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1

  我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1、教学基本思路: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这节课的重点是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理解这一重点,为重点知识的学*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导学生学*陆地自然带的知识,这里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所以学*中采用自主学*加教师点拨法。学*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式学*重点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插图“热带雨林景观”与“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自然带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纬度地带性分异”;一组学生研究“干湿度地带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导入时,首先展示*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首先了解*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图片,让学生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放图片的原因,导入新课。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地理就是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板书较少,没有把重点表达出来。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3

  如何积极发挥新课标的作用,并主动推进教学改革,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及时、深刻的进行教学反思是有助于教学水*提高的捷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将知识外化,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如让学生假扮旅游者,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景观上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此明白地域差异表现在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之间有差异性,还表现在一个区域内部各要素特征的差异。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外化,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加强学生探究性的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学*,在我的这堂课中我更加重视学生的自己总结和探究性的学*,如:在讲述每一个不同的地域分异时完全可以给学生图片或案例,让学生在图片中或在案例中总结出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的目的。

  2.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标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与*等,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项信息的交互传递,教师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结论,同时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体会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节课的教学,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胆的.尝试了把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环境,构筑开放的地理课堂,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的能力,要相信学生,不要总牵着学生走,更不要怕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这种教学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教师调控不到位,学生的反应很难归一到教学目标上,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而且,课堂教学的预定任务可能完不成。

  总之,采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效果最佳,让学生真正做到从生活中学*地理,从而让他们对学*地理更加感兴趣。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1

  我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1、教学基本思路: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这节课的重点是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理解这一重点,为重点知识的学*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导学生学*陆地自然带的知识,这里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所以学*中采用自主学*加教师点拨法。学*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式学*重点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插图“热带雨林景观”与“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自然带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纬度地带性分异”;一组学生研究“干湿度地带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2

  我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1、教学基本思路: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这节课的重点是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理解这一重点,为重点知识的学*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导学生学*陆地自然带的知识,这里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所以学*中采用自主学*加教师点拨法。学*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式学*重点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插图“热带雨林景观”与“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自然带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纬度地带性分异”;一组学生研究“干湿度地带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导入时,首先展示*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首先了解*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图片,让学生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放图片的原因,导入新课。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地理就是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板书较少,没有把重点表达出来。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1

  当初因为参加讲课比赛,感觉课堂上的学生离我那么遥远,感觉课堂好像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不过是我为了证得一张证书的工具,于是,从讲课比赛舞台退出来之后,自己悄悄地进行了课堂的.教学改革,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尝试着让学*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于是,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的课堂上学生激情飞扬了,被压抑,被奴役的性灵得到了释放,课堂上有了学生灿烂的笑容,我也曾享受着这样的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着。有见地的领导也被这样的课堂感染着,于是喜欢上了这独属于我的课堂。这只是因为我们对青春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年轻生命的担当。

  日子就这样如小河流水一样,慢慢地往前。天高云淡的生活,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但风,但雨耐不住这样的寂寞,于是心生醋意,一阵风来,一阵雨来,让云儿暂时找不到了自己的归宿,也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度过了一阵浑浑噩噩的日子,但,风和雨是经受不住岁月的推敲,天高云淡才是生命的常态,饱经风霜让天更高,让云更淡,更成熟,删繁就简,才顿悟了生命的真意,才了悟生命的真实!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混合色调才是通融的人生。严嵩不一定就是坏蛋,海润不一定就是好人,“知行合一”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又是一次讲课比赛,虽然几经曲折,但还是站在了讲课比赛的舞台上,不同评委的口味,不同的教学理念,迥异的教学思想,冲撞着我这只属于学生激情飞扬的课堂,于是,在几分清醒,几分醉中,我又茫然了,回来思索了良久,甚至一小段时间内对这属于学生的课堂缺乏了兴致,我要提炼属于自己精彩的课堂,反复观看全国名师的视频,反复钻研教材,不厌其烦的向我的同事请教我不懂得地方,对一个问题的处理都要思索再三,这一切,让我在一段时间内,感觉课堂上的我激情飞扬,自信满满,天下英雄舍我取谁!学生间或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也有时和我一起随声附和着讲课的话语,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原来属于学生探究的快乐没有了,学生互相讨论问题的热情没有了,学生对知识顿悟的眼神没有了,课堂又回到了灌输知识的藩篱中,午夜梦魂,心生愧意,耳畔总会想起领导多次对我的话语“学生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不要在乎其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子。”在黑暗前的黎明到来之前,又出发了!或许我会笑,或许我会哭,但这一切都不重要,有观众的舞台是精彩的,有喝彩声的舞台是喧闹的,但没有观众的舞台确实真实的!

  说来,讲课比赛与同事相比我很失败,我羡慕同事的成功,但我不嫉妒,因为做好自己永远比嫉妒别人更重要。上帝赋予每个人的都是均等的,做好自己才是对生命的无比尊重。执着了六次讲课比赛,却没有一次自己满意的成绩,省讲课比赛的舞台或许对我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我依然会走好属于我的每一步,或许仅仅只是相夫教子,夫唱妇随,仅仅是和同事之间**淡淡的生活着,嬉笑着,但我依然快乐着!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2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惯,体现课改中学*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有用的地理”。

  一、学*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3

  不知道为什么,实践了一年的合作学*,成绩的突显让我确实看到了应试教育所不可企及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的提高,在学生发自肺腑的言谈中,对学*对人生对生活的渴望与美好的期待都在悄然的扎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对我的钦佩与感恩都让我感觉到作为老师的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虽然一直以来,我感觉自己也没有做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本应该做的事情,但学生对我的仰慕与信任却让我在*淡的生活中寻得一丝丝心灵的慰籍,在课堂这个社会小舞台的角色扮演上,在心灵和心灵碰撞的空间里,在创造思维激情的勃发里,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学生与老师其实是互助共勉的,相互激励相互携持,我们才走到了现在,也体验到丰收的喜悦。但此时此刻我内心的不安也在隐隐约约的闪现,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或许一路走来,曾经的享受课堂的激情,曾经夜幕静谧下思维的缓缓流淌,曾经梦想的执着,都在褪掉鲜艳的颜色,轻车熟路的风景或许已经引不起我太多的眷恋和向往,冥冥之中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疲累,或许这一切在考验着我曾经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也或许在担心,自己的智慧不能满足于日臻成熟的教学方式所要求的新的创造和改变,我有点感觉力不从心。

  当感触于出外学*的一节课,看到人家成熟的合作机制,看到课堂上学生那饱满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以及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精彩的自信,我忽然感觉到自己所无法达到的高度,也忽然感觉到势单力薄的孤独,当看到小组长以主持人的身份将一节课演绎的犹如春晚的精彩,我内心触动了,如此的课堂不就是求知,交往,审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吗?而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吗?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看似热热闹闹的学*气氛,但也掩盖不了粗线条的单薄,学生饱满的热情或者仅仅是为了小组的分数和荣耀,而不是真正的把学*看成自己的内在需要,自己展示生命精彩的机缘,与我所倡导的让学生做有智慧的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当我试着将这种表面的方式挪移到我的课堂上时,才发现那仅仅是没有灵魂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是折断了的枝叶没有根部的滋养,也许一切还得从长计议,慢慢做起。这一节课的尝试,让我感觉自己课堂的任重道远和迷茫。

  静心思索的一刻,我总再想,这一生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许这个命题值得每个人去玩味深思!做最好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简单快乐就好!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1

  因为上汇报课,提前讲了第五单元的《大自然的秘密》,总体感觉是不在状态,学生不在,我也不在。

  备课时,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课上得简单,但总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总觉得“简简单单”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不能使自己的教学环节简单而又有创新,课堂教学中师生轻松而愉快,让我深感自己的基本功太差,没有教学的魅力。反思自己的本课教学,我认识到要想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学目标的预设要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的学*?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做文章。在课堂教学主要用了两个板快就达到可对教学目标的完成。一是抓住人们对小海龟的两次拯救活动进行评价,轻松完成了对大自然秘密的揭示这个教学重点。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谈论,教师点拨的形式解决学生在课前提出的疑问,在交流中学生不仅再次领悟了课文的内容,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刻而简单。《大自然的秘密》一课看似简单,但课文中涉及到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自然法则却是学生难于理解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来说,孩子们的课外知识不够丰富,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抓住人类对小海龟的两次拯救行动轻松达到了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目的。我心里豁然开朗,先前备课时产生的困惑得到了解决。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理解上没有把握住文章的“魂”,造成了课堂拖沓而无序。体会课文中“我”和游客及向导心情的变化对于理解本课的重难点又极为重要。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学*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要想到,学生能学会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是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的。如果能考虑到这些,了解到这些,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会从容许多,就会把目光从关注自己的教学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从而使教学中减少了许多繁文缛节,才能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2

  《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和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统一。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对向导的看法。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次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一番唇枪舌战,难分高下。也博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欠妥之处。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学生说出了都知道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如果把这一环节放在学完课之后,效果会更好些。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动物有生存之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自作聪明到干涉动物的行动,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3

  《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指导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教学本课之后进行反思,我自己觉得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先谈谈以后应该保持和发扬的几点。首先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重点突出,环节清晰明了,重点抓住两个问题:

  1、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

  2、人们的情绪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随后,所有的内容、环节都是围绕他俩展开的,学生在层层递进之中明白了: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之道,都有躲避灾难的本能。人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自作聪明,否则一切只会走向反面。

  其次,我觉得在上这节课时,我很放松,很自然,没有了以往上课时的紧张、担心、说话磕磕绊绊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换,我认为应该以一种*和的心态,真实、自然、轻松的课堂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受益,而不是空洞的,教师喋喋不休的华丽词藻进行教学,试问那样学生收获有多大?教师上课自然吗?目标能落到实处吗?再次,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教学。在设计本课时我围绕中心重点抓住了几个句子进行教学。

  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还可以使学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学*,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朗读落到实处。在本节课上我采取了自由朗读、默读、指名读、齐读、对比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而每一次的朗读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默读时不但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还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自由朗读是让学生大胆地放开进行有感情地练读训练。对比朗读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指名读不但可以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还可以知道其有感情地读句子。总之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课堂上一定要使朗读落到实处。

  有成功就有不足之处。这节课我觉得不足就在于,本来教案上没有设计的问题可能由于我上课时比较放松,因此就顺水推舟地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意性地增加了一些自认为有用可实际上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不但是画蛇添足,还给人的感觉是提问太多,教师比较啰嗦,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以改正。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最新 (菁华3篇)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最新1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惯。例如,在“*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最新2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球、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等)与地理技能(读图、表和分析和绘制相关地理图表),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的学*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最新3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透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用心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光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我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学*、学生互教、当堂检测、规范要求,表扬奖励”的教学原则,努力构建“自学自测,互学互助,导学导练”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教”为课堂主导的教学观念为“教会学生学”的教学观念。因此高效课堂能否成功的核心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到学*中来。这就给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作为“教师教”教学模式的主体,教师只需要把握自身的教学逻辑,课堂相比较较好把握。但是要转换成“教会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那就需要从根本上转换观念,要设计一系列教学环节,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无疑是提高了,不仅仅要自身知识技能娴熟,而且还要掌握课堂调动技巧。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自学自测”注重导入、引导目标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能够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知识点。也能够根据老师预先设计“导学案”,结合教材、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1、要求学生结合学*目标或“导学案”,自学教材。

  2、学生自主完成学*目标或“导学案”相关问题。

  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在教学“台湾省”时,先指导学生透过配乐朗诵“乡愁”,并与音乐烘托气氛,创设一种富有感情的场景,情景交融,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验内情绪感,心灵受到感染熏陶;从而产生情感冲动,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能够透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能够透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例如:在讲台湾地区,台湾不仅仅和祖国大陆处于分裂状态,同时她还是与*问题、南海问题等*年来的热点问题联系十分紧密的地区,透过投影将将相关的资料或影片片段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此刻国家间冲突的原因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就“海洋与陆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世界地图,在图中找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太*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同时在导学案上填图,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填图还是选取都能迎刃而解。

  “自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状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互学互助”小组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合作是关键,是课堂的高潮部分,是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

  2、学生对“互学互助”中出现的问题要加以归纳和小结。

  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能够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潜力强,领悟潜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忙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资料,共同达成学*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跨小组来解决,这组学生能够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我弄懂。那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能够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会的学生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体会到学*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学*热情,产生巨大的学*动力。

  三“导学导练”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检测评价

  “导学导练”是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学生对刚领悟的知识透过练*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

  1、教师要寻找有针对性的问题、难点精讲点拨。

  2、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光内完成练*,并引导学生反思,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就“*地理四大区域”的划分界线,教师在设计“导练”题目要根据教学实际,有条件能够利用投影仪把区域图投影在大屏幕上,透过简单的动画箭头在图上划分出每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例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用箭头在图上划出秦岭—淮河一线,这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表现出来,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其他区域之间的界线都能够透过投影来解决。不管在前面的“自学”还是“互学”中,改善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资料更加形象具体,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用心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个性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忙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潜力、方法;必须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情,透过小组讨论构成疑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直接由教师集中讲授;要使学生明白怎样阅读、提问、讨论等;加强小组合作学*,抓好小组长的培养,明确每位学生在本组中主角的定位。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大胆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学。到那时,我们不仅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惯,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自然地理实*报告 (菁华6篇)

自然地理实*报告1

  陕西自然地理综合实

  *报告

  姓 名: 王士华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20xx级教本3班 学 号: 20102613642 指导老师: 杜国云 孔祥生

  20xx年XX月XX日

  目录

  前言

  实*地点1:咸阳师范学院 实*地点2:口镇

  实*地点3:咸阳乾县大北沟

  实*地点4:张家山

  实*地点5:咸阳历史博物馆

  实*地点6: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

实*地点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引言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一、 实*目的

  实*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自然地理野外实*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实*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我们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二、实*时间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三、 实*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按实*的先后顺序,实*的地点依次为:口镇、冶峪河;乾县大北沟、水土保持所;张家山、泾惠渠;咸阳博物馆;南五台;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实*工具

  罗盘,卷尺,GPS,地质锤,植物标本夹等。

  四、 实*区自然地理概况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 4 -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

  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xx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满族、蒙古族等。 陕西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终南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红碱淖。 当今的陕西犹如镶嵌在*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xx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满族、蒙古族等。

  五、 实*路线

  咸阳师范学院

自然地理实*报告2

  一、实*内容

  1.实*时间:2x14年10月26日--2x14年10月31日

  2.实*地点:桂林旅游风景区(包括桂林市旅游区、漓江旅游区和阳朔旅游区)

  3.指导老师:魏新玲、张杰云、刘晓莉

  4.实*目的:

  ①调查桂林及周边地区地貌、植被、土壤、水文、气象、人文等状况,分析其旅游资源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②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

  5.实*安排:

  10月26日 中午十二点从学校出发至信阳火车站,乘坐k457次火车前往桂林

  该车次是从郑州开往湛江,我们会跨越湖北省和湖南省,途经孝感、武汉、岳阳、长沙、株洲、衡阳、永州等地方到达我们的实*地点--桂林。在这漫长的十几个小时的乘车时间,我们不时的把我们的眼光放在外面,观看沿途的风景,有的同学还在打牌,睡觉等。

  10月27日 游览漓江,南溪山公园,义江缘风景区

  凌晨五点多我们到达桂林,在饭店用完早餐后,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乘坐旅游观光大巴车来到码头。之后我们乘坐轮船游玩漓江,观看到桂林的城徽山--象鼻山,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鼻子伸进漓江饮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在游船上,我们观看着漓江两边桂林这座城市,一座富含文化底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旅游城市。

  下船后,我们徒步参观南溪山公园,在那里我们品尝多种茶叶,点心。听那里面的服务人员讲解有关这座城市的小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普及茶文化,让我们再次对*茶艺加深了解。

  之后我们去乘车去饭店吃饭,到达旅店安顿休息。下午两点半我们出发前往被誉为“桂林风情第一村”的义江缘景区。我们乘竹筏游览风景如画的义江风光,可以乘船领略壮族歌仙的曼妙歌声、红瑶传奇的长发表演、激情四射的苗家花鼓,观赏沿岸特色鲜明的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景观(木楼群、风雨桥、水车群、谷仓群、瑶山吊桥、高空溜索、古渡码头等等)。之后我们还在这里吃晚饭--美味的“风情百家宴”。

  10月28日 前往桂林阳朔,游玩聚龙潭,遇龙河,夜逛西街

  八点起床,半小时后楼下就餐,之后乘车出发前往桂林阳朔县城。历来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这么一句话,这也说明阳朔山水的秀美和重要地位。

  十点左右,我们到达聚龙潭景区。在景区前我们这个浩大的集体合照留念。聚龙潭岩内钟乳石琳琅多姿,有石巧似游龙戏水;岩外青山隐隐,绿水悠悠,宛如群龙驾雾,故名“聚龙潭”。岩内无数条钟乳石如卧龙、盘龙、游龙、飞龙、舞龙、金龙、玉龙、青龙、黄龙、龙王、龙女、龙子、龙孙,数不胜数,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由此形成了“龙女迎宾”、“龙宫玉柱”等景致。

  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都会知道广西桂林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聚龙潭作为它的典型标志,在这里一般溶洞所有的石芽、石花、钟乳、穴珠、瀑布、落水洞、地下河等,皆可见到,美不胜收。提到喀斯特地貌,不得不想起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有关知识。它的形成条件:1,地表附*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水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当达到这些条件后,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我们边看边照相留念,很快就到了吃午餐的时间。我们就在附*的饭店就餐。我们还留有时间在那里观看月亮山,很多同学都登上望月台,摆出各种的姿态留影纪念。之后由于大榕树景区在修建,我们无缘一见歌仙刘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方。

  紧接着我们来到遇龙河,在那里我们两人一组乘坐竹筏,*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绿洲、情侣相拥、*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我们在竹筏上与河水亲密接触,我们还互相用水枪来喷射其他伙伴,一片欢声笑语的场面至今留在脑海。

  在阳朔县城的最后一点时间,我们夜逛了西街这条久负盛名的街道。西街夜景,来到阳朔不可不去领略的项目,这里街道整洁,店铺林立,古老与现代的结合,而且随处可见慕名前来的外国友人。哪怕过了十一黄金周,街上仍是人满为患;哪怕此处已被高度旅游商业开发过,但她的.美依旧能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自然地理实*报告3

  一、 实*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 实*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和石帘。石幔是由于渗透的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其形状如布幔。

  (4)边石坝

  在洞底出现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坝一样高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垄岗状地貌,这就是边石坝。它是由渗透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断裂构造、石柱的错断现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发生了轻微地壳运动,洞厅中被水侵蚀过的层面发生了塌陷;地壳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面的岩层被拉伸,形成了断裂构造;原本笔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壳的下沉,导致中部被拉伸而断裂,这就是石柱的错段现象。

  三、实*结

  这次实*我收获颇丰,不仅见到了美丽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风光,也进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机制。此外,这次野外实*锻炼了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我学会了对地貌的观察,内容的描述,数据的记录等野外工作方法。

自然地理实*报告4

  一.实*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原占2*%,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2℃,夏季*均气温28.6℃,冬季*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均降雨量1435毫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内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自然地理实*报告5

  一.实*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原占2*%,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2℃,夏季*均气温28.6℃,冬季*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均降雨量1435毫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内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自然地理实*报告6

  一、引言

  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们班同学对青岛市部分地区进行

  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认识实*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生活。通过这几天的实*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直接的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概况

  1、实*目的

  (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知识;

  (2)认识青岛著名景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参与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使用,培养学*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三、实*记录及分析

  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陆续出现。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到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分为四个阶段:①粗粒斑状花岗岩②钾质白岗岩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崂山花岗岩大都呈脉状沿节理或断裂方向贯入到新老各期花岗岩中。属于喷出岩的有青山组的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纹岩、粗石岩等,分布在青岛市区和石老人等处。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山脉以巨峰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称颂崂山。

  2、崂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征:

  午山四条支脉。花岗岩地貌独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态,比比皆是,被人们誉为“天然雕塑公园”;山海结合处,岬角、岩礁、滩湾交错分布,形成瑰丽的山海奇观。 崂山北九水在崂山白沙河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顶北麓,河水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而过,亦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观最为著名。一水至九水是从水的下游上数的。白沙河的上游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内外之分,自大崂至太和观(即北九水村)为外九水。北九水旅游路线以九水十八潭著称,这里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瀑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处大自然的山水画廊。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湿润,气候清凉,适于生长辽东半岛的植物,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全国有名的疗养、避暑之地。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内九水的尽点靛缸湾亦称“潮音瀑”三个大字。泉水随山势三折而落,最后倾入靛缸湾。湾内水深石壁上,刻有叶公绰写的“潮音瀑”三个大字。湾内水深石碧,呈靛兰色,水味甘冽。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时,瀑布宽数米,以排山倒海之势倾入湾中,水沫飞溅,有如细雨,蔚为奇观。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地层:

  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其中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构造: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

  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

  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5)份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 1

  一.实*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原占2***%,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2℃,夏季*均气温28.6℃,冬季*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均降雨量1435毫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内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 2

  绪论:自然地理实*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

  考察时间: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时在学校学*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热情,不管杂实*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 :

  水温:

  PH值:

  透明度: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

  实*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条件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时在学校学*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热情,不管杂实*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实*地点:

  试验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红点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灵敏的磁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

  使用罗盘时,双手分左右把持着外盘,双脚略为分开,将罗盘放在胸腹之间的位置上,保持罗盘水*状态,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为坐,面对为向,开始立向。

  这个时候,罗盘上的十字鱼丝线应该与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线立的向不准,那么,所测的坐向就会出现偏差的了。

  固定了十字鱼丝的位置之后,用双手的大拇指动内盘,当内盘转动时,天池会随之而转动。一直将内盘转动至磁针静止下来,与天池内的红线重叠在一起为止。

  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针有小孔的一端必须与红线上的两个小红点重合,位置不能互掉。这时显示坐向方的鱼丝线(是横的那一条)与内盘各层相交。我们要找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就显示在这条鱼丝线所穿越和涵盖的区域上。

  然而,罗盘上有十多二十层,究竟那一层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层了。

  它就在天池附*。鱼线向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向,鱼丝坐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坐。

  譬如说,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们便称之为坐午向子。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将罗盘放在全屋的中心点,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宫位)。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顺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2。2亿年前(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200多*方公里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2亿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类、海龙、鱼龙、楯齿龙等化石,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出土化石的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体形完整,形态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龙化石经专家研究,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命名龙的种属。

  实*心得:通过学*我了解到,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罗盘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打好了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

  实*地点:

  实*内容:

  土壤的容重:

  1,用环刀取土,两边用刀削*。

  2,用天*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

  3,用天*称出环刀和石子的质量。

  4,算出环刀的体积,石子体积,201.816立方厘米。

  最终算出结果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质地:成细条,易断裂,为中壤土

  酸碱度:

  土壤含水量:取一块土,先称出其质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称其质量(12克),算出水分的质量(3克),然后用水的质量除以总质量即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实*心得:通过学*我认识到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总结:经过为期五天的实*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建议:

  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点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

  展望:

  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2,希望能够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料。

  3,希望能和别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 3

  绪论:自然地理实*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时在学校学*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热情,不管杂实*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玉碗村污水处理厂宁谷

  水温: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实*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条件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时在学校学*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热情,不管杂实*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地质学

  实*地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

  试验方法: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的,有红点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灵敏的磁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使用罗盘时,双手分左右把持着外盘,双脚略为分开,将罗盘放在胸腹之间的位置上,保持罗盘水*状态,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为坐,面对为向,开始立向。这个时候,罗盘上的十字鱼丝线应该与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重合,如果十字线立的向不准,那么,所测的坐向就会出现偏差的了。固定了十字鱼丝的位置之后,用双手的大拇指动内盘,当内盘转动时,天池会随之而转动。一直将内盘转动至磁针静止下来,与天池内的红线重叠在 一起为止。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针有小孔的一端必须与红线上的两个小红点重合,位置不能互掉。这时显示坐向方的鱼丝线(是横的那一条)与内盘各层相交。我们要找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就显示在这条鱼丝线所穿越和涵盖的区域上。然而,罗盘上有十多二十层,究竟那一层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层了。它就在天池附*。鱼线向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向,鱼丝坐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坐。譬如说,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们便称之为坐午向子。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将罗盘放在全屋的中心点,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方位(或宫位)。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顺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2.2亿年前(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200多*方公里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2亿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类、海龙、鱼龙、�J齿龙等化石,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出土化石的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体形完整,形态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龙化石经专家研究,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命名龙的种属。

  实*心得:通过学*我了解到,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罗盘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打好了基础。

  土壤学

  实*地点:花江大峡谷板贵乡

  实*内容:板贵乡土壤的测定与取样

  土壤的容重:1,用环刀取土,两边用刀削*。

  2,用天*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404.5克

  3,用天*称出环刀和石子的质量,67.5克

  4,算出环刀的体积,石子体积,201.816立方厘米

  最终算出结果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质地:成细条,易断裂,为中壤土

  酸碱度:8

  土壤含水量:取一块土,先称出其质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称其质量(12克),算出水分的质量(3克),然后用水的质量除以总质量即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实*心得:通过学*我认识到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总结:经过为期五天的实*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建议: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点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

  展望: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2,希望能够出省,考察到外省一些好的人文,自然地理资料。

  3,希望能和别的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 4

  一.实*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19年8月27日―2019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原占2***%,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2℃,夏季*均气温28.6℃,冬季*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均降雨量1435毫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时间、地点和任务

  四.实*内容

  2019年8月28日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从照片中的剖面可见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火成岩,较灰岩更易受到风化,其风化层疏松通透性能好,有利于土壤形成和发育,因此土层发育较厚,土壤剖面整体呈现黄棕色,腐殖质层为灰色,由于出于森林地带,微生物对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较活跃,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较为丰富,因而土壤呈现疏松的团块状和细粒状,这种土壤结构内部的有机质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过程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水分的保持。腐殖质层和淀积层在颜色上分层不明显,只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见附录1号图-从左到右)

  2019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叶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采集点处于丘陵缓坡,属于地带性土壤形成环境,成图母质主要是灰岩,受水热条件影响较大,矿物分化明显,剖面主体呈现红棕色,分层较明显(见附录左二)。腐殖质层为灰黑色,较薄;0-15厘米;淀积层呈现红棕色,在16厘米以下,土层发育较厚。

  2019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区新沙岛

  水稻土样

  耕作层

  犁底层

  渗育层

  该农业土样取自新沙岛中部,取样深度为60厘米,此时水稻处于拔节期。仔细观察可见照片中土壤颜色是有所区别的(见附录左三),A层为耕作层,约0-20厘米,呈现青灰色,夹杂有锈斑;P层为犁底层,约20-25厘米;W层为渗育层,黄色,以氧化状态为主;土样出现这样的分层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土壤淹水期间,物质交换主要在水土界面上进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扩入影响最大。由于与表面水相接处的表土中氧的浓度较高,导致出现比下面土壤颜色为浅的氧化层;下部由于氧的来源被隔断,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会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机还原物质不断产生,导致土壤呈现一种青灰色。当排水干田后,氧气沿水稻根孔扩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而在锈管之间仍为还原状的灰色,在土团结构面也有类似现象,水稻土上层锈斑多于下部,同时锈斑也反映了水的周期性。此外,人类的施肥活动也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响。

  旱作土样(中间)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质层

  A层约为0-26厘米,有锈纹锈斑但不明显;B层26-75厘米,锈纹锈斑较多;C层在75厘米以下,锈纹锈斑很少。由于锈纹锈斑的形成主要与农业灌溉时水的周期性影响造成的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有关,旱作土处在还原环境下的时间较短,大部分时期都处于氧化环境,因而不会像水稻土出现青灰色的土层,而是在间歇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由氧气沿根孔扩散使根孔壁形成锈纹锈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质层

  母质层

  A层友谊黑色土层,深度为5-7厘米,上面种有树木,因此有枯枝落叶参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层为耕作土,没有明显的B层。该土样取自洲头,是新成土,以沙为主,土体很疏松,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土壤中还有很多根系,说明该处土壤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环境所以有生物出现。

  实*过程中的问题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属红壤,为什么两地土壤的A、B层色彩均有差别?

  答:由于玉皇山植被发育时间久,保护较好,土壤物质交换稳定,有机质积累较多;大奇山属于被破坏以后又逐渐恢复的山体环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不如玉皇山地区丰富,所以腐殖质层颜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为浅。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质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图母质则为灰岩,因此两种岩石风化程度不同,灰岩在南方更易风化,因此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也较丰富,所以使得玉皇山采集土样的淀积层颜色深于大奇山所采集的土样。

  2、水稻土、旱作土与自然土壤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答: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显著:施肥影响了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矿物质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风化加速了矿物质的风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还原交替的环境。这些人为因素是自然土壤采集点所没有的,因此虽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距离上相隔并不是很远,但差别却很大。

  3、洲头所取的自然土壤样本中只有A、C层,A层很薄,缺少B层,为什么?

  答:A层为腐殖质层,也可称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或物质淋溶层。该层生物活动最为强烈,进行着有机质的积累转化作用。而洲头土壤由于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生长时间较短,枯枝落叶相对较少,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加之江水的影响,故而A层土壤发育较薄。缺失的B层为淀积层,是由物质淀积作用形成的。本层淀积物主要来自土体上部,也可以来自土体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带来水溶性或还原性物质,因土体中部环境改变而发生沉积聚集。洲头由于靠*富春江,江水间断性的涨落冲击洲头,河流对洲头的这种侵蚀作用,日照风晒对土体的风化吹蚀作用,加之洲头土壤本就是较为疏松的沙性土,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被风化淋溶的物质彻底自土体中淋失而无淀积层(B层)。

  4、旱作土从下到上,锈纹锈斑增加明显,为什么?

  答:与水稻土相比,旱作土处于水淹的时间较少也较短,土壤中氧气含量较高。灌溉时土壤处于短时间的还原环境,但表层依旧有氧气扩入,因此表层仍以氧化环境占优势,锈纹锈斑较少。在中部由于水的隔断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环境,在非灌溉期氧气沿作物根孔进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锈色,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情况下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且较上部稍多。下部由于灌溉的深度影响,仍旧以还原环境为主,很少有锈纹锈斑。

  5、洲头取了2个剖面,2个都是沙泥互层,一个为青灰色(水边,<右上>),另一个剖面分层明显,泥为青灰色,沙为黄色(离水边较远,<右下>),为什么?

  答:靠*水边的土壤长期淹水,在还原环境下形成了分异不明显的沙泥互层;离水边较远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淹水时缺氧,处于还原环境,还原物质不断积累,退水时氧化,在氧化还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现青灰色,沙呈现黄色的明显分异现象。

  五.实**结及体会

  通过土壤地理的野外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土壤的形成及其差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对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因素间的差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选择和整修,图样标本的采集,领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几天的实*也培养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锻炼了我们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遗憾的是实*中为了保护考察地区土壤,土样采集都有路老师一人代劳,少了一份参与的乐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依旧学到了很多,在学*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丽的风景。总之。这次野外实*是我们大学生活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综合自然地理实*报告 5

  实*目的:

  1、人印证课堂上学*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方法:

  1、勘探法通过对实*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

  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实*相关课程

  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学,主要内容有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地貌、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土壤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第一部分地质地貌

  实*第一地点:南京**县瓜埠乡的瓜埠火山

  通过观察和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

  1、该火山基底的岩石是第三纪中新世浦镇组,是一套胶结疏松的砂砾岩,中上部为棕黄色砂砾岩夹砂质层,砾石形状圆滑,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为主,有清晰的大型单向斜层理,含硅化木化石,属河流相沉积物。

  2、覆盖在浦镇组上是一套灰黑色火山集块岩及火山角砾石等火山碎屑岩。主要成分是火山弹(岩浆抛到空中飞行旋转形成)火山渣、火山砾(玄武岩碎块),填隙物为火山灰。

  3、火山碎屑岩上为橄榄玄武岩,呈新月状围绕山顶分布,厚大约50-70米,岩石呈暗红色或深灰色,具气孔构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通用5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1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我感到压力很大,未接触新教材的一直认为“中国地理”内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看到教材,才知道变化有多大。内容增加了,形式灵活了。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怎么才能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更好地教好学生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认真学*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三、组织好、引导好学生。学生是学*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模式,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2

  时光飞逝,转眼间踏上教师工作岗位已经半年了。这一个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7个班的教学工作。“万事开头难”在工作的初期,我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困难。那时候,对于除了两个月的实*之外,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接手的工作,面对那一双双明亮乌黑的眼睛,我的内心是紧张并激动的。在这半年里,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回顾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以下,本人谈及一下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初二地理学科教学目的要求学*地理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并熟悉它们,为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初中地理第三册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差异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八年级共有学生300多个,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地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期中考试统测来看,*均分和及格分都很差,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课件园的具体措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新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不了解重、难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仔细阅读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学*方法和学**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既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在课堂上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形式。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惯。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课件园,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某些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3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刘丽静老师在“森林资源”一课中以好大一棵树的歌曲导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森林资源内在联系的认知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活动,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刘老师在本节课讲解到位,屏幕的景观吸引学生探索森林资源的奥妙,使学生主动进入学*情境,在教师指导下找出教材的重点。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拓展了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观摩,了解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和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大脑并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4

  我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1、教学基本思路: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这节课的重点是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理解这一重点,为重点知识的学*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导学生学*陆地自然带的知识,这里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所以学*中采用自主学*加教师点拨法。学*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式学*重点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插图“热带雨林景观”与“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自然带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纬度地带性分异”;一组学生研究“干湿度地带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5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积极主动学*,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兴趣是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

  发挥学生的学*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