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3 00:00:00

山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古诗

  1、学*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行教学设计2

  一、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 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山 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123下一页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生字、诵读古诗

  1、学*古诗第一行:

  ⑴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 学*生字“远”: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 学*生字“径”:

  ①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 学*生字“斜”:

  ①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古诗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 齐读第二行。

  ⑶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古诗第三、四行:

  ⑴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 学*生字“停”“亭”:

  ①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 为了更好地学*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的“亭”字了。

  ⑤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 学*生字“车”:

  ①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的“车”字了。

  ④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 学*生字“霜”:

  ①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和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6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7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同学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带着学*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11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 ,一棵棵枫树 ,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

  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山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13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1

  一、学*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 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山 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

  123下一页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 行》教后心得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目标预设』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设计思路』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基础上,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说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

  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句说话(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设计意图:一下子就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学*,提起兴趣。】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读了诗题,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诗人,有“小杜”之称,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流传下来的诗有二百多首。

  3、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4、(放音乐)师:同学们可以随着音乐再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学*古诗首先先了解诗题的意思与作者,为学好古诗打好基础。配上音乐让学生读,意境更唯美。】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1、配乐齐读古诗。

  2、出示幻灯片(老师将图片顺序打乱)学生讨论:

  (1)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自己选择想说的图片)

  图意:第一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第二幅:山顶上白云缭绕,飘着缕缕炊烟;第三幅:夕阳下诗人停下车来驻足枫树下欣赏赞叹;第四幅:漫山遍野似火的枫叶。

  练*说话:让学生总结每一幅画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学*了古诗,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再次讨论:每幅图片的内容和诗中的哪一句有联系?

  3、既然我们已经观看了和这首诗有关的图片,那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及身边的“无字词典”,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4、小组汇报交流。

  (1)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通向山顶,诗中是怎样写的?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哪个字写出了石板路的特点?(斜)

  (2)枫树覆盖的山顶上飘着缕缕炊烟。从诗中哪个词看出人家在哪儿?(白云生处)指导朗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3)漫山遍野如火的枫叶,诗中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4)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5)从哪句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答: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6)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5、指导朗读,进行朗读比赛。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练读。指名读。

  (3)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5)对呀,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不但让学生融入了美丽的秋景中,而且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从读中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五、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按从远到*的顺序观察图画,然后指导背诵。

  六、作业。

  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

山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生字、诵读古诗

  1、学*古诗第一行:

  ⑴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 学*生字“远”: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 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 学*生字“径”:

  ①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 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 学*生字“斜”:

  ①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 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古诗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 齐读第二行。

  ⑶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古诗第三、四行:

  ⑴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 学*生字“停”“亭”:

  ①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 为了更好地学*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 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的“亭”字了。

  ⑤ 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 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 学*生字“车”:

  ①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的“车”字了。

  ④ 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 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 学*生字“霜”:

  ①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 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 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 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积极性和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设计思路】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情境、本首诗优美生动、可以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蕴涵、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 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 (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 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 (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这首诗。学*要求:(1)读一读这首诗。(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互相讨论、再和同伴说一说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书)从这些景物中、你们知道诗人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解读感悟诗句。(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谁来读第一句 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机点拨: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②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 这些景物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③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过渡: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这么一幅宁静、悠远的景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他看到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欣赏枫林、感悟诗境。(出示枫林图)

  师:同学们、这些枫叶美吗 在你的眼中这些枫叶又像什么呢

  生: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

  生: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

  ……

  ②师:在作者的眼里、这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还要美。谁来说说、春天的花是怎样的

  生:争奇斗艳。

  生:五彩缤纷。

  生:生机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枫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呢 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

  ④还从哪也可看出诗人非常喜爱枫叶

  生: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相机理解"坐"。)

  ⑤同学们、诗人喜爱枫林仅仅是因为枫林很美吗 感受枫叶不怕霜冻、越冷越红的精神气质。

  ⑥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傍晚的枫林美得像一幅画、连站在林中的诗人也成了画的一部分、他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谁来读一读第二句

  (3)诗人和你们一样、被这美丽的秋景给迷住了、被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迷住了、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不仅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还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能看着画面、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再来描绘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着画面说)

  2、配乐背诵

  (1)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2)配乐齐诵

  四、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深秋山林图的练*纸)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五、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正确流利地读古诗、看图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学完以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多读、多背古诗。

  六、识字、写字

  1、径、霜: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看田字格、同桌记一记。

  2指导写"霜":说说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作业设计】

  1、回家给画涂上颜色、放进你成长记录袋里。

  2、收集两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寒山 石径

  山 行 白云 人家

  (喜爱 赞美) 枫林 霜叶

山行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

  三、教具: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十四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挂图,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 (用小黑板出示古诗)

  ①(结合挂图)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 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

  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

  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实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钢笔描红

山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三、四句。

  在学*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

  2、汇报学*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山行》,拓展学*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山行教学设计8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学设计9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同学的学*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

  明确学*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11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 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四、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山行教学设计1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4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

山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3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郎朗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山行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山行》。

  2.学会古诗《山行》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古诗《山行》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音乐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第一首古诗《山行》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径”“飘”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2.为什么称为“寒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山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目标,带着学*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古诗

  1、学*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诗句的内容。

  2、感受诗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领悟诗人表达的心境和情趣。

  3、会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的难点】领悟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条悠久而丰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文学的星空上,刚才同学们已经背了几首,今天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一首唐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是一首反映什么时节的诗?

  2、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欣赏图片,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2、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光,唐代诗人杜牧在外出观赏美丽的秋景时,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动,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小结古诗学法:

  ⑴读一读:

  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

  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

  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

  3、自学古诗:

  ⑴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⑵合作学*,明确自学的任务。(完成表格)

  ⑶我会读──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读古诗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⑴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⑵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2、理解并领悟古诗:

  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

  ⑵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⑶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读一读。

  七、小结延伸

  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八、向学生推荐两本书

  《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

  【板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计意图】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因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他们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加深对“秋”的认识──秋天是一个收获是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由此,唐朝的诗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连忘返,文思涌动,写下了一首千古之绝唱《山行》。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古诗,因为学*方法就象打开知识门户的一把钥匙。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向学生推荐两本书《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让他们*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的难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景,引学生“上路”:

  在导入新课,学生初读古诗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欣赏美丽的秋色图。得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适宜外出旅游的黄金季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山行》做好了铺垫。

  2、教给方法,让学生自己“上路”:

  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在总结以往学*古诗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

  ⑴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⑵动一动:运用工具书或课文的注解理解部分字词。

  ⑶想一想:这首诗的每一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整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3、指导朗读,让学生轻车熟“路”:

  常言道:“书读百遍,情义自现”,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遗憾的是由于课前高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反馈理解诗意的时间稍长,最后不得不压缩了指导朗读的时间。因而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节奏美、意境美领悟不深客。

山行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4课《山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学*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4、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教育同学们应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景,乐观面对人生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中描绘的秋色,学*诗人写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识文意:

  (一) 儿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不仅能通过读、画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唱来展示。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古诗编成的儿歌,一边听一边想:这首古诗叫什么名字?你从课本或者其他地方读到过这首诗吗?

  播放儿歌《山行》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这首古诗《山行》,全班齐读一遍课题。

  (二)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文意

  (1)通过理解诗题,初步了解全诗内容:同学们应该已经预*过这首古诗了,那题目“山行”是什么意思?谁在山路间行走?

  (2)师生交流诗人情况:现在,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杜牧? (杜牧生*:(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被后人成为“小杜”,以区别杜甫,他和同时期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新授

  (一)读顺古诗,理解字词, 解决疑难

  (1)自由朗读,先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读,强调难点: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教师根据该学生的朗读,指导全班同学注意诗中易读错的字词。 重难点字词:“斜”字,在这首诗中读xia,而不是读xie。因为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在这首诗中,为了让“斜”与“家”、“花”押韵,所以读xia。

  (3)全班齐读:大家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默读古诗,划出难解字词: 现在,请同学们再小声地默读几遍这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把你不理解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来。

  (4)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字词,了解诗文内容

  重难点字词:寒山、石径、斜、生处、坐、爱、晚、霜叶、于

  从“寒,霜”推断出诗文写的是深秋景色,从“白云”、“晚”推断出诗文分别写了白天与傍晚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串联诗意,融入意境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这首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都弄清楚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联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描绘情境: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描绘的场面口述出来?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在轻柔的《高

  山流水》音乐声中,仔细感受他说描绘的景色。

  (3)带着对美的感受朗诵全诗:同学们,他刚才描绘的秋景图美不美啊?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美景的'感受齐读一遍古诗。

  (三)品读古诗,赏析景物,体会情感

  老师从大家的朗诵中,体会到了你们对这首诗描绘的美景的感受。那么,在这幅秋景图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景物。

  1、赏析景物,勾勒图景,体会喜爱之情

  (1)找找景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诗人描写的景物,把它们圈出来

  (2)描绘场景,探寻景物,美丽的秋景图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的。

  “白天,诗人乘坐马车行走在山路间,向远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诗人沉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边走边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车观赏,这时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写白云用了一个“生”字。“生”是出现生成的意思,表现了白云的升腾缭绕,说明白云是静的还是动的?其他景物是静还是动?

  (3)师生交流,串联景物,揭示诗人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

  在这幅秋景图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远处的……有*

  处的……有动态的……有静态的……这所有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副秋景图?看到这样一幅……的秋景图,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种……的情感,使他认真的观察眼前美景,用诗歌从……六个方面描绘出了这幅深秋美景图,从而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4)带着喜爱之情朗诵全诗: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诵这篇古诗。

  2、深度品读,对比感悟,理解霜叶寓意

  听完大家的朗诵,我感觉深秋的景色真美,诗人已经完全沉醉其中。那么,在读完全诗以后,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1)齐读3、4句诗,思考: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霜叶?你认为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让诗人如此喜爱?

  (2)对比“霜叶”与“二月花”,体会寓意

  a.气候与环境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是……春天的气温是……,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深秋的动植物……春天的动植物……这说明,枫林霜叶的生存环境比二月花要……

  b.提问引出枫叶品质:可是,为什么被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霜叶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花还要红艳?这说明霜叶具有怎

山行教学设计14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

  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一棵棵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

  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山行》教学反思1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 “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另外,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山行》教学反思3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1、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了学*难度,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画在房子下面”,有的说“画在山顶上”,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是啊,作者从飘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我接着说道。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2、成功之处:

  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3、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4、改进措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中。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山行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山行教学反思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一个片断,我们或许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小组学*)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可以帮助第四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

  (教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绕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板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了,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我读懂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

  (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有点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呢。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小朋友,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上“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小朋友,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上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小朋友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小朋友,杜牧用几句短短的诗句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也似乎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3

  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委老师在关于低年级人教版小语教材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省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板块共收入了5首古诗和一首花名歌。这5首古诗都是写景抒情诗,把四季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较多,诗的内涵较深,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将教学重点放在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注意把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以《山行》一课为例,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大自然,有一天,他作在车上在山间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地还看得见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是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并且把这五彩斑斓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山行》。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

  三、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能把古诗读正确

  四、借助图画,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师:小朋友读书的水*可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下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请大家翻开书。

  孩子们打开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只描绘了后两句的画面,而前两句的画面被古诗的内容挡住了,我便借助这一资源,激发学生读诗、作画的兴趣。

  师:我们一年二班小朋友这么能干,那今天能不能自己努力,把书中被挡上的画面补充上呢?我来当画家,你们来当策划,告诉我应该画什么?能行吗?

  生:能!

  (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师: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的前两句,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

  生:我觉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还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生:我觉得还应该画上人家。

  师:那人家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

  生:应该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

  对!对!其他学生附和着。我知道,学生认为“生处”是白云“出生”。

  师:老师真佩服大家,已经学会将古诗中的文字变成自己的话了,但老师告诉大家,这里的“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漂浮的地方,瞧,就是在这里。说着,我在山间画上了漂浮着白云。

  生:人家应该在白云的下面。

  (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高兴地喊起来。)

  师:对了,说着,我在白云的下面画上了几座小房子。

  师:那要怎样才能到达这几户人家呢?好象还缺少点什么?

  生:应该有路。

  师:那应该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再读一读第一行诗,你就知道了。

  生:我知道了,应该是石头做的,还有点斜。

  我们班最聪明的王辉阳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其他孩子还不太明白。

  师:对了,“石径”指的就是用石头铺成的小路,“斜”指的是小路的样子是弯弯曲曲的。

  师:瞧,大诗人杜牧只用了1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真让老师佩服!而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读诗,把诗中的文字变成了图画,更让老师佩服!现在,我们把图画再放进头脑中,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好吗?

  孩子们投入地朗诵起来。

  【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

山行教学反思4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这首诗意境优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幼儿进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让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感受故事的意境。在幼儿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后,我直接将此首古诗背诵下来,部分幼儿跟诵,紧接着幼儿开始诵读这首古诗,最后我们为这首古诗配上动作,便与幼儿记忆。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进行自主谈话,一个小朋友跑到我的跟前问:“老师,什么是人家?”我一愣,这才想起古诗中的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小家伙问的是诗句中的内容,我微微一笑说:“宝贝,人家就是住有人的意思。”“老师,那里的人怎么那么有意思,居然住到白云上,他们不害怕吗?”这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同时,我也让我有机会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古诗配上动作一种便于幼儿记忆古诗的方法。当时只考虑便与幼儿记忆,没有考虑到诗的意境,致使出现今天的笑话,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运用多种办法让幼儿在背诵古诗时,也感受到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反思5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学反思6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菁选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生字。

  (三)朗读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的行踪,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儿童多的句子。

  (四)给课文分段,试着写段意。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分四步来实施: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

  (三)细读感悟。讨论交流

  (四)达标检测(五)布置预*

  (一)激趣导入:由导入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这是诗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与儿童。春天有关,激发他们的对文章的兴趣。

  (二)预*检测

  在检测时,我发现有的个别学生竟然把一句话读漏掉了几个字,我想,也可能是没有认真预*,也可能是紧张,但总的情况还可以。

  (三)自学课文,完成目标1。2的任务

  因为在检测预*情况时,发现同学们预*的`情况还不错,所以在完成目标1。2的时候,我就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我本来是安排范读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可因为我把时间看错了,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就省略了这个环节,

  (四)讨论交流,完成目标3。4的任务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

  1、找出作者的行踪路线,目的是为课文分段服务的。

  2是画出儿童多的句子,目的是下节课服务的,因为文中有句古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所以必须把儿童多的句子找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五:达标检测

  我走到学生中间巡视了一番,感觉还不错

  六:布置预*内容

  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1、前天,***老师给大家上了《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再次走*冰心,走进冰心的精神世界,跟随冰心奶奶的脚步“只拣儿童多处行”,去探寻颐和园的明媚春光。

  还记得课题是从哪儿来的吗?

  回忆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出示②)

  “游人不解春何处,只拣儿童多处行。”

  生答,说说含义。

  2、好,再读课文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些词语,(生看)会读的请举手,不会读的请再看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表。现在都会读了?好,我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

  复*生字词。(出示③)

  3、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冰心奶奶到颐和园的旅行线路,谁来说说?作者行踪(出示④)

  4、现在再请你读读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出示课题图⑤)

  生自由说,教师引导、梳理。

  你会问,问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你会思考,这个问题有价值。 你真爱动脑筋。

  怎样“只拣儿童多处行”?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学贵有疑。”我们阅读要学会思考,思考的问题越有价值,就越容易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就越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我们一起读课文,请大家默默的.读,思考第一个问题:

  二、精读感悟。

  (一)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只拣儿童多处行”?(出示 ⑥提醒学生扣住‘拣’字)

  1、自读思考,并说明理由。

  友情提示:自学方法

  我刚才看了一下,有同学找了一处,有同学找了两处,有同学找了三处,要找到恰当的句子,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也就是书要读得仔细,而且要开动脑筋想。现在同桌可以交流一下,找到同一处,说明你们英雄所见略同,找的不同要互相请教,是找错了,还是找漏了。

  相信大家现在一定弄明白了,好哪位先来说说。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以下根据学生课堂的生成,机动安排顺序)

  (1)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出示⒁)

  重点词:迎 、挤

  你真有一双慧眼,能把这句读读吗?谁能读得更好一些,同桌来帮忙。重读“迎着、挤进”。这是刚才找到的一处,还有吗?(生举手)真好,你们都有发现的眼睛。

  (2)第三节,第一。(出示⒂) 理解“座无隙地”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3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3、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重点、难点:

  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三、突破措施:

  有感情的诵读。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一、预*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课文脉络。

  二、预*学案:

  (一)我会读

  1、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给下列词语注音

  倚着栏杆纽扣欢畅四肢座无隙地

  忸怩烂漫成千盈百浑身解数

  (二)我会填,《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是写的,这篇课文上是围绕,这句诗句来写的,它是作者把别人的一句诗反其道而用的。

  (三)我质疑,在预*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4

  预*作业:

  1.熟读课文,把文章中的生字划出来并标上音;划出文中的多音字。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坐无隙地、浩荡、密密层层、忸怩、感召、团聚。

  3.说一说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的意思。

  4.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6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坐无隙地”等17个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3.情感目标: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锻炼身体。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像出示,图文引入。

  (出示春天图片,音乐<<春天在哪里>>)

  师: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姑娘唤醒了大地,唤醒了小草,唤醒了百花,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双眼,春天带给了人间无限的生机和希望。让我们和着轻风流水,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足迹吧。小朋友们,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你最想到哪里去找春天?

  (学生自由表述)

  师:太美了,你们都很快找到了明媚的春光。古代有一位诗人他是这样描写儿童找春天的情景的: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1.指生读,齐读。

  2.指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儿童的可爱、天真、迷茫)

  二、揭示课题。

  1.导入:

  师:不过在我的眼中,你们可要比诗中的儿童聪明多了,活泼多了。刚才你们就找到了春天的足迹,(引读:她在——他在——他在——)很好。

  师:那么春天还会在哪里呢?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2.指生读,说说这两句诗的诗意。齐读这两句诗。

  3.教师板书课题:12 只拣儿童多处行(注意“拣”字的写法)

  4.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冰心奶奶说春游时如果不知道春光在那里的话,就挑儿童多的地方去,哪里一定会有明媚的春光的。理解的真好啊,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1.指学生读课题。

  (指导学生分别读好体现作者心情、想法、行动的三个词语“只拣”、“多处”、“行”。)

  2.质疑课题。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疑问,学贵有疑,谁能就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质疑。

  4.梳理疑难,引导读文

  师:这些问题问的很好,答案就在文章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努力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后人人都能有话可说。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了解情况。

  (2)读后,教师肯定,表扬学生良好的学**惯。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品读课文,深刻感悟

  师:本文篇幅较长,共有9个自然段,请你看看在这9个自然段中,你最想读哪一段,然后再美美地把它读上几遍,呆会儿我请你们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2.展示个性,读出体会

  师:真好,你们都能津津有味地去品读课文,并且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真是了不起啊,现在谁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向大家展示一下,让我们能和你一起共同分享明媚的春光。

  (1)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教师随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儿童比作“小天使”、“太阳”、“花朵”、“春天”的象征。

  (3)指导朗读。

  五、学法迁移,语段训练。

  1.小结学法,理清文脉。

  师:刚才你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讲了自己喜欢的原因,非常好,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冰心奶奶的心中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就是天真,可爱,充满朝气的儿童啊,在她心里:(出示,引读:儿童就是小天使,就是太阳,就是花朵,就是春天,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2.课外延伸,语段训练。

  (1)再现音像图文:

  走*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师:(深情诵读)“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收获。是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便是冰心奶奶一生的写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我们的冰心奶奶,她曾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冰心奶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将她毕生的爱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展现给了小读者,《雨后》、《纸船》、《繁星》、《再寄小读者》等等都是冰心奶奶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多读一读冰心的书,学会冰心奶奶的人格,学会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今天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你现在一定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人说了?请敞开你的心扉,大胆地向老人表白吧,你可以告诉她很多很多……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总结全课

  师:冰心奶奶告诉我:“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会找到春天的”,在老人家的带领下我朝着你们走来,感谢冰心奶奶给了我机会,感谢你们带给了我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祝福声中,我也要向你们说再见了,谢谢各位同学,请你们也向全体听课的老师说声:“再见”吧,同时别忘了对他们说声: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字。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冰心奶奶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时,见到很多孩子。她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随着儿童,她来到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看到了开得正旺的海棠花。)学生答后,板书: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2、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二、讲读第二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讲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交流。(很多孩子;谈笑、休息、游玩。)

  (3)大屏幕出示第3自然段,引读。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2、引读第4自然段。

  (师引)既然知春亭畔座无隙地——(生读)“我们就沿着……”(师引)没想到,在转弯的地方——(生读)“总和……”(师引)“知春亭和园门口”——(生读)“大概是……”

  3、讲读第5、6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听录音朗读第5自然段。

  交流,品读。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开得多而密:开满了、密密层层、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开得旺,生机勃勃:喷、飞泉。春天不可抵挡的力量。)指导朗读,练*背诵。

  (2)范读第6自然段。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她赞叹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怎样读,才能表达冰心奶奶发自肺腑的赞叹之情呢?

  (3)小结。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奶奶在玉澜堂,果然看到了开得旺的海棠花,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感悟到春天的力量!

  4、讲读第7、8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冰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7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冰心的慈爱,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呢?

  (1)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答后,板书:儿童活泼、花儿旺盛。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7、8两段。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冰心奶奶在游览颐和园前,确定游览的思想: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么,她游览了颐和园后,她的感受怎么样?她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1、指名读。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定会找到春天的;儿童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儿童多处春光肯定美丽;儿童充满了生机,本身就像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春天。)

  四、总结。

  同学们,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她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不仅赞美了春光,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殷切的希望。

  同学们,你们是人间最美好的春光,你们才是祖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高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5至9自然段。

  2、读一些冰心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冰心“儿童就是一切”的爱的哲学,体会她对儿童诚挚的爱。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课比喻句的含义和妙处,引导孩子明白可以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是散文的特征。

  2、明白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原因,体会儿童的生机勃勃,感受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一样是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直奔中心

  1、温故而知新,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学*冰心奶奶的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题目,提醒“拣”字的写法及意思。师引导并幻灯出示,文中冰心奶奶这样写到: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还记得课文中冰心奶奶对朋友们说的话吗?

  幻灯出示:春游的时候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2为什么跟着儿童就能找到春天呢?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谁能告诉大家,冰心奶奶都随着儿童到了那些地方?

  幻灯出示: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 ——玉澜堂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抓住直接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和段,并从整体上梳理课文,自然过度到这节课的学*】

  二、透过言语形式看写法

  师过度:在这些地方(课文的1至4和第7自然段,也就是冰心奶奶走过的地方),冰心奶奶写了儿童很多,发现没有,文章的9个自然段,就有5个自然段是写儿童多的,(明白冰心奶奶表现了儿童的多),在这么多的描写中,你仅仅读出来儿童的数量多吗?还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书来的?从书中圈画,并同桌交流想法。

  1学生读书并圈画表现儿童活泼的句子。

  2老师抓住两处提炼出比喻句的妙处和融入联想的写法。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老师指导朗读,第一层次“闹嚷嚷”写出来孩子的声音、“飞涌”“挤”写出了孩子的动作,让学生想象会说些什么话,带着心情去朗读。第二层次,想象“小天使”是什么样?爸爸妈妈经常说你是我的小天使,是因为爸爸妈妈爱“我们”,体会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感情朗读,读出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

  提炼:冰心奶奶将孩子比作小天使表达的自己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比喻句的妙处。散文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抒发自己情感。

  (2)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

  老师指导明白,前面是写冰心奶奶看到的,最后是写她联想的,最后一句流露的作者的情感,这就是联想来抒**感,也是散文中常用的方法。

  2、老师同时提炼出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小天使、是小太阳 并板书。

  【设计意图:因是第二课时,所以不再读儿童的“多”的描写,将目光聚集在表现儿童的活泼可爱的同时关注文体特征,感受作者用比喻和联想的方法直接抒发感情,并训练学生读懂文字背后意思,读懂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三、以读促悟,感悟春光美

  1、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春天了吗?

  (生精读第五自然段)

  交流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1) 这一段,同学们认为表现了春光的美,知其然不行,还要知其所以然,孩子们看,冰心奶奶都用什么词来写海棠花的?

  (2) 抓住“密密层层”,文中有对密密层层这个词的意思的描述,谁的眼睛最亮发现了?(不留一点空隙)告诉孩子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明白“淡红”写了花的颜色,从花的形态和颜色来写。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3、对比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老师出示句子: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

  对比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1)通过“喷花的飞泉”理解冰心奶奶写出来花的动态美。品读

  (2)出示图片,并抓住“眼睛突然一亮”让学生走进冰心奶奶的心里读书喜爱,再走出来读出自己的喜爱。

  (3)师过度,海棠树繁花似锦,颐和园春光满园,冰心奶奶是怎样赞美这大好春光的呢?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比喻句的妙处。朗读、思考,再交流比较,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四、 品读促思,体会爱之情

  1、同学们,我们终于在玉澜堂盛开的繁花中找到了春天,可老师还有一点不明白:冰心奶奶找春天为什么不说“只拣花儿多处行”而要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读第八自然段。出示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1)、学生默读思考谈感受,引导孩子抓住词句(花儿和儿童一样、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来说,并联系前文的描写来表述自己的理解,避免脱离文本的谈论。

  ( 2)、老师提炼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还是花儿,是春天,并板书

  (3)、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

  (4)冰心奶奶要告诉所用的人——朋友,春天在哪里?引导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阅读,领略爱之境

  1、师配乐朗读冰心的《一日的春光》片段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 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 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再次体会冰心眼里儿童就是春天,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完成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2总结:冰心奶奶说,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因为有爱,她才永远年轻,因为有爱,她活到了100岁,冰心奶奶将她毕生的爱用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展现给了小读者,今天,我们学的是她的一篇散文,除了散文,她还写了很多的诗歌,如《雨后》(并课件出示一下内容。)

  3、展示冰心奶奶的书,学生交流都读过哪些,激发课后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同文阅读、群文阅读的理念支撑下,拓展课本教材,用文字感受人物的感情,丰满人物形象,感受冰心奶奶的大爱,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爱 儿童 小天使

  小太阳

  花儿

  春天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的正确,读好长句子。

  3、朗读句子,体会海棠花的美

  教学重点:

  写字、了解海棠花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冰心:同学们,看这,认识这位老人吗?(指名回答)那好,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冰心奶奶的了解吗?老师知道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大量有关冰心的资料,注意,老师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指名说)

  2、是呀,素有“文坛祖母”之称的冰心,用她手中的笔为青少年们写下了很多的作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冰心奶奶写的一篇散文——口述,板书:只拣儿童多处行

  3、请同学们抬起手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讲解“拣”,同学们,东西要掉到地上,我们要怎么做?(用手拣)因此有个提手旁,右边,注意这一笔,一起说是什么——横折钩。这个字读——(齐读),东西掉了,要用手拣。那你能不能给它换个偏旁,让它变成一个新字呢。

  (指名回答)火字旁、绞丝旁(及时板书,组词)

  这三个字大家可要分清楚了。

  4、再读课题

  5、你读到这个课题时,有什么问题吗?

  指名回答,归纳总结

  小结:是呀,冰心奶奶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需要我们好好读书去理解。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这一课,自己自由读课文。

  注意要求: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生字可以注上拼音。

  2、巡视、检查

  同学们还真画出不少词语。看来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还真有拦路虎。同学们要想扫除这些拦路虎,还得靠读书。来,为了把书读得更好,我们先来认识认识这一课的生词。

  出示生字词

  这些词能难住你吗?给你点时间,请你认一认、记一记,把它掌握住。

  (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很聪明,在读不准的时候,接住了拼音这个小拐杖,不错,会学*。)

  谁都认识了了它们?(指名读)

  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了它们。好,老师就请你到前面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指一名胆子小的)刚才他上台的时候,老师发现他的表情发生了变化,脸有点红,站起来有点慢。你是不是紧张了,有点害怕呀?其实他刚才的表现和表情就可以用这里面的一个词来形容,知道是哪一个吗?(忸怩),对,就是“忸怩”,那么这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吧。

  没关系,相信自己——我能行。万一读错了,我们可以帮你呀。

  (根据情况指导)

  你看,只要相信自己,不管干什么事,都会成功。谢谢你这个小老师,请回位。(下面,老师想检查大家的的'认读情况,请大家再来练*一下)

  (指名检查读)

  生字读正确了,课文朗读正确,我们就有了保证。

  下面老师请位同学读读第1-2节。

  读的很正确。哎,这个词——成千盈百,你理解他的意思吗。你再读读它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成”是什么意思。(是的,表现数量很多)

  指名读3、4两节

  看这个词“座无隙缝”,“隙”你能用它组个词吗?(指名组词)

  那这个词大家知道他的意思吗?就是——一点空都没有。对就是一点空都没有。

  我们接着读课文。(指读5、6节)

  (注意对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比如,不光读的正确,还很有感情。)

  【这一节中出现这个词“忸怩”板书,大家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他们都和,它们都有相同的偏旁“忄”请同学们读读它所在的句子,猜猜这两个词是形容什么的?(心情。不好意思)举事例:小孩非常胆小,尤其在人多的时候,很忸怩,你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最后两节再找一名同学来读读。

  看这个字“浑身解数”中的“解”读什么?如果我们通过上下文还不理解,就可以请教我们的无声老师——字典。指名回答——全身的本领

  看来,这篇文章同学们基本上都能读正确、流泪了。

  同学们,课文题目是只拣儿童多处行,文中的重点是写儿童。可是文中确有两节没有写儿童。这是因为什么那?冰心奶奶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来好好读读这两节,体会体会。

  听老师读读(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听

  读完这两节,你有什么体会?——海棠树太美了

  学生朗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描写海棠花

  看来同学们对这两节都有了体会。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更深入的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还要再细细品读课文。这个任务我们第二节课再来完成。

  下面我们就来写写这可的生字。

  出示生字

  怎样才能写好字呢?我们知道,要想把字写好,就要会读帖。

  首先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其次想想它们的笔顺,最后琢磨他们的笔画。好,开始(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不光读帖,还在那书空生字那)

  读完贴了,你认为那个字比较难写?你认为哪个字难写,你就描写那个字。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下面老师请同学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书写的生字情况,评价

  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

  “嚷”范写

  学生书写

  三、小结下课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进一步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老师建议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查阅有关冰心奶奶的资料,去阅读她的文章,当我们真正认识了她,那么会有助于我们对这篇课文的了解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儿童不解春何在、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四、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八个生字,学会书写十二个生字。

  2、自读导语和课文,了解在这篇散文中冰心写了哪些内容,表露了怎样的心声。

  3、体会课文题目的意思。想像文中所描绘的几个场面,并自主积累精美的词句。

  4、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写话的练*,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置身于学生中间,真诚地微笑着)小朋友们好!向你们打听几个人,好吗?

  师:那你们可要实话实说,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不知道周杰伦?

  师:知不知道张蕙妹?

  师:知不知道月亮姐姐?

  师:(语气陡然一转,神秘兮兮地)知不知道郝玥?

  师:“有缘”对面不相识。站在你们面前的就是郝玥。我的名字好听吧!认识你们我很高兴。和我热情地打招呼吧:一起喊“郝玥姐姐”。

  师:知不知道冰心?

  师:不知道的请起立。你们很诚实!

  师:(指名一位说知道的同学问)谢婉莹是谁?

  师: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冰心,走进她的精神世界,共同学*她的优美散文。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上课之前,给同学们听一支歌。课件播放《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来了,我们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去找春天?

  2、板书课题,读中审题。

  师:春天到了,我们都想找到明媚的春天。中国也有一位古代的诗人李商隐写找春天的诗。

  课件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师:谁来猜一猜,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师:你们比古代的人聪明,不仅儿童喜欢去找春天,大家都想去找春天。我们的冰心奶奶在她62岁那一年的春天也出去找春天,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课件出示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师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学生读课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同一课题,也有不同的疑问。

  二、初读感知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打开课文,端正书本,自由朗读。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读课文。

  师:谁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给大家展示一下。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

  (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

  三、品读感悟

  1、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讲了喜欢的原因。非常好。现在我们回到课题上来看一看。

  读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走的句子。用笔划一划。生默读。找句子。然后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教师随机指导。

  同时围绕“行”字理思路。

  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

  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交流画出的词语。(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有同学找了一处,有同学找了两处,有同学找了三处,要找到……句子,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书要读得仔细,而且要用你的小脑筋想。同桌两个同学讲一讲。如果你们找得相同,那你们两个同学是英雄,英雄所见略同,如果你找的他还没找到,要请教,为什么你找到的他还没找到。同桌一起找一找,看哪一组找得准,找得全。

  2、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拣儿童少处行呢?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边读,一边做上记号。你认为这里有个原因,用关键词写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用关键词写出来。

  学生打开书,默读课文,用笔在书本上圈圈注注。

  重点指导,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第六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3、师:课文比较长,我们能不能抓住要点,把课文读短一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就是,就是,就是。请你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边阅读,边圈划。之后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四、创设情景、拓展延伸。

  1、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文,产生自己的想法。使得想了和不想完全不一样。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

  2、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冰心奶奶有什么新的了解。说说你想对冰心奶奶说些什么?

  学生找句、品句、读句,谈感受,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的爱。

  3、师:我们来看看冰心的一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4、点题结束:

  同学们,当再有人问我们,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大声告诉他,当你春游的时候,齐读——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会找到春天!

  齐唱《春天在哪里》。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在心间,跟着这群小伙伴一起去赶春吧。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要求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3、会欣赏图案

  教学重点: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出示春天的画面)

  2、谁知道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3、出示诗“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齐读,猜诗意。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他们以为人多的地方,一定是春光最美的地方,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作家,叫冰心。在62岁那一年的春天也出去找春天,冰心奶奶到哪儿去找春天的呢?

  二、板书课题,读中审题。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检查读书情况。因课文比较长,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相机教学生字词。

  四、围绕“行”字理思路

  1、默读课文,划出作者游览的行踪顺序

  板书:园门口 知春亭 玉谰堂

  五、课堂练*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练*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二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围绕“儿童多处行”学1——4自然段。(出幻灯)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儿童多”,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画下来。

  2、想象着读读,想想该怎样读?学生练*朗读。

  引导学生读:假如你是这些孩子,沐浴在美好春光里,你的心情怎样?读读。

  3、指导朗读(随机出示,视频范读)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边跑,一边会喊些什么?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5)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6)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学生畅谈体会。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个个忙得鼻尖冒汗,却又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他们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三、学*5、6自然段

  1、春天如此让人心醉,快来读读课文。请你找到描写春天的段落,把描写春天的句子画出来。出示这两段话:(出幻灯)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体会读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用一个词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再读读。

  3、想象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

  课件:展现海棠树图。

  小结: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作者是怎样赞美的呢?课件出示: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齐读)

  四、学*第7自然段

  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从这段中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冰心奶奶是那样的喜爱儿童?

  小结: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原来儿童多处春光美。

  板书:冰心奶奶 把儿童和春光怎样联系起来的。

  五、比较儿童和花的特点

  1、出示第8自然段

  2、花儿和儿童都有怎样的特点?(探讨题,出幻灯)

  反复朗读,感悟相通之处:生命力都很旺盛,让人都感到快乐。

  3、指导朗读。谁来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说海棠花是春光,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引读最后一段。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进行句式变换。

  4、回顾全文。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

  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儿童充满朝气、富有感染力;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因为冰心奶奶喜爱儿童。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光。)

  六、拓展,运用语言.出示课件(春天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描绘。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课后搜集阅读以下作品。

  作品一:《纸船》——体现爱母亲

  作品二:《片段》——体现爱大海

  八、板书: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欢畅活泼 旺盛的生命力 新鲜美丽

  喜 爱 儿 童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1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有关语段。

  2、感受孩子的多、活泼、快乐、可爱、生机勃勃,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冰心对孩子的爱、对春天的爱、对美好景物的爱。

  3、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悟有关比喻句的内涵及精妙。

  教学流程:

  一、音乐激趣,引入情境。

  1、听歌:《嘀哩嘀哩》。想“春天在哪里?”

  2、语言训练:春天在 。

  3、导课揭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1)“拣”什么意思?

  (2)作者“行”了哪些地方?

  二、听课文录音,随手画出作者的“行踪”。

  1、学生听、画。

  2、交流:

  行踪: 香山归来 路过颐和园

  挤进颐和园:知春亭 玉澜堂

  3、解读“路过”:从“路过”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4、生疑:既然“路过”,为何又“挤进”?

  三、引出重点句段,引导多层面、多角度解读,并辐射全篇。

  1、“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师:你从哪儿看出了孩子多?

  师:读出孩子的多。

  师:读下面的文章,也画出写孩子多的词句。

  2、交流学生画的写孩子多的词句。

  3、在交流中引导深入解读、多角度解读。教师依学定教,扣关键词句顺学而导:

  4、师生对话

  如:……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师:除了读出了孩子的快乐,还能读出什么?想像一下孩子当时的样子。

  师:“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你读出了什么?讨论讨论。

  师:太阳是温暧的、光明的、给人以希望的,人们把自己最喜爱的人说成“心中的太阳。”再读读,换个角度,看看从这句你还体会了作者冰心奶奶当时怎样的感情?

  师:这句以太阳作比写得多好啊!请再读读第一段的这一句:

  “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看看从这句你读出了什么?你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就评点一下,可以动笔在文章空白处写写批注。

  ……

  四、补充拓展,丰富积累

  教师补充一些课外的有关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打开学生的视窗,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师:在冰心的眼里、心里,孩子就是春天,孩子就是她心中的太阳。请看这些句子:

  大门敞开着,里面坐着一圈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小朋友,远远望去,好像是一串美丽的花环!

  ——冰心·《再寄小读者》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个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温暖的轻软的绒被下,安稳地合目睡眠。

  ——冰心·《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五、自由选读自已想读的句段,配乐赏读。

  六、师生赏读,相机点评指导朗诵。

  附板书预设:

  22、只拣儿童多处行

  乐 ——冰心(爱)

  活泼可受

  生气勃勃

  教材分析:《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情意浓、内涵深、语言妙。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充分展开师生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2、大语文视野。教师变一味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一点带一面,走进冰心,文化学生。

  3、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嚷、解”;掌握“大概、聚精会神、树梢、释放、纽扣、匆匆、旺盛”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的意思。(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教学重点:

  欢快活泼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穿行文本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难点:

  穿行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将课文有关资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冰心奶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预*,初读感知

  1、认读词语:成百盈千 座无隙地 大概 聚精会神 树梢 匆匆 蕴藏 释放 召集 忸怩 海棠 舒展 旺盛 浑身解数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成百盈千

  座无隙地

  蕴藏

  浑身解数

  3、多音字组词: 嚷(rāng rǎng) 解(xiè jiě jiè)

  4、初读课文,我了解到:冰心奶奶把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但不知道是为什么?

  5、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交流

  疑问一: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疑问二:冰心奶奶改诗的用意是什么?

  疑问三:“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二、展示互动,走进文本

  1、师: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冰心奶奶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冰心奶奶资料。

  3、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冰心奶奶资料,学生朗读、感悟人物。

  4、师导语:同学们,为什么冰心奶奶春游时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刚才,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冰心奶奶寻找春天的一句诗,谁来读一读?

  5、学生齐读。

  6、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7、学生各抒己见。

  三、研读文本,探究提升

  1、围绕“儿童多”,学*课文1—4自然段。

  (1)师过渡:冰心奶奶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一找春天吧。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4自然段,画出课文中反映“儿童多”的句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儿童多的,标出来。最后,结合所标出的词语读给同桌听。

  (3)指名汇报,1—4自然段我读了( )遍,我喜欢用( )进行朗读,我用画“﹏”

  的方法反映儿童多,我用“·”的方法标出了儿童多的词语。

  (4)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相关语句,出示课件

  ①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②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③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④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

  ⑤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⑥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6)师:大屏幕上的这些句子都反映了儿童非常多,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个句子还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7)学生畅谈体会。

  (8)反复朗读这些句子,通过重读“成百盈千”“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簇”“无数”“坐满”“一群一群”等词语的语气加重,感受儿童的多;通过重读“闹嚷嚷”“飞涌”“叽叽呱呱”“鼻尖上闪着汗珠”“喷发”“香气”“撞个满怀”“匆匆” 等词语,感受儿童的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9)学生轻快活泼地朗读1—4自然段。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3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奶奶写的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散文。全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是十分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重点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同时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爱与美。其中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是难点。二月二十五日,我聆听了王校长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一课时,收获颇多。

  一.展现自己的激情

  王校长上的是第一课时,上课伊始,王校长就展现了自己的激情,使自己和学生融合到一起,在她的身上有一块无形的磁场,她的学生也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课上,王校长通过各种方式来介绍冰心奶奶,尤其是有关冰心奶奶的爱的哲学,不仅让学生了解冰心奶奶,而且使学生很快入情。课上她说今天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游玩,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二.注重评价的语言

  王校长在导入课文时,引导学生来被有关春天的儿童的诗歌,学生朗诵了《村居》这首诗,她是这样评价学生的:“这哪里是在放飞风筝,这简直就是放飞快乐,我都闻到了春天的芬芳。”这样的评价是多么的贴*文本。类似这样的评价还有很多很多。

  三.注重朗读的训练

  这堂课学生读得较充分,她精心设计了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还是儿童”来贯穿一堂课的读。有学生自读、理清文脉后的读、重点语句的朗读,不知不觉中,通过各种方式将课文读了三遍,而且在读的过程中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时还巧妙地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

  这堂课读书也读得比较精彩,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读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了真情实感,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亮点。在学*第一小节时,王校长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来理解课文。如在体会比喻句时,让学生来回忆魔术,从而体会孩子们从颐和园门内出来时的神奇有趣,进而体会冰心奶奶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教是为了不教,王校长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迁移,以及由扶到放的过程。教学完第一段,就让学生自学第二段,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总之,听了这一堂课,应该说我学到了很多。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要求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预*课文,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和自己春游的照片。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颐和园的图片、音像等。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播放MTV歌曲《春天在哪里》(配春天的画面)

  2、让学生说一说对春天的感受。

  3、理解课题。

  ①课题里面有个生字“拣”,谁知道“拣”是什么意思?

  ②“拣”字是怎么写的?(注意“拣”字右边要与“东”字区别开)

  ③“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谈话: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看来,同学们都喜爱春天,春天来了,你们想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和新词

  1、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纠正读音。

  3、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

  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5、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对于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教师书写给学生看,并指出注意的地方。

  6、学生练*写生字、并组词;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的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2、了解颐和园。

  ①出示词语“颐和园”。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颐和园。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找出地点变换的语句。

  5、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学*第一段(1-2自然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想:作者路过颐和园,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2、同桌交流。

  (1)从哪些词语看出儿童很多?

  抓住“成百盈千”“一群接着一群”“涌”“挤”等词语体会。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盈”是什么意思,给“盈”组词。

  (2)“小天使”指的是谁?为什么叫“小天使”?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4)介绍两句诗的出处: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风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开帘一寄*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5)作者为什么要把“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改成““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被儿童吸引,喜爱儿童)

  (6)还从哪里写出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笑着……迎着……挤进……)

  3、引导学生朗读1-2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第一段后,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主要写

  (2)从等词语写出了孩子的多。从这些词语写出孩子的兴奋,表现了孩子的特点。

  (3)作者把 比作,表达了对儿童的之情。

  3、“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就告诉人们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 15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欲望下学*。]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 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看着也快乐。”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菁选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学*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歌曲《满江红》

  导入:一曲《满江红》荡气回肠,抒写了岳飞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报效君主的耿耿忠心。无独有偶,唐朝诗人李贺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雁门太守行》。(板书课题、作者)

  2.出示学*目标

  二、检测预*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2.解题

  这是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不讲究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

  3.背景链接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年仅17岁。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诗韵

  1.请一位学生读,读准字音。

  2.请一位同学读,读出节奏和停顿。

  3.教师范读,你给老师评价一下。

  (二)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读,说出诗歌的大意。

  2.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归纳板书: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三)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读出紧张、悲壮、慷慨、激昂、豪迈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写此诗时李贺17岁: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勤勉写诗、扬名诗坛、热衷功名、桀骜不驯。

  明确: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这首诗咏唱了一个古老的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17岁的李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被拒之于仕途之外,但他仍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是难能可贵。你从李贺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再读诗歌,品味特色

  点拨: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1.请同学们自选角度,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说话,感受诗中形象,描述画面,理解作者的感情。

  2.小结: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对比鲜明强烈,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五、拓展提升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表现在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说出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总结: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总结升华

  爱国之情有多种形式,山河破碎,誓死报国的孤臣情,海外赤子的桑梓恋,外敌入侵的亡国恨。我们今天如何爱国?“努力学*,报效祖国。”

  七、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附板书:

  雁门太守行李贺

  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

  傍晚:战斗激烈——气氛悲壮

  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

  浴血奋战——忠君报国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

  教材解读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CCTV4《雁门太守行》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读品全诗

  (一)读注意句读

  1.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大声朗读。

  2.齐读

  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声音洪亮。

  3.范读

  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抑扬顿挫。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读了解大意

  整体感悟

  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

  明确:苍凉、悲壮、豪迈……

  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悲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

  例如:“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三)读把脉情感

  如果给本诗配上一幅画,你打算选用哪些色彩,把背景定格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画面里面有哪些人物?

  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

  明确: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三、悟诗情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明确:“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例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

  又如,“黄金、玉龙”,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四、当堂检测

  1.背诵全诗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这两句诗写出敌军兵临城下,孤城将破,守城将士批甲迎战的紧张场面。

  3.找出诗中引用的典故,并说说引用典故的用意。

  明确:“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都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引用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五、全诗小结

  《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六、教学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策略:

  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意境,组织学生小组自学自悟赏析全诗,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发挥再造想象感受诗之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图片、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诗词的世界是一个如歌如画的世界。诗中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晓风残月”的凄凉;有“把酒问天”的人生感慨,有“铁马冰河”的壮烈情怀。在诗中,我们认识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们了解了“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我们明白了“报得三春晖”是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我们懂得了“但愿人长久”是炎黄子孙对团圆的共同企盼。诗中有“曲径通幽”,有“波涛如怒”;有“水光潋滟”,有“绿肥红瘦”。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的世界,让它来壮阔我胸襟,激荡我心海。

  二、朗读品味——读出韵味美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三、理解诗意

  1、问:读出了哪种情感?(苍凉、悲壮、豪迈……)

  2、小组讨论: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小组发言解释诗意。

  四、品析词语——感受形象美

  1、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还需要我们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

  2、学生讨论,谈感受。

  3、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导:通过品析,我们发现了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美。好的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

  2、示范:请让我当一回导演,大家轻轻闭上眼睛,随老师的描述放映首联所表达的画面:

  镜头中首先出现的是辽远苍茫的大漠,逐渐推*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乌云。镜头渐渐拉远,只见整个天空都是阴霾密布,一直到远远的地*线上,黑沉沉的,给人沉闷肃杀的感觉,犹如大敌当前。偶尔有一丝日光从云间缝隙中射出。镜头逐渐推移——这是城门前的一队士兵,他们身穿铠甲,手握刀枪,持着盾牌,笔直的站着。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他的脸上是刚毅严肃的表情,目光中透着坚定,那是誓死报国的决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铠甲上,闪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3、请同学们描述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六、积累比较——吟诵其他边塞诗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边塞诗

  2、反复朗读《雁门太守行》,直至背诵。结束语:我们的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我们为诗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驰神往,为诗人阔达的胸襟而感慨激动。我们爱诗,更爱孕育诗歌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国!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检查背诵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学*内容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三)学*《雁门太守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三、精品作业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6

  教材解读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3、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色彩斑斓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理解诗歌运用浓艳色彩的词语来描绘悲壮的战争。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乐曲《十面埋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李贺是唐代的诗人,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

  (二)读诗韵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读。大声朗读。

  2、齐读要求:读出诗味,读出感情。声音洪亮。

  3、范读

  (1)、师配乐朗读(乐曲《十面埋伏》)

  (2)、生配乐朗读、齐读。(乐曲《十面埋伏》)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抑扬顿挫。(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读通读顺诗歌,培养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三)解诗意

  1、整体感悟问:通过朗读,你读出了哪种情感?明确:苍凉、悲壮、豪迈……过渡语:这首诗很多方面都投射出了战争的紧张、壮烈、悲壮,请大家在诗中找一找,读一读,可以在书中作标记。例如:“压”是“逼迫”的意思。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2、理解内容本诗既是写边塞征战之事,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明确: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

  3、具体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要求:小组讨论,描述画面明确: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和理解内容两个环节,既使学生较快地把握了主要内容,又训练了其概括能力。)

  (四)悟诗情引导:诗是美的,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这首诗有一种悲壮之美,美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从品析词语入手来发现美。

  1.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着,大家想象一下,战场上除了有号角声,还有什么声音?引导分析:有擂鼓的声音、奔跑声、呐喊声、相互的鼓励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吼声、战士临死之前的惨叫声,以及战斗结束后留下的风声、水声等等。(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战争悲壮、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进而学生也一气呵成地感受到战争过后的沉寂、惨烈。)

  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提示: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品其味,谈出你的感受。明确:“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例如,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听”和“见”,“白天”和“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又如,“黄金、玉龙”,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3、请同学们任选一联分别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来描述画面。

  要求:字数80字左右,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领会本诗鲜明的特点,水到渠成,避免了空洞说教,领悟作品内涵,感受心灵的震撼。)

  (五)全文小结《雁门太守行》以有限的文字给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声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意境。这就是《雁门太守行》的魅力,这就是诗鬼的才气。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改写诗歌,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全诗画面,做到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学*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 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

  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 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山行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山行古诗教案菁选

山行古诗教案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行古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行古诗教案1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二.朗读诗文

  1.注音:

  铎 槲 枳 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 承 转 合

  三.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四.板书设计:

  见教学步骤二(此处略)。

山行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诵读与鉴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有关意境的知识

  (一)提问;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

  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鉴赏《商山早行》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后代。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二)读诗

  1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这首诗。

  2.朗读

  3.指名生读

  (三)鉴赏

  1.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指导学生通过想像进行还原性鉴赏)

  第二句,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问:第二联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与我们接触过的哪些诗句异曲同工?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与此类似的.诗句还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随堂练*:请同学们写一段对这两句诗的欣赏性文字,交流。

  3.思考: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是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练*

  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山行古诗教案3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引入: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古诗做好了铺垫。)

  2.主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学生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3.四人一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第一句学*。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着重让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二句学*。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为主动学*。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开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山行古诗教案4

  《山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时是怎么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起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现在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理解,为画配上古诗,为画配上一段文字,为画题诗都可以。注意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写风景的古诗有很多,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老师也送给大家四首首描写风景的古诗。请你读一读。《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景:{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情: 热爱 自然

山行古诗教案5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古诗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教案7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的方式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爱”。)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②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4)请大家思考一下: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的霜叶?

  诗人拿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我们来比较一下。

  ①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降低,春天的气温回升,这说明枫林霜叶所处的环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问引出枫叶精神:可是,被秋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枫叶却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这说明枫叶具有怎样的精神??(枫叶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因为“红如”不过是说霜叶和二月花一样红,而“红于”是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

  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

  (6)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地说,《山行》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引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两个大组赛读古诗。

  四、古诗新唱,拓展阅读

  1、大家喜欢唱歌吗?古诗也是可以编成歌曲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实以前也有很多诗人写过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较一下,和诗人杜牧写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以前的诗人常常把秋天写得很凄凉萧条,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而诗人杜牧却把深秋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没有一点伤感之情。)

  3、也有一位诗人和杜牧一样,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词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杜牧和刘禹锡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也留心观察生活,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其实,一切诗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诗人写的凄凉的秋天还是杜牧写的充满生气的秋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5、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山行》 。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外面旅游时,如果欣赏到枫林的美景,能吟诵出诗人杜牧的诗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叶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刚才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希望学*古诗可以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想象,提高你们的素养!

  五、作业

  想象《山行》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景:枫林

  霜叶

  (呈现景色的图片)

山行古诗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

  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古诗教案9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