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教学计划,社会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从总体上看,本册继承了前四册即5、6、7、8册教材的整体风格。例如,课主题引领次主题,次主题整合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版式上,上方以导语、卡通人物呈现学*内容或任务要求,下方由卡通动物提出问题或活动设计及要求。

  从变化上看,自五年级上册开始,与图片相比,文字量明显加大;与形象的东西相比,观念的引导力度在加大;从语气、语态上看,逐步减弱了儿语化的特点。

  从学*方式看,适当增加了辩论、辨析、选择、二难情景讨论的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加以内化。品德课的学*,一定要始于情感态度,依托于活动与实践,形成于观念及价值判断。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阅读材料,以补充不同孩子的学*需要;教材本身留给老师的空间,也有所拓展。

  总之,本册教材各单元主题层次清晰、内容突出。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课标“我在成长”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家庭”的内容,第三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学校”的内容,第四单元主要是课标“我是*人”的内容。而且,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三年级、四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自然衔接、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围绕课程性质,根据五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五年级上册分解的目标如下: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5)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6)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2)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公正、民主、*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1、关于不同领域。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或家乡、祖国、世界等方面不断扩大,其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随之加大,这是教材形成的内在逻辑,也是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据。

  2、把握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二、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

  六、教学进度

  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

  1 2、16——2、20一、一山一水一圣人1站在泰山顶峰(1)登临泰山

  2 2、23——2、27 1站在泰山顶峰(2)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3)名山

  3 3、2——3、6 2、来到黄河岸边(1)我看到了母亲河(2)母亲河哺育了我

  4 3、9——3、13 (3)为了母亲的微笑(4)主题会

  5 3、16——3、20 3寻迹孔子故里(1)至圣先师

  6 3、23——3、27 (2)孔子的影响(3)主题活动

  7 3、30——4、3二、心中有祖国1、好大一个家(1)祖国有多大(2)我们都是一家人

  8 4、6——4、10 2、同是炎黄子孙(1)海外华人心系祖国

  9 4、13——4、17 (2)*人民血浓于水3、为了祖国的振兴(1)辉煌成就

  10 4、20——4、24 (2)祖国不会忘记他们(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 4、27——5、1机动时间

  12 5、4——5、8三、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1林海雪原北国风光

  13 5、11——5、15资源宝库2、江南水乡水上人家鱼米之乡

  14 5、18——5、22 3、黄土高坡走进窑洞学唱黄土高坡

  15 5、25——5、29开发热土4、雪域高原领略雪域风情

  16 6、1——6、5雪域变通途走进布达拉宫

  17 6、8——6、12期末复*

  18 6、15——6、19期末复*

  19 6、22——6、26期末质量测试

  20 6、29——7、3期末工作总结,安排放假事宜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人。

  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 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 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 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 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 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课时安排

  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全年级共有147名学生,分为2歌教学班级。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热爱科学。懂得学*、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 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 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爱护集体荣誉

  第2周 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3周 从统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蛮与文明

  第5周 勿忘国耻

  第6周 觉醒的*人民

  第7周 光辉的历程

  第8周 黄河在怒吼

  第9周 *人民站起来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第13周 风味独特的饮食

  第14周 缤纷艳丽的服饰

  第15周 别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誉的工艺

  第17周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第18周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19周 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20周 复*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机制,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课堂上注重四个强调,四个转变,四个还给,四个到位。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加强学生文明*惯养成教育;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视道德行为的指导。以健康心理品质养成为目标,加强艰苦朴素和热爱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热爱科学。懂得学*、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能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7、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借助于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感情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的榜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英雄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要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例如有道辨析题:“国产的东西都不如进口的东西好。”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教师从国产名优产品为国争光,假冒伪劣产品败坏名声,外国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这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爱国产物品的情感,引导学生澄清思想,统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1)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实际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甲班50人,80%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流动性大,学*基础较差。上学期班级班风有很大转变,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变得文明、上进了。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与学*求知欲。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如下:一单元

  重点:让学生通过了解,感受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关怀,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难点:学生能珍爱生命,重视健康。

  二单元:

  重点:通过演示和了解,使学生懂得生活生活、学校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定规章和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难点:学生能自己的用纪律约束自己。

  三单元:

  重点:通过演示,了解*的*代史,激发显示的爱国热情。

  难点:学生能珍惜现在的学*机会,好好读书。

  四单元:

  重点:收集了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难点:从小就热爱科学,学*科学,培养科学精神。

  五单元:

  重点:通过网上查询,让学生了解*的商品和世界商品的交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世界发展的轨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赋予我们的不同角色、特点,分别了解男孩、女孩的'可爱之处,并且学会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尊重;

  2、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锻炼;

  4、使学生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特别是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6、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7、通过学*、交流,让学生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多姿多彩;

  8、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三、课改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课时及进度安排

  时间

  内容

  措施

  电教

  第一周

  生命多么可贵

  体验、说教、讨论

  课件、图片

  第二周

  成长日记ABC

  回忆、询问、交流

  课件、图片

  第三周

  健康生活每一天

  小组学*、讨论

  课件、图片

  第四周

  校园“红绿灯”

  体验、观察、发现

  课件、图片

  第五周

  社会生活有规律

  发现、观察、感受

  课件、图片

  第六周

  法律保护你我他

  感受、了解、交流

  课件、图片

  第七周

  圆明园的诉说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

  课件、图片

  第八周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

  课件、图片

  第九周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音乐感受

  课件、图片

  第十周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感悟、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一周

  新科技,新生活

  体验、感受、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二周

  超越梦想

  感受、想象、领悟

  课件、图片

  第十三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四周

  崇尚科学精神

  感受、体验、探究

  课件、图片

  第十五周

  商品的故事

  了解、观看

  课件、图片

  第十六周

  寻找商标的国籍

  演示、观看、交流、查看

  课件、图片

  第十七周

  MADEINCHINA.ZHG*制造

  查找、询问、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八周

  你好,WTO

  了解、交流、查看

  课件、图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五、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2)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来为今后的学*制定一份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计划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为主导,以构建社以构建社会主义及新时期公民核心价值观为工作方向会主义,与时俱进,以深受当代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深受,全心全意做好本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工作。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四、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五、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课时安排

  一周2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本单元的总目标:

  1、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互相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标。

  2、鼓励学生凡事能替别人着想,能体谅他人的难处。

  3、让学生学会辨明是非,分清美丑,自尊自爱,有羞耻感,从而反省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爱惜自己的名誉,做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人。

  本单元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活动建议

  1、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注意引导通过观察和事例分析,学*反省自己的言行。

  2、可以通过改编、续编故事、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

  3、选择情景表演、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教学。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

  《我们共同进步》2-3课时

  《将心比心心更宽》2-3课时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2-3课时

  《快乐其实很简单》3-4课时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由

  1、蔚蓝色的地球

  2、我们的地球村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组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的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精神产生崇敬之情。

  三、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本单元的设计思路: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一步步的认识它的。

  2、我们的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怎样划分的。

  3、我们的地球村是什么样,大洲大洋及国家是怎样划分的。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 共计8课时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我们的民主生活”和“我爱祖国山和水”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对祖国山河了解,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六、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相关学科的学*内容。

  (四)重视学生生活实践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农民、勤俭节约的情感态度;认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的;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

  能够尝试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分析复杂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的发展对工业的重要影响;了解信的种类和方式,初步懂得通信礼仪和法规,懂得利用现代传媒安全、有效获取知识;了解科技的发展,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20多个自然村,共有53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8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8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教材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本班有学生17人,根据对学生的摸底学生品德素质不够好,行为*惯也有待于提高,社会知识了解的很少,综合能力素质较差需要再今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善。

  本学期本册共有四个单元12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现实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因循而不拘泥儿童生活的领域,整合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而研讨问题的提出,不追求固定的、统一结论、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

  三、工作要点及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7、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8、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9、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10、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11、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

  四、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一善待他人

  二男生女生

  三与友同行

  四好大一个家

  五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六民族团结一家亲

  七艰辛的求索

  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九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十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十一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翻开新的一页

  十三从小村庄看大变化

  十四我的中国结

  十五复*备考

  附:个人教研安排

  时间

  教研内容

  二、三月份确立研究主题

  四月份强化培养学生探究品德

  五月份做一次品德探究活动

  六月份复*备考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全年级共有147名学生,分为2歌教学班级。全部来自农村或者是场镇。学生学*兴趣不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对品德的知识知道了解得比较少。因此对本校五年级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 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热爱科学。懂得学*、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 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7、 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 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教学进度:

  第1周 爱护集体荣誉

  第2周 学做集体小主人

  第3周 从统一到鼎盛

  第4周 野蛮与文明

  第5周 勿忘国耻

  第6周 觉醒的中国人民

  第7周 光辉的历程

  第8周 黄河在怒吼

  第9周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0周 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11周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第12周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第13周 风味独特的饮食

  第14周 缤纷艳丽的服饰

  第15周 别具一格的住所

  第16周 享有盛誉的工艺

  第17周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第18周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第19周 富饶美丽的地方

  第20周 复*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实际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甲班50人,80%是外来农民工子女,学生流动性大,学*基础较差。上学期班级班风有很大转变,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变得文明、上进了。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与学*求知欲。上学期教学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学*尤其感兴趣,对历史类教材兴趣相对弱。本期,我在教学时将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更多的体验活动,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各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分析如下:一单元

  重点:让学生通过了解,感受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关怀,唤醒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难点:学生能珍爱生命,重视健康。

  二单元:

  重点:通过演示和了解,使学生懂得生活生活、学校生活都有一定的规定规章和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难点:学生能自己的用纪律约束自己。

  三单元:

  重点:通过演示,了解*的*代史,激发显示的爱国热情。

  难点:学生能珍惜现在的学*机会,好好读书。

  四单元:

  重点:收集了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难点:从小就热爱科学,学*科学,培养科学精神。

  五单元:

  重点:通过网上查询,让学生了解*的商品和世界商品的交流。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世界发展的轨迹。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赋予我们的不同角色、特点,分别了解男孩、女孩的'可爱之处,并且学会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互相尊重;

  2、教育学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锻炼;

  4、使学生知道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特别是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6、让学生初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7、通过学*、交流,让学生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多姿多彩;

  8、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三、课改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3、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网上查询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法律的重要、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五、课时及进度安排

  时间

  内容

  措施

  电教

  第一周

  生命多么可贵

  体验、说教、讨论

  课件、图片

  第二周

  成长日记ABC

  回忆、询问、交流

  课件、图片

  第三周

  健康生活每一天

  小组学*、讨论

  课件、图片

  第四周

  校园“红绿灯”

  体验、观察、发现

  课件、图片

  第五周

  社会生活有规律

  发现、观察、感受

  课件、图片

  第六周

  法律保护你我他

  感受、了解、交流

  课件、图片

  第七周

  圆明园的诉说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

  课件、图片

  第八周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

  课件、图片

  第九周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观看、网上查询、交流音乐感受

  课件、图片

  第十周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感悟、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一周

  新科技,新生活

  体验、感受、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二周

  超越梦想

  感受、想象、领悟

  课件、图片

  第十三周

  科技是把“双刃剑

  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四周

  崇尚科学精神

  感受、体验、探究

  课件、图片

  第十五周

  商品的故事

  了解、观看

  课件、图片

  第十六周

  寻找商标的国籍

  演示、观看、交流、查看

  课件、图片

  第十七周

  MADEINCHINA.ZHG*制造

  查找、询问、交流

  课件、图片

  第十八周

  你好,WTO

  了解、交流、查看

  课件、图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五、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4)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菁华6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拟定教学计划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的*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在学*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五年级五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收获不少。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和教学目标。

  本学科开设的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们明白,从他们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社会即学校,学校即社会的道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在这本教材中,融合和了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等很多百科的知识。比如,我们为什么叫"炎黄子孙"。讲了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和功绩,使我和我的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更因为我们了解了我们的"根"!

  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造纸术的流程甚至是在当时卖纸的价钱。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这节课。

  二、让品德课回归生活,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

  在课程中,我们还学到了抗日战争。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将*出生在21世纪,所以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没有我们这代人了解的更加透彻和深刻。所以在给学生们讲清楚抗日战争的故事后,再结合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开展了讨论。讨论李小龙为什么要学武术,为什么要在战胜对手后大声的说出,"我是*人","我是*人"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等又而激烈的讨论。丛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了国家的'强大,我们才能够跟好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节课后同学们都被李小龙的这种爱国精神震撼了,都表示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争取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孩子们将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做人的原则等等。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丛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的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高涨。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析辨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年级认真学*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家庭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又如:《规矩与方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班共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2人,大部分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求知欲强,好问个为什么,模仿性强,对品德与社会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对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3、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不耍赖皮。

  4、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教学中,有时候没有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3、个别学生学*品德与社会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实践*惯。

  4、学生学*情况两极分化严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学*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

  1、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新形式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3、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具,充分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4、实践活动要与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可以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学期来,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创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二、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6

  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本人承担了五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我们的民主生活》,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活动得合作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教师这门新课程时,缺乏深度性、灵活性。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 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体验性学*,探究性学*,反思性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 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 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 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 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 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 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 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 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 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探究性学*,实践性学*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体验性学*,探究性学*,反思性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

  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探究性学*,实践性学*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1我学*,我快乐10课时

  2家庭因我更美丽()课时

  3共享友爱阳光()课时

  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课时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课时

  共计:()课时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 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体验性学*,探究性学*,反思性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 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 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 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 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 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 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 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 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 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 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和活动学*,探究性学*,实践性学*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人、走*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内容和学*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

  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本课程的学*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6)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惯也有好转,学*自觉性提高了,期末笔试优秀率达100%,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本期和学生共同制定的目标是笔试*均分达90分,将书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共45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 、能力: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 、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策略

  1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 、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二,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实际生活 。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四,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五,教学措施: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六,同学学**惯的培养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惯。

  七,潜能生辅导: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八,教学业务研修: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九,教学活动布置: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3课 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 3课 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 4课 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 4课 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 4课 9~12课时

  总计: 41—— 56课时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 第一单元

  第3、4、5周 第二单元

  第6、7、8周 第三单元

  第9、10、11周 第四单元

  第12、13周 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 第五单元

  第17、18周 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亲*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5、通过学*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2 一 1、从四大发明说起 23 2、圆明园在哭泣 24 3、悲愤的吼声 25-6 二 1、*人民站起来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进新时代 29-10 三 1、高峡出*湖 2 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 2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 2 劳动节(周一) 15 四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国际组织 318-19复*迎考端午节(周一) 20期末考试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7)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两个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区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区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3、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的国家,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惯和礼仪*俗,增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三、教学进度(见寿光教学进度表)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的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6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

  四、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儿童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

  3、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教学检测与评价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的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

  教材。用单元编排、主题统。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的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的,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的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第二单元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不屈不饶的*人;第四单元日益富强的*人。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8)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精选十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5、通过学*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2 一 1、从四大发明说起 23 2、圆明园在哭泣 24 3、悲愤的吼声 25-6 二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进新时代 29-10 三 1、高峡出*湖 2 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 2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 2 劳动节(周一) 15 四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国际组织 318-19复*迎考端午节(周一) 20期末考试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学情分析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0人。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简析:

  五年级三个班的学生都很天真活泼,反应敏捷,充满好奇心。他们正处于向独立性、反主性过度的年龄,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处于波动状态,极需要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品德课教学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2—3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过程,呈现学*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2、通过观察、发现快乐、寻找快乐并感受快乐,能够从多种快乐中领悟到只有付出的快乐更令人回味。3、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发展观,也基本了解祖先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先的钦佩感。4、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5、通过学*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懂得国家不论大小一律*等的观念,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的思想,培养对地球的亲*感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2 一 1、从四大发明说起 23 2、圆明园在哭泣 24 3、悲愤的吼声 25-6 二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37 2、春天的故事 2 8 3、走进新时代 29-10 三 1、高峡出*湖 2 清明节(周二) 11-12 2、西部大开发 213-14 3、日新月异的交通 2 劳动节(周一) 15 四 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16-17 2、国际组织 318-19复*迎考端午节(周一) 20期末考试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三、教材的主要特征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四、教学目标

  本册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诊断意识。

  2、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3、实现四个转变: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

  4、体现四个互动:师生信息互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现实的互动;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儿童个体的独立学*与儿童间合作的互动。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

  第1—5周,文明古国的荣辱;

  第6—10周,富国强民之路;

  第11—15周,巨龙腾飞;

  第16—19周,生活在地球村;

  第20—21周,复*。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第二单元为《追根寻源》、第三单元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四单元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村》。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情绪不断涨。学*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5年的品德学*,学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善待自己,养成正确的生活*惯,形成开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学相处,与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领悟到奏响共同成长的和弦的秘诀在于真诚、善良等等;培养感恩情怀。

  了解祖国的历史及现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把学生带入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与认同感,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宏扬和传承。

  4、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学*让学生在了解祖国日益富强的发展过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奋发有为的责任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追根寻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的中国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的决心和行动。

  五、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4、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7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班学生共45人,这是个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最后一年学*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内容更加深刻,学*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三、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力: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知识: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五、教学进度安排

  略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8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 奏响我们共同成长的和弦, 第二单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里;第三单元 不屈不饶的中国人;第四单元 日益富强的中国人。

  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 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 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 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 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标:

  1. 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 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 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 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知识目标:

  1. 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 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 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 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 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 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安全与信任。

  7. 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 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与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课时安排

  略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9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有四节教材:自尊自爱、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线、与法同行;第二单元,龙的传人:有四节教材: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独领风骚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与的使者;第三单元,团结的民族大家庭:有三节教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单元美丽的地球,有三节教材;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上的陆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探究性学*和问题解决式学*。在学*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惯。

  三、班级学生状况

  本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村,共有49名学生。其中独生子女有34人。经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经营,实际上是留守儿童(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儿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儿童而形成不良*惯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积极、热爱生活的占95%。

  四、教学措施

  (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与体验──感悟的学*,当然,传授──给予的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

  (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

  (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0

  一、教材简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西师大版)第十册第15-16页的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以前,教师通常把《分数的基本性质》看作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时先用几个例子让学生较快地概括出规律,然后更多地通过精心设计的练*巩固应用规律,着眼于规律的结论和应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问题较碎,步子较小,放手不够,探究的过程体现不够充分。《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不可以有别的教学思路呢?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新的理念,我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所以,教师的着眼点,不能只是规律的结论和应用,而应有意识地突出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课件设计意图

  场景一: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三分之一,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六分之二。老三分到了这块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纸,通过师生折、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兄弟分得的一样多。

  一上课,先听讲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会立即被吸引。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兴趣浓厚。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场景二:发现问题,突出质疑。

  既然三兄弟分得的一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土地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它们*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3.引入新课:下面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

  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呢?场景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1.出示思考题。

  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让学生带着上面的思考题,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教科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集体讨论,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由1/4到2/8,分子、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回答出:把1/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就得到2/8。原来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现在把分的份数和表示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2/8。

  (2)3/4是怎样变化成9/12的呢?怎么填?学生回答后填空。

  (3)引导口述:3/4的分子、分母都乘以2,得到6/8,分数的大小不变。

  (4)在其它几组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几名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试着归纳变化规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6)对照教科书中的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说出少了什么?(少了“零除外”)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出示的思考题是学生探求新知、独立思考的指南,教师环紧扣的提问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展开的充分的讨论,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结论。]

  3.出示例2:把3/4和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要把3/4和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么不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举例,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

  [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新知化归旧知。]

  场景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口答。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运用反馈片判断,错的要求说明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几个字不相符。

  3.在下面()内填上合适的数。

  练*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其间还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师生对出数做题,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气氛。通过举例,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