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吗?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怎么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可参考“扩展资料”)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

  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钱塘潮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观潮最好的地方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海宁市盐官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观潮》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3、掌握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5、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6、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书写。

  重点掌握:薄、贯、雾、罩(可参考《观潮》动画)

  7、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和含义

  奇观: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五、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时间顺序

  思考2:作者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时,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写?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划出最能说明三个阶段特征的.字词。

  3、教师检查分段情况

  4、小结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潮来时的景象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潮来前的景象

  同学们请思考:在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钱塘江潮到来之前的景象?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来前的景象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来前 钱塘江——*静 宽阔 横卧 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师:以上描写是潮来前的景象。潮来前,钱塘江很*静。

  三、潮来时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分析第三自然段

  师: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钱塘潮是不是没有任何预示,一下子就到来了?

  同学们请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潮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由远而*,远*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远处——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观潮人——人声鼎沸

  *处——江面风*浪静

  师: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师:作者是按由远及*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师: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师: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师: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观潮》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静)

  3.说话练*: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学*方法: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目标。

  二、主体探究

  (一)合作探究学*“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三、导学达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四、应用创新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观潮》教学设计6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一)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来学*。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1、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 “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2、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A浪潮越来越*,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板书设计、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观潮》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浪静。

  (4)朗读练*: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兴趣,提升文言文学*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设计9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方法:

  1、合作学*,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培养阅读能力,*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在文中学会生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并能积累和运用。

  3、学*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课文3、4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钱塘江在我国的浙江省,那里的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区别:

  “观潮”与“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

  二、检查预*,反馈交流

  1、检查生字情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观看录象。

  四、突破重点,朗读感悟

  (随机板书)

  1、钱塘江大潮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潮水景象的段落。

  3、自由读3、4自然段:

  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仔细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中理解词句,读中感悟,读后质疑,合作学*、交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读出真情实感。)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读懂了什么?理解“人声鼎沸”的含义,学学“闷雷滚动”的声音。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表演“人群沸腾”的情景,刚才这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人声鼎沸。)

  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⑶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读出壮观的感受,分组比赛读。)

  ⑷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个别读──理解感悟──教师参与读──齐读。)

  五、合作讨论,发现问题

  1、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六、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1、看录象背诵3、4自然段

  2、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2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

  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

  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静

  闷雷滚动 风*浪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越来越响 一条白线 远

  (钱塘江大潮)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声) (形) (序)

  【资料收集】

  潮:即潮汐。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收地球表面的海水,使海水出现有规律的涨落的现象。

  钱塘江潮:又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前后由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线上,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的时候,而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浪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1)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潮来时,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教学方法】

  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知识,还要让课外知识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了课文,谁愿意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同学喜欢潮来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我们就先来学这一部分。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先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然后读!

  ⑴ 午后一点……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模拟。与响雷的区别。)

  ⑵ 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我们就读出这种感觉。)

  ⑶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表示潮水越来越-大,读的声音就应越来越-高!)

  ⑷ 再*些,只见……城墙。

  (白浪翻滚,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浪怎么样?大而猛。两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壮观啊!读!)

  ⑸ 浪潮越来越*……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啊!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面准备一遍,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你们读的真不错,能让我也试试吗?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模拟动作,创设情境,学生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理清写作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现在,把书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这五句打乱顺序的话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先看看样子的变化,将它变成画面。刚开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再*些,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越来越*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千军万马)。

  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

  (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

  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震撼了。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你们的愿望可以实现,一起来观潮。请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会儿)

  (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让他们体会文中描写的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放录象)

  (多媒体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学的要求)

  快看,潮来了!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观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什么意思?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你心里怎样?为之骄傲、自豪。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

  3、简略分析潮来前、潮退后。

  (内容太多,不能进行这一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潮、回头潮。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诗文赞颂这神奇壮丽的景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留诗:

  (投影)

  (找一人读,自己练读,齐读。)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课上到这儿,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觉得你还想学什么,了解什么?同学们的提的问题真不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后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还有潮来前、潮退后的景象,还可以读读课文。下节课,交流展示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理解潮来时的壮观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课堂上,通过模拟声音以及观看录像、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学*气氛高涨。

  【评课】

  课堂上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齐读等。比如: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用刚才的学*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八、设计说明

  语文学*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观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继续练*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分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写得有序。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合作学*,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

  1、齐读“天下奇观”;

  可能谈:钱塘江所处的位置;有关潮汐潮水的知识;对一些词语的理解;课文顺序等。

  2、潮来时的样子;课文如何描写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出示自学提示:

  a、 划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

  b、 品词析句,想象画面;

  c、 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交流讨论汇报

  a、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读一读

  比赛读——自由读——师读生想象画面;互相评价(师读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句子不读?)

  c、想一想描写的顺序。

  e、生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比较句子:

  从远处传来响声。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想象:“闷雷”常在什么时候响起来?

  好处:把远处江潮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江潮巨大,沉闷的声音。

  原因:音速快于声速。

  f读“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评议——质疑——联系实际谈——有感情朗读

  生读: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方法:读一读,谈一谈,议一议,评一评。

  重点理解: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联系实际谈)

  3、师生观录像,生想:如果你在观潮的人群中,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4、生谈感受:当你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外国游客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又会说什么?

  学*方法:

  读中品奇——谈自己的想法——抓重点词理解——概括特点(音大,势猛,水位高)

  问题:正月十五不能去观看,因为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质疑:为什么观潮日是在农历八月十八?

  生答师补充:引力的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谈一谈。

  2、你们现在最渴望的是什么?提出本节课学*目标。

  二、主体探究

  (一)合作探究学*“潮来时”

  1、同学们,请你们先去饱览一下壮丽、奇特的大潮景观,一会儿我们交流心得体会。

  2、交流讨论汇报

  b、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与样子的语句如此之美,那么课文是如何描写大潮声音、样子的变化呢?

  d、课文首先描写的是什么?

  f紧接着,人们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根据这种方法继续谈大潮的变化。

  看幻灯理解:移、逐渐、横贯江面、白色城墙、二丈多高。

  g师谈:课文中最能体现大潮雄伟壮观的句子是哪一句?

  师谈: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与老师一样心潮澎湃,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我们就一睹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师:看完录像,我无法压抑激动的心情,我很想背诵课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也可以参加。(师生齐背)

  过渡: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又是怎样奇特的景象呢?

  (二)探讨学*“潮过之后”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名副其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将在正月十五去观赏这壮景,有愿意去的同学可与我同行。

  学生的质疑再次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奇。

  三、导学达标

  同学们,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奇特,使我们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四、应用创新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成功定会属于你。

  作业:设计导游语或写一首小诗;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来时,学*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知其序:

  ①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地观潮。

  ②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些、越来越*。

  ⑷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观潮》教学设计6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静,两个“*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

  二、教学过程 (略)

《观潮》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的都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单元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因此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朗读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兴趣,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并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文章3、4两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加以运用。

  2、了解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知道运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能把事物表达得等清楚。

  3、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4、让学生领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交流布置学生查阅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板书:

  天下奇观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潮》就是作者在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写下的文章。那么,在作者眼中,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读课文来感受一下。

  揭题:观潮。

  生读书。

  2、作者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怎样的呢?

  交流。

  “观潮”和“天下奇观”,“观”意思一样吗?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观潮”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二、直奔重点,感受奇观

  1、请学生自读3、4小节,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的感受。

  (壮观、雄伟、气势汹涌等。)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呢?划下来,再读,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例举:

  ⑴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你看到“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占整个江面,心里怎样(激动),来,把这份感觉读出来!

  ⑵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⑶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如开课时,已有学生说过的话,则联系起来说说,教师可借助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再说:这句子写得太妙了,可要把它读好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大家都一起来练练,比赛谁读得更棒?

  ⑷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轰隆窿),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写得多好啊,我们再来读读。

  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大家会说些啥,叫些啥?

  (“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哪!快看哪!”……)

  对,这就叫人声──鼎沸!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3、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请你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⑴ 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请学生动笔做: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向我们移来,( )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

  (由远到*。)

  一起再读这段文字。

  ⑵ 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⑶ 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再次练读、试背。同桌练说。指名配乐给录象配音。集体配乐配音。

  (有难度的学生允许看着前面括号中的连接词。)

  三、巩固基础,抄写片段

  请学生抄写文章3、4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检查背3、4两节。

  2、老师说词语的意思,请学生猜词语。

  声音很响,好象雷在滚动一样。(闷雷滚动)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3、做填空题,可选择第二题中的词语来填:

  我去海宁观潮,刚开始,看到(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 ),顿时,( )。后来,随着响声( ),白浪翻滚,一浪浪( ),一浪浪( ),那声音如同( )。

  二、教学2、5两节

  师:潮来时,场面非常得壮观,那潮来的前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文章2、5自然段,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自读2、5小节,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无论是潮来时,还是潮来的前后,钱塘江总是那么的美丽、迷人。)

  交流第5小节时,理解“霎时”“风号浪吼”的意思,能给“霎时”换词。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师:苏轼称赞西湖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实,钱塘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它总是那么叫人神往,再请同学们读全文,感受一下。

  四、推荐阅读,课外拓宽

  拓宽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关文章,然后交流学*。

《观潮》教学设计9

  一、课题:观潮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七、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我们这个学期的第一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我们看到课文分成几个段落?

  五个。

  2.为什么要分成五个段落呢?

  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是总起的段落,提出天下奇观。第二段讲潮来前,第三段第四段讲潮来时,第五段讲潮头过后。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详写在潮来时,其他的都应该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用刚才的学*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九、设计说明

  语文学*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观潮》教学设计10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的船只众多,演*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2)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犹如“战马飞奔,*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再*—更*”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再*—更*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

  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教学设计3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小组中按学*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附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江面*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余波西去、恢复*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字

《观潮》教学设计5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来学*。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6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部分生字,学*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教学设计7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方法:

  1、合作学*,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培养阅读能力,*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用刚才的学*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八、设计说明

  语文学*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观潮》教学设计9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来学*。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3)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观潮》教学设计1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静--风*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观潮》教学设计3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方式来学*。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四、直观形象,再现“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很*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 依旧风号浪吼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按照观察的顺序,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了教法的实施。

  【教学反思】

  “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面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课文,我们更应该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催生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晤对,享受阅读的快乐!

《观潮》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为最后一组课文的学*,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惯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和成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3、能综合运用以前学到阅读方法学*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分清文章的主次;边读边想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学*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5、通过学*课文,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32课《观潮》,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谁了解它,能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大家说说吗?

  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看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那就读读课文吧?

  [说明: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说明: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初读课文后,要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补充读,齐读。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用自己的语言说,尽量用上书上的重点词:闷雷流动、风*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5、指名说,评说,补充说。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6、品味课文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了课文,能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这么好,除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文的语言美。

  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读完后品读,评读,全班一起读,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7、学法总结。

  ⑴边读边想画面,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⑵品味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用刚才的学*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五)总结谈话。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什么?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按音序写。

  2、抄写文中的四字成词,并自选两个词语造句。

  3、背诵3、4自然段。

  4、根据课文描述,画一幅大潮图画。

  八、设计说明

  语文学*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观潮》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部分生字,学*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观潮》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4)

——《观潮》 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观潮》 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部分生字,学*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观潮》 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犹如“战马飞奔,*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再*—更*”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再*—更*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观潮》 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艟()倏()泅()舸()

  雉()溯()僦()绮()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二、指导学*研讨

  (一)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DV短片,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夯实基础

  (三)、初读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相互交流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4、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5、教师点拨。

  (四)、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1、学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师生、生生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语句,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五)、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问题2:据说*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三巩固练*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 )②如履*地( )③一舸无迹( )

  ④鲸波万仞( ) ⑤珠翠罗绮( )⑥艨艟数百( _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④披发文身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⑧*地不容____四、(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③既而( ) ④沃日( )

  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答案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提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2)“吞吞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地不容间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3)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各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千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星”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4)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犯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下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五)1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2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中驾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和科学实践,如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嫦娥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具有挑战性。

  巩固练*(二)、①助词,的②代海潮③介词,凭④介词,在(三)、(四)、(见注解)(五)、1.2.略3.江横玉系腰4.(第1句)5.由远及*。6.状写海潮气势。

《观潮》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潮来时,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教学方法】

  在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非常熟悉。你有没有见过海水涨潮?谁来说说你见到过的海潮是什么情形?刚才同学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潮。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都有哪些了解?要想成为知识丰富的小博士,头脑里不仅要装进课本知识,还要让课外知识走进来。

  二、新授

  1、我们已经预*了课文,谁愿意起来读?主动权交给你了。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对读的同学有没有要求?对听的同学?老师给大家提个共同的要求:想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同学喜欢潮来时,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我们就先来学这一部分。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现在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先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然后读!

  ⑴ 午后一点……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模拟。与响雷的区别。)

  ⑵ 过了一会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就开始等啊,盼啊,终于听到了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我们就读出这种感觉。)

  ⑶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表示潮水越来越-大,读的声音就应越来越-高!)

  ⑷ 再*些,只见……城墙。

  (白浪翻滚,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浪怎么样?大而猛。两丈多高,能有多高?多壮观啊!读!)

  ⑸ 浪潮越来越*……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这句。多精彩的语句啊!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面准备一遍,看谁能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你们读的真不错,能让我也试试吗?

  谢谢大家的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模拟动作,创设情境,学生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

  2、理清写作顺序: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现在,把书反扣上,看看你能不能把屏幕上这五句打乱顺序的话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作者正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远及*样子及声音的变化写的。先看看样子的变化,将它变成画面。刚开始是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再*些,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越来越*了,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千军万马)。

  声音的变化: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

  (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

  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震撼了。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你们的愿望可以实现,一起来观潮。请看大屏幕。

  (故意等一会儿)

  (吊起学生的胃口,同时让他们体会文中描写的潮来前人们的心情。)

  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

  (激动、着急、兴奋……)

  (放录象)

  (多媒体效果好,符合情境化教学的要求)

  快看,潮来了!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说说观潮后的感受。是啊,多么壮观的海潮!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热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天下奇观”什么意思?这样神奇壮观的景象在我们*,你心里怎样?为之骄傲、自豪。带着这种感觉齐读第一段。

  3、简略分析潮来前、潮退后。

  (内容太多,不能进行这一步。)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介绍的还只是一线潮,其实还有交*潮、回头潮。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下诗文赞颂这神奇壮丽的景象。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留诗:

  (投影)

  (找一人读,自己练读,齐读。)

  投影: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课上到这儿,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觉得你还想学什么,了解什么?同学们的提的问题真不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后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还有潮来前、潮退后的景象,还可以读读课文。下节课,交流展示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天下奇观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理解潮来时的壮观的景象,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课堂上,通过模拟声音以及观看录像、各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学*气氛高涨。

  【评课】

  课堂上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齐读等。比如:现在,你就在江边,目睹着浪潮越来越──*,浪头越来越──高,声音越来越──响,你的心情越来越──激动,那咱就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合作,第一排读第一句,读到第二句时,第二排加进去……)这种朗读方法设计新颖,符合课文所写的浪潮声音由小到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观潮》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5)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浪静。

  (4)朗读练*: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略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 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线。)

  ⑶ 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 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 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