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1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中的后一首。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而且学过了叶圣陶的《荷花》这一课,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五年级学生了,他们能够也有了一定的学*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在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②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四、设计意图

  根据学程导航堂教学六大基本模块,即“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等课堂基本环节。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因此,我把课堂设计

  1、设计清单,自主预*

  预*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何整理学生对古诗的先期经验,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为学生设计一份预*清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在布置学生预*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请写出描写大自然美景的古诗(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2、了解作者杨万里,(从其人、其作品、其风格方面)。3、能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等词,为了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同学,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选一个不理解的词查出来。4、让学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这些设计任务明确,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完成。

  2、背诗导入,揭题探究

  五年级的学生会背的诗歌很多,从学生的原来基础入手,导入新课,既能给孩子一个展示的*台,也能激起他们的学*热情,因此我从相同类别的诗歌入手,这样学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带领下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读古诗,把握韵律

  即使学生能背诵,那也是一时的强记而已,所以初读古诗的环节也要做实。由于本诗的课题也较长,涵盖的信息较多,学生的正确朗读也是理解课题的基础,而课题中的“晓”字,也是学生该重点掌握的。

  本首诗在节奏方面不是太难,因此就简化成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句中停顿来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样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体会到古诗的节奏美。让每一个学生反复地读几遍,在指名读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才是准确的。

  4、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预*,理解诗歌的意思环节就简单多了。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的成果。通过对“毕竟”、“无穷碧”、“别样红”这些词语的追问,让学生明白解词的方法,在理解诗意时,教师预设好哪些重点词语是必须明确和牢记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在解意时要力求字字到位,语句通顺。

  5、再读古诗,进入诗境。

  本首诗所描写的情境优美,古诗中存在的留白内容,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写话的语文基本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点,我让学生欣赏图片,回忆好词,这样为学生的写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顾及时一部分写话能力较差的同学,同学让学生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让写得好的同学展示,学*他们写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也颇有收获,有法可依。

  6、品评赏析,领悟中心

  文章绝非无情物,古诗更是如此。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诗歌的中心就能够浮出水面,同时引领学生在古诗的题目上找到“送”和内容上表现“美”这样进行辨析,让学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断地深化中心,真正扣击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7、检测反思,总结方法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比学*的内容更有效,因此最后这个环节似乎是课堂教学必要总结。其实,这个环节也是古诗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体现本堂课教学的价值,我想“知作者”、“解诗意”、“入诗境”、“品诗情”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脑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关的内容。2.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这样的基础题,同时还设计了积累一些描写荷花、莲叶的诗句这样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我设计找一些送别诗,研究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比如结构,所写的内容或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写一篇《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我想这样能够照顾到不同方面的学生需求。

  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试着按学程导航的模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指点为辅,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提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能列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人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

  如有同学提到杨万里,则及时介绍诗人。

  是的,杨万里是南宋非常著名的诗人,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投影出示,介绍诗人,请一位同学帮忙向大家介绍一下。板书:一位诗人。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mào)、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谢谢你为我们大家介绍了杨万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两首诗,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所学的杨万里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自然美景的,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同学们很容易读懂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今天,我们将要学*另外一首杨万里写的古诗,相信你也能读懂它。请把书翻到132页。

  (板书:一首古诗)

  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

  1.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

  指名读,你读得很准确、你把停顿读对了,齐读。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课件:南宋 杨万里)

  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诗人的语言是多么简洁明了呀!

  3.请你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早晨诗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4.如果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指名读。

  嗯,知道了送行的时间。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指名读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指名读

  小结:一个句子,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是不一样的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杭州,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出示整首诗

  (二)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把诗读正确。

  (生练读;师巡视并提醒读书姿势)

  好,字读准,诗读顺了吗?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适当评价语速,节奏,也可生自评,互评

  2.过渡:不错,你不仅读正确,流利了;还读出了节奏,有点诗人的味道。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一遍。

  3.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每句最后一个字?明确押ong韵。押韵的字读的时候一般声音要延长,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下面一起来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遍。

  你看,我们注重了诗的节奏、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多有诗人的感觉啊!

  (三)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意。

  1.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2.杭州西湖的景色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美过西湖。你知道有哪些赞美西湖的古诗吗?生答,出示诗句,指名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的,提到西湖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苏轼的这首诗。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我们先来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课件配乐播放西湖十景图),刚才给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的西湖十大美景,西湖风光值得描绘的有很多,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主要为我们描写了西湖哪一个著名的景点呢?——曲院风荷

  3.此时,诗人来到西湖,为何不写苏堤春晓、*湖秋月、断桥残雪?那为何也不写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呢?如果我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下面请同桌合作,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字典,试着理解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看看哪些词句你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词句待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最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其他同学赞同吗?你们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呢?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毕竟:终归、到底的意思。(你能不能用“毕竟”说一句话表达“到底”的意思)

  中:时候。

  四时:四季(这里指除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与天相接。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尽头。

  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

  你看,我们通过查字典、结合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你能不能完整地说一遍整首诗的意思呢?先准备一下,指名两位同学讲述。一起说一遍。

  出示: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和其他季节不相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和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学生齐读

  当我们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板书:一幅画面)

  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杨万里为何独写“曲院风荷”这一美景?原来西湖的六月风光与众不同,原来西湖的六月有接天无穷碧的莲叶,有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让我们把这幅画面美美地读出来。(读两遍)

  三、深入体会,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诗的题目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出示题目)(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先让我们来作一些猜想。在这景色宜人的西湖边上,诗人杨万里要送别自己的好友林子方,同学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猜测一下,诗人杨万里会说些什么呢?

  猜想一:“你还是别走吧!”“你一定要回来呀!”“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

  原来诗人是想借这满湖的荷花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啊。

  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下面老师给你提供一则资料,结合资料、再看看眼前的美景,你觉得杨万里还会说些什么呢?

  投影出示林子方的资料

  林子方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当时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连升两级,要到福州担任*。杨万里为他送行时就写下了这首诗 。

  猜想二:提示:“无穷碧”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祝愿你的事业像这莲叶一样蓬蓬勃勃。

  提示:“别样红”红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祝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祝愿前程似锦、前途无量、飞黄腾达。

  再给你提供一则关于荷花的资料,想想杨万里是否还会说些别的。

  荷花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猜想三: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莲叶一样碧绿深厚。

  尽管我们将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友谊要像这映日荷花一样更加深厚。

  希望你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3.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这些话杨万里说出口了吗?

  总结: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西湖的这片美景映在了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诗人把它悄悄地藏在了心里。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情。(板书:一份感情)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看起来似乎不一致呢?挽留也罢,祝福也罢,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题目看上去是一首送别诗,而诗的具体内容却只字未提别离,而是描写了满湖的荷叶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1

  学*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在短短的几句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都画下来。你们看看这幅画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 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 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2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现在请同学们到学*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3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2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3)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距大,这也是他们进入初中后第二次接触的古诗,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疲劳,且按学*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

  (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课前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常建的经历,以便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心境。

  3、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它。”由此可见,“读”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核心。所以,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创新学*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讨论法合作探究,点拨法启迪思考,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四环六步互动”教学法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以读为主要手段。首先,安排“学法指导”这个环节,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其次,在学生“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利用“合作探究”的环节,把学*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为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作铺垫。再次,结合学法和学生合作学*的成果进行“信息反馈”,此环节按下列顺序操作: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读。诗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安排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更加走*作者,让诗歌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境界。

  4、本设计的特色:

  (1)新课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动机,激发浓厚的学*兴趣。

  (2)环节的设计:“四环六步互动”。四环:“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六步:解读—听读—译读—背读—悟读—赏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互动(3分钟)

  1、教师唱歌。

  2、猜猜老师的姓名,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二)、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不是来教大家唱歌,但是跟“歌”有关,在“歌”字前面加一个“诗”便是了。诗是凝练的语言,诗是精美的画卷,诗是崇高的思想,诗是朴素的哲理,诗是很多很多……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你将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今天,(出示道具)我将用这把钥匙和大家一起打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

  (三)、学法指导(2分钟)

  介绍学*古诗的一种基本学法:(幻灯出示)

  1、解读。(了解诗歌的题目、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读准字音、节奏与重读)

  3、译读。(翻译诗歌,弄懂诗歌的意思)

  4、背读。(理出诗歌的脉络,背诵诗歌)

  5、悟读。(悟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四)、合作探究(5分钟)

  按照这种基本学法,这六个步骤,按部就班小组合作讨论学*《题破山寺后禅院》。(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发言)(教师巡逻指导)(板书:题破山寺后禅院)

  (五)、信息反馈。(25分钟)

  (1)、解读。(3分钟)

  ①解题: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那么,“题”字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写破山寺后禅院。)交代了写作的内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它分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板书)

  ②作者、背景简介: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和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yí)尉的小官。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2)、听读。(5分钟)

  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互听。

  ③指名读。

  ④齐读。

  (3)、译读。(3分钟)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译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庙,早上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处,僧人的房舍被花木浓荫覆盖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的景色使鸟儿欢悦,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这时都悄然寂静,只剩下(僧人敲的)钟和磬的声音(在回响)。

  (4)、背读。(5分钟)

  ①译读诗歌,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作者在游览破山寺时写了哪些景物?(板书: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钟磬音)

  这些都是描写后禅院的环境,这种环境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幽静)板书:环境(静)

  ②根据板书试背诗歌。

  ③闭上眼睛背诵诗歌。

  (5)、悟读。(3分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诗歌,要反复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板书:寄情于景、远离尘世)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空)板书:心境(空)。接下来,请同学们面带表情地朗读这首诗,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朗读)

  (6)、赏读。(6分钟)

  这次朗读让我们更加走*常建,一首好诗啊,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欣赏,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学生各抒己见)

  3、反复诵读诗歌(齐读、分组读、齐背)(机动时间)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常建为什么隐居呢?

  明确:因为他得不到进仕的机会,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远离这个烦扰的尘世而隐居。

  2、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来看,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是作者善于排解内心苦闷的做法。)(不同意,因为这是属于逃避现实的做法。)假如你是常建,你会怎么做?(请用“假如我是常建,我会------”这样的句式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3、在现实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困难与挫折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请举例说说。(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无论怎样,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七)、布置作业(1分钟)

  1、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2、运用这种方法自学《望岳》和《观沧海》。

  (八)、结束课堂(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希望你们从此以后会喜欢上诗歌,在诗歌的天地里找到无限乐趣。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2

  【自学指导】

  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籁lài

  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维训练】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

  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5.《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

  悠闲适意的情调。

  6.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和作品。

  3.预*《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

  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4)

——《出壳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出壳了》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

  探索生命伊使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的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和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索、联想的能力。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观察法研究法操作法教学准备:师:课件、范画生:胶棒、剪刀、彩纸、图画纸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胖胖的芦花鸡妈妈每天都下一个蛋,可是有一天,蛋全都不见了,鸡妈妈好伤心啊!过了几天,芦花鸡在草丛中捉虫子的时候,发现了有各种各样的蛋,不知是哪个粗心的妈妈丢掉的,芦花鸡用自己胖胖的身体盖住了蛋宝宝,辛辛苦苦的孵化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先先后后地,蛋卵里的小生命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了┉┈生:组织学生加入讲故事系列,编出不同的过程和结尾:

  (1)谁会第一个从蛋壳里钻出来呢?

  (2)会不会只是小鸡呢?

  (3)鸡妈妈会不会带着一群宝宝回家了?有小野鸭、小天鹅、小孔雀、小鸵鸟,甚至是小鳄鱼┉

  (4)除了你知道的动物,还会不会有一些神秘的物种呢?

  2、观察蛋壳中的神秘现象10天——血管象树根一样输送营养。20天——宝宝的身体成形了。安静的睡在里边。 29天——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大,觉得里边的空间太挤了,它们开始动起来了,想冲出这个黑暗的房间。观察孵卵的剖面图,联想图形加深印象。3、表演:

  (1)假如你是蛋宝宝,你怎么出来?请表演一下。(设计一个大纸袋、塑料袋或者是透明的雨衣,打上几个出气孔,假设鸡蛋内的空间。)学生:组织学生带上尖尖的嘴巴,体会蛋宝宝出壳的艰难和勇气。

  (2)怎样用嘴巴啄蛋壳?生:啄破一个洞,啄破一圈。用脚蹬开,露出一半身体,滚出来……

  (3)出来时的心情和动态是什么样子的?惊奇、兴奋、自豪、害羞?讨论心情的具体表现:兴奋的走来走去;自豪的伸长脖子;害羞的低下头;躲在妈妈的身后。

  (4)蛋宝宝看见这么多与自己长得不一样的同伴,会怎么样呢?生:马上成为好朋友,用动作表示友好。用眼睛看,用嘴巴碰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表示奇怪与友善。帮助未出壳的宝宝出来。

  4、构图思路:

  (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先出来的宝宝帮助正在出生的宝宝里呼外应。

  三、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四、展评作品:

  (1)选出感情最生动、友情动人的作品。

  (2)谁画的家庭成员种类最多?

  (3)找出画面里面最有意思的地方。

  (4)提出一个好的改进建议来。

  (5)挣脱蛋壳情趣点。

  (6)妈妈关注保护蛋宝宝的情节。

  (7)你喜欢哪个家庭?为什么?生:分小组讨论推荐典型的画面。

《出壳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一)编缉指导思想

  本课从破壳而出的小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神秘生命的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地拓展学生创造的领域。

  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而卵生动物的鸟类在孵化过程中,最容易被学生观察到。让学生了解生命在形成的时候,是需要吸收补充很多营养才能孕育生成;了解小鸡出生的时候,就需要自己用嘴巴和脚挣破蛋壳的包裹,显示生命的力量。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二)教材版面分析

  图例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小鸡出壳开始引入,“许多动物都是自己破壳出生的。当它们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它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小宝宝,又会说些什么?”这些话语激发学生从一个有趣的角度,去关怀、去聆听、去感悟生命带给我们的惊喜。

  生命形式无奇不有,除了小鸡、小鸭,当然还有小海龟、小鳄鱼等等,就连小鱼、小虾、小蜘蛛,都是从密密麻麻的卵里爬出来的。本课的教学思路,除了从自然生命的规律发展出发,从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出发以外,也以孵化作为引子,根据生命形成的过程,延伸到创作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希望学生能大胆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

  (三)教学内容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和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究、联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五)学*材料

  1、欣赏孵化过程的录像、图片资料。

  2、绘画用笔和纸。

  3、胶棒、彩纸、剪刀。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设计一

  1、导入

  蛋宝宝带着妈妈的体温,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妈妈的身体像棉被一样地盖在身上,温暖无比,慢慢地蛋宝宝的身体发生变化了。

  2、观察

  破壳前准备——破壳——啄开一圈——完全破壳——挣脱卵壳——伸展——步入壳外世界

  提示:

  雏鸡用什么部位破开蛋壳?

  雏鸡用什么部位蹬开扩大蛋壳的裂痕?

  蛋壳脱落时的状态和碎片是怎么剥离的?

  雏鸡的绒毛有什么特点?

  3、联想捕捉

  雏鸡来到世上是怎样的心情和动态?

  鸡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会做些什么?

  4、形形色色的蛋

  看一看,都有什么形状和斑纹的蛋卵?

  (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发联想)

  5、画面具体指导

  6、布置作业

  小鸡的出生地在哪里?

  鸟类出生在哪里?

  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从蛋壳里出生的?

  7、评价

  谁画的宝宝最淘气?

  谁画的宝宝最令人意想不到?

  谁画的宝宝爱睡懒觉?

  谁画的背景最有趣?

  请同学们观察孵化过程。(看孵化过程图片、录像等资料)

  学生观察描述:尖嘴、爪子。

  碎片由长短不齐的直线组成,形成折线状。碎片有的粘在蛋壳上,有的掉在地面上。

  是湿润的,绒毛粘在一起的。

  很辛苦,会趴在那里稍微休息一下,睁开眼睛找妈妈,张开小嘴叫一叫。

  身上的毛是湿漉漉的,所以要抖一抖身体,拍一拍翅膀,好像是跳舞。

  外边的世界真亮呀,太晃眼睛了。

  脚还没有力气,所以走路摇摇摆摆。

  使劲翻身,想站起来。

  双黄蛋会孵出双胞胎的小鸡吗?

  先伸出头来,使劲啄掉碎片。

  再伸出脚来,使劲蹬掉碎片。

  把碎片踩脚下,东张西望。

  用翅膀保护孩子,喂食。

  草丛里、鸡房里、砖地上、水边沙地上……

  它的情景在我的眼中。

  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讨论:

  (1)谁出壳了?

  (2)它们长得各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小朋友画得怎样?

  学生作画。

  可以用事先做好的图形标志做选票,组织学生贴在画上。

  从感受和观察导入,激情引趣,引起注意。

  引导细致的观察动态。

  如果有可能,可以事先请同学观察。

  加入人的情感和联想。

  适当引出妈妈对自己的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了解不同种动物的形象特点。

  在最短的时间内,辐射最大的群体,完成评价的活动。

《出壳了》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歌表演的动作。

  2、培养幼儿边唱边表演的兴趣。

  3、个别指导徐慧超等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头饰人手一个,录音。

  活动过程:

  一、复*模仿节奏动作

  《走路》“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小朋友心里真高兴,倪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爷爷,还有许多小朋友也来了。”

  1、出示“小朋友”节奏卡片,知道小朋友来了,完整做。

  2、做*走路,要求打枪有节奏,发出声响。

  3、做老爷爷走路,让客人老师猜猜是谁?要求做出两拍的节奏。

  1) 幼儿做模仿动作,请客人老师猜猜。2) 个别幼儿来表演。

  二、歌表演:小鸡出壳

  (一) 复*歌曲:今天小(2)班这么热闹,听,小小鸡在蛋壳里唱起了欢快的歌。

  1、“小鸡出壳”歌曲复*,用好听的声音唱。

  2、 唱第一句“小小鸡蛋把门开”时,要用点力,出来的歌声要柔柔地,好听。——每二遍唱。

  (二)“看,有只小鸡真的出壳了,大家要仔细看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钻出来的。”

  1、老师戴上头饰示范动作一遍。

  2、幼儿讲讲,小鸡是怎么出壳的,并学着做这几个动作。

  3、第二遍示范,把未讲出的动作讲出来并学*。难点:180?转身跳过来。

  4、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一起来出壳。带上头饰,其他幼儿看看他们有没有和音乐一样,该出壳的时候出壳,要不然太早了,没长好,太晚了,要在蛋壳里闷死的。

  5、再请多点幼儿上来学做。

  6、全班幼儿学着歌表演,用歌声帮助可有力气出壳。

  三、复*律动:小星星

  小鸡出壳,看天黑了,星星真多真亮呀,让我们一起去数星星。——复*律动:小星星。

  1、第一遍,一起数别漏了。

  2、第二遍,小摇篮要摇的柔柔地,轻轻地,天黑了,小鸡回家了——结束。

  上一页1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 ?(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古诗

  刚才我们说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杨万里在这六月的一天早晨,走出净慈寺时,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美丽的西湖风景图,而诗题却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那么诗人的别离之情究竟在哪呢?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2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现在请同学们到学*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6)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菁华3篇)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1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奇葩,它们都有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所以我们读古诗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表层上,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这一理解,我为这首诗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说诗——读诗——解诗——读中品,品中读——活学活用——信手拈来。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有一望无际的荷塘,荷塘上层层叠叠的,有田田的叶子,有袅娜的荷花。欣赏过后,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

  接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都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了这幅画,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的。这时教师出示古诗全文。接着说:让我们来读一读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充分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为学生领会诗意、诗境打下基础。

  有了上面充分的诵读,再加上诗意比较简单,理解意思不是难事,我重点抓住“晓”“毕竟”“四时”“映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诗意。完成教学的第三个流程:解诗。从而进入第四个流程:读中品,品中读。

  教师导语:画面多么明丽,多么欢快,这么热烈奔放的画面作者却只用了14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能读出来吗?教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你读出了什么?

  (如学生会说:我读出了荷叶的绿,教师相机引导,请你读得再绿一些,再绿一些,在朗读中突出了“无穷碧”。同样,在朗读中,还可以品味“接天”“映日”“别样红”。)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诗意、诗味、诗情存在于诗的言语中,但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地抠着某字某句,诗意、诗味、诗情也就索然无味了。而在学生的品读结合中诗歌的语言已经带着她的灵魂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了。)

  品读完写景的两句,教师以一二句、三四句点颠倒的形式出示诗歌,让学生再读,对比两种形式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读诗题,与诗的内容对照,比较与以往送别诗的不同。帮助学生体会出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由议论到写景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诗的题目与内容的错位,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却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西湖六月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学生充分地品读过诗歌后,教师谈话导入第五个流程:活学活用。教师出示:暑假里的一天早上,我和好朋友一起到公园晨练,一进公园就看见一大池的荷花对着朝阳开的正艳,这真是xxx啊!

  (我们现在学古诗,一是为了了解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这样创设情境,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最后,到了信手拈来阶段。教师导语:同学们,读过这首诗,你能想到其他的诗吗?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杨万里的其他的诗、读描写夏天的诗、读写西湖的诗、读写荷花的诗等等。在课前或者课后布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拓课程资源,真正实现把教材当成工具的目标

  总之,我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还要使学生明白读诗的方法,当然,能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激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甚至对文学的热爱也是我在尽力追求的。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二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惯。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②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实践。在学新课之前,我通过复*前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走入西湖美景,优美的西湖十景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享受,然后借助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的新古诗的学*上来,学生兴味盎然。

  二、初读感知,学*字词

  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三、精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 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

  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我适当的出示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了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的;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

  四、总结

  教师用简单精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抄写古诗和积累描写夏季古诗这两项课外作业,这样既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全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注重学生学*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荷塘美景,是歌咏该景致的经典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从“别样红”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欢快的心态送友。

  二、说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词语

  ——理解关键词语意思

  2、想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悟情感

  ——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

  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

  诵古诗。

  四、说教法:

  1.创设情景法

  2.自读自悟法

  3.情感诵读法

  4.想象理解法

  五、说学法

  1.自读自悟

  2.合作探究

  六、说教学过程

  1.激兴趣,导新课

  2.知诗人、解诗题

  3.读诗句、识新词

  4.抓字眼,明诗意

  5.想画面、入诗境

  (一)激兴趣,导新课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茫茫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幅山水都是一副美丽的画。

  2.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你们愿意背几首吗?

  3.这几首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壮丽的山河。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吉水人。他*时力主抗金,

  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感言。他作诗主

  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

  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

  他工于奇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解诗题

  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林子方。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朗读

  2.小组理解词语的意思后集体反馈: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在教学时,我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诗中的词语,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四)抓字眼,明诗意

  1.“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请同学们看注释,想象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学*

  3.汇报自学情况,到底是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完全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丽极了!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5、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来欣赏优美的景象。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从而使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步步得到实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7)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通用5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方法,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2

  一、 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提供*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学*水*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资料来源媒体作用媒体方式导入注意反应cai课件文字(三首送别诗)1分钟自制创设氛围边读边想范读感受cai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西湖美景)0.5分钟剪辑整体感知引入意境边看边听作者简介知识cai课件文字表达(作者、时代背景)0.5分钟自制提供资料了解作者边听边记感悟诗意理解接受cai课件文字表达(字词句意)因学生而定自制提供资料帮助理解学生自查感情吟诵理解接受反应cai课件音乐、图像(西湖美景)1分钟剪辑再现意境边播放边写吟诵写写画画品味诗情接受反应组织cai课件背景音乐5分钟剪辑渲染气氛、交流边播放 边写画、交流欣赏积累知识拓展cai课件文字(杨万里其它诗作)2分钟自制提供材料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1)cai课件出示:《别董大》(高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赠别》(杜牧),学生读诗;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组合成学*小组,讨论、解读诗意,遇到困难时,可点击鼠标,在多媒体课件中查找自已想要了解的内容;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附:(一)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湖六月独特景致不与四时同 欣喜心情 莲叶 无穷碧 美好风光荷花 别样红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课前播放杭州的风光)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的是什么地方的风景?谁到过这旅游?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呀,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看到此景,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说起杨万里诗人,你对他了解多少?

  诗人介绍: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

  (二)自学古诗,感知诗意

  小组合作学*:现在请同学们到学*古诗的百宝箱中取宝,自学古诗。

  1.自读古诗,把诗句读通,字音读准。

  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同学交流自己学会的知识。

  4.反复吟诵,想象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体验情感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学*收获说说,与大家分享。

  字词的理解:毕竟:到底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时间)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连天映日:阳光照射

  2、诗句的理解:西湖的美丽到底是在六月之中,这时的湖光山色跟别的时节大不相同,连天的荷叶一望无垠,颜色碧绿,在朝阳的映照下,荷花娇艳火红。

  3、你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呀!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4、质疑: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四)想象画面,融入意境

  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已知道了诗的大致意思,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1、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它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你想,这个画面是开阔的,非常有气势。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头脑中的荷花不仅有婷婷玉立的样子,还有它娇艳的色彩,因为它与朝阳相映,它的画面是光彩夺目的。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眼前即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又有点点相缀的红艳,不仅有广阔的面积,又有艳丽的色彩,它是清新秀丽的。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2、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3、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再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去看一看西湖的风光吧!把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之情再读一读。(配乐齐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意境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异同,从内容、写法上进行引导比较。(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赞美)

  这节课我们学*了这首古诗,了解了其中的内容,特别是掌握了诗人在构思中的奇妙之处,其实,古诗中描写夏天,描写荷花的还真不少,可以从课外书籍或网上查查,去读读,我相信你们在读中,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同时还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丽,可以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作业:

  1、写夏天的诗,画夏天的画,把你对夏天的感受抒发出来。

  2、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景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映示图片)

  杭州的西湖景色怡人,妩媚多姿,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西湖,谁能背诵一些?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位名叫杨万里的诗人,一天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看到西湖的美景,不禁赞叹道:(师读诗)

  (映示诗句)

  二、学诗

  1.试读

  同学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吧?好,那就大声地自由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

  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细品

  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我们要读懂古诗,可以(映示四步法: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请同学们参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古诗,把读懂的记在心里,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自学。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

  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题: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好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著有《诚斋集》、《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诗意:

  (1)相机映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荷叶多:“连天”、“无穷”

  颜色绿:“碧”

  指导朗读

  (2)诗人看到了无穷无尽碧绿的.荷叶,还看到了什么?

  映示:“映日荷花别样红。”

  细细品味这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已经读懂这句诗了吗?

  指名读、齐读。

  多美啊,真想到西湖边亲眼看一下荷花,可是西湖太远了,

  别急!老师这有一些荷花的照片呢?(播放)

  你能用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

  交流。

  这样婀娜多姿,颜色鲜艳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真正是“别样红”。

  读句

  读诗下两行,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

  六月的西湖除了有“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可能有些什么美景?

  交流

  (3)六月的西湖波光粼粼,鱼儿在莲叶间自由嬉戏,在阳光的映照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显得特别红润,这样的景色真是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呀!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扫除词语意思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西湖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

  (4)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朗诵这首诗。

  指名朗诵。

  三、拓展

  诗学完了,但西湖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新编 (菁华3篇)(扩展8)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我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并相机出示句式训练: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______。这样学生就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别样红”的美,并得到句式的内化。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进而渗透“对仗”之美。

  二、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所以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画面感。首先,在四人小组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指名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诵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吟诵”,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这么读古诗的,原来同一首古诗能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拓展阅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课上,我让学生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前一首诗展现的是荷花小巧的美,而后一首展现了荷花的壮阔美,让学生感悟到 “同一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美”。在感悟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部分,我出示同题诗,让学生在同题诗中找到答案。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句意思的理解缺乏整体性,朗读的面还不够广,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诗人对西河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我试图将音乐和文学综合起来,让学生一边欣赏秀丽的风光景色和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有三点欣喜的发现:

  一、多媒体课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学*兴趣。

  在课程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西湖的风光影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吸引让他们更认真地朗读古诗,想去看看诗中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在之后指导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句子时,我同样展现了一段莲叶荷花相映衬的影像资料,学生看影像资料的时候,不时地发出“啊”的惊讶声,所以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颂读古诗。在朗读中能够专注,接下来的背诵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充分地朗读让学生更好的如情入境。

  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个体朗读的机会很多。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现出来。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发展。

  搭建民主、*等、和谐的课堂的首要就是要把课堂的自**交给学生,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提高普通话的水*,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正因为充分、认真地读,所以在初读之后学生发现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而在熟练的背诵古诗之后,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中没有写离愁?”的问题,通过谈话交流,他们更是悟出了诗句背后蕴藏的点点离愁、丝丝眷恋,想象到了那一番依依惜别的场景。这都是得益于课堂上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理解、颂读、思考的结果。

  四、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说实话,当我在进行“指导朗读诗”这一环节时,心里有点虚。因为我一连点了两三个孩子,他们都读不准,更不要谈对诗题的理解了。因为在执教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指导朗读诗题”和之后的颂读、背诵古诗的环节中,我就只想着:要让孩子们读好,通过反复地朗读,美美地颂读一定可以改善他们的朗读情况。事后想一想,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指导朗读诗题时,我可以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而指导朗读,我的带读和范读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读准、读好诗句。但是通过这次的比赛,促进我不断完善自己。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克服犯同样的错误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3

  执教这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上完这节课,我也知道了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我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我反问他们“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时,我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就会顿悟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

  2、课堂上“写”的落实。

  整节课教学下来,学生读了,诵了,背了,但学生却没能拿起笔写一写。语文教学要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书写*惯的养成,书写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内化都离不开写!如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安排3---5分钟的时间,学生或写古诗,或将自己从这首诗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景象动笔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能力又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x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5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首古诗是小学语文教版第十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上课之前,我备教材、学教参。知道了《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描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而且还知道选择这三首诗的意图除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外,还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当我满怀激情走进教室,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读诗、背诗、解意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氛围中时,我庆幸我成功地上完了这节课。

  临*下课时,我照常问道:“同学们,你们还有问题吗?”。很多同学都满意地回答:“没有。”这时一个*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一个伶牙俐齿的女同学振振有辞地说。“是不是这首诗有毛病呀?”“唉!古人作诗也文不符题呀!”教师里早已像开了锅的粥。

  面对这一场在我备课之外的暴风雨,我竟哑口无言。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息了那一幕尴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天师生的课堂“疑点”,正准备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

  “口才大王”说:“老师,我真佩服杨万里的伟大,他这一首送别诗写得真是妙呀!虽是描写六月西湖中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可作者正是以花、叶传情,来比喻他和林子方之间的友情就像莲叶和荷花一样相互映衬,永不分离。”

  “我还读到了这首诗的这样一段评价:有叶无花叶无神,有花无叶花失韵,花叶相间画意浓,花叶相衬心相印。这就更说明了杨万里以传神的诗笔,把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情意比作花与叶,表达了和友人之间的惜别眷恋之情。这怎能不说是一首送别诗呢?”班长慷慨激昂地陈述着。

  “我还从我找到的这首诗中感悟到本诗的送别情谊。诗的内容是:独坐湖边,不觉是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昨天发问的同学竟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师生竟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眼前展现了一望无垠的碧叶和映日的红荷。而在此情此景中,诗人却和林子方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作者在这里写荷花也许是在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品质告诉好友林子方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应像莲花一样正直、清廉,作者是借物寄情。”又一位同学接着说。

  眼看对此诗的别样离情的解读已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我适时收场。“现在你们知道了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什么不写离别之情却写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六月西湖风光吗?”“知道啦!”孩子们满面春风地回答。“这诗有毛病吗?”我诡秘地问。“没有。”孩子们灿烂地笑着。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走出了教学困境。

  望着孩子们一张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可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是的我一时语塞。我到底在怎样备课呢?这真深钻了大纲,研读了教材吗?小语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而我和文本很好对话了吗?是否真正走进文本?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些都让我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浅薄而汗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能力了。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学*,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感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感美。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而且通过反思我再次震撼在“学生无尽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探究意识”之中。他们是一个个独具慧眼的探究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丰满”的哈姆莱特呀!我庆幸我及时保护了这一个个充满灵性,满怀探究求知欲的孩子。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在教室里踱着方步。再次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情’”。此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