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

  用一批纸装订练*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求比例尺计算。

  2、掌握根据比例尺求图上的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中感悟到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单位的正确使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学具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教师在音乐中朗诵描写奏的诗歌,音乐停,师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感受到春的气息,想去旅游)

  2、揭示课题: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首先要做什么呢?(找地图,了解城市情况)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比例尺、图距、实距、方向)师: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例尺在生活中的运用(板书课题:比例尺的应用)

  二、自主探索

  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想去的地方,老师想带你们到南京玩一玩,你想吗?(想)

  2、出示下面地图,思考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到想去的地方的方位,比例尺是多少,可以看出居住地及旅游的线路

  4、学*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假设我们到南京旅游,住在金陵饭店,想去南京博物馆参观,你能计算出从金陵饭店到南京博物馆的距离吗?试试看。

  (1)学生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要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解比例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其它公式做)

  (2)学生试做,并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采用不同方法解答,说一说每一种方法思路及注意点)

  5、学*求图上距离的方法

  (1)出示:已知南京博物馆长600米、宽300米,现在做成比例尺是1:10000的*面图,你能求出南京博物馆在图上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用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答)

  (3)学生试做并板演。

  (4)集体订正,说一说,每种方法的思路及注意点。

  6、学生看书3738页,提出不懂的问题,集体解决。

  三、反馈提高

  1、学校的操场长300米、宽100米,要把*面图给制在作业本上,你认为选用哪个比例尺比较合适?

  (1)1:1000

  (2)1:2000

  (3)1:5000

  (4)1:10000

  选第(3)个最合适,让学生说明原因

  2、量一量下图中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距离各是多少厘米,然后算一算小明家到学校、公园、商场的实际距离各是多少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列式的依据及解题思路。

  3、根据条件绘制金山镇镇区*面图

  (1)金石路在繁荣路和开发路之间并与两条路*行,距繁荣路300米(在图上画出金石路)

  (2)金山小学在金中路东侧,在开发路北100米处,(标出金山小学位置)

  四、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测量出学校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用适当的比例尺一出学校*面图。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应用

  完成练*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应,即可以列出比例:140 :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2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课件出示练*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

  练*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导入】

  1.复*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

  (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

  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 =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1)~(3)。

  答案:

  (1)......

  (2)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km。

  (3)成正比例。理由: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①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②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的练*。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正比例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量的关系,它比较抽象、难理解,是今后学*反比例及初中学*函数知识的基础。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利用教材图表,增强对相关联的量的形象感受。

  教学伊始,在复*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在观察中,使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及变化规律,充分体会到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为进一步学*正比例知识打下基础。

  2.科学调动多种感官,增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来处理学*信息,建立起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刻记忆,成为学*的主人,就能促进学生提高学*效率。本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不断探究相关联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正比例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因为正比例表示的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接下来学*反比例及今后进一步学*函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结合熟悉的情境及数量关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正比例的认识

  ⊙复*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学生汇报)

  2.导入新课。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面积/cm2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1)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2)同桌合作填表。

  (3)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预设

  生1: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增加,周长也增加。

  生2: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周长就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生3: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生4:我从表中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增加,面积也增加。

  ……

  (4)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预设

  生1:相同点是都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生2:不同点是周长随边长变化的规律与面积随边长变化的规律不同。

  生3: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

  生4: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5)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因为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的空间,提供自主学*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基本练*。(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

  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升**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升**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和教室里**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⑵20∶5和1∶4

  ⑶1/2∶1/3和6∶4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15:10=()∶4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提高认识

  1、基本练*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⑷1、2∶3/4和4/5∶5

  2、拓展练*。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

  60∶40=3/2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 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 比值实际上表示( ),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你能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1/3:2/54.5:2.710: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4=B、3∶2=C、3∶8=

  D、12∶8=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6)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7)找比例。

  在这四副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猜想另外两副图片长、宽的比值。求出副图片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如:3∶2=12∶86∶4=12∶8

  3、(1)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三、课堂练*

  1、⑴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

  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⑵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5∶18和30∶364∶8和5∶201/4∶1/16和0.5∶21/3∶1/9和1/6∶1/18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的*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呢?

  (结合回答板书:相关联、比值一定、y/x=k<一定>)

  2、判断下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表1:成正比例。买的数量扩大,总价也随之扩大,总价和买的数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飞行时间缩小,航程也随之缩小,航程和买的飞行时间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数量和单价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设疑引入(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谈话:除了观察到这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这两个量还存在其他关系吗?咋们不妨一起来研究研究。

  (2)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单价变化(扩大),数量也随之变化(缩小)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购买笔记本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①成正比例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之扩大,表3中,单价扩大,数量反而随之缩小。

  ②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表3中,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4)谈话:刚才,咋们研究了数量和单价的变化规律,猜一猜,单价和数量是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自学“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可以轻声读一读,圈圈重要的词字。

  (5)交流:学生结合投影说说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到3人)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试一试

  师:我们继续来学*反比例,请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交流:表格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同桌合作讨论(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乘积都是72)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这个乘积表示一共运的水泥吨数,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略)

  3、小结:刚才我们学*了两个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样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板书:相关联、乘积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题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十三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个问题

  3、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十三第7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样多的钱购买不同的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机动)

  X×Y=55×X=Y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3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可以激发学生学*的愿望。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伊始,通过观察、比较纸面同样大小的*地图和北京地图的不同点,使学生开始关注比例尺,进而产生想了解比例尺的欲望,并以饱满的情绪进入新知的探究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接受学*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关注解题技能的形成。

  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数学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学中,重视解题技能的形成,精心设置巩固*题,细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及时发现共性问题并巧妙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地图

  学生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1.观察比较。

  (1)出示纸面和*地图同样大小的北京地图。(挂图)

  (2)观察、交流。

  这两幅地图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名称和内容不同,一幅是*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地图。

  生2:比例尺不同,一幅是1∶100000000,另一幅是……(表述合理即可)

  2.质疑。

  同样大小的纸面,为什么一幅能表示出整个*,而另一幅只能表示出一个城市?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明确原因:作图时,选定的比例尺不同)

  3.导入。

  什么是比例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比例尺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究兴趣进入新知学*阶段。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3页例1上面的内容,了解比例尺的意义。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明确:

  ①什么叫比例尺?

  ②比例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③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④比例尺是比还是尺?

  ⑤比例尺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预设

  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生2:有时按照实际尺寸无法绘制*面图,这就产生了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放大和缩小两方面的作用。

  生4:比例尺不是尺,是比。

  生5: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2.观察实物地图(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了解比例尺的两种表现形式。

  (1)观察、讨论。

  ①第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②第二幅地图的比例尺属于什么比例尺?它表示什么?

  (2)交流、补充。

  预设

  生1: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生2: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理解:一小格表示图上距离1cm,0后面第一个数表示图上距离1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两小格表示图上距离2cm,0后面第二个数表示图上距离2cm代表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单位看最后那个单位,以此类推)

  (3)学*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

  师:你能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①尝试改写。

  ②指名板演。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解比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解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

  畅所欲言:关于比例,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赶紧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1、交流汇报。

  2、运用收获的知识解决问题:将2:80 80:2 5:200 200:5放在天*的两端,使它保持*衡,并说出理由。

  3、将比例式子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

  0、5:5=0、2:2 0、5×2 =( )×( )

  2/5:1/2=3/5:3/4 2/5×3/4=( )×( )

  8:25=40:x ( )×( )=( )×( )

  观察上面的三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解第三个方程,追问方程是怎样来的?

  揭题,导入新知。

  【自主探究】

  1、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

  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依据是什么呢?

  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讲,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就解决了今天的难题,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大脑前行吧!

  2、试做:1、25:0、25=x:1、6 1、5/2、5=x/6

  与大屏幕比较,提出质疑。

  怎样知道解是否正确呢?检验。

  小结解比例的方法。

  3、即时练*:32页做一做。

  4、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示范广泛,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家珠宝店失窃了。第二天早上,小侦探柯南经过仔细勘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根据这枚脚印,柯南很快判断出了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你们知道,他是怎样判断的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 :1,柯南在案发现场测得犯罪嫌疑人的脚印长 25 厘米,请你帮忙算一算: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是多少?

  学生解决,如果用比例知识来解,怎样解呢?

  教师点拨:用比例解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身高:脚长=7:1,将脚长的条件换到这个关系中,就可以列出比例。

  规范写法。

  【巩固提升】

  1、出示书35页例2、自己解决,小组交换检查。

  2、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

《解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解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思路。

  3、学会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分析、推理、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比的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展示收集的物品,体会比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师:看来,比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1、读题,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观察老师收集的物品,齐读什么叫稀释液,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例题,齐读,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做实验。

  师:500ml的稀释液是如何按1:4的比配制成的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了解一下。把水和浓缩液配制在一起,仔细观察看有什么变化?

  师:1份的浓缩液和4份的水制成的液体叫什么?你知道500ml的稀释液是几份吗?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按1:3配制呢?按1:5配制呢?

  3、画线段图。

  师生一起在线段图上表示浓缩液、水和稀释液之间的关系。让生上台指出各部分表示什么。

  师:1份的浓缩液和4份的水合起来是几份?板书:1+4=5?把稀释液看出单位“1”,*均分成5份,浓缩液还能怎样表示?水呢?板书: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找生板演,同桌交流,最后集体汇报(注意对应关系)。

  5、归纳方法。

  方法一,先求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方法二,把1:4转化成分数,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来解决。

  6、检验。

  师:这道题我们做的对不对呢?如何检验?

  三、巩固练*。

  1、我们按1:10的比把白米醋加水配制成一瓶550ml的稀释液,加热沸腾后给教室消毒,其中需要醋和水各多少毫升?

  2、适用范围、稀释比例(原液:水)、作用时间(分钟)、使用方法

  一般物体表面

  1:200

  10—30

  对各类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消毒。

  1:100

  10—30

  对各类非清洁物体表面擦拭、浸泡、冲洗、喷洒消毒。

  果蔬

  1:250

  10

  将果蔬洗净后再消毒;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液洗净。

  织物

  1:125

  20

  消毒时将织物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液洗净。

  排泄物

  1:4

  >120

  按照1份消毒液、2份排泄物混合搅拌后静置120分钟以上。

  周末小明清洗苹果,需要配置502ml的稀释液,需要消毒液和水各多少毫升?

  四、全课总结

  谈收获,图片欣赏。

《解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 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 师生共评。

  (4) 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完成第3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

  做练*六的第7、9、10题。

  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12*、13*题。

  傲第12*题的第(1)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道题需要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现在这道题是知道两个积相等,如果我们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外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内项。这样就能推出比例式了:如果把左边的两个数当作比例的内项。那么右边的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如果把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解比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比例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

  (2)、教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教师指出: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出示例1:把教材第49页线段比例尺改写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1㎝:5000000㎝ =1:5000000

  3、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距离为Xcm。 10:x=1:500000 X=500000×10 X=5000000 5000000㎝=50㎞巩固练*。做第52页的“做一做”。指名做,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册》第19页的练*。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五)份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六年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

  1.完成练*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应用

  完成练*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4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

  应,即可以列出比例:140 :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复*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选择题:

  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均长度和步数()。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

  ①成正比例

  ②成反比例

  ③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

  ①40:15=60

  ②40=15×60

  ③60=15×40

  三、复*简单应用题

  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

  1、用一批纸装订练*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 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 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 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 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2、完成下表,并 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 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 *题5.4 1、2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教材23页-24页例1、例2,24页做一做,练*五1、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学生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题中哪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请同学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订正时板书:140÷2×5

  =70×5

  =350(千米)

  (3)下面我们研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①教师说明: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首先要确定题中有哪几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中的,变化着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②想:这道题中涉及到了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③学生回答:题中有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

  “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④因为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那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⑤如果我们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板书: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这两个比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板书:=)

  ⑥解出这个比例,就可以得到这道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订正时板书:20X=140×5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⑦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说说)

  (4)如果把例1中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换一下,(投影出示题目)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后订正。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2)请同学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做完后订正并板书)

  70×5÷4

  =350÷4

  =87.5(千米)

  (3)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和______成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和______的______是相等的。

  (4)学生把讨论结果填在课本上。

  订正时板书: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5)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并板书),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板书:4X=70×5)

  (6)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订正时板书:

  X=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7)如果把例2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互换一下:(投影出示)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学生自己解答后订正。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发展

  1.下面两题先说说题中的哪两种量有什么比例关系,再用比例知识解答。(投影出示)

  (1)32页做一做

  (2)练*八第2题

  找学生把两题的比例关系说完后,自己完成,完成后订正。

  2.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

  四、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五、布置作业练*五1、3、4题。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图推算实践以及根据实距绘制*面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学到外地旅游过。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活水*高了,有这方面的条件。最*几年,我们家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外游玩,不过,我个*惯,到哪个城市,就想找那个城市的地图看看。请同学们猜一猜:王老师主要是想从地图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计学生可能猜出以下几种:看这个城市有哪几个景点,景点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教师适时追问:①地图上怎么确定方向?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能了解到什么?

  二、结合实际,探究新知

  1、看地图推算实距。

  教师出示南京市地图放在展示台上。

  (1)指名读出比例尺,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台”和“中山陵”2个景点,让学生辨认中山陵在雨花台的哪个方向?

  师:在地图上,这2个景点之间的实际距离还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长,而生活中它们之间的距离还很远的,那么怎样知道2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呢?

  (3)指名测量图上距离,其它学生记录并列式计算实际距离。(4)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对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骤要板书并予以强调。要求学生说清各种算法的算理。估计会出现多种算法,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交流。

  师:请同学们要注意,刚才计算出来的数是两个景点间的直线距离,二实际生活中,这两点间没有直来直去的路,而要绕弯走,因此实际走的路程要比实际距离来得多,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师: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在刚才的测量与计算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2、练*:完成教材第49页例2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据比例尺做*面图。

  出示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请画出操场的*面图。

  (1)知道学生分组讨论。

  (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小组汇报:这道题没有比例尺,要画出*面图形,应该先确定比例尺。

  (3)很好,这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用什么样的比例出尺比较合适呢?

  (4)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的操场的长和宽。

  下面大家以1:1000为比例尺,算一算操场在*面图上的长和宽。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5)让学生按正确的数据,做出图形。

  (6)下面同学们再试一试,先确定线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决。

  (7)引导学生总结根据比例尺做*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4、小结并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过程,不管是看地图还是画地图都要用到什么知识?这说明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会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与练*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扩建一个大操场,计划长为120米,宽为80米,请你根据图纸的大小,从下面选出一个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它的*面图。

  ①1:500 ②1:600 ③1:800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例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