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学生现有的阅读*惯对象和水*。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异常高,一向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进取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教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立刻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样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C立刻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适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日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我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适宜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这位同学点了点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读)

  生: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是个性化行为。语文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装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

  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经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并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可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本事的培养。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我要学*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取进取,精益求精。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异常高,一向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进取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教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立刻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样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C立刻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适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日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我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适宜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异常高,一向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进取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教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立刻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样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C立刻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适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日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我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适宜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2

  *古典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观三国烽烟,群雄们各展其才,逐鹿中原;识梁山好汉,豪杰们替天行道,南征北战;叹取经艰难,唐僧师徒降妖除魔,坚定西行;惜红楼梦残,豪门贵族兴衰沉浮,终为云烟……阅读名著,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历史握手,陶冶情操,获得心灵滋养。

  本单元围绕“古典名著”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展现了“四大名著”的精彩情节。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学*名著时,要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充分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更多名著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图片游戏,引出故事人物。

  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现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图片,提问学生他们的名字,引出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一个斗智斗勇的故事——《草船借箭》。

  因为课前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集,所以学生对图片人物比较熟悉。在看图片猜名字的游戏中,很快就将学生从生活里带入到课堂情境之中,在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引出故事人物和课题。

  二、视频朗读,走进故事情节。

  (1)播放《草船借箭》课文朗读视频

  要求:边听边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

  大屏幕投影的课文朗读视频实际就是《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的故事缩略版,同步的声音和图像,标准的配音再加上文字显示,学生还可以同时跟随默读,就能知道自己哪些音读错了,比学生单独朗读课文的效果更加突出了。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整体把握。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师播放动画演示船的受箭过程。

  船的受箭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有难度。以往的教学法都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今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可见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有一个视觉定向。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

  文中有二十几处“说”,但仅有这一处是“笑着说”: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师播放该段视频,生观后分析此时的诸葛亮在笑谁。

  该段视频和要学的课文内容十分贴切,连细节都彰显无疑,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由于这一教学手段的采用,学生学*积极性高涨,讨论得十分热烈,简直可以说是妙语连珠,多媒体课件资源的应用是功不可没的。

  五、歌曲激情,品评故事人物。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生随之吟诵歌词。

  气势磅礴的歌词,荡气回肠的旋律,再次将学生带到了1700多年前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为品评人物奠定情感基础。

  六、网上冲浪,丰富故事人物。

  学生通过专题网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趣味知识。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魅力、唤起学生学*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3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妒(dù)、督(dū)、寨(zhài)、擂(lèi)、呐(nà)、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今日,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异常高,一向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进取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教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立刻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样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此刻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C立刻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适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日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我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适宜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如期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全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本节课中音乐和电教手段的应用完全为整个课堂教学服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启发学生去探索文学的海洋,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通过这一堂课的设计及实施,我深深地领悟到:在课堂上,教师应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乐学氛围,优化教学情境,并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2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方式,可以个体学*,也可以合作学*。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方式、学*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方式学*“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方式学*“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 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知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胜利,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俺们要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干、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俺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同学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同学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俺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俺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俺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考虑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俺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俺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俺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考虑: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考虑这些问题。

  ①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上节课俺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战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俺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俺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假如……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俺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示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心中有数。)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 “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 “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示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动身?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动身。所以把船靠*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胜利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动身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动身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了,鲁肃不由惊讶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2~4局部

  学*“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战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他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同学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示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考虑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考虑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胜利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一、教学时,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如,周瑜为何设造箭之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概括人物特点,再围绕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点,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深化对特点的认识,如,感受诸葛亮的形象。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本,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进行研读:你从哪儿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生研读中穿针引线,通过教师的精当的点拨来深化研读,比如,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三、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特点,被称为经典之笔,对这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为主,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先把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对话画出来,再边读边想边议: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是什么表情,可能会怎么做,还可想象一下当时帐内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里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学生现有的阅读*惯对象和水*。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从这一段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学*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

  一、学生是学*的主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在这段教学中,学生不但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并且凭借自我的力量,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的思维碰撞中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自始至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有“问”,敢问是好学的标志,善问是会学的体现。要想让学生自发地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异常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进取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想象飞起来,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教师是促进学*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学生现有的阅读*惯对象和水*。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教授好知识,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从教材入手,这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不能对教材照搬照抄,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来审视教材。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文章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直到结尾才令人如释重负,继而禁不住拍案叫绝。在教材的单元训练中,要求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课文内容,进而领会中心思想。通常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是借箭的原因,前因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借箭成功,后果是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不得不认输。从全文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他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怪不得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在教学时,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他。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说,这让我们对全文的理解和对诸葛亮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知道,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那么,对周瑜来说,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诸葛亮完不成任务,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关注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众所周知,诸葛亮虽然堪称三国时期的第一聪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诸葛亮虽然料定鲁肃会帮忙,鲁肃也确实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没有告之周瑜。在这里,我就有疑问了: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三天时间,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饭吗?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可以说是因为好胜心强。既然要自己胜,则必然要对方败。所以,周瑜应该是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文中也确实写到了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那么,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课后,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是蠢才,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当然,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知道罗贯中当时的想法,也不能要求这么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一点瑕疵,何况罗贯中也写到了“瑜大疑”,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周瑜怀疑些什么,我们当然也无从考究。但是,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来造箭,即使我们也会产生疑问:诸葛亮怎样来完成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呢?那么,作为一代名将的周瑜,他怎么会没有产生疑问呢?难道周瑜真的是蠢才吗?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当局者迷”吗?我想也不应该。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得而知!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之后,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异常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我预*课文的情景,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述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我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资料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我改写的情景。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此刻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明白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日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明白,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之后,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异常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我预*课文的情景,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述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我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资料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我改写的情景。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此刻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明白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日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明白,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格,这节课我注重了激**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学文中明理,在明理中升情。

  一、我运用了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产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1、注重了读中悟情。有分主角朗读,有反复朗读,有个别读,有情感不一样体验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一步步加深。

  2、借箭过程录相的出现和“三笑”的理解,恰到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教师的过渡语和引情语精炼,有感染力,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诸葛亮的形象清晰、突出。

  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诸葛亮的“神”为线索,开始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放手让学生说,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在讲到诸葛亮与周瑜商谈军事时,让学生自由谈感受,从中领悟到周瑜的阴险狡诈和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讲到诸葛亮对船的安排的巧妙时,学生的回答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了名著的特殊性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入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学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学生现有的阅读*惯对象和水*。就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先的魅力。教学时,我巧妙地捕捉具有意义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尝语言的味道。这篇课文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即“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前两天完全能够不写或只用简单的文字带过,课文却为何偏偏要如此写呢?我引导学生推敲:“这部分有剩余的话吗?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说?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天?并且要每一天分开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就这样,在语言上看似没有什么特色的课文,我抓住了最不起眼的文字,巧妙设计,让学生细细品味,触摸到了经典的脉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重难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三、学*“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作品内容,激发学生想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抓出故事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点:

  通过《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介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识记生字新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并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读课文,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以诸葛亮的相关话题,谈话导入

  (一)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二、简介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了解作者: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三遂*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杂剧《风云会》等。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将需要识记的生字新词放在幻灯片的蝴蝶图片上,让学生抓蝴蝶识生词,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识记下面的生字新词:妒忌曹丞相都督委托惩罚鲁肃遮起来私自水寨擂鼓呐喊插满周瑜弓弩手幔子2。理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委托:请人或者机构等代办。

  调度:调用,安排。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一)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二)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是由周瑜妒忌诸葛亮,想出让他造十万支箭的办法陷害他引起的;然后诸葛亮找鲁肃帮忙,到曹营“借”到十万支箭;最后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简单概括段意

  一部分:(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起因)

  二部分:(3——9)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的准备,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经过)

  三部分:(10)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结果)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生字

  (二)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讲给家长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自读自悟

  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知人心)

  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知天文,晓地理)

  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哪对同桌想试试?真好,为你俩的勇气感到高兴。

  谁来评价一下?诸葛亮有个羽毛扇子,朗读的时候是否能加上这个动作……

  下面请大家看图来复述故事:课件──看图复述。

  八、小练笔:当谋士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诸葛亮,以致最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说你是周瑜身边的一位谋士,你会如何开导周瑜呢?

  谁愿意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正确对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真不小。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语句。

  2、有兴趣的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晓地理神机妙算

  识人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