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上阕

  二、学*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这首词。

  2、掌握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明确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树立青年应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志向。

  课前预*:

  (要求1、疏通全文字词,扫清文字障碍。2、根据所提供的作家作品知识,预*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默写:《沁园春·雪》

  二、资料补充(认真阅读并识记重要内容)

  1、背景资料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2、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的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词牌名,长沙,是词的题目,是所写内容。

  你还知道哪些词的知识,请补充:()

  三、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不准查字典)

  沁园春()分泌()寥廓()谬论()

  未雨绸缪()遏止()揭发()

  峥嵘()岁月稠()遒劲()百舸()挥斥()cāng()茫cāng()桑

  补充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四、整体把握全词。

  上阕写景,描绘了()景色。

  下阕抒情,通过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抒发了()的感情。

  检查预*(小组内交流解决预*中遇到的问题,并互相检查预*效果。)

  朗诵比赛(小组内先展开比赛,并推出冠军,进行总决赛。注意朗诵的技巧,并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如果有不明白的知识点标示出来,并与同学讨论解决。小组交流展示,释疑解惑)

  1、开头三句点明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在词中有何作用?

  2、上阕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

  3、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

  课堂小结:

  知识链接:如何写景: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

  任先青

  你用**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的写景之妙来看***

  从***点评之奇来看***

  从***的情感之炽来看***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的伟人情怀今天,和*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诗词资料,自主阅读***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思想的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这样一个完整的学*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8

  一、导入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

  既然祖国的江河山水如此的美丽娇艳。那么,词中是如何来描绘这幅美丽如画的江河山水呢?又是哪些“英雄竞折腰”呢?讨论回答这两个问题板书如下:

  实──────虚

  ||

  ||

  总──────分

  |||

  |||

  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

  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

  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⑶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⑷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

  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韵脚是:。

  E、“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代的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思想的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生*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生*:(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生*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生*:(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词的内容。

  (2)结合视频,体会本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豪迈情怀。

  (3)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进行比较,加深对词主题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等中的首*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 泽 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 泽 东是*人民的*,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 泽 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 泽 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 泽 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 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 泽 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 泽 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2)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

  一、入情入境,朗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情感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根据《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范读,学生听读。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初步把握内容,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 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学生读完全词后,全班交流读懂的内容,说出从此中体会到的情感。教师连缀学生的回答,促成学生理解全词。

  二、抓住诗词意象、关键词句,研读词的上阕所达之意、所表之情,借鉴诗词写法,学*借景抒情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做静态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词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学*议论抒情的写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概括*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四、抓住情感,观看音乐视频,升华诗词主旨,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附文章:

  沁园春 雪 *

  北国风光 总起 英雄折腰 过渡

  壮丽景色 望景 实景 褒贬帝王 惜古 议论

  妖娆美丽 想景 虚景 今朝人物 颂今 抱负

  热情赞美 江山多娇 评论帝王 雄心壮志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连堂2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

  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生*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生*:(学生介绍,老师概括。)

  (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

  分、数、汗、还、朝。

  ⑵难字:

  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

  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百年学典》中的该课练*。

  2、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沁园春长沙》。

  3、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3

  【全词解读】

  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 雪》。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上阙:北国雪景,江山多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下阙:议论抒情,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⑴词句解析: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⑵词句境界赏析: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诗人举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评说,措词极有分寸。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三、总评全词

  《沁园春 雪》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妖娆美好的北国画面,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3)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题。

  4、预*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2、能力目标:

  ⑴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3、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教学上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教学下阕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

  任先青

  你用**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的写景之妙来看*

  从*点评之奇来看*

  从*的情感之炽来看*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的伟人情怀今天,和*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诗词资料,自主阅读*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 泽 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 泽 东是*人民的*,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 泽 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 泽 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 泽 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 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 泽 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 泽 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题。

  4、预*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4)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5)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重点:

  意象、意境

  难点: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成长的地方,也是*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

  (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6)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范文5份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题。

  4、预*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

  任先青

  你用**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的写景之妙来看***

  从***点评之奇来看***

  从***的情感之炽来看***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的伟人情怀今天,和*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诗词资料,自主阅读***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是***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 “横绝**,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3、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⑴ 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⑵ 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一、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qing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三、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这样一个完整的学*过程就形成了。

  四、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 泽 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 泽 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 泽 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 泽 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 泽 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 泽 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 泽 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 泽 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汇总十篇(扩展7)

——沁园春教学设计实用5篇

  沁园春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教学设计 2

  一、入情入境,朗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情感

  1.创设情境(登高远眺),加强朗读。介绍背景,还原*****登高远眺创作此词的场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老师根据《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范读,学生听读。指导学生注意词句的重音、节奏,初步把握内容,整体感受情感。

  3.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flash,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朗读,实现“言、象、意”统一。

  4.学生读完全词后,全班交流读懂的内容,说出从此中体会到的情感。教师连缀学生的回答,促成学生理解全词。

  二、抓住诗词意象、关键词句,研读词的上阕所达之意、所表之情,借鉴诗词写法,学*借景抒情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写出北国雪景的广袤无垠,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意,抒发作者对北国雪景的热爱之情,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抓住视觉形象做静态描写,描绘地域之广袤,雪域之广,冰冻之烈,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动态描写,“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词的下阕,评论古代帝王,表达自己的抱负,学*议论抒情的写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四、抓住情感,观看音乐视频,升华诗词主旨,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附文章: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总起英雄折腰过渡

  壮丽景色望景实景褒贬帝王惜古议论

  妖娆美丽想景虚景今朝人物颂今抱负

  热情赞美江山多娇评论帝王雄心壮志

  沁园春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

  任先青

  你用**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的写景之妙来看***

  从***点评之奇来看***

  从***的情感之炽来看***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的伟人情怀今天,和*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J(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K(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J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K(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K(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J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诗词资料,自主阅读***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沁园春教学设计 4

  【全词解读】

  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于一场大雪之后外出登山视察,目睹广袤无垠的北国雪景,顿生感悟,写下《沁园春雪》。

  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一、上阙:北国雪景,江山多娇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⑴词句作用――总写北国雪景: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交错而说(互文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⑵词句境界:诗人登高远眺,目力所及,“千里”“万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轻盈飘舞,茫然一片,纯然一色,静动相衬,韵味无穷。诗句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宏大、豪迈的气魄。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⑴词句解析:“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登高远眺”,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山丘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内外”,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自西向东,地域广阔,照应“千里”“万里”。

  ⑵词句的境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描绘冰封雪飘的风光,写出北国气象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⑴词句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活泼奔放。“欲与天公试比高”,实乃“山”“原”与天相连,表达出诗人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豪情壮志。

  ⑵写法鉴赏:“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化静为动。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所以他眼前的大自然便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⑴词句解析: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一派新的气象,妖娆娇艳。

  ⑵写法鉴赏:“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下阙:议论抒情,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⑴词句解析: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⑵词句境界赏析:祖国山河,如此美好;自古英雄,为之倾倒,奋斗不息。“竞”字,再现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展现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展示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惜”字,定下评论的基调――惋惜、批判。

  诗人举出五位封建帝王,一一评说,措词极有分寸。对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只识”二字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成吉思汗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概括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点出全词主题。

  三、总评全词

  《沁园春雪》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妖娆美好的北国画面,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沁园春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

  1、学*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沁园春?雪》,来领略***的豪迈才情。

  二、朗读品味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三、把握词意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咱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四、把握词景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3、一看到“北国风光”这四个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白雪茫茫的景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