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书籍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鲁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鲁迅爱护书籍的表现。

  第一层(1自然段)写鲁迅爱读书,看书时对书籍非常当心。

  第二层(2自然段)写鲁迅爱书,他精心地保存书籍。

  第三层(3自然段)写鲁迅爱书,认真保持书籍的干净和完好。

  第二部分(4自然段)写鲁迅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提示课文主题。

  2、用词准确,极有表现力。

  3、先叙事后总结的“分------总”结构方式,使课文条理清晰,而且有说服力。

  教学内容:爱护书籍

  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学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你都喜欢看什么书?你们是怎样看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名人看书的故事。板书《爱护书籍》

  二、 新课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初读课文,通读文句,自学生字。

  ①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要多读几遍。

  ② 学*生字,师:同学们都读完了,生字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了多少字(出示生字,认读)

  ③ 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由说)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能积极投入。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并且提出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随文识字不但提高了识字效果,而且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 同桌互读,师:同学们把生字读准了,能把课文读下来吗?(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标下自然段)

  (2) 展示读书,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读后评价,主要评正确、流利,肯定学生优点,注意表扬,激励)

  (3) 教师教师范读。

  (4)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生生互动,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师生互动,体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读书要体现过程,还要给学生练*的机会。)

  (5) 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 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7)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8) 复述课文。

  A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B简单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前,先练*,体现重视学*学*的过程。)

  (9) 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体会很多,今后,我们也要学*爱护书籍,学*鲁迅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课文延伸:你们想一想,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今后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4、 学写生字,造句练*。

  (1) 小组内认读,老师读,检查自学。

  (2) 学生组词。

  (3) 教师范写。

  (4) 造句练*。

  (5) 学生朗读。

  (写字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5、 自我检验,总结提高。

  师:学会了这个单元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引导学生自由说)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爱护书籍还要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做到这一点。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鲁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鲁迅爱护书籍的表现。

  第一层(1自然段)写鲁迅爱读书,看书时对书籍非常当心。

  第二层(2自然段)写鲁迅爱书,他精心地保存书籍。

  第三层(3自然段)写鲁迅爱书,认真保持书籍的干净和完好。

  第二部分(4自然段)写鲁迅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提示课文主题。

  2、用词准确,极有表现力。

  3、先叙事后总结的“分------总”结构方式,使课文条理清晰,而且有说服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学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你都喜欢看什么书?你们是怎样看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名人看书的故事。板书《爱护书籍》

  二、新课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初读课文,通读文句,自学生字。

  ①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要多读几遍。

  ②学*生字,师:同学们都读完了,生字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了多少字(出示生字,认读)

  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由说)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能积极投入。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并且提出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随文识字不但提高了识字效果,而且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同桌互读,师:同学们把生字读准了,能把课文读下来吗?(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标下自然段)

  (2)展示读书,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读后评价,主要评正确、流利,肯定学生优点,注意表扬,激励)

  (3)教师教师范读。

  (4)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生生互动,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师生互动,体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读书要体现过程,还要给学生练*的机会。)

  (5)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7)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8)复述课文。

  a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b简单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前,先练*,体现重视学*学*的过程。)

  (9)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体会很多,今后,我们也要学*爱护书籍,学*鲁迅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课文延伸:你们想一想,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今后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4、学写生字,造句练*。

  (1)小组内认读,老师读,检查自学。

  (2)学生组词。

  (3)教师范写。

  (4)造句练*。

  (5)学生朗读。

  (写字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5、自我检验,总结提高。

  师:学会了这个单元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引导学生自由说)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爱护书籍还要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做到这一点。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鲁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鲁迅爱护书籍的表现。

  第一层(1自然段)写鲁迅爱读书,看书时对书籍非常当心。

  第二层(2自然段)写鲁迅爱书,他精心地保存书籍。

  第三层(3自然段)写鲁迅爱书,认真保持书籍的干净和完好。

  第二部分(4自然段)写鲁迅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提示课文主题。

  2、用词准确,极有表现力。

  3、先叙事后总结的“分------总”结构方式,使课文条理清晰,而且有说服力。

  教学内容:爱护书籍

  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学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你都喜欢看什么书?你们是怎样看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名人看书的故事。板书《爱护书籍》

  二、 新课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初读课文,通读文句,自学生字。

  ①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要多读几遍。

  ② 学*生字,师:同学们都读完了,生字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了多少字(出示生字,认读)

  ③ 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由说)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能积极投入。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并且提出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随文识字不但提高了识字效果,而且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 同桌互读,师:同学们把生字读准了,能把课文读下来吗?(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标下自然段)

  (2) 展示读书,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读后评价,主要评正确、流利,肯定学生优点,注意表扬,激励)

  (3) 教师示范读。

  (4)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生生互动,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师生互动,体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读书要体现过程,还要给学生练*的机会。)

  (5) 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 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7)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8) 复述课文。

  A、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B、简单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前,先练*,体现重视学*学*的过程。)

  (9) 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体会很多,今后,我们也要学*爱护书籍,学*鲁迅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课文延伸:你们想一想,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今后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4、 学写生字,造句练*。

  (1) 小组内认读,老师读,检查自学。

  (2) 学生组词。

  (3) 教师范写。

  (4) 造句练*。

  (5) 学生朗读。

  (写字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5、 自我检验,总结提高。

  师:学会了这个单元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引导学生自由说)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爱护书籍还要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做到这一点。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鲁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鲁迅爱护书籍的表现。

  第一层(1自然段)写鲁迅爱读书,看书时对书籍非常当心。

  第二层(2自然段)写鲁迅爱书,他精心地保存书籍。

  第三层(3自然段)写鲁迅爱书,认真保持书籍的干净和完好。

  第二部分(4自然段)写鲁迅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提示课文主题。

  2、用词准确,极有表现力。

  3、先叙事后总结的“分------总”结构方式,使课文条理清晰,而且有说服力。

  教学内容:爱护书籍

  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学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你都喜欢看什么书?你们是怎样看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名人看书的故事。板书《爱护书籍》

  二、 新课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初读课文,通读文句,自学生字。

  ①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要多读几遍。

  ② 学*生字,师:同学们都读完了,生字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了多少字(出示生字,认读)

  ③ 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由说)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能积极投入。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并且提出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随文识字不但提高了识字效果,而且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 同桌互读,师:同学们把生字读准了,能把课文读下来吗?(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标下自然段)

  (2) 展示读书,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读后评价,主要评正确、流利,肯定学生优点,注意表扬,激励)

  (3) 教师教师范读。

  (4)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生生互动,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师生互动,体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读书要体现过程,还要给学生练*的机会。)

  (5) 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 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7)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8) 复述课文。

  A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B简单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前,先练*,体现重视学*学*的过程。)

  (9) 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体会很多,今后,我们也要学*爱护书籍,学*鲁迅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课文延伸:你们想一想,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今后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4、 学写生字,造句练*。

  (1) 小组内认读,老师读,检查自学。

  (2) 学生组词。

  (3) 教师范写。

  (4) 造句练*。

  (5) 学生朗读。

  (写字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5、 自我检验,总结提高。

  师:学会了这个单元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引导学生自由说)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爱护书籍还要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做到这一点。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鲁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鲁迅爱护书籍的表现。

  第一层(1自然段)写鲁迅爱读书,看书时对书籍非常当心。

  第二层(2自然段)写鲁迅爱书,他精心地保存书籍。

  第三层(3自然段)写鲁迅爱书,认真保持书籍的干净和完好。

  第二部分(4自然段)写鲁迅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提示课文主题。

  2、用词准确,极有表现力。

  3、先叙事后总结的“分------总”结构方式,使课文条理清晰,而且有说服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学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你都喜欢看什么书?你们是怎样看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名人看书的故事。板书《爱护书籍》

  二、新课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初读课文,通读文句,自学生字。

  ①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要多读几遍。

  ②学*生字,师:同学们都读完了,生字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了多少字(出示生字,认读)

  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由说)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能积极投入。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并且提出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随文识字不但提高了识字效果,而且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同桌互读,师:同学们把生字读准了,能把课文读下来吗?(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标下自然段)

  (2)展示读书,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读后评价,主要评正确、流利,肯定学生优点,注意表扬,激励)

  (3)教师教师范读。

  (4)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生生互动,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师生互动,体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读书要体现过程,还要给学生练*的机会。)

  (5)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7)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8)复述课文。

  a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b简单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前,先练*,体现重视学*学*的过程。)

  (9)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体会很多,今后,我们也要学*爱护书籍,学*鲁迅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课文延伸:你们想一想,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今后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4、学写生字,造句练*。

  (1)小组内认读,老师读,检查自学。

  (2)学生组词。

  (3)教师范写。

  (4)造句练*。

  (5)学生朗读。

  (写字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5、自我检验,总结提高。

  师:学会了这个单元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引导学生自由说)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爱护书籍还要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做到这一点。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爱书,更是一种美德。大凡爱读书的人都爱护书籍,鲁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是爱读书的典范,本篇课文记叙的就是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事。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鲁迅爱护书籍的表现。

  第一层(1自然段)写鲁迅爱读书,看书时对书籍非常当心。

  第二层(2自然段)写鲁迅爱书,他精心地保存书籍。

  第三层(3自然段)写鲁迅爱书,认真保持书籍的干净和完好。

  第二部分(4自然段)写鲁迅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提示课文主题。

  2、用词准确,极有表现力。

  3、先叙事后总结的“分------总”结构方式,使课文条理清晰,而且有说服力。

  教学内容:爱护书籍

  教学目标:

  1、通过鲁迅小时候爱护书籍的故事,学*他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出12个字。

  教学难、重点:

  1、理解“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这句话的意思。

  2、学会写出12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你都喜欢看什么书?你们是怎样看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名人看书的故事。板书《爱护书籍》

  二、 新课探究

  1、齐读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初读课文,通读文句,自学生字。

  ①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标记下来,要多读几遍。

  ② 学*生字,师:同学们都读完了,生字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了多少字(出示生字,认读)

  ③ 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自由说)

  (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能积极投入。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并且提出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学*,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随文识字不但提高了识字效果,而且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3、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 同桌互读,师:同学们把生字读准了,能把课文读下来吗?(相互读,互相提提意见。)(标下自然段)

  (2) 展示读书,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给我们听听?(读后评价,主要评正确、流利,肯定学生优点,注意表扬,激励)

  (3) 教师示范读。

  (4)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生生互动,让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师生互动,体现了开放式课堂教学。读书要体现过程,还要给学生练*的机会。)

  (5) 找出课文中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6) 用自己喜欢的标记符号,画出课文中能说明“鲁迅小时候把书看得比什么都宝贵”的语句。

  (7) 小组交流,读书,体会,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互谈读书体会。)

  (8) 复述课文。

  A、谈谈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B、简单的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复述前,先练*,体现重视学*学*的过程。)

  (9) 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现都很好,体会很多,今后,我们也要学*爱护书籍,学*鲁迅爱书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课文延伸:你们想一想,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看书呢?今后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以扩展,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4、 学写生字,造句练*。

  (1) 小组内认读,老师读,检查自学。

  (2) 学生组词。

  (3) 教师范写。

  (4) 造句练*。

  (5) 学生朗读。

  (写字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5、 自我检验,总结提高。

  师:学会了这个单元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引导学生自由说)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爱护书籍还要做事认真的态度,对我们很重要,希望小朋友们努力做到这一点。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利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利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储备的意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意义。

  3.把握利息的计算要领,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课件、信用社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历程:

  一、 创设情境 , 引入课题

  师:老师的家里有五万元钱暂时还用不着,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方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五万元进行储蓄。在储蓄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常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二、联系糊口 理解观念

  你知道*有哪些银行?

  (*建设银行、*人民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相助信用社等等都是我们日常中进行储蓄的场合。)

  储备有哪些长处?

  (储蓄不只可以辅佐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并且能增加家庭的收入。)

  师:说得真好,这是储蓄的好处,储蓄能支持国家,我们可以看以下的信息:

  20xx年12月,*各银行给产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xx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教师投影出示信息)

  这些钱就是我们各人*时的储蓄。据统计,到20xx年底,我都城市居民的存款总数已经打破7万亿,所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对国家、对家庭都有利益。

  储蓄的存款方法有哪些?

  生:我知道储备分活期和定期两种。

  在定期存款的方法中,又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在学生述说的历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你能结合自身的理解,向大家说说什么是活期和定期,什么是零存整取和整存整取吗?( 结合例子学生进行了阐述和说明 )

  三、加入实践 , 内化体验

  师:同学们了解的常识还真不少,老师先感谢大家能彼此交流这么多的储蓄常识。此刻老师就带上这些钱,准备把钱存入我们附*的银行。存款之前,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张存款单,要老师完整的填写这张存款单,此刻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这张存款单,你知道各部门该如何填写吗?试试看!(学生一边彼此讨论一边填写 )

  师:哪位同学主动上来展示一下?( 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

  我是这样填写的:存款金额是人民币五万元整,存款期限为五年,存款种类是定期整存整取,存款日期是20xx年12月20日。

  师:刚才同学们都顺利的把五万元存入了银行。假设过了几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去银行把它取出来,同学都记得存入银行的金额是人民币五万元整,此刻取出来是不是也是人民币五万元整?是少了还是多了?

  生:必定会比五万元多!因为银行要多付给老师一些钱。

  师:这些多出来的一部分钱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

  生:叫做利息。这些多出来的钱就是五万元存入银行到期后的利息。

  师:真棒!谁来说明什么是利息?五万元又是什么?

  生:利息就是取款时银行多付出的钱。“五万元”是本金

  师: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生1:本金、利率和时间。

  生2:利率是本金与利息的比值。它是由银行所划定的。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

  生3:年利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着国家经济的变革,年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

  师:对!按照国家的经济变革,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进行调整,例如:

  1998年至20xx年,我国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的调解后的利率如下:(投影出示)

  时间 活期 整存整取1年期 整存整取2年期 整存整取3年期 5年

  98.3.25 1.71 5.22 5.58 6.21 6.66

  98.7.1 1.44 4.77 4.86 4.95 5.22

  98.12.7 1.44 3.78 3.96 4.14 4.5

  99.6.10 0.99 2.25 2.43 2.7 2.88

  20xx.2.2 0.72 1.95 2.24 2.52 2.79

  并重点介绍20xx年利率上调的情况,说明这是九年来第一次利率上调

  师;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彼此进行讨论和交流)

  师:按照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生:计算利息用:本金×利率×时间。

  师:按照你们刚才所填写的存单,你能帮助老师算出五万元到期时有多少利息吗?

  (让学生根据存单上的年限,进行利息的计算。并进行交流)

  四、联系例题 , 升华认识

  ( 用幻灯出示教科书中小丽存款的例子 )

  师:你能帮小丽算一算,到期时她可以获得多少利息吗?

  ( 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利息是2.25元 )

  师:请同学们看书,小丽的利息是不是2.25元?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利率纳税,所以小丽实际所得的利息是2.25×(1-5%),是税后利息!且国债的利息不需要纳税。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需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按照你手上所填写的存单能否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应该交纳多少利息税?实际获得的又是多少?

  生1:老师的本金是五万元,存整存整取三年,到期取款时应该交纳的利息税额为50000×2.70%×3×5%,实际获得的利息是50000×2.70%×3×95%

  生2:老师的本金是五万元,存整存整取五年,到期取款时应该交纳的利息税额为50000×2.88%×5×5%,实际获得的利息是50000×2.88%×5×95%。

  生3:老师的本金是五万元,五年到期时应该交纳的利息税额为0元,实际获得的利息是50000×2.88%×5。(学生一听利息纳税的金额为0元。个个显得很诧异)

  师:你为什么可以不纳税?

  生:因为我买的是国库券。国库券无须纳税。另外国家建设债券也无须纳税。

  师:对!如果你购置的是国库券和建设债券不只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成长,并且不要纳税。但愿同学以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成长。

  五、自主归纳 , 拓展延伸

  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自评

  反思:新课程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常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宽松的学*情境,从“老师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常识,有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 的话,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回想有关储蓄的常识,贴*学生生活的素材,根据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心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常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会显得真实和出色。由于“利息”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活生生的常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有过相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 “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意义、体会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本身的探索归纳出利息的计算要领,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利率》教学设计2

  《利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等概念;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p99——10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率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教材在简介了储蓄的意义、存款的方式及相关概念后,编排了相应的例题,让学生感受到利率与人们的生活、理财等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教材这样编写的好处是知识要点明确,思路清晰,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

  【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的基本情况是:

  ◆知识基础

  ①学生刚学过百分数知识,总体上掌握得较好,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 ②学生对储蓄、保险、纳税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增强感知

  ◆预*课本P99~100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向家长和长辈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存款凭条如何填写等。

  【设计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新知前,先让学生预*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关于纳税的知识。那么就先请同学们做一做这道题,看看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小红的爸爸上个月的收入是420元,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

  得税,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师:好,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答师板书。

  师:回答正确。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师:嗯,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那如果,小红的爸爸的收入暂时不用,可放在家里又不安全,可以怎么办?

  生(预设):存入银行。

  师:对,可以把它存入银行,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利率。(师板书)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我们的个人财产更加安全和有计划。此外我们还可以得到利息,增加一些收入。看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那你们知道银行存款的方式都有哪些吗?

  生(预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

  师:嗯,原来银行存款还有这么多方式。那什么是本金呢?有谁知道? 生(预设):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师:比如我存20xx元进银行,那么这20xx元就叫做

  生(预设):本金。

  师:什么叫利息?

  生(预设):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师:嗯,我存了20xx元,但到期取回了20xx元。那么这多出来的20元就叫做什么?

  生(预设):利息。

  师:最后什么是利率?

  生(预设):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

  师板书。

  【设计理念】:在巩固上节课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利息、本金及利率等概念,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亲切,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好。刚刚我们认识了本金、利息和利率,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结合具体的题目,去加以理解运用。请同学们做一做这道题。 课件出示:20xx年*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

  师:我们来看一下20xx年*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存期三个月对应的利率是3.33%,而存期半年的对应利率是3.78%,存期一年的呢,对应利率是4.00%。由此可见,利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期不同,对应的利率也就不同。所以在计算时,我们要看清存期和对应的利率。

  师:这不,王奶奶想存1000元进银行,她想知道一年后,她可以取回多少钱。热心的李阿姨告诉王奶奶,除了本金,还有一些利息。同学们,在这道题中,本金是多少?

  课件出示:

  生(预设):1000元。

  师:那利息呢?

  生(预设):不知道。

  师:利息是要我们自己求的。谁知道利息该怎么求呢?

  生(预设):利息等于本金乘以利率再乘以时间。

  师板书。

  师:嗯,看来大家的预*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那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本金和时间,利率呢?是多少?去哪里找?

  生(预设):是4.00%,在表格里找存期一年对应的利率。

  师:好,现在本金、利率还有时间我们都知道了,那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一下,王奶奶存款能得到多少利息呢?

  生列式计算,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答师板书。

《利率》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二的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收集整理、交流表达等过程,让学生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问: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

  师: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

  怎样求利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地信息。

  学生自学。

  学生讨论。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会列式求利息吗?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999年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学生读题。

  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讨论。

  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

  实得利息怎样求?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

  2.做练*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

  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寒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寒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寒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氓》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氓》教学设计1

  *古诗中最主要的诗意手段是“赋比兴”。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是分不开的。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表征。

  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篇章一样,兼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以赋为主。“赋”即是直言其事,实际也就是叙事。

  《氓》是借叙事以抒情”。同时诗歌又综合运用押韵、叹词、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浓郁的抒情美。

  诗中采用女主人公追忆的手法,对整个婚恋过程进行了疏朗的、跳跃式的简单叙事,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和笔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忆中,其情感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和婚恋的发展变化而有节奏有层次的变化的。

  抒情美:“诗情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构成诗美的诸因素中,诗情是首要的因素。诗情决定着诗美,没有诗情便没有诗美。”

  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语微妙的变换,颇值玩味。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诗歌开篇处,男子以一个外乡人的形象出场,这个笑嘻嘻的家伙很拙劣地与女子套*乎。在物物交换的社会里,织好了的布应该去换取生活必需品,而他居然拿来换丝。丝,那是贵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丝”与“思”谐音双关,“氓”以用布币买丝的隐语来挑逗女主人公,也正合此时女主人公羞涩含蓄之情态。(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表明她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至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和“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秋以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因为爱到极至,她安慰氓:“请你不要生气,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传递了意图之后,顺利地与女子确定了关系,两人交往渐密。此时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抱得美人归,所以,对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为恼火。而女子却表现得相当矜持,即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依然客客气气地称其为“子”,即“您”。客气,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就是“距离”。这一阶段,女子对彼此相处分寸的拿捏相当到位,因此在感情中,她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顺、善解人意、含蓄带怯)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淡抹盛妆,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8943;8943;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饰,溢于言表了。男子暂时的离去让女子陷入了无限的相思。此时,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个不可与他人语、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码。“复关”到底为何物其实无须深究,那河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现代女孩如是说,而远古的女子便称其为那“复关”。此句抒情直率真切,层层递进,将热恋中女子的复杂心理和动人情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后世读者为之动容。方玉润评点此处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二字点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再次见面,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从“您”到“你”的转换,把女子的急切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男子却似乎怀有异心,用种种借口来搪塞,女子敏感地察觉到什么,但此时她已深陷情网,无从逃脱,也许她以为婚姻可以让感情稳定,让男子不再心有旁骛,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其实,这已为后面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个“尔”字,其情可鉴,其痴可悲。

  注意“尔卜尔筮”,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就是没有提到所请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怀疑,也许仅是甜言蜜语罢了。但恋爱中的女人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由此可见,第2节在情感上已经比第1节进了一步,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因为没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让人怀疑这种结合可能是私奔。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

  女主人公对这简单的婚嫁场面的描绘中貌似不动声色,不带抒情色彩,透过字面仔细体味这“你娶我嫁”的情景,实则暗暗传递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欢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时刻,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颠峰。

  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人在乐极、悲极之际,都愿直抒胸臆。诗歌的第二节,女主人公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抒其情,追忆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来迎娶的情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胡寅语),赋的手法与比、兴不同,赋于叙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入情网。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爱得日久弥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不可说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最后?第3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3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再,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再。从这里可以看出,氓的择偶标准与女主人公恰好相反,取貌不取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明她离去了。首先是氓变心了,所以女子才主动离去,因此她就是“弃妇”,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写“弃妇”的感情经历,当然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弃妇诗”。不过应当看到“弃妇”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无与士耽”、“士也罔极”。本诗中的“士”应分为两个层次,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后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叙事中插入抒情,是悲愤之极的流露。以自身的经历去提醒和告诫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于男人们的花言巧语,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抒情之后,重回叙事的轨道,自己并无过失,婚姻的失败是“士”(即自己的丈夫)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节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桑”的意象比中有兴,引发了其后的抒情叙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春天桑叶之肥美润泽,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浓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叶之枯黄败落,喻其色衰爱弛之艰难处境。“桑之未落”句后,女主人公由回忆当初欢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惨的现实生活,情感也发生了两极化的转变,由大喜落入大悲,由幸福之颠跌入痛苦之渊。婚后生活的不幸使她无法遏制自己的悲愤悔恨,直以“于嗟”两句呼告,劝诫世上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

  第四节因“桑落”而感慨,以低沉的情调抒怀,倾诉了婚后物质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兴”。归纳起来,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咏之词,其次还有启发、诱导联想的作用。在《诗经》中,兴的具体运用有三种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兴,兴的意义与后面诗意不相关,只起发端作用;另一种虽也是借物起兴,但此物能引起联想,与后面诗意相关,如《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咏自然景物,有渲染气氛、引起感情抒发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此物不仅能引起联想,而且与后面的诗意有比喻的关系,如《关雎》开头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属此类。又如《氓》中有两章用桑叶起兴,但同时桑叶又比喻弃妇的容貌、遭遇:这实际上已是象征性兴象了。如果说上述第一种是单纯的兴,那么第二种是兴而赋,第三种就是兴而比。以上情况说明,赋、比、兴三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比与兴的区别、更应注意比与兴之间联系的原因。

  第四、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

  第5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有时还要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也许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美丽谎言欺瞒家里人呢,且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真是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第五节中悲痛之情难以压抑,叙说婚后被“氓”凶暴虐待并抛弃,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既然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回娘家后孤独无助、黯然伤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8943;8943;”(《毛诗序》),人在悲伤、忧愁思虑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第五节在叙说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抛弃,亲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时,连连用了六个“矣”字,这长长短短的六次哀叹,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叹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极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极端低落的情绪。全诗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绪的最低谷。

  第六节:“及尔偕老…,隰则有泮”,叙事的最后,女子被弃回家,没有得到兄弟们的安慰,反而遭到冷嘲热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当初对这个婚姻并不看好,女子是违背全家人的意愿毅然出嫁,而今落得如此下场,只好关起门暗自伤心。一人独坐空房,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尽管此时对男子充满了怨恨,但毕竟做了多年的夫妻,又怎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甜蜜?人们总说,女子在最后是痛定思痛,与男子决绝。但是,多年的恩情,又怎能一下子说断就断呢?称呼重又回复为“尔”,这个对她而言是最简单也最亲密的称呼,其实已经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罢不能的秘密。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这才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决断”是这桩婚姻的不幸的悲剧结局,但是,与其把它看做是这桩婚姻的死亡,毋宁说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点。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迈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认识到:果真与“氓”相处到老,等待自己的将比现在还糟糕,只能一辈子泡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了。

  所以最后她清醒理智的割断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语气毅然决然,全诗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段悲情最后即使没有升华,但总算解脱了吧。

  有一种说法是“长吁短叹”有利于健康,“意乱心慌,忧愁悲伤,长吁短叹,心胸宽广,解去抑郁,心里豁亮;惊恐惆怅,思虑彷徨,长吁短叹,心神安详,去掉压抑,坦然舒畅。”从《氓》诗的情感波澜来看,女主人公哀叹不止后,确实达到了减轻压抑、心胸宽广、心里豁亮的效果。

  悲剧的主题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意义。一个有着鲜明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国,地处现在河南,也是春秋时期的中部,这个地方受礼乐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女子对感情不像郑国等地那样奔放。在本诗中,女子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男子对自己的态度。称呼的转换在此处不是一个随意的现象,而是女子情感历程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感情起承转合的线索。

  形象美:“一定条件下,文学作品的强力度情感符号在于人物”,人物形象美也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如《木兰诗》中勇敢、刚强而美丽的木兰,戴望舒《雨巷》中带着淡淡幽怨、惆怅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让人读之难以忘怀。《氓》诗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勤劳、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丽: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外在的秀美,《氓》诗并没有直接描述,而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沃若”,润泽的样子,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等美好品质。《氓》诗中突出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在美:初恋时善解人意、含蓄带怯、温柔婉约;热恋时热烈奔放、深挚缠绵、楚楚动人;婚后勤劳贤淑、感情专一;婚变后凄婉动人而又刚强理性、自尊自爱。如果说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弃妇,那也是一个内外兼美的动人弃妇,一个既重情感性,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独特内在人格美的“弃妇”。

  女主人公最可贵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变后,她尽管也凄婉感伤,却又清醒理性,体现了不同于《诗经》中其他弃妇的刚强果断、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魅力,这样即使在男权中心社会也能赢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钦佩。她的理性美是贯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来求婚时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谨慎行事、理性定夺婚期。在婚变后她能静心思考其原因,坚持自己的正确(“女也不爽”),认识对方的问题(“二三其德”),女方没有过错,错于男人用情不专,违背誓言。“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况下,她非但没有祥林嫂式地到处倾倒苦水,而且还能冷静下来去思量这些事情,有悲伤也独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独隐忍的高贵心灵充满张力的呈现出来,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刻,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语气坚定,显示出其刚强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刚柔并济的美学特点与《诗经》中其他弃妇相比则更显光辉。

  在婚前婚后,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态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求”者的姿态,而女子尚有推迟、拒绝的可能性;婚后,则男女角色互换,“氓”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而女主人公却遭遇无故被弃的命运,毫无权力可言。“氓”虚伪善变的本质反衬了女主人公的真诚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还在于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权中心社会广大妇女的普遍遭遇,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性,她的悲剧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直接用“士”“女”泛指,表明女主人公说的已经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藩篱,关注更多妇女的命运,希望她们不要受到感情伤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女主人公的认识不全面,但客观上却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一种普遍的婚姻悲剧。

  作为*古代最早的一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妇女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为妻纲,女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爱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而男性则不然,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随意欺凌抛弃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和法律约束。

  婚姻:在*古代,婚姻从来就是文学的母题。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一种婚姻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则并非如此。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包括剥夺生命。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其次,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顺叙、倒叙兼用;叙事方式的灵活性【开头两章纯为叙事笔墨,叙述男女双方恋爱、订婚的过程。为后文的铺垫和衬照。而以下四章则是叙事兼议论,其中议论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愤恨)第三章笔锋一转,以纯粹议论的文字表达痛苦反思,议论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叙事中有议论,章法较第三章又有变化,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氓》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分析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点:绘制思维导图

  三、教学难点:记忆背诵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和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的基因,灵魂的酵母,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走进《诗经》,走进《氓》,走进那遥远的卫国发生的故事。

  (二)梳理内容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经历了恋爱(1、2节)的幸福之后,又经历了婚变(3、4、5节)的痛苦,最后做出了决绝(6节)的选择的故事。

  过渡:以上是我们对诗歌内容做了整体梳理,下面我们一起对诗歌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赏析。

  (三)分析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二节,看看在这两节诗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写男女主人公的?

  明确: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实的样子;谋,清楚地告诉我们,他是来求婚的。

  2、女子:“送”说明了女子答应了男子的求婚,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一片痴情,“将”说明她是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子。

  “望”,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墙,久久伫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见不到男子就伤心哭泣,见到男子就又说又笑,真真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迁”字写出了这份爱情终于修成了正果,结婚了。

  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对诗歌的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诵读第一二节诗,边读边记,强化对诗句的记忆。

  (四)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婚变部分的内容,找出能够表现女子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女子的内心感受,并完成这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

  1、“食”、“耽”、“说”表面上写的是斑鸠贪吃桑葚,实际上是写女子沉溺于爱情无法自拔,写出了女子内心的后悔。以此来劝诫其他的女子千万不要沉溺于爱情。

  2、“贫”字写出了女子多年来为了和氓在一起,甘愿过着贫穷的生活。“爽”字是过错的意思,“贰”写的是氓的行为没有定准,反复无常。

  女子甘于贫困,行为没有过错,而氓却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由此表现女子对氓的斥责和怨恨。

  3、“暴”字写出了氓的凶暴,“咥”字则写出女子娘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还讥笑她,“悼”字写出了女子饱受煎熬,无人倾诉,内心无比辛酸的伤痛。

  我们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处在婚变状态的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轨迹,是一个由悔到怨,再到伤的过程。从对恋爱阶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对婚变阶段女子内心情感的体会,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思维从感性形象的联想想象到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理性推理过程。

  (五)探究主旨

  1、过渡: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只能独自伤悲的女子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已”字说明女子做出了决绝的选择,没有幻想,没有迷茫,没有卑微,也没有不舍,有的只是清醒和刚强。回想过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时代快乐的样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然而,现在快乐全无,在思前想后之后,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幸福快乐了,男子违背誓言,也没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断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2、学完这首诗,老师不禁感到很纳闷,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马,而且是自由恋爱,为什么女子还是得不到幸福?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

  明确: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强

  (六)作业布置

  借助思维导图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字词,对人物形象和诗歌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记忆诗句。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体会处在婚变阶段的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情感的变化过程。但是这节课还有不少的遗憾。现总结如下:1、留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思维导图的时间不够,不能很好的表现学生在经过老师指导之后的效果;2、课堂上朗读的次数不多,背诵的效果不太明显;3、对于主题的探究还是应该放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话,中间环节的时间就会比较充裕,学生也就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画的思维导体和讲解了。

《氓》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三、教学设想

  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

  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四、教具设备: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

  (二)介绍课题

  现在请某某某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

  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

  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

  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

  (三)难字难音

  匪:fēi汤:shāng

  愆:qiān徂:cú

  将:qiāng裳:cháng

  载:zài靡:mǐ

  于:xū隰:xí

  说:tuō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

  1.情节

  刚才大家在听录音时就应该感觉到了,《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叙事诗呢就有它的发展情节,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一遍,并参照注释,试着理清叙事情节。呆会请同学来说说诗中的发展情节,并划出相应的章节。(请同学回答问题)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伤害。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2.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布置作业

  1.复*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氓

  恋爱(第1、2章)(热情、幸福)

  氓婚变(第3、4、5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6章)(清醒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看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看书》教学设计1

  课前引古诗《小池》、《村居》让学生背诵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老师喜欢干什么?

  你们猜得真准,你们说的这些,老师都喜欢,但是老师最喜欢的是——(板书:看书)

  2、对,你们所说的这些中老师最喜欢看书,爱看书排第一位,最字就表示超过所有的。有个小朋友,她和她的家人也喜欢看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第九课《看书》,一起认识认识他们。

  二、复*生字

  1、在学*课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和生字朋友打打招呼,这样他们才会欢迎我们。(点课件)开火车,拼读,其他同学跟读。小火车开起来——(咕噜咕噜开起来)火车头在哪里?(火车头在这里)

  2、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点课件)谁来?

  3、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可以给你们加分。生字词都会读了,要是把他们放入课文中,你还会吗?来,试一试。56789,(我是翻书小能手)翻到多少页?(翻到79)(点课件)听要求:请同学们通顺流利地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开始。

  4、看着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这么陶醉,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放乐范读)

  5、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说)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比老师还好。

  6、表扬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三、学*第一节

  1、来,看看这两幅图,图上都有谁?(板书爸爸妈妈我)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点击课件)这是文中第一节的第一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注意观察,红色的汉字不变,而黑色部分的字可以随便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会干些什么事?谁能来填一下这个空?

  3、感谢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我们再回到文中一起读读第一句。谁来读读第二句(点击课件)这是一个什么句?大蝴蝶!好漂亮的一只大蝴蝶,你们喜欢吗?小朋友把书比作成大家都喜欢的蝴蝶充分地表达了她对书的喜爱之情。

  4、这个句子中有个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语,谁能找出来?(点击课件)“捧”就是用双手托,请小朋友们把书捧起来,做一做捧得动作。这个字还能换成另一个字,谁能来换一换?“拿”是握在手里,请小朋友们拿起你的`书。你们觉得,“捧”和“拿”哪个更能体现出小朋友一家对书本的喜爱?对,“捧”更能体现这家人对书的喜爱,可见这个小朋友用词非常准确。就像第八课,长在树上的长,落在地上的落,漂在河里的漂,以及飞到天上的飞,用词都非常准确。我们的小朋友*时在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用词一定要准确。这句中的“手”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点击课件)观察一下共有几笔?谁来说说它的笔顺笔画?请小朋友们边说笔画边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80页描红书写)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节。

  四、学*第二节

  1、小朋友们观察一下,爸爸妈妈和我的书有什么特点?(通过图片学*“花花绿绿”)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点击课件板书厚厚的大大的花花绿绿)请同学们计较一下前两个词,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还能找样子说词语吗?(点击课件)齐读

  2、大家再看一看花花绿绿,它有什么特点?你还能照样子说词语吗?

  3、(点击课件)一起读读第二节的第一句。谁的书最好看?(点击课件)“最”超过所有的。为什么呢?(点击课件)这么多小动物你们喜不喜欢?那你们的心情一定很——高兴。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高兴读读这句话,读出你们的喜欢。

  4、小朋友们能不能想想一下,为什么小动物们又叫又跳,又打又闹呢?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忍不住喜欢你们。这句话中的“又”也是要求我们会写,一起说,共有几笔?笔顺笔画是什么?拿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

  6、老师这有几个空需要大家来填一填。(点击课件)课文学完了,想必大家都会读了,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7、有的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试试看。(点击课件)老师读汉字部分,你们背横线部分。

  五、小结

  1、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就请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

  2、送给大家几句读书格言,希望大家爱看书,多看书。

《看书》教学设计2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我”和爸爸、妈妈在看书。课文有两幅插图,与课文内容一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识记“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9个生字。指导书写“又、手、书、本”4个字及以及词语“一本书”。

  2.正确、流利、富有情趣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惯。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惯。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手拿一本书,提问:认识它吗?板书“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书写,注意这个字的笔画和笔顺。学生一起练*书空。

  [书”可以组哪些词?

  你喜欢看书吗?都看过哪些书?你看过这些书吗?*时在家里,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些什么书?谁来告诉老师?]

  2.告诉学生:读书的好处很多,今天,我们也来学*以《看书》做题目的课文。

  板书“看书”,读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拼读准确了,再往下读。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得不好的可请教同学,或者问问老师。

  3.你找到了哪些生字宝宝?生一边说师一边出示相应的生字卡片,适时纠正字音。

  4.同桌互相检查。(同桌互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读音。)

  5.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识记情况。

  (1)你将采用哪些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呢?同桌相互记一记。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适机引导。

  (3)再把这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6.指名分节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并想想:文中写了谁在看书?

  三、看图学句

  (一)读第一节课文。

  1.看图一:图上画的是谁?(爸爸、妈妈和“我”。)他们手里拿着什么?

  2.他们手上的书像什么?出示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看谁找得最快。

  3.指导朗读。

  师:看他们读得多认真啊!你们能这么认真地读书吗?

  (1)自由练*读。先一句一句地读好,再连起来读。

  (2)小组互读,看谁读得好。

  (3)老师范读,学生评一下老师,说说老师读得好不好。

  [讲解“也”,并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演示“捧”的动作。像捧着什么?大蝴蝶就是什么呀?书怎么像大蝴蝶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

  (4)表演读,看谁最勇敢,读得好。

  (5)练*背诵第一节课文。

  (二)读第二节课文。

  1.看图二,小妹妹在干什么?谁来描述一下?

  2.自由读第二节,说说爸爸、妈妈和“我”的书各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词语。

  3.指导朗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几句呢?

  (1)指名读,读后评价。

  (2)听录音(或师范读),听清楚别人是怎样读的。

  (3)自由练*读,多读几次,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4)比赛读,看谁读得好。

  (5)读句子,说句子。

  爸爸看_______书,妈妈看_______书,我看_______。我的书_______。

  (6)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师: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小组交流。

  五、学词写字

  1.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写在词语花篮里。

  2.重点指导“手”“书”两个字,其余两个字可以先自己练*,再指导。

  六、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来导学课文,既训练了学生观察图画、表述图画的能力,又巧妙地引入到了课文语句的学*。识字教学开始注重识字方法的引导、归纳,使他们今后能轻松、高效的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阅读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的书最好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阅读变得更加深刻、更加有趣。

《看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听清录音中的对话,并能复述出来。

  2、学*劝告别人。

  3、懂得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几句完整委婉的话劝告别人。

  [教学准备]

  录音机、范例录音(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爱看书吗?*时你是怎样看书的?

  2、学生交流。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视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学*带来很多的烦恼。所以,从小我们就应该保护自己的眼睛。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3、出示课题:听说活动不要这样看书

  说明:

  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时是怎样看书的,由此引出本节听说活动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参加听说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图听录音。

  (1)听清谁在哪里看书?

  (2)交流并板书:床上 阳光下 车厢里 路上

  2、再看图听录音。

  (1)谁来劝小猴?

  (2)交流并板书:猴妈妈 小鸟 小熊、老山羊

  3、第三次听录音。

  (1)猴妈妈、小鸟、小熊、老山羊是怎样劝小猴的?

  (2)交流与评价。

  4、形式练*说话。

  (1)指名说。

  (2)同桌分角色说。

  (3)找好朋友表演说。

  说明:

  各种形式练*说话,不但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听说机会,而且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5、指导用委婉的语气说话。

  (1)如果你是小猴,你会听谁的劝告呢?为什么?

  (2)交流与指导。

  师:劝告别人,要用一两句话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说清楚,并懂得用委婉的语气更能让别人容易接受。

  6、分角色表演故事,评选“最佳表演奖”。

  三、联系生活,复*巩固。

  1、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新本领,怎样劝告别人。你说我们该怎样劝告别人呢?

  2、交流反馈。

  3、创设情境:

  小猴接受了大家的劝告,不过它经过花坛时,看到里面的花很漂亮,随手就把它摘下来了。想一想,你会怎样劝告它呢?

  (1)个别指导。

  (2)集体交流。

  说明:

  本课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再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用学会的本领进行再操练,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练*的机会。

  4、*时生活中,你劝告过谁?为了什么事而劝告?

  (1)集体交流。

  (2)找好朋友练*说话。

  五、课堂总结。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惯》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会写其中的“朋、友、问、你、说、们”六个,认识新笔画横折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性,培养不懂就误码的好*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语:

  引出课题: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小朋友帮个忙,能不能帮帮老师呢?

  ①小朋友们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干什么?

  ②小朋友们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③小朋友们每天写作业时,你是怎么坐的?

  师小结:

  这就是每个小朋友在学*,生活中养成的*惯,今天,咱们要学*的课文也是与*惯有关,请同学们把书翻开104页。

  二、听课文,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听这篇有趣的课文,听完后,老师又有问题要问小朋友了,所以小朋友在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哦!

  1、出示课件:

  问题1:课文中讲了谁的*惯?它们有什么*惯呢?

  问题2:你能不能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惯的句子呢?

  小猪:躺着睡觉

  小猪躺在草堆上,舒舒服服的。

  舒舒服服比舒服还要舒服,舒舒服服就是指感觉非常好。

  2、学生朗读,读出舒服的感觉,体会“舒舒服服”的意思。(指名读,齐读)

  师问:你们有没有舒舒服服的时候?师举例,生答。

  3、师问:老马呢?它有什么*惯?

  生答,并在课文是划下来。

  出示课件:“我们是站着睡觉的”

  4、学生朗读。(指名读,男生读)

  5、师问:你觉得老马睡觉奇怪吗?为什么?

  生答。

  师:小猪和大家一样,也觉得很奇怪,谁能读一读小猪的话?它是怎么说的?

  生答,并在课文中划下来。

  6、学生朗读,读出好奇的语气。(指名读,女生齐读)

  7、师问:老马为什么会有站着睡觉的*惯呢?

  生答。

  8、师小结:

  小朋友说得真好,老马的特长就是关于奔跑,老马站着睡觉是因为随时准备奔跑而养成的*惯。

  如果老马也像小猪那样躺着睡觉,它能快速奔跑起来吗?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示范一下,咱们一起来看看结果,好吗?

  生表演(一人站着,一人躺着,准备听令奔跑)

  小结:原来,老马为了能迅速奔跑起来,养成了站着睡觉的*惯,*惯对于老马来说是好的,因为它能为老马争取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跑在最前面。

  9、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和上优美的音乐将这篇课文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老师读作者的话,男生读老马的话,女生读小猪的话,注意语气。

  四、思路拓展

  1、师问: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殊*惯吗?

  生答。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小动物,它们早就想见小朋友了,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课件:蛇、猫头鹰、大雁、狗……)

  生答,老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蛇—冬眠、猫头鹰—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雁—飞行时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狗—舌头出汗……)

  2、师小结:原来动物们都有自己的*惯,而且这些*惯都有利于它们的成长,小朋友们,你们在学*、生活中有什么*惯呢?或者你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惯呢?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肯定、表扬好*惯,改正不良*惯。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第11课《*惯》,知道老马有站着睡觉的*惯,还知道其它一些动物的生活*惯,那么小朋友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生活*惯,这样,你们才会健康成长,别人才会与你在一起相处,你就会有许多好朋友,能和这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学*、生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出示课件结束。)

  板书设计:

  11、*惯

  小猪----躺着睡觉

  老马----站着睡觉

  蛇----冬眠

  猫头鹰----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雁----飞行时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狗----舌头出汗

  第二课时

  一、复*旧知

  1、老马有什么*惯?为什么会有这种*惯?蛇、大雁、猫头鹰、狗它们又有怎样的*惯呢?(生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

  二、学*生字,识记字形

  1、卡片出示认读生字,指名读。(生字上带有拼音)

  惯,睡,觉,站,动,回,答,就

  2、学生观察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生答)

  3、卡片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4、出示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学生边读边观察字形。

  5、说说怎样又快又准地记住这些生字?(生答)

  例:问问题要用嘴巴问,所以“问”里面有个“口”字,等等。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朋:左右结构,注意把两个“月”写得紧凑些。

  友:注意下面“又”字的第一笔横撇在横中线上起笔。

  们:左右结构,注意“门”和笔顺是先写点。

  你:左右结构。

  说:认识新笔画----横折提。学生边念边书空三遍。书写时注意左右两边一样高,左边言字旁的横折提在横中线上起笔。

  四、教师范写。

  五、学生描红后在作业本上练*收发室,教师评价辅导。

《*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2. 在老师的帮助下,参与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活动,初步养成良好的学*和生活的*惯。

  3. 认识到好*惯带来的益处,能自觉地制定培养好*惯的计划。

  一、导入

  表扬学生“坐下来”的好*惯,这就是我们从小养成的——好*惯。公布课题:我的好*惯。

  二、学**惯

  (一)专心听讲

  1. 看,这位同学在上课时的表现:

  一位同学“专心听讲”有什么好处?(板书:专心听讲)

  另一位同学上课一直“东张西望”会怎样呢?

  2. 听听《小猫钓鱼》的故事的(片段一)

  为什么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呢?

  再听《小猫钓鱼》的故事(片断二)

  听了猫妈妈的话,小猫专心的钓鱼,终于像妈妈一样钓到了鱼。

  3. 我们同学上课的时候不但要专心听讲,还要认真思考。(认真思考)

  (二)认真思考

  马上来考考大家,小脑筋,动起来。

  猜一猜:

  (1)小小飞贼,武器时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2)有一家医院从不会给人看病。

  (3)黑兔、灰兔和白兔在赛跑。黑兔说:“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 )跑得最快,( )跑得最慢。

  总结:认真思考也是我们在学*中需要养成的一种好*惯。

  (三)认真作业

  1.看,这两位同学在写作业,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出示:做作业不同坐姿的照片(坐 趴)。

  2.作业展示:你猜猜老师会批什么等第?

  3.二(1)班同学也练一练。提示做作业注意“三个一”。(展示作业)

  板书:认真作业

  三、生活*惯

  (一)合理安排时间

  1. 算一算:你的睡眠时间够吗?

  (1)你晚上几点睡的?早上几点起的?

  (2)算一算你睡了几个小时。

  (3)医生的建议。

  (4)你的睡眠时间够吗?(晚上9点睡,早上7点起)

  2. 演一演

  奖励同学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报不同的时间,你用动作演一演,看谁的耳朵灵,反应快。

  学会安排时间。晚上5:30 6:30 7:30 8:30 9:00

  早上7:00 7:40 11:20 11:50 12:10

  板书:合理安排时间

  (二)合理安排营养

  1. 看,这两位同学在食堂就餐。第一位同学,这也不爱吃那也不爱吃,这就叫“挑食”。

  2. 挑食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坏处?

  3. 有的同学专门喜欢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其他东西就很少吃或是根本不吃,这样好吗?这也是“挑食”。

  4. 听听医生的话。

  5. 营养“金字塔”(第一层、第二层 )

  板书:合理安排营养

  四、拓展延伸

  1. 总结板书

  2. 我们还可以养成什么其他好*惯?(展示)

  3. 养成好*惯的方法:贵在坚持。

  4. 成长树:养成一个好*惯就可以画上一片树叶,让你的成长树“枝繁叶茂”,使你快乐成长!

《*惯》教学设计3

  培养良好的学**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想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是“勤查字典”;第二是“主动识字”。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诸如“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之类的*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结合勤查字典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勤查字典和有关工具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态度,了解主动识字的途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指导看图,知道养成勤查字典的'好*惯的重要性。

  要求: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惯。

  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勤查字典的好*惯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加以运用。

  一 回顾,导入新课。

  1回忆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良好的学**惯。

  2今天我们继续学*“培养良好的学**惯4”

  3齐读课题。

  二学*第一个好*惯:勤查字典(板书、齐读)

  1出示第一页的三幅图,自己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了解这三幅图是老师在教同学们查字典。

  2你知道都有哪些字典吗?(教师出示字典、词典)你用过哪些?对我们有什么用?

  3出示第二幅图,自己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了解这三幅图是同学们自己在认真地查字典。

  4练*查字典。

  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学生拿出自己的字典查出不认识的字。

  三 总结:

  今后我们在看书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又多了一个好老师——字典,让我们在它的帮助下,一步步迈上知识的高峰。

  第二课时

  内容:指导看图,知道养成主动识字的好*惯的重要性。

  要求: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好*惯。

  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主动识字的好*惯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加以运用。

  一 回忆,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好*惯?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个好*惯:主动识字(板书,齐读)

  二 学*第二个好*惯。

  1出示第一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生字的?

  这就是主动识字的内容。

  2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个学*小组的同学在给老师讲他们学*的结果。

  3出示第三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两个同学在放学的路上读路边的商店招牌。

  4你在主动识字方面是如何做的?

  三 总结。

  教学反思:

  良好的学**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地、不懈地训练、坚持。第一课时,我结合本学期的目标之一——学*部首查字法进行教学,使得空洞的说教变得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孩子动起来了,注意力更集中,效果更好。


《爱护书籍》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图案设计》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圆的认识》一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案列方程解应用题常见错误评析第一单元方程第5课时整理与练*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反思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分数与整数相乘说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2

  《电脑图案设计师》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次活动的内容。这节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两条命令。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会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翻转/旋转”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加以拓展。

  “翻转/旋转”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指定要变化的图形,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翻转/旋转”命令将图形进行各种变化,完成操作。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和自然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要逐步渗透。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案例描述:

  在一阵铃声过后,我走到了多媒体电脑跟前,打开了我的文件夹中名为“图形的翻转与旋转动画”的Flash文件。

  师:同学们,请把目光集中到大屏幕,欣赏一组优美的动画。(生观看)

  师问:你们能谈谈观看后的感受吗?

  生1:我看到有的图形调了一个面。

  生2:我看到有的图形从左边变到右边了。

  生3:我觉得有的图形好像变了一个角度。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说明你们在观看的时候很认真。图形从左边变到右边我们通常把它称作水*翻转,图形从上面变到下面我们通常称作垂直翻转,另外,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不同角度的动画实际上就说明了图形也可以按一定角度旋转。那我们了解了图形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变化后,你们想不想让自己所画的图形也产生不同的变化呢?

  生:想。

  师:好。请你们打开电脑,在自己的画布上随意画出一个图形,然后小组自行探讨使图形产生不同变化的方法。现在开始!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答疑。)

  师:嗯,刘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可以当一名出色的小画家,想象力特别丰富,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不知道怎样使自己画的美丽图形进行各种变化,谁愿意帮帮他们,说说你的操作方法?

  生:我画的是环保小屋,如果我想让小屋的烟囱变到右边来,就首先把小屋选定,然后点击“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选项,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在对话框中任意选择一种变化,例如我选择“水*翻转”,然后点击“确定”后,小屋的烟囱就会从左边变到右边来了。

  师:你们都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图形变起来了吧,秘密全在“图像”菜单里,只要你点击它,就可以让你的图形想怎样变就怎样变。同学们,还记得在自然课中学过的地球引力知识吗?地球像个大圆球,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站在地球上的,就像这样(出示地球图片和四位小朋友的图片)。

  师问:这幅图美吗?

  生:美。

  师问:老师也很喜欢这幅图,想把它在电脑上画出来,但老师只画出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帮忙,把其他三位小朋友也请到我们这儿来做客呢?

  生:有。

  师:先不急着回答老师,任何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它的可取程度,现在请你们打开桌面上名为“地球引力”的文件,把你想到的方法操作试试。

  (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答疑。)

  师:同学们都开动脑筋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谁愿意在大屏幕上向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样请出其他三位小朋友的?

  (生1上台演示操作。)

  (生2上台演示操作。)

  师:图形的变化有所不同,变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只要是适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结束语:今天,大家通过尝试、合作、交流,掌握了图形变化的两种方法,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变化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利用更多的图形变化的知识,勾画出自己美好的未来!

  案例评析:

  “画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Windows应用程序。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多动手,使他们在轻松的愉悦气氛中主动学、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本课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主要体现在“翻转”与“旋转”命令的教学。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图形各种各样的变化,自然地引出:让自己所画的画也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进入新课的学*。

  “翻转/旋转”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这种变化的讲解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讲清楚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就让学生自行探索“翻转/旋转”命令的使用方法,它是怎样使图形变化的?应该如何操作?我们交给学生自行探索,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使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带来的乐趣。然后,学生根据个人的体会来告诉其他同学,教师适当做一下小结,主要是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待学生对“翻转/旋转”命令有了初步了解后,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借用自然课中已学过的地球引力知识布置任务,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的差异也显露出来了,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任务,有的学生思路并不清晰,这时,教师要给那些完成任务的学生安排一些新任务,以充实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当小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学*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始自终充分自主的学*,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执教者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学中还应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思路还不够放开,大多数学生仍局限在教师的思维之中,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的反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