意义: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自为追求不同,接受的思想熏陶不同

  屈:人格高洁,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司:接受孔子以来的“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提出“人或有一死,”“勇者不必死节”的生死观,有“忍辱立名”的荣辱观,所以隐忍完成《史记》。

  2、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以生践志,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中,不少知识分子罹难,一部分自尽,一部分活下来,完成未竟事业,前者师从屈,后者

  以司为训。

  3,、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怎么做?

  生命是宝贵的,当你真的要把自己推向生死边缘的时候,请:

  直面人生,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

  正视挫折的生命才更有力量。

  四、听听不同的声音: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指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

  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应贵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后彦之英也。”

  请发表你的看法及思考

  五、结课

  六、作业:

  写一篇学  教学任务: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群文比较

  教学过程:

  一、直导:

  这节课,探究《离骚》的艺术成就,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或者比喻象征手法

  二、深入解析:

  -找出节选部分的例句

  扈江离…朝搴阰…既替余…步余马…

  制芰荷…芳与泽…佩缤纷…

  怨灵修…众女嫉…日月忽…

  1、用香草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注意加强人格修养

  用香草比喻群贤

  灵修美人比喻君王

  惟草木一句中美人理解:君王或自比

  2、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

  示例分析: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鉴赏: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

  4、作用:

  各种香花香草,具有象征意义,使作品含蓄,富有韵味,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意蕴美。

  三、其他技巧体会

  一)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二)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三)对比

  群小奸佞----------→屈原的忠心,耿直,卓尔不群

  四、整体再读课文感知+练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五、初步多角度群文比较

  一)内容上:

  弃妇诗,逐臣诗

  《氓》里的弃妇之所以被弃,《离骚》节选里的逐臣之所以被逐,都不是因为自身的过错,他们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

  正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性,对弃妇诗的解读出现了有本意向象征意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曹植的《七步诗》、朱庆余的《*试上张籍水部》、张籍的《酬朱庆余》都是这种类型。

  二)风格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国风》则和《楚辞》并称“风骚”。

  《氓》恰好选自《国风·魏风》,是一首魏民歌。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氓》里用来比兴的物象,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物,这是由《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所决定的,限于诗歌篇幅,《氓》里的比兴只能以零散单一的形式出现,无法构成系统,往往只是这一首诗里的一两个意象。

  《离骚》(节选)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用于比兴的物象,不再局限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凡诗人所见所闻所梦所想,都可能见诸笔端,如灵修、美人。《离骚》全诗里还有宓妃、佚女、虬龙、鸾凤等词。这种虚构的想象复杂深刻,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极现浪漫主义特色。

  此外,《离骚》(节选)里用于比兴的香草,在整首诗里共有几十种,就如江离、辟芷、秋兰、桂树、秋菊等,构成了一个恢弘的抒情体系,形成了香草美人传统。

  六、小结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镌刻着心志的诗文,还是穿透时空,雕镂我们的灵魂。贯穿全诗的忠怨之情,让我们感同身受。因忠生怨,因忠之切,所以怨之深。

  伟大的艺术,自是美的无尽藏。

  首先是,屈原光辉人格的崇高美,美政理想,矢志报国∕深厚的爱国情怀,使他的人格峻洁、高大,为我们中华文化奠定的是深沉刚烈的精神底色。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

  其次是,慷慨激昂的悲壮美,屈原的悲剧是政治的悲剧,他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对后果有足够的估计且义无反顾,他坚毅不屈,苦苦追求,这些昂扬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香草美人的写法,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

  使诗歌更绮丽。

  六、作业:屈原名句摘抄并赏析。

《离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离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预*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任务:初步感知,疏通字词

  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三课时

  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出身 楚怀王同宗

  内美 兴盛 楚王

《离骚》教学设计5

  离骚 屈原

  一、导入:

  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1)

  二、文学常识

  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2)

  2.伟大的诗人屈原(PPT5-6)

  (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失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解题:(PPT7-8)

  三、预*检测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ín)

  揆(uí) 肇(zhà)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汨(ì)

  2.词语解释

  皇:大。 览:观察。 揆:揣度。 道:通导,引导。

  肇:开始。 名、字:用作动词,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3.诵读指导(PPT10)

  4.诵读指导(PPT10)

  5.自译诗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唯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四、文本研*:(PPT13-14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还此都,不比异姓卿。(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

  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 ”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17)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18)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7)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范文5份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用一两件具体的事夸夸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2、能抓住父母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写出他们对自己的爱。

  3、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难点】

  1、事情怎样写才具体。

  2、如何才能抓住神态动作来写。

  3、真实感受怎样表达。

  【设计思路】

  话题导入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可以从课文《可贵的沉默》或《妈妈的账单》导入;可以运用抒情性的语言激情导入;也可以先讲述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然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交流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整理自己想说的内容,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注意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还可以提醒学生口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只谈具体的事情,也可以结合感受来谈。学生谈的比较多的可能是生病时的照顾,节日买礼物带来的快乐等,这是一个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爱。谈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父母时,可以谈谈以前是怎样做的,开展综合性学*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在向父母表达爱时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大家想办法,出主意。教师应注意关注情况特殊的孩子,如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尽量使他们同所有的学生一样感受到亲情和爱。

  【备课策略思考】

  1、本次的*作的重点应围绕“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话题是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一是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二是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2、本设计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教师成了*等中首*。教师启发谈话以激发*作兴趣,指导交流以引发思维,拓展思路,采用比赛、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这样,学生就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趣快乐。

  【本次*作指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丁丁说,他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请大家一边听他为妈妈写的歌,一边找一找他的妈妈好在哪里。播放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板书: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二)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教师谈话:先讲述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然后激情导入: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世界上最亲情的爱是父爱。我们每一天对生活在快乐的日子里,在父母的关怀下健康成长。能不能告诉老师,你的父母是怎样爱你的呢?

  2、教师提示:爱的方式不同,如生活中的爱、生病时的爱、学*上的爱、游戏中的爱等等。你愿意介绍哪一方面父母的关爱呢?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2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尤其是妈妈的关爱,那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呢?你能说一说吗?

  2.揭题:是呀,听了刚才小朋友讲了妈妈对你们的爱,老师都很感动。有一个小朋友把对妈妈对他的爱写成了一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妈妈的爱》。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自读课文,提示方法:自己独立或与同桌合作完成识字,练*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把生字词用横线划下来,同桌互相认读,检查自学情况。

  3、出示词语:衣裳、遮住、滚烫、暖瓶、说谎、批评、责备、教诲、清早、滴落、额头、湿透、

  4、学生自读,然后指名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齐读词语两遍。

  5.抽读生字卡,并用所读生字组词。

  三、再读课文。

  (一)教师指导学*一小节。

  1.大声朗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读的部分。(据学生回答相机一一出示课文)

  2.你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3.还有哪些小朋友也喜欢这一小节,一起来读一读。

  4.妈妈晚上帮我扇扇子,妈妈不困吗?妈妈不热吗?她自己不扇,还要为“我”扇,“汗水却湿透了衣裳”,她比“我”还热呀!那么,妈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5.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6.老师总结。

  7.自己低声朗读第一小结,把妈妈对我深深的爱意和我对妈妈深深的感激读出来。

  (二)小组自学其余几小节。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读(学生评价)——分男女生读——小组读。

  2. 提问:妈妈在教导你时,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做的?最好怎么做?

  3、除了这个小朋友写了妈妈对他这些方面的爱,你的妈妈对你还有哪些方面呢?你能说说吗?

  4、请把你说的写成一篇日记。写完之后自己自查,纠正错别字。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1.认读词语:卡片、衣裳、遮住、滚烫、暖瓶、说谎、批评、责备、教诲、清早、滴落、额头、湿透、

  (小组开火车读)

  2.认读生字卡并扩词:清、 校、 伞、身、暖、瓶、晴、责、亲、切。

  二、练写“清、 校、 伞、身、暖、瓶、晴、责、亲、切 、

  ”十字。

  1.观察这十个字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偏旁部首。

  2.出示写有这十个字的田字格,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怎样把这十个字写好?分别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3、指名边书空边说笔顺,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4.学生自由练写,同桌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写“伞 责 亲”三字

  1.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它们的特点。

  2.讨论“伞 亲”的笔顺,指名汇报,教师范写,集体书空。

  3.观察田字格里的“伞 责 亲”,讨论怎样书写漂亮?

  4、学生尝试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练写“暖 瓶 晴”三字

  1.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它们的特点。

  2.讨论“暖 瓶”的笔顺,指名汇报,教师范写,集体书空。

  3.观察田字格里的“暖 瓶 晴”,讨论怎样书写漂亮?

  4、学生尝试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写字比赛:在两分钟内书写以下词语,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1. 清早、校园、打伞、身体、暖瓶、眼睛、责备、亲切。

  2.教师巡视评价,表扬又快又好的学生,注意指出学生笔顺或结构上的失误。

  六、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白胡子的老爷爷,他想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比比你们谁听得最仔细?

  2. 揭题: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三个儿子》。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自读课文,提示方法:自己独立或与同桌合作完成识字,练*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把生字词用横线划下来,同桌互相认读,检查自学情况。

  3、出示词语:井边、歇着、灵巧、黄莺、嗓子、疼痛、沉甸甸、衣裳、遮住、滚烫、暖瓶、说谎、批评、责备、教诲、清早

  4、学生自读,然后指名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齐读词语两遍。

  5.抽读生字卡,并用所读生字组词。

  三、再读课文。

  (一) 指名接龙读课文。提问解析:

  1、 第一、二个妈妈分别是怎样夸她的儿子的?

  第三个妈妈她是怎样说的呢?

  2、 当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着水桶回家时,他们分别又是怎样做的呢?

  3、 谁才是妈妈真正的儿子?

  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1、 先分组讨论表演。

  2、 抽表演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鼓励胆小的学生积极参加。

  四、课文拓展。

  1、 简单介绍三八妇女节。

  2、 小朋友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看妞妞、毛毛、冬冬给妈妈准备了什么礼物?你准备给敬爱的妈妈送上一份什么礼物呢?

  3、 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 学生自由回答。

  5、 教师总结。

  五、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复*生字

  1.抽读生字卡:井 巧 呢 提 桶 疼 累 像 吧,并用该字组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井边、歇着、灵巧、黄莺、嗓子、疼痛、沉甸甸、衣裳、遮住、滚烫、暖瓶、说谎、批评、责备、教诲、清早

  二、练写“巧 提 桶 像”四个字

  1.观察字形结构,说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以及组成部分。

  2.讨论这四个字的笔顺,指名说,书空练。

  3.观察四个字的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互相说说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4.在生字本上自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提示注意:“像”字的右边部分的笔画和笔顺。

  三、练写“累”字

  1.观察字形结构,说出“累”字的偏旁部首以及组成部分。

  2.说说:“累”字的两个部分,该写在田字格的哪个位置比较好看?

  3.自由练写,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写下部分时的笔顺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四、练写“痛”字

  1.想一想这个字的部首、笔顺,指名说,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观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自由练写,巡视指导。

  五、快速记忆听写比赛。

  1.板书词语:井边、灵巧、疼痛、提起、桶子、很累、相像、是吧。

  2.三分钟时间内自由书写、记忆。

  3.听写,指名二生板演

  4.集体批改板演,同桌互评;对全部正确的学生提出表扬。

  六、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一、揭示学*任务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通过《语文天地》的学*,了解和掌握一些语文基础知识。

  二、基础练*

  (一)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词语)校 郊 较 胶

  妈

  迷

  该

  2.齐读这组生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3.小结:在这四个字里“交”字是它们的读音,也就是声旁。

  4.你还能举出哪些“交”作声旁的字吗?

  5.学生列举,教师补充板书。

  6.那下面“马、米、亥”字做声旁的字吗?

  7. 学生列举,教师补充板书。

  (二) 连一连。

  1.(课件出示)凉爽的 家

  遮雨的 手

  明亮的 光

  温暖的 风

  整齐的 伞

  2. 读一读例词。

  3. 同桌讨论一下怎样连线比较合适。

  4. 学生自由回答,全班评析。

  5. 你来当当“小医生”动动小手术,看看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家、手、光、风、伞”?或者“凉爽的、遮雨的”等还可以形容什么?

  6. 学生自由说,给说得好的学生以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地想,大胆地说。

  (三) 照样子说一说。

  1.(课件出示)第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翻着跟头,像车轮子在转,真好看!

  第二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唱起歌来,像黄莺一样,真好听!

  —————————————————像————————---------!

  2.指明读一读。

  3.谁能照样子来说一句话呢?同桌交流。

  4.指明说,全班指正。

  5.把你所说的在书上写下来。

  (四)小结下课。

  第六课时

  一、读一读《塘鹅妈妈》

  1.自由地大声练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或者询问同学、老师。

  2.简单介绍塘鹅。

  3.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分组分段落读课文

  4.想一想、说一说:你喜欢塘鹅妈妈吗?为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塘鹅的小知识呢?

  二、讨论会:夸夸我们的妈妈。

  1、听录音:

  小红说:“我的妈妈工作很忙,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

  小明说:“我的妈妈手特别巧,她织的毛衣比商店里买的都好看……

  小立说:“我的妈妈爱帮助人,她经常照顾邻居张奶奶……

  2、六人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我的妈妈有些什么优点?你怎样夸夸你的妈妈?

  3、指名上台说说

  4、教师小结。

  三、学*金钥匙。

  1、 你*常的日记写些什么呢?你喜欢写日记吗?

  2、 学生自由回答。

  3、 读读,学学金钥匙里面的话。

  4、 练写一篇(对篇幅、写法等都不限制)。写完后让学生自查,同桌互查,纠正错别字。

  5、 今天学*了金钥匙,你有什么收获?

  四、小结下课。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及孩子对妈妈无私的爱。

  2.通过找生字娃娃的方法识字,使学生认识扇、裳等10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诵读诗歌。

  4.通过感悟语言文字,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爱,世界充满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正如歌中所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这种很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妈妈的爱。)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并且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3.我发现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生字学得怎样呢?老师考考你们。(生做找生字娃娃的游戏)。

  (1)教师喊,学生找。

  (2)学生喊,教师找。

  (3)小组的同学互相做一做。

  4.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生字很快就学会了,这首诗你们读得怎样呢?请5个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

  三、精读课文,体味母爱。

  1.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学,有没有信心?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

  出示:

  a.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歌来读。

  b.通过读这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c.小组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2.学生按建议自学。

  3.汇报学*情况。(指名读,比赛读,评价读、示范读。教师指导读。)(随机板书)

  学*两个自然段。

  4.自学其他的三小节。

  5.指名配乐通读课文。(刚才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读的课文也特别棒,谁能勇敢的站起来,完整的读一遍课文给大家听。)

  小结: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还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妈妈每天都细心的照顾我们,所以我们大家都生活得很幸福。谁能像书上那样举个例子说说妈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

  四、联系生活实际夸夸自己的妈妈。

  1.学生夸妈妈。

  2.冬冬的话。

  听了你们的话,和我们一起上小学的冬冬也很想夸夸自己的妈妈。大家想不想听?(出示课件)

  3.冬冬还把对妈妈的夸奖仿照课文的样子,写成了一节小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出示课件)

  4.下面同学们也把刚才你夸妈妈的话整理成小诗的样子说出来。(小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五、结尾。

  把你对妈妈的赞扬写成一首小诗,回家读给妈妈听。

  简评:

  在本节课中,教师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他们学*兴趣、促进主体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保证。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就要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创造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放手识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安排识字游戏,激发学生学*生字的兴趣。

  经过二年级一学期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生字的学*,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自学。继续进行随文识字后,通过小游戏,使学生感觉学*生字不是枯燥的,而是一种乐趣。

  3.创造性的安排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时适当地采用教学手段。如初读课文时,学生愿意学*哪一段就学那一段。把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加深体验。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语文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语文学*外延到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在这一节课中,这一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出妈妈无私的爱,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去发现妈妈的爱,使孩子体会到、意识到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深深的母爱当中。

  5.有机渗透语文天地的学*。

  在本课中,我把语文天地中的夸夸自己的妈妈和金钥匙有机的渗透到本节课中,并不是唯一不变地、呆板地去学*。让语文天地也变得活起来。

  6.写话一直是学生掌握知识薄弱的环节,所以在安排夸奖妈妈时,让学生很熟悉的冬冬做榜样,降低以诗歌的形式写话的难度,也不至于枯燥无味,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兴趣。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报,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1、两名学生情境表演《给妈妈洗脚》。

  2、提前要求学生准备能够体现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照片、录像、玩具或小礼品等。

  3、准备为回报父母之爱的的礼品。

  4、孟郊《游子吟》的配乐朗诵投影。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氛围渲染

  临*上课之前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将学生带入爱的氛围。

  二、 情境剧导入,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组课文的学*中,我们一定了解到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对我们的爱深厚而无私;同时,我们也在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感激、回报父母的爱。请欣赏下面的短剧《给妈妈洗脚》。

  三、 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同学们,从上面的情境短剧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 我们对父母的爱。

  2. 妈妈辛苦了,给妈妈洗脚。

  3. “三八”节的时候,我就给妈妈洗过脚,妈妈特别感动。

  4. 母亲节快到了,我也要给妈妈洗一次脚。

  5. 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也要学会爱他们,感激他们。是的,同学们,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伟大而且无私的,你们是否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了呢?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者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能够体现父母之爱和回报父母之爱的故事,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 四人学*小组交际,推选优秀代表。

  1. 组员轮流说,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向同学介绍。

  2. 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提问,注意把事情的细节说清楚。

  3. 推选优秀代表参加进行交际展示。

  五、 全班交际。

  各组代表轮流交际展示。形式可以有:展示准备的物品,并介绍物品后面所蕴藏的感人故事;情境表演……

  六、 试着对父母说几句话,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七、 选出优秀交际选手。

  八、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让老师很受感动。是的,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可以让我们一辈子铭记,一辈子充满感激,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朗诵孟郊《游子吟》,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结束今天的课。

  九、 作业。

  把自己准备的为回报父母之爱的的礼品用能感动父母的方式送出去。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妈妈的爱》是一首儿童诗。这首诗选择了五个生活片段,前三节分别从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扇扇子,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几个生活细节上给孩子无私的爱,后两节,妈妈的爱体现在对“我”思想成长的关怀和帮助上,同时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全诗充满亲情爱意,朴实无华、文质兼美,以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密切地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母亲,体验母爱,感受亲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亲情。

  2.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生字7个,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8个。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用真实的体会感悟诗歌内涵。仿写一节小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羽毛扇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诗歌《妈妈的爱》,了解妈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2.能够初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随文理解、认识“湿透”“遮”等生字词。

  4.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妈妈的爱,仿写诗歌。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再现爱(2分钟)

  1.有一种爱,它倾尽所有,毫不保留,为你付出一切,不求回报。在音乐家眼里,它是一串串跳动的音符(播放音乐),在画家眼里,它是诗意浓浓的画卷(展示图片),在诗人眼里,它是一个个浓缩的文字。我们的今天要学的就是这样一首诗。它是?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味爱(8分钟)

  1.老师特别想听你们读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歌,一会儿请五位学生各读一个小节。

  2.同学们基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达到了我们预*的要求。那生字词是不是也已经掌握了呢?

  请三个小老师带读。

  男女生比赛读。

  每一个字都是一朵小花,让我们把它献给我们的妈妈吧!开火车读。

  3.字词都回到诗歌里了,短短的诗歌,却表现出妈妈浓浓的爱!孩子们把你们的声音静下来,把心沉下来,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

  五节诗歌就是五个小故事。在诗人刘丙钧的笔下妈妈的爱是什么?(板书: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三、联系生活,读出爱(20分钟)

  1.是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责备的目光,还是亲切的教诲。孩子们在诗歌中有妈妈的爱,在你的生活中更充满了妈妈的浓浓深情。在听诗歌朗诵时,你是不是也回想起了妈妈为你做的事情呢?你是不是也有和文中差不多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从诗歌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小节读一读,想着你是在对着你最爱的妈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大概了解学生选择的小节。)

  2.学生交流自己感受较深的小节。(按学生交流的顺序,讲三个小节。)

  (1)我对第一小节感受特别深

  预设:学生说自己的经历,教师给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再问这小节诗歌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引入下一个预设。

  预设:妈妈为了给我扇扇子,热得衣裳都湿透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出示字卡“很热”和“很热很热”对比读,体会叠词的作用(起强调作用,读起来也比较有节奏感),指导朗读。诗歌中还有两个这样的叠词,你发现了吗?(很凉很凉、很烫很烫)学生自己读这两个词语。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少用扇子了。你热了,妈妈会给你开风扇,开空调。可是,老师这一代人小的时候确实是在妈妈的扇子下度过了闷热的夏夜。老师对这一小节的感受也很深。(师范读)

  妈妈的这一动作给我带来了清凉的风,让我甜甜地入睡,而妈妈却加倍的热呀,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妈妈为了让我们休息好,宁肯让汗水湿透衣衫,可见,妈妈的爱多么无私!从这里你们能体会妈妈的爱吗?齐读

  (2)我对第二小节感受最深。

  预设: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个别读,教师指导。

  为了给我遮雨,雨水全打在妈妈的身上。

  你们观察过妈妈的伞是朝那一边倾斜吗?

  是啊,妈妈怕孩子淋了雨着凉,可是妈妈就不会着凉感冒吗?这就是我们的妈妈,在我们需要时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好妈妈。(有和妈妈一起遮伞的经历的站起来,一起读读这个小节。读出对妈妈的感谢。

  在这个“遮”中,也藏着妈妈的爱。多么无私的妈妈呀,我们的妈妈不也是这样吗?她们不论晴天雨天都会在校门口等着你,让你即使在糟糕可怕的雨天也不觉得担心害怕。你们能读出对妈妈的爱吗?女生读。

  (3)我对第三小节感受比较深。

  学生谈经历,个别体会读,教师指导。

  预设2:哪里让你特别感动?

  妈妈着急地哭了。

  妈妈为什么哭?可能想些什么?从“哭”中,我们体会到了妈妈最深沉的爱。

  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做的?谈经历后,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我对第四小节感受最深

  妈妈在生活上处处关心我们,我们也能感受到妈妈的爱,然而从妈妈责备的目光中,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呢?谁愿意读读第四小节。

  什么是“责备”,在这个小节中有一个同义词。(批评)

  妈妈批评、责备我,是因为心疼暖瓶吗?那是为什么?

  我们做错事时,妈妈的批评是更深的爱,她希望孩子成为诚实人,希望孩子做品质高尚的人。那你再把这一小节读一读。

  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犯过一些错误,妈妈是怎么做的?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带着你的感悟读一读这一小节。

  在你们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严厉地批评你,甚至打你,你都能理解妈妈是为了你好,是为了帮助你改正缺点,是不是?你们真是理解妈妈的好孩子。谁愿意读读这一小节,表示对妈妈的理解。

  (5)我对第五小节感受最深

  自由读读第五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祖国是养育我们所有人的妈妈,我们也爱祖国妈妈!感恩妈妈,也应该回报祖国,长大后建设我们的国家。

  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

  四、仿写诗歌,抒发爱(10)

  1.是啊,在不同的时候,妈妈的爱是不同的感觉。很热很热的夜晚,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在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水;在犯错误的时候,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妈妈关心爱护你的事,谁想来说一说?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那么在你眼里妈妈的爱就是……”

  2.是呀,妈妈的爱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是一件件小事情,是生活中说不完的点点滴滴,(展示妈妈图片)妈妈每天都细心的照顾我们,所以我们大家都生活得很幸福。在你的眼里,妈妈的爱是什么?

  3.请四个同学上台读诗歌。

  4.了让我们健康的成长,妈妈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妈妈的爱是那么伟大,那么深沉,让我们在音乐中深情地为我们每个人的妈妈朗诵这首诗歌。

  总结:这一课,我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更难得的是我们懂得了从生活中的小事体会妈妈的爱。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8)

——7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设计范文5份

  7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2. 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新知识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大家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

  看,细心的小矮人们也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像老师这样的小礼物,出示袋装的七巧板。(介绍七巧板)

  2、聪明的小矮人每人都用自己的七巧板拼了一个美丽的图案送给白雪公主。老师悄悄地把他们拿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出示七个图案)。

  3、白雪公主收到礼物,非常高兴,可是她想知道小矮人一共送了多少个图形,大家有办法帮帮她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 小朋友们,把你想到的先写在练*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 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

  7+7+7+7+7+7+7+7=

  7×7=

  3.哪种方法简单?(乘法)。,想知道7×7等于多少,就要用到乘法口诀,

  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4、讨论交流,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解决了白雪公主的难题,大家真厉害。

  活动二: 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 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最好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 生交流方法。

  3. 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

  4. 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 “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背给小公主听听吧!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

  2. 当邮递员送信。

  21 42 28

  7×6 4×7 3×7 7×4

  6个7 6×7 7个3 4个7

  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1)出示古诗《赠刘景文》。

  (2)生想: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

  (3)有一种昆虫和7有关。(七星瓢虫)仿照数青蛙,我们一起数数七星瓢虫:一只瓢虫一张嘴,七个星星六条腿;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 2 3 4 5 6 7

  7 7 7 7 7 7 7

  7 14 21 28 35 42 49

  7 × 1=7 一七得七 1 × 7=7

  7 × 2=14 二七十四 2 × 7=14

  7 × 3=21 三七二十一 3 × 7=21

  7 × 4=28 四七二十八 4 × 7=28

  7 × 5=35 五**十五 5 × 7=35

  7 × 6=42 六七四十二 6 × 7=42

  7 × 7=49 七七四十九

  7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2.学生会用迁移的方法学*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就学难点:熟炼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策略:尝试教学法、小组合作学*、引探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片一)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2÷2 18÷3 6÷2 16÷4 8÷4 20÷5

  15÷3 8÷4 18÷6 4÷2 10÷5 4÷4

  学生开火车口算,教师抽名说是怎么算的,可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二、激趣导入

  录音播放“喵喵”,大家猜猜谁来了,(出示小兰猫)。

  师:今天小兰猫也来与大家一块学*,大家高兴吗?……

  师:小兰猫也给大家带来一些问题,请大家帮助。咱们能行吗?

  过六一了,小猫们也很高兴。你瞧他们在干什么?(出示例似p48主题图)(图略)

  三、探究新知

  1.学生认真整体按顺序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猫咪们在干什么?然后分三个小画图面依次仔细地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信息尝试提出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帮助归纳整理,提取有价值的问题。

  3.出示问题(1)*均每行几面?学生针对提问先自己独立尝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并说说自己认为哪种方法较好。

  5.问题(2)、(3)的教学程序如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归纳小结

  出示思考题:

  1.怎样求商。

  2.怎么想乘法口诀.(提示:看算式中的什么数想口诀)

  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

  教师点拨,请同学将归纳小结的方法指点给小兰猫.

  五、巩固强化训练

  1.学生独立完成P49“做一做”组内订正

  2.视算P51例4 学生用手势表示商

  3.游戏(一) 小兔过河采蘑菇;

  游戏(二)火炬接力赛(小组合作完成)

  六、发展评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想对自己说什么?学生尝试自己小结

  7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的能力、增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情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动画情景,复旧引新

  1、 出示课件:讲述《皮皮和汪汪》的故事。

  2、 他们是怎样过河的?这样过河方便不?你们能不能帮他们想个好办法以后可以方便的过河?(学生自由回答)

  3、 对了,他们可以造一坐桥,以后就可以方便的过河了,我们一起来帮他们造座桥好不好?

  4、 这里有许多木料,每道木料上都有一个算式,只有算对算式,才能把木料拿走,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些木料都拿去给皮皮和汪汪造一座结实的桥好不好?

  5、 课件出示,自由口答。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出示课件。

  (1)同学们真棒。瞧,一座结实的桥造好了,皮皮和汪汪可高兴啦,以后再以不用这么麻烦啦。

  (2)皮皮和汪汪高兴的来到岛上,皮皮轻松的摘来又香又甜的大椰子,皮皮和汪汪吃的饱饱的,吃饱了,当然是玩去啦!瞧,他们玩的真高兴,他们在玩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玩一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玩什么好不?

  (3)出示课件。哦,他们正在用三角形摆小船,每只小船都用了多少个三角形?(学生跟着课件的点击一起数)

  提问:摆一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摆3只呢?……摆7只呢?(电脑出示表格)

  小船的只数

  1

  2

  3

  4

  5

  6

  7

  ▲的个数

  7

  师:你能把这个表格填写完整吗?请同学翻开课本62页填写 。(师巡视)

  (4)指名汇报,师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整。

  (5)提问:28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2、编口诀

  (1)提问: 摆一只小船用了7个 △ ,是几个几呢?(板书:1个7)乘法算式怎么写?编一句乘法口诀?(板书:1×7=7 一七得七)一七得七表示什么?

  (2)提问:摆二只小船用了几个△,请同学们闭上眼想想,并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指名汇报,并说说你是怎样编出二七十四的?

  (3)谈话:从表中我们已经知道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你能根据“几个7相加”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吗?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62页中的乘法算式及口诀的填空。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

  (4)指名回答, 你是怎样编出来的?

  3、总结规律,记口诀

  (1) 全班齐读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2) 汇报。如:7的口诀有7句;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等。

  师:真不错,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有趣的规律,这些规律对记忆口诀很有帮助,请大家自由读读 7的乘法口诀,看看能不能很快记住。记住的就举手。

  (3) 小组讨论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口诀?你觉得哪句口诀最难记,用什么方法能记住难记的口诀?然后全班交流。

  师:是呀!口诀说难也不难,只要每位小朋友用心学*,相信一定能背熟口诀的。老师也觉得在这些口诀中三七二十一与七七四十九这两句口诀最容易记。我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记的。你们都有知道孙悟空吧!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两句口诀变红色)(电脑出示)

  (4) 提问:如果忘了其中一句,如“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方法记?

  (5)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7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它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些特征来记口诀,看谁记得快。

  4、背口诀

  1、师生对口令;2、同桌对口令;3、全班背;4、个别背;5、课件出示练枪法: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1、第一关:完成第62页想一想、

  2、第二关:第63页想想做做第3题。

  这个乘法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因此一句口诀通常有相应的两个乘法算式,那么你们能不能我说一句口诀,你们就立刻说两句乘法算式呢?

  师:根据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3、恭喜同学们这么快就闯过了2关,第三关判断题:所以我们应该看清楚运算符号,并且细心地计算。

  4、第四关: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开火车:现在老师请第一组的第一列和第四组的第二列来进行开火车,看看哪一组的火车开的好。其他同学做好裁判哦。对的拍拍手。

  5、第5关:第63页想想做做第2题

  6、第 6 关:想想做做第5题: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爸爸到北京去了多少天?打开书63页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师:为什么这个列式呢?

  7、第7关:背古诗 贺知章的《咏柳》,再计算这四句诗共有几个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不知细叶谁裁出。

  万条垂下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

  四、全课总结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都有哪些收获?

  2、课余时间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充满好奇大胆猜测,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不断发现或感悟的生命演绎过程。本节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编写的整个探究与应用过程。教学中,既有独立操作,又有小组合作。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体现,课堂因简约、灵动而充满无限生机。

  一、知识与方法并重。

  学生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思维基础设计教学。学生在学*“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惯了用加法编口诀,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自编7的乘法口诀,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将老师的教变成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编一编等,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评,在整个环节中,教师都只是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而学生才真正是学*的主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开拓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能力与情感交融。

  教师应当努力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学*氛围。要求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要求教师应当真心实意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们所想,以儿童的视角重组知识,加工知识,改变数学知识冰冷理性的面孔。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让学生探索口诀、背口诀的时间花太多了,后面很多有趣的练*题来不及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当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编口诀的,七句口诀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表达不出来,学*的积极性就减弱了,课堂显得很沉静;当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的倾听*惯不好。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倾听*惯。使数学课上得有效、有趣、有价值。

  7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设计 4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出示卡片)

  二、读题说得数,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2×4= 3×5= 6×6= 4×6=

  5×6= 6×4= 3×4= 4×3=

  三、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2至6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同样要求大家熟记,看谁记得快。

  四、新课教学

  1、出示准备题:7个7个地加,加到49。(利用课本上的插图)

  一个图案用7块图形,(先填表)

  师:第一个格里是7,是1个7,再加上1个7,是几个7?是多少?

  师:第三个格里填几?怎么想?

  生:填21,2个7加1个7是3个7,14+7=21

  师:两个同学说的全对,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简单,像第二个同学这样想,把下面的空格填上。(生说师板书)

  师:从1个7是7读到7个7是49,边读边记,看谁能记住几个7是几。

  评析:利用乘法的意义、加法的法则等基础知识为铺垫,为7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注意了知识的连续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出示例1,编出口诀。

  例1,摆1条小船用7个三角形,摆2条呢?——摆2条呢?摆7条呢?(板书)

  (1) 师在投仪上用7个三角形摆一条小船,(让学生看到摆的过程,然后,把1条小船贴到黑板上。)

  师:摆l条小船用7个三角形,1条小船是几个7?列出乘法算式。7×1=7,编出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2)师出示2只小船贴在黑板上。

  师:2条小船用几个三角形,想:是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自己编出乘法口诀。编完同桌互相检查。

  生:二七十四。

  生:二七一十四。

  师:同桌讨论,谁编的对。

  师:谁能说一说怎么编出二七十四?

  生:1个7加1个7是2个7,7×2=14,2个7是14,二七十四。

  (3)师出示第三只小船。

  师:下面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老师出示用三角形摆成的小船图,同学们观察是几条小船,想是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编出

  乘法口诀,你们能行吗?

  生:我们能行!

  [评析:激励学生自主的学*,增强自信心。]

  (生编口诀,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写作三七二十一,丢掉了"十"老师及时反馈矫正。

  (4)师分别出示4条、5条、6条、7条小船,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编完同桌互相检查。

  (5)生说师板书乘法算式和后四句乘法口诀。

  [评析:运用知识、思维的方法迁移,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新知,通过编完口诀的同桌互相检查,体会同学间互相学*,互相交流,共同

  提高的协作精神。]

  3、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看黑板,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与算式中的乘数相同,表示什么?

  口诀中的第二个数与算式中的被乘数相同,表示什么?

  (2)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忘记四七得多少怎么办?

  生:想三七二十一,3个7加1个7是4个7,21+7=28。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5个7减1个7是4个7,五**十五,35—7=28。

  (3)练*记口诀。

  ①读口诀。②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③师生对口令。④同桌对口令。⑤同桌检查记口诀的情况。

  [评析:通过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加深对口诀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加深对口诀的记忆。]

  4、出示例2,运用口诀。—

  (1)7x5=?算式表示什么?积是多少? 5×7=?算式表示什么?积是多少?

  师:算式表示的意思不同,但是积相同,所以这两个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五**十五。

  (2)4×7=?口诀是:( )

  师:用这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一道乘法算式?

  (3)口算,并说出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7×3 7x5 7×4 2×7 6×7 7x1 7x7

  师:根据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五、新课小结,学生质疑

  六、巩固练*

  1、(出示投影片)回答:一行有7个五角星,2行呢? 3、4、5,6、7行呢?

  2、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7×4 7x3 6×7 4x7 3x7 7×6

  3、填空。

  5×( )=35 ( )×3=21 6×( )=24 ( )7×=42 ( )×( )=28 ( )×( )=14

  [评析:设计口答,求和、说口诀,用以巩固新知识。设计填空题,即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又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了渗透。]

  4、把7的乘法口诀填人乘法口诀表。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回答)

  7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利用迁移规律学*新知。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有重要作用。

  教材以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由此引出用填表的方式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在学生初步知道连加结果的基础上按顺序呈现与7有关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把7的乘法口诀填完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并初步有了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在本课的学*中,学生对于利用口诀的特征编制7的乘法口诀以及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新知识,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2.结合摆七巧板的活动,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7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好玩吗?

  今天动物园里特别的热闹,原来小兔要过生日了,为庆贺小兔的生日,小动物们都送来了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有的送水果,有的送玩具,而长颈鹿却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七巧板)

  2.简介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四人小组合作,摆出你们最喜欢的图形。

  3.请每组挑选自己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展示,并说说你拼得像什么?

  4.师:今天老师也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第72页例1的7种图案和统计表的放大图。)

  【探究新知】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畅所欲言)

  2.师:真能干!你能根据刚才说的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

  图案个数1234567

  块 数7

  3.四人合作,每一小组一张。

  指名学生上台把表格填完整。(投影仪)

  4.请仔细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师:大家真会观察!请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那咱们就用乘法来写一写这是“几个几”吧。

  6.师:看看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它们各自的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课本上。(同桌合作)

  7.教师检查学生的学*情况。

  拼两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

  五**十五这句口诀,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4×7=28 7×4=28 可用哪句口诀?

  8.师:小朋友,我们学*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9.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咱们编写了7的全部乘法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法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10.探究口诀记忆的方法。

  师: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师:如果六七不知是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11.熟记7的乘法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轮流背——开火车背——师生对口令

  【巩固应用】

  抢答游戏(完成练*十七第1题)。

  一个星期有几天?你能说出2个星期有几天吗?你是怎么想的?3个星期呢?4个星期呢?

  玩卡片:同桌两人,每人手里有7张卡片,数字为1~7;另外准备一张数字为7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同桌互相比赛,用手中的卡片与7相乘,谁算得对,卡片就归谁。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二七(十四)7×2=14

  3×7=21三七(二十一)7×3=21

  4×7=28四七(二十八)7×4=28

  5×7=35五七(三十五)7×5=35

  6×7=42六七(四十二)7×6=42

  7×7=49七七(四十九)


《离骚》的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9)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5份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估计的策略以及它对计算的作用,培养估计意识。

  2、经历独立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知求未知的思想方法。

  3、掌握6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创设问题情境,经历口诀编制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此时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教材增加了一点新的学*内容,如估计,体验估计的方法以及它在计算中的作用。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逐步学会从已知寻求未知的思想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与数学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课件演示:将方格图外观设计为高楼,方格作为各层房间的窗户。

  师:天黑了,大楼的窗户星星点点亮起来了,最后都亮了,你能估计一下这幢大楼的正面共有几个窗户吗?

  师:我们需要搜集哪些相关的数据信息,才能做出“窗户有多少”的估计呢?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都动手列一个算式来表示“窗户有多少”?

  师:6×9=?你们能根据这个算式进行估计吗?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乘法算式6×9=正确答案是多少呢?学*了这节课 同学们就都能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6的乘法口诀。

  2, 算一算,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共有几层楼

  1

  2

  3

  4

  5

  6

  7

  8

  9

  共有几个窗户

  6

  3,指名汇报,交流算法。

  4,学生独立编制6的乘法口诀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编的口诀?每人选一句说一说。

  集体汇报,教师出示口诀。

  全班齐读口诀

  观察这九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口诀特点学生记忆口诀。

  指名背口诀,全班背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

  活动:拍手说口令。

  思考: 6×8=6×7+□=6×9—□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把口诀补充完整。

  六九( ) ( )五十四 三六( )

  四六( ) ( )三十六 六七( )

  2,根据算式说出口诀。

  6×8= 2×6= 6×6

  6×4= 6×7= 6×5=

  3×6= 1×6= 6×9=

  3,找朋友。

  36 18 24 30 42 54

  6×4= 6×6= 6×3= 6×7= 6×9= 6×5=

  4,列式计算

  一只瓢虫有6条腿,两只瓢虫共有多少条腿?——————————————————————————

  五只瓢虫共有多少条腿?———————————————————————————

  5,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汉堡6元 鸡块4元

  鸡肉卷5元 派3元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列出正确算式。

  6,算一算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书第73页第5题。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 过去我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估算,比较困惑。这次教学设计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颇有心得。估算不是随心所欲的猜想,能够列出算式的,要根据算式进行估算;估算基本的策略是对算式进行变换,变得容易口算,得到原来算式的一个*似结果。如果能够根据运算的意义估计误差,那么在*似结果的基础上还能计算出精确的答案。如,估算6×9=?把算式看成6×10,6个10是60,即6×9≈60。而6×9比6×10少1个6,所以6×9=60—6=54。把估算与计算结合起来,能从中体会到估算作为计算的一种策略的价值。

  2、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内化新知识的重要条件;联系的方法也是数学思考与记忆的重要方法。所以本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乘法口诀出发,去探究、编制新口诀。

  3,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法动中保持学*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了,因此,在练*阶段我设计了有趣的接*学生生活实际的练*题。如:摘苹果,帮青蛙妈妈算一下自己有多少个孩子,帮小动物找朋友等练*活跃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加深,巩固落实运用。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

  【1】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 )×2=12 4×( )=16

  5×( )=15 3×( )=21

  ( )×6=18 ( )×5=25

  二、学*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 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三)展示算法

  12÷3=?可以怎样计算呢?

  1. 可以用减法算

  2. 也可以用加法算

  3. 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

  4. 用乘法口诀想

  三(四)十二,商是4。

  (四)比较选择

  12÷3=4

  减法

  12-3=9 9-3=6 6-3=3 3-3=0

  加法

  3+3+3+3=12

  乘法算式

  3×4=12

  乘法口诀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

  哪种方法比较好?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0÷5= 12÷6=

  12÷3= 10÷2=

  8÷4= 9÷3=

  6÷6= 12÷4=

  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快吗?(用乘法口诀)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 6÷2= 12÷4=

  8÷2= 9÷3= 10÷5=

  2. 有()棵黄瓜苗, ()个花盆。*均每盆种几棵?

  四、课堂总结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 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 20页练*四,第 3题、第 4题。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感受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能够解决简单的除法应用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会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卡片,学生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3×4= 2×5= 3×3=

  5×2= 4×4= 2×3= 3×5=

  6×1= 4×6= 2×4= 3×6=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说图意,列算式。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大家都听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吧。(课件出示)后来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小猴子看到了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奖励给它吃吧!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仔细观察有(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二、探索算法

  1、独立思考,合作探索。

  师:小猴子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小朋友,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帮帮它们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2÷3=□(只),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是在*均分,每几个分一份,问可以分几份,所以用除法)

  你是怎么计算出12÷3的?能给小猴子说一说吗?

  学生可借助摆圆片、独立观察、想算理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各自的想法。比一比,哪一组帮小猴子想的方法最多。

  2、交流汇报算法。

  3、尝试运用,多种选优。

  小猴子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办法,解决了孙悟空的问题,高兴坏了。有一只小猴子特别可爱,它决定也考考孙悟空。它说:“孙大圣,有12个桃,如果*均分给四只小猴,有本事你也算一算每只小猴能分几个?”

  师:谁知孙悟空马上就计算出结果。小朋友们猜猜,孙悟空用哪种方法算的这么快呢! 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小结,点题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学会计算除法算式。那么,在众多的方法中,你们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

  师小结:计算除法时,通过看除数想口诀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大家学*的就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说说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最关键看什么?

  (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

  四、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孙悟空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可是聪明又调皮的孙悟空还想考考大家,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 12÷6= 8÷4=

  20÷5= 36÷6= 18÷3=

  要求:a.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 你觉得哪个说得最棒,就说哪一个。

  c.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2、送信。(练*五第三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通过检查,及时反馈。并请个别学生说说是应用了哪句口诀求商的。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例:9÷9= 20÷20= 100÷100=

  3、要求:说出得数,并说说是用那句口诀求的商。

  24÷6 20÷4 25÷5 18÷6

  30÷6 24÷4 36÷6 16÷4

  30÷5 15÷5 1÷1 15÷3

  五、拓展知识 发散思维

  师:孙悟空直夸我们班的同学聪明。现在它想让我们班的四人小组一起合作,把这12个桃子,*均分给一些小猴子。看看还有其它不同的分法吗?大家有没有信心共同解决?

  在小组内摆圆片,并说说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六、课堂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下节课我们继续学*,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3、作业:第25页练*五第1、2题,写在书上。

  教学反思: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例1、第25页练*五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感受到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巩固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能够解决简单的除法应用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会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竞赛

  27+35=36+45=5×8+23=45-3×9=12+3×6=

  87-29=56-37=82-4×7=19+8×4=67-6×9=

  1、师念题,规定时间统一开始做题。

  2、最先计算结束的4位同学上台。

  3、上台的.同学口述答案,全班校对。

  二、新课学*

  1、情景问题创设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口算练*完成得非常棒!不仅全部算对了,而且速度也很快,老师决定对他们给予一些奖励。每个同学奖给3颗糖,现在老师手里只有12颗糖,够不够呢?

  要知道够不够,我们也可以先算一算12颗糖能够分给几位同学。

  2、问题板书:12颗糖,每个同学分3颗,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指名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因为是把物品每份分几个,问可以分几份,所以用除法)

  3、方法探讨:12÷3=?

  (1)引导:我们可以用分一分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师依次分给每一名学生3颗糖,要求所有同学每一步用一个算式表示还有几颗糖。

  板书:第一个分3颗:12-3=9

  第二个分3颗:9-3=6

  第三个分3颗:6-3=3

  第四个分3颗:正好分完。

  (3)刚才老师问大家够不够的时候,大家好像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刚好够。你们是怎么算的?

  (用乘法口诀算的。)有多少同学会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乘法口诀求商。首先来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4)怎么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呢?

  (先想:3乘以多少等于12,三四十二,所以12÷3=4.)

  (5)这样行吗?师引导理解算理。

  (一个同学分3颗,2个同学分2个3,就是6颗,3个同学分3个3,三三得九,就是9颗,4个同学就要分4个3,三四十二,12颗。可以用乘法口诀。)

  (6)你还有别的算法吗?

  你喜欢用哪一种算法呢?

  4、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第二个问题:12颗糖,*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颗?

  (2)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

  (3)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4)交流: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5、小结:(1)刚才计算除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哪些算法?

  (2)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23页,看看书上介绍的方法跟我们刚才用的相同吗?

  三、课堂练*

  1、大家最*还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很快将要放到这样一集:灰太狼为了捉住心爱的小肥羊们,发明了一种病菌,只要喜羊羊他们接触到,就会全身酸软无力,老村长知道后,专门研制了一种解药,只要每只羊吃下4颗,就不会被病菌感染。可是老村长夜以继日,还是只研制出了20颗,这20颗药可以分给几只小羊?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后,指名口述解题思路:为什么这样列式?怎样求商?

  2、大家都知道,最*我们这地方遭遇了少见的干旱,尽管人们采取了很多办法,还是常常停水。实际上要想从长远解决干旱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多植树造林。参加植树活动,每一个组需要3名同学,一个挖坑、填土,一个放树,一个浇水。现在有15名同学要去植树,他们可以分成几个组呢?

  3、同学们还记得上个星期老师跟大家说的望谟县一所学校的小朋友要爬几十公里山路上学的事吗?他们过去每天上完课后都要自己做饭吃,现在学校终于有了食堂,但每个同学吃一顿饭还是要交5角钱,这对他们很多人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你们每天的零花钱是多少?如果把一天的零花钱全部捐给他们,你算过够几个人吃一天吗?

  4、课本第25页第3题:

  (1)师板书1~6,指名将卡片发到结果下,其余同学在书上写出结果。

  (2)全班校对,同时说出使用了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观察:结果等于1的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被除数和除数都相同。)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来学*了什么?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我们还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下节课我们继续学*,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选取的被除数不超过12,便于学生在数据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和推理探索求商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均分实物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是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求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探索求商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多种方法。

  2、 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 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巩固旧知

  1、背诵乘法口诀

  2、先填空,再说说你用的哪句口诀?(“开火车”游戏)

  2×( )=4 3×( )=6

  4×( )=8 ( )×3 =12

  ( )×4 =20 5×( )=15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故事引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乘法口诀背的好,还能准确的利用口诀解决问题,老师要奖励一下大家,给大家讲个故事。

  (课件出示:孙悟空大闹天宫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

  师:回到花果山以后小猴子们看到桃子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奖励给它吃吧!

  出示问题:“有12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二)呈现问题、分析题意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1:总共有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问题是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预设2:12是总数,3表示每份数,求份数!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那到底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你也来当一回猴王,用你手中的小棒来分一分吧?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分:请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2、写:根据分的过程,列出算式,写下来;

  3、说: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真强,我要请一位座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上面摆一摆!请大家仔细观察,他是怎么分桃子的?

  (学生1,现场操作)

  师:你们同意吗?咱们给他掌声鼓励鼓励吧!

  2、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师:刚才我看到两个同学,摆的特别快,说得也很清楚,我们来听听他们是如何分的?

  预设1:采用不断连减的方法。

  第一只小猴分3个,12-3=9,剩余9个; 第二只小猴分3个,9-3=6,剩余6个;第三只小猴分3个,6-3=3,剩余3个; 剩余3个分给第4只小猴,3-3=0 正好分完。

  (12-3-3-3-3=0,一共拿了4次,可以分给4只小猴)

  预设2:采用不断连加的方法。

  1只猴分了3个,2只猴就分了6个,3只猴又加3个就分了9个, 4只猴再

  加3个就分掉了12个,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3:用乘法口诀来算。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相当于12里面有4个3,所以能分给4只小猴。

  (四)优化算法,点名课题

  师:看来咱们班的猴王可真不少啊!大家分的都非常棒,我们来总结一下,这3位同学虽然列的算式不同,但是都从中找到了4,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猴王,你会喜欢哪一种那?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预设: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因为这样算起来很快、很方便。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

  三、巩固练*

  1、你能用乘法口诀求商吗?

  (1)16÷4= 想:因为四( )十六, 所以商是( )。

  (2)30÷5= 想:因为五( )三十, 所以商是( )。

  (3)30÷6= 想:因为( )六三十, 所以商是( )。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课本18页,做一做)

  12÷6= 6÷2= 12÷4=

  8÷2= 9÷3= 10÷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课件出示)课本20页,第1题:

  6÷3=? 怎样想?

  注意:计算后,鼓励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商的?

  4、课本20页,第2题

  有( )棵黄瓜苗,( )个花盆。*均每盆种几棵?

  ( )÷( )=( )

  5、拓展提升: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

  12÷3= 12÷4=

  6、拓展提升:根据算式12÷4=3 讲一个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又有哪些新的收获那?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1:我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来求商。

  预设学生2:我喜欢直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很快,也很方便。

  五、课堂作业:

  1、练*四的第3题。

  2、练*四的第4题。

  6÷6= 2÷1=

  5÷5= 3÷1=

  4÷4= 6÷1=

  师:你能写出几道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吗?

  六、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方法一:不断连减。

  12-3-3-3-3=0

  方法二:不断连加。

  3+3+3+3+3=12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求商(最优)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的例题和“想一想”,第84页“想想做做”的*题。

  [教材简析]

  在教学2~5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多次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对于计算“几个几”的方法、乘法口诀的基本结构以及在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考虑到这一点,教材给学生留出了更多自主学*的机会。无论是根据场景图中的问题填表,还是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大部分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增强数学学*的吸引力。

  “想想做做”的安排侧重于把记口诀与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记中用,在用中记。同时,针对一些记忆难度较大的口诀,适当增加这些口诀的练*机会,以便于学生突破难点,加强记忆。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探索,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能力。

  3.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激趣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瞧,今天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电脑显示小动物们依次出现)你能口算一下小动物身上的算式吗?

  瞧,小房子上面有些什么?(电脑显示小房子上面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读一读。

  提问:你能帮小动物们找一找他们的家各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显示在算式和口诀之间画线连结)

  讲述: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玩一玩。

  二、观察思考,学*新知

  1.教学例题。

  (1)观察场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谈话:来到儿童乐园,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想玩木马转转车吗?

  提问:一次可以坐几人?(6人)

  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人?3次、4次、5次、6次呢?

  怎样知道2次、3次……6次各坐多少人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集体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填写表格。

  谈话:如果列表加一加,用怎样一张表呢?(师生共同设计出和例题一样的表)你能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吗?

  找一人上黑板填,其余小朋友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12人……6次可以坐36人)

  1次可以坐6人,就是几个6人呢?2次呢……6次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求几个6是多少会写乘法算式吗?口诀会编吗?

  找一人上黑板写一写,编一编,其余小朋友把书上算式、口诀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写算式和编口诀的方法。

  2.记忆口诀。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把口诀读一读,记一记。通过编口诀,记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比较每一句口诀)

  你认为哪一句口诀最好记,哪一句最难记?你想怎样记住它?

  3.教学“想一想”的内容。

  提问:刚才你们编了几句口诀,这些口诀能算哪些乘法题?

  下面这些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6×26×56×16×36×4

  三、想想做做,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今天小朋友们真棒,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来一个背口诀比赛,看谁背得好。

  在小组内背,互相检查。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再来瞧一瞧儿童乐园里还有什么?(电脑显示大象)你能帮大象把算式算一算,并且说说用哪句口诀吗?

  学生一起做题,写口诀。做完后提问:看看每个大象身上的题目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再请小朋友们瞧一瞧,(电脑显示小辣椒、西红柿)今天它们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想试试吗?

  出示:

  (1)6个2相加是多少?

  (2)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一起做题后,一人汇报,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刚才小辣椒、西红柿听了小朋友们解答的问题非常满意,茄子老师还想考考小朋友们。

  出示第5题图,瞧,茄子老师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提问:你能看出搭1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小木块吗?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白菜老师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请大家看书上第84页第6题。谁能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后,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6.游戏——摸一摸,说一说。(袋子里有口诀、算式、数字卡片)

  交代方法:每人从袋子里摸一张卡片,如摸到算式就说出口诀,摸到口诀就说算式,摸到数字就说出算式或者口诀。

  以小组为单位做游戏。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问题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总评]

  这节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色:

  1.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学*6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历了几次编口诀的过程,所以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学*6的乘法口诀时,充分地让学生观察、想像、交流、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过程,让学生编口诀,让学生记口诀,让学生用口诀。十分注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2.这节课的设计既实在又灵活。整个设计依据教材安排了6次独立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反复练*乘法口诀,而且要求学生能记的要记,能背的要背,并体现了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其次,教师最后设计了一个“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这个游戏虽简单,但它既训练了学生灵活地说出乘法口诀,并把算式、乘法口诀和得数紧密地联系起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情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