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3、指导书写“漏、贼”。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交流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漏。(指导书写:漏是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就像滴落的小雨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漏雨的漏。)

  2、出示字典上漏的意思,漏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看一看。你觉得漏可怕吗?

  可是,故事中的老虎和贼却很害怕。他们的恐惧来自谁说的一句话?引出老婆婆的话。

  你能读出老婆婆的担心吗?指名2生带头饰读。

  老婆婆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漏,老虎和贼就以为漏是很可怕的东西,因此就有了后面一连串的有趣的故事。

  3、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靠着老百姓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并来练*复述故事。

  二、概括故事内容,梳理地点变化,为复述故事做铺垫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变化呢?

  提示: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

  2、学生梳理故事发生的地点,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画:

  老婆婆家——逃跑路上——歪脖老树——山坡下——老婆婆家

  这个故事就是在这么多的地点变化下发生的。

  3、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借助提示说内容。

  指名回答。

  评:你表达的很清楚,老师要为你竖一个大拇指。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能把一篇长长的故事读短,这是一种很强的学*能力呀!也为你竖大拇指。

  三、学*1—9自然段,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它,再来感受感受吧。出示提示:

  (一)默读课文1—9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二)交流有意思的内容

  如果你读完了,就可以举手让老师看到你想和大家交流的样子,请你说说哪里最有趣。

  1、预设1:莫非句。理解“莫非”有猜测的意思,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1)莫非是什么意思?老虎和贼听到老婆婆的话在猜测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有了这样的想象,他们的心里怎样?

  (2)指导朗读

  老虎翻山越岭、贼走南闯北都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见识很广,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却没有听说过漏的时候就有点害怕了。谁来扮演鼎鼎有名的老虎大王读句子?评:你可真是一只胆小的老虎大王啊!谁再来读?谁来扮演见多识广的贼读句子?评:你走进了贼的内心,可真是小心翼翼啊,为你点赞!

  2、预设2: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

  通过浑身发抖、腿脚发软、撒腿、拼命抱住进一步体会老虎和贼的惊恐。

  (1)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有趣?接着交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评:你不仅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可真厉害!

  (2)演一演,指导朗读

  浑身发抖和腿脚发软是什么样,请你演一演。你看贼吓得连路都走不好了,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想象一下贼的狼狈样,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贼,读读演一演。你看,贼都不知道漏是什么东西就吓成这样了。

  3、预设3、坏事句。

  (1)体会老虎和贼的内心

  你发现了吗,这也是描写老虎和贼什么的句子啊?——心理活动。你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恐惧、害怕)

  老虎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撒腿就跑);贼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2)演一演,读一读

  起立,可以加上动作边演边读8、9段。

  4、分角色朗读4——9段

  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4——9段,我请四个孩子带头饰读,一个孩子当旁白,我们听一听谁读的形象。

  他们读的真是趣味盎然呀,还想读吗?我们一起当一当配音师给动画片配音吧。

  5、体会老虎和贼害怕的原因

  “漏”并不可怕,那么老虎和贼为什么会害怕成那个样子呢?是呀,老虎想吃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他们想干坏事情,所以心里就特别害怕,这就叫“做贼心虚”。

  6、字理学*“贼”。

  出示图片:“贼”字在古代是这样的:左边是古时候的贝字,贝和什么有关?(财物)右边的部分表示武器,我们看着图片来猜猜贼是什么意思?(看到钱财、宝贝,就拿着武器去抢。)能用这个字组词吗?来读读:贼头贼脑、贼眉鼠眼、贼喊捉贼、做贼心虚。我们现在把这种人叫做什么?

  指导书写“贼”。

  (三)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

  1、下面咱们来练*把这部分内容复述,你们有复述故事的好方法吗?学生交流。

  2、你们的方法可真多,一会儿我想你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这些方法一定可以帮到你们。

  (四)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长的故事要复述下来有困难吗?是呀,很不容易,我想一定要找故事情节的规律才行。

  1、默读课文1——9段,你发现故事在情节上有什么规律?

  小结:是呀,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类似情节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来找找,找到后同桌对应着读读。

  2、对话练*

  (第一组)

  师:老虎嘴馋,一心想吃这头小胖驴

  生回应:贼手痒,一心想偷这头小胖驴

  (第二组)

  师: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

  师:老虎吓得浑身发抖。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老虎吓得腿脚发软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故事,只要意思差不多就行)

  (第四组)

  师:老虎趴在驴圈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回应:贼蹲在屋顶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你看,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这就是这个故事情节的规律。明白了这个规律,复述故事就会容易多了。

  3、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9段

  下面就请你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在老婆婆家发生的事。

  学生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讲,评一评:你觉得他这部分讲的怎么样?你给他什么建议?

  四、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0——12段

  1、默读课文10——12段,思考这部分内容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2、根据这个规律,同桌之间根据提示,合作复述10——12段,空白处可以变成自己的话。

  提示:老虎驮着贼,贼( ),他们跑哇,跑哇,( )。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 )。

  贼也想:( )。

  到了树跟前,老虎( ),贼( )。

  3、指名一组同桌复述。

  五、利用上述方法,学生尝试复述13——20段。

  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我们学*复述了1——12段,现在大家尝试自己复述13——20段吧。

  六、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

  1、刚才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了故事,现在我们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再复述一下吧。

  生准备复述,师巡视个别指导。

  2、评选故事大王

  (1)学校准备举行讲故事比赛,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好,就会被老师推荐参赛。谁想来挑战?

  出示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

  能借助提示,复述清楚故事的大致内容☆

  能借助提示复述故事,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详细复述☆☆

  能借助提示详细复述故事,有声有色,吸引人☆☆☆

  (2)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你觉得他们可以得几星?掌声恭喜优胜者!

  七、拓展延伸

  大家把故事复述的这么有趣,真是太棒了!回家后,就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给弟弟妹妹和身边的小朋友听,让故事流传下去吧。

《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角色朗读文,说说你认为那些内容你觉得最有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漏”是什么。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2:课文第一幅插图)

  大家请看插图一,图上有些什么?

  预设:图上有老爷爷、老奶奶和一头胖驴。

  预设: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讨论什么。

  预设:我还看到驴子的屋顶和墙上都有一个大洞。

  你们真会观察,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漏)。

  4、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什么是“漏”?为什么题目只有一个字?

  (2)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课件出示3)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4)

  老婆婆脊背一个贼莫非巅散架粘胶旋风顺势一纵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舌音“贼纵”,翘舌音“粘”,前鼻音“巅旋”。

  5、学*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漏喂胖驴狼厉抱偏粘胶莫贼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边音“漏驴厉狼”,前鼻音“偏”,后鼻音“胖”。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喂狼抱偏粘胶

  (2)熟字比较。如:伴一胖户一驴厉一历

  (3)组词扩展:漏雨莫非山贼贼寇

  B、链接前置性学*,反馈学生自主学*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喂”:左窄右宽,右边的长横压住横中线,竖提压住竖中线,竖提的左侧没有一撇。

  “偏”:左窄右宽,注意右下角同字框里面是一横两竖。

  “贼”:左窄右宽,右边是个“戎”字,不是“戒”字。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课件出示6)

  脊背: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

  走南闯北: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

  粘胶:一种胶粘性的'金棕色溶液。

  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

  不甘心:就是不服气,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2、思考:故事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7)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虎和贼偷驴不成,反而被对方吓昏了过去。

  第一部分(19~20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板书:说漏吓跑虎和小偷;偷驴不成,反被吓昏;了再说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8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老虎和贼偷驴不成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放手给学生,只出示要求引导,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检查预*,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漏》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漏》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角色朗读文,说说你认为那些内容你觉得最有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漏”是什么。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2:课文第一幅插图)

  大家请看插图一,图上有些什么?

  预设:图上有老爷爷、老奶奶和一头胖驴。

  预设: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讨论什么。

  预设:我还看到驴子的屋顶和墙上都有一个大洞。

  你们真会观察,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漏)。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什么是“漏”?为什么题目只有一个字?

  (2)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课件出示3)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4)

  老婆婆脊背一个贼莫非巅散架粘胶旋风顺势一纵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舌音“贼纵”,翘舌音“粘”,前鼻音“巅旋”。

  5、学*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漏喂胖驴狼厉抱偏粘胶莫贼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边音“漏驴厉狼”,前鼻音“偏”,后鼻音“胖”。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喂狼抱偏粘胶

  (2)熟字比较。如:伴一胖户一驴厉一历

  (3)组词扩展:漏雨莫非山贼贼寇

  B、链接前置性学*,反馈学生自主学*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喂”:左窄右宽,右边的长横压住横中线,竖提压住竖中线,竖提的左侧没有一撇。

  “偏”:左窄右宽,注意右下角同字框里面是一横两竖。

  “贼”:左窄右宽,右边是个“戎”字,不是“戒”字。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课件出示6)

  脊背: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

  走南闯北: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

  粘胶:一种胶粘性的金棕色溶液。

  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

  不甘心:就是不服气,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2、思考:故事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7)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虎和贼偷驴不成,反而被对方吓昏了过去。

  第一部分(19~20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板书:说漏吓跑虎和小偷;偷驴不成,反被吓昏;了再说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认识了8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老虎和贼偷驴不成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漏》优秀教学设计2

  一、活动背景:

  一个漆黑的夜晚,小偷和老虎都来到王老汉家偷驴。可是,他们撞上了“漏”!“漏”是什么呢?这个故事内容来源于流传在我们*老百姓生活中的民间故事。著名画家黄缨用童趣盎然的角色造型、细腻传神的笔触、动感十足的画面,将这个故事以图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深受**和孩子喜爱的*原创绘本。之所以选择这个绘本来开展图画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主要是根据大班下学期即将入小学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学、善问,对语言文字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图画书的阅读更是十分喜爱。绘本《漏》的特点是不仅具有浓厚的*气息,融合了许多*元素,而且语言和画面十分生动、幽默,对幼儿来说,阅读这样的图画书会是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画面,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及角色的心理活动。

  2、能大胆表达,增强阅读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电视机。

  2、绘本《漏》人手一册,图片、黑板、毛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本很有意思的图画书,先来看看书的封面,有问题吗?为什么老爷爷和老奶奶都在往上看呢?

  (评析:鼓励幼儿通过对绘本封面的观察,大胆提出疑问,揣测故事情节,在悬念中诱发幼儿产生深入了解绘本的兴趣。)

  (二)集体阅读前半部分图画书。

  1、师:这个故事里有谁?这时,谁来了?他们看见大胖驴会想些什么?

  2、小结:“山上的老虎想:这大胖驴,一定很好吃。山下的小偷看见了,心里想:这大胖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评析:这一段教师以简明扼要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画面,理清角色关系,分析角色心理活动,使幼儿逐渐进入到故事情境中。)

  3、师:到了晚上,窸窸窣窣,老虎在干什么?小偷呢?王老汉被惊醒了。老奶奶说,“管它贼啊虎啊,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老奶奶怕什么?那“漏”是什么呢?

  4、师:老虎想“我翻山越岭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到过漏,难道说这家伙比我还厉害?小偷想: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听到过漏,难道说这家伙比我还厉害?”他们想得一样吗?

  5、小结:咱们*人很聪明,只用四个字就能把这个意思说明白了。翻山越岭和走南闯北是我们*的成语。

  (评析:老虎和小偷都开始采取行动了,幼儿随着教师营造的故事气氛也愈加投入,画面的变化,角色的动作,人物的语言都是需要关注的要素。多媒体课件有效地突出了细节,呈现了动态,使幼儿在情境中步步深入。)

  6、师:“小偷想着想着,脚下一滑,妈呀,哗啦!”发生什么事情了?

  7、师:“嘭!小偷一下子掉到老虎的背上了,老虎也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漏来了,驮着小偷拔腿就跑,边跑边喊——哎哟是漏啊。他们跑过了驴背山,拐过了驴背湾,跳过了驴背岗,嘭嗵!一头撞到了大树上。”老虎和小偷他们认为“漏”是什么呢?

  8、小结:“老虎想,哎哟,这个漏啊,像石头一样,砸得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小偷想,这个漏啊像旋风一样,颠得我的骨头都快要散架了。”

  (评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教师运用夸张的语气讲述了故事戏剧化的一幕,营造了紧张生动而又诙谐幽默的活动气氛,使幼儿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并且在笑声中顿悟了“漏”的含义。)

《漏》优秀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浓、淡墨的形式绘画故事“漏”中有趣的画面。

  2、乐意大胆讲述,感受故事的诙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次我们一起看了哪本故事书?(电脑上出示故事封面图画)

  你最喜欢小电脑里的哪一张图画?为什么喜欢?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哪里好笑?(教师请两到三位幼儿回答。)

  二、交代课题

  师:今天,老师用国画的方法,把一些有趣的画面画了下来,请你们来看一看。(出示已贴在黑板上面的范画)

  师:哪些地方用了浓墨?(轮廓,线条用的是浓墨)

  淡墨呢?(里面晕染用的是淡墨)

  仔细观察一下这几幅画,他们的方法都一样吗?

  师:那我们在画的时候,你觉得怎么样使画面变得更有趣呢?

  1、 大胖驴的肚子要画的大大的。

  2、 老虎看见大胖驴的时候,表情怎么样?(皱着眉头)小偷呢?(牙齿都露出来了)

  3、 骨碌骨碌滚下山的速度很快,变成了两个圈圈。老虎的圈圈画的大一些,小偷的圈圈画的小一些。

  师: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三、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小狼豪沾浓墨站起来跳舞,大狼毫喝饱淡墨躺下来画。

  四、教师讲评

  1、说说自己的画

  师: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哪里有趣?

  2、猜猜别人的画

  师:你觉得他画的有趣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五、整理、结束课时

  师:漏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画面,下次我们再来画一画,好吗?

  活动评价: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3、指导书写“漏、贼”。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交流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漏。(指导书写:漏是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就像滴落的小雨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漏雨的漏。)

  2、出示字典上漏的意思,漏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看一看。你觉得漏可怕吗?

  可是,故事中的老虎和贼却很害怕。他们的恐惧来自谁说的一句话?引出老婆婆的话。

  你能读出老婆婆的担心吗?指名2生带头饰读。

  老婆婆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漏,老虎和贼就以为漏是很可怕的东西,因此就有了后面一连串的有趣的故事。

  3、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靠着老百姓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并来练*复述故事。

  二、概括故事内容,梳理地点变化,为复述故事做铺垫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变化呢?

  提示: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

  2、学生梳理故事发生的地点,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画:

  老婆婆家——逃跑路上——歪脖老树——山坡下——老婆婆家

  这个故事就是在这么多的地点变化下发生的。

  3、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借助提示说内容。

  指名回答。

  评:你表达的很清楚,老师要为你竖一个大拇指。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能把一篇长长的故事读短,这是一种很强的学*能力呀!也为你竖大拇指。

  三、学*1—9自然段,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它,再来感受感受吧。出示提示:

  (一)默读课文1—9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二)交流有意思的内容

  如果你读完了,就可以举手让老师看到你想和大家交流的样子,请你说说哪里最有趣。

  1、预设1:莫非句。理解“莫非”有猜测的意思,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1)莫非是什么意思?老虎和贼听到老婆婆的话在猜测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有了这样的想象,他们的心里怎样?

  (2)指导朗读

  老虎翻山越岭、贼走南闯北都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见识很广,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却没有听说过漏的时候就有点害怕了。谁来扮演鼎鼎有名的老虎大王读句子?评:你可真是一只胆小的老虎大王啊!谁再来读?谁来扮演见多识广的贼读句子?评:你走进了贼的内心,可真是小心翼翼啊,为你点赞!

  2、预设2: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

  通过浑身发抖、腿脚发软、撒腿、拼命抱住进一步体会老虎和贼的惊恐。

  (1)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有趣?接着交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评:你不仅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可真厉害!

  (2)演一演,指导朗读

  浑身发抖和腿脚发软是什么样,请你演一演。你看贼吓得连路都走不好了,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想象一下贼的狼狈样,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贼,读读演一演。你看,贼都不知道漏是什么东西就吓成这样了。

  3、预设3、坏事句。

  (1)体会老虎和贼的内心

  你发现了吗,这也是描写老虎和贼什么的句子啊?——心理活动。你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恐惧、害怕)

  老虎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撒腿就跑);贼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2)演一演,读一读

  起立,可以加上动作边演边读8、9段。

  4、分角色朗读4——9段

  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4——9段,我请四个孩子带头饰读,一个孩子当旁白,我们听一听谁读的形象。

  他们读的真是趣味盎然呀,还想读吗?我们一起当一当配音师给动画片配音吧。

  5、体会老虎和贼害怕的原因

  “漏”并不可怕,那么老虎和贼为什么会害怕成那个样子呢?是呀,老虎想吃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他们想干坏事情,所以心里就特别害怕,这就叫“做贼心虚”。

  6、字理学*“贼”。

  出示图片:“贼”字在古代是这样的:左边是古时候的贝字,贝和什么有关?(财物)右边的部分表示武器,我们看着图片来猜猜贼是什么意思?(看到钱财、宝贝,就拿着武器去抢。)能用这个字组词吗?来读读:贼头贼脑、贼眉鼠眼、贼喊捉贼、做贼心虚。我们现在把这种人叫做什么?

  指导书写“贼”。

  (三)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

  1、下面咱们来练*把这部分内容复述,你们有复述故事的好方法吗?学生交流。

  2、你们的方法可真多,一会儿我想你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这些方法一定可以帮到你们。

  (四)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长的故事要复述下来有困难吗?是呀,很不容易,我想一定要找故事情节的规律才行。

  1、默读课文1——9段,你发现故事在情节上有什么规律?

  小结:是呀,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类似情节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来找找,找到后同桌对应着读读。

  2、对话练*

  (第一组)

  师:老虎嘴馋,一心想吃这头小胖驴

  生回应:贼手痒,一心想偷这头小胖驴

  (第二组)

  师: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

  师:老虎吓得浑身发抖。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老虎吓得腿脚发软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故事,只要意思差不多就行)

  (第四组)

  师:老虎趴在驴圈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回应:贼蹲在屋顶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你看,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这就是这个故事情节的规律。明白了这个规律,复述故事就会容易多了。

  3、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9段

  下面就请你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在老婆婆家发生的事。

  学生练*,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讲,评一评:你觉得他这部分讲的怎么样?你给他什么建议?

  四、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0——12段

  1、默读课文10——12段,思考这部分内容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2、根据这个规律,同桌之间根据提示,合作复述10——12段,空白处可以变成自己的话。

  提示:老虎驮着贼,贼( ),他们跑哇,跑哇,( )。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 )。

  贼也想:( )。

  到了树跟前,老虎( ),贼( )。

  3、指名一组同桌复述。

  五、利用上述方法,学生尝试复述13——20段。

  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我们学*复述了1——12段,现在大家尝试自己复述13——20段吧。

  六、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

  1、刚才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了故事,现在我们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再复述一下吧。

  生准备复述,师巡视个别指导。

  2、评选故事大王

  (1)学校准备举行讲故事比赛,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好,就会被老师推荐参赛。谁想来挑战?

  出示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

  能借助提示,复述清楚故事的大致内容☆

  能借助提示复述故事,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详细复述☆☆

  能借助提示详细复述故事,有声有色,吸引人☆☆☆

  (2)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你觉得他们可以得几星?掌声恭喜优胜者!

  七、拓展延伸

  大家把故事复述的这么有趣,真是太棒了!回家后,就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给弟弟妹妹和身边的小朋友听,让故事流传下去吧。

《漏》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细致观察画面,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及角色的心理活动。

  2.能大胆表达,增强阅读兴趣。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封面,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1.师:今天周老师带来了一本绘本图书,在这本绘本图书的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师:老爷爷、老奶奶在干嘛?为什么抬头?表情是什么样?

  3.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爷爷奶奶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二、幼儿翻阅图书,观察图片,了解故事。

  1. 出示图片。师:看有个什么动物呀?驴长的怎么样?除了驴还有谁?

  2. 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

  3. 出示图片。师:这时,谁来了。还有谁?他会是谁呢?为什么是小偷?(瞧那贼溜溜的眼睛像什么人啊?)

  4. 出示图片。师:老虎和小偷看到了这么肥的的驴心里都是怎么想的?(幼儿讲述,师贴图。)

  5. 出示图片。师:晚上。他们来了。老虎怎么来?(偷偷摸摸,趴着来的。)小偷怎么来?眼睛为什么向后看?(东张西望)为社么戴帽子?(模仿小偷的动作。)

  6. 出示图片:老虎在干什么?(墙破了,挖墙角)小偷在干什么?(屋顶上,扒开屋顶)

  7. 出示图片。王老汉被惊醒了,起床了。奶奶呢?(有点醒,半梦半醒)。奶奶说:……。那漏是什么意思呢?

  8. 老虎明白漏的意思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什么情况下才抓这头啊!)小偷呢?师讲述老虎和小偷的心里活动。

  9. 出示图片。小偷掉那里?从哪里看出来?他们俩吓的边跑边喊:“哎呀,是漏啊。”他们认为漏是什么?(旋风 石头)

  10.下雨了,老虎和小偷还想着大胖驴,一回头老虎和小偷碰了面,老虎认为谁是漏,小偷认为谁是漏。遇到后她们心里怎么样。

  二、幼儿阅读,找出故事的结局。

  1. 师:故事还没有完,大胖驴被吃掉、偷走了吗?这漏到底是什么呢?请孩子们自己翻阅,找到答案。

  2.幼儿自由翻阅。注意阅读姿势,留意页码。

  3.师:你在哪一页上找到了答案。驴怎么样?漏到底是什么?

  4.师:今天老师讲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漏》。老师示范书写“漏”边说边讲解漏子的结构。

  三、幼儿自由完整阅读。

  1.师:这个故事中的老虎和小偷怎么样?真愚蠢真笨,这故事可真有趣,真搞笑。

  2.请你自己开始阅读《漏》。找出你觉得最有趣的一页,然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有趣。

  四、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画面的页码,教师点出相应页码的画面,让幼儿说说有趣的原因。

  五、活动结束。

  活动评价。

《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感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粗知课文大意。

  3.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弄清故事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一个老公公和一个老婆婆正在屋里说话,一头小驴待在驴圈里。这幅图描绘的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非常有意思,你想读这篇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检查预*,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贼、纵”是*舌音,“颠、旋”是前鼻音。

  (2)学生读生字,说说自己记生字的方法。

  (3)提示:“脊背”的“脊”应读三声,“颠”的读音要注意,是diān,不要读错。

  4.课件出示“积累词语”。

  (1)“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翻山越岭”“走南闯北”。

  5.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语。

  (1)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

  (2)教师提示书写“喂”“贼”“狼”“抱”。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是上中下结构;“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为阅读课**好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后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第1、2自然段),经过(第3~18自然段),结果(第19、20自然段)。

  4.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

  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四、读懂起因,感受有趣。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画出描写小胖驴、老虎和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小胖驴的图片和相关句子。

  (1)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小胖驴非常诱人)

  (2)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老虎和贼都惦记着小胖驴)

  设计意图:

  欣赏图片,朗读句子,感受小胖驴的诱人,弄清老虎和贼的特点,体会故事的有趣。

  五、课堂小结。

  小胖驴有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多么诱人啊,老虎想小胖驴的肉肯定很好吃,贼想小胖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么,老虎和贼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2.借助示意图,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2.分段朗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3.回忆故事的起因。

  板书:小胖驴老虎贼

  设计意图:

  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回忆故事的起因,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为理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做准备。

  二、细读经过,感受有趣。

  1.默读课文第3~18自然段。

  2.想一想故事里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3.交流汇报体会,学生读勾画出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1)写老虎和贼来偷小胖驴的句子最有意思,一个“抓”字和一个“挖”字写出了老虎和贼的急切心情。

  (2)老公公和老婆婆说话的时机真巧,正当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的时候,他们说话了,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3)老婆婆说的话真有意思,先说什么都不怕,再说就怕漏,让老虎和贼摸不着头脑,都以为“漏”比自己厉害,所以害怕起来。

  (4)描写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形象。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然后把这两句话改为陈述句,理解“莫非”的意思,体会老虎和贼的心情。

  ①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②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5)描写贼从屋顶跌下来摔到虎背上的句子很有意思,真是不巧不成书。

  板书:骑虎

  (6)描写老虎往外跑的句子真形象,有心理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7)老虎驮着贼跑得真快呀,“筋都快断了”“贼骨头架都快散了”,真是速度惊人,使尽了*生的气力。板书:驮贼

  (8)描写老虎和贼逃跑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真有意思。

  ①贼栽得晕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②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胶一样,粘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③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这几句话写出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谁都以为对方就是“漏”,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二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形象。

  (9)描写老虎和贼把对方甩掉的句子真具体。出示歪脖老树图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10)读了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跟前相遇的情景,如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课文第16自然段。

  (11)老虎和贼都被吓得滚下了山坡,撞在了一块儿,吓昏了过去,真可笑啊!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学生读课文第18自然段。板书:滚下山坡昏了过去

  4.自由读课文第3~18自然段,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5.小结:一个“漏”字,把走南闯北的贼吓得腿脚发软,把翻山越岭的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他们使尽*生气力逃跑,想方设法甩掉“漏”,最后竟然让“漏”吓得昏了过去,这“漏”的本领真大啊!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故事里最有意思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阅读,体会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性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在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感悟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品读结果,感受有趣。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果。

  3.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婆婆说的“漏”是漏雨了,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4.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和同学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受老虎和贼的狼狈、小胖驴的悠闲,理解“漏”的真正含义,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四、回顾总结,感受有趣。

  1.借助课后第三题,学生练*复述课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道听途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应该盲目采取行动)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寒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寒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寒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9654;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9654;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学*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学准备

  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8226;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9654;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9654;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

  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3.解释诗意。お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御花园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生答。(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2.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

  3.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

  “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4.“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

  5.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6.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不满,轻蔑)

  7.“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8.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9.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御花园中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9654;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迢迢牵牛星》

  9654;课时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

  1.教师谈话: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

  2.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取法于《诗经》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

  3.指名学生读诗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迢纤泣涕盈脉

  3.指名学生读字。

  重点强调:“纤”读“xiā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ò”。

  4.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读出韵味。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师范读。

  7.自由练读。

  8.学生齐读。

  小结:学*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

  【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

  板块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

  2.自读自悟。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讨论汇报。

  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

  4.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伤感)

  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板书:相思)

  6.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

  (1)课件出示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指遥远。今天这个词语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

  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2)课件出示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①“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

  ②札札机杼乱人心,最是织女愁肠时。其实,《木兰诗》中有一句与此句类似,同样抓住了“机杼”这个意象,来写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同样是用有声来衬寂静,以有声来传悲情。

  (3)课件出示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这三个字蕴含着一个“思”字,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

  ③“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

  ④“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读。

  (4)课件出示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

  (5)课件出示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①“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

  ②“脉脉”用来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达情意的样子。织女只能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话。

  7.齐读古诗。

  8.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

  9.指名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设计

  9654;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十五夜望月》

  9654;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

  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学*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月)

  2.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4.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5.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思,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导朗读,读准字音。

  (1)第一句中的“栖”读作“qī”,在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

  (2)“湿桂花”的“湿”是翘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尽”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板块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课件出示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2.指名读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读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指名读。

  (2)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让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古诗。

  板块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2.“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3.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5.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

  6.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淡寡味。

  8.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边望月等,学生根据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

  10.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其他有关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并注明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俗。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读中理解。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首先就要检查预*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2.读中感悟。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读中想象。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山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山村》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坐落在山谷里的美丽的小山村的描写,抒发了对美丽的小山村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用词准确,比喻贴切,首尾呼应。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勾勒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小和静,第四五六自然段则写了具体特点,最后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学*本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显然,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品词析句,了解山村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识字重点是淌和层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山村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在美丽的吉林*大,我们的家乡有高高的楼房,宽阔的广场,美丽的松花湖,还有好玩的公园-----,同学们,你们去过乡村吗?想知道乡村又有着怎样的景色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主题就是《美丽的乡村》(板书)齐读。乡村里有着怎样美丽的景色呢?我们先来学*第一课《小小的山村》板书课题,并齐读。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通过哪个词语知道的?(知道了山村很小,是通过“小小的”一词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

  2、不认识的字要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己解决。(查字典或是借助课后生字表识字)

  3、同学们都读完了,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了。我们首先采取自愿读的方式,谁愿意先来?

  4、第一自然段(出示小黑板)你爱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山环水绕一词标上颜色)

  1)指多名同学读,检查字音。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读出问句的语气来。

  2)读了这么多遍,你通过这句话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有的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小山村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有的可能会说,小山村在一个山环水绕的地方等等)

  3)读一读山环水绕这个词,山环水绕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5、第二自然段

  1)指多名读,边读边评。

  2)读时要注意轻声地,语速稍慢一些。

  二、读4—7自然段,整体感知小山村的样子。

  1、自读。边读边画一画文中语句,小山村是什么样的呢?

  2、指名说。最好用自己的话去讲讲,没说完整的可以补充。

  3、请你再一次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指名说。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词语“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

  5、1)出示连线题

  路面 垒

  围墙 砌

  房子 铺

  鸡舍 盖

  2)根据动词,练*背诵第四自然段。

  6、出示两个自然段:

  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1)自读质疑。房子是盖在山腰上,怎么能贴在半山腰上呢?清泉是在房子前流淌,怎么能在房檐下流淌呢?山村再小也不会像珍珠啊?

  2)讨论。

  3)总结:这是因为从远处看的原因,一切都变得那么小,房子就像一个个小火柴盒一样贴在了山腰上(师做贴的动作)清泉就像一条银色的带子一样从檐下流淌(师在黑板上画一画窄窄的清泉),而这小小的山村和这高高的连绵起伏的群山相比就好比一个小小的珍珠一样,别在了大山上。(师做一个别的动作)看,这几个动词用得多好啊,把这个句子写得这样生动而又准确。

  4)练*背诵,积累语言。

  三、再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2、读词语。(课后*题1)

  3、复*多音字舍。

  二、复*课文内容。

  1、回顾小山村的样子,先说一说,再画一画,28页*题。

  2、根据图画背诵课文。

  3、举行背诵课文比赛。

  三、写字。

  四、积累好词好句。

  1、词语:“山环水绕、山谷、铺、盖、砌、垒、贴在、别在、放牧、流淌”读一读背一背。

  2、积累句子:

  家家户户像帖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在山上放牧,清泉在檐下流淌。

  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

  3、积累名言:课后28页积累。

  五、布置作业

  将积累的好词好句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小小的山村

  图画(课后第四题)

《山村》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山村》是一首有趣的数字诗,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古诗。它意境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安排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体会数字的妙用,学*“─、│”两个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能正确书写“一、二、三、十”。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诗。

  2、用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认字7个。

  3、认识、会写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先横后竖、先上后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会写“一、二、三、十”四个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惯,与人合作、互帮互学的品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书、本、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投影片)(投影片同书上插图)小朋友们,这幅图画美吗?你觉得什么地方美?(生:图上的花美。远处的山美。山上的小亭子很美。山下的很多小房子很漂亮。……)

  2、大家说的真好!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邵雍的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山村”。(板书课题:山村)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范读)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读?(请举手的学生模仿着跟着读)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不会的小朋友认真听别人是怎样读的。

  2、通过你的听和读,你认识了哪几个字,到投影前指着字带大家读。

  3、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都读的好,就互相奖励一个小星星。

  4、谁觉得自己读的好,想读给大家听?(指名2—3人读)谁来评一评他们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他们读的挺有诗意的。我觉得他们读的声音很宏亮。……)

  谁会背这首古诗?(自己背,同桌互相背。请一个同学背。)你怎么背的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我按照十个数字的顺序背。)

  5、在大家背诗的时候,淘气的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二六七八九十花(学生抢着读)

  6、(做照镜子的游戏)老师说生字,小朋友们举生字卡片,互相看看对不对。(鼓励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写字。

  1、(出示生字表:一二三十)这四个字是我们应该会写的,要想写好这几个字,先要学*两个笔画:“─、│”。谁知道这两个笔画怎样写?(生:“─”从左边向右边写。“│”从上往下写。)(课件演示笔画写的过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学生练*写)

  反馈,把学生写的拿到投影上,评一评谁写的好,说说怎么好?(生:写的工整。干净。……)

  再写一个,同桌互相看看,写的好奖励一个小星星。

  2、出示:“二”。同桌互相说说“二”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写第一个短一点的横,再写第二个长一点的横,先上后下)(课件演示写的过程)

  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生:第一横在上半格的中间,第二横在下半格的中间)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议。

  3、出示:“十”。同桌互相说说“十”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先横后竖)观察横、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横写在横中线,竖写在竖中线上)

  学生自己练*写,反馈,评议。

  四、小结,学生谈感受。

  (生:老师,我特别喜欢这首诗,想伴随着音乐读一遍。)全班配乐朗读。

《山村》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值班漏岗检讨书 (菁华3篇)

值班漏岗检讨书1

尊敬的领导:

  今天该我值班,而我没有认真值班,没有按时到岗到位,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没有及时向领导请假。我通过认真反思,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领导做出深刻的检讨。

  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这虽然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但同时,也是我对自己工作的放松带来的结果,经反思我觉得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仍旧非常欠缺,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我深深的感到这种行为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苗头,如果不是领导及时发现,并要求自己深刻反醒,而我还这样下去,那么后果极为严重,甚至无法想像会发生怎样的工作失误,在此我在像领导做出检讨的同时也向你们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总之我的行为给乡*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羞愧。

  由此我反思到以下几点:

  1、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不踏实。这次犯这样的错误,我自己都觉得太不应该了,这证明了我的思想作风没有端正,岗位责任意识不强。服务大厅是XXX的“脸面”,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无法胜任此工作的。我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岗位责任,明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做好工作的起码要求,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就不能正视问题。不论有多少理由,都应端正服务的态度、严格执行服务规范,确保XXX的工作良好运行,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更应认真对待。同时,更是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切忌工作上的随意性。

  2、本次的错误在于我的疏忽大意,做人要专注,做事也要专注。做事不专心,一定无法把事情做得圆满。

  总之,我的行为给XXX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做出这样的行为,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羞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会努力成长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理得心安的人,一个遵守纪律的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不再单纯地懊悔。“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真心感谢领导的教诲,希望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从你们身上学得到更多的“智慧”,能得到你们的教诲和帮助,我倍感幸运和不胜感激!

  发生这件事,我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足以拟补我的过错,因此我不请求领导的宽恕,无论领导怎样从严从重的处分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同时!我请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觉醒,以加倍努力的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请领导相信我。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日

值班漏岗检讨书2

尊敬的领导:

  今天该我值班,而我没有认真值班,没有按时到岗到位,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没有及时向领导请假。我通过认真反思,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的内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领导做出深刻的检讨。

  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这虽然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但同时,也是我对自己工作的放松带来的结果,经反思我觉得自己在工作责任心上仍旧非常欠缺,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我深深的感到这种行为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苗头,如果不是领导及时发现,并要求自己深刻反醒,而我还这样下去,那么后果极为严重,甚至无法想像会发生怎样的工作失误,在此我在像领导做出检讨的同时也向你们表示发自内心的感谢!总之我的行为给乡*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羞愧。

  由此我反思到以下几点:

  1、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不踏实。这次犯这样的错误,我自己都觉得太不应该了,这证明了我的思想作风没有端正,岗位责任意识不强。服务大厅是XXX的“脸面”,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无法胜任此工作的。我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岗位责任,明显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做好工作的起码要求,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就不能正视问题。不论有多少理由,都应端正服务的态度、严格执行服务规范,确保XXX的.工作良好运行,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更应认真对待。同时,更是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切忌工作上的随意性。

  2、本次的错误在于我的疏忽大意,做人要专注,做事也要专注。做事不专心,一定无法把事情做得圆满。

  总之,我的行为给XXX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做出这样的行为,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和羞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会努力成长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理得心安的人,一个遵守纪律的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不再单纯地懊悔。“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真心感谢领导的教诲,希望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从你们身上学得到更多的“智慧”,能得到你们的教诲和帮助,我倍感幸运和不胜感激!

  发生这件事,我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足以拟补我的过错,因此我不请求领导的宽恕,无论领导怎样从严从重的处分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同时!我请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觉醒,以加倍努力的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请领导相信我。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日

值班漏岗检讨书3

尊敬的XXX:

  由于看错值班表、记错值班时间,导致我4月5日晚值班未到岗,我为自己未值班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因此,我向部领导做出深刻检讨,我的错误来源于对安全意识上的淡薄和思想上的麻痹,确切的说还是自己工作不够认真,才会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

  这次发生的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这件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这次犯的错误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更重要的是我的不到岗给单位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通过这件事情我真正领悟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明白了以后如何改进。因为做事不认真,自己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还连累到单位,使单位在名誉上受到严重的损坏,这是用任何方法都赔偿不来的,但是事因我而起,我愿意承担责任。同时也让我深刻的理解到“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处于麻痹”的含义。

  在此,我公司深刻的检讨自己!此次错误的发生,针对了我各方面的不足,我必须认真、深刻地反省。我所犯下的错误,我首先应该郑重地向部领导表示深深地歉意。并郑重地向领导表示愧疚。我思想觉悟不足,对安全值班规范没有极力恪守。从今往后,我决定要严肃对待自己,认真学*安全值班规范,在今后工作中时刻警示自己!

  发生这件事后,我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足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因此,无论领导怎样从严从重处分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检讨书。希望自己的错误,给其他同事敲响警钟。值班不到岗影响是重大的,后果是极其恶劣的。同时,我请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觉醒,以加倍努力的工作来为我县的安定繁荣积极的贡献。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日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前后》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前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创设运动会的情境过程,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及应用意识。

  重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

  难点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关键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1、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2、淘气说:“我老是忘记自己排队的位置,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那个热心的小朋友来给淘气处处主意呢?

  (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可以了)

  3、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1、今天,森林里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运动会,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参加跑步比赛的运动员呢?

  (小鹿、小松鼠、小兔、小乌龟和小蜗牛)

  (如有人说大象的话就提醒:大象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老师,他是裁判)

  2、那你们猜一猜谁会跑在最前面呢?为什么?

  3、一起来看一看xx猜的对不对。(播放flash)

  4、谁跑在最前面?(小鹿)

  5、睡在它的后面?(小兔)

  (引导学生说完整: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6、小兔在小鹿的后面也就是说小鹿在小兔的?(前面)

  7、谁来完整的说一遍?

  (小鹿在小兔的前面,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让多个学生练*说)

  8、谁在小兔的后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那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

  完整说(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9、老师都糊涂了,怎么一会小兔在前面,一会小兔又在后面呢?

  (因为和小鹿比,小兔在后面,和小松鼠比,小兔在前面)

  10、他说的很好,前后是相对的,我们在说前后的时候要说清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11、说一说小松鼠在谁的前面?小松鼠在谁的后面?小乌龟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1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同桌两人练*说一说。

  13、知道了他们的前后,我们就能给他们颁奖了,一起来说说,谁跑了第一?谁跑了第二?谁第三?谁第四?谁第五?谁来给他们颁奖?(把小动物的头像贴在黑板的领奖台上)

  1、跑步比赛结束了,下一环节进行的是赛车比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flash)

  2、说一说1号车排第几?5号车在几号车的后面,在几号车的前面?(4、2、3)

  完整的把题再读一遍。

  3、书上56页有一道题和它非常相似,你们试着来做一下

  4、照样子,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号车排第几?2号车排第几?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1)回过头来看一看你的后面同学,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指名练*回答)

  (2)说一说你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有哪些同学?

  (3)第3竖排起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xx同学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多练*几个同学)

  (1)(播放ppt)小淘气听了大家的劝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高高兴兴的来动物园玩,到动物园一看,小动物们正在做捉迷藏的游戏,小牛找不到大家了,咱们一起来帮帮它,好不好?谁来告诉它小鸡在哪?(房子的后面)小猫在哪?(房子的前面)小狗在哪?(大树的前面)小兔在哪?(大树的后面)……

  (2)小淘气在动物园玩了一天,他非常累,要坐着汽车回家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在哪一站?(播放ppt)(动物园),你怎么知道的?(站牌的上面写着动物园),

  这辆车是从哪开来的?(火车站),

  下一站是?(大连湾)

  我们要去振兴路小学,还有几站?(3站)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如果不去学校了,我们去大连湾,还有几站?(2站)

  去公园?(1站)

  1、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出一个难题来考考你,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小鹿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8个)

  怎么算的?(4+3+1=8)

  4表示什么?(小鹿前面有4个小动物)

  3表示什么?(小鹿后面有3个小动物)

  1表示什么?(小鹿)

  3、现在老师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

  (2+3+1=6)

  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来看看大家用的怎么样?第一小组起立,裴浩亮后面的同学到走廊里排队,车伊祺前面同学到走廊里排队(依次按照前后顺序把学生叫到走廊里排队)

《前后》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2、激发对电视工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2、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的一般过程,绘制出简单的流程图

  3、真正体会到荧屏工作者的工作辛苦。

  三、教学准备:

  1、可以请电视工作者在课上与学生一起交流。

  2、了解电视节目制作的一般过程,绘制出简单的流程图,并了解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播音员和其他工作者的人员比例。

  3、模拟活动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放一段精彩的《快乐大本营》综艺节目片段。谈话导入:好看吗?你们还喜欢看什么节目?指名学生回答。

  引导看教科书导读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每一个电视节目凝聚着许许多多电视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是荧屏前后许多电视工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教师引出课题并写在黑板上。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荧屏工作者吧。

  2、介绍荧屏工作者的故事。

  (1)出示幻灯片,他是一位记者,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工作的吗?(点名提问)

  (20xx年5月13日凌晨,新华社摄影记者陈燮(前)在赶往震中地区北川县的途中遭遇塌方,他借助车灯,架起海事卫星迅速向北京新华社总社传稿。)

  (2)播放视屏。她也是一位记者,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呢?(点名提问)

  (记者跟随救援队伍冒着沿途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将群众急需的食物徒步送到映秀。)

  教师总结:是啊,我为我们有这样的记者而骄傲。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荧屏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吧。

  3、体验活动

  (1)小新闻主播

  出示主播工作的幻灯片。他是一位新闻主播。有人会说:做新闻主播风光无限,还能出名,让我们体验一下新闻主播工作的辛苦吧。现在我们每个同学都是主播了,面对荧屏,我们要坐端正,表情凝重,不要说话,静*一分钟。时间到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名说)

  教师总结:是啊,主播的工作是很辛苦的。

  (2)小摄像师

  4、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电视工作者是谁?”请学生自愿发言。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可能会比较多地提到各种节目的主持人、播音员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问:“那么,有谁知道,在一个电视节目中,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

《前后》教学设计3

  一、游戏引入

  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

  小脚向下蹲一蹲,

  小脚向前走一步,

  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

  (1)星期天,二(1)班的小朋友想去展览馆参观。你看,他们正排队上车呢!共有几个小朋友去?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

  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展开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三、实践运用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朋友上台(面朝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向后转)

  (3)4名学生排成队,按要求变化方向。你发现了什么?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后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后面,3号在最前面。)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后面?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也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体比,前后位置也就不同了。方向不同,所指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5、让同桌相互说说自己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又有哪些同学。

  6、找几位同学让他们分别说说自己的上面有什么,再找几位同学让他们举几个例子,什么和什么比在上面,又和什么比在下面。

  (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找“前后”的游戏活动,观察学生的变换站立方向,一下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其中的奥秘,真正明白方向发生变化,前后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联系实际

  回家后,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如右图),把你卧室内物体的位置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

  (课后,让学生以自己最熟悉的卧室为素材,让他们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把学*融入生活和实践中,加深认识和体验。)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漏》教学反思1

  1.放手给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课中字词的学*是重点,扫清了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惯。

  不足之处:如何很好地组织教学,合理维护课堂秩序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成功之处: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课文插图的出示,学生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2.在这次阅读活动时,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通过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训练了语言表达能了 、归纳概括能力。

  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设计要抓住重点内容。

《漏》教学反思2

  《漏》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故事书,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哈哈大笑,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充满这浓厚的兴趣。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王老汉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撞上“漏”。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在PPT课间的播放下我与孩子们集体阅读,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被画面吸引着,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洋溢着*民间特色的故事之中。“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当孩子们看到那头大胖驴时,孩子们开心的笑着,慢慢的孩子们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而小偷和老虎的出现,孩子们显得更加兴奋起来,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悉悉索索……”当我用不同声音模仿王老汉和老奶奶的对话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孩子们有的捂着嘴巴笑,然而却笑的茫然。

  我故意又卖了个关子,重复了一遍,随即用老奶奶的声调放慢语速又讲述了一遍,这时一个孩子们反应过来了,“啊,漏是漏雨吧。”“是呀,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可是小偷和老虎明白了吗?”于是我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抓耳挠腮,翻着白眼,看到他们模仿着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的有趣样子,不觉莞尔一笑。“那小偷和老虎心里想的‘漏’是什么呢?”孩子又高举着小手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的就明白小偷和老虎所想的“漏”是个怪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理解了,是老奶奶的一句话引出了一场误会,并演变成后面那富有喜剧性的故事画面。了解了“漏”是什么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小偷和老虎好笨啊!”看着故事中傻傻的老虎和小偷,他们不觉的哈哈大笑,越发感到有趣,也隐约能理解小偷和老虎他们的作为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漏”并非是老奶奶嘴里所说的“漏”,而这也是这个诙谐的故事的趣味性所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直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

《漏》教学反思3

  《漏》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故事书,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哈哈大笑,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充满这浓厚的兴趣。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王老汉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撞上“漏”。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在PPT课间的播放下我与孩子们集体阅读,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被画面吸引着,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洋溢着*民间特色的故事之中。“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当孩子们看到那头大胖驴时,孩子们开心的笑着,慢慢的孩子们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而小偷和老虎的出现,孩子们显得更加兴奋起来,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悉悉索索……”当我用不同声音模仿王老汉和老奶奶的对话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孩子们有的捂着嘴巴笑,然而却笑的茫然。

  我故意又卖了个关子,重复了一遍,随即用老奶奶的声调放慢语速又讲述了一遍,这时一个孩子们反应过来了,“啊,漏是漏雨吧。”“是呀,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可是小偷和老虎明白了吗?”于是我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抓耳挠腮,翻着白眼,看到他们模仿着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的有趣样子,不觉莞尔一笑。“那小偷和老虎心里想的‘漏’是什么呢?”孩子又高举着小手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的就明白小偷和老虎所想的“漏”是个怪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理解了,是老奶奶的一句话引出了一场误会,并演变成后面那富有喜剧性的故事画面。了解了“漏”是什么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小偷和老虎好笨啊!”看着故事中傻傻的老虎和小偷,他们不觉的.哈哈大笑,越发感到有趣,也隐约能理解小偷和老虎他们的作为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漏”并非是老奶奶嘴里所说的“漏”,而这也是这个诙谐的故事的趣味性所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直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

《漏》教学反思4

  《漏》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故事书,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哈哈大笑,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充满这浓厚的兴趣。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王老汉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撞上“漏”。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在PPT课间的播放下我与孩子们集体阅读,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被画面吸引着,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洋溢着*民间特色的故事之中。“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当孩子们看到那头大胖驴时,孩子们开心的笑着,慢慢的孩子们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而小偷和老虎的出现,孩子们显得更加兴奋起来,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悉悉索索……”当我用不同声音模仿王老汉和老奶奶的对话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孩子们有的捂着嘴巴笑,然而却笑的.茫然。

  我故意又卖了个关子,重复了一遍,随即用老奶奶的声调放慢语速又讲述了一遍,这时一个孩子们反应过来了,“啊,漏是漏雨吧。”“是呀,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可是小偷和老虎明白了吗?”于是我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抓耳挠腮,翻着白眼,看到他们模仿着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的有趣样子,不觉莞尔一笑。“那小偷和老虎心里想的‘漏’是什么呢?”孩子又高举着小手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的就明白小偷和老虎所想的“漏”是个怪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理解了,是老奶奶的一句话引出了一场误会,并演变成后面那富有喜剧性的故事画面。了解了“漏”是什么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小偷和老虎好笨啊!”看着故事中傻傻的老虎和小偷,他们不觉的哈哈大笑,越发感到有趣,也隐约能理解小偷和老虎他们的作为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漏”并非是老奶奶嘴里所说的“漏”,而这也是这个诙谐的故事的趣味性所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直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

《漏》教学反思5

  《漏》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闽南民间故事《虎怕漏》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故事的趣味性,并有所感悟。

  一、质疑引路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而获取知识。在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中如何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用心倾听

  倾听是一种交际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要从课堂上的点滴入手,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别人在发言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在讲解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从小养成认真倾听的好*惯。

  三、乐于表达

  中年级的孩子,首先要求他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言、积极发言。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说话、善于表达。

  四、主动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学*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识字方法的探究到对课文延伸的探讨都体现了学生自主学*的模式,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揣摩朗读时应运用不同的语气。整节课都是师生合作,自主参与的一种学*过程。

  总之,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会质疑、会倾听、会表达、会探究。


《漏》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漏》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漏》教学反思 1

  《漏》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故事书,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哈哈大笑,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充满这浓厚的兴趣。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王老汉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撞上“漏”。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在PPT课间的播放下我与孩子们集体阅读,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被画面吸引着,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洋溢着中国民间特色的故事之中。“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当孩子们看到那头大胖驴时,孩子们开心的笑着,慢慢的孩子们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而小偷和老虎的出现,孩子们显得更加兴奋起来,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悉悉索索……”当我用不同声音模仿王老汉和老奶奶的对话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孩子们有的捂着嘴巴笑,然而却笑的茫然。

  我故意又卖了个关子,重复了一遍,随即用老奶奶的声调放慢语速又讲述了一遍,这时一个孩子们反应过来了,“啊,漏是漏雨吧。”“是呀,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可是小偷和老虎明白了吗?”于是我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抓耳挠腮,翻着白眼,看到他们模仿着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的有趣样子,不觉莞尔一笑。“那小偷和老虎心里想的‘漏’是什么呢?”孩子又高举着小手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的就明白小偷和老虎所想的“漏”是个怪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理解了,是老奶奶的一句话引出了一场误会,并演变成后面那富有喜剧性的故事画面。了解了“漏”是什么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小偷和老虎好笨啊!”看着故事中傻傻的老虎和小偷,他们不觉的.哈哈大笑,越发感到有趣,也隐约能理解小偷和老虎他们的作为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漏”并非是老奶奶嘴里所说的“漏”,而这也是这个诙谐的故事的趣味性所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直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

  《漏》教学反思 2

  《漏》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故事书,在活动中孩子们边听边看边哈哈大笑,可见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充满这浓厚的兴趣。故事讲的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心怀鬼胎的小偷和老虎都来王老汉家,可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遇上了撞上“漏”。画面充满童趣角色而又细腻传神,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幽默十足的民间喜剧。

  在PPT课间的播放下我与孩子们集体阅读,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被画面吸引着,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洋溢着中国民间特色的故事之中。“从前有座驴背山,山腰间住着个王老汉,王老汉家养了一头大胖驴……”孩子们迅速进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当孩子们看到那头大胖驴时,孩子们开心的笑着,慢慢的孩子们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而小偷和老虎的出现,孩子们显得更加兴奋起来,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悉悉索索……”当我用不同声音模仿王老汉和老奶奶的对话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孩子们有的捂着嘴巴笑,然而却笑的茫然。

  我故意又卖了个关子,重复了一遍,随即用老奶奶的声调放慢语速又讲述了一遍,这时一个孩子们反应过来了,“啊,漏是漏雨吧。”“是呀,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反应过来了,可是小偷和老虎明白了吗?”于是我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抓耳挠腮,翻着白眼,看到他们模仿着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动作的有趣样子,不觉莞尔一笑。“那小偷和老虎心里想的‘漏’是什么呢?”孩子又高举着小手畅所欲言,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很快的就明白小偷和老虎所想的“漏”是个怪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孩子们理解了,是老奶奶的一句话引出了一场误会,并演变成后面那富有喜剧性的故事画面。了解了“漏”是什么的孩子们,嘴里说着“小偷和老虎好笨啊!”看着故事中傻傻的老虎和小偷,他们不觉的哈哈大笑,越发感到有趣,也隐约能理解小偷和老虎他们的作为是因为他们理解的“漏”并非是老奶奶嘴里所说的“漏”,而这也是这个诙谐的故事的趣味性所在。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直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

  《漏》教学反思 3

  《制作沙漏》这个课题是六年一班《闪电小组》发起的。这个组的组长是王天亮同学,他为班级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活动初期,闪电小组的学生只是自己模仿买来的沙漏制作了几个,在他们汇报的时候,引起了我和其他同学极大地兴趣。他们的活动所利用的原材料很好取得,利用废旧塑料瓶就可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决定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更深入的活动。

  一、我们首先在全班同学中间进行“如何上好《制作沙漏》这一课的大讨论,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

  1、什么是沙漏?

  2、古代时沙漏的作用与含义是什么?

  3、怎样制作沙漏?

  4、制作沙漏时注意哪些问题?

  5、制作沙漏时所使用的材料有着怎样的替代性?

  6、我制作的沙漏所记录的时间是多少?它的含义是什么?

  7、制作沙漏时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的?

  二、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三、精彩展示

  1、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于制作,到了展示作品的时候,他们非常的高兴。在课前,他们把组长姓名、组名、小组口号都写到了白板上,并设计了很多好看的五彩图案。同时,把自己设计的活动计划表粘贴到白板上。在前边的黑板上,写上四个漂亮的大字《制作沙漏》。同时,把发起这个活动的小组组名、组长、组员都写倒了黑板上,他们感觉到了无上的荣光。

  2、接着,闪电小组进行资料汇报,他们汇报的内容有什么是沙漏以。

  3、各个小组先进行活动计划的展示。

  4、六个评委做到讲台前边,各个小组开始进行作品展示。边展示,边评价,边算分,最后公布结果。获得前3名的小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小组祝贺,后三名的小组用掌声给本组加油。

  5、闪电小组再次登场,他们朗读了《我爱沙漏》的歌词。

  在整个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展示过程中,有新生成的东西。如同学们不仅仅知道沙漏有记录时间的作用,还有的同学把沙漏制作成了哑铃的形状,还可以当健身器材使用。学生的这个创造达到全体师生的赞扬。

  四、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制作的沙漏一定得含义。这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姚聪聪:开始——成功——胜利。胜利,我们大家都想得到这个荣誉,而今天,我们小组做到了。我们经过漫长的试验,终于在这节课上成功了,沙漏在我心里发了芽,我将记住我亲手做的这个沙漏。

  2、张航: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动手制作沙漏,使我提高了动脑思维能力,我也知道了我要珍惜时间,时间始多么宝贵呀!

  3、穆胜鸿:在这次制作沙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知道了怎样制作沙漏,我懂得了珍惜时间和珍爱生命的道理。

  4、孙岩:今天,这堂综合课,我收获到了沙漏的含义和制作方法。这堂课还让我知道了一句名言:“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5、侯乐乐:我们拥有五彩的世界,我们拥有七色的彩虹,我们要描绘最美丽的图画。

  青春如此,你是选择充实自己的生活还是选择虚度年华,这个权利全在自己的手中。我不能选择别人的道路,但我可以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别人。我做对了,自己的时间由自己来充实,我们要珍惜时间,我们惜时如金。因为我们时125中的学生,我们要不愧为125中的学生。

  6、刘佳琪:这节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小组合作,什么叫珍惜时间。我们在制作沙漏的时候,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我们不会让困难吓到,我们学会了战胜困难。

  7、翟让娜:这次制作沙漏,让我知道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能放弃,有三次的失败,就有可能有第四次的成功。这次还让我知道了时间走得那么快,我今后一定要珍惜时间,让每分每秒都过得有意义。

  8、王涛: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我们身边流逝,我们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9、林美善:我知道了沙漏的含义和沙漏的歌词,还知道了沙漏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它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沙漏真的很好啊!

  10、曾凡霞:我知道了沙漏代表一段时间,让我们人类珍惜时间。女生送男生沙漏,代表时间已经过去;男生送女生沙漏,代表着等待,白色代表健康,蓝色代表活力。

  11、刘丽:我知道了沙漏的颜色不同代表不同的含义,我知道了再做沙漏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解决,我知道了只有团结才会作出最优美的作品。

  12、张秀玲:我知道了沙漏的含义,白色代表健康。我觉得应该好好学*,健康成长。有的学生用粮食代替沙子,我感觉到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因为粮食始农民伯伯用血合汗种出来的,他们很辛苦。让我们珍惜粮食吧!

  13、蔡效坤:我自己制作了一个沙漏,它的含义是代表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4、于海霞:其实,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沙漏,但通过这次综合课,让我真正了解了沙漏,也亲手制作了沙漏,并且给它独特的含义。我也知道了少漏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我们可以让时间流得很有意义!

  15、六年一班:我的收获始看见了全班同学制作的各种各样的沙漏,他们制作的沙漏都有着深刻的含义。虽然在汇报中,我们没有拿到第一,但我们小组决不放弃。

  16、六年一班: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了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就看你怎么利用它,怎么能让它的色彩丰富,这全在于你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17、邱雨彤、高占林、赵彬:这节课我知道了制作沙漏所用的沙子,还可以用水、粮食、食盐等等许多物质代替,真是大开眼界啊!

  18、刘云鹏:我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以前的时光都在欢乐之中流逝了,珍惜时光吧,别让它再虚度了!

  19、王天亮:我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我懂得了很多有关沙漏的知识,我动手制作了两个沙漏,在创意方面我多得了20分。

  20、孙咏:这次课,我知道了沙漏的含义,还让我懂得了青春的魅力。不要浪费时间,让我们为青春加油!为青春喝彩!

  21、六年一班:我从这次综合课中收获了各个组的许多优点,各个小组的缺点提醒我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制作沙漏》一课,在讨论中发展,在设计中开拓,在制作中创新,在展示中表现,在评价中完善,在公开课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实现创意设计的舞台,是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沃土,是学生实现自己梦想的乐园!

  《漏》教学反思 4

  《漏》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课文情节有趣,可以很好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上本节课时,我从题目漏导入,先写好字,在理解漏在字典中的意思,最后导入课文。在课文内容教授的过程中先我让孩子们找到老虎和贼活动地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前半部分内容的趣味性进行教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本班孩子对于趣味性的表达有所欠缺,可能与在*时的教学中本人的过度引导有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会多多纠正,争取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机会。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复述方法,然后进行本篇文章前半部分内容的复述,通过星级任务的选择,引导孩子们在复述过程中要加入老虎和贼的感受会使得复述更加生动。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控好,后面内容的教学比较仓促。

  《漏》教学反思 5

  1.放手给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课中字词的学*是重点,扫清了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质疑,自主释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好*惯。

  不足之处:如何很好地组织教学,合理维护课堂秩序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成功之处: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就顺利地理解了大胖驴和老虎、小偷的关系,因为驴子胖胖的,小偷和老虎才会要打它的鬼主意。课文插图的出示,学生从画面上小偷和老虎的神情与动作间体味着他们所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兴致勃勃地揣摩着故事角色的心理,紧张而又兴奋地期待着在那月黑风高的夜晚上演的一出好戏,畅所欲言、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2.在这次阅读活动时,我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了故事内容,舒展了故事的发展脉络,理顺了故事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活跃而又积极,从中体会了阅读的快乐。通过复述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训练了语言表达能了 、归纳概括能力。

  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设计要抓住重点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