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1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

  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2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3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情况。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1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

  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2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3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的热情和对*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了,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培养诵读的*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

  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 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走*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四读课文,知三峡。——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读完老师评价。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觉得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黑板上列出问题,学生发言,并上黑板展示)

  怎样的山 ——————— 绵长、高峻

  夏水有什么特征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静、幽美、趣味无穷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 凄凉、肃杀

  五读课文,赏三峡。——了解了三峡的地貌特征,着仅是撩开了三峡面纱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峡无穷的魅力,就需要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做到:声音洪亮圆润;停顿有序,重音准确;倾注自己的感情;语速适中)学生自由品读,然后把你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五、品位语言的精妙。

  从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角度品味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展示。

  六、熟读成诵,记三峡。

  美丽的三峡风光,我们先睹为快;美妙的课文语言,我们也先赏为快,下面让我们先背为快,让着一切美好沉淀成为我们自身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行文层次和内容,自由背诵。

  2.和老师同步背,老师只强调关键字,词。

  3.学生齐背。

  七、结束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但掌握了学*内容还能准确地背诵全文,真棒!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更在课外,今天老师给大家再布置两个作业:1、把文章变为一篇优美的现代文。2、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余秋雨的《三峡》。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吟

  沈克昌

  探研论证七十春,中外古今五代人。

  白帝彩云天已晓,长江三峡梦成真。

  万吨船队达宜渝,千亿电量供汉申。

  巫山云雨不为患,高峡*湖映女神。

  “预警放水”防空袭“蓄清排浑”库长存。

  生态环境可保护,多种源泉积资金。

  除害兴利振国威,脱贫致富得民心。

  环宇瞩目西江壁,华夏欢呼东风临,

  三峡工程利国利民,而宏大的工程建设也使其成为长江三峡旅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高峡出*湖”的奇观的出现,*人70年的梦想就要出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和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在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教师小结:

  你们关注三峡、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的确很丰厚,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进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3

  《巴东三峡》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八年级语文下册《巴东三峡》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 设计理念

  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山川的秀美壮丽,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游记的写作方法,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二、 设计特色

  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讲授课文前,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着重理清文章脉络。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比较对三峡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三、 设计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简介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理,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配乐)

  1、读准字音

  2、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比较阅读

  和郦道元《三峡》对照,两篇文章有哪些区别?

  4、请学生结合齐课文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

  (三)、品读“西陵峡”

  1、黄猫峡:品语言。语句整齐简洁,画出景物特点,齐读体会。

  2、灯影峡:品画面。

  突出品味对黄陵庙宇描绘。

  可在课前布置爱好美术的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想象,然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技法用图画再现或创造黄陵庙的佳境。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作品的见解,在评议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老师做适当点评即可。

  全体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语气要求轻柔舒缓。

  3、崆岭峡:悟谚语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突出的显然是险峻的山形水势。

  4、米仓峡:晓一字。

  体会“赴”字的妙处,可插入介绍《渡荆门送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总结并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三峡的自然景观资料(包括图片、照片、风光片等)和人文历史资料(包括三峡的神奇传说、风土人情、历史沿革)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里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 展示作业,交流心得,回忆上一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作品

  (二) 品读“巫峡”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1)注意这部分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2)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巫峡最令你心动的是什么。

  2、请学生谈谈巫峡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不一定拘泥于课文的描绘。

  可根据课文描绘体会巫峡的独特奇景(奇险美丽的山水或者闻名遐迩的云雨)

  此间可穿插学生课余收集的各种材料。

  3、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了解游记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部分侧重于学生自己分析、朗读、想象、再创造。

  4、拓展训练,合作探究。

  如果请你为巫峡拍一段风光片,你准备怎样取景和编排?

  请你为自己的风光片配一段解说词。

  拓宽文本外延,展示合作成果,分享成功喜悦,探讨合作经验。

  (三) 总结并板书

  (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 收集有关三峡大坝的资料。

  第三课时

  (一) 品读“瞿塘峡”

  1、 瞿塘山水。

  展示瞿塘峡风光图片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瞿塘山水的奇丽景致。

  2、 *的人文景观。

  (1) 白帝城托孤(学生可根据资料补充介绍)。

  (2) 八阵图遗迹

  学生可把收集的人文资料进行交换讨论,增进对历史文化的新认识,激发热爱祖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强烈情感,引发思古之幽情。

  (3)揣摩作者情感。

  3、 全体男生齐读这一部分要求语气舒缓稍深沉,经体现历史的厚重,意蕴的丰厚。

  (二) 总结并板收

  (三) 讨论作者写自己的心理对描写三峡景色有什么作用

  (四) 体会课文中古诗、谚语以及自己即景诗句的引用效果(可穿插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此处进行小结)

  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渲染气氛,增添韵味。

  (五) 拓展延伸

  1、 思考:怎样描述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象,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合进去?

  2、 课堂评点

  3、 阅读:记忆小三峡

  记忆中的巫峡小三峡,总是在不经意中浮现脑海,虽然去年夏天的巫山小三峡之行,在我的游历中只不过是一次叩问,一次访,可这几天它却总在我的梦中。

  小三峡位于长江三峡第一大支流大宁河游的巫山县境内,它是多少年前的造山运动,由大宁河捧出的一个神奇世界,那里山、水堪称天下绝境。……

  (六) 总结归纳游记特点

  (七) 布置作业

  1、 完成书后思考练*题。

  2、 借助资料,写一篇游记。

  四设计意图

  1、 让学生了解著名的三峡,体会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热爱祖国,

  2、 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 学*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学*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的方法。

  4、 学*文章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学*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5、 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综合性学*,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7、 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能写好游记。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三峡》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三峡》教学反思1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糯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三峡》教学反思2

  这段时间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上了《三峡》这节课后,有一点小感触,简单地记录了下来。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的很感动。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起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朗读感受与学生交流,谈是三峡的美。但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时,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过三峡吧,如果他们能够到三峡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课文中有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等,我们不可能都到过,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去见识,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一些“答案”。其实,我们光靠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学*的热情和对*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吧!

《三峡》教学反思3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三峡》教学反思4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三峡》教学反思5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探究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精心组织学生的学*活动中:

  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

  二要组织好探究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做到互动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三要组织好全班师生对话交流,在交流对话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在《三峡》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

  一、教训――倡导探究性学*,一定可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

  课堂上探究性学*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我第一次执教《三峡》时(一班),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学生对问题感兴趣,讨论热烈,查阅资料积极,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课后细思,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经验――倡导对话,千万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我第二次(二班)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与过程,课后反思,觉得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我开始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

  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

  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

  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三峡》教学反思6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本文要了解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终成三足之势,这些人物都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兴趣。

  在把握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三峡》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三峡》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连山,略无阙处”,*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凄热爱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学*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屏幕上出现三峡自然风光图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看1500年前的三峡风光?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整体感知

  1、读得熟:

  ⑴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阙

  嶂

  曦

  襄

  溯

  湍

  山献

  漱

  峻

  属

  裳

  ⑵听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

  ⑶指名读,分组读

  2、看得懂:

  ⑴听读课文,注意着色字词意思

  ⑵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仍有不解,相互质疑解疑;反复读,熟读成诵。

  四、品读课文,品析美景

  1、当回小导游:

  (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说下面几幅图画与文中的哪些景象相似,集体诵读相关语句。)

  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在郦老夫子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的基础上,我们来当回小导游,把三峡的绝美风光介绍给更多的朋友。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可以从地貌特征、四季之景等方面入手,看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好。

  (在编写、解说导游词的基础上明确:

  雄奇

  秀美

  地貌特征:山高岭连

  山水画廊

  四季之景: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水枯谷凄

  2、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备:春冬水涸之季,下滩之水雪浪飞溅,此为“素湍”;水清流缓可谓“绿潭”。“素”“绿”色彩相同,“湍”与“潭”一动一静。岩崖、云朵、蓝天、于碧水中可见,令人有无限遐想。

  更以“清荣峻茂”四字状物,一字一景,水清、树荣、草茂互相辉映,大自然充满生机。

  “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并不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也是凄凉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再写山、写水,而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

  五、质疑探究

  1、本文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夏春冬秋,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阅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说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

  3、请你也问上一句。

  六、拓展延伸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得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方公里,水面*静的峡谷型水库。

  七、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3、收集有关长江的诗句。

  八、练*(见ppt)

《三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对照注解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能力目标

  1、通过文言知识积累,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难点】

  通过品析语句领悟三峡的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并且能用语言把美描述出来。能够掌握一些描写景物的技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训练朗读,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理解能力。

  一、导入:

  二、读一读,读通文意

  1、初读:生速读课文,理出课文生字,借助工具书解决。师检查字音。

  2、顺读:根据学生读课文出现的节奏问题,老师加以指导。解决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

  3、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4、赛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加深理解。

  5、齐读:理清内容。

  三、作业

  1、整理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文章美点,探究文章写作技巧,学以致用。

  一、导入

  以“三峡”视频导入新课。

  二、说一说,说出美点。

  1、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吗?

  学生思考,然后发言。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雄壮,你看,七百里三峡,*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阳光。

  ……

  教师点评小结。

  2、播放三峡图片,再次感受三峡的美。

  三、品一品,品出技法。

  三峡的这些美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的呢?如:

  文章句式美。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自如,很有节奏感。

  文章修辞美、文章妙在语言精练……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

  四、小结

  本文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五、绘一绘,绘三峡美景

  语文活动设计:我是三峡小导游

  1、活动要求:人人都是小导游,紧扣课文内容,适当选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学过的有关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情文并茂的导游词。

  导游词设计范例:(多媒体视频出示)

  2、学生交流,进行小组间合作。

  3、交流反馈。

  六、作业

  1、根据课堂活动整理导游词。

  2、用你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法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山水美景。

《三峡》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连山,略无阙处”,*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凄热爱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美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峡》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意,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运用工具书,准确译文。

  2.抓住重点词语赏析文章的写景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把握三峡四季江水的不同特色。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翻译法、赏读法进行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领略三峡的风景美以及郦道元的描摹之美。

  1.朗读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音,在准确句读中把握大意。

  2.翻译法:准确的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的重点。教师在引领学生运用书下的注释,使用工具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先突破四字短语的翻译,再完成全文的翻译,为后面的赏读奠定基础。

  3.学生欣赏文章布局之美和山水景色之美时,注意设置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水经注》的文学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向学生简介郦道元和《水经注》。

  资料: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水经注》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华夏河流山川地貌的书,在历史上被称为“圣经贤传”“宇宙未有之奇书”。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读准确

  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强调重点字读音,尝试去掉标点,准确停顿。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绝巘(yǎn)

  飞漱(shù) 属引凄异(zhǔ) 泪沾裳(cháng)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文意。

  (三)读明白

  师:逐段翻译,每段先圈画书下注解,将重点词语的义项罗列出来,根据书下注释及已知解释,选择合适的解释。四字词语则注意强调对应,最后翻译全文。

  1.重点字词。

  略无阙处:毫(无),一点儿;同“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阳光。

  夏水襄陵:上。 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驾(车)。

  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冲刷。

  林寒涧肃:寂静。

  2.易错句。

  隐天蔽日: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注意语言的简洁)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或”与“有时”的区分)

  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类似于“互文”)

  高猿长啸: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高”与“长”的准确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

  (四)深入探究

  师:1.结合图片和字形,说说什么是“峡”。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3.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4.文章三段对江水的描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内容鉴赏:

  “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三峡》一文写山,突出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接下来的两句,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鉴赏,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认识、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

  (五)课外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找出《三峡》中的描写与之相一致的地方。

  明确:1.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

  2.千里江陵一日还──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猿声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阅读《右溪记》(唐·元结)。

  【设计意图】1.增强对课文的记忆;2.引入与本篇课文相似的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

《三峡》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云雾缠绕、七弯八拐、东闯西撞”等词的意思,理解词句之间的关系,并找出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

  2、学会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背诵课文,能背诵2—4自然段。

  3、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难点:找出自然段中重点词,并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三、预*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陈老师跟大家一起学*22、船过三峡(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吗?“三峡”是指哪三峡?

  这里的三峡是指长江三峡,那就是从重庆到武汉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吧!

  2、请大家打开课本,听录音,看课文,注意生字记号的读音,同时思考:

  (投影出示,作者乘经过长江三峡看到了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课前又已充分预*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生字词的学*情况。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齐读新词卡片)

  4、生字新词掌握得不错,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乘船经过长江三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板书:自然风光、神女峰的传说)

  5、请大家扫读课文,看看哪几段写长江三峡的自杀风光?哪几段写有关神女峰的传说?

  (三)、学*课文2—5段

  1、这堂课我们学*写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的这部分,那就是课文2—5段。作者看了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后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快速读2—5段.用浪线划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2、哪句话写作者看了三峡自然风光后的感受的?

  (出示投影: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请大家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这里的“山水画”是指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感情?这感情强烈吗?你从哪里看出?是啊,一个“啊”,一个“好”,还有一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那种对三峡风光无限的赞美之情。下面我们再用这强烈的赞美之情朗读的这句话。

  3、读得真不错,那作者为什么会场出如此强烈的赞叹呢?请大家默读2、3、4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板书:山厅、水急、船险)“山奇”奇在哪儿呢?请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双横线划出总起句。

  4、这一段的总起句是——齐读。

  5、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用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请用横线划出,再联系上下文想想重点词的意思。

  6、谁来说说课文通过哪些重点词写出山奇这一特点的?你是怎样理解的?(板书:笔址陡峭、云雾缠绕、像……像……像……)

  7、是呀,作者通过山的陡、高、怪写出出奇这一特点。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呢?请大家有感情朗读一遍。

  8、同学们读得是那么有情,是因为三峡的山是那样奇,作者笔下的文又是那么美。你们想把这优美的语段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老师教给你们一种背诵的好方法,请大家看"学*提示",这里介绍的背诵方法是什么?

  9、《船过三峡》第2段中的总起句,即重点句是——齐读。重点词是——(指板书)

  10、借助这些重点词句就能顺利地把这段话背下来。下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由试背一下,请╳╳同学背。

  11、背得好级了,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方法背诵吗?

  12、好,下面我们一起用这样好方法背育第2段。

  13、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借助重点词句背育课文的?先干什么?接着呢?再呢?

  是的,刚才我们是按这样的背诵方法来背诵第2段的。

  出示小黑板:

  背诵方法:

  ①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③借助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14、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背诵方法学*背诵3、4段,完成练*题有疑难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刚才,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按这背诵方法交流自学情况。(板书……)

  15、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理解很深刻,说得也不错,我们一起借助重点词句,把3、4段有感情试背一遍。

  (指板书)三峡的山是那样奇,水是那样急,船又是那样的险峰,这自然风光真是美如画!(板书,美如画)使人百看不大庆,你们还想再次跟随作者去欣赏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吗?

  16、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听录音,再次跟随作者去静静地欣赏长江三峡那奇丽的风光吧!(打开录音机)

  17、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课堂小结:

  是啊,三峡的自然风光真是太迷人了,我们为祖国有如此奇丽的山河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长江三峡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下一堂课再学*。

  (五)、下课。

  六、板书设计:

  22、船过三峡

  笔直陡峭

  山奇 云雾缭绕

  像……像……像……

  嘶鸣吼叫

  美丽的自然的风光 水急 东闯西撞 美如画

  嘶咬、拍打

  翻卷、连、推

  神女峰的传说…… 船险 像、又像、飘、碰、掉以轻心

  七、教后感:

  学*重点段落时,动用变序教学方法。从重点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三峡画!)人手,通过理解、朗读重点句,牵发动全身,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兴趣,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2、3、4自然段构段方式相同,教学时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峡》的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2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的阅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三峡秋天奇特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亮点:

  一、 注重自主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我重视预*的布置及检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多音字“累”有三个读音,第二声最容易读错或被忽略,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多组几个词,与另外两个音加以鉴别。“晕”字也让他们自己学*,通过摘录笔记的交流,使得生字、新词得以解决和巩固。

  我以“美”字贯穿整节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峡风光,让他们感受到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自学,画出体现三峡之夜的美的词语、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自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在品读课文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月色中,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二、品读重点词语,感悟语言魅力。

  本课语言优美,用词形象生动,抓住关键语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大家之作的风韵。

  在学生感悟夜晚部分时,重点引导品读“沉沉欲睡”、“惊醒”、“摇曳”等词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以动衬静,突出三峡之夜的宁静。在品读月下三峡时,引导学生重点感悟比喻句。如: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展现月光的皎洁与明亮;从“墨一般的黑”,体会三峡的神秘;同时抓住“扑跌”、“泻”、“凌空飞降”、“挂”等词体会作者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月下三峡的宁静与神秘。

  遗憾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朗读还不够,不能在每个句子后趁热打铁,加以朗读。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今后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为了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图书、图片等收集和整理三峡的资料,使他们对三峡先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上课时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老师也做些补充。

  教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到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峡的秋天呢?

  作者写了三峡秋天的哪些事物?

  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度课文。通过读课文,学生都能回答课文我按时间的顺序写三峡的秋天。然后让他们分组学*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汇报时,个小组的表现欲都强。

  教学本课,我采用朗读贯穿全文的方法,以读触悟,感受作者巧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特点。找优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讨论最后一段能不能删掉,学生由于在读中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各抒己见,完成“我的视角”也得心应手。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4

  这次市调研课,我考虑了很久才选择了《三峡之秋》。因为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没太大的把握。我知道,许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为了挑战自己,我还是选择了这篇课文。

  选课之后就慢慢着手备课了:《三峡之秋》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它有一定的难度。我知道,它还被选入师范和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因为这篇写景散文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琅琅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在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朗读能力这一条。主要目标则紧扣单元目标:在读文中感受方法,在读文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考虑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的能力,所以,我决定课前要求学生去网络或图书馆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默读去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文、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的。之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汇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学*的能力。第三大环节就是感悟品读,力图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内学*的延伸也是必需的,我用办墙报和仿写两条课后练*来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使他们在练笔、搜集资料、办墙报等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峡之秋》可算是我从教以来备得最认真的一节课了,我为此专门写了备课日记,专门把初稿挂到博客中征求部落朋友的意见,结果爱伦指点了一番。不过,她的备课思路和我不太一样,重在以文引言,以文引写,虽然很好,并不适合我的学生,但我还是非常感激她。后来,蔡老师下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匆忙间给了我一些意见,没想到她要求更简单:把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浅显地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从而受到启发”这一小环节都砍掉了。而“写一段广告词”则因为情境的创设改作了“告别三峡时写话升华心中的感情”。

  课堂上,出现了我预料之外的两个情况:1、我班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及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较为欠缺,“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这个大目标的达成费时很多,虽然我随即把幻灯出示这个预设环节拿掉了,但后面的几个环节还是显得仓促了。王亚芸老师在评课时问我为什么不使用表格,对于我曾经想到却因为忌讳“繁琐”而放弃的想法提出了批评,她认为只要有效,就是好的。使用表格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出所写景物。2、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是课文不太熟,“导”后还读不出感情,我连忙借用准备好的音乐来“领”着学生读(这些音乐我只是拿来备用的,如果学生朗读得好,我就不用),音乐一起,朗读的效果有了明显好转。对于本节课所选的轻音乐,包括“告别写话”时的笛子曲《梅花三弄》,王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音乐能对学生起到暗示作用,比乏味的语言要求“该怎样怎样读”来得巧妙。而且,“音乐语文”是她想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唯美的王老师给我这节课的总评价是对略读课文的总体把握较好。她甚至建议我可以大胆取舍,角度站得高些,只精读好一个点(一个时段),再进行回顾(联系所有学过的写秋的文章,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方法更灵活,有更多的选择),彻底使学生悟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其他的时段可以让学生回家学。她还特别强调,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具有语文老师真正具有的气质。她说我有语文老师的气质而没有语文老师的语言(我的天,这节课的语言怎么说也是精心准备过的。不过,我确实惭愧自己文化底蕴的浅薄),听了她的话,*日里感觉良好的我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有意思的是,她对我提到“痛骂刘安明,逼他修炼语言后刘语言进步神速”的事例,她期望我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呵呵,我只好自嘲:我会把王老师的期待当作梦中的理想去追求。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5

  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三峡之秋》是一篇略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三峡一天当中的景色变化。语言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因此,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感情,眼前读出画面”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读”也就成了本课主要的教法和学法。

  一节语文课要做到书声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读出韵味,读出风格,却非易事。安排在什么时机读,读什么,怎样读?这其中有很多讲究。又因为是略读课文,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怎样处理这一导一放的关系,还真让人颇费心思。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节公开课,有很多双眼睛在下面瞅着呢!为不使整个教学流程过于*淡,我采用结构倒置法,先引导学生学*“夜晚段”,通过品析“渔火”、“灯标”、“光晕”、“摇曳”等词和“那清洌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等句子,指导朗读。“流畅”,几乎每个学生都做到了,但对于“夜的宁静”,学生却未能通过朗读展示他们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能打乱教学计划,在此环节多给学生5分钟,也许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韵味来。可惜的是,我为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过去了。另外,当学生讲到这是一个“幽静”的夜晚时,我却硬将一个“宁静”交给学生,只因我预设的板书是“宁静神秘月色清”。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按“画一画,读一读”的方法进行学*,我认为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可问题是学生读书汇报时,我对暴露的问题仍未能机智地进行处理。清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别说读出“感情”和“画面”了。对此,我只是稍作点评,虽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满意。但因为是公开课,我为了追求一节课的完整,走过场了。

  事后一想,为何不能让公开课危险一次呢?尝试独立备课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参;尝试熟背课文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到;尝试让最后进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书而不仅仅让朗读翘楚闪亮登场;尝试让学生说哪里不懂而不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尝试让自己的学生解读文本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千人一腔……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实的缺陷无须隐藏,因为我们面对是的正从无知到有知的学生。再说了,刻意追求课堂完整是对学生一种温柔的伤害。看样子,有效课堂的营造不仅需要一名知识渊博的老师,更需要一名善随机应变的老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