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诗经

《〈诗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白,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及怅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诗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 “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诗经〉》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天鹅》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天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看、天、大、白”4个生字。

  2、认识笔画“竖钩”,能说出“看”和“白”的笔顺。能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白,天,大”。

  3、能认读韵母aoe。

  4、能正确地朗读儿歌,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看,天,大、白”4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唐朝的骆宾王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咏鹅》。你会背吗?

  2、咏鹅中说的是大白鹅,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天鹅。

  出示课题:《看天鹅》。

  3、学*生字“看”、“天”。

  (1)看:启发学生会意手放在眼睛上做远眺状。

  (2)给“看”找朋友。

  (3)天:大字加一笔。

  (4)书空,念笔画。

  4、齐读课题。

  5、说话训练:谁能介绍一下你印象中的天鹅是怎么样的?(学生说话时意思能基本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二、学*儿歌

  1、听儿歌,思考:谁在看天鹅?学生交流,出示句子:阿姨带我看天鹅。

  2、再听儿歌,思考:看到的天鹅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3、天鹅湖里的白天鹅真多呀!有的小,有的大。出示儿歌。

  4、学*“白”。

  (1)一字开花。(白天、白菜、雪白、洁白)

  (2)学*新笔画“横折”。复*学过的笔画名称。

  (3)指导书空。

  (4)在书上的田字格上描写一个。

  5、做给字宝宝点名的游戏。师抽点,生齐读。(出示:“看、天、白”)

  6、多美的天鹅湖。下面,请大家看着图片听老师来为你们介绍吧!师背诵儿歌。

  三、感情朗读儿歌

  1、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家,再来读读儿歌。(出示儿歌)

  (1)师生轮流读、四人小组合作读、指名读(读正确音,不加字,不漏字)

  (2)分角色,做动作朗读。

  (3)(表演读)师扮演“阿姨”,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我”、“小天鹅”和“大天鹅”。)要求其余同学认真看,仔细听清每个角色讲哪几句话。

  (4)两只天鹅够不够?为什么?(再请三位同学演天鹅)

  (5)其他学*小组排练。

  (6)比赛读。

  2、指导背诵儿歌。

  男女生比赛读。

  试背儿歌。

  四、复*拼音aoe

  1、出示拼音卡片。

  老师带读三个声母。

  指名学生读,老师正音。(重点O的口型与发音)

  2、完成P23页的连线题。

  3、完成课后练*:听一听,看一看,选一选。

  五、写字指导

  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白、天、大”。(由于时间限制,允许学生课后照样子独立书写。)

  课后*题

  再次背诵古诗《咏鹅》

《天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与欣赏学生喜欢的语段,感受科学家布封笔下天鹅的美丽。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布封对天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的词语。

  4.学*从外形与内在两方面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天鹅的美丽,产生对自然的亲*与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学*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使用。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材分析:

  《天鹅》是法国作家布封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典雅的语言以抒情的笔触描写了美丽自由的天鹅。借对天鹅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等美好理想的追求。

  一、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天鹅的美好

  同学们,喜欢布封笔下的天鹅吗?老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地朗读,读出喜欢的情感来。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反复地练*朗读,实现课文优美语言的积累内化,并以充分的朗读实现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

  二、老师幻灯片出示学生喜欢的段落

  第一段,第二段。让学生起立朗读。学生朗读时,老师关注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天鹅美好的形象,产生并丰富画面感,以读传情。

  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天鹅的美好与作者的惊叹,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做出以下引导:

  指导朗读

  “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

  【设计意图:天鹅飞到哪里,就把美丽带到哪里。我们长春的南湖,风景秀美,湖光水色啊,就是没有天鹅。有一天,天鹅来到了南湖,它成了南湖的点缀品,人们争相地涌向南湖,想一睹它们的优雅与妍美。天鹅的美丽无法抵挡。来,让我们想象天鹅来到南湖的盛况,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人人喜爱它,欢迎它,欣赏它,当然也包括你,你别不好意思,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是喜爱天鹅的,好吗?】

  指导朗读

  “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

  【设计意图: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应该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天鹅的形貌,这样就会读得入情,读得陶醉了。】

  【设计意图:想看看这令人无限遐思的天鹅吗?屏幕出示天鹅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天鹅的美丽。】

  【多美的画面啊,就是缺少旁白解说,谁想配着美丽祥和的画面,当一名解说员?】

  通过观看天鹅的视频,形象地感受天鹅的优美与高贵,配画配乐朗读课文。

  四、学*章法,以助日后*作

  同学们,你们觉得科学家布封把天鹅写得形象传神、逼真生动吗?他为什么会写这么好呢?

  【观察细致词汇优美抓住特点层次分明】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喜欢的句段,然后背诵下来。

  2.老师向学生呈现几组词语,每组10个左右,分别是不同小动物在外形与*性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

  猫:柔软的皮毛粉红的舌头湿乎乎的鼻子锋利的'爪子灵敏的耳朵

  吃鱼睡大觉洗脸爱干净捉尾巴耐性

《天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概括各段大意,归纳天鹅的几个特性。学*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读八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优美的语言,反复品味,积累、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2、学*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使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天鹅的图片、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学*生字、新词。

  1、读文章,要正确读准每个字音。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

  3、简介作者布封。

  布封(1707-1788),法国生物学家、作家。他从小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鸟类史风爬虫类史民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理解。

  二、练*朗读课文

  1、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自己先练*,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三、指导表达

  1、提出问题:看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试着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并能所处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

  2、自己先练*,再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四、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练写生字新词,掌握基础知识。

  3、查找相关资料,为进一步学*课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由题入手,导入新课。

  1、读课题,它能使你想到些什么?

  2、由课题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检查朗读情况。

  三、深入学*课文内容。

  1、由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先把握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天鹅在水中那优雅的姿态、妍美的形状、优美的歌声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鸟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3、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学*。核心问题:读了文章,你认为哪一段对天鹅的描写给你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组织小组间讨论研究。借助照片、风光片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天鹅的优雅与妍美,及它自由的美德和神奇的歌手。

  4、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和组内同学一起研究解决。如:

  (1)为什么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最美的模型?

  (2)为什么说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

  (3)为什么把天鹅说成是一个神奇的歌手?

  5、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

  1、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优美动人,请你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2、自己练读,再以小组为单位练*朗读。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完成课后*题。查找相关资料。

  2、课后有关天鹅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学*,搜集和整理。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编写手抄报、打印相关资料、给照片配上解说词等。

  第三课时

  一、复*所学的知识。

  1、抽查课文背诵情况,同时记一次背诵成绩。

  2、听写生字生词,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指导学生进一步学*课后有关课文内容学*的*题。

  1、倾听同学们的看法,提出适当的思考靠方向和补充意见。

  2、学生汇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

  3、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适当地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简练清晰。

  4、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图片,可以变换形式,方法多样。

  三、汇报自己查找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

  四、作业

  继续整理相关资料,想一个最佳的保存办法。

  五、板书设计:

  天鹅

  面目优雅形状妍美天性温和

  天鹅善航的外形因素

  脖子胸脯腹部身子尾巴脚翅膀

  美德歌手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新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新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特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特产》教学设计1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是“特产”,由一幅主体画页、一篇自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搜集资料、口头和文字描绘特产等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第二课时:学*《故乡的杨梅》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第三、四课时:初显身手、笔下生花

  课题:特产

  教材分析:

  本课由几个系列版块组成。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来;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古诗。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特产,我国各地的特产有什么。学*《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问一问学生知道哪些水果。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水果的产地,观察*地图,了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了解时间,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

  教学准备:教师:*地图、投影仪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第七单元《特产》板书课题,你知道什么叫特产吗?

  二、新授

  1、你知道哪些特产?它们的产地分别在哪?

  出示*地图,认识地图

  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游戏:猜谜语

  了袍子弯弯像月亮,

  是白胖子短短像瓜

  去了白胖子少穿衣

  是黑子。大衣。

  谜:荔枝谜:香蕉

  身材又

  穿著紫衣裳

  我像竹竿

  是甜又甜。

  谜:甘蔗

  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在地图上指一指。

  连线:哈密瓜龙眼甘蔗红橘鸭梨菠萝

  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

  3、投影出示: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

  丝绸----- 辣椒------- 枸杞------

  茶叶----- 香菇----- ()-----

  自由读词语,你认识哪个生字,怎样记住的?不理解哪个词语?

  出示实物,学生观察

  指名做练*,交流:丝绸-----浙江辣椒----四川、湖北、湖南……

  (1)在地图上找一找

  (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

  表扬查资料、多问的学生。

  4、出示词语:

  刺绣铁画景泰蓝玉雕云南白药

  湖笔徽墨雨花石端砚宣纸

  指名读,你了解哪个词?投影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找一找,画出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特产。

  学生在练*纸上做,交流

  6、自学古诗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2)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图文对照,给古诗配上图

  (3)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自学

  自由读古诗,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交流

  古诗诵读会(配乐)

  7、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搜集家乡的一种特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开卷有益

  教学过程:

  开卷有益

  1、同学们见过和吃过杨梅吗?知道产地吗?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讲他故乡的杨梅的。

  3、集体读第一段。

  4、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

  5、指名读第二段。

  体会“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6、齐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指名说说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各如何?

  7、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8、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

  9、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哪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10、练*朗读课文。

  畅所欲言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它有哪些特点?你准备从哪几方面给大家介绍呢?仿照开卷有益说一说,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

  小组练说,每组选一代表班内交流。

  学生评价,师随机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花: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我们知道了很多地区的特产下面我请同学们作一下练*

  哈密瓜 福建

  龙眼 新疆

  甘蔗 河北

  红橘 广西

  鸭梨 贵州

  菠萝 四川

  同学们又获得了一些知识,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吗?

  (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等)

  二、*作

  1 广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车体上,报纸上我们随处可见,广告是对产品的推销,也是对新产品的介绍。相信有的广告语使你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并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食品类电器类药品类饮料类

  2 通过看广告是我们获取信息比较简便的方法,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到旅游季节世界各地的友人都纷至沓来,我们的家乡也有丰富的特产,并且围绕特产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活动吗?你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下宣传?

  3 撰写广告词是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高度概括产品的特点,也可以配生动活泼的画面,也可以通过电脑所做的.动画来为产品做宣传。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选你们喜欢的活动。

  注意:写广告词时,注意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细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产品。

  小组完成后,上台交流。

  4 金钥匙

  教会学生了解特产的方法,鼓励学生不仅留心观察商店的字号,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了解。

《特产》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在“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挖掘了许多极具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东山特产展不完》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童谣,它句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包含了地域的知识。我园通过开展学讲闽南话、学唱闽南童谣、学说闽南语故事等活动,推动幼儿对闽南语、闽南童谣、闽南文化的了解,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耳濡目染,在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中,感受闽南语的魅力。

  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闽南方言童谣独特的美。

  2、让幼儿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体验民间童谣特有的韵味。

  3、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事先开展“东山知多少?”谈话活动,让家长帮助幼儿了解东山地名和各地特产。

  2、物质准备:

  (1)东山各村的背景图及各种特产的图片。

  (2)将东山各村的背景图配上音乐《美丽的东山岛》制作成课件。

  (3)2-3种特色食品;响板。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图片,请小朋友看一看,然后告诉老师里面有哪些村庄?”(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师:“刚才,我们看到许多村庄,有哪些呢?”(教师将幼儿说出的地名贴在黑板上)。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有哪些村庄?(教师引导幼儿边观看图片边说出各村的名称)

  师:小朋友都知道我们东山岛有这么多美丽的'村庄,老师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原来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后来被人们编成了一首很容易记的童谣,这首好听的童谣叫《东山特产展不完》,请小朋友听听。

  二、完整欣赏,感受童谣

  1、教师借助响板完整朗诵一遍童谣,让幼儿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提问:(1)这首童谣的名称叫什么?(请2—3名幼儿回答,然后全班一起回答)(2)小朋友在这首童谣里听到各个村庄有哪些特色的东西?(教师将幼儿说出的特产贴在黑板上———出示图谱)。

  2、结合图谱,再次欣赏童谣,引导幼儿理解闽南语。

《特产》教学设计3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开放单元,主题是“特产”,由一幅主体画页、一篇自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搜集资料、口头和文字描绘特产等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第二课时:学*《故乡的杨梅》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第三、四课时:初显身手、笔下生花

  课题:特产

  教材分析:

  本课由几个系列版块组成。连线,把水果和最有名的产地连起来;写物产的产地;找找不是同类的特产;学*古诗。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特产,我国各地的特产有什么。学*《故乡的杨梅》,向客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特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了解课文从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来描写故乡的杨梅,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口语训练:做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乡的特产,会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问一问学生知道哪些水果。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水果的产地,观察*地图,了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了解时间,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

  教学准备:教师:*地图、投影仪

  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祖国各地的特产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第七单元《特产》板书课题,你知道什么叫特产吗?

  二、新授

  1、你知道哪些特产?它们的产地分别在哪?

  出示*地图,认识地图

  介绍课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游戏:猜谜语

  了袍子弯弯像月亮,

  是白胖子短短像瓜

  去了白胖子少穿衣

  是黑子。大衣。

  谜:荔枝谜:香蕉

  身材又

  穿著紫衣裳

  我像竹竿

  是甜又甜。

  谜:甘蔗

  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在地图上指一指。

  连线:哈密瓜龙眼甘蔗红橘鸭梨菠萝

  福建新疆河北广西贵州四川

  3、投影出示:写一写下列物产的产地

  丝绸----- 辣椒------- 枸杞------

  茶叶----- 香菇----- ()-----

  自由读词语,你认识哪个生字,怎样记住的?不理解哪个词语?

  出示实物,学生观察

  指名做练*,交流:丝绸-----浙江辣椒----四川、湖北、湖南……

  (1)在地图上找一找

  (2)你还知道哪些物产和它们的产地?

  表扬查资料、多问的学生。

  4、出示词语:

  刺绣铁画景泰蓝玉雕云南白药

  湖笔徽墨雨花石端砚宣纸

  指名读,你了解哪个词?投影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找一找,画出各组中不是同一类的特产。

  学生在练*纸上做,交流

  6、自学古诗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2)出示两首古诗,自由读,图文对照,给古诗配上图

  (3)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自学

  自由读古诗,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交流

  古诗诵读会(配乐)

  7、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搜集家乡的一种特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开卷有益

  教学过程:

  开卷有益

  1、同学们见过和吃过杨梅吗?知道产地吗?

  2、看看本文作者是怎样讲他故乡的杨梅的。

  3、集体读第一段。

  4、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作用?(总起全文)

  5、指名读第二段。

  体会“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本来都是写人的行为动作和感情的,这里用来描写杨梅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6、齐读第三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指名说说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各如何?

  7、指名读描写杨梅形状的自然段。(体会“细腻”“柔软”是什么感觉)

  8、指名读写杨梅颜色的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讲杨梅颜色的?(先讲外边的,后讲里边的)哪些语句使你感到杨梅果非常惹人喜爱,为什么?

  9、指名读描写杨梅味道的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是讲杨梅味道的,哪几句是讲“我”爱吃杨梅的?指导有感情朗读

  10、练*朗读课文。

  畅所欲言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它有哪些特点?你准备从哪几方面给大家介绍呢?仿照开卷有益说一说,注意要按一定的顺序。

  小组练说,每组选一代表班内交流。

  学生评价,师随机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笔下生花: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我们知道了很多地区的特产下面我请同学们作一下练*

  哈密瓜 福建

  龙眼 新疆

  甘蔗 河北

  红橘 广西

  鸭梨 贵州

  菠萝 四川

  同学们又获得了一些知识,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吗?

  (看书、同学之间介绍、看电视、上网等)

  二、*作

  1 广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车体上,报纸上我们随处可见,广告是对产品的推销,也是对新产品的介绍。相信有的广告语使你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并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

  食品类电器类药品类饮料类

  2 通过看广告是我们获取信息比较简便的方法,我们的家乡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每到旅游季节世界各地的友人都纷至沓来,我们的家乡也有丰富的特产,并且围绕特产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你能列举几个这样的活动吗?你们能不能为它们做一下宣传?

  3 撰写广告词是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高度概括产品的特点,也可以配生动活泼的画面,也可以通过电脑所做的.动画来为产品做宣传。

  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活动。,选你们喜欢的活动。

  注意:写广告词时,注意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细腻。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产品。

  小组完成后,上台交流。

  4 金钥匙

  教会学生了解特产的方法,鼓励学生不仅留心观察商店的字号,还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来了解。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方法学*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笑》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课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空姐最真诚的歉意,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破题,板书课题:19、微笑

  2、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

  提示注意“旅”的右边部分,和“氏”区别。

  2、指名读生字,注意生字的发音问题。

  3、全班齐读生字。

  4、形*字组词。

  项( ) 功( ) 糟( ) 遭( ) 蔬( ) 疏( ) 谅( ) 凉( )

  偿( ) 尝( ) 委( ) 萎( ) 旅( ) 族( ) 趟( ) 淌( )

  5、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定小组读词语。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段:(1—4)由于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乘客的不满。

  第二段:(5—7)临到目的地,乘客还是不肯原谅那位空姐,空姐依然微笑着将留言本交给了那位乘客。

  第三段:(8)由于空姐的微笑,让乘客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成表扬信。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另外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文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五、小结

  这位空姐以她高质量的服务,以的微笑化解了乘客的不满,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疏忽,她为我们全体同学做出了榜样。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二、学*课文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3、什么是“疏忽”?(一时间忘记了,没有注意)

  5、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什么后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6、过渡:空姐一时的大意,延误了乘客的吃药时间,给旅客带来了不便,因此乘客不肯原谅那位空姐。

  三、学*课文第二部分(5—7)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们找出旅行期间空姐是怎样对待乘客的句子。

  3、全班一起朗读,并体会感情。(抓住“特意”“微笑”“委屈”“礼貌”“真诚”等词语进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当乘客要写投诉信的时候,空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乘客听完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他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四、学*课文最后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乘客写了些什么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2、教师出示信的内容,全班一起朗读。

  你知道乘客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乘客在空姐的微笑中,感受到了空姐那真诚的歉意,这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让那位乘客很满意)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今后如果你一时疏忽做错了事情,你该怎么办?

  六、作业:

  1、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方法学*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 (菁华3篇)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1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注释:

  无竞,不争,没有竞争。《诗·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高亨注:“无竞,不争。”不可争衡;无比。《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朱熹集传:“言武王持其自强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竞。”《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烈文》:“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训,劝说归顺,引申为说教、教导。《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觉,觉悟,醒悟,人或动物的器官对刺激的感受和辨别。四国,指四方的国家。《诗·曹风·鸤鸠》:“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四个古国。《诗·豳(音:宾)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毛传:“四国,管、蔡、商、奄也。”又《大维·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訏谟,远大宏伟的谋划。訏,大。谟,计谋,谋略。《诗·大雅·抑》:“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毛传:“訏,大;谟,谋。”郑玄笺:“大谋定命,谓正月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也。”定命,审定法令。定,决定。命,命令,法令。远猷,长远的打算。《尔雅·释诂》:“远,长远;猷,谋也。”《尔雅注》:“猷者,以道而谋也。”辰告,及时告知。辰,及时。告,告知。又,及时告诫。辰,时光。敬慎,恭敬谨慎。《诗·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

  译文:

  如果不与人争什么高下,则周围的人都会愿听从他的训导。如果又有先见之明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则四方的国家都愿意归顺于他。要能以整体大局谋略来决定法律、法令等大政方针,并将自己的长远计划及时告诉大家。同时时刻保持恭敬谨慎的威望和仪容,因为这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唯一法则。

  赏析:

  “无竞维人”,应当理解为“不与人争权夺利”,而不是“与世无争”。如真的是“与世无争”,那可谓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不争是争”,就象“没有信息,就是信息”一样。

  争名,争利,争天下,自古以来,盖莫如此。有争斗,但也有妥协。与天妥协,顺从自然规律,顺从天命天意;与地妥协,顺从生态*衡,顺从物产特点;与人妥协,顺从人文关怀,顺从和谐双赢。

  “不与人争高下”,并不是说“不与人争是非”。真理在手,才能服众,直到“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的意思是,既要站得高,看得远,统览全局,顾全大局,又要大公无私,光明正大,则其地位将自然确立。

  古人喜欢占卜问卦,其目的是追求对事物的先知先觉。然而作为预言家,既招人喜欢又惹人讨厌,如同某种评论家一样。一张嘴,可以把一个人说“活”,也可以把一个人说“死”。就是“半句话”,也足以让一个人永世不得翻身。比如,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对某个人进行评论时说:“这个人……”没有后文的半句话,就可让这个人休矣!不仅错过了难得的机遇,还给人造成了不小的疑团,以及无穷无尽的猜测。

  话说回来,对于未知,可以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应建立在符合事实和合乎规律的基础上,最后获得实际的检验和逻辑的推断。站得高,看得远,;多角度,全方位;有推理,有反思;有比较,有统一;有分享,有双赢。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尔雅·释诂》曰:“訏谟,大计,宏谋。谟,谋也。”《说文》:“訏,詭譌也。从言,于声。”

  “詭譌”,好象有贬义的意思。然而仔细想想,如大政方针,包罗万象。军政大事,错综复杂。*,盖莫如是。谢安推崇“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让一场淝水大战挽救了华夏文明,成为永远的颂诗。

  王夫之《诗绎》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

  诗有“兴”、“群”、“观”、“怨”等“四义”。正如《阳货》所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王夫之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属于“观”。所谓“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由此可见,执政者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政治形势,利益得失,以及风俗盛衰,才能顾全大局,以雄谋大略,制定相应法令,并指明行政方向,同时还要及时宣传,将远大计划及时告诉大家,同心协力,共夺辉煌。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则要求执政者务必时刻保持恭敬友好,谦虚谨慎的姿态,因为这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唯一法宝。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2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埽庭内,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注释:

  肆,指放肆,肆虐。皇天,即道教神话中的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泉流,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沦湑,相率牵连。泛指沦陷、沦丧。沦,水上的波纹。沉没,降落。《诗·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毛传:“沦,率也。”郑玄笺:“胥,相铺,徧也。言王使此无罪者见牵率相引而徧得罪也。”胥,全,都。夙兴,即早起,新浴。《礼记·昏义》:“夙兴、妇沐浴以俟见。”孙希旦集解:“夙,早也,谓昏明日之早晨也。兴,起也。”埽,同“扫”。戎兵,军服和兵器。《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孔传:“其当能治汝戎服兵器。”亦单指兵器。《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孔颖达疏:“弓矢即戎兵,而又言戎兵,容戈、盾、矛、戟之类军之所用皆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兵士,。《管子·内业》:“恶气迎人,害於戎兵。”《战国策·韩策一》:“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戒,防备。有行为、*惯、品质、本性、自然等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戎,我国古代西方的民族,西戎、戎狄。逷,同“逖”。)远,不*。用作“惕”,意思是警惕。蛮方,指南方,*地方。《诗·大雅·抑》:“用戒戎作,用逷蛮方。”高亨注:“蛮方,当指南方。”三国魏曹植《朔风》诗:“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译文:

  如果继续让其肆意任为,连皇天上帝也不再崇尚,而让时光如同泉水一样白白地流失,却没有留下丝毫波纹,就全都不见了踪影。早起晚睡,洒扫庭除,这本是管理民众的章程。得赶快修理好你的车马,以及弓、箭、戈、盾、矛、戟等兵器。用以防备西戎北狄作乱,用以警惕南方的蛮族。

  赏析: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意思是不敬天地,虚度年华,活得不明不白。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就是“黎明即起,打扫庭除”的翻版。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从小学会做家务,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不可认为这是长辈在教训小辈。

  凡事可从小事做起,逐步增大。有出息的人,他从小就养成了做家务的好*惯。良好的*惯,是父母给子女最好的财富。一个连自身都收拾不好的人,能好到哪里去。

  治家过日子,得勤谨。看是小事,却是“维民之章”。修身、齐家、治国、*天下,首在修身。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天下。

  “夙兴夜寐”,成语。指早起晚睡。出自《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也形容勤劳。一个坚持五点起床的人,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人。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是说要修理好交通工具和武器,以加强战备。

  “用戒戎作,用逷蛮方”,是说要防备*北番的侵略和搔扰。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注释:

  质,诘问。问明,辨别,责问。谨,严防;严禁。严守;谨守。侯度,为君王之法度。《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郑玄笺:“侯,君也。”戒,有行为、*惯、品质、本性、自然等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通“诫”。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柔嘉,柔和美善。《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孔颖达疏:“柔和而美善。”又指温和善良的人。汉蔡邕《汉太尉杨公碑》:“天降纯嘏,笃生柔嘉。”指美味、美食。《国语·周语中》:“无亦择其柔嘉,选其馨香,洁其酒醴,品其百籩。”韦昭注:“柔,脆;嘉,美。”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玷,白玉上面的斑点,亦喻人的缺点、过失。使有污点。

  译文:

  在诘问你的人民时,必须谨慎你作为君王之法度,用意在告诫他们并以防不测。你说话一定要慎重,尊重你自己的威信仪表,无处不是给人以柔和美善的印象。洁白玉圭上的斑点,还可以逐渐磨去;如果所说出的话有玷点,那就不可收回了!

  赏析: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对待自己的人民,当然要有法度,但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天子无戏言”,威信、威望的建立,不一定非得威严。追求“*”,是人的天性,人民大众也一样。“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本质是一样的。

  看来古人也知道要以法治国,要全面进行法制教育,防范于未然。倡导谨言慎行,以建立和保持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信和美好形象。深知一旦造成了坏的影响,要挽救就非常困难了。

  不虞,就是不测。语出《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诸多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难以预料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到“千里之堤溃于蚁”,无不包含这层意思。

  “白圭之玷”,成语,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但本意是小缺点可以变成大缺点,小问题可以变成大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白圭之玷”,一目了然。就象医生穿白大褂,目的是要保持自身的高度清洁;官员要求增大透明度,目的是要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戏言之,黑玉之玷,反而让“洁白”变成了“污点”。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诗经》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诗经》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经过*三年的学*,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古代诗歌的一些*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

  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肠!

《诗经》教学设计4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诗经》教学设计5

  课题:《诗经》两首

  学*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3、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4、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

  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通过了本课的学*,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唐诗经典名句 (菁华3篇)

唐诗经典名句1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宗元《江雪》)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诗经典名句2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冢》)

唐诗经典名句3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