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语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难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播放,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动画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明确: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冲刺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是笑着说的。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射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射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桌交流。

  明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难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播放,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动画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明确: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冲刺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是笑着说的。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射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射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桌交流。

  明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

  (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

  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

  (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

  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

  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

  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

  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重难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三、学*“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想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抓出故事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点:

  通过《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识记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读课文,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以诸葛亮的相关话题,谈话导入

  (一)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二、简介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了解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三遂*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杂剧《风云会》等。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将需要识记的生字新词放在幻灯片的蝴蝶图片上,让学生抓蝴蝶识生词,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识记下面的生字新词:妒忌曹丞相都督委托惩罚鲁肃遮起来私自水寨擂鼓呐喊插满周瑜弓弩手幔子2。理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者机构等代办。

  调度:调用,安排。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一)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二)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是由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出让他造十万支箭的办法陷害他引起的;然后诸葛亮找鲁肃帮忙,到曹营“借”到十万支箭;最后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简单概括段意

  一部分:(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起因)

  二部分:(3——9)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的准备,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经过)

  三部分:(10)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结果)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

  (二)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讲给家长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自读自悟

  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知人心)

  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知天文,晓地理)

  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哪对同桌想试试?真好,为你俩的勇气感到高兴。

  谁来评价一下?诸葛亮有个羽毛扇子,朗读的时候是否能加上这个动作……

  下面请大家看图来复述故事:课件──看图复述。

  八、小练笔:当谋士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诸葛亮,以致最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说你是周瑜身边的一位谋士,你会如何开导周瑜呢?

  谁愿意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正确对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真不小。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语句。

  2、有兴趣的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晓地理神机妙算

  识人心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精选五篇)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 1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能,于是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刁难他。令周瑜大喜的是诸葛亮只用三天就造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找到鲁肃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鲁肃答应了他,他回去果然没有提借船的事,并按诸葛亮所说的照办了下来。

  前两天诸葛亮没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坐船去北岸,诸葛亮并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并让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很吃惊。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敢轻易出动。下令只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诸葛亮又下令调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

  天渐渐亮了,船两边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足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又下令回营,曹操知道上了当,但追又追不上。

  周瑜知道了经过,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 2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有一天,周瑜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以为开玩笑,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周瑜派鲁肃去打听诸葛亮的打算,回来好向他报告。

  见面后,诸葛亮请鲁肃为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嘱咐他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回来后只对周瑜说诸葛亮不用造箭材料。周瑜很疑惑。

  前两天没有什么动静,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靠*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听到喊声,下令让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一万多名弓弩手齐向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依旧擂鼓呐喊。

  天渐渐亮了,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每船约五六千支,二十条船总计十万多支箭。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后,周瑜一声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 3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处处想陷害他。

  有一次,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设下圈套:想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并立下军令状。 周瑜派鲁肃探听消息。诸葛亮要求鲁肃借二十条船。两边排上一千多个草把子,并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且说不要告诉周瑜。

  第一天,他们没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动静;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诸葛亮请鲁肃到船上取箭。他叫人用绳索把二十条船连起来,朝北岸开去。靠*曹军水寨时,他又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军士们边擂鼓,边呐喊。因江面上曹军不敢出兵,叫六千名弓弩射箭。诸葛亮又下令调头受箭。等箭射满了,曹操知道上当了,但已来不及了。 天亮时分,周瑜派士兵来搬箭并自叹不如!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 4

  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便想借和曹军水上交战暗算他,让他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私下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吩咐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并叮嘱不让周瑜知道,鲁肃照办了。

  诸葛亮吩咐士兵把十二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接*曹军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士兵一齐擂鼓呐喊。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下令士兵放箭,于是一万多人一起射箭。诸葛亮待船上集满了箭时,下令调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船上的草把子上很快再次集满了箭。

  天渐渐亮了,船上已插满了箭,二十条船顺风顺水,驶回了南岸,不费一兵一卒,诸葛亮就搜集了十万多支箭。周瑜知道了经过后,心中十分佩服。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缩写草船借箭 5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军中缺箭,请诸葛亮来造箭。诸葛亮说不用十天,只用三天就可以造完了,还立下的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说假话,还故意让军匠们把建造的慢点。他让鲁肃去打听,打听之后告诉自己。

  诸葛亮让鲁肃准备20条船,每条船30名军士,船上用布遮着,还将船的两边插满草把子。还让鲁肃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对周瑜只说诸葛亮不需要材料。周瑜很疑惑。

  鲁肃按周瑜诸葛亮说的准备好,第一天第二天都没动静。等三天晚上三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叫来说是去取箭。他们把船开往曹营,将船一字排开,诸葛亮还下令士兵去击鼓呐喊。曹操听到声音后命弓箭手射箭。船的一边插满箭后,诸葛亮又将船调过来收箭。天渐渐亮了,诸葛亮又飞快地将船开回东吴。

  后来将士们去取箭,总共有10万多支箭。鲁肃将借箭的过程经过告诉周瑜。周瑜听过后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己还是比不过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