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莫高窟》教学反思1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2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莫高窟》教学反思3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在本堂课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嗯,那种心境一定比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远眺更开阔吧!”“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哦?是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呢?”“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嗯!是啊,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如此的伟大和充满智慧!那就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4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深入学*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5

  1、体现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精读细品,自读自悟,自我评价。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将朗读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引读、范读……旨在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欣赏感悟到莫高窟的美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其次,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读完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有代表性的发言老师非常肯定,并要求学生重新进行朗读,马上巩固。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4、读写结合,详略得当。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重点段落(2、3自然段)学*体会,在学*过程中体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有所收获。

  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

  多媒体有声有色、生动形象、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茂,超越时空限制,交互性好,将教学内容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过程,对调动学生学*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加速新概念的形成,增大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补充文字材料和实验操作无法传递的空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看完后,个个啧啧赞叹,很快就理解了宏伟瑰丽的含义。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学*这一篇课文前,让学生去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莫高窟》教学反思2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方式,把自主学*、合作学*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方式和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出来,为多元化的学*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或通过小组学*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的*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要求和任务:1、学*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学生通过自主学*,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的诱导者、学*的引导者、学*的指导者、学*的辅助者、学*的合作者、学*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内容、学*方式、学*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中,与他们共同学*、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方法和*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能力,笔者设计了学*导航、学*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莫高窟》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4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5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深入学*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7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三、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8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经洞,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很值得细细品读。特别是一些排比句把彩塑和壁画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光是品读语言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莫高窟的世界,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彩塑、壁画(飞天)的图片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内容丰富,欣赏性很强。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多媒体的呈现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宏伟瑰丽、精妙绝伦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丰富了想象力。

  欠缺之处:课堂上学生缺乏思考,在让学生模仿说话的时候,似乎美妙的词语都让文章的作者给说尽了,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美感。

《莫高窟》教学反思9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进风景名胜”中的一篇文章,体裁说明文。作者通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架构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并且在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时,结构也大致相似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点面结合写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并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利于学生诵读。因此本文无疑是学生学*列提纲和背诵积累最好的范本。

  我班学生给课文分段已初步掌握,也曾初步拟写过提纲,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写了提纲,但依然主题模糊,重点不突出。所以如何列提纲,如何根据文题确定文章的主旨?如何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材?如何安排选材的顺序?如何写三级提纲?这些我都希望能借助这篇课例,让学生领会。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一课时时,设计了两个目标第一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一个多音字。第二个目标是以本文为例学*列提纲。这两个目标一个指向夯实基础,一个指向学会表达。

  因课前已布置预*,和搜集资料,所以第一个目标我就在检查预*情况中完成。这一环节原先设计了四个小环节:1、辨字组词,2、教写“腐”和“尊”3、学*一个多音字“佛”

  4、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认读,归类理解。并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造句。这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其中的“辨字组词”应该说学生不仅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还回顾和拓展学时了和本课生字同音或相*的汉字,可谓“一石二鸟”。四字词语的归类理解也达到了理解、使用并拓展积累的双重目的。但在课堂上我忽然想到布置搜集资料的这项环节没有检查,于是我又临时加入了“抢答”这个环节,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搜集“莫高窟”的资料,另外还想考察一下孩子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然后让他们再对照作者所写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夯实基础这一目标虽是本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可是我对这部分的时间没有掌控好,耗时17分钟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今后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孰重孰轻要掂量清楚。

  第二个目标学*列提纲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列出本文提纲。二是迁移运用学*列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时,我采用的是一贯使用的方法由题入手,质疑课题,带着问题找答案。意在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惯,学会给文章拟题。

  给文章分段,应该不是难点,学生很快分好,我便指名学生汇报,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句虽然在文章最后出现,但是,是先有文章的主旨呢还是先有文章材料的安排?通过思考,学生给出答案:用该在材料安排之前。我顺水推舟便把文章的主旨写在文题的下面,告诉学生,当你决定要写什么题目后,你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你的写作目的。这就如在赛场上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的写作目标确定好后,再紧紧围绕目标选取材料,然后思考哪个材料详写,那个材料后写。最后还要思考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写,这扬一篇文章的二级提纲就列好了。

  反思这一环节,虽然完成了事先安排的内容,但却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又有点牵强附会。但最失败的一个环节,还是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由于前面时间耗时过多,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练写就没时间展示了,只能草草收场。

  虽然说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但是这个缺憾影射的却是*时课堂上的致命缺点——没有时间观念。

  走进课堂,你要教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方能减少缺憾。记住!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学*这一篇课文前,让学生去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莫高窟》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预*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在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图片文字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课文重点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动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节、段、全文)大意,是历次考试学生们失分较多的项目,学生归纳不到位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其概括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概括方法:

  1、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2、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当然,这两种方法应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如,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进行第二步。这样既巩固了第一种学法,又适当提高了要求,渗透了第二种学法。以后在归纳段意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训练扎实、到位、有效。

  (二)、训练学生使用标点能力

  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学生并不是很难,按理说能得心应手。但历次加标点测试也是失分较多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此方面的教学。这篇课文则是(排比句)加标点的最佳教材。如区别:

  l有……,有……,还有……。

  l“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l“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为什么有的加“逗号”而有的则加“分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式加标点的不同处,加逗号的是不同类别的,而加分号的是同类的几个方面(如同是飞天的不同姿态),句与句的关系是并列的,使学生从中领会了逗号与分号不相同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具体地描写出来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书写感受发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莫高窟》教学反思3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4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5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深入学*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7

  《莫高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想象、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抓住“492”这一数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从“悬崖绝壁”一词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处,还想象到古代劳动人民为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艰辛,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从“四周布满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处茫茫的戈壁大漠。学生对“蜂窝似的”体悟不出什么,我就利用媒体,一出示蜂窝,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蜂窝似的是说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抛出“现在,你知道莫高窟这一名称的来历了吗?”学生争相发言,答案非常正确:“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绝壁上,故称其为莫高窟。”最后,请学生找出总起句来概括出段意。

《莫高窟》教学反思8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三、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9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进风景名胜”中的一篇文章,体裁说明文。作者通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架构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并且在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时,结构也大致相似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点面结合写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并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利于学生诵读。因此本文无疑是学生学*列提纲和背诵积累最好的范本。

  我班学生给课文分段已初步掌握,也曾初步拟写过提纲,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写了提纲,但依然主题模糊,重点不突出。所以如何列提纲,如何根据文题确定文章的主旨?如何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材?如何安排选材的顺序?如何写三级提纲?这些我都希望能借助这篇课例,让学生领会。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一课时时,设计了两个目标第一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一个多音字。第二个目标是以本文为例学*列提纲。这两个目标一个指向夯实基础,一个指向学会表达。

  因课前已布置预*,和搜集资料,所以第一个目标我就在检查预*情况中完成。这一环节原先设计了四个小环节:1、辨字组词,2、教写“腐”和“尊”3、学*一个多音字“佛”

  4、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认读,归类理解。并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造句。这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其中的“辨字组词”应该说学生不仅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还回顾和拓展学时了和本课生字同音或相*的汉字,可谓“一石二鸟”。四字词语的归类理解也达到了理解、使用并拓展积累的双重目的。但在课堂上我忽然想到布置搜集资料的这项环节没有检查,于是我又临时加入了“抢答”这个环节,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搜集“莫高窟”的资料,另外还想考察一下孩子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然后让他们再对照作者所写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夯实基础这一目标虽是本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可是我对这部分的时间没有掌控好,耗时17分钟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今后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孰重孰轻要掂量清楚。

  第二个目标学*列提纲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列出本文提纲。二是迁移运用学*列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时,我采用的是一贯使用的方法由题入手,质疑课题,带着问题找答案。意在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惯,学会给文章拟题。

  给文章分段,应该不是难点,学生很快分好,我便指名学生汇报,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句虽然在文章最后出现,但是,是先有文章的主旨呢还是先有文章材料的安排?通过思考,学生给出答案:用该在材料安排之前。我顺水推舟便把文章的主旨写在文题的下面,告诉学生,当你决定要写什么题目后,你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你的写作目的。这就如在赛场上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的写作目标确定好后,再紧紧围绕目标选取材料,然后思考哪个材料详写,那个材料后写。最后还要思考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写,这扬一篇文章的二级提纲就列好了。

  反思这一环节,虽然完成了事先安排的内容,但却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又有点牵强附会。但最失败的一个环节,还是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由于前面时间耗时过多,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练写就没时间展示了,只能草草收场。

  虽然说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但是这个缺憾影射的却是*时课堂上的致命缺点——没有时间观念。

  走进课堂,你要教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方能减少缺憾。记住!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学*这一篇课文前,让学生去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莫高窟》教学反思2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方式,把自主学*、合作学*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方式和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出来,为多元化的学*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或通过小组学*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的*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要求和任务:1、学*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学生通过自主学*,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的诱导者、学*的引导者、学*的指导者、学*的辅助者、学*的合作者、学*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内容、学*方式、学*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中,与他们共同学*、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方法和*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能力,笔者设计了学*导航、学*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莫高窟》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4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5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深入学*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7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三、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8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经洞,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很值得细细品读。特别是一些排比句把彩塑和壁画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光是品读语言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莫高窟的世界,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彩塑、壁画(飞天)的图片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内容丰富,欣赏性很强。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多媒体的呈现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宏伟瑰丽、精妙绝伦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丰富了想象力。

  欠缺之处:课堂上学生缺乏思考,在让学生模仿说话的时候,似乎美妙的词语都让文章的作者给说尽了,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美感。

《莫高窟》教学反思9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进风景名胜”中的一篇文章,体裁说明文。作者通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架构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并且在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时,结构也大致相似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点面结合写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并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利于学生诵读。因此本文无疑是学生学*列提纲和背诵积累最好的范本。

  我班学生给课文分段已初步掌握,也曾初步拟写过提纲,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写了提纲,但依然主题模糊,重点不突出。所以如何列提纲,如何根据文题确定文章的主旨?如何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材?如何安排选材的顺序?如何写三级提纲?这些我都希望能借助这篇课例,让学生领会。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一课时时,设计了两个目标第一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一个多音字。第二个目标是以本文为例学*列提纲。这两个目标一个指向夯实基础,一个指向学会表达。

  因课前已布置预*,和搜集资料,所以第一个目标我就在检查预*情况中完成。这一环节原先设计了四个小环节:1、辨字组词,2、教写“腐”和“尊”3、学*一个多音字“佛”

  4、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认读,归类理解。并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造句。这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其中的“辨字组词”应该说学生不仅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还回顾和拓展学时了和本课生字同音或相*的汉字,可谓“一石二鸟”。四字词语的归类理解也达到了理解、使用并拓展积累的双重目的。但在课堂上我忽然想到布置搜集资料的这项环节没有检查,于是我又临时加入了“抢答”这个环节,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搜集“莫高窟”的资料,另外还想考察一下孩子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然后让他们再对照作者所写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夯实基础这一目标虽是本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可是我对这部分的时间没有掌控好,耗时17分钟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今后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孰重孰轻要掂量清楚。

  第二个目标学*列提纲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列出本文提纲。二是迁移运用学*列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时,我采用的是一贯使用的方法由题入手,质疑课题,带着问题找答案。意在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惯,学会给文章拟题。

  给文章分段,应该不是难点,学生很快分好,我便指名学生汇报,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句虽然在文章最后出现,但是,是先有文章的主旨呢还是先有文章材料的安排?通过思考,学生给出答案:用该在材料安排之前。我顺水推舟便把文章的主旨写在文题的下面,告诉学生,当你决定要写什么题目后,你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你的写作目的。这就如在赛场上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的写作目标确定好后,再紧紧围绕目标选取材料,然后思考哪个材料详写,那个材料后写。最后还要思考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写,这扬一篇文章的二级提纲就列好了。

  反思这一环节,虽然完成了事先安排的内容,但却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又有点牵强附会。但最失败的一个环节,还是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由于前面时间耗时过多,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练写就没时间展示了,只能草草收场。

  虽然说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但是这个缺憾影射的却是*时课堂上的致命缺点——没有时间观念。

  走进课堂,你要教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方能减少缺憾。记住!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莫高窟》教案 (菁华9篇)

《莫高窟》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同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同学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俺国古代)绚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同学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同学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同学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同学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同学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google.com)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同学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俺国古代绚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同学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同学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同学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沛调动每个同学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发明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同学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同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同学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同学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同学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俺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同学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同学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俺们就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绚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莫高窟充溢了神秘感,它绚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俺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同学学*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同学良好的读书*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同学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协助同学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观赏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俺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第2自然段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考虑: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同学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同学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同学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同学自身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同学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在同学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同学图文对照,协助同学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干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同学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养成合作学*的*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同学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第4自然段

  (1)同学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同学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同学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发明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绚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同学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俺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绚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俺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俺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同学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同学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规范》强调: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同学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同学学*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同学与文本对话,是俺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俺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得到充沛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让同学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俺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同学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同学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同学的情感积累,让同学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同学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同学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同学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沛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同学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同学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同学“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同学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莫高窟》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图片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件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为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名窟:甘肃的东方塑像馆、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其中要数敦煌莫高窟最有名气了,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艺术明珠”也叫“千佛洞”。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多媒体出示莫高窟的全貌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词卡片让学生读。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课文是怎样来写这些文物的呢?

  2、学*第一自然段。(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2)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3、学*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读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多媒体出示“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出示各种彩塑的图片让学生当游客赞叹这些彩塑.)

  (4)指导朗读。

  (5)指导背诵。

  4、学*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学第3自然段.

  (2)朗读体会,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各种“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强调“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并用这样的句式练*说话。)

  (4)引导朗读。(可让学生配上各种动作进行朗读。)

  5、学*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

  5、学*课文第五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四、课外延伸,构建联系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一颗明珠

  莫高窟彩塑劳动人名的智慧结晶

  壁画

  藏经洞

《莫高窟》教案3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2《敦煌莫高窟》。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敦煌莫高窟》。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主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老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2.告诉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的网站。

  2《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教案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考一考大家。请问: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三大石窟中最负盛名的是敦煌的莫高窟,它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是我国当代最有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不少外国友人,为了一睹它的风采,不远万里,来到。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了解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11课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轻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序号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老师发现有不少的小朋友遇到了生字拦路虎,你们有什么好处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呢?“问、查、拼……”

  3、下面请大家选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认识这些生字。要求读准读通。

  4、评议,随机正音。

  5、游戏检查识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4、交流。

  四、练*写字:

  学写“创、佛、楼、捕、割、衫、仿”。

  1、 自主观察这6个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 再仔细观察这6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3、 全班交流。

  4、 实践作业: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查找一些有关莫高窟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轻声读文,标画自然段序号,解决不认识的字。

  开火车巩固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四不”(不可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误一字)

  2、读给同桌听、互评

  3、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指名说一说。

  仔细观察,说一说你要提醒同学们在写字时该注意的事宜。

  练*写字,写字比赛。要求写正确、写美观,注意写钢笔字的要求。

  5、 同桌互评。

  6、 小老师范写。

  板书设计:

  10 莫高窟

  问、 查 、猜……

  读通 读准 读懂

  横* 竖直 方正

《莫高窟》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其特点。

  教学难点:

  背诵指定片段。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文录音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层次,概括段意。

  3、学*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省敦煌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2、谈谈文中描写了莫高窟的什么文物(景观)?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错随纠。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看看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讲了什么?

  2、自行分段,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概括段意。

  四、学*生字。

  1、自学生字,比赛记忆速度。

  2、交流记忆方法,统计记忆数量,评选“记忆大王”。

  3、指名默写生字新词。

  评议(检查预*效果)

  4、练*美观写生字。

  五、作业布置。

《莫高窟》教案6

  教材简析:

  这是教科版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课文,我自己制作了PPT,尝试用多媒体技术来执教,因为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飞天一段的描写,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自主学*课文,通过逐步的指导,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宝库:

  我们已从高大坚固、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领略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再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的神奇与美丽。(播放录像)

  从短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从莫高窟的地理和外观上感知了她的神奇和美丽,现在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揭秘宝库: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以领读方式检查

  2.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莫高窟?

  三、欣赏艺术,走进宝库:

  师:你想先到哪参观呢?

  (一)欣赏彩塑,体会魅力。

  师:边读边画出描写了彩塑特点的词。

  师:文中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请找到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彩塑吗?

  问:假如你就是游客之一,你会怎样称赞?

  过渡:在欣赏这一尊尊彩塑,感受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请带着各自的心情,再来感受彩塑的魅力吧。

  (二)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师:用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彩塑?(精妙绝伦)除此之外莫高窟里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问:请找出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哪里?为什么放在这?(过渡句:承上启下)

  师:从哪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的?

  1、宏伟

  2、瑰丽

  3、想象还有什么样的飞天?进行语言训练。

  4、师生共同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出示图片,填空形式伴着音乐读。

  过渡: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令我们心旷神怡,然而有一个地方我们无法不去提起,它是我们每个*人无法抹去的伤痛。

  (三)去藏经洞,激**感。

  师:自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出示投影片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敦煌的*况与敦煌恢弘的艺术成就,激**绪,结合文中语句指导读悟)

  师:读了投影片上的话,你作何感想?

  师:让我们带着对曾拥有文物的自豪,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失去文物的惋惜齐读这段。

  四、感情升华,总结课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坡坏,但他仍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仍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称它是什么?称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是什么?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有着巨大的力量,为我们、为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宝贵遗产,让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又当如何呢?

  提示:同学们要努力学*,建设强大的祖国。无愧先人,无悔后人。

  五、布置作业,巩固重点:

  1、用有有还有造句

  2、写一写学了《莫高窟》后的读后感。

  板书:

  彩塑

  精妙绝伦

  莫高窟

  壁画

  宏伟瑰丽

  艺术宝库

  藏经洞

  文物众多

《莫高窟》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9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莫高窟的特点。学生自主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莫高窟超建筑和绘画艺术的了解。

  3、通过朗读感悟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的神奇瑰丽,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把握莫高窟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特点,激发对祖国悠久文明的敬仰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莫高窟的一些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考一考大家,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分别是什么?

  2、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敦煌的莫高窟,你们想不想去了解欣赏这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呢?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读识记生字“莫、窟”。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和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遇到生字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问、查、拼……

  3、出示生字,自主选择不认识的字来记忆。

  4、评议,正音。

  5、猜字游戏,检查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不加一字,不减一字,不倒一字,不误一字”。

  2、同桌合作学*,互相检查。

  3、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四、练*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认真观察并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2、重点指导“尊、亭、衫”等字。

  3、练*写字,要求正确、美观,注意写钢笔字的要求。

  4、让学生上台范写。

  五、课堂小结:

  你对莫高窟有什么样的印象呢?究竟莫高窟的建筑和绘画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图片等资料。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开火车复*生字。

  2、9个小组进行比赛,认读本课生字,计算时间。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快速读课文,想想:哪些自然段描绘了这些精美的塑像和壁画?

  2、三、四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最生动?哪些词用得好?找出来。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

  4、出示相关图片,欣赏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5、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展示自己的搜集的莫高窟的资料和图片。

  互相介绍交流。

  2、学*了课文,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四、语文实践活动:

  1、任选一题:

  ①为莫高窟设计一两句广告语。

  ②设计一段导游词来介绍莫高窟。

  六、作业设计:

  1、贴收集到的资料。

  2、了解我国其他的文化古迹。办一期手抄报

《莫高窟》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一、学*《莫高窟》的准备过程

  1、预*课文,搜集与学*、生活相关的资料。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

  [为了解决与学*、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初步学*查找资料的方法。]

  2、讨论、交流。简述预*、自学课文情况,运用资料介绍莫高窟,谈谈作者对莫高窟的感受。

  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

  [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

  (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

  (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

  [建立在教学中师生*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3、导游乙介绍彩塑。

  (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对照画面并模仿姿势。

  (2)请游人读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从而帮助理解神态各异。

  (3)彩塑惟妙惟肖引得游人啧啧赞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游人说说。

  (4)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体会彩塑鲜明的特点。

  (5)老年游人联系看到过的雕塑和莫高窟彩塑作比较,感受有什么不同。

  (6)由神态各异展开联想,加深情感体验。

  4.导游丙介绍壁画。

  (1)显示电脑扫描的壁画。

  (2)导游丙请游人观察壁画,再看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飞天的美景。

  (5)激发游人的情感,把描写壁画的第3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藏经洞。

  (1)介绍藏经洞经书的多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2)请少年儿童游人表演强盗掠夺、破坏经书的动作、神态。

  (3)投影句子品读,读出自豪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莫高窟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多角度加强体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资源,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作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6、总导游主持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游人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小组朗读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1、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

  2、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

  3、小组汇报。

  4、评议小结。

  [尊重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总评:《莫高窟》一课教学设计注意体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本质的定位上,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学*的个性化行为。

  2、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营造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综合性活动氛围,使学*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乐干尝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3、学生以导游、游人、不同年龄游人群体出现,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质疑问答、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学*,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必将提高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因此,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情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课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激活学*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教学要求:

  (一)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语文知识目标:

  1、字: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佛”的读音。

  2、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句:能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或几句话。

  4、段: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5、篇:让学生了解课文以“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文章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后指出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的意义。

  (三)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知道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并练*在写作上加以运用。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划点评,查寻资料,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资料和网上阅读的能力。

  设计特色:利用多媒体,把莫高窟的情况、情景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理解、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里面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板书:精妙绝伦的彩塑

  宏伟瑰丽的壁画

  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你们想亲眼去看一看吗?(想)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同学们点击洞窟。(学生看录相,配有解说)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欣赏课文第2、3自然段

  1、交流:同学们,你们在网上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那么,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自由回答,如:精妙绝伦、惟妙惟肖、宏伟瑰丽……)

  2、同学们,看到这么好的景物,你想不想介绍给大家呢?(想)有一位叔叔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叔叔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谁愿意代表这位叔叔向大家介绍?(指名三人分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3、同学们,听了介绍后,你觉得叔叔哪一段介绍得特别好?

  答案一:彩塑

  (1)你为什么会觉得彩塑这一段介绍得特别好?

  (2)(学生一边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一边出示批注。如: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真多啊)。这些彩塑个性鲜明(各个塑像各不相同),神态各异,(神态也多种多样)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多么慈祥和蔼,多么亲切),有威风凛凛的天王(真的很神气),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真是力大无穷,确实神勇)。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好大呀,师:16米,你们知道有多长吗?你看,多么大呀!),他侧身卧着,眼睛微(这字用得好,非常传神)闭,神态安详(出示画面)。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确实非常逼真地写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彩塑)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出示相应的批注和画面,并适当表扬学生,如:你说得真好;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你真会评价等)

  师小结:这些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呀!其艺术造诣之精深、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那我们能不能学着叔叔的样子也来介绍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呢?试试看。(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课文中除了这一段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也不错呢?

  请大家读读课文,划划词语,看看画面,谈谈感受,写写批注,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答案二:壁画

  (1)你觉得介绍壁画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写得很具体)(词汇丰富,用词贴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些壁画真是造型生动,形象优美)

  (学生一边讲一边出示相应的画面)

  (2)师小结: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受到这儿的壁画真是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多精美呀!你们愿意和作者一样也用生动的语言来把这一段介绍介绍吗?(学生齐读)还有谁愿意来单独介绍的?(指名朗读)

  (3)这些精美的壁画大多都出自隋唐时期,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大家想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已经能画出这么宏伟瑰丽的壁画,多么了不起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真是高超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儿,都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课文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小结: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2.老师这儿还有几幅形象逼真的彩塑和壁画,(出示相关录相)你们看看,能不能学着这位叔叔的介绍也来描绘一下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看录相。你可以任选一幅。谁愿意先来试试?(指名回答)

  3.同学们刚才说得真精彩,能试着把它写下来吗?这就作为我们今天的作业。

  四、作业

  1.描述一幅彩塑和壁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莫高窟》教材理解

  壁画的内容丰富,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飞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彩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殿堂。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9册《莫高窟》〕

  阅读迁移

  小朋友,读了这段话以后,你是不是感到莫高窟的壁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美妙异常,令游人浮想联翩呢?请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仿照文中第三句,用去观光莫高窟的人真多啊!有有有还有练*说话,或进行创造性想象,或用该句式写游人的反应。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加以想象,把这个片段改写成导游词。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某年月

  欢迎大家来到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身世扑朔迷离,她的传说更为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据史料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尊拄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这就是莫高窟的前身。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石窟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充满浓郁神话色彩的各种装饰图案;有人们熟悉的印度和*传统故事中的各类人物,如神佛、菩萨、天王的尊像画和佛经故事等;还有反映当时生产劳动场面的社会生活画卷,如:农耕渔猎、婚丧嫁娶、弹琴奏乐、歌舞百戏

  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擅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我们*的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变得优美轻捷。壁画中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怀抱琵琶轻拨银弦的;有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莫高窟》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及观赏,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学会10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

  4、流利朗读全文,背诵第4、5自然段。

  5、通过《作业本》中的*题,练*相应的语文技巧,如关联词造句、缩写句子、加标点等。

  教学准备:敦煌莫高窟视频资料

  教学设计流程:

  一、视频观赏,入情入境

  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 天,我们就要走*它,了解它。

  说说看了后,哪一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结合朗读课文学*生字。

  2、研究这10个生字,哪几个容易念错或写错,用不同的符号注上,如*。自己写几次或念准确。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把你赞赏的词圈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什么?找出重点词。

  (教师板书生字)

  三、自学交流

  1、请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看看生字念准了没有。

  2、谁想当小老师?把你刚才标出的容易出错的生字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指导。评评哪个小老师当得好。

  3、指名把你最欣赏的词大声念出来,有同感的举手以示赞同。

  4、交流重点词,说说理由,统计支持者,归纳结论。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悟

  再读课文,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课文中有的把它画下来,也可以自己想出一句来说。

  五、设计练*,培养能力

  1、自己设计一个复*生字的练*题,相互交换做。

  2、熟读第4、5自然段,能背诵。

  六、播放课件,诱发兴致

  1、播放自行制作的课件,内容根据课文定,但只有画面,没有讲解。

  2、你觉得老师做的这些画面用来上课给小朋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需配上讲解和合适的音乐)

  3、老师想请你们大家来给画面配上讲解的声音,课文作为讲解台词。分几个人作介绍。

  A、你们看,要请几个人讲?为什么?(明确课文分三段)

  B、你愿意讲哪个内容?

  C、想想一名好的讲解员或导游必须符合哪几个条件?(或:你对自己的讲解有什么要求?)

  D、你需要多长时间作准备?

  E、如果你能比课文中的文字讲得更生动具体,就更了不起,老师支持你!

  七、尝试讲解,点拔引导。

  1、请准备好的同学在学*小组内试解

  2、指名上台指着画面介绍,师生们作为游客的身份倾听并观赏,然后组织评议。

  3、评选最佳讲解员:强调点面结合的讲解方法。

  (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八、选配音乐,陶冶情感

  1、你想,这些画面,我们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合适?

  (启发: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依据)

  2、教师播放几段不同风格不同器乐演奏的曲段,让同学们听后择一段。

  A、小提琴曲《新疆之春》

  B、古琴曲《高山流水》

  C、笛子独奏

  九、再播课件,激发想象

  该课件有讲解有音乐,声情并茂:看看这些塑像和壁画,你想到了什么?

  十、课外拓展,练*写作

  请同学们课后去观赏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画,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十一、复*字词,尝试背诵(略)

  十二、*作交流,组织评议(略)

  十三、作业

  指导,独立完成(略)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距离地感受莫高窟的美,学*这一篇课文前,让学生去查阅了寞高窟的相关资料图片,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开课前,我从凤凰网上找到了精美的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莫高窟》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预*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在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图片文字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课文重点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动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节、段、全文)大意,是历次考试学生们失分较多的项目,学生归纳不到位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其概括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概括方法:

  1、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2、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当然,这两种方法应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如,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进行第二步。这样既巩固了第一种学法,又适当提高了要求,渗透了第二种学法。以后在归纳段意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训练扎实、到位、有效。

  (二)、训练学生使用标点能力

  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学生并不是很难,按理说能得心应手。但历次加标点测试也是失分较多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此方面的教学。这篇课文则是(排比句)加标点的最佳教材。如区别:

  l有……,有……,还有……。

  l“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l“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为什么有的加“逗号”而有的则加“分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式加标点的不同处,加逗号的是不同类别的,而加分号的是同类的几个方面(如同是飞天的不同姿态),句与句的关系是并列的,使学生从中领会了逗号与分号不相同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具体地描写出来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书写感受发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莫高窟》教学反思3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4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5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的课文。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二课时,主要学*彩塑和壁画,藏经洞等三个方面。

  结合实际,考虑到本班学生学*本课内容时,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因为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而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相关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网络,让学生对莫高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大量运用网络创设的情境,将教学的“静”变为“动”,真正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我的指导下,通过看、读、听、想、写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深入学*课文内容。

  整堂课,我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PPT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真可谓是一种享受。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体会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讲授环节中,我多次采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 flash及相关的配乐等。引导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另外,我考虑了很多设计内容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并力求在PPT设计上灵活多变。让学生走进课文,发挥网络课堂教学的作用。

  2,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我将图文进行结合,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课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注重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如,当学生理解了精

  妙绝伦的彩塑,啧啧赞叹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游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有感而发,说得很精彩。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思考:

  1、图文结合的教学,图片何时出现才能跟文字更好地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2、当课堂出现生成时,会耽搁较长时间,可能会影响整节课的完整性,这时该如何处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活到老学到老”,我会不断努力,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7

  《莫高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想象、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抓住“492”这一数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从“悬崖绝壁”一词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处,还想象到古代劳动人民为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艰辛,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从“四周布满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处茫茫的戈壁大漠。学生对“蜂窝似的”体悟不出什么,我就利用媒体,一出示蜂窝,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蜂窝似的是说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抛出“现在,你知道莫高窟这一名称的来历了吗?”学生争相发言,答案非常正确:“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绝壁上,故称其为莫高窟。”最后,请学生找出总起句来概括出段意。

《莫高窟》教学反思8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三、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9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进风景名胜”中的一篇文章,体裁说明文。作者通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架构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并且在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时,结构也大致相似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点面结合写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并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利于学生诵读。因此本文无疑是学生学*列提纲和背诵积累最好的范本。

  我班学生给课文分段已初步掌握,也曾初步拟写过提纲,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写了提纲,但依然主题模糊,重点不突出。所以如何列提纲,如何根据文题确定文章的主旨?如何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材?如何安排选材的顺序?如何写三级提纲?这些我都希望能借助这篇课例,让学生领会。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一课时时,设计了两个目标第一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一个多音字。第二个目标是以本文为例学*列提纲。这两个目标一个指向夯实基础,一个指向学会表达。

  因课前已布置预*,和搜集资料,所以第一个目标我就在检查预*情况中完成。这一环节原先设计了四个小环节:1、辨字组词,2、教写“腐”和“尊”3、学*一个多音字“佛”

  4、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认读,归类理解。并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造句。这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其中的“辨字组词”应该说学生不仅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还回顾和拓展学时了和本课生字同音或相*的汉字,可谓“一石二鸟”。四字词语的归类理解也达到了理解、使用并拓展积累的双重目的。但在课堂上我忽然想到布置搜集资料的这项环节没有检查,于是我又临时加入了“抢答”这个环节,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搜集“莫高窟”的资料,另外还想考察一下孩子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然后让他们再对照作者所写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夯实基础这一目标虽是本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可是我对这部分的时间没有掌控好,耗时17分钟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今后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孰重孰轻要掂量清楚。

  第二个目标学*列提纲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列出本文提纲。二是迁移运用学*列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时,我采用的是一贯使用的方法由题入手,质疑课题,带着问题找答案。意在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惯,学会给文章拟题。

  给文章分段,应该不是难点,学生很快分好,我便指名学生汇报,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句虽然在文章最后出现,但是,是先有文章的主旨呢还是先有文章材料的安排?通过思考,学生给出答案:用该在材料安排之前。我顺水推舟便把文章的主旨写在文题的下面,告诉学生,当你决定要写什么题目后,你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你的写作目的。这就如在赛场上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的写作目标确定好后,再紧紧围绕目标选取材料,然后思考哪个材料详写,那个材料后写。最后还要思考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写,这扬一篇文章的二级提纲就列好了。

  反思这一环节,虽然完成了事先安排的内容,但却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又有点牵强附会。但最失败的一个环节,还是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由于前面时间耗时过多,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练写就没时间展示了,只能草草收场。

  虽然说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但是这个缺憾影射的却是*时课堂上的致命缺点——没有时间观念。

  走进课堂,你要教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方能减少缺憾。记住!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莫高窟》优秀教案 (菁华3篇)

《莫高窟》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课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度不大,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即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语言,充分感知课文。学*并掌握课文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3.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并出示相关图片)教师激情讲述:同学们,在我国大西北的怀抱里,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是闻名中外的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已历经千年岁月的洗涤,现存石窟492洞,保存着彩塑3000多尊,壁画4.5万*方米,是世界艺术史上惊人的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们想去见识一下这个令华夏儿女倍感自豪的地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敦煌的兴趣,为下面的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氛围】

  二、小组合作,初探敦煌

  1.明确小组学*任务: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成就,并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编写一份段落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练*。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方式及内容)。

  (1)以喜欢的方式展示朗读情况。

  (2)交流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

  (3)汇报编写的段落提纲。

  教师指导归纳,出示要点:

  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第2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

  第3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壁画。

  第4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藏经洞。

  第5自然段: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4)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完成。

  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先从(总的)方面简介莫高窟),接着分别从(彩塑)、(壁画)、(藏经洞)三方面介绍莫高窟的艺术宝藏,最后(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教师应确立学生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的能力】

  三.自读自悟,学*首尾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先去看看莫高窟的概貌吧。

  1.轻声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感受敦煌莫高窟的概貌。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再读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结合文中的具体语言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①“一颗明珠”、“举世闻名”——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她的独特魅力。

  ②“布满沙丘”、“断崖绝壁”、“蜂窝似的”——环境恶劣、开凿艰难,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无穷智慧。

  ③“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3.让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赞美一下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赞美一下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吧(齐读两个自然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莫高窟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她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那么,莫高窟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景物,让她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上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莫高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还记得课文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的情况吗?

  二.品词析句,感悟魅力

  过渡:莫高窟里的景物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她能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距离地接触莫高窟,去一探究竟吧。

  首先,我们先去欣赏欣赏她的彩塑。

  1.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用笔圈画出来。

  (2)(出示三张图片)猜猜他们是谁?你的依据是什么?

  (3)怎样读才能让人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

  【设计意图:把“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等抽象的词语通过具体图片形象化,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为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小结: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4)(出示“卧佛”图片)在这些彩塑中,有一座很特别的卧佛,谁来描述一下它的样子?课文又是如何描述它的呢?(指导读)

  (5)“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假如你就是游人,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分工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谁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彩塑的?

  ①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并逐一出示,引导学生朗读:

  总写:彩塑的特点(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分写:介绍三种彩塑(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细写:一尊卧佛(出示: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总写:游人的感受(出示: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句进行写作是本文一个特色,这种写作方法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渗透。】

  ②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让我们永远把这美好的景象记在心里吧。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③按原文口头填空。

  2.学*第3自然段

  过渡:莫高窟不仅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1)读一读第3自然段,并比较第2自然段,找出它们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点。

  (2)自学第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壁画的(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按照总-分-细-总的顺序汇报学*成果)。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相机补充指导。

  预设:

  ①理解“宏伟瑰丽”。

  ②理解“内容丰富”(出示“有……有……有……还有……”的句式,学*“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③朗读作者描绘飞天的句子,体会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

  ④(出示:各种姿态的飞天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说话训练)

  【设计意图:*时的教学中适时引导迁移,引导发现,*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可促进学生写作水*的提高。】

  (4)引读背诵。

  3.学*第4自然段

  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虽然地方不大,却引来无数游客的关注,这是怎么回事呢?

  (1)学生自读,想象:藏经洞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交流)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莫高窟不愧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颗大西北的明珠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出现,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意化的阅读,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练*、展示、评议。

  3.(播放歌曲《敦煌梦》)同学们的动情讲述仿佛让我走进了莫高窟,看到了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看到了那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看到这一切,作为*人,我们自豪地说——引读第5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并设计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总起——————----一颗明珠

  彩塑精妙绝伦

  莫高窟分述壁画宏伟瑰丽智慧结晶

  藏经洞珍贵文物

  总结————————艺术宝库

《莫高窟》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4、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认为最难读的部分。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4、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小结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四、练*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3-4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谁来说说,我们学*第二自然段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3-4自然段,深化理解

  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三、练*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第一、三段

  学*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学*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三、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四、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一、学*《莫高窟》的准备过程

  1、预*课文,搜集与学*、生活相关的资料。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

  为了解决与学*、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初步学*查找资料的方法。

  2、讨论、交流。简述预*、自学课文情况,运用资料介绍莫高窟,谈谈作者对莫高窟的感受。

  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

  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

  (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

  (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

  建立在教学中师生*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3、导游乙介绍彩塑。

  (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对照画面并模仿姿势。

  (2)请游人读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从而帮助理解神态各异。

  (3)彩塑惟妙惟肖引得游人啧啧赞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游人说说。

  (4)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体会彩塑鲜明的特点。

  (5)老年游人联系看到过的雕塑和莫高窟彩塑作比较,感受有什么不同。

  (6)由神态各异展开联想,加深情感体验。

  4、导游丙介绍壁画。

  (1)显示电脑扫描的壁画。

  (2)导游丙请游人观察壁画,再看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飞天的美景。

  (5)激发游人的情感,把描写壁画的第3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藏经洞。

  (1)介绍藏经洞经书的多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2)请少年儿童游人表演强盗掠夺、破坏经书的动作、神态。

  (3)投影句子品读,读出自豪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莫高窟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多角度加强体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资源,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作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6、总导游主持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游人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小组朗读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1、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

  2、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

  3、小组汇报。

  4、评议小结。

  尊重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总评:《莫高窟》一课教学设计注意体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本质的定位上,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学*的个性化行为。

  2、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营造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综合性活动氛围,使学*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乐干尝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3、学生以导游、游人、不同年龄游人群体出现,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质疑问答、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学*,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必将提高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莫高窟》优秀教案3

  设计理念: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因此,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情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课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激活学*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教学要求:

  (一) 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语文知识目标:

  1、字: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佛”的读音。

  2、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句:能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或几句话。

  4、段: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5、篇:让学生了解课文以“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文章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后指出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的意义。

  (三)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 知道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并练*在写作上加以运用。3.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划点评,查寻资料,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资料和网上阅读的能力。

  设计特色:利用多媒体,把莫高窟的情况、情景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理解、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里面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板书:精妙绝伦的彩塑

  宏伟瑰丽的壁画

  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你们想亲眼去看一看吗?(想)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同学们点击洞窟。(学生看录相,配有解说)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欣赏课文第2、3自然段

  1、交流:同学们,你们在网上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那么,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自由回答,如:精妙绝伦、惟妙惟肖、宏伟瑰丽……)

  2、同学们,看到这么好的景物,你想不想介绍给大家呢?(想)有一位叔叔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叔叔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谁愿意代表这位叔叔向大家介绍?(指名三人分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3、同学们,听了介绍后,你觉得叔叔哪一段介绍得特别好?

  答案一:彩塑

  (1)你为什么会觉得彩塑这一段介绍得特别好?

  (2)(学生一边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一边出示批注。如: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真多啊)。这些彩塑个性鲜明(各个塑像各不相同),神态各异,(神态也多种多样)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多么慈祥和蔼,多么亲切),有威风凛凛的天王(真的很神气),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真是力大无穷,确实神勇)。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好大呀,师:16米,你们知道有多长吗?你看,多么大呀!),他侧身卧着,眼睛微(这字用得好,非常传神)闭,神态安详(出示画面)。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确实非常逼真地写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彩塑)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出示相应的批注和画面,并适当表扬学生,如:你说得真好;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你真会评价等)

  师小结:这些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呀!其艺术造诣之精深、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那我们能不能学着叔叔的样子也来介绍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呢?试试看。(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课文中除了这一段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也不错呢?

  请大家读读课文,划划词语,看看画面,谈谈感受,写写批注,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答案二:壁画

  (1)你觉得介绍壁画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写得很具体)(词汇丰富,用词贴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些壁画真是造型生动,形象优美)

  (学生一边讲一边出示相应的画面)

  (2)师小结: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受到这儿的壁画真是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多精美呀!你们愿意和作者一样也用生动的语言来把这一段介绍介绍吗?(学生齐读)还有谁愿意来单独介绍的?(指名朗读)

  (3)这些精美的壁画大多都出自隋唐时期,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大家想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已经能画出这么宏伟瑰丽的壁画,多么了不起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真是高超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儿,都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课文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小结: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2.老师这儿还有几幅形象逼真的彩塑和壁画,(出示相关录相)你们看看,能不能学着这位叔叔的介绍也来描绘一下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看录相。你可以任选一幅。谁愿意先来试试?(指名回答)

  3.同学们刚才说得真精彩,能试着把它写下来吗?这就作为我们今天的作业。

  四、作业

  1、描述一幅彩塑和壁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敦煌莫高窟作文 (菁华5篇)

敦煌莫高窟作文1

  天空高而碧蓝,泛着宝玉的颜色,仿佛历史的洪流中,哪一位人物腰间——那澄澈而悠远的神秘。

  飞云腾成万千形状,指引着无数人,向那遥远的过去,摸索,逐渐的了解,然后得到心灵的归宿。

  那一片大漠上,风沙漫漫,神光离合。

  四百余洞窟,开放仅有一百有余,其余的,有些在外国人的破坏下丧失了生命,有些则被时光洗去的亮丽的神采,他们拖着沾上大漠风尘的衣摆,摆着奇特的姿势,柔和地舞。

  我原本是不知那关闭的理由的,只是在走进第一个洞窟的一瞬间,从她们的眉眼,鼻子,嘴唇等等一切具有灵动美的地方,读出了那些逝去时光中的往事。

  黑暗里,我看见一双双眼睛,无声地,默默地,在对我倾诉着什么。

  我曾经听说过,这些飞天如何能够具有那些栩栩如生的仪态,在于——每一个飞天,都曾经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她们的美,被古代的法师用法术封印在古老的墙壁上,画师加以修饰,终其一生,用静止演出灵动。

  我原本自然是不相信的,只是到了这里才知道,那些舞姿仿佛根本是真实的,自然的,无法用虚假代替。尽管在现代人看来,她们并不美,只是染上历史的颜色,披上神秘的面纱,更是一种独到的华丽虚幻的韵味。

  她们在笑,在舞蹈,在静谧无人的黑暗里展露绝世的笑颜。

  从她们被画在墙壁上的一刻起,也就是余秋雨在《莫高窟》里面写到过的:乐樽和尚在三危山看到灿烂的神光,便起誓要修筑莫高窟。她们便是观望着一切的一切。帝王将相著其盖世伟业,一场场战争,一次次凯旋,一张张欢笑着的真诚面庞,红颜与英雄,有如周瑜小乔等等佳话。历史的巨轮隆隆碾过,她们看着繁盛一时的隋朝,看着兴盛富强的唐朝,画师给她们点上朱唇,勾勒出华丽的轮廓,翩跹的缎带,于是她们在飞翔,看到*的兴盛,欣慰地微笑,舞蹈有如鲜红的花瓣飘落在静谧湖水中明月的影子里,华丽张扬的,色彩艳丽的,盛大地舞蹈!

  她们在叹,在飞翔,在沉寂无人的黑暗里吐出低低的叹息。

  终于,兴盛的时代过去了,北宋,南宋,宋末支离破碎的*,也许它还像冰裂纹的瓷器,仍旧残留着那种华丽的美丽,但是,飞天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掩藏在虚伪下的真实,拨开重重伪装,直直看到*的本质——逐渐向下走去。于是,色彩开始变得浓重了,灰暗了,一个窟中,大佛的手在时间的重压下破碎,雕塑师们想要把它完善,但是雕出的,终究没有隋唐之时的韵味和自然,正如就算元朝的脚步迈遍整个亚洲,也无法改变*走向衰落的命运。飞天们脸上是那凝结了的笑容,舞姿依旧的飘逸,然而,却再没了往昔真实的快乐,那舞,是腐烂花瓣的凄靡的香味。

  她们在哭,在流泪,在低沉压抑的黑暗里落下腥咸的血泪。

  残酷的时代终于来临,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策,把*彻底带入不可挽回的深渊。血液渐渐坏死,也无新鲜血液注入,*进入华夏历史上最大的低谷。她们流泪了,但是,黑暗里有谁能看得到她们透明的眼泪,只有消散在空气里,留给那后来打开石窟的人们,感受一下那泪水的潮湿。谁能够再为她们涂上胭脂水粉?谁能够再为她们添上柔和的缎带?谁能够再给她们那母亲一般的吻?*在死亡,她们也在死亡,腥咸的泪合着腥咸的血,混杂在大漠的风沙里,无比凄凉。

  她们在舞,在呐喊,在静如死亡的黑暗里尖声述说着那茫茫的无尽的永恒的悲哀!

  她们的悲剧到来了。外国人走进了莫高窟,打开了重重风沙后包裹着厚厚封尘的历史,几枚银币,得以掠夺文化的财富,用技术复制下一面面墙上飞天们的身姿,流下一面空荡冷清的墙壁,她们的笑容,被用低廉的价格,买去送往国外。凝固的笑容无法改变,心中却在咆哮——*啊,这里,这里,您,已经死去了么!?她们留着泪微笑:母亲啊,我就要离开这里,带着死去的心,走向世界的囚牢。没有被带走的飞天们,听着同伴们的哭喊,看着无力挣扎的身影,暗叹着苦涩的人生。

  她们在笑,在沉睡,在微光朦胧的黎明里瞌目走进长眠。

  革命,反抗,建设,富强,*终于走出黑暗的深渊,遥远的黎明把曙光撒在每一个革命者的身上,人们打开了莫高窟,看到无数艳丽绝伦的笔画,找到无数经典神秘的经文。就算晚了,迟了,终究还是找到了。飞天们露出了笑容,经历过悲欢离合的笑容,她们终于被发现了。一切都沉寂下来,尘埃落定,她们早已疲累不堪,维持着舞姿的绝艳,柔和如秋水的身姿,淡如薄烟的笑容,缓缓地,缓缓地,闭上了双眸,消失了神光,走进冗长的沉睡。

  微光从敞开的门扉流泻进,为了保证壁画不会因为光而脱落,那如游蛇般的日光小心翼翼地撒在飞天微笑着沉睡的面孔上。

  没错,她们从沉睡中睁开双眸。她们目光是澄澈的,对每一个参观这述说着中华五千年屈辱史,她们在说:请带着我们的爱与希望,走遍*的每一寸土地。

敦煌莫高窟作文2

  闭上眼,仿佛还能听到风沙中叮呤作响的驼铃声,开崖凿窟的击打声,还有忽远忽*的讲解声……

  以前,我对莫高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丝绸之路。而去年暑假的西夏之行,让我对那片苍凉的西北土地,*添了些许的敬意。那分明是一个千年的文化圣地。走在贫瘠的黄土上,观望石窟群中的那座九层楼,依山而建,高耸飞檐。从楼下观望莫高窟,几百个洞窟遮遮掩掩,令人目光迷离。穿过历史的迷雾,仿佛看到古人对佛教的信仰、对安宁境界的追求是如此的执着。要不,他们怎么可能仅凭双手就开凿出这么庞大的莫高窟呢?无限感叹和佩服之中,我连忙加快脚步,渴望早点遇见那个虚无又高洁的世界。

  一进洞窟,各种佛像壁画扑面而来,让人在这种狭窄的空间里,也能感受到空阔、伟岸。我的内心瞬间宁静,一如在佛祖的教导下顿悟一般。壁画中演绎着历史的沧桑,那阴森树林里饿狼的哀嚎,王子的善心……仿佛就在眼前。岁月使他们露出了本真的模样,褪黄的边边角角,抵挡不住美妙绝纶的故事。

  洞口壁画上的凿洞人更是让我感慨万千,他们专注而又详和。都说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细细思量,心底里极为认同这句话。正是他们有着这样的信仰,并满怀虔诚和幸福地搭建了这个“极乐世界”,才给世界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精神遗产。千年下来,这些文化积淀,让我们后人看了更觉安宁。

  我们观赏的几个洞窟,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讲解员讲解的。她不时指着壁画,带我们细细品鉴。讲到高潮之处时,甚至会挥舞手臂,尤其是讲到英国人斯坦因,仅仅用几两银子就从王道士那收购走大量经卷画作时,她更是激动万分。是啊,国力衰弱,就连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无法保证,更何况是那些还不知道有多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女讲解员对这份工作竟执着了二十多年了,她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敦煌。我想,应该是信仰的魅力,让每个敦煌人都留有坚守敦煌的力量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旅程匆匆,再美的风景也留不住归去的心。细细品味敦煌的美,静静聆听敦煌人的坚守,好好感受这样的深情。很想再拥抱一会敦煌城的太阳,很想搭一列时光车回到古代敦煌……太多很想,却只能化为远方。

敦煌莫高窟作文3

  我在时间和空间的光怪陆离中盘旋,来到了仿佛熟识的地方:高高的大门,一条河边有一溜空地,几座僧人圆寂塔。我倏尔明白,这里是莫高窟。

  现在我是王圆录,那个被无数人指责的罪人,莫高窟文化的叛徒。只是,我还不是王圆录,我有着自己所有的梦想:保护这里的文化!

  几件精美的文物送到了县令那里,这个文官文雅地捻了捻胡须:“是这么个事情,文物应当收藏,可运费谁出呢?”我又到甘肃学台叶炽昌那里奔波,身为金石学家的他,建议藩台们将文物送到省城,运费和旅途的辛劳又一次难住了这些官员,他们在室悠然品茗,似在思索何去何从。

  与此同时,大批欧美学者不远万里赶来,不管他们如何奔波劳累,风餐露宿,他们仍然得不到这里的一个小瓷片,我换了几把大大的锁,向当地官员请求帮助,无论我如何向他们阐述这些文物的价值,他们仍无动于衷。终于我以道士可以通天的封建思想换来了他们的诚惶诚恐,拿着长矛,身着布衣的士卒围在了莫高窟前,外国人终于不敢挑起与这些人的争端,悻悻而去。望着他们的背影,县令派人来告诉我,这些文物可以暂存于府衙,以待运往京都。

  我兴奋地准备着,将我所有的一切可以换钱的东西换成柔软的纸与布,用以打包这些珍贵的文物,望着它们美丽的花纹,我几乎可以想像到以后的学者望着它们的惊叹与赞赏,我甚至把我的破棉袄拆掉用以保护它们。几个月的整理,它们启运之后,我心旌飘荡。

  我准备完成这一伟大的文化保护工作的最后旅程,偷偷跟随车队。我望见沙漠缕缕的炊烟,令我不敢相信的是:在那里我见到了俄国人勃奥鲁切夫、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等等曾被我严辞拒绝的人,我看到他们将一把把银元塞入敦煌官员的手中,然后笑着带走一车车我亲手装上的珍贵文物,扬长而去。

  纵然王圆录已不是那个王圆录,曾经的腐朽还是依旧的腐朽。

  从幻想中走出来,望着夜空,看见月亮和丝丝缕缕的云朵,我想起沙漠中那袅袅的炊烟,*官员室中幽幽的茶香,幻想和现实的距离*在咫尺。戴上眼镜,我见到清晰的缺角的月亮,如果这样,还不如让我摘下眼镜,去看那一轮模糊的满月。

敦煌莫高窟作文4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是中外交流的瑰宝,人们都把莫高窟称为甘肃中的一颗明珠。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的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莫高窟的开凿得源于一位法名乐遵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遵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干佛,心有所悟,便在悬崖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和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灵的神像。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开凿了一直延续了10个朝代。

  北魏时期,壁画内容比以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身故事,佛转故事也更加丰富。

  莫高窟外,无边无际的大漠折射着骄阳刺眼的光芒。登上鸣沙山,脚下沙丘林立,风沙绕山吹过,轰鸣作响;弯弯的月牙泉静静的躺在山脚,曾经的敦煌古城如今也只有残垣断壁了,风沙掩埋了岁月,掩埋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却无法泯灭这里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那凝聚着千年人类智慧的莫高窟,将会不断吸引后来者的想象与探寻,一代又一代……

敦煌莫高窟作文5

  我们去了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们坐着观光车,穿过一片戈壁,这里虽然一望无际,但是却寸草不生。途中,我看到了路边山谷上一个一个的小岩洞,还有木板门,这就是莫高窟。我们先来到了一个大展馆,这里有,莫高窟出土的一些瓦片和砖块,上面都雕刻着佛像、飞天、花纹;这里有,铜质的各种各样的佛像;还有,著名画家张大千临摹的莫高窟壁画。这里最吸引我的是仿造的石窟。这些石窟里有五彩缤纷的壁画和金碧辉煌的佛像,非常神圣!

  随后,我们继续往里走,参观了正真的石窟。石窟里的壁画,都是用天然的彩色矿石,研磨成粉,制成颜料画成的。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还颜色鲜艳、栩栩如生!

  我最喜欢“九层楼”,它高45米,里面有一座高30米高的弥勒佛,还穿着皇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佛像。它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距今有一千多年了。导游说,现在看到的这座佛像,只有它的“大脚丫”是唐朝建造的,其他部分都是后期修补的。

  石窟里是不能照相,因为照相机的闪光灯会对壁画的颜色造成损害,我们只能把那些精美的杰作刻在脑里,留在心里!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言意兼得”阅读教学

  这一堂课不算精心准备,倒也是一种尝试——“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这几天,学校语文教学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各个语文工作室进行了理论学*,同时钻研教材,研讨教案,课堂实施。好些热闹!

  我要上“三个一”了,与他们一起学*了“言意兼得”的教学理论知识,听了几节课。倒有几许激动,如果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如此精益求精地一路走下去,不仅对老师是一种提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飞跃。

  那么,何谓“言意兼得”呢?我的理解是:言,文本的语言形式;意,文本的思想内容。兼得,即同时得到,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再说的直白些就是,语文教学中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下面结合《莫高窟》的备课、上课情况,谈谈如何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

  一、抓规律性语文,入“意”入“言”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在“言意兼得”的阅读过程中,适时且适度地把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点到、点破、点透。有时候要点到为止,有时候要点破明了,有时甚至要达到点透运用的程度。

  学*《莫高窟》课文时紧抓“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这个过渡句承上的部分是——;启下的部分是——。

  师:可见,课文前面部分写的就是彩塑。彩塑的特点——精妙绝伦。(板书:精妙绝伦)接下来课文要写的一定是壁画,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

  师:那么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分别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写一写你的感受,最后练*有感情地朗读。”

  ……

  师:(指板书)你觉得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哪一种更得作者钟爱?

  师: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句中是怎么比较“彩塑”和“壁画”的?

  师:“不光……而且……”这个关联词就是表示意思更进一层的,它更强调的是后面这一层意思。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强调后者。

  ……

  上述教学指导,我紧紧扣住文本中带“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言意兼得”的阅读历程。这段话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主要是:一、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承上启下,结构清晰。二、关键词“精妙绝伦”、“宏伟瑰丽”承接前后文,内容丰富。三、关联词“不光……而且……”的解读,从文本的感性体悟,到语义的理性揭示,水到渠成,点到为止。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着学生在这些“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中,既“入乎其内”得意,又“出乎其外”得言。

  二、注意标点,再获“言意”妙处

  文本丰富的情感往往不仅仅是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不同的标点符号,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不仅能披文入情,也能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形式。

  学*《莫高窟》“壁画”这一段:

  师:同学们,壁画内容讲完了,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飞天呢?你对哪个标点感兴趣?为什么?

  师:既然飞天的优美动态还有更多,请同学们先美美诵读文中飞天的优美姿态,再大胆想象,仿照文中的排比句式写一写飞天。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

  师:噢?同学们对彩塑的神态描述完后用句号有异议?你认为用什么标点?那你还能仿造课文的写法,用“有……有……还有……”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彩塑神情或样貌或动态吗?

  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标点探究,想象说话,质疑课本,发现这里的言语表达也可从标点中体会如此妙趣,给学生带来一番别样的言语体验,语文课的情趣味道于此就能得到更浓的诠释。

  三、触动“矛盾、发现”,进行言意兼得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的基本方法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其间的矛盾处,引导学生说服你,学生会很感兴趣,以能说服老师,质疑课本而自豪。

  例如学*了《莫高窟》的藏经洞后:

  师:这么多的珍宝被掠夺了,同学们,敦煌的莫高窟还能称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吗?

  生: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人类艺术的殿堂”。

  生齐读: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师: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豪地说——

  生(齐读):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

  师:这句话与“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分别在课文的哪儿?意思重复吗?为什么如此安排?

  师:看看其他段落,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文本矛盾的激烈讨论中,结合课外知识,自然而然地走进艺术宝库,又一次回观了课文,又一次观赏、品味、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深得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为祖国的辉煌艺术成就赞叹不已。“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读得深情、读得激昂。

  而对这两句总结性语句的安排,学生的诠释紧扣文本,诠释得透彻、灵动。“明珠”诠释结合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处于“丝绸之路”上,位于广阔的沙漠地带;结合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智慧的结晶。”重点放于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上。

  其他段落的发现,学生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形式,如文本的段落结构特点;“四字词”的'妙用;排比句的节奏韵律之美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发现,无疑给了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练笔训练:模仿“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写具体。”也就水到渠成!

  “言意兼得”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打破了一味追寻“意”的解读*衡,构筑起在文本语言文字丛林中走进走出,走一个来回的新解读*衡。“言意兼得”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寻找言意兼得落脚点,设计言意兼得路线图,展开言意兼得阅读场,实现言意兼得最优效。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知文本内容涵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语文老师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莫高窟》教学反思2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3

  《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令人赞叹的丰富藏品,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构清晰,叙述具体。由于学生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相关资料及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整堂课,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视频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三、课堂上注重写作指导。

  教学本课时,注重了写作知识的迁移指导。如在学*了莫高窟的彩塑二段后,我引导学生学*“围绕中心句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了片段练*。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练*仿写说话训练时,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调动学生参与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的总结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4

  《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6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经洞,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很值得细细品读。特别是一些排比句把彩塑和壁画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光是品读语言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莫高窟的世界,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彩塑、壁画(飞天)的图片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内容丰富,欣赏性很强。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多媒体的呈现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宏伟瑰丽、精妙绝伦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丰富了想象力。

  欠缺之处:课堂上学生缺乏思考,在让学生模仿说话的时候,似乎美妙的词语都让文章的作者给说尽了,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美感。


《莫高窟》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9)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学*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确立小组的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莫高窟的博大精深,体会敦煌莫高窟艺术在世界文化的地位,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莫高窟的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生活。

  1、同学们,我看见你们的脸上写着两个标点符号: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写着问号的同学可能想问:“老师,您叫什么名字?”写着感叹号的同学想说:“我好害怕老师抽我起来答问!”接下来,你们想问什么,尽管说。这时课堂气氛高涨。凝固的场面顿时升化了,老师顺便问:“你们想不想看老师给你们带的礼物,想的孩子请举上小手?”(师出示泥人)玩过的孩子你能说说自己的创意?你们喜不喜欢绘画?

  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和泥塑、绘画有关的课文《莫高窟》,同时板书课题。指出“窟”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幻灯片)

  意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已有的认识,让陌生的莫高窟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莫高窟》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请孩子们带着好奇的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

  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激发学生走进课文。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孩子们在默读课文,针对不明白的地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教师随机板、板书)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问题。

  2、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3、我们不急于回答这些问题,先把描写莫高窟彩塑、壁画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意图: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当即解决,有些问题可供学生课堂选择研究,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提问的能力。这样课堂才会学趣盎然。同时,学生为自己的问题而定学法。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你最想读哪一段内容?(教师随机进入)

  2、品读“彩塑”一段。

  (1)朗读感受:谁愿意起来朗读感受莫高窟的彩塑,听后想想莫高窟的彩塑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2)欣赏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莫高窟的彩塑。(放幻灯片)

  学生随着音乐模仿彩塑的神态,形象具体地感知彩塑的艺术特点。

  (3)品味体验:欣赏了彩塑,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这段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字里行间蕴于的情感。

  (4)对话追问:孩子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请你们追问一下古人,他们当时塑造神态各异的彩塑,他们心里怎么想的?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与课文对话,与课文交流,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5)美读感悟:把你自己对莫高窟的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放音乐)

  意图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全身心地朗读,让语言所抒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5)想象说话:如果你站在摸高窟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赞叹?

  3、总结言语感悟的策略。(出示幻灯片)

  4、自主品读“壁画”一段,学生读后汇报交流。

  5、品读了课文,欣赏了莫高窟的壁画,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的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莫高窟地位的词,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语?我国除了莫高窟,还有什么是“举世闻名”的?“结晶”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结晶)

  意图: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的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欣赏影片

  如果你是导游,你会给在做的人怎样介绍莫高窟的艺术?

  意图: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化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附板书:

  14莫高窟

  彩塑 壁画

  (栩栩如生) (宏伟瑰丽)

  结晶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2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2.告诉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的网站。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3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2.告诉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的网站。◆

  延伸阅读

  《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学*《莫高窟》的准备过程

  1、预*课文,搜集与学*、生活相关的资料。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

  [为了解决与学*、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初步学*查找资料的方法。]

  2、讨论、交流。简述预*、自学课文情况,运用资料介绍莫高窟,谈谈作者对莫高窟的感受。

  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

  [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

  (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

  (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

  [建立在教学中师生*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3、导游乙介绍彩塑。

  (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对照画面并模仿姿势。

  (2)请游人读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从而帮助理解神态各异。

  (3)彩塑惟妙惟肖引得游人啧啧赞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游人说说。

  (4)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体会彩塑鲜明的特点。

  (5)老年游人联系看到过的雕塑和莫高窟彩塑作比较,感受有什么不同。

  (6)由神态各异展开联想,加深情感体验。

  4.导游丙介绍壁画。

  (1)显示电脑扫描的壁画。

  (2)导游丙请游人观察壁画,再看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飞天的美景。

  (5)激发游人的情感,把描写壁画的第3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藏经洞。

  (1)介绍藏经洞经书的多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2)请少年儿童游人表演强盗掠夺、破坏经书的动作、神态。

  (3)投影句子品读,读出自豪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莫高窟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多角度加强体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资源,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作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6、总导游主持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游人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小组朗读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1、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

  2、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

  3、小组汇报。

  4、评议小结。

  [尊重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总评:《莫高窟》一课教学设计注意体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本质的定位上,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学*的个性化行为。

  2、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营造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综合性活动氛围,使学*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乐干尝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3、学生以导游、游人、不同年龄游人群体出现,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质疑问答、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学*,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必将提高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2、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段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4、5两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看图片引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图画。(播放敦煌莫高窟的幻灯片)

  2、学生交流讨论,

  对,它就是敦煌莫高窟(请学生简单介绍)。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尽量划出能表示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请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以此检查自读效果)

  3、交流各段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挑中心词进行简单板书。

  塑像——精美

  艺术宝库

  壁画——艳丽多姿

  (三)深入学*课文4、5两段。

  1、学*第4段

  ①指名配乐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内容,体会画面上主要在画什么。

  ②交流讨论,并从文中找出对应语句。

  ③朗读体会

  ④比较朗读、

  a她提起腿,伸出两臂,把琵琶举到脑后拨琴弦。

  b她轻提着腿,舒展两臂,把琵琶高高地举到脑后,拨动琴弦。

  引导学生找动词从而体会画面女子舞姿的优美。

  ⑤学*课文第一句,由背景来感受壁画的艳丽多姿。

  2、学*第5段

  ①学生写感受看了这样的壁画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②交流所写感受

  ③学*课文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游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最后一个段落。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容。

  3、背诵4、5两段

  ①学生自己准备

  ②检查背诵情况(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的段落来背诵)

  (四)教师小结,渗透情感教育。

  (五)布置作业1、积累4、5两段2、上网搜集有关信息,编份手抄报3、从第3段中任选一场景,画一幅图画。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5

  预设目标:

  1.感受敦煌莫高窟这个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的魅力,为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而骄傲。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3.学会找重点词句,正确理解1、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仔细研读第4段,了解其写作顺序,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动态描写,学有余力者可进行仿写。(上限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了解作者精妙的写法(顺序与用词,见闻与联想)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合课件,教师讲述)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除了茫茫的戈壁、黄沙,还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那便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它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3000余尊,各种壁画45000多*方米。

  敦煌莫高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接答,允许答案的不同)

  (二)揭开面纱,初识宝库。

  1.仔细读读课文开头,想想莫高窟因何成为艺术宝库?

  2.自由朗读塑像或壁画其中的一块,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塑像与壁画给人的总印象。(旨在找出重点词句)

  (三)走入宝库,欣赏艺术。

  1.反馈句子,阐述理由。

  2.感情朗读,欣赏艺术。

  (四)驻足壁画,体会魅力。

  1.指名用不同的方法读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当你驻足在一幅壁画前,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画的轮廓。

  3.再次与课文对话,自由读第4自然段,把这幅画读活。

  4.全班齐读,用朗读来奏响这美的交响曲。

  5.通过多媒体欣赏壁画(远景中景*景特写真人表演)

  6.驻足画前,看着看着,作者有何感受?(师引读第5自然段)

  7.你呢,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五)抒**感,搜集资料。

  1.作业(任选一题)

  ①写下你的感受,想说的,想做的。

  ②从教师给出的几幅壁画中选择一幅仿照第4段的写法,介绍壁画。

  2.告诉学生搜集莫高窟资料的网站。◆

  延伸阅读

  《莫高窟》教学设计

  一、学*《莫高窟》的准备过程

  1、预*课文,搜集与学*、生活相关的资料。

  (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3)想想你游览过的风景区,你最喜爱哪里,当时有什么感受?

  [为了解决与学*、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初步学*查找资料的方法。]

  2、讨论、交流。简述预*、自学课文情况,运用资料介绍莫高窟,谈谈作者对莫高窟的感受。

  3、推荐导游,组织游人群体。

  (1)听了讨论交流,你认为谁理解课文较深刻,推荐四位同学当导游。

  (2)按老年、青年、少年儿童组织三个游人群体,其他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其中一个群体。

  (3)导游和游人分别为游览莫高窟课堂教学作准备,思考怎样介绍,怎样学*?教师担任总导游,组织导游分工,适当提出要求。

  [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导游解说式课堂教学过程

  1、总导游谈话引入。

  我是大家这次游览莫高窟的总导游。我们请出四位导游作向导,由导游甲带路,主要的景物特点,分别由导游乙、丙、丁给大家作介绍。游人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来。

  2、导游甲介绍莫高窟。

  (1)介绍我国的几座石窟带领游人进入莫高窟。

  (2)投影莫高窟,让游人对照图,想象莫高窟蜂窝似的全貌,说说感受。

  [建立在教学中师生*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

  3、导游乙介绍彩塑。

  (1)电脑扫描彩塑的照片。导游乙对照画面并模仿姿势。

  (2)请游人读句: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从而帮助理解神态各异。

  (3)彩塑惟妙惟肖引得游人啧啧赞叹,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游人说说。

  (4)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导游和游人相互问答。体会彩塑鲜明的特点。

  (5)老年游人联系看到过的雕塑和莫高窟彩塑作比较,感受有什么不同。

  (6)由神态各异展开联想,加深情感体验。

  4.导游丙介绍壁画。

  (1)显示电脑扫描的壁画。

  (2)导游丙请游人观察壁画,再看课文的插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

  (3)总导游建议共同议论: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联系你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觉。

  (4)总导游请青年游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飞天的美景。

  (5)激发游人的情感,把描写壁画的第3自然段读美、读活。

  5、导游丁介绍藏经洞。

  (1)介绍藏经洞经书的多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2)请少年儿童游人表演强盗掠夺、破坏经书的动作、神态。

  (3)投影句子品读,读出自豪感和对帝国主义的憎恨。

  [学生作为导游和游人进行综合性的活动,介绍莫高窟几方面的景物特点,学*运用资料、联系生活多角度加强体验,开发和利用课外学*资源,发展了思维,拓宽了知识面。教师作为总导游兼游人出现,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6、总导游主持大家议论。

  (1)请几位导游说说,介绍了莫高窟哪几方面,游人们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请自由发问,由导游解说。

  (2)请大家说说,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三、小组朗读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1、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

  2、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

  3、小组汇报。

  4、评议小结。

  [尊重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总评:《莫高窟》一课教学设计注意体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本质的定位上,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学*的个性化行为。

  2、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营造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综合性活动氛围,使学*的内容和学生的体验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乐干尝试、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

  3、学生以导游、游人、不同年龄游人群体出现,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并运用读、思、议、讨论交流、介绍解说、质疑问答、自悟体验、欣赏评价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学*,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调动了学生多方面智力潜能,改变了教师单向提问、分析、讲解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必将提高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