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数学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例3。完成课堂活动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

  2.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估计的含义,感受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掌握初步的估计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估计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铅笔47枝、透明笔筒、白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今天上课前,想和大家做个小小的猜数游戏,愿意吗?我这里有一筒铅笔,请你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枝?看谁猜得准。

  学生猜,老师把学生猜的数板书在黑板上。

  生1:32枝

  生2:60枝

  生3:40枝

  生4:55枝

  生5:47枝

  生6:51枝

  ……

  师:到底这里有多少枝呢?我们把它倒出来数一数,好吗?

  师:××同学猜得很准。像刚才我们猜数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叫做“估一估”,也叫做“估计”。

  板书课题:较大数的估计。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引入,孩子们的学*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中去,激起孩子们学*新知的欲望。】

  2.探究新知

  (1)探索估计方法,理解估计含义

  师:在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常把它(出示笔筒中的铅笔)看做一个整十数,这个47,离几十最*?

  生:50。

  师:对,但50是这些笔的准确数吗?

  生:不是。

  师: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大约50。

  板书:大约50。生齐读两遍。

  师:在生活中,许多情况下,对数的要求不一定很准确,就可以用到估计。

  师:如果有2筒这样的,大约有多少枝?

  生1:100枝。

  师:3筒呢?

  生2:150枝。

  师:4筒呢?

  生3:200枝。

  师: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人说错,估得那么准确?

  生1:因为1筒大约50枝,4筒就是50+50+50+50=200(枝)。

  生2:因为1筒大约50枝,3筒就是3个50加起来,50+50+50=150(枝)。

  生3:2筒就是2个50加起来,就是100枝。

  师:太棒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要想估计4筒铅笔有几枝,需要先估计出几筒铅笔的枝数?

  生:1筒。

  师:1筒就是1份。(板书:1份。)我们先估计出1份有几枝,用它作为参考标准,再估计2筒、3筒有几枝笔,这样就容易多了,不会错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估计方法,被同学们在学*中发现了,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建立估计的思想方法。要先估出1份作为标准,然后再去推测其他较大的数,就比较容易了。】

  (2)学*例1

  师:下面,咱们再比较几种物品的多少。

  出示例1情景图

  师:这里有3堆水果,分别是什么?你要知道它们的数量,想用谁作标准?

  师:仔细观察,这3堆水果每堆大小是不是差不多?

  生:是。

  师:但个数是同样多吗?

  生:不是。

  师:你认为哪种水果的数量会多一些,哪种会少一些?为什么?

  生:因为橘子个头小,所以数量多;柚子个头大,所以要少一些。

  师:那到底有多少个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橘子1000个,柚子400个。

  生2:在1000下面画“√”,在400下面画“○”。

  学生小声附和“对”。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3:因为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是900个,橘子就是1000个。柚子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就是400个。

  师:原来他是从小朋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中得到的。咱们就来分析分析图上小朋友提供的信息,共同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读出小朋友的话)橘子和谁比?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其实就是橘子的个数比几多一些?

  生:比900多一些。

  师:这里的4个答案,哪个最合适?

  生:1000。

  师:对于××同学的回答,谁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师:(读另一个小朋友的话)柚子和谁比?其实就是比几少得多?选哪个答案合适?

  【设计意图: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通过老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可以使中等及中下等学生明白谁和谁比,明确估算方法,使优等学生思路更清晰。】

  师:为什么不在1000和400下面都用“√”或“○”表示,而在1000下面画“√”,在400下面画“○”?

  生1:因为题上说的是橘子大约多少个?画上“√”;柚子大约多少个?画上“○”。

  生2:如果都画“√”或“○”就分不清哪个数量表示橘子,哪个数量表示柚子了。

  生3:我们做题时要看清楚,不能画反了。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观察得那么仔细,完成得那么出色,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吧!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对较大数的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

  3.应用提高

  学*例3

  出示一张白纸

  师:这是什么?

  生:纸。

  师:1张纸有几面?

  生:2面。

  师:如果编页码时,这边为第1页,反过来为第几页?

  生:第2页。

  师:也就是说2页是1张纸,对吗?那么10页是几张纸?20页呢?40页呢?80页呢?100页呢?

  学生分别说出5张、10张、20张、40张、50张纸。

  师:那么120页有多少张纸?

  生:60张。

  师:140页有多少张纸?

  生:70张纸。

  师:那你知道咱们这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张纸吗?

  生1:我们看了页码,142页。

  师:如果看成整十数,大约是多少张纸?

  生2:大约70张。

  板书:70张。

  师: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这本书大约有多厚?

  生3:1cm。

  板书:大约1cm。

  师:那么700张纸大约是几cm?

  生1:大约10cm。

  生2:因为10个70是700,10个1是10,所以700张纸大约10cm。

  生3:因为1本书是大约70张纸,10本书就是大约700张纸,1本书大约1cm厚,10本书就是大约10cm了。

  板书:700张大约10cm

  师:700张再加700张,你知道是多少张吗?

  生4:1400张。

  师:猜猜看,1400张纸大约有多厚?

  生5:20cm。

  师:为什么?

  生6:700加700是1400,700张是10cm,再加1个700,就是再加10cm,所以是20cm。

  生7:因为700加700等于1400,就是10再加10等于20(学生用手势表示)。

  生8:因为2个700合起来是1400,2个10合起来就是20。

  板书:1400张大约20cm

  【设计意图:①先让学生搞清楚张数和页数,2页是1张。在后面的推理过程中,不至于把70张和70页混淆。只有分清概念,才利于后续教学。②由于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还没有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推理起来很困难,这里采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推理,既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又让学生经历了估算的推理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4.巩固练*

  轻松一刻。

  完成课堂活动1~3题。

  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对所学知识再认识,凸显教学重点,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教学的兴趣。

  2、通过“说一说”、“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用具:

  教具:CAI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0粒黄豆、10根火柴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畅游世界,进入科技之门,看看美丽而奇妙的世界!(播放CAI:出示图片)

  师:看了之后,你们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呢?

  生:(板书:生活中的大数)

  二、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1、说一说

  ① 由学生说出在准备100根火柴时,他是怎么数的?学生一起数,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出示CAI,板书:10个一是一十)

  ② 每人都有10根火柴棒,指几名学生收集火柴棒,并说出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③ 由学生说出准备100粒黄豆,是怎么数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

  2、数一数(课件显示:积木图)

  ① 学生先思考、讨论

  ② 教师指导(CAI:出示一排10个小正方体),每10个一排,共10排(学生一起数)。

  10个10排是100。(板书:10个十是一百)

  ③ 每100个是一层,一层层地数,数到900,10个百是多少?(出示课件)。10个百是1000。(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④ 现在由学生收集1000粒黄豆,并说出用什么方法?

  3、出示10个这样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学生们数,数到9000时,10个一千是多少?

  10个一千是10000。(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三、巩固练*

  1、笑笑带来的问题——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师示范:又叠上10本书)

  2、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出示课件:*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

  师:好,现在可以把你们课前收集的关于大数的资料和小组同学门交流一下。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明白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明白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白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好处。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大数的认识 。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明白什么?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透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新知做准备。透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学*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2)师: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2万)再拨下去呢……

  (3)师:9万再加一万是几万?万位满十,怎样办?(万位满10,要向前一位进1)那里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

  (4)师:根据刚才拨珠的过程想一想,万和十万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

  (5)师:十万有多大?(课件演示:小正方体由一→十→百→千→万→十万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引导学生思考“万位满十怎样办”,使学生自主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体会10个一万是十万。透过小正方体的累加过程,帮忙学生感受十万的大小,培养数感。】

  2.认识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

  (1)师:十万比万大,10个一万是十万,那还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两人合作研究。

  (2)学生两人一组研究。

  (3)汇报,学生能够继续用计数器数,也能够采用其他方式大数的认识。最终得出: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归纳“十进关系”

  (1)师: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师:读一读(从10个一是十,到10个一千万是一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迁移规律,在认识了计数单位“十万”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和“亿”,并把它们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二)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数级,体会“位值”的含义

  1.认识数位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万和千万能够换下位置吗?为什么?

  (2)师: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必须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3)说一说每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是什么。

  2.认识数级

  (1)读一读这些数位(有意识的领着学生四个一停顿),你有什么发现?

  (2)师:我国*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分成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就是个级,那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呢?(万级)亿位在哪一级?(亿级)

  3.体会“位值”的含义

  (1)师:北京有19612368人,在这个数中,有两个6,这两个6分别表示什么?(左边的6表示6个十万,右边的6表示6个十)

  (2)师:都是6,为什么表示的好处却不同?

  (3)师: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4)师:这个数内含几个数级?万级上是几?表示什么?个级上是几?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位顺序表的过程中,认识数位、数级,并结合现实情境,体会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就不同,即“位值”的含义。】

  三、巩固练*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页第1、2题

  【设计意图:做一做第1题,透过数数,帮忙学生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第2题透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教材第8页的两道练*,巩固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和数级的认识。】

  四、感受一亿的大小

  1.师:我们感受了十万的大小,那一亿到底有多大?

  2.画点体验:

  (1)如果给你1分钟的时间,猜猜你能画几个点?

  (2)计时体验

  (3)说说你画了几个点?

  (4)估一估,算一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与十万相比,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学生不容易感受到。因此,让学生在1分钟的时间内画点,并估算画一亿个点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例3。完成课堂活动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对万以内数进行估计的过程。

  2.能用估计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探索和理解估计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预测兴趣和能力,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估计的含义,感受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掌握初步的估计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估计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铅笔47枝、透明笔筒、白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今天上课前,想和大家做个小小的猜数游戏,愿意吗?我这里有一筒铅笔,请你猜一猜,大概有多少枝?看谁猜得准。

  学生猜,老师把学生猜的数板书在黑板上。

  生1:32枝

  生2:60枝

  生3:40枝

  生4:55枝

  生5:47枝

  生6:51枝

  ……

  师:到底这里有多少枝呢?我们把它倒出来数一数,好吗?

  师:××同学猜得很准。像刚才我们猜数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叫做“估一估”,也叫做“估计”。

  板书课题:较大数的估计。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引入,孩子们的学*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中去,激起孩子们学*新知的欲望。】

  2.探究新知

  (1)探索估计方法,理解估计含义

  师:在生活中,为了方便,人们常把它(出示笔筒中的铅笔)看做一个整十数,这个47,离几十最*?

  生:50。

  师:对,但50是这些笔的准确数吗?

  生:不是。

  师: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大约50。

  板书:大约50。生齐读两遍。

  师:在生活中,许多情况下,对数的要求不一定很准确,就可以用到估计。

  师:如果有2筒这样的,大约有多少枝?

  生1:100枝。

  师:3筒呢?

  生2:150枝。

  师:4筒呢?

  生3:200枝。

  师: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人说错,估得那么准确?

  生1:因为1筒大约50枝,4筒就是50+50+50+50=200(枝)。

  生2:因为1筒大约50枝,3筒就是3个50加起来,50+50+50=150(枝)。

  生3:2筒就是2个50加起来,就是100枝。

  师:太棒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要想估计4筒铅笔有几枝,需要先估计出几筒铅笔的枝数?

  生:1筒。

  师:1筒就是1份。(板书:1份。)我们先估计出1份有几枝,用它作为参考标准,再估计2筒、3筒有几枝笔,这样就容易多了,不会错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估计方法,被同学们在学*中发现了,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建立估计的思想方法。要先估出1份作为标准,然后再去推测其他较大的数,就比较容易了。】

  (2)学*例1

  师:下面,咱们再比较几种物品的多少。

  出示例1情景图

  师:这里有3堆水果,分别是什么?你要知道它们的数量,想用谁作标准?

  师:仔细观察,这3堆水果每堆大小是不是差不多?

  生:是。

  师:但个数是同样多吗?

  生:不是。

  师:你认为哪种水果的数量会多一些,哪种会少一些?为什么?

  生:因为橘子个头小,所以数量多;柚子个头大,所以要少一些。

  师:那到底有多少个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橘子1000个,柚子400个。

  生2:在1000下面画“√”,在400下面画“○”。

  学生小声附和“对”。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3:因为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是900个,橘子就是1000个。柚子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就是400个。

  师:原来他是从小朋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中得到的。咱们就来分析分析图上小朋友提供的信息,共同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读出小朋友的话)橘子和谁比?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其实就是橘子的个数比几多一些?

  生:比900多一些。

  师:这里的4个答案,哪个最合适?

  生:1000。

  师:对于××同学的回答,谁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师:(读另一个小朋友的话)柚子和谁比?其实就是比几少得多?选哪个答案合适?

  【设计意图: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通过老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可以使中等及中下等学生明白谁和谁比,明确估算方法,使优等学生思路更清晰。】

  师:为什么不在1000和400下面都用“√”或“○”表示,而在1000下面画“√”,在400下面画“○”?

  生1:因为题上说的是橘子大约多少个?画上“√”;柚子大约多少个?画上“○”。

  生2:如果都画“√”或“○”就分不清哪个数量表示橘子,哪个数量表示柚子了。

  生3:我们做题时要看清楚,不能画反了。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观察得那么仔细,完成得那么出色,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吧!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对较大数的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通过教师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

  3.应用提高

  学*例3

  出示一张白纸

  师:这是什么?

  生:纸。

  师:1张纸有几面?

  生:2面。

  师:如果编页码时,这边为第1页,反过来为第几页?

  生:第2页。

  师:也就是说2页是1张纸,对吗?那么10页是几张纸?20页呢?40页呢?80页呢?100页呢?

  学生分别说出5张、10张、20张、40张、50张纸。

  师:那么120页有多少张纸?

  生:60张。

  师:140页有多少张纸?

  生:70张纸。

  师:那你知道咱们这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张纸吗?

  生1:我们看了页码,142页。

  师:如果看成整十数,大约是多少张纸?

  生2:大约70张。

  板书:70张。

  师: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这本书大约有多厚?

  生3:1cm。

  板书:大约1cm。

  师:那么700张纸大约是几cm?

  生1:大约10cm。

  生2:因为10个70是700,10个1是10,所以700张纸大约10cm。

  生3:因为1本书是大约70张纸,10本书就是大约700张纸,1本书大约1cm厚,10本书就是大约10cm了。

  板书:700张大约10cm

  师:700张再加700张,你知道是多少张吗?

  生4:1400张。

  师:猜猜看,1400张纸大约有多厚?

  生5:20cm。

  师:为什么?

  生6:700加700是1400,700张是10cm,再加1个700,就是再加10cm,所以是20cm。

  生7:因为700加700等于1400,就是10再加10等于20(学生用手势表示)。

  生8:因为2个700合起来是1400,2个10合起来就是20。

  板书:1400张大约20cm

  【设计意图:①先让学生搞清楚张数和页数,2页是1张。在后面的推理过程中,不至于把70张和70页混淆。只有分清概念,才利于后续教学。②由于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还没有学*三位数的加减法,推理起来很困难,这里采用直觉思维,引导学生推理,既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又让学生经历了估算的推理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4.巩固练*

  轻松一刻。

  完成课堂活动1~3题。

  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对所学知识再认识,凸显教学重点,通过评价自己和他人,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和一万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万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片,创设情境,体会生活中有大数。

  老师:同学们,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你们想不想一起看一看?紧接着播放纪录片《北国温泉》的片段,出现一系列大数。

  老师:看完北国温泉的简介,同学们心里面在想什么呢?觉得咱们的北国温泉怎么样呢?学生脱口而出:很美!游客很多!

  老师:北国温泉风景独具风格,在刚才的片中用到的一些大数就说明了这一点。刚才片中出现的一些数,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大数的一个实例,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课前都调查到了哪一些大数?

  学生:很兴奋地走上讲台(有的已经提前将用数码相机拍到的照片、录像储存到老师的课件中),介绍:我这是在爬山,那儿的台阶一共有1999级!我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千多人!我知道一年有365天

  在学生兴奋地说完后,老师及时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1.设疑

  老师依次出示大正方体模型、小正方体模型问:这是什么?请你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大约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众说不一时,问:你能用什么办法才能准确地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2.探究

  组织学生分6小组进行学具操作。每组准备10条长方体(每条里面含10个小正方体)、一个大正方体。

  老师:每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请进行小组合作,把这100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与大正方体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100个小正方体刚好是大正方体的一层;有的说一面有100个,大正方体有6个面,一共是600个;有的说这个大正方体里面应该是1000个小正方体,不是600个,你漏了中间的芯了等等。

  3.验证

  老师:到底谁的发现更准确,想不想验证一下呢?借助课件演示:出示一层是100个、二层、三层、十层,组织学生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一千个,刚好和教师出示的大正方体模型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千个小正方体的模型。(板书:千)

  4.感受一千的实例

  在学生对一千有了初步的概念之后,老师及时将10本数学书(一本约100页)一本一本地摞起来,让学生感受一下一千页的书有多厚并及时进行爱读书、爱学*的思想教育。紧接着播放本校小学生(约一千二百人)做广播操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约一千人的场面究竟有多大,使学生对一千到底有多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学生在观看时,特别投入,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惊叹!哇!这么厚!这么多人,我在哪儿?)在学生观看完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让学生进行逆向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一千二百人排成方阵进行广播操比赛,每100人站成一个方阵,要站成几个方阵?同时为后面的发展题(估算今天大约来了多少个听课的老师?)做好铺垫。

  5.认识万,并感受一万的实例

  以一千个小正方体为单位,演示课件,组织学生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紧接着选播介绍万人大会堂、万里长城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一万有多大,并及时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三、练*设计

  在这一练*巩固环节中,为了再一次掀起课堂的学*高潮,我在课件中做了如下设计:每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作为奖励,大屏幕将会播放一小段电影片段,学生在欣赏实景的同时,又再一次感受到大数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感。整个练*设计分三个层次,由易到难:

  1.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

  2.比一比:东方明珠电视塔相当于几个新建高层的高度?珠穆朗玛峰相当于几个鼎湖山的高度?

  3.估算:用刚才分方阵的方法,估算一下今天大约来了多少个听课的老师?

  四、课堂总结

  老师:同学们,你瞧!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认识了两个比百更大的的数位:千、万,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许许多多比万还要大的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生活中调查,你将会有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29页的涂一涂:(题目做了一下变动)用水彩笔涂一幅你最喜欢的图案,然后数一数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方格,要求既要好看,更要好数。

  六、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

  ... ... 万千 百十 个

  十个千是一万十个百是一千

  一万里有十个一千一千里有十个一百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教学的兴趣。

  2、通过“说一说”、“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教学用具:

  教具:CAI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0粒黄豆、10根火柴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畅游世界,进入科技之门,看看美丽而奇妙的世界!(播放CAI:出示图片)

  师:看了之后,你们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呢?

  生:(板书:生活中的大数)

  二、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

  1、说一说

  ① 由学生说出在准备100根火柴时,他是怎么数的?学生一起数,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出示CAI,板书:10个一是一十)

  ② 每人都有10根火柴棒,指几名学生收集火柴棒,并说出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③ 由学生说出准备100粒黄豆,是怎么数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

  2、数一数(课件显示:积木图)

  ① 学生先思考、讨论

  ② 教师指导(CAI:出示一排10个小正方体),每10个一排,共10排(学生一起数)。

  10个10排是100。(板书:10个十是一百)

  ③ 每100个是一层,一层层地数,数到900,10个百是多少?(出示课件)。10个百是1000。(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④ 现在由学生收集1000粒黄豆,并说出用什么方法?

  3、出示10个这样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学生们数,数到9000时,10个一千是多少?

  10个一千是10000。(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三、巩固练*

  1、笑笑带来的问题——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师示范:又叠上10本书)

  2、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出示课件:*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

  师:好,现在可以把你们课前收集的关于大数的资料和小组同学门交流一下。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导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导学难点:

  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子白板、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学具:三角板、活动角。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兔请我们二(2)班的同学参观他们的新房子,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房子是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房子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引入: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理念:用情景引入,创设生动的小白兔的家,帮小白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学*,而且富有童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积极性。]

  二、预学

  1、角不仅藏在图形里面,还藏在校园里面,你还能从校园的图形中找出一些角吗?(出示校园主题图)

  先让学生说说那里有角,课件再演示。

  鼓励学生: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把这么多的角都找出来了。

  2、校园里有角,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方,也有角,你还能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图片:剪刀、吸管、水龙头。

  师小结:看来角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

  [设计理念: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3、出示导学单。

  ①找一找:拿出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仔细观察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画一画:试着画一个角,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③变一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角变大,让角变小?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师指导。

  三、互学

  全班交流、梳理盲点。

  认识角:

  (1)学生齐读第一条自学小贴士。

  师: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

  板书:顶点

  师:你再摸一摸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线,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板书:边

  (2)教师总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边说边画:边

  顶点

  (尖尖的)边(直直的)

  (3)学画角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角的许多小知识,想知道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哪位同学们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个角呢?

  指名画角、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画角

  师:你愿意把你画角的方法讲给其他同学听吗?

  课件:先画(),再画()

  注意: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设计理念:画角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采用先“放”再“扶”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自我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再次加强学生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并让他们在展评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角的大小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角,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让这个角变大?

  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在一起商量商量,怎样让这个活动角变大?

  生1:我把两边的纸条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师:角变大了,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大了,你能用手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师追问:角变大了,边有没有变化?

  师:相反,你还有什么办法让角变小?

  生1:把两边的纸条合拢,角就变小了

  师:你能指一指,是角的哪个地方变小了?

  生用手指,角变小了,边有没有变化?

  老师用活动角演示:师拿一个活动角,慢慢变大之后,再减掉两条边的一少部分纸条,看一看角的边,有变化吗?

  (5)红角与蓝角的争论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6)儿歌总结帮助记忆

  小小角儿真好看;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千万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大小怎么辨;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评学

  1、判断角(见课件)

  2、到创设情境小兔的新房中,再次完整地找角。

  3、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

  4、用小棒摆角:摆一个角至少要几根小棒?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五、欣赏生活中角的图片。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并在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出示五角星)

  生: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星送给这节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白板批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

  师:你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聪明,老师今天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白板插入视频)仔细观察,你在校园中能找出藏着的角么?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注)

  师:看来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校园,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它吗?现在把你在生活当中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灯片演示)

  2.结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动一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剪刀 三角板

  师: 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么?谁上来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生1: 角尖尖的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看到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 边)《白板批注》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呢?

  〖活动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制作角

  师: 我们现在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课前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硬纸条,按扣下面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活动角。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逐渐合拢活动角,并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白板演示角变大,角变小)

  生:

  师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们现在每人做一个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角的顶点要对齐,一条边也对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的大小?到底谁说的正确呢?大家仔细观察,

  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五〗 画角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现在在自己的练*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师示范画角边说明,重点突出“先画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并出示儿歌。板书:

  三、课堂小结,巩固练*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儿歌)

  2.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幅有角的图画。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老师在关键处启发诱导,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高学生感官上的效果,激发兴趣,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1、授课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本第38~39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制定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对初步认识角有表象基础。

  四、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一张长方形的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贴图片。图片中有红线勾画出的角。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体上有角?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一一回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这几个物体上有角吗?(出示实物,请学生来指一指。)

  4、(预设:学生可能指对,直接进入环节5。亦可能指错进入本环节)

  师:刚才有同学指的是这样一个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个点。想一想怎样才能将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学生重新指角)

  5、师:这一次,大家指角的时候,不单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的图形(师示范画出来)。

  6、师:它们就是我们数学王国图形家族中的角成员。刚才大家指的这个点与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板书,一起口述一遍)

  7、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弧)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学生书空)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8、(练*)师:我们这里来了一些小客人,都说自己是角,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第1题)先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纸折个角呢?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10、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自己也动手折了角,现在我们要把角的样子画下来,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11、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七、板书

  顶点 边 边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 cm)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 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 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到最后的开放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这些测量结果都是以什么作单位的?(厘米)板书:厘米,孩子们读一遍,现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吗?(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我们吃的黑米、红米、小米、大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面对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孩子们,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

  1、1厘米有多长?

  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师:尽管我们用尺子可以去测量的物体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看的?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我们了1知道厘米的长度,也找出了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划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师:孩子们,刚才通过我们观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说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在上课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了吗?说说第二个,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兴趣。)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具名称 1角硬币 三角形学具 回形针 小刀 小方快

  (长、宽、高都是1厘米)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 ,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课本,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课本的宽有多少,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第一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2、操作方法的指导:

  ①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②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3、学生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得出结论1]

  5、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如:每组中都选用“回形针”量的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6、启发学生思考:在量数学课本的宽时,想要得出相同的结果应该怎样办?[得出结论2]

  第二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封面图片(课前准备)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生: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为5个“回形针”长,而铅笔盒封面图片也是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①因为选用不同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②测量时,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并说明图意:有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这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题。

  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和“高”。

  ②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测量方法指导(与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设计意图: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使测量变得更简化】

  3、“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为过渡到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做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关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厘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1、÷=÷=

  表示把()*均分成()份,表示()里面有()

  每份是()。个()。

  2、63÷7=56÷8=72÷9=

  口诀:口诀:口诀: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掌握“*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均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均分”的过程,感知“*均分”的概念,掌握“*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均分。

  6.练*:“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均分;第3题是*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把6块糖*均分成3份,每份2块。

  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内容及学*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参与完成。“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

  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

  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0.18÷95.2÷0.26.9÷0.31÷0.5

  7.2÷0.728.25÷0.50.35÷0.57.4÷0.1

  二、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2、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4、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6、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小明的提示列式计算。

  (因为付钱时,一种情况付到角,另一种情况付到分,由于本题的单价是2.50元,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3)提问:每一步在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探索一题多解。根据小红的提示,也可以先算出*均每人用了多少吨?再算出*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2、一只蜻蜓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3、用一部收割机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5公顷,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62.4公顷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4、小结:一般情况下,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

  五、教学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问题跟老师或同学交流?

  2、出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考考同桌。

  六、作业设计:练*六1-5题。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与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的欲望。】

  二、 合作学*,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三、 实践应用,练*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 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 学生动手量一量。

  (2) 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 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1) 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 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 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1、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教师投影一把尺子)请大家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 cm)

  (二)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1) 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 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 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那在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0刻度开始) 画的时候注意什么呢?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具名称 1角硬币 三角形学具 回形针 小刀 小方快

  (长、宽、高都是1厘米)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 ,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课本,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课本的宽有多少,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第一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2、操作方法的指导:

  ①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②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摆直。

  3、学生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得出结论1]

  5、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如:每组中都选用“回形针”量的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6、启发学生思考:在量数学课本的宽时,想要得出相同的结果应该怎样办?[得出结论2]

  第二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封面图片(课前准备)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生: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为5个“回形针”长,而铅笔盒封面图片也是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①因为选用不同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②测量时,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并说明图意:有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这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题。

  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和“高”。

  ②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测量方法指导(与前面有所不同): 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设计意图: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使测量变得更简化】

  3、“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为过渡到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做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关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厘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简单的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与一年级下册相比,本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它们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本课在内容的选择上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对周期排列规律的了解,我充分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图形循环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羊村要过羊羊儿童节,邀请我们去参加,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请了小精灵聪聪和我们一起去,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跟随着聪聪,我们现在来到羊村大门口,羊村的大门可不是一般的大门,它上面设计有密码,现在聪聪已经把前三组密码输入进去,再输入第四组密码大门才可以打开,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打开它吗?(出示羊村门口图片)

  生:有。

  师: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前三组密码,它的排列有没有规律,然后才出第四组密码。

  生:前三组分别是1、3、5、7重复,所以最后一组也是1、3、5、7。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了密码,现在大门已经打开了,喜羊羊和村长已经出来迎接我们了。

  村长说:欢迎你们来到羊村,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吧

  首先我们来到沸羊羊家,沸羊羊把家里打扮的可漂亮了,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沸羊羊家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是怎么排列的?

  生:窗帘是一条白色一条黄色一条白色一条黄色排列的。

  生:灯笼是两个红色一个黄色两个红色一个黄色排列的。

  生:桌布一块蓝色一块白色一块蓝色一块白色排列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很自然、很亲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参观完沸羊羊家我们来到美羊羊家。美羊羊也把自己家装扮一新,大家说美羊羊家漂亮吗?(出示美羊羊家图片)

  生:漂亮。

  可聪聪却说:美羊羊你是怎么设计的,一点规律也没有。

  美羊羊说:我设计的有规律呀!

  聪聪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帮着聪聪找一找规律呢?

  1、出示课件墙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图形?

  生:圆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五角星

  师:很棒。那你发现这些图形的排列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的进行讨论,听清老师的要求:

  讨论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说,如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2)待会儿汇报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开始吧!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每一斜行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生2:横着看,第一行的第一个圆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的图形都向前*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二行,第二行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三行;第三行的第一个三角,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向前*移一格,就变成了第四行。

  生3: 竖着看……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用课件演示)

  小结:你们发现的规律都对,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做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师:小朋友真棒。我们已经发现了墙面排列的规律,咱们再看看美羊羊家的地面颜色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出示地面课件

  地面的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

  学生汇报 : ……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横着看、竖着看、倒过来看、再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参观完美羊羊家,接着我们来到懒洋洋家,懒羊羊为大家准备了好吃的水果,可是懒羊羊只准备了三组水果就睡着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懒羊羊把第四组水果摆出来呢?

  1、懒羊羊家图片

  师:首先大家观察这些水果排列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然后用自己手上的水果卡片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反馈:点一名学生到上面来摆。

  大家摆的和这位同学摆的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2、吃完水果我们又来到喜羊羊家。(出示喜羊羊家图片)

  喜羊羊家举办了一个小小智力赛,我们也来参加一下吧。

  (1)我爱数学 学我爱数 数学我爱 ( )

  (2)1234 2341 3412 ( )

  (3)书本练*二十三第1题。

  (4)创造循环规律。

  3、时间过得真快,小朋友快要离开羊村了,羊羊们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咦,美羊羊怎么哭了,可能她有点舍不得大家走,那你们来当一当小小设计师,创造一块有规律图案的手帕送给美羊羊吧,就当是留给羊村的礼物。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了,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数学和咱们的生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古代,古人们就利用数学的`规律创造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出示课件:可以清心也)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段有规律的文字,在有规律的书声中结束数学探秘之旅。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他,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的印象,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评价方面,有学生自评、互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是有用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1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3×8=24 28÷4=7

  二、学*新知

  1、摆小棒认识倍

  第一行摆:2根

  第二行摆:3个2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8里面有(2)个4,

  第二行的圆片数目是第一行的圆片数目的.(2)倍。

  8÷4=2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法?(除法)为什么?

  一倍数就是每份有几个,倍数就是就是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也就是*均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三、练*(46页情景图)

  1、鹅( )只 松鼠( )只 孔雀( ) 小猴( )小鸟( ) 小鸡( )

  2、摆一摆,圈一圈,再填一填。

  1)鹅是松鼠的几倍?

  就是问6是3的几倍。谁是一倍数?松鼠的数量是一倍数。即把6*均分,每3个1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可以说成6里面有几个3?

  2)小鸡的数是松鼠的几倍?

  谁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2?

  3、说一说。每一题找出总数、一倍数。列式。说明算式的含义。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找准一倍数,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四、巩固练*

  1、老鼠是猫的几倍?(猫是一倍数,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 ,用除法计算。)

  蜻蜓是蝴蝶的几倍?(蝴蝶是一倍数,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2、淘气的身高是机灵够的身高的几倍?

  机灵狗的身高是一倍数,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3、天气调查。

  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雨天的天数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3)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活动角、三角板等。

  学具:制活动角的学具、三角板等。

  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贯穿始终的问题情景,运用设疑、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1、 师:这节课,老师从图形王国带来了4个图形朋友,瞧,他们是谁?(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 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如果把三角形的一条边擦掉,,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指名学生回答)

  3、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小朋友们预*的真仔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图形王国,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后,是一个什么图形?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达到了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 引导探究

  1、初步感知角。

  (1) 师:这些角可喜欢玩捉迷藏了,它们到底躲在哪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比比看谁找得多?

  (2)师生群动,找寻教室里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

  (3)小组汇报:我们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角?

  (4)师:其实,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快来看 (课件出示),找一找剪刀、可乐瓶、水管上哪儿有角?

  (5)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表面上的角,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长什么样?(学生互相交流,选派组长汇报。)

  生:角都是尖尖的,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小结:这个尖尖的地方数学里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6) 摸一摸

  师:拿出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用自己小手摸一摸,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1)学生摸角

  (2)汇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把学生对角的认识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判断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特点,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是不是能用刚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练*)要求学生判断所出示的图形是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在认识角的基础上,及时巩固练*辨别角,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3、画角

  (1)学生自由画角,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方法一、先画边,再画顶点。方法二、先画顶点,再画边。方法三、先画一条边,接着画顶点,最后画另一条边。)

  (3)(课件演示画角方法)

  师:老师请了电脑博士教大家画角,仔细看看吧。注意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

  (4)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画角。

  (5)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6)课件展示《画角儿歌》,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眼看、手动、心记、脑思、口说去感知角,并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角的几何形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游戏。

  (一)数角。

  (课件展示数角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还会画了角,接下来,我们来轻松一下,玩一玩数角游戏。看谁眼力好。

  (二)做角游戏,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学生拿出做活动角的学具,做一个活动角。

  2、把角的两条边拉一拉,合一合,在玩的过程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3、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对角大小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渐领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巩固练*。(课件展示)

  1、比一比哪个角大?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角。

  设计意图:

  (练*由浅到深逐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五、拓展练*。

  沿着一条直线划去长方形的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数学网!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均分”的含义,掌握“*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均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均分”的过程,感知“*均分”的概念,掌握“*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 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均分。

  6.练*:“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 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均分。

  ③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

  三、运用拓展,理解*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二第一题 。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均分;第3题是*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二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 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 均 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把6块糖*均分成3份,每份2块。

  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特殊规律,使学生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再认识,再分析,将列表的过程更优化。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谈话:“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周,你们可以称呼我?今天需要我们共同配合,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为了表达谢意,我为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快来猜一猜,有多少?(5…)太少了?(50…)多了,(40…)少了(45…)差不多了,(46…)恭喜你,答对了,下课就由你发给同学们。

  2、喜欢数学吗?数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你们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向你们推荐一种有趣的问题------鸡兔同笼。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出示问题:“鸡兔同笼,有5个头,1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1)你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2)请你们猜一猜将鸡、兔可能是几只?(……)

  (3)把你猜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4)板书学生的过程

  鸡 1 2 3

  兔 4 3 2

  腿 18 16 14

  (4)评价:从尝试简单的开始,一个一个的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方法多么简单啊?如果我们再横竖加上几条线,就成了美观的表格。看来,列表来解决这类问题还确实简单,如果现在将鸡兔的数量增加,还能解决吗?(重点引入列表)

  2、出示:“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几只?”

  (1)自己先想一想如何利用列表来解决?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3)独立完成列表。

  (4)汇报想法和过程

  小组1:逐一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腿多了,说明什么?兔子多了,怎么办?)鸡有2只,兔子有18只,那么就有76条腿,一只一只地试,学生把试的结果列成表格。

  通过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每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子,相应减少2条腿,)

  小组2:跳跃式列表------假设鸡有1只,兔子有19只,那么就有78条腿,要比54条腿多的多,因此,兔子的只数也可能多了很多,但是鸡的只数可以不用一只一只依次递增,而是从猜一只到猜5只(或者其它几只),当腿的条数在50到60之间,(提出问题:兔子可能是几只?到底是谁估计的更加接*呢?)

  引导发现:这样就减少举例的次数。并通过数据的调整来优化解题策略。

  小组3:取中列表------假设鸡兔各有10只

  小组4:方程

  小组5;奥书班中学*过算术方法(让孩子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三、适时反思,掌握策略(两题任选其一)

  “同学们,鸡兔同笼”

  1、观察三种列表的方法,比较异同?

  2、谈一谈;你们有什么感受?

  四、深化练*,拓展延伸

  1、课后练*1、2、3(比较不同-----答案是否唯一)

  2、通过今天的学*,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十六、第3题、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复*引入。

  (一)教师拿出一个公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为什么是同一个玩具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呢?

  学生回答: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教具,让学生说出名称。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为下面学*观察立体图形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教学例2

  1.观察长方体的形状。

  师:小英、小刚、小强三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观察一个长方体。

  师:跟上节课学*的一样吗?也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的形状吗?

  生:不是。

  师:这三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生:小英在侧面观察。

  生:小刚在正面观察。

  生:小强从上面观察。

  师:老师给他们拍了个照片,瞧,照片出来了,动动脑筋,这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到的?

  生:第一张是小英拍到的。第二张是小刚拍到的。第三张是小强拍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小英是从侧面看的,因为小刚是从正面看的,因为小强是从上面看的。

  师:说的真棒,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2.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和球) 。

  (1)合作探究,直观感知。

  小组活动:将立体图形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2组内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3.全班交流。

  (1)观察正方体。

  小组活动:将正方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都是正方形。)

  (2)观察圆柱体。

  小组活动:将圆柱体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图形不一样?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圆柱体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长方形,从上面看是圆形。)

  (3)观察球体。

  小组活动:将球摆放在桌子中间,组内同学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我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圆形?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球从每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

  4.小结。

  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位置看过去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将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直观地感受到每种学过的立体图形正面、上面、侧面的形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知识应用。

  (1)连一连。

  小乌龟、小狗、小鹦鹉在观察冰箱,它们眼中的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教师连线。

  (2)填一填。

  长颈鹿和小猴子也来观察冰箱,这次老师在冰箱上放了一个饼干盒,长颈鹿从上面观察,小猴子从正面观察,它们眼中的的冰箱又是什么样的?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练*使学生掌握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教学例3

  1.(1)猜猜看。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 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1)猜一猜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是长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汇报交流。

  (3)讨论: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小结: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形,还可能是圆柱体。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探索和应用知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总结:只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不能判断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

  1.完成教材第70页练*十六的第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十六的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一看,把自己看到的形状在练*本上画出来,并说一说看到的形状,最后独立完成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随时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去,从实物到图片,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五、课堂作业:第71页练*十六,第5题。 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摆组合图形, 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主要是结合教材*题有序地进行。

  1.复*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题引导学生复*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复*“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线段”的知识。

  (1)复*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二年级下册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游戏法。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指名说一说地图上怎样确认东、南、西、北?

  2、教室的东、南、西、北各在你的哪一面?让学生指一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灵武的某个街道的*面图,有一位老爷爷送孙子从学校出来,迷失了方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这位 老爷爷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生:愿意。

  师:同学们各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帮助这位老爷爷辩清方向。

  三、自主尝试,探究兴趣。

  1、从已知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看看有哪些建筑物?说一说学校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各有哪些建筑物?

  (2)完成填一填。

  体育馆在学校的( )面,商店在学校的( )面,医院在学校的( )面,邮局在学校的( )面。

  2、探究新知,辨别其余四个方向。

  师:你认为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生:北西方向。

  生:西北方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又偏向西面,所以是西北、北西也对,但*惯上叫西北。

  师:你说的很对,也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3、合作交流:

  小组商量:其它的三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4、巩固新知。

  全班交流拐角四个建筑物的方向。

  四、引出方向板。

  师:同学们以后如果迷了路,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辩明方向呢?

  生:看太阳、北极星、指南针

  师: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很快辨别八个方向,同学们想不想学*呢?

  生:想。

  (1)教师出示方向板,介绍方向板的用途,然后给每人发一个方向板(给定一个方向),根据刚才的辨认结果,在方向板上试着填写出其它的七个方向。

  (2)同桌互相纠正方向板,填写正确的互相给一个喜欢的奖励。

  五、运用方向板。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向板,指一指教室里的八个方向。

  2、找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利用方向板指一指各自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有哪些朋友?

  3、做游戏:(教师给学生发一些卡片,根据卡片上的内容,找相应的位置并进行评价)

  4、同桌交流:说一说教室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哪些物体?

  六、巩固提高,深化新知。

  1、指名说:

  A、说一说我们的首都在哪里?我们的家乡在哪里?B、用投影仪出示中国行政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

  2、小组交流。

  A、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B、大致在北京的东北方向。

  C、 大致在北京的东南方向。 D、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七、教师小结:

  1、本节课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对老师有哪些建议?

  2、同桌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八、布置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到操场上看一看,记一记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可以用文字写也可以画出来)下一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观察的`仔细,谁辨别的准确。

  教学反思:

  1、整个教学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教师始终没有指明新知,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

  2、教学能抓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利用老爷爷迷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助老爷爷辨别方向,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找出正东、正北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引出四个拐角的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再由辨认一个方向、一个物体或人到辨认一个方向有几个地方或人,层层深入,使学生学*的新知不断深化。

  4、教学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让学生找朋友、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操场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物体等,让学生学会辨别方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不但学会在教室内、地图上辨别方向,而且还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辨别方向,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树立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大家可能都认识,上学期学*统计的时候就出现过!当时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发现了这些数学信息。那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数学信息呢?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2、师:最后我再来考你们一道题目,小朋友今年6岁了,妈妈36岁了,你知道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吗?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动力,提高学*兴趣,从而主动地学*新知识】

3、在   里填上“>”“<”或“=”。

2千克 2000克                   5千克      4900克

800克 1千克                    2500克    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学*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3.师:大家已经学*了1~5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1)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各是什么?用小圆片摆一摆,表示出题目中的意思.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3)问:要求3个4棵是多少,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该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 (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4、我们已经学*了“求几个几” 的文字叙述题和应用题.其实把文字叙述题加上不同的事情就是不同的应用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计算用乘法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3、培养学舌功能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合作交流能力

  教具课件:

  教科书第44页游乐场情景放大图或课件,以练*九的第2题为基本内容的乘法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乘法乘法运算的意义

  准备

  1.出示游乐场情景图。画外音:小朋友们到公园里见到过哪些娱乐活动?我们来看这些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画面。

  2.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适当给予启发引导:有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坐小火车,这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呢?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

  (1)算一算: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过山车上坐了多少人?5个观缆车吊厢里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新课

  1.摆图形游戏。

  谈话:同学们会用小棒摆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小树、小伞、房子、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现在开始摆图形。

  2.交流。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为单位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3)请各组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乘法。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2)说明: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提问: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 3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接着在6和3中间写上,向学生说明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先写/,再写。 ③把乘法算式写完整。告诉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告诉学生: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

  这个算式怎样读?(三乘六等于十八)

  4.尝试。

  (1)请学生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

  学生完成了乘法算式之后,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实践应用

  1.教科书第46页的做一做。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明确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荡秋千?的问题之后,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给学*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加法算式可能出现2+2+2+2和4+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说得有理,就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练*九的第2题。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乘法算式的读法。

  4.练*九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直接填书上。完成后同桌交换互相检查评价。

  5.练*九的第4题。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数几,再根据图意填写乘法算式和读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之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填写的乘法算式,并互相检查是否全填写正确。

  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学*,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乘法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每个小朋友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乘法的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十七中一些*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