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1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预设要精心。

  备例2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以往搭配的经验,预设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有可能是如数、七、科、数七、数科……用文字列举;还有可能

  是……用符号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列举时,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只好改变预案,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其实,备课时曾经在脑子里闪过“如果学生不出现多样的列举方式,怎么办”的疑虑,可总自信的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预设的不够精心,导致了教学出现意外后,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期望无法达成。试想,如果能未雨绸缪,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集体完成……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

  二、备“学生”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处理在表格中画“”表示订阅方法这一环节时,觉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容易,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结果,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几乎没有学生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完成。其实,在集体备课时,盛校长就曾专门分析了这张表格:指出它是个复式表格,学生很难看懂,要注意变通。可我却想当然!如果能实际地调查一下,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尝试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备课要做到“心中有书、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较紧张,学生在发言时稍微有点偏离我心中的答案时,便急忙打断,包办代替。比如:在回答长与宽的和是为什么是9?学生李说:因为周长是18,减去…….听到用“减”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又请了另外一位学生。下课和他聊天时,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长是18米,包含两组对边,减一次,再减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长与宽的和是9米……一个正确的想法就这样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当时再给些时间,或许这样的遗憾就不会发生。相信回答问题的学生,更要相信其他倾听的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时,我就像一个权威的裁判,忙着判断是非。设想一下,如果通过学生的评价或学生之间的辩论交流,可能效果会更好。做到善于挑动“群众斗群众”还需*时多磨炼呀!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2

  今天,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二、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3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旨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虽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这些策略的特性,根据策略的特性展开教学,是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策略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解题策略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类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初次明确地学*相关策略时,要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策略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对某种策略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提供更典型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有些实际问题里,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常见的数量关系,因而很难列式计算出答案,但是,与问题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却很容易凭经验或直觉得到,只要把符合题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一一列举”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像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面积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三种(不同)杂志各一本,最少订1本,最多订阅3本,共有几种不同订法等都适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某种策略所能解决问题的特征,才能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价值性

  学生对策略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策略有热情,感受到策略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和*惯。消极的态度则把策略看作负担,理解为教科书和教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会某种策略对于解决某类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并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在让学生初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围法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把一一列举的策略与以前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一列举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通过体验和分析,学生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的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对这种策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会自觉运用这种策略去解决。

  三、策略的体验性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体验使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到数学事实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扩展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还是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策略的价值,我设计以下环节:

  (1)设疑启思。在出示问题“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后,我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思考,让他们尝试寻找答案。学生由于受经验的限制,他们中的一部分只能找到一两种符合要求的答案。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全部答案呢?学生又陷入了思考。

  (2)激活经验。我让学生再次理解“不同围法”的含义,即围成的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米数不同。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可以从长方形的宽是1米、2米……从小到大依次地想,也可以从长方形的长是8米、7米……从大到小依次地想,学生已有的列举经验(学*10以内数的分与合)被激活了。接着我还与学生讨论交流了列举到什么时候停止,初步体会列举的有序性、周密性。

  (3)回顾分析。在解决问题后,我请学生对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一方面再一次明确和消化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列举策略的价值,为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积累经验。

  (4)延伸拓展。在后面的例2(订书问题)和例3(安排房间问题)的教学和练*中,我总会让学生先谈谈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好处,促使学生在例1中获得的一一列举的经验能顺利实现迁移应用。

  四、策略的灵活性

  策略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具体运用策略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在列举的策略教学中,三道例题所呈现的是填表列举的形式。在练*中,有些练*已经列出了表格,学生可以填表列举,有些可以直接在图上画画、填填,找到答案,还有一些练*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列举的形式。如练*“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在天*上直接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学生在练*中有的运用了填表列举的方法,也有的用画图来说明问题:

  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形象、简洁。作为教师,要鼓励创新,提倡运用策略形式的个性化,这样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只要适合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4

  经历了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列表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条件,而在整理的过程中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准确的意思,并且将有关联的条件找出来,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通过表格找到解题的关键点。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1、通过随后的练*,学生还没有自觉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惯,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2、当学生列表后,课堂中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3、课堂上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虽然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真正让学生交流看法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个别学生在交流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使小组交流变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该严加要求努力加以改进。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并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练*纸进行转化验证。

  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在练*中,我把练一练和练*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的热情。第三环节是“观察思考,深入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

  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阅读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回顾两个片段,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该主意的问题进行剖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玩“猜牌”游戏。(出示自制的4张大扑克牌,反面向上贴在黑板上。并从左往右在每张牌的上方标上1、2、3、4四个序号。)

  师:现在我将1号位与3号位上的两张牌互换,再把牌全部翻过来正面向上,从左往右分别是7、6、3、9。(教师边说边操作)

  师: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

  生: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3、6、7、9。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教师将四张扑克牌背面向上,打乱次序。)

  师:如果先把1号位的牌与3号位的牌互换,再把3号位的牌与2号位的牌互换,最后将牌全部翻过来,现在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老师边说边操作)

  生:原来从左往右应该分别是9、7、6、3。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只是在头脑中将刚才老师换的牌倒过来换回去。

  师:请你上来换一换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的次序是不是9、7、6、3。(学生操作)

  师:看来要想知道扑克牌原来的顺序,只要把变化的过程倒过来操作就行了。

  师:刚才大家玩的两个游戏都是从结果往前顺藤摸瓜来推想,从结果开始想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在我们数学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片段二]

  师出示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读题后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现在甲、乙两杯同样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刚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生2: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相等,说明甲杯在没倒前应该比乙杯多80毫升,这样也能解

  决问题。师:把乙杯的40毫升再倒还给甲杯,是个不错的建议,简单易行,这样一来甲、乙两杯果汁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师:谁想演示给大家看看。(一学生演示,将乙杯的40毫升果汁倒回到甲杯中。)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出原来甲乙两杯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生(齐):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师: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找来一些器具做实验,这样烦不烦呀?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倒过来的策略思考,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说明每杯有200毫升,将乙

  杯中的40毫升倒回去:

  200-40=160(毫升)……原来乙杯

  200+40=240(毫升)……原来甲杯

  ……

  [自我反思]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1.在情境中体验。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注意了巧设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2.在体验中感悟。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仅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尝试,在体验后集体思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选择与自我判断的过程,在扬弃的同时对各种解法进行了自我优化,从而对运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这类特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是整册教材中最难的。它是第例题的基础上来学*的,在学*例题一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这个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比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就要分别知道桃树和梨树各种了多少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可以大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算出来,遇上问题后再来解决,这样做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道去探索新的知识。也能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是遇上学生不懂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在这里里教师要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例如: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算法时。教师要是能这样就好“小白菜很谢谢你们能为她想出这么多的解决方法来,但是小白菜不知道怎样取舍,你能来帮她吗?哪种理解的方法和

  算法你比较喜欢?”在试一试中,也是用三步来解决。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在学生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仍然说不出思考过程来的,这时老师带领导已经过关的学生来帮组强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达到以好带差的效果。

  在想想做做的时候,先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根据问题将各种条件整理成表格,并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答。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跟着老师思路想问题,又能养成独立的解题方法。

  第二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解答。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图中情况再提出些问题并解。第三题虽然与例题和试一试的不同,但学生也能通过列表整理的方法,独立地,认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

  在第环节中:教师以“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在新课环节:教师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里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在这环节中,老师的一句:“你准备从哪想起。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做到了认真细致。在这题里,学生可以有两种想法,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出桃树、梨树一共的棵数。 这里老师能让学生独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过程。在第二课时里,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在教案中我们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这样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质量不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在上册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所以,这节课教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并主动运用策略去解决有关问题,我重视对策略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问题,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由此中发现,认真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处,理清了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在我的预想之内,学生也在认真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我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关注度还不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认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小学阶段总复*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复*完所有的知识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一个梳理归纳,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三个课时。画图作为第一个呈现的策略,是学生学*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从低年级的直观图形,到高年级的展示思维的线段图,画图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我们把画图策略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用一个课时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单。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是以作业单的题目为载体,对画图这个策略进行梳理。结果整节课就变成了一节解题课,老师忙于带领学生解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六年的学*与提炼,有部分已经能够不画图就正确的解决部分问题或记忆概念。那么,我们要怎样激发学生用策略和再次学策略的热情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节复*课,我们不但要帮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课的教学设计,原来在归纳画图策略的这一部分显得太单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画图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帮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的学*中,还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了画图策略。力图在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能够归纳梳理,并充分经历梳理的过程,明确梳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用7根栅栏作长,2根栅栏作宽。

  ……

  师:但现在李叔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有争论。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论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通过列表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结论:当长方形的长越长、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与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

  第一,不*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

  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3)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学*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全班42个同学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指名读题,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短时间沉默后,少数同学试图举手发言,但显得犹豫不定,信心不足。)

  师:假设租用的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

  生:5×10=50(人)。

  师;实际上这10只船上一共乘坐了多少人?(42人)50人与42人相差多少人?(8人)为什么会相差8人呢?

  生:因为租的不全是大船,还有小船。

  师:如果10只船里有1只小船,乘坐的总人数会减少几人?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减少了5人,有的说减少了3人,还有的说减少了2人。

  师:如果10只船里有1只小船,乘坐的总人数会减少2人。这是因为1只大船能坐5人,而1只小船只能坐3人,把1只大船替换成小船当然就减少2人。想一想,要使总人数从50人减少到42人,一共要把几只大船替换成小船呢?

  生:要把4只大船替换成小船。

  师:4是怎样算出来的?可以怎样列式?(8÷2=4)

  师:4是哪种船的只数?(小船)那么大船有几只呢?怎样列式?(10-4=6)

  现在请大家验算一下,看看6只大船和4只小船是不是正好乘坐42人。

  学生验算后,教师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假设方法吗?

  【分析与思考】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之一。与我们通常所讲的解答某个具体的数学题不同的是,这一目标更多的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惯和能力。具体说来,大体包含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第三,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第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就教材设置“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单元的意图而言,主要是想让学生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为载体,以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体会相关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逐步积累并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数量关系的细致分析,也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解题思路所作的努力。但是,我们从上述片段中却不能看到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主动体验,不能看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展开的积极探索和互动交流,当然也就看不到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心领神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元认知体验。

  那么,如何由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呢?首先,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一些鲜活、生动的素材,结合相关数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足够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并积极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理解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例如,从问题提供的信息来看,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能想到什么?是否还有哪些数量关系显得特别隐蔽?能否把问题或某些已知条件换一种不同的表达?等等。再次,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积极的互动与充分的交流。例如,在上述片段中,可提醒学生借助直观画一画,或基于试验的目的列表排一排,或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启发、触动灵感。此外,还应特别重视让学生回顾并反思解决问题中的得失,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例如,在解决问题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接着是怎样做的?在哪些环节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所运用的策略在此前的学*中是否也曾发挥作用?如果换个角度能否找到更加合理的解法?等等。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朋友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这段时间我们组一直在进行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最后一个例题的内容是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一直是考试中学生比较容易丢分的项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我对此特别重视。课前我与同组的同事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其他老师的教法,也从他们的反思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使我在上课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觉得是喜忧掺半。在发现学生进步的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我们班的同学缺乏信心,有的同学即使会也不爱举手;还有就是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有的同学即使明白意思也表达不清楚,而且大部分同学不敢表达,也不乐于表达,甘心做课堂上的“听众”。造成上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跟学生们的性格有关,也许与学生们自身的能力有关,也或许是跟班级的风气有关。但我觉得自己的责任也比较大。从教以来,许多领导和同事跟我说过,让我课堂上多使用一些赞扬鼓励的语言。我也清楚这种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也试图在自己的课堂上多体现一下这方面,可由于技巧还不到位,造成我们班的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举手发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数学课上,我更注重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述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师的赞扬与鼓励性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多鼓励他们,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活跃起来。这样学生会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的课堂也会成为有魅力的课堂。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课上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思维也便会更加灵活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解决上述发现的问题,让我的课堂少一些遗憾,多一分精彩。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23页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主要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切实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是由书中提供的情景图入手让学生展开学*的。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与交流,使我感觉到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学生们对已知条件及问题给出的题能比较快而准确解答,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学生们独立审题、分析题的能力没有形成,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多下功夫,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9月底,有幸第一次参加区教研室的视导工作,虽时间紧张,压力大,可在师傅和二年级数学组全体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视导课。

  解决问题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抽象也难懂,我们二年级数学组认真钻研教案,商讨以更清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清楚这一课。为此,我们做实物图,让孩子感受想求出2班有多少人,就是把与1班同样多的12面和2班比1班多出的3面小红旗合起来,用加法进行计算。而在求解3班得了多少面,要用减法计算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思路还是理不清楚。课后,李沪老师针对我提出的这一难点专门进行解决,我们可以先假设3班的小红旗数和1班的小红旗数同样多,因为3班比1班少4面,所以要减出去,用减法进行计算。此外,李沪主任指出,二年级,要多多鼓励孩子自己去说,去讲,去思考,做班级的小老师。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孩子学*的能力不做知识的灌输者,对于此点,我受益匪浅,培养孩子自身学*能力正如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安排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刚接触有余数的除法,本身就有些困难,再加上还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可谓是难上加难。

  例5学*的是用“进一法”解决问题,这种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很容易理解还剩余的2个人也要坐船,如果这两个人坐到其他船上,人数就多了,不符合最多坐4人,所以这2个人要再坐一条船,要用5+1=6(条)。我带领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认识了进一法,用做了相应的练*,学生掌握比较好。

  第二节课,我们又学*了“去尾法”,这种题目也不难理解,剩余的钱不够买一个面包了,所以只能买3个,还剩余1元钱。我给学生强调了统一的格式,要先认真读题,正确列除法算式并正确解答,然后根据题意判断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最后写上简单的答。学生对于这两种题型能熟练正确的区分,只是个别学生加单位名称时经常写错,他们还是不理解题意。

  例6是解决有规律的排列问题,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种题目有点难度,做了两道题以后,他们就已经很熟练了。我们还一起总结了解题步骤:第一步要先找规律,看看是几个为一组排列的,第二步列除法算式并解答,第三步也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看余数,余数是几,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最后一个。

  总之,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小,还要带领学生加强练*,并且要让学生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了用分布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内容。根据二年级学生年纪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先复*旧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面包师傅烤面包的情景提出问题,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新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从中自然的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学*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从过画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不足之处: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学生有点恐惧,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心里困难,使学生爱学数学。另外,表扬性语言较少,多鼓励学生。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按照我校每日一课教学活动的安排,今天是我讲课。我讲的是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第五节《解决问题》,也就是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这节课主要是两个知识点:一是两数相乘的简便运算,拆分其中一个因数,再利用乘法结合律或者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二是利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两个知识点都是从一个解决问题进入的,通过实例,学生列式解决。在两数相乘的计算中,学生先尝试看看怎样把一个因数拆分,再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计算。通过学生尝试进行发现总结拆数法的方法。在减法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发现除法运算性质了。

  反思整堂课,正如侯校长所说,我自己讲的话有些多。其实在课堂上我一直都在有意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一遇到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时,我就会帮着学生或代替学生跟着说,总怕因为学生说的慢就会耽误课堂时间,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今后的教学我会改正这一现象。

  正因为自己讲的时间过多,学生练*的时间就少了一些。课堂要保证学生的练*时间,这样知识的理解掌握才会更透彻。

  我爱数学,更加喜欢和学生们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时,内心的舒畅、喜悦别有一番滋味。就如今天课堂上抛出的问题,当我们课下走到班级时,有些学生仍在思考,接着围上我向我求证。当问题解决时他们恍然大悟,我们再进行反思总结。这一过程,看着他们求知的眼神,带着他们一起发现总结,我是自豪的。自豪自己是一名老师!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对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用活、活用教材。

  一、开发例题资源

  教材P65页例题采用了小明、小华、小军3人买笔记本现实情境呈现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由于学生已有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很难使学生产生整理的需求,因此教学时,我对例题增添了一个条件:“小明带了50元”一起呈现,从而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比较复杂。这时,教师引导:“看来要解决问题我们先得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找看,哪些是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使他们产生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强烈欲望中,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

  二、合理利用*题资源

  教材P66页“想想做做”1提供了三摞字典的情境信息和问题:第一摞字典6本高168毫米,第二摞由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第三摞高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同时还提供一张表格。由于第一摞有6本题中没有直接告知,是要学生通过数一数从情景图上获知,而第三摞的本数也清晰可数。这就干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因此,教学中我将第二三摞字典藏起来,只露一个角,这样,使这一*题转化为适应学生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内容,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一次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学*体验。<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4)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

  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题目,这两个复*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回归生活, 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3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之一。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5)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的,在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列举”这一方法。但一出示课题,学生便对“策略”二字产生了疑问,于是我便加以解释,在教学中也以“方法”代之,这样很快使学生消除了疑虑。而例1并不困难,学生在我的讲解下都能理解,并且在表格上显示则显得更为清晰。紧接着我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同学们,王大叔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你们说的这四种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该如何取舍,你们谁愿意再一次帮助王大叔?”孩子们有的说选长8米宽1米的,有的说不好,应选长7米宽2米的,有的说选长5米宽4米的,当我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只说他认为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算过这四种方法的面积了,觉得应该选面积最大的,这样在里面养的羊多。我将赞许的目光投给了这孩子。的确,在我看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比我直接给他们答案要好的多。紧接着我又丢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方法很多,老师无法一一去计算每种方法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中发现了长和宽的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磨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想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

  这次比赛时间很紧,再加我学校工作很忙,准备时间有限,从抽签定下教学内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构思,教学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变得了好几次。既然是比赛就要注重个方面的设计,比如导课的方法、情景的创设、练*的选择……总之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你都要体现出来,要不你凭什么拿名次?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实效,有了这个想法我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呀!抱着一颗*常心上课比什么都重要,我更应该关注孩子而不是名次!

  二、备自己的课,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教者不同,学生不同,相同的教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新的解题策略。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书上片面强调列表列举尤其偏颇之处,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解题策略,而对于列表这样一种方法,在某些题目的列举过程中如果运用会显得较繁,而运用其他的方法则能更迅速,更明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理解表格的同时,允许多种表示方法的存在,甚至鼓励运用部分更简洁的方法。

  诚然,不管你课前准备的和设计的如何好?课堂的主体毕竟是活动的人,想全面的掌控各种各样的情况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课后我反思甚深:

  一、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状况。因为此教学内容和前一单元《找规律》有内在的联系,学生上一单元还没完全结束的情况下讲授本课时,自然是优等生的课堂而不是每位学生的课堂,我觉得自己在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等生上课。

  二、没有把“一一列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灵活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例二时过于粗糙,时间的把握不足。

  三、联系效果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是时间关系,而是课前没有及时调试好设备。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3

  小葛老师在尊重教材的情况下,把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连接起来,将丰富的精彩问题策略进行外显。根据解决问题是多元的,让学生的思维流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给学生有充分的学*自由度,让学生快乐的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把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上。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点比较好:

  一、教学设计“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要情感——愿意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服务于教材。

  二、教学方式“活”。

  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老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知识的学*,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老师的组织下充分的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成了学*的主人,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赞美别人;他们掌握了学*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内容“丰”。

  整节课的教学密度大,内容丰富,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课的开始一直到结束,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每一次知识的收获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情景,这是教师用心之处,让学生知道学*数学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从多种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较摆小棒、列举、图表等策略中使学生领略列举的优势,注重过程的学*。诱发学生学*快速进入探索状态,因学而设、顺学而导,把设计、学*、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及时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学*行为过程,关注学生学*的真切体会,及时检测学*效果,同时拓展了问题的深度,培养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6)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题目,这两个复*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练*内容回归生活, 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层楼!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3

  对于新教材中“假设”的.策略我是这样理解的:“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换”是为了实现“假设”的一种手段。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本课,我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比较式渗透,自然过渡导入

  课始我由易渐难,让学生抢答:(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紧接着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继续抢答,当学生迟迟不举手、面露为难之色时,我忙上前关切地问:“怎么了?”生道:“有点儿难?”我顺势同时出示这3道题,说:“这题和前两题比,难在何处?”有了比较,学生立即反映出:“这题有两种杯子,两个未知量,而前两题只有一个杯子,一个未知量。”我顺势利导,装作恍然大悟:“噢,是呀,如果这一题也能像前两题一样只有……学生接过话茬说:“要是也只有一种杯子就简单了。”我开玩笑地说:“你们想得可真美!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抓住学生这一迫切地心理需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

  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

  2.步步逼问,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未知量进行假设,然后通过分析逐步逼*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是通过“换”来“找”出答案。当学生分析完题中的条件时,我话锋一转:“还记得刚刚咱们许下的愿望吗?”“你想假设都是什么杯子?你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怎么实现你的愿望?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在展示交流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我让学生互相提问,并对提问作出明确要求:“通过你的提问一步步逼出他说出具体的想法。”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最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

  有学生这样列方程:3X+X=720,立即有学生反对,我忙引导:“你来问他,通过你的提问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学生立即问:“你是怎么设的?”答:“我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问:“那你方程中3X表示什么?”答:“大杯的容量。”问:“X是什么?”答:“小杯的容量。”问:“X表示几个小杯的容量?”答:“1个小杯的容量。”问:“大杯的容量加1个小杯的容量等于720毫升吗?”生傻眼……

  3.及时归纳提炼,形成策略。

  虽然策略的学*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回顾解题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解决例1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和前两题的比较有了什么想法,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4.由形象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整节课,我由扶到放,出示例题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画一画体现“换”的过程,这样更形象,更简单易懂。画图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所以当学生对“假设”的思想初步感悟后,在练*时我先是引领学生分析关键句,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完成,最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向指名汇报叙说自己的解题过程。

  总之,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更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之一。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7)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3

  小葛老师在尊重教材的情况下,把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连接起来,将丰富的精彩问题策略进行外显。根据解决问题是多元的,让学生的思维流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给学生有充分的学*自由度,让学生快乐的学*。

  本节课教者没有把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上。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点比较好:

  一、教学设计“实”。

  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情感,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要情感——愿意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服务于教材。

  二、教学方式“活”。

  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老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知识的学*,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老师的组织下充分的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成了学*的主人,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赞美别人;他们掌握了学*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内容“丰”。

  整节课的教学密度大,内容丰富,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课的开始一直到结束,每一个问题的产生,每一次知识的收获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情景,这是教师用心之处,让学生知道学*数学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从多种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较摆小棒、列举、图表等策略中使学生领略列举的优势,注重过程的学*。诱发学生学*快速进入探索状态,因学而设、顺学而导,把设计、学*、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及时回头看一看自己的学*行为过程,关注学生学*的真切体会,及时检测学*效果,同时拓展了问题的深度,培养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8)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 (菁华3篇)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1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列表法的好处,第二课时是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去解决两积求和(差)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体验列表的价值,并能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的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在第一课时的学*中,学生对于列表法的掌握并不好,主要在于不懂得列表的好处以及怎样列表来思考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是在算过结果后再去填表,把列表整理信息变成了一种无用的操作。因此本节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发现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从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而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学生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要从表格中就能看出题目的完整意思。比如象例题的3行桃树,每行7棵,很多学生只会整理3行和7棵,这里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条件放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会让人误解为是3行一共栽了7棵,从而意思表达不准确,应该写清楚是每行7棵,这样比较准确。第二就是要会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如例题中给了我们三组条件,而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通过让学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汇报讨论,让学生明确条件虽多,但我们只需要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即可。

  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而且学生说出了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学时没有采用固定的方法,而是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上完试一试后,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练*,而是让学生根据例题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解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用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看学生提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条件整理的能力,而更重要是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的经验。并通过比较把这些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解决思路。

  通过上述的处理,学生对用列表来整理条件问题及根据表格来分析解答问题的掌握上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本节课我觉得也有几点不足。

  一是上课时没有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列的表没有及时给大家展示,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学生的作品,耽误了一些时间。

  二是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惯,体现在做练*中,如果没有要求让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导致时常做题出错。

  三是当学生列表后,没有让学生多进行据表分析,对于整理好的表格进行分析得不够,可能也是因为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分析起来不太困难,但回想起来如果让一些后进一点的学生对说一说,多分析一下这些表格,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四是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其实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真正让学生交流看法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个别学生在交流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使小组交流变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该严加要求努力加以改进。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2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到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我直接出示例题图,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的图形面积难以直接比较,从而想到把图形分割之后通过*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后再比较,这样容易比较出大小。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转化的过程,使学生完整地体验转化的应用过程。接着在教学完例1后,通过对过去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策略。让学生在明白转化的实质是化复杂为简单、转未知为已知之后,就是如何具体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运用转化策略时,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转化,为了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方法的多样性,设计了一些练*,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这部分内容在计算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时主要采用分割法,通过*移与旋转实施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复杂图形面积或周长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练*中的题目都是比较特殊的转化方法,可以在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介绍借助图形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根据算式可以转化为数形想结合的计算,从而找到另一种解答方法。在练*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变化的图形和变化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最优的转化方法,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感觉:

  1、例1的教学太过仓促,怎样用“转化”这一策略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学生不是很明白。

  2、在回顾学生以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例子时,学生合作交流学*的方法不适合,应该采用讲授法将如何转化说得再明确一些,然后具体说说是怎样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运用“转化”后有什么价值。

  3、练*题的处理也缺乏指导。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反思3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5x+(10—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臵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时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本课时教材选材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例题和*题都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到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之后,我总觉得教材上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形象层面上。我有这样的感觉:本单元选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练一练”或*题中选用一道*题数字较大,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检验假设,使之体会到抽象思维的优越性,为进入初中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汇总5篇(扩展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回顾两个片段,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该主意的问题进行剖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玩“猜牌”游戏。(出示自制的4张大扑克牌,反面向上贴在黑板上。并从左往右在每张牌的上方标上1、2、3、4四个序号。)

  师:现在我将1号位与3号位上的两张牌互换,再把牌全部翻过来正面向上,从左往右分别是7、6、3、9。(教师边说边操作)

  师: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

  生: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3、6、7、9。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教师将四张扑克牌背面向上,打乱次序。)

  师:如果先把1号位的牌与3号位的牌互换,再把3号位的牌与2号位的牌互换,最后将牌全部翻过来,现在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老师边说边操作)

  生:原来从左往右应该分别是9、7、6、3。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只是在头脑中将刚才老师换的牌倒过来换回去。

  师:请你上来换一换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的次序是不是9、7、6、3。(学生操作)

  师:看来要想知道扑克牌原来的顺序,只要把变化的过程倒过来操作就行了。

  师:刚才大家玩的两个游戏都是从结果往前顺藤摸瓜来推想,从结果开始想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在我们数学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片段二]

  师出示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读题后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现在甲、乙两杯同样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刚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生2: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相等,说明甲杯在没倒前应该比乙杯多80毫升,这样也能解

  决问题。师:把乙杯的40毫升再倒还给甲杯,是个不错的建议,简单易行,这样一来甲、乙两杯果汁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师:谁想演示给大家看看。(一学生演示,将乙杯的40毫升果汁倒回到甲杯中。)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出原来甲乙两杯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生(齐):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师: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找来一些器具做实验,这样烦不烦呀?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倒过来的策略思考,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说明每杯有200毫升,将乙

  杯中的40毫升倒回去:

  200-40=160(毫升)……原来乙杯

  200+40=240(毫升)……原来甲杯

  ……

  [自我反思]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1.在情境中体验。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注意了巧设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2.在体验中感悟。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仅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尝试,在体验后集体思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选择与自我判断的过程,在扬弃的同时对各种解法进行了自我优化,从而对运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这类特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是整册教材中最难的。它是第例题的基础上来学*的,在学*例题一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这个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比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就要分别知道桃树和梨树各种了多少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可以大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算出来,遇上问题后再来解决,这样做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道去探索新的知识。也能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是遇上学生不懂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在这里里教师要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例如:当学生出现不同的算法时。教师要是能这样就好“小白菜很谢谢你们能为她想出这么多的解决方法来,但是小白菜不知道怎样取舍,你能来帮她吗?哪种理解的方法和

  算法你比较喜欢?”在试一试中,也是用三步来解决。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策略不相同,教师在学生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仍然说不出思考过程来的,这时老师带领导已经过关的学生来帮组强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达到以好带差的效果。

  在想想做做的时候,先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收集各种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根据问题将各种条件整理成表格,并分析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独立解答。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会跟着老师思路想问题,又能养成独立的解题方法。

  第二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指导解答。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图中情况再提出些问题并解。第三题虽然与例题和试一试的不同,但学生也能通过列表整理的方法,独立地,认真地用自己的能力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

  在第环节中:教师以“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在新课环节:教师在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里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在这环节中,老师的一句:“你准备从哪想起。让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做到了认真细致。在这题里,学生可以有两种想法,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出桃树、梨树一共的棵数。 这里老师能让学生独立的'回答每步的思考过程。在第二课时里,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够多,在教案中我们设计了让小组活动交流的时间,但在实际的课程中,这样的活动只有一次,而且质量不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的知识。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在上册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所以,这节课教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对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并主动运用策略去解决有关问题,我重视对策略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问题,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由此中发现,认真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好处,理清了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总结,提取相关的经验和技巧。让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在我的预想之内,学生也在认真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严谨,我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关注度还不够。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以至于个别学生没有认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加注意这些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