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1 00:00:00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师:国庆节快到了,田老师做了一面**,**上有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认识。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索

  1、阅读课本38页的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图中都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其实这幅图中还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日常生活中的角。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教)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抽象角,建立角的表象。

  (1)如果把这些物体去掉,只剩下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呢?再用手比划比划。

  (2)出示抽象的角。

  这就是数学上的角,这些角一样吗?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同桌说一说)尖尖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直直的线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

  5、利用活动角创造角,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四、学*检测、自主探究。

  1、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拓展探究。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体会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观察操作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稳定性

  教学难点:高的画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在画中建立概念

  其实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现在请你把心目中的三角形画下来。

  展示作品。

  2、交流中完善概念

  三条线段怎样画才会是三角形?

  由3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延伸中强化概念

  不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就能确定一个三角形。

  4、介绍各部分名称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1、设疑

  为什么要把篱笆围成这种形状?

  2、操作

  围一围、拉一拉、比一比小结: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3、欣赏

  三、三角形的高

  1、初认高

  回忆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

  其实在三角形中,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再识高

  移动顶点,找高。

  旋转三角形,辨高。小结:只要是从顶点向对边做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还有其他高吗?

  3、画高

  ① 画AB边上的高。

  展示学生作品。

  画高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结:看来我们的高不仅要垂直、要从顶点出发,还要注意所画的高与底要对应。

  ② 再画出AC边上的高。

  ③ 在指定底上画高。

  四、课堂总结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5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

  1、做练*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学*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7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xx年5月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通过电脑动态展示,复*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二、感悟抽象建立表征

  1.师:我们学过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说一说你见到的物体中,有哪些面是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板、三角巾、房梁等。)

  2.做练*纸上的*题。做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题中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由否定例证突出“围成”、“线段”这些词。)

  3.师: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4.讨论后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课件展示图形)

  (1)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请看整个三角形,3条线段(边)围成三角形,除了原有的线段(边)之外,还有了些什么?(还有了角、顶点。)

  (2)请指出图中的边、角、顶点。(注意学生指的是否正确。如“边”是连接两个端的线段;“角”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之间所夹的*面部分,“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端点。方向方位都不能指错。)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三、回归生活感悟特性

  1.小实验:

  (1)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轻轻地拉两个图形。

  师:各有什么感觉?(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三角形拉不动。)

  思考:其中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道理?

  (2)师:(拿出一张容易活动的椅子)这张椅子前后晃动。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修好。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张椅子不再晃动?师生共同用木条钉椅子,并指引学生看到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椅子就不晃动了。

  小结: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3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师:三角形的这种“形状不变的稳定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三角形的分类

  (1)电脑显示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自学课本P136

  (2)学生动手操作(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结: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画图操作感悟关联

  1、复*“垂线、垂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第137页“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的底”。

  3、画“高”。

  (1)理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2)确定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图略:

  (3)用三角板画垂线

  操作程序:①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底(对)边重合。

  ②将三角板沿底(对)边向前*行移动。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

  ③左手按住三角板,右手画垂线。

  (4)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只将三角板摆好,垂线暂不画。

  4、教学“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

  (1)让学生找出“顶点”和“垂足”,以及“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通常画成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学生画高时,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3)用直尺量这条高的长度。

  五、游戏——摸三角形

  (1)摸一个直角三角形,摸好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2)摸一个钝角三角形。

  (3)摸一个锐角三角形。

  六、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指一指、玩一玩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角有大小。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尺、活动角和*题卡。学生准备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一、导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看!它是谁?(教师出示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些图形它们一样吗?为什么?

  生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生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你说的有道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王国里去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知识入手,抓住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及好奇心,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可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好的学*氛围。】

  二、研学: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找角。

  (1)师:到底什么是角呢?角国王在城门口设了三道关口,有没有信心闯过去?请看第一关:认角。(课件出示)看米老鼠将军给我们提出什么问题了?(课件出示问题:“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请和同桌说一说。(同桌活动说,课件播放轻音乐)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3)指3个实物图的角

  师:老师这也找了三个角,你们想不想看?请看!(课件展示)你们知道角在哪里吗?给老师指一指,并把它请出来,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2、认识角。

  师:这三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同桌讨论

  (2)汇报。师点拔

  生1:都有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们就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课件展示)

  师:一起来看看,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生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

  3、闯关练*一:下列图形是角比“√”,不是角的比“×”。(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都了角认识吗?如果能完成下面的闯关练*,你们就能顺利地进入第二关了,有没有信心?

  【设计意图:教师的这一练*的设计,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二)画角

  1、试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闯关成功,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请看要求(课件出示)你能在这张纸上画一个角吗?

  2、指名画角,让学生评价。

  3、示范画角(课件展示)

  师:想不想听正确的画法?请看:先画一个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线,这是它的另一条边。

  4、再画角。和老师比赛

  5、介绍名称及读写法。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6、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画角、给角取名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7、闯关练*二: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你用弧线标出来,并数一数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将学*主动权放给学生,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几何教学的直观性。并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情况】

  (三)玩角

  1、玩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故意藏起来)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玩的?

  生:想!

  (课件展示)师:看老师玩,说发现什么?

  生:角会变大、变小。

  师: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角的边拉开,角就变大,角的边合拢,角就变小。

  师: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指名说,只要有接*的答案都要给予肯定)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师:你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老师的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有大小并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的能力,在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口有关。】

  3、闯关练*三:小小裁判长,对错我会判。对就在()里画,不对就在( )画。

  三、固学:走进智慧岛、巩固提升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多少个角?

  四、延学:联系实际、内化延伸

  1、如果我是角。(学生介绍角)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生: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2、联系实际,欣赏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展示)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设计意图: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拓展延伸:利用手中的工具,在小组里想一想,怎样比较哪个角大?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目的是给这节课的合理安排留了机动时间,同时也可以使这节课的结构看起来更加的完整。】

  板书设计: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找角—指角—辩角—画角—标角和数角—玩角这样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具体反思如下:

  (一)联系生活,抽象出角的图形。《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学时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找起,通过指一指的`过程,让学生在张开的剪刀、每天带的红领巾、时针分针成角的钟面上找角,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实物上的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抽象出角的形状,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这时及时组织学生观察、对比、讨论:“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名称--顶点、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设计“判断”练*,通过辨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欣赏我们生活周围物体上的角,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画角,探究、体验和感悟方法。低年级的孩子要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一个角,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后,再听一听、看一看正确的画法,最后根据正确的画法再次画出一个角。这个过程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两次画角的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画角的方法)的形成,这也正是《标准》中提倡的重要学*方式。

  (三)观察玩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开口有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课件展示角的打开和合拢的过程两次,体会角有大小并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四)因材施教,调整教学设计。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而本节课内容多、任务重,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小小的调整,把“比较角的大小”放在课外延伸拓展上,既给这节课的合理安排留了机动时间,同时又使这节课的结构看起来更加的完整。

  虽然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多,但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方面有所欠缺,要想小组合作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序进行,这离不开老师*时的培养和活动前的一些明确的要求,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加深对所复*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

  1.填空。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水*。]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l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

  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 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 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吴昌军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5、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教法:引导、点拨、探究

  学法: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课件出示64页例题图)看!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说说这幅图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面图形吗?其实,在这些*面图形中还藏着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并配有动画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去学*)

  二、认识角

  1、感知角。

  摸角:

  *请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个角,摸一摸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角的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这部分呢?(**的,直直的)

  *谁再来说一说?

  2、介绍角并画角。

  *老师就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依据三角尺其中的一个角画)

  *刚才同学们摸着尖尖的地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标:顶点)

  *刚才同学们摸着**的地方,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标: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3、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围找一找这些角吗?看看它们都藏在什么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边?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学生举例。

  (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一课时(课本73-7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角、周角及周角、*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过程中,学*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角、周角

  教学难点:

  认识*角、周角并会画*角、周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周角

  1、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角

  师:那么*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和周角

  生2:我会画*角和周角了

  ……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今后我们将会了解更多关于角的知识,今天的课上到这儿,下课!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八中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自主学*、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带孔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知道角有大小,理解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辨认角。

  【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

  大三角板、学具袋(三角板、绒线绳、剪刀、图钉、折扇、硬纸条)。

  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4幅建筑物的图片)找出与其它三幅图不一样的地方,并说出理由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明确目标:

  (1)、认识角

  (2)、学*画角

  (3)、比较角的`大小

  3、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1. 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议一议生活中角的特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指一指:图形中角的顶点和边。

  在角上标出来。

  3. 判一判: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是角的画对号,不是角的画错号。

  4.数一数:给定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5、画一画:按要求画角

  (1)、给一条射线,画一个角。

  (2)、给一个顶点画一个角

  6、唱一唱: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7、摆一摆:

  (1) 从学具袋中寻找材料,看谁最快摆出一个角。

  (2) 同桌合作,把你们准备好的绒线变成一个角。

  8、开合折扇或自制的活动角

  观察: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9、补充歌谣:要知我的大和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三、检测导结:

  1、检测目标:课本练*八第一、第二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角

  2、小组检查完成情况。

  3、反馈检测结果。

  四、课后拓展:

  课后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是一个小小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5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复*直角:在这些角中,找一找有没有自己已经认识的?它的名字叫什么?(直角)怎么验证呢?

  二、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P52并反馈。

  b. 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 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 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 )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

  四、课堂小结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在情景中找角,摸角、制作角,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3、培养学生学*兴趣,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想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吗?把题目读一: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8页。

  a、同学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美丽的校园)

  b、谁来说说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c、图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同桌间huxia指一指,说一说

  2、教学例1

  (1)找角

  a、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剪刀钟面三角尺

  b、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

  C、师:这三个物品都有角,闭上眼睛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都是尖尖的。

  生: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

  a、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板书)

  师:这是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也就是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

  b、学生齐说角的名称。

  C、判断角,学生判断再说理由。

  (3)判断角的大小。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

  a、教师画线,提问,角有什么变化吗?

  b、剪刀演示。

  c、教师小结:角的两边**得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得越小,角就越小。

  (4)画角

  师:先确定一个顶点。

  师:从顶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就组成了一个角。

  师:学生练*画角,教师纠正。

  师:展示画得较好的同学。

  最后要求学生把角的名称写上去。

  三、完成做一做。

  四、教师小结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四册第64—66页例题、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5、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教法:引导、点拨、探究

  学法:探究法、操作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课件出示64页例题图)看!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说说这幅图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面图形吗?其实,在这些*面图形中还藏着一位朋友,它是谁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情境,并配有动画的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去学*)

  二、认识角

  1、感知角。

  摸角:

  *请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个角,摸一摸这个角,有什么感觉?

  *谁来说一说?(角的.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这部分呢?(**的,直直的)

  *谁再来说一说?

  2、介绍角并画角。

  *老师就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依据三角尺其中的一个角画)

  *刚才同学们摸着尖尖的地方,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标:顶点)

  *刚才同学们摸着**的地方,从这个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标:边)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小结: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出发的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

  3、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围找一找这些角吗?看看它们都藏在什么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顶点和边?

  (1)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学生举例。

  (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生活中找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9

  一、激趣引新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稻香小镇——望亭,鱼米之乡美景尽收眼底。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问:看,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找到哪些曾经学过的图形?

  师:小明同学也有发现,听,他发现了什么?

  问:你们发现角了吗?角是怎样的呢?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角、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课认识)

  (设计意图:课前视频《稻香小镇——望亭》动感的画面,震撼的音乐,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冲击,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并再现之前学过的*面图形,画面中藏着要认识的新的图形——角,如此忆“形”引“角”,顺其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新问题,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

  二、探索悟新

  (一)认识角

  1.指角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

  教师用笔描出“.”,然后取走三角尺。

  问:这是角吗?

  师:那应该怎样正确的指角呢?(边示范边讲解)先指这里的一个点,再沿着两条边指,最后像这样在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这就是角。

  生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指出课件中物体上的角。

  师:这些物体上有很多的角。为了把这些角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物体上的一些角移下来(课件演示角下移过程)标上角的标记,它们就成了数学上的角。

  (设计意图:多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找“角”容易,指“角”困难。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对不准确的指角方法进行纠正、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向“数学化”的过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指角活动,不断强化对角的形状的感知,为之后的抽象和概括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有它的名字,叫顶点。(板书: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示角的顶点和边。

  师: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的角,找到共同的特征,使学生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巩固角的基本特征

  1.判断辨析,再次巩固角的特征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北太湖风景区,你们想去玩吗?想去看美丽的油菜花海吗?那必须通过稻草人的考验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吗?

  稻草人1:欢迎同学们来参观油菜花海,请跟我来吧!

  稻草人2:小朋友们,我要先考考你们的判断力。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师:是角的,我们用这个手势表示(√),不是的用这个手势(×)。

  学生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稻草人3:你们的判断力真强,我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继续跟我来吧!

  2.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稻草人4:小朋友们,角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到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3.数一数图形中的`角(想想做做第2题)

  稻草人5:小朋友们,想进入油菜花海大门就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密码是由每幅图角的个数组成的数,看你们是否能顺利找到密码,进入油菜花海!加油!

  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写一写。

  师:小朋友们,你们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呢,让我们一起喊出“开门大吉”,好吗?

  课件出示油菜花海视频,视频最后有绿化带工人在修剪树枝。

  (设计意图:练*设计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富有层次。通过角的辨析,生活中找角、指角,以及在图形中找角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明晰角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角作为图形中的一部分,是隐含在很多图形中的。)

  (三)感受角的大小

  师:为了使景区更美,油菜花海路边的绿化带里,园林工人正在修剪树枝。(课件出示绿化带工人修剪树枝的两张图片,一把剪刀张开得大,一把剪刀张开得小。)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角了吗?仔细观察剪刀上的角,你们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师:也就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有大小)

  问: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创造一个角?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奇的造角工具,请同学们拿出来,创造一个角,完成后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学生活动。

  启发:我们做出的角称为活动角。现在我们就好好地来利用这个活动角,看看你的本事大不大!请听要求——

  师:这是老师做出的角,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大很多的角。再举给大家看一看。

  问:你是怎么做的?

  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还小很多的角。做好的举起来。

  问: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做角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把角变大,再大一点,变小,再变小一点。

  问:现在你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桌两人各做一个角,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一些,谁做的角小一些。做好的角不能变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师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情况,教师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举起角。

  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意见不一。

  师: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呢?

  指名学生上台来演示比较的过程,发现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把顶点对齐,再把一条边对齐。

  课件出示边长不一样的两个角,问:这两个角呢?哪个大,哪个小?怎么比?

  师:见证结果的时候到了。课件演示重合。

  课件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慢慢拉长,问:如果把这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会变大吗?

  课件演示把角的边慢慢缩短,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问:所以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

  生: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剪刀张开的大小初步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再让学生每人做一个活动角,并用活动角分别做出比老师做的角大和小的角,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着,通过同桌做角、比角,结合课件比较了边长一样、边长不一样的角,但角的大小相等,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注重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和体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对角的大小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最*油菜花海管理人员想在长方形油菜花地地里建一个儿童游乐场,如果割掉一个角把剩下的地用来建造游乐场,猜一猜,这块地还有几个角?

  学生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展示,课件同步演示。

  问:你们还能想到不一样的剪法吗?可不可以拐着弯剪?

  师:看,这样拐着弯剪,就会剩下6个角。如果这里拐的弯越来越多,剩下的角就会越来越多。你看我们数学就是这样的变化无穷又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练*,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让学生在练*中,大胆的猜想,愉悦的思考,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角。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让我们用一个手势来表示一下成功的喜悦。你看到角了吗?

  师:因为有了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探究角更多的奥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成功的喜悦,有人用V字,有人画√,使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看角多了一份数学的眼光。)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

  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周角最特殊,锐角小于九十度,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和探索活动。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条若干,手工纸若干,图钉若干

  教学设计

  【活动一】引入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片,这是什么?

  生:是圆形的纸片。

  师:老师今天就用这张小小的纸片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那可要看仔细了,我先将它对折,再折。然后用剪刀这样一剪,猜一猜变成了什么?

  生:五角星......

  师:哦!真厉害,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边揭示谜底边展示在黑板上)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板书:角)

  师:真聪明!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一起来学*有关角的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师:黑板上的五角星是一颗闪烁着智慧的数学星,我们将奖给在这节课上开动脑筋,善于发现,积极发言的同学。

  【活动二】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藏着角,看这是我们熟悉的...它也藏着角宝宝,你能将它找出来吗?现在就拿出你的三角板,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个角都是尖尖的。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很滑。

  师:引导学生有序再次摸一摸角,对这就是角。那我们数学上又是怎样来表示角的呢?看清楚了。(示范画角)老师怎样画出角

  生:先打一点,再画出两条直直的线。

  师:点,直直的线。观察的非常仔细,那他们有没有属于自己名字呢,请孩子们自学数学书32页。再告诉老师

  生: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师板书)

  师: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它可是个顽皮的家伙特别喜欢捉迷藏现在它藏到了我们的教室里,我们赶快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生:小组活动

  师:瞧,它又藏到了图行客人中,我们把它找出来。

  【活动三】创造

  1.折角

  师:孩子们真棒,一个也没有逃出你们的慧眼。那你们想不想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角呢?现在拿出你们的手工纸,比赛开始!

  生:折纸

  师:展示几个动作快的孩子的做品。(这是角吗,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2.做活动角

  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试试吧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活动五】牛刀小试

  1.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p35练*八第2题)

  2.开放题:对着正方形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活动五】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有哪些收获,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到家再找一找,角是不是又藏到你家去了呢?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第 15 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38、39 、例 1 、例 2 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 1 )、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 2 )、同桌交流。

  ( 3 )、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4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 、制作角。

  ( 1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 2 )、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 4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 、画角。

  ( 1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 2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 3 )、学生练*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页的 1、2 、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 设计意图 ] :练*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 16 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40、41 ,例 3 、例 4 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 设计意图 ] :通过旧知的复*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 3 。

  ( 1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 2 )、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 3 )、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 4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 4

  ( 1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2 )、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3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 1 )、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 2 )、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指一指”“做一做”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通过“比一比”活动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猜物导入:

  这个盒子里有一样东西,是什么呢?老师不告诉你。我请一位同学上来,请你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告诉同学们,让大家猜猜看是什么东西?那你猜是什么东西?

  (出示五角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做五角星呢?哪五个角?谁上来指一指?我们今天就要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认识角)

  二、感受特征:

  活动一:找一找

  (出示红领巾)这是我们同学每天佩戴的红领巾,它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角?谁上来指一指。(课件展示)

  (出示钟)你能在这儿找到角吗?在哪里?(生说)你上来指一指。(课件展示)

  (出示剪刀)这上面有角吗?在哪里?师示范指一指。跟老师一起指一指。

  除了这些,你还能找到哪些地方有角呢?(生说)你能用手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那你能用小棒摆一个角吗?

  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活动二:认一认

  (指着黑板上的角)我们把尖尖的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出来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跟老师一起说一下。用手指一指你刚才摆的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边在哪里?

  一个角就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同时在电脑中演示画角的过程)

  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你有什么感觉?这两条边是(直直)的。

  这两条边之间的部分就是这个角,我们可以用“)”标出角。角有个专门的符号:“∠”,同学们觉得这个“∠”的符号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比较像?它们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为了方便记录和说出这个角,我们可以用序号1来表示。记作:∠1。读作:角1。

  都认识角了吗?

  活动三:指一指

  (尝试练*: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角,是角的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不是角的说出为什么,如何使它变成角?)

  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你用“︵”标出来。(实物投影)你可以把它标在书上67页的指一指。

  三、比较大小:

  看样子,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

  活动一:做一做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用里面的材料做出一个角。

  慢慢转动角的'两条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活动二:比一比

  ⑴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哪个大?同意吗?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红色的角大。除了用眼睛看,你还有别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吗?都认为这个角大吗?那你发现比两个角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这两个角哪个角的(张口大)。那现在呢?看样子,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那这两个角谁大呢?为什么?

  ⑵大小三角板比较

  王老师手上有一块三角板,你手上也有一块三角板,你觉得老师手上三角板的这个角和你手上三角板的这个角比的话,谁大?为什么?

  (3)同桌两人每人拨一个角,然后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四、动手实践

  在发现角的这么多秘密后,你能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一个角吗?

  五、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如果你是角,你会怎么跟大家介绍你自己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

  1.填空。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水*。]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尝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当0<α<90时,α是______角;(2)当α=______时,α是直角;

  (3)当90<α<180时,α是______角;(4)当α=______时,α是*角.

  二、探索活动:

  根据自己手中的一副特殊的三角板,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是否对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几何表示)

  举例(略)

  练*1:

  1、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都小于60.( )

  (2)一个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内角是钝角或直角.( )

  2、在△ABC中,

  (1)∠C=70,∠A=50,则∠B=_______度;

  (2)∠B=100,∠A=∠C,则∠C=_______度;

  (3)2∠A=∠B+∠C,则∠A=_______度.

  3、在△ABC中,∠A=3x∠=2x∠=x,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A+∠B+∠C=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2x+x=_______

  ∴6x=_______

  ∴x=

  从而,∠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三、猜一猜:.

  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可以是什么角?(提醒:一个三角形中能否有两个直角?钝角呢?)小组讨论.

  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acute trangle):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obtuse triangle):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举例(略)

  练*2:

  1、观察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和60( );(2)40和70( );

  (3)50和30( );(4)45和45( ).

  四、猜想结论:

  简单介绍直角三角形,和表示方法,Rt△.

  思考: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

  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举例(略)

  练*3:

  1、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用符号写成_________,直角边是______和______,斜边是_______.

  2、如图,在Rt△BCD,∠C和∠B的关系是______,其中∠C=55,则∠B=________度.

  3、如图,在Rt△ABC中,∠A=2∠B,则∠A=_______度,∠B=_______度;

  小结: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2、三角形按角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3)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作业:课本P123*题:3,4.

  教学后记:

  能用“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计算一些简单角度,能对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并判断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但不能灵活运用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和无关,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

  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朋友,想不想见一见?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回答。

  师: 最后一个叫三角形,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

  生摆三角形

  师:现在请你拿掉一个小棒,现在你还认识它吗?

  它的名字叫角,今天老师将领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 找角,指角,感受角

  1、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指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角的身影也是处处都存在的。你能从你身边找到角吗?给你的同桌指一指。

  生互相指角。

  2、师示范指角

  师:看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看的(师示范指角)。

  指名学生指角,有错及时纠正。

  师:刚才大家都在身边找到了角,老师这里有些漂亮的图片,你能从中找到角吗?(课件出示,从中找角)

  3、摸角,感受角

  师:看完这些角,同学们原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学生拿出三角板,

  老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感受角,让学生说感受。

  三、学角

  1、师示范画角,

  师:下面同学们说着,老师画一个角好吗?

  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

  生:直直的

  师:在看看这个点呢?

  生自由回答。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记法

  师:角的各部分还有自己的名字。

  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那么怎样来标记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再写上数字1

  记作: 读作:角1

  师:这里只有一个角,我呢用数字1来标记,同学们还可以给它起不同的名字,可以用其他数字2、3等,还可以用字母,例如a、b、c、d等。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角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小结: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四、 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练*,判断是不是角

  师:现在我们对角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下面请大家当一次孙悟空,练一练你的火眼金睛,到造角工厂去打假,看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课件出示相关练*题。(投影出示,让学生到前面指出顶点和边)

  2、练*,在图形中数角

  师:刚才大家可真厉害,从造角工厂出来,好客的小猴子要请大家到他家做客,但他却忘记了门的密码,你能帮它吗?

  课件出示*题,数图形中角的个数。学生拿自己练*题到前面展示。最终揭示密码是图中角的个数。

  五、 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师:进了小猴家,看看它送你了什么玩具?

  生从抽屉里拿出活动角

  师:它的名字叫活动角,大家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生: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

  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引导学生说出把两边往外拉就会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2、游戏变角,比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游戏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一名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

  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生生活动,分工:左边学生出示角,右边同学变一个和他一样大的角。

  3、探究与角大小的相关因素

  师:我们玩的这么高兴,有两个伙伴也来了,瞧,是谁呀?

  课件出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1、2)。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

  生可能会说边较长的角大。

  师: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呀。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比一比。

  课件演示比角,最终结果一样大。

  师:那为什么刚才会有人认为1大呢?

  生:因为它的角边很长

  师:那么现在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没?是不是边长了角就大,边短了角就小?

  生:不是

  师:事实已经证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那和什么有关呢?角的大小主要是看什么呢?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 有关,和 无关。

  六: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

  教科书练*八1、2、3题。

  五、总结

  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

  2、找找生活中的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橡皮筋、扇子、剪刀、五角星、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

  蓝猫: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蓝猫,一只手拿数学课

  本,另一只手拿一只插着吸管的杯子)

  师:蓝猫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新本领:认识角。(出示课题)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蓝猫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情绪,使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期盼。)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让学生边观察自己的数学课本边找出蓝猫手中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

  指导学生用手势正确地比划出角。(首先由教师用手势演示第一个角,接着让举出数学课本,与教师一起用手势表示出第二个角,然后让一名学生演示第三个角,最后让全体学生一起书空比划出多媒体上的第四个角。)

  师:你们看,蓝猫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我们再来找一找红领巾的面上有没有角,好吗?

  生:有三个角。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红领巾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刚才在数学课本的封面上、红领巾的面上都找到了角,你们看看还有角吗?(多媒体演示吸管。请学生上台用手势表示出吸管上的角。)

  蓝猫: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请学生拿出三角板。

  师: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以及手势演示初步体会角的含义,加强感性认识。同时,在抽象角的图形时,应用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实物的角变化为图形的角的过程,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2、摸一摸

  师:(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

  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

  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辨一辨

  师:蓝猫的好朋友都来了,他们都画了一个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

  (评析: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突出了角的本质特征,再通过判断所画角的正误,自然地引入画角的教学)

  4、画一画

  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同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让多媒体演示蓝猫画角过程,接着让学生按蓝猫画角的方法再画一个角,并将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鼓励学生尝试画角,其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讨论,还可以看书,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看到角的画法,从运动的观点来加强对角的认识。)

  5、数一数

  蓝猫:你们真棒!我想邀请大家去我家做客,好吗?(多媒体演示出蓝猫家的外景)

  师:蓝猫又遇到难题了,开门的密码忘了,门打不开,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蓝猫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

  (评析:沟通了角与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加深对角的认识。)

  6、做一做

  师:哈哈,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放了一个信封,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展示信纸内容: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彩色纸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

  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7、玩一玩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得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得怎样了?

  学生活动后交流,初步建立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的概念。

  8、比一比

  师:你们做一个比周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师:你们能做出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

  教师取一名学生做的角来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评析:由学生自己操作活动角的模型,既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蕴含了边的**程度决定角的大小的道理,还为将来从运动(旋转)的观点理解掌握角的定义埋下伏笔,完全是一举多得!)

  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多媒体演示蓝猫的墙上挂着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转动就形成了角,这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其余两个呢?怎么判别这两个角的大小呢?看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演示两种比较方法。

  三、回到生活,拓展新知

  蓝猫: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可真开心啊,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大家。

  师:蓝猫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在小组和班内谈收获)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角》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角》教学设计师:对,我们今天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辨一辨、画一画、数一数、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来认识了角。在我们周围其实也藏着很多角,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用手势比划出来,并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组集体找角。

  师:小朋友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周围找到了很多角,,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书本、网络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评析:通过从生活引入学*,在学*后回到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师:今天小朋友学得太棒了,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你们知道它的面上也藏着角,有几个角呢?请大家课后可以一起讨论研究。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4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效果测评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学*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58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有关。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学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或生活物品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

  学生准备:学具袋(内有小棒若干根、吸管、圆形纸、20厘米长的线绳一条)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数学的图形王国里走一走,看看在那里能学到什么新知识,获得什么新本领,好不好?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猜图形,揭示角。

  1、课件出示四个图形,每个图形都被遮住一部分,只露出他们的角,猜猜他们是什么图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角,课件演示将角剪下来。

  活动二:观察角,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角的样子,概括出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出示几个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从学生熟悉的四个图形中引入角,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出发,引出的两条线”这一知识,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为学生继续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三:联系实际,找角

  1、 在生活中找角。

  2、 在图形中找角。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身边找角,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图形中找角,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组长拿出学具袋,小组内每人任选一样物品做角。

  活动五:玩活动角。

  1、学生操作:让其中一条边不变,转动另一条边,有什么发现?

  2、师拿出两个一样大的角,但边一长一短,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从而体会到教的大小与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做角,玩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这些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六:体验感悟,画角。

  课件演示画角过程,学生在本上画角。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共同编一首儿歌做总结。(板书)

  一个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带孔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移动一条硬纸板都可以形成哪些角呢?请大家举起来(找几人回答)同桌互相比较一下谁得角大?谁的角小?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操作我们认识了角,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彩纸折一个角,折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角的边,哪是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袋子(剪刀、闹钟、五角星、*字册)纸、扇子、大三角板、四个钟面图等。

  2、学具准备:三角板、纸、小棒、橡皮筋、活动角、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孙悟空图。

  引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

  室,喜欢他吗?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小朋友还能得到孙悟空图片。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4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2、指名摸东西并介绍(剪刀、闹钟、五角星、*字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就藏在这里面,这个新朋

  友的名字是――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再通过摸一摸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角

  1、找一找:谁来找一找我们的新朋友藏在哪儿?(学生指师用尺画出角)

  2、移一移:看把这些东西移走,留下的图形就是角。

  3、戳一戳:拿出三角板像老师这样戳一戳自己的手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疼?对,这个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师边说边演示)再看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线就是角的边(板书:边)

  4、摸一摸:用手摸一摸(三角板)这两条边怎样?

  5、指一指: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说说触摸后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有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6、小结: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7、找生活中的角: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同桌交流)

  8、判断:火眼金睛辨真假

  (1)实物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集体判断,并说明第二个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3)出示用小棒摆的角(两根小棒分开):这是角吗?谁能把它变成角?

  (4)出示用毛线摆的角(弯弯曲曲):这个图形呢?谁来教教我把它变成角?

  9、数一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2)学生独立做

  (3)集体评讲(第一个图形指一指角在哪儿)

  10、填一填: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评讲:大声的说出你的答案老师来填。问:接下去想?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设计意图:通过辨真假、摆小棒、拉毛线、数一数、填一填,多种练*形式,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顶点与边的特征,思维得到了升华,头脑中已深刻地留下了角的形象。〗

  (二)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1、引入:孙悟空还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做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材料,四人小组想想办法,方法最多的小组会得到孙悟空送的合作星。

  2、四人小组交流做角

  3、汇报:请组长汇报你们小组做了几种?

  4、展示:请方法最多的小组到前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用两根小棒做成的角;(2)用纸折出的角;(3)在钉子

  板上拉出的角;(4)用塑料棒做成的活动角(学生介绍时师标出角);(5)用扇子做的角;(6)用两本数学书做成的角……。

  5、表扬:很好,送你们小组一颗合作星。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合作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6、初步感受角有大小:请小朋友认真看,在拉开纸扇的过程中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合拢扇子的过程中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拿出你的扇子做一做

  7、小结:随着角的两条边**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得越小角越小。(边说边再演示)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入:在生活中也有大小不同的角,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可以看成是角的两条边,转动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角,(再转)看一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转过180度的角)再看,这边的角有什么变化?

  2、出示四个钟面图:这有四个钟面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指名说

  4、拿走第1个和第3个钟面:现在这两个钟面上的`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你认为第1个角大就伸“1”,认为第二个角大就伸“2”,想好了,伸(可能有的说第一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一样大)

  5、质疑:谁说得对呢?我们桌上有这两个钟面上的角,请小组里合作,想想怎样来比较?(两个钟面上的角事先用*题纸印好发给学生)

  6、小组讨论交流(师了解情况)

  7、汇报: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8、比一比谁的手巧:

  (1)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角

  (2)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

  (3)指名演示

  9、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请看最后一道抢答题(出示第5题)

  〖设计意图:比较角的大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先从拉开扇子、合拢扇子引入,再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同桌折角比较,看图抢答比较,还有下面的游戏中比较,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彼,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延伸,游戏猜猜猜:

  (1)引入:孙悟空会72变,老师也向他学了一招,看,(出示第一组,在信封里装有用纸折的两种颜色的角,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角大,一个角小,但边露出一样多)问,猜一猜哪种颜色的角大?我们来比一下。

  (2)出示第二组:再看,(出示,两种颜色一样大小的角,一个角的边露出多点,一个角的边露出少点)哪种颜色的角大?(比较)

  (3)出示第三组:还想猜吗?(出示,两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角,但大点的角的边露出少点,小点的角的边露出多点)哪种颜色的角大?(让学生认为哪边角大就站在哪边)

  四、课堂结语:这节课开心吗?热情的孙悟空还邀请小朋友课后到他的数学王国里去玩!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角,再认识角。通过找角、做角、比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尾尾道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引进课堂,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角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本课通过让学生看、找、画、折、摆等形式,知道角的组成和画法。

  教学过程中,用情景引入,创设漂亮的小房子,让孩子们找找这座漂亮的小房子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一下子就觉得感兴趣,仔细观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学*情绪被调动起来。

  1、找角。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找身边的角与自己身体上的角,找到以后让学生用手摸,感觉角的特点。

  2、认识图形。抽象图形从直观到抽象,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认识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辨别角。从而引出直角,认识直角。

  3、折角。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体验数学知识,摸摸自己的角,对角的形状有直观的感知,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制作活动角

  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靠教师抽象的讲是行不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深明白角的大小是与边的长短无关的,只是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5、拓展练*。一个长方形经过剪裁后,这时还剩几个角?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寓教于乐。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加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画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等。

  学具准备

  两根硬纸条、图钉、圆形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小房子

  师:同学们,看这座小房子漂亮吗?那谁知道这座漂亮的小房子是哪些图形拼成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大家看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另一种新的图形。(课件抽象出角)你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图形吗?(学生发挥想象)

  师: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非常棒。这个同学所说的名称很接*数学家给它起的名称。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

  导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一)导出角的特点

  师:同学们,在这座小房子里藏了这么多的角,那你们能不能从我们身边找到角藏在哪里呢?找到角时并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组长带领,在教室里找角。指生汇报找角,摸角的感受)。

  生1:角很尖,有些扎人。

  生2∶角两边直直的。

  课件:画角

  师:你们能给这个部分起个名字吗?(指顶点)这个同学起的名字跟数学家起的名字很接*,我们把这部分叫做角的顶点。这个部分你们能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指两条边)这个同学起的名字跟数学家的一样,这部分我们就叫角的`边。

  师:同学们给角的这几部分起了名字,真了不起。那你们观察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课件:(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象这样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叫做角。

  (二)引出直角

  师:真没想到,同学们自己能总结出角的特点。同学们看这个角(师指一角)与屏幕上的角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指的这个角边是直直的。

  师:象这样的角叫直角。画出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当看到标有直角符号的角时,说明这个角是直角。同学们再想想,刚才你们找的哪些角是直角?

  (三)折角

  师:我们教室里的角可真多呀。老师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想不想帮老师解决。拿出课前发的圆形纸,看看在这张纸上有角吗?老师正在发愁怎样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那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试试看。(小组活动,互相帮助)(学生动手折角,展示作品)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找一个锐角:你为什么认为你折的这个是角?(因为它有个顶点两条边)大家同意吗?谁折的角跟他的一样?生举起手中的角。

  找一个钝角:谁折的角跟他的一样?生举起手中的角。你们为什么认为这个是角吗?(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你说说你折的这个角跟前一个一样吗?比一比。

  找一个直角:谁折的角跟他的一样?这个角叫什么角?用什么符号表示?伸出你们的食指,书空。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找出三种角,贴黑板,

  师:大家看,这几种不同的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答)

  (四)、巩固练*

  1、课件:判断是不是角。

  2、找出下面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

  3、思考题:一个长方形经过剪裁后,这时还剩几个角。

  三、布置作业

  回家与家长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活动角,下节课要用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角,折角,做活动的角,发现我们身边藏着各种各样的角。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锐角

  直角钝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第 15 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38、39 、例 1 、例 2 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 1 )、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 2 )、同桌交流。

  ( 3 )、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4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 、制作角。

  ( 1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 2 )、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 4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 、画角。

  ( 1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 2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 3 )、学生练*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页的 1、2 、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 设计意图 ] :练*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 16 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40、41 ,例 3 、例 4 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 设计意图 ] :通过旧知的复*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 3 。

  ( 1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 2 )、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 3 )、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 4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 4

  ( 1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2 )、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3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 1 )、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 2 )、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纸扇、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吗?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长方形、五角星。

  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从自己带来的这些物体中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再摸一摸。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一样的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叙述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看”、“找”、“摸”的'活动,体会角在面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体验角的抽象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可做角的材料。)

  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感觉你做的角与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样?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得到的?

  (2)课件演示例3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3)生活中,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3时、7时20分)钟面,小朋友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学生用课本介绍的方法,也前能通过数分针与时针之间有多少小格来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从而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想想做做”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1)动手拉扇子、合拢剪子。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2)给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更加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本节课设计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并非易事。本节课我对学生学*水*的差异关注不够,这方面,今后还应作更多的思考,并尝试更好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

  【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xx年5月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主要是结合教材*题有序地进行。

  1.复*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题引导学生复*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

  1.复*“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线段”的知识。

  (1)复*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导入→通过复*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那么五角星能和你成为朋友吗?不过五角星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小朋友,我真的只有五个角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背景:

  前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各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看!(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魔方)角藏在哪里呢?这节课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角、找找角,好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找一找、摸一摸。

  (出示课件,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

  (让学生到教台前的实物来摸一摸、看一看再让学生说这些图形的特点)

  生:这个尖尖的就叫顶点。

  (在黑板上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

  生:两条直直的叫边。

  (师画出角的两条边,并板书:边)

  师: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那我们该怎样来画角呢?(师板书一弧线,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

  写作:∠1顶点边

  读作:角1

  师:谁能小结一下,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

  判断角。

  师:现在老师有一些疑问,你能帮我解决吗?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生:我是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判断的。

  3、找出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出来吗?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出哪些角。

  生:黑板的四个角,窗户的角、桌子上的`四个角和三角板中的角……(学生在实物投影器上指出角。)

  师:你们能找出下图的图形中的角吗?课本88页指一指(学生独自完成,再集体评讲。有的学生容易把第二个图形那些圆角看成是角,这就特意提出来说一说。)

  4、折一折。

  师: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一张圆形的纸,你能折出不同的角吗?

  生:能。

  学生作品:

  5、画一画。

  师:同学们都很能干,能折出那么多类型的角,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才是角,那么同学们能画出一个角吗?

  生:能。

  师:谁能介绍一下,角是怎样画的呢?

  生:先画两条边。

  师:这样的角完整吗?

  生:还有一个顶点

  师:看谁画的比老师画的更好,更有创意!画好的拿出来让同学欣赏一下。(利用实物投影器展示学生作品)

  (二)比较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我们会画角了,现在,我要请你来创造一个角,行吗?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用两根小棒组成一个角。

  生:我用两根吸管组成一个角。

  生:……

  2、做一个活动角。

  (利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3、找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有什么关系

  师:四人小组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提示:

  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

  生: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比一比

  师:你们能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教学过程中,取一名学生做的角跟老师做的角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角的大小时,有的角我们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怎么办呢?∠1和∠2谁大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屏幕上角的变化

  生:∠1慢慢移动到∠2,最后下面的一条边跟∠2重合,顶点也何在一起,∠1的张口比∠2的大。所以∠1>∠2.

  师:所以这种比较方法就叫做重叠法。

  5、探讨: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说一说,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4比∠3大,应为∠4的两条边比∠3的长,所以∠4>∠3。

  生: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说了,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重叠法来证明。

  师:现在仔细观察屏幕两个角的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虽然∠4的两条边比∠3的长,但是两个角一样大。

  师:现在再比较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我可以用重叠法比较这两个角。∠5比∠6大。

  师:请观察屏幕。

  师:通过∠4和∠3、∠5和∠6的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三、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学到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角,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生:我学会画角,还会做活动角。

  生:我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张口有关系,但是跟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

  生:……

  四、思维拓展。

  师:既然同学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你能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一共有几个角呢?

  生:一共有6个角。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数的,而且,这几条边都是同一个顶点,在两条边两条边的数。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你还能想出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吗?

  生:我是按照角的数量一个一个的数的。首先是一个一个角的来数,有3个,再来就是两个角合成一个角的就有2个,最后是三个角合在一起的有1个,加起来就一共有6个。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根据我们上课学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真棒!

  五、布置作业。

  师:找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角,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的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大小:

  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跟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袋子(剪刀、闹钟、五角星、*字册)纸、扇子、大三角板、四个钟面图等。

  2、学具准备:三角板、纸、小棒、橡皮筋、活动角、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孙悟空图。

  引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

  室,喜欢他吗?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的小朋友还能得到孙悟空图片。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袋,里面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4个小朋友来摸一摸

  2、指名摸东西并介绍(剪刀、闹钟、五角星、*字册)

  3、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就藏在这里面,这个新朋

  友的名字是――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再通过摸一摸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角

  1、找一找:谁来找一找我们的新朋友藏在哪儿?(学生指师用尺画出角)

  2、移一移:看把这些东西移走,留下的图形就是角。

  3、戳一戳:拿出三角板像老师这样戳一戳自己的手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疼?对,这个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师边说边演示)再看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线就是角的边(板书:边)

  4、摸一摸:用手摸一摸(三角板)这两条边怎样?

  5、指一指:谁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说说触摸后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有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6、小结:你知道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7、找生活中的角: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同桌交流)

  8、判断:火眼金睛辨真假

  (1)实物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2)集体判断,并说明第二个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3)出示用小棒摆的角(两根小棒分开):这是角吗?谁能把它变成角?

  (4)出示用毛线摆的角(弯弯曲曲):这个图形呢?谁来教教我把它变成角?

  9、数一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2)学生独立做

  (3)集体评讲(第一个图形指一指角在哪儿)

  10、填一填: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自己完成

  (3)集体评讲:大声的说出你的答案老师来填。问:接下去想?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设计意图:通过辨真假、摆小棒、拉毛线、数一数、填一填,多种练*形式,巩固前面建立起来的角的概念,使学生对角的特点,角的构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顶点与边的特征,思维得到了升华,头脑中已深刻地留下了角的形象。〗

  (二)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1、引入:孙悟空还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做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材料,四人小组想想办法,方法最多的小组会得到孙悟空送的合作星。

  2、四人小组交流做角

  3、汇报:请组长汇报你们小组做了几种?

  4、展示:请方法最多的小组到前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用两根小棒做成的角;(2)用纸折出的角;(3)在钉子

  板上拉出的角;(4)用塑料棒做成的活动角(学生介绍时师标出角);(5)用扇子做的角;(6)用两本数学书做成的角……。

  5、表扬:很好,送你们小组一颗合作星。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合作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互补,集思广益,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维。〗

  6、初步感受角有大小:请小朋友认真看,在拉开纸扇的过程中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合拢扇子的过程中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拿出你的扇子做一做

  7、小结:随着角的两条边**的程度越大角越大,**得越小角越小。(边说边再演示)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入:在生活中也有大小不同的角,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可以看成是角的两条边,转动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角,(再转)看一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转过180度的角)再看,这边的角有什么变化?

  2、出示四个钟面图:这有四个钟面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3、指名说

  4、拿走第1个和第3个钟面:现在这两个钟面上的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你认为第1个角大就伸“1”,认为第二个角大就伸“2”,想好了,伸(可能有的说第一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有的说一样大)

  5、质疑:谁说得对呢?我们桌上有这两个钟面上的角,请小组里合作,想想怎样来比较?(两个钟面上的`角事先用*题纸印好发给学生)

  6、小组讨论交流(师了解情况)

  7、汇报: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8、比一比谁的手巧:

  (1)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角

  (2)同桌比一比角的大小

  (3)指名演示

  9、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请看最后一道抢答题(出示第5题)

  〖设计意图:比较角的大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先从拉开扇子、合拢扇子引入,再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同桌折角比较,看图抢答比较,还有下面的游戏中比较,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彼,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延伸,游戏猜猜猜:

  (1)引入:孙悟空会72变,老师也向他学了一招,看,(出示第一组,在信封里装有用纸折的两种颜色的角,一眼就能看出一个角大,一个角小,但边露出一样多)问,猜一猜哪种颜色的角大?我们来比一下。

  (2)出示第二组:再看,(出示,两种颜色一样大小的角,一个角的边露出多点,一个角的边露出少点)哪种颜色的角大?(比较)

  (3)出示第三组:还想猜吗?(出示,两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角,但大点的角的边露出少点,小点的角的边露出多点)哪种颜色的角大?(让学生认为哪边角大就站在哪边)

  四、课堂结语:这节课开心吗?热情的孙悟空还邀请小朋友课后到他的数学王国里去玩!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角,再认识角。通过找角、做角、比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从而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有条理,根据知识由浅入深,尾尾道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引进课堂,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扩大了视野。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实物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开始了,看,我们的校园多热闹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小朋友在踢球

  生2:有的小朋友在玩双杠

  生3:有的小朋友在做操

  生4:有位老爷爷在修剪枝叶

  ……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在这幅图里,也有很多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谁能说一说都是什么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球等)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角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件出示园丁剪草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出示角)这个图形也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看一看,除了园丁爷爷手里的剪刀张开以后可以形成角,图中还有哪些方现了角这种图形呢?

  生1: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钟形成了角。

  生2: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也有角

  ……

  2、初步认识角

  师:(课件演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那在数学中我们怎么来表示角呢?我们看(课件出示抽出来的角)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孩子们,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

  (生闭眼想角的.样子)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个角吗?

  (生用手比划角)

  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角的尖尖的这部分是角的顶点,我们看一看,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1个顶点

  (生说师板书)

  师:我们再看,这两条线,我们把它叫做角的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角有几条边?

  (师生共数)

  师:角有几条边?

  生:角有2条

  (生说师板书)

  师:这两条边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师:(指板书)现在谁能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多找几个人说)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谁能说一说这是这个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顶点)

  生:这是角的顶点

  师:这是角的什么?(指课件中角的边)

  生:这是角的边

  师:同学们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角了各部分名称,并知道了每一个角都有1个顶点和2条边,那孩子们,你可以判断出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吗?

  (课件出示练*)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有角,现在你能想一想,你都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呢?

  5、折角

  师:看来同学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都是爱观察的好孩子,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那你现在能用你手中的纸来找一个角吗?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棒,每个人都用纸折出了角,现在看,老师这也折了两个角(出示课前剪好的实物)你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自由发言)

  师:那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我们来一起比较一下吧(师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虽然这个角的两条边比这个长,但角的大小并没有改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我们看(出示活动的角)

  (生观察)

  师:这时候的角比刚才大还是小?

  生:比刚才大

  师:这时的角比刚才

  生:比刚才小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过关系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师:谁能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7、画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怎样画角呢?

  生:想

  师:现在我们看黑板

  (师在黑板上画角,生看)

  师:在画角时,我们要先确定顶点为,然后从顶点向不同的方面画两条线,也就是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吧?

  (生在练*本上画角)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角交上了朋友,谁能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第 15 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38、39 、例 1 、例 2 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 1 )、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 2 )、同桌交流。

  ( 3 )、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4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 、制作角。

  ( 1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 2 )、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 4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 、画角。

  ( 1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 2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 3 )、学生练*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页的 1、2 、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 设计意图 ] :练*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 16 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40、41 ,例 3 、例 4 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 设计意图 ] :通过旧知的复*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 3 。

  ( 1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 2 )、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 3 )、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 4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 4

  ( 1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2 )、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3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 1 )、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 2 )、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八中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自主学*、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第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程度有关,会用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程度有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纸片、两根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一些*面图形,(出示被遮盖中间部分的三角形纸片、五角星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你们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

  2、谈话: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出示只露出一个角的图形)提问:你们还能猜猜她是什么图形吗?追问:为什么不猜圆?(预测: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另一个*面图形——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图形复*学过的*面图形,引入新知,激发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1图。

  (2)提问:谁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指一指、摸一摸,初步感知角)

  (3)谈话:刚才同学们指认了物体面上的角,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下面大家看看数学上的角是怎样得到的?这三个图形都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只留下三个角)

  (4)折角。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出很多角,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吗?

  要求:①用笔描出角的顶点和边。

  ②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5)画角。

  先画一点,再从这一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这里画弧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都是角的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预设: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面上的角时,注意示范指角的方法,为认识角做好了准备。用课件展示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角来源于生活】

  2、教学“试一试”。

  (1)制作角

  拿出两根硬纸条和图钉,用图钉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2)观察角

  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吗?变小一些呢?试一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提问:谁知道这两个角谁大?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的?(预设:重叠)

  谈话:重叠法比较角大小要注意:

  角重叠的时候,首先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然后让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如果重合了就说明两个角一样大;如果没有重合,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比较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做出大小不同的角,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对所学知识有新的体验和感悟】

  三、巩固练*

  1、填空。

  (1)一个角有( )条边,( )个顶点。

  (2)画角时先画( ),再画( )。

  (3)三角形有( )个角,正方形有( )个角。

  2、下图中,是角的在括号里打√,不是的打×。

  3、判断。

  ⑴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

  ⑶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 )

  4、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

  5、把下面这四个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填序号)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角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末总结所学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3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

  1、做练*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带孔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

  课标要求:

  结合生活实例,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关于角的知识,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有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也是本课的学*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起点,对于知识的学*将产生积极的影呵: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探究为特征的学*方式。

  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评价任务:

  1.交流式评价:通过自主探究、提问操作、交流分享完成学*环节一、二、三;交流对角的认识,完成目标1。

  2.结合试一试环节,利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检测目标2。

  3.小结性评价:学生通过个人探究及小组内分享对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交流讨论完成学*环节四,检测目标1。

  资源与建议:

  1.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的是*面上的角。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2.本节课的学*重点是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能辨认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难点是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环节二、三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角,采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等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从而启发思考,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本节课教学需要准备:课件(带有各种角的物品)、教具三角尺一套。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

  (生: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找角

  师:看看这幅图上的三件物品,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出示剪刀、三角形、钟面三个图片)。

  学生指一指。

  将其中的角从图上描出来,你发现角有什么特点?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

  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

  (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

  (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师:在角的两条边中画一条弧线,写上“1”,这个角就是角1,写作:∠1,读作:角1。(板书)

  练*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画角

  1.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

  (师边看边指导)

  2.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

  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

  (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动画演示角的两条边变长)

  师: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生:没有。

  (动画演示角的张口变化)

  师: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生:角的张口变大,角变大;角的张口变小,角变小。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作业设计

  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样学*活动中感受学*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 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 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 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情况。)

  4.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各种典型的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对角的表象积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 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 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然后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学*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

  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设计思路:我先让学生看角的大小,然后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新的比较方法,同时也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并组织交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流中拓宽知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设计思路: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xx年8月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一些实物或图形,课件。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小木棒,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

  识角。(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

  (板题:认识角)让学生试着画一个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2)角的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出教室里物体表面的角。

  同桌协作:摸一摸角的顶点与边,进一步明确角的组成。

  (4)让学生利用小棒来摆一个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A、学生摆角后交流。

  B、教师用两根小棒摆一个不是角的情况学生判断,并请学生说出为会么不是角。

  师总结:看来,要摆出一个角,至少要用2根小棒,我们把他们叫做角的边,这两条边相交的点叫做角的顶点。

  (5)判断角:正确让学生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错误说明原因。

  (6)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A、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B、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明确角的记法、读法。

  2、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三个钟面,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同学们,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呢?

  (角的两边*开得大角就大。)

  课件显示:把最小角的钟面变大。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呢?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大小嘴巴的游戏,让学生明白角是有大小的。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小吗?

  想一想:你如何使角变大变小的?

  (把两条边向外拉,张口大,角就大:向里推,张口小,角就小。)

  (3)与老师比赛:

  你能够制作一个角,比老师这个角大吗?

  学生做角。

  学生上台演示:为什么说你的角比老师的大吗?小结比较的方法。

  同桌两人比较角的大小:你是如何判断的?

  (4)比三角尺上角的大小

  拿出相同的三角板,猜测:哪个角最小?师生合作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拓展

  1.第65页想想做做

  2.拓展一:给你两张纸头,最多可以摆成几个角?三张呢?

  3.拓展二:一张长方形纸头,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师:角的用处很大,角身上的秘密也很大,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小秘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材分析】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本节内容位于第三章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图形图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加在第二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第四章乘法的初步认识之间可以有效地缓冲计算所带来的枯燥与单调。学*了角的初步认识,可以使学生先对几何图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以后学*更加复杂的图形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角。

  难点: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角,会用直尺画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同学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学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教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们身上有角吗?(出示例1的图画)

  等学生观察后,把剪刀、钟表、三角尺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问: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第1题)

  学生先判断再说理由。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误。

  (5)师:你们看,下面几个图形里也有角,快跟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吧。(出示课本第43页第3题,同桌互相指着看看,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6)找生活中的角。

  ①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②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3.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①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②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请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2)做活动角。

  ①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②展示两学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

  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 第5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折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周角最特殊,

  锐角小于九十度,

  钝角介于直、*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58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有关。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学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或生活物品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

  学生准备:学具袋(内有小棒若干根、吸管、圆形纸、20厘米长的线绳一条)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数学的图形王国里走一走,看看在那里能学到什么新知识,获得什么新本领,好不好?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猜图形,揭示角。

  1、课件出示四个图形,每个图形都被遮住一部分,只露出他们的角,猜猜他们是什么图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角,课件演示将角剪下来。

  活动二:观察角,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角的样子,概括出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出示几个典型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

  (从学生熟悉的四个图形中引入角,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出发,引出的两条线”这一知识,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为学生继续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三:联系实际,找角

  1、 在生活中找角。

  2、 在图形中找角。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身边找角,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图形中找角,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学生每四人为一组,组长拿出学具袋,小组内每人任选一样物品做角。

  活动五:玩活动角。

  1、学生操作:让其中一条边不变,转动另一条边,有什么发现?

  2、师拿出两个一样大的角,但边一长一短,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从而体会到教的大小与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做角,玩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这些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六:体验感悟,画角。

  课件演示画角过程,学生在本上画角。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共同编一首儿歌做总结。(板书)

  一个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做一做及练*八第1~3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由于学生在学*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做活动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角,会画角就可以了。这部分内容,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和例1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二是强调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知识,如安排了“做角”“画角”等若干活动,都是想让学生在亲自的动手操作中完成学*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行四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角的概念。

  3、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小黑板(分别是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一个图形都被遮住了一部分)

  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

  追问:“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1、联系实际找角(课件出示主题图)

  (1)、学校就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都要爱这个大家。瞧,在这个美丽的画面中,人们在干什么?哪儿有角?(生仔细观察汇报)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生3:老爷爷手里拿的剪刀上有角。

  ……

  (2)、再仔细观察我们周围,你发现哪儿有角?把你的发现小组里说说。学生交流,师巡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角”有时很淘气,藏在物体中,找一找这些物体的身体中哪里藏有角?

  (课件出示:“剪刀”、“插有吸管的饮料筒”、“水龙头”)

  学生讨论后,电脑闪烁各角,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

  师:观察这些角,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这些角有什么地方不同?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结果。让学生知道角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

  仔细观察这些角,你知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吗?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把角从物体中抽去出来,客观地比较出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动手操作折出角

  师:同学们认识了角,想不想做一个角?(想)

  (1)、师: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你知道怎样才能折出角呢?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纸对折,再对折,折出一个角。折得角有大小)

  (2)、把你折好的角指给同桌看。

  (3)、摸角

  学生摸一摸自己折的角,发现什么?有什么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同学听。

  小组汇报:(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是顶点,和两条直直的线叫边。)

  (在动手折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参与、合作交流能力。)

  4、动手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仅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还能正确摸出有角的物体。那你们能不能用桌面上的2根硬纸条和1个图钉,做出一个角来呢?(生做,师巡视,随机指导)

  师:玩玩你做的角,你能让它变大变小吗?你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怎样让角变大,怎样让角变小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师:如果老师把角的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吗?再剪短,变了吗?把你手里的活动角的两边减去一些,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想想刚刚的活动,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这本是很枯燥难讲的知识,教学中通过对活动角的操作,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就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了设计的目的。)

  5、角的画法: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折出了角,也做出了角,想不想画角呢?(想)

  (1)、(课件演示)师再示范,请同学们仔细看,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生先说画法,再动手在纸上画。

  (3)、展示学生作品。(选有代表性的贴在黑板上)

  (在动手操作中,检验学生的学*情况,学生也学的高兴,学的开心。)

  三、目标训练,拓展提高。

  1、做一做。(看谁的眼力好)练*八第1题(课件出示)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练*八第2题(课件演示)

  3、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练*八第3题(课件演示)

  (以闯关的形式进行练*,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爱学的心理状态。)

  四、归纳总结,共同点评。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还会找角、折角、做角、画角。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逻辑思维能力,使学过的知识形成系统性。)

  五、课下作业,拓展延伸。

  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再数一数有几个角。

  (培养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

  教科书练*八1、2、3题。

  五、总结

  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

  2、找找生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活动一〗 引入

  从复*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设计意图 对于正方形 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有活跃了学*气氛】

  〖活动二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红领巾 剪刀 吸管

  师: 这些物体中都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 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

  生1: 角尖尖的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设计意图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并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 创造

  师: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 【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 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 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 , 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 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 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 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 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 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 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 ,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活动四〗探索

  师: 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 怎么变?

  生1: 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 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 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 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 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 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 : 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 不是 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 不是 两条边张开的大 ,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五〗 画角

  深化角的认识

  师: 我们认识了角, 现在在自己的练*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 【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设计意图 画角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钟面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出示第100页图(二)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4)计量一节课的时间应用到什么计量单位?

  2.揭示课题

  板书: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

  1.复*长度单位

  (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

  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复*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组成

  ①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

  ②学生作业展示并进行评析。

  (2)角的分类

  ①出示下面的三个角。

  ②指定学生说出各个角的名称,并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③在下面给定的边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钝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3)及时巩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个图形哪几个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几个不是角?为什么?

  ②画一画:从这个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复*认识时间

  (1)出示一个钟面,从钟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识?

  ①先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时练*

  ①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3时、9时)

  ②写一写: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页的第3题)

  ③拨一拨:老师说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针和分针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设计意图】在复*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写一写、拨一拨” 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中深化知识

  1.出示教材第104页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选择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估计,再动手测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顶点是给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定学生说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设计意图】通过练*让学生加深对所复*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做到能轻轻松松学知识、做数学,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学*数学的快乐。

  (四)总结中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觉得哪些地方还有疑问?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例1、例2。

  二、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吸管等实物图,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能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角;再通过折角、做角、画角等探索性操作活动,使角的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了解角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如桌子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也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元角分里的“角”、“牛角”的角。学生有初步的角的印象,但对于抽象出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仍有一定的困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四、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剪刀、三角板、吸管等含角的实物,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学具:剪刀、小棒、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有谁知道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粗心的“小马虎”在画三角形时忘画了一条边,(课件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这还是三角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点评:从学生已有认识起点出发,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会变成什么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揭示课题

  3、学生提问,确定学*目标:

  师:你心目中的角是怎样的?

  师: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从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中选择有效问题。若是和本节课无关或者是以后学*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告知在今后学*中会慢慢解决。)

  (二)引导探究

  1.认一认:出示课件(房屋*面图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构成的角;西瓜切面上的角……),这些物体上哪里有角?

  2.找一找:寻找教室里的角。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角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3.摸一摸

  找一找三角板上的角,共有几个?找到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刺一刺,你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模摸这个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这些感觉说明什么?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指一指:指出下面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点评:通过认一认、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三)操作感悟

  1.折一折:小组合作,从“两根纸条、一枚图钉、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等这些材料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哪组想的方法最多。

  (点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角的特征。组织学生从多种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重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2.比一比

  (1)讨论:利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怎样让角变大变小?通过实验,发现什么?

  (2)两道眼力题:

  (1)(2)

  观察思考:这两组角的边怎么样?大小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验证:你是怎样比较的?用你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的大小有关。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两个角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谁张开的角度大,那个角就更大。

  (3)同桌比较刚才自己做的活动角谁大谁小。

  (四)动手经历

  1.你能将小棒做成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2.讨论:画角的方法。

  3.小结: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并标明角的有关名称。

  (五)反馈练*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1)(2)(3)(4)(5)

  2.数一数。请你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角教学设计菁选

角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教学设计1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

  a=15,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 ∵sinA=a/c= 1/2

  ∴ ∠a=30° ∴ ∠B=60°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

  例 2:在Rt△ABC中, ∠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

  (1)P74 练*(单班)

  (2) P77*题1(双班)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惯.

  (三)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P84*题1 、2.(单班)

  2 、P78*题6(双班)

角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37--3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教师用的活动角和量角器各1个,为学生每人印制120°

  和50°的两个角,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1个,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学生讨论,明确: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以前学*量线段,是用厘米、分米、米来度量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认识量角器:走迷宫,找城堡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个大迷宫不容易看明白,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出示教师用的量角器,请同学们一起走走迷宫,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给同学看。并指出内刻度线的0°刻度线、外刻度线的0°刻度线,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

  三、学*量角、编儿歌

  1、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了解了4大城堡,你们会量角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照书上的`样子试着量角。

  2、组织学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问: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练*纸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发挥集体智慧。

  提问:拿着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干什么?

  用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师生共同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议:(点对点)板书。

  第二步干什么?怎么编儿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学生初议(线对线或线对边)

  师生依次分步操作,找关键字编儿歌: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追问:这另一边的度线上有两个刻度,应该读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儿歌怎么补充?全班讨论,把儿歌板书完整。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试着量出练*纸上的另一个角(120°的),先估计,再边读儿歌边度量。让学生说说怎样量角,怎样读出度数的。

  2、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①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外圈110°,学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边的零刻度为始边,读内圈刻度,也可能以左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现,这个角是70°。

  ②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30°,外圈50°,角的一边落在左边的零刻度线上。这个角应该读外圈刻度50°。

  ③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20°,外圈60°,有的读内圈刻度,有的读外圈刻度,结果都错了。原来,角的一边已不在零刻度线上。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本领,获得了哪些认识?

角教学设计3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页至第84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2、区别和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备件二合一软件、课件、实物展示台

  学具准备:直尺、量角器、不同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课件出示主题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坐轮船到岛上旅游,课件出示图片:这艘船是由许多三角形组成的,,他们都有三个角和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角和边两方面给三角形分类。

  2、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任务一:按角或边给三角形分类(课件出示任务)

  1、观察三角形学具,讨论分类方案。

  2、小组合作选一种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各自特点,并填写表格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1)按角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学生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根据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对有争议三角形(如接*直角的角)用工具(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

  ③用集合圈表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

  (2)按边分

  ①选一组同学汇报结果

  ②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白板上拖动三角形分类,并逐个出示其特征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③用集合圈表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二)任务二: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自主学*84页探究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性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②量一量、折一折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等边三角形三个角()

  利用素材库画等腰三角形,并进行顶角变化演示,认识与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的关系。

  三、游戏应用。

  1、蚂蚁搬家。

  2、猜猜猜。

  3、在方格图上按要求围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利用,点击“链接网络图片”,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一定会学到更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角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 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 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和实物,认识*角和周角,掌握*角、周 角的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周角。

  3、会在点子图上画出*角和周角。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角、周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自治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让我们观察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出示电脑课件,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

  (1)学生复*、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3)多媒体出示角的形成过程: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认识*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3)通过旋转,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角,

  (2)请学生说一说*角的.特征。

  (3)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角。

  (4)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角,注意画角的方法过程,不要将*角画成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上一点。

  (5)说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角。学生交流(如,两臂侧*举、向后传、倒立等)

  2、认识周角

  (1)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学生讨论,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知的滋生点)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边得到周角。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

  (2)周角与0度的角有什么区别。(看它们的形成过程)

  (3)教师总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

  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相互说一说周角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画周角。

  (2)认识生活中的周角。师出示钟表,折扇等

  三、发现*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摆一摆、说一说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直角、一个*角、一个周角吗?

  2、在摆的过程中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交流。

  3、学生自主填卡,1*角=( )直角 、 1周角=( )*角、1周角=( )直角 ?

  三、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用手关或脚来表示)

  2、看谁帮我排好队,(将锐角、直角、*角、钝角、周角,按一定顺序排好,从大到小或从小到

  3、课本25页练一练1、2两题

  4、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课件体会生活中现象经过旋转形成的角。

  四,阅读: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除了钟表外,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指针的旋转也会构成不同的角度。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的中心,并说说指针在不同位置与在零点时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称。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答)师:有关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课下继续讨论交流,也可以上网调查收集资料。

  (课尾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到学无止境。)

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凡的角落也存在美,明确美术表现来源于生活的道

  (2)技能目标:学*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厨房一角,收集厨房一角的相关资料,以线描的形式完成成组静物的生或记忆作业,表象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关注生活,逐步养成注意观察生活和记忆生活的好*惯,训练发现美和捕捉美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厨房一角,运用线造型的方法表现一组厨具或厨房某一角落。

  难点: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简单表现构图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按课堂常规坐好)

  二、导入新课:

  播放教学资料图片:(观看教学资料图片,了解厨房用具的名称和用途)——了解厨房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出示几张有特色的.厨房一角的照片请学生们欣赏。

  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照片中是什么地方吗?

  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了解厨房的特点以及厨具的名称和形状、特点、用途。

  (1)介绍自己家厨房中几件厨具的名称、形状、特点和用途。

  (2)家中是谁经常下厨做饭?他们都是怎样做饭的?

  (3)你会用家中哪些厨具?介绍使用方法。

  2、分析学生优秀作品:(书中第3页)

  (分析作品中表现的内容、怎样表现和作品中的错误。边分析边演示正确的方法。线的变化、疏密、粗细等。观看静物的摆放方法和教师的演示。)

  ——学*用线描的方法表现厨具,了解前后遮挡关系变化和线的使用方法。观察了解摆静物的要点及方法,学*用线表现的要点。

  (1)作品中表现了哪些厨具?

  (2)怎样表现前后关系?

  (3)找出作品中的错误。

  (4)线造型应该注意问题。

  小结:他们是厨房的一角,厨房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家庭的厨房各有不同,*凡的角落里蕴涵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体现了主人的个性和风格,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问题: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物体间的前后关系的?

  教师出示一组厨具的照片,分析画面构图方法。(用彩色纸剪出各种厨具造型)

  3、示范。

  (1)摆成组静物。

  (2)演示。

  四、课堂练*

  巡视辅导,及时反馈。

  辅导重点:

  五、课堂总结

  1、展示学生作品。

  2、评价学生作品。

  (1、分小组摆成组静物。注意大小、前后、多少、高低的变化。观察物与物间的遮挡关系。2、完成写生作业。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述能力。

  课后小结

  透视关系是本课辅导的关键!线的粗细,疏密要有变化,但有的学生作业不是很好。

角教学设计6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

  题目二: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

  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研究。

  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

  [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角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

  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至少准备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一个*行四边形,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有一批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做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

  1、寻找思路:(出示一个*行四边形)

  师:(1)*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观察:沿*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

  师: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完全一样)

  三角形面积与原*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剪多问,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与*行四边形及面积的比较,直觉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增强了整体意识,同时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诱发了心理动机]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学生可能提供许多思路,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评价鼓励、)

  师:上节课,我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

  (屏幕出示课本84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

  接着出示思考题:

  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每个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有*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的推导经验,必然会产生: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

  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呢从而让学生自己

  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铺垫、]

  2、分组实验,合作学*(音乐)

  (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类型三角形(各两个)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一摆或剪拼、

  屏幕出示讨论提纲: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学生"学"的需要设计了一个合作学*的程序,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己解疑释惑的机会、]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若学困生含糊的,动画显示一个作好高的三角形,移出一个与它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再把这个三角形旋转,移动,和下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如图,让学困生模仿练*)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与转化方式,而且使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音乐停)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让学生将转化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情况汇报)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摆拼)

  (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课件演示:用旋转*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师:谁能说说,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拼成的*行四边形是三角形面积的二倍、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评价,肯定)

  [设计意图: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再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同学们更具体,清晰地弄清了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后,它们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归纳公式

  (1)讨论:(屏幕显示提纲)

  a,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c,你能根据实验结果,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由图形直观应用,进行观察,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2)归纳交流推导过程,说出字母公式、

  根据学生讨论,汇报,教师进行如下板书:

  因为: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

  生:……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设计意图:当将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行四边形,找出它们间的关系,使学生感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从而启发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出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看书质疑、指名讲述课本中是怎样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养成看书的良好*惯)

  师:我们刚才是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关系中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果有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如剪拼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讲边演示,只要合理的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老师课前做好下面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方法一:期量子论方法二:方法三: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高÷2(方法一)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高÷2(方法二)

  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底×高÷2(方法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那么多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求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积、用这个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指板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反扣公式,加深理解)

  4,进行爱国教育

  师:其实早在20xx年前,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就开始会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了、请同学们课后把85页的"你知道吗"看一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有了公式,下面我们可以帮学校解决问题了、(回应引入问题)

  1,(屏幕显示)出示85页例1:

  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集体订正、

  师: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2,独立完成p85做一做、

  完成后交流,讲评、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课本86页的练*第1题、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分米

  (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着让学生口头列算式,不用计算、)

  2,课本86页第2题: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要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要怎么做

  先让学生想,小组交流,再汇报,最后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评讲、

  3,课本86页第3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底

  (如右图),求高、

  师:求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了,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求三角形的高你会算吗

  (生讨论汇报,再计算,反馈、)

  4、想一想,下面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一个三角形面积为20*方米,与它等底等高*行四边形面积是40*

  方米、( )

  (3)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方厘米、( )

  (4)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5)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

  5,求右图三角形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①3×2÷2 ②6×2÷2

  ③6×3÷2 ④6×4÷2

  6、做课本86页第4题(然后汇报,评讲、)

  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

  [设计意图:练*分三个层次设计,第一层基本练*,旨在巩固,熟练公式;第二层设计判断练*,学生在思考中,从正,反两方面强化对求积公式的理解;第三个层次,主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通过变题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深化对三角形求积公式的认识、]

  五,回顾总结,深化提高:

  1,师:这节课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渗透数学方法)

  (屏幕显示)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师:对!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还可以用折叠,割补)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两问引导学生从学*内容及学*方法对本课作出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归纳提炼学*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中能应用这些方法去探究问题,自己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

  六,课外作业:p87—5,6,7

  板书设计

  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例1… …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2 s=ah÷2

  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100×33÷2

  s=ah÷2 =1650(cm )

  旧知

  求*行四边形面积

  *移

  旋转180°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求三角形面积

  转化

  还原

  解决

角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的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主要内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

  教学内容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感受到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旧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1)复*三角形的概念。

  (2)介绍三角形的“内角”。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理念】通过复*三角形的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教学提供知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预*,认识结论,提出疑问

  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汇报测量结果

  ②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果不统一?

  ③解决疑问:因为存在测量误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剪法。

  ①分别拼: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折法。

  ①分别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再次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看书质疑

  【设计理念】此过程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拼等直观演示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图略)

  3、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图略)

  5、数学游戏。

  【设计理念】练*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中注意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坡度、又注意变式,更有一练一得之妙,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样?

  2、知识延伸: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科学的验证方法——转化。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①量一量 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

  【设计理念】此板书设计我力求简明扼要、布局合理、条理分明,体现了简洁美和形象美,把知识的重点充分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角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纸扇、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吗?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长方形、五角星。

  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从自己带来的这些物体中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再摸一摸。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一样的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叙述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看”、“找”、“摸”的活动,体会角在面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体验角的抽象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可做角的材料。)

  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感觉你做的角与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样?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得到的?

  (2)课件演示例3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3)生活中,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3时、7时20分)钟面,小朋友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学生用课本介绍的'方法,也前能通过数分针与时针之间有多少小格来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从而亲身感受学*的乐趣,成为学*的主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想想做做”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1)动手拉扇子、合拢剪子。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2)给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更加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本节课设计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并非易事。本节课我对学生学*水*的差异关注不够,这方面,今后还应作更多的思考,并尝试更好的方法。

角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表格、学生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谜语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请听谜面: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大家一起说是什么?

  生: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师:真聪明!!板书“三角形”!那么,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几类

  师分别出示卡片贴于黑板。

  3、激发学生探知心里

  师:大家会不会画三角形啊?

  生:会

  师:下面请你拿出笔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但是我有个要求:画出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试一试吧!

  生:试着画

  师:画出来没有?

  生:没有

  师:画不出来了,是吗?

  生:是

  师: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为什么画不出来呢?这就是三角形中角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三角形角的知识“三角形内角和”(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看看这三个字,说说看,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啊?

  生:3个。

  师:那么为了研究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把这三个内角标上角1角2角3,请同学们也拿出桌子上三角形标出(教师标出)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内角和”吗?

  生:三角形里面的角加起来的度数。

  2、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分别拿出一个直角三角板,请同学们看看这属于什么三角形,说出每个角的度数,那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算一算:90°+60°+30°=180° 90°+45°+45°=180°

  师:180°也是我们学*过的什么角?

  生:*角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研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

  4、操作、验证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怎么办呀?你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要求:

  (1)每4人为一个小组。

  (2)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较快的完成任务?

  (3)验证的方法不只一种,同学们要多动动脑子。

  师:好,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好!请一组汇报测量结果。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师: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存在了一些误差,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

  生:我是用撕的方法,把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一个*角,是180度。

  师:好!非常好!

  师:有其它同学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吗?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生:展示锐角三角形(撕拼)

  生:展示折一折我是用折的方法把锐角三角形三个角折在一起,组成一个*角,是180°。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实验看一看是不是和大家得到结果一样呢?(多媒体展示)

  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度。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无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解决疑问

  师:好!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课前老师让同学们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画不出来吗?

  生:两个直角是180度,没有第三个角了。

  师:如果想画出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你能画出来吗?

  生:大于180度,也画不出第三个角。师:所以,生活中不存在这样的三角形。

  师:学会了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去运用。

  四、巩固提高。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 ∠2=53° ∠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 ∠2=50° ∠3=()这是一个()三角形。

  3、判断每组中的三个角是不是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

  (1)80° 95° 5°( )

  (2)60° 70° 90°( )

  (3)30° 40° 50°( )

  4、红领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求底角的度数。(多媒体出示)

  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5、思考延伸。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算一算四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6、游戏:帮角找朋友每组卡片中,哪三个角可以组成三角形?)每组卡片中,哪三个角可以组成三角形?)60°90°45°30°⑴60°、90°、45°、30°54°46°52°

  五、总结。

角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背景:

  前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各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看!(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魔方)角藏在哪里呢?这节课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角、找找角,好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找一找、摸一摸。

  (出示课件,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

  (让学生到教台前的实物来摸一摸、看一看再让学生说这些图形的特点)

  生:这个尖尖的就叫顶点。

  (在黑板上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

  生:两条直直的叫边。

  (师画出角的两条边,并板书:边)

  师: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那我们该怎样来画角呢?(师板书一弧线,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

  写作:∠1顶点边

  读作:角1

  师:谁能小结一下,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

  判断角。

  师:现在老师有一些疑问,你能帮我解决吗?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生:我是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判断的。

  3、找出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出来吗?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出哪些角。

  生:黑板的四个角,窗户的角、桌子上的四个角和三角板中的角……(学生在实物投影器上指出角。)

  师:你们能找出下图的图形中的角吗?课本88页指一指(学生独自完成,再集体评讲。有的学生容易把第二个图形那些圆角看成是角,这就特意提出来说一说。)

  4、折一折。

  师: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一张圆形的纸,你能折出不同的角吗?

  生:能。

  学生作品:

  5、画一画。

  师:同学们都很能干,能折出那么多类型的角,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才是角,那么同学们能画出一个角吗?

  生:能。

  师:谁能介绍一下,角是怎样画的呢?

  生:先画两条边。

  师:这样的角完整吗?

  生:还有一个顶点

  师:看谁画的比老师画的更好,更有创意!画好的拿出来让同学欣赏一下。(利用实物投影器展示学生作品)

  (二)比较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我们会画角了,现在,我要请你来创造一个角,行吗?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用两根小棒组成一个角。

  生:我用两根吸管组成一个角。

  生:……

  2、做一个活动角。

  (利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3、找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有什么关系

  师:四人小组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提示:

  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

  生: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比一比

  师:你们能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教学过程中,取一名学生做的角跟老师做的角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角的大小时,有的角我们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怎么办呢?∠1和∠2谁大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屏幕上角的变化

  生:∠1慢慢移动到∠2,最后下面的一条边跟∠2重合,顶点也何在一起,∠1的张口比∠2的大。所以∠1>∠2.

  师:所以这种比较方法就叫做重叠法。

  5、探讨: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说一说,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4比∠3大,应为∠4的两条边比∠3的长,所以∠4>∠3。

  生: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说了,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重叠法来证明。

  师:现在仔细观察屏幕两个角的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虽然∠4的两条边比∠3的长,但是两个角一样大。

  师:现在再比较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我可以用重叠法比较这两个角。∠5比∠6大。

  师:请观察屏幕。

  师:通过∠4和∠3、∠5和∠6的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三、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学到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角,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生:我学会画角,还会做活动角。

  生:我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张口有关系,但是跟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

  生:……

  四、思维拓展。

  师:既然同学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你能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一共有几个角呢?

  生:一共有6个角。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数的,而且,这几条边都是同一个顶点,在两条边两条边的数。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你还能想出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吗?

  生:我是按照角的数量一个一个的数的。首先是一个一个角的来数,有3个,再来就是两个角合成一个角的就有2个,最后是三个角合在一起的有1个,加起来就一共有6个。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根据我们上课学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真棒!

  五、布置作业。

  师:找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角,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的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大小:

  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跟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角教学设计12

  题目:三角形的特性

  时间:xxxx年4月20日

  课时:1课时

  来源:教科书第59页至61页,练*十五第1、2、3题

  课型:图形与几何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动手画、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2、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分析:

  1、《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2、三角形是*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出有关的性质,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线段、角、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几何知识就是初步的几何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很抽象的,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确立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摆一摆、拉一拉的实验,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评价标准:

  测评目标1:知道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测评目标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测评目标3: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了解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环节

  环节1:

  直观感知,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课件出示埃及金字塔图片,简单介绍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埃及文明史,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找出金字塔上的三角形,并用笔把三角形描出来。

  3、课件出示大桥图片,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大桥,感受大桥的宏伟、壮观,再让学生从大桥中找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并用笔把三角形描出来

  4、能手口一致地描绘三角形。让学生把描绘三角形的动作和语言描述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对图中不同形状三角形的直观感受。

  5、导入新课。(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复*学*过的知识,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

  环节2:

  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三角形的概念

  1、师:请你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请同学们把刚刚画的三角形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并板书: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怎样判断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呢?“围成”和“组成”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判断下面几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学课本60页余下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以下内容:

  (1)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2)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展示三角形高的画法并问:老师刚刚画的线段叫什么?(三角形的`高)它所垂直的边叫什么?(三角形的底)在画的过程中让学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体会底与高的相互依存性,为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师: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什么?(用三角尺,画垂直符号)请同学们再画一个三角形并画出高,标上底和高。

  指出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请同学们把刚刚画的三角形也表示成三角形ABC。

  (二)三角形的特性:

  1、下面做一个游戏,请你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四边形,你能摆几个?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所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2、为什么呢?是什么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3、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

  给出教具,让学生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确定了,不会发生变化了,由于四边形的角度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板书)

  4、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

  5、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性的例子。

  6、接着问:要使这个四边形像三角形一样拉不动,怎么办?

  小结: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并观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征。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画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学生动手拼三角形和四边形认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

  环节3:

  巩固练*,提高认知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60页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十五1、2、3题。

  先让学生尝试画,然后同桌交流画法,怎样画得又好又快?

  环节4:

  回顾反思,提高认识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1、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面图形。

  2、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生活问题。

  3、知道了用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三角形,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在老师的眼里,三角形不仅具有稳定性,它还是一种美丽的图形。它和圆、长方形等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形世界,可以说数学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五彩纷呈,生活因为有了美丽的图形而更加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1、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特征: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特性:具有稳定性。

  作业

  教学反思

角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合作、交流、验证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会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获得经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学生都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已经学过了角的分类,认识了各种角的特征,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类三角形学具、实验报告单、量角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用手比角。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1、猜谜,复*旧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课件出示:

  形状似座山,

  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

  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追问: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导入、揭示课题

  师: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它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引“生”入胜。通过竞猜,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和边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热情,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实践操作,探究分类

  师:孩子们,认真想一想,你要根据什么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有不同意见吗?对,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三角形可以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先按角来分。

  (一)、按角分

  1、师:老师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1号信封里,在操作之前我们来看看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提示:

  A、每个组员从1号信封里取出2个三角形,仔细观察或比一比、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标在三角形上。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组长填写好报告单。

  D、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师:你们组分成几类?哪几个分成一类?有什么特点?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小结,师介绍三角形按角分的'集合图并板书集合图。

  6、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异同点。

  7、小结

  (二)、按边分

  1、师:学会了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我们再来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2号信封里。操作之前请看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提示:

  A、每个组员从2号信封里取出1个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关系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关系。

  6、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

  7、小结。

  (设计意图:“自主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是本节的教学定位。在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探索的*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内化提高

  1、猜角游戏

  师:把三角形藏起来,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课件分别出示: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形式、多层次的练*力求把学生带人一个活动场,一个思维场,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逐渐地内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吧!

  2、完成课本第87页第5题。

  3、用三角形拼一幅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使得对三角形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再把知识从课堂延伸课外,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实现小课堂大社会,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角教学设计14

  ★教学背景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学生在预*和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的稳定性已有所了解,只是还缺少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1.三角形稳定性的得出。

  2.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体会稳定性与容易变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你有什么收获?在小组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预设:

  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3、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及*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有。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拿出木条制作的三角形,请两位力气大的同学用尽全力拉一拉,发现了什么?(形状不会改变,说明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2、再对角拉拉木条制成的四边形你又发现了什么?(四边形容易变形)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拉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试试看。

  4、如图,你能解释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这是为什么呢?(这样把四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窗框就不容易变形了)

  5、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产中的应用

  (1)、找一找,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课件展示。(木架屋顶、自行车、起重机、衣服挂架、放缩尺)

  (2)、*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课件展示(伸缩门、活动衣架等)。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练*

  1、下列图形中哪些具有稳定

  练*

  2、要使四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再钉上几根木条?五边形木架和六边形木架呢?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主要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一节实践课,本节的知识内容较少,而且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角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教材第26~28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认识内刻度线、外刻度线、0刻度线和中心点。知道角的计数单位“度”及相关知识。

  2、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四、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五、过程:

  (一)导入

  教师:昨天我们根据角的边张开的大小认识了几种角,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说后,请他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周角、*角、钝角、直角、锐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大家会比较角的大小吗?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的角,问同学:∠a和∠b谁大谁小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a和∠b究竟谁大呢?那大多少呢?大一点?这一点又代表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相信学过这节课后,你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问题的形式引出量角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中学*。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教师:为了使测量更准确,描述更清楚,就产生了标准的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出示一个量角器。教师边说边演示:人们将圆*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板书:度1°

  提问: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360度)

  一个*角是多少度呢?(180度)

  介绍: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它把半圆*均分成180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指导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小结:量角器上有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和外刻度线。

  3、量一量。

  教师:我们了解了量角器上有什么,究竟怎么使用它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1)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7页“试一试”,写出∠a和∠b的度数再读一读。

  教师:通过观察以上两组角,我们会读角的度数了,那该怎样量角呢?请你与同学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交流完之后,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演示说明。

  通过学生的演示度量,老师组织学生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我们可以把这三句话概括为四个字“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设计意图:通过角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体验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

  (2)突破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的难点。

  提问:量角器上为什么有内外两圈刻度呢?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研究。

  出示130°和50°的两个角

  教师:左边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是130°还是50°?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刻度线上的数?

  学生明确:这个角的度数是130°,要读外刻度线上的数。

  教师:右边这个角应该看内刻度,还是外刻度?是多少度?

  学生:这个角是50°,应该看内刻度。

  质疑:为什么左右两个角看的刻度线不一样呢?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呢?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在读度数之前应该先判断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如果是钝角肯定大于90°,是锐角要小于90°,然后再找刻度就不会错了。

  学生乙:我们小组认为,要先找0刻度线,如果一条边压住的是外圈的0刻度线,那么肯定读外圈刻度。反过来压住的是内圈刻度的0刻度线,就要读内圈刻度。

  ……

  教师:这几个组的方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我们不妨试一试,哪种方法更好。

  设计意图: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能力。

  (3)学生练*量角,巩固新知。

  小结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提问: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注意是看外刻度线还是看内刻度线。

  问:什么时候看外刻度线,什么时候看内刻度线呢?

  小结:找0刻度线,如果一条边压住的是外圈的0刻度线,那么肯定读外圈刻度。反过来压住的是内圈刻度的0刻度线,就要读内圈刻度。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练*,再交流订正,使学生能在练*中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并相互帮助提高。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自主测量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28页第1题。

  学生在找出正确答案后,应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28页第2题。∠1的方向是朝下,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量角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度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了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读角的度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角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数学的兴趣。

  认识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找身边的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不打无准备之战,也就是说我要力争做到每节课都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另外我还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使自己感觉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北师大版四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日益凸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信息。总想学*其他授课老师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预设性资源转变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资源的经验。而那些叫人惊喜的插曲,总在我脑海回荡,我不断反思自省,在教学中怎样捕捉瞬间,化“险”为“夷”,使课堂教学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画角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评价。由于课本插图里的“角”多为锐角,因此当上台板演的孩子画出钝角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老师,他画错了,这不是角。”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问了一句:“为什么?”他说:“因为角应该是这样子的。”由于语言的缺乏,他着急得边说边用手比划出了一个锐角,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一秒钟我愣了,毕竟那时对于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处理欠缺经验,而且对于角的判断本来是安排在巩固练*环节的,现在却提前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状况。我知道他对于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图案的影响,没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局限于形象表象当中。这时另外一些同学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课堂顿时闹起来了。如果当时我为了“整顿纪律”,为了课堂教学能按备课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直接否定那个孩子,那么我肯定会错失一个突破重点的机会。于是,我做出了下面的回应:“哦,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你们各抒已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孩子们的兴趣顿时被激将起来了,正方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角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它是一个角。”

  反方同学动摇了,他看看我,希望从我的表情里寻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丝马迹。我笑笑说:“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他点了点头,“那你能在这个图形中找到这些基本特征吗?”他果然找到了,最后还是他自己肯定地说了句:“这是一个角。”接着,我适时把“判断角”这一环节提前进行,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片断的出现,不但没有“扰乱”我的课堂教学秩序,反而为本来略显老套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让人回味。

  课后我感觉: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往往是老师善于发掘捕捉亮点,充分放分学生思想,让课堂的小插曲谱写成精彩环节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精心预设,对每一个“意外”都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当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让我们料想不及。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聆听,听清楚听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学生的错误见解还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处理这些意外生成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像上面那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断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么他以后将怯于表达,还会扼杀其学*兴趣。而课堂中辩论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思考辩解的过程,让他学会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反省,继而说服自己。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最后,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应变的技巧、调控的能力、丰富的语言,就算再有利的预设与非预设性资源摆在面前,也无法展现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貌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自主学*、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面图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观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因而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很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程度有关。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演示、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因而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静态课本材料变成动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并抽象出角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中感受角的样子,在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指边说,不断强化角的特征,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观感知角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教室内找角,拍照上传,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有的找到了数学书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阶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墙上的角,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请学生来指一指,角在哪里,把学生头脑中对角的认识从“角落”的误区中牵引过来。

  认识角的特征以后,我引导学生动手创造角,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组将吸管对折做出了角,有的组用小棒摆出了角,有的组用两个铅笔盒摆出了角,还有的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图形里。在创造角以后,我让学生尝试着画角,引导学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画出来,并通过示范画角,指导他们正确的画角方法。

  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学*经验,乐在其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高效课堂

  导入新课时,我运用hiteach抢权功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导到课堂教学环境中。

  探究新知时,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课,通过演示的方式教学如何指角,接着让学生试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通过特殊笔的功能用直的线在白板上把角描出来,利用选中拖动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后,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组*板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角,并在*板中描出来,把作品飞递给老师,通过作品观摩,能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对比不同的作品,推动生生互动。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内的角,找到后拍照飞递给老师,将生成的素材及时、充分的呈现和反馈,体现了生本理念,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学生找完角后,利用聚光灯聚焦这些角,让学生观察总结角的特点,突出重点,效果较好。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角,利用抢权功能,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利用即问即答功能,及时反馈,通过统计图、饼状图,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精准教学;还利用计分板进行加分,促进小组的团体意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答题积极性。

  操作中巩固新知:在认识了角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创造角,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并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及时上传小组作品,实现素材的共享,让课堂变得更丰富。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和精准。

  三、捕捉生本,把握生成

  本节课,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位学生主动学*,学有所获,积极探索新知,自己发现和创新。同时,我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时呈现,推动了多向互动和立体式交流。我通过作品观摩,反馈每组同学找到的实物中的角,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推动他们的交流和小组互评。不过这里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组指出钟面中心的和两根指针形成的角后,我请代表来具体指一指,该学生还是没有指清楚,让其他同学产生异议,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导,再请另外学生来指时,学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错过了之前那个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当时我能及时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将那个角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教室内的角,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找到后拍照上传,教师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堂显得活泼生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把握了学生的生成。

  在创造角的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合小组同学的智慧,创造出来不同的角,很有创意。但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多,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手段,以致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丰富,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令我感觉到:课堂中多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会更流畅,学生的学*会更愉悦,课堂的基调也会更和谐。教师放低姿态,放松心情,和学生一块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实践中,互相倾听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学无止境,作为新教师,除了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实践思考外,我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推动创新性课堂、智慧课堂的发展,让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促进课堂高效、生动地开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就应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现行的教本就是最好的参考书。”“当书本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删改,选取最适合本地区的孩子的资源进行教学。”

  这是我去年参加省优质课堂观摩活动时,一位参与人教版编写的教授说的话。这两句话,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因为它告诉我:要相信书本而不能迷信书本;要善用教科书而不能盲从教材;要用一颗科学的、研究的心去教我们的书,这样才是对我们的教科书最大的尊重,对教研最大的尊重。

  本学期,我们学校数学科组对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打磨精品课。该开展研究,老师们就嚷开了:精品课是什么概念?我们这样一间小学校,基层中的基层,也能搞精品课,我没有本事,你去搞吧。”我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搞?”“我们的基础不好,我们的'设备不够先进,我们对电脑不够精;还有,我们想不来这么多花俏的课件,人家的课件都美死了,都不用书本的内容,我们要是用书本的内容,输定了!”

  老师们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是的,比赛嘛,“先进”两个字在任何时候都吃得开。我们只是一间基层学校,要开展精品课程,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放弃不是我们的作风,获不获奖,一点关系都没有,关键是我们要研究,要进步,要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市里的教研重头戏,一定要践行!

  我跟老师们说:“课件再美,也就是完成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只是教学手段的载体。如果书本原有的材料已经足够我们完成教学,我们就把最简单的事情最好,那就是成功!我们追求不来精美,我们就追求朴素美!黄爱华老师拿着一根粉笔就能上出让人叫绝的好课,我们只要在这过程中努力了,进步了,就达到我们的要求了!”我把上面这两句话跟老师们说,大家仿佛有所感悟,就开始研究了。

  于是,我们就开始动手。上什么课我们早就确定了,这跟我们学校的校验已经我们学校的课题生相符合的,就上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

  研究中,我们发现:书本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知识面丰富,切合学生生活,完全符合我们的学情,足够我们顺利进行教学的,就没有必要再标新立异,我们好好利用教科书。把它用好,上好。

  考虑到要让老师们实实在在地发展,而不是“做”一个漂亮的课。用这样的程序:备课——说课——集体备课——试教——修改——试教——修改——定型这几个步骤来进行。

  彭老师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这些*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自己指指身边的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将学生指的在黑板上画出,当发现老师画的和自己说得不符合时,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体系发生了矛盾,在矛盾中感知原来自己所说的只是角的顶点,角还需要有两条边,并规范了摸角的方法。

  二、重视操作活动,提供适当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通过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目标。概念的获得或者空间观念的建立,要能够让学生自我建构,不能够就概念而概念。老师设计了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这样几个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索和建构的兴趣。找,就是找到角在生活中的原型,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角,丰富学生对于角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学生的感性经验越丰富那么形成认知就越容易,感性经验越多,学生的认识就越完整。看,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来人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角,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区分出各种各样的角是有相同点的,通过相同点的寻找概括出角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从而概括出角的特点,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些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这个概念虽然可能还不够完整,但是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一种非常清晰的几何图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3、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论”,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

  4、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现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索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相反,学生学*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练*变得生动有趣。

  5、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10份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的内容及练*八中的*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些表面有角的物品和三角板。教师准备小棒、三角板、纸、硬纸条、图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现在先一起玩一个摆小棒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教师巡视)

  师:你们摆出了什么图形?(正方形)

  师:好,现在拿走一根,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先读,然后请学生读一遍。)

  二、新授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角呢?谁来说说?(让学生自由地讲,可以拿自己的东西说)同学们都说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哪里有角?(老师的三角板,花工的剪刀上……)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请你们说说这些物品中哪里有角?(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

  (一)动手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出了许多物体表面的角,好,我们现在来试一试画一个角或做一个角,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硬纸条、图钉、彩色纸、尺子,还有白纸。如果你对角感觉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再看看桌面上的物品,然后再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汇报,小结

  师:刚才有的同学做角,也有的画角,都很认真,那好,谁来说说你感觉角是怎么样的?(头尖尖的,两条直直的线……)

  师:我想问一下,刚才用硬纸条做角的同学,你们的角可以活动吗?角是怎么变化的?(请学生上台演示可活动的角,角张开得大,角就大,角张开得小,角就小。)

  师:用纸折角的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角折得越多,角就越小,相反则大)

  师:画角的同学呢?你们又有什么想说的?谁画得比较好呢,上来展示一下。

  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做角、折角、画角,做出了不同的角(展示三种不同的角),你们发现了这些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三)结合实践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们所做的和所讲的都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请教一位不说话的老师吧,请打开课本第39页,看第三行三个不同的角,自己看看。

  课件显示第一个角,教师点顶点,问:角的这部分是什么?然后点边,问:角的这部分叫什么?点另一边问:这又叫什么?

  出现另两角,问: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叫角的什么?

  电脑显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好,请大家检查一下,你们刚才所做的角是不是都只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呢,找出来,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

  师:好,下面谁来说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做活动角的学生上来讲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小结

  师:通过我们的学*认识了角是怎样的图形,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一个角只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五)画标准的角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角的知识,下面再来画一个标准的角。你可以先看书再画。

  (教师巡视)

  师:请画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讲给同学们听你是怎么画的。

  师:你画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教师标出来,将之当做板书)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按这个同学的方法再画一个更好的角。

  师:大家真能干,又学会画角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看看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

  三、练*

  1.辨别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为什么?(图略)

  2.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一下两个角的大小。(图略)

  3.数出下面角的个数。(图略)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准备此课前我就查阅了这课以往的教案,但都觉得过去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摒弃了以往从头到尾牵着学生学*的方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自主学*、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才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

  教科书练*八1、2、3题。

  五、总结

  你知道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随堂练*

  2、找找生活中的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一课时(课本73-7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角、周角及周角、*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过程中,学*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角、周角并会画*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角

  师:那么*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和周角

  生2:我会画*角和周角了

  ……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今后我们将会了解更多关于角的知识,今天的课上到这儿,下课!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实物投影、三角板、活动角、;学生每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板、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有关角的知识,你对角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境图)

  图中那些地方有角?

  (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说说角的样子?

  b.指出下列各角中的顶点和边

  2.动手实践,感知角

  活动一:折角。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折角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角,进一步感知角,获取实际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带角的图形,真正感悟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就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活动二:超级“变变变”

  同学们,拿起你桌面的活动角,我们一起玩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变大,变小,那位同学能告诉我,教师怎么变大,怎么变小的?角变大时边变了没有?

  (通过活动,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奥秘,感悟其中的道理,自己会讲出来,充分的感知角,用变魔术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3.画角

  每人动手画一个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三、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你能找到吗?

  2.画一个有更多角的图形。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5

  一、激趣引新

  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稻香小镇——望亭,鱼米之乡美景尽收眼底。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问:看,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找到哪些曾经学过的图形?

  师:小明同学也有发现,听,他发现了什么?

  问:你们发现角了吗?角是怎样的呢?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角、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课认识)

  (设计意图:课前视频《稻香小镇——望亭》动感的画面,震撼的音乐,一方面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冲击,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并再现之前学过的*面图形,画面中藏着要认识的新的图形——角,如此忆“形”引“角”,顺其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新问题,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

  二、探索悟新

  (一)认识角

  1.指角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

  教师用笔描出“.”,然后取走三角尺。

  问:这是角吗?

  师:那应该怎样正确的指角呢?(边示范边讲解)先指这里的一个点,再沿着两条边指,最后像这样在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这就是角。

  生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指出课件中物体上的角。

  师:这些物体上有很多的角。为了把这些角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物体上的一些角移下来(课件演示角下移过程)标上角的标记,它们就成了数学上的角。

  (设计意图:多次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生找“角”容易,指“角”困难。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对不准确的指角方法进行纠正、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向“数学化”的过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指角活动,不断强化对角的形状的感知,为之后的抽象和概括提供必要的经验支撑。)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有它的名字,叫顶点。(板书: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示角的顶点和边。

  师:角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不同的角,找到共同的特征,使学生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角的表象,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巩固角的基本特征

  1.判断辨析,再次巩固角的特征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北太湖风景区,你们想去玩吗?想去看美丽的油菜花海吗?那必须通过稻草人的考验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吗?

  稻草人1:欢迎同学们来参观油菜花海,请跟我来吧!

  稻草人2:小朋友们,我要先考考你们的判断力。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师:是角的,我们用这个手势表示(√),不是的用这个手势(×)。

  学生判断,指名说说理由。

  稻草人3:你们的判断力真强,我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继续跟我来吧!

  2.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稻草人4:小朋友们,角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们能找到身边物体上的角吗?

  同桌合作,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3.数一数图形中的角(想想做做第2题)

  稻草人5:小朋友们,想进入油菜花海大门就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密码是由每幅图角的个数组成的数,看你们是否能顺利找到密码,进入油菜花海!加油!

  指名学生上台数一数,写一写。

  师:小朋友们,你们输入的密码是否正确呢,让我们一起喊出“开门大吉”,好吗?

  课件出示油菜花海视频,视频最后有绿化带工人在修剪树枝。

  (设计意图:练*设计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富有层次。通过角的辨析,生活中找角、指角,以及在图形中找角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明晰角的特征,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角作为图形中的一部分,是隐含在很多图形中的。)

  (三)感受角的大小

  师:为了使景区更美,油菜花海路边的绿化带里,园林工人正在修剪树枝。(课件出示绿化带工人修剪树枝的两张图片,一把剪刀张开得大,一把剪刀张开得小。)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角了吗?仔细观察剪刀上的角,你们有什么发现?

  指名回答。

  师:也就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有大小)

  问: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创造一个角?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奇的造角工具,请同学们拿出来,创造一个角,完成后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学生活动。

  启发:我们做出的角称为活动角。现在我们就好好地来利用这个活动角,看看你的本事大不大!请听要求——

  师:这是老师做出的角,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大很多的角。再举给大家看一看。

  问:你是怎么做的?

  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做的角还小很多的角。做好的举起来。

  问:你是怎么做的?

  师:通过做角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学生边回答边演示。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下。把角变大,再大一点,变小,再变小一点。

  问:现在你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桌两人各做一个角,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一些,谁做的角小一些。做好的角不能变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名交流。

  师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情况,教师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举起角。

  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意见不一。

  师: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呢?

  指名学生上台来演示比较的过程,发现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把顶点对齐,再把一条边对齐。

  课件出示边长不一样的两个角,问:这两个角呢?哪个大,哪个小?怎么比?

  师:见证结果的时候到了。课件演示重合。

  课件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慢慢拉长,问:如果把这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角会变大吗?

  课件演示把角的边慢慢缩短,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问:所以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

  生: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剪刀张开的大小初步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再让学生每人做一个活动角,并用活动角分别做出比老师做的角大和小的角,力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着,通过同桌做角、比角,结合课件比较了边长一样、边长不一样的角,但角的大小相等,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注重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和体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对角的大小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最*油菜花海管理人员想在长方形油菜花地地里建一个儿童游乐场,如果割掉一个角把剩下的地用来建造游乐场,猜一猜,这块地还有几个角?

  学生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回答展示,课件同步演示。

  问:你们还能想到不一样的剪法吗?可不可以拐着弯剪?

  师:看,这样拐着弯剪,就会剩下6个角。如果这里拐的弯越来越多,剩下的角就会越来越多。你看我们数学就是这样的变化无穷又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练*,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提升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让学生在练*中,大胆的猜想,愉悦的思考,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角。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让我们用一个手势来表示一下成功的喜悦。你看到角了吗?

  师:因为有了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关于角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探究角更多的奥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成功的喜悦,有人用V字,有人画√,使学生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看角多了一份数学的眼光。)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角的形成。

  一、复*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

  1.填空。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水*。]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学*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难点:

  简单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生每人准备彩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交流:屏幕出现机器猫叮当在天空中飞行的动画。今天我们把小叮当和大雄请来和大家一起来学*,同学们高兴吗?我们先去大雄家看看发生什么事了吧!

  大雄:“叮当,叮当快来啊!老师要我找出物体表面的角,角是什么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角吗?你们能不能来帮帮大雄啊?”

  播放动画:小叮当带着大雄在看藏在生活中各处的角——闪烁角所在的位置。

  学生回答后师:对,这就是角,这节课我们大家就来一起学*角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操作,体验角的特征。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请同学们从下列实物中找找。(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来)

  2、折一折、摸一摸直观感知。

  (1)、师:你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生动手折角)

  (2)、闭上眼睛,摸一摸手里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觉“顶点”是尖尖的,而“两边”是直直的。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示范画一个角。让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画角的,后讲述角的各部分名称,向学生说明:我们通常用小弧线来连接两条边来标出角。

  (2)、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指指课件所示实物中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3)、师:如果一个图形有多个角,为了便于区分他们,我们可以把每个角编个序号,例如我们把它编号为1。记作: 1,读作:角1。

  4、学中练

  (1)、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游戏好吗?用手势来判断下面图形是否是角,若不是,请说出理由。(课件出示)

  (2)、完成课本中67页指一指的内容:请你用铅笔标出图中的角。

  三、做一做,体验角的大小,

  1、用学具做成一个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

  (1)、任意拉一个角,同桌比比两个角的大小,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的角大。

  (3)、如果想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应怎么办?

  (4)学生演示方法,师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5)、接着请同学们看看红三角,黄三角来比一比谁的角大?(课件出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组织练*,应用拓展

  1、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大家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叮当对你们的表现满意极了,所以他决定带大家到处转转。

  课件出现情境图:想听好听的歌曲吗?我们先要找到音乐的密码:数数N、M、T这三个字母中一共有多少个角?

  2、师:这堂课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角吗?看谁找得多?

  四、全课小结

  谈谈你本堂课的收获?

  五、拓展练*

  请你再仔细的观察,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所知道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使用:三角板、不规则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2、生:三角板。

  3、师:为什么它叫三角板?

  4、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5、师:你能指出这三个角在哪里吗?

  6、师:角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它。

  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二、从生活中感知角:

  1、师:角是一种*面图形,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角,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们。(师出示课件第一张:你能指出这些物体上的角吗?生说一处,标一处。)

  2、师:你还在哪见过角?

  3、师: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都叫作角,那它们身上肯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师:现在老师把它们从实际生活中请出来和大家见面,好不好?(课件演示第二张:把图片上的角脱离下来)

  三、初步感知角: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生观察,自由发言。

  3、师:书中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名字,角的尖尖的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课件演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师追问: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生:三部分,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这个角的大家庭里又来了一些自称是角的朋友,你们看看!(课件演示第四张:判断: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二)画角:

  1、师:想画一个角吗?请你们自学P87画角的方法。

  2、师:分几步画一个角?(生:分三步)

  3、师:你说,老师画。(师在黑板上画)

  4、师:画角时要注意,顶点不要太大,边要画直,不要出头。

  5、师:请你们自己在纸上画一个角。

  6、师展示学生画的角,找问题。

  (三)角的读法和写法。

  1、师利用板书中的角讲读法和写法。

  2、师:选择你喜欢的标注方法,标注一下自己的角。

  四、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

  (一)比较角的大小:

  1、师:我们还回过头来观察这些角,除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演示课件第五张)

  2、生:边有长有短,角有大有小。

  3、师:那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我们选择其中的三个来比一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生观察比较(师用课件操作反馈)。

  (2)师:你们用的是观察法。

  4、(课件演示:一红一蓝两个角)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生观察可能出现的结果:蓝角大,因为蓝角边长)

  5、师:到底哪个大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等我们探讨完这个问题,再来比较这两个角(请你拿出你们做的活动角,一条边不动,转动另一条边。)思考一下!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6、生活动、思考、交流。(课件演示结果: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7、师:现在请你比较红角和蓝角的大小。(师课件演示:两个角一样大)

  (二)分类:

  1、认识直角。

  (1)我们还回到生活中这些角,有一种角长得很规矩,很特殊,是什么角?(生:直角)

  (2)师:你们能把直角挑出来吗?

  (3)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直角?

  2、分类。

  (1)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角分一下类,分类是一种学*方法,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不同角的特点。

  (2)师:直角为一类,其它的角与直角比,分为两类,你会分吗?

  (3)生:独立分类。(师演示课件:依据学生的回答拖动角进行分类)

  (4)课件演示结果: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5)师:如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三类角,怎样排?

  (6)师:请你们观察自己的三角板,指出上面的角都是什么角?

  (7)师:又来了一些角的朋友,请你挑一挑。(课件演示)

  (8)(课件演示一个*似于直角的角)师:请你判断这个角是直角吗?(生自由发言)当你用眼观察,无法准确判断这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量一量。(课件演示)

  3、做直角。

  (1)师:现在你们桌子上都有一张不规则纸,你能折出直角吗?(生折交流)

  (2)师:你们是这样折的吗?(课件演示)

  4、找直角(课件演示)。

  (1)在*面图形中找。

  (2)在钟面上找。

  五、欣赏角。

  课件演示: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小结。

  (一)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应该能发现,我们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们又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移动一条硬纸板都可以形成哪些角呢?请大家举起来(找几人回答)同桌互相比较一下谁得角大?谁的角小?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积极动脑认真操作我们认识了角,并制作了一个活动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彩纸折一个角,折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是角的边,哪是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认识角教学设计范本5份

  认识角教学设计 1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那么五角星能和你成为朋友吗?不过五角星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小朋友,我真的只有五个角吗?

金坛市洮西中心小学      吕粉兰执教

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模似购物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付钱,找钱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识别人民币的方法。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付钱,找钱的方法。

  教具:学具盒:1元纸币硬币各一个,1角纸币硬币各10个,5角的纸币硬币各2个,1个5分,1个2分。

  一。、情境导入

  情景引入:羊村学校开学,喜羊羊带着小羊们去买学*用品。

  喜羊羊:买东西要用什么?(生:钱)

  师: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板书: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一元、一角、一分。(如书上例1)

  师: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向你的同桌小声的介绍一下。(学生活动。) 学生介绍:

  生:这张是1元的纸币。师板书:纸币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元的?

  生:数字1。

  生:汉字壹圆。师:1元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

  师:这些人民币中还有1元吗?

  生:有,硬币的1元。师:它和这个1元有什么不同?师板书:硬币 师:其他的这些是多少面值的?

  分别介绍1角、1分。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些人民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面值都和1有关?

  师: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单位不同。

  师:1元的单位是元,1角的单位是角,1分的单位是分,元角分就是我们的人民币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元角分。(板书课题)

  3、研究1元=10角,1角=10分

  师:认识了人民币,我们就可以去购物了。

  美洋洋:欢迎光临,今天练*本特价,1元1本。

  师:1元钱该怎样付?同桌合作,从钱袋中拿出1元钱,摆在桌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①1元的纸币

  ②1元的硬币

  ③10张1角的纸币

  ④10枚1角的硬币

  师追问:摆10张1角的可以吗?

  师板书:1元=10角,

  师:我们知道了1元等于10角,那请你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4、认识5角、5分、2分

  媒体出示一只小羊,手里拿了2张5角的。

  小羊问:买一本练*本,我这样付钱可以吗?

  媒体出现单独的一张5角的纸币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张人民币吗?

  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1元、1角、1分,还有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媒体出示例2的那些钱:5角、5分、2分

  生:这张是5角,师:从哪里知道它是5角?

  生:数字5。(媒体闪5)

  生:汉字伍角。师:原来5角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媒体闪) 师:这些人民币中还有5角吗?

  生:有,硬币的5角。师:它和这个5角有什么不同?

  硬币出现后,移动到5角纸币的下面.

  师:这个你认识吗?谁来介绍?

  生:5分。师:那先信息告诉我们它的面值是5分?

  生:数字5。(媒体闪)

  生:汉字伍分。师:伍分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媒体闪)

  师:最后这个是谁啊?

  生:2分。师:你怎么来辨认的?

  生:数字2。(媒体闪)

  生:汉字贰分。师:2分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媒体闪)

  师:那刚才小羊这样付可以吗?为什么?(媒体出示小羊)

  生:可以,5角+5角=10角,10角就是1元。

  先媒体出示:1张1元可以换( )张5角,填2。

  媒体出现:①?张5角的纸币1张1元的纸币

  再出现2张五角的纸币,点一下2张五角的下面出现10角,最后点出现一个等号。呈现2张五角的纸币=1元

  ②出现1枚1角可以换( )枚5分,填2。?张5分的硬币1枚1角的硬币

  再出现2枚五分的硬币,点一下2枚五分的下面出现10分,最后点出现一个等号。呈现2枚5分的硬币等于1枚1角的硬币

  老师再来考考大家,( )枚2分可以换1枚1角。

  ③出现( )枚2分可以换1枚1角。填5。

  ?张2分的硬币1枚1角的硬币

  再出现5枚2分的硬币,点一下5枚二分的下面出现10分,最后点出现一个等号。呈现5枚2分的硬币等于1枚1角的硬币

  4、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学得很棒,我们一起来帮小羊解决一些问题。

  媒体出示1只小羊和书上的想想做做1。

  师:小羊现在有这样的3张人民币,可以买什么商品,请你连一连,书上P67的第1题。

  生汇报:5角可以买1只羽毛球,1元可以买1本书,1角可以买1和火柴。

  媒体出示:小羊提问:今天我带了多少钱?想想做做第2题。

  5、开始购物。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小羊又解决了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用人民币去购物好吗? 媒体出示,柜台。(羊村文具店)(商品有直尺8角、单块橡皮2角、笑脸橡皮7角、铅笔3角、数学本1元、铅笔套1角、票夹1角、透明胶9角、卷笔刀1元2角)

  (1)师:每个小朋友准备好一元钱,买一样商品。(媒体出示)

  生1:正好,师:可以买吗?生:可以。

  生2:买一样东西不足1元。

  师:1元钱买1支铅笔够不够?为什么?

  生:1元=10角,10角>7角,够了。

  师:既然1元比7角多,就要找钱?谁来做营业员找一下钱?

  请一生上来找钱,集体判断找的对不对。

  请3-4位学生。

  (2)师:现在请大家买2样商品,要求合起来正好是1元。(媒体出示) 生来买。

  师:这样买可以吗?为什么?

  生:( )角+( )角=10角,10角就是1元。

  (3)师:现在老师不规定买几样,你可以任意买,但就是要把1元钱正好用完。(媒体出示)

  请2-3位学生。

  (4)师疑问:老师发现有一样商品始终没人买,为什么呢?

  那1元2角可以怎样付呢?

  师:拿出桌洞里的钱袋,倒在盘子里,和同桌一起拿盘子里的钱摆一摆,看谁的方法多?

  生汇报:1元+2个1角,2个5角+2个1角,1个5角+7个1角,12个1角

  三、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认识角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认识角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中的角,了解角的组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

  3、在交流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4、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找出物体或图形中的角;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图片;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复*: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不少图形朋友了。谁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哪些图形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白板工具和彩色图形卡片分类出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与*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复*整理,帮助学生理清已经学*的图形知识体系。]

  一、在已经认识的图形基础上,引出新的图形知识“角”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图形,他就藏在这些*面图形中。请看,[课件出示:在*面图形中闪现的角],它们偷偷的在看我们呢!

  引出新知:它也是*面图形中的成员,它的名字叫做“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出新的图形知识学*,使学生在授课伊始明确学*方向。]

  二、直观地认识角,并形成初步的角的概念

  1、认一认,说一说,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请你们认真看一看角的真面貌吧!

  1〉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板书:顶点、边、边]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角的边都有什么特点?是弯弯曲曲的吗?

  2〉点名让学生上台指一指,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3〉同桌互相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4〉用儿歌形式总结对于角的认识: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6〉欣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角

  [设计意图:运用充分的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牢固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并这些知识编入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中,帮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数学知识。]

  2、辨别真假角

  师:用你的火眼金睛,认一认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请你用手势做出你对这些角的判断。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这两个图形不是角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由感知角的形状逐步提升为认知角的特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3、标一标,学会角的.记法与读法

  师:我们可以用一段小弧线连在角的两条边上来标出这个角。为了方便我们区别这些角,我们还可以在旁边标上数字或字母来区别它们。

  1〉集体标出角1、角2、角3…

  2〉集体学*标角的正确写法与读法

  师:你有没有发现“∠”与我们一年级时学*的一个数学符号特别像?你想个办法来提醒同学们正确区分它们好吗?

  3〉标出作业纸上三种图形中的角

  [设计意图: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来认识角,并采取学生集体学*与同桌互相督促学*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学*本课的学*重点。]

  4、画角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漂亮的角呢?请你认真看大屏幕,看清楚,我们在画角时,先画角的什么部分。

  三、动手做一做,认识、比较角的大小

  师:看米奇和它的好伙伴米妮准备请我们当裁判,来判决他们谁画的角来比较大呢!我们要想公正的判决,我们自己必须知道什么样的角是比较大的才行吧?那么什么样的角是比较大的角呢?想知道的同学用行动告诉老师。

  1〉认识角的大小变化

  ①观看课件中慢慢变大的角

  ②将自己手中的角不断变大变大

  ③将自己手中的角不断变小变小

  ④讨论确定:角两边张口越大,这个角就越大。

  [设计意图:在这里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为后面给米奇米妮当裁判环节做好准备,同时为探索本节课的难点--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提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给米奇与米妮的角比大小

  第一轮比角(蓝角明显比较大):

  师:你觉得它们谁画的角大?为什么?

  第二轮比角(不能明显看出哪个角比较大):

  师:我们不能一下子看出来谁大谁小,该怎么办呢?要怎么比一比?

  ①师引导学生学会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

  ②比一比同桌两个谁的活动角比较大。

  ③用儿歌形式总结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④用重叠法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并再一次巩固比较方法。

  师:有些角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出大小;有些角看不出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这样的重叠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时出现重叠法的比较方法,这个时机出现从另一个角度更加唤起学生对知识学*兴趣]。

  第三轮比角(两个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角):

  师:用我们刚学会的方法比一比吧?米奇的角的两边那么长为什么还是和米妮的角一样大小啊!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三轮比角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了解学*“如何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知识的渴望,实现学生自主探索学*的课堂。]

  四、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建立正确的概念。

  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我们就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三个家族。

  2〉找一找,校园中的三种角

  3〉认一认刚开始上课时出现的三种图形上的角。

  五、拓展认识与思维

  1〉欣赏国内外建筑中美丽的角

  2〉思考: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有趣的数学现象,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角教学设计 5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激发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河学会做角。

  学*准备:

  几何角,三角板,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扇子,(两个明显角,两个不明显角,两个钟面)长方形纸。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名字叫角(板书: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角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个新朋友非常调皮,还没和我们见面就想和大家玩捉迷藏呢,我们一起来把他们找出来,怎么样?(出示光盘中的“角的感知”)

  师: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角朋友,把他们请出来怎么样?(出示几何角)

  师:这几个图形是什么?(角)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三角板)上面有角吗?有几个?谁能上来指出其中一个角?(生指尖尖的)

  师:尖尖的师角吗?那我们把这尖尖的移到黑板上来看看(师画一下顶点)问:“这是角吗?”生:不是,只是一个点。

  师:“对了,这个只是角的一部分叫做顶点,(在点前写顶点)请大家拿出你的三角板,把一个角的.顶点往另一只手的手心按一按,再拿开看一看手心留下什么?”

  师:对了,这就是角的顶点留下来的痕迹,那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两条直直的线)这就是角的两条边(师画出两条边,标出边)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刚才那位同学只指出了角的顶点,那么我们该怎样指角呢?(师板书一弧线,边指边说;这就是一个角)。师;现在谁能小结一下,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练*

  师:现在你们认识角了吗?好,老师来考考你们(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3、找身边的角

  师:其实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小朋友们转动自己的身体,找一找在我们这个大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4、动手做角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既然角在生活中到处可见,那你想不想当一个魔术师,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变出一些角来。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小棒,硬纸条,图钉,毛线,下面请大家分工合作,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做一做,拉一拉,折一折,摆一摆,变出各种不同的角来,注意,做的时候要注意安全!(放音乐)

  师:现在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

  师:小朋友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是非常了不起,其实,做角的方法师非常多的,课后,请小朋友找一些材料,用其他的方法再去做一做角,好吗?

  5、比较角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师张开合拢角的两边)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你能把你做的角变大吗?变小呢?

  师:*时,你们再哪里看到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吗?

  师:对!请看,老师这有一把扇子,在使用扇子的过程中,扇面上的角在变化,瞧,扇子的两边**的大了,扇面上的角就…

  扇面的两条边**的小了,扇面上的角就…

  师:说明角是有大小的,(板书:角师有大有小的)你能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板书: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1)用眼睛来看比较角的大小

  师:既然角有大小,看这里有两个角,谁大谁小,(出示)

  师:对,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出。

  (2)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演示)

  师:相老师也和角成了好朋友,我知道有关它的一首儿歌呢:

  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

  要看开口不看边。

  (3)比较钟面上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都知道了角师有大有小的,这不,有两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都认为自己是最大的角,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辨别一下哪个角大吗?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比较。(讨论汇报)

  三、拓展练*,巩固新知

  1、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演示)

  2、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吗?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现在假设你是角,你想怎么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

  好了,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怎么样比较角的大小,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这位新朋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