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xxx)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关键: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

  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

  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

  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

  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

  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设计上除了课本*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进一步激发其学*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设计上除了课本*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进一步激发其学*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 摆三角形

  (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

  (三角形、圆形、梯形……)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2. 三角形的特性

  (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

  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

  (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三角形的特征

  1. 什么是三角形

  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

  出示:

  手势表示哪个是三角形?

  根据刚才的学*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

  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

  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

  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生回答师板书。

  三、三角形的分类

  1. 分类

  2. 刚才大家表现非常棒,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那现在看看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大家的合作能力怎么样?

  出示六种三角形

  看要求:(课件演示)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要求:

  (1)给每类三角形取个名字。

  (2)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取名?

  生运用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师总结板书:

  锐角三角形 1个? 3个?

  直角三角形 1个

  钝角三角形 1个

  3、小游戏:

  猜角游戏 师只露出一个角,生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考考你:

  选择:

  (1)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A有一个角是锐角 B有两个角是锐角 C有三个角是锐角

  判断:

  (1) 有三条线段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2) 任何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3)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4) 有位同学看到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就说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1)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菁华3篇)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磁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谈话引入:

  板书:认识三角形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出三角形吗?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二)探究

  1.学生动手操作、老师黑板摆三角形。

  (1)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吗?

  师:这里有同学们画的一些三角形,老师在黑板上也创作了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点吗?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发现,你能找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个角、3条边分别在哪里?跟同桌说一说。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出示未首尾相连的图,你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了吗?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并板书)

  2.试一试:

  刚才同学们都很厉害,你会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吗?先让学生说一说任选三个点是什么意思,再按要求画一画。尽可能多画几个。

  思考: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同学们非常了不起)

  (1)同学们,请看这幅图,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量的是哪一条线段,和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3)测量人字梁的高。学生在书上独立测量人字梁的高,交流测量方法及高是多少。

  (4)画三角形的高

  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变化动画,让学生说一说高是如何变化的)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课件出示概念

  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

  4.学生做作业纸,不同的边做为底作高,得出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三条底对应三条高)

  (三)巩固

  1.填空

  2.判断

  3.书本量高

  4.书本作高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好,同学们请看,老师将三角形的一条边变化一下,还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3条边

  (底)

  3个顶点

  3个角

  高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

  2.难点: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时可以看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章我们将学*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1.三角形的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呢?

  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如图:AB、BC、AC是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如点A)三角形约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

  (2)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BAC.

  每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1)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2)指出△ADC的三个内角、三条边.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ADC能写成∠D吗?∠ACD能写成∠C吗?为什么?

  (3)有人说CD是△ACD和△BCD的公共的边,对吗?AD是△ACD和△ABC的公共边,对吗?

  (4)∠BDC是△BCD的什么角?是△ACD的什么角?∠BCD是△ACD的外角,对吗?

  (5)请你画出与△BCD的内角∠B相邻的外角.

  2.三角形按角分类.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加以验证.

  第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第二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第三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所有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3.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它们的边各有什么特点?

  经过观察,测量可知:第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第二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AB=AC);第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1)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如上图(2)AB、AC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

  (2)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问: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都是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巩固练*

  教科书图9.1.6中找出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锐角三角边、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

  1.三角形的概念,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内角,六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2个,它们是对顶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3个外角.

  2.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为三类: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为:

  ①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只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的三角形.

  五、作业

  教科书第61页练*1、2.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和生活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三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尺寸不同的三角形6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3的数数

  引领幼儿手口一致点数3的物体。

  通过点的横排、竖排,及三点随意排的点数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引出通过三点连线形成三角形。

  二、学*三角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3、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三、复*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请幼儿一一找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请幼儿从图形拼图中找出三角形,将图片一一出示。

  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图象什么?

  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延伸活动:

  在区角里添置冰糕棒、吸管供幼儿拼三角形,巩固认识其三角形。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2)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综述

  1、基本说明

  ●学科领域:数学,并涉及劳技、语文、美术、信息技术教育

  ●智能领域: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沟通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教材)

  ●所需时间:1课时

  2、理念概述

  通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日常教学,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一直是我校的教研特色。本学期使用的上海市数学二期课改实验教材,实际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和磨炼。如何用好这本教材,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体现,要通过不断的钻研。在“几何小实践”这个单元中,涉及了“三角形分类”的知识。选择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时融入了多元智能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与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相区别。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智能学*活动,充分调动、发挥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潜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的探究结果用演示文稿来呈现,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通过动手、判断、辩论、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再次动手操作的一系列环节,使学生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正确、完整的概念,使得他们的智能水*在*常的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按边之间的关系给三角形分类并用信息技术进行汇报。

  (2)通过动手折叠,探索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探究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注:这是贯穿我们日常学科教学的长远目标)。

  对应的新课标:上海市二期课改三年级数学(实验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4、教学准备

  (1)学生基础: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学生学*状况及主动性合理分配学*小组。

  (3)设计学生探究的模板。

  (4)制订教学评价和智能发展评价量规。

  5、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1)具备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2)计算机及因特网、音响。

  (3)上海市小学数学二期课改(实验版)提供的资源课件片断(三角形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简述

  1、导入新课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播放学生课前收集的三角

  形建筑和物体图片,确定要探究的教学主题。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出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搭三角形

  本环节涉及:语言、人际沟通、身体运动、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做示范,并提出学生动手做一些三角形。

  (2)学生思考: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搭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

  (3)学生小组合作搭三角形。

  (4)学生交流研讨。

  3、三角形分类

  本环节涉及:语言、数理逻辑、人际沟通、视觉空间智能。

  (1)教师演示电脑课件,提出任务:将做好的三角形分类。

  (2)学生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初步进行分类。

  (3)师生间互相交流(电脑演示学生分的结果)。

  (4)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放入集合圈。

  (5)学生用拍手来表示赞成和反对:在“涉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时,学生间会对其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产生意见分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用辩论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6)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揭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结果(三条边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7)巩固练*(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学*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4、折一折,画一画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智能。

  (1)教师取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动脑筋来判断这是什么三角形。

  (2)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腰三角形,并且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3)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最简便方法。

  (4)教师再次取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利用好方法进行判断。

  (5)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是等边三角形,而且有三条对称轴。

  (6)教师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判断,进行巩固练*。

  5、小结并拓展

  本环节涉及:数理逻辑、语言言语智能。

  (1)教师利用课件,组织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内容。

  (2)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在本节课的学*收获。

  (3)布置作业:(拓展)用长方形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在学*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有许多图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板书:认识)

  2、你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了解这个新图形的哪些方面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正如认识人一样,一般要知道它的名称、形状、特征。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学生以前的学*中已经初步认识,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课前活动通过把“人”“物”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明白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方面。】

  二、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同学们,赵老师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记性最好,准备好了吗?

  2、多媒体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锐角三角形、圆。(2秒后隐去)提问:刚才出现的图形中哪种图形最多?再看一遍

  3、继续看下去,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2秒后隐去)

  提问:和第一次比少了什么图形?再看一遍

  4、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补充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通过这样一个“比眼力”和“比记性”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又巧妙地在“多”与“少”的比较中一下子推出了“主人公”——三角形。】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从在游戏中找*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实际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边生活中的三角形,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视觉印象。】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用小棒摆的。(你用了几根小棒围成的?)(板书:3根小棒)

  ②在钉子板上围的。(把橡皮筋分成了几段?)(板书:3段)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认为还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板书:三边形)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惯叫它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汇报怎样做三角形中能够关注到三角形的构造。通过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角变成三角形的环节,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仅可以来自生活的抽象,还可以来自知识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从角过渡到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称的由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2、巩固与过渡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指名交流:4+5>64+6>55+6>4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

  ①6cm9cm3cm②7m6m5m③4dm10dm8dm

  【设计意图:此题采用抢答形式,强化了学生自觉运用三角形围成的快捷判断方法的意识。其中,变化了数据后的单位名称,用意是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放学后老师还要去趟少年宫,请看(出示地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3、拓展

  (1)有一个活动角,已知这条边是2cm,这条边是5cm,请问第三条边可以是几厘米(填整数)?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是5cm,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几厘米?

  (3)如果三条边的和是5cm,三条边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开放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第(1)小题的设计与新授过程中“由角演变成三角形”这一教学环节相呼应,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想了解新图形的名字、样子、特征,现在都了解了吗?谁愿意把你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听一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设计上除了课本*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进一步激发其学*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

  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

  PPT、三角板

  学具准备:

  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

  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

  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

  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

  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

  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

  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

  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PPT出示)

  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最终还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都掉进了自己预设的陷阱中:如用小棒摆的三角形连接点超出了,用铁丝围的三角形连接点没围住,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围成”,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难点。)

  三、教学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承接上面的环节)刚才有人提到了三角形的边,谁来指指这三角形的边在哪儿?(学生上来指)

  师手指三角形的顶点问:“这叫三角形的什么”?手指角问:“这又叫三角形的什么?”

  教师边说边板书:咦,原来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2、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小游戏:师:每一个顶点都有它对应的边,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指定点,你们来指出它对应的边。

  4、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定点b、定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师:给你的三角形也起个名字吧!(学生起名)

  师:让我们认识一下你画的三角形(生手举三角形,并说这是三角形***)

  (反思:上学期教学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时,发现学生顶点和对应的边很会搞错,因此这儿设计了了一个小游戏,本意就是为学生在下面一个环节画高做准备,但就像云外天所说,如果把这个环节与后面的画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课堂就更精彩。)

  三、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

  1、师:早我们的生活中三角形运用的很广泛,老师也采集了一些,一起来看看:(出示PPT)请学生指一指三角形在哪儿?

  2、师:为什么设计师都到用三角形而不用别的图形呢?(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3、师:真的是这样吗?想不想动手来验证一下(学生拿出学具进行操作)

  4、三角形的稳定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用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本是个很好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过于心急,对学生的操作有太多的指导,导致这个环节失去了原有的功效)

  四、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PPT出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引出高。

  2、那什么叫高呢?教师边在PPT上演示,边介绍:从一个顶点出发,到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三角形的底。

  3、看书,书中是怎样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

  4、锐角三角形:教师演示画高,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画高。

  师:刚才我们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画了一条高,如果从另外的顶点出发,你会画高吗?想想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学生画高,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5、直角三角形:出示学生自己画的直角三角形:刚才有同学遇到了困难。像这样的三角形怎样画高?(学生回答并在练*纸上画出以最长的那条边为底边的三角形的高)

  6、钝角三角形:教师出示:像这样的三角形也有三条高,今天我们只画斜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展示作品。

  五、应用

  1、师:今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三角形,你能说说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已经摇摇晃晃,你能帮他修好吗?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稍微进行了一下拓展,因为例题中只出现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而且关于角的分类是安排在例4。但从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较好。画锐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画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一点,因时间关系,教师只是点了一下,在画高的细节上教师还应强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初步知道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使学生在折、剪、拼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

  教、学具准备:

  教师,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剪刀一把;钉子板一块;方格板一块;小猪头像一个;磁性白板和磁珠。

  学生,钉子板一块;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各两张;剪刀一把;水彩笔;课前收集的有关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图形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二、实践操作,获取新知

  1、动手折、剪三角形。

  ⑴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教师拿正方形纸,让学生判断对不对。

  ⑵提出要求:把这正方形纸对折一次,变成一模一样的两个部分。

  ⑶指名演示。

  让不同折法的学生演示自己的折法,并说说分别折出了什么图形。

  在师生交流中揭示三角形的名称。

  学生动手折一个三角形。

  ⑷动手剪三角形。

  老师示范,学生剪

  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三角形怎么样?

  老师送给学生一件礼物,打开,出现四个三角形,老师贴在黑板上。

  ⑸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变式图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2、动手拼、摆*行四边形。

  ⑴要求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出哪些图形。学生摆。

  ⑵展示学生的成果。

  5个学生展示摆的图形。

  学生采访展示的学生,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鱼、蝴蝶、三角形、正方形、*行四边形。

  让学生评价拼的怎样?

  根据学生的交流,揭示*行四边形的名称。

  ⑶认识*行四边形的一些变式图形。

  三、穿插活动,巩固认识

  1、让学生用肢体来表现三角形和*行四边形。(鼓励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学生尝试合作拼成*行四边形,师生合作拼成三角形。

  2、展示课前收集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

  房子顶上是三角形;

  3.指导看书第43页和44页。

  认识红领巾、路牌,认识三角形。

  认识栅栏门、起重机、楼梯的截面,认识*行四边形。

  用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丰富对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认识,并要求选出一个最喜欢的图形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学生活动。

  四、练*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三角形和*行四边形,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全般展示、评点正确和错误的*行四边形。把错误的*行四边形改围正确。

  学生再围*行四边形。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完成后展示、评点。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

  4、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五、全课小节,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尝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当0<α<90时,α是______角;(2)当α=______时,α是直角;

  (3)当90<α<180时,α是______角;(4)当α=______时,α是*角.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

  举例(略)

  练*1:

  1、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

  2、在△ABC中,

  (1)∠C=70,∠A=50,则∠B=_______度;

  (2)∠B=100,∠A=∠C,则∠C=_______度;

  (3)2∠A=∠B+∠C,则∠A=_______度.

  3、在△ABC中,∠A=3x∠=2x∠=x,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A+∠B+∠C=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2x+x=_______

  ∴6x=_______

  ∴x=

  从而,∠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三、猜一猜:.

  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可以是什么角?(提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有两个直角?钝角呢?)小组讨论.

  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acute trangle):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obtuse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举例(略)

  练*2:

  1、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和60( );(2)40和70( );

  (3)50和30( );(4)45和45( ).

  四、猜想结论:

  简单介绍直角三角形,和表示方法,Rt△.

  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

  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举例(略)

  练*3:

  1、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角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

  2、如图,在Rt△BCD,∠C和∠B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55,则∠B=________度.

  3、如图,在Rt△ABC中,∠A=2∠B,则∠A=_______度,∠B=_______度;

  小结: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作业:课本P123*题:3,4.

  教学后记:

  能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计算一些简单角度,能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但不能灵活运用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摆三角形

  (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

  (三角形、圆形、梯形……)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性

  (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

  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

  (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三角形的特征

  1.什么是三角形

  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

  出示:

  手势表示哪个是三角形?

  根据刚才的学*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

  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

  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

  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生回答师板书。

  三、三角形的分类

  1.分类

  2.刚才大家表现非常棒,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那现在看看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大家的合作能力怎么样?

  出示六种三角形

  看要求:(课件演示)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要求:

  (1)给每类三角形取个名字。

  (2)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取名?

  生运用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师总结板书:

  锐角三角形1个?3个?

  直角三角形1个

  钝角三角形1个

  3、小游戏:

  猜角游戏师只露出一个角,生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考考你:

  选择:

  (1)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B射线C线段

  (2)(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A有一个角是锐角B有两个角是锐角C有三个角是锐角

  判断:

  (1)有三条线段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2)任何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3)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4)有位同学看到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就说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通过电脑动态展示,复*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二、感悟抽象建立表征

  1.师:我们学过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说一说你见到的物体中,有哪些面是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板、三角巾、房梁等。)

  2.做练*纸上的*题。做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题中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由否定例证突出“围成”、“线段”这些词。)

  3.师: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4.讨论后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课件展示图形)

  (1)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请看整个三角形,3条线段(边)围成三角形,除了原有的线段(边)之外,还有了些什么?(还有了角、顶点。)

  (2)请指出图中的边、角、顶点。(注意学生指的是否正确。如“边”是连接两个端的线段;“角”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之间所夹的*面部分,“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端点。方向方位都不能指错。)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三、回归生活感悟特性

  1.小实验:

  (1)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轻轻地拉两个图形。

  师:各有什么感觉?(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三角形拉不动。)

  思考:其中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道理?

  (2)师:(拿出一张容易活动的椅子)这张椅子前后晃动。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修好。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张椅子不再晃动?师生共同用木条钉椅子,并指引学生看到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椅子就不晃动了。

  小结: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3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师:三角形的这种“形状不变的稳定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三角形的分类

  (1)电脑显示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自学课本P136

  (2)学生动手操作(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结: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画图操作感悟关联

  1、复*“垂线、垂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第137页“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的底”。

  3、画“高”。

  (1)理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2)确定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图略:

  (3)用三角板画垂线

  操作程序:①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底(对)边重合。

  ②将三角板沿底(对)边向前*行移动。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

  ③左手按住三角板,右手画垂线。

  (4)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只将三角板摆好,垂线暂不画。

  4、教学“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

  (1)让学生找出“顶点”和“垂足”,以及“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通常画成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学生画高时,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3)用直尺量这条高的长度。

  五、游戏——摸三角形

  (1)摸一个直角三角形,摸好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2)摸一个钝角三角形。

  (3)摸一个锐角三角形。

  六、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1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

  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

  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3)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惯。

  在研究学*中对于*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角、周角。*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方法。

  在学*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利用轴对称来证明*题,但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利用轴对称证明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写.通过例题、练*,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3

  认识三角形是借助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和在四年级认识角、线段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故我首先让他们找生活中的图形并紧接着动手做三角形,从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使学生明白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在具体的教学中,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还算顺利。

  在第二阶段,探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重要关系过程中,由于是再现课,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结果,再加上我对这种情况的处理经验有限,所以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够深刻。

  今天这节课,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堂真正成功的数学课堂,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加上是再现课的原因,孩子一味地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回答问题,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却很模糊,甚至出现错误,这说明他们对是如何得出这句结论的过程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也反映了学生往往只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学*和运用,而忽视了连结这些知识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数学学*过程的这种学*模式,不是一时半会养成的,这是孩子在常年的学*中形成的一种错误学*模式。我现在带的是一年级数学,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很多孩子上来就列算式,只要看到数字,要么就加要么就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如果这种学*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做”题目,不会论述、思考、研究问题。

  因此我希望自己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可以随时随地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这也将更促进我们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4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巧妙的设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复*阶段所要达到:高效的复*,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

  1、本节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全面。知识点的处理灵活。如:在一些容易的或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我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忆,对于重难点部分,能够做到认真分析,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可能突破重难点。

  2、在处理三角形的高时,对于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明白它们也有三条高,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因此,在复*阶段,努力把握好教材的处理,同时,在复*阶段知识点的练*时,要达到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

  回顾这节复*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时间不够紧凑,有的知识点复*不够深入,还需要我继续去探究和改进。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5

  今天,在五年级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我一改以前全部依赖多媒体的课堂教法。先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找出三角形,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几乎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除了杨号南以外,每个学生都积极举手,要求到前面来指出自己找到的三角形,我让赖锦山,黄洁强来指出实物中的三角形,目的是调动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俩*时学*较差,被提问的机会较少,作对题的机会更少,这种问题比较简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果然,他们都找出了三角形,并且我及时给予了表扬。他俩上课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看来,课堂的开始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表现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看着实物画一个三角形,照猫画虎是学生的长项,他们很快就划出来了。同时,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定点,有几个角。学生都回答有3条边,3个角,3个定点,这时候,我并没有他们回答对了,就停止了对他们的追问,因为很多学生虽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是哪些是边,哪些是角,哪些是顶点,只是看学*好的同学手语说是3,他们也跟着说是3.果不其然,我让李锦欣上黑板前来指出哪三条边,哪三个顶点,哪三个角。她指不出。我拿着她的手在三角形上找出来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同时要求不知道的学生认真看。他们都说明白了。我又让温绍森上来指,他还是没有指出来。这说明了学生只是看着别人的手语是什么,他们就随声符合,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明白,这就是手语的局限,如果不看老师,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手语不像有声语言,不看老师,有声音可以听,一样达到学会的效果。这些都告诉我,不能只看学生所明白了,就相信他们学会了。一个知识必须反复重复,直到学生的注意到了你的手语,然后在让他在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学生真的明白。弄懂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定义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的定义。孙海建总结的非常好,他说,由三条边围城的图形叫三角形,他当时的不会用“围城”这一手语表达,他用的是边和边之间要有连接起来。我觉得他真的弄懂了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我出示了一些三角形和非三角形让学生辨认,所有的学生都能辨认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接着我问学生,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直线哪还是线段,我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便于学生回忆直线和线段的定义。学生很快就看出,是线段,这时候,我又让学生把三角形的定义重新总结一下啊,刘鸿源很快就总结出了,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一条抽象的定义学生有了完成的理解。

  我觉得今天这坛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对重点的定义强化了学生的朗读。

  3、把朗读和在黑板上指、画结合了起来。

  4、照顾到了每个学生。

  5、只要学生弄懂了数学名词,是可以总结出定义的。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6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巧妙的设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复*阶段所要达到:高效的复*,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

  1.本节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全面。知识点的处理灵活。如:在一些容易的或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我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忆,对于重难点部分,能够做到认真分析,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可能突破重难点。

  2.在处理三角形的高时,对于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明白它们也有三条高,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因此,在复*阶段,努力把握好教材的处理,同时,在复*阶段知识点的练*时,要达到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

  回顾这节复*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时间不够紧凑,有的知识点复*不够深入,还需要我继续去探究和改进。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7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主动性

  学生在*常的生活学*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断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判断出哪个是,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闭图形等。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他们找到了许多,如变速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等等。为什么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换成四边形?很多学生想到了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点,想到三角形应该是很稳定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个特性,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动手实验,没人准备三支铅笔,同桌间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定,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是知道了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为什么三角形是稳定的。所学就要有所用,接着我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门闩坏了,门老是被风吹开怎么办?有了刚才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个三角形,还有些学生要自己当做木棒抵住门。学生们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8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9

  今天我上了两节《认识三角形》,为了这一节课,我们已经准备了*一周的时间,找资料、同科研究讨论、在进行修改备课,同时还准备了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

  三角形的认识是建立在对角,线段的基础上来学*的。这一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一、认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二、探索三角形边的秘密:三、引入生活,拓展。

  一、认识三角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上第一节课时,介绍三角形的特征时直接板书了: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从图形中直接抽象出了图形的特征,没有照顾到学生接受知识所需要的一个过程。虽然学生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征,可是在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想到这一条被抽离出来的特征吗?值得怀疑。

  下午又上了一遍《三角形的认识》,这一次对于这一个问题我重新处理了一下:首先在学生画三角形后,我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在观察三角形后得出三角形的特征时,我没有像上午一样另外列出三角形的特征,而是直接在图上标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强调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巩固练*: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起到过渡的作用。

  二、探索三角形的秘密

  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学生每两至三人一组,每一组有四根长短不同的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取三根小棒来围三角形,做好试验结果表。并讨论“是不是任意的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是这一节课的关键。但是上午我在这一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讨论,以至于后面的巩固练*显得有些仓促,有一个题目甚至还没有讲完,只讲了一下方法让学生下课后按照这一个方法来做。学生一时推导不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时,我应该适时的提醒,可当时我只提醒了几组同学,也一时不察,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每一个知识告一段落设计一个小练*以便学生巩固:小小判官(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三、引入生活,拓展

  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在这儿设计一个路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继续抽象知识,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间去。并能找出理由。最后的拓展题是为了使学生能下意识地找出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惯。

  在研究学*中对于*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角、周角。*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4)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十四第l、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

  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人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图上什么图形最多?

  2.课件出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3.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并小组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

  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3.练*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并且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应用课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展示得出以下结论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明确:三角形有几个底,每个底边对应的顶点在哪里(学生依次指出来),从哪里向哪里作高,这条高是谁的高?并提问:三角形共有几条高?

  (3)课件展示如何画高。

  (4)学生练*画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运用,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找一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生拿出*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请你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引入。

  故事引入,两个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并准备好相应的两个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前面来分别指一指它们的高,并比一比。

  师:请你拿出(指锐角三角形)这样一个三角形,试着指一指它的高。

  (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说一说?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三)应用练*。

  1、填空:

  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3、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3

  课前互动:同学们,你们接触过网络游戏吗?每当你选择了相应的角色,便会拥有相应的人物性格或技能。这节课,陆老师就想和同学们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当然,我的角色还是老师,你们的角色是学生,但是,我们可以互相设定对方的人物性格,比如你们对我的性格设定:是温柔还是粗暴,热情还是冷漠,开朗还是忧郁……

  那我对你们的性格是这样设定的:积极发言(畅言),认真思考(善思),互帮互助(互助),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吗?

  上课!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为了检验你们的角色扮演能力,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懒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我来扮演灰太狼,谁来扮演懒羊羊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请,认真看图,了解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你们听明白了吗?那你们能眼睁睁的看着懒羊羊变成灰太狼(老师)的午餐,见死不救吗?

  生:不能。

  师:好,那就我们记住各自的人物性格,开启我们的闯关之旅,来拯救懒羊羊吧。要想拯救懒羊羊,需要同学们连闯两关。而且,只有闯关成功,才能获得解救羊养的法宝。准备好了吗?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单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关都有哪些提示?谁能帮助老师读一下学*单上的提示?

  1、第一关:摆一摆。

  师:温馨提示:“(1)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是相等的。(2)每人用3根红色的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黄色的小棒摆四边形。(3)观察你们组摆的所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有什么发现?

  师: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完成活动,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学*单上。开始!

  (教师巡视,提问指导为什么所有三角形的形状都一定?四边形形状不同?

  师:完成闯关的小组请坐正,好,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你来读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生:所有三角形的形状完全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

  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改变了四边形的形状。

  师:这是你们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分享,好请坐!

  师:你们组刚才也讨论的很激烈,谁来汇报一下?

  师:难道全班同学摆的三角形都一样呢?你们不会骗我吧,我要检验一下!谁愿意把你摆好的三角形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师:那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一下了,为什么全班的三角形形状都相同?或者说是什么确定了这些三角形的形状?

  小结: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边长是8、8、2 三角形就瘦瘦的)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恭喜你,角色创建成功!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法宝,谁再来重复一边?

  师:寻宝活动还未结束,刚刚我们还发现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四边形呢?(形状确实不同)

  思考: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

  生:角度发生了改变,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

  师: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二件法宝,谁再来说一说?

  三角形:边长确定,形状就确定。

  四边形:角度改变,形状就改变。

  师:通过第一关,我们得到了解救羊羊的两件法宝。老师很期待,你们能不能在第二关,用这两件小法宝获取更大的法宝呢?来吧,欢迎来到第二关!

  第二关:拉一拉。

  师:请所有同学拿起你的三角形,现在听我指挥“拉”,有什么发现?

  再拿起你的四边形,准备“拉”,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刚才我们拉的都是边长相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那其他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发现呢?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些边长不一样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谁来帮我拉一拉,并将你的感受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呢?

  生: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得动。

  师:提问指导“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的动。”

  预设:

  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也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角度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如果从这两个法宝里,选择一个新知识作为这节课的标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

  巩固练*,内化提高。

  1、师:现在就让我们带上我们闯关获得的法宝,来解救危在旦夕的懒羊羊吧!

  师:懒羊羊很疑惑,用来救命的四边形木台为什么会倒呢?

  生:因为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其实刚刚羊羊也进行了闯关游戏,它从中得到启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你能解答灰太狼的疑惑吗?

  为什么这样四边形就推不倒了吗?

  2、经过村长和喜羊羊的帮助,它们把灰太狼痛打一顿赶跑了,可是我们都知道,每次灰太狼被打跑以后它都会喊一句话:我还会再回来的为了阻止灰太狼再次进入羊村,懒羊羊不仅想将木门恢复成原样(图甲),还想让门变得更加牢固,他该怎么做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数学课好不好玩?数学知识有没有用?不仅有用,关键时候还能拯救羊羊的生命,保护羊羊的家园免受侵袭。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法宝呢?

  生:自行车、晾衣架、……

  4、那四边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就没有用了吗?谁来列举一些?

  师:数学知识有没有用?数学知识很有用,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5、同学们,这座桥美吗?我国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全长3*8公里,投资额*100亿,历时4年完工。就是这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跨海大桥,从大的框架,到小的构造都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这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难道仅仅是黑板上冷冰冰的一句话吗?不是!它是一点一滴深入脊髓的智慧,它可以帮我们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满意吗?

  对老师满意吗?

  结束语: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5)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31×

  2×

  3×

  4√

  5√

  6√

  7√

  8√

  9×

  10×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6 7+3>6 8+3>6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第一边

  长度(cm)第二边

  长度(cm)第三边

  长度(cm)能否

  围成算 式

  6 31×1+3<6

  2×2+3<6

  3×3+3=6

  4√4+3>6 3+6>4 4+6>3

  5√5+3>6 3+6>5 5+6>3

  6√6+3>6 3+6>6 6+6>3

  7√7+3>6 3+6>7 7+6>3

  8√8+3>6 3+6>8 8+6>3

  9×9+3>6 3+6=9 9+6>3

  10×

  ……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4、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5、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应用。教具小黑板、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5分

  二、探究新知:25分

  三、尝试练*,体验成功:12分

  四、小结升华:2分

  五、布置作业:1分

  板书:教师导言: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在的飞机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一、定义:定义中应注意:

  (1)不在同一直线上;(2)三条线段;(3)首尾顺次相接。

  接着回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顶点、角、边--板书课题7.1.1三角形的边。

  老师讲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回忆三角形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老师板演)接着介绍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之后给出【动脑筋】中的第一问。(在小黑板上。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的二倍,那么各边长是多少?).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出示【探究题】: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点D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哪条线路最短?

  教师小结: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不能组成,请说明理由。(1)4cm,9cm,5cm(2cm,8cm,13cm.(3)2cm,6cm,3cm

  (4)3cm,4cm,5cm..

  【动脑筋】第二问:(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一)仔细填一填:1、2、3

  (二)认真选一选:4、5、6

  (三)看谁最聪明!

  在第三问中力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起引导作用。

  1、三角形的表示及分类;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三角形的组成情况;

  3、在解决等腰三角形边与周长的问题中,1、当条件不明确时,要进行讨论;2、检验三角形能否组成。

  一、必做题:69~1、2

  二、选做题:练*册。

  板书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在图形中让学生领会注意要点。

  学生口答小试牛刀:

  让学生回忆,

  让学生尝试,老师补充。

  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口述。

  让学生在下面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观察从B~C有几条线路可走?再测量验证一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道理。最后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a+b>c;a+c>b)

  让学生口答。老师提出问题: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让学生试着概括出:看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启发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2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让学生在5、6题中要注意的地方。

  由学生讲述解题思路,老师补充。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让学生概括定义,老师补充。

  自然引入课题。

  巩固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知识。

  第一问在这处理目的为了分散本题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动脑筋】第二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体验成功的喜悦。

  检验学生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体现分层次教学。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我们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师:现在同学们从老师发的5根小棒中选出3根,看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好,开始。(板书: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生:摆一摆(上台展示)

  师:任取三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却围不成三角形,那么围成与围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三角形的边。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Ⅱ、自主探究,提炼规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探究活动,请齐读操作要求,开始!

  生:进行实验并完成表格填写(教师进行指导)

  组别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师:坐好。大家认为有哪几组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两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1,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课件展示:3、5、8,围不成)

  师:很棒,我们继续来看第2组

  生2,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手指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生2:4+5<10,4+10>5,5+10>4(4,5,10,围不成)

  师:为什么这两组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10(或有两条边的长度的和没有第三条边长)

  师:说得很好,也就是说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所以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那围成三角形的就是3、4组了,对吧?

  生:对。

  师:生3,你发现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组的课件演示(3、4、5,围成)

  师:这个呢?

  生3:能围成,5+8>10,5+10>8,8+10>5

  师: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试一试将3、4组与1、2组进行对比,为什么3.4组能围成三角形?

  生:它3个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学会回答:两边的和比第三条边大)。

  师:那也就是说围成三角形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两边的和>第三边?)

  师:这个有问题么,大家看看屏幕,1、2组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呀?

  生:都大于。

  师:对!必须强调每组都是,即是“任意”,我们把它表示为: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擦去?,补任意)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出现在课本的82页,大家把它画起来。(5秒)齐读。

  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Ⅲ、巩固应用,变式提升

  例判断下列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学生先用三条式子来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

  教师指导学生: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1、判断以下几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说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学生学会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从而提高做题速度。

  2、生活中的数学

  3、巩固提升

  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四、回忆新知,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收获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围成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6)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设计上除了课本*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进一步激发其学*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简析:《三角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六年制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三角形有了直观地认识,已经能从*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它的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学*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学书本、观看视频讲解,逐步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三角形,你认识了吗?(认识了)

  相信大家已经进行了自学,认真看过学*视频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二、汇报自主学*导学单

  1、画三角形、揭示概念

  (1)请小老师上台画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师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围成”二字的理解呢?

  强调出: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还知道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师板书: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2、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的方便,现在可以给这个三角形取个名字了吧!

  引导说出:三角形ABC,师标出字母ABC

  说一说角A角B角C,各条线段的名称。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1)汇报导学单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认识”学*视频回顾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组顶点与对边。揭示板书:3条高

  (4)同桌交流导学单上画高的过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应用

  (1)交流导学单上第5小题。师板书:稳定性

  (2)拿出学具,拼摆三角形及四边形

  (3)同桌互相交换,拉一拉,谈发现;前后排的同学转过来比一比,谈发现。

  (4)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三、巩固练*、应用新知

  1、快速找出对应的顶点和对边

  2、请画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边上的高。

  三角形的认识——姜微微

  (1)实物投影校对。

  (2)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

  (3)利用第3个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实践操作

  四、课堂总结1、[课件演示]画一个三角形及一条底边上的高,旋转三角形。

  师: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看大屏幕,静静地回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7)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

  此次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团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好的实现了课前的预设。现在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全体同学都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想象与猜想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悬念与比较观察中总结特征,在激励与创造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评价与交流中学会学*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闪光之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思维有时过于活跃,在创造和操作中耽误过多时间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注个性差异,感悟数学的课堂魅力。

  二、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节课中,老师……

  三、对本次三位一体活动的反思

  三位一体活动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大家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在这种既宽松*等,又理性严谨的研究氛围中,大家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地和心得,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互相交流、启发,讨论受益匪浅,同时获取了宝贵而实用的教学技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

  昨天我布置了预*作业。

  1、找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个三角形。

  3、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

  4、准备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课让学生交流1—3的预*作业,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极了。本节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当学生操作完,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交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到要点,我引导得好苦!哪位有什么高招,这个环节怎么上教师才能轻松呢?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说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有的说用三角板画一画,有的说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还有的说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个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说用两本书与桌面搭一搭,那个孩子搭出了一个三角锥其中的一个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聪慧的一旦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来的,其间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对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有一部分差生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还是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组的力量讨论出最佳方案。“你们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对的判断出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先把三条边从长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就能拼成。本节课感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比较到位,自我感觉较好。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我想通过本节课让孩子学会利用想像拓展空间思维。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垂线等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想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根据以上理解我采用如下方法:

  一、知识的迁移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结果,我们在学*新知时,可以拿来参考、应用及探究学*新知。例如:三角形画高,通过联想学过的画垂线理解。教学时让孩子听一听、看一看比划下理解,教学效果反应,孩子对此掌握较好,学生明白什么是高、底等,画高时都能应用画垂线方法作高。

  二、联想记忆

  学*的目的就是记住、理解、应用等;如何让孩子最大可能记住?本节课我采用了授孩子方法,而不独知识的讲解。利用图形的空间想像,让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运用思维图的板书,符合头脑的记忆。例如:上课前的交流,让孩子明白想像记忆的好处及思考,课始,通过三角形-家-房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过渡,通过人字梁房顶联想出高、理解高;最后,通过三角形的图形联想三角形文化理解、运用等。课后问孩子,本节课你现在还记得什么图?学生说房子、三角形等。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4

  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既可以利用手头已有的三角形,也可以用小棒摆其他的三角形,认识到三角形是无限多的,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进而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本课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三角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在前面判断三角形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5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惯。

  在研究学*中对于*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角、周角。*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三角形的分类既作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实验方法,分小组完成。既可以利用手头已有的三角形,也可以用小棒摆其他的三角形,认识到三角形是无限多的,观察记录每个三角形角的情况,进而将三角形按角分三类。进而让学生比较三类三角形的异同点,使教学向深层次推进,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本课安排了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三角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三角形上,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等能力。

  在前面判断三角形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练*由浅入深,并注意从不同角度来强化知识。最后的练*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十篇)(扩展8)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优选【十】份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孩子们,春天到来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能到郊外去玩玩儿,那该多好啊,瞧,一群孩子已经来到了公园门口?仔细看看,这幅图上有那些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点评: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会很快激起学生想研究三角形的欲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二、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感知生活中的三角形并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师:三角形是我们的朋友,它为我们日常生活、建筑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看,这些实物图和标志牌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出示例1的图的三角形),请仔细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的共同特征。 再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形(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2、画三角形并理解三角形的特点

  师:请在练*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画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辨一辨并得出判断三角形的条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画的三角形,画得怎样?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首先要看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其次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拢了。

  (2)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3)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练*十第1题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初步认识了,只不过没有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认识,所以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观察中概括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三、感知三角形的特性

  (1)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的,如:电线杆架、房架等等。为什么要设计为三角形而不设计为其它的图形呢?还有我们来看小兔家和小狗家的篱笆,谁的更好呢?

  请大家猜一猜三角形到底有什么特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师:这是同样的木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生:四边形轻轻一拉,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用力拉后,发现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3)师小结:说明三角形比较牢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4)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吗?

  (5)师: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想请孩子们来帮帮我。师演示可摇晃的长方形,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四边形固定下来呢?

  [点评: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通过拉一拉的实践性的比较活动,去感受三角形与四边形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别,从而理解生活中很多建筑做成三角形形状的理由,不是要让学生记住三角形不容易变形这个结论。]

  四、巩固练*

  1.练*第54页第4题。

  五、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生在学*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是学*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的注意,为学生学*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新知

  在学*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与检测,使学*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使学生学*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还是复*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的形式进行。

  2、学*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4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 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还是复*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

  不错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不错的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的形式进行。

  2、学*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错的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学生在学*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是学*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的注意,为学生学*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新知

  在学*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与检测,使学*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使学生学*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6

  说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人行道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面呢?还是绿灯在上面?是不是大家都在心里画了个问号?没关系,当《开心词典》的主持人王小丫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选手也回答不上来。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太容易忽视身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也经常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是不是会觉得学*没用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也只有在生活中运用才能体现的更充分。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进行“再创造”,体验数学的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追求的。

  (教学内容):

  本着这一理念,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我通过以情激疑——活动体验——感悟内化——激励拓展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教材及学情简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三角形基础上的延伸和深化。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和特性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本节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所以在三角形分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三角形边、角的不同自我分类。由于三角形边的特征不容易发现,所以三角形的分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学*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让学生身在数学情境中,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做”中体验与感悟。这就是我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多样练*,深化拓展所体现的。下面,我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鸟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创设了“鸟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学们,春天来了,小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随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小鸟来到了图形王国,遇到了三角形,三角形忙上前打招呼:嗨,小鸟,今年筑巢还得我帮忙吧!接着,我问:同学们,猜一猜小鸟筑巢和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鸟巢与三角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就像刚才我提到的红绿灯是红灯在上还是绿灯在上的问题一样,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它,但它们之间的确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第二环节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中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第一层已有经验,完善意义

  三角形的意义、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三角形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怎样用语言表述清楚、让大家听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此,我首先通过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直接把这一认知冲突摆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前认知”的记忆。学生可能会回答: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我提出疑问: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有三条边一定是三角形吗?然后逐步出示如下图形(说课课件画出)让学生判断,学生看到图后,会对自己不准确的定义进行修正,可能会说,应当把三条边首位连接,这是我用课件展示围成的过程,使学生消除不正确经验的负面影响,同时顺利建立“围成”的概念。随即再让学生自己任选一组小棒摆三角形,体验围成这一重要思想,用简洁的话描述出三角形的意义,同时,为三角形分类做准备。这样,通过学生的说—辨—摆—说,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第二层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六个同学所拼的三角形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渗透分类思想。老师发现同学们拼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但它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仔细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你能把你们拼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小组六个同学相互讨论,探讨三角形分类标准。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到每个小组中,认真的倾听大家的意见,适时的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拼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再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按边分,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我估计,按角分,学生能够顺利分成三类。而按边分,由于等腰三角形包含了等边三角形,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比较陌生,不会说出等腰三角形,可能会表述成不等边三角形和边相等的三角形两类,为了给学生形成直接的、正确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再通过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这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层亲身体验,认识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特性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设计者都用到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奥秘?继而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框架的稳定,并通过体验四边形框架的不稳定,突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篮球架、塔吊、自行车、都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小鸟做巢选有三个树杈的数枝,也是根据三角形的特性,保护鸟巢的安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第三环节多样练*,深化拓展

  多样的练*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我安排了判断,捉迷藏,拼图形三个练*。

  其中,捉迷藏游戏,我创设了三角形和小鸟捉迷藏的情境,设计了先露出的一个锐角让学生无法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可能会说:老师,再露出一个角,这时我运用课件又露出一个角,还是锐角,使学生体验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特征。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三种可能,通过这个练*,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一个练*,我安排了让学生拼图形,要求学生用小棒拼出各具特色的图形,但要包含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新学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的良好自主学*的*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互长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力与活力,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应当反思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本着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数学,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中去“做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本节课立足体现的。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搭建一个*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其他*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搭建一个*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

  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还是复*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新知,又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在下步学*三角形特征时

  幼儿能更好地学*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的形式进行。

  2、学*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几根冰糕棒?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还是复*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3的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的形式进行。

  2、学*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五、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