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有的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 恍惚 吝惜 耸人听闻 敬畏 愚鲁 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很普通的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默默地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私、博爱,在不经意之间,触发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一起去感悟几位普通人带给我们的礼物,感受人性美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几位普通人,名字甚至容貌都不清晰,但他们高尚的品质却使作者铭记于心,也令我们心生敬意。

  1.通过预*,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普通人?

  2.小组交流预*后收获。

  3.集体交流:

  (1)文章写了四个普通人:女教师 米店胖老板 中年乞丐 代数老师

  (2)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某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记叙四件事。

  第一层(从“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至“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写一位谦逊的女教师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

  (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 (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 (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 (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三、精读感悟,体会品质。

  师: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四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以文章语言加小标题:

  (1)“挖”字的含义。

  (2)有所畏惧。

  (3)不可弥补的遗憾。

  (4)君子谋道。

  以文章内容与中心加小标题:

  (1)不吝惜的称赞

  (2)有所畏惧的诚实。

  (3)不可丢弃的同情。

  (4)难能可贵的敬业。

  3.师:对这四件事,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吗?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

  4.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

  学生读有关句子,谈体会

  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普通人的崇高品质。

  (1)女教师:实事求是,为人谦逊的的人格魅力,挖掘出了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2)胖老板: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

  (3)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

  (4)代数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理解“君子谋道”

  原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7.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8.师小结: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一张张时常浮现的脸,一次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师引读课文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句子解读:

  总领下文对“有些人”的回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比喻成“晴空”, 把人生某一段时光喻为“雨季”,用人们在雨季里对晴空的期盼与怀念,表明自己对“有些人”的深刻情感。

  四、了解作者,感悟散文大家的写作特点。

  师:用看似*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是散文家张晓风的一贯写法。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张晓风?

  五、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本课通过叙述与自己相关的*凡人的四件小事,告诉人们需要存留的几种真情:不吝惜的称赞;有所畏惧的诚实;不可丢弃的同情;难能可贵的敬业。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也怀着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灵,去感悟,去揭示生活中的善与美。

  附板书设计

  有些人 品质 感悟

  女老师 谦逊称赞 不吝惜的称赞

  胖老板 信守诺言

  有所畏惧的诚实

  乞丐 不可弥补的遗憾 不可丢弃的同情

  代数老师 君子谋道 难能可贵的敬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article/,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鲁迅”。

  教学后记:在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时,让学生感受到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当这些孩子们*时熟知的语言和事例和课文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这样一篇离孩子们很远的文章一下子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有的人有的人

  死(肉体)活(肉体)

  活(精神)死(精神)

  作牛马骑头上

  记住摔垮

  有的人教学设计 5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有的人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l)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做到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诗歌整体内容与形式上的对比、对应,并基本能背;

  3.激发学生做服务于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对比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对比、对应。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

  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二、题解

  1.题解:板书主标题,让学生说副标题。

  2.作者:结合连接语,出示作者语,指出读文的感情基调(语调)。

  三、通读课文

  1.自由朗读一遍这首诗,有问题的请举手。

  2.出示第一节课件。

  3.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注意停顿。

  四、理解对比和对应

  1.出示作者语“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是怎样体现对比的表现手法的?(可以同桌交流)

  (两类不同的人的对比<板书>,每小节前半节和后半节的对比)

  对比读。

  2.(一共有几节)出示: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同桌交流)

  (板书:行为——结果)

  3.“怎样的行为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对应读。

  4.理解两句诗:出示⑴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⑵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五、出示:

  背。“熟读成诵,先有感情地再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我们来背。”(齐背——个背)

  有的人教学设计 8

  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重难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逝世)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妥协()倾向()摧残()恶劣()

  腐朽()摔垮()

  2.按拼音写汉字。

  狂wàng()保zhàng()坚rèn()

  kuì()败yì()制zēng()恨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迫不急待()藏克家()峰芒毕露()

  永往直前()开僻道路()不曲不挠()头昏脑涨()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牛马:像牛马那样。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抬起往上托。

  C.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别人:指人民大众。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5、《有的人》作者是(),它选自(),是一首()诗。

  6、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感知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展示反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有的人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阅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1)

——《有的人》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成立之前写的,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

  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 读通读顺;

  ⑵ 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潜力目标:学*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XX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XX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2)

——《有的人》教学设计菁选

《有的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统治者***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

  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重难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逝世)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妥协()倾向()摧残()恶劣()

  腐朽()摔垮()

  2.按拼音写汉字。

  狂wàng()保zhàng()坚rèn()

  kuì()败yì()制zēng()恨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迫不急待()藏克家()峰芒毕露()

  永往直前()开僻道路()不曲不挠()头昏脑涨()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牛马:像牛马那样。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抬起往上托。

  C.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别人:指人民大众。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5、《有的人》作者是(),它选自(),是一首()诗。

  6、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感知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展示反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讲解式。

  五、教学课件准备:

  鲁迅像。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课件鲁迅的像

  1、提问回顾

  《一面》中作者是怎么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图像,对照图片看看作者的描写和实际相符合吗?你看了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给大家谈谈吗?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想,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学生看鲁迅《死》一文中的相关文字。结合其遗嘱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别人呢?别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

  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的称号。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读诗,把握主要内容。

  3、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学*探究,领会内涵

  既然文章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鲁迅的字样了没有,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纪念鲁迅的,对鲁迅作者是怎么评价的?从哪一节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义。

  生和死的意义不同,作者是怎么写的。死了还活着,活着却死了,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我们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谈谈吗?

  活着却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来看看。

  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

  四.深化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师生一起学*,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觉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说。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教师课堂拓展韩愈文章写得好,当时许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请韩愈写祭文,想借助韩愈的文章来留名后世,但是,他们终究没有能够。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看到这两句,你想到了那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这儿有更深层的意义。只有那些像草一样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诗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们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总结归纳

  本文运用对比的的手法,通过生与死两种不同的意义,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到人的生死时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完以后,我们要认真思考。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搜集更多相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7

  一、导学目标:

  1、学*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

  1、初步掌握学*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

  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课前准备:

  编撰导学稿,印发学生试做。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导学流程:

  (一)导语:

  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二)走*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介绍后补充

  臧克家(1905-20xx),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xx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2、诗歌内容鉴赏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这首诗歌。

  (1)感情朗读全诗

  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学生读诗,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统治者

  ④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明确:第一小节,把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二至四小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第五至七小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特点:都是先反后正。

  作用:在重重对比中衬托,使鲁迅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统治者来衬托鲁迅,因此,以“有的人”为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是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的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明确:有两种,一是词语反复,二是句子反复。

  ⑤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充分抒写了诗人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⑥还有什么手法吗?

  明确: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生*,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出评价,而是对比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议论用语生动形象,如以“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表现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表现愿为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人生命长在,精神永存;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人民对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人的拥戴。

  (四)综合学*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明确: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比然灭亡。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检测》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统治者活着死了

  一、两种人生死的意义

  迅及革命者死了活着

  二、不同表现三、不同结果

  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对人民对比歌鞭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颂挞

  鲁反

  讯动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及统

  对人生对比革治

  愿做野草等火烧青青野草命者

  者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以看到

  对社会对比

  为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地很高

《有的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潜力目标:学*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比较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透过诗的学*,激发学生学*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透过诗的学*,激发学生学*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

  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

  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

  2、再读课文

  (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

  (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务必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

  (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此刻就比对你们不公*。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

  (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

  5.欣赏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但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资料,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比较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比较的手法,但每一次比较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比较的角度各是什么。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以前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对于其他诗节,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有的人》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XX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XX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激发学生学*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激发学生学*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xx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感受颇深,于11月1日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文章题目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副标题)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关于鲁迅和臧克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鲁迅生活时代背景降低学*难度。

  3.感知鲁迅作品《自嘲》《野草》。

  三、初读知大意

  1.师范读:诗歌中写了几种人?(两种人)

  2.全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四、研读品内容。

  (一)生自由研读

  1.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着两种人?用“ ”和“ ”分别标注出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所写的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二)学生汇报,评议共进,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成果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五、联系实际谈收获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六、总结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七、作业(小练笔)

  模仿本诗的格式创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13

  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3)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XX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XX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树立初步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拓展与延伸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

  重、难点突破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被人民歌颂称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以笔为枪的文学巨人,你认识他吗?幻灯出示。

  2、介绍鲁迅的资料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师小结: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他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却是:赶紧收敛,忘记我是谁,管你们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怎能忘记他,事隔13年,人民作家臧克家怀念鲁迅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诗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想不想听听这首诗?师放录音。把书端好认真听,看你能发现什么?师相机指导“呵“的读音有五个,在这里读“啊”。

  2、自由出声的练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先写了对两种人不同的评价,又写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最后写了两种人不同的结局)

  三、结合具体内容品词析句

  1、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不同,他们的结局也大相径庭?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第二节,按要求完成自学提示。幻灯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有不同的符号画出两种人不同的石句,再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

  2.、交流读书体会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生动地表现了第一种人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师相机引出鲁迅的《自嘲》诗,引出鲁迅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⑤人民永远记住它。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被人们永远怀念的人,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师幻灯篇出示:如焦裕禄,杨善洲等人物,进行简介。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派,打倒**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⑥抬举,说明这种人在人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四、指导朗读

  1、诗人对这两种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读一读这两组句子。(教师幻灯出示整理好的两组句子)

  2、学生练读,指名读。

  五、写法指导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揭示对比的手法。

  六、升华情感,学会做人

  七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流走,昔日的**统治也早也不复存在,那这首是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启示呢?你又打算做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结合做人的名言谈体会。

  七、拓展阅读

  学生齐诵《石灰吟》,师配乐读《爱莲说》

  并小结:如何做人是我们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可能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做事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确实永恒的主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永恒的丰碑。

  《有的人》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今天要学*的《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文件)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出示幻灯片)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身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延伸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有的人》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的动力,刻苦学*,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有的人》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 7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2.通过诗的学*,激发学生学*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诗的学*,激发学生学*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xx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感受颇深,于11月1日写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文章题目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副标题)

  二、走进作者和写作背景。

  1.检查学生的资料搜集情况(关于鲁迅和臧克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简介鲁迅生活时代背景降低学*难度。

  3.感知鲁迅作品《自嘲》《野草》。

  三、初读知大意

  1.师范读:诗歌中写了几种人?(两种人)

  2.全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四、研读品内容。

  (一)生自由研读

  1.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着两种人?用“ ”和“ ”分别标注出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所写的内容与结构的不同,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二)学生汇报,评议共进,教师相机点拨并梳理成果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五、联系实际谈收获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六、总结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鞭挞了**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七、作业(小练笔)

  模仿本诗的格式创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对比角度;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 10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仄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六、学*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的题目。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它的议论与本诗的议论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其余三段是议论。诗中的议论具体、生动、形象,而本文中的议论相比之下就显得抽象。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4)

——《有的人》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成立之前写的,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

  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 读通读顺;

  ⑵ 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潜力目标:学*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资料。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资料。

  1.学生齐读诗歌。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XX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XX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5)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

  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通过对比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悟,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学*鲁迅的伟大情怀。

  难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 复*导入,引出新授。

  1、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

  ①1、鲁迅一生创造了哪些作品集?

  ②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周晔写道鲁迅是一个 ( ) 的人。

  ③在课文 《一面》中,阿累写道鲁迅憎恶黑暗社会有如 ( )

  2、师:鲁迅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休息的工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一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短诗《有的人》。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品味大师是如何把感情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2、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有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5、生交流感受,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师提问:全诗共有几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借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五、六、七节写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三、细读全诗,感悟内涵。

  1、ppt出示第一小节。生朗读。

  ※生举手说说自己读后的疑问?

  ※师提问:两个“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第一个“有的人”是指哪些人?在文中分别指那些人。

  (师出示句式(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活“指肉体活着,”死“指精神死了。

  ※第二个“有的人”是指文中的那些人?

  (出示句式( )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确“死”指的是肉体的死,“活”指精神的活

  2、PPT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幻灯补充《“香唾盂》】“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他吐痰的时候,都是美貌的婢女过来用嘴来承接。他刚一发出咳声,婢女的嘴已恰到好处地等着了。严世蕃把这叫作“香唾盂”。”

  ②引导生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以及他们的结局。

  ③PPT 出示:“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当你读到这句诗时,鲁迅的一首诗,你也一定想到了鲁迅给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事例)

  生举手发言。体会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④齐读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3、PPT出示第三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品味这些想名垂千史的人遭到的骂名。

  ②PPT出示:“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看到野草这两个字,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鲁迅有一部散文诗集就叫——《野草》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提示: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③男女生轮读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

  4、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①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幻灯片补充北宋一太守天登把名字变成忌讳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的人的可恶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②PPT出示: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幻灯片补充2010“感动*”人物王万青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以及人民对他们的态度。

  ③男女生轮读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

  5、领悟全诗的写作手法及这种手法的妙处。

  PPT出示:这首诗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烘托出鲁迅以及想鲁迅这样的人的( )美好品质。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

  1、再听范读,小声跟读,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男女生轮读。

  3、全班读第一小节,再男生读有的人对人民的态度,女生读相应的结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教师以*对鲁迅的评价总结。

  2、对待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请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各一,并说说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6)

——《有的人》读书心得 (菁华3篇)

《有的人》读书心得1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犀利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不言而喻。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

  《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年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统治者的丑态。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有的人其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着,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人奋发的.星火,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

  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读书心得2

  他,是一头耕牛;他,是一株野草;他,更是一位英雄。他,见证历史巨变;他,目睹风起云涌;他,更重燃了*人上进的心火。他就是鲁迅。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则让我更深入了解了鲁迅,透过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是的,应对黑暗的社会,应对麻木的民众,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种罪恶。*派的凶残行径并没有吓倒他。常道英雄,何为英雄?此即英雄!正如诗中所写,"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在他心中勾勒出两个大字"天下".天地苍茫,万物混沌,仅有他,宠辱不惊,威武不屈;仅有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光直视社会。而如今,而我们,应对已故的鲁迅先生,我们谁又能够不汗颜呢?名利,金钱,荣誉,哪一样不诱惑人心?又有几个人能够定心忍性?又有哪一个人会拍案而起来呵斥这社会的种种罪恶呢?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命的日出,我们,又应当怎样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敢担保我会成为鲁迅先生一样伟大的人,至少,我们应当保留那种奉献自我的忘我精神。这样,当夕阳西下,我们能问心无愧,我对得起自我,我对得起他,那一株野草,那一头耕牛,那一位英雄,那一位见证历史,目睹风云,重燃人民心火的人——鲁迅。

《有的人》读书心得3

  鲁迅先生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犀利而又贬低世俗;他的为人,更是不言而喻。如今,鲁迅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

  《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年周年写的诗。这首诗用简朴的语言描述了鲁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与旧社会中那些*统治者的丑态。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犹如行尸走肉。有的人一生为人民着想,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有的人其在人民头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愿为人民做牛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却早已臭名昭着,有的人愿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为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场;有的人甘为他人,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先生就是后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拼搏着,他点燃了几代*人奋发的星火,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他抨击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笔刺向敌人,用温暖的大手抚慰同胞们。

  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将会世代相传。既然鲁迅先生能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们要牢记“鲁迅精神”,将来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7)

——《有的人》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

  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属于____一种人。(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

  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 读通读顺;

  ⑵ 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 渺小 鸿毛 卑微 唾弃 灭亡

  美丽 伟大 泰山 崇高 爱戴 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 骑 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 俯 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8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鲁迅的《自嘲》、《野草·题辞》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11月1日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3、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小老师。看,他来啦!听小老师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师: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种人?出示课件研读第一小节,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对比)

  小结过渡: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生与死对比进行评价,从中我们明白了鲁迅先生虽然已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这一对比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3、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鄙视,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桌同学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读二至四节,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出示课件:请将诗歌二至四节中的“有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成某一类人,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骑 俯)

  6、师生对读五至七节,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板书:人民爱)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板书:人民恨)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出示课件《自嘲》、《野草·题辞》)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引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堂课的学*,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从鲁迅先生光辉的一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一味索取,虽生犹死;甘愿奉献,精神不朽……)

  2、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愿做一株默默无闻的野草,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7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2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同学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附板书设计:

  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存 俯 记住 人民爱

  对比

  虽生犹死 骑 摔垮 人民恨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8)

——有的人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曾经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重点”“预*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好处、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就应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透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齐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状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资料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个性之处吗?(资料上的比较,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样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派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能够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取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统治者,*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明白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应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能够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应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这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就应亲*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比较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明白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以前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必须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样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样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能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比较、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样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比较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个性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比较、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有的人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重难点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臧克家(1905—20xx年2月5日晚8时35分在北京逝世)我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二、自主预*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妥协()倾向()摧残()恶劣()

  腐朽()摔垮()

  2.按拼音写汉字。

  狂wàng()保zhàng()坚rèn()

  kuì()败yì()制zēng()恨

  3.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疲备不堪()迫不急待()藏克家()峰芒毕露()

  永往直前()开僻道路()不曲不挠()头昏脑涨()

  4.结合句意,解释划线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牛马:像牛马那样。

  B.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抬举:抬起往上托。

  C.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别人:指人民大众。

  D.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活:肉体存在。

  5、《有的人》作者是(),它选自(),是一首()诗。

  6、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感知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

  2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3诗歌中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的“死”与“活”具体是什么意思?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第2—4节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第1节与第2-4节之间是什么关系?

  3、第5—7节与前四节在内容、结构上有怎样的联系?

  4、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诗中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展示反馈

  五、拓展延伸

  1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试概括其中的三个。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请列举出来

  3学了本文,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有的人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9)

——《有的人》教学反思菁选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的人》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诗,在讲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们对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发的议论。这个见义勇为值不值得?

  这时,班里就有学生说:不值得。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学们都觉得,大学生有大好的生命,丰富的学识,而老者什么都没有,不值得救。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的高低之分。为了让学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又举了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而这些,学生们几乎全没听说过。听到大屠杀的事情,学生们都觉得很不可思异。在大量讲述了***的罪恶后,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是不论什么身分,不论什么价值的,只要活着,是条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见义勇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应该的。虽然那个大学生死了,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如果人人都对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视而不见、认为不值得救助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见义勇为是应该,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伤害减低到最小。

  后来,学生一致得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讨论到这里,下课了,但本课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鲁迅先生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他当年在日本时,是如何面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还有些练*,也没有得到讲解,只能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讨论。从这节课的反映来看,现在学生的是非观是有了,但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意识而已。

  在目前复杂的社会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造成严重错误的人生观。还有,现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们不在乎、不关心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虽然这节课的讨论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没有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空谈而已。

  六年级《有的人》语文教学反思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这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全诗,对比鲜明,照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前我觉得学生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花一元钱买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精准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反思2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做的不到的地方:

  比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3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所以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的人》教学反思4

  《有的人》是新编苏教版八年级下册21课,这是一首现代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设计,决定突出两点:一是充分利用“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资源和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服务学生。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的“优教班班通”网络教学*台中的资源有:名师课件、优教模块、备课资源、教学素材、电子教材、检测训练等。电子白板设备功能我使用了音像播放、书写工具、学生答题器、系统统计等。这样,丰富了课堂内容,优化了课堂结构。

  朗读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感悟、生成,我采用了学生单读、领读、齐读、示范读、对比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展示积极性。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二是多媒体使用上还不能得心应手。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争取上出更加完美的电教融合课,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实验学校实验教师。

《有的人》教学反思5

  今天,兄弟学校的来搞联谊活动,我应邀上了一节六年级略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课前,我的确做了非常丰富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依然不能突破难点——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说说两类人的区别。

  实际上,在教学中,我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我的朗读指导来攻破难点。这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瓶颈。课后,我和学生交流,学生能够理解,但是在课堂上的时候,他们不敢表达火无法表达。我怎样去引导呢?这将是我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有的人》教学反思6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有的人》教学反思7

  这一单元我们都是学*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的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的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无论怎样,都加深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一知半解,到学*玩这一单后对鲁迅先生的更多了解,让学生更加佩服鲁迅的为人以及他的高尚的皮质。我们刚学过的《有的人》,就是缅怀鲁迅先生的诗歌。

  《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和学生查过的一些鲁迅先生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鲁迅先生做过的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给人民当了哪些牛和马。

  对比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中的每一小节都用了对比的写法,而且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所以,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男女生接读,师生接读: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接读,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第六小节的第一句接读,第四小节的第一句和第七小节的第一句接读,这样反复接读。这是批判的一方。同学们读的咬牙切齿。

  接下来读,受爱戴的一方,也就是对鲁迅的赞扬。第二小节的第二句和第五小节的第二句接读。第三小节的第二句和第六小节的第二句接读。第四小节的第二句和第七小节的第二句接读。同学们读的兴趣盎然。同学们读出了佩服、赞美之情。

  通过这种接读朗读,让学生更感受到了这种鲜明的对比方法的写法的好处。而且同学们读的很带劲,读得更有感情了,从而在读中就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了。这种接读的朗读方法,使对比的写法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了。收到了极好的朗读和理解文本的效果。值得推荐。

《有的人》教学反思8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有的人》教学反思9

  今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但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的,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因为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社会背景也不同,考虑到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由于课前预*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紧接着,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体会。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该如何理解。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认真想一想,**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节)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的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才能突破重、难点呢?通过多次磨课,还有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加上我自己的反复琢磨,最终思路越来越清晰了。终于,我决定通过多样的朗读去让学生感受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这时,我的思路很清晰,便迅速执教了这一课,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恰当运用过渡语,激发兴趣。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多次用了过渡语,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学*积极性不断提升。如我上课一开始就通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首诗来让学生了解鲁迅,因为这句诗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立场。接下来用“正因为鲁迅这样爱憎分明,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才有很多人敬佩他,以至于他去世了,还有人久久不能忘怀他,去纪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纪念鲁迅的诗,叫什么呢?”这句过渡语承上启下,很好地衔接了下文,也很自然、顺畅地引出了题目。还有,在讲完一至四小节后,需要引出第五小节乃至后面的内容,我的过渡语是“人民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相同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便很快说出了从五至七小节可以看出,从而很自然、顺利地进入到了第五至七小节的教学中。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学生对这首看似枯燥的`诗一下子变得兴味盎然,所以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很多,看见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内心的喜浪不停翻滚着。

  二、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首诗因为和学生生活的时代是相脱离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对这首诗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让他们读的方法——以读促思,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并采用了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方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能理解诗的表面意思,更能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从而轻松地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很快懂得了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而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遭到唾弃的道理,而鲁迅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所以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朗读技巧,让课堂更有趣、有效。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首先采取了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流畅,教学设计自己是比较满意的。

  不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这首诗写于1949年,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是相脱离的,而且本文又是诗歌,诗歌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基于这两点,我觉得作为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把握这首诗的,所以牵着学生的地方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或许我应该对他们再多一些信心,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一、较好的做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二、不足:

  1、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一个写话环节进行时已经下课了,说明对时间的控制不到位,应注意。

  2、对主题挖掘不够深,只停留在诗歌表面,没能找到更深层的内涵。

《有的人》教学反思1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这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全诗,对比鲜明,照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前我觉得学生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着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花一元钱买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精准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语文教学反思2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3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小组合作的运用,在朗读方面,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学*兴趣很浓,积极性高涨,回答问题时也是大胆流利,激情盎然!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我应该让他们尝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4

  校内教研课上,我在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和搜集相关资料。

  课后老师们反馈了这节课。这节课的优点:

  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

  2、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

  3、善于挖掘素材,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

  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

  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

  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教学反思15

  鲁迅走了,但他给我吗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地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事实是三周年写得一首诗。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专门为孩子们:“初识鲁迅先生”而设计的专题,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中,孩子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组织教学时,围绕本单元的学*重点进行教学: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继续学*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由于本文是这单元的阅读课文,所以学*本文时我拟定了两个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会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为达到第一目标我注重了读:主要有A教师范读,整体感知;B学生自读,读准读通顺;C学生再读,思考本文写了什么?D逐段品读,体会作者情感;E有感情的读,读出韵味,读出内涵,读出我们的.怀念。通过以上不同方式的读,读出了两类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态度,从中感受到,要向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学*本文的第二个目标,教学时特别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如: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对比朗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夜能学*对比的表达手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10)

——《有的人》读书笔记(10)份

  《有的人》读书笔记 1

  前几天,在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我偶尔看到中央台的两位主持人在深情的朗诵臧克家先生的经典诗歌《有的人》,感慨颇多。记得那是我初中时学过的一首诗歌。当时年纪小,不懂事,任凭教师怎样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怎样分析“有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对我来说都只是过眼云烟了。而今,我已三十,而立之年,沧桑巨变,懵懂的少年已成长到一名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大人,有苦有甜,酸甜苦辣,舔尝之后,才明白是啥滋味!真是忆往事,不堪回首。身边的人,更是形形色色。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小的时候,立志想改变整个世界,长大了,才明白改变不了世界,于是想改变周围的人,到之后,发现周围的人也给变不了,于是就想着改变自我吧。仔细琢磨,还不无道理啊!“人”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是非黑白,还真得由后人来评说啊!我期望自我能像臧克家先生笔下的野草一样,“任由地下的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有我的身影!”

  朋友,和我一齐大声地来朗读这首诗吧!

  《有的人》读书笔记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我读了《有的人》以后最深的感受。《有的人》就是对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做了分析。

  像鲁迅一样的人,他们活着,一切都是为了别人。他们活着,为的是追求新社会,为的是带给人民新的知识,为的是让每个人过上好日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武器”,来教育老百姓,来对付敌人,他们的武器是强有力的。他们的内心是无比伟大的,他们的思想是无比先进的,但他们的外表又是极普通,他们是世界上最普通、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他们不追求荣誉,而只是想俯下自己的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只是想做一颗野草,这就是他们的普通所在。而他们的目的,是让人民过得好,是为了建立新社会,更甘愿同罪恶的旧社会同归于尽,这也就是他们的伟大、高尚之处。他们为了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人民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人民做出的牺牲。人民称赞他们是时代的先驱,是人类心灵的美化师,更是人类先进知识的最早拥有者。他们活着,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如果他们长久离开了我们,是人民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们即使离开我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不会忘记他们那高大的形象和高尚的情操,更不会忘记他们为人民牺牲的一切。他们的精神光芒四射,永远不会消失,他们的思想和寓言,永远启发和鼓舞着下一代。他们是每一个人学*的榜样,人们会把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丰功伟绩一起刻在心上。

  而另外那些人哪!他们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喊着:“看看,我多伟大。”而人们呢,给他的只是轻视。他们靠剥削、压迫人民来生活。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是吸血鬼,是一个个令人恶心的东西。他们活着,就威胁这人民的安全,人民希望他们早死,全死光,人们诅咒他们!他们的作威作福换来的是什么,不是人们的尊敬,更不是敬仰,而是反抗,人民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他们必然被推翻,他们的下场更是令人拍手称快。他们是臭名远扬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虽处于和*的幸福时代,也要学*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有的人》读书笔记 3

  内容简介:

  一艘载满旅客的船在海上前进,船上大部分都是有钱的富翁,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就在大家讨论着谁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时,坐在角落的拉比微笑着说:“只有我是最富有,但是我的财产是各位所看不到的。”所有的富翁听了之后,不由得哈哈大笑,并且不断的讥笑拉比。

  就在这个时候,海贼出现了,抢走了富翁们的金银财宝,骄傲的富翁一转眼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人。而拉比凭着本身的学识开始教书,财产也慢慢的累积起来。之前向他炫耀财富的富翁们,这时才领悟到当时拉比所说的话,而且开始羡慕拉比。

  读后心得及感想:

  其实外表看起来像个穷光蛋的拉比,却是船上最富有的人,因为他的财产就是“丰富的知识”,这个财产是谁也抢不走的,用也用不完的。从故事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丰富的学问比累积的`财富更有价值。

  从前只懂得要把零用钱、压岁钱存起来,存得愈多,以后就会愈有钱。现在,我不但要存钱,还要把书读好,更要多方面学*,这样一来,我就能拥有许多“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财产,说不定将来我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有的人》读书笔记 4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相信这首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就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战士,他看到了被旧社会折磨得如活死人般的闰土、祥林嫂,他便一气呵成,写下了贬斥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小说《故乡》《祝福》,呼吁人们起来斗争,推翻那些“不让别人活的人”;鲁迅先生是一个珍爱时间勤奋工作的人,在他看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即使在他生病期间,也在孜孜不倦的工作着;鲁迅先生是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在给广大青少年回信时,经常教导青少年多读书,如《致颜黎民》中,鲁迅先生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枯燥了”。

  在生活中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写作写累了时,他就停下手中的笔,去看看科学书籍,科学书籍看累了,就去读读文学书籍;鲁迅先生是一个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战士,在与民党**派作斗争时,他饱经苦难,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一息尚存,战斗不止,可以说,有些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却是战而不屈……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奋斗一生的写照。《有的人》这首诗就是将鲁迅先生与欺压百姓、无恶不做的旧社会统治者、民党**派作比较,写出了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拥护、爱戴,和深深怀念。

  我们应学*鲁迅先生,学*他的勤奋,学*他的惜时如金,但更要学*的是他那忧国忧民、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有的人》读书笔记 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多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诗句!今天,学*了《有的人》这篇课文后,又一次刷新了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对他的敬佩之情再次由心而生。

  《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诗。该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与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一个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

  有一种人,只会骑在人民头上,无穷无尽地向人们索取,在他人面前作威作福;有一种人,始终为人民作贡献,为人民的幸福而操劳一生。这便是《有的人》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而我们,无疑应该做这种无私奉献,为人民作牛马的人。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鲁迅先生的称赞;“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这是郭沫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像鲁迅先生一样无私奉献的人。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更有“生的光荣,死的伟大”的刘胡兰,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呢?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畏惧。

  当读到“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时,我心潮澎湃,不由得想起了当今疫情,有多少“白衣天使”争先恐后地去武汉救助病人,他们明知有生命危险,却向死而生,奔赴抗疫最前线。钟南山院士早已年过八旬,可仍在抗疫最前线工作着。17年前的他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17年后,仍奋战在抗疫前线。他们是院士,是医生,更是守护人们健康的战士。他们难道不是“为了大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的最好写照吗?

  这首诗语言朴素而简练,但意味浓厚,值得我们认真品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拜读完《有的人》,我不禁为之汗颜,更为自己所谓的常挂在嘴边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自以为是而感到自责与羞愧。和鲁迅先生相比,真是自愧弗如!《有的人》如一眼清澈的甘泉,灌溉了**涸的心田,照亮了未来的路。

  《有的人》读书笔记 6

  人生的价植是什么?刚开始我并不能够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当我读了《有的人》这首诗歌,再通过认真细致的咀嚼。

  品味后,我终于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决不是索取,而是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

  《有的人》正是抓住了"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死"与"活"进行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才真正有价值,并热情地赞颂了伟大的***者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无情地鞭鞑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骄傲。

  人生的价值确实值得我们探究。请看摸范***刘玲是怎样是自己的生命熠熠闪光的。刘玲是北京53中的学生,7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径骨北化疗烤成了“木炭”,行路艰难,钻心地疼痛常使她夜不成寐,但他依然乐观向上,他陈同学们上课间操和体育课时,拖着一条腿,扫教室,擦黑板,为同学们打开水。老师和同学们心疼她,她却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不能消极的等死。”她住院时碰到一个病友,因患了不治之症而痛苦得乱喊乱叫,她走过去,轻声说“姐姐’,我给你唱支歌,你就不痛苦了。”歌声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姐姐和同室的病人,虽然他知道自己的病势无法好转,但他还是手不释卷,生怕丢了功课。他有着坚定信念“今天活着就要准备为明天而奋斗!***在狱中时受尽了各种残酷的刑罚,在绞刑架前,他正气凛然地做了最后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你们不能因为绞死了我,就以为绞死了伟大的***。我们已经培育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荣的胜利!

  他们说的和做的是多么好啊!他们是真正用自己的血和肉创造出了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他们生为人民而生,死为人民而死,把短暂的一生的每时每刻都贡献給社会他们处处事事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老山战士门他们对祖国更没有任何索取,只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点燃同代人的青春火焰。他们有一颗颗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的心,他们的人生观是:祖国是神圣的。祖国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为了祖国可以不惜一切。

  硕果决不会用进。懒惰者的怀抱。我们应该相革命前辈和现代英雄那样时时为人类创造新的生活,时时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让自己的一生放射出光辉灿烂的异彩!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可家纪念鲁迅13周年的一首现代诗。诗中批评了那些欺压人民的**统治者,赞扬了那些甘为人民服务的人,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大家做贡献的精神。

  诗中告诉了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像自己活为多数人更好活的人一样,无私为集体奉献,为大家服务。应融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份子,为集体多贡献。这才是做人的原则。

  我们所生活的集体是学校,是班级,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放在班集体之外,不要“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我们应该想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多帮助同学。不要觉得做了一件好事就吃了亏,俗话说“吃亏是福”嘛。

  就拿卫生值日来说吧。一个月轮到一次,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做:捡好每一张纸,拖好每一块地,摆好每一张桌子……这些看起来很难,但只要用心去做,都不难。不要以“别人都不捡,**嘛要捡”的心理去劳动。值日只是举手之劳,不需那么复杂。

  所以,我们生活在班集体里,就要为班级、同学服务,多贡献。长大以后向社会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的人》读书笔记 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鲁迅先生走了,可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终究会将他摔垮;那些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是一株野草,是一头耕牛,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位见证历史、目睹风云、重燃人民心火的人,他更是一位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古往今来,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不计其数:焦裕禄、黄旭华、袁隆*、刘盛兰……在生命的日出,我们无法担保会成为和他们一样伟大的人,但至少我们应当保留那种无私奉献、锄奸扶弱的精神。这样,当夕阳西下,我们才能无愧于心。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本书,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醉生梦死,有的饱经沧桑;有的在意封面,有的在意序言;有的在意过程,有的在意结果;有的高调写自我,有的默默写人生

  世界很大,每个人都与众不一样。只是有的人发出甜柔单纯的微笑,有的人眼里含着狡黠的光;有的人在白天流涌着眼泪,有的人的眼泪却隐藏在幽暗里;有的人跃马扬鞭,纵横万里,有的人却独自行走,静寂无言;有的人迷恋繁华,声色犬马;有的人纵情山水,诗意流连。于是,在离去的时候,有的人坦然,有的人凄切;有的人惊惧,有的人*静。

  而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定会世代相传。所以,从此刻起,从我们青少年做起,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做一个真正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读书笔记 8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当我读这篇文章时,心中总会闪出一个念头,既然本篇赞美鲁迅,为什么是以《有的人》为题?臧克家为何会想出这个题目?又为何会将有名的鲁迅和那些卑鄙无耻的小人进行对比呢!

  这篇诗,总是以有的人开头,好的地方究竟藏在何处呢?又是一股什么强大的力量使得臧克家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又是什么力量能使得臧克家能把这首诗表达在语文教材书之上呢!

  为什么有些人给人们当牛马,人们就能永远记住他,鲁迅真的给人们做过牛马吗?难道正因如此才能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吗?

  鲁迅以笔带伐,奋笔疾书,战争的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难道因为这是鲁迅一生的写照,才是鲁迅一举成名的原因吗?鲁迅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人们如此尊重他,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才让这些作品被许多人选中,被世人尊重呢?

  面对这一切问号,我表示沉默……

  《有的人》读书笔记 9

  他,是一头耕牛;他,是一株野草;他,更是一位英雄。他,见证历史巨变;他,目睹风起云涌;他,更重燃了中国人上进的心火。他就是鲁迅。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则让我更深入了解了鲁迅,透过字里行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是的,面对黑暗的社会,面对麻木的民众,他用犀利的笔锋揭露了种种罪恶。**派的凶残行径并没有吓倒他。常道英雄,何为英雄?此即英雄!正如诗中所写,"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在他心中勾勒出两个大字"天下"。天地苍茫,万物混沌,只有他,宠辱不惊,威武不屈;只有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光直视社会。而如今,而我们,面对已故的鲁迅先生,我们谁又能够不汗颜呢?名利,金钱,荣誉,哪一样不诱惑人心?又有几个人能够定心忍性?又有哪一个人会拍案而起来呵斥这社会的种种罪恶呢?

  "人之初,性本善",在生命的日出,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不敢担保我会成为鲁迅先生一样伟大的人,至少,我们应该保留那种奉献自己的忘我精神。这样,当夕阳西下,我们能问心无愧,我对得起自己,我对得起他,那一株野草,那一头耕牛,那一位英雄,那一位见证历史,目睹风云,重燃人民心火的人――鲁迅。

  《有的人》读书笔记 10

  今天,我们学*了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诗歌——《有的人》。

  这首有很有韵律感。如“不朽”和“火烧”,“摔垮”和“记住他”,这两组词读起来很顺且易懂易记。整道诗的的律感也由此可见一斑。

  这首诗有很深的意境。比如本诗的第一小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它的意思是一种人,虽生犹死(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一种人,虽死犹生(身体已死而精神不灭”。很名显前者是指剥削人民利益的人,而后者则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群人。作者在赞扬鲁迅先生等人的同时又讽刺了剥削人民利益一派。

  本诗所讲内容丰富。它若全部译意出来能写一篇文章,所以只举一个例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还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指的是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的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也早已臭名绍著;而“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真的深厚的情感。短短的两句话译意过来竟有如此丰富的含义,真是不得不令人佩服啊!如果再讲究到一字一词,怕是这两句话便足以构成一篇文章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人,我为人人;有的人,人人为我。可若没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又从何而来,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指全部),越是想着我为人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