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需要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首先设计教案如下:

  以“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与“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是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将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设计为教学难点。同时准备好白板课件,教具、学具等。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用白板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板书课题。接着情景导入,实践探究。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角。通过出示实物图,提问观察这几幅图,你能找到角吗?由学生观察图,并且交流信息。

  接着教师用线标出角。隐去实物,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时发现这一环节对白板的操作运用不足。用自己的身体摆出角。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活动角。请学生用学具制作出一个角。教师展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和小的两个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学具的运用不足。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练*画角。课后觉得可以让学生先画。

  接下来是巩固练*,拓展延伸部分。衔接回顾环节。通过儿童歌谣回忆所学知识。最后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你周围哪些地方有角?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到最后一步时明显时间还有很多,还需改进。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突破不好,为进行补救,我又自制了教具进行了突破。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需要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首先设计教案如下:

  以“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与“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是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将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设计为教学难点。同时准备好白板课件,教具、学具等。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用白板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板书课题。接着情景导入,实践探究。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角。通过出示实物图,提问观察这几幅图,你能找到角吗?由学生观察图,并且交流信息。接着教师用线标出角。隐去实物,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时发现这一环节对白板的操作运用不足。用自己的身体摆出角。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活动角。请学生用学具制作出一个角。教师展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和小的`两个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学具的运用不足。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练*画角。课后觉得可以让学生先画。

  接下来是巩固练*,拓展延伸部分。衔接回顾环节。通过儿童歌谣回忆所学知识。最后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你周围哪些地方有角?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到最后一步时明显时间还有很多,还需改进。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成功之处: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不足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 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提高效率,掌握好时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应该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和掌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需要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首先设计教案如下:

  以“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与“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是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将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设计为教学难点。同时准备好白板课件,教具、学具等。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用白板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板书课题。接着情景导入,实践探究。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角。通过出示实物图,提问观察这几幅图,你能找到角吗?由学生观察图,并且交流信息。接着教师用线标出角。隐去实物,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时发现这一环节对白板的操作运用不足。用自己的身体摆出角。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活动角。请学生用学具制作出一个角。教师展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和小的两个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学具的运用不足。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练*画角。课后觉得可以让学生先画。

  接下来是巩固练*,拓展延伸部分。衔接回顾环节。通过儿童歌谣回忆所学知识。最后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你周围哪些地方有角?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到最后一步时明显时间还有很多,还需改进。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 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提高效率,掌握好时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应该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和掌握。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发展区,为后续学*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5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6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透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透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状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7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8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9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0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目标一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二是会用尺子画角。

  本节课,我利用猜图形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和五角星,从而导出这两个图形的共同点都有角,进而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通过主题图和例1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角的图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后通过判断题的练*和折角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一。

  之后,教学角的画法,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时要先定顶点,然后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一个角,然后再在课件上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角的画法,之后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角。从而达成的教学目标二。

  本节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折角,体验角的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通过演示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画出角后,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学生画的时间过长,没有来得及全课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为使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展台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

  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

  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

  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

  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

  3、学**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老师在关键处启发诱导,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高学生感官上的效果,激发兴趣,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1、授课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本第38~39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制定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对初步认识角有表象基础。

  四、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一张长方形的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贴图片。图片中有红线勾画出的角。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体上有角?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一一回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这几个物体上有角吗?(出示实物,请学生来指一指。)

  4、(预设:学生可能指对,直接进入环节5。亦可能指错进入本环节)

  师:刚才有同学指的是这样一个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个点。想一想怎样才能将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学生重新指角)

  5、师:这一次,大家指角的时候,不单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的图形(师示范画出来)。

  6、师:它们就是我们数学王国图形家族中的角成员。刚才大家指的这个点与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板书,一起口述一遍)

  7、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弧)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学生书空)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8、(练*)师:我们这里来了一些小客人,都说自己是角,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第1题)先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纸折个角呢?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10、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自己也动手折了角,现在我们要把角的样子画下来,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11、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七、板书

  顶点 边 边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活动角、三角板等。

  学具:制活动角的学具、三角板等。

  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贯穿始终的问题情景,运用设疑、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1、 师:这节课,老师从图形王国带来了4个图形朋友,瞧,他们是谁?(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2、 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如果把三角形的一条边擦掉,,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指名学生回答)

  3、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小朋友们预*的真仔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图形王国,认识新朋友——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后,是一个什么图形?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达到了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 引导探究

  1、初步感知角。

  (1) 师:这些角可喜欢玩捉迷藏了,它们到底躲在哪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比比看谁找得多?

  (2)师生群动,找寻教室里的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录。

  (3)小组汇报:我们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角?

  (4)师:其实,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它,快来看 (课件出示),找一找剪刀、可乐瓶、水管上哪儿有角?

  (5)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表面上的角,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角长什么样?(学生互相交流,选派组长汇报。)

  生:角都是尖尖的,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小结:这个尖尖的地方数学里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6) 摸一摸

  师:拿出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用自己小手摸一摸,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1)学生摸角

  (2)汇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把学生对角的认识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判断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特点,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是不是能用刚刚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练*)要求学生判断所出示的图形是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在认识角的基础上,及时巩固练*辨别角,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3、画角

  (1)学生自由画角,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方法一、先画边,再画顶点。方法二、先画顶点,再画边。方法三、先画一条边,接着画顶点,最后画另一条边。)

  (3)(课件演示画角方法)

  师:老师请了电脑博士教大家画角,仔细看看吧。注意画角的顺序。(先画顶点再画边)

  (4)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画角。

  (5)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作品。

  (6)课件展示《画角儿歌》,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眼看、手动、心记、脑思、口说去感知角,并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角的几何形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三、小游戏。

  (一)数角。

  (课件展示数角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还会画了角,接下来,我们来轻松一下,玩一玩数角游戏。看谁眼力好。

  (二)做角游戏,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学生拿出做活动角的学具,做一个活动角。

  2、把角的两条边拉一拉,合一合,在玩的过程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3、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对角大小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渐领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巩固练*。(课件展示)

  1、比一比哪个角大?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角。

  设计意图:

  (练*由浅到深逐层深入,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五、拓展练*。

  沿着一条直线划去长方形的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目标导学

  1. 播放暖场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

  师:(出示三小校门照片—主题图)走进我们整洁美丽的校园,隐藏着好多好多的数学知识,有三角形的小旗子、长方形的匾额……这么多的图形就组成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图形——角(板书),你能找到角吗?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多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当这些生活中的物品脱去华丽的外衣,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二、合作探究 互动雅学

  (一)角的特征教学

  过渡:(板书抽象的角)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独立思考,指名多位同学说

  1. 教师归纳:所以角有一个尖尖,我们把它叫做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我们叫做边。

  2.同桌互说

  3.小结: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4.数学游戏:谁的眼睛明又亮

  过渡: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你们想玩儿吗?

  (1)第一关:判断角。出示红卡:第1题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火眼金睛,最快地找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请拿出红卡第一题

  独立思考、同桌互查、全班汇报

  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或者找角的时候,都要用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有一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它就不是角。

  (2)第二关: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并说明原因)出示红卡:第2题

  师:大家都会判断这些是不是角,其实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本数学书上就有好多角,在这个面上,这里有角,这里也有角,在这个面上呢,这里有角。(摸面、圈角、指顶点和边)

  师:那这个物品的哪些表面有角呢?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小结:我们从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出了许多数学角,希望大家以后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物品。

  (二)角有大小

  过渡:生活中处处都有角,我们这把折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角

  1.课件演示,感受角有大小。

  2.小结:所以角有大有小。

  3.比角

  师:这怎么比啊?(上台演示说理由)

  4.折角(出示学*指南卡)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折的角?请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2组上台汇报,展示一组奇形角)是角吗?

  (三)画角

  1.自主尝试画角

  2.播放动画,规范画角

  3.拍照作业,欣赏角

  三、点拨指导 提升领悟

  反思小结:到这里,我们和小精灵的旅程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了和角有关的哪些知识?

  师:我们不仅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通过比、折、画的方式认识了角。那你们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蓝卡吗?请拿出蓝卡第一题。

  四、检测反馈 博学拓展【出示分层实践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一单元中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下面方法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重视经验,温故纳新。

  在本节导课时,我按照教材改编写意图创设了“笑笑和淘气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境”,接着安排了一道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练*题,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齐练,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在交流时,我有意提问“为什么在计算时要把个位对齐?”目的让学生明确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练*不仅激活了学生以前学*的多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多位数加减法的算理,然后再出示教材例题情境:“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出示例题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读题,审题,列出算式。由于有前面的复*,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3.2+11.5= 11.5+3.2= 对这两种算式我给予了肯定,并写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时我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说:“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请大家都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这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学*流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解读教材、明晰算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再看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算法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最后全班交流总结算理。

  把学生对小数加法算法的个性化的探索放在第一位,确保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个体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再回归到对教材的解读,这样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进一步澄清了自己的思路,了解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弥补了自主探索中不到位的地方。

  三、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展开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小结,“多位数相加时,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对齐了,这样才能做到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三种算法的共同点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把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算理融会贯通,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但在本节教学中,因在小组讨论,交流时用的时间过长,没有进行必要的巩固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小熊开店”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一课。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不光要重视老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根据情境来提出问题,并尝试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情境图,分别提出用加、减、乘、除解决的数学问题,特别强调用乘法和除法解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能初步感受数学中乘法与除法的互逆性的关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玩具*?”时,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对于学生正确的算法进行肯定,同时我也注意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的设计既对学生的智慧提出了要求,又能让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探索、有效合作与充分交流的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根据“小熊开店”主题图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较多,且类型重复,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在构建“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且建模过程过于匆忙。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本单元是学*“7-9”的乘法口诀,在教学中,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比如开火车,幸运转转转,读儿歌,看图列算式,画一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有加大了练*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乘法口诀是学生解决乘法运算的重要钥匙,因此,它的教学可算得上是乘法计算教学的奠基石,显得尤为重要。《表内乘法二》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6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与表内乘法一相比数量上要多得多,难记些。如何记熟这些口诀也给孩子们的学*设置了障碍。面对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的现实,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口诀的理解和记忆上。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口诀中存在的规律,让学生利用“上下句对比记、口算结果”等方法去巧记。练*形式注重趣味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本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用除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注重创设情境贯彻整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学*,探究新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

  本课开始,通过创设“小熊开店”情境,小动物来购物遇到的问题,引出:

  1)买4辆*需要多少元;

  2)20元可以买几辆*。

  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能顺利用乘法算式解决,马上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未能顺利解决。

  2、自主学*,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体现让学生自主学*。如在解决关键性问题“20元能买几辆*?”时,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说,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编出除法问题,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等。如何在课堂上做到既照顾个别差异,又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的,由于前面判断角、画角、创造角的基础,对本节课直角的认识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与前面认识角一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在动手中探索创新,通过体验来认识直角。此外,让学生自我思考,全班质疑,如在用圆片创造直角时,有学生凭感觉去折直角,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折的直角你能肯定是直角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进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最后一直得出把圆片折出一条线,再沿着这条折痕对折的方法在创造直角。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得出的,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实践活动:比一比、分一分,交流验证,找角、辨角、画角等,每一个活动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在进行了尝试分类思考、动手验证、概括概念的过程后,学生很顺利的建立了锐角和钝角的表象,把锐角和钝角与已学直角概念纳入同一系统中,形成了角的完整知识体系,虽然锐角、钝角是今后学*的内容,这样提前学*反而让学生加深认识了直角《乘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一、游戏引入新知,激起兴趣

  开课前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好吗?请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动手操作活动开启学生认识新知的旅途,让学生对“角”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验证思维假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学*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创造角这一环节中,老师说我们对角有了这么多了解,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创作一个角吧!

  (1)折角: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2)摆角:(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水彩笔摆等)

  (3)用钉子板和毛线拉出一个角

  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创造角,鼓励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观察、比较、交流的学*活动中体验学*的快乐。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好被教案绑架,不能灵活处理生成资源。如: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角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顶点和边的知识,老师没处理好生成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上完课后,我自己整体的感觉是头重脚轻。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课前测,对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也在6班和三班进行了两次试课。尤其是三班试课效果非常好,本以为能上的非常顺利,但是在我们班上课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在第2个找角的环节,学生不能从实物中准确找出,并说清楚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原因在于在认角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对角的特征进行巩固,对角的特征认识的不够透彻,这部分没有打扎实,所以在找角的时候,就不能准确找到角。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明显的看出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话进行复述,说明*常此方面训练不够。此环节处理不好,结果严重影响了整节课的时间,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都很仓促的处理。

  找角找的不顺利,还有一点就是头没有带好。第1个同学马愉宸没有示范好,本来以为挑个最好的学生能给大家示范好,或者是说经过我的引导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么说。谁知她再也说不明白了,结果后面就都不是很完整。

  另外,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其实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就是在钟表上去指角的时候,有个孩子也是指的一根针的尖,我当时就简单的认为是他指错了。现在想想,他也是和我们班的冯羿默那样,把一根针当成一个小小角。这个原因有三:第一说明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能看到小小的角,但是同样也看得出不能看到我们一眼看到的两根针所形成的图形是角,说明学生把实物抽象成角还是很难的。第二就是我选择的这个教具不是很好,最好拿那种指针是一根线的那种,指针上没有角,也许就会避免这个情况。第三:在试课的时候没有把这个问题仔细分析,没有想好解决的策略。这就造成了下面的问题,当我肯定了冯羿默指的钟表上的一根表针上的小角。在后面剪刀中去找角,就出现了把剪刀的一个刀刃或者更小的地方看成角的情况。这里肯定不太合适,因为有些剪刀的刀刃是圆弧的,不是尖尖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很严谨!

  由于前面的这个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后面的环节都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对于难点角的大小,原来准备用橡皮筋去绑铅笔形成活动角,让学生亲手操作之后,感受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开的程度有关,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体会,只是让他们简单的把角变大,变小。然后就让学生只根据老师手里的这个活动角去感知,没有经过一个时间的等待,没有让学生充分发现,缺乏小组探究合作。

  另外呢,在3班上课的时候,其实贾老师也告诉我说,他们班回答问题的基本上不是*常学*非常好的孩子。这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在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我也是把注意力关注到了非常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身上,结果他们的表达却不是那么完整。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会回答问题好的、能起引领作用的`,反而还不如那些*时不太说话但是也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所以说这也给我了一个警示,就是我们不能带着任何的有色眼镜去看每一个孩子。要公*的对待任何一个孩子。

  关于细节问题我注意的也不是太好。比如在进行完口算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把口算本收拾好,就开始上课了。学生桌面上了铺了一堆东西,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要重视学生学**惯的培养。

  课虽然结束,但是思考一直在路上。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角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教材的设计完整地呈现了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角的特征、角的变化、角的画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自学材料,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直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了。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点明本节课利用10分钟自己阅读课本,然后我来提问,完成本节课的学*。学生们一听特别兴奋,还没试过这种完全放手的学*方法呢,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来。我开始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什么是角?2。角有什么特征?3。怎么画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个角吗?

  学生们独立学*完成,一个个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并且说出从课本那句话找到的答案。很快我们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1个顶点2条边。在画角环节,选取学生上台展示,边演示边说过程,重点一起分析了先画什么,为什么强调必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为什么必须是笔直的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后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发现,成就感颇高。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为明确了角的特征,孩子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说起来,异常兴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学不透,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太过忧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总能给你惊喜。

  学*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的学*力就越强,而学*力正是我们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课堂上放放手,你少讲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毕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们就不用讲了,在备课时一定要善于甄别那些课程内容能够放手交给学生,如果是学生独立学*有困难的课时,你这样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说不定还会打消学*积极性呢。所以该放手就放手,不该放手千万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从中学到小学,就必须转换教学思考方式,必须努力化解数学的理性与学生感性之间的矛盾,其中,研究学生是非常关键的,“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简单,其实简单的东西往往不简单,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怎样在孩子的感性基础上让孩子学*到感受到数学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章内容的教学,需要设置生活化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情情景性和直观性应该是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适当的选取现实素材,让生活实例、生活经验成为学*的支撑。所以,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发现其中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开始,通过用不规则的纸片遮住三角形、四边形的部分。只漏出三个角、四个角。让同学们来猜,被遮住的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二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十分重要。在对角的认识过程中,先通过认识角---判断角——画角---制作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形成对角的认识。

  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时,我通过举同学们都熟悉的三个例子,三角板,钟表,剪刀。从这三个物体表面的一个角来认识角的共同特征,例子贴*生活,学生较为熟悉。通过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形成对角的直观认识,如:顶点是尖尖的,有两条直角边,之后抽象出角的几何模型。同学们都能很快总结出角的特征。熟悉角的特征后,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相结合,找一找班级都有那些角,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前面的知识维基础,再让学生判断角就较为容易。通过判断角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另外,数学学*中,有时候还需要画角,先提醒画前的注意事项,演示标准画角一般步骤,强调画角内容后,在让学生画角。对学生画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展示并纠正。评讲后,再总结前面讲过的内容。

  接下来,通过利用吸管做不同角度的滑梯,来展示角有大有小,在动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无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题材来源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至于感受到数学课的乏味。在了解角有大小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怎么判断一个角的大小呢?拿出已经剪好的两个不同颜色的手工角,让同学们独自尝试比一比。在探索中发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利用这一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学*热情,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这样,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给突破了。

  三、总结

  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本节课的学*进行系统总结与回顾。

  四、拓展延伸

  回顾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个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是:说话不够简练,数学语言不够精准。另外画角活动中,对角的展示时间没有合理的掌控,导致最后角的比较大小的活动中时间不足,较为仓促。我以后将更加认真的学*课改精神,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像优秀的老师进行请教,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探索,不断学*及时反馈,打造有效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对角的认识过程中,先通过观察主题图,找出角。再让学生观察具体实物上的角,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形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摸一摸,形成对角的直观感受如:顶点是尖尖的,有两条直直的边等。最后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回顾整个备课到上课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只要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及需要来备课、上课,相信他们具备自主学*的能力,放手给他们一个能自由发挥空间,也许他们会学到更多超越书本的知识,勇于探究新知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

  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我们坊内老师对任教班级的前测,发现学生基本上对于角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的认识偏向生活化,比如他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存在角,如书桌、课本、门、**、红领巾等有角,然让其指出角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指向角的顶点处,由此可见对角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角的辨识。

  通过两个多月的学*,我们也充满了激情与冲劲,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然实际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运用了课件与实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错的,尤其是课件中角的动画演示,形象而生动,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对课程的学*充满兴趣。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去丰富知识,掌握角的定义与特点,并指导角的特性。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的内容较多,也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导致动笔练*内容比较少。再则,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稍显贫乏,使得课程的呈现稍有不足。但坊内老师的反响倒是不错,认为在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上抓住了关键,也让学生建立了对角的认识,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更多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需要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首先设计教案如下:

  以“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与“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是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将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设计为教学难点。同时准备好白板课件,教具、学具等。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用白板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同时板书课题。接着情景导入,实践探究。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认识角。通过出示实物图,提问观察这几幅图,你能找到角吗?由学生观察图,并且交流信息。接着教师用线标出角。隐去实物,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教学时发现这一环节对白板的操作运用不足。用自己的身体摆出角。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活动角。请学生用学具制作出一个角。教师展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和小的两个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学具的运用不足。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练*画角。课后觉得可以让学生先画。

  接下来是巩固练*,拓展延伸部分。衔接回顾环节。通过儿童歌谣回忆所学知识。最后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你周围哪些地方有角?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到最后一步时明显时间还有很多,还需改进。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所欠缺: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害怕学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导致我在课堂上学生在动手操作,而我在旁边不停地讲。今后,我尽量做到放手去锻炼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