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2-02 00:00:00 教学设计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 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好:美好 。

  旧曾谙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 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读一读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静)

  [水*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

  忆江南的教学设计

  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五、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书设计】

  忆江南词牌名 人情 珍惜 景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地学*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关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自学同题诗词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自主表达阅读感受,尊重了学生的学*差异,发展了学生个性。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忆江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忆江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好:美好。

  旧曾谙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读一读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静)

  [水*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忆江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感悟着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对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春天又一次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我们身边,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一首诗、一首歌来描绘。

  师: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板书)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出示课件)

  教师简介词

  师:今天,老师就请这位诗人带大家去那个处处小桥、流水、人家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南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将带我们在他的千古名作《忆江南》中,去细细地品位江南的美,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赏读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轻声的读读这首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理解诗句后赏读诗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词的大意,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试试看,请同学接着老师的话读词前两句谈对江南的美,并回忆关于江南的诗句。再次引导读词前两句。

  过度:同学们,这首词中让白居易感到最美,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是什么呢?找出那最美的风景读给大家听。

  板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学生谈对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理解并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观江南美景。

  再次感受江南的美,并引导学生读出美。

  (3)江南的美景真是无法用语言能描绘的,我觉的唯有歌声才 能将它的美充分抒发出来,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着美妙的歌声。再次感悟江南的迷人。

  3、关注标点“?”

  师: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没有标点,这标点是后人为了读停顿方便,加上去的。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不禁要问,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词加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读出来。)

  4、深入探究,体味深情。

  师:同学们,词读到这儿,老师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江水都是很*常的江南景物,为什么白居易却觉的如此的美丽?

  出示课件:了解白居易的经历。

  他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带这这份情感再读全词。

  五: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师:这么好的江南,仅用一首词怎么能说得尽,道得完呢,所以白居易又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忆江南三首词。整体感悟。

  小结:白居易的江南情深刻于心,江南的好也将永留我们心田,如果你也对江南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那么带着这份情感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这三首词。

  《忆江南》教后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的美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对江花、江水的引导使学生感悟着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但在授课中,引导还不够到位,使学生对江花、江水的谈的没有设想中的那么丰富,品位语言的魅力还不够,因此,今后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读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也多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为今后扫除阅读障碍,奠定基础。

忆江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看注释等方式理解词的意思。

  ⑵ 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⑶ 通过课堂答问,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激发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⑵ 通过对词中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⑶ 通过感悟作品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实录】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 忆江南 )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它和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中的“预*提示”。(学生看书并思考)

  生回答问题:(略)

  师归纳:

  词与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维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如“忆江南”、“西江月”、“渔歌子”、“浣溪纱”等。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师: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向大家对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吗?

  生1:这首词的作者是白居易,我们学过他的诗有《赋得古草原离别》。

  生2:白居易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

  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风*易,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白居易在50岁时曾先后出任过杭州、苏州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忆江南》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洛阳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四、自由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参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认真读课文,了解词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文)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词,那么作品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生:这首词讲了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回忆,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五、进一步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词总共有几句,有多少个字?

  生:这首词共有五句,二十七个字。

  师: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确实写得很好,它虽然短小,却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发了他对江南久久难以忘怀的情结。通过刚才的读,大部分同学已经读懂了词的意思。既然这首词写得好,下面再请同学们认真地品读课文,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读完后可以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将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体会在纸上记录下来。

  (学生认真读课文,进行交流)

  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赏析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刚才同学们再一次品读了课文,并相互间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无穷魅力应该有了自己独到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站起来谈一谈你心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所在。

  生1:我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这两句好在哪里?

  生1:这两句是这首词中写景的`句子,作者描写了“江花”和“江水”这两种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

  师:很好。确实,这两句是这首词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谁接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这两句话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3:我觉得这两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红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绿比成蓝草,比喻非常恰当,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生4:我也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写得好。

  师:那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生4:我们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赞美和歌颂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认为景选得好。

  师:哦!快讲讲你的创见。

  生4:我喜欢画画,我觉得江花和江水一红一绿,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光彩夺目的感觉。

  师:你的见解真是很独特,也说得非常好。老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生5:我觉得“忆江面”这个词牌用得好。

  师:你觉得作者选用这个词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师前面说了,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选了“忆江南”这个词牌,题目刚好与内容吻合,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也说得很好。刚才前面的同学都是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来谈的,而你却能从词牌联系到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来。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像你一样把思维的大门敞开,把思维的触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生6:我觉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写得好。它与前面的题目“忆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应,使作品显得很完整。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的思路被打开了。我希望后面同学的见解更加精彩。

  生7:我觉得首句“江南好”这一句好。这一句既回应了标题“为什么要忆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对江南春天美景的回忆与描述。

  师:你讲得真不错。

  生8:我觉得第二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也不错。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8:这一句说明了江南美景对作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还对它难以忘记,思念不已。

  师:同学们真是说得太好了,还有没有更加精彩的见解?

  生9:我觉得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体现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扬与无尽的思念,而运用疑问句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与上期所学的《海上日出》的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你真不简单,不仅能体会这首词的妙处,还能联系到前面所学的知识。

  生1:老师,我还是觉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好蓝”这两句最好。

忆江南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静)[水*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忆江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忆江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好:美好。

  旧曾谙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 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忆江南》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想象悟情,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这首词的诗人、写作背景等资料;搜集赞美江南的诗词。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师动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了江南美景,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江南?

  3.你知道哪些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课件出示一些赞美江南美景的诗句,齐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5.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6、板书课题:忆江南

  7.课件出示这首词,师配乐范读。

  8.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思念江南)

  9.了解“词”与“词牌”。

  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注意读准“谙”;并与“暗”区别字形与字义。

  3.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意思)

  5.再读。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2.品1、2句。

  (1) 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小桥流水、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3)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句“江南好”。(随机评价)

  (4)“风景旧曾谙”什么意思?(理解“谙”)

  (5)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6)再次朗读品味这两句。

  3.品3、4句。

  (1)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课件出示3、4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 江花 江水;红 绿 )

  (3)这两句诗可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4)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

  (5)是啊,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思念)

  指名读,评议(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6)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

  告诉学生,这是对偶。(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7)师: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4.品第5句——反问句。

  (1)江南如此之好,生读——能不忆江南?(板书:忆)

  (2)这是个什么句式?

  (3)你从这个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无尽的思念)

  (4)再读反问句。

  [设计意图]: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重抓3、4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

  师:诗人通过反问寄托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思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2.课件出示资料链接: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个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

  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3.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4.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回读全词)

  5.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设计意图]:“情到深处方知浓。”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学生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能进一步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1.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3.指名读

  4.说说从这两首词中,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6.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7.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

  8.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来,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诵下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并在积累中将那份江南情延续下去。最后,在优美抒情的《忆江南》的歌曲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附:板书设计

  忆江南

  景

  好 忆

  情

  (板书说明: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忆江南》教学设计3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地学*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 , 。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关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自学同题诗词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拓展,自主表达阅读感受,尊重了学生的学*差异,发展了学生个性。

《忆江南》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

  进入春天已*一个月了,我们刚刚感受到春的气息,可一场雨雪又把我们带到了洁白的冬季。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江南春》中已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已是千里莺啼绿映红了。今天,我们就随著名诗人白居易去领略江南的神韵。板书课题

  1、解题:同学们对江南了解多少?

  师:江南洒湖纵横交错,小桥流水,隽秀的古典园林,朴实动听江南丝竹,柔软华丽的江南丝绸,精美的刺绣等等。江南的苏州、杭州还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地总是流恋往返。

  2、介始背景:

  白居易年少时旅居杭州。50岁时曾在杭州当太守三年,后在苏州为官一年。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67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唱《忆江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谁谈一下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你对词有多少了解?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这首词。在学*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配乐)

  4、在刚才的学*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校的意境?

  三、品味

  1、诗人一开口就用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你认为这个“好”是指的什么?(换成江南美行不行?)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南?“谙”又怎样讲?

  小结: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州为官时,就写了200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江南的山山水水已刻到诗人的心中,可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的这“好”呢?

  (1)指读,齐读

  (2)这两句抓住什么来写的?(理解意思)

  (3)自读这两句,齐读。说说诗人写的这两句好在哪里?

  a同色共染。比喻b异色互衬

  (4)想象:师读,生想象——说说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4、多么熟悉的江南,多么美丽多姿的江南。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生读

  5、江南如此的好,记人“能不忆江南”?

  齐读——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哪里“忆江南”?(洛阳)

  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依然是春寒料峭,到处一片灰色。(欣赏江南的图)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读“能不忆江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拓展升华

  1、诗人所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根据你了解资料来谈

  2、学生补充

  3、师补充: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诗酒唱和;有名的“白乐天醉酒茅家埠”

  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万众夹道,洒泪送别。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一诗中写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奚,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4、指导读

  诗人不仅眷恋江南美景,他还忆什么?更深深地念着与江南人民的浓浓情意。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无限思念,读:能不忆江南?

  五、升华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来收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2、出示其二、其三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3、师生共读三首《忆江南》,师生唱和,师读前面的,学生接后面的。

  4、背《忆江南》

  5、唱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词开始就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歌。

  板书:忆江南

  ↓美景

  江南赞美、思念

《忆江南》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教学中,着眼诗的语言,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意境,韵味,情感等真切的感受,产生“悦心悦目”的情感体验效应。运用同一词牌对比的方法学*,精读一首,迁移其余两首词的赏读学*。通过多种读的形式,使诗的.语言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情感,语言日趋丰妙。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初读诗,知题意

  1、师: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读诗,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悲欢离合,看见戍守边关的战士,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令每个*人自豪的古诗语言。今天我们一起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江南)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诗,指名读。

  3、说说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教师适当补充。

  二、解诗意,晓意境,诵诗句

  1、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学古诗,在学*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学生自学,自读,播放古琴乐,五分钟)

  2、说说从刚才的学*中你领略到什么样的意境,描述一下。

  3、开头的一个“好”让你体会到什么?说出你的看法。

  4、再诵读词,体会其中的境界,感悟诗人用字的精妙。

  5、赏析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情感。

  三、比较赏读,体验诗情

  1、出示白居易写于洛阳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这首诗。

  2、通过洛阳与江南春天的对比,体会诗人的情感。

  3、教师介绍白居易在苏杭做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深厚感情,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首词。

  四、拓展诵读,加深情感,丰富底蕴

  1、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另外两首,学生自由读。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进一步了解“忆江南”这个词牌;借助注释明白词的意思。

  3、从这两首词中理解诗人对江南的情感,江南的景和物,人和事,他都忘不了。

  4、师生互动,诵读这组《忆江南》。

  5、学生在古琴乐中诵读这组《忆江南》

  附: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服相逢。

  教学反思:

  三首《忆江南》的教学,我运用了同一对比的方法让孩子学*,如结尾处“能不忆江南”的诵读,就迁移到学*其余两首结尾句“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学生不仅认识了词牌的特点,更加深了词所表达的感情。另外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两点比较好的地方:一是在教学中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正是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词的内涵、韵味、美感。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这节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小组合作时间有些少,孩子们没有充分讨论,我就急于让他们发言,孩子们的语言略显得生涩。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1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阳春三月,但是我们却看不到花红柳绿、春意盎然。在我们祖国有一个地方,那里一年四季都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景色,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播放《江南风景》视频。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这就是风景如画的江南,(板书江南)诗人白居易就曾经在江南的苏州和杭州做过官,江南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在回到洛阳后写下了,《忆江南》。(板书忆)

  二、感悟诗意,随文识字。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忆字的?家族识字:找一找竖心旁的字,学生组词,随机出示字卡“回忆”“记忆”。你认为课题里的忆字是回忆,还是记忆,说说理由。忆江南是什么意思?

  2、师配乐范读课文,课件出示幻灯片,学生欣赏

  3、自由读,想这首词共有几句?

  4、指生读第一句

  (1)指导读,语速慢,“好”字重读。指生读,评价读。

  (2)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江南美景给白居易留下的印象,是那个字?“好”你能给“好”换一个字吗?

  (3)出示字卡“景色”,说说怎样记住景的?贴词卡“风景”,任选其一说句话。

  (4)白居易怎么知道这里风景这么美啊?第一句中有一个字说的就是熟悉的意思,你们猜猜是哪个字?出示“谙”字,说说识记方法,老师会编一句儿歌:用语音沟通会让我们更熟悉。

  过渡:江南的哪些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这么好的印象呢?指生读第二句诗。

  (1)指导读,指生读。

  (2)同桌读,加上动作读。

  (3)在这句诗里,你看到了什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师生共同画简笔画)看简笔画读古诗。

  过渡:看到这令人陶醉的美景,诗人白居易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诗。

  (1)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2)这句的意思是?

  三、整体感悟,品味诗境。

  (1)让我们做小诗人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朗读这首词,好吗?

  (2)欣赏过江南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

  (3)白居易把江南写得这么美,你能体会到她对江南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4)江南太美了,所以白居易认为写一首词不足以表达他对江南的热爱,这只是其一,还有两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

  四、升华总结:

  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国还有这么美的地方,你爱我们的祖国吗?爱就大声说出来。祖国我爱你。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想象悟情,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这首词的诗人、写作背景等资料;搜集赞美江南的诗词。

  2.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师动情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了江南美景,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江南?

  3.你知道哪些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课件出示一些赞美江南美景的诗句,齐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5.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6、板书课题:忆江南

  7.课件出示这首词,师配乐范读。

  8.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思念江南)

  9.了解“词”与“词牌”。

  你对词有多少了解呢?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词牌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你还知道其它的词牌名吗?(渔歌子、水调歌头、长相思)。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

  2.指名读。注意读准“谙”;并与“暗”区别字形与字义。

  3.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意思)

  5.再读。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2.品1、2句。

  (1) 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小桥流水、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3)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句“江南好”。(随机评价)

  (4)“风景旧曾谙”什么意思?(理解“谙”)

  (5)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说明诗人过去对江南很熟悉,所以诗人很想念江南。)

  师:一个“旧曾谙”说明江南之“好”不是听别人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旧曾谙”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我们学*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

  (6)再次朗读品味这两句。

  3.品3、4句。

  (1)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课件出示3、4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自读这两句,说说: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颜色?(日出 江花 江水;红 绿 )

  (3)这两句诗可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呀!你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并运用了异色相衬的写法,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4)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语言描述画面)

  (5)是啊,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你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对江南美景的赞美、思念)

  指名读,评议(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6)同学们,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大家将上下句对照起来读,发现了什么?(字数相等,上下对称)

  告诉学生,这是对偶。(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体会对偶句的独特魅力。)

  (7)师: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4.品第5句——反问句。

  (1)江南如此之好,生读——能不忆江南?(板书:忆)

  (2)这是个什么句式?

  (3)你从这个反问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无尽的思念)

  (4)再读反问句。

  [设计意图]: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重抓3、4句,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

  师:诗人通过反问寄托身在洛阳的自己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思念。可是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2.课件出示资料链接: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个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

  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3.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4.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回读全词)

  5.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设计意图]:“情到深处方知浓。”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学生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能进一步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1.师: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3.指名读

  4.说说从这两首词中,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5.再次感情朗读这三首词。

  6.师:“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

  师: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7.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

  8.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来,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诵下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并在积累中将那份江南情延续下去。最后,在优美抒情的《忆江南》的歌曲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给学生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附:板书设计

  忆江南

  景

  好 忆

  情

  (板书说明: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忆江南白居易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理念】

  *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6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

  2、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创设古文学*情境,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板书课题)

  通过你们的预*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教师小结: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忆江南》教案 (菁华9篇)

《忆江南》教案1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1)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将*)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学*《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l.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二)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1)字词 戍(shù) 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④若个(哪个)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⑦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⑾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学*《已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字词 吟鞭(yín) 脉脉(mò)

  2.学*《已亥杂诗》

  (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静的样子)

  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蘋洲(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蘋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蘋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探究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

  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

《忆江南》教案2

  *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氛围,把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忆江南》教案3

  *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氛围,把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忆江南》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词,默写《忆江南》;

  2、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

  播放《忆江南》

  1、简介江南。

  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白居易

  第二板块 读出词中美景

  读通词句 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 ,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

  3、 再读诗词,读准字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4、指名读。

  5、教师指导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读词句 感受风景美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忆景

  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男女生合作读。

  3、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4、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难怪诗人要由衷的赞叹“江南好”。

  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

  5、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 体悟景中深情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离开杭州之后,白居易又在苏州做过几年官,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年,离开杭州整整13年的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在洛阳香山脚下,深情地遥望江南。他多想重回杭州啊!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终未成行。他只能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直到去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

  4、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

  5、学生齐背全词。

  第四板块 课外拓展赏词

  1.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板书设计: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词《忆江南》反思:

  春天的美景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忆江南》就是将春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诗,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美”。它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作者看到这一切,以诗歌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人。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说“江南”、“旧曾谙”、“红胜火”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江花,江中的水绿如蓝,。那许多红胜火的江花,再让学生找一找江南的春天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忆江南》教案5

  《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

  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情趣,帮助学生“走*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忆江南》教案6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设计等

《忆江南》教案7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

  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

  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 “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忆江南》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忆江南》教案9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

  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

  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 “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忆江南》教案 (菁华9篇)

《忆江南》教案1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1)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将*)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学*《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l.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二)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1)字词 戍(shù) 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④若个(哪个)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⑦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⑾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学*《已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字词 吟鞭(yín) 脉脉(mò)

  2.学*《已亥杂诗》

  (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静的样子)

  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蘋洲(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蘋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蘋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探究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

  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

《忆江南》教案2

  一、导入新课

  进入春天已*一个月了,我们刚刚感受到春的气息,可一场雨雪又把我们带到了洁白的冬季。

  刚才同学们背诵的《江南春》中已告诉我们此时的江南已是千里莺啼绿映红了。今天,我们就

  随著名诗人白居易去领略江南的神韵。板书课题

  1、解题:同学们对江南了解多少?

  师:江南洒湖纵横交错,小桥流水,隽秀的古典园林,朴实动听江南丝竹,柔软华丽的江南丝

  绸,精美的刺绣等等。江南的苏州、杭州还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的文人墨客对此地总是流

  恋往返。

  2、介始背景:

  白居易年少时旅居杭州。50岁时曾在杭州当太守三年,后在苏州为官一年。江南的旖旎风光给

  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67岁时写下了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谁谈一下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你对词有多少了解?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自学这首词。在学*和诵读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配乐)

  4、在刚才的学*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校的意境?

  三、品味

  1、诗人一开口就用通俗的“好”字来赞美江南,你认为这个“好”是指的什么?(换成江南

  美行不行?)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是在“忆”江南?“谙”又怎样讲?

  :江南的好是诗人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一切那么熟悉,诗人仅在杭州为官时,就写

  了多首诗,写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3、江南的山山水水已刻到诗人的心中,可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的这“好”呢?

  (1)指读,齐读

  (2)这两句抓住什么来写的?(理解意思)

  (3)自读这两句,齐读。说说诗人写的这两句好在哪里?

  A同色共染。比喻B异色互衬

  (4)想象:师读,生想象——说说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4、多么熟悉的江南,多么美丽多姿的江南。

  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日出,花开得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

  春来,碧水悠悠,纯净优雅,女生读

  5、江南如此的好,记人“能不忆江南”?

  齐读——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在哪里“忆江南”?(洛阳)

  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之时,洛阳的春天依然是春寒料峭,到处一片灰色。(欣赏江南的图

  )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再读“能不忆江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拓展升华

  1、诗人所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根据你了解资料来谈

  2、学生补充

  3、师补充:

  白居易在杭州治理西湖,修白沙堤,与杭州百姓交朋友;与当地风雅之士诗酒唱和;有名的“

  白乐天醉酒茅家埠”

  诗人与杭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别杭州时,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万众夹道,洒

  泪送别。他的好友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一诗中写道:“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奚,苏州

  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4、指

  诗人不仅眷恋江南美景,他还忆什么?更深深地念着与江南人民的浓浓情意。带着诗人对江南

  人民的无限思念,读:能不忆江南?

  五、升华

  1、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来收

  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人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

  2、出示其二、其三

  (1)自读,讨论三首词的异同。

  (2)从这两词中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3)江南的一草一木,均让诗人魂牵梦绕。多么深的江南情结!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齐读:

  3、师生共读三首《忆江南》,师生唱和,师读前面的,学生接后面的。

  4、背《忆江南》

  5、唱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独在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

  景抒情。词开始就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可以用我们学过

  的歌。

  板书: 忆 江 南

  ↓ 美景

  江南 赞美、思念

  浓情

《忆江南》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教案4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第十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静)[水*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忆江南》教案5

  教案示例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1)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挂罥(juàn)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冒(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将*)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学*《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l.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二)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1)字词 戍(shù) 阑(lán)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④若个(哪个)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⑦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⑾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被铁甲的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愈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成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学*《已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情况

  字词 吟鞭(yín) 脉脉(mò)

  2.学*《已亥杂诗》

  (l)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访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厂渠门出城。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目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蒋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悠悠(娴静的样子)

  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蘋洲(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蘋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句的“肠断白蘋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展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已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探究活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话是说那些儿童的品行不好吗?为什么?

  解说:不是。这是一幅顽童戏谑的场景。作者据实写来,以此引出对“家贫如此”、“长夜沾湿”的描述,最终是要引出作者对天下寒士的关注。

《忆江南》教案6

  教学目的

  1、读懂这首词,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了解这首词的意思

  难点

  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生齐唱歌曲《今日天气好晴朗》。

  师:同学们,这么好的天气蜜蜂也忙,蝴蝶也忙,我们也别闲着,这节课老师邀请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诗人带我们去游一游江南,他就是白居易。(课件出示白居易像)

  2、生自由介绍白居易的情况。(相机出示《暮江吟》一诗。)师补充介绍:白居易晚年回到北方洛阳居住,67岁的时候他回忆江南美景写了《忆江南》这首词。

  二、探究课文

  (课件出示《忆江南》词)

  (一)自主探究。

  1、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词。(2、3名)

  3、说说词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4、翻开书,再读这首词,看看注释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5、生质疑。

  6、同桌互说词的大意。

  7、指名说。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学*要求

  从哪能看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很美呢?

  小组合作:

  用你们喜欢的学*古诗的方法(朗读

  法、欣赏法、图画法、表演法等)深入体

  会忆江南这首词。

  2、小组汇报。

  相机示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想像江南美景。

  三、总结

  拓展

  1、同学们,我们的江南之行就要结束了。下课前,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师:大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用心去发现美,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美吧)

  2、发挥想像,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改写一段优美的现代文。

《忆江南》教案7

  《词两首》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词。(板书:3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附:板书设计

  3、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情趣,帮助学生“走*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忆江南》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感悟着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对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春天又一次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我们身边,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一首诗、一首歌来描绘。

  师: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板书)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出示课件)

  教师简介词

  师:今天,老师就请这位诗人带大家去那个处处小桥、流水、人家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南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将带我们在他的千古名作《忆江南》中,去细细地品位江南的美,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赏读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轻声的读读这首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理解诗句后赏读诗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词的大意,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试试看,请同学接着老师的话读词前两句

  谈对江南的美,并回忆关于江南的诗句。再次引导读词前两句。

  过度:同学们,这首词中让白居易感到最美,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是什么呢?找出那最美的风景读给大家听

  板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学生谈对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理解并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观江南美景

  再次感受江南的美,并引导学生读出美。

  (3)、江南的美景真是无法用语言能描绘的,我觉的唯有歌声才 能将它的美充分抒发出来,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着美妙的歌声。再次感悟江南的迷人。

  3、关注标点“?”

  师: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没有标点,这标点是后人为了读停顿方便,加上去的。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不禁要问,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词加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读出来。)

  4、深入探究,体味深情。

  师:同学们,词读到这儿,老师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江水都是很*常的江南景物,为什么白居易却觉的如此的美丽?

  出示课件:了解白居易的经历。

  他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带这这份情感再读全词。

  五: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师:这么好的江南,仅用一首词怎么能说得尽,道得完呢,所以白居易又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忆江南三首词。整体感悟。

  小结:白居易的江南情深刻于心,江南的好也将永留我们心田,如果你也对江南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那么带着这份情感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这三首词。

  《忆江南》教后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的美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对江花、江水的引导使学生感悟着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在授课中,引导还不够到位,使学生对江花、江水的谈的没有设想中的那么丰富,品位语言的魅力还不够,因此,今后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读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也多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为今后扫除阅读障碍,奠定基础。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忆江南作文 (菁华5篇)

忆江南作文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题记

  还记得吗?曾合几时,那位衣着长衫的诗人来到了这里,写下了这唯美的篇章。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春水,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只此一笔,便将淡抹浓妆皆可的江南秀丽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景色似乎是从唐寅的画中流出来,那些神奇的传说,风流的韵事便在朦胧中四散开来。

  古石板小巷上走着的人们,,手中的油纸伞仍有千年以前的韵味。过往的东风带来曾经的烟柳,水乡姑娘的纤纤细手轻轻地将这杨柳枝栽在了古道边,小桥后,水巷旁。

  江南,是一个可以让人忘却一切世俗缠绕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人去感受自我的本真,聆听自然的真谛的地方。来到江南,暂时忘却一切,让自己的身心都回归自然,找到原来的自我,最真的自我。

  如烟似雾,江南的清晨,自然与众不同。朝阳初升,晨曦微露。一切在安静中慢慢地醒来,苏醒后,一片明亮,一片生机,一片希望。远处是一声嘹亮的鸡鸣,最后一片沉睡的云朵醒来后,江南的一天便开始了。

  白衣女子起身,在窗前细细梳妆。女子那睡意仍留的双眼望着远方,那心思一定是不被猜透的。半身倚在窗前,便留给楼下偶尔经过的才子一个美丽的梦,一个谜一样的梦。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江南的温婉,是可以让人心甘情愿,无所牵挂地等待下去的。离愁能有多痛有多浓,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才懂。江南的美,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多少是才子佳人的心,多少是文人墨客的心,多少是政坛豪杰的心,最多的,更是居住在这里的江南的人们的心,那些穿着紫布白花衣服的妇女们,溪头浣着纱的少女们,在粉墙黛瓦的屋子里含贻弄孙的老人们的心。

  正午,然而江南却仍旧沉浸在安静、祥和中,不会因为烈日而焦躁。稚子偷划着小船,悄悄采下一个莲蓬,摘下一片最大的荷叶,顶在头上嬉戏着。小船划过荷塘,船后的波痕,成了江南夏季的美丽风景线。浣纱女在溪边浣着纱,望着水中自己的倩影,于是便有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傍晚的江南之色,更有一层神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之忆,挥洒在浩荡的江水之上。夕阳散发出的美丽光芒醉倒了仙人无数,于是又有了黄鹤驾临,有了晴川历历汉阳树,有了芳草萋萋鹦鹉洲。

  那一片繁华的盛景,却终究敌不过历史的轮回,“什么可追,忆小桥流水,结局如此绝对,留一抹幽香,待盛颜枯萎。”有关江南的记忆停留在了那一瞬间。一幕终了。

忆江南作文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忆,最忆是西湖。我游江南时,正值夏日,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湖面上自横着几艘乌篷船,满满的浸在闪烁却不耀眼的暖橙中,静谧而又不失灵气。湖畔是一行高大蔽日的垂柳,绿拍打着水面,温和和的揉进清亮的水中,与远处的“花中君子”遥相呼应,人们步行其间,抛却城市的喧嚣,脑中的杂念,把心灵完全交给这如诗如画的境界。“曲苑风荷”、“*湖秋月”、“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令人心中灵光一显,浮想联翩。提及西湖,不得不说苏堤和白堤——苏东坡、白居易。这两位闻名遐迩的大词人、大诗人,竟都在西湖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这里,他们只是一位太守,不为风雅,不为文化,只为民生。兴修水利,使得心灵有了安慰,虽然那只是两条微不足道的长堤,却足以照亮当地村民,整个生命。西湖是*文化的聚集地,儒雅风流的文人墨客与荒谬怪诞的神话故事相比相邻,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安然沉睡一隅,名妓苏小小也在这里刻下自己的烙印……或许就是这样吧,在复杂中寻觅一份心灵的纯真。

  江南忆,再忆是绍兴,绍兴忆,最忆是鲁迅。在我的印象中,绍兴实在是座小城,处处小桥流水,低墙灰瓦,让人看不出一点点繁华之意,而它名声大震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绍兴真是做足了“鲁迅”招牌,鲁迅街、鲁迅宾馆、鲁迅小学、鲁迅中学、鲁迅饭馆……还有数不清的咸亨酒店,鲁迅纪念馆、纪念碑,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真不知鲁迅先生在泉下会怎么想。以名人赚取名声也不是不可取,但,他们不是交易品,要让他们真正走进内心。尽管如此,绍兴还是在我心中印下了美丽的剪影。在清幽的竹林,玲珑的亭边静静涌起久违的琶音,在乌篷船上默默感受特有的淡雅秀丽,让宁静的江南建筑缓缓掠过眼角,让温和灵动的潺潺流水清爽心田——一种生命的稳与静。

  江南是零碎、多元的,却共同传达出一种祥和淡然的气韵,我们需要这样的气韵。她比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小镇多了一份畅达*稳,安逸悠长。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包容了万千世界,秀丽却不妖艳,淡雅却不脱俗,只是温婉的注视着。生命就是这样吧,源于自然,归于*淡。当我们为利益、名誉匆匆忙碌时,不妨来小镇静一静。

  小巷。少女。油伞。木桥。流水。石板路。

  梅雨。竹林。风荷。石凳。柔波。琶音。

  ……

  这,就是我梦中的江南吧——风景与人性的巧妙融合。

忆江南作文3

  想象中的江南,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

  如果用人来比喻,她应当是一位清秀的女子,安静地坐在一艘窄窄的乌篷船上,轻轻地吟诵着“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她绝非美得令人惊艳,却能让你觉出杜牧笔下那位娉娉袅袅、豆蔻梢头的少女的灵动与清新。她会让你一路沉醉,沉醉在那个特定的、只属于江南的境域。她曾经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之后又仿若一位迟暮的美人渐渐沉淀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那些瑰丽的诗句可以证明那段曾经的风流繁盛。

  去年夏日,我带着无限的憧憬去了历代文人墨客口中笔下盛赞的江南。自然,我没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奢望,也没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艳羡,更没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恍然。当一切风流繁华被雨打风吹去,我初次踏上了这片曾经让无数才子佳人流连忘返的土地,在满眼的白墙黑瓦、绿水微荡间,已经很难再嗅到她昔日绮丽与凄迷的气息,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座精致的石拱桥,它们依然安静地伫立在江南密布的沟河港汊之上,伫立在逝者如斯的时间河流之上。它们犹如一个个忠于职守的卫士护卫着江南的山水田园——纵然沧海桑田,纵然孤独寂寞。我想,它们,才是江南的灵魂。

  著名画家陈逸飞用一幅画让周庄走向了世界,也让江南的桥有机会在各种颜色的眸子下展示出它们无尽的魅力。江南的桥,它的美不在于四通八达,不在于雄伟壮硕,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精致的美。它沿袭了乌篷船、黑瓦白墙的一贯的简朴与典雅。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江南都像是一幅没有边框的画——房屋在绿水中的倒影一直向你视力所不及的远方延伸,远处小如墨点的乌篷船不紧不慢地划来,甚至你可以想象到江南女子的吴侬软语萦绕其间。小桥、流水、人家、石桥……怎不令人荡魄销魂!

  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有着令人敬畏的资本,每一座简朴的石拱桥都承载着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岁月如水一般冲刷尽琐屑的过往,那青色的石板在亿万次的抚摩和踩踏下变得光滑润洁。偶遇一座刻字的石桥,都不禁让我浮想联翩:这又是哪一位墨客在此留下的感叹?可是石桥上见不到任何文人的名字,唯有典雅光洁的桥身亭亭玉立,怀抱着一湾清水。水与桥相伴相依,相濡以沫,直到永远……

  伫立桥前,我陷入了遐想。其实,我们真正顾念的并不是我们所见的,而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因为所见的都是暂时的——哪怕它历经千年也终归消逝,所不见的才是永恒。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作文4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忆,最忆是西湖。我游江南时,正值夏日,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湖面上自横着几艘乌篷船,满满的浸在闪烁却不耀眼的暖橙中,静谧而又不失灵气。湖畔是一行高大蔽日的垂柳,绿拍打着水面,温和和的揉进清亮的水中,与远处的“花中君子”遥相呼应,人们步行其间,抛却城市的喧嚣,脑中的杂念,把心灵完全交给这如诗如画的境界。“曲苑风荷”、“*湖秋月”、“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令人心中灵光一显,浮想联翩。提及西湖,不得不说苏堤和白堤——苏东坡、白居易。这两位闻名遐迩的大词人、大诗人,竟都在西湖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这里,他们只是一位太守,不为风雅,不为文化,只为民生。兴修水利,使得心灵有了安慰,虽然那只是两条微不足道的长堤,却足以照亮当地村民,整个生命。西湖是*文化的聚集地,儒雅风流的文人墨客与荒谬怪诞的神话故事相比相邻,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安然沉睡一隅,名妓苏小小也在这里刻下自己的.烙印……或许就是这样吧,在复杂中寻觅一份心灵的纯真。

  江南忆,再忆是绍兴,绍兴忆,最忆是鲁迅。在我的印象中,绍兴实在是座小城,处处小桥流水,低墙灰瓦,让人看不出一点点繁华之意,而它名声大震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绍兴真是做足了“鲁迅”招牌,鲁迅街、鲁迅宾馆、鲁迅小学、鲁迅中学、鲁迅饭馆……还有数不清的咸亨酒店,鲁迅纪念馆、纪念碑,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真不知鲁迅先生在泉下会怎么想。以名人赚取名声也不是不可取,但,他们不是交易品,要让他们真正走进内心。尽管如此,绍兴还是在我心中印下了美丽的剪影。在清幽的竹林,玲珑的亭边静静涌起久违的琶音,在乌篷船上默默感受特有的淡雅秀丽,让宁静的江南建筑缓缓掠过眼角,让温和灵动的潺潺流水清爽心田——一种生命的稳与静。

  江南是零碎、多元的,却共同传达出一种祥和淡然的气韵,我们需要这样的气韵。她比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小镇多了一份畅达*稳,安逸悠长。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包容了万千世界,秀丽却不妖艳,淡雅却不脱俗,只是温婉的注视着。生命就是这样吧,源于自然,归于*淡。当我们为利益、名誉匆匆忙碌时,不妨来小镇静一静。

  小巷。少女。油伞。木桥。流水。石板路。

  梅雨。竹林。风荷。石凳。柔波。琶音。

  ……

  这,就是我梦中的江南吧——风景与人性的巧妙融合。

忆江南作文5

  我曾于文字中寻找,不经意间便看见江南如羞涩女子低头眉宇间的温柔。遥忆母亲似水波倾泻流连嘴角的笑容,飘摇着江南的情,流动着江南的柔。

  没来由感伤,没来由的想念,似江南小屋青烟袅袅久久萦绕心间。莫名的情愫在那个等待春天的冬日里愈加迷恋江南的温惋,在凛冽的寒风中想象江南悠微的春风拂过身旁的舒适,如痴如醉。

  童年里,那一汪如泉的眸子总会回荡着纤巧而细碎的暖意,梦里是绽放明媚光色的脸庞,奔跑的孩子执着于庄周的蝴蝶,不愿醒来。那片湿暖的回忆中总少不了妈妈的盈盈笑意。

  此生,若是可做一束流浪江南的烟火,我想那或许会是快乐,为她绽放,因她明媚。

  我想记住,别让它们沉淀在记忆的长河里不见光日。*凡的叮嘱,*凡的关心,*凡的责备,*凡的微笑……*凡得*乎卑微,淡退了童年里的笑意,却依然透露着母亲特有的江南柔情。

  一次晚自*停电,文娱委员起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遥远的童谣,有着我们最熟悉的旋律。有的孩子开始笑,歌声零零散散,有一个女生很大声很认真地唱,我突然觉得有些心痛了。儿时的歌声里弥漫幸福与自豪的味道悄悄走远,如今却无几人愿意再次吟唱这些渐苍老的调子。一如母亲逐渐苍老的容颜,会再次为她的笑容而痴迷吗?也珍藏着季节里已风干的眼泪,偶尔忆起它们苦涩的味道,记住幸福。飘远的童谣,你是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吗?为何岁月之风吹不散你的一汪柔情?

  那些被江南细雨打湿的记忆,在阳光下被蒸干,弥漫成眼前白湿的雾气,于是我于朦胧中看见了她一如既往不知疲惫的笑靥。而此刻,朦胧里的轮廓却无比清晰,仿佛伸手便可触碰,可这影像却如青纱般幻灭得不真实。那个身影,该是在远方忙碌,在时光的游走里穿梭,带着疲倦了的神色,还有不知疲惫的微笑。在独自迷恋江南的日子里,记忆犹如春日里渐吐新绿的嫩芽,肆意伸展。在现实中寻找童年的味道,才发现往事像隔了几个世纪般的遥远,但依然可以填充现实中的空洞,然后想起母亲,憧憬江南的美好。

  总觉得每一个母亲身上都散发着褪不去的江南情结,温柔而迷离。而我在这样的.雨雾年华里继续我的江南幻想,回忆着关于母亲的点点滴滴。忽而想起刘探春,那个让元稹着迷的多情女子,那里的确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呢,不是吗?

  江南。母亲。

  两个让我着迷又让我温暖的名词,一遍一遍不知疲惫地重复江南幻影,一次一次回忆母亲流连嘴边的微笑。回眸,往事如烟。

  等待春日的那个冬季,在文字的繁复里溢出了我对江南的炽热情感,散落如烟雾缭绕在某个未知的角落。

  我想,或许会是存在于连绵的关于母亲的童年回忆里吧,不然,会是在何处呢?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忆江南》教学反思菁选

《忆江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江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忆江南》教学反思1

  《忆江南》教学反思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很想尝尝鲜。拿来《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忆江南》教学反思2

  一、注重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朗读要求语速要慢,而且语调要有高低的变化,课堂上我注重朗读指导,加强示范,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带上动作读、配乐读,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情,读出诗中的美,读出感情了,对诗意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是因为他曾经身处在那样的意境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意。所以在教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不但能说出诗中所写景物,而且有的孩子能说出仿佛听 到了流水的声音,这足以见得学生真的去想了,真的走进了诗的意境。

  三、大胆尝试了随文识字。

  识字教学仍是教学重点,我尝试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儿歌识记、家族识字、给生字组词,用词语说句子等多种方法,夯实了识字教学,特别是用词语造句,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答能力,而且感悟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忆江南》教学反思3

  《忆江南》是小学教材第一篇词的教学。这首词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诗词是白居易老年回忆在杭州任职期间的美好时光而作的,共三首,这是其一。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特殊感情,我除了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充分诵读之外,还为学生准备了这首词的解读视频,把白居易的江南生活轨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忆江南》教学反思4

  古诗古词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逝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在激情中成长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再者学*是知识积累的桥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次的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的投入,自由的表达,放飞智慧的风筝,在歌唱中感受快乐,在歌唱中燃放激情。

  总之,新课标要求小学生掌握、记忆的诗词为70余篇,如果篇篇要孩子死记硬背,岂不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儿。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他还特别指出,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为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思索:古代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也愿意用古诗词填词作曲。既然词曲作家能为古诗词谱曲,为什么不能将它填于学生熟悉的歌曲之中,让他们相互传唱,在传唱中记忆,在传唱中领悟,在传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呢?首先,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忆江南》,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既有思念又有赞美,在赞美中思念,在思念中赞美,为学生用熟悉的曲谱填词打下基础。其次,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方向。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既让学生欣赏了诗词的韵律美,也将学科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我也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诗词谱曲了!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向开课的激情导入、幻灯片的顺序、对词句的理解等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为今后的教学做更好的铺垫。

《忆江南》教学反思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氛围,把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忆江南》教学反思6

  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孩子们也没有学*词的经历,对于公开课的选课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起初很犹豫。拿着《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

  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

  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忆江南》教学反思7

  《忆江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词,学生们语文第一课正在学*本首词。学生对歌词背景已相当了解。教学中我从优美的画面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为画面配乐,从而引出《忆江南》的歌曲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先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总体的感受,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一个情感铺垫。

  初听教师范唱,学生们找出歌曲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且印象最深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教师唱谱 、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这首歌曲虽然不长,但是却有许多的一字多音,这是歌曲的难点。教唱时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完整演唱时基本没有错误。教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课堂的设计有它的完整性。

  通过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身有不足,要通过自己每天、每一节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真正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忆江南》教学反思8

  在朗朗读书声中,《忆江南》结束了,回想整堂课,真是几多欢喜几多愁,因为这是语文活动课,是展现自己一年多进行古诗文诵读这项课题研究成果的一堂课,所以无法在其它班级试教,也不可以做排练等违规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反复在脑中排练整个课堂过程,但是“空想主义”终究是要碰壁的,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当然欢喜的.事情还是很多,班中的孩子显得那么训练有素,令我骄傲,经过一年多的熏陶,他们对古诗文的感悟能力非常敏感、准确,运用多元智能学*驾轻就熟,操纵电脑宛若行家,因此这些孩子真正唱起了主角——图画组的电脑绘画十分逼真,“红胜火”的江花在片刻间出现,手工绘画的孩子也展现了“绿如蓝”的江水,他们的画形象但不僵化,既展示美景,又启示了智慧,激发了想象;语言组的苏依凡大显身手,运用网络资源制作了演示文稿,把词中的关键词的意思,每一句的解释,以及整首词的意思都翻译并展示了出来,让其余同学直观、准确地理解词,他们的技术运用是最艰难,也最成功;朗读组的在音乐库中寻找喜欢的、适合《忆江南》朗读的乐曲,并采用个人读、集体组合读的多形式来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词,也把大家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然后全班一起尝试配着吉他朗诵,效果好极了;而创作组尽管错误极多,颇受争议,但他们的灵气还是有目共睹,他们把词改写成三言、五言、七言,基本上做到了工整,但是在标点等细节上还是显得稚嫩,推敲不够,当然这样的尝试已不容易,并和*时的训练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上,孩子们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利用了老师提供的多种资源:如网站、音像,仔细地研读词,并在问题的引领,任务的驱使下出色完成了任务。

  课堂的活跃、生动,是孩子们的创造的,同样离不开网络的贡献。网络也使孩子们学*如鱼得水,每个小组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如虎添翼,机器和人就这样相映成趣,唱出了一支和谐美妙的古典之曲。

  想起了一句话——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而我们在网络的世界里舞动,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吟唱!

《忆江南》教学反思9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

  通过让学生看、听、唱、编感受江南音乐为主线,围绕歌曲中江南美的主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悟江南的各种美。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画面优美,语言精练又富有有诗意,让听者都陶醉在江南水乡小镇那古朴、恬静的意境之中,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清晰明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容量大,涉及面广,学生人人参与,学生学*的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看江南这个环节上,教师精心准备,先让学生从一幅幅具有江南古朴神韵的图画中了解江南;通过吟江南,让学生理解白居易的诗《忆江南》的内涵,进而感受到诗词、音乐的韵律美。接着又让大家唱江南,通过老师的范唱、聆听歌曲、交流,解决歌曲的难点,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忆江南》,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最后的拓展欣赏,是苏州白话演唱的《忆江南》以及评弹版本《忆江南》,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了学生听辨审美能力。

  这节课从一开始参照了网上的一节《忆江南》的课,觉得很难结合到自己的特点去实施,然后考虑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课题的精神去备,拿来主义并不实用,最后构思既然是《忆江南》,就结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诗、江南的歌,江南的乐、以及改变忆江南的伴奏对比不同的风格去备,终于让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后是斟酌修改美化语句,经过多遍才定稿,实则不易,通过这次体会到*时要多思考,到时才不会有临阵磨枪的现象。

  说实在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时上课因为条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忆江南》的音乐、影片、图像资料为了给学生以美感的欣赏找了很久,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过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个素材要找10多种进行对比了才能择优选定。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有时要多收集积累留心点上课的'素材,上课时才能精为其用。

  总体来说,这次上课还是比较顺的,四年级的学生不管是回答问题上还是声音表现上都较为出色。这课的整体思路比较清晰,也围绕了江南这个主题来进行拓展,本曲中的难点就是一字多音和江南民歌特有的细腻委婉的特点来渗透,从读词到唱谱再到整体演唱的一个过程。歌曲的结构也进行分段式的教学,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我用了多种方式来指导,如科尔文手势引导唱谱,对比巩固解决一字多音,多次范唱。在意境上也用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如欣赏苏州评弹演绎的《忆江南》,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江南吴侬软语,江南音乐的细腻。但是在歌曲的整体演唱情绪上还需要使学生再多一点的投入,所以在这点上还需要加强。

《忆江南》教学反思10

  开学第一周,真的是超忙碌的一周,很多事情蜂拥而至,除了有点目不暇接,还有点不知所措,比如说新学期被扣了一顶班主任的帽子,比如说要兼职教语文,对于我来说,都是初次试水。所幸,第一周居然就迎来了被听课,学*的机会*在咫尺,怎能不抓住。

  我本课讲得是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相对于前两首古诗李白的五言律诗《独坐敬亭山》和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忆江南》是一首词。对于第一次接触词和词牌名的四年级孩子,我并未一开始就给他们引入词牌名这个专业的概念,而是先从介绍作者介绍题目开始导入。介绍作者时我也跟孩子们卖了个关子,说刘禹锡有位好朋友姓白,并且跟我们大家都是老乡,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顿时乐了,很快就记住了作者。那么对于很多没有去过江南,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孩子来说,江南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怎么样让孩子们尽快的了解,并且觉得它并不陌生,我参阅了几本教参之后,决定就拿我自己的一段旅行经历说起。地理位置上的江南在地图上给孩子们介绍完之后,我给孩子们用课间展示了一张我自己的生活照,刚好就是在苏州旅游时拍的,跟白居易写《忆江南》的背景是一样的。虽然经历数百年历时的风风雨雨,但是江南这种水乡古镇的气息,我想应该是随着历史的烟云能够保留一二的。至少从那些斑驳的墙壁之间,葱郁的树木之间,以及小桥流水之间,可以窥见白居易时江南的几点风姿。孩子们一看是自己班主任的私家生活照,顿时来了精神,这一点不得不说,其实多数人都是很八卦的,尤其对这帮好奇的孩子来说。这样每一句诗配上我当时所拍的苏州拙政园和街市的特有景色,讲解起来,就特别有味道了。让孩子们知道其实江南离我们并不远,祖国的大好河山,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正等着我们配备完科学知识后来依依饱尝呢。

  不过,本节课虽然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及时改进逐渐学*的。记得开学初,王校长就倡导让把课堂变成学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能够主导课堂,自主学*,这一点我做的有失欠缺,并没有把引导和辅助工作做充分。我虽然把该学的知识都讲给了孩子们,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想必自己学到的收获的才应该会记忆更为深刻吧。所以对于课堂上如何设置问题来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产生质疑,是我今后重点学*的目标。另外一点就是“以读代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忆江南》这首词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江南美景,可是我却没能让孩子们在自己一遍遍的朗诵中去切身感受江南的美景。这也是比较失误的一点。对于这两大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学*多借鉴,争取尽快提高。

《忆江南》教学反思11

  《江南好》是一首民乐合奏。乐曲既流畅优美又欢快活泼,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特点,细腻婉转、清澈秀丽。乐曲的结构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速,优美、婉转的旋律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乐曲的第二部分由慢渐快,旋律轻快、跳跃,清脆的竹笛声好像把我们优美的景色之中惊醒。原来,江南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的淳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着对性福生活的感受,逐渐欢快的情绪使我们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知道乐曲的两个段落。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乐曲。然后我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啊?”学生说:“欢快的”;“抒情的”。我说:“哪部分抒情?哪部分欢快啊?”学生说:“前面一部分抒情,后面欢快。”我说:“对,乐曲分为两个段落,A段抒情、B段欢快。你再来听一听,看一看你能不能分清除两个段落。提示,A段B段之间有个速度变化的地方,听到这个变化的时候请举手示意。”学生在我的示意下认真听音乐,并能够找出速度变化的地方。分清段落之后我又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要求,把组成B段三部分旋律排列顺序,开始,我只是在钢琴上弹奏了三部分的旋律,然后让学生排序,通过实践学生根本不能完成要求。后来我又让学生随琴哼唱旋律,然后再听B段音乐,有一部分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听出来。为了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分辨出旋律的排序,我又把谱子改写成简谱,然后让学生唱。这一次学生不仅能正确排列出旋律的顺序,而且还比较牢固的记住了旋律。效果很好。

  反思,学生上欣赏课不但要体验音乐的美,还要学会如何欣赏音乐,最后记住音乐主题。那么在这节课里学生就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欣赏音乐的目的,教学有实效。

《忆江南》教学反思12

  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因为学生很熟悉这首歌曲的'歌词,所以一开始我就以一个美丽的配乐诗朗诵来引入歌曲的学*,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很快的进入状况,然后让学生听教师的范唱,找出歌曲最能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学生唱谱、教师范唱、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江南,我找了一些有关江南的丝竹乐,江南的舞蹈来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对江南能有一个总体印象。

《忆江南》教学反思13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出现了一大败笔,现课堂实录如下: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句

  生:江南好

  师:江南好在哪?诗人写出来了吗?

  生:诗人写出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能说说吗?

  生:太阳出来了,照在江边的红花上,花儿显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碧绿的.,好像是用蓝草染过似的。

  师:多美的一幅画呀!让我们一块去江南看看。

  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

  (在看课件过程中,生不停地发出“啊、啊”的声音,以示自己发现了美)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句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皆作陶醉状)

  师:真美呀!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江南好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试图用“学生说美景、课件演示美景”,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努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由衷地赞叹——“江南好”,为理解诗人“忆江南”做铺垫。可惜教学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理解的江南美景只是从字面上将古诗句译为白话文,对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意境,根本没有深入体会、领悟,教师就马上用课件演示,将所谓的江南美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美景”怎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呢?

  如果能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描绘春天美景的优美诗文,通过朗读表达他们的感受,并且将学生自己眼中所见到的春景与之整合、融会贯通,再同白居易词中的“江南美景”作比较,突出白居易对江南的情有独钟,对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记“忆”中的江南就变成了鲜活的画面,也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播放课件演示江南美景,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定然能让学生陶醉其中,引发学生学*古诗词之情趣了。

《忆江南》教学反思14

  《忆江南》这首词我已教过三遍,很熟悉了,没想到今天的授课,学生给了我一份不曾意想的惊喜。教学时,在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以学*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这首词的意思。在解释这首词时,有的学生认为“江花”是指“江中的浪花”,有的学生认为“江花”是指“江边的`浪花”,在理解“绿如蓝”时也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是“蓝天”,有的学生认为是“蓝草”。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这正是给学生自主学*,探究学*过程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我把这些问题留在课后去讨论,查资料完成。下去后,学生通过上网、查课外资料、问家长等方法,理解了“江花”是指“江边的浪花”“蓝”指“蓝草”。

  这堂课的学*,让我更多的听到了学生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学生切身感到了学*过程的快乐。

《忆江南》教学反思15

  案例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一首名词。第一节课上,当我把诗题板书出来时,班上大部分孩子将古诗内容顺畅地背了下来。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我校的大阅读系列(“古诗周周背”是其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中,我们的四年级学生背诵八九十首古诗,那是不在话下的事。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有这么强的记忆力,竟能记得起二年级时曾积累的这首词。但这也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下面的课该如何上呢?

  “老师,我有问题。”

  “我也有问题。”

  ……

  背完了古诗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只好示意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知道,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我还知道原题下有词三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可我不会背其余的两首,老师,你能给我背一背吗?”*日里问题最多的张杰首先发问了。

  “白居易,他为什么要写《忆江南》呢?”

  “这首词是白居易在什么地方写的?江南有什么值得他回忆的?……”

  问题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把我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破坏的“千疮百孔”,一下子,我的头都大了。虽说*时经常代表镇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连续拿下一等奖的我,授课水*不能算太差,但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史方面的内容,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是想着,反正孩子们第二课时中还要学到,这节课上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讲解了。我红着脸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只好难为情地笑笑,说课后一起查资料再讨论学*。后来我又花了一节课时间来解决当初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孩子们这才满意地进行下面的学*。

  反思:

  从这件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的想法是纯真的,在课堂上他们会大胆地直白自己的心声,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方法扼杀这份童真。而这节课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缘由其一,是因为学生受到家庭条件及家长素质的限制,且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紧,教师又无力在*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指导。其二,因为我的知识水*和定向思维的限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不能一一解答,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相差甚远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也因为学生的动态变得生机勃勃。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死”的教案牵着“活”的学生走,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将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统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惊讶,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学*。在多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要坚持学*,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也是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随时积累新知,更新陈旧观念,不断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要做一个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好老师”,只有不断地学*、学*、再学*,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种种问题,用我们柔和的迂回“战术”引导他们创新,“生成”一个美丽的“天堂”。


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忆江南》写意(5)份

  《忆江南》写意 1

  12月28日,我们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举行了“迎新春,忆江南”活动。

  那天下午一走进体育馆,我就惊呆了。这里就像美食街一样,到处都是各种各样诱人的美食。全校二十四个班级都在这里摆着摊,尤其是201班的糖人和502班的棉花糖,最受小朋友们的喜爱。那儿,同学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就像两条长龙。

  这儿不仅有余姚传统美食,还可以让同学们玩家乡传统民俗游戏进行闯关活动,有“翻译余姚话”,“学唱姚剧”,还有“猜灯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踩高跷”了。刚开始,我稳稳地站了上去,认为这很简单,但是当我迈步走起来时,高跷就开始剧烈摇晃了起来。我一下子就掉了下去。但我不愿意放弃,又一次踩上了高跷。虽然我总觉得自己下一秒就会掉下去,但我还是紧紧地抓住高跷,努力地让自己保持着*衡。终于,我鼓足勇气走到了对面……

  在“迎新春,忆江南”活动中,我和同学们既吃了好多的美食,又玩了好多的游戏。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活动呀!

  《忆江南》写意 2

  这里的景象,都是这么熟悉。

  一江春水向东流,波光中倒映着红红的朝霞。在水流动的方向,一轮火红的朝阳从水面上慢慢升起,把周围的天空映得灿灿生辉。一对早起的鸟儿,飞出窝,寻找食物去了。它们,能找到一顿丰盛的早餐吗?

  太阳,已经升到高空,天空被一朵白云擦得湛蓝而深远。江边,一棵不知名的树上,一群小小的红花挤在低垂的树梢上,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火焰,被蝴蝶和蜜蜂依偎着,亲吻着,它们天生就是莫逆之交。

  一江碧绿的春水,缓缓地荡漾着,流动着。这江,是有眼睛的。人,仿佛就是它眼皮上的一颗尘土,稍不留神就会落进它眼中。它那哗哗的美妙歌喉不绝于耳,还有几条红鲤鱼把头露出水面,似乎是在给江水伴舞。

  这里少了都市的喧嚣,多了郊外的宁静,少了市井的繁华,多了大自然的生机。这片良辰美景,叫谁能够忘怀?

  《忆江南》写意 3

  江南,一个不期而遇,令我着迷的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儿时的我常常沉醉在诗中,想象着江南的美好。江南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生根了。

  后来我常常沉浸在江南的画中,画中温柔的女子,潺潺的流水,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怦然心动。

  再后来,我争取了书中的江南。那天行走在青石板上,迎面碰见一个身着青衣的老妪,绾着高高的发髻,打着一把油纸伞,如江南的水一般婉约,我才知,这的女子比画中的还要美丽动人,“拿把伞吗?可美噢。”话语亲*的很,终是禁不住这样的,我买了来一把,轻举在头顶,心也因这伞而柔软成一片云。

  走进水边,岸边垂钓的老人做看不语。望着流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边的孩童却嬉笑着把脚伸进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倒也给这带来了几分活力。这时,那娇美的船娘芙蓉如面,柳如眉,撑一叶小舟翩然而至。好似一幅画。

  假期结束,当我回到的喧嚣繁华之中,眼前时常会浮现出江南那似幻似真的完美画卷。幽香的,婀娜的美人,朦胧的雨丝,一切都是刚刚好,让我浮躁的心情瞬间变得无比熨帖。

  让我无限着迷的江南,但愿我能再次与你相见。

  《忆江南》写意 4

  你们好!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写的《忆江南》吧!你们有没有为诗中江南的美景而心动呢?那么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一起去美丽的江南游一游,去欣赏那里独特的美景吧!

  首先,我们看到了江边的桃树,枝头上开满了桃花,那一簇簇粉嫩嫩、红艳艳的桃花相机绽放,像是给桃树换上一顶粉红色的帽子,同时给春天带来了美丽的色彩!从上往下俯视,就好像自己身临其境,躺在一片无边的花海中,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这样美好的风景,一定使你感到心旷神怡。

  等等……你们先别急着离开,到来太阳出来的时刻,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哦!

  大约过了两三个钟头,太阳升到高空之上,云层之间。中午了,不一会儿,原来一片粉红的花海立刻化成了一团熊熊大火,激情的燃烧着。跳动的火花就像一个个活泼好动的小精灵,它们随着微风的飘动,欢快的跳着舞,连绵起伏,忽上忽下,另你眼花缭乱。

  走进花海深处,你会发现一条碧绿的绸缎,那么的绿,仿佛画中一般,如果你走进瞧瞧,还能发现绸缎中有几条活灵活现的小鱼呢!,再走进点儿,只听到“扑通”一声,水珠飞溅,立刻反应过来,感觉如同“鱼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写意 5

  江南,一个不期而遇,令我着迷的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儿时的我常常沉醉在诗歌中,想象着江南的美好。江南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生根了。

  后来我常常沉浸在江南的画中,画中温柔的女子,潺潺的流水,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怦然心动。

  再后来,我争取了书中的江南。那天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迎面碰见一个身着青衣的老妪,绾着高高的发髻,打着一把油纸伞,如江南的水一般婉约,我才知,这的女子比画中的还要美丽动人,“拿把伞吗?可美噢。”话语亲*的很,终是禁不住这样的诱惑,我买了来一把,轻举在头顶,心也因这伞而柔软成一片云。

  走进水边,岸边垂钓的老人做看不语。望着流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旁边的孩童却嬉笑着把脚伸进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倒也给这带来了几分活力。这时,那娇美的船娘芙蓉如面,柳如眉,撑一叶小舟翩然而至。好似一幅画。

  假期结束,当我回到尘世的喧嚣繁华之中,眼前时常会浮现出江南那似幻似真的完美画卷。幽香的莲花,婀娜的美人,朦胧的雨丝,一切都是刚刚好,让我浮躁的心情瞬间变得无比熨帖。

  让我无限着迷的江南,但愿我能再次与你相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