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 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4、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5、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理解;教师运用课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使用教材的构想: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感悟知音境界。欣赏乐曲、配乐诵读,感悟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古琴古韵解题意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xx琴(篆书琴),学生根据字形说说(猜猜)这是什么字。

  2、(出示古琴图片)师叙述:这是一架古琴。琴上面那七根会发音的线就是弦。再看“琴”字的上面有两个“王”字,如果把这两个“王”字连起来,就像丝丝琴弦了。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琴之魂。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师启疑:伯牙,这个20xx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竟然不再弹琴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通过学*,你一定能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到那动人的情。设计意图:抓住“琴”字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弦”的字义,进而理解课题“绝弦”的意思。这样以课题为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

  二、同文同法品韵味

  1、回顾学法(1)请学生回顾五年级学*《杨氏之子》时采用的方法。(2)根据学生回答,师概括:读(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解(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悟(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相关资料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整体读文自由练读xx指名读(随机点评)xx同桌互读xx齐读

  3、初知大意(1)学生默读,动笔标注。(2)小组交流互助。设计意图:“*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巩固旧知,掌握新知。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思品悟知知音

  1、抓住中心,了解知音。

  (1)朗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2)课文中有具体的描述,大家找一找。(生默读,画出句子。)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朗读出赞叹的语气,进一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展开想象,体会知音。

  师: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学生以排比的句式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3、语句对比,读懂知音。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B、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设计意图:抓住“所念”“必得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想象、诵读、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运用句式对比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靠琴声抒发自己的情怀,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更是读懂了心声,进而对“知音”的理解向深处更迈进了一步。

  四、一喜一悲悟“绝弦”

  1、资料引入,遇知音之喜。

  (1)师讲述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2)学生听后,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

  (3)当遇到子期时,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朗读前四句,感悟知音相遇的快乐与激动。)

  2、创设情境,失知音之悲。

  (1)(播放悲伤的古琴乐曲)师简介: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带着满心的欢乐与激动携琴赶来会见子期时,得到的却是子期因病而死的噩耗。学生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所以xx学生接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所以xx学生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师介绍:伯牙不堪承受痛失知音的痛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表达自己的感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

  4、(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视频)再次齐读全文。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音乐效果的烘托,使学生充分了解遇知音前后迥然不同的心境,感悟知音的境界,文言文的魅力。

  五、课后延伸惜友情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名言和相关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知音xx心灵相通的美妙境界,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当堂训练与达标检测: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方法。师:学*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

  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

  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阅读《伯牙学琴》

  【重、难点突破】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

  教学提示:学*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四、有感情地读古文。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朋友”感情的体会,自由读古文。

  2、学生个性化朗读古文主。

  3、学生齐读古文。

  4、试着背诵古文,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课件展示: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读古文。

  六、作业:搜集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

  附: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一、谈“朋友”导入我很高兴能

  1、今天,我来到崭新漂亮的瓯北七小,看到了几十张可爱的笑脸,真高兴,能与我交个朋友吗?老师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吕,来自于你们的兄弟学校瓯北六小。谁也想跟我交个朋友,(学生自我介绍)你能介绍你的一位朋友让我认识吗?

  2、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个别生读题)

  3、这“弦”字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次。

  4、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请你吧!

  (评:声音很响亮,读得较通顺,读得字正腔圆)2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光读通读顺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给文章加了停顿,自己试着练练吧。

  (个别读,评:你很用心在体会停顿;你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读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几句的停顿特别难度,听老师来读一遍。

  谁来读读?“兮”这个语气词后面可延长并停顿一下,你再来读一遍。很好有进步,这样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多生)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5、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三、解题,明方法

  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懂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黑板贴出示)

  1、“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老师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借助现代汉语中的词来理解”。譬如:封笔、绝交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过渡: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呆会我们来交流:

  你读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生谈)

  2、哦,你读懂了这句话,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谁再来读读这句。

  3、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请拿起笔吧它划出来。(出示) 2—齐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xx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男女生、齐读)

  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

  这个“善哉”的“善”与上文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不一样。 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5、好,现在我请你们来推荐一位朗读高手与老师合作读。我来当伯牙,你来当子期。—————— 现在,我们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出示)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板: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 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出示)

  3、 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1)面对冰冷的墓碑,他想起了去年高山流水般心心相印的日子,他悲痛万分,所以——————

  (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

  (3)面对冰冷的墓碑,伯牙内心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6、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生交流写作并小结: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通过多遍吟诵,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懂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联想、补充资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运用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2.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学*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目标。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六上第八单元,打开课本,请拿起笔,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导语,想想这个单元的学*主题是什么,学*目标是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就是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题)

  学*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目标)

  2.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音乐、舞蹈、剪纸、编织、书画、吹拉弹唱、绘画、泥塑、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这个单元的学*要达到哪些目标?(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学*主题,第二段告诉我们学*目标,你学完这个单元,你又可以回头看看这个目标,你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了。)

  4.看看这个单元给我们带来哪些艺术欣赏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请翻到目录。出示: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贝多芬)

  27﹡蒙娜丽莎之约(绘画)

  28﹡我的舞台(戏剧)

  说说每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种艺术?浏览能力很强。

  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伯牙绝弦》,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出示课文)

  一、读通课文,读懂文言文之意。

  (一)解题导入。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断。

  (二)反馈预*情况,读通课文。(难点:兮、若泰山、谓世、破琴绝弦)

  课前我们已经都去读过了。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上标点,还是有些地方断句很难。你在预*时碰到哪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难读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谁来帮他?仔细听他的断句。有没有跟他断的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谓”是什么意思?认为。)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中谓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以为;第二种是叫做、称作。你认为选哪种?

  这一个谓字就是一个词,世是世界,谓后面要停顿。拿起笔划上一个斜线表示停顿。

  你来试试。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拿起笔用斜档划出停顿。(评:一点就会,聪慧。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难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一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 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 教学过程

  纵情吟诵识知音。

  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破琴绝弦祭知音。

  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朗朗诵歌怀知音。

  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

  知 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自渎自悟

  课前一分钟训练:搜集有关歌颂友谊的诗及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大家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师:下面同学们看课文,听老师范读一下课文。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根据老师画的停顿,大家练读古文,要读出朗读节奏。(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读评)

  齐读放慢节奏再读已经读出古文的节奏来了。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学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什么?下面我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可以再小组内交流,结果记在书上。

  汇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指导读?几个善?

  汇报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里流过!。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那么你们能不能读出来。泰山读的有味道,泰山很高,孔子认为因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来泰山是很高大的。

  师:那谁能说说泰山这个词。

  师:读书就像你们这样从字里行间读懂意思,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这句话里几个善?这里的两个善和第一句的意思一样吗?善:善于,会做事情,善:赞叹

  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学生:(好啊、真棒、了不起、真厉害)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诗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还会有哪些景色?

  学生:(晈晈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隆隆雷鸣)

  师:想象一下,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晈晈兮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沙沙的春雨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沙沙兮若春雨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袅袅的欢笑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当伯牙古琴,志在雷鸣,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隆隆的雷鸣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隆隆兮若雷鸣

  师:接着汇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读

  师: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得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

  师:想象一下别人是怎样赞美得?

  学生:(你弹得琴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还在哪?你弹得琴很悦耳)

  师:当他听到这样得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钟子期他得心情会是怎样得?(激动、惊喜、充满希望、欣慰)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得相逢,简介资料:出示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遍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通过大屏幕的资料此时得伯牙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伯牙最想说些什么?

  1)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真是太好了

  2)知音只有一人就够了

  3)没想到,你一个村夫却听懂了我的琴声,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知我者,莫过于子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凡是伯牙所念的,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让我们在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读出伯牙和子期息息相通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死了齐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理解读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程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句话(把伯牙的心情读出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掉年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回到文中熟读古文,试着背诵

  总结:

  这篇佳作,让我们深切感到千古知音最难觅,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友情的真挚。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些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首古曲去感受伯牙子期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伴着古曲读课文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伯牙绝弦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基础知识积累】

  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

  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

  阅读《伯牙学琴》

  【重、难点突破】

  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

  教学提示:学*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四、有感情地读古文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朋友”感情的体会,自由读古文。

  2、学生个性化朗读古文主。

  3、学生齐读古文。

  4、试着背诵古文,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课件展示:

  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读古文。

  六、作业:

  搜集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

  附: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像()!”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 ,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á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

  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乃破琴绝弦

  3、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4、谁破琴绝弦?

  生:俞伯牙(板书:俞伯牙)

  5、请问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表明自己怎样的决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长什么吗?从哪句话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长于弹琴,是当时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也是当时晋国的司乐太师(板书:司乐太师),这样一个应该以音乐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只有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一个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书:钟子期)

  7、子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有没有交代?

  生:钟子期善听。

  8、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钟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弹琴时可能还会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说吗?

  10、伯牙会怎样评价呢?让学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说文言文。

  11、是啊,钟子期是一个非常懂得俞伯牙音乐的人,你知道吗,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板书:樵夫),你看一个是晋国的司乐太师,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一个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却要为了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样的壮举让你感动吗,你想说点什么吗?

  12、学生畅所欲言,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

  五、创编故事,延伸主题

  1、和学生一起将本文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创编成一个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

  2、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被朋友间的纯真友谊所动,理解知音的含义,激发学生有寻求知音的意愿。

  【板书设计】

  2伯牙绝弦

  俞伯牙(司乐太师)

  知音

  钟子期(樵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1、理解“绝”的意思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

  3、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

  3、指导读好语气词。

  4、再指名读,注意停顿。

  5、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善”“志”、“念”的意思

  6、再读全文,把握好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2、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樵夫

  质疑: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导朗读。

  3、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说说意思。

  ②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③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④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

  4、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5、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告诉大家吗?(指名生用答,可以用书中词句答,可用自己的话答)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三、品味语言、感受知音

  1.体会琴声:

  师:课文开篇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句子)

  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也是学*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那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形象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呢?

  2.指答,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巍峨高耸)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峨峨”。

  请你读读。谁再读?(指名读出山的高耸)

  b.师:伯牙志在流水,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宽广、波涛汹涌)

  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洋洋”。

  c.师: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的,指什么?(长江和黄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江,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这个“洋洋”让你想到什么词?

  读句子,读出江河的宽广。(指名读)

  d.还能从哪些词中读出钟子期的善听?(善哉)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妙)

  e.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指生读)

  f.师:“善哉——”一延长,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3.体会心声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指答)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理解“所念”。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的意思相同?(生:“志”。)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那么必得之的“必”呢?

  师:是的,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无论你伯牙弹奏什么,我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的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钟子期必得之的是什么?仅仅是听懂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琴声里的什么?(心声、志向、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出示句子:“峨峨兮若泰山”齐读)

  什么样的胸怀?(出示句子:“洋洋兮若江河”齐读)

  4.体会知音

  师:知道吗?老师查过资料,伯牙虽被誉为琴仙,许多人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但他们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伯牙倾注在琴声的志向与情怀。(出示补充资料)

  (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伯牙当时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设下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可是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1)生默读。

  师: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指多名生说)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引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引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因觉得自己的琴声难觅开知音,所以他便离了宫廷,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屏幕出示文字: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汉阳江口,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突听有人在旁说:“好啊!这琴声中仿佛有泰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那人又说:“妙啊!这琴声就像那无尽的江河水在流淌。”说这话的人就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樵夫。)

  (2)生默读。

  师:是啊,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寂寞与孤独,可就在此时,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又如何?(欣喜若狂)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对钟子期说呢?

  (3)出示小练笔: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播放音乐《知音》,学生练笔。

  (4)交流:(多名生)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汤问》中这样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相信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两个人之见的默契,用一个成语,就叫什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小结:琴声也懂,心情也懂,情怀也懂,志向也懂。这样心有灵犀,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志、念、心,知音)

  (5)合作读书

  师:此时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课文。(出示课文,用不同颜色表示,师生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相对应)是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子期一个鼓一个听,那是何等幸福,何等的心有灵犀呀!

  5.绝弦祭知音

  (1)师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他来时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出示:子期死,配悲伤音乐,多名生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对伯牙意味着什么?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念吗?(擦去板书:念)

  还有人能知我心吗?(擦去板书:心)

  师:子期的死,意味着伯牙又再次失去了——知音。(擦去板书:知音)

  于是,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一分半钟后,琴声戛然而止……)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

  (3)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啊!子期死,读——

  (4)再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加上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出情境,旨在丰厚古文的内容,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朋友的真情,知音的难觅。〕

  五、朗朗诵读、怀念知音

  1.师: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古书中记载,伯牙绝弦后还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所写的诗歌。教师深情范读。生齐读。

  2.总结: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世上却留下《高山流水》之绝唱,留下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千古绝唱,齐读全文。

  3.感情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志、念、心

  伯牙钟子期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一、揭题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伯牙绝弦》。师生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古文行文格局

  1、初读正音: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师范读,生跟读;自练,争取读得有有板有眼。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滋有味。

  2、讲故事──整体感知行文格局。

  出示:

  “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的两个人……”

  三、朗读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知识点:

  善,鼓。是什么意思?

  读出他们两个人的特点。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识点:

  同样的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语气词的妙处。

  个性朗读,体悟:

  峨峨泰山与洋洋江河。

  3、回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走进所念,咀嚼体会词句意味。

  出示:

  “志在……,钟子期曰:“……”

  四、高山流水,道是无琴缺有情

  1、追寻思念,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补充伯牙与子期相遇材料。

  2、诵读倾诉,感悟高远志向、宽阔胸怀:

  体会朗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钟子期仅仅听懂我的琴声吗?还听懂我的什么?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反复叩问,体悟伯牙“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 、“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一、情况分析:

  六班本学期共有幼儿30名,男生女生各十五名,全部为独生子女。经过上学期的培养,孩子们在三大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在身体发展方面:孩子们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兴趣,乐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了徒手操、新的集体舞,能听口令进行队列练*;在各种体育活动及感统游戏中,能保持身体*衡及协调,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部分幼儿养成了较好的进餐*惯,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能独立穿脱衣服,整理物品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发展方面:全体幼儿都能坚持说普通话,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与老师、同伴交谈;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兴趣,求知欲强,能认识常见动植物,学*种植易生长的植物,如大蒜、大白菜等。孩子们对数的概念逐渐清晰,能学*按一定规律排序,区别圆形、球体等,尝试运用美工材料进行绘画、手工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并且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们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国庆、春节等,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意为集体和同伴服务;大部分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他人合作分享等。通过上学期幼儿三大领域的评估,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

  1、孩子间存在较大的能力差异。

  2、个别孩子不太爱表现自己,性格较胆怯、内向。

  3、部分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性格好强、倔强、缺乏谦让意识;个别孩子攻击性强。

  4、挑食现象仍存在。

  本学期,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注意个别指导,获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共同使孩子们在原有水*上获得提高。

  二、工作思路:

  1、以*等、欣赏、乐观、发展的态度对待幼儿,关注幼儿兴趣和要求,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班级计划。

  2、三位老师都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严格按时间剂量进行药品登记,妥善保管好药品,增强工作责任感。争取出勤率达到90以上,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02以下,流行疾病控制在0。2以下。

  3、由于付老师和李老师是新加入我们这个班级体,有些工作还不熟悉。特别是李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所以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因此我们一定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争取早日渡过适应期。

  4、定期召开班务会,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商讨下一步工作要求及措施。

  5、进一步学*领会《纲要》精神,并较好的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

  6、根据园本课程内容,坚持每周开展感统游戏活动、游戏设计和组织上力求创新。

  7、坚持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幼儿创设干净、卫生、舒适的学*、生活环境。

  7、妥善、合理的管理好班级财产。

  8、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创设能使幼儿主动参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活动区域根据幼儿兴趣定期增减、更换。

  三、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们将细致、有针对性的做好家长工作,在育儿方面与家长搭成共识,获取家园共育的效果。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期教育工作计划,征求家长建议,帮助家长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2、利用家访、电访、离园时面谈、“家长有约”,以及“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谈;与家长建立*等和谐的关系。

  3、设立《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并请家长踊跃投稿;家长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

  4、组织家长开放活动2-4次。

  5、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共庆“六一”。

  四、月份工作及措施:

  (一)、身体发展:

  三月份:目标

  1、学新操,跳集体舞。

  2、练*有节奏的走,听信号变向、变速走;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3、保持个人仪表整洁,注意个人卫生。

  4、树立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具体措施:

  1、通过开展《顶沙包走》、《走小路》等体育游戏及感统游戏活动,发展动作协调性。

  2、在场地上创设标记练*走队形,在户外活动中丰富游戏内容。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惯。

  4、采用谈话、讨论等形式,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月份:目标

  1、练*双脚连续跳及快速奔跑。

  2、大小便自理,生活有规律。

  3、认识几种安全标记,主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

  4、尝试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里的电话号码。

  具体措施:

  1、在传递《小红帽》等游戏活动中训练幼儿双脚连续跳及快速奔跑的动作技能,开展袋鼠跳、羊角球类感统游戏活动。

  2、请家长共同指导幼儿正确使用便纸。

  3、利用图片等引导幼儿认识安全标记,请家长在公共场所中引导幼儿观察、认识。

  4、组织讨论:我爱我家,互相介绍父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

  五月:目标

  1、练*拍球*距离抛接球等,发展控制力和*衡力。

  2、学*整理床铺和自己的物品。

  3、能自觉的饭前、便后以及脏时洗手。

  4、懂得简单防病常识。

  具体措施:

  1、开展《灌蓝小高手》、《好伙伴过双桥》等体育游戏活动。

  2、运用纸球、沙包、纸棒等多种户外游戏材料发展幼儿抛接、*衡等能力,开展羊角球、*衡木类感统游戏活动。

  3、午睡环节中,指导幼儿尝试叠浴巾、衣服、整理床铺。

  4、请保健医生向幼儿介绍防病常识。

  六月份:目标

  1、听信号行动,训练钻、爬、攀等综合动作技能,发展灵活性及协调能力。

  2、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懂得牙齿、眼睛的保健常识。

  4、遇到危险知道躲避或求救。

  具体措施:

  1、开展《大鞋与小鞋》等综合体育游戏感统游戏活动。

  2、鼓励幼儿探索不同运动器械的多种玩法。

  3、鼓励幼儿多喝水,尽量到阴凉处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

  4、利用图片、录像等向幼儿介绍眼睛、牙齿的保健常识,要求幼儿每天早晚刷牙。

  (二)、认识发展:

  三月份:目标

  1、熟悉自己的个人资料,感受自我是独特的。

  2、感知9以内的数量,尝试按某一特征给图形分类。

  3、探索小锤子等常见工具的结构、功用及正确使用方法。

  4、乐意用音乐、色彩等形式表现歌曲、画面的主要内容。

  5、坚持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及表达自己的愿望。

  具体措施:

  1、开展《特别的我》主题教育活动周。

  2、准备数学操作卡、以及锤子、钉子等实物,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

  3、在日常活动中坚持说普通话,在教学及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请求和愿望。

  4、准备、使用水彩笔、油画棒等多种美工表现材料。

  四月份:目标

  1、感知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变化。

  2、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

  3、学*目测的方法,学*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4、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主动提问,并能对自己和同伴进行简单的评价。

  5、学*活泼、愉快、大胆的在集体中用自然的声音唱歌,会听前奏、间奏。

  具体措施:

  1、开展《美丽的春姑娘》、《有趣的生肖》主题教育活动。

  2、组织幼儿春游,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资料。

  3、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目测练*的随机指导。

  4、班级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表演活动。

  五月份:目标

  1、了解食物的品种,食物的营养及贮藏方法等。

  2、学*比较、概括一组事物之间相同的特征,认识肯定、否定标记,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3、学*正确使用量词,学*简单的象声词。

  4、在音乐、舞蹈活动中乐意用声音和动作表达自己喜爱的事物。

  具体措施:

  1、开展《可口的食物》主题教育活动,师生共同创设“食品超市”活动小区。

  2、数学区中投放标记卡、物品卡等大量操作材料。

  3、通过语言游戏“买东西”、故事“大伞和小伞”等活动学*使用量词及像声词。

  4、用鼓励、奖励等方式给幼儿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

  六月份:目标

  1、了解水的来源、特征、与生物的关系以及光的反射等现象。

  2、学*不受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3、学*朗诵几首古诗,能较连贯完整的讲述图片和故事内容。

  4、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性、生长变化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5、在歌曲、舞蹈及欣赏活动中能创造性的表现,初步感受两声部的歌曲。

  具体措施:

  1、开展《宝贵的水》主题教育活动。

  2、科学区中增加小镜子、蝌蚪等,引导幼儿连续观察蝌蚪的变化,在操作中感受光的反射现象。

  3、学*古诗《咏鹅》、故事《会飞的青蛙》等等。

  4、在歌曲《小青蛙》等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并尝试两声部演唱。

  (三)社会情感:

  三月份:目标

  1、保持愉快的情绪学*生活,活泼开朗。

  2、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乐意帮助他人。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良好的行为*惯。

  具体措施:

  1、开展《做快乐孩子》的活动,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

  2、结合《特别的我》主题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良好*惯以及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3、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常规。

  四月份:目标

  1、感受传统民间文化,培养民族意识。

  2、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措施:

  1、通过《十二生肖》主题的开展,让幼儿了解人们赋予生肖的意义,感受龙是吉祥物和民族象征。

  2、收集武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料,创设环境《我的家乡武汉美》。

  3、开展值日生活动。

  五月份:目标

  1、在集体活动中学*与同伴合作交往,协商解决问题。

  2、爱护公物,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

  3、感受“六一”的快乐。

  具体措施:

  1、通过《垃圾不乱扔》的活动教育幼儿爱护公物,讲究公共卫生。

  2、注重随机教育。

  3、师生共同创设节日环境,组织丰富的“六一”主题活动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共庆“六一”。

  六月份:目标

  1、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惯,激发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有初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萌发升大班的愿望和情感,愿意做个能干的哥哥姐姐。

  具体措施:

  1、开展《宝贵的水》的主题活动,创设节水标记。

  2、开班会,互相评价。

  3、参观大班小朋友活动。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课**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把预*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伯牙为什么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现了学生学*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

  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

  (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

  学*文言文的方法: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

  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4、交流自学情况,学*课文

  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划分朗读节奏

  B翻译课文

  合作学*,出示要求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译全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3)设疑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为什么呢?

  资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C蕴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②通过楚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的友谊基础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D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导学生说出)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E拓展,进一步理解课文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

  B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C虽然我们都知道知音难求,知音难寻,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5、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③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欲解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薛涛(唐朝代)作品《寄张元夫》);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唐 牟融《写意》)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弹琴》 李白)。让同学读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读的诗文中都隐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读题。

  知道这个故事的两主人公是谁吗?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这个凄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我们了解了吗?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引导赞叹(好啊,真好啊,妙啊,多妙啊等)

  引导读好句子。从以上三句我们有些什么体会(伯真会弹琴,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子期真会欣赏,伯弹什么他就能听出什么)

  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他们真是心息相通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出示资料)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

  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3.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4.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悟友情

  可见知音难觅,知已难得啊,千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在他们的诗文中歌颂着知音知已啊

  出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所念 (琴声)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心声)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2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自渎自悟

  课前一分钟训练:搜集有关歌颂友谊的诗及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大家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师:下面同学们看课文,听老师范读一下课文。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根据老师画的停顿,大家练读古文,要读出朗读节奏。(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读评)

  齐读放慢节奏再读已经读出古文的节奏来了。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学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什么?下面我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可以再小组内交流,结果记在书上。

  汇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指导读?几个善?

  汇报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里流过!。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那么你们能不能读出来。泰山读的有味道,泰山很高,孔子认为因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来泰山是很高大的。

  师:那谁能说说泰山这个词。

  师:读书就像你们这样从字里行间读懂意思,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这句话里几个善?这里的两个善和第一句的意思一样吗?善:善于,会做事情,善:赞叹

  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学生:(好啊、真棒、了不起、真厉害)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诗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还会有哪些景色?

  学生:(晈晈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隆隆雷鸣)

  师:想象一下,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晈晈兮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沙沙的春雨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沙沙兮若春雨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袅袅的欢笑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当伯牙古琴,志在雷鸣,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隆隆的雷鸣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隆隆兮若雷鸣

  师:接着汇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读

  师: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得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

  师:想象一下别人是怎样赞美得?

  学生:(你弹得琴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还在哪?你弹得琴很悦耳)

  师:当他听到这样得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钟子期他得心情会是怎样得?(激动、惊喜、充满希望、欣慰)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得相逢,简介资料:出示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遍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通过大屏幕的资料此时得伯牙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伯牙最想说些什么?

  1)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真是太好了

  2)知音只有一人就够了

  3)没想到,你一个村夫却听懂了我的琴声,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知我者,莫过于子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凡是伯牙所念的,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让我们在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读出伯牙和子期息息相通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死了齐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理解读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程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句话(把伯牙的心情读出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掉年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回到文中熟读古文,试着背诵

  总结:

  这篇佳作,让我们深切感到千古知音最难觅,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友情的真挚。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些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首古曲去感受伯牙子期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伴着古曲读课文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伯牙绝弦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4、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5、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理解;教师运用课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使用教材的构想: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感悟知音境界。欣赏乐曲、配乐诵读,感悟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古琴古韵解题意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xx琴(篆书琴),学生根据字形说说(猜猜)这是什么字。

  2、(出示古琴图片)师叙述:这是一架古琴。琴上面那七根会发音的线就是弦。再看“琴”字的上面有两个“王”字,如果把这两个“王”字连起来,就像丝丝琴弦了。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琴之魂。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师启疑:伯牙,这个20xx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竟然不再弹琴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通过学*,你一定能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到那动人的情。设计意图:抓住“琴”字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弦”的字义,进而理解课题“绝弦”的意思。这样以课题为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

  二、同文同法品韵味

  1、回顾学法(1)请学生回顾五年级学*《杨氏之子》时采用的方法。(2)根据学生回答,师概括:读(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解(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悟(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相关资料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整体读文自由练读xx指名读(随机点评)xx同桌互读xx齐读

  3、初知大意(1)学生默读,动笔标注。(2)小组交流互助。设计意图:“*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巩固旧知,掌握新知。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思品悟知知音

  1、抓住中心,了解知音。

  (1)朗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2)课文中有具体的描述,大家找一找。(生默读,画出句子。)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朗读出赞叹的语气,进一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展开想象,体会知音。

  师: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学生以排比的句式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3、语句对比,读懂知音。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B、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设计意图:抓住“所念”“必得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想象、诵读、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运用句式对比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靠琴声抒发自己的情怀,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更是读懂了心声,进而对“知音”的理解向深处更迈进了一步。

  四、一喜一悲悟“绝弦”

  1、资料引入,遇知音之喜。

  (1)师讲述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2)学生听后,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

  (3)当遇到子期时,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朗读前四句,感悟知音相遇的快乐与激动。)

  2、创设情境,失知音之悲。

  (1)(播放悲伤的古琴乐曲)师简介: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带着满心的欢乐与激动携琴赶来会见子期时,得到的却是子期因病而死的噩耗。学生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所以xx学生接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所以xx学生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师介绍:伯牙不堪承受痛失知音的痛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表达自己的感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

  4、(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视频)再次齐读全文。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音乐效果的烘托,使学生充分了解遇知音前后迥然不同的心境,感悟知音的境界,文言文的魅力。

  五、课后延伸惜友情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名言和相关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知音xx心灵相通的美妙境界,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当堂训练与达标检测: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值得我们学*。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全文只有77个字,5句话;说它很难吧?它又很难,因为这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认为理解文意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感语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体念、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文言文应该怎么做。这一环节我觉得不能少。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这才是灵动的课堂。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但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以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课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2、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牙绝弦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

  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弦读xián,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

  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

  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

  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

  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

  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乃破琴绝弦

  3、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

  4、谁破琴绝弦?

  生:俞伯牙(板书:俞伯牙)

  5、请问伯牙破琴绝弦是为了表明自己怎样的决心呢?用原文回答。

  6、你知道俞伯牙最擅长什么吗?从哪句话知道的?是呀,俞伯牙最擅长于弹琴,是当时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也是当时晋国的司乐太师(板书:司乐太师),这样一个应该以音乐为生命全部的人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们猜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因为只有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一个人才能做出如此悲壮的举动,是什么大事呢?

  生:子期死。(板书:钟子期)

  7、子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有没有交代?

  生:钟子期善听。

  8、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钟子期很懂俞伯牙的音乐?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9、伯牙弹琴时可能还会想到什么?你能用文言文说吗?

  10、伯牙会怎样评价呢?让学生模仿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河说文言文。

  11、是啊,钟子期是一个非常懂得俞伯牙音乐的人,你知道吗,钟子期是一个樵夫(板书:樵夫),你看一个是晋国的司乐太师,穿的是绫罗绸缎,过的是钟鸣鼎食的生活;一个是山野樵夫,穿的是粗麻布衣,过的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是,俞伯牙却要为了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这样的壮举让你感动吗,你想说点什么吗?

  12、学生畅所欲言,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

  五、创编故事,延伸主题

  1、和学生一起将本文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创编成一个生动具体感人的故事。

  2、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再次被朋友间的纯真友谊所动,理解知音的含义,激发学生有寻求知音的意愿。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司乐太师)

  知音

  钟子期(樵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课**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把预*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

  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现了学生学*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等中的首*,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五、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课**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把预*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

  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现了学生学*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 )的清风( )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学*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样的语气?怎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什么,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 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 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什么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么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么?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什么?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4)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菁华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

  (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

  (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通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但我有个*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老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的效果。

  与学生配合交流愈发成熟自然,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收获。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前与学生亲切、随意地交流,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背诵竞赛,完全打消了学生因为临时抽班级而产生的陌生感,使得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中。学生们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课堂上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恰倒好处地配合着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种种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学*中仍出现了有朗读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断句读错的现象了。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4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对于文言文的朗读问题,我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教师范读的聆听是无法准确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与节奏,为此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力求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不求花哨而求简洁明了,在课件中我把每个关键环节的语句、字词通过动画出示和颜色的变换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的情绪。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但我有个*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老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的效果。

  与学生配合交流愈发成熟自然,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一个收获。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前与学生亲切、随意地交流,和学生共同进行古诗背诵竞赛,完全打消了学生因为临时抽班级而产生的陌生感,使得课上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新”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中。学生们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课堂上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恰倒好处地配合着我,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种种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学*中仍出现了有朗读不准确的现象,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断句读错的现象了。

  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博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课堂上我比以往表现放松了许多、洒脱了许多,怀念李玉学老师,是他的多次指点让我懂得了男老师上课就要有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课堂上我比以往讲话自如了许多、清楚了许多,感谢以前曾经为我指导课的盛华、崔继明等老师,是她们让我记住了备课不要放过每个细节,包括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许多,感谢于晓冬老师,是她的精彩设计、耐心指导、持久鼓励,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更好的表现。

  “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是我教学的追求,我会继续努力。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如在教学片断2中的导入部分,由黄鹤楼引入龟山电视塔再引入古琴台,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6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读中品、读中悟。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的情深意长,更让学生体味到了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课上完后,对于本节课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

  一、读中有层次。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多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的诵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注意停顿,读出韵味;第三读感悟文本,读出情感。每一次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言文。由能正确读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体味到“知音”难觅,水到渠成。

  二、读中有变化。

  读中的变化是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默读、配乐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三、读中有想象。

  透过文字,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时,先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子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场景,用文中句式来表达。学生兴趣大增,能根据出示的说话提示仿照书上句式来表达,如“依依兮若杨柳”,并能大声用文言文的语调朗诵出来。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

  四、读中有拓展。

  77个字的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要读得透彻,必须拓展。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去世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并由学生齐读,读出伯牙失去子期后悲痛欲绝的心情,进一步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绝弦”举止的内涵。通过读中的拓展,学生读得更明白,也在不断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文化。

  五、读中有积累。

  读懂文言文、背诵文言文是对学生的基础目标进行的落实。本节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对内容较了解,我再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优美动听的旋律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里,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课文,学生已能背诵了。这样既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又让学生积累了文言语言,对他们今后学*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了伯牙与子期的情深意长,感悟到了知音难觅,体味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简短而不简单。我也在学生的诵读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在《伯牙绝弦》的课堂上体味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美妙。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一、在文言文的诵读指导中,自己还欠缺教学方法。

  表面看来,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虽在“注意停顿,读出韵味”中指导学生初略的读了,但在后面的诵读中更多的关注“重音”上,而对节奏与韵味又丢弃在了一旁。

  二、不能把“评价”的节奏感传递给整个课堂。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上的节奏感。但这节课上,我的评价不够到位,反馈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这恐怕和我自己的性格有关,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多努力。

  这次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上完这节课,我又一次感受到: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尽管我也努力地追求完美,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我知道还有许许多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去探究,去学*,去实践,去反思。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快乐地工作,还需要*静的思考,以及敢于尝试失败的勇气和毅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前备课时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每一句评价学生的语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放松、洒脱,要用一份潇洒劲、一份精神气去感染每个学生。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7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8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如在教学片断2中的导入部分,由黄鹤楼引入龟山电视塔再引入古琴台,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9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课外辅助资料进行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补充资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我们仍需要不断追求,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 )的清风( )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学*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样的语气?怎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什么,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 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 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什么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么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么?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什么?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 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方法。师:学*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

  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创设情境。

  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

  (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

  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配乐熟读,练*读出韵味。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

  (1)师生对读两次。

  (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

  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

  (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

  (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

  (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

  出示“伯牙所念,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

  (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特有的文化意象。

  (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

  (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

  (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

  (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

  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死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

  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

  (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师:同学们,学*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

  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

  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伯牙绝弦》

  二、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能力训练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方法。师:学*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9篇)(扩展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等中的首*,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 )的清风( )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学*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样的语气?怎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什么,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 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 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什么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么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么?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什么?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等方式学*课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继续运用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了解特殊的语言现象,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音乐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单元导读,了解单元目标

  (1)、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学*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表达方法

  (4)、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艺术

  2、感受音乐魅力,揭题导入:

  (1)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感受音乐魅力,引出演奏者(板书:伯牙绝弦)

  (2)人物了解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被尊称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3)解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

  3、出示学*文言文方法,学生自学

  学*文言文的方法: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B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读,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

  C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并借助课外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D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共同探讨交流或请教老师

  E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4、交流自学情况,学*课文

  A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指导难读的句子

  (3)划分朗读节奏

  B翻译课文

  合作学*,出示要求

  请同学来翻译课文,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1)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注释: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理解句子: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擅长。 “鼓”,弹。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太好了。“峨峨”,高。“兮”,啊。“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广大。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所想到的。“得”,懂得。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2)翻译全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太好了!简直就像高大的泰山啊!”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3)设疑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为什么呢?

  资料引入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宫廷琴师,被人们称为“师仙”。他弹琴,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心里一直非常失落。有一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他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这个人又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是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相谈甚欢,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C蕴含的情感

  ①理解何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②通过楚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纯真的友谊基础是理解,要珍惜朋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D反复朗读,思考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句子拓展

  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善哉,皎皎兮若明月(以下引导学生说出)

  徐徐清风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E拓展,进一步理解课文

  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A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会有何感想?

  B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知音。(板书)

  C虽然我们都知道知音难求,知音难寻,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5、课后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③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5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 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波光粼粼 杨柳依依 草色青青等)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学*。静静的默读,自己学*。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三、句子学*、情感体验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2.投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么的画面?(巍峨高大的泰山)——读出峨峨的感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7.还有另一个感叹词是——兮。一个句子中一同时出现两个感叹词,此时的钟子期看来是真的听得如痴如醉了,指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

  3.再读。

  句式练*:同学们,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啊。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白云,钟子期曰——悠悠兮若白云、、、、、、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四、补充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同学们,伯牙于茫茫人海中巧遇知音,何等的荣幸。可是此时,当他跪在子期冰冷的墓碑前,昔日的知音已化作一堆黄土。此时的伯牙做了什么?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五、结尾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

  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创设情境。

  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

  (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

  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配乐熟读,练*读出韵味。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

  (1)师生对读两次。

  (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

  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

  (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

  (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

  (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

  出示“伯牙所念,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

  (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

  (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

  (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

  (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

  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死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

  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

  (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师:同学们,学*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值得我们学*。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欣喜万分伯牙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喜知音悲

  子期伯牙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全文只有77个字,5句话;说它很难吧?它又很难,因为这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认为理解文意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感语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通过诵读、体念、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故事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学*文言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文言文应该怎么做。这一环节我觉得不能少。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原因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

  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让学生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

  三是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游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学生扮演读)老师与学生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这种知音欢聚的融合与快乐。伯牙琴技高超,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赞美?指导学生练*读钟子期赞叹的句子。在读中感悟互为知音的喜悦,较好的升华了“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那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课文说句子,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难求的情怀,我还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写给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乐曲中,师朗读这首短歌,再次升华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尾声时,通过欣赏《高山流水》乐曲,让典雅流畅的琴声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切切实实地做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飞扬,这才是灵动的课堂。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但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以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词语和句子的处理有点浅显,有的甚至一带而过,今后我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

  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伯牙在动情地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7)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到徐徐的清风,于是就怎样赞叹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

  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

  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欢乐,短暂的相聚过后,两人分别。相

  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来的却是子

  期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伯牙怎么说?(谓世再无知音)

  2、、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当时楚国一流

  的琴师呀!(琴声最美妙,也没有人懂得真正欣赏。伯牙又要回到无人理解,

  无人倾诉的痛苦中,于是就:齐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断绝了琴弦,断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伯牙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此时此刻,我们都被伯牙的深情感动了,你想对伯牙说什么?是想安慰他、赞美他、还是鼓励他劝慰他呢?请写下来。

  6、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留下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破琴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自渎自悟

  课前一分钟训练:搜集有关歌颂友谊的诗及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大家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师:下面同学们看课文,听老师范读一下课文。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根据老师画的停顿,大家练读古文,要读出朗读节奏。(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读评)

  齐读放慢节奏再读已经读出古文的节奏来了。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学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什么?下面我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可以再小组内交流,结果记在书上。

  汇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指导读?几个善?

  汇报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里流过!。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那么你们能不能读出来。泰山读的有味道,泰山很高,孔子认为因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来泰山是很高大的。

  师:那谁能说说泰山这个词。

  师:读书就像你们这样从字里行间读懂意思,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这句话里几个善?这里的两个善和第一句的意思一样吗?善:善于,会做事情,善:赞叹

  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学生:(好啊、真棒、了不起、真厉害)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诗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还会有哪些景色?

  学生:(晈晈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隆隆雷鸣)

  师:想象一下,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学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晈晈兮若明月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沙沙的春雨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沙沙兮若春雨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袅袅的欢笑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当伯牙古琴,志在雷鸣,透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那隆隆的雷鸣了吗?于是你们怎么赞叹?

  学生:隆隆兮若雷鸣

  师:接着汇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读

  师: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得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

  师:想象一下别人是怎样赞美得?

  学生:(你弹得琴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还在哪?你弹得琴很悦耳)

  师:当他听到这样得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钟子期他得心情会是怎样得?(激动、惊喜、充满希望、欣慰)

  师: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得相逢,简介资料:出示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遍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师:通过大屏幕的资料此时得伯牙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伯牙最想说些什么?

  1)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真是太好了

  2)知音只有一人就够了

  3)没想到,你一个村夫却听懂了我的琴声,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知我者,莫过于子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凡是伯牙所念的,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让我们在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读出伯牙和子期息息相通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死了齐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理解读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

  学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前程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句话(把伯牙的心情读出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掉年他,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回到文中熟读古文,试着背诵

  总结:

  这篇佳作,让我们深切感到千古知音最难觅,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友情的真挚。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些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首古曲去感受伯牙子期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伴着古曲读课文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伯牙绝弦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

  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⑴学生自学: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⑵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