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枣核》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 勤快 扶犁 衙役 牲口 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续编故事。

  《枣核》教学设计 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回国定居者。

  四、走*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

  ()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枣核——民族之情

  五、细读课文

  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

  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六、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七、解难质疑

  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八、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枣核》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枣核》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

  (一)教师示范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②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③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二)学生品味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讨论后明确: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拓展延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几年来,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回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后品读。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枣核》教学设计 5

  一、课题

  《枣核》——萧乾

  二、选自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能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②学*选用细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丰富,应重视让学生注意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进行勾画,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意味,意在欣赏文题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1、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质朴的语言,以小见大的选材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想。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求学一段时间后你们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是啊,家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对于那些长年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怀抱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种思念更加深刻。无论何时,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条小溪……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枣核对海外游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要告诉我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蹊跷嫣红倘若坳嵌风烛残年殷切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④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仔细阅读课文,品析体会文章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②当你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和父母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和排解这种感受呢?

  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样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再次阅读课文品味下列字词句:

  ①“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及反应的思想感情。

  ②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的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不可以将“劈头”改为“突然”,为什么?

  ③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思考“我”缺的是什么?

  ④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说明了什么?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五)拓展迁移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2、请同学们借鉴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说,准备怎样拟题,课后完成写作。

  例如:石榴表皮粗糙丑陋,里面果实饱满美味——做人应像石榴一样有内涵,不能华而不实

  (六)结语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或许会到异国他乡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但我相信,同学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将生我养我的家放在内心深处。我们就好比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无论如何经沐风雨,飘荡游曳,线的一头却总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世界再大,我们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走不出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

  (七)布置作业

  收集整理有关思念家乡、祖国的诗句、诗歌或其他文章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线索:枣核

  结构:索枣核(1)——用途蹊跷

  见枣核(2—4)——如获至宝

  话枣核(5—10)——为解乡愁

  议枣核(11)——民族之情

  写作特色:

  质朴的语言

  以小见大的选材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枣核》教学设计 6

  【教学设想】

  自主学*,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②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重点难点: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一、直接导入。

  明确我们的学*活动:

  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

  3、学*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二、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qī)跷(qiāo),掐(qiā)指一算,殷(yīn)切,调(tiáo)皮,嫣(yān)红,山坳(ào),拐(guǎi),掀(xiān)启,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感慨(kǎi)良深,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泛舟,国籍。

  思考交流: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

  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

  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三、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文中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①、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②、这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③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

  明确: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

  引导:想象描述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2、同窗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请大家自由选读我们刚才交流的精彩句段,读出深情。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七节,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意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3、结尾的理解: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4、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赏读和咀嚼,我们体会到: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该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中心。

  三、梳理思路,体会行文构思之妙:

  1、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吊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2、教师小结: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我们要学*作者的写法: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以枣核这一事物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四、联读拓展,布置作业:

  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容易成为一盘散沙。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明确:如《繁星》、《皇帝的新装》、《柳叶儿》、《草》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的文章吗?

  明确:如《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全文。再现儿时在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注意所写内容的层次性,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作业:

  1、周记:你和你的小伙伴从相识到相知,友谊逐步加深。选择与此相关的几件事来写,再现这一段美好的经历。

  要求:标题自拟,必须围绕线索组织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2、课后积累: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枣核

  萧乾

  索枣核---->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慰藉乡思

  线索

  [余老说: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

  《枣核》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学设计 9

  一、课题

  《枣核》——萧乾

  二、选自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能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概括段意,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②学*选用细心的生活材料,曲折的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丰富,应重视让学生注意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的词句要引导学生进行勾画,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意味,意在欣赏文题的简洁、生动和形象,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1、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质朴的语言,以小见大的选材和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想。

  3、教学用具:多媒体

  4、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求学一段时间后你们会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是啊,家永远是我们的牵挂,对于那些长年离开家乡,离开祖国怀抱的海外游子来说,这种思念更加深刻。无论何时,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棵花草树木,每一片土地,每一条小溪……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枣核对海外游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一文中要告诉我们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枣核。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蹊跷嫣红倘若坳嵌风烛残年殷切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快速阅读课文,感知文章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④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仔细阅读课文,品析体会文章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②当你们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家乡和父母你们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和排解这种感受呢?

  ③那文中的老人又是怎样表达她的思乡之情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再次阅读课文品味下列字词句:

  ①“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及反应的思想感情。

  ②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的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不可以将“劈头”改为“突然”,为什么?

  ③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思考“我”缺的是什么?

  ④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几十里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说明了什么?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五)拓展迁移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2、请同学们借鉴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说,准备怎样拟题,课后完成写作。

  例如:石榴表皮粗糙丑陋,里面果实饱满美味——做人应像石榴一样有内涵,不能华而不实

  (六)结语

  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学或许会到异国他乡去创造自己的事业。但我相信,同学们不论身在何处都会将生我养我的家放在内心深处。我们就好比一只风筝,无论飞到哪儿,无论如何经沐风雨,飘荡游曳,线的一头却总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世界再大,我们却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走不出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

  (七)布置作业

  收集整理有关思念家乡、祖国的诗句、诗歌或其他文章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线索:枣核

  结构:索枣核(1)——用途蹊跷

  见枣核(2—4)——如获至宝

  话枣核(5—10)——为解乡愁

  议枣核(11)——民族之情

  写作特色:

  质朴的语言

  以小见大的选材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枣核》教学设计 10

  【课时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预*导学】

  1.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链接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3.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 )蹊跷( )嫣( )红分( )量泛( )舟

  圣dàn( )镶qiàn( )感kǎi( )篱ba( )国jí( )

  蹊跷: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嫣红:

  【合作·探究·展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XX,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XX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本节课我的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枣核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B.兴趣C.意思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XX。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XX。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阅读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1)

——《枣核》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枣核》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六、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枣核》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教学设计3

  【课时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预*导学】

  1.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链接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3.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 )蹊跷( )嫣( )红分( )量泛( )舟

  圣dàn( )镶qiàn( )感kǎi( )篱ba( )国jí( )

  蹊跷: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嫣红:

  【合作·探究·展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XX,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XX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本节课我的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枣核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B.兴趣C.意思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XX。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XX。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枣核》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自主学*,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预设:“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

  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枣核》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1、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4、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吧!

《枣核》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掀启(xiān)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核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2)

——《枣核》的教学设计范本5份

  《枣核》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枣核》的教学设计 2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枣核》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枣核)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

  (4)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

  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

  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师小结: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之情。

  4、交流四: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第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现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

  5、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6、集体交流、点评。

  三、拓展交流,练*续编

  同学们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让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枣核戏弄县官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发挥想象说一说吧!

  教学板书

  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枣核戏弄县官。

  聪明勇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导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了。

  《枣核》的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四、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唯一回国定居者。

  三、走*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枣核——民族之情

  四、细读课文

  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五、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六、解难质疑

  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七、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枣核》的教学设计 5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3)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优选【5】篇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 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 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 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 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 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 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 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 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 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 教案《《枣核》 教学设计与反思》。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1、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 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 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再三托付…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托在心上…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4、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 本文 写作的一大特色,语言朴实无华。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 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 总结分析。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选材以小见大

  七、深情 总结。

  读完 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 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 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 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吧!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完成 网页贺卡内容。

  选做题: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6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巧设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语言朴实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以小见大

  思乡之情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 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 写作方式是值得学*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2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 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qiāo)嫣红(yān)倘若(tǎng)山坳(ào)掀启(xiān)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 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 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 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 小结

  1、 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 本文在 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文章,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核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课堂教学设计 5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预*检查

  1、标上拼音或写出汉字。

  枣核(hé)蹊(qi)跷(qiāo)掐(qiā)指殷(yin)切玛(mǎ)nǎo(瑙)衣dōu(兜)嫣(yān)红山坳(ào)匀(yún)

  称(chèn)lí(篱)bɑ(笆)卵(luǎn)石喏(nuò)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掐指一算)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残年)

  ③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故弄玄虚)

  3、填空,积累文学常识。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着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4、主题感知: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议枣核(11)

  四、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⑴同学们有没有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

  ⑵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她还急切地想做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⑶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3、总结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⑵教师小结: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探究写法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提示: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明要枣核的原因?为什么要在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二、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3、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字面意思是没有发展前途或没有志气。我国传统的说法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同窗思念故乡,所以说自己“没出息”。其实怀念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感情,说自己“没出息”,正反映了同窗思乡心切,是同窗苛责自己的谦词。

  ”三、联想、赏析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带故乡水、故乡土,过家乡传统节日,保留家乡*俗等。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余光中的《乡愁》、黄沾的《我的中国心》等。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4)

——《枣核》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枣核》语文教学反思1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枣核》语文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怀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开展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八课《枣核》。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我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常生活的细节之处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并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的。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我以歌词(《我的*心》)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期望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海外游子那一段思乡怀人的情感历程。但效果并不太突出,我应该给学生播放所选歌曲片段,从而能让学生能感触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应该加强师生互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图全,讲授要做到详略结合,巧妙过渡。

  其四,要注意板书艺术,能抓住文章大意,整体美观大方。

  其五,还应该搜集了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等,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体会理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以求在合理控制讲授进度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效果更好。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以后会多加学*改正!感谢同仁们的指导提点!

《枣核》语文教学反思3

  在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其中,上了一节《枣核》,回顾整个参与过程,收获颇多。

  从定下以《枣核》为课题起,我将本课的教学定位为立足文本,构建富有语文味、具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关注文本和学生,设计具有弹性的问题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调动学生作为学*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准确地体悟作品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

  从最终的实施效果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较为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的切入

  本课在导入新课和感知文本的环节上处理得较为成功。

  课文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导入本课。当学生朗诵这首诗时,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感性世界 —— 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

  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的情境由此生成。

  二、充分的生成。

  本课预设的主问题只有二个:一是揣摩文题,感知文意;二是品读语言,体悟情怀;问题思考空间大,大量的时间 “ 留白 ” 给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不再充斥教师多而杂的提问,而是巧妙预设下的充分生成,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 “ 品读语言,体悟情怀 ” 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更有学生从人物的行为入手;有学生对极具情味的语句赏析,更有学生对耐人寻味的语句赏析;有学生试着分析修饰词的作用,更有学生试着分析关键词的意义。学生搜寻赏析文章中表现对故土强烈思念之情的词句,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思维、挖掘发现的 “ 磁场 ” 。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 “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 ,在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构建起真实、自我的文本意义。

  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

  1 、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 、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 、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能力。

  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要义。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不断反思,才能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5)

——《枣核》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枣核》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自主学*,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教学设计3

  【课时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预*导学】

  1.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链接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3.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 )蹊跷( )嫣( )红分( )量泛( )舟

  圣dàn( )镶qiàn( )感kǎi( )篱ba( )国jí( )

  蹊跷: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嫣红:

  【合作·探究·展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XX,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XX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本节课我的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枣核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B.兴趣C.意思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XX。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XX。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枣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中,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枣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学*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3、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材分析:

  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教学设想: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对于重点语句,要引导学生画一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题的品味,意在欣赏文题的准确、简洁、形象,要通过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qī qiā) 嫣红(ān) 倘若(tǎng) 山坳(à)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②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泛舟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共有三处:第一段,求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试种枣树。

  四、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其表达

  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3.这位老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五、知识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从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勾画、齐读)“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

  ①“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②老人为什么在介绍优越的家庭时却“不好意思”?

  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却说“没出息”?

  4.教师设疑,突破难点:这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六、再读课文、揣摩语言

  思考:

  这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

  1.本文借一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乡爱国)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借鉴?

  ①叙事朴实,以小见大。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八、效果检测

  请同学们借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一段,表达一种感情,而且用上“我想……想……想”的句子:

  ①你准备怎样说?

  ②你准备怎样拟题?

  九、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板书设计

  枣 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教学设计6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地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学*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枣核

  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三、读懂枣核,理清思路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1、(学法指导)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去几颗生枣核”下划线,将此情节概括为“索枣核”

  2、请生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四、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出示幻灯片)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中心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勾画、批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小议枣核,揭示题意:1、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有必要,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她种枣核并不是为了等枣树长大后吃枣,而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爱国之情。这样,见到枣树,就如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慰思乡之苦。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六、学*写法

  1、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2、结构精巧。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

  七、拓展延伸

  积累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古诗句,吟哦讽诵,感悟民族情感。

  八、作业: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线索)话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7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2、有关主题。3、设置悬念。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八、相关资料:

  一、《那就是我》歌词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二、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九、板书设计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枣核》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整体感知的授课反思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枣核》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1、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重点研读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友人的深沉感情,文中很少出现"思""恋"一类词语,那同学们从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思乡之苦。

  1、动身访美

  "再三"表现了友人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郑重其事,表示索要枣核的心切,思乡心之切。

  2、拥抱之后,殷切的问。

  "殷切"表现了心情的急切与真诚,就是同窗,分手了半个世纪竟来不及寒暄,劈头就问,表示急不可耐想赶紧拿那几颗枣核的心态,托在掌心,表示对枣核的珍惜。"珍珠玛瑙"用比喻更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

  "几十里外"表现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不惜千金,"一块块亲手挑选"对此事重视认真,为的是堆起自家的北海。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深情。

  4、"我想厂甸,想。"

  四个"想"字连用,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句句诉的是思乡之情,怎能不感人。

  4、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坐在花园的长凳上,追忆北海泛舟的日子。

  这些看书"实录"的记叙,不加修饰,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把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的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六、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八、拓展延伸

  最后让我们用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课的学*吧!

《枣核》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6)

——枣核教案 (菁华6篇)

枣核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教案2

   问题补充: 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文后题目。(共15分)

  (甲)枣核(节选) 萧乾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 国 陈惠英 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1.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3分) 2.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4分) 3.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4分)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4.《枣核》中同窗好友托我从祖国带来的是什么?《祖国》中“我和母亲”带回祖国的又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4分)

枣核教案3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枣核( ) 蹊( )跷( ) 掐( )指 殷( )切

  玛( )瑙( ) 衣dōu( ) 嫣( )红 匀( )称 ( ) 卵( )石 喏( )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 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 )

  ②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 )

  ③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 )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茶( )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

  4、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 的枣核。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活动二: 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活动三: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活动四: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活动五:课文语言很有情感,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如:1.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三)巩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教学后反思:

  《枣核》课堂练*

  语段研读《梦里几度回故乡》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美国人吃起肉来兴致勃勃,并不断和朋友、亲戚交流食谱,获得新的口味。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总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锅清水里煮半个小时,最后加进一块黄油,连盐也不放。……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感到美国人并不比*人幸福。他们一生都在承受压力和竞争,连、睡梦中都无法放松。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的是什么吗?那里的人们的轻松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动的变化,那里的活力!别担心,我们会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们会回去!

  1、本文表现的是 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 。

  2、与课文《枣核》相比,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屋里响着的*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

  ②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

  ③她总算是幸运的……

枣核教案4

  一、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 ) qiā( ) 指一算 故弄xuán( )虚

  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 殷切( )

  匀称 ( ) 镶嵌( ) lí ba( )(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5

   问题补充: 阅读《枣核》选段和《祖国》,回答文后题目。(共15分)

  (甲)枣核(节选) 萧乾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杨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

  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乙)祖 国 陈惠英 我在赤道上渡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从一片枫叶式的*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我拥有九百六十万*方公里土地上每一片云霞.每一颗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的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1.仔细阅读《枣核》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所踏访的“后花园”的特点。(3分) 2.如何理解《祖国》第三段母亲说的话:“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4分) 3.赏析《祖国》中划线句子。(4分) 我像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像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像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4.《枣核》中同窗好友托我从祖国带来的是什么?《祖国》中“我和母亲”带回祖国的又是什么?这有都说明了什么?(4分)

枣核教案6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1.教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教学设计优选【10】份(扩展7)

——枣核的续写作文优选【5】篇

  枣核的续写作文 1

  枣核把县官的牙齿给打下来,县官怎能善罢甘休,县官派衙役们到村庄里面打劫,村庄里的人一个个被打进地牢,就连枣核的`爸爸妈妈都被打了进去,枣核怒气冲天,他拿起木棍跑到了县衙门,枣核偷偷摸摸的走进地牢,拿起木棍把看守们打晕了,他再拿起铁棍把铁链打断,救出了所有的村民,以及枣核的爸爸妈妈,枣核一下跑出外面,县官以及衙役们全部被打晕,县官的头都被打歪了,枣核领着村民们大摇大摆了走回了村庄,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枣核的续写作文 2

  枣核就这么走了,县官恨得把牙咬的.咯咯响,把金堂木都拍坏了五个。忽然他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叫来下手:“你们给我就这么办。把那个小不点儿置于死地。”第二天县官带着衙役们到村里捉人,枣核蹦出来说:“你们还要怎么样?”

  县官乐坏了,赶紧让衙役们拿来石头。衙役们拿来了大石头,正要往下一砸,光顾石头了,县官又坐很远,看不清,谁也没有注意到枣核,噌的一下蹿起多高,抓住一个衙役的抢尖一个撑杆跳上来了,衙役们打算把石头拿出来看看枣核死没死,县官也晃着脑袋眯缝着眼睛,正洋洋得意呢,枣核忽然大喊一声,有刺客暗杀大人,就这一声有刺客满堂人都吓了一大跳,顿时大堂向炸锅相仿,枣核趁乱又大摇大摆地走了。

  枣核的续写作文 3

  枣核一回到村子,就让村民在村口挖一个陷阱,往陷阱里倒牛粪,再在陷阱上面和陷阱周围铺上干草,“这样做,他们就不会怀疑我们这是个鬼计了”,枣核说。

  第二天,县官又带着衙役们去捉枣核,看见地上铺着干草,觉得很奇怪,他们想冲到村子里找枣核,不料,等待他们的竟然是陷阱,村民们要把他们拉上来,枣核却让村民往陷阱里扔干草。

  自从发生过这件事,县官和衙役们再也没有为难过这个村子里的每一个村民。

  枣核的续写作文 4

  忽然,他听到后面有着喧闹呐喊声、尖叫声:“停下!站住!”枣核回头一看,原来,一群衙役手拿大棍棒,张牙舞爪的向他冲来。自从县官被打掉牙之后,一直气急败坏,立马派出大量衙役去抓枣核,好报仇雪恨。

  枣核看见这么多衙役追他,满脸不在乎。一蹦一跳到了一个衙役的鞋上,衙役们见到枣核,立马抡起棍棒打下去,棍棒就像万箭齐射,哎呀!谁知棍棒没有打到枣核,却把那个衙役的脚打成了“大面包”。

  其他衙役见状,更加生气。衙役们把棍子扔了,用手去抓枣核,枣核像一只机灵的小松鼠,把衙役们当成了一棵棵大树,从这棵“树”跳到那一棵“树”。衙役们有的扑了空,有的`摔了个狗啃泥,还有两个直接撞到了一起,衙役们上气不接不气,最后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逃走了。

  县官闻声后,再也不敢欺压百姓了,枣核成了大家心目中扬善惩恶的小英雄。

  枣核的续写作文 5

  县官被打掉了牙,气急败坏地大吼:“哇啊恶喝恶鹅嗷噩唉我杭好傲嗷银吁!”衙役们都不明白县官在说什么,县官狂暴地抓起大笔,在墙上写了:“把那个可恶的枣核给我上报到朝廷去!”衙役们这才知道县官在说什么,立马忙活起来。

  这时,一个衙役站出来说:“大人,不如这么办,我们发出通缉令,及时处理他,皇上责问时,就添油加醋地编一个罪状,如何?”县官点点头,说:“好!”

  当通缉令刚发出去的时候,恰巧一个农夫路过了这里,他看了之后不禁大吃一惊,想:“枣核不就是那个帮我们把牲口们牵回来的人吗?决不能被官府给捉了!”于是,他立刻去村里向枣核报信。枣核闻言很生气,对那个农夫说:“你去举报我,我倒要看看那县官能把我怎么样!”虽然这个农夫极不情愿,但还是照办了。县官听说了枣核的线索,大喜过望,又在墙上写了几个大字:“快把他给我捉回来!”于是衙役们就三五成群的去捉枣核了。

  可是,衙役们感觉自己像被耍了一样,到处都找不到枣核的.踪影,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县官汇报。县官正要大发雷霆的时候,她的夫人尖叫着跑过来,说:“见鬼啦!见鬼啦!家里的东西都乱飞了!”县官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赶紧带着衙役们跑进家里,结果他刚进门就被一个迎面飞来的盘子砸了个鼻青脸肿。县官气急败坏地抢过一条棍子,乱打一气,最后枣核毫发无损,大摇大摆地走了,只剩下了一堆废墟和一个发疯了的县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