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牧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3、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学*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聪明人的故事,谁来简单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明人,他是个牧童(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3、出示第一节,师引读,用换词法理解“远*闻名”。

  4、揭示课题:34 聪明的牧童(齐读)

  (说明: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指出学生语言不规范的地方。用换词法理解“远*闻名”意在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课文动画,想一想:牧童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生字。

  1、出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

  2、交流自学情况。

  (说明:生字教学要有所侧重,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音、形、义三方面确立每个生字的教学重点。例如:“滴、磨”可进行书写指导,特别是“滴”的右边,学生容易写成“商”;“永恒”可以用换词法帮助理解。)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1、指名分角色读国王与牧童的对话,思考: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随机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3、牧童的回答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吗?

  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二节。

  5、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说明: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引导他们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两方面体会牧童的聪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的方法来回答国王的问题的。

  交流谈话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当某个同学自述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

  五、课外延伸。

  1、游戏“你问我答”:你能试着提几个问题,考考小伙伴吗?

  2、推荐阅读:《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

  (说明:在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动脑提出问题,或动脑回答他人的问题,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格。)

  板书:

  34 聪明的牧童

  海洋有多少滴水?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永恒”有多少秒钟?

  把所有河流堵起来 跟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 等金刚石山被磨掉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思”,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从而实现读出意思,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学生在一次次独立的读文中,细细咀嚼着语言文字,品评感悟着其中的内涵,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

  教学时,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把自己读文时感悟到的大胆说出来,引导他们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及发散、求异性思维。

  牧童教学设计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

  意,从中感悟人物的不同品质。

  2、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

  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生字的书写,注意

  书写时的姿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分析了解文中

  重点词汇的意思并加以记忆。

  2、引导学生能通过多种形

  式的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怎样的人才

  称得上是一名大画家吗?(学生谈对画家一词的理解)你认识哪些大名鼎鼎的画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大画家叫戴嵩,他和一个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熟读课文,感受画家的品质。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想想画家戴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朗读)

  总结学生的意见并板书“著名”

  2、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里呢?能不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总结: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三项学*目标抓住学生对教材及课文人物的感悟理解,并试图通过反复的

  诵读感悟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突出了对结果性目标的设定上,但课标中强调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把握,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案目标缺少对学生语文意识和兴趣的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加强体验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和探索。

  作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文中的人物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案中设计让学生讨论“画家”的含义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画家这一环节就显得不必要了,已是对第一课时的重复,也很难激发学生进入课堂学*的兴趣。可采取直接入题的形式,揭示本课重点问题。

  在对戴嵩著名这一特点的分析上,教案设计安全按课文的内容顺序进行,问题的设置也以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造成教学过程繁琐,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练读旁观者赞美之词时,采用边演边读的方式收效较好但缺少一定的提升练*,即可让学生试着模仿文中的句子也来夸一夸戴嵩的技艺,使技能的训练不只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易

  多人来欣赏。”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从这些句子中你分别看出戴嵩的什么?(远*闻名,技艺高超)

  3、如此厉害的大画家会引来旁人怎样的称赞呢?请大家练读以下两句话。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学生朗读过后选取一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读,并谈谈从自己朗读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齐读练*,注意读出旁观者看到画后的惊讶和赞美)

  4、可是正当大家对戴嵩的画大大称赞的时候,听到了一声“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下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并作答)

  原来是一个小牧童的声音,他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说明了什么?(声音很响,“画错了”与别人的称赞声不一样)

  听到这样的喊声,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学生交流)

  5、如此胆大的小牧童竟然敢说大画家画错了,可是戴嵩生气了吗?请找一找戴嵩是怎样做的?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指名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你感觉到戴嵩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板书:虚心)

  请你试一试,读出戴嵩的谦虚和真诚。(学生练读,老师选

  由“……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发现戴嵩的著名,需要老师及时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较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浓

  墨涂抹”与“轻笔细描”的意思,从而感悟出他技艺的高超。

  牧童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愉快的心情。

  2、通过欣赏《牧童短笛》,了解不同地域牧童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不同地区牧歌的风格。

  2、掌握歌曲中连续附点音符节奏。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播放新疆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牧童之歌》伴奏

  简介: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域非常的辽阔,中部是横贯着天山山脉,背面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面是肥沃的千里牧场。新疆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哈纳斯湖便是其中之一。新疆的物质资源也很丰富,最著名的要数哈密瓜和葡萄干了。新疆是有***族和哈萨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他们非常的能歌善舞,因此也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二)节奏练*,突破难点

  让我们跟随小牧童一起分享他美好的放牧生活!听,从遥远的天山牧场,传来了谁的脚步声?出示节奏�蚰隳苣7鲁雎矶�的脚步吗?

  1、认识小附点节奏,学生跟读。

  2、师生接龙练*此节奏。

  3、渐强,渐弱处理,模仿小马由远及*再到远的马蹄声。

  4、你们可真棒!你梦按照这样的节奏把这句话念出来吗?

  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三)学*牧童之歌

  骑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件快乐的.事,让我们也跟随小牧童去放牧,好不好?

  1、出示歌谱

  (1)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牧童愉快的心情。

  (2)用“啦”跟钢琴模唱旋律。

  (3)跟随老师模唱歌曲

  2、找出歌曲中难唱的部分,并解决问题

  3、歌曲情绪的处理。牧童骑在马背上是那样的轻快,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些什么?

  (活泼;欢快;热情;豪放;喜悦的注意唱歌的表情噢)

  4、跟伴奏唱歌曲。(男女同学分唱,女同学优美活泼些,男同学热情豪放些)

  5、分组演唱歌曲。

  (四)拓展欣赏

  1、笛子独奏《牧童短笛》

  刚才我们领略到了新疆牧童放牧时的热情豪放,是不是所有的牧歌都是这样呢?在我们江南也有一群可爱的小牧童,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的?

  2、说一说乐曲的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柔美,活泼。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笛声悠扬动人,神情怡然自得。在田野间嬉戏玩耍。反映江南音乐柔美,婉转的特点)

  3、介绍作者

  4、比较《牧童短笛》与《牧童之歌》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感受身边江南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不同地域的牧歌,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地牧歌风格,理解音乐音乐可以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风情]

  (五)总结

  今天,我们和牧童们共度了美好的时光,感受了他们的不同生活,现在也让我们扬起鞭,做一次小牧童吧!再次唱响《牧童之歌》,离开教室。

  牧童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文,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到的关于“人无完人,需要向别人虚心学*”的故事3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识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共—拱

  (3)换偏旁识字:沟—购、绳—蝇、渐—惭、瑰—愧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夸赞、称赞、赞扬、和蔼、惭愧观赏、沉思、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5)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字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如果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每个字读对,每个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2、同学们读得很投入,相信一定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3、指名请同学朗读

  4、说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师边引导学生发言边作板书:画家:著名、虚心、牧童:会观察、说真话、引导学生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了不起。并作板书。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请你带着读画家与牧童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讲一讲“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五、作业

  把《画家和牧童》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画家:著名、虚心

  了不起!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

  牧童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二、说教法:

  读中品,品中读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画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识词 写字

  齐读词语

  书写“钱”字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的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4、说话练*,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四、 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2、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

  3、小结: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 6

  教材说明: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的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

  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对着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这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21课《画家和牧童》。

  2、相机出示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齐读课题)

  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边读边想,把使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2)小组中展示,同桌或小组中互相读读,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情况。

  (3)小组中交流一下,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1)出字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一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戴嵩——牧童

  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

  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

  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5)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等)

  (6)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7)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1)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快来告诉老师和同学吧!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不但课文读的好,表演的好,而且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很好,真了不起!能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老师听听吗?(分段自由选择读课文)

  (2)同学们,从大家流利的读课文中老师知道你们把文中的生字都认不下了,还有不认识的吗?这节课咱们就想办法解决。

  二、生字教学

  (1)各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划住,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会它们(生字全部学会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在组里帮助其他同学认字;也可以查字典;问老师;等等)

  (2)小组内同学们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可以认卡片;也可以自编谜语,自编游戏。)

  (3)投影片出示要求会认得生字词

  戴上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苍蝇惭愧拱手

  (自由读读,不认识的看看书或问问同学;一起读一读。)

  (4)小黑板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兄呆商抹挤拱决价钱购批评

  a指名读读,说说它们各是什么结构的字。

  b同桌讨论,你读了些字发现了什么?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

  “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不一样。

  “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写法不同。

  “钱”字和“浅”字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c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

  “钩”:“宝贝”的“贝”字和“匀画”的“勾”字都写的瘦长一点。

  学生在书上描红,并练*书写。

  同学们,你们能帮这些生字找些朋友吗?(指名说)

  三、拓展延伸

  用你最喜欢的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小组内进行)

  说说你有更好的办法很快的学会这些生字吗?(指名说)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

  课外收集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的故事,自己读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等。)

  板书设计:

  画家 和 牧童

  浓墨涂抹和蔼 喊

  轻笔细描惭愧

  虚心 勇敢

  牧童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牧童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牧童教学设计 9

  唱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歌曲《牧童》,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2.认识升记号“#”,能在歌曲演唱中唱准“#4”。

  教学准备:

  课件 电子琴

  教学过程:

  1.复*歌曲《我们的田野》《田野的`召唤》

  2.初步感受歌曲《牧童》。

  (1)师简介歌曲,学生聆听录音,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词内容。

  (2)整体聆听歌曲,设计手尖轻拍桌子的声势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熟悉歌曲旋律。

  (3)师: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结束句是哪个乐句的变化重复?

  3.学唱歌曲。

  (1)学唱高声部

  (2)学唱低声部

  (3)和声音程合唱练*

  (4)合唱歌曲

  4.总结。

  牧童教学设计 10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阅读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1)

——《牧童》教学设计菁选

《牧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童》教学设计1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就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一张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牧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牧童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游戏识字。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理解“观赏”,用“一……就……”说话练*。

  ⑵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说说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⑶ 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理解“沉思”“片刻”,教学多音字“斗”

  ⑷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教师用简笔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练*。

  ⑸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说说“夸赞”的近义词。

  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抓住“绝妙之作、活、神笔”,让学生明白戴嵩的画技超群。练*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⑵ 小组派代表展示朗读成果。

  ⑶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游戏引路,复*巩固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1、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

  2、默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如:写“戴嵩”谦虚的句子:

  ⑴ 这时,戴嵩吧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

  抓住表情、称呼,可以看出他的虚心。

  ⑵ 戴嵩挺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

  同样抓住表情、动作体会戴嵩的虚心。

  写“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

  3、分角色朗读。

  4、人们听了牧童的话和戴嵩的表现,会说些什么?

  5、学了课文,练*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向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牧童说:“……”

  三、自由诵读课文

  四人一组,合作练*,再表演朗读评议。

  四、拓展

  我国还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五、写字指导

  “商”字要跟“摘”字的右半边区别,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写,然后作点评。

《牧童》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第五册第六单元《牧童之歌》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演唱歌曲《牧童之歌》,用愉悦的歌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了解牧童的生活。

  2、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初步了解新疆,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通过《牧童之歌》的综合表演,锻炼合作表演的能力,丰富表现手段多样的体验。

  3、掌握《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节奏“XXX.X”的演唱。学会附点节奏X.X,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重点:

  体会《牧童之歌》蕴涵的新疆风味,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牧童之歌》。

  四、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XXX.X”节奏的掌握。

  五、方法和措施:情境法、模唱法、对比法、游戏法

  六、教学准备:双响筒若干、多媒体、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骑马舞》学生跳着骑马舞进教室。

  2、初步感知《牧童之歌》

  师:欢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跳着欢乐的骑马舞我们来到了哪?请大家看屏幕。(播放幻灯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边听边看)

  学生:大草原

  师:到底是哪里的大草原呢?有一位小牧童(放牧的小孩)说要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大草原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你们想去吗?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个美丽的草原在什么地方?

  (在《牧童之歌》伴奏乐中,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它蜿蜒起伏,重峦叠嶂,天山上的白雪,化成了水流向天山脚下哺育了大草原。天山下有大片的草场,是我国优良的牧草宝库。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儿、羊儿在快乐地奔跑着。牧民们骑在马背上扬起鞭高声歌唱着!

  (二)新歌教学?

  师:小牧童的生活环境是多么令人向往呀,他们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让我们跟随着小牧童一起去感受他们幸福的放牧生活吧。仔细听,歌中唱了哪些内容?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1、初听歌曲,学生听后说说歌中唱了哪些风景。

  2、再次聆听感受。

  师:带上你们的耳朵和心,我们来跟着范唱开口默唱,想一想,小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

  3、学*附点节奏

  生聆听并回答.(开朗,得意,骄傲,英勇,英姿飒爽。)

  师:从歌曲的欢快的节奏中能感觉出来。导出新节奏“ti-m-ri”。

  (1)认识附点节奏“ti-m-ri”,举例对比“titi”节奏。师:谁能告诉我“ti-m–ri”这个附点节奏中,第几个的音读的最长,第几个的音读的最短?

  (2)节奏游戏:开火车。

  (3)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扬起“鞭子”,边做动作边配上词念一念。

  4、朗读歌词

  过渡: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跟音乐有节奏地朗诵一遍歌词。

  师范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小牧童怎样的心情?

  5、用“啦”唱歌曲旋律。

  师:小牧童用歌声来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欢快的心情,跟老师用“啦”来哼唱歌曲的旋律。

  6、学唱歌谱。

  7、轻声哼唱歌曲。

  师: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琴伴奏慢)

  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师相机指导。

  师: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跟老师来唱一唱这两句!(跟唱“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师生接龙唱,完整演唱。

  师:现在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思考:你感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琴伴奏稍快)

  8、跟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你们学得可真快!通过刚才的学*,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小牧童放牧时高兴的心情,让我们跟着音响再次尽情地唱一唱这首歌吧!(放伴奏录音演唱)

  (三)探索与合作

  1、练*马蹄声

  师:你能听出歌曲中马蹄声的节奏吗?老师这里的哪种乐器最适合模仿马蹄声?

  师介绍打击乐器双响筒。

  带领学生练*。

  学生用双响筒给歌曲伴奏。其他学生用弹舌模仿马蹄声。

  2、练*“啦......”

  师: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除了小牧童快乐的歌声以外,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一下?(风声、牛羊声、马蹄声、铃铛声)

  师范唱:啦啦啦啦.

  我们也来当一次风声唱唱,学生学唱。

  (唱后幻灯出示刚才唱的歌谱6316)

  全体学生柯达伊手势辅助学唱。

  一组学生给歌曲伴唱。

  3、练*击掌

  (1)师生合作,看师在歌曲的哪击掌。(最后一句句尾)

  (2)学生练*。

  4、合作表演

  出示合作谱。

  (1)分组合作表演

  学生分5组演唱歌曲2组

  演奏双响筒1组,

  伴唱、击掌1组组

  (2)评价:亚克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觉得快乐吗?在快乐地学*中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附点;知道了牧童是怎样放牧的;明白了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学会了《牧童之歌》这首歌曲……)

  (五)舞蹈表现歌曲

  师:最后让我们像热情好客的新疆人一样边歌边舞结束本节音乐课!

《牧童》教学设计4

  一、喜欢画画吗?都知道哪些著名的画家?

  二、今天我们继续学*描写著名画家戴嵩的故事的课文。

  1、齐读课题:发现了什么?想向老师提个什么问题?(画家和牧童)

  2、是啊,为什么老师要将“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而把“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呢?猜猜看?

  3、究竟老师该不该这样写呢?让我们一起研究完课文,也许我们就找到答案了。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朗读一遍。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巩固生字书写。(考虑课件)

  四、讲读理解课文。

  1、整体感知,初识人物。

  (1) 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再读一遍。要求:把文中出现的人物用 框出来。

  (2)都写了哪些人?在这些人物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能简单说说为什么吗?

  2、深入探究,研析人物。

  (1)出示戴嵩《斗牛图》:仔细看看图片:你能从图上感觉出什么?

  其实,戴嵩在画这幅《斗牛图》之前还画过一幅呢。那么,他是怎样画第一幅图的呢?读读课文,把描写戴嵩画第一幅《斗牛图》的句子用“ ”勾出来。

  (2)研读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A、练读句子:读出了什么?

  B、怎样读才能突出戴嵩的画技高超?

  C、完成课后说话练*:“一会儿……一会儿……”

  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常常可以说明速度快,做的事儿多。D、再读句子。

  (3)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感受到戴嵩的高超画技呢?

  “著名”、“一挂出来就……”“没有不……”“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此时此刻,你想对戴嵩说点什么?

  (4)所以,当《斗牛图》一画成,人们纷纷称赞。

  A、读读三四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人夸赞这幅画?

  B、选一个人的话反复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个人要表达的感情?

  C、抽读——评价——再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练读。

  (抓“赞扬”“称赞”,突出商人、教书先生的不同身份)

  D、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赞扬?这么多人都在称赞,用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称赞——赞扬——纷纷夸赞)给自己选个角色,“纷纷夸赞”一下吧!

  (5)在此起彼伏的夸赞声中,突然响起了一个“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A、自读第五自然段。

  B、这段话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戴嵩:谦虚、和气 牧童:勇敢、细心

  C、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的人物的这些特点的'?

  D、选择一个人的语言,试读:能不能读出他说话时的语气来?

  练读:牧童——“炸雷”:声音洪亮、刺耳、理直气壮;

  戴嵩——和蔼、惭愧。

  练读程序: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练读

  (6)课件出示牧童的第二段话:(以句为单位出现)

  A、牧童说了几句话?标出句序:1、2、3、4

  B、他是怎样一层一层把意思说清楚,让大家口服心服的?

  画错了——为什么——指出错处——反问

  C、你能不能改变这些句子顺序,但要让自己的意思跟牧童的意思一样。

  可能有:4——2——3——1

  1——4——2——3

  2——3——4——1

  2——3——1——4

  3——2——4——1

  ……

  D、小结:从前面的句子练*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把它说得清清楚楚。多有意思呀,这就是语文!语言和文字!

  (7)表演读2——6段。

  3、回首拓展,升华主题。

  (1)再出示戴嵩《斗牛图》:听了牧童的话,戴嵩从此认真观察,苦练绘画本领,终于成了画牛大师。看,他画的牛多形象啊!也许,他的成功还得感谢牧童呢?替戴嵩向牧童说几句话。

  (2)向戴嵩说几句心里话。

  (3)课文学完了,我才发现,把“牧童”二字写得小是不对的,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老师应该把“牧童”二字写得跟“画家”一样高大呢?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或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板书: 画 家 和 牧 童

  画技高超 观察仔细

  谦虚 大胆直言

  了不起!

《牧童》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的分析,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设定本课的目标如下: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在学*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

  3、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学*,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识字是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成为我本课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1)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1、在拼读和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戴、价、购、墨、抹、蔼、批、翘、驱、蝇、惭、愧、拱等13个生字。

  2、会写本节课12个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评论(1) 学时重点

  在拼读、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本节课的13个生字。

  评论(0) 学时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21、画家和牧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把画画的很好的人叫什么吗?

  生:画家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那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幅画(播放ppt,出示图片)大家从这幅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把这个放牛的小朋友叫做“牧童”,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 板书“画家和牧童”(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21、画家和牧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一边是画画很好的画家,一边是放牛的小孩子,这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可是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大家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

  师总结:一个小孩大胆的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的错误,大画家虚心的接受的牧童的建议的感人故事。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拼读。(播放课件)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教师纠正。

  3、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4、划去拼音,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检测。

  5、指导识记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末—抹 比—批 共—拱苗—描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价”

  “购”,去商店购物

  6、强调难写、易错的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重点指导金字旁的写法

  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思考:画家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放牛的小孩

  一个很有名,一个很普通

  一个谦虚,一个勇敢

  三、小结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兄 呆 钱 购 批评

  活动3【作业】21、画家和牧童

  1、本课生字一个三遍,带拼音并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画家 一( )先生 一( )画

  一( )商人 一( )牧童 一( )牛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1、会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

  2、积累有关夸赞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评论(0) 学时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会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

  评论(0) 学时难点

  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21、画家和牧童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题导入(播放课件)

  2、学*了上节课的内容,你能完成下面这个填空吗?先自己说一说。(播放课文录音)

  出示填空: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戴嵩画了一幅《 》,围观的人看了,( )。只有牧童( ),戴嵩听了,( )。

  活动2【讲授】21、画家和牧童

  二、读文品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播放课件)

  a、带表情读

  b、带动作读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2、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⑴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⑵重点指导这两句话:(播放课件)

  A、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戴嵩的画画得好。)

  B、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

  (戴嵩画得很快。)

  ⑶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指导学生用”一……就……”练*说话

  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3、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观察围观人的表情,想一想当时人们是怎么想的?(播放课件)

  (2)如果你是大画家你当时会怎样?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戴嵩很谦虚

  生2:画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4、深入思考: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三、小结

  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大)画家 本领大 谦虚

  了不起

  (小)牧童 细心 勇敢

  活动3【练*】21、画家和牧童

  四、出示课堂练*

  我会填

  赞扬 夸赞 称赞

  (1)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 )的,还争着购买

  (2)戴嵩沉思片刻,挥笔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的人看了,纷纷( )

  (3)“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 )道。

  活动4【作业】21、画家和牧童

  作业设计

  写一写:

  给画家戴嵩或者小牧童写一段话

  21画家和牧童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1画家和牧童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1、在拼读和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戴、价、购、墨、抹、蔼、批、翘、驱、蝇、惭、愧、拱等13个生字。

  2、会写本节课12个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时重点

  在拼读、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本节课的13个生字。

  学时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21、画家和牧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把画画的很好的人叫什么吗?

  生:画家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那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幅画(播放ppt,出示图片)大家从这幅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把这个放牛的小朋友叫做“牧童”,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 板书“画家和牧童”(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21、画家和牧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一边是画画很好的画家,一边是放牛的小孩子,这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可是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大家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

  师总结:一个小孩大胆的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的错误,大画家虚心的接受的牧童的建议的感人故事。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拼读。(播放课件)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教师纠正。

  3、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4、划去拼音,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检测。

  5、指导识记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末—抹 比—批 共—拱苗—描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价”

  “购”,去商店购物

  6、强调难写、易错的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重点指导金字旁的写法

  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思考:画家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放牛的小孩

  一个很有名,一个很普通

  一个谦虚,一个勇敢

  三、小结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兄 呆 钱 购 批评

  活动3【作业】21、画家和牧童

  1、本课生字一个三遍,带拼音并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画家 一( )先生 一( )画

  一( )商人 一( )牧童 一( )牛

  吴忠市红评论第一学时学时重点

  优点:

  重点较详细

  缺点:

  要把“四会”生字作为重点

  吴忠市红评论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优点:

  目标明确,清晰

  缺点:

  三维目标体现不明确

  吴忠市红评论重点难点

  优点:

  重点、难点分析准确到位

  缺点:

  会认13字确定为重点稍微有些偏

  Tags:画家,牧童,优质,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7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8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二、说教法:

  读中品,品中读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画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识词 写字

  齐读词语

  书写“钱”字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的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4、说话练*,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四、 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2、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

  3、小结: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

  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活动难点:

  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

  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牧童》教学设计10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吧!(出示字卡,每组一个词)

  2、生字同学们掌握得很棒,相信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是吗?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二、读文品悟

  1、指名分节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读后生自由发表见解)

  2、戴嵩是有名的大画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节,看看从哪些地方知道他画的非常好?可以拿出笔勾一勾、画一画。轻声朗读课文。

  生汇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欣赏。(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他的画很受大家的喜欢,画的非常好)

  画的好,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齐读)学生评价、体会出应重读“一”、“就”,你能用句子中的“…一…就…。”说话吗?

  从哪句话能看出戴嵩画画的非常好?(生汇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花着天价购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吗?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还有人不惜花天价购买,太厉害了!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佩服)指生读。

  3、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快,你发现了吗?快速阅读第二自然节找一找。

  学生找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完成了。”(出示)

  联系插图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读句子,你能不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呢?

  戴嵩为什么会画的又好又快呢?(生试说)这是因为他*时下得功夫多,所以画画时胸有成竹,因此读时要读得很自信。(指读)

  4、戴嵩的画画的又快又好,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夸他呢?(生自由发挥)

  那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夸赞他的吧!请同桌互读3、4自然节,一人做商人,一人做教书先生。还可以加上动作,互相演一演。同桌读后展示读,指导学生读出夸赞的语气。

  5、(1)就在大家赞不绝口的时候,谁来了?(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的)请同学们自由阅读5、6自然节。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汇报)

  小牧童是怎么说的?(指导挤、喊)

  (2)这个牧童实在太大胆了,竟敢说有名的画家画错了。以至于人们像听到了炸雷一样,惊呆了。这时大家会怎样想?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瞪眼睛表示反对意见的,捋胡须表示赞同的,还有笑,有两种可能)

  (3)戴嵩听了会怎样想?(生想象)那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生找读,指导读出和蔼的语气)从戴嵩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生找读,牧童是天真的,指导学生读出来)牧童回答的对吗?为什么?如果说画错了的不是牧童,而是你们中的一位,你们会相信吗?为什么牧童的话会使人信服呢?(因为他经常放牛,*时注意观察,对牛的情形非常清楚的)

  (5)如果你发现了大画家的.错误,你敢指出吗?为什么?

  (6)戴嵩听完牧童的解释感觉怎样?(理解惭愧)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指导读出惭愧的语气)

  你能学着戴嵩的样子做一做吗?(理解拱手)

  (7)分角色读

  三、深入思考

  (1)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谁吗?为什么?

  (2)学*伙伴也有意见要发表,读读吧!

  (3)课题这样写合适吗?为什么?

  (4)想对你喜欢的人说点什么吗?

  拓展延伸

  戴嵩由于*时认真观察,刻苦练*,画出《斗牛图》、《归牧图》流传至今,其实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擅画动物的画家,老师收集了几幅题目的作品,想看吗?(展示)

  戴嵩之所以能画出这样传神的作品,都是由于*时认真观察的结果,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们一样,细心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说不定将来你们也会出现名扬四海的“大家”呢?有信心吗?

《牧童》教学设计11

  学*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三个形*字。

  2、 能理解“称赞、赞扬、夸赞”三个意思相*的词;

  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重点:

  1、能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过程:

  欣赏戴嵩的画。今天老师给大家一幅《斗牛图》,

  这就是一幅有名的《斗牛图》,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这幅《斗牛图》被视为绝世佳作,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故事呢。

  一、揭示课题

  一起读课题2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sōnɡ cán kuì

  戴嵩 惭 愧

  mò mǒ pī ɡǒnɡ

  浓墨涂抹 批评 拱手

  ɡòu qiào qū

  购买 翘起来 驱赶

  yínɡ ǎi jià

  牛蝇 和蔼 价钱

  三 、自由读读1-4段。

  研读第一自然段。

  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著名”?

  PPT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什么样的画家才叫“著名”? 这节课,我们先去感受这个画家的著名。

  PPT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你注意到了“一……就……”。)

  指名读读。 齐读句子。

  PPT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没有不点头称赞”是点头称赞还是不点头称赞呢?还可以怎么说?(都)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就……”的句式说说。

  PPT看画的人一 ,就 。

  有钱的人一 ,就 。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可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

  研读第二自然段

  他画得这么好,他究竟怎么画的,你们想看看吗?一边读一边画出戴嵩画画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一会儿”(画画速度多快啊!)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画画技术多高超啊!)

  PPT“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指出。

  谁能用朗读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还有几个形容画画的词语:泼墨如云 工笔细描 浓墨重彩 细线勾勒

  请用这个句式夸夸戴嵩的'画技?

  戴嵩的画一 ,就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指名生夸一夸。(学生自由练*后,教师指名回答。)

  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在夸,就叫——PPT(纷纷夸赞)

  是啊,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这么好,难怪画一挂出来就有人欣赏,还不停称赞呢?

  研读三四自然段

  你听到谁在称赞了?(商人 教书先生)

  PPT“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夸一夸。

  指名夸一夸,说说为什么?

  句中有两个词,都是表示夸奖的意思。请找一找。(称赞 赞扬)。

  (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会使文章更生动,以后小朋友写作文时也要这样。)

  像这样意思相*的词文中还有一个,你能找到吗?PPT(夸赞)

  师生合作读。男生读商人,女生读教书先生,老师读提示语。

  引: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还不停称赞呢?

  一位商人称赞道——男生接;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女生接。(老师听出你特别强调神笔这是为什么呀?)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戴嵩的画确实是绝妙之作。如果你也在场,请你也夸夸他的画技?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1-4段,再次感受大画家的著名。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PPT生字:抹 商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4、评议修改。

  5、看看其他几个字在写时还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

  读读写写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画就成功了。

  一会儿 ,一会儿 。

《牧童》教学设计12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牧童》教学设计13

  教材说明: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的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

  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对着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这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21课《画家和牧童》。

  2、相机出示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齐读课题)

  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边读边想,把使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2)小组中展示,同桌或小组中互相读读,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情况。

  (3)小组中交流一下,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1)出字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一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戴嵩——牧童

  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

  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

  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5)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等)

  (6)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7)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1)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快来告诉老师和同学吧!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不但课文读的好,表演的好,而且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很好,真了不起!能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老师听听吗?(分段自由选择读课文)

  (2)同学们,从大家流利的读课文中老师知道你们把文中的生字都认不下了,还有不认识的吗?这节课咱们就想办法解决。

  二、生字教学

  (1)各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划住,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会它们(生字全部学会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在组里帮助其他同学认字;也可以查字典;问老师;等等)

  (2)小组内同学们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可以认卡片;也可以自编谜语,自编游戏。)

  (3)投影片出示要求会认得生字词

  戴上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苍蝇惭愧拱手

  (自由读读,不认识的看看书或问问同学;一起读一读。)

  (4)小黑板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兄呆商抹挤拱决价钱购批评

  a指名读读,说说它们各是什么结构的字。

  b同桌讨论,你读了些字发现了什么?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

  “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不一样。

  “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写法不同。

  “钱”字和“浅”字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c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

  “钩”:“宝贝”的“贝”字和“匀画”的“勾”字都写的瘦长一点。

  学生在书上描红,并练*书写。

  同学们,你们能帮这些生字找些朋友吗?(指名说)

  三、拓展延伸

  用你最喜欢的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小组内进行)

  说说你有更好的办法很快的学会这些生字吗?(指名说)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

  课外收集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的故事,自己读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等。)

  板书设计:

  画家 和 牧童

  浓墨涂抹和蔼 喊

  轻笔细描惭愧

  虚心 勇敢

《牧童》教学设计14

  课型:

  欣赏课

  课时: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钢琴曲,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歌曲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表现了牧童天真浪漫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对中**曲《牧童短笛》会较容易理解,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三、教学理念

  因此“听”应作为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音乐艺术是以音传情的艺术,欣赏教学则是听觉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听”,通过学生的听,教师的讲,以听带讲,以讲引听激发学生自然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和《牧童短笛》,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能力目标:过对歌曲衬词的学唱和律动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轻松自如的的音乐风格与中国风格的不同,养成良好的聆听*惯。

  3、情感目标: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情绪特点与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意境。

  五、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诙谐有趣、轻松活泼的情绪特点与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意境。

  六、教学难点:

  通过对歌曲衬词的学唱和律动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轻松自如的的音乐风格与中国风格的不同,养成良好的聆听*惯。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八、教学流程:

  教学预设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播放视频《牛仔很忙》带领学生随音乐作简单律动。

  2、师生(音乐)问好。

  1、生听音乐进入教室。

  2、学生音乐问好

  【设计意图】:

  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营造轻松地学*气氛。

  【设计意图】:

  音乐课堂不离音乐。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本次的音乐快车,我是列车长。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60年代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我们将会欣赏三首具有浓郁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去领略乡村音乐独有的魅力。电影《音乐之声》改编于同名音乐剧,曾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五项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位退役的的海军军官,有七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军官聘请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她用音乐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迪、熏陶着孩子,最终,玛利亚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牧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戴,价”等13个字,会写“抹,挤,拱”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刚才小朋友们的绕口令展示得太出色了。为了奖励这么了不起的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2、什么是画家?还知道一些什么家?什么是牧童?个别读课题,起读课题。

  3、看了课题有些什么小小的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的要求,按要求读课文。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字词!(自己去拼去读,齐读,个别读,去拼音读,给带点的字找朋友,用词说句话。)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第一自然段。

  1、戴嵩是哪个朝代的人,他又是个怎么样的画家呢?给“著名”找个朋友!(有名,闻名)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那些句子能看出他是个著名的画家呢?学生找出句子。分析两个句子。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边说变读出体会到的。)

  问:从那个词语看出来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生:“一……就……” 说明是刚挂出来,人们就迫不及待去观赏。

  生:“许多人”说明很多人,来争先恐后看的人真多呀!

  生:“观赏”说明好看的东西,别人才会来观赏。

  师:“从刚才的这些分析中,我们确实能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谁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呢?”

  ⑵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边说变读出体会到的。)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问:从这句话中怎么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呢?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说明大家都赞同他画得好,技术精湛啊。

  生:花大价钱购买。说明花再多钱也值得,他的画真的有价值啊。

  生:挣着,说明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呢?

  (第一自然段:齐读。用读表达告诉叶老师,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四、学*第四自然段

  师: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表演理解“沉思片刻”。)(多音字“斗”的学*。)

  他是怎么画的呢?男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女生思考!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边说变读出体会到的。)

  师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生:画的很快。“一会儿……一会儿”

  师再问:有两种画画的方法?(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看图,说说那些地方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呢?

  师提问:谁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师提问:假如你正在看,你会说些什么呢?

  五、学*夸赞的有关段落

  师出示:“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自己大声地去读一读夸赞的话!个别读引导体会。

  1、师问:你为什么要读两遍“画得太像了”。

  生答:因为画得太像了,表达激动的心情。

  师问:这么像我们称这幅图是什么呢?

  生答:是绝妙之作啊!

  2、师问:什么活了,真的活了。

  生答:画得太像了,这纸上的两牛想斗就和真的一样了呢?

  生答:就像真的牛在斗牛。(反复去读,把“活”字读得精彩!)

  师问:活了,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啊!(反复去读,把神字读出其中的味道!)

  再读出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语气!

  3、给予一些夸赞的词语,用这些词语自己来夸一夸。

  4、再来读一读夸赞的词语。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5、师:正当画家和在场的人都沉静在美好的夸赞中,突然:出示:“画错了,画错了,”让同学学一学牧童的话。

  是这么一位实事求是的牧童啊,多么敢于挑战。你猜大画家会不理睬他吗?看来画家也是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啊。我们要向他们学*。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2)

——《牧童》教学设计菁选

《牧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重点:识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积累优美词语及主动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引入新课

  1、欣赏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的优秀作品。

  2、出示课文中的《斗牛图》,设疑: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你了解戴嵩的哪些情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欣赏名画拓展知识,调动学生学*这篇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认读。

  (教师相机正音,并引导组词、运用、辨析词义)

  3、去掉拼音读词语。

  4、识字游戏:《打地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快速识记生字,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细读品味,理解课文

  1、品语言,感受著名 :

  ⑴ 自由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介绍戴嵩?齐读这句话。

  ⑶ 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出戴嵩的著名呢?

  ① 教师相机出示并引导朗读感悟: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② 用“一……就……”练*说话。

  ⑷ 戴嵩是怎样画《斗牛图》的?你能把书上的句子找出来吗?

  出示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①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② 教师现场绘画,让学生体会“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

  2、读“夸赞”,品情感 :

  ⑴ 围观的人是怎样夸赞他的?

  研读句子,课件出示:

  “画得太像了, 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① 朗读体会。

  ② 演读,再现情境,加深理解。

  ⑵ 围观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会怎样夸赞戴嵩呢?

  (理解“纷纷夸赞”)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3、读批评,悟品质:

  ⑴ 正当大家纷纷夸赞之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

  ⑶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和体验;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在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四、再赏名画,拓展延伸

  1、欣赏《斗牛图》。

  2、你想对大画家或小牧童说点什么呢?

  3、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做人谦虚、敢于挑战的小故事。

  (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和*惯,拓展语文学*空间。

  教学重点:

  1、学*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小牧童为什么敢向大画家挑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二、读文品悟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⑴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⑵ 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⑶ 律动:

  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小结学法:(课题研究部分)

  1、这篇课文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写景的?(是写人的)

  对这个单元都是学*写人的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小结这组课文的学法,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学会这种方法,以后不用老师教就可以学懂课文。

  2、回想一下:学*这课的时候老师让小朋友学了哪些方面及学*顺序。

  (1)读通课文,认识并理解生字词。

  (2)了解要学*的这个人。

  (3)看看文中讲了关于这个人的什么事?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文中人物的什么品质?

  (5)读有关人物的书籍。

  (6)写有关人物的故事。

  五、拓展练*:

  读名人的传记。并将你读到印象最深的故事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2个字“价、钱”。

  2、朗读感悟课文1-4段,知道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大家看看他们是谁?一起叫他们一声:戴嵩、牧童。

  2、我们都知道“牧童”就是:学生接:放牛的小孩。

  3、那么你知道戴嵩吗?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我知道”的内容。

  4、今天我们就一起学*:21、画家和牧童,看老师写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是呀,戴嵩是一个大画家,老师觉得我们一般称呼一个人叫什么家什么家,那他一定是很了不起的,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画家和牧童》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请教。

  2、交流学*生字:

  课文中的生字我们大都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忆,这两个字挺难的,说说你是怎么记的?“戴、蔼”

  戴:是啊,这个戴课文中是戴嵩的戴,除了姓戴的戴,你妈妈戴围巾、戴项链也是这个戴,还有其他的戴吗?偏旁是革字旁。

  蔼:可以用“渴”和“喝”来记。

  3、小朋友读了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第1——4段课文,想想找找,你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戴嵩是个著名画家,就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

  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读一读,说说你从这句话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

  是啊,戴嵩的画那么受人欢迎,难怪他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拿起书,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2)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A读一读,说说你从这句话哪些词语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B“片刻”:给片刻换一个词语。

  C看徐悲鸿画的画《马》,让学生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现在你知道了吗,这是国画的两种不同技法,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看戴嵩的《斗牛图》,说说你觉得戴嵩怎么样?

  D是啊,这样一幅绝妙之作,用了一会儿就完成了,把戴嵩的了不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指名读。齐读。

  (5)难怪周围的人都要夸赞他,用心读这几句话,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结合理解:

  A近义词:称赞、赞扬、夸赞,这三个词语是一组近义词,你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三个词语来表达,用在课文里也不显得重复。

  B戴嵩的画让大家夸了又夸,赞不绝口。朗读称赞的话,指名、分组。老师引,学生齐读。

  C是啊,商人一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就();教书先生一看到戴嵩的斗牛图,就()。

  (6)加油站:戴嵩的画让大家赞不绝口,现在啊,我们也来到了戴嵩画画的现场,请小朋友仔细欣赏这幅画,也来夸一夸。

  请你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夸夸戴嵩的《斗牛图》。

  看词语手册上的词语: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绝妙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

  (7)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当时大家欣赏夸赞戴嵩的斗牛图的情景,齐读2——4段课文。

  3、小朋友,戴嵩是那么著名。他的画有那么多人喜欢,大家都赞不绝口,可是这样一位大画家,却在课文最后连连向一个小小的牧童拱手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四、卡片复*生字。

  五、指导写字。

  价钱

  《牧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智育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牧童》和欣赏童声合唱《山童》,感受和唱歌曲带给人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2.欣赏《牧童短笛》,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理解作品所表现得意境。

  3.了解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贺绿汀生*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素质发展目标]:继续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二声部歌曲。通过学*歌曲《牧童》,加强二声部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二声部演唱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因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得意境。

  2.用运自主学*的方式,了解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生*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难点]:学*二声部歌曲《牧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音带、欣赏乐曲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进行二声部演唱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牧童》,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作品吗?同学们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2、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提示:根据乐曲的速度变化,可以将乐曲分成几段?每段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2、分段欣赏,体会乐曲的情绪。

  记忆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1)第一乐段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A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B出示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哼唱主题旋律。

  C乐曲特点: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

  (2)第二乐段的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的.特点。

  (快速、旋律跳跃、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3)欣赏第三乐段:听一听,这一段与前面的哪一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与第一段相似,但音多了,节奏密集)

  教师在琴上弹奏第三乐段的主题,告诉学生这种方式叫做“加花”。

  3、完成书上的练*。

  4、完整欣赏乐曲,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5、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牧童的古诗、故事或者绘画作品?

  5、欣赏由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

  三、简介作者,欣赏作品。

  《牧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 篇5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生字: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吧!(出示字卡,每组一个词)

  2、生字同学们掌握得很棒,相信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是吗?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二、读文品悟

  1、指名分节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们都知道了什么?(读后生自由发表见解)

  2、戴嵩是有名的大画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节,看看从哪些地方知道他画的非常好?可以拿出笔勾一勾、画一画。轻声朗读课文。

  生汇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欣赏。(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他的画很受大家的喜欢,画的非常好)

  画的好,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齐读)学生评价、体会出应重读“一”、“就”,你能用句子中的“…一…就…。”说话吗?

  从哪句话能看出戴嵩画画的非常好?(生汇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花着天价购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吗?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还有人不惜花天价购买,太厉害了!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佩服)指生读。

  3、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快,你发现了吗?快速阅读第二自然节找一找。

  学生找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完成了。”(出示)

  联系插图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读句子,你能不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呢?

  戴嵩为什么会画的又好又快呢?(生试说)这是因为他*时下得功夫多,所以画画时胸有成竹,因此读时要读得很自信。(指读)

  4、戴嵩的画画的又快又好,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夸他呢?(生自由发挥)

  那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夸赞他的吧!请同桌互读3、4自然节,一人做商人,一人做教书先生。还可以加上动作,互相演一演。同桌读后展示读,指导学生读出夸赞的.语气。

  5、(1)就在大家赞不绝口的时候,谁来了?(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的)请同学们自由阅读5、6自然节。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汇报)

  小牧童是怎么说的?(指导挤、喊)

  (2)这个牧童实在太大胆了,竟敢说有名的画家画错了。以至于人们像听到了炸雷一样,惊呆了。这时大家会怎样想?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瞪眼睛表示反对意见的,捋胡须表示赞同的,还有笑,有两种可能)

  (3)戴嵩听了会怎样想?(生想象)那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生找读,指导读出和蔼的语气)从戴嵩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戴嵩很虚心,很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小小的牧童)

  (4)牧童又是怎样解释的?(生找读,牧童是天真的,指导学生读出来)牧童回答的对吗?为什么?如果说画错了的不是牧童,而是你们中的一位,你们会相信吗?为什么牧童的话会使人信服呢?(因为他经常放牛,*时注意观察,对牛的情形非常清楚的)

  (5)如果你发现了大画家的错误,你敢指出吗?为什么?

  (6)戴嵩听完牧童的解释感觉怎样?(理解惭愧)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指导读出惭愧的语气)

  你能学着戴嵩的样子做一做吗?(理解拱手)

  (7)分角色读

  三、深入思考

  (1)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你喜欢谁吗?为什么?

  (2)学*伙伴也有意见要发表,读读吧!

  (3)课题这样写合适吗?为什么?

  (4)想对你喜欢的人说点什么吗?

  拓展延伸

  戴嵩由于*时认真观察,刻苦练*,画出《斗牛图》、《归牧图》流传至今,其实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擅画动物的画家,老师收集了几幅题目的作品,想看吗?(展示)

  戴嵩之所以能画出这样传神的作品,都是由于*时认真观察的结果,老师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们一样,细心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说不定将来你们也会出现名扬四海的“大家”呢?有信心吗?

  《牧童》教学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

  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活动难点:

  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

  师:“什么乐器在唱歌?”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

  师:“请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

  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

  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

  教师根据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

  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教师

  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

  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牧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绝妙之作”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仿照课文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的有名与牧童的敢于直言、挑战权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微课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画入手,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画,看完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欣赏名家擅长的画)交流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画家戴嵩在画画时发生的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戴”这个字不仅可以作为姓,还当动词用,如:戴眼镜,戴红领巾,戴帽子。在字典中戴是这样解释的(出示字典解释)当我们不知道字的意思是要学会请教字典这个贴身的小老师。

  3、我们还学过这个“带”,这个带在用作动词时很容易和今天学的这个字混淆,这个带可以是:带电脑,带书包,带雨伞。同样都是动词,这个带在字典中的意思是……

  4、选词填空,看看掌握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了课文,请几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想想戴嵩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由画入手,感受著名

  1、从哪里看出戴嵩非常著名?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抓住“一……就……,没有不,争着,大价钱”等词语体会著名。练*用“一……就……”说句子。

  2、既然是个著名的画家,画画就一定非常好,下面我们欣赏戴嵩的一幅画《斗牛图》。学*“斗”多音字。

  3、你知道这幅画是怎样画的吗?指名读第二段中描写画画过程的句子。“一会儿……一会儿……”练*造句。这里还提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法,是什么呢?“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在图上指出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笔细描。

  4、这幅画一画成,有些人忍不住要夸夸了,出示商人说的话,指导朗读。你*时有没有称赞过别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5、学*“商”,观察汉字的演变规律学写“商”字。渗透商字的趣味故事,观察汉字书写,教师范写,学生练*,评价交流。

  6、了解了商人的特点,我们再来读读商人称赞戴嵩的话。教书先生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教书先生的话,指名读。你想不想夸夸这幅画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词,谁能试着用上这些好词来夸夸戴嵩的画。(出示词语,练*说话)

  7、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称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大家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近义词,我们祖国的汉字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来来读读这三个词。

  四、感受特点

  1、就在大家纷纷夸赞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炸雷一样的声音,“画错啦,画错啦!”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请快速读一遍第五自然段然后同桌两个分角色读读画家和牧童的话。你同意牧童的观点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2、下面我们就去真正的斗牛场上看看两牛相斗的情形(出示图片)

  3、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学*“惭愧”,指的是心里活动,所以是竖心旁。一个大画家竟然感谢小牧童,看得出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虚心的)“拱手”这个动作其实是一个礼节。(简介拱手礼)让我们一起学学戴嵩说说这句话吧!

  五、巩固作业

  1、《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真可谓是

  唐朝有位大画家,

  名叫戴嵩人称赞。

  涂抹细描画技高,

  人们争相来抢购。

  画得斗牛尾巴翘,

  惹得牧童来批评。

  戴嵩听后很惭愧,

  连连拱手谢牧童。

  牧童勇敢了不起,

  戴嵩虚心人佩服!

  2、真是因为这件事,戴嵩又重新观察了两牛相斗的情形,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课下用上我们本节课积累的词语,再来夸夸戴嵩的这幅话画。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勇敢

  虚心

  《牧童》教学设计 篇8

  共1课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画家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教学过程

  创新板书,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们是——(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相机写上“和”,学生再读课题。

  读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老师的板书,看看“画家”和“牧童”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从老师的板书里已看到了,这是一个“大画家”、一个大人,一个“小牧童、一个孩子。一个“和”字把两个人连在一起。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和小小的牧童之间有什么故事?打开书,自由读一遍,然后用几句话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唐朝有一个画家叫,画了一幅,一个牧童指出了画中的,他感到非常。)

  表演创造,朗读感悟

  学*第一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概括能力也不错!相信大家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著名)

  师:(板书著名)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用意思相*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看来戴嵩这位大画家不只是年龄大、名气也大,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戴嵩作画的句子。

  师:说戴嵩著名,相信他画的画一定非常好,文中有一个写他作画的句子,(课件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快来读一读。

  (1)生齐读这一句。

  (2)请你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3)指名读,说说你的感受。

  (4)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你知道意思吗?指名说。(点击变颜色)

  师:这两个词语是国画的绘画技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请你上台指一指,哪里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里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生上台指示)。

  师:现在你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是呀,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吧。

  (5)读句子

  师:戴嵩就是这样寥寥数笔画出了一幅《斗牛图》,画技果然高超,不但画得好,还画得快。(板书:画技高超)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齐读

  (6)回读第一自然段

  师:是呀,戴嵩画技高超,画出的画精美绝伦,所以课文第一段中才说(出示第一自然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带着你的体会齐读第一段。

  3.学*夸赞的句子

  (1)读

  ①指名读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出示)商人称赞道——,(出示)教书先生赞扬道——

  ②指导读

  师:什么时候谁夸过你,被夸奖的时候你感觉怎样?(指名回答)

  师:得到称赞很开心,学会欣赏别人更厉害。谁替商人夸夸戴嵩?(指名读)

  师:能加上动作吗?再试试!(再读)

  师:(抓住感叹号,指导读出赞美、夸奖的语气,生再读。)

  师:他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就像是用神笔在描绘,画出的牛都像活了一样,请你再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吧——指名加动作读。

  师:真是神来之笔呀!(出示: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全班起立,加动作读,师读旁白)

  (2)比

  在这三句话中,有三个词是同义词,你发现了吗?把他们画出来!谁来说。

  指名说。(夸赞、称赞、赞扬)

  师:好眼力!这三个词儿都表示夸奖、表扬的意思。

  小结:作者用三个不同的词语表达一个意思,避免了重复,而且作者用得很恰当。我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也要向作者学*。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吧。生齐读。

  (3)说

  ①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想一想,自己试着先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点评。

  ②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你能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子,并且可以学着书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句子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指名说,点评。

  ③同学们真会学*!如果你能在刚才所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用上这些词语,你的语言就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了。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神入化绝妙之作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师领读词语,生跟读。

  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说句子。评价。

  ④小结:真棒!积累的词语如果能恰当的用在表达中,我们的说话、写话就会更加生动了。

  就是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词语变色),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生齐读)。

  3、观察插图,对比感悟

  (1)、指导读牧童的话。

  师:夸赞的反义词是——(批评)

  就在过路人、商人、教书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纷纷夸赞着戴嵩的画的时候,我听到了牧童的批评。(出示:“画错了,画错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呆住了。)

  (指名读,声音响亮,读出着急、迫不及待的心情)

  (2)、观察课文插图,想像说话。

  师:这一喊把围观的人喊呆了。仔细观察围观的人的表情和动作,想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生观察课文插图)

  师: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3)、换位体验,感悟牧童的“勇敢”。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牧童,你敢出来说吗?你会担心什么?

  可是牧童却勇敢地挤进来喊着:“画错了,画错啦!”

  现在我们就是那牧童,让我们勇敢地喊出来吧。

  采访牧童:

  (1)你为什么敢站出来说?(学*牧童敢说真话,实事求是的精神)

  (2)画家错在哪里?你为什么能发现画家的错?(学*牧童细心观察生活)

  (4)、小结:这个牧童人小胆子可不小,真是一个勇敢的牧童啊!(板书:勇敢)

  4、角色朗读,补充材料,再悟美德

  (1)、一个受人尊崇的,堂堂的大画家,在那么多人面前,公然被一个小牧童指出错误,他生气了吗?他是怎样做的?

  (抓住“和蔼、很愿意、请、指教”,做“拱手”动作等体会画家的虚心。)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师:这位画家不只年龄大、名气大、胸怀也大,果然是一位“大画家”(相机板书:虚心)

  (2)、多么虚心的一位画家!多么勇敢的小牧童!真是了不起的人!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声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吧!分角色朗读5、6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感悟品质。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本,和他们一起演绎这个故事。旁白部分一起来,你当画家,你当牧童,你当商人,你当教书先生。

  (全班分角色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欣赏名画。

  师:虚心的戴嵩接受了牧童的建议,重新画了一幅《斗牛图》!(出示)这幅画现在珍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这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最著名的《斗牛图》。他还画了《三牛图》、《牧归图》等名画,他画的牛跟真的一样。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看!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苦禅画鹰,他们画的动物栩栩如生,人们特别喜爱。(生欣赏名家名画)

  五、说说写写、思维训练。

  师:欣赏完他们的作品,咱们也来露一手。你能用这些词说句子吗?可以先说说这节课的情况。(出示课后“读读写写”)

  六、作业超市

  1、必选。

  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听,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2、自选。

  ①词语加油站。

  出神入化绝妙之作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②名人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板书设计:

  画家和牧童

  著名(画技高超)

  虚心勇敢

  了不起

  21画家和牧童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1画家和牧童

  优点:

  结合学情设计,学生参与面宽,重视学生的自主学*。

  缺点:

  说明一下,这篇课文是两个课时,这是第二课时的设计,在上传时,课时没弄对。

  《牧童》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二、说教法:

  读中品,品中读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条重要途径是指导精读。

  对于关键词句,要赏析,要学会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囵吞枣似的阅读。课文中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里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这两个字念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会在仔细比较、反复吟诵中有所感悟。还有“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这句,先突破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请学生结合绘画经验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观和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在理解了这两个词之后,再抓住“一会儿……一会儿……”完整、连贯地体会这句话,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应该会更鲜活。我认为,学生只有深刻地体会了课文,才会深刻地朗读课文;否则,朗读只会是浮在表面和流于形式的。

  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了解大意之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戴嵩是个什么样的画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著名”。

  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人,哪些语句说明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是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将搜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炼,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谈开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学生这时你一言、我一语的感受,由浅入深的评价,都是积极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当牧童说戴嵩的画画错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我请学生看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图中哪位是大画家戴嵩吗?”学生无不兴奋,我让他们指出来,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表现得更踊跃,有的说从站的位置判断出来的,有的说从脸上的表情看出来的,闪现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话蕴含的信息很多,我于是发问:“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分别抠住“小兄弟”“很愿意”“请你”谈体会,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们的阅读有了相当的深度。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学*法:勤动笔,积极读书。

  2、观察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像。

  3、探讨合作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合作学*,共同解决问题。

  4、表演学*法:学生通过角色的表演,理解课文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巩固识词 写字

  齐读词语

  书写“钱”字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的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4、说话练*,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四、 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2、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3、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

  3、小结: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设计理念:在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已形成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力图通过故事编写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寓言故事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

  《牧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牧童》

  (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三、学*《舟过安仁》

  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生说。)

  师: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呢?(生说。)

  师:河水轻泛波,**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说。)

  《牧童》教学设计 篇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

  意,从中感悟人物的不同品质。

  2、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

  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生字的书写,注意

  书写时的姿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分析了解文中

  重点词汇的意思并加以记忆。

  2、引导学生能通过多种形

  式的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怎样的人才

  称得上是一名大画家吗?(学生谈对画家一词的理解)你认识哪些大名鼎鼎的画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大画家叫戴嵩,他和一个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熟读课文,感受画家的品质。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想想画家戴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朗读)

  总结学生的意见并板书“著名”

  2、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里呢?能不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总结: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三项学*目标抓住学生对教材及课文人物的感悟理解,并试图通过反复的

  诵读感悟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突出了对结果性目标的设定上,但课标中强调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把握,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案目标缺少对学生语文意识和兴趣的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加强体验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和探索。

  作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文中的人物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案中设计让学生讨论“画家”的含义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画家这一环节就显得不必要了,已是对第一课时的重复,也很难激发学生进入课堂学*的兴趣。可采取直接入题的形式,揭示本课重点问题。

  在对戴嵩著名这一特点的分析上,教案设计安全按课文的内容顺序进行,问题的设置也以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造成教学过程繁琐,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练读旁观者赞美之词时,采用边演边读的方式收效较好但缺少一定的提升练*,即可让学生试着模仿文中的句子也来夸一夸戴嵩的技艺,使技能的训练不只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易

  多人来欣赏。”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从这些句子中你分别看出戴嵩的什么?(远*闻名,技艺高超)

  3、如此厉害的大画家会引来旁人怎样的称赞呢?请大家练读以下两句话。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学生朗读过后选取一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读,并谈谈从自己朗读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齐读练*,注意读出旁观者看到画后的惊讶和赞美)

  4、可是正当大家对戴嵩的画大大称赞的时候,听到了一声“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下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并作答)

  原来是一个小牧童的声音,他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说明了什么?(声音很响,“画错了”与别人的称赞声不一样)

  听到这样的喊声,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学生交流)

  5、如此胆大的小牧童竟然敢说大画家画错了,可是戴嵩生气了吗?请找一找戴嵩是怎样做的?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指名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你感觉到戴嵩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板书:虚心)

  请你试一试,读出戴嵩的谦虚和真诚。(学生练读,老师选

  由“……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发现戴嵩的著名,需要老师及时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较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浓

  墨涂抹”与“轻笔细描”的意思,从而感悟出他技艺的高超。

  《牧童》教学设计 篇13

  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牧童》这首古诗。

  (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

  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

  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

  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

  (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

  (可能有的学生也说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悟。)

  1、 指名读

  2、 男女生赛读

  3、 全班齐读

  4、 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牧童》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 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2. 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 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乐曲的名字源于我国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典型带再现的三段式。

  A段4/4拍,速度徐缓、悠扬,犹如一幅水墨画。旋律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用钢琴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B段转为2/4拍,活泼欢快,具有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段再现第一主题,这一乐段采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手法,曲调更加的流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 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聆听后回答。

  2. 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

  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

  3. 分乐段欣赏乐曲。

  (1)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

  (2)第二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

  (3)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4)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

  4. 完整的欣赏乐曲。(《牧童短笛》动画)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 贺绿汀简介。

  2. 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播放长笛演奏《牧童短笛》音频)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音乐家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啊!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3)

——牧童教学设计菁选

牧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组学*和教师指导学*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 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

  4、请学生贴出画面

  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⑵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⑶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⑷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⑸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二、 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

  2、 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 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

  4、 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

  5、 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6、 生:“二声部合唱”。

  7、 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 出示切分节奏X X X

  9、 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 学生小组讨论。

  11、 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 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来朗读歌词好吗?”

  14、 生:“好!”

  15、 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快乐的`情绪读歌词)

  16、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 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 出示高声部旋律。

  2、 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的最认真,速度最快!”

  3、 小组进行学*,老师巡视指导。

  4、 师:“老师要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样,在教师钢琴伴奏下,演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5、 学生采用拍手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 学唱二声部旋律

  ⑴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⑵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有和声处。

  ⑶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⑷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⑸师:“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教师钢琴指导音准)

  ⑹小组进行演唱。

  ⑺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演唱第一句,其它三句每组一句怎么样?” ⑻生:“太棒了!”

  ⑼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⑽两个声部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演唱高声部,学生演唱低声部。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⑾师:“看样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唱词了,下面我们就试着把歌词填进去演唱好吗?” ⑿生:“好!”

  ⒀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 知识扩展:

  1、 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 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3、 教师介绍:《牧童》是斯洛伐克民歌,斯洛伐克是一个可爱的国家,拥有肥沃的*原和连绵的高山峻岭,牧童们在自己的家乡自由地放声歌唱。

  4、**

  5、首都:布拉迪斯发。 人口:539万。面积:4.9万*方公里。

  6、风景欣赏:

  四、 小结:

  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材料。随《牧童》欢快旋律出教室。

牧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智育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牧童》和欣赏童声合唱《山童》,感受和唱歌曲带给人的美妙和声以及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

  2.欣赏《牧童短笛》,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理解作品所表现得意境。

  3.了解我国著名音乐作曲家贺绿汀生*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素质发展目标]:继续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二声部歌曲。通过学*歌曲《牧童》,加强二声部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二声部演唱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因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得意境。

  2.用运自主学*的方式,了解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生*秩事及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难点]:学*二声部歌曲《牧童》。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录音带、欣赏乐曲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进行二声部演唱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牧童》,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作品吗?同学们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2、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由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钢琴独奏《牧童短笛》。

  二、欣赏乐曲

  1、初听乐曲,提示:根据乐曲的速度变化,可以将乐曲分成几段?每段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2、分段欣赏,体会乐曲的情绪。

  记忆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1)第一乐段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A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B出示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哼唱主题旋律。

  C乐曲特点: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

  (2)第二乐段的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情绪是怎样的?你联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的特点。

  (快速、旋律跳跃、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3)欣赏第三乐段:听一听,这一段与前面的哪一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与第一段相似,但音多了,节奏密集)

  教师在琴上弹奏第三乐段的主题,告诉学生这种方式叫做“加花”。

  3、完成书上的练*。

  4、完整欣赏乐曲,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5、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牧童的古诗、故事或者绘画作品?

  5、欣赏由长笛演奏的《牧童短笛》。

  三、简介作者,欣赏作品。

牧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 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更好的学*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

  1、1 2 3 2 1 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 音名演唱

  3、5 4 3 2 1 元音演唱

  4、1 3 5 3 1 跳音演唱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

  介绍斯洛伐克,观看图片欣赏斯洛伐克。

  三、歌曲学*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 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3、学*大切分: X X X ▏X X ▏

  4、全曲学*演唱

  5、运用双响筒、三角铁打旋律

  双响筒: X X ▏X X ▏

  三角铁:X? ▏X? ▏

  6、两人双响筒,两人三角铁击打旋律,全班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有四次钢琴独奏曲的欣赏,《牧童短笛》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该曲属标题性音乐,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是贺绿汀老先生以“牧童短笛”这一农村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为题材,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徽调式和民间竹笛的音调,运用复调的手法创作而成,是一首清新、自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小品,它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参赛并获奖的钢琴作品,是我国*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

牧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的虚心请教和牧童的敢提意见的品质。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结合图画、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关联词“一……就……”的妙处,并练*说话。引导学生 用自己话说一说小牧童说戴嵩画错的理由。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感受关联词“一……就……”的妙处,并练*说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检查生字词。

  2、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课文。

  (一)感受戴嵩的“著名”

  1、(出示句子: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著名”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它换一个词?

  2. 从哪里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3. 师生交流。

  第一处句子:“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1)比较句子,体会“一……就……”的妙处,并练*说话。

  (2)抓住“一……就……”“没有不”“争着”这些词,指导学生读出戴嵩的画画得好,从而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第二处句子: “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

  (1)结合图画理解词语“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2)体会戴嵩的画画得又快又好,指导朗读。从而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第三处句子: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1)这两句话中有一对意思相*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2)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商人和教书先生夸奖戴嵩的句子,进而理解“纷纷夸赞”的意思。

  (3)更进一步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 小结,齐读三处句子。

  (二)体会戴嵩和牧童的品质

  1、正在大家纷纷夸赞时,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出示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指导朗读。

  2. 这时围观的人会怎么想?

  3. 小牧童到底说戴嵩的画什么地方画错了?请孩子们 默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4.用自己话说一说小牧童说戴嵩画错的理由。

  5、戴嵩的态度和大家一样吗?他是怎么做的?

  6. 抓住“和蔼”“惭愧”“连连拱手”这些词语体会戴嵩的虚心请教,并指导朗读。(相机板书:虚心请教)再次感受戴嵩的“著名”不仅因为画画得好,更因为他虚心请教的品质。

  7. 小牧童又留给你什么印象呢?(相机板书:敢提意见)

  三、质疑探究。

  关于戴嵩的《斗牛图》是不是真的像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现在又有人提出来不同的意见,下课后让我们继续去了解。

  板书设计:

  虚心请教

  21 画家和牧童

  敢提意见

牧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戴、价”等1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三个提手旁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通过研读体会画家画技的精湛。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多种形式朗读中体会画家精湛的技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启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1课《画家和牧童》(齐读课题)

  2、这位画家是谁呢?谁来读读他的名字?戴嵩最拿手的就是画牛,他画的牛形象逼真,很多都是绝世佳作。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出示《归牧图》、《三牛图》、《斗牛图》)配乐简介。)

  3、看了作品,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4、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课文第一句)谁来读读?你读出了他是位怎样的画家?谁再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读。

  5、画家和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感知,解决字词

  1、初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②想一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相机纠正字词读音

  (1)出示词语,自己先读读。指名读。

  (2)出示有新词的句子检查,出示牛蝇图片。

  3、课文写了画家和牧童之间的什么事情呢?你可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

  三、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戴嵩的著名。

  1、学*第一自然段那么,这位大画家的.画画水*到底有多高呢?请你读读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画家很受欢迎?用横线画出来。你能试着读出人们争先恐后买画的情景吗?自由读,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读。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师读第一句,生读2、3句。

  2、学*第二自然段师引第二段的第一句,并请学生读第二句。(出示)老师这里有两幅画,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水墨画中两种不同的技法。大画家戴嵩却能一会儿——一会儿——,真是用笔自如。谁来读读?自己先读读。一起读读。引:难怪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3、学*3-4节

  (1)商人和教书先生把哪些赞美之词送给戴嵩?(绝妙之作、神笔)

  (2)理解“纷纷夸赞”,分角色读围观的人你夸我夸,这就是——纷纷夸赞。课文中还有几个和夸赞意思一样的词语,你找到了吗?请小朋友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读一读,可以加上自己的神态和动作。自由读。指名分角色读。夸奖别人画画技艺高超的词语还有很多,出示词语积累。围观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也许会有当地的官员,也许有种地的农民,还有画院的学生,甚至也有戴嵩的同行。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像商人和教书先生一样来夸夸戴嵩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词语。

  4、一起读读1——4自然段。

  5、小结:戴嵩的画画得实在是太好了。在大家都纷纷夸赞的时候,有个牧童却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

  四、书写指导,积累词语。

  1、出示“抹、挤、拱”这三个提手旁的生字,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注意写字姿势)

  2、这节课我们还积累了这么多夸赞别人画画得好的的词语,抄在资料袋里。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这些语言特色,帮助学生形成较为丰富的语感。如在品读体会戴嵩著名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关联词“一、就”和“争”等,采用想象说话,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知。还有在教学“纷纷夸赞”一词中,从引导学生读好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话入手,在个性中的朗读中体悟夸赞的意思,然后提供词语让学生学着夸赞,将语言积累、句子迁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纷纷夸赞”一词成为学生脑海里一个活生生的画面和场景,使词语理解和积累富有一定的生命力。课堂中学生成为了主人,气氛很活跃。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语言文字训练较多,学生感悟说话的内容多,课堂时间就显得有些不足。所以要有所取舍,不能面面俱到。

牧童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认识“戴、价”等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斗牛图》

  2.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生答)这幅图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在他画成这幅图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想知道吗?(想)好,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来了解这个小故事。(板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一)读文

  1.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2.检查读文:指名读文,看谁读得准,其余同学跟着默读。

  (二)识字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不错,老师想看看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1.课件出示带音节词语认读:

  ①借助拼音自己在下面练*读一读。

  ②谁愿意当小老师来领读?

  2.去掉音节你们还认识吗?

  ①我们来开火车读字再读词。

  ②男女生接读词语,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3.看,本课的'生字宝宝向我们飞来了,快和他们认识一下吧。

  ①我们来分排领读。

  ②小队之间比一比,看谁是最棒的。

  4.这些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老师觉得“戴、翘”两个字记起来有些困难,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指导用熟字换部件、根据字形来识字),其余的字跟同位说一说。

  5.巩固识字: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师手拿鸭梨图片)每个鸭梨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如果能大声地读出这个字,并且组个词或说句话,那么大鸭梨就归你啦!(生分两批到前面认读,领取鸭梨)

  过渡: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相信再读课文一定会更加流利。

  三、再读感悟

  1.指名读文,看谁读得准确、流利,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汇报(课文主要写了画家戴嵩画了一幅画,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戴嵩接受了。意思对即可)

  3.文中的人物很多,你最喜欢谁?

  课文的哪些句子让你喜欢上了他,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班级交流,教师提问:你最喜欢谁?

  ①喜欢牧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勇敢、实事求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喜欢画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虚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小结:一位是著名的画家,可面对小牧童的指点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恳地向牧童道谢,虚心的美德令人感动;而一位身份贫凡的小牧童面对著名的大画家却能勇敢地指出错误并根据事实加以说明,他的胆量着实让人敬佩。戴嵩也正是接受了牧童的指点才画出了闻名于世的《斗牛图》。

  6.出示《斗牛图》,观察这幅图与书上的图有什么不一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生答)同学们真有想象力!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反顾整体

  1.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不用读旁白,只读人物的话。(教师参与小组指导)

  2.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表演(引导评价)

  五、拓展

  在我国现代的画家中,有不少画家以画动物而闻名,你还知道哪些大画家?他们擅长画什么动物?(生答,出示课件)你们知道得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课下去收集他们的其他作品,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牧童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在课时分配时把识字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一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把画家和牧童连在一起的吗?

  生: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画家虚心接受的的事。

  (二)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生:有名,画画得好。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得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注意,要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学生汇报到哪句教师就应引导到哪句,教师要把每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后有感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下为几句重点句的汇报)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戴嵩画的画十分好,有许多人观赏。

  师:听老师读“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有什么不同吗?

  生:老师这么读就听不出来戴嵩的画特别好,也许挂出来好久才有人看,加上“一…就…”说明画刚挂出来就有人观赏。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生:班长的作业一交上去,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自由练*说句子)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的画好?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说明看画的人都称赞。

  生:“争着”、“花大价钱”也可以看出他的画好,都愿意买。

  师:你能把理解到的意思读出来吗?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学生自由读,学生互评

  相机鼓励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好象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的画画,大家都试着读读。

  汇报D句:“围观的人纷纷夸赞”

  (1)(请学生读商人的话)

  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象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老师听出来了,你这位商人都要买画了是吗?

  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画出“称赞”一词)

  (2)(请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心里想些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听了这位教书先生的话,让我们感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这样才是赞扬别人!(学生画出“赞扬”一词)

  (3)师:你从画下来的两个词发现了什么?

  生:是一对近义词

  师:文中还有他们的一个兄弟词,你找到了吗?

  生:夸赞。

  师:这就是作者在用词上的讲究,避免了重复,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推敲用词好吗?

  4.说话练*,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生:还会有他的家里人夸赞,比如说他父亲会说:“儿子,你的画太好了,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生:还会有朋友来夸赞:“这牛好像活了一样,你真的太牛了!”

  生:还有过路的人……

  师:对,这才叫纷纷夸赞!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

  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生:读

  师指导: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多么迫不及待呀!谁还想读

  生再读互评

  师评价:你读得真好,人们都在夸赞他,你这么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肯定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生:我看到了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摸着头。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生:他们在想“哪画错了呢?”

  2.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生读: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戴嵩很虚心,真心实意地接受批评(板书“虚心”)

  3.师: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生读牧童的话──互评──再读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生体会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品质,并板书“勇敢”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读最后一段──互评──再读(读出画家的谦虚)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现在请小组分角色来读课文,看哪个小组在把握人物上做得最好。

  1.小组练* 2.指个别小组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你们愿意看吗?(课件展示《斗牛图》)教师讲解,并说明此图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技巧之高超。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课件展示)

  3.小结:(全文完成板书)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孔老夫子也有不能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可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情趣盎然的`课堂──执教《画家和牧童》公开课随感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感情丰富,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当我在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抽到这个课题时就想,如果在教学时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时──“情趣”在这里发芽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上课前和学生谈谈话,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在上公开课前对学生说:“同学们,能和大家在这明朗的早晨一起学*,我非常高兴,一句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老师相信这节课能带给我们一天的好心情,你们相信吗?”接着我又向学生了解了几天前他们在同一会场上另外一堂公开课的情况,让他们互相说说课上谁表现的最好。听完学生的评价,我富于鼓动性的指出最出色的学生的标准“注意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的学生就是最出色的学生,谁有信心做这节课最出色的学生呀?”学生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我及时充满信任的说“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让咱们上完这节课见分晓吧!”接着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课堂。

  这一番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谈话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一定会受到激发,从而产生主动学*的内趋力。

  二、品读感悟时──“情趣”在这里生长

  在品读感悟时,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之入情、入境才能有效地品味语言。只有学生真正投入,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学生的任知水*有限,有时即使感悟到也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的渲染、示范就显得尤位重要,能迅速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学生画出很多能表达画家著名的语句,可是在读的时候不到位。例如:在指导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我去掉“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感觉意思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感悟到“老师读的好象大画家戴嵩的画挂出来并不是马上有人来看,这画不一定好。”接着再让学生去体会读,学生就能抓住重点词读好这句话了。再比如: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时,我引导说:“这是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哪位是留着长胡须的教书先生?”“听了这位商人的话,我感觉到他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在感悟人物品质时,我采用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读书时的兴趣经久不衰。

  三、创造表达时──“情趣”在这里绽放

  从小学生学*心理特点的角度看,他们的情绪不可能始终处于高涨、紧张的状态,总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心理疲劳,这往往是一节课的的*淡之处,如何在这时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比较强,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我设计几处创造性的说话训练,例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还会有什么样的人,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当牧童挤进来大喊‘画错了!’时,刚才纷纷夸赞的人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情趣。

  课文学到最后,学生已感悟出两个人物的品质。我在这时设计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虚心的画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说吗?”这一创造性说话训练的环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时──“情趣”在这里定格

  新课标提倡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教材用“活”。

  在完成《画家和牧童》的各项教学目标后,积极进行教学拓展,把文中提到的《斗牛图》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将唐代画家戴嵩的人物知识和其他两幅闻名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情趣在这里进行了升华,此时此刻结束这节公开课,更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

  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情趣都很高,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接受知识,教师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谓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短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训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体会言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应该说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设计,在这一点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是如何体现的,文中的例子很好,如“一……就……”的教学……。

牧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教学设计1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戴、价”等13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拱手、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绝妙之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测读掌握新的生字。

  (2)通过自由泛读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3)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儿童的细心与勇敢,感受画家的虚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2新设计

  利用课本教材、插图及多媒体教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要训练点,指导朗读,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表现,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受到思想教育和启迪,懂得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

  3学情分析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但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差距悬殊,从而为学**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4.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画家的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新板书,设问导思:

  1、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位新朋友给大家,他们是谁呢?(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画家写得特别大,牧童写得特别小)

  2、从老师的板书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猜猜老师为什么这么写?

  3、引:一位是人人敬仰的大画家,一位是不知名的小牧童,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好奇心和老师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收获。

  活动2【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打开书95页,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读的这么起劲,读的这么认真,连词语宝宝都忍不住想认识你们,你们愿意和他们打个招呼吗?

  2、课件出示字词,检查认读情况:(生字带拼音)

  (1)、自由读字词。

  (2)、指名读。

  (3)、谁愿意当小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在读和记这些字和词时应注意些什么?

  (4)、摘去拼音还会读吗?试试

  (5)、小组开火车读。

  3、认识了那么多新的词语朋友,相信你定能把课文读的更好了,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活动3【讲授】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第一自然段

  导语:一个大画家的画,居然被一个牧童批评,是不是他徒有虚名,其实画画得根本就不好呢?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读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二、三、四自然段

  导语:但是这么有名的画家,还是被牧童批评了。不过,牧童批评的不是画家的画画得不好,而是画错了。那么,戴嵩画错的是一幅什么画呢?(生:斗牛图)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笔勾画出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

  2、师:谁勾出来了?指名答

  3、课件出示: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1)读红颜色的两个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 2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然后说说画中哪些地方是“浓墨涂抹”,哪些地方是“轻笔细描”。师:画家在画()用了浓重的笔墨加以涂抹,这种方法就是?(浓墨涂抹)在画()是则用细笔轻轻勾勒,这种方法就是?(轻笔细描)

  (3)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到了什么?(戴嵩作画的速度快,技术娴熟)

  (4)再读,让我们再次感受画家高超的绘画水*。

  4、短短的时间里,就创作出了一幅画,戴嵩不愧是唐朝著名的画家。那么,此时围观的人是怎么夸戴嵩的?(小声读文3、4自然段,在文中找出来,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5、你听到了哪些夸赞声?师引导理解“绝妙之作”:独一无二的,在商人眼里这是最美的画,没有比这更好更像的了。

  6、指名读商人的话。

  7、齐读:想象自己就是商人,一起称赞一下戴嵩。可以加上自己的神态、动作,再夸夸。(体会读书就是要声色并茂,还可适当加上动作。)你们称赞戴嵩画得好,老师称赞你们读得好。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不仅要读在嘴上,还要读在脸上,更要读在心里:边读边想着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

  8、谁带着这样的方法来读读教书先生说的话?(生读,师评:孩子,你已经学会读书了。)

  9、围观的人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称赞吗?(不是,还有很多人。也许有哪些人?如农民、画友、做官的、过路人、学生等)

  10、这么多人,你也夸,我也夸,他也夸,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纷纷夸赞”。

  (三)、学*五、六自然段

  导语:可是,就在人们的一片夸赞声中,出现了一个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是谁的声音?

  1、人们听到牧童的声音是害怕吗?那是什么感觉?

  师:听到牧童这炸雷样的喊声,在场的`人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课件出示插图,请你仔细看看图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指名:有的瞪圆了眼睛,有的张大了嘴巴,有的伸长了脖子。)

  2、围观的人听了,会想些什么呢?商人听了会怎么想?教书先生会怎么想?其他人呢?

  3、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牧童,你敢出来说吗?你会担心什么?师:然而我们的小牧童并没有细想,他只是认为错了就是错了,站在人群外的他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从这儿你觉得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勇敢,敢于说实话)

  3、现在我们就是敢于说实话的牧童,让我们勇敢地喊出来吧!

  假如你就是这个受人尊崇的堂堂大画家,在那么多人面前,公然地被一个小牧童指出错误,你会生气吗?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然而,戴嵩是怎么做的呢?你们觉得这画中谁是戴嵩?为什么?

  (1)同桌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话。

  (2)读戴嵩的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

  (3)指名分角色读。(师生共评)

  (4)你们觉得牧童说的话可信吗?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4【活动】四、感悟品质,回归主题

  1、这时戴嵩又是怎么做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2、大家能做一做“拱手”这个动作吗?(注意是左手包右手)

  3、你认为“拱手”这个动作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4、再次朗读第六自然段,读出戴嵩的感激之情。

  5、虚心的戴嵩听取了牧童的意见后,经常去仔细观察牛的各种神态,向放牛娃了解牛的生活*性。春、夏、秋、冬四季,戴嵩总是常常出没在放牛的地方,他仿佛不怕冷,也不怕热。戴嵩画牛,越画越好了。后来再次画了《斗牛图》,这幅图画得更逼真,更栩栩如生了,成了百世流芳的名画。课件出示斗牛图

  6、师:看看,这样有名的画家愿意接受一个小小牧童的批评,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认?(虚心)我们的小牧童也不差啊,其他人都没发现的错误他发现了,这真是一个(细心)的小牧童啊!他们一个敢于指出错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都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

  7、我们再来看课题,你觉得老师把牧童写这样小合适吗?(看人不能只看人的年龄,外表,地位,更重要的是看人的品质。)所以,老师要改板书了。(把牧童写得和画家一样大)

  8、学*了课文你想对课文里的人物说什么呢?课件出示:

  我想对戴嵩说:

  我想对牧童说:

  我想对围观的人说:

  除了课文里的人物,你还想对谁说?

牧童教学设计11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牧童教学设计12

  授课时间:

  20xx-5-22

  授课班级:

  二四班

  授课人:

  周春晴

  一、教材分析

  《画家与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本课时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的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十五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课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去阅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收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画家的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的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等实实在在地语文实践活动体会人物品质,让学生有自觉向他们学*的愿望。

  五、教学准备

  课件(词句、插图)、《斗牛图》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斗牛图》欣赏图片,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介绍的这幅《斗牛图》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画的。戴嵩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关于这幅《斗牛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板书课题)边板书边提示“牧”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姿势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板书:著名)

  (三)、朗读感悟,体会戴嵩的著名

  1、从第一自然段只能怪你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欣赏;

  (2)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称赞;

  (3)他的画一挂出来,有钱的人就争着花大价钱购买。(用…一…就…说话)

  2、齐读第一自然段:那他的画技一定高超,课文中有一个描写他现场作画的句子,赶快找出来读读吧。

  3、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1)、指名读,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快呀?

  (2)、画得快说明什么?(很熟练)

  (3)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4)这句话里有一组词:一会儿……一会儿,谁能用这组词来说说话?

  4、反复引读这句话。

  戴嵩不愧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所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称赞

  5、人们都称赞什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赶紧找出来读读。

  (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称赞道。

  (3)围观的人都纷纷称赞道。

  (4)找出这三个句子中三个意思相*的词语(夸张、称赞、赞扬)

  (5)一起读这三个词

  (6)一到学生理解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重复的感觉。

  6、刚才我们读的是两个人夸戴嵩的.,他们是(商人、教书先生),小朋友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现场还会有哪些人?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

  (1)学生自由说

  (2)课文中的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戴嵩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神笔”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幅画的精美,如果我们也能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会更生动。

  7、课件出示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妙笔生花、出神入化、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指名读词语

  8、选用词语练*说

  9、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这叫?——纷纷夸赞

  (四)、感受戴嵩的虚心,牧童的勇敢

  1、小朋友,面对这活灵活现的画,面对这惟妙惟肖的画,面对这栩栩如生的画,面对这绝妙之作,面对这神来之笔,大家都在不住的啧啧称赞,当人们沉在戴嵩这妙手丹青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道……

  2、出示句子:“画错了,画错了”指名读

  3、这位先生,听了牧童的话,是怎么想的?这位商人,听了牧童的话,是怎么想的?这位富人,听了牧童的话,又是怎么想的?

  4、正在大家对牧童不屑一顾的时候,戴嵩又有什么反应呢?请大家快速读

  5、6自然段,你想把什么词送给戴嵩?(板书:虚心)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出示句子:

  (1)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2)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5、指导朗读

  第一句读完师评价:你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戴嵩;你真虚心呢!你真不愧是大画家,气度不凡呢!

  第二句,理解“拱手,连连拱手”,用动作做一做。

  6、欣赏绝妙之作:(出示斗牛图)配乐

  大画家戴嵩听了牧童的批评后,虚心的接受了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成了这幅名副其实的传世之作——《斗牛图》。清朝的乾隆皇帝看了这幅画,非常喜欢,同时也被戴嵩的精神所感动在上面题诗一首: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现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7、师小结:

  同学们,一个人能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何况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大画家,所以我们说戴嵩非常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小小的牧童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勇敢的指出大画家的错误,(板书:勇敢)我们说,小牧童也同样……了不起。(画箭头)

  8、面对这么了不起的大画家和小牧童,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请选择一个人,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国还有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2、欣赏齐白石、黄胄、徐悲鸿的画(课件出示名画)

  3、积累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

  同伴研讨发言要点:

  吴芳:周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学*课文时,突出以读代讲的学*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

  陈思雨: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周老师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称赞”、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理解。

  吴遵琴:教师不厌其烦,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练,反复体会,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让学生观察图画并想象周围人会怎样很到位。

  体会与建议:

  这节课中,周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看图片形象感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处理的十分巧妙,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国画的人少之又少,对于这两个专业术语的理解也是个难点,这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巧妙地出示了一幅国画,学生对于画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一目了然,不用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画家戴嵩的技艺高超。此外陈老师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全班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和情感。

牧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戴,价”等13个字,会写“抹,挤,拱”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刚才小朋友们的绕口令展示得太出色了。为了奖励这么了不起的小朋友,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2、什么是画家?还知道一些什么家?什么是牧童?个别读课题,起读课题。

  3、看了课题有些什么小小的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读的要求,按要求读课文。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字词!(自己去拼去读,齐读,个别读,去拼音读,给带点的字找朋友,用词说句话。)

  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呢?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第一自然段。

  1、戴嵩是哪个朝代的人,他又是个怎么样的画家呢?给“著名”找个朋友!(有名,闻名)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那些句子能看出他是个著名的画家呢?学生找出句子。分析两个句子。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边说变读出体会到的。)

  问:从那个词语看出来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生:“一……就……” 说明是刚挂出来,人们就迫不及待去观赏。

  生:“许多人”说明很多人,来争先恐后看的人真多呀!

  生:“观赏”说明好看的东西,别人才会来观赏。

  师:“从刚才的这些分析中,我们确实能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谁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呢?”

  ⑵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边说变读出体会到的。)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问:从这句话中怎么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呢?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说明大家都赞同他画得好,技术精湛啊。

  生:花大价钱购买。说明花再多钱也值得,他的画真的`有价值啊。

  生:挣着,说明有钱不一定买得到呢?

  (第一自然段:齐读。用读表达告诉叶老师,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四、学*第四自然段

  师: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表演理解“沉思片刻”。)(多音字“斗”的学*。)

  他是怎么画的呢?男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女生思考!

  生: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边说变读出体会到的。)

  师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生:画的很快。“一会儿……一会儿”

  师再问:有两种画画的方法?(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看图,说说那些地方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呢?

  师提问:谁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师提问:假如你正在看,你会说些什么呢?

  五、学*夸赞的有关段落

  师出示:“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自己大声地去读一读夸赞的话!个别读引导体会。

  1、师问:你为什么要读两遍“画得太像了”。

  生答:因为画得太像了,表达激动的心情。

  师问:这么像我们称这幅图是什么呢?

  生答:是绝妙之作啊!

  2、师问:什么活了,真的活了。

  生答:画得太像了,这纸上的两牛想斗就和真的一样了呢?

  生答:就像真的牛在斗牛。(反复去读,把“活”字读得精彩!)

  师问:活了,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啊!(反复去读,把神字读出其中的味道!)

  再读出商人和教书先生的语气!

  3、给予一些夸赞的词语,用这些词语自己来夸一夸。

  4、再来读一读夸赞的词语。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5、师:正当画家和在场的人都沉静在美好的夸赞中,突然:出示:“画错了,画错了,”让同学学一学牧童的话。

  是这么一位实事求是的牧童啊,多么敢于挑战。你猜大画家会不理睬他吗?看来画家也是个敢于承认错误的人啊。我们要向他们学*。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牧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比较的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2.有感情诵读古诗词。

  3.通过想象,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将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的情韵。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板书“童年”,生齐读。)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所有人都怀念着,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课件出示两首诗。)

  二、学*《牧童》

  (课件出示《牧童》。)

  师: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整首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

  (生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读,纠正读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

  师:吕岩,字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后来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们说,神仙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指名说。体会诗人情感,随机点拨:“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齐读诗歌。)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牧童?

  生:悠闲自在。

  生:无拘无束。

  生:无忧无虑。

  …………

  师:这真是美好的童年。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齐读。

  三、学*《舟过安仁》

  师:谁知道杨万里还写过哪些古诗?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生:《宿新市徐公店》。

  师:今天我们学*他写的一首描写孩子的诗。同学们先读一读,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诗人。(指读一二句。)

  师: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生说。)

  师: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呢?(生说。)

  师:河水轻泛波,**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说。)

牧童教学设计15

  教材简说

  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伽俐略敢于挑战亚里士多德,是何等的胆识!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

  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如:夸赞

  称赞

  赞扬

  和蔼

  惭愧观赏

  沉思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如: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5)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字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课外惧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的故事,自己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4)

——《牧童》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牧童》教学反思1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虚心精神:

  1、从课题入手,了解画家。

  学生是课堂学*的主角,关注学生,教学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看似简单的课题,却有他们还未知晓的内容。因此,我在揭题、读题后,问学生:画家是怎么样的人?学生说:画家是会画画的人。我追问:会画画的人都能叫画家吗?学生笑着举起了手:画画很本领的人才能叫画家;画画很出名的人才能叫画家。我又问:写字很厉害的人叫——学生马上说:书法家。接着学生说出了:科学家、发明家等。短短的谈话,为画家在学生心目中竖起了不*常的地位,为下文的学*,为感受画家的谦虚,打下了基础。

  2、从“著名”入手,走进画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我从“著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一……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用“一……就……”说话,进行了语言的训练,边练边读,读好文中这句话。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并做上记号,作为朗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戴嵩”的“著名”。“著名”含义的理解,为感受画家的优秀品质,再一次埋下了伏笔。

  3、从对话入手,赞扬画家。

  正当学生入情入境,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教师及时引导:当画家沉浸在大家的称赞声中时,人群里出现了刺耳的喊声,让学生像小牧童一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然后问:假如你是戴嵩,你会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出自这不起眼的小牧童口中的批评?交流后再回到课文,看看戴松是怎么做的?品读对话,有感情的读好对话,让学生深刻感受戴嵩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并对戴嵩说出发自内心的戴嵩,你真了不起;戴松,我为你骄傲!

《牧童》教学反思2

  教学《牧童》以讲故事作为课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之中,有介绍了股市的背景。

  录音范读古诗,营造学生体味古诗的大意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的情绪,接着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后说感受。

  第二环节的设计,教师把主动完全交给学生:先个体学* 自悟 ,再分组互学,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自学结果,使学生个个都参与学*,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想象诗句展现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一箭双雕:

  (1)通过类比想象,让学生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 互相学*”的训练。

  总之,有了学生的自*,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才能充分的显现出来。从本节教学设计不难看出,学生自学是课堂主旋律:自读,自语古诗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意思;分组交流学*收获;全班反馈自学结果等,学生课堂上有时间动口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自主学*空间大,时间充裕。

《牧童》教学反思3

  我在备课时,认真研究了教材。《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本文谋篇布局上富有特色,戴嵩高超的画技引得围观的人纷纷夸赞,笔锋一转却传来了一位不起眼的小牧童的批评,前后对比明显。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意图如下:

  1、寻找问题的切入口,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开展任务教学。

  《课程改革与学*主题构建》中提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都存在着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主攻方向,没有重点的教学是低效的。要求我们把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的目标在主攻方向的提领下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节课教学时,我整体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安排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开始由课件引出戴嵩和牧童,出示了我知道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从而对戴嵩有初步的了解,再书写课题时特意把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再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初步谈谈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抓住了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让学生合作学*,读一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然后结合朗读引导学生合作学*,交流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在读文的同时,我有机地安排了几个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运用“一……就……”的句式说话,找“称赞”的近义词、想象围观的人怎么夸赞等。在通过各种说话、想象、讨论、朗读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个著名谦虚的画家,同时还体会到牧童也是一个勇敢、实事求是的人。这样,让孩子们感受到戴嵩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后,老师在特地为牧童*。然后再让孩子们选喜欢的角色朗读,再次感受人物品质。这样通过一个主线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自主。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学*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感受和体验,如:①提问体现主体性。例如让学生的当场作画,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一改《斗牛图》的错误,问:“你为什么这样画?”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有跟小牧童不同看法时,我肯定他,鼓励他大胆向书本挑战,课后寻找资料。②朗读体现主体性。朗读感悟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即:从哪里看出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引导他们在读读、想想、说说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体会到戴嵩作为一名著名画家画技的高超。③学*方式体现主体性。如让学生接触文本谈自己的感受,说说画家是怎样的人?如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中,我也是先引导学生自己读,再合作交流体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当牧童改《斗牛图》的错误地方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都意图达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等、和谐的学*气氛,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展开有效的对话。

《牧童》教学反思4

  课后反思:

  “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误区,有时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时又把语文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热闹过后,我们又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又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的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一、阅读识字,理解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是“孤军奋战”。在阅读中识字,能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在识字中阅读,能增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比如,“和蔼”“呆”“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引出“呆”字,然后通过“呆”是会意字的特点,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时围观人的表情,体会围观人此时的心情,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师通过做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的可贵品质。这样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识字教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二、模仿练*,学*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我引导学生学*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通过说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三、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样一句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一生说:“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另一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还有学生说:“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还有一个镜头: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这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有的说:“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有的说:“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当读到“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时,我引导学生:“这时,假如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有的学生说:“你这小毛孩,知道什么呀?别胡说!”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四、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

《牧童》教学反思5

  《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又是一次遗憾!不得不供认,原因还是在于预设不够,尽管花的时间很多,但没有用在关键处:

  找图片,下音乐,做幻灯……可就是没有静下心来仔细考虑教材处置以和细节的预设。人磨课,课磨人,没有经过打磨的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一、未能关注学情,做到和时有效调控

  课堂是生成的,但假如不能关注到同学的学*起点和发展需求,粗糙的预设是不能保证生成的课堂的向心力的。比方:在初读课文,整体掌握单大意的教学环节上,当发现那 名同学读到第五自然段感到困难时,我没有看到这段的生字特别多,读通读准对相当一局部的小朋友来来说都有困难。仅仅做了简单的评价后就过去了,让这次的读仅仅流于形式。假如能回过头来,将这一个体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让每个小朋友在来读读这段,相信就能有读的真正的效果了。又如,当学到拓展说话:还会有哪些人会夸赞戴嵩?会怎么夸赞时?我又是好心办坏事。生怕同学不会,就设了词语加油站,“拽”着小朋友说话。殊不知,这些词语虽好,可小朋友不能理解,运用起来是很生硬的,更谈不上积累了。“加油站”成了“障碍站”。假如能精挑几个小朋友生活中有听过或说过的词语,那可能真正达到“留下语言”的目的了。

  二、未能将预设思路化为具体的教学语言;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课前对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细节没有具体到每句话、每个问题的明确化,使得课堂语言过于随意,问题过散过碎,造成老师越教越乱,同学越学越累。比方在生字教学这一环节,由于自身对这课的生字教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来实现只是想拿出来读读而已,自身心里还没有数,使得小朋友越学越累。所以,还要老老实实地考虑清楚自身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设置的每一个问题,并写下来,甚至要反复练*,终究课堂是要让小朋友听得明白,而且要听得轻松。

  三、要强化时间观念,树立现代课堂观

  正如王老师所说的,现代的课堂应有时间效率。也许是*时过于随意,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很强的意识。所以,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分配的比例。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就这堂课而言,初读课文学*生字,1到4自然段的研读和拓展说话,写字教学的比例应该是1:2:1。可是因为预设的不够精细,使得课堂失去了控制,白白浪费了时间,造成了拖堂现象。

  课堂上令人欣慰的也许只是开头和结尾吧。课堂伊始,我利用四幅名家名画,配以宛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和富有意境的讲解,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艺术情境。,这个导入也算不枉我做课件的辛苦。最后的写字教学上,我能够根据部首归类引导小朋友发现“口”的不同位置和大小变化以和提手旁的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字。做到有重点地范写,练*。这样的教学符合小朋友的学段特点。

  《牧童和画家》的教学再一次证明:充沛精心的预设和有效到位的实施才干生成胜利的课堂。这是唯一的出路!

《牧童》教学反思6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学生认知水*的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花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课堂效果较好,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非常高,学起来也是快乐十足。

  学完之后,我细细思考,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开头设置悬疑,吸引孩子进入角色。

  上课时,我让孩子和我一起写课题,可我写的画家两个字要写的大一些,牧童两个字写得小一些,我问孩子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大家都觉得因为画家著名,所以画家写得大些。但在学完课文后,我又问孩子,标题是不是该改一改,孩子立马回答,应该改。因为画家和牧童各有各的优点,都值得学*。这样首尾呼应,孩子们对画家和牧童的优点就印象深刻了。

  二、重视词语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中,字词的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因此,本堂课中,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识字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对于词语的理解方面,我觉得学生对“拱手、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做动作理解“拱手”;用水墨画帮助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三、重视语言训练

  本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读,来体会到画家画技高超,如““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于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进行语言训练,使得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新的收获,接着用这种句式进行训练。如:“()一(),就()。”学生说得很不错。

  但是,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也发现了这节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透过问题,引起我的思考是:上课节奏快了一些,容量太大,词句训练的点太多,以至于设计的内容讲不完,所以如何设计训练点,如何科学地安排时间,如何让孩子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这几个方面将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牧童》教学反思7

  走出教室,我的脚步轻松多了,不是因为我的课上得有多么精彩,也不是教导和听课的老师夸了我几句,而是因为我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上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因为自己有了进一步探寻农村有效阅读教学的冲动。认真回顾本节课,认为有几点可以值得继续发扬的:

  一、将朗读落到实处。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到后来的有感情的朗读,抓住重点句段悟读,层层推进,避免了盲目的读。

  二、实实在在教学生字。结合学生拼音基础差的特点,我采用了让学生看汉字标拼音和看拼音写汉字两种做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生字的拼音,在碰到难写难认的字时, 让学生采取书空和通过部首辨字的方法,让学生牢记这些生字。

  三、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把生词带到课文句子当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通过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五、运用“百变课堂”环节,让学生快乐地将故事内容精彩呈现,积极打造“快乐语文”课堂。

  当然,也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板书过于凌乱,不够公正。没有体现文章的精髓。

  二、教学生字时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引导所用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拓展阅读环节没有完成。

  三、对知识与技能处于最底层的学生关注不够。

  四、对于“复述故事”这个目标没有完成得很好,如能在表演完之后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就更好了。

  五、“结合现实生活谈寓言给我们的启发”环节过于简单,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牧童》教学反思8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牧童》教学反思9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特色]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 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 二 课 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律动:配乐欣赏*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建议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之一: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之二: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三: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牧童》教学反思10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通过开展带读、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我们都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著名。

  二、动手圈划,培养*惯

  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自己没有学到的词语。而低年级又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所以抓好词汇教学尤为重要。而动手划划圈圈写写,不失为一种记住好词,理解好词,运用好词的有效方法。所为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惯应引起重视。在朗读感悟课文,品味语言时,我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请你画出来。孩子们准确地找到了好几句。而在品位第二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一致认为没有不争用得特别好,我马上请小朋友用笔划出来,重点体会一下。除此以外,我还让小朋友划出了好词 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神笔等等,我相信长此以往,小朋友良好的阅读*惯会慢慢形成。

  三、放飞想象,主动学*

  想象和幻想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让学生说想法,展开想象补充情节,可以放飞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我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时,孩子们纷纷发言,有孩子说:那个财主会这样夸 ,不错!不错!这一幅图多少钱?有孩子说:太美了,太美了,只有神仙才画的出来呀!有孩子说:太好了,太好了,我要拜你为你,跟你学画画。有孩子说:太棒了,太棒了,让我看到了两只牛在斗。由此,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你想对戴嵩说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说:我想对戴嵩说,你以后画画要去观察一下再画,不要再画错了。我想对戴嵩说,你能承认自己的错误,真了不起。我想对戴嵩说,你不愧是个大画家,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的画真好。这样学生对戴嵩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能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子说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了语言的运用,有效地促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的语言还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5)

——牧童教学设计菁选

牧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童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 篇1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 篇2

  《画家和牧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一个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的讲述,深深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的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述空泛的道理,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课文,感悟课文,朗读语句,加深体会。

  指导朗读时,通过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采取激励读、评价读、对比读、创造表演等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自悟自得。利用课本教材、插图及多媒体教具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思考、交流和讨论。学生在体会主人公优秀品质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启迪,懂得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唤起学生的学*热情,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本课的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不同的语气。感受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获得生活的启示和教育。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谈话导课

  首先我在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时,特意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请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形象的出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把课文读正确了,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这样给学生自主学*生字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突破生字难关。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二:初读感悟,识记生字

  我设计了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齐读、当小老师读、开火车读、游戏识字等多个环节。

  低年级识字任务比较重,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使识字任务分散开,逐步加深难度,多种形式巩固,这样不断的复现,生字就很容易扎实的掌握了。

  在游戏识字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自己都认识了哪些生字朋友,把自己识字的.方法与大家分享。通过交流,有着不同积累的学生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又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到广阔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惯。

  活动三:写字指导。

  让学生观察字型、提出书写建议、教师指导书写等环节。我没有面面俱到的进行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写字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也从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我的范写又给了他们一个规范。

  活动四:整体理解课文。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全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要与大家探讨的。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才能成为学*的主人,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可以从学情出发,顺学而导,利用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同时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在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三个句子:“有钱的人还钱购买。”“有钱的人还花大价钱购买。”“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读,读中体会,将心中的情感化为有声的朗读。

  在学*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时,我问学生“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画技的高超呢?”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一起找找答案。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解疑与朗读训练有机结合。

  在这三段的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采用不同策略进行教学:(1)、借助表演,引导观察,说话,在感知“沉思片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体会。(2)、展开想象,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纷纷夸赞”,词句教学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最后在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和采访读的形式。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师生互动的引读,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品质。

  活动五: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读有所想,读有所感,读到深情之处,必有真情的体验,学生学完课文后会有很多的话想要表白,为使学生将朗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升华为内在的情感,受到生活的启迪和教育,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你想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谁?”“假如你在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事,比如爸爸、妈妈或老师犯了错误,你怎样做呢?”这样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朗读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将课上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课后思考:

  上完这节课,我的最大感悟是:

  1、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我在教学设计中以重点词句为“抓手”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借助课件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故事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沉思片刻”的精彩演读,“纷纷夸赞”的情境创设都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真的倾听孩子的语言,虽然他们的话还有些幼稚,但不缺乏想象和创造,那是他们的童心童言,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但是还有几点需要思考的地方:

  1、没有把汉字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学生内在的潜能是无限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可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或许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效率会更快。学*一旦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从识字的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所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惯”。

  2、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要与大家探讨的,学生可能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把问题过度到课文的学*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牧童教学设计 篇3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就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一张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牧童教学设计 篇4

  学*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三个形*字。

  2、 能理解“称赞、赞扬、夸赞”三个意思相*的词;

  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重点:

  1、能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过程:

  欣赏戴嵩的画。今天老师给大家一幅《斗牛图》,

  这就是一幅有名的《斗牛图》,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这幅《斗牛图》被视为绝世佳作,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故事呢。

  一、揭示课题

  一起读课题2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sōnɡ cán kuì

  戴嵩 惭 愧

  mò mǒ pī ɡǒnɡ

  浓墨涂抹 批评 拱手

  ɡòu qiào qū

  购买 翘起来 驱赶

  yínɡ ǎi jià

  牛蝇 和蔼 价钱

  三 、自由读读1-4段。

  研读第一自然段。

  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著名”?

  PPT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什么样的画家才叫“著名”? 这节课,我们先去感受这个画家的著名。

  PPT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你注意到了“一……就……”。)

  指名读读。 齐读句子。

  PPT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没有不点头称赞”是点头称赞还是不点头称赞呢?还可以怎么说?(都)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就……”的句式说说。

  PPT看画的人一 ,就 。

  有钱的人一 ,就 。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可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

  研读第二自然段

  他画得这么好,他究竟怎么画的`,你们想看看吗?一边读一边画出戴嵩画画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一会儿”(画画速度多快啊!)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画画技术多高超啊!)

  PPT“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指出。

  谁能用朗读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还有几个形容画画的词语:泼墨如云 工笔细描 浓墨重彩 细线勾勒

  请用这个句式夸夸戴嵩的画技?

  戴嵩的画一 ,就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指名生夸一夸。(学生自由练*后,教师指名回答。)

  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在夸,就叫——PPT(纷纷夸赞)

  是啊,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这么好,难怪画一挂出来就有人欣赏,还不停称赞呢?

  研读三四自然段

  你听到谁在称赞了?(商人 教书先生)

  PPT“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夸一夸。

  指名夸一夸,说说为什么?

  句中有两个词,都是表示夸奖的意思。请找一找。(称赞 赞扬)。

  (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会使文章更生动,以后小朋友写作文时也要这样。)

  像这样意思相*的词文中还有一个,你能找到吗?PPT(夸赞)

  师生合作读。男生读商人,女生读教书先生,老师读提示语。

  引: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还不停称赞呢?

  一位商人称赞道——男生接;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女生接。(老师听出你特别强调神笔这是为什么呀?)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戴嵩的画确实是绝妙之作。如果你也在场,请你也夸夸他的画技?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1-4段,再次感受大画家的著名。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PPT生字:抹 商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4、评议修改。

  5、看看其他几个字在写时还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

  读读写写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画就成功了。

  一会儿 ,一会儿 。

  牧童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牧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低声部。

  牧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7个。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3、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学*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聪明人的故事,谁来简单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明人,他是个牧童(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3、出示第一节,师引读,用换词法理解“远*闻名”。

  4、揭示课题:34 聪明的牧童(齐读)

  (说明:学生讲述故事时,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指出学生语言不规范的地方。用换词法理解“远*闻名”意在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课文动画,想一想:牧童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生字。

  1、出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

  2、交流自学情况。

  (说明:生字教学要有所侧重,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音、形、义三方面确立每个生字的教学重点。例如:“滴、磨”可进行书写指导,特别是“滴”的右边,学生容易写成“商”;“永恒”可以用换词法帮助理解。)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1、指名分角色读国王与牧童的对话,思考: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随机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3、牧童的回答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吗?

  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二节。

  5、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说明: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交流时可能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引导他们从国王提问的难度和牧童针对国王的问题,给出巧妙的解答两方面体会牧童的聪明,帮助他们了解牧童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或以“无解之答应无解之问”的方法来回答国王的问题的。

  交流谈话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当某个同学自述时,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

  五、课外延伸。

  1、游戏“你问我答”:你能试着提几个问题,考考小伙伴吗?

  2、推荐阅读:《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

  (说明:在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动脑提出问题,或动脑回答他人的问题,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格。)

  板书:

  34 聪明的牧童

  海洋有多少滴水?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永恒”有多少秒钟?

  把所有河流堵起来 跟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 等金刚石山被磨掉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思”,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从而实现读出意思,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学生在一次次独立的读文中,细细咀嚼着语言文字,品评感悟着其中的内涵,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到牧童回答之巧妙所在。

  教学时,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把自己读文时感悟到的大胆说出来,引导他们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及发散、求异性思维。

  牧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 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更好的学*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

  1、1 2 3 2 1 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 音名演唱

  3、5 4 3 2 1 元音演唱

  4、1 3 5 3 1 跳音演唱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

  介绍斯洛伐克,观看图片欣赏斯洛伐克。

  三、歌曲学*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 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3、学*大切分: X X X ▏X X ▏

  4、全曲学*演唱

  5、运用双响筒、三角铁打旋律

  双响筒: X X ▏X X ▏

  三角铁:X? ▏X? ▏

  6、两人双响筒,两人三角铁击打旋律,全班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愉快的心情。

  2、通过欣赏《牧童短笛》,了解不同地域牧童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不同地区牧歌的风格。

  2、掌握歌曲中连续附点音符节奏。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播放新疆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牧童之歌》伴奏

  简介: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域非常的辽阔,中部是横贯着天山山脉,背面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面是肥沃的千里牧场。新疆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哈纳斯湖便是其中之一。新疆的物质资源也很丰富,最著名的要数哈密瓜和葡萄干了。新疆是有***族和哈萨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他们非常的能歌善舞,因此也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二)节奏练*,突破难点

  让我们跟随小牧童一起分享他美好的放牧生活!听,从遥远的天山牧场,传来了谁的脚步声?出示节奏︱你能模仿出马儿的脚步吗?

  1、认识小附点节奏,学生跟读。

  2、师生接龙练*此节奏。

  3、渐强,渐弱处理,模仿小马由远及*再到远的马蹄声。

  4、你们可真棒!你梦按照这样的节奏把这句话念出来吗?

  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三)学*牧童之歌

  骑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件快乐的.事,让我们也跟随小牧童去放牧,好不好?

  1、出示歌谱

  (1)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牧童愉快的心情。

  (2)用“啦”跟钢琴模唱旋律。

  (3)跟随老师模唱歌曲

  2、找出歌曲中难唱的部分,并解决问题

  3、歌曲情绪的处理。牧童骑在马背上是那样的轻快,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些什么?

  (活泼;欢快;热情;豪放;喜悦的注意唱歌的表情噢)

  4、跟伴奏唱歌曲。(男女同学分唱,女同学优美活泼些,男同学热情豪放些)

  5、分组演唱歌曲。

  (四)拓展欣赏

  1、笛子独奏《牧童短笛》

  刚才我们领略到了新疆牧童放牧时的热情豪放,是不是所有的牧歌都是这样呢?在我们江南也有一群可爱的小牧童,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的?

  2、说一说乐曲的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柔美,活泼。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笛声悠扬动人,神情怡然自得。在田野间嬉戏玩耍。反映江南音乐柔美,婉转的特点)

  3、介绍作者

  4、比较《牧童短笛》与《牧童之歌》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感受身边江南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不同地域的牧歌,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地牧歌风格,理解音乐音乐可以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风情]

  (五)总结

  今天,我们和牧童们共度了美好的时光,感受了他们的不同生活,现在也让我们扬起鞭,做一次小牧童吧!再次唱响《牧童之歌》,离开教室。

  牧童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总结学*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

  牧童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有四次钢琴独奏曲的欣赏,《牧童短笛》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该曲属标题性音乐,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是贺绿汀老先生以“牧童短笛”这一农村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为题材,采用了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徽调式和民间竹笛的音调,运用复调的手法创作而成,是一首清新、自然、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小品,它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参赛并获奖的钢琴作品,是我国*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乐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吹奏笛子的基础,对钢琴音乐作品也已有所接触。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听辨乐曲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区分段落,并初步感受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意在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力、鉴赏力与想象力;2.技能目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音乐记忆力,扩大音乐视野,确定了两个主题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3.情感目标: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得以真正的统一,确定了“学会劳动”的主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听辨乐曲的情绪、风格及旋律的进行方式(重复、变化、对比),初步哼唱并吹奏作品。为了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积极状态,根据教学要求的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确定了本课的难点为初步了解体会复调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意境美。

  六、课前准备。课件、笛子。

  七、教法、学法及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总分总”的欣赏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官欣赏到感情欣赏,再过渡到初步的理性欣赏。

  (一)简介钢琴

  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乐器之王”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知道它是谁吗?你听!(范奏《乌苏里船歌》引子部分)。呀,钢琴的声音多优美啊!我请三位同学上来摸一摸、敲一敲钢琴键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从而顺利地向新课推进。

  (二)欣赏

  1.初听、自由想象

  先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闭上眼睛,随优美的音乐遐想。

  2.复听,启发想象

  板书曲名及作者。

  (1)故事激趣。讲述《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的小故事。指导学生了解并朗诵诗歌:“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了解乐曲背景,激发兴趣。

  (2)启发提问。出示问题: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可分几段?情绪如何?通过聆听,你联想到什么?听后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

  3.细听,深入欣赏

  (1)分析欣赏第一部分

  先出示课件,教师再富有表情地讲解:在山清水秀的田野上,小河边,小牧童们骑在牛背上,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相互应和着,看,连老牛也被陶醉了。(出示主题一)视听结合,听后师生讨论,最后,教师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哼唱、吹奏第一部分主题。

  (2)分析欣赏第二部分

  师:“那么,第二段音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跟第一段比一比。(范奏)哦,第二段原来是活泼、跳跃的!(板书)(出示课件)你瞧,小牧童们手拉手儿,唱啊、跳啊,他们还下水打起水仗来,连老牛也跟大家一起玩耍呢,多么快活,多么高兴啊!”(出示主题二)对于第二乐段主题,十六分音符和上波音较难,教师通过范唱、范奏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哼唱吹奏。

  (3)分析欣赏第三部分

  在欣赏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先提问:“第三段音乐你觉得耳熟吗?跟前面哪一部分重复,但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课件)大家听!”(范奏)学生对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感到有困难,教师再通过对比范奏,引导同学们找出一、三两段旋律的细微差别(加花),学生们也很快就说出了第三段音乐比第一段音乐更流畅、更欢快。

  通过以上步骤,就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比较鉴赏、感受复调

  《牧童短笛》属于典型的二声部复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主要采用对比范奏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从而让学生容易接受。可分三步进行:请大家感受主调音乐,把第一乐段第二声部改作和声伴奏型;再单独感受复调音乐第二声部;然后,请大家仔细听听音乐中的两个声部的配合,并适时富有感情地解说:“大家听,音乐中两个声部好像红花绿叶,相互映衬,一疏一密,好像小牧童们在青山绿水间吹奏着优美动听的曲子,你一句,我一句,忽高忽低,忽远忽*,配合得多么巧妙动听呀!

  (5)终止赏析,体会意境

  对于“初步了解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这个难点,已贯穿于重点的解决过程中,最后利用终止赏析加以突破。乐曲的结尾处是渐慢、渐弱,在高音区结束(范奏),小牧童干什么去了呢?我引导学生们再次展开自由想象……虽然乐曲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沉浸在乐曲优美的意境中。

  4.再听,加深印象

  教师简介作者及作品获奖情况,结合学校省级课题渗透思想教育,然后复听全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方法。

  5.总结,感情升华

  在课堂结束前,告诉学生:“贺绿汀爷爷已于1999年4月27日长逝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牢记他的作品,我们要向贺爷爷学*,用音乐的眼光、音乐的耳朵去感知生活,学到更多、更美的音乐。”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积极、饱满的情绪,娓娓动听的讲解,优美动人的范唱、范奏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进行积极的思维想象,最终融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让音乐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

  牧童教学设计 篇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

  意,从中感悟人物的不同品质。

  2、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

  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生字的书写,注意

  书写时的姿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分析了解文中

  重点词汇的意思并加以记忆。

  2、引导学生能通过多种形

  式的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怎样的人才

  称得上是一名大画家吗?(学生谈对画家一词的理解)你认识哪些大名鼎鼎的画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大画家叫戴嵩,他和一个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熟读课文,感受画家的品质。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想想画家戴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朗读)

  总结学生的意见并板书“著名”

  2、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里呢?能不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总结: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三项学*目标抓住学生对教材及课文人物的感悟理解,并试图通过反复的

  诵读感悟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突出了对结果性目标的设定上,但课标中强调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把握,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案目标缺少对学生语文意识和兴趣的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加强体验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和探索。

  作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文中的人物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案中设计让学生讨论“画家”的含义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画家这一环节就显得不必要了,已是对第一课时的重复,也很难激发学生进入课堂学*的兴趣。可采取直接入题的形式,揭示本课重点问题。

  在对戴嵩著名这一特点的分析上,教案设计安全按课文的内容顺序进行,问题的设置也以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造成教学过程繁琐,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练读旁观者赞美之词时,采用边演边读的方式收效较好但缺少一定的提升练*,即可让学生试着模仿文中的句子也来夸一夸戴嵩的技艺,使技能的训练不只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易

  多人来欣赏。”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从这些句子中你分别看出戴嵩的什么?(远*闻名,技艺高超)

  3、如此厉害的大画家会引来旁人怎样的称赞呢?请大家练读以下两句话。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学生朗读过后选取一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读,并谈谈从自己朗读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齐读练*,注意读出旁观者看到画后的惊讶和赞美)

  4、可是正当大家对戴嵩的画大大称赞的时候,听到了一声“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下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并作答)

  原来是一个小牧童的声音,他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说明了什么?(声音很响,“画错了”与别人的称赞声不一样)

  听到这样的喊声,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学生交流)

  5、如此胆大的小牧童竟然敢说大画家画错了,可是戴嵩生气了吗?请找一找戴嵩是怎样做的?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指名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你感觉到戴嵩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板书:虚心)

  请你试一试,读出戴嵩的谦虚和真诚。(学生练读,老师选

  由“……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发现戴嵩的著名,需要老师及时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较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浓

  墨涂抹”与“轻笔细描”的意思,从而感悟出他技艺的高超。

  牧童教学设计 篇13

  授课时间:

  20xx-5-22

  授课班级:

  二四班

  授课人:

  周春晴

  一、教材分析

  《画家与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本课时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的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十五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课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去阅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收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方法与途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朗读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画家的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和牧童的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等实实在在地语文实践活动体会人物品质,让学生有自觉向他们学*的愿望。

  五、教学准备

  课件(词句、插图)、《斗牛图》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斗牛图》欣赏图片,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介绍的这幅《斗牛图》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画的。戴嵩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关于这幅《斗牛图》,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板书课题)边板书边提示“牧”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姿势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板书:著名)

  (三)、朗读感悟,体会戴嵩的著名

  1、从第一自然段只能怪你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欣赏;

  (2)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称赞;

  (3)他的画一挂出来,有钱的人就争着花大价钱购买。(用…一…就…说话)

  2、齐读第一自然段:那他的画技一定高超,课文中有一个描写他现场作画的句子,赶快找出来读读吧。

  3、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1)、指名读,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快呀?

  (2)、画得快说明什么?(很熟练)

  (3)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4)这句话里有一组词:一会儿……一会儿,谁能用这组词来说说话?

  4、反复引读这句话。

  戴嵩不愧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所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称赞

  5、人们都称赞什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赶紧找出来读读。

  (1):“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2)“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称赞道。

  (3)围观的人都纷纷称赞道。

  (4)找出这三个句子中三个意思相*的词语(夸张、称赞、赞扬)

  (5)一起读这三个词

  (6)一到学生理解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可以重复的感觉。

  6、刚才我们读的是两个人夸戴嵩的,他们是(商人、教书先生),小朋友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一下,现场还会有哪些人?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

  (1)学生自由说

  (2)课文中的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戴嵩的时候,用上了“绝妙之作、神笔”这样的词来形容这幅画的精美,如果我们也能用上类似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会更生动。

  7、课件出示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妙笔生花、出神入化、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指名读词语

  8、选用词语练*说

  9、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这叫?——纷纷夸赞

  (四)、感受戴嵩的虚心,牧童的勇敢

  1、小朋友,面对这活灵活现的画,面对这惟妙惟肖的画,面对这栩栩如生的画,面对这绝妙之作,面对这神来之笔,大家都在不住的啧啧称赞,当人们沉在戴嵩这妙手丹青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牧童挤进来喊道……

  2、出示句子:“画错了,画错了”指名读

  3、这位先生,听了牧童的话,是怎么想的?这位商人,听了牧童的话,是怎么想的?这位富人,听了牧童的话,又是怎么想的?

  4、正在大家对牧童不屑一顾的时候,戴嵩又有什么反应呢?请大家快速读

  5、6自然段,你想把什么词送给戴嵩?(板书:虚心)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出示句子:

  (1)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2)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5、指导朗读

  第一句读完师评价:你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戴嵩;你真虚心呢!你真不愧是大画家,气度不凡呢!

  第二句,理解“拱手,连连拱手”,用动作做一做。

  6、欣赏绝妙之作:(出示斗牛图)配乐

  大画家戴嵩听了牧童的批评后,虚心的接受了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成了这幅名副其实的传世之作——《斗牛图》。清朝的乾隆皇帝看了这幅画,非常喜欢,同时也被戴嵩的精神所感动在上面题诗一首: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现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7、师小结:

  同学们,一个人能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何况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大画家,所以我们说戴嵩非常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小小的牧童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勇敢的指出大画家的错误,(板书:勇敢)我们说,小牧童也同样……了不起。(画箭头)

  8、面对这么了不起的`大画家和小牧童,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请选择一个人,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国还有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2、欣赏齐白石、黄胄、徐悲鸿的画(课件出示名画)

  3、积累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

  同伴研讨发言要点:

  吴芳:周老师执教的《画家和牧童》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学*课文时,突出以读代讲的学*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作画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

  陈思雨:在朗读指导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境中,进而创设了一种想读、爱读的读书氛围。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周老师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称赞”、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理解。

  吴遵琴:教师不厌其烦,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练,反复体会,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让学生观察图画并想象周围人会怎样很到位。

  体会与建议:

  这节课中,周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通过看图片形象感知“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处理的十分巧妙,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国画的人少之又少,对于这两个专业术语的理解也是个难点,这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巧妙地出示了一幅国画,学生对于画中的“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一目了然,不用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画家戴嵩的技艺高超。此外陈老师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全班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和情感。

  牧童教学设计 篇14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③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学会谦虚谨慎,从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有感情的朗读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感悟和思考。在阅读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言进行朗读活动,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2.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夸赞、称赞、赞扬、和蔼、惭愧”等词语,并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从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3教学过程

  3.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发童趣——课前谈话,欣赏画作。

  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称为画家?大画家呢?你能说出几个大画家的名字吗?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大画家画的画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看,他们的画多么传神呀!真不愧是大画家!

  活动2【讲授】二、唤醒童乐——游戏回顾,顺导新课。

  1.听写游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听写大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听写,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得书写美观!

  2.同学们,刚刚听写的这一组字词都是来自《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这篇文章。

  3.出示第二组词语,认读并用上这几个词回顾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戴嵩著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斗牛图

  4.欣赏《斗牛图》导入:今天老师把大画家的这幅斗牛图请来了,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画)请同学们看看这幅画,画从两头牛的身上你看到它们斗得怎么样?是呀,就像真的两头牛在相斗一样。文中看到这幅画的人跟我们感觉一样,都觉得戴嵩的画真是活灵活现,纷纷夸赞呢?(课件)人们夸赞了些什么?小朋友们快快到课文里找找,自己读读吧!

  活动3【讲授】三、体味童言——品词赏句,感悟品质。

  (一)学*第3、4自然段。

  1.出示句子: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2.朗读理解这两段话。

  ①你想学着谁的'样子来称赞一下这幅画呢?请你来读读。

  “绝妙之作”什么意思?

  ②谁想学教书先生赞扬一下呢?请这位教书先生赞一赞。

  “神笔”是怎样的?你能学着教书先生的样子赞扬一下吗?

  ③孩子们,带着你们的赞赏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

  3.积累词语:在这几句话中有三个意思相*的词语,谁能找出来?(夸赞,称赞,赞扬。)你还能为它们再找几个朋友吗?

  4. 小结:这三个词都是表示表杨和赞美的意思,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用词的巧妙性。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围观中夸赞的人还有什么人也在夸赞?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会怎么夸他呢?

  6.语言训练:引导学生用上精美的词语,来夸赞这幅画。

  课件出示:

  活灵活现、栩(xǔ)栩如生、惟(wéi)妙惟肖(xiào)、出神入化

  出示句式“!”一位(什么人)(称赞……)道。

  7.按照这个句式,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8.真棒!孩子们,看,这样你也夸我也夸他也夸,大家七嘴八舌地都在夸赞,这样夸就叫做“纷纷夸赞”,这足以证明戴嵩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

  (二)学*5、6自然段

  1.情景再现:在大家不停地赞叹声中,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啦!(课件出示:小孩挤进来的画面,并伴随着叫声。)这是谁的声音呢?(小牧童)发生了什么事?谁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出示句子)

  2.交流理解。

  ①发生了什么事?

  ②体会“挤”用字的准确性——

  小牧童,你是怎么进来的呀?(挤进来)请问小牧童你为什么不“走”“跑”进来,而要“挤”进来呢?(生说)

  一个“挤”字让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这个“挤”用得多么准确呀?

  ③谁想学学小牧童喊着说这句话,注意声音可得像什么一样?(炸雷一样。)

  ④这炸雷般的声音使大家都惊呆了。瞧,商人惊呆了,他瞪着小牧童。看,教书先生也呆住了。他们在想什么呢?是啊,所有人都在夸赞,只有牧童的喊话和别人不一样,多么刺耳啊,难怪说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

  3.从牧童的喊话中,我们可以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勇敢)

  4.这位先生,听了牧童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商人,听了牧童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富人,听了牧童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怎么想?

  5.正在大家疑惑不解对牧童不屑一顾的的时候,戴嵩又有什么反应呢?孩子们请你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大画家的话,一人读牧童的话,分角色对话朗读5、6自然段。

  6.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大画家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出示课件句子)

  ①理解“和蔼”。请你来读读,它是什么意思呢?

  ②指导朗读这句话:你能用“和蔼”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

  7.孩子们,大画家画的画中到底错在哪里呢?谁能上台来一边指着画一边来说说错在哪?(出示课件句子和图)

  8.孩子们,你们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吗?现在老师带大家来欣赏一段斗牛视频,请注意观察哟!(课件播放斗牛视频)

  9.看完之后,你们说牧童说的对吗?

  10.戴嵩听了牧童的话之后,是怎么样的?你能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吗?

  ①看这个词“惭愧”,关注偏旁,表示跟心理有关。戴嵩听了之后心里怎样想的?(觉得不好意思)这就是“惭愧”。

  ②“拱手”是怎样?“连连拱手”又是怎样?谁能加上动作再把这句话读读,请你来。

  ③“指教”什么意思?(指点,教导)

  ④引读:这样一位著名的大画家竟然向一个小小的牧童连连拱手道谢,(生读)这样一位受人尊崇的大画家竟然多谢一位小小的牧童对自己的作品指教,(生读)。

  11.此时,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戴嵩?(板书:虚心)。

  12.分组对读第5、6自然段。著名大画家虚心的美德让我们感动,小牧童的勇敢、率真的品质值得我们赞扬,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男生读小牧童的话,女生读戴嵩的话。

  活动4【讲授】四、浸润童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欣赏戴嵩的《斗牛图》《归牧图》《三牛图》。

  2.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画家和牧童》故事。相信他们的故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也向他们学*,做一个谦虚好学、留心观察、勇于挑战的好少年吧!

  活动5【练*】五、放飞童真——自主选择,实践体验。

  作业自选超市:(任选一题)

  A.讲——把《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B.读——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

  活动6【测试】课后测试

  《画家和牧童》课后测试题

  学校班级学生姓名

  一、知识题。

  1.“挤”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你能写得正确又美观吗?

  (写3个)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夹在(jiā jiá)拱手(gòng gǒng)和蔼(ǎi jié)

  3.有表情地读读下面的句子,并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对意思相*的词,用“﹏﹏”画出来。

  ①“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②“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4.学*了这篇课文,你认识了怎样的小牧童?请在后面的括号里打“√”(可多选)

  A.牧童是一个敢于指出别人错误的孩子。()

  B.牧童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C.牧童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D.牧童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二、课堂调研题。(选择题)

  1.我给老师奖星星:

  喜欢()有点喜欢()不喜欢()

  2.我认为这节课:

  非常有趣()一般()没意思()

  3.我给自己画笑脸:

  表现出色()一般()不够理想()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6)

——《故乡》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故乡》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难忘的故乡》是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自主认识“拎、呔、戳、媚”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铺”、“追逐”、“啃咬”等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在朗读感悟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学前交流,检查预*。

  1.检测字词。

  2.交流课文内容。

  3.指名读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难忘的事。

  三、初读感知,学法指导。

  1..指名读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件难忘的事?写出小标题。

  (夏天江边洗澡)(冬日趣事、好心叔叔抱我回家)(和铁柱争鸭蛋)

  2.学*江边洗澡,教师指导学*方法。

  (1)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3.学*雪地喂小鸡的段落。

  四、小组交流,品读课文。

  1.提出学*要求。

  小组学*要求:

  (1)请同学们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组内多读几遍。

  (3)组内交流,由组长确定发言顺序,准备发言。

  2.小组自主选学

  五、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1.选择小组,根据要求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六、学*写法。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夏天江边洗澡

  12.难忘的故乡 冬日趣事 眷恋 好心叔叔抱我回家热爱

  和铁柱争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一. 导入

  1.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

  2.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及音乐

  3.师: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静等等。

  4. 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学*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1 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

  3.作者简介。

  王立*(1941年―) 生于吉林**春市。曾参加大型纪录片《*****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乐作品还有:《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 《绿色克隆马》,电影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等音乐。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广为 流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4. 节奏练*

  ×× ×|×× ×× |×� |

  5 .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曲旋律

  (2)请学生跟音乐唱歌词

  (3)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确的?

  (4)歌曲处理

  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从亲却倾诉――抒**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5) 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

  师补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

  6.聆听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乡》

  黑鸭子版及俄语版

  三.教学拓展

  1.电子音乐:

  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年来电子音乐作品由早期的“磁带合成的音乐”逐渐过渡到“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

  2.电声乐队 指以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

  第二类: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或者加进弦乐器,或者加进民族乐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壮阔,感受了电声的魅力,同时还学*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希望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

  作业:

  试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故乡》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回忆齐背一首诗《静夜思》。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乡的经典之作。其实,不仅是李白,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首尾呼应,抒发对故乡的怀念、热爱、眷恋。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分笔墨吗?(打�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溜滑吧。

  2、学*“打�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叔叔抱我回家这一段中情景生动有趣,在文中画出我和叔叔的`五次交锋。

  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自学争野鸭蛋这件难忘的事然后汇报。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可能正是因为我和铁柱之间也存在着这些小摩擦,“我”和铁柱的友谊才会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 (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如果让你来写《难忘的故乡》你写什么?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 4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 “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故乡》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生字和新词。

  2、学*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字新词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

  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

  2、语速要适当;

  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

  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

  “时候既然是深冬……远*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环境很萧条。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作者后,心情高兴,但是“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难。)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闰土和作者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五、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乡》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通过学*歌曲《念故乡》,感受词曲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了解词曲作者,引导学生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念故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现性能极其独奏的魅力;记住《思乡曲》的民歌主题,领悟思乡作品常用民歌素材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学*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体验思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圆润统一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课题——《念故乡》

  二、学*歌曲《念故乡》。

  1、聆听歌曲,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作品及曲作家简介。(德沃夏克)

  3、学唱歌曲《念故乡》。

  (1)找出歌曲中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乐句。(唱一唱)

  (2)跟钢琴伴奏视唱高声部旋律。

  (3)填词唱高声部。 (品一品歌词,感受歌词的特点,简要介绍李叔同。)

  (4)这首歌曲应用怎样的情绪和方法演唱呢?(选择)

  A演唱情绪:深情地、悲壮的、活泼地

  B演唱方式:断音唱法、连声唱法

  (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乡》。 、

  三、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1、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2、简介曲作者马思聪。

  3、对比欣赏作品中的民主题。

  试着哼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

  四、音乐沙龙

  根据音乐片段,说出歌曲名。

  五、总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讲授了20分钟,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巧妙地应对的了学的异类观点。因没有注意到音频的音量大小,有时显得我讲话的声音有点儿小。因微笑少了点儿,所以感觉我的亲和力不够,学生的活跃程度不高。本节课有个同学发表了异类观点,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因为设计的环节不是非常紧凑,本节课中二声部的部分没能够尝试;以及音乐沙龙这个环节的音频没有剪辑,导致这个环节没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以上的说提到的不足之处都可以弥补。

  《故乡》教学设计 7

  1、学*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抓住一个“变”字深刻剖析小说的主题。

  【学*、探究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查阅工具书,解决“提示”中给出的词语的意义。

  2、课前质疑:如果你要写一篇反映“故乡”变化的文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写?(人、事、物的对比)

  3、导入新课:

  本文也是通过“对比”来写故乡在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的,要求大家熟读课文,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一个字来概述本文的内容。(变)

  二、揣摩课文

  (探究“变”的内容及原因。)

  导语:同学们通过读课文,用了一个“变”字来概括课文内容,现在我们对这个“变”进行扩展,把“变”的内容具体化。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板书。)

  自然环境的变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

  变 �u     �u  闰土

  �v人的变化 ―  杨二嫂

  �v  “我”

  1、如果以文中的“故乡”为题作一幅水彩画,二十年前的故乡可以画上哪些景物,二十年后的故乡可以画上哪些景物?

  二十年前: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碧绿的沙地。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空、零乱的村落、孤寂的乌篷船。

  过渡语:故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所未料到的,因此“我”的心情禁不住悲凉起来,那么曾经的伙伴、乡邻们会是什么样的呢?

  2、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与“闰土”相关的句、段,并把它们分类整理用表格显示出来: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项上套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眼睛通红,头戴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语言 鲜活的语言脱口而出 称“我”为“老爷”,断断续续 神态 怕羞 欢喜和凄凉 动作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干脆利落 默默的吸烟 对“我”的态度 友好、热情 恭敬 对“生活”的态度 无忧无虑 悲哀,寄托于神灵

  3、透析人物性格,用“少年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和“中年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说两句话。

  (学生自由说话。)

  4、类读课文。学生分小组谈谈“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兴趣质疑:“杨二嫂”这个人物如果不写,对作品的内容会产生什么影响?

  (“杨二嫂”代表了社会的一个阶层,是小私有生产者,她的变化更能说明农村经济的变化。)

  5、分角色朗读第46~52段“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体会“杨二嫂”的性格特征。

  6、品读课文:“我”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物,“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我”对故乡以及故乡中的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写故乡的`变化。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情他的遭遇。

  “我”对杨二嫂有些厌憎,但也流露出了同情。

  “我”虽怀念故乡,但却有些失望,更希望故乡能美好起来。

  7、探究小说的主题:课文中为什么会有这多的“变”?小说在结尾写到水生和宏儿的关系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明确:小说以“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为线索,描绘了二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苦难命运。塑造了深受封建压迫的旧中国农民“闰土”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要走出一条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三、拓展练*

  以“变”为话题,写一篇表现人物和事物的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 8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主题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故乡》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方式

  启发诱导及自主学*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

  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复*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三、布置作业:练*册及课后练*

  《故乡》教学设计 10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差异,在小组合作的同时做出精细分工,组长组织自学,成员朗读汇报,各有所长,各尽其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句子体会文中“贪婪”、“吮吸”、“甘露”等词语,体会拟人句的妙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体会文中词语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出示杨梅(或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杨梅)能说说你对杨梅的印象吗?

  2、生自由说(杨梅的颜色、形状、味道)

  3、师: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同学都喜欢杨梅。有一位作家和我们一样,他不仅喜欢杨梅,而且还特意为杨梅写了一篇文章呢!

  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4、生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

  (2)、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杨梅的?

  三、交流、讨论、合作

  1、交流自读收获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面向全班读

  师:文中这么多好句子都是围绕哪几方面写的?

  生:杨梅树与杨梅果两方面

  2、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课文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

  (1)、小组内学*,解决不懂的词语

  (2)、出示问题,讨论解答:

  a、“贪婪地吮吸”表示:▁▁▁▁▁▁▁▁▁

  b、“春天的甘露”指▁▁▁▁▁▁▁▁▁▁

  c、杨梅树的叶子会欢笑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什么?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有相同的效果,把杨梅树赋予人的思想动作?

  (3)、小组汇报

  (4)、指导朗读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之情

  b、配动作读

  3、合作学*“杨梅果”

  (1)、默读杨梅果部分(4—6自然段),想:作者围绕杨梅果哪几方面进行描写?

  (形状、颜色、味道)

  (2)、自主选段,合作学*

  a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特点(形状、颜色或味道)讨论:

  作者是如何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b小组汇报

  师抓关键词:作者在写杨梅的形状时,先写圆,再写大小,最后写刺,写大小时与桂圆作比较,又写刺的生长变化,最后写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写颜色时先写颜色的变化,再写变化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和汁水的确颜色。味道方面先写味道的变化,又用小时候吃杨梅的故事证实杨梅甜中带酸。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2、齐读课文,体会情感

  3、小结:

  课文通过对杨梅树及杨梅果的描写,说明了作者喜爱故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感情。

  五、综合拓展

  1、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

  2、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惯。

  板书:

  枝

  树图片

  叶

  我爱故乡的杨梅形状

  果图片颜色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7)

——咏柳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咏柳教学设计 1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来感情朗读,使之做到与文本的真诚交流,从而达到感情升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板书:

  碧玉

  咏柳

  唐。贺知章

  丝绦

  妆 高 垂 万——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的课后反思

  在执教《咏柳》中,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30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1、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30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 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作用吧!

  咏柳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观察春天来了柳树的变化。画一画。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

  1、初读古诗,了解大意(边读边出示ppt,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师范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出示ppt,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认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学*第一、二句。

  (1)、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4)、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板书设计:

  远观:一树高绿丝绦

  咏柳*看:细叶热爱春天

  奇想:谁裁出

  结论:二月春风

  咏柳教学设计 3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咏柳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优美景色,喜爱春色。

  2、初步学*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惯。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柳条及用柳条装扮成的两棵柳树。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柳树姑娘》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柳树姑娘有长长的辫子,随着春风飘动着,好美啊!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春天到了,那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春天给柳树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满身碧绿,就像绿色的玉石,柳条下垂着,就象许多绿丝带在风中飘动。这些细细的叶子,不知道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把这些叶子剪得这么漂亮。(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这首散文真的好美啊!

  ――古时候的有一位诗人名叫贺知章看到这么美丽的柳树,不由得做起的诗来。(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咏柳》)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咏柳》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春风一吹让柳树如此的美丽,春风除了像剪刀,还像什么?又会使什么带来变化呢?(春风像手,摸了小草,小草就变绿了;春风像嘴,在树梢说了悄悄话,树儿就变绿了;春风像腿,跑去亲了亲花,花儿就开了。)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春风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幼儿一起欣赏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

  咏柳教学设计 5

  教学资料: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透过对诗歌资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和欣赏美的潜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情绪一齐来学*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明白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要求预*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潜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状况。

  3、检查自学状况:透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透过预*,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那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7、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齐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资料,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透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貌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貌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此刻,你们应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能够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潜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述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能够《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咏柳教学设计 6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咏柳教学设计 7

  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春景诗,宛如一轴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教学流程

  一、课前

  唱《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贺知章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咏柳》。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正音:绦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

  2、学生合作学*。(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质疑问难,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理解“一树”“万条”的意思。

  B、引导学生体会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位课文语言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C、体会“裁”。出示第三句诗“不知细叶谁裁出”

  师问:在这一句诗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教师小结:二月春风是剪刀,那么大自然就是裁剪师了。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世界。)

  4、齐读最后两句诗。

  5、请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美景,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咏柳》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贺知章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交流了这些资料,你对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学*了这首古诗?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七、拓展阅读。

  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下面的这首诗李商隐的《柳》,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汇报学*成果。(机动)

  2、搜集与春天有关的诗文。

  咏柳教学设计 8

 

 

  学生分析:

  如果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新能力较强,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把识字、朗读和积累古典诗词放在第一位,有着较强的识字能力和扎实的朗读基础和国学积累,学*本首诗歌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会认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四、总结写法,网络拓展——延伸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把诗和画有机结合,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领略诗情画意]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指导学*第一、二句。

  (1)通过预*,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

  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是自我领会诗境的过程。]

  (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感叹(出示该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第三、四句。

  (1)和同桌一起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主要运用课件图片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4、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诗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3、分组展示表演。

  咏柳教学设计 9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图片,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咏”(生字卡片)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

  歌颂,赞美柳树。

  4、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咏”的声调发生了变化。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课件出示诗歌)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认读生字“妆、丝、绦、剪、裁”小老师拿生字卡片带读,告诉小朋友们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开火车读,全班读。

  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老师随机

  提示:加一加,换一换,看图画等识字方法。出示“妆丝”的演变,“裁”和“载、栽”比较。

  请孩子们给字组词,它藏在哪一句诗里,请读出来。

  4、书写生字

  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碧 剪

  学生认读生字,给字组词。

  观察生字,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提示:注意字的结构和两部分的比例:“碧剪”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所占位置多。

  “碧”上面由“王石”两字组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下面的“石”要写得扁而宽,与上面部分*衡。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面的横要写得长,“月”和立刀旁都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面“刀”的撇收笔和横折钩在同一水*线上。

  老师范写:

  学生练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强调书写姿势。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价。学生再次练写,每个字写一个。

  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意──领略美。

  1、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读完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提示:读出诗的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交流: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柳树的图片,欣赏图片,配乐朗读。

  5、这么美的柳树是谁的巧手装扮出来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

  课件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6、合作读诗:老师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请孩子们读出诗句。

  师: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生读第一句。师: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叶子细细的,好像绿色的丝带。生读第二句。师:这些装扮了一树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生读第三句。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的丝带随心裁剪。生读第四句。

  7、拓展:二月春风裁剪出了这么美丽的柳树,她还装扮了哪些景物呢?二月春风唤醒了小草,二月春风唤来了燕子,二月春风融化了冰雪。二月春风染红了桃花,二月春风拔出了笋芽,二月春风吹绿了树木……

  8、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呀!请孩子们再读古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2、说贺知章的故事,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课件播放音频:贺知章在长安任职多年,80多岁才退休回乡,百官为他送行。他来到河边坐船,这时正好是早春时节,树木发芽,微风拂面,河岸边杨柳依依,贺知章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生读《咏柳》。他坐船终于回到家乡,河边一排排柳树在风中舞蹈,好像在迎接他回家,他脱口而出——生读《咏柳》。船载着他回到了家门口,门前一株高大的柳树,垂下无数条嫩绿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他兴奋地吟诵——生背《咏柳》。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多么美的诗,多么绚丽的画,怎能不让人喜欢和向往?其实,还有不少的童谣、诗歌也是描写春天的,请小朋友们回去以后找一找,读一读,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咏柳教学设计 10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图片,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咏”(生字卡片)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

  歌颂,赞美柳树。

  4、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咏”的声调发生了变化。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课件出示诗歌)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认读生字“妆、丝、绦、剪、裁”小老师拿生字卡片带读,告诉小朋友们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开火车读,全班读。

  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老师随机

  提示:加一加,换一换,看图画等识字方法。出示“妆丝”的演变,“裁”和“载、栽”比较。

  请孩子们给字组词,它藏在哪一句诗里,请读出来。

  4、书写生字

  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碧 剪

  学生认读生字,给字组词。

  观察生字,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提示:注意字的结构和两部分的比例:“碧剪”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所占位置多。

  “碧”上面由“王石”两字组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下面的“石”要写得扁而宽,与上面部分*衡。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面的横要写得长,“月”和立刀旁都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面“刀”的撇收笔和横折钩在同一水*线上。

  老师范写:

  学生练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强调书写姿势。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价。学生再次练写,每个字写一个。

  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意──领略美。

  1、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读完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提示:读出诗的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交流: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柳树的图片,欣赏图片,配乐朗读。

  5、这么美的柳树是谁的巧手装扮出来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

  课件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6、合作读诗:老师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请孩子们读出诗句。

  师: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生读第一句。师: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叶子细细的,好像绿色的丝带。生读第二句。师:这些装扮了一树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生读第三句。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的丝带随心裁剪。生读第四句。

  7、拓展:二月春风裁剪出了这么美丽的柳树,她还装扮了哪些景物呢?二月春风唤醒了小草,二月春风唤来了燕子,二月春风融化了冰雪。二月春风染红了桃花,二月春风拔出了笋芽,二月春风吹绿了树木……

  8、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呀!请孩子们再读古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2、说贺知章的故事,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课件播放音频:贺知章在长安任职多年,80多岁才退休回乡,百官为他送行。他来到河边坐船,这时正好是早春时节,树木发芽,微风拂面,河岸边杨柳依依,贺知章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生读《咏柳》。他坐船终于回到家乡,河边一排排柳树在风中舞蹈,好像在迎接他回家,他脱口而出――生读《咏柳》。船载着他回到了家门口,门前一株高大的柳树,垂下无数条嫩绿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他兴奋地吟诵――生背《咏柳》。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多么美的诗,多么绚丽的画,怎能不让人喜欢和向往?其实,还有不少的童谣、诗歌也是描写春天的,请小朋友们回去以后找一找,读一读,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牧童教学设计通用10篇(扩展8)

——牧童(精选10篇)

  牧童 1

  清晨,阳光透过树稍,天地间一片明亮,天空是那么明朗,空气是那么清新,牧童吃过早饭,和往常一样,牵着那头健壮的小黄牛出去放牧。

  伴着朝阳,牧童穿上蓑衣,走出村庄,穿过田野,来到了一片原野。这是一个放牧的好地方。原野上草儿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连成一片,好像有人修剪过似的,大多没有没过膝盖,鲜嫩翠绿,一缕缕金黄色的阳光撒向刚披上新装的草地,照耀着小草上的露珠儿,露珠儿显得晶莹透亮,美丽极了。草地上四处都是野花,黄的,红的,白的,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鲜亮,那么耀眼,给这碧绿的原野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周围依稀可见几棵高大的树木,树上几只鸟儿扑腾着翅膀,在阳光的淋浴下,奏响了清晨的乐章。

  小黄牛似乎尝到了美味佳肴,一个劲地埋头吃草。你看它的样子是那样的可爱,把嘴伸了过去,轻轻一咬,满嘴都是嫩草,抬起头,不停地咀嚼着,上牙和下牙交错着,一不小心,到嘴的嫩草溜了半截从嘴角边落了下来,还沾着白沫汁。牧童拾起那掉落的草儿塞到它嘴边,只见小黄牛把头一摆,并不理会,嘿!真有点好汉不吃回头草的味道。

  牧童看着小黄牛尽情地吃着草,也就不在搭理它了。自个去采野花,捉蛐蛐,玩过家家,玩累了,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飘过的朵朵白云,飞过的几只小鸟,看累了,把草帽盖在脸上,翘起二郎腿,静静地闭目养神。

  转眼间,夕阳西沉。天边泛起了五彩的云朵,晚风轻轻拂过,牧童骑上黄牛,吹起笛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悦耳动听,飘荡在静寂的原野上,不知不觉中,牧童回到了家。

  妈妈早已备好了晚餐,牧童吃饱晚饭。月亮爬了上来,闲着无事,他想再一次去回味今天放牧的乐趣,于是,拿着笛子,披上蓑衣,迈着欢快的脚子来到草堆上,马上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小虫们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陷入了无限的遐想。

  牧童 2

  乡村的草原,偶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显得格外宁静。

  下午,原野上绿草如茵无边无际,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放牛的牧童一边抽着鞭子,嘴里还不时发出奇怪的话。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牛羊走到哪里都有肥美的鲜草吃,牧童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无忧无虑。牧童卧倒在在草地上吹着竹笛:这声音旋转优美,高低起伏听了就让人感觉很享受。牧童,想着自己的心事牛羊变的这头吃草。这不禁让我想起一首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转眼间,牧童该回去吃饭了。便赶着牛羊在这广阔的草原少慢慢消失了。

  吃过了晚饭,天空已经镶上了一轮明月。牧童又回到了原野,回想起放牛的场景,便躺在了草地上。他轻轻的闭上眼睛,脑海里什么烦恼都没有,非常轻松自由自在。牧童躺在草地上,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他便哪起了驻地吹了起来……时候不早了,牧童也该回家睡觉了。

  牧童的童年很朴素,很实在,也很快乐。虽然还要帮家里干活。

  牧童 3

  风轻轻地拂过广阔的原野,到处绿草如茵,青葱的大地像妈妈的手一样柔软。在茂密的草丛中有蟋蟀的叫声,还有那几棵大树的树叶被风吹得微微地摇动,白色的炊烟歪歪斜斜地从远处几座茅屋的烟囱里冒出来,弥漫到天空,到处都是一片寂静。

  突然,远处传来了悠扬悦耳的笛声,就好像在调皮地捉弄着晚风一样,时断时续。原来是一个穿着蓑衣的牧童坐在牛背上,拿着笛子悠闲地吹奏着小曲呢!

  在外忙碌了一天的牧童赶紧狼吞虎咽地把饭吃完,太阳也从山边渐渐地滑了下去。摸着像西瓜一样圆滚滚的肚子,牧童光着脚快步到屋前,连蓑衣也不脱,直接躺在铺满月色的草地上休息,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仿佛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一切疲劳都会化为乌有。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想和他一样过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牧童 4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一个深居在树林路里的小院子的门打开了。屋里走出一个穿着白色的上衣,腰间拴着一条红色的带子,穿着蓝色的短裤,披着蓑衣的牧童。

  他走到羊圈旁,把门打开,羊圈立刻涌出来羊群。只见牧童顺势翻身坐在了一只羊背上,驱赶着羊群去山坡上吃草。

  在路上,花草在小路旁竞相开放,树梢上的小鸟儿吟唱着令人快乐的歌曲。此时,牧童的心情非常愉悦,不由自主地从腰间拿出笛子吹起来,给小鸟伴奏。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一起跳起了舞。

  到了山上,羊群都在自顾自吃草,牧童坐在石头上看着天空,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饭。吃过午饭后,牧童躺在地上睡起觉来,羊群正在头羊的引领下,悠闲地边吃着草边走着。

  过了一大会儿,一阵凉风把牧童吹醒了,牧童朝向天空一看,太阳已经落山了,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他立刻赶上羊群回到家。

  牧童吃过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愉快地卧在自家后院的草地上看着月亮,又吹起了他心爱的笛子,悠扬悦耳,跃过原野,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牧童 5

  清晨,乳白色的浓雾笼罩着大地,空气中带着几丝淡淡的花香,时而还有几声婉的鸟叫。太阳还没露面儿,牧童伸了伸懒腰,带着一顶斗笠,披着蓑衣,二话不说就牵着一头牛走向了不远处的原野之中。哇噻!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呀!到处都长满了绿茵茵的野草,放眼望去,就像是给大地换上的新装。广阔的原野放眼一望无垠,好像无论怎么走都无法到达它的边界。牧童一边放着牛,一边左顾右盼。

  天哪!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时间飞快的流动着,眼间就到了晚上。牧童牵着牛回到了家中,母亲早已做好了晚饭,饥肠辘辘的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晚饭,牧童拿着笛子,一边吹着悠扬悦耳的曲子,一边凝望着瓦蓝的空中悬挂着的那轮明月。一阵晚风吹来,将他那美妙的笛声传到了远处,连蟋蟀们也被这笛声所陶醉,同他一起唱了欢快的歌来。可能是因为牧童放了一天的牛太疲劳了,他连所以也不脱就躺在草地里渐渐入睡了……

  牧童 6

牧童

阳光普照大地

寂寞的风欢喜的抓住每一缕光束

吹佛了孩子的脸颊将幸福相送

牧童的.脸却泛起忧愁

枫树覆盖了道路

寂寞铺满一地小白鸽戏弄了这份宁静

素白的颜色像牧童惨淡的笑容

任凭白鸽优雅信步

牧童的脸竟泛起笑容

阳光终究照到飘零的枫叶

河水泛起一阵涟漪

在这诗意的秋风中

牧童的脸流下了泪

枫树的落叶声淹没了牧童的抽泣

夕阳衬出树枝的参差

枫叶读懂了无助

牧童不在哭泣

寄给诗一般的孩童

  牧童 7

牧童

在广阔的草地上,脚下仿佛踩着绿色的毛毯。风儿吹来发出沙沙声音。

白天,牧童上山放牛。牧童骑在牛上,拿起笛子吹起了欢快的歌。牧童在草地上玩耍,是多么自由自在,就像天空中的小鸟一样在无边无际的'天地玩耍

在时间的再三催促下,牧童只好跟这里的东西一一告别,回家去了。让牧童惊讶的是:今晚的晚饭十分丰富。牧童躺在草地上。一轮明月慢慢地升了起来,萤火虫闪着绿光,树上的蝉在叫,仿佛是人间仙境。

一天总是这么快过去,蝉在树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梦故娘来到了牧童身边,洒下了梦的种子。

  牧童 8

  清明时节。

  素雅女子,梳妆台边,粉底胭脂,不敢重拈。她看着镜中有些衰老颜色的面容,不禁在耳际旁插了多白色茶花,提起花篮,迈着小碎步走出了院子。今天,又是清明啊,她想。

  雨纷纷,路上无人。

  道路旁有一棵上了年岁的老白杨,本来就不宽的小径在拐角处就只能容纳下一个人了,白杨的树杈沿着墙壁,横着生了枝,上面还系着几条白丝巾“细数,有六年了啊”女子口中喃喃道,那还是七年前的秋天,男子奉命到边疆驻守,谁知,这一去便是一整年,家中每日勤恳劳作的女子,在第二年叶子下落的时候,看到了眼瞳紧闭的男子,她没有哭,因为男子告诉过她:“如果我死了,也是为国效力,值了。”于是选了个下雨的日子,把她葬在了离家两个时辰远的山中,每年的清明,都在这颗老白杨上系上一条白丝巾。她要替他继续守看世间红尘,共看夕阳到白发苍苍。又是一个雨落天,她就像一个只顾漫无目的行走的流浪汉,却不见伟大诗人杜牧《清明》一诗中所提及的行人,上前借问一句“何处有酒家?”

  她像牧童,遥指村庄。

  她喜欢有雨的天气,这样,当她想要哭时,就可仰起头,分不清是雨是泪,只是,每当她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天空时,总会想起男子生前对她所说的“想我的时候,就抬起头,我将驻守的边塞,就像这傍晚时分倒过来的天。”

  她不禁打了个寒颤,继续朝荒山走去,路过的地面被丝丝细雨水洗了一边,有些晶莹,有些光滑,她的步子加快了一些,生怕这雨越下越大,打落了她耳际的茶花。

  离埋葬男子不远的地方,有一块稍显绿意的草地,六年前,女子在这里撒下许多茶树籽,带着她的思念和情愫,一并入了土。如今,有些早已被雨水冲散,在突起的坟墓旁,零星的长出了树苗。还有些,则留在了草地上,开出了花。每年,她都要摘一些白色茶花,手撑树杆,纤细的手指指着她住过的小茅屋的方向,对着心上人当了一回牧童“那里,就是我们曾住过的杏花村”

  牧童 9

  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倒村。他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他跑到窗边,看见一只母鸡不是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而是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小牧童决定出去看看。

  小牧童走呀走呀,感觉自己撞到什么东西,好像是恐龙?他抬头一看,不,居然是只蚂蚁!这只蚂蚁可真特别,个头竟然比小牧童还大,正低着头对小牧童招手、问好呢!小牧童吞吞吐吐地说:“你...你好。”说完便拔腿跑开。

  他跑着跑着,看到了一群人在天空中边散步边聊天,还是用手着地倒立着走的,小牧童心想:奇怪了,人应该是正着走的,为什么他们是倒着走得呢?而且还是在天空中倒立行走,姿势也十分滑稽。用手着地走路就会像小鸭子一样一摇一摆的。突然,一个小男孩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因为用手撑地不稳,所以那个小男孩便摔了一跤,先打了个滚,然后掉进一朵像棉花糖似的、柔软的彩云里了。小牧童很好奇,手放在嘴巴前变成喇叭状,对天空中倒立行走的人说:“你们为什么是倒立着走路的呀?人应该是用腿走得呀!”天空中的人们回答道:“我们一直是这样走得呀!”

  小牧童继续走,看见了一只老鹰。小牧童非常害怕老鹰,就尖叫了起来:“啊!”我们都知道,老鹰是非常凶猛的,可颠倒村里的老鹰就不一样了。这只老鹰胆小如鼠,它听了小牧童的叫声,害怕地飞走了。

  晚上,太阳升起来了,小牧童要回家了,可是他却伸手不见五指,太阳没了光明,而且太阳是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本来在天空中一颗颗对人们眨眼睛的小星星都躲进草丛里了。小牧童突然看见路口的路牌上写了三个红颜色的字“颠倒村”。他这才明白,这里原来是颠倒村啊!怪不得那么奇特。

  瞧,小牧童的旅行就结束了。是不是很有趣?

  牧童 10

牧童

阳光普照大地

寂寞的风欢喜的抓住每一缕光束

吹佛了孩子的脸颊将幸福相送

牧童的脸却泛起忧愁

枫树覆盖了道路

寂寞铺满一地小白鸽戏弄了这份宁静

素白的`颜色像牧童惨淡的笑容

任凭白鸽优雅信步

牧童的脸竟泛起笑容

阳光终究照到飘零的枫叶

河水泛起一阵涟漪

在这诗意的秋风中

牧童的脸流下了泪

枫树的落叶声淹没了牧童的抽泣

夕阳衬出树枝的参差

枫叶读懂了无助

牧童不在哭泣

寄给诗一般的孩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