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再见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鲜人民吗?如层层剥笋般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课文《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文章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我在五年级四个班进行了教学尝试,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反问句。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最后启发学生:小金花、大娘、大嫂只是朝鲜人民的典型,在人群中还有许多不同职业的朝鲜人民,他们同样和我们的志愿军有着没有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请你想想,送行队伍中还会有谁?志愿军叔叔会怎么说?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在这节课中,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学得入情,学生深情的朗读及课后成功的小练笔就是对这节课最好的肯定。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当确定了要执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揭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检查字词。了解了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课文中来——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呢?从而抓住题眼“亲人”展开教学。重点教学第一段(大娘),把“劝慰——回忆——抒情”这三部分倒过来学*,再引导学生给段落分层,总结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劝慰——回忆——抒情”这种结构仿写一段。最后再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但当我和吴老师聊过这个教学设计时,她严肃地说:“那不行!长文短教不代表就是要一节课就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长文短教的前提还是要扎实!长文短教是要省时高效,但决不是走马观花。”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在周月红老师和其他实验小学老师的多次帮助下,我多次进行了教学再设计。第一次试教后,我把“亲人”这个题眼放到课前谈话里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进行了诗歌和美词的积累。各位老师还指出我在品读大娘的两个故事时,问题有些绕,应该精简,还要有层次性。于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送大糕”时,我就重点指导“雪中送炭”。先理解词义,再谈谈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体会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说说大娘送的仅仅还是打糕吗?还是什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失孙孙”时重点指导“唯一”。同样也是先理解词义;然后创设情境,在敌机来袭时,大娘可能会怎么想;再追问“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当时来得及这么想吗”,揪出“丢和背”这两个词来丰富“唯一”的。

  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她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大娘当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学学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孙孙,但是几次试教下来,换来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导学生说说“痛哭流涕、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之处,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高丽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高丽人民吗?如层层剥笋般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再见了,亲人》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今天,听了毕老师讲的《再见了,亲人》一课,从课堂呈现的内容来看,毕老师在这一课的备课中准备得特别充分,搜集了很多的资料,毕老师在本课的导入新课方面让我感受很深,首先,毕老师从引领学生对“亲人”进行理解,尤其是让学生抓住“亲人是怎么关心你的?”学生争相回答亲人对自己的关心,积极踊跃。接着毕老师引导学生,是呀,亲人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等等,我们还会把在我们遇到危难时伸出援手的.人也称为亲人,比如在非典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救护病人的医护人员;在汶川地震时期冒着生命危险救援伤员的*战士等等。最后,毕老师导入新课,那么,我们的*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也称为亲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十四课,学生齐读课题。

  毕老师这样的开头导入,既能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毕老师紧紧抓住本篇课文的特点,因为课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直接以“亲人”做题目,另外,文章的结尾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也多次出现“亲人”,这里的“亲人”指的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这样学生对“亲人”的理解一定会在学*课文后更进一步。不过,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和毕老师商榷的是,在导入语中对于“亲人”的概念的解释,是否需要更精准一些?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毕老师直接让学生进入了第二个思考题的检查,我建议毕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最好要有字词的检查环节,因为本课的生字词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有些生字也比较难记,比如“噩、耗、役、跺、垮”等字,最好让学生读一读,个别字要重点指导,这也是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另外,建议毕老师要引领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当确定了要执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揭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检查字词。了解了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课文中来——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呢?从而抓住题眼“亲人”展开教学。重点教学第一段(大娘),把“劝慰——回忆——抒情”这三部分倒过来学*,再引导学生给段落分层,总结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劝慰——回忆——抒情”这种结构仿写一段。最后再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由于我把两课时内容全为一课时完成,课堂流程过紧,感情朗读不到位,学生读得少,体会不够深刻。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大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悟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主。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让学生主动、自觉学*,真正做到一课一得。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有效、高效。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鲜人民吗?如层层剥笋般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1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设计引读,抒**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2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叫亲人),并把这解释写在了题目的下方。在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后直接进入课文的'学*。题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二、从典型事例入手

  课文写了他们的那些事?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的事。学生在寻找事例的过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大娘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下孙孙、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妈妈、大嫂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双腿)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

  课文语句朴实,可蕴含的情感深厚。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课堂上我说:“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就是即将离开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你该如何与朝鲜的亲人们话别?哪位是穿过大娘洗的衣服的战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着硝烟送到战场上来的打糕的战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妈妈救出的老王?谁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战士?……”这一系列的问题一出,多数学生被我带到了课文中,他们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

  四、再创情境,升华情感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也把我的课堂推向**,我有创设了另一个情境:我让班上两个组扮志愿军战士的角色,两个组扮朝鲜人民的角色,让他们进行话别。

  整节课,我已经把学生带入了我预设的课堂之中,学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兴之余,静下来想一想,存在这有不足指出,在课堂中有时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3

  虽然自上次学校举行课堂教学大赛以来,自己逐渐走进了课堂,找到了很久以前自己的课堂中徜徉的感觉。但是还是非常苦恼的是语文课中第二课时怎样将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回归到我们的课堂中,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频率如何提高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语文的课堂的时候,成了我最大的心病。今天的《再见了 亲人》又让我有如此的感觉。

  清明节假期前,我们已经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今天开学我直接讲了第二课时,课堂上,我主要围绕课后的一个问题去作为课文的主线:课文题目是再见了亲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亲人”?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个问题的呈现是从课文的情感的角度去出发,目的是找到与此相关的语句,从语句的相关的词语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这是我在设计的时候所想到的本课与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批文入情。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在默默的想,学生的发言会积极吗?课堂上会出现思维的辩解吗?带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下去的时候。事实确实像我想的那样,开始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读句子—谈感受—说情景—感情读的方式去走,学生觉得太难,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我又降低了难度,只读句子。举手的时候三三两两,只有让学生去回答。我作为补充,整个课堂中,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老师补充的还是比较少的。虽然我一直在践行简简单单的教语文,可是课堂上还是呈现了学生面对简单问题时的不回答。

  回想起来,造成这样原因的是:

  1、《再见了 亲人》离我们学生的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对于时代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主要是我呈现的比较少,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2、越简单的语文,可能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考起来就可能有问题,可以从一个段落开始,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可能对于文字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3、课堂上缺乏对于学生积极发言的督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我觉得对于我们班学生应该设计一个表,记录每一节课的发言次数,每周一总结,好的进行适当的奖励。

  在*段的课堂上,我想实现的语文角度上在语文课上实现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学生上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上呈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争论和辩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4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

  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

  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

  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惯

  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5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课堂围绕课文题目设计了一些列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们围绕亲人,感悟亲情。主要侧重学*第一段,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主要通过“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来讲述,再从志愿军为大娘做的事情具体感受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亲情”,从而感悟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掌握本段的学法,用于二三两段的学*,学以致用。本堂课的设计流程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自然的上完了。

  但是由于这堂课没有磨过,所以自我感觉不够流畅,问题多多,课堂有点拖堂,虽然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效果也不怎么好。像这样情感浓厚的文章必须让学生们尽情地读和感悟中才能有所体。所以课堂上要学生们能根据老师引导多读多讲,但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上课的风格问题,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启发朗读太少,效果自然就不是很好。

  其次,虽然是高端学生,字词也是基础,字词没有掌握,课文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本堂课字词教学只是注重教,但是教的效果怎么样还要通过检测才能发现,作为第一课时,这是一点小失误。

  最后,小练笔环节,由于老师写作指导没有明确的方法,造成学生的练笔有点空洞,不够具体,小练笔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再者由于时间的限制,点评也是能草草结束,这也是引起我警惕的地方,在学生不知道怎么写,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相同段落的同学就*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拼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拼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的爱子毛**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课后反思】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五、六、自然段。

  2、重点学*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转弦定曲

  1、看到了这段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2、教师小结。

  3、出示课题 并读题:再见了,亲人。

  二、弹拨抒情

  1、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检查交流生字词:

  ⑴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⑵ 知道这两个多音字吗?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地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 交流:现在你把自己读懂地概括地介绍给大家。指名说。

  ⑵ 教师小结。

  3、过渡语:现在就要分别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指名说。(伤心 悲痛 舍不得。)

  三、含咀悟情

  1、请大家细细地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

  指名说。

  2、你又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读出深情的?(用你*惯的朗读方法读一读。)

  ⑴ 先同桌交流体会。

  ⑵ 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撞击情感

  1、送打糕,昏倒路旁:

  ⑴ 抓重点词体会大娘的深情:

  交流: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就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板书:

  顶着 冒着 穿过 送到

  ⑵ 激qing朗读──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会忘记?”

  2、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⑴ 抓重点词体会(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小孙孙。)学生板书:

  丢下 背进

  ⑵ 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了。

  板书:

  丢下 背进

  ⑶ 情境想象写话:

  当志愿军战士得知自己的生命是大娘用小孙孙的生命换来的时候,他们说些什么?请您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交流,指名说。

  ⑷ 激qing引读──这是多么厚重的情谊哪!

  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齐读。

  五、反复吟读,抒**感

  1、想象再现如泣如诉的分别场面,指名说。

  2、感情朗读和大娘告别的话,指名读。

  3、齐读告别语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读1-3段,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回忆了哪些事情?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 )”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学*感悟,体会写法

  1.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

  2.小组练*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读一读第2、3自然段。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5.小结:本文情感丰富,作者在抒写离别之情的时候,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四)精品细读,推敲积累

  1.学生与文本对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的“代价”是指什么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5.渲染气氛:八年的朝夕相处,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娘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验?(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为了救助伤员,她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体验?(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有了这样的体验,你想怎样来读?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8.学*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背诵。

  教学过程

  课前预*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洒满献血”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背诵!

  xx。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再见了,亲人范文五份

  再见了,亲人 1

  志愿军战士们,快回到你们的祖国吧!八年来,你们为了保卫我们的故乡,不知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记得你们当中有位名叫邱少云的好同志,那次伏击战,你们都趴在草丛中,他也不例外,可敌人的***却意外的投进了他趴着的草丛,他的衣服上也着了火。刚开始,他只要一翻身,火就会扑灭。可敌人在高山上,他如果挪动一下身体,就会暴露目标。因此,邱少云同志任凭烈火灼烧他的身躯也一动不动,最后部队没有暴露,可这位英勇而年轻的战士却牺牲了。当时邱少云的故事不仅激励了部队拿下了伏击战,还让我们大大小小的村民为他热泪盈眶。你们说,这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我还记得,你们还有位战士,可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大名,他就已经前往了去天堂的路。那次,他正帮我洗衣服,敌人的轰炸机来了,他二话不说就把我背向了防空洞,我正要感谢这位小伙子时,他却说:“大嫂,我先去抢救其他人,待会儿再来看您。”我焦急的等待着,可没多久,只见一个担架上,躺着刚才的小伙子,可他不再容光焕发,而是血肉模糊。又有谁知道,半小时前,他还与我一起在溪边洗着衣服,想到这里,我的心如千万根钢针扎着似的,好一阵绞痛。你们说,这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谊,我们怎敢忘怀?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伟大的战士们!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们英俊的面庞。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不分离!

  再见了,亲人 2

  志愿军叔叔,请您快上火车吧!您已经八年没有回家了,您是多么盼望回家的这一天啊!快上火车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会把您这位中国志愿军叔叔忘怀?不,一辈子都不会。八年来,你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牺牲,让我们终于过上了宁静而又安逸的生活。记得那一回,您正在帐篷里给我讲您童年生活的故事,您给我讲那么投入,我听得那么起劲,情报员快速跑了进来,大声喊:“快撤啊!敌机来啦!快,快进防空洞!”您背起奶奶,抱着我,把大家带入防空洞,接着,您对我说:“小金花,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奶奶,还有大家。

  你在这里等着叔叔,叔叔一会就回来。”我焦急地等待着您,过了几个小时,另几位叔叔把您搀扶了进来,我看到您脸上蜡黄蜡黄的,左腿流着鲜血,我顿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您却若无其事地说:“小金花,别哭了,叔叔没事。”想想几个小时前,您还英俊威武、气宇轩昂,刚才还利手利脚地帮奶奶挑了几桶水,而现在,您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房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我怎么会不哭呢?是您,为了我们的和*,失去了双腿,付出了如此高的代价,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今天,与朝鲜人民分别的今天,您却落泪了。

  再见了,志愿军叔叔!再见了,亲人!

  您快上火车吧,赶快回去和你的家人团聚吧!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 3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与敌人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战争。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供应困难。战士们空着肚子坚持了三天三夜的战争,有的已经面容苍白,双手无力,早已饿的前胸贴后背了,但是他们的眼神还是那么坚强,此时,不管有多么饥饿,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概念:坚持到最后,抗美援朝,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大娘得知消息后,非常担心战士们会支持不住,所以召唤村里的所有妇女做一些打糕送去给战士们吃。打糕做好了,大娘带领着村里的妇女顶着打糕为战士们送去。她们走过崎岖的山路,冒着炮火,冒着生命危险走到了阵地。有一位战士发现了大娘,向大娘招了招手,呼喊一声:“大娘,我们在这儿呢!”大娘见了急忙走来,战士们见了都非常惊讶。一位老班长说:“大娘,您怎么来了?您的年纪这么大了,这里又是如此危险,您怎么能到阵地来呢!这可是打仗的地方啊,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我当然知道。可是,当我听说你们在战场上没有粮食坚持了打仗三天三夜时,我不得不为你们送粮食,你们一定很饿很累吧!所以我们做了一些打糕送来给你们吃,充充饥。”大娘心疼的说,战士们听了,都流下了眼泪,被大娘感动了。

  志愿军让大娘赶快回家,并告诉她以后不要再来战场了,是非常危险的。于是,大娘和村里的妇女们赶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大娘的头有点晕,走路摇摇晃晃,有些支持不住了,勉强走了一段路,实在走不动了,便昏倒在路旁。大家把她送回了家。当她醒来,仗已经打完了,战士们取得了胜利,战士们对她说:“没有您的‘雪中送炭’,就没有今天的胜利。”

  再见了,亲人 4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叔叔回去吧!你们马上就可以回到离别已久的故乡。为什么要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们这些志愿军叔叔忘记?不,永远不会。八年来,你为我们击退了多少敌人。

记得有一天,*安南道成川郡十里风雪,气温降低零下2摄氏度以下。崔莹在栋邵河上滑冰,不慎掉进2、7米深的冰窟窿。刚刚训练回来的`罗胜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纵身跳进冰洞,在刺骨的冰雪中,罗胜教一连两次沉入水里,摸到崔莹,机场用力把她拖出水面,但因四周冰层太薄,无法爬上去。罗胜教,第三次下水摸到崔莹,使出最后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崔莹得救了,可罗胜教在也没有出来。

侦探兵老王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偷偷溜进他们的军营里,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险些丧命。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志愿军叔叔。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志愿军叔叔,让他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 5

再见了,亲人

一、 看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  è hào  shū cài  zhēn chá yuán  xuè pō

(  ) (  ) (   ) (     )  (  )

二、 组词:

偷( ) 嫂( ) 付( ) 侦( )

愉( ) 瘦( ) 府( ) 贞( )

暂( ) 蔬( ) 硝( ) 阻( )

崭( ) 疏( ) 消( ) 组( )

三、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暂时(zàn zhàn) 血泊(pō bō) 友谊(yí yì)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近义词:情谊( ) 看守( ) 刚强( )

反义词:噩耗( ) 暂时( ) 付出( )

五、填空:

1.《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

2.课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依依惜别情景的描述,赞扬了__________人民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友谊。

六、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这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我留恋?

七、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分别填在横线上。

愉快 凝神 思考 慈祥 愤怒 羞愧

朗诵 厌恶 悠然 惊喜 喜欢 报告

表示动作的

表示心情的

表示神情的

八、结合句子内容,给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入( )里。

谢:①表示感谢。②表示道歉或认错。③辞去、拒绝。④凋落、衰退。

(1)这种花已经谢了。( )

(2)谢谢你替我买了电影票。( )

(3)施工现场谢绝参观。( )

九、修改病句:

1.老师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帮助学*差的同学。

2.小青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幼稚可笑的深奥的问题。

十、为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他除了爱看水浒传 三国演义 等文学书外还爱看 科学画报 科学故事等科普读物

2.看了白求恩 这部电影 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十一、阅读:

在火车上

假期,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到吉林去看望爷爷奶奶。刚上火车,有一位叔叔带着两个小女孩,对我爸爸说:“请您帮助照顾一下,她俩的爸爸在吉林接站。”随后又嘱咐那俩女孩:“你们要听这位叔叔的话啊!”

火车开动了,我拿出《儿童时代》、《中国儿童》给她俩看。弟弟怕她俩闷得慌,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故事,逗得两个小女孩哈哈直笑。

车厢里人很多,空气不好,突然小一点的女孩吐了起来。爸爸忙拿出手帕,给她擦嘴,弟弟端过白开水,我寻找墩布擦地。爸爸又从列车员那里找来两片药,给小女孩服下去。过一会儿,小女孩不吐了,苍白的脸色也红润起来了。火车向前奔驰着,跨过大桥,穿过山洞,离吉林越来越*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火车进了吉林站,人们按着顺序走出了车厢。爸爸带着我们和两个小女孩下了车,刚到出站口,一位大个子叔叔就迎了上来,两个小女孩高兴地叫:“爸爸,爸爸!”这位叔叔握着爸爸的手连声感谢。爸爸却说:“谢什么,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1. 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照顾——( )嘱咐——( ) 次序——( )

2. 给短文分段,在段首用“△”标出。

3. 写出第二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    è hào   shū cài

( 暂 时) ( 噩 耗) ( 蔬 菜 )

zhēn chá yuán  xuè pō

( 侦 察 员 ) (血泊 )

二、组词:

偷(偷窃) 嫂(大嫂) 付(付出) 侦(侦察)

愉(愉快) 瘦(瘦弱) 府(**) 贞(坚贞)

暂(暂时) 蔬(蔬菜) 硝(硝烟) 阻(阻击)

崭(崭新) 疏(疏通) 消(消灭) 组(组织)

三、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暂时(zàn√ zhàn) 血泊(pō√ bō) 友谊(yí yì√)

四、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近义词:情谊(友谊) 看守(看护) 刚强(坚强)

反义词:噩耗(喜讯) 暂时(永久) 付出(索取)

五、 填空:

1.《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魏巍

2.课文通过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情景的描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六、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2.这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我留恋?

这美丽的景色真能使我留恋。

七、 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分别填在横线上。

愉快 凝神 思考 慈祥 愤怒 羞愧

朗诵 厌恶 悠然 惊喜 喜欢 报告

表示动作的:朗诵 思考 报告

表示心情的:愉快 厌恶 惊喜 愤怒 羞愧 喜欢

表示神情的:凝神 悠然 慈祥

八、 结合句子内容,给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入()里。

谢:①表示感谢。②表示道歉或认错。③辞去、拒绝。④凋落、衰退。

(1)这种花已经谢了。(④)

(2)谢谢你替我买了电影票。(①)

(3)施工现场谢绝参观。(③)

九、 修改病句:(略)

十、 为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他除了爱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书外,还爱看《科学画报》《科学故事》等科普读物。

2.看了《白求恩》这部电影,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十一、 阅读:

                    在火车上

△假期,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到吉林去看望爷爷奶奶。刚上火车,有一位叔叔带着两个小女孩,对我爸爸说:“请您帮助照顾一下,她俩的爸爸在吉林接站。”随后又嘱咐那俩女孩:“你们要听这位叔叔的话啊!”

△火车开动了,我拿出《儿童时代》、《中国儿童》给她俩看。弟弟怕她俩闷得慌,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故事,逗得两个小女孩哈哈直笑。

车厢里人很多,空气不好,突然小一点的女孩吐了起来。爸爸忙拿出手帕,给她擦嘴,弟弟端过白开水,我寻找墩布擦地。爸爸又从列车员那里找来两片药,给小女孩服下去。过一会儿,小女孩不吐了,苍白的脸色也红润起来了。火车向前奔驰着,跨过大桥,穿过山洞,离吉林越来越*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火车进了吉林站,人们按着顺序走出了车厢。爸爸带着我们和两个小女孩下了车,刚到出站口,一位大个子叔叔就迎了上来,两个小女孩高兴地叫:“爸爸,爸爸!”这位叔叔握着爸爸的手连声感谢。爸爸却说:“谢什么,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1.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照顾——(照料) 嘱咐——(叮嘱)次序——(秩序)

2.给短文分段,在段首用“△”标出。

3.写出第二段段意。

答:写在火车上,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小女孩。

4.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短文写假期,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看望爷爷奶奶。在去吉林的火车上,我们一家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无人陪伴的小女孩。

5.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短文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实用五篇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1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描述了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了朝鲜,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志愿军与大娘话别,特别令我感动,大娘是一位年过60岁的老奶奶,她曾经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也很虚弱,能支持得住吗?有一次志愿军被敌人挡住了去路,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好几天没有吃饭喝水的志愿军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大娘便与全村妇妇为志愿军送去打糕,没想到老奶奶在回来的途中昏倒在了路旁,读到这里我真为老奶奶担心啊!老奶奶却又做出了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位伤员在老奶奶家养伤,敌机来了,老奶奶顾不得照顾小孙子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老奶奶再回来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了,老奶奶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朝鲜这片土地啊!人们为你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让人怎能忘怀?中朝军民,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2

  我读了《再见了,亲人》,里面的人物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他们不惜一切来报护志愿军,志愿军看他们这样报护我们,都被感动了。

  小金花他很坚强,她和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她妈妈拉着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并没有哭,太厉害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失去了最亲的妈妈,不像别人,哭得半死半活,他刚强,不软弱。可她和志愿军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哭了。小金花和我们比一比,她比我们刚强多了。我们有一些同学动不动就哭,看,小金花她没有我们这样子软弱。然而,我?给别人撞一撞,给别打几下就哭。小金花没有了妈妈,比我们的伤痛深好几倍呀!可是,她有哭吗?没有!我们要学*一下小金花那样刚强的性格呀!不要当胆小鬼。

  大嫂,他不顾自己,知道志愿军们缺少蔬菜,就到后山挖野菜,前面的山头挖完就到前沿阵地挖。她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不怕敌人把自己炸死,而是去挖志愿军的粮食。不料,又有一颗炸弹落了下来,炸断了大嫂的双腿。他对志愿军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真是把志愿军侍如亲人。

  虽然,我没有他们那样坚强和勇敢,但我一定要学着他们的精神: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容易得让给别人。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3

  刚读了《再见了,亲人》的一文后,我的心如火一般激动。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朝鲜人民离别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在离别时所回想在朝鲜战争的几件事,这机件事让我更深的懂的了爱是无私的,是伟大,是令人无法忘记的。

  让我最感动的是阿妈妮冒着枪林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的事。

  那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因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志愿军们空着肚子和敌机拼了三天三夜,这时却是大娘你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给志愿军吃,读到这里,我的泪水感动得流下了。

  大娘啊!你不顾自己的身命危险,为了让战士们能吃到东西,你毫不犹豫地来到阵地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虽然志愿军不是你的亲人,但是,你与他们的关系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还亲的。真令我感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种种如此的现象。在公路上,一位小朋友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爷爷捡苹果。我也有如此的经历,那是暑假的一个晴朗的早上,我兴致勃勃的来到学校,因为我淘气、顽皮,骑着自行车,撞到了学校的宣传栏,宣传栏那时玻璃被撞碎了,碎片割伤了我的手,顿时,手上的鲜血直流,看到手上的血,当时学校没人,我害怕得跑到校外,一位小店里的好心人看到这情景,不顾自己店中的生意,快马加鞭地把我送进医院。

  幸好那时有这位好心人及早送我,要不然会更加严重,虽然这位叔叔是陌生的,但在我记忆中还是熟悉的,虽然这位叔叔不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却和我如亲人一样亲。而我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亲人”因为他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

  当我最后读完了《再见了,亲人》,我心中的火更激烈了,因为这团火在燃烧我心中的那颗爱的心,让这颗心永远都如火一样激烈,永远不会停息……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4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描述了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了朝鲜,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里面的大娘为了让志愿军吃好穿好不辞劳苦,真是一位善良的大娘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真是万里挑一,更不用说我了。在家里就是一个“小皇帝”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天天发号施令、自享自乐,想让我做点事简直痴心妄想。而这为大娘却能不顾自己,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更何况她还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呢。我羞愧得满脸通红,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向大娘看齐。否则在以后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还有,大娘在敌机来的时候仍旧临危不乱,他丢下自己的小孙孙竟然先把在她家修养的伤员背进了防空洞。我一下被大娘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震撼了。如果换成胆小如鼠的我在这种危在旦夕的时刻早就吓得魂飞破散了。抱着小孙孙早就逃到十万八千里远去了。更l没有什么闲工夫去管那个跟我素不相干的伤员了。但这位大娘却能办到。我很惊讶: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再鼓励着大娘这么做呢?虽然我现在搞不明白,但是我知道大娘有着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学*。

  朝鲜这片土地啊!人们为你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这比天还高,比海还深,让人怎能忘怀?中朝军民,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5

  夜深了,我仍在读“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读着读着我进入了梦乡,朦胧中我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远在朝鲜的小金花家,见到小金花便和她攀谈起来。

  大家都非常痛恨战争,渴望和*。小金花说:“战争使我失去了亲人。当听到妈妈为救志愿军战士而和敌人同归于尽时,我哭了整整一天。我爱我的妈妈。”说着说着小金花的眼角又闪起了泪花。见状,我连忙调整了话题,问起了小金花在学校的一些情况。

  一提到学校,小金花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愉快的笑容,她告诉我:“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关心我。每当天气变冷时,老师就会提醒我多穿些衣服,还亲手为我做了棉衣;

  同学们也同样关心我。有一次,在运动会上我摔伤了腿,落下了许多课程,班里的同学主动到我家帮我补课。这些都让我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同龄人在一起,当然爱谈自己的理想。小金花说:“我的理想是好好学*,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出力,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受欺负。”听后,我非常敬佩。

  当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小金花家时,耳边又响起了朝鲜民歌《捣米谣》。

  “啊哟,好痛!”是书砸到头了,原来是一场美梦。假如梦是真的,那该多好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