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基本建立了数数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触过比10大的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读法及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是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集星卡、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已有的数数经验引出课题,让学生真切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过程

  1.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2)出示各种摆法。(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根。

  ②10根小棒并排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③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3)学生交流与评价(大家欣赏哪种摆法)。

  2.利用学生资源,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1)学生和教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读“十”。

  (2)明确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3.借助学*经验,自主探究12~20数的组成。

  (1)认识12。

  师: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两人一组边摆边说,12根小棒再

  添上1根,是多少根?

  (2)认识13~19各数。

  学生自主摆小棒,并记录个数的组成。

  (3)总结11~19各数,这些书的组成均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

  (4)认识20.

  师: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清楚看出是20根?(预设)

  ①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0根并排小棒放在右边。

  ②10根捆成一捆,一共2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0个一和2个十。

  两幅图表示的数一样吗?哪个图让大家一眼看得清楚。

  在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20是由2个十组成的,也是由20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并理解数的组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后续学*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2.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1)16比17大还是小?19和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3)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4)17离10*还是离20*?哪个数离19最*?哪个数离19最远?

  (5)请学生像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并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利用数字卡片,进一步培养数感。

  (1)将数字卡片“18”“14”“16”“19”“15”和“17”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2)将副板*录的部分学生集星数量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设计意图】利用直尺、数字卡片、学生集星数量等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数、排序等活动,进一步多种角度感知11—20各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 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设计意图】练*分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数、读数以及数序的理解和记忆,在延伸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巩固数的组成,为后续学*奠定基础。

  (五)全课总结

  师:其实大家对11~20个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觉吗?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要记住新朋友“十”啊!

  说说这节课中哪个活动环节你最喜欢,为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学*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件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对话——甲说:“我们班门前种了6棵大树。”乙说:“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啦。”丙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谈话:听到三个小朋友刚才说什么了吗?小朋友,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出示1捆小棒图,提问:小明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如果学生知道是10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说明:由“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使教学更贴*学生的实际。]

  二、认识计数单位“十”谈话:请大家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反馈:你是怎样做的?(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指1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小棒?(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谈话: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请大家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包铅笔有10枝,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枝,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板书:12)小结:我们摆12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摆一摆,说一说。谈话: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1?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反馈到19时,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是20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指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1、看图说一说。

  (1)出示下图。(13本书,17粒珠子,20块积木)让学生数一数、读一读,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读出直线上的数。让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直线上的数。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18这个数是接*20,还是接*10?

  [说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有利于突出计数单位“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实际大小。让学生读出直线上的数,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2、读一读,数一数。

  (1)17、14、20、12、15、6、16。(2)从6数到16。

  (3)“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按要求练*后,再由同桌合作,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3、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板书学生估计的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4、抓一抓,数一数。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颗,再数一数。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吗?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糖果时要注意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6、连一连。用水彩笔把11到20按顺序连起来,看会是什么?

  [说明: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活动。从估计草莓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颗,到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捏一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11到20各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学*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11~20各数。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1—20各数。

  说说11-20各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例1、3):

  1、教学数的读法。

   出示例1,你们知道怎么读吗?为什么读十二呢?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数。左边的10根相成一捆,在右边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一共是十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数的读法。例如12,因为有1个十和2个一,所以读作“十二”。

  P74做一做3题。

  2、教学数位表。

  (1)、每个计数器的上边都有一些小棒:左边有一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对着十位,用1个珠子表示;右边有几根小棒,是几个一,对着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合起来就是十几。因此,对着十位写1,表示有一个十,对着个位写几,表示有几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让学生观察11的个位和十位上的“1”有什么不同?

  3、教学数的写法。

  (1)、出示1捆和7根小棒,并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1捆小棒放在计数器十位的上面,把7根小棒放在个位的上面。再边提问边板书,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l,有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7。最后,再着重说明:十位上是1就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7,就表示7个一。

  (2)、师说一个20以内的数,请一名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数位表里摆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摆。

  (3)、师范写,生在本子上练*写字。(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空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三、巩固练*:

  1、 P75做一做1题。师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生在作业本上写数。

  2、 P75做一做第2题、3题。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件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对话——甲说:“我们班门前种了6棵大树。”乙说:“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啦。”丙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谈话:听到三个小朋友刚才说什么了吗?小朋友,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出示1捆小棒图,提问:小明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如果学生知道是10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说明:由“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使教学更贴*学生的实际。]

  二、认识计数单位“十”谈话:请大家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反馈:你是怎样做的?(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指1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小棒?(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谈话: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请大家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包铅笔有10枝,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枝,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板书:12)小结:我们摆12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摆一摆,说一说。谈话: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1?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反馈到19时,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是20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指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1、看图说一说。

  (1)出示下图。(13本书,17粒珠子,20块积木)让学生数一数、读一读,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读出直线上的数。让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直线上的数。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18这个数是接*20,还是接*10?

  [说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有利于突出计数单位“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实际大小。让学生读出直线上的数,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2、读一读,数一数。

  (1)17、14、20、12、15、6、16。(2)从6数到16。

  (3)“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按要求练*后,再由同桌合作,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3、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板书学生估计的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4、抓一抓,数一数。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颗,再数一数。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吗?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糖果时要注意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6、连一连。用水彩笔把11到20按顺序连起来,看会是什么?

  [说明: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活动。从估计草莓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颗,到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捏一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11到20各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上的一节教研课。经过认真备课,集体教研,反复修改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2、会读11—20各数,知道数的顺序、组成和大小比较。

  3、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我潜心研究,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兴趣,我利用书上“过马路”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图上都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教育。但是我把数数的目标安排在了这一环节,孩子们自己数出了数量以后,我又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把图上数量在11~20的所有物体都一样一样的数了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11~20各数表示的例子,我又提供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课件出示:钟面,日历一年有12个月,今天是11月4日,运动员身上的号码,门牌号等,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才进入新课的学*,浪费了很多时间,使后边重点内容的学*时间不够充足。我应该把这一环节处理得简单一些,去掉学生小组交流的环节,把数数的目标移到例1进行。

  教学例1时,我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有12根铅笔?”这样一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一捆表示1个十的必要性。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铅笔的支数时,由于我们班孩子在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经历了摆小棒的过程,孩子们摆出的方法很多,有的摆成了4个三角形,有的摆成了3个正方形,有的摆了2个6,也有的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等等,对孩子们摆出的方法我都给以了夸奖。在展示评议讨论的活动中,让学生比较哪种摆法最好?虽强调了把10支捆成1捆这种方法,也让他们动手数出10根小棒,然后捆成一捆,但一部分孩子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认为还是自己的方法好,以至于后面我让他们摆十几时,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摆成正方形或三角形。如果把12根小棒换成11根,这些摆法就会少些。在学生摆出各种方法后,我不应及时评价,而应该在孩子们汇报时把这些方法都展示在屏幕上,让他们共同去比较哪种摆法最简便。我还可以这样说:用刚才的办法,你会用小棒摆出十几的数吗?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我想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例2时,我先讲十几的组成,通过边摆小棒边说数的组成,以及师生、生生对口令,使学生对十几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有了较熟练的掌握。之后让孩子们摆出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几根?该怎么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满10进一,20是由2个十组成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如能及时总结出方法,先摆1捆就是1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学生对数的组成掌握得就会更好。

  一个数的大小,总是与数轴上的某一个点相对应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摆卡片和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认识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所构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也是儿童学*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在练*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翻书比赛,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我还利用翻书进行了巧妙的过度: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数宝宝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你们猜猜是什么?把书翻到87页,第二题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就知道了。这样过度即自然巧妙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孙主任和年组教师的评课,使我对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去粗取精,把这节课上得更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学校文明校园,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在学*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观认为,学*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方式,在关注学*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享受学*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

  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但在整节课中,我忽略了学生估数能力的培养。过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间过多,导致新课没能按时完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 、“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针对以上三点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第二、“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惯。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能正确数数和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尝试发现

  秋天来了,小兔子一家去地里收萝卜,看看兔宝宝收多少?

  (课件出示小兔子一家拔萝卜的情景)

  估一估

  兔宝宝拔了一堆萝卜,如果不数,你能猜猜这堆萝卜大概有多少个吗?

  同学们都猜有十几个,那看看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兔爸爸呢?

  过渡:看来小兔子一家的萝卜大丰收,他们都拔了10多个萝卜,是这样吗?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11

  1、数一数,兔宝宝一家拔的萝卜,都比10个多,都是多少个呢?咱们先来数一数。

  兔宝宝:12,

  2、自主学*

  教师:可是要数出十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数出的有11根吗?

  动手摆:请数出11根小棒摆成一排。

  要求:先想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是12根,再动手摆一摆。

  (生独立地边数边摆)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并发纸条让生摆在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的是不是11根小棒。

  3、展示方法,先在展台下展示,再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条上标上号码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摆在一起)

  教师:他摆的是11根吗?(全班一起数一数)

  (2)((1捆带2根))

  教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他摆的是11根吗?怎么知道的?

  4、方法优化

  教师:这些摆法都是对的,那种方法最简单,能看的很清楚,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为什么呀?

  师生共同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5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那么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11根小棒,我们可以把这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慢慢地捆小棒)现在10根小棒变成什么了?(一捆小棒)

  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

  以后小朋友们再看到像这样的一捆小棒,就表示这一捆里有10根,它表示1个十。读“十”

  (板书:1个十)(全班齐读10个一是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二)教学12--20

  1、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2、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在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19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桌合作数一数,重点讲解20。

  一人数兔妈妈的,一人数兔爸爸的。一边数一边说。够十个用皮筋捆上。让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萝卜。

  师:谁数的是兔妈妈的,说一说,摆一摆。(师板书: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兔妈妈真能干一口气拔了这么多。

  谁数的是兔爸爸的,说一说,摆一摆。

  (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师板书:二个十是20)读作:“二十”。

  (三)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看直尺,教学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出示尺子图

  (1)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10后面)

  (2)全班从0数到20,在自由读,最后同桌检查。

  (3)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从左往右数越大,从右往左数越小)。

  (4)从0到10是一个十,从10到20又是一个十,那从0到20就是几个十?

  2、在活动中强化对数序的认识

  (1)师:刚才我们看着尺子会数11到20,如果没有尺子,你会从7数到17吗?(男生数)从11数到20呢?(女生数)

  (2)遮住14、18、20这几个数,问: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7的邻居是几?你还可以怎样问?(指名问)

  (3)18离10*一些还是离20*一些?(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师:有谁是数出来的?)

  三、游戏巩固。

  1、数一数,开头的情境图,每样东西各有多少?

  2、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教材8、12、17、20页。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在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

  3、拿出10-20的数字卡片,发给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

  (3)15前面的数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请站出来。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鼓励学生交流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惯。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能正确数数和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尝试发现

  秋天来了,小兔子一家去地里收萝卜,看看兔宝宝收多少?

  (课件出示小兔子一家拔萝卜的情景)

  估一估

  兔宝宝拔了一堆萝卜,如果不数,你能猜猜这堆萝卜大概有多少个吗?

  同学们都猜有十几个,那看看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兔爸爸呢?

  过渡:看来小兔子一家的萝卜大丰收,他们都拔了10多个萝卜,是这样吗?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11

  1、数一数,兔宝宝一家拔的萝卜,都比10个多,都是多少个呢?咱们先来数一数。

  兔宝宝:12,

  2、自主学*

  教师:可是要数出十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数出的有11根吗?

  动手摆:请数出11根小棒摆成一排。

  要求:先想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是12根,再动手摆一摆。

  (生独立地边数边摆)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并发纸条让生摆在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的是不是11根小棒。

  3、展示方法,先在展台下展示,再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条上标上号码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摆在一起)

  教师:他摆的是11根吗?(全班一起数一数)

  (2)((1捆带2根))

  教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他摆的是11根吗?怎么知道的?

  4、方法优化

  教师:这些摆法都是对的,那种方法最简单,能看的很清楚,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为什么呀?

  师生共同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5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那么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11根小棒,我们可以把这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慢慢地捆小棒)现在10根小棒变成什么了?(一捆小棒)

  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

  以后小朋友们再看到像这样的一捆小棒,就表示这一捆里有10根,它表示1个十。读“十”

  (板书:1个十)(全班齐读10个一是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二)教学12--20

  1、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2、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在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19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桌合作数一数,重点讲解20。

  一人数兔妈妈的,一人数兔爸爸的。一边数一边说。够十个用皮筋捆上。让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萝卜。

  师:谁数的是兔妈妈的,说一说,摆一摆。(师板书: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兔妈妈真能干一口气拔了这么多。

  谁数的是兔爸爸的,说一说,摆一摆。

  (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师板书:二个十是20)读作:“二十”。

  (三)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看直尺,教学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出示尺子图

  (1)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10后面)

  (2)全班从0数到20,在自由读,最后同桌检查。

  (3)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从左往右数越大,从右往左数越小)。

  (4)从0到10是一个十,从10到20又是一个十,那从0到20就是几个十?

  2、在活动中强化对数序的认识

  (1)师:刚才我们看着尺子会数11到20,如果没有尺子,你会从7数到17吗?(男生数)从11数到20呢?(女生数)

  (2)遮住14、18、20这几个数,问: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7的邻居是几?你还可以怎样问?(指名问)

  (3)18离10*一些还是离20*一些?(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师:有谁是数出来的?)

  三、游戏巩固。

  1、数一数,开头的情境图,每样东西各有多少?

  2、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教材8、12、17、20页。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在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

  3、拿出10-20的数字卡片,发给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

  (3)15前面的数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请站出来。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鼓励学生交流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惯。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能正确数数和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尝试发现

  秋天来了,小兔子一家去地里收萝卜,看看兔宝宝收多少?

  (课件出示小兔子一家拔萝卜的情景)

  估一估

  兔宝宝拔了一堆萝卜,如果不数,你能猜猜这堆萝卜大概有多少个吗?

  同学们都猜有十几个,那看看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兔爸爸呢?

  过渡:看来小兔子一家的萝卜大丰收,他们都拔了10多个萝卜,是这样吗?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11

  1、数一数,兔宝宝一家拔的萝卜,都比10个多,都是多少个呢?咱们先来数一数。

  兔宝宝:12,

  2、自主学*

  教师:可是要数出十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数出的有11根吗?

  动手摆:请数出11根小棒摆成一排。

  要求:先想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是12根,再动手摆一摆。

  (生独立地边数边摆)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并发纸条让生摆在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的是不是11根小棒。

  3、展示方法,先在展台下展示,再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条上标上号码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摆在一起)

  教师:他摆的是11根吗?(全班一起数一数)

  (2)((1捆带2根))

  教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他摆的是11根吗?怎么知道的?

  4、方法优化

  教师:这些摆法都是对的,那种方法最简单,能看的很清楚,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为什么呀?

  师生共同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5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那么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11根小棒,我们可以把这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慢慢地捆小棒)现在10根小棒变成什么了?(一捆小棒)

  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

  以后小朋友们再看到像这样的一捆小棒,就表示这一捆里有10根,它表示1个十。读“十”

  (板书:1个十)(全班齐读10个一是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二)教学12--20

  1、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2、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在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19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桌合作数一数,重点讲解20。

  一人数兔妈妈的,一人数兔爸爸的。一边数一边说。够十个用皮筋捆上。让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萝卜。

  师:谁数的是兔妈妈的,说一说,摆一摆。(师板书: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兔妈妈真能干一口气拔了这么多。

  谁数的是兔爸爸的,说一说,摆一摆。

  (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师板书:二个十是20)读作:“二十”。

  (三)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看直尺,教学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出示尺子图

  (1)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10后面)

  (2)全班从0数到20,在自由读,最后同桌检查。

  (3)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从左往右数越大,从右往左数越小)。

  (4)从0到10是一个十,从10到20又是一个十,那从0到20就是几个十?

  2、在活动中强化对数序的认识

  (1)师:刚才我们看着尺子会数11到20,如果没有尺子,你会从7数到17吗?(男生数)从11数到20呢?(女生数)

  (2)遮住14、18、20这几个数,问: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7的邻居是几?你还可以怎样问?(指名问)

  (3)18离10*一些还是离20*一些?(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师:有谁是数出来的?)

  三、游戏巩固。

  1、数一数,开头的情境图,每样东西各有多少?

  2、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教材8、12、17、20页。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在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

  3、拿出10-20的数字卡片,发给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

  (3)15前面的`数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请站出来。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鼓励学生交流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惯。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能正确数数和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尝试发现

  秋天来了,小兔子一家去地里收萝卜,看看兔宝宝收多少?

  (课件出示小兔子一家拔萝卜的情景)

  估一估

  兔宝宝拔了一堆萝卜,如果不数,你能猜猜这堆萝卜大概有多少个吗?

  同学们都猜有十几个,那看看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兔爸爸呢?

  过渡:看来小兔子一家的萝卜大丰收,他们都拔了10多个萝卜,是这样吗?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11

  1、数一数,兔宝宝一家拔的萝卜,都比10个多,都是多少个呢?咱们先来数一数。

  兔宝宝:12,

  2、自主学*

  教师:可是要数出十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数出的有11根吗?

  动手摆:请数出11根小棒摆成一排。

  要求:先想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是12根,再动手摆一摆。

  (生独立地边数边摆)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并发纸条让生摆在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的是不是11根小棒。

  3、展示方法,先在展台下展示,再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条上标上号码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摆在一起)

  教师:他摆的是11根吗?(全班一起数一数)

  (2)((1捆带2根))

  教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他摆的是11根吗?怎么知道的?

  4、方法优化

  教师:这些摆法都是对的,那种方法最简单,能看的很清楚,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为什么呀?

  师生共同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5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那么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11根小棒,我们可以把这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慢慢地捆小棒)现在10根小棒变成什么了?(一捆小棒)

  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

  以后小朋友们再看到像这样的一捆小棒,就表示这一捆里有10根,它表示1个十。读“十”

  (板书:1个十)(全班齐读10个一是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二)教学12--20

  1、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2、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在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19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桌合作数一数,重点讲解20。

  一人数兔妈妈的,一人数兔爸爸的。一边数一边说。够十个用皮筋捆上。让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萝卜。

  师:谁数的是兔妈妈的,说一说,摆一摆。(师板书: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兔妈妈真能干一口气拔了这么多。

  谁数的是兔爸爸的,说一说,摆一摆。

  (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师板书:二个十是20)读作:“二十”。

  (三)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看直尺,教学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出示尺子图

  (1)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10后面)

  (2)全班从0数到20,在自由读,最后同桌检查。

  (3)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从左往右数越大,从右往左数越小)。

  (4)从0到10是一个十,从10到20又是一个十,那从0到20就是几个十?

  2、在活动中强化对数序的认识

  (1)师:刚才我们看着尺子会数11到20,如果没有尺子,你会从7数到17吗?(男生数)从11数到20呢?(女生数)

  (2)遮住14、18、20这几个数,问: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7的邻居是几?你还可以怎样问?(指名问)

  (3)18离10*一些还是离20*一些?(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师:有谁是数出来的?)

  三、游戏巩固。

  1、数一数,开头的情境图,每样东西各有多少?

  2、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教材8、12、17、20页。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在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

  3、拿出10-20的数字卡片,发给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

  (3)15前面的数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请站出来。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鼓励学生交流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5

  导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导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导学难点:

  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导学准备:

  每人20根小棒,2根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情景图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的课本,翻到第5页,看这页有什么?翻到第8页,第12页,......同学们请翻到68页,今天,我们就学*一下这一页上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看,这一页上有一幅美丽的图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预设1:沙滩上有一些海鸥。

  生预设2:岩石上也有海鸥。

  生预设3:海里有小帆船。

  生预设4:还有很多小朋友。

  二、提出问题确立目标

  师:根据你们的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预设1: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2: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预设3: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生预设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一边提出问题,教师一边把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分分类。海里有多少只帆船?

  生:3只。

  师:这个“3”是我们以前学的。

  (把“海里有多少只帆船?”这个问题拿到黑板的一边)

  师: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在解决之前,你来猜一猜沙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岩石上呢?小朋友大约有多少个?(每个问题2~3个学生来估计)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师:我们先来看看沙滩上到底有多少只海鸥?同学们在自己的课本上数一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预设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预设2:我是2个2个数的

  ……到大屏幕上数一数。老师评价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把海鸥换成小棒,对应着摆一摆。

  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

  师:(学生汇报,把学生不同的摆法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们,通过刚才数一数、摆一摆,你发现那种方法最直观?让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是11根?

  师:老师用小棒摆出了11,和老师一起数数吧!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老师把这10根小棒圈了出来,把一个小棒放在一边,同学们看,如果把这一个小棒看作1,那这是个小棒组成了几个十?也就是说:10个一组成了1个十。老师把这十个小棒捆在一起,这是一个十,这是1个一,那他们组成了11,也就是说: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让学生摆出1214根小棒。

  出示(计数器)我们也可以用计数器表示11,(师拨)首先,我在1个十所冲着的位置下面拨了一颗珠子,这“1个十”对着的位置,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十位”。十位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十。我又在1个一所冲的位置上拨了一颗珠子,这“1个一”对着的位置也有一个名字,叫“个位”,个位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同学们看,各位在计数器上从右边数第几位?十位是从右边数第几位?

  师: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现在同桌合作用你们的计数器拨一下11,这两个1一样吗

  十位上1表示十位上的1是一个十个位上的一个一

  师:再看第二个问题:沙滩上有几个小朋友?

  生预设:13个!

  师:数得很正确!那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表示一下13吗?

  生摆。老师指点,或写、或摆、或拨。

  师:看老师使用摆小棒的方法摆的13,再加一根是多少?

  再加一根......摆到20,

  同学们看,这些小棒是多少根了?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也捆起来?现在两捆小棒,每捆小棒是10根,那同学们说这是几个十?也就是说几个十是20?那你会用计数器表示一下20这个数吗?

  师:个位上专门用来表示有几个一,如果够了10个,就必须用十位上的1个珠子来表示它。

  师:同学们刚才拨得很认真,老师再给大家演示一遍,20里面有2个十,那我们就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因为20的个位一个也没有,所以在个位上用0补位,这样20就表示出来了。

  师:好了现在同学们看一看第三个问题,快数一下是多少个?刚才我们是不是解决了?好!

  刚才我们学*的11-20这些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很棒,我们来唱个儿歌休息一下好不好?

  四、设计练*,达成目标

  练*一、先圈出10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个?

  练*二、老师拨珠,学生说数1418191220

  练*三、猜谜

  (1)1个十和5个一。

  (2)比16大,比18小的数。

  (3)个位上是0,十位上是2

  练*四、按顺序写数。

  1415()()

  201918()()

  ()19()

  练*五、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些数字?

  五、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表现得怎么样?

  你认为还有那些同学表现得不错?

  执笔人:朱萍程英歌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既是10以内数的了解和连续,又是100以内以致更大数的了解的底子,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打下算理底子。在本节课讲授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筹划了一系列动手操纵和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使个学生都能在学*进程中得到告成的体验,了解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讲授筹划进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实动手操纵,资助学生纯熟数数,掌握数的构成。

  研究评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纵等形象的感知才气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创建起相应的数学观点。讲授中,我让学生本身摆小棒,在摆的历程中视察、掌握数的构成。如许的操纵景象,使学生的“头脑发轫于行动”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联合”、“情理互促”资助孩子们在操纵中体验,在操纵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观认为,学*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11根小棒摆在黑板上,再让同学们四个一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提倡自动探索与动手实践的学*方法,在存眷学*历程的同时,资助学生得到乐成的`体验,树立自大心,加强上进心。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单一“你真棒”的评价语,使孩子的答复得不到实时而公道的反馈,讲堂缺乏积极性。同时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会合十几分钟,整堂课我注意知识的教学,缺乏游戏关键,没有充实变更学生的学*兴趣,没有到达我要学的教学结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争取让我的课堂更加生动,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学校文明校园,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在学*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学校文明校园,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在学*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能使学生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方式,在关注学*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享受学*的乐趣。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5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十)份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

  学*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基本上会数数到20,但需要系统认识11――20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生活图片,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认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理念

  (1)生活中学*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2)从多角度认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会正确地数数、读数、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小数目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学具准备:

  主题挂图、11~20数字卡片;每生小棒20根、皮筋一只。

  课前播放“数鸭子的儿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完了数鸭子的儿歌,我也想请小朋友一起大声地从0数到10。你们数的最大的一个数是几?还有比10更大的数字吗?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比10更大的数字宝宝,它们是11―20的数。

  3、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大红花)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一)、学*新知,自主探究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今天,王老师请来了小棒帮助大家数数。

  师:猜猜老师手里拿了几根小棒?(生猜,师进行提示。)然后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

  师:(出示课件)1根小棒表示1个一,那么10根小棒就是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再课件出示小棒图:(90根)哇,这么多的小棒,如果一根一根的数,那太麻烦了,怎样数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呢?(稍停顿一下)我有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吗?

  师:这个好办法就是满10根捆成一捆,(教师示范用皮筋捆小棒)这一捆是几个十(1个十)板书:1个十刚才我们把10根捆成一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板书:是)。

  师:现在你们也数出10根小棒,把手中的10根小棒像老师这样捆成一捆。举起这一捆小棒,看,这一捆是几个十?(要求把捆好的小棒放在桌上。)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满10根圈在一起快速数数的方法,来看一看刚才的图里有多少根小棒?

  小结:这样满10根圈在一起,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指着板书),让人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出是几。

  2、认识11、12、13

  A:这种数数的方法又快又准确,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我去买铅笔,我对售货员说:“我买11枝铅笔,”(板书:11)那个售货员居然数都不数,就把铅笔拿给了我,我呢,也只看了一眼就知道了有11枝,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师:请你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让其他小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1枝,快试一试。(生操作)(出示课件:这样我们就把11枝铅笔变成了几个十几个一?(板书:1个十1个一)1个十和1个一组成多少?也可以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这句话谁还会说?(同桌互相说,再齐说,)再添1根呢?再添1根呢?

  (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摆,一起读。)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好办法和老师一起摆几个数;

  一捆是一个十,那再添1根呢?板书:11(同时领读)(出示课件:这是几个十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组成多少?(板书:1个十1个一)也可以说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这句话谁还会说?(同桌互相说,再齐说,)再添1根呢?再添1根呢?(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摆,一起读。)

  B:学生动手摆一个数。

  你们已经会用小棒摆11、12、13,并知道11、12和13的组成,我们今天认识11─20各数,除了11、12、13以外,这么多数字宝宝你最喜欢哪一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用小棒摆一摆,并悄悄地告诉同桌,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学生独立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指名答:你摆的是几?你是怎么摆的?它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可点名在投影上摆)

  谁能说出你摆了几个十和几个一,让大家猜猜你摆的是几?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读的时候就读十几。

  4、学*20的组成

  (出示课件)师:看见大家在摆,老师也喜欢一个数,先摆1个十,再摆9个一,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是?(20)

  现在又够10根了,又可以把它们怎么样?(捆成一捆)原来的1捆再加上这1捆是几捆?(2捆)2捆就是几个十,那两个十是多少呢?(20)3个十是多少?4个十呢?20里面有几个一?(板书:2个十是20)有几个十就读几十。

  5、观察直尺,感知数序、大小

  (1)师:其实11―20各数还躲在我们的文具盒里呢:引出小尺下面看这把尺子,你能填出空缺的数吗?

  (2)正读反读,找出规律。(单数、双数、最大数、相邻的数)在这根直尺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3)设计“摘苹果”,激发小朋友思考和积极回答的兴趣(课件出示)

  过渡语言:11―20各数不同但小尺上有,我们的书的页码上也有

  1、翻书比赛

  师:拿出数学书,放在桌子中间。准备好了吗?打开到第17页。再打开到第13页。再打开到第20页。

  2.找找生活中的数

  师:除了书的页码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我们都会用到11―20这些数,你能举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姐姐今年12岁。

  3月12日植树节。元宵节是正月15,中秋节在8月15日,最后在生活中找11―20各数的运用,一组有12个同学;鞋子穿16号;这些纸有19张;今天最高气温是18度;今天是10月――日;出示课件:生活中的数)

  小结: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些数。我们周围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

  三、巩固练*,深化新知

  今天小朋友们学的都很认真,那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今天谁学的最棒!

  ⒈按要求读数、数数

  (1)出示课件:读号码

  (2)、传球游戏:从20到1,从1到20

  2、比比谁的眼力最好。(估计:课件出示)

  下面来点难的:学会了数数,不如来考考小朋友,看这里有一些草莓,先不数,你来猜一猜,这里大约有多少颗草莓?估一估,强化满十个圈一圈,别人更容易看清楚是十几。

  3、猜数游戏

  规则是:老师心里想一个20以内的数,请大家来猜它是多少。

  [设计目的:巩固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很敢兴趣的]猜数(说的好的小朋友奖五角星)

  13 15 19 20用各种方法说

  (先老师示范介绍,再让学生介绍,要求介绍的形式多样。如:跺脚表示十,拍一次手表示一个一,猜猜合起来是几)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对学*好的个人、小组表扬。今天小朋友学得真不错,希望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11~20各数。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1—20各数。

  说说11-20各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例1、3):

  1、教学数的读法。

   出示例1,你们知道怎么读吗?为什么读十二呢?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数。左边的10根相成一捆,在右边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一共是十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数的读法。例如12,因为有1个十和2个一,所以读作“十二”。

  P74做一做3题。

  2、教学数位表。

  (1)、每个计数器的上边都有一些小棒:左边有一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对着十位,用1个珠子表示;右边有几根小棒,是几个一,对着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合起来就是十几。因此,对着十位写1,表示有一个十,对着个位写几,表示有几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让学生观察11的个位和十位上的“1”有什么不同?

  3、教学数的写法。

  (1)、出示1捆和7根小棒,并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1捆小棒放在计数器十位的上面,把7根小棒放在个位的上面。再边提问边板书,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l,有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7。最后,再着重说明:十位上是1就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7,就表示7个一。

  (2)、师说一个20以内的数,请一名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数位表里摆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摆。

  (3)、师范写,生在本子上练*写字。(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空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三、巩固练*:

  1、 P75做一做1题。师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生在作业本上写数。

  2、 P75做一做第2题、3题。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基本建立了数数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触过比10大的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读法及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是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集星卡、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已有的数数经验引出课题,让学生真切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过程

  1.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2)出示各种摆法。(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根。

  ②10根小棒并排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③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3)学生交流与评价(大家欣赏哪种摆法)。

  2.利用学生资源,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1)学生和教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读“十”。

  (2)明确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3.借助学*经验,自主探究12~20数的组成。

  (1)认识12。

  师: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两人一组边摆边说,12根小棒再

  添上1根,是多少根?

  (2)认识13~19各数。

  学生自主摆小棒,并记录个数的组成。

  (3)总结11~19各数,这些书的组成均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

  (4)认识20.

  师: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清楚看出是20根?(预设)

  ①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0根并排小棒放在右边。

  ②10根捆成一捆,一共2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0个一和2个十。

  两幅图表示的数一样吗?哪个图让大家一眼看得清楚。

  在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20是由2个十组成的,也是由20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并理解数的组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后续学*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2.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1)16比17大还是小?19和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

  (3)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4)17离10*还是离20*?哪个数离19最*?哪个数离19最远?

  (5)请学生像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并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利用数字卡片,进一步培养数感。

  (1)将数字卡片“18”“14”“16”“19”“15”和“17”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2)将副板**录的部分学生集星数量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设计意图】利用直尺、数字卡片、学生集星数量等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数、排序等活动,进一步多种角度感知11—20各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 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 之间的数有哪些?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设计意图】练*分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数、读数以及数序的理解和记忆,在延伸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巩固数的组成,为后续学*奠定基础。

  (五)全课总结

  师:其实大家对11~20个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觉吗?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要记住新朋友“十”啊!

  说说这节课中哪个活动环节你最喜欢,为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好铺垫,也为下学期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先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10根小棒可以看做10个一,1捆小棒可以看做1个十,进而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接着让孩子摆12根小棒,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最后借助摆小棒的活动数数、读数,初步学会认、读11~19各数,掌握“十几”所表示的含义和顺序。在此基础上完成“19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解决“2个十是20”这个关键问题。

  二、学生分析

  10~20各数学生能数出来,但是对于它们的组成不了解。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的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会读写11—20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建立数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借助学具操作直观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课教学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技术支持。主要运用在学*新知的两个片断的学*中。片断一:在矛盾冲突中揭示记数法。片断二:在迁移学*中建构以新的认识。

  片断一中,运用幻灯片的图片展示功能和动态演示功能展示同学们数笑脸的过程及10个笑脸转换成1个大拇指的动态变化。片断二中,同样运用动画演示功能展示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还有展示11——19各数的小棒摆法全景图,让学生比较观察,发现规律。

  幻灯片的运用,用虚拟的图片代替了实物图片,省去了老师制作教具的麻烦,幻灯片的播放功能代替了老师的操作,同时它的灵活性是老师操作无法相比的。既节省了资源和劳动力,又能帮助孩子深刻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片断一

  师:1.3班的教室里有个评比栏,谁表现的好老师就会给他贴一个笑脸,小朋友们天天都要去数。今天咱们一起来帮他们数一数。

  1、先看小美的。(课件)

  师:小美的这一栏贴满了。再贴怎么办呢?

  他们老师想了个办法,谁有了10个笑脸就可以换一个大拇指。(课件)

  2、再来数小东的。(课件)默数,可以换时提醒老师。

  3、接着看小西的。(课件)可以换吗?

  4、小波得了多少个?(课件)

  5、小涛得了多少个?(课件)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师:原来小涛跟小波一样都是13个,为什么小涛的笑脸数得没小波快?

  师小结:1个大拇指表示10个笑脸,这10个就不用数了。这种方法不但便于记数,还便于数数。(介绍古代的祖先用石子记数,并且用较大的石子代替10个小石子的记数方法)

  生:数小美的笑脸数。(从1,一个一个地数到14。)

  生:数小东的笑脸数。(从1数到18)

  生:数小西的笑脸数。(8个)

  生:数小波的笑脸数。(13个)

  生:数小涛的笑脸数。(13个)

  生:交流数得快的原因。

  课件出示小美的笑脸图。

  课件10个笑脸圈起来,闪烁,换成大拇指。

  课件出示小东的笑脸图。(1到18,数够10个换成1个大拇指)

  课件出示小波的笑脸图。(1个大拇指,3个笑脸)

  课件出示小涛的笑脸图。(13个笑脸)

  讲授:片断二

  师:(出示11根小棒)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

  师:有没有办法很快数出11根?

  师介绍:数学上我们一般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课件)

  师引导: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

  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

  师:那11根小棒怎么摆,就能很快数出来?

  生交流摆法:先摆1捆,再摆1根。

  师:拿12根小棒,比比谁快?摆后交流。

  师:快速拿14根,15根,16根,18根小棒。

  师:(课件)仔细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根一根地数。

  生:交流很快数出11根的方法。

  生操作:很快数出11根小棒的摆法,并交流。

  生操作:快速拿12根,14根,15根,16根,18根小棒。

  生:比较观察,感知规律。

  课件演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

  课件出示11、12、14、15、16、18根小棒的摆法图。

  七、教学特色

  (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20,是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在出示笑脸时教师就让学生练*数出20以内的数,渗透自然界数的基本单位“1”的观念。实际生活中10个笑脸换1个大拇指的事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更是让学生初步直观体会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数学文化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了有机浸润。

  让学生尝试将11根小棒摆成1捆带1根是对先前“笑脸”经验的激活和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1捆,是对“10个一是1个十“的强化。在学生明确了11的摆法后,让学生充分感知12、14、15、16、18的摆法,通过对摆法、数的特点的观察,以及与小棒摆法关系的比较,认识到十几里都有1个十。体会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摆一捆带几根,直观感知十几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对十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

  3、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4、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5、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6、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7、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装在小盆里,12根,每人一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机器猫]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猫:小朋友,你们好,我叫小叮当,今天我想跟你们一快儿学*,你们愿意吗?

  猫: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叮当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

  [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3-30

0的认识教学设计04-05

《分数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6-25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06-09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4-1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1-13

认识固体教学反思04-28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0-21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0-23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03-31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6

  [课题(学科和年级)]

  认识11-20各数(数学,一年级)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含义、顺序和大小。

  [目标预设]

  1.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

  2.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十进制”。

  [设计理念]

  1.生活中学*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

  2.用旧知帮助认识新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节课,一开始从学生原有的认数经验出发,从0开始数到20初步认识11-20各数,然后借助于小棒开展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小朋友们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初步感知各数的组成,最后通过数数、估计、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切实感知11-20各数。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小朋友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呢?

  2.从0数到10,越往后你会发现后面的数越大,你会接着往后数吗?谁来数一数?

  3.出示学生尺,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从0数到20吗?

  4.没有尺子,你会数吗?

  (1)从7数到17

  (2)从11数到20

  (3)从20数到11

  二、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1-20各数

  1.尺子是我们学*的好朋友,小棒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下面我们请小棒也来和我们数一数,看看你能不能数到20根呢?

  师摆小棒师生共同数数。

  你会像老师这样一边摆一边数吗?学生独立摆小棒数数。

  20根小棒,一根一根的我们会数了,还可以怎么数呢?

  (1)2根2根地数

  (2)3根3根地数

  (3)5根5根地数

  2.这么多的小棒啊,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数得最快(教师将20根小棒合在一起,藏在身后,随意拿走几根)将小棒放置在展示台上,现在这有多少根小棒呢?

  这么多的小棒在一起,你能准确说出是多少根小棒吗?不能。

  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根呢?

  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

  数一数(指名学生数一数)

  一根一根地数太麻烦了,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使小朋友们一下就能看出是多少根呢?

  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先数出10根(边数边说),1个一根,2个一根,3个一根……10个一根就是10个一(板书),我们可以将这10个一根捆成一捆(教师示范捆成一捆)原来是10个一根,现在变成了1个十根(板书1个十)

  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动手操作,数出10根捆成一捆,边数边说。

  数出10根捆成一捆了,一捆是几根?旁边还有几根呢?还有两根,那一共就有多少根?12根。对了,刚才谁估计对了,给予表扬:你真棒!真是火眼金睛!

  请你也摆出12根小棒,看谁摆得快!

  你是怎么摆的?

  再添一根是多少根?13根。再添一根?师生共同边添边数一直数到19根

  现在又多少根小棒啊?你怎么知道的啊?1捆是10根,再添9根就是19根。

  19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呢?

  20根除了可以这样摆,还可以怎样摆呢?

  再将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现在这儿有几捆?那这儿就有几个十?

  2个十就是20.(板书)

  几个十是20?20里面有几个十?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10个一就是1个十,2个十就是20。

  三、 巩固练*,进一步感知11-20各数

  1.小棒可以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看旁边有几根就是十几根,那其他的东西呢?怎么能很快知道有多少呢?

  这儿有一些草莓,你能估计出这些草莓大约有多少个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

  谁来说一说,这有多少个草莓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1)大概看了一下

  (2)数一数

  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多少个呢?

  (圈出10个,再数数外边有几个就是十几)

  学生动手圈一圈,数一数。

  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么?这个方法好不好?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数一数雨伞一共有多少把?看谁数得又快又对!

  汇报,雨伞一共有17把。

  2.生活中像这种先数出10个数学方法有很多。看,我们的数学书,从第一张数起,我们一起来数出1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感觉怎么样?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感觉怎么样?接着往后数,你会数吗?

  四、 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活中这些书我们到处可见,比如(出示第5题)

  看看这几幅图,图上画了什么?你认识上面的数吗?这些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数呢?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会正确地数数、读数、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几,掌握20以内各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对小数目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教具准备:11~20数字卡片;每生小棒20根、皮筋一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老师手里拿着几根小棒,能看出来吗?(师手握11根小棒。)

  那么谁来猜一猜?

  2.学生猜数。(教师用太多了或太少了提醒孩子。)

  3.师:猜对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然后让学生也数出11根小棒。)

  4.师:刚才,我们猜了11根小棒,就是不能一眼看出。下面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想想办法,摆一摆小棒,使大家很容易就看出你摆的是11根呢?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学生操作摆小棒,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摆法介绍给大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课件,相应出示以下摆法:

  3.比较、优化。

  师:小朋友真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摆法,请小朋友比一比,哪一种摆法最容易让人看出是11根呢?

  (10根和1根。)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的办法跟数学专家想的一样。为了把这10根小棒紧紧地合在一起,看得更清楚,我们就把这10根小棒用皮筋捆在一起。(学生用皮筋捆小棒。)

  4.学*11的组成。

  师:这一捆有几根?(10)是几个十(1个十)我们就说10个一是一十(或十)板书。

  1个十,1个一组成几?(11)板书。

  1个十,1个一组成11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说。)

  这句话也可以说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同桌互相说说。)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11,知道了11是由一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下面老师再给大家一个数(15),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说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学*15的组成。

  学生摆小棒15,教师巡视。

  指名在实物展台上演示,并说说15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

  6.揭题。

  (1)师:我们已经会用小棒摆11、15,并知道11是由(生答1个十和1个一组成,15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我们今天就来学*的11─20各数的认识。(揭题)除了11、15以外,还有哪些数呢?请小朋友数。

  (2)老师这里有这些数字宝宝,你认识它们吗?能把它们贴出来吗?(指名贴数字卡片。)

  7.学*其他各数的组成。

  师:请小朋友从这些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1)指名答出我摆了几,它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哪个小朋友能说出你摆了几个十和几个一,让大家猜猜你摆的是几?

  (要特别指出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3)游戏:跺脚表示十,拍手表示一,猜猜合起来表示几。

  (三)观察直尺,感知数序、大小

  1.师: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自己动脑知道了11──20各数的组成,下面看这把尺子,你能填空缺的数吗?

  2.观察这把尺子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越来越大,从右往左越来越小。)

  3.猜数游戏。

  (四)巩固练*,深化新知

  A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但知道了这些数的组成,还知道了它们的大小。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能干。请选题。(题目需点击小猴、小兔等小动物才出示,让学生自己选,再答。提高学生的练*兴趣)

  1.

  13

  20

  2.

  11

  12

  3.1个十和6个一组成()。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B完成作业本练*题二题。

  (五)联系生活,运用新知

  1.师:其实,我们今天学的这些数在生活中也经常用,经常出现。请看大屏幕,说说图中哪些物体可用今天学的数字来表示。

  (出示课本主题图,结合斑马线进行安全教育。)

  2.生活中你在哪儿经常看到这些数字。

  (六)总结课堂,延伸新知。

  今天小朋友学得真不错,希望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8

  [课题(学科和年级)]

  认识11-20各数(数学,一年级)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含义、顺序和大小。

  [目标预设]

  1.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认、读11-20各数。

  2.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动手操作、组织交流,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

  [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十进制”。

  [设计理念]

  1.生活中学*数学,体会处处有数学;

  2.用旧知帮助认识新数,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3.于活动中学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本节课,一开始从学生原有的认数经验出发,从0开始数到20初步认识11-20各数,然后借助于小棒开展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小朋友们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初步感知各数的组成,最后通过数数、估计、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帮助他们切实感知11-20各数。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小朋友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呢?

  2.从0数到10,越往后你会发现后面的数越大,你会接着往后数吗?谁来数一数?

  3.出示学生尺,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从0数到20吗?

  4.没有尺子,你会数吗?

  (1)从7数到17

  (2)从11数到20

  (3)从20数到11

  二、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1-20各数

  1.尺子是我们学*的好朋友,小棒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下面我们请小棒也来和我们数一数,看看你能不能数到20根呢?

  师摆小棒师生共同数数。

  你会像老师这样一边摆一边数吗?学生独立摆小棒数数。

  20根小棒,一根一根的我们会数了,还可以怎么数呢?

  (1)2根2根地数

  (2)3根3根地数

  (3)5根5根地数

  2.这么多的小棒啊,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数得最快(教师将20根小棒合在一起,藏在身后,随意拿走几根)将小棒放置在展示台上,现在这有多少根小棒呢?

  这么多的小棒在一起,你能准确说出是多少根小棒吗?不能。

  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根呢?

  到底有多少根呢?怎么办?

  数一数(指名学生数一数)

  一根一根地数太麻烦了,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使小朋友们一下就能看出是多少根呢?

  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先数出10根(边数边说),1个一根,2个一根,3个一根……10个一根就是10个一(板书),我们可以将这10个一根捆成一捆(教师示范捆成一捆)原来是10个一根,现在变成了1个十根(板书1个十)

  10个一就是1个十

  学生动手操作,数出10根捆成一捆,边数边说。

  数出10根捆成一捆了,一捆是几根?旁边还有几根呢?还有两根,那一共就有多少根?12根。对了,刚才谁估计对了,给予表扬:你真棒!真是火眼金睛!

  请你也摆出12根小棒,看谁摆得快!

  你是怎么摆的?

  再添一根是多少根?13根。再添一根?师生共同边添边数一直数到19根

  现在又多少根小棒啊?你怎么知道的啊?1捆是10根,再添9根就是19根。

  19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呢?

  20根除了可以这样摆,还可以怎样摆呢?

  再将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现在这儿有几捆?那这儿就有几个十?

  2个十就是20.(板书)

  几个十是20?20里面有几个十?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数,还知道了10个一就是1个十,2个十就是20。

  三、 巩固练*,进一步感知11-20各数

  1.小棒可以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看旁边有几根就是十几根,那其他的东西呢?怎么能很快知道有多少呢?

  这儿有一些草莓,你能估计出这些草莓大约有多少个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

  谁来说一说,这有多少个草莓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1)大概看了一下

  (2)数一数

  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使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多少个呢?

  (圈出10个,再数数外边有几个就是十几)

  学生动手圈一圈,数一数。

  草莓一共有多少个?现在能一眼就看出来么?这个方法好不好?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数一数雨伞一共有多少把?看谁数得又快又对!

  汇报,雨伞一共有17把。

  2.生活中像这种先数出10个数学方法有很多。看,我们的数学书,从第一张数起,我们一起来数出10张,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感觉怎么样?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感觉怎么样?接着往后数,你会数吗?

  四、 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活中这些书我们到处可见,比如(出示第5题)

  看看这几幅图,图上画了什么?你认识上面的数吗?这些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样的数呢?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7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11~20各数。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1—20各数。

  说说11-20各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例1、3):

  1、教学数的读法。

   出示例1,你们知道怎么读吗?为什么读十二呢?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数。左边的10根相成一捆,在右边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一共是十几,并且说出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学生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数的读法。例如12,因为有1个十和2个一,所以读作“十二”。

  P74做一做3题。

  2、教学数位表。

  (1)、每个计数器的上边都有一些小棒:左边有一捆小棒,是10根,就是一个十,对着十位,用1个珠子表示;右边有几根小棒,是几个一,对着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合起来就是十几。因此,对着十位写1,表示有一个十,对着个位写几,表示有几个一。

  (2)、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让学生观察11的个位和十位上的“1”有什么不同?

  3、教学数的写法。

  (1)、出示1捆和7根小棒,并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1捆小棒放在计数器十位的上面,把7根小棒放在个位的上面。再边提问边板书,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l,有7个一,就在个位上写7。最后,再着重说明:十位上是1就表示1个十,个位上是7,就表示7个一。

  (2)、师说一个20以内的数,请一名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数位表里摆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摆。

  (3)、师范写,生在本子上练*写字。(写数时要求学生写得整齐匀称,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空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要强调0不能丢。)

  三、巩固练*:

  1、 P75做一做1题。师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生在作业本上写数。

  2、 P75做一做第2题、3题。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件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前的对话——甲说:“我们班门前种了6棵大树。”乙说:“我已经得了9颗五角星啦。”丙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谈话:听到三个小朋友刚才说什么了吗?小朋友,你也能像他们一样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学生说到我有几根小棒时,出示1捆小棒图,提问:小明也有一些小棒,你知道这些小棒有几根吗?如果学生知道是10根,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不知道这里一捆小棒是10根,则将一捆小棒展开,数一数,强调有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说明:由“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引入,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数的认识,引起学生认数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数水*,使教学更贴*学生的实际。]

  二、认识计数单位“十”谈话:请大家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反馈:你是怎样做的?(指名到实物投影前操作: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一捆)展开一捆小棒: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指1根小棒)这是1根小棒,是1个一,(指10根小棒)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提问:现在这里有多少小棒?(可能有的学生回答是10根小棒,有的学生回答是1捆小棒)谈话:10根小棒也就是1捆小棒。(指1捆小棒)像这样的1捆小棒有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请大家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棒说一说:几个一是1个十?谈话:“十”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比如,1包铅笔有10枝,是1个十;一盒钢笔有10枝,也是1个十……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说明: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而且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认识11~20各数

  1、摆一摆,数一数。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是12根?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摆法,并交流是怎样摆的。(板书:12)小结:我们摆12根小棒的时候,可以先摆1捆,再摆2根。也就是先摆1个十,再摆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2、摆一摆,说一说。谈话:你能摆出11根小棒吗?学生活动后,反馈:你是怎样摆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1?谈话:你还想像这样摆出十几根小棒吗?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反馈到19时,提问: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是20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学生把旁边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指两捆小棒,提问:2捆就是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说明:摆一摆、数一数、读一读、说一说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十几的组成,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十几的大小和顺序。让学生思考“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摆出20根小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巩固练*,拓展延伸

  1、看图说一说。

  (1)出示下图。(13本书,17粒珠子,20块积木)让学生数一数、读一读,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读出直线上的数。让学生轻声地读一读直线上的数。提问:13前面的数是几?后面的数是几?15和17中间的一个数是几?17和20中间是哪两个数?18这个数是接*20,还是接*10?

  [说明:借助实物图,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有利于突出计数单位“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实际大小。让学生读出直线上的数,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意义和顺序,有效地发展了数感。]

  2、读一读,数一数。

  (1)17、14、20、12、15、6、16。(2)从6数到16。

  (3)“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按要求练*后,再由同桌合作,一个人说翻到课本哪一页,另一个人在课本上很快找到相应的页码。

  3、估一估。(“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左边的草莓图。

  (1)先不数,估一估一共有几个草莓?(板书学生估计的数)数后一起评价学生的估计。怎样能很快知道有几个草莓呢?(演示把10个草莓圈起来)

  (2)照样子在书上先估一估,再数出有多少把雨伞。

  4、抓一抓,数一数。要求: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有多少颗,再数一数。提问:你能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吗?学生操作后反馈,并说一说抓糖果时要注意什么。

  5、“想想做做”第6题。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看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6、连一连。用水彩笔把11到20按顺序连起来,看会是什么?

  [说明: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活动。从估计草莓的数量,到估计雨伞的数量;从抓一把糖果,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颗,到一把抓出十几颗糖果;从数出数学书的10张,捏一捏有多厚,到数出20张再捏一捏有多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11到20各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哪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