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一节好课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智慧的窗,引他们去往更广阔的知识殿堂.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带给我颇多深感触:教师浓厚的文化积淀让我叹为观止,课堂设计的巧妙也让我佩服。

  课前十分钟谈话,教师先让学生做猜字游戏,一方面在学生猜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拉*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猜出的“旅行山水”四个字又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谈话主题:“你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猜字过程展示出的教师的幽默、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时教师相机点评,展示出的教师的深厚的文学修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抓住了观课老师们的心,让人顿生敬仰之情。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敬仰之情吸引着学生们紧跟着教师的引领走入下面的课堂,体验了一种别样的精彩。

  学生介绍自己熟知的景点之后,教师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损失,然后以“**代史上有两件事情最让*人心痛,一件是敦煌的蒙难,另一件就是圆明园的毁灭”直截了当地导入新课《圆明园的毁灭》,课前谈话和课堂内容衔接的自然流畅,过渡十分巧妙。

  而接下来的课堂可以说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体验了一个文化的盛宴:教师点评语言中奇文佳句随手拈来,如“画卷徐徐眼前开,人间天上筑起景”,又如“极境极仙,美不可待”;昔日圆明园文物的展示配上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极尽辉煌的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毁灭圆明园视频的播放,让我们感到愤懑更感到痛惜、这节课知识含量之大让我赞叹!另外,课堂上有很多学*方法的指导:如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体会学*对比手法的运用;如让学生写下描写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语句时,用点评提示学生:提取了课文的资料,将他们整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又如介绍本课的写作手法时,引导学生本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浓墨重彩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想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衬托它后来的被毁掉。课堂紧扣文本,引领学生通过文本学会学*语文。

  用自己浓厚的文化积淀去影响学生,用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引领学生,在学好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是《圆明园毁灭》一课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会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我首先阅读了窦桂梅老师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她重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有那些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窦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巧妙运用数学计算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久,以及板书的巧妙设计,都让我拍手称赞。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孩子。但是,我在竖然起敬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是否有长足时间的'思考,是否真正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所包罗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去感悟课文呢?

  思及至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通过课前的预*,填写“自读收获卡”,收获卡分两部分,一是从课文中的收获;二是从自己搜集资料中的收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而且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了课前收获,记录员做记录,发言人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收获也很多,体现了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要让学生由爱到恨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因此“爱”的情感就必须到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辉煌过去的原因。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让孩子自主选择学*内容,进行二次分组,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二次分组的小组内,我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确小组合作学*的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非常认真地朗读,非常热烈地讨论,非常团结地画“布局”*面图······动起来了,孩子真正的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他们从“我和他的意见一样,因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从······”“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思考——表达——倾听——思考——表达,经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情感的激发,将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并通过作图实践,想象建筑景观,欣赏建筑美景,阅读历史文物资料等,让孩子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自然产生“爱”的情感。

  越爱就越恨,当孩子们观看了“圆明园毁灭”的影片后,那失去真爱的痛,那对野蛮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这是,我再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结合课文抓字词谈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们讨论时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激动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内心。最后,通过爱与恨的强烈冲击,我想孩子们有很多的感悟。通过老师的语言创设情景,我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并用你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话语中结束了。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文章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学生朗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让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理解第二段,通过学生朗读,学生能够自然的把本段的意思分给四人小组来读,这样的分工就呈现出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本学期创意朗读的设计对今后的生本教学很有益处,要保持下来。

  这是一篇大家对于我来说比较熟知的一篇课文,虽然时隔多年,但读到这篇文章还能让我记起当年教学的一些点点滴滴,一篇老课文,如何教出新意,如何让学生在生本课堂的的暖风下激扬起生命的风帆,我想这是本节课我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吧。在教学一开始,我就采用视频导入,让学生未学文情先起,铺好了情感,孩子们一开始就能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之中。接下来学*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比较完善,学生凭借着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对当年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观看《火烧圆明园》的音像资料,对圆明园有了更多、更形象的了解。这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边品读,边想象,边感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的景观。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体现出痛惜、仇恨之情,声调提高。152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亲眼目睹,那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仅靠语言文字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名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可爱的同事们与我产生了意见的分歧,关于圆明园是有谁来建造的问题。在一开始,我也认为应该是帝王所造,可后来我想了想,它应该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何这样讲呢,我们可以联系到《长城》一文,都深知秦始皇建筑长城,课文最后结尾却说:多少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修筑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不就是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吗?同样,能让人很容易深感同受。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一、惋惜之情。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但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会质疑,让学生主动了解具体的学*目标。

  我从题目入手,解题质疑: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内容的问题,如,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增强学*效果。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所以本次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组成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政治学家等小组,通过自身主体精神的发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努力创设出“自主—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并通过分析、整理大量的资料,提取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同时,教师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文章最后一段。

  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今天,我进行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堂中有李校长和李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的听课指导。

  教学的开始,我从题目入手,《圆明园的毁灭》,和同学一起板书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还有一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正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引出课文,结合课文图片介绍圆明园,又走入文本,学*课文第三段,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地把时间放在课外拓展上,而对于文本的理解挖掘太少,学生们得到了知识的延伸,却对语段的内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理解来感情背诵时,语段太长,学生无法流利地背下来。针对这一方面的弊病,我准备删改一些教学环节,如六个小导游介绍环节,我准备缩减语言,一两句话在座位上介绍,对于文本中“有·还有”等不做具体的介绍,只要凸显出圆明园中建筑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背诵。

  圆明园的建筑不仅宏伟,文物还很精致,引出第四段,了解文物的价值之大和历史悠久,在这一环节中,我过于注重文本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反复的读文。也没有很好的落实语文课堂上“读”的环节。

  值得肯定的是,课文中圆明园被毁灭的讲述中,我更好的结合了录像的实录,渲染那种国土尽失的悲痛之情,带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能够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悲愤、惋惜之情,领悟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

  课文讲述结束环节,由于之前拓展内容太多,致使时间拖长,后面的拓展内容没有进行完,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课对于时间的压缩,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多读等,都是值得我进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领导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将会进一步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多练多讲,多发现问题、多去改进。对“以一带多”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带的内容要适时适度,要精巧,不能挤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我这次教研课学*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辈教会我的地方。我将会潜心进取,不断努力,以求不断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讲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完第5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读,唱读的不良*惯。我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并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并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引导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 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

  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一、走*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设计思想】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材料收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

  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3、师生共议,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达成共识

  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

  2、抓住“众星拱月”形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

  3、老师范读,学生充分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4、根据想像动手画一画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5、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梦幻般的美。

  学*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园林中的瑰宝和精华,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具体并表达出来。

  3、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4、感情朗读课文,语气从容、自然,语气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引读、品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学*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结合本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采用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3、学生看录像。

  4、看完录像后,组织说话练*:“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5、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中体现痛惜、仇恨之情,突出“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四、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1、组织讨论: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谈感想,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空间,*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方式进行学*。教者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比如:“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空间里,老师与学生*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通过数量众多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昨天听了我校青年教师龙小飞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龙老师这节课值得学*的有两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龙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课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中加以运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能力目标。

  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龙老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

  1、老师教学拘谨,没有进入角色。由于老师没进入角色,所以学生学*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得以张扬。

  2、朗读感悟离开了课堂。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龙老师能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这三段文字,充分让学生朗读,读好那几个“有……,也有……”、“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等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圆明园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圆明园里都有,世界各地没有的美景,圆明园里也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后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的确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后面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毁得令人心碎”,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遗憾的是这么美的文字,老师几乎没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感悟到“美得让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毁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学*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如果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到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了,再引导理解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之后再齐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就更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圆明园的废墟,望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什么?写在图旁。让学生表达此时的心声,记住这奇耻大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小结,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是什么?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残垣断壁是刻在我们脸上屈辱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作为年轻的龙老师,能积极争取这样的学*锻炼机会,踊跃投入到这次农远赛课活动中,我这位即将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虚心好学的精神,相信他经过不断的磨砺,一定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而通过朗读、学*,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获。可是由于自己在对课堂的整理把握上不够理想,也造成本课的拓展延伸不能很好地完成,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抒**感的*台,这是我通过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说在前面的:12月2日,海原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全县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有幸承担了五年级语文教研课。课前,结合我教委推行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精心备课。那两天满脑子都是如何上课,晚上,又再一次认真学*最*参加国培时下载的金传富老师讲座《小学语文自主学*的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好了课,可是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这可是全县的大型教研活动啊!12月1日下午,教研室李主任和我教委钟主任一行来做指导。他们听了第一课时后,提出了建议,指出了不足。课后,前来听课的'好多老师对三节语文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研讨现场,回顾自己的教学,我看到了好多问题。

  1、课堂容量设计大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明显走过场了,没有落实读写结合的课堂生成,是最大的遗憾。

  2、板书设计和原来的有差别。板书不够完善,没能完全概括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说明我的引导还不够,学生感悟圆明园的辉煌不到位。甚至有个学生补充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历史写成“历时”我都没有发现。惭愧!

  3、学生的评价过于苍白,激励学生再一次学*的的效果不佳,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4、过于拘泥与教学设计,当课堂出现突发性生成后,没有很好的引导,反而硬生生的收回: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时,站起来的学生都朗读了第三自然段,而且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因没有学生朗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我有点着急,竟然随即指名几个学生朗读,效果不尽人意。现在想想,何不因势利导:可真美啊!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了许多文物,我读过,在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或者我来朗诵多好啊!

  5、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实时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再对照国培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惭愧!在村级小学,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块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少,外出学*的机会更是少,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懒惰了,不愿学*了!有点“闭门造车”之嫌,我行我素,课堂随意性大,一旦有这样的教研活动,手慌脚乱,不知所措,曾经的一位同事,四十几岁了,从来没有人听过他的课。一次常规听课,竟然挂在讲台上,十来分钟不知道干什么?这就是现状!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练,需要打造!我们的机会太少!

  这次研讨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更新观念,是首要的。总之,学*、学*、再学*,静下心来学*,提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设计思想】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材料收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

  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3、师生共议,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达成共识

  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

  2、抓住“众星拱月”形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

  3、老师范读,学生充分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4、根据想像动手画一画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5、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梦幻般的美。

  学*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园林中的瑰宝和精华,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具体并表达出来。

  3、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4、感情朗读课文,语气从容、自然,语气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引读、品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学*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结合本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采用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3、学生看录像。

  4、看完录像后,组织说话练*:“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5、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中体现痛惜、仇恨之情,突出“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四、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1、组织讨论: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谈感想,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空间,*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方式进行学*。教者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比如:“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空间里,老师与学生*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能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深层爱国情,学好课文的表达特点。预*任务做细实完成。

  一、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识记字形。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读轻声,“玲珑剔透”的“珑’读lng,“武陵”的“陵”líng,“饱览”的“览”ln,这四个字都是边音。

  “辉煌”的“煌” huáng,“销毁”的“销”xiāo,“闯进”的“闯”chung,“殿堂”的“殿”diàn,这四个生字都是三拼音节,要拼读准确。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后鼻音。“侵略”的“侵"读qīn,“灰烬”的“烬”jìn是前鼻音,这两个字音是检测题目中的常客。

  识记字形,五年级学生能独立地把学过的形*字与生字联系起来,进行辨析,如笼,拢,与珑进行辨析,知道玲珑与宝贝的精巧细致有关;将凌与陵比较着记忆;将烬与尽比较,会发现灰烬与火有关;剔与踢一对比,就能记住剔与刀有关,踢与脚有关;销与削,悄对比;澜与水有关,还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识记,如“推波助澜”。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确实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后,思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课文结构清晰,学生自读,能思考出作者写作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三、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思考书后的问题。

  对于文中不甚了解的词语,除了查汉语词典,还要阅读上下文来思考、选择更符合文意的词意。如:“众星拱月”,词典中的解释是:许多星星聚焦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个重要的事物。读文中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而理解,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突出圆明园的重要。

  “饱览”词典上解释是: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读文中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再联系上一句,就知道园中美景很多,让人看得很尽兴。也明白了圆明园太宏伟了。

  通读文后的思考题,有助于课上有目的听老师讲课。如课后问题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课上与同学交流时,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课后问题3,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要在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受。那就离不开搜集资料。

  课文后的几首歌,创作背景与课文有共通之处,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学生可提前读一读,找到相关音乐听一听。

  四、收集相关资料。

  圆明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课文介绍得比较概括,学生课前要找相关资料,看图片,增加对圆明园的了解。

  资料(一)圆明园占地面积3.5*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资料(二)八国联军的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阅读这些资料,可对文章内容做一个补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为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作好铺垫,更是有助于学生把资料与课文,资料与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圆明园。

  上课伊始,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语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等的学*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 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

  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教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齐,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应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应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我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进取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本事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所以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经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一、走*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但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会质疑,让学生主动了解具体的学*目标。

  我从题目入手,解题质疑: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内容的问题,如,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增强学*效果。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所以本次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组成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政治学家等小组,通过自身主体精神的发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努力创设出“自主—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并通过分析、整理大量的资料,提取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同时,教师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一、走*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XXX班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一下。

  一、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二、教法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说在前面的:12月2日,海原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全县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有幸承担了五年级语文教研课。课前,结合我教委推行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精心备课。那两天满脑子都是如何上课,晚上,又再一次认真学*最*参加国培时下载的金传富老师讲座《小学语文自主学*的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好了课,可是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这可是全县的大型教研活动啊!12月1日下午,教研室李主任和我教委钟主任一行来做指导。他们听了第一课时后,提出了建议,指出了不足。课后,前来听课的'好多老师对三节语文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研讨现场,回顾自己的教学,我看到了好多问题。

  1、课堂容量设计大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明显走过场了,没有落实读写结合的课堂生成,是最大的遗憾。

  2、板书设计和原来的有差别。板书不够完善,没能完全概括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说明我的引导还不够,学生感悟圆明园的辉煌不到位。甚至有个学生补充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历史写成“历时”我都没有发现。惭愧!

  3、学生的评价过于苍白,激励学生再一次学*的的效果不佳,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4、过于拘泥与教学设计,当课堂出现突发性生成后,没有很好的引导,反而硬生生的收回: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时,站起来的学生都朗读了第三自然段,而且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因没有学生朗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我有点着急,竟然随即指名几个学生朗读,效果不尽人意。现在想想,何不因势利导:可真美啊!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了许多文物,我读过,在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或者我来朗诵多好啊!

  5、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实时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再对照国培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惭愧!在村级小学,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块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少,外出学*的机会更是少,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懒惰了,不愿学*了!有点“闭门造车”之嫌,我行我素,课堂随意性大,一旦有这样的教研活动,手慌脚乱,不知所措,曾经的一位同事,四十几岁了,从来没有人听过他的课。一次常规听课,竟然挂在讲台上,十来分钟不知道干什么?这就是现状!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练,需要打造!我们的机会太少!

  这次研讨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更新观念,是首要的。总之,学*、学*、再学*,静下心来学*,提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设计思想】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想像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材料收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过程,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理解语文文字,并展开想像,多读、多想、多体会,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文化的灿烂悠久,增强自豪感;了解屈辱的历史,激发不忘不了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

  2、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2、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师生共同梳疑(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如:

  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四个人为一小组,由小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讨论。

  3、师生共议,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达成共识

  学*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圆明园的*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

  2、抓住“众星拱月”形象感受圆明园的宏伟。

  3、老师范读,学生充分想象,看看在你头脑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老师读时要把学生带入情境。

  4、根据想像动手画一画圆明园“众星拱月”似的布局。

  5、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的美景。

  6、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圆明园梦幻般的美。

  学*第三、四自然段:

  1、课件出示园林中的瑰宝和精华,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

  2、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具体并表达出来。

  3、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4、感情朗读课文,语气从容、自然,语气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引读、品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学*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结合本段,谈谈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2、采用换词法、删词法,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谈理解。

  3、学生看录像。

  4、看完录像后,组织说话练*:“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5、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中体现痛惜、仇恨之情,突出“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四、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1、组织讨论: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谈感想,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联系当时的背景,谈谈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如此为非作歹?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突出。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学*空间,*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方式进行学*。教者在教学中始终在引领学生,用语言、神情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空间里,学生学得舒心、学得轻松也学有所乐。比如:“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充满人性化的.语言,使学生一下拉*了与老师的距离,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空间里,老师与学生*等地对话,共同投入到课堂学*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文本教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武装头脑,采用灵活多变扎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能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深层爱国情,学好课文的表达特点。预*任务做细实完成。

  一、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识记字形。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读轻声,“玲珑剔透”的“珑’读lng,“武陵”的“陵”líng,“饱览”的“览”ln,这四个字都是边音。

  “辉煌”的“煌” huáng,“销毁”的“销”xiāo,“闯进”的“闯”chung,“殿堂”的“殿”diàn,这四个生字都是三拼音节,要拼读准确。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后鼻音。“侵略”的“侵"读qīn,“灰烬”的“烬”jìn是前鼻音,这两个字音是检测题目中的常客。

  识记字形,五年级学生能独立地把学过的形*字与生字联系起来,进行辨析,如笼,拢,与珑进行辨析,知道玲珑与宝贝的精巧细致有关;将凌与陵比较着记忆;将烬与尽比较,会发现灰烬与火有关;剔与踢一对比,就能记住剔与刀有关,踢与脚有关;销与削,悄对比;澜与水有关,还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识记,如“推波助澜”。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确实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后,思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课文结构清晰,学生自读,能思考出作者写作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三、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思考书后的问题。

  对于文中不甚了解的词语,除了查汉语词典,还要阅读上下文来思考、选择更符合文意的词意。如:“众星拱月”,词典中的解释是:许多星星聚焦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个重要的事物。读文中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而理解,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突出圆明园的重要。

  “饱览”词典上解释是: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读文中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再联系上一句,就知道园中美景很多,让人看得很尽兴。也明白了圆明园太宏伟了。

  通读文后的思考题,有助于课上有目的听老师讲课。如课后问题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课上与同学交流时,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课后问题3,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要在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受。那就离不开搜集资料。

  课文后的几首歌,创作背景与课文有共通之处,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学生可提前读一读,找到相关音乐听一听。

  四、收集相关资料。

  圆明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课文介绍得比较概括,学生课前要找相关资料,看图片,增加对圆明园的了解。

  资料(一)圆明园占地面积3.5*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资料(二)八国联军的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阅读这些资料,可对文章内容做一个补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为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作好铺垫,更是有助于学生把资料与课文,资料与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圆明园。

  上课伊始,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语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等的学*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 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小组学*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和提高。

  1、学生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在教学设计中,我共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不可估量”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体悟文章表达特点,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样既融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将本课重难点突出了出来。那怎么逐一突破这些目标呢?我率先开始了多种途径的资料搜集。

  先是参考已有的教学课件,再是大量文字资料的搜集,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到网上搜集更精美、贴切的照片和视频,试图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灭的过程。但第一次的试课后,我的备课思路就被打击了。

  试课是在三班进行的,在学生完全没有预*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两课时才讲完课文内容,这其中暴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怎样用一课时完成?我几乎对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资料补充,虽然内容丰富充实,但信息量过大,短短四十分钟,根本没办法一下接受,学生在体悟情感上会太偏重于感受美好。于是马上调整课件内容,大胆将文物部分舍弃,只用举例说明其跨越年代之长,数量之多来说明价值珍贵。同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更大,将主导问题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次试课时课堂环节进行得顺利多了,时间也基本够用。这一次的试课也让我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了。在最后正式讲时,虽然也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和孩子们的配合是比较默契的。问题探究、朗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参与。授课后很多孩子都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又再次搜集资料,看相关视频和电影,对于侵略者们的无耻行径也是恨之入骨,爱国热情被悄悄点燃。

  通过本次备课和授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作用,它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涵盖其中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行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充分备课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所以以后备课要把方向和重点更准确地把握好,把功夫下在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一、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 直观感受,激**感

  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 查阅资料,了解历史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兴趣。例如,让同学们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资料,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在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让学生搜集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效果

  1、题眼入手,激情朗读。

  首先板书课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质疑:哪个词语你非常不愿意看到?对,毁灭。这意味着什么?损失惨痛,非常悲伤。好。带著作者的情感再读课题,读来作者命题的内涵。

  2、披文入境,感悟内涵。

  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内涵,此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示课件——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标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第二步,出示课件——圆明园之前是什么样的呢?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用两个词语简单概括它的地位。学生在读书交流时发现了“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引导通过抓住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园内构建的重点句子去理解,去感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在对比中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课堂交流中和他们的眼神中这一情感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可谓是义愤填膺!

  3、启发想象,绘制蓝图。

  圆明园可谓是汇聚了*园林特色的举世闻名的有着不可估量价值的名园。历史不会再现,如果今天让你重新勾画,你会做哪些设计呢?此问题一抛,全班立刻沸腾起来,在一声声出谋划策中将本文的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将继续发展*特色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勾画出来,家国情怀得到很好的诠释!

  4、熟读成诵,丰富语感。

  学生积累的优美句段越多,感受会越深,到达一定量时表达会更得心应手。所以我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描写辉煌的句段,先自己练*背诵,最后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谁背得又快又准。学生背得兴味盎然,而且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为将来描述美景奠定了语言基础。

  二、成功之处

  由课题入手直接激**感,一下子便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聚焦问题,自读自悟,自能读书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最得意的地方便是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将情感推向高潮,接着在创设他们创意的环节,让他们畅所欲言,价值观更加明朗。

  三、不足之处

  整堂课下来都是以本为本,没能借助相关资料进行体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真正将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圆明园。

  上课伊始,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语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等的学*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一、走*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菁华9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和探究学*的兴趣;初步学*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

  ⑴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⑵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⑶是谁让这座闻名世界的宏伟建筑毁于一旦。

  2、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课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把学生引进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2、看着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场面,听着圆明园的建筑倾倒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对圆明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记得那三句话吗?

  (出示三句话,朗读句子。)

  4、今天的学*,你想问什么或想知道什么?

  ⑴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瑰宝”“精华”下加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你懂吗?──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⑵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⑶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⑷是谁毁灭了圆明园?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结合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自学课文,有困难,前后左右可以商量商量。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⑴布局精妙: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众星拱月……。”

  ①引读,边读边加点“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许多小园、众星拱月。”

  ②谁能结合这幅图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众星拱月”?

  (课件出示“圆明园全景”。)

  ③圆明园的设计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⑵建筑风格炯异: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①说体会。

  (殿堂的华丽、楼阁的精巧、买卖街的热闹、村野的幽静。)

  ②想看看这些雄伟、精致、典雅的建筑吗?

  (播放课件。)

  (如果学生说不出什么体会,可以让学生看了以后再说。)

  ③谁想来读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④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园中许多建筑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①园中的建筑是根据什么来的?

  (引导学生归纳:仿照各地名胜,根据诗人的诗情画意,依据外国建筑。)

  ②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抓住其中的一个景点,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先示范一下。我仿佛看到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如镜子般*静,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静的湖面,多迷人的景色呀!)

  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真实的画面。

  (播放课件。)

  ⑶小结:

  你们觉得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圆明园的建筑艺术?(风格炯异、各种各样……)

  ⑷引读“漫步园内……境界里。”

  ①你们注意到这几个词了吗?(在“漫步、漫游、饱览、流连、幻想”这些词下面加点)说说你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和体会。

  ②是呀,圆明园的建筑真是包罗万象、风格炯异,怎能不让我们留恋忘返呢?

  ③女同学、男同学比赛读。

  ⑸小结:

  圆明园布局精妙、风格各异,当然称得上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⑴说体会。

  ⑵想不想开开眼界,目睹一下这些奇珍异宝?

  (播放课件。)

  ⑶怎么样,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呀!

  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⑴然而,在1860年,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看──(播放课件:火烧场面。)

  ⑵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⑶带着你们的痛惜、带着你们的仇恨,读好这段话吧。

  ⑷读、评、议“1860年……毁掉”:

  (在重点词下加点,说说感受。侵略者的贪婪、霸道、野蛮。)

  ⑸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里疯狂地抢掠,实在抢不走的就毁,毁不掉的就烧,无情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我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是谁毁了它。

  (英法联军,清*。)

  ⑹小结:

  是啊,国弱被人欺,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现在,你理解这句话了吗?

  ⑴出示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损失!”

  ⑵说说感受。

  ⑶圆明园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如果你现在站在这个残垣断壁旁边,你想说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如今,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者在*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你觉得要重建圆明园吗?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的能力和探究学*的兴趣;初步学*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

  ⑴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⑵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⑶是谁让这座闻名世界的宏伟建筑毁于一旦。

  2、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课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把学生引进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2、看着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场面,听着圆明园的建筑倾倒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作者对圆明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记得那三句话吗?

  (出示三句话,朗读句子。)

  4、今天的学*,你想问什么或想知道什么?

  ⑴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瑰宝”“精华”下加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你懂吗?──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⑵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⑶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⑷是谁毁灭了圆明园?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结合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自学课文,有困难,前后左右可以商量商量。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⑴布局精妙: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众星拱月……。”

  ①引读,边读边加点“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许多小园、众星拱月。”

  ②谁能结合这幅图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众星拱月”?

  (课件出示“圆明园全景”。)

  ③圆明园的设计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⑵建筑风格炯异: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①说体会。

  (殿堂的华丽、楼阁的精巧、买卖街的热闹、村野的幽静。)

  ②想看看这些雄伟、精致、典雅的建筑吗?

  (播放课件。)

  (如果学生说不出什么体会,可以让学生看了以后再说。)

  ③谁想来读读这段优美的文字。

  ④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齐读。

  “园中许多建筑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

  ①园中的建筑是根据什么来的?

  (引导学生归纳:仿照各地名胜,根据诗人的诗情画意,依据外国建筑。)

  ②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抓住其中的一个景点,结合你们搜集的资料,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先示范一下。我仿佛看到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如镜子般*静,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静的湖面,多迷人的景色呀!)

  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真实的画面。

  (播放课件。)

  ⑶小结:

  你们觉得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圆明园的建筑艺术?(风格炯异、各种各样……)

  ⑷引读“漫步园内……境界里。”

  ①你们注意到这几个词了吗?(在“漫步、漫游、饱览、流连、幻想”这些词下面加点)说说你对这几个词的理解和体会。

  ②是呀,圆明园的建筑真是包罗万象、风格炯异,怎能不让我们留恋忘返呢?

  ③女同学、男同学比赛读。

  ⑸小结:

  圆明园布局精妙、风格各异,当然称得上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⑴说体会。

  ⑵想不想开开眼界,目睹一下这些奇珍异宝?

  (播放课件。)

  ⑶怎么样,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呀!

  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⑴然而,在1860年,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看──(播放课件:火烧场面。)

  ⑵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⑶带着你们的痛惜、带着你们的仇恨,读好这段话吧。

  ⑷读、评、议“1860年……毁掉”:

  (在重点词下加点,说说感受。侵略者的贪婪、霸道、野蛮。)

  ⑸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里疯狂地抢掠,实在抢不走的就毁,毁不掉的就烧,无情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我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是谁毁了它。

  (英法联军,清*。)

  ⑹小结:

  是啊,国弱被人欺,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现在,你理解这句话了吗?

  ⑴出示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损失!”

  ⑵说说感受。

  ⑶圆明园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如果你现在站在这个残垣断壁旁边,你想说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如今,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者在*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你觉得要重建圆明园吗?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课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圆明园的毁灭及其带来的损失,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重点进行写作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学*,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检查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

  同学们,有谁去过圆明园吗?老师布置大家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你们向大家作个介绍。

  板书:

  圆明园

  1、学生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师出示有关圆明园风光图:

  (出示多媒体课件。)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圆明园的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刚才,老师听到大家不住地发出了赞叹声,是啊,圆明园这么美丽,真不愧称之为“万园之园”!

  可是有一天,却有人将它毁于一旦,使它成为了一片废墟!

  (充满xxxx。)

  介绍完后,将题目补充完整。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如:圆明园毁灭以前是什么样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圆明园现在是什么样的?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又产生哪些新问题?

  2、教师引导,提炼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⑵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从哪可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⑶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是怎样的?

  ⑷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⑸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选择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学*自主性,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独立阅读后,再将自己的意见拿到学*小组进行交流,研究,讨论,最后得出小组同学的共同意见。

  3、全班交流,各小组将自己的意见拿到班级进行交流,互补互学。

  (学生汇报时,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课文内容。)

  四、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1、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到网上发表。

  (网址:圆明园遗址公园)

  2、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如:看书、上网等),了解我国的、本省市的历史名胜古迹被保护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全班交流,并做保护历史名胜古迹的宣传员。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概括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归纳抽象能力。

  2、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前准备:

  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解说、录像等资料。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22课,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或者去弄明白的?(出示目标)

  1、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二、解决目标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精华?

  打开网页圆明园游览“历史与现状”以及“圆明园风光”看看你从哪些角度体会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网上查找资料。

  2、交流汇报。

  (1)从圆明园的布局体会。(众星拱月)

  (2)从殿堂、亭台楼阁体会。(理解“金壁辉煌”、“小巧玲珑”)

  (3)从景物特色体会。

  (4)从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体会。(理解象征)

  3、谈体会。

  当你在这园林瑰宝建筑艺术的园中漫步,游玩时,你有什么感受?

  4、体会作者的感受。

  5、指导朗读。

  三、总结学*方法:

  同学们汇报得真精彩,体会得真深刻。那么刚才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出色地解决了第一个学*目标呢?

  1、学生总结。

  2、教师出示:(1)善用网上资源。

  (2)结合课文重要词句。

  四、解决目标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用总结到的方法游览网址。

  2、自读有关课文内容。

  3、讨论汇报。

  (1)从“上至……下至”体会历史时代长。

  (2)从流散文物的数量多体会到。

  (3)从雨果的话中体会到。

  过渡:是啊!这座珍藏着无数历史文物的博物馆、艺术馆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1860年10月6日,这一座价值连城的圆明园却遭到狠狠的破坏。课文是怎么写的。

  五、解决目标3: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

  1、指名读。

  2、录像。

  3、你觉得侵略者的行为怎么样?(读文讨论)

  4、你抓住哪些词语体会的。(闯、掠、毁、烧)

  5、指导朗读。

  六、体会被毁的圆明园

  1、教师显示图片。

  2、简介文物流散情况。

  3、齐读第一自然段。(不可估量的损失)

  七、归纳中心,说感受、体会

  面对这样的雄雄烈火,面对剩下的残垣断壁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怎样的情感呢?(归纳中心)

  那么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惨况呢?(英法联军、清*)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弱则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我们亲爱的祖国再遭受欺凌呢?那么它必须要强大起来。你们是未来的接班人,你们打算怎么做呢?(讨论)

  八、作业布置:写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6

  一、导入

  1、在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足足建造了151年,动用了千千万万的人力物力,凝聚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就是——圆明园。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它的名字。

  2、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完美无缺、超乎人类想象力的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板书:的毁灭应该怎么读?

  3、指名读,齐读。

  过渡:那么,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检查字词:

  3、交流反馈:引导:同学们,被英法联军毁灭的,是一个怎样的圆明园?

  板书:举世闻名

  4、过渡:总的来说,这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么它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三、精读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

  (二)、交流:凭建筑宏伟凭文物珍贵

  过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感受它宏伟的建筑,迷人的风景吧!

  (三)、学*第三节

  1、这段文字中,描写的景物很多,运用的词汇很丰富,好好地读一读,好好地记一记。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来检查下你的读书情况。谁来读一读这部分文字?

  板块一:风格各异的建筑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A、句式对仗工整B、用了“有……也有……的句式”C、建筑风格有对比。

  引导:如果把金碧辉煌的殿堂比成贵妇人的话,那么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就是——窈窕淑女,小家碧玉,金枝玉叶。

  引导:如果把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看成是繁华都市的话,那么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你置身在如此美丽的山乡村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2、课前老师把这部分文字改了改,请你自己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你更喜欢哪句?

  3、是啊,同学们,圆明园的建筑真是风格各异,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热闹的买卖街,也有宁静的山乡村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板块二、仿照名胜诗情画意

  1、同学们,圆明园的景物除了风格各异,园中还有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有——,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有——,有——。

  2、想看看这些景物吗?播放图片,教师旁白。(要求:用眼睛仔细地看图片,用耳朵认真地听老师讲解,看谁能把这些美景全都记下来。)

  3、用“有_____,也有____”句式说话:圆明园中,有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这么美的景物,你想把它们留在心中吗?就让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吧!

  板块三、西洋景观

  1、同学们,圆明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2、播放图片,介绍西洋水法。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板块四、作者感叹

  1、同学们,面对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面对这些美轮美奂的名胜古迹,面对这些如诗如画的景致,面对这些雄伟的西洋建筑,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漫步园内——,流连其间——

  2、同学们,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要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久久地回味,漫步园内——,流连其间——。

  (四)学*第四节

  1、同学们,圆明园不但风景迷人、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引读:有上自——,也有下至——

  2、你知道圆明园收藏了哪些珍贵文物吗?“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的行书作品《仲尼梦奠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论书帖》、宋徽宗的《瑞鹤图》这些作品总估价*20亿元;据资料显示,当时圆明园内收藏的文物超过150万件,这些只是圆明园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3、反复读: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五)整合3-4节

  1、同学们,读着圆明园就像读着一首精美的小诗,那么美好,那么令人震撼,作为一个*人,我们不禁为拥有如此伟大的工程而骄傲,而热血沸腾。课前老师把3-4小节改编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自豪地来读一读吧。

  2、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置身在圆明园中,面对看不完的宏伟建筑,面对数不清的珍贵文物,你最想说什么?相机板书:骄傲

  (六)学*第5节

  1、圆明园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已经不复存在了,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他们一把火把圆明园烧成了一片灰烬。板书:化成灰烬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五节,边听边想象当时的画面。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3、听了以后,你的心情如何?相机板书:悲愤

  4、自己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词让你难受,让你悲愤不已?

  A、凡是,统统掠走:贪婪的丑陋嘴脸,强盗。指导朗读。

  B、任意破坏、毁掉的是什么?(奇珍异宝,无价之宝,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指导朗读。

  C、这一烧,烧毁了什么?(心血,智慧结晶,灿烂文化,自尊)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仇恨,悲痛,屈辱)指导朗读。

  D、虽然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烧成了灰烬,但是他们烧不毁的是?(罪证,振兴中华的决心,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污点,这段屈辱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觉醒)

  E、同学们,正是英法联军的这把火,从此,没有了,也没有了……(出示课件)

  5、是啊,这一切都没有了,这一切都化成了一片灰烬,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彻底毁灭了。让我们拿起书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一起来读最后一节。

  6、同学们,任何一个*人读了这篇文章,心里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想一想:你想对谁说?给大家2分钟时间,可以自己独立想,也可以同桌合作商量,待会请你来说。

  7、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我最后送大家8个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 “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瑰宝、精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起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夕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书课题

  二、播放“圆明园毁灭”的录像

  师解说:在北京的西北郊,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一座美丽辉煌的皇家园林,那就是圆明园。然而,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烙下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1、圆明园被毁灭了,此时,我们不仅要问: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是怎样被毁灭的?侵略者是用什么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让学生提。)

  2、从课前收集的材料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圆明园被毁灭的情况?

  (交流。)

  3、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自学。)

  4、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以上问题、谈学*体会、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朗读指导:

  ⑴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谈。)

  ⑵ 指名读。

  ⑶ 听录音,谈体会。

  ⑷ 全班读。

  三、过渡,教学“圆明园的辉煌”部分

  作者高度评价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当年的圆明园是如何的辉煌?

  读课文,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按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自由读,再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1、圆明园规模宏大,有众星拱月的布局:

  (通过理解“众星拱月”来体会。)

  2、景观美丽,有风格各异的建筑:

  (通过文中介绍的园中不同特点的.建筑之美和漫步园内的感受,体会圆明园汇聚了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融合了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体会圆明园确实是世界园林奇迹,圆明园确实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中有如此美丽的景观,同学们能不能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处,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学生自由想象后发言。)

  3、收藏珍贵的文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通过理解“博物馆”和“艺术馆”来体会。)

  小结:

  ⑴ 圆明园的过去是多么的辉煌。

  板书:

  辉煌的过去。

  ⑵ 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4、朗读指导:

  ⑴ 应该怎样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拨总结。)

  ⑵ 听录音朗读。

  ⑶ 学生分组朗读。

  5、课外,同学们还收集到哪些关于圆明园辉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6、看到汇聚天下风光的圆明园的迷人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四、再放录像,讨论完成课后问题

  过渡: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集中反应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精湛建筑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万园之园”却被侵略者残酷毁灭了。此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1、假如此时,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同桌交流,自由发言。)

  2、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引导学生探究理解。)

  3、学*第一自然段:

  (通过理解“不可估量”体会思想感情。)

  五、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并背诵

  【板书】

  21、圆明园的毁灭

  众星拱月的布局 掠

  辉煌的过去 风格各异的建筑 毁灭 毁

  (热爱) 收藏珍贵的文物 (仇恨) 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8

  【教材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7单元第21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爱与恨情感上又不是十分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本课生字词,练*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篇课文讲的颐和园,原来是一座*,是专门供皇帝、后妃游乐观赏的,现在已经成了人民的公园,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今天这篇课文中讲的圆明园原来也是一座皇家园林,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提出要求:

  小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3、请三人朗读第二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讨论:

  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四、学*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2、抄写生词。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想想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

  指名朗读第二段,读后说说这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二、理解圆明园的位置和总体布局

  1、默读第二段,想想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圆明园的位置在哪儿?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怎样的?什么叫“众星拱月”?谁能用个简单的图把讲圆明园总体布局的这句话画出来?

  三、理解圆明园中的著名景点

  1、默读第三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讲到了圆明园的哪些景点。

  2、学生各自阅读思考,然后同座交流。

  3、讨论:

  ⑴这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总的介绍,哪几句是讲具体景点的?

  ⑵齐读第一句:

  这一句总的介绍园内景观,讲了哪些方面?“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玲珑剔透”是什么意思?“象征”是什么意思?

  ⑶补充介绍“买卖街”“山乡村野”。

  ⑷指名读第二、三、四、五句,读后讨论:

  刚才读的几句话是把景点分成哪几类来介绍的?

  ⑸在圆明园浏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第六句。“有如”是什么意思?(好像)“流连其间”是什么意思?在圆明园里,为什么好像漫游在天南海北,可以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呢?

  四、理解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

  1、默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最珍贵”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五、总结

  课文第二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它不仅宏伟、壮观、美丽,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六、查学生背诵第二段

  七、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各人小声朗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英法联军采用了哪些手段毁灭圆明园的?

  3、学生自学后讨论。

  4、小结:

  (一是抢掠,二是破坏,三是火烧。)

  5、再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出气愤的语气。

  八、联系全文,理解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九、朗读全文,体会中心思想

  1、自由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集中到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中心思想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理解铺垫这一写法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四、尝试运用铺垫的手法写一段话。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领导、老师坐在这里听课,你们有什么感受?(紧张)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感受?(也紧张)对了,老师也紧张。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就是为了突出老师现在激动、紧张的心情,这种手法在写作上就叫作铺垫。

  板书:铺垫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铺垫”。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课前质疑:

  本课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三、小组合作学*第五自然段。

  (一)要求:1、自读文段,感知文段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你从文段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组长组织,注意顺序,每人都要发言。

  (二)小组汇报学*结果。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原文,采用去词法(把“凡是、统统”去掉),原文好在哪里?体会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英法联军的可耻!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四、毁灭前的圆明园什么样子?学*2—4自然段,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辉煌。

  先把“有……有……有……”标红,让学生介绍圆明园里有什么。

  然后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如,说说在“山乡村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热闹的街市”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在此基础上,对于“雷峰夕照”等学生不易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可放图片,增强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辉煌。

  五、体会铺垫的作用。

  既然写毁灭,为何大篇幅写辉煌?如果去掉2—4自然段,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对比”表达的作用:进一步衬托……)

  说一说,议一议:

  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感。

  六、自读文段,看一看外国人(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找出属于“铺垫”的段落,读一读。

  课堂交流。

  七、口语交际

  我心爱的物品丢了。

  要求:运用铺垫的手法描绘出物品之珍贵,从而衬托心情。

  小组内交流,然后课堂交流。

  七、作业

  将口语交际的内容整理,写一篇*作。

  板书设计:

  损失巨大

  圆明园的毁灭建筑风格———富有特色

  价值赞叹赞美

  历史文化———价值庞大

  毁灭————惋惜痛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菁选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XXX班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自己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反思一下。

  一、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结构上比较明确,第一段总写圆明园的毁灭是巨大的损失,2—5段分别从布局、建筑和文物方面的巨大的价值,最后一段写的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过程。这些基本都讲述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讲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作对比,从而回答“为什么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个问题。

  二、教法

  主要采用边读边悟、以读促悟的教法,从而更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字中传递的情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昔日圆明园的布局和景观之后,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去研读、学*课文第四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师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教授公开课于我而言,锤炼了语言,有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20xx年12月15日,我参加了济宁市语文教学能手比赛。13日的下午抽签确定上课的内容。我抽到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一天多的时间,既要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又要制作课件,那紧张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有*25年教学经验,但也不敢轻视。若说连做梦都是“圆明园”,那是毫不夸张的。历经潜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心地制作课件,于15日那天成功执教了此课。至于成绩如何,且不评说。就执教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堂课,经过反思才能促进教学。一堂展示课,更需要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长自我。为此,我对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本课教学设计紧扣“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以情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在阅读中有所悟,在阅读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圆明园。

  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与当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比较(我临时速算出多媒体约200*方米):圆明园占地面积是多媒体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学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圆明园占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思考多媒体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后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终,让学生对圆明园占地面积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感叹的同时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至此课题目板书完毕。再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强调“毁灭”要读得低沉、哀缓。

  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辞动而情发。”学生“爱”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发,已引导学生走*了圆明园。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 *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等的学*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出示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引导为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美丽。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行径仇恨……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永远高高地飘扬。

  在教学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下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通过数量众多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今天的思品与社会我们学*了《火烧圆明园》,看到同学们都举起愤怒的拳头,恨得咬牙切齿说:“他们简直不是人,太可恶了……

  1860年,英法联军开始侵**国,对中国大肆进攻。当时是咸丰皇帝在位,成天吸鸦片,关闭国门,将西方科学技术理解为玩物丧志。到后面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这样过着。不知不觉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外国越来越悬殊,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士兵们仍然在用矛、枪、戟、盾与持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打仗。最后节节败退,直到英法联军追到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看短篇的时候,大家不停地感慨:“这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了!”“要是带着现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该有多好”“这么多国宝、艺术品都被砸烂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园林,三天就被烧光、抢光了!大家还记得上回苏富比拍卖会吗?那些兽首可都是中国人的啊!可是我们却必须得用昂贵的代价买回来。外国人造不出那么好的东西,就来抢我们的。抢了还不算,还要烧毁它,还要危害当地的百姓。不过,这也不完全是英法联军的错,当时清**太腐败,只顾自己逃命,不顾老百姓。而且,科学技术又太落后,完全没有能力抵挡外国人的攻击。“把*静与安宁留给皇上,把战乱和痛苦就赐给老百姓吧。”就是讽刺清**的。这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为了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正在抓紧学*现在的科学知识,同学们好好学*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学*之前和学*之后结合《少年中国说》,再一次激发和深化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菁华9篇)(扩展8)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汇总二十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

  我执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回想整个过程。在这次磨课中,我对这篇课文进行三次备课,每一次备课都经历不一样的思考。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上课是课堂教学的*台,课后评议是课堂教学的诊断纠正,我认为这是以磨课作为教学的新起点,追求教师教学发展的长远之路。本次磨课研修的任务主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展开的,我是执教的老师,也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我有了新的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师动态的引导

  备课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点有三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学*的认知特点;三是教材的特点。这三方面中包含着动态的因素和静态的因素。其中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交流是动态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也是动态的。因此,课堂教学就会有预设和生成。那么,预设是教学目标的期待,生成包含预期目标的落实和新教学点的形成,这些都是动态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课时目标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学生学*质量的高低,都是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基本。那么,我觉得课堂上能不能落实好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在备课中,我也具体考虑到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和教师言语的具体操作,可是在实际课堂中,面对学生时我的引导随着教学一步步地进行也伴随着变化。因此,我发现预设中的引导有些是没有预期完成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又是进行教学的桥梁。所以,我的引导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以学生的课堂学*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随机地引导,从而努力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中,师生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圆明园的损失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很多是质疑。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多的想到:“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皇家园林那么多,为什么单单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还是世界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等。我在预设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会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以为他们会依据这段的描述,谈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圆明园的毁灭方面。没想到大部分学生是在怀疑作者的描述是否属实,这就是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见,这对我也是一个无法预料的问题。如何接着学生的疑问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继续完成教学目标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如果忽视不管,只说很好是不行的;如果就这些问题抓住不放,也是不可取的。我在课堂上的处理是先表扬学生的质疑态度,而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继续读文章的二至四自然段。课下在反思中,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有头无尾,没有让学生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进行自我回答。这是我失误的地方,原因就出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对学生前后学*的完整性上把握不牢固,对学生的课堂实际学*现状重视不高,总有种背教案的倾向,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的实际学*。

  二、学生动态的自主学*

  学生的学*水*是可以评估的,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学*变化是不能预测的。这节课上,学生学*的态度很积极,学*的兴趣很浓厚。每个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都充满着期待,当然我也一样。怎样利用好这种期待的情感,把它作为学*的动力,是很关键的。这里就提到学生的学*也是动态发展的,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总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变化,尤其是思想的变化和学*能力的变化,这对落实好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课堂中学生在词语学*中情绪高涨,掌握词语的效果很好。可是,随着学*的深入和问题的难度,学生在不断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慢慢变慢,需要静静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能为急于得到答案和进行下一环节而盲目评价和引导。所以在动态变化的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实施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动态发展

  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共同的实施者。为了实现学生有实效的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师生应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虽然教师经过不断地备课和教后反思,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和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共同的目标就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为了落实和巩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质量和能力。我们应该面对实际的教学现状,认真探索教学的实施问题,探索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3

  今天的收获可真大!不仅是学生,更指我自己!

  备课时,压根儿没料到这么经典的课文里竟有病句!《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已经听过多节,自己也教过一遍,谁也没发现呀!可能是我们太迷信权威,也可能是我们钻研教材仍欠深入、欠推敲。看来,这个教训值得吸取!

  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想,学生何尝又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呢?学生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确没错!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所获取的能力,所得到的锻炼岂可小视?而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东西我却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因此,学生仅仅从书面上、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应重视开发学生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我今天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当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给了那个学生说下去的空间,听了学生的陈述,我心中已是豁然开朗。可问题怎么解决呢?**脆顺势将难题端给了学生,当时只是觉得既然问题从学生中产生,当应该由学生来作结,若我以“权威”的身份自居,一锤定音,似有不妥。于是就发生了学生“修改”课文的情形。就当时的课堂状态及修改结果来看,似乎较为成功!其一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其二是让学生*时所学的知识在特定的时刻得到了运用;其三是较好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这节课的课程资源;其四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几个句子的比较选择,是说不出特别的道理的,凭的就是语感。

  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坚定了两个认识:

  一、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贯彻,并不是从使用新教材开始的,运用老教材开展教学,同样可以进行课改、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指导教学实践。投身新课改,我们不能等,等新教材,等别人的经验。否则,我们将落伍于时代。

  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形式,另起炉灶。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扬弃的态度,好的仍要继承并发扬,改革和舍弃的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只有那样,我们才不会在新形势下将课改神秘化、神圣化,甚至望而怯步,不敢去实施,不敢去探索。片断中“自”和“至”的比较就很必要。而教学手段是十分传统的,教学效果也不错,我觉得这就不能丢掉。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4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

  教学设计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农村孩子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媒体设计思路: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明园文物今何在》、《明园浩劫》等文章)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合作学*和扩展性学*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及毁灭过程。

  ②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通过毁灭前后圆明园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引入,提出探究问题。

  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归纳总结两个问题:①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②它是怎样被毁灭的?)

  (二)初步读文,整理概括。

  1.读文思考两个问题。

  2.议答。文中怎样赞颂圆明园?

  (板书: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

  (三)借助课件深入感知。

  1.学生自由浏览名园风光、课文赏析两个栏目,感知圆明园的辉煌,进行自主学*。

  2.说圆明园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的评价?

  3.感情朗读24段,体会它的美。(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4.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是怎么被毁灭的?(出示幻灯文字)(感情朗读、读出痛恨、仇恨之情。课后练*)

  5.我们应该牢记这一耻辱的历史:(出示课件句子:有把火曾把耻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的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说说此刻心中的感想。

  6.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讨论: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四)拓展延伸。

  1.选读课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

  2.浏览网站:

  3.进入论坛,发表贴子(应不应该重建圆明园?)

  4.以圆明园为主题制作电子文稿,可以查阅网上资料。

  教学反思: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投入,获得了强烈的感受(这在交流当中有明显的表现),这是单纯靠读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5

  圆明园被毁人民教育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卷第七单元阅读文本。文字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被侵略者践踏破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缅怀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记录。文本中介绍的材料已消失,无法复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阅读、感受、想象和再现其过去的风景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教学和指导,我有以下初步感受:

  一、清晰的思考,前后呼应。

  (I)走*圆明园从雨果写给巴雷特船长的信开始,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情绪。

  (二)进入颐和园,并在文本中查封了三句话来评价颐和园被世界称为皇家花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了解“圆明园辉煌的39年历史”和“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明园的破坏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III)走出圆明园学*课文后,原声带展示了圆明园的废墟,并进行了扩展和升华,想象并写道:如果你站在圆明园遗址旁,你会说什么?最后,用雨果的话结束这节课。教学理念简洁明了,前后呼应。

  二、刺激情感的感性知识。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了颐和园的辉煌。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让学生见证和感受其万园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当你深爱时,你才能深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这些视频材料分三步使用: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交流;第二,在学*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焚烧圆明园的视频,促进学生情感的爆发;第三,在开始学*课文自然段落2、3和4时,大声朗读并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视频教材缩小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看到这些照片后,学生们大吃一惊。当播放在圆明园大火中烧毁的影视资料时,学生们感到遗憾和愤慨。最后,部分情绪阅读不需要太多指导。

  三、以阅读为基础,体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应在积极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一定的感知和思维,受情感影响,获得思想启蒙,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情,,经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过:“百读不厌”,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的特点,“读是基础,读代替说,熟读变成背诵,读中理解”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采用自由阅读、点名阅读、默读、同声阅读、示范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后,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理由,再次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悔恨和仇恨,从而进一步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扩展文本,整合理解。

  在学生、老师和课文之间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介绍了圆明园被毁的真实史料,包括“被抢材料”和“被毁材料”。阅读后,请谈谈你内心的感受,这引发了学生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花园里的美景,畅谈”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的想象力太苍白了。

  2.学生主动性未充分调动,师生互动不到位。

  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让我意识到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6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销毁、瑰宝、灰烬、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7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资料,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经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能够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进取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经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时描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资料很清晰出此刻他们的电脑上,那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努力用自我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杯具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到达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8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 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9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单元是一组关于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主要讲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在设计教学时,我先是反复研读教材,并及时和本校五年级的同事韩琳娜教师联系,请她把本单元的教参资料拍给我。经过认真研读教参,我了解到本单元的主题和学*任务,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开始百度了解关于圆明园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在备课初始阶段,我先想好了一个大的框架:先带领学生经过文字和图片体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再经过文字和视频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经过,之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

  “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课文却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从而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法,最终升华主题使学生明白杯具的上演都是国家的懦弱无能,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时刻警醒自我勿忘国耻,并结合刚刚过去的70周年国庆大阅兵,感受当今国家的强大,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们和*安定生活的根本,要居安思危,不忘自我肩上的职责。

  虽然有了这样大体的框架,可是中间2—4段课文的学*,我始终不明白该用什么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可是时间很紧,在极度的焦虑中,我不断在想做法,不断查阅资料了解更全面的圆明园,但脑子里还是一团,最终,我决定回到课文,虽然本单元的学*需要结合资料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可是我不能将重心放在资料的了解上,资料只是辅助,真正把握的还应是课文里的语文要素。于是,我再次沉进课文,反复读教材,反复读教参,突然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什么都通了,一向出不来的教案细节,突然在讲课前一晚清晰起来:我要抓的就是句子给予的信息,要抓的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去文字中提取文本信息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在“布局”中药抓“众星拱月”,在“建筑”中要抓“三组关联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以及建筑风格的迥异”,在“文物”中要抓“上自……下至”。至此,最终努力抓住本文训练要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资料,落实语用。

  在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同时,我又争分夺秒地抽出时间去五年级一班进行了一次试讲,经过“实战”,我发现自我的语言还是太贫乏,且许多要求不是太明确,于是课一结束,我又梳理自我的思路,搜集适宜的过渡语、引导语,并再次上网了解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以便讲课时自我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10月23日,到达运输队小学时第一节课已过半,我首先到教室去试课件,果然视频播放不是很顺利,于是又开始调试,最终在快上第二节课时准备妥当。第二节课,来了许多教师,呼呼啦啦做了一屋子,说实话,我并不紧张,脑子里也有思路,就是那些细节的话不见了,可是我并没有所以受影响,依然按自我的框架依次展开教学。

  整节课时间把握较好,在规定时间内,我完成了讲课资料。回到办公室我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觉得自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

  1、整节课条理清晰,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学生能较为明了地学*课文资料。

  2、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课文2—4段经过抓关键词、句和引用资料图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恰当插入视频,激发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体会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

  4、经过前面辉煌和毁灭的强烈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含义。

  5、板书设计是自我用心想出的一个变化的板书:先是在学生体会辉煌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布局巧妙、建筑精美风格各异、文物珍贵,然后在体会“毁灭”时,又突然将其全部擦掉,现场给学生一种震撼,那就是一切都化为灰烬,我们再也无法一睹它的举世无双,给学生极大的情感触动。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2—4段的指导学*中,对学生的读的指导太少,且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也没有更多形式的读,更缺乏多种形式引导读。

  2、对圆明园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不够能信手拈来,在教学中语言总是“短路”。

  3、课的升华部分能够再补充一些国庆大阅兵的视频或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激发孩子们勇担肩上的职责。

  经过这次送教下乡,我觉得自我再次得到锻炼,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我除了现有的工作都要做好之外,还能去用心准备一节公开课,我觉得对自我就是一种磨炼。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要想讲好一节课,就要不断读,不断读,哪怕你没有思路,也要记住不断读,仅有读进去,才能走出来,才能有一些美妙的点子迸发在某个瞬间。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0

  昨天听了我校青年教师龙小飞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教学,深有感触。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龙老师这节课值得学*的有两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龙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课前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中加以运用。突出了这个单元的能力目标。

  金无足赤,课无完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龙老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

  1、老师教学拘谨,没有进入角色。由于老师没进入角色,所以学生学*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学生的喜、怒、哀、乐没有得以张扬。

  2、朗读感悟离开了课堂。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龙老师能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这三段文字,充分让学生朗读,读好那几个“有……,也有……”、“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流连其间,仿佛置身……”等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圆明园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圆明园里都有,世界各地没有的美景,圆明园里也有;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后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的确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后面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毁得令人心碎”,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遗憾的是这么美的文字,老师几乎没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感悟到“美得让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毁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学*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如果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受到圆明园被侵略者毁灭了,再引导理解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之后再齐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就更能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最强烈的震憾,迅速点燃他们心中对侵略者的贪婪和野蛮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圆明园的`废墟,望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什么?写在图旁。让学生表达此时的心声,记住这奇耻大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小结,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是什么?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这残垣断壁是刻在我们脸上屈辱的历史,所以我们一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作为年轻的龙老师,能积极争取这样的学*锻炼机会,踊跃投入到这次农远赛课活动中,我这位即将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虚心好学的精神,相信他经过不断的磨砺,一定会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1

  在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我重点讲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课文,说出有哪些建筑,再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建筑美,而后再次朗读体会建筑美。然后通过语言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的愤恨之情。让学生说一说读到哪些词语的'时候,自己特别愤恨,找出动词后再读再体会。而后通过视频观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和对侵略者痛恨之情。

  通过这节课,我真切的体会到教学问题必须具体化、简洁,问题过于笼统,或者提出过于复杂,容易让学生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课堂上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不知所措的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教师情绪高涨,更容易迸发教育灵感,课堂会更生动有趣,而教师低落的情绪,会让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让课堂毫无生趣,而在老师引领下,将问题具体,简单化就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2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方法过程中,我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3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利用“检查预*”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概括圆明园的特点,并由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小组内合作学*,读课文相应段落,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在此过程中,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让孩子们先各自用心读课文这个段落,你觉得哪些字眼儿必须重读才能表达你的心情,就在下面画上线。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画的.词语,并说出为什么,再试着品读自己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接着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激起学生的义愤,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发言踊跃,有的孩子眼中包含着悲愤的泪水,那哽咽的话语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的腐败。这样,让学生在课本圆明园的废墟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奋笔疾书,欲罢不能,交流中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3、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如,简介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把它和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相对比,想象583个双语学校有多大,感受圆明园的建筑规模的宏伟。读着第三段,让学生想象: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看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学生尽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叙述:同学们,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毁一座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50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呀!我的沉痛语调已让学生的心紧缩成了一团,静默几秒钟后,我指多名学生说——你仿佛看见什么被烧毁了?通过读课文,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到了极致,但仅仅这些仇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反思,还需要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与信心。于是补充旧中国的腐败落后的资料以激起民族危机感与责任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写话,交流,朗诵,宣誓,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课堂也在高潮中结束。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上自”、“下至”、“博物馆”、“艺术馆”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出真诚而宝贵的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积极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时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内容很清晰出现在他们的电脑上,这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

  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达到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以爱激恨,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部分作为重点学*内容,把“毁灭”部分作为略学内容。从而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资料,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以图示意,直观形象。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为学*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能力估计得过高。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还需要很好的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6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7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学时的时候,就制定学*目标: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是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前,我让学生多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辉煌资料,课上先交流,然后让学生想象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野蛮、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真正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必须发奋学*,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

  最后我还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受到启发,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8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9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利用“检查预*”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概括圆明园的特点,并由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小组内合作学*,读课文相应段落,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在此过程中,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让孩子们先各自用心读课文这个段落,你觉得哪些字眼儿必须重读才能表达你的心情,就在下面画上线。然后让学生读自己画的词语,并说出为什么,再试着品读自己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尊重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接着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激起学生的义愤,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发言踊跃,有的孩子眼中包含着悲愤的泪水,那哽咽的话语让每个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的腐败。这样,让学生在课本圆明园的废墟旁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奋笔疾书,欲罢不能,交流中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3、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进行补白,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大容量。如,简介圆明园的占地面积,把它和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相对比,想象583个双语学校有多大,感受圆明园的建筑规模的宏伟。读着第三段,让学生想象: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看完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学生尽情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叙述:同学们,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毁一座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50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呀!我的沉痛语调已让学生的心紧缩成了一团,静默几秒钟后,我指多名学生说――你仿佛看见什么被烧毁了?通过读课文,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到了极致,但仅仅这些仇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反思,还需要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与信心。于是补充旧中国的腐败落后的资料以激起民族危机感与责任感,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写话,交流,朗诵,宣誓,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课堂也在高潮中结束。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上自”、“下至”、“博物馆”、“艺术馆”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出真诚而宝贵的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0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前,我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回忆整个讲课过程,我对《火烧圆明园》这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收获,反思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清晰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圆明园中都有什么,然后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都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基本上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用文字资料学生是无法彻底了解的,但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奇珍异宝、辉煌建筑物的复原图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同学们都发出赞美的声音,在后面的教学中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怒之情就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我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都没有充分地拓展开。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