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 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 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 名句赏析

  1、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名句赏析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能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情感目标:把握湘君的追求精神,能辩证地看待其追求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落实与文章背诵。

  2、难点:比兴的写法及辩证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已经成了屈原的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A、字词质疑解疑

  B、内容梳理

  文章主要写湘君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

  ⑴望

  ⑵迎

  ⑶怨

  ⑷等

  C、对文本作其它的常规分析

  方式上,先由学生探讨交流,再明确:

  ①形象分析: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②写法分析: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2、比兴。"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铺叙。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③、主旨情感的探讨: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拓展与思考:

  1、作者刻画这一形象,除表达对湘君的赞美之情外,还有别的用意没有?见教材思考题第四题。

  2、作为读者,对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一经典,你有何感悟?比如,如何看待湘君的等待?

  歌德: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

  (四)作业:背诵巩固。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理解文中比兴手法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者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3、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相关知识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

  屈原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字词梳理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

  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六、整体感知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4、第4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七、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八、作业

  背诵《湘夫人》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湘夫人》的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能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情感目标:把握湘君的追求精神,能辩证地看待其追求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落实与文章背诵。

  2、难点:比兴的写法及辩证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已经成了屈原的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A、字词质疑解疑

  B、内容梳理

  文章主要写湘君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

  ⑴望

  ⑵迎

  ⑶怨

  ⑷等

  C、对文本作其它的常规分析

  方式上,先由学生探讨交流,再明确:

  ①形象分析: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②写法分析: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教案《《湘夫人》的教学设计》。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2、比兴。"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铺叙。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③、主旨情感的探讨: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拓展与思考:

  1、作者刻画这一形象,除表达对湘君的赞美之情外,还有别的用意没有?见教材思考题第四题。

  2、作为读者,对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一经典,你有何感悟?比如,如何看待湘君的等待?

  歌德: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

  (四)作业:背诵巩固。

《湘夫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名句赏析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 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 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 名句赏析

  1、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比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比赛》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创意设计比赛现场,使学生有材料写,乐意表达。

  教具准备

  70厘米木尺一把、巧克力若干、代表队标志3份、摄像机、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趣点赛法,激发“玩”兴

  1.激趣入题

  老师知道你们爱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

  玩什么呢?——(板书:——桌上拔河)

  (生:我觉得奇怪,操场上可以拔河,可桌子上怎么拔呀?……)

  2.说明玩法

  两个同学分别站在桌子的两侧,在桌面上画一条直线,尺子中心对准这条线,用中指和食指夹紧尺子,谁先把尺子全拔过河,谁就获胜。别外,如果夹不住尺子,也算输。

  二、组织参赛,指导观察

  1.敲定选手

  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参赛队,每个队选出一名大力士代表本队参加比赛。

  2.指导观察

  比赛马上开始,请选手们做好准备。其他同学的任务,请看投影:

  你们的眼睛就好比照相机的镜头,你们在“拍”的时候(也就是观察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到选手的表现,还要拍些观众的反应。

  三、创设赛程,摄取素材

  1.选手分组

  2.首场开赛

  “各位观众,巧克力杯桌上拔河比赛的首场比赛现在开始,由××队对××队。请班长当主裁判,选手上场。”

  3.指导看赛

  老师借这个时间采访一下小摄影师们:你们刚才都拍到了什么?说说看。说得好的将获得“巧克力杯”观众奖。

  (1)从选手上台开始描述,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结合进去说。

  (2)谁来说观众的反映,可以这样开头:第一场比赛开始了。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

  (3)刚才同学们说了选手和观众,谁来说说比赛的情况。

  (说得好的当场给予奖励)

  比赛继续进行,相信同学们等会儿会拍出更精彩的镜头来,仔细观察哦!

  4.进入决赛

  (1)现场采访选手及学友团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由第一场、第二场的优胜者进行较量,决出冠亚军。老师也很紧张,想现场采访一下这两位选手:你此时想到了什么?

  按着问问学友团:你想对选手说什么?

  (2)现场直播冠亚军争夺赛

  5.隆重颁奖

  四、梳理赛况,乐说乐写

  1.回放录像,回味赛况

  精彩的比赛虽已结束,却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一起回忆刚才比赛的经过。请看刚才的比赛实况。

  (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解说指导:比赛是分三场进行的:……怎么样才能把比赛的经过想具体呢?我们不但要抓住选手的表现,如他是怎么做的,表情怎样,心里可能会怎么想,还要顾及到观众的反映,也就是同学们是怎么看比赛的,情绪怎样,怎样呐喊。)

  2.口述练*,随机指导

  (1)前后桌组成四人学*小组说说比赛的经过。可以这样分工:有的说第一场比赛,有的说第二场,有的说决赛,边听边补充。

  (2)指名口述。

  (3)写作指导。

  要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只需在比赛时这部分的前后加上什么?(比赛前、比赛后)比赛前只要交代这节课玩什么、怎么玩就可以了。比赛后可以写点自己的感受、想法等。这两部分简单写就行了。

《比赛》教学设计2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

  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例如对于第一个情境问题,学生的答案一开始五花八门,有学生说带笔记本(估计是看我上课是用笔记本展示的),马上有同学反驳:“怎么充电?”还有学生说用卫星定位系统等各种他们能想到的新奇的而我没有预设的答案,结果一开始课堂的氛围就非常热烈。

  2、本堂课虽然是在教室上的,但也因此整体纪律特别好,学生虽然一开始因为不能上机,上课时有点沮丧,但不久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3、本堂课内容较浅,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比赛》教学设计3

  重点:能用坚定自豪的情感唱准歌曲旋律,并理解歌词内容。

  难点:歌曲中附点及音音的跨度掌握。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比拟手法引导幼儿掌握音音的跨度,另反复哼唱重点小节。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感受长大的自豪,增强自信心。

  2.能用坚定、自豪的情感唱歌。

  工具及材料:

  挂图、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歌曲主旋律

  (一)示图片,理解歌词内容

  1.春天到了,小朋友们种下小树苗,小树在成长,小朋友们也在成长。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和小树比一比,看看谁长得高、长得快。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二)掌握歌词

  1.教师朗诵歌词,幼儿欣赏。

  2.带领幼儿用坚定、自豪的情感跟念歌词。

  (三)学唱歌曲

  1.哼唱歌曲旋律,随音乐拍手。

  2.带唱的方式,带幼儿学唱歌曲二三遍。

  3.幼儿自由结伴歌表演。

  二、环节改革:

  在开展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首先练*节奏,由最基础的节奏到歌曲的节奏,有手击打xx’xx’xx’/xxx’xxx’xx’x—’。熟悉了节拍后,用发声la哼唱歌曲旋律,强调重点、难点部分。最后一步就是填歌词,一首歌曲就在这样的发声练*中自然学会了。

  三、观察所得: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氛围好,学*热情高。

  自身反思:

  一贯的教学模式匡住了,孩子的思维,同样也匡住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学单一化、机械化、老套化,在教学中我们该思考的是:以怎样的心态、方式、思维去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见识,不断地寻找孩子所喜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每一个活动。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众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众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均水*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众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 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众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3000

  副经理2000

  员工A900

  员工B800

  员工C750

  员工D650

  员工E600

  员工F600

  员工G600

  员工H600

  员工I550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均数是1000,所以月*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均数的知识,*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均水*,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均数太大。

  师:对,*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均水*。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650)(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动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动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学生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列表归纳比较→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课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来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学生: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章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来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课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来判断特性。同时教会学生一种学*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 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来计算,那么每666.7*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生物防治的意义。历史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来,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故事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物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课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来(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来),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本章内容的最终目的。

《动物》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学*说明文中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条理清晰地介绍事物的方法。

  2、学*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3、培养热爱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针鼹的珍奇。

  学*难点

  掌握运用不同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即将举行的巴西世界杯的吉祥物犰狳导入新课。

  2、复*本单元学*过的说明文,明确学*说明文的方法。

  (二)师生合作,质疑探究

  1、明对象。

  出示课题《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齐读课题明确本课主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课题中抓住了这个事物的什么主要特征?

  2、抓特征

  学生小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哪些段(语句、词)在写它的稀有 ?

  (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等)(1段)

  ○2哪些段写它的珍奇?

  (2—10段)

  ○3本文从哪些方面说明针鼹的珍奇?

  (形体、技能、*性、繁殖等方面)

  ○4把2-10自然段划分成四个层次,然后紧扣事物特征拟小标题

  第一层 第2自然段 奇特的外形

  第二层 第3、4、5自然段 奇特的技能

  第三层 第6、7、8、9自然段 奇特的生活*性

  第四层 第10自然段 奇特的繁殖方式

  3、理顺序

  本文先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再介绍了它的技能、生活*性,最后介绍它的繁殖方式,从外形(现象)到内在(本质),采取了逻辑顺序。介绍动物类的说明文,一般可采用这种说明顺序。

  4、辨方法

  思考:文章通过怎样的说明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

  5、品语言

  思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你举例简要分析。

  小结 :

  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全文紧扣针鼹的稀有和珍奇的特征进行有条理地说明,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今后我们会学*到更多的说明文,会认识到更多的说明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会阅读说明文,提升我们的阅读技能。

  (三)延伸、拓展:

  1、谈感悟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谈出你们的感受。

  大熊猫 针鼹 藏羚羊 考拉熊

  谈喜爱之情

  被猎杀的大熊猫 藏羚羊 青羊

  谈如何保护

  2、结束语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激起了同学们对世界动物喜爱之情,又唤醒了我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让我们和这些可爱的动物交朋友,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四)布置作业:《三维同步学与练》P88页二、三题

《动物》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地位

  《激素调节》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第一节, 是《课标》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中的一个二级主题。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器官系统密切配合,依赖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本节主要内容是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教材以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为例,重点说明激素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学*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2)以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为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资料和对照实验等形式,体验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

  难点: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二、教学方法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讨论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讨论过程中动起来,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推理、分析和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à自学交流à实验分析à展示巩固à归纳拓展

  四、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辅助展开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自身的变化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2、自学阅读,合作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例如 问题: ①人体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它们分泌的激素主要是什么?

  ②什么是激素?

  ③你知道哪些疾病与激素分泌有关?

  ④侏儒症与呆小症有哪些异同点?

  3、实验分析,合作体验。

  通过分析和讨论教材中有关激素的实验资料,讨论并归纳实验结论,思考总结:①为什么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提早发育成青蛙?②国家为什么提倡吃加碘食盐?③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治疗等,从中认识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产生及功能,并指出这两种实验方法是研究激素作用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照实验法,动物实验法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展示巩固,关注自我。

  利用多媒体辅助,展示人体结构模型,让学生把各种内分泌腺体填充到人体的恰当位置。明确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展示图片,列表区别内外分泌腺,并归纳激素异常时的表现,明确激素调节的重要性。

  5、归纳拓展,升化情感。

  通过小结归纳,区别内外分泌腺,明确激素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重要调节作用,知道侏儒症和呆小症的异同点。此外,激素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美容护肤品、保健品等多个领域,一方面造福人类,另一方面激素也被滥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和批判滥用激素的行为,珍爱生命!

  五、通过课后“思考与练*”巩固反馈。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新闻》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新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两年*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浣溪沙》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幻灯片出示总结)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幻灯片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静、宁静。”(出示幻灯片)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出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同学们,你们说对吗?”(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教学反思: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浣溪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惯。

  教学重难点

  1、学*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浣溪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 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3、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 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 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幻灯片出示图片)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

  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出

  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 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 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 (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 夕阳无限好 ,只是*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词。

  2. 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教学反思: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笑》教学设计 (菁华3篇)

《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方法学*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笑》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读会认字,掌握会写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会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二、教学重、难点:

  1、学*课文,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空姐最真诚的歉意,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生字;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破题,板书课题:19、微笑

  2、全班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

  提示注意“旅”的右边部分,和“氏”区别。

  2、指名读生字,注意生字的发音问题。

  3、全班齐读生字。

  4、形*字组词。

  项( ) 功( ) 糟( ) 遭( ) 蔬( ) 疏( ) 谅( ) 凉( )

  偿( ) 尝( ) 委( ) 萎( ) 旅( ) 族( ) 趟( ) 淌( )

  5、出示文中的词语,指定小组读词语。

  6、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第一段:(1—4)由于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乘客的不满。

  第二段:(5—7)临到目的地,乘客还是不肯原谅那位空姐,空姐依然微笑着将留言本交给了那位乘客。

  第三段:(8)由于空姐的微笑,让乘客最终决定将投诉信改写成表扬信。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另外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2、你读了这篇课文,知道文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五、小结

  这位空姐以她高质量的服务,以的微笑化解了乘客的不满,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疏忽,她为我们全体同学做出了榜样。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一~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二、学*课文第一部分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3、什么是“疏忽”?(一时间忘记了,没有注意)

  5、空姐的一时疏忽造成了什么后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

  6、过渡:空姐一时的大意,延误了乘客的吃药时间,给旅客带来了不便,因此乘客不肯原谅那位空姐。

  三、学*课文第二部分(5—7)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请你们找出旅行期间空姐是怎样对待乘客的句子。

  3、全班一起朗读,并体会感情。(抓住“特意”“微笑”“委屈”“礼貌”“真诚”等词语进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当乘客要写投诉信的时候,空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乘客听完有什么反应呢?为什么?他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四、学*课文最后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乘客写了些什么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么?

  2、教师出示信的内容,全班一起朗读。

  你知道乘客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吗?(因为乘客在空姐的微笑中,感受到了空姐那真诚的歉意,这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这种高质量的服务让那位乘客很满意)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今后如果你一时疏忽做错了事情,你该怎么办?

  六、作业:

  1、用“小心翼翼、惊奇”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写一写,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方法学*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湘夫人》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9)

——《错误》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错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 ,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警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2、学生自读,思考关于什么的名言警句?生活中有没有犯过错误?那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聆听诗人的教诲。

  3、导入本课,板书课题:《我们的错误》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朗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纠正读音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错误,诗人列举了两件很*常的小事,指名读第一节。当我们犯错误以后,该怎么做呢?指名读第二节。是啊,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勇敢的面对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指名读三四小节。

  3、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

  默读诗歌,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三、精读诗歌,感悟内涵。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诗中的哪些话最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关键的词(句、段)

  1、“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思考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及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2、“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教育要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3、“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教育要点: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四、阅读欣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小节,进行背诵积累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诗歌的表达方式

  2、熟读成诵,感悟诗人的心意

  诗人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我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

  让我们再来读诗,读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再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练*:

  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处理,学了这篇文,你觉得当时处理得好吗?今后你打算怎样面对错误?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孩子,你知道错了么

  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而,当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犯错误?犯了什么错误时?学生们大都在说其他同学的错误,一直在说:“他(她)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不肯说出来。我让学生又读了课题,认清是《我们的错误》来说说自己的错误,教育学生能直面错误,然而,学生们还是不说。我想:也许是出于害羞,也许是有碍于自尊,而不去说。正好这时,有一个女生没有认真听课,和邻座悄悄的做小动作,我走到她的面前,请她说一说自己现在犯了什么错误?她说:“xx踢我了。”我又重复了一遍,我说:“那么你现在犯了什么错误?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么?”这个女生还是再强调“xx踢我了”。而对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错误一点也没认识到,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我没有让她在说,就是让她在说她也不会说,对于自己的错误他一点也没有认识到。此时此刻,我想:不管这节课再如何去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由先前的“她、他”,到最后的xx,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却很少去面对,不能正面认识自己的错误,又怎能去改正错误?如果不能,知错就改就成了空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达成。

《错误》教学设计2

  整体感知:

  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他的名作《错误》被誉为“当代抒情诗的绝唱”。这首诗写的是江南一个小镇上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一个遗憾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兴趣盎然地鉴赏这首美丽的诗歌并针对其中鲜明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懂得好的诗歌应给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同时,让学生对郑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地点:多媒体教室

  方式:以诵读和互动讨论为主

  过程: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的*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 “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 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传来达达的马蹄声。 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回到本诗,在本课的开头我曾经说过:杨牧曾评价郑愁予是“*的*诗人”,也就是说他和*的“外国诗人”是不一样的。那些人用生疏恶劣的*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郑愁予不同,他的诗歌是*化的,你是否同意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在语言上还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停顿片刻,然后一生又问:诗中有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等待的季节漫长,莲花的开落也日复一日,时间在无声中流淌,作者在这里以音响的延伸来暗示容颜的逝去,体现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这里,讲求的是诗句表达的一种节奏和韵味。在诗中还有几句也有这种效果,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文化里才有。这是*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错误》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二.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当代诗三首》中的第 一首。本单元主要学**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 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 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了*的词,*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四.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 诵读吟咏法。

  2. 联想、想象法。

  3. 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方法。

  五.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的*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 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的*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