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

  小黑板,音乐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学设计6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小学语文《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

  2、学生合作学*。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小学语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小学语文《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成果。

  2、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小学语文《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山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生字

  1、字理识字,学*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远。

  师出示*、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山行》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山行》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写诗,培养学生学*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古诗的方法“读 、悟、想、品 、诵”

  读----诗文 思—诗意 想---画面 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古诗的方法学*本诗。

  三、学*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景:枫林,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带着学*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 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 (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这首诗。学*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 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 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 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 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爱 赞美) 枫林 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7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小学语文《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小学语文《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由晚唐诗人杜牧所写清新俊逸的小诗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中,我以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为出发点。利用学生已有的古诗学*经验,再加上诗画相通的特点,大胆让学生想象画面,说画面,将片段的意象展现出来,再让学生加以综合,展示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走进夕阳西下,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温暖人家,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全诗的理解和意境的体会。

  在拓展方面,既有基于内容的写景诗,又有基于作者的写景诗,达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积淀。

  另外,时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快乐学*的目的,这是值得我欣慰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点是我想探索的地方,那就是基于诗画相通的特点,让绘画成为理解古诗,体会意境的方法。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可行,但还需完善。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

  其一,课堂上描绘画境,有些耽误时间,影响了诵读,导致读得不够。

  其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虽活跃,也使教师在时间调控上不好把握。

  其三,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具体修改意见为:

  其一,缩短描绘画境的时间,那背诵和默写的环节就都可以完成。

  其二,质疑处也可以压缩时间,随机加进阅读的环节,会增强读的效果。

  其三,拓展积累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积淀,再多背一背写景的古诗就更好了。

  其四,板书的设计,可以图文并茂,突出本节课的特点。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也让我遗憾。因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讲师培训,让我错过了最精彩的两节课,学*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好在,前三节课我听到了,杨老师的沉稳教风;林老师字斟句酌的到位推敲;牛老师的适度引导,都是我学*的地方。而我在异地异生的挑战下,能够做到顺利的完成一节课,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我很满足。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3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

  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4

  《枫桥夜泊》是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诗。在教学时我先检查第一首《山行》的掌握情况。

  1、检查背诵。

  2、出示填空题,了解重点内容的掌握,特别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名句是“坐、霜叶、于”的意思。

  3、检查默写。

  从这首诗引出另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朗读,注重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音,特别是“眠”字的读音。

  3、图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

  5、生字教学。

  闪光点:

  1、复*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中,成为学*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5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

  b、 句式多变,

  c、 节拍有缓急,

  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f、 类似楚辞,

  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

  k、 以游仙诗的形式,

  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 忧国忧民的崇

  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山行教学设计3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生字

  1、字理识字,学*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远。

  师出示*、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山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4课《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同学们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文意:

  (一) 儿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情况:现在,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杜牧? (杜牧生*:(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新授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1)自由朗读,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

  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老师从大家的朗诵中,体会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这幅秋景图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景物。

  1、赏析景物,勾勒图景,体会喜爱之情

  (1)找找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2)描绘场景,探寻景物,美丽的秋景图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写白云用了一个“生”字。“生”是出现生成的意思,表现了白云的升腾缭绕,说明白云是静的还是动的?其他景物是静还是动?

  (3)师生交流,串联景物,揭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在这幅秋景图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远处的……有*

  处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这所有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副秋景图?看到这样一幅……的秋景图,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六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4)带着喜爱之情朗诵全诗: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诵这篇古诗。

  2、深度品读,对比感悟,理解霜叶寓意

  听完大家的朗诵,我感觉深秋的景色真美,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读完全诗以后,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齐读3、4句诗,思考: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霜叶?你认为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让诗人如此喜爱?

  (2)对比“霜叶”与“二月花”,体会寓意

  a.气候与环境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是……春天的气温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深秋的动植物……春天的动植物……这说明,枫林霜叶的生存环境比二月花要……

  b.提问引出枫叶品质:可是,为什么被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霜叶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花还要红艳?这说明霜叶具有怎

山行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9

  预*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教学设计10

  甘溪中心校 王维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带着学*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学设计13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小学语文《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小学语文《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

  2、学生合作学*。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小学语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小学语文《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成果。

  2、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小学语文《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山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15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同学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生字、诵读古诗

  1、学*古诗第一行:

  ⑴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 学*生字“远”: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 学*生字“径”:

  ①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 学*生字“斜”:

  ①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古诗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 齐读第二行。

  ⑶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古诗第三、四行:

  ⑴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 学*生字“停”“亭”:

  ①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 为了更好地学*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的“亭”字了。

  ⑤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 学*生字“车”:

  ①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的“车”字了。

  ④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 学*生字“霜”:

  ①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和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 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 (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这首诗。学*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 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 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 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 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爱 赞美) 枫林 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

  三、教具: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十四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挂图,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 (用小黑板出示古诗)

  ①(结合挂图)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 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

  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

  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实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钢笔描红

山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8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学设计9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同学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11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1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4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山行教学设计优选【十】份

  山行教学设计 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同学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学设计 3

  活动目标:

  1、欣赏图片,观察星星、月亮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感受色彩强烈对比的美

  2、学*选择鲜艳的色彩表现星空的灿烂,感受色彩涂抹带来的快乐

  3、尝试与同伴共同使用绘画材料,共享操作空间

  活动准备:

  1、图片星空

  2、画纸每组一张,蜡笔每组一盒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图片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观察过晚上的天空吗?晚上的天空上有什么呢?

  1、师:有个叫梵高的老爷爷喜欢看晚上的天空,还很喜欢画晚上的天空,我们一起来看看梵高老爷爷的画吧!美吗?你觉得它美在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2、师:那画上什么最亮呢?

  二、引导幼儿从颜色、线条上欣赏作品

  1、从颜色上观察作品

  师:这幅画上有哪些颜色呢?什么颜色用的最多?你看到这些颜色有什么感觉?

  小结:梵高老爷爷用了深蓝色、蓝色、黄色等,色彩很美,对比也很强烈,给人很不安、害怕的感觉。

  2、从线条上观察作品

  师:这幅画里有哪些线条呢?哪儿用了波浪线呢?还有一圈一圈的像什么?

  三、引导幼儿整体感受作品

  师: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小结: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旋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向上旋转着上升,表达了自己紧张、忧郁、难过的感情。

  四、合作完成作品,创作星空。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梵高老爷爷画的星空,接下来我也请小朋友们来画画你想象中的星空

  1、小组合作的方法师:老师今天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画纸,这么多小朋友怎么在一张纸上画画呢?人多怎么办呢?

  师:对了,找空的地方画,一组的小朋友一起来完成这幅画,看看哪一组的星空最美。

  五、作品展示、交流分享

  师带领幼儿展示每组小朋友的作品并请个别幼儿说说画中有什么。

  山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 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 练*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 本诗以七言为主,

  b、 句式多变,

  c、 节拍有缓急,

  d、 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

  f、 类似楚辞,

  g、 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 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i、 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 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

  k、 以游仙诗的形式,

  l、 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 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 小结

  1、 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 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 忧国忧民的崇

  4、 高思想。

  5、 层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诗歌鉴赏练*

  1、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山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古诗

  1、学*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行教学设计 6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 7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 9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 10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