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1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 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

  总之,这次教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教学反思7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猜测————验证————归纳————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阅读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1)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1

  一、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利用天*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例2的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在实验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便于学生与例1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小组交流,经历找次品的过程;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后感想:

  (一) 情景的创设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设计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使学生肯动脑、想参与、乐学*。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盒木糖醇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巩固提高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备课时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 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新课程数学五下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在进行“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以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精选研究数量,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放弃的了教材中以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将其改为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进而扩展到10个、27个物品中找次品的研究。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探究3个物品中如何寻找轻的一个,利用学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找次品方法的多样性后,以用天*称作为实践操作,第一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使学生得出找次品用天*称最方便。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数字化的分析方法:

  *衡1次3(1、1、1)

  不*衡1次

  2.利用不同的分法探究出4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学生实践操作和数字化的分析过程后,质疑利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将物品分成几分?两份还是三份?引出用较大数量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随机引导学生用数字化的方法去研究8个物品中的次品应如何找。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将学生的所有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利用观察让学生发现数据大时分两份的`方法次数不是最少,第二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是学生初步得出用天*称找次品时一般要分成三份,两份在天*上、一份在天*外。但同时有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样分三份,有些称的次数少,有些却反而更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以9个物品为例继续研究,第三次优化找次品的方法。在关注学生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分析问题的同时,反馈出学生的解题方法,几关注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方法的优化提供可做分析的蓝本。(其中部分方法不做全面展示)

  9(4、4、1)4(1、1、2)2(1、1)3次

  9(3、3、3)3(1、1、1)2次

  9(2、2、5)5(2、2、1)2(1、13次

  9(1、1、7)7(1、1、5)5(1、1、3)2(1、1、1)4次

  而后教师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随机使学生产生不能*均份的数量应该怎样处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刚才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其中分三份的几个情况?从中发现“利用天*找次品,如果待测物品的数量不能*均分成3份时,我们要尽可能的使每一份的数量差不多,其中必须有两份要一样多,另一份的数量尽可能与之接*。”最终优化找次品问题的解题策略。

  猜想验证,探究规律

  回顾前面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找只要1次,4个物品中找只要2次,8个、9个物品中找也只要2次。并猜想5个、6个、7个物品中找的话,要用几次才可以了?并进行分析验证,得出在4个到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用天*称2次的结论。随后让学生研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的次数,既做为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练*,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找次品的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最后总结规律:“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5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感悟策略、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找次品》教学反思7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均分成3份的就*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2)

——《找骆驼》教学反思 (菁华9篇)

《找骆驼》教学反思1

  《找骆驼》一课情节比较简单,通篇大多是对话,写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走失的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及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也就是说,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一种行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引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如自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全班读、评价别的同学读再自读。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会自然体会到课文中每个句子的.不同语气,同时也了解老人到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在引导学生画出“老人看到的现象和由此判断从而知道的句子”时,因这个教学环节难度有点大,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问题提得过快,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画出相应的句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之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

《找骆驼》教学反思2

  《 找骆驼》是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凭着一位老人独到的观察力及惊人的分析和判断力,商人找到了骆驼,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情节简单,对话较多,而这组教材的专题是“细心观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惯。

  《找骆驼》一文对话多,对话中的提示语可不多。一是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淋漓尽致地显现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忿忿”是什么意思?从课文哪里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你能换个词来表达商人的生气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还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样儿了吗?从这不紧不慢的语句中你发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语文的学*意义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指引。

  “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三年级是从说到写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说的训练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学*课文第10、11自然段时,轻声朗读后思考: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出示:老人看见( ),知道(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再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

  是因为”说一说。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选“之所以是因为”说,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因为所以”说,体现了说话的层次性。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这样,在填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果关系的关联句的训练,既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篇文章对话多,也是朗读中见真情的好教本。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范读、同桌合作读、引读等形式,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引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不过,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围绕了阅读提示里的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去学*课文,解决问题,但一堂课下来,我似乎感觉自己讲的还是比较多,对于阅读课文学*方式还把握不够。

《找骆驼》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过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判断,使商人找到骆驼的事,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课文共11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 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用心观察 认真思考

  教学反思: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猜谜语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重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 作为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1、左脚有点跛。2、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3、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练*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以上的两个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都较顺利地完成并落实到了实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你想对商人和老人说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留心观察”的思路上。学生参与讨论时,个别学生的纪律约束力不够好,以后我在这方面要多留意,加强课堂的组织能力。

  .

《找骆驼》教学反思4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除了落实生字教学之外,还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交流反馈时,我光顾着听到他们多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时的总结和引导,会给解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更或者,我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句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提高说话能力。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挑战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总感觉,朗读的时间花下去了,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课后,和组内的老师交流了下想法。既然是对话式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最好有个整体的回归,让学生在攻克了难点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比如,正是因为老人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所以他在和商人的对话中始终表现得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学生在理解了之后再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思考的好*惯。另外,在理解“忿忿”一词时,我忽略了对它的释义,影响了学生对于商人心情变化的把握。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上还是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依然值得我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学会倾听

  本课还有一处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现在,好几次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回答完问题,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话了。或许紧张也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我的倾听*惯不是最好。包括课中当学生出现口误或者不规范的表述时,我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予以纠正。(据评课的老师反映)这样容易让错误在学生脑中扎根,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行为。我经常教育学生说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话,看起来,我首先就没有做好模范作用,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努力训练自己仔细倾听的能力。同时在纠正学生错误了之后,我也要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给学生一个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5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一次朗读训练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目标。

《找骆驼》教学反思6

  今天,复*了《找骆驼》这篇课后,让我想起了上次学校教研活动开课时的情况。再看课文,我想起上次开课的种种。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与各位老师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学*,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组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错误较多。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3、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在课后,各位老师的评课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王老师说:“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还存在许多问题。看来经验不足制约了我的课堂教学,以后要多多向其他老师学*。

《找骆驼》教学反思7

  《找骆驼》一文既具有故事性也富有哲理性,让学生们教有兴趣,似乎也比较容易学懂,怎样挖掘文本资源,有效开展教学呢我有如下简短体会:

  1。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阅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少了一颗牙"。要让学生自主读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阅读教学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法,既要从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也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本课应注重在读书中启发思维,训练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到胸有成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同学间一起探究和讨论,教师积极参与,细心引导,才会实中有活,活中求实。

  《找骆驼》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一、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运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二、以“提示语”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表达

  《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三、重学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文本前,先复*略读课文的学*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重整合

  教学结束时,教师的小结: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而本单元的*作也是以此为点。从中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了单元的整合,将单元的训练点,重点融入于每一节课。

  五、重朗读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抓重点词。范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或教师的导语:“我有一点着急了。谁还能读得再着急一些呢?”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不足之处:

  1、讲读与略读定位不准确

  教学时,能抓住学*提示来导入文本的学*。但教学过程中,对略读课文的定位不准确,对文本做了过多的分析。如果我们追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俱到,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只要找住两个大问题,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⑵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好了。

  2、难点没能突破

  整节课下来,学生没能透彻地明白:老人为什么看见树叶上的牙齿印,就知道缺牙齿呢?可以让学生试咬一下东西,或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样的理解就会更深。

  3、板书不够精美

《找骆驼》教学反思8

  11.找骆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骆驼的特点的。

  2.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

  师:学*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2.师: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并且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理解:“走失”和“丢失”的区别

  A、先让学生说一说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体出示: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经老人( 指点 ),( 找到了)骆驼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 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老人观察到了什么? 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脚有点跛,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左驮蜜,右驮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3.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 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4.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 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 “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 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

  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5. 师: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实践方面说。 )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 “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读)

  2.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 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真是个聪明的老人啊!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 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再去见老人,会 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找骆驼》教学反思9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教学效果的反馈

  1、重视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而不是顺着米和蜜或树叶去找”作为小组合作学*的内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时机,所以学生有效的参于了合作学*。

  2、重视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3)

——《找次品》说课稿 (菁华3篇)

《找次品》说课稿1

  说教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因而新课标教材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航天飞机失事视频。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真切体会到次品的危害性,使学生能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下面的学*。]

  出示3瓶口香糖,说明:在这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装了几颗,你能帮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装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的*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出示天*。说说怎样利用天*来找出这瓶口香糖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别放在天*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衡则没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装了;如果天*不*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装了。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

  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上,无论*衡还是不*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从具体的实物开始,为后面的抽象积累感性经验。]

  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瓶钙片中找出少装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用5个学具当钙片。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衡:11次

  5(2,2,1)

  不*衡:2(1,1) 2次

  5(1,1,1,1,1)1次或2次

  ……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找次品》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找次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谈一下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在以往学*等式的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能力目标: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3瓶钙片圆形纸片试验记录单

  四、教法和学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口算

  口算是我们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由于这节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只设计了12道比较简单的口算题,1分钟之内做对10道便是百分,多做一道加10分,这样就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

  我想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我设计了帮助王阿姨找出次品的教学情境,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出示图片,次品就在81瓶钙片中,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以及华罗庚老先生的一段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种数学的学*方法,那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

  (三)、建立模型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分两步进行突破。

  1、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按照例题,本课的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次品找到次品,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这样,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另外,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当学生说完称法以及课件同步演示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种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为后面学生利用图示法做好铺垫。

  2、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让孩子们在3个里面找出次品后,加深难度,出示图片,在5瓶钙片中找出这瓶次品,至少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来?但是,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模式。当加深到从9个中找次品时,我们不仅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还要在学生罗列出个中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从而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然后我又让学生将这种分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联系起来,还可以用除法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更为简便,也更容易理解。

  那*均分时候是这样,不*均分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紧接着,我又出示图片,次品在8瓶里面,怎么找?类比迁移,自主探究。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出当待测物品不能*均分的时候,要使多的一份比少的一份相差1是最优化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四)、解释应用

  找到优化方法之后,根据课的伊始,华罗庚爷爷教给我们的数学学*方法,在简单的的实例中找出规律后再去解决81瓶中找次品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学生通过合作,寻求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操作——推理——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本人水*有限,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找次品》说课稿3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均分成3份对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最佳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均分成3份的,尽量*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最优的方法

  (六)、学*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4)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 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2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均分成3份,*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是否*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 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5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找次品》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优化时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运用优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呢?教师在本节课作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5件物品,找出其中的一件次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找次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方法,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贯穿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 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5)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缩小待测物品范围的优化策略。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分析

  传统设计一般是首先找5个零件中的次品(目标:在认识*衡与不*衡两种可能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框图,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再找9个零件(目标:找到最优称法,形成猜想);然后称8个,27个,探索规律;最后称100个、243个零件(目标:继续学*化归方法,找到零件个数与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从过程来看体现了操作 ----猜测----验证 ---- 归纳 ----应用的教学思路,它的重点放在学生优化方案的比较上。这样设计有两个弊端。问题一:按这种单刀直入式进行研究,因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不够、跨度过大,思维难以突然从方法多样性提升到最优化策略上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断层,探究会屡屡受挫,从而造成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兴趣不足,影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问题二: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猜想最佳策略:分三堆,每堆尽量同样多的规律,学生不容易找出来,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更难。学生探究的多样化一方面暴露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对最佳策略的关注。如何通过优化策略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探索适合学情的实践尝试

  1、巧:游戏互动做铺垫--巧妙渗透优化思想

  在学生的猜数过程中,高老师总让学生处于最不利的处境,除非他选择了最佳策略,否则猜的次数总是最多。高老师心中想的数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学生的猜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开始他心中并没有想好一个具体的数。让最不利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理解策略的重要性。通过找中间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缩小范围猜数可以提高效率 ,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猜数游戏中感悟快速猜数的方法与策略。

  2、趣:交流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让学生用肢体模拟天*来进行实践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究3个、5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体现策略多样化,引出优化的方法,分三原则。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即外显了学生的思维痕迹,又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的含义,为后续的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打破常规设悬念---激起优化需求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渗透优化思想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了自主体验和反思顿悟的过程。本节课高老师打破常规,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有2187个测品中找一个次品,你认为至少称几次保证找到这个次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办法?(把数据变小些,并举例研究。)激起学生优化需求,学生也从中认识到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学*策略,为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走好了坚实的一步。

  4、准:找准盲区巧点拨---形成优化策略

  学生挑战在100个中找次品时,高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当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结合课前游戏,借鉴缩小范围的策略。小组合作拟订第一步怎么办?的计划。当出现分2份和3份的对比分析时,我又适时提问导引:是不是分的份数越多越好呢?让学生在例证中归纳出将待测物品尽量等分成三份的规律来。用准时点拨为学生扫清思维盲区,为优化策略的形成搭桥铺路。

  探索实践后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备这课时,高老师也考虑到用天*来操作演示,但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没有准备现成的天*;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用天*来称在操作上也会很麻烦,以前对天*的结构、用法以及*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此处多用时间有喧宾夺主、影响主题的嫌疑,因此他在本节课中没有把实物天*带进课堂,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演示代替天*操作。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删繁就简是很划算的。

  启示二:万丈高楼*地起。解决再难的问题,丰实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由方法的多样性转向最优化,高老师在教材例1之前增设在3个中找次品的环节,目的有二:

  1、走实第一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重温天*的结构和用法,收集*衡与不*衡所反映的信息,为后续研究储备能量。

  2、强化和预示方法。通过在3个中找次品的演练,引起学生思维方法的先入为主趋势,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学*从模仿开始的*惯。要想学生的思维提升的更高,必须把思维的基础打得最牢。

  思考一:经历了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后,对于本课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到怎样一个度是最合适的?

  思考二:这节课中,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方法呢?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从高老师的数学课中,我们领悟到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数学学*,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3

  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找次品”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期望在一节课内讲完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找次品的过程以及对过程的优化。

  首先从天*特点认识*衡与不*衡两种状态所反映的数学信息,确定找次品的方法及正确判断,方法的针对性。数学教学反思

  然后动员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不合格钙片的策略,学生都能想到要分组,缩小范围,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不是次品的物品个数。但到底具体分几组,有意见分歧。我没表态,顺承大多数同学意见,分不等的3组(2、2、1),在大家的商议中找到了次品。接着我让他们从6个物品中找次品,有分2组的,有分3组的,虽然最后用的次数一样,到那反映了不同的数学策略,分2组,每组3个,只能排出3个,而分3组,称量一次却能排除4个,数量多的话,更有优势用时更短,这就把分组的科学性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

  然后用通过其他数量比较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得出3分法找次品是最佳的方法。

  接下来,让学生体验不能*均分的数量怎样分,从算式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其中一组与其他两组相差1,这既是分组的科学性有时分组的数学客观性。

  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怎样确定次品了。

  最后要把方法和理论合二为一,也就是根据实践归纳推理,找出数量和检验次数之间的关系,确定大宗物品的检验次数是可以事先计算的,同学们越学越有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有用的数学,增加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最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简单明了。所以自己感觉这一堂课比较成功。

  要真正的上好每一堂课,研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很关键的第一步,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每一堂课才会真正有效!

《找次品》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找次品》教学反思5

  在上这课之前,我已有所耳闻——《找次品》这一内容比较难上,教学完之后确有实感。我在试教时(五1班),学生们的表现比较活跃,且能跟着老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可是这堂课却恰恰相反,可能与五2班学生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主探究活动少之又少。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索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时,学生们是在思考,可更多的是想到一种策略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案了。即便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也无瑕去顾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学*,效果就不佳了。

  (2)形象教学还未铺垫好,逻辑思维就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还需要表象的支持,在本堂课表现为实践操作。当学生们还未真正理解5个物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的方案时,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9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显然这一步迈得太大了些。应该先让学生总结出5个次品中找到1一上次品的一般方法,总结、提炼之后,升华到逻辑思维的层面,之后再探究9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会使课上得更全面、更有效,孩子们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些。

  (3)课堂气氛调动不够。整堂课上完之后,总感觉很压抑,无论是老师的表现还是学生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分析之后,我认为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老师没有把持到学生的“现状”,一个知识点教学之后,学生的学情是否已经改变?是否能接受下面的知识?这些,都无从考证。只凭老师单方面的意愿进行教学,按部就班,低效乏味!

  这次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6)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1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空间,提供探究*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均分,若不能*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感悟策略、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2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上这样一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备课初衷我认为这一课,是在学*新课标后: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我的新理念能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课。对基本思想的认识,这里的思想方法,不是前几年的教学实验“数学思想方法”这里指的是支撑数学科学发展的思想,核心在于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如何让学生获得数学思想,关键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而《找次品》一课恰恰能把这一理念应用得淋漓尽致。

  一、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我就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的过程。从3瓶探究中建立找次品的基本模型,然后通过自主探究获得8、9瓶称的次数最少的方案,进而猜测最简方法,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推理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本节课教学中两者都有具体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究、观察后发现,在找次品次数最少的这些方案中都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于是得出结论,要使找次品次数最少,就要将待测物品分成3份。这一过程属于合情推理。而在对总结的结论用8瓶和9瓶进行小组验证这一环节中,又恰恰运用了演绎推理。两种推理功能不同,却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在尝试总结运用找次品最优策略的过程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三、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所谓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个人感悟。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直观,但必须建立在学生亲身经历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本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动手实践、集体探究等。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活动及讨论的时间偏少,但我和学生的心情一样愉快,因为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由于是40分钟课,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不够充分:如果是60分钟课,在独立探究和小组验证活动中我会增加2—3分钟以便学生充分感知寻找最优策略的必要性;并且在独立研究后我会用4—6分钟,让学生逐一说明10个小球、11个小球找到次品的方法,这样以学带教,从而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的根本目标。

  总之,这次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使我找到了自身努力地方向!我深信,只要我们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铺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教学后记本单元的数学与生活中有一节内容是“找次品”,仔细研究教材,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在教研活动时,与老师们交流、商议,确定低起点、小跨度、多操作、重发现,在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课后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做到了自主探索、注重数学化,因此学生理解较好,兴趣也较浓。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其实要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但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首先我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其次重视“数学化”。学生理解了找次品的方法,但是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叙述起来就十分麻烦,尤其是需要需要多次称时。教材中是采用绘制简单天*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单的记录方式?孩子们经过探讨,想到了不同的方式: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用树形图,就像原来学*的数的组成一样,每称一次,接着向下画一次。这种树形图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既准确、又形象。

  一点思考: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练*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呢?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4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均分成3份(如不能*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均,能够*均分的*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最后总结规律:“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六年级课文《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脑中一片空白,学生该如何学?我该怎样教?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三点:第一、当物体放在天*的两端时会出现*衡和不*衡两种情况;第二、要想通过天*的*衡与不*衡找到次品,那么天*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第三:次品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完全相同,但质量稍重或稍轻的物品。理解了这三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让学生想象着用天*找出次品,比较不同的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哪种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

  在这节课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够,没有用好教材

  教材设计的是让学生从8包糖果中找出质量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这个规律,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觉得不管是8、9、10…个次品,都离不开3、4、5…个次品的学*,只要学生弄会了如何从3、4、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数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会迎刃而解。因而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教学,而是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接着学*4、5、6…个,这个想法挺好,可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好。因为找次品的规律只有在数字达到8以上,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和学生一起从3个物品找次品,太占用时间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讨论从4、5、6个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课才讨论到8个物品,学生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对教学内容也失去了兴趣。

  2、在关键处点拨不到位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得出要使称的次数最少,应该把物体分成3份;能*均分的要*均分,不能*均分的,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学影响,我没有做好点拨,只是让学生浏览了课本,画出来,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到这个规律的优越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