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2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分数,对分数有了一定完整的认识。这个单元,学生学*了比较长的时间,这么多知识可以整理一下。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关系,再把分数进行分类,然后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了约分和通分,最后学*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些内容的安排是有逻辑顺序的,而且又是相互关联的。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学*和的作业情况,总感觉有几个问题很难处理。

  第一、学生的技能训练有点不太到味。

  按照教材内容的进度,其中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也要6课时,那么整个分数的内容,连练*课在内也只有17课时的时间。而其中通分、约分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间就更少。时间少了,那么对于学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技能训练好像不太扎实,特别是求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因为在学生的练*中经常反映出约分不约或约分没有约尽,还有就是约得很慢。这些现象又导致了小数化分数时,出现“部分学生把小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时,却不能进行很好地约分,或者约错”的现象。“温故而知新”,只有巩固了有联系的旧知,那么学*与旧知有关的新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也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巩固性原则。因此,对于这些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技能的熟练掌握,对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又起到了很大连贯作用,而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又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如果前面的知识点掌握得不到味,一些基本技能不太熟练,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后面的学*。这一点在这一单元中感觉比较深。因此,在*时的练*时,除了一些作业本上的题目(综合性的)以外,还是要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练*:如小数与分数的互化,通分和约分,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的练*。通过这些少而精的练*,让中下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得到巩固。

  第二、有些知识点到底学不学?

  这一单元的好多知识在老教材里是有的,但是在新课程中又不上了,只是放在了“你知道吗?”中,很难取舍。学,就要再化很多的时间;不学,感觉这些知识又很重要。如:分解质因数,如果不学,后面的一些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就不能后续地学*“你知道吗?,特别是判断能不能化有限小数的方法。学了,又不是让学生看一上书就行,有些内容还得上一节课的时间。这一点,在教学中真得很难适应,特别是像“分解质因数“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该如何对待?

  第三、难度降低,那么要学生达到怎样的程度?

  在教师用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如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那么要求降低了,练*中的要求是不是也降低了呢?再如三个数最小公倍数,部分学生就难以解决,当然这也跟学生的差异和老师的渗透有关。要求降低,到底降到怎样的程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如何?真得很难把握。再如分数的比较大小,在练*中早已有渗透,虽然比较的方法有很多,有约分、通分、化同分子、找一个中间数等等方法,但是对于学生的要求如何呢,是不是对所有的学生要掌握。个人的理解是:难度降低,不是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降低,而应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关注课堂,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对形成熟练的技能有很大的帮助。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但在这节课中,我却通过孩子自己的研究和学*,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两种图形的特征,又让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图形的特征扎下了根。

  当然,这节课中也暴露出自己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准确地用数学化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教师的不专业,教师的语言的不规范性极大的影响了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语言表述,我们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能差,就如同语文中的背诵课一样,不能有一个错字,一个不同的词,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一种精益求精的地步,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一种第一时间的学*中,有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起点学*,第一节课真的很重要,这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知道,只有我们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观念,才会让孩子们的后续学*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学*力,以后的学*也才能更顺畅。

  在整节课的学*中,我紧紧地依靠学生,虽然在时间上让人感受到一种浪费,但我还是认为这种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学生身上的方式和方法是值得的,我所用的时间虽然很多,但孩子们却在这段时间中,摸索到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我们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述,也无法用语言体悟到的,孩子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更深入地领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孩子们的学*变得可触摸,变得容易领会,在后续的学*中,教师只需要稍加强调,对于很必要的概念稍加引导,孩子们的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尤其对于那些特别难于理解的问题,比如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的问题,在孩子们实际的.数的过程中,就分明体会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棱,自然而然中分成了三个组,自然而然的就把特征总结出来。

  一切都因自然而存在,一切又都因我们给予了孩子们宝贵的时间而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相信孩子们也就是相信自己!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课和练*课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练*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5

  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重难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包括容积和容积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深入学*“空间与图形”的开始,这是最简单的“空间与图形”,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单元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又能足够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在备课时我就我积极准备,上网查资料,借鉴并自制课件,到实验室借量筒、量杯、长方体、正方体模型以及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找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每节课都要带实物进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注重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能力

  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中有许多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但是学生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所以在教学时注重实物演示,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这单元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一个实物模型,课上让学生具体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观察面和棱的特点,再集体总结。新知识教学完毕后,又让学生利用课本后的附页1和附页2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并标出顶点、棱、面,让这些知识和具体的实物通过动手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映象。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通过让学生展开所带的长方体,引导观察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哪些面是相等的,一共要算几个面,来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二、计算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真实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制作长方体纸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板面积、制作玻璃鱼缸、游泳池贴瓷砖等;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先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其次我还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现在的学生对周围的事和物关注较少,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台,把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做成一个模型,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计算。

  本单元的特点是计算比较多,特别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之后,很多学生就能够认真分心题意,拿到题目就计算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体积了。这样就出现了较多的错误,特别是把计算表面积的题目求成了体积了。

  而表面积的计算则是涉及到较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计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涂料时,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直接就计算表面积,出现错误。根据这些,在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教室是怎么样的,数一数需要粉刷的一共几个面。不用粉刷的是哪个面,还应该去掉那部分,尽可能的减少失误。

  对于部分学生在学*完体积之后,不知道是计算表面积还是体积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例如可以看题目中问题的单位,可以根据单位来具体确定是求什么的。

  在计算的过程中,不注意所使用的单位,在单位不统一的问题中没有化单位就直接计算了,出现较多这些情况的错误,我向学生们强调读题后先看单位是否统一,若不统一就一定要先统一单位再解答。

  四、引导学生形成线、面、体的空间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图形,我专门将线、面、体进行比较。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一条线段、一个面、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实物出示线、面、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引导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总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单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可能效果会好些。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1)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1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新课开始面对课题教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热情就被调动起来, “我想到了前面刚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想到了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想知道表面积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面对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提问,我以掌声给予了赞扬,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

  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2

  在上这节复*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课和练*课而言:两者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重复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课,教师课前得精选*题,备课是关键。

  复*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惯差,缺乏自主学*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3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2)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知识的教学基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立体几何的开始,是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单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正因为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认识,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去实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经过两个星期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状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可热闹了,人人都想当我的老师。我索性让他们相互先说个够,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

  当学生已经从实物中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必须及时把实物长方体抽象出来,再从图形中找出特征。我让学生回忆,在学*观察物体时,我们知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几个面,把刚才切的长方体的三个面画出来就是这样,还有三个面看不见可以用虚线勾勒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长方形,感知*面与立体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我认为这样做是比较成功的。

  二、表面积的计算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游泳池贴瓷砖或抹水泥面积、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版面积;计算落水管、烟囱以及大厅里柱子的油漆面积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先要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头脑里就没有这个表象,就不能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筷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对周围的事和物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台,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个模型。其实,火柴盒是一个很好的`模型,整个火柴盒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内盒可以看作一个游泳池、金鱼缸、抽屉等没有盖的五个面的长方体,倒过来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个面;外壳可以看作烟囱、落水管、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等四个面的长方体。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火柴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体积和容积大小的建立要有一个参照物

  在学*体积单位前,我就布置学生做棱长是一厘米和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在课堂中学*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学生闭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装进脑子里,直到闭着眼睛能用口讲述用手比划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为止,等学生初步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后,再学*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后,在墙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并且让学生进去站站,数一数能站几位同学,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蛮大的,接着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将三个单位进行比较,再一次感知三个单位大小的悬殊,脑子里有了这三个单位的模型,在判断物体大小时,学生就会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估计出物体的体积大约有多大,也为学*体积单位的进率做好伏笔。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体积单位还要难,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于液体的缘故吧,液体是流动的,不象固体那样不变形,也就很难找到一个模型来作为参照物。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为模型。当揭示升和毫升后,让学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两个模型,假如我们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装满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装满水就是一升。接着让学生用这两个单位作为参照物猜一猜,并且把猜的数据写下来,便于比较,我用量筒验证,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学生提供各种容器,一开始学生猜的正确率较低,几次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每次猜后,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养学生用参照物判断物体体积或容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

  总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总是容易搞错。因此,本单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以达以满意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2

  在上这节复*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课和练*课而言:两者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重复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课,教师课前得精选*题,备课是关键。

  复*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惯差,缺乏自主学*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3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3)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些知识的教学基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计量长度、面积的单位,并且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了整体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立体几何的开始,是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这是最简单的立体几何,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却是很难的。正因为对本单元教学难度的认识,我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正文体纸盒。去实验室借量筒、量杯等教具。经过两个星期的忙碌,本单元的教学结束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历程,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形体特征的认识要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归纳出特征,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生活用品形状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对面、棱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对“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我设计了用菜刀切萝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面、棱的。我先在萝卜上切一刀,把形成的面(*似长方形)让学生摸一摸,说说感觉,并且及时地把这个面抽象出来画到黑板上,指出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接着相交于刚才切成的面再切一刀,两面相交处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指出这叫棱,棱在两面相交处。然后提出,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该怎样切?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可热闹了,人人都想当我的老师。我索性让他们相互先说个够,然后指名学生教我切,边切边问,切完了让学生说说切成的长方体与你手中的长方体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归纳出特征。

  当学生已经从实物中找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必须及时把实物长方体抽象出来,再从图形中找出特征。我让学生回忆,在学*观察物体时,我们知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几个面,把刚才切的长方体的三个面画出来就是这样,还有三个面看不见可以用虚线勾勒出来。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长方形,感知*面与立体的不同,也很好地理解了长方体是由六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这个认识特征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直观,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的。我认为这样做是比较成功的。

  二、表面积的计算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有很多需要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我们的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学*联系了起来。例如,要计算游泳池贴瓷砖或抹水泥面积、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木版面积;计算落水管、烟囱以及大厅里柱子的油漆面积等,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先要从这些物体的应用了解其特征,再根据特征计算出面积。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头脑里就没有这个表象,就不能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都过着筷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对周围的事和物很少关注,即使关注了也缺乏亲身体验。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台,把实际生活中的情形做成一个模型。其实,火柴盒是一个很好的`模型,整个火柴盒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内盒可以看作一个游泳池、金鱼缸、抽屉等没有盖的五个面的长方体,倒过来可以看作粉刷教室的五个面;外壳可以看作烟囱、落水管、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等四个面的长方体。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火柴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空间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三、体积和容积大小的建立要有一个参照物

  在学*体积单位前,我就布置学生做棱长是一厘米和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在课堂中学*了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概念后,要学生闭起眼睛把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装进脑子里,直到闭着眼睛能用口讲述用手比划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大小为止,等学生初步建立起这两个单位的大小后,再学*一立方米,揭示一立方米的大小后,在墙角我用米尺搭起了一立方米,并且让学生进去站站,数一数能站几位同学,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一立方米是蛮大的,接着我又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模型,将三个单位进行比较,再一次感知三个单位大小的悬殊,脑子里有了这三个单位的模型,在判断物体大小时,学生就会用它们作为参照物,估计出物体的体积大约有多大,也为学*体积单位的进率做好伏笔。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建立比体积单位还要难,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这可能升和毫升常用于液体的缘故吧,液体是流动的,不象固体那样不变形,也就很难找到一个模型来作为参照物。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仍然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作为模型。当揭示升和毫升后,让学生拿出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两个模型,假如我们做的一立方厘米的盒子不漏水,装满水就是一毫升,一立方分米装满水就是一升。接着让学生用这两个单位作为参照物猜一猜,并且把猜的数据写下来,便于比较,我用量筒验证,这个环节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学生提供各种容器,一开始学生猜的正确率较低,几次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每次猜后,我都用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水去比一比。培养学生用参照物判断物体体积或容积的大小的思维方式。

  总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总是容易搞错。因此,本单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研究,以达以满意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2

  在上这节复*课时,我专门翻开了“24字教学模式”操作手册,网上也查阅了四种课型的特点。就复*课和练*课而言:两者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重复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能通过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连成线,铺成面。而练*课则是上几节新学课后需要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新学课的拓展延伸,是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拔高和提炼,要上出高效的练*课,教师课前得精选*题,备课是关键。

  复*的重要目的在于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1、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前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课前的十分钟时间里,采用小组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梳理的知识进行补充及系统化。反馈:每小组里1号或2号学生能用大括号、知识(框架)表格、知识树等形式去归纳,但学生归纳的系统性、条理性欠缺。然后学生又给这棵“树”添加了“绿叶”。如:复*长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计算它的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在计算的同时说说计算的依据。这是通过计算,复*长正方体的求积方法,说依据,反过来帮助学生认清了长正方体的特征就是计算方法的根本。根据长正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为的是让学生理解长正方体间的关系。

  2、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在课前做一些调查,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还存在哪些疑问,教师再把这些疑问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归纳分类。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疑问摆出来,分小组,让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将学生们的闪光的东西总结出来,通过实践活动,把问题一一解决。

  3、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复*课不能仅仅停留于巩固和梳理,更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条件,搭设一个思维深化的*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遇到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求体积时,我们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进行求解。

  4、分层练*,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基本练*采取选择、连线等方式把体积与容积、表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柔和在一起,同时渗透表面积的判断方法。学生脑中先呈现出一幅图,这幅图就是学生脑中的“形”;然后连线,就是将脑中的“形”抽象成了数的运算,最后请学生讲算理,就是将“数”又还原成学生脑中的“形”,这时学生脑中的“形”就更为丰满。几何知识的教学是“形”与“数”最好的结合点。创设好的情景,架构起学生“形”与“数”之间的桥梁。

  本节课我觉得设计最好的一道题是最后那道鱼缸的题,这道题几乎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在选择此题的时候就是看中了它的综合性,在分析时让学生清晰地明确每个问题所求的是什么。比如:求长方体鱼缸一周用了多少米铝合金条?这个时候听到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这是求棱长总和的……本课最遗憾的是学生参与不积极,每次发言总是那几个。结合班情,剖析班状:学生太懒,学**惯差,缺乏自主学*的能力。今后努力方向,继续抓学**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3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

  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

  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

  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的有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5)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课和练*课不同,复*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课的作用,避免将复*课上成练*课,复*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新课开始面对课题教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热情就被调动起来, “我想到了前面刚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想到了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想知道表面积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面对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提问,我以掌声给予了赞扬,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

  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3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学体积计算的时候,刚告诉学生要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有同学说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显然有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但当我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这些同学傻眼了,显然他们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引导学生用体积单位摆出的长方体,通过填写长、宽、高、正方体的个数和体积的个数,重而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4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动画拆开的过程,使学生全方位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线上授课,还受到网速,不能有效交流等弊端,以后会慢慢改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5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新课开始面对课题教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我想到了前面刚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想到了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想知道表面积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面对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提问,我以掌声给予了赞扬,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

  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反思合集五篇(扩展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学生已有一定的学*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

  学*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哪些*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情况。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3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初步认识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如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因此,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正确空间观念的关键,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今后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

  根据教材对六年级聋生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会看长方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八名学生,根据八名学生的智力和听力情况,我将八名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三名,他们思维反应快,语言概括能力强,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b类学生四名,他们思维反映一般要求他们基本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用语言概括。c类学生一名,它是智力,听力双重障碍的学生,希望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借助实物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概念较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讲解法。

  2、为了弥补聋生语言缺陷,充分发挥他们形象思维占主体的'优势,我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

  3、为了培养聋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的学*方法。

  四、教学媒体选择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由于聋生听力障碍的缘故,只有他们亲眼所见的实物直观教具才能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我准备了长方体,火柴盒,木块,牙膏盒等实物。

  为了使透视关系更清晰、明确,观察重点更突出,提高学生学*的专注力特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复*铺垫,促进迁移

  为了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旧促新的迁移,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面几何图形?并利用他们原有能够识别长方体的知识,出示一些立体实物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先从感知上让学生区分*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不同。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开始新课的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借助实物,引出矛盾,即这些物体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像牙膏盒这样的物体同学们叫做长方体?而球却不能叫做长方体呢?这就要从长方体的特征说起。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将共同来探讨,学*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长方体的特点的学*方法迁移到学*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方厘米。

  【评:练*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板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小百科: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