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2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4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5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1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似数。

  生2:求商的*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似值;而求商的*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似值的;求商的*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2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旧知,这样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3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旧知,这样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4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旧知,这样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的情景。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经验,对这节课的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1

  “求商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的快乐。

  课一开始,从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三峡工程”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掌握取商的*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关于用小瓶装鱼苗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法” 取商的*似值;最后指导学生探讨关于做成套衣服用布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去尾法”求商的*似值的方法。

  在教完新课后,我设计了3个小题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1、每千克鸡蛋2.7元,买4.25千克应付多少元?

  错误答案:2.7×4.25=11.475(元)

  教师点拨:人名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用元作单位应保留二位小数。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7×4.25≈11.48(元)。

  2、一匹布90米,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服装?

  错误答案:90÷2.2≈41(套)

  教师点拨: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应用“去尾”法,因此90÷2.2≈40 (套)。

  3、一辆车最多可以坐55人,230人去郊游,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

  错误答案:230÷55≈4(辆)

  教师点拨: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应用“进一”法,230÷55≈5(辆)。

  看来在求*似值时,应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取*似值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2

  求一个数的*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似数"展开。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似数67.68的。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那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啊!""对了,求生活中的*似数要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紧接着我又练*了一个基础*题。关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确的结果是76.74,同学们立刻得出是76个。有聪明人说,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会偷懒的聪明人,只有学得巧的人,就轻松",正好体现出学*的巧妙和轻松。后来要他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时,我无意中比划着说去掉0.74这个小尾巴。结果就又同学取名:实际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门的,我说能简化到3个字吗?结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书了"去尾法"。

  接下来,我又抛出"炼油厂炼制了3.39吨油,按每桶300千克装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让学生想,这个题还是用"去尾法"做吗?学生再也没被我带笼子了,算出11.3,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要12个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应该是11。",底下又开始拱了。我装出一副很无助的样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是没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脸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说:"那我大方点把那多出的一点点油,奢侈点,倒掉不要了,少用个桶。""彭老师,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哈哈,我假装气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阵哄堂大笑。"彭老师,今天好没面子了,没一个人相信我,还笑话我"。我委屈地说着,孩子们笑得却更欢了。其实,他们这坚持真理的举措,我很欣赏。后来,练了个基础题:住房装修时要给45*方米的客厅贴地板砖,如果贴边长为80厘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在巡视时,我看了好多同学没统一单位,便说:"有人跳到了彭老师挖的陷阱。"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审题再动手化单位了。我觉得,自己越投入,上课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开心,越好。记忆深刻。

  45*方米=450000*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块)

  汇报结果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买71块,只有那个叼钻的江可飞说:"我买70块,让老板割一小块给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捡一块也行。"他可真会省钱。"老板烦你这种人了"我调侃他。李泽义却说:"我买72块,怕工人呆会没割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缺乏他们这种很实际的情况。我真服了他们!我爱我的学生!

  后来要他们为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取名,"进位法"、"现实情况法"、"补一法"、"进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进一法"。

  总结完这节课后,学生还沉迷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轻松、精彩,得益于: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生活中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揭示"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这一法则后,与我故意"错误诱导"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硬性地让其"四舍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开心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为他没跳入陷阱而高兴!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数学终究是我工作与生活乐趣的源头,学生是涓涓不断的清泉。

《求商的*似值》教学反思3

  求一个数的*似数,教材安排是一课时,内容看似比较简单易懂,而实际教学后发现,其实不然。我边教边调整,用了三课时,才有比较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我认为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本节课是求商的*似值的两种变式,是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似值的基础上联系一些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比较偏重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为主解决。

  内容以"生活中的*似数"展开。课前我精心做了个课件,因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实用。一对谈话引入正题后,我抛出一题:天剑服饰公司进了270米布,每套西服用布4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西服?学生开始算了:270÷4=67.5(套)有取*似数67.68的。这时,我一本正经的说:"67.5,根据四舍五入法取*似数68,所以做68套,数字还真吉利啊!"底下开始唧唧喳喳了,好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开始摆出老师掌握了"真理"的架势,招兵买马般拉拢和我意见一样的。可惜啊,只有几个想忠于我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我怂恿着,结果还没看到墙头草。"那你们说服我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彭老师,你不可能只穿一件衣服或一条裤子吧?那可不是一套啊?!"还有人说:"彭老师,你不可能穿一半西服,穿一半休闲装吧?"顿时哄堂大笑。恩,有点道理啊,但67.5按四舍五入是68吧啊,我想让学生更透彻的明理,又问了一遍。"那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啊!""对了,求生活中的*似数要实际问题要实际解决"。紧接着我又练*了一个基础*题。关于用皮革做包的,精确的结果是76.74,同学们立刻得出是76个。有聪明人说,只要算到整数部分就可以了。"会偷懒的聪明人,只有学得巧的人,就轻松",正好体现出学*的巧妙和轻松。后来要他们给这种方法取名字才搞笑了,由于分析76.74时,我无意中比划着说去掉0.74这个小尾巴。结果就又同学取名:实际法、取整法、去掉法、去小尾巴法……五花八门的,我说能简化到3个字吗?结果有人喊出了"去尾法",真是太合我心意了,哈哈。便板书了"去尾法"。

  接下来,我又抛出"炼油厂炼制了3.39吨油,按每桶300千克装在油桶里,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让学生想,这个题还是用"去尾法"做吗?学生再也没被我带笼子了,算出11.3,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要12个桶子。"11.3,3比5小,要四舍五入,应该是11。",底下又开始拱了。我装出一副很无助的样子,希望有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是没一人"投靠"我,我是急在脸上,喜在心里。我故意说:"那我大方点把那多出的一点点油,奢侈点,倒掉不要了,少用个桶。""彭老师,那你就等着被炒鱿鱼吧!""哈哈,我假装气愤地破笑啦!"教室里也是一阵哄堂大笑。"彭老师,今天好没面子了,没一个人相信我,还笑话我"。我委屈地说着,孩子们笑得却更欢了。其实,他们这坚持真理的举措,我很欣赏。后来,练了个基础题:住房装修时要给45*方米的客厅贴地板砖,如果贴边长为80厘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在巡视时,我看了好多同学没统一单位,便说:"有人跳到了彭老师挖的陷阱。"学生恍然大悟,开始审题再动手化单位了。我觉得,自己越投入,上课越轻松,学生学得越开心,越好。记忆深刻。

  45*方米=450000*方厘米

  450000÷(80×80)≈70.31(块)

  汇报结果时,大部分同学都说买71块,只有那个叼钻的江可飞说:"我买70块,让老板割一小块给我。"呵呵,真精啊!"要不去附*捡一块也行。"他可真会省钱。"老板烦你这种人了"我调侃他。李泽义却说:"我买72块,怕工人呆会没割好。"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缺乏他们这种很实际的情况。我真服了他们!我爱我的学生!

  后来要他们为这种取*似值的方法取名,"进位法"、"现实情况法"、"补一法"、"进一法"……最后大家一致敲定"进一法"。

  总结完这节课后,学生还沉迷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轻松、精彩,得益于: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学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生活中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四舍五入法"只是求一个数的*似数是采用的一个规则。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揭示"去尾法"和"进一法"求商的*似值这一法则后,与我故意"错误诱导"的"四舍五入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硬性地让其"四舍五入",不仅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的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我开心果断地肯定了这个学生的真实而又正确的体验,为他没跳入陷阱而高兴!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显然是受人尊重后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数学终究是我工作与生活乐趣的源头,学生是涓涓不断的清泉。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似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似数》教学反思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似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似数》教学反思《*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本内容之前,已经学校过简单数的估数,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学生基本能理解大约、左右、大概等词的意思,并且已经学*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数的组成。这些知识构成了本节课的学*基础。

  我的教学处理是这样的:首先提示我口袋上的钱大约是100元、我们学校学生总数约是310人,让学生猜钱的数量和学生的总数,在猜出结果基础上,告诉学生像102元、313人这些数,它们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可以把它们叫准确数,而100、310接*真实情况的数,称为*似数。再让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数,它们是准确数,还是*似数?在学生说一些准确数和*似数之后。让生思考*似数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课堂设计的板书如下:

  *似数

  准确数: *似数:

  102元100元

  313人310人

  41人 40人

  9992人 10000人

  *似数接*准确数,*似数一般是整十、

  整百、整千、整万的数,所以较容易记忆。

  在练*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没有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似数的特点与作用。比如说对于603米,有的学生的答案是约为601、602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似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似数》教学反思2、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似数可以有多个。

  3、学生没有能正确地进行估数,比如练*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多少元?这题,很多学生就回答约是20xx元。

  4、对于较大的数,学生比较难理解接*的程度,比如说:9019人,学生一般估成3020人,或9010人;学生根本没有想到9000人。教师讲解后,我模糊地听到有学生说9000与9019相差了19,不能算接*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对于*似数的特点,教授得并不透彻,而且好像没有正式地提到*似数可以有多个。所以如果上课时,我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细节,也许就可以避免出现第一和第二个问题。

  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一样的,那就是学生还没有体验到较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无法准确地把握大数之间差距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如:学生可能知道9019与9000相差19,却无法体会到19对于这两个数而言,这个差距是很小的。

  如果重新教授本课,我该如何处理,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也许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一百一百地从1200数到20xx,发现之间的差距有800之多,并顺势提醒,*似数跟准确数是接*的。但第四个问题,目前,我真想不出很好的办法来解决。

  记得吴正宪老师教授三年级《估算》一课,吴老师的课堂设计很好地贴切了生活的需要,如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估数、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大,什么时候需要估小等等。在吴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的学*效果是很好的。《*似数》一课的设计,是否也应该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呢?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应该贴切生活中的需要呢?从而让学生在将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过程中,很好地理解数差距的程度是大,还是小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似数》教学反思2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似数。从上学期学生的各个项目反馈来看,掌握得还是比较乐观。而小数的知识刚刚*得,为此本堂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理解求小数*似数的三种表述,如何根据要求表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以及在表示*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改动。

  课堂上,将1.666……怎样表示更恰当。学生呈现了2元,1.7元,因为在之前的练*中我们已经接触了给物体正确标价.当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立刻引起其他学生意见,这样的表示不够合理,当以元为单位时,应该是两位小数.故,马上有学生想到改为1.70元.我顺势板书1.70元.看者这个数字底下学生议论纷纷,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这个1.70怎么来的?”我们继续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表达的过程,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同学们也明白了错误根源.此时我提出,“以元为单位,小数部分保留了几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是舍还是进,看哪一位?”这连续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也连接了“保留两位小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回顾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区分在求*似数时1.0和1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交流中明确*似数中的0不能随意去掉。

  最后讨论取值范围。

  整堂课前奏非常顺利,学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但是总感觉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时常观察到学生懒散地坐着,思绪也肆意放飞,心不在焉。课堂节奏绵软无力。可见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似数》教学反思3

  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致用。因此,在设计练*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似数》教学反思4

  *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它仅表示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课的学*是让学生认识*似数,理解*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上课时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人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32人大约是几十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材安排了两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读一读,注意划线的数在表达时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约”字,体会其表达的意思,从而引出*似数和精确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本班人数说说32人大约是几十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写法32≈30,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2.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

  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教学如何求*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出示480000到490000之间的数,让学生口答它们的*似数,并观察比较,和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做学*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把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展示出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似数》教学反思5

  对于*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经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课的学*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似数的方法。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我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求*似数的方法教材里只提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似数,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大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很多孩子并不理解,于是我让他们从字面去理解,四舍什么意思?有哪几个数可以舍去?五入什么意思?有哪几个数可以进一?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两位数,让学生观察思考要把这些数改写成整十数应是四舍还是五入,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四舍五入的含义,他们很快说出,情绪很高。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判断掌握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两位数的*似数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如何求多位数的*似数。搞清楚把哪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是教学的关键。我通过提问强调:⑴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把哪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⑵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把哪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并适时提问:通过上面的两题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发现省略哪一位数后面的末数就是把哪一位后面的数四舍五入)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的体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在学生的最*发展区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的魅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不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可以得到意外的惊喜。让学生得到知识的经验,情感的体验,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菁选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商的*似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四、组织调控不到位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似教学反思范文5份

  *似教学反思 1

  《商的*似数》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出于上面的思考,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求商的*似数的方法以完成这一课的学*。

  在例题7的教学中,提出:“19.4/12计算时需要一直除完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试着做一做,经历了独立的计算与思考后,学生发现问题关键:计算只需要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学生顺利掌握了保留一位小数求商*似数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求商*似数的方法,学生知识类推自然地就会。最后小结求商的*似数的方法,当然也是水到渠成,整节课自然流畅。

  *似教学反思 2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似数。

  接着例12(2)学*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似教学反思 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似教学反思 4

  师:通过昨天晚上的预*,同学们都知道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下面是某市20xx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各接*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似数吗?

  生:能!

  师:请在你的自备本上写写看!

  (生试写)

  师:男性的人数接*四十几万?(指答)

  生冬:男性的人数接*四十八万。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冬:我是这样想的:要求男性人数接*四十几万,就要看万后面一位千位,千位上是四,不满五,就把尾数舍去,所以男性的人数接*四十八万。

  生烨: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

  师:喔,请大家听听烨是怎样想的!

  生烨:我是从个位看起的,个位上是四,不满五,舍去;十位上是零,不满五,舍去;百位上是二,不满五,舍去;千位上是四,不满五,舍去。所以男性的人数接*四十八万。

  生窃窃私语:好像都对的

  生勇:我觉得烨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把484204换成484904的话,就不对了!

  师:怎么不对了?

  生勇:484904应该接*48万,如果按烨的想法的话,就变成接*49万了。

  (师板书生勇的想法)

  师:484904更接*48万还是更接*49万?

  生:更接*48万!

  师:为什么?

  生:因为484904比48万多四千多,而比49万少五千多。

  师:所以应该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独立思考前提下的交流,在交流中有新的生成,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按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它强**学中的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于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与交互教学。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更深了。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学生参与学*的活动中,发挥教师期待效应,会使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飞到成功的彼岸。而学生的成功又有赖于良好*惯的培养。这一培养过程是师生长期努力而形成的。要注意从细微入手,持之以恒。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听的*惯,这里所说的听不但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更要用心听同学发言。只有这样,才具与同学交流的条件,有的学生往往只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漫不经心。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伙伴发言,因为同学发言能反映同龄者共同的心声。并请其他同学做出评价,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说的*惯。开学伊始,我就要求学生们要敢说,人人说,大声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很愿意这样去做,我看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于是,我就萌发了培养学生自主交流的想法。有一次,一个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后,另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说不同意他的想法。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请这位同学大声与前者进行交流,随后,又有同学加入到他们的交流之中。我对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大加鼓励。在以后的数学课中,这种互相交流的形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我想和XX同学交流一下,我认为XX同学说的不对,我想给XX同学补充一条,这样的话语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出自内心的评价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易于被接受。一句赞赏的语言,一个暂停的手势或者同学发言后主动报以的热烈掌声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评价。这些评价虽然没有齐刷刷的掌声或异口同声的你真棒那样壮观,但是它的实效性显而易见,在其间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起到了评价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会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在情感上做好了学*准备的基础上,顺势将探求知识的过程推给学生。在情感内动力的推动下,再借助他们已掌握的现有的知识经验及各自不同层次的生活实践经验,选择各自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他们主动探索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记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关注学生学*过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向。那么研究学生如何学数学以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则成为中心议题。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所以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和个体的思维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似教学反思 5

  在课前谈话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求数的*似数的方法很生疏,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我当初的预设有了很大的出入,那么在学*求积的*似数之前,必须让学生学会四舍五入,所以我在引入主题图之前,我先给学生复*了求一个整数、小数的*似数的方法,重点在四舍五入时根据哪个数位进行判断,通过对几组不同的整数、小数进行取*似数,让学生演板、解释和订正,让全体同学从这个环节中掌握了求数的*似数的方法。然后通过情境图顺利导入新课。

  在顺利解决了教材例题之后,学生对求积的*似数的必要性理解还不够完善,我就在课堂巩固这个环节,随机加入人民币的*似数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争论中解决了这一认知难点,从而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扩充,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某些积的*似值的特殊性。

  反观这节课,因为有了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了解,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较准确的切入了学生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后面的知识扩充留有余地。但是这节课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较少,练*的形式不够多样。此外,针对班上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将是后期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优选【5】篇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 1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但是,“求积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我首先通过复*引出“四舍五入”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多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练*的设计中,我注意了*题的形式多样,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

  不足之处是横式中的“≈”号个别学生不会写,还有答句中没有用“大约”等词。原因是我没有指导学生书写“≈”号答的时候只是例题点一下。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 2

  在课前谈话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求数的*似数的方法很生疏,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我当初的预设有了很大的出入,那么在学*求积的*似数之前,必须让学生学会四舍五入,所以我在引入主题图之前,我先给学生复*了求一个整数、小数的*似数的方法,重点在四舍五入时根据哪个数位进行判断,通过对几组不同的整数、小数进行取*似数,让学生演板、解释和订正,让全体同学从这个环节中掌握了求数的*似数的方法。然后通过情境图顺利导入新课。

  在顺利解决了教材例题之后,学生对求积的*似数的必要性理解还不够完善,我就在课堂巩固这个环节,随机加入人民币的*似数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争论中解决了这一认知难点,从而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扩充,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某些积的*似值的特殊性。

  反观这节课,因为有了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了解,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较准确的切入了学生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后面的知识扩充留有余地。但是这节课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较少,练*的形式不够多样。此外,针对班上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将是后期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教学《积的*似值》,重点是教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乘法中积的*似值。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我觉得能把看似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情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积的*似值”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

  本课教学我从个人买香蕉的例子开始,我告诉学生昨天我买了一点香蕉中,大家猜一猜我付了多少钱?我还告诉学生香蕉1.8元一斤,我一共买了二斤一两,你知道我付了多少钱吗?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头的引入,一方面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求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主动关注自然和社会。

  2.始终关注思考的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我做到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计算积的*

  似值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先尝试自己解决,巧妙设计故意犯错用“=”、答题不用上“大约”,并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强调看清题目要求积应保留几位小数,强调取*似值中应注意用“≈”,答题中应注意用“大约”)。

  3.体会“积的*似值”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我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练*形式略显单一,可以多样化练*,例如:设计一些改错题,口头练*。学生上黑板练*中的错误可以保留,能唤起学生的记忆。练*设计中对数值的设计没能让学生很好的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不足之处。

  教学中数学方法总结可以让学生先说,教师再总结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加深记忆。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 4

  一、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做数学,教学中多次营造现实情景,用“‘分’后面小钱怎样处理”,“操场面积保留到哪位”等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体会*似值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在学生掌握*似值有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中提供了很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后体会,如讨论“分”后面的“千”怎样处理,讨论操场面积用*似值还是用精确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这些交流后讨论都深化了学生对*似值的理解,丰富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是创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练*二第三题进行改造后作拓展数学内容,这样创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生活实际,更能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 5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但是,“求积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我首先通过复*引出“四舍五入”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多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练*的设计中,我注意了*题的形式多样,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

  不足之处是横式中的“≈”号个别学生不会写,还有答句中没有用“大约”等词。原因是我没有指导学生书写“≈”号答的时候只是例题点一下。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似数》优秀教学反思范本5份

  《*似数》优秀教学反思 1

  今天教学大数的改写及*似数,虽然教学内容已经讲解完毕,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明白。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比较多。虽然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大数的读与写,对大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大数的改写尚且不熟悉,另外又加上还要学*大数的*似数的写法,所以学生一下子接收不了这么多的知识,以至于学生没有听明白。

  二、教学环节联系不都紧凑。在讲解完大数的改写后,我直接讲解道:整万数可以这样简单进行改写,那非整万的数呢,应该怎么写呢,然后引入四射污染方法,这里的引导有些生硬,没有给学生缓冲的时间,所以造成学生云里雾里。

  改进的方法:

  一、首先大数的改写和*似数应该分开来教学,这样留给学生自己消化的时间和充分的练*时间,在上次教学过程中,大数的改写虽然简单但是还是容易出错,比如:有的学生会把最后的万字丢掉,或者改用=的时候用了≈。

  二、在教学环节的引导上,应该提前组织好语言,应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整万数,什么叫做非整万的数,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然后讲解完之后,

  让学生知道整万数可以进行改写,把个级的0去掉,再加一个万字,那如果非整万的数也想改写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先把非整万的数*似成整万数,按照整万数改写的方法进行改写。

  这样上课时,学生可能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大数的改写,为什么大数的改写还需要*似数。

  《*似数》优秀教学反思 2

  在数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理解。我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然后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似数》优秀教学反思 3

  *似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微乎其微的知识点,但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对他们是否掌握至关重要,学没学好对学生以后的知识链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现根据我对这一节的教学做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因素,全面理解教材,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给学生对应的设计一些题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自学和小组的讨论,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的把握。另外,就是结合学生小学的基础,让学生在复*的过程中最*新课,在认真的自学中了解新课,在系统的联系中,掌握新知,在激烈的讨论中 ,提高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知识,提高了能力,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也暴漏了一些问题,一,教学细节突出不够,因为把大部分时间放给了学生,对于学*主动自觉的学生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对学*不太自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却没学到什么东西,他们再跟着其他学生走。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去,对他们来说没有啥效果。(二)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因为*似数是小学学*过的内容,我认为学生应该有比较深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四舍五入法保留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在后来的展示过程中出现来很多的小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的掌握。

  (三)改进之处

  对于以上问题,显示出的不只是这一节的问题,而是*时的教学问题,我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即面向全体,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都参与到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要注意学生的旧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进行复*,让学生不至于脱离轨道,越来越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适当的加强辅导,让他们稳步提高。

  《*似数》优秀教学反思 4

  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似数。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2、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

  3、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似数》优秀教学反思 5

  教学如何求一个数的*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知识积累,这以前他们没接触过数字估算,根本不会估算,当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当要求举生活中的*似数的例子时,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举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觉得一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另外也是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在作业中,求*似数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乱估,有的离准确数太远,还有一些学生不会做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找到做题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数的大概数,即准确数的*似数。教学时重点强调,估算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较多个答案之后,让学生明白估算[]出的数要最接*于准确数。实践中我认为下列方法效果会好一些:让学生看十位。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个位都写成0,百位、千位不变。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个位写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随百位变化而变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学生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商的*似值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求*似数教学反思(5)份

  求*似数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求整数的*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似数的连续进位问题。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课始出示: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似数986413 35628 65214 90088 ,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的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3.深刻体会保留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4.重点比较2.5和2.50的区别。通过在数轴上的取值范围,使学生体会到2.5的取值范围在2.45~2.54,2.50的取值范围在2.495~2.504,虽然大小相等,但是精确度不一样,2.5表示精确到十分位,2.50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保留整数就是看十分位上的数是否满5,但对于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整数的逆向理解有些困难。

  2.对于典型题中形如9.956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还是存在不知如何进位的问题。

  再教设计:

  1.加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的逆向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2.加强典型易错题的练*,消除学*中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

  求*似数教学反思 2

  对于*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经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本课的学*相对系统一些,同时掌握求*似数的方法。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我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求*似数的方法教材里只提到用四舍五入法可以得到一个*似数,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大多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很多孩子并不理解,于是我让他们从字面去理解,四舍什么意思?有哪几个数可以舍去?五入什么意思?有哪几个数可以进一?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两位数,让学生观察思考要把这些数改写成整十数应是四舍还是五入,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四舍五入的含义,他们很快说出,情绪很高。在我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判断掌握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两位数的*似数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如何求多位数的*似数。搞清楚把哪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是教学的关键。我通过提问强调:⑴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把哪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⑵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把哪一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并适时提问:通过上面的两题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发现省略哪一位数后面的末数就是把哪一位后面的数四舍五入)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进入学*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的体系;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在学生的最*发展区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的魅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不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可以得到意外的惊喜。让学生得到知识的经验,情感的体验,在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求*似数教学反思 3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我们二年级各班的人数这个准确数到我们级大约有多少人,引入新课。我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于他们的生活,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状态了。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似数表示的,你在哪见过或听过?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时,就用*似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堂课通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人数、家用电器等一些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似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来判断*似数的。从学生找出“大约、接*”等一些词可以看出。

  教学如何求*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通过独立的看一看,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做学*的主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思维的`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中体会探究与发现带来的乐趣。

  求*似数教学反思 4

  教材解读:

  本节课教学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教材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为素材,设计了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先通过例1,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1.496精确到十分位,再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同样大方法把1.496精确到百分位,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上面求出的两个*似数,理解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求出的*似数越精确。教材安排“试一试”与例题不同的是,这里取*似数的过程中需要把百分位舍去。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通过探究、互动、总结、归纳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要注意结合具体情境求小数*似数,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求小数*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求出的*似值越精确。

  目标预设:1、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似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小数的*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学生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和整数*似数的知识,为本节课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奠定了基础。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昨天老师到银行办事,听见一位老爷爷和储蓄员在争论着。原来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9.547元,储蓄员付给爷爷9.5元,爷爷硬要9.6元,你觉得付多少比较合理?

  学生回答后,问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今天我们学了求一个小数的*似数之后,你就会解决生活中这类现象了。(出示课题)

  二、复*铺垫

  1.把下面的叙述换一种说法:

  (1)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45371600人。也可以说:1999年全国大约有小学生(万)人。

  (2)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299800千米。也可以说:光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钟(万)千米。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32□645≈32万 47□05≈47万

  (1)独立完成。

  (2)校对答案。

  (3)说说求*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板书:求*似数一般用四舍五入法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出示例题:

  例1.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接着明确要求:

  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精确到整数是多少亿千米?

  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意见,说出结果及想法。

  1、精确到十分位

  思考: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要保留几位小数?

  (1)学生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反馈: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9满5,进一。

  1.496亿千米≈1.5亿千米

  讲解: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

  2、精确到百分位

  (1)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

  精确到百分位就是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千分位上的6,省略尾数后向百分位进1。百分位上9+1=10,满十又要向前一位进一。

  1.496亿千米≈1.50亿千米

  问:*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不能去掉,去掉就不符合要求了。

  教师总结:0不能去掉,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3、比较精确度。

  问:1.5和1.50哪个更精确?

  学生讨论后汇报想法。

  想法1: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结果,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结果,所以1.50比1.5更精确。所以1.50末尾的0不能去掉。

  想法2:*似值是1.5的两位小数在1.45-1.54之间,而*似值是1.50的三位小数在1.495-1.504的范围更大,所以1.50比1.5更精确。

  4、精确到整数

  (1)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

  精确到整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4,

  省略小数点后的尾数。

  5、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比较与刚才例题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什么时候应四舍,什么时候应五入。

  (二)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求小数*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似数要注意两点:

  (1)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似值,

  如果要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2)取*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教学“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电评时引导学生在两方面进行比较:

  (1)按不同精确要求求*似数的比较。

  (2)取一个数的*似数与把一个数改写

  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的比较。

  第二小题练*完毕后,再要求学生把改写后的小数和求出的*似数分别放入原来的语言环境中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到用“万”作单位的小数及其*似数的应用价值。

  四、练*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① 求一个小数的*似数,要根据需要用()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②*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位,6表示精确到了()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2.判断题(用手势表示“√”或“×”)

  ①3.97精确到十分位是4.0。()

  ②把9.996精确到百分位是10.00。()

  ③8和8.0的大小相等,它们的精确度也相同。()

  ④在表示*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应该去掉。()

  3.“练*七”第五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检查反馈。

  说明:把王强身高精确到百分位,体重精确到个位,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需要来确定*似数的精确程度。

  4、“练*七”第6题。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说说哪组的两个数是等值。哪组的两个数是*似。

  (2)独立填写后再组织汇报交流。

  5、“练*七”第7~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6、解决前面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9.547元≈()元

  5.小数的*似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课余留心观察,看什么地方有了小数*似数,下节课来大家交流。

  五、课堂作业:

  “练*七”第4题。

  六、收获提炼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七、课后反思

  1、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课始,先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给学生以思维的方向。课中,引导学生从求整数的*似数迁移至小数,使学生的探索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新课程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认为在特定的课堂时空中,要让没有多少探索经验和能力贮备的学生完全自主地“找”出求小数*似数的方法,也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适度地加以引导,做到了放得“开”,收得“拢”;放得适度,收得自然。

  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求*似数教学反思 5

  教学如何求一个数的*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知识积累,这以前他们没接触过数字估算,根本不会估算,当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当要求举生活中的*似数的`例子时,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举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觉得一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另外也是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在作业中,求*似数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乱估,有的离准确数太远,还有一些学生不会做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找到做题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数的大概数,即准确数的*似数。教学时重点强调,估算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较多个答案之后,让学生明白估算[]出的数要最接*于准确数。实践中我认为下列方法效果会好一些:让学生看十位。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个位都写成0,百位、千位不变。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个位写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随百位变化而变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学生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