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成数》教学反思 1

  这一节课,是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难点是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重难点和新课标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做中学,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师生合作,教和学渗透在一起,基于对学生课前的了解,上本节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能力,但都是唱数,对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是有困难,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数感还较低。因此,我采用了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帮组学生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3、自主实践,教学完学生数数之后,让学生数百羊图,先一个一个的数,再一十一十的数。比较两种数数方法的优劣,也加强了学生的数数能力,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

  4、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由实物到抽象的教学数的组成。

  本节课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情景图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它应该有激趣、铺垫、设疑三个方面的作用,我只用了它其中的一个作用。然后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及思考。还有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要求 或任务时应说清楚,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这点做得不够。这节课的练*设计不是非常好。等等。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专研教材,备好课,还应该多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做到课堂中多关注学生。

  《成数》教学反思 2

  成数在农业收成、*时的口头语中经常听到,只是成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是很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导入创设了农业收成的情镜,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导入环节不仅引发了新知的学*,更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感到,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涵了几个数学问题,为研究成数、折扣应用题作了铺垫。学*成数概念时采用直接告诉,学生仿照现成的成数的意思,说一说所给成数的意思,再强化练*,使学生明白它与十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符合学情,也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给学生对话,学生听了对话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对话中有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当解决了“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根据对话中“某市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又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只需把成数转化成百分数解决就行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善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一种解法,有不同解法的,总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讲不同的思路,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

  本课的练*有层次,形式新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兴趣。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本单元的知识,以求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成数》教学反思 3

  折扣是指();成数是指()。

  税率是指();利息=()。

  折扣是指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成数是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的数税率是指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利息=本金x年利率x存入年限

  折扣和成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举例来说,一件上衣原售价100元。

  库存太多,流动资金无法周转,决定:

  七折出售

  这就是说:

  100乘以0.7,70块钱就卖出去

  0.7就是《七折》,也就是原价的百分之七十。

  店家扣掉了《三成》。

  看明白了吧

  百分数,百分率,百分比和成数,折扣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一)含义方面:

  1、百分数也叫百分率和百分比。

  把两个数量的比值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如某学校去年1000名学生中有150名加入了共青团,入团人数与学生总数的比是,百分比就是,记作15%。

  2、折扣是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3、成数指不带零头的整数,如五十、二百、三千等;一数为另一数的几成,泛指比率。

  (二)生活应用方面:

  1、百分数用于利息问题、折扣问题、盈利率问题。

  2、折扣一般用于商品打折,可以是整数的八折,也可以是7.8折等。

  3、成数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表示,也适用于应用于表达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

  不仅仅是用于商品打折。

  联系:

  1、折扣和百分比、百分数、百分率:比如商场打八折为折扣,可换算成百分数即百分之八十。

  2、成数和百分比、百分数、百分率:比如我国进口车总量增加三成为成数,可换算百分数为百分之三十。

  3、折扣和成数:打八折折扣即是八成成数。

  扩展资料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相当于百分数。

  例:一成就是10%,三成五就是35%,八成五就是85%。

  方法:分数X10=成数成数/10=小数(成数除以10等于小数)成数X10=百分数折扣,指买卖货物时按原价的若干成计价,如按九成,叫九折或九扣。

  如:以汇票的折扣动用银行的基金。

  计算方法:单位货物折扣额=原价(或含折扣价)×折扣率。

  卖方实际净收入=原价-单位货物折扣额。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不会写成分数的形式,而采用符号“%”(百分号)来表示。

  别名:百分率、百分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数

  百度百科-折扣

  百度百科-百分比

  税率问题也可以转化成百分数问题来解决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百分数”是六年级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求各种百分率、成数与折扣、纳税等等,研究性学*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正是由于这方面思考,促使我运用“研究性学*”来开展这部分的思考和教学,希望通过这一实践来贯彻探究性学*理念。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比较强,这一内容具有研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的学*更具开放性,在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更能通过实施研究性学*来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3、课题介绍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达标率、发芽率、增长率、税率、利率等问题,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达标率、发芽率、增长率、税率、利率等百分率的方法。

  2、能用百分率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联系,通过调查与研究,认识储蓄的意义和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构建用百分数计算的数学模型。

  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探求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策略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其体会到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找到计算方法,懂得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认知结构分析:

  学生原有的对用分数解决问题与当前所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是相同的,具有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新知。

  学*态度分析:

  在活动的安排上有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画图表)等学生所喜欢的学*方式,能增进学生的学校兴趣。

  学*动机分析:

  学*者是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经历,善于思考和同学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在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学*的基础上,应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学*方式。

  它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数学的文化意蕴,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等价变换—数量关系的不同表述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所给的线段图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生:红花是白花的50%(或);白花是红花的2倍;白花比红花多100%;红花和白花的朵数比是1∶2;红花是红白花总数的;师:可见同一个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表达。

  师:你能将下面的数量关系换个说法吗

  一桶油,第一次吃去它的20%,比第二次吃的少2千克…

  生:一桶油,第一次吃去它的20%,第二次吃了这桶油的20%再加2千克…

  一桶油,第一次和第二次共吃去这桶油的40%还多2千克…

  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不仅给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种运用不同类型知识表示不同数量关系行为的实质,是学生运用不同方式来表征同一个对象。

  不同的表征方式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能某种表征方式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因为不同表征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不同事实和程序。

  从问题决的角度看,重述数量关系不仅有理解题意的作用,而且这种做法的本身就是在进行解题方案的设计。

  g·波利亚认为,改变已知数据或未知量,以及将两者同时改变,从而使新的已知数据和未知量彼此更加接*的做法就是在设计解题方案。

  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它表示数量关系与倍数、比或分数(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表示数量关系形异而实同,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等价变换。

  这种等价的变换,使问题得到重新组织,从而激活某个适当的解题知识块,如倍数知识块、比的知识块和分数知识块等,有助于学生接*或找到解题的路径。

  其实,小学数学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填补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空隙的过程,而这种填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持续的等价变换行为。

  二、条件变换—基本解法的训练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我们在上面的线段图上增加一个数量—20朵,你想将它作为红花的朵数还是白花的朵数?你能求出另一种花的朵数吗?生1:我想将它作为白花的朵数。

  生2:我想将它作为红花的朵数。

  师:你们会解答吗?师:如果将20朵作为红花和白花一共的朵数可以吗

  你能根据它算出红花和白花各是多少朵吗

  师:如果将条件“红花是白花的50%”换成“红花比白花少50%”,你们还会解答吗?生:…

  常见的百分数问题依据解法有几种基本形式,如a×B%、a÷B%、a×(1±B%)等。

  学生对这几种基本形式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解答较复杂问题的基础,其理解的程度和运用的熟练性直接影响着较复杂问题解决的效率。

  通过条件变化的方式将百分数问题几种基本形式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几种题型的数量关系及其解法。

  对于前面所论的等价变换而言,其最终归宿就在于解题者已经掌握的基本问题及其解法。

  三、画线段图—数量关系的直观化

  教学片段三

  问题情境:

  一桶油,第一次吃去它的

  20%,是第二次吃的50%。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上面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然后师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画?生:我是将上面的话换了一种说法。

  “第一次吃的是第二次的50%”可以说成“第二次吃的是第一次的2倍”,这样就好画了。

  师:是啊!这样我们很容易地从图上看出第二次吃了一桶油的40%。

  师:现在将条件中的“是第二次吃的50%”换成“比第二次吃的50%少2千克”,你还能画出线段图吗?学生尝试画图,然后师生交流。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比第二次吃的50%少2千克”这个条件等价变换为“第一次吃的加上2千克是第二次吃的一半”,即“第二次吃的=(一桶油×20%2千克)×2”。

  “画一张图”,这是许多解题高手常用的解题策略。

  图形较之于文字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数量关系,使许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数量关系显现于解题者的眼前,从而使解题者易于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小学生的认知主要处于具体运演阶段(2~7岁)。

  其特点是外部的行为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运演,即是在心理上进行内部的组合、对应、分类等思维活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直观的支撑,脱离不了对图形表象的依赖。

  因此,画图对小学的解题来说尤为重要。

  从小学生数学学*来看,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学会解题才是最重要的。

  秉持这种“学解”的教学观点,教会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直观显示数量关系的方法是一项重要而必须完成的任务。

  画图是解题过程中的理解题意阶段,其实质是对问题进行形象表征,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也是一种等价变换—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等价变换为一种直观的状态。

  在计算成数,税率,和利率等数学题时要注意什么

  任务客网站可以赚钱,

  折扣率是什么,怎么算

  折扣率就是(原价-现价)÷原价x100%,商业折扣是为了长期与购货商保持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付出的代价,折扣一般多用于价格,以原价格为基础,扣除按照折扣率计算的折扣额后,得到新的价格。

  一般会以此价格作为成交价格。

  一家商场的服装专柜正在搞“满200元返100元”的活动,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现在等于搞五折优惠活动,特别划算”。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所有的服装都是以“8”“9”结尾,很难正好凑够200元或者200元的整数倍。

  为了算清优惠幅度,套用这个计算公式,其中,在“满200元返100元”的活动前提下,X代表消费金额,而公式中的n和a需要根据活动数额带入计算。

  如果在这个活动里,消费者只买一件399元的衣服,套用该公式可算出消费者享受到7.5折。

  扩展资料:

  商业折扣是为了长期与购货商保持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付出的代价,在原购买价格上给予购货商的折让,在计算价格时。

  折让后的价格=原价格*(1-折扣率)这里注意的是在计算并确认折让后价格才按新的价格计算增值税额。

  并且在销售方记账的时候,其入账的金额是为折让后的金额。

  折扣率为1-1.5表示,折扣为1%-1.5%

  而现金折扣是销售企业为是鼓励购货商早日付款而给予的折让。

  一般来说,购货商为了少付货款,一般都会提前支付货款。

  如果现金折扣表示为:2/10 1/20 n/30

  刚表示为如果在10天内付款,则可以有2%的现金折扣,

  如果在20天之内付款,则有1%的现金折扣

  如果在30天之内付款,则没有现金折扣。

  《成数》教学反思 4

  成数在农业收成、*时的口头语中经常听到,只是成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是很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导入创设了农业收成的情镜,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导入环节不仅引发了新知的学*,更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感到,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涵了几个数学问题,为研究成数、折扣应用题作了铺垫。学*成数概念时采用直接告诉,学生仿照现成的成数的意思,说一说所给成数的意思,再强化练*,使学生明白它与十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符合学情,也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给学生对话,学生听了对话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对话中有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当解决了“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根据对话中“某市 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又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只需把成数转化成百分数解决就行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善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一种解法,有不同解法的,总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讲不同的思路,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

  本课的练*有层次,形式新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兴趣。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本单元的知识,以求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成数》教学反思 5

  相比于“折扣”,“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但有了“折扣”的铺垫,学生理解起“成数”也不算太难。教学时,我多训练了几个将“成数”化成百分数的练*,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成数”的具体含义。试一试的问题和两个例题类型不一样,学生解答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是不注意认真审题,有的是照猫画虎当然结果是不对的。出了问题是正常的,正好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惯,借此机会进行一番思想教育。

  本节课由旧知引入知,让学生通过复*从而很自然过渡到新知,自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但在复*的创设过程中时间稍长,如果能再压缩一点效果会更好!在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好。练*的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时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在选择练*中潜意识渗透了百分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通过比较,学生能加深它们之间的互化。在最后开放题的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百分数和小数互化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时又进一步了巩固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使学生的新知重新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本节课采用了合作学*法,学生在小组里做到了互动学*、互动思考、互动操作、互动总结。在整个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大胆地开放了自己的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拓宽了思路,学得扎实灵活,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1)

——《成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成数》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有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同时突出两个主要的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认识生活中的百分率;第二个知识点是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但是两个知识点的产生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教材在编排凸显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是要充分利用情境来体现知识产生的价值的。20xx年11月26日,郭波老师展示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结合郭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把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对比性的反思。

  一、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数学情境问题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我们一直注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情境不仅仅是代表一小段的故事情节,更是蕴含数学知识价值的场景,运用得当,情节就有它出现的价值,运用不得当,情节只会是多余的片段。郭老师所运用的是班里学生的投球情况,这是学生身边的人物,也是学生生活中常做的事情,所以这一个情节一出现,学生的学*兴趣就非常高,对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就很浓。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也对教材做了一个小小的处理,这一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体现知识产生的价值,尽可能体现知识是价值,学生的学*才能更有意义。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

  1、在处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这一过程时,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思维,对学生的思考结果做到充分的肯定,并能善于利用,把不完善的思考结果进行再度引导并进行串联,使原本凌乱的知识点得到整合。教师的引导语言是非常有智慧的`,她可以做到不打断学生,不重复学生的语言,不盲目给学生提示,关键的知识点也是学生自己重复。在这点上,我需要修炼的地方还很多。

  2、在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这个过程中,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能准确把握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但是,我个人的想法是,这个环节是个重点,应该要更细化一些,比如请几个学生进行板演,并对比方法,再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讲解别人的思考过程也许不会太完善,但是如果是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是会很完整的,毕竟说的是自己心里的想法。所以我在设计这个过程时,不仅让学生板演分析自己的思路,还注重全班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再优化方法后,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3、在生活中的百分率这个知识点的巩固时,郭老师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例子。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也借鉴了她的一些例子,但是在处理的方法上,我把难度降低了很多,我个人的想法是,知道某个事件的百分率,并不一定知道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只有明确这样的关系,才可以为后面的应用题做铺垫。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的连贯非常强,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也不可能孤立存在。所以在这点上,我对百分率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也就是更注重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包括比100%大的知识点也在这节课上做延伸,其目的不仅是为后面的学*做铺垫,更是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三、知识反馈的多样性。

  非常喜欢郭老师最后的环节,设计了三个思考问题来进行知识的反馈。反馈自我,反馈他人,反馈知识。这种反馈是对课堂学*情况的尊重,也是给自己的反思学*状态的过程。我们最常常看到的反馈情况是学到了什么?关注的点是片面的,也就是只对知识敢兴趣,不对态度敢兴趣。其实课堂上,态度比知识还要重要得多,没有好的态度,哪里有知识的收获。这点上我的设计还是没有办法突破郭老师设计。

《成数》教学反思2

  这一节课,是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难点是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重难点和新课标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做中学,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师生合作,教和学渗透在一起,基于对学生课前的了解,上本节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能力,但都是唱数,对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是有困难,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数感还较低。因此,我采用了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帮组学生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准备好的小棒,从而在数的过程中突破几十九后面一个是多少。还让学生明白了数数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会让我们的数数速度加快。 1

  4 自主实践,教学完学生数数之后,让学生数百羊图,先一个一个的数,再一十一十的数。比较两种数数方法的优劣,也加强了学生的数数能力,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

  5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由实物到抽象的教学数的组成。

  本节课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情景图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它应该有激趣、铺垫、设疑三个方面的作用,我只用了它其中的一个作用。然后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及思考。还有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要求 或任务时应说清楚,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这点做得不够。这节课的练*设计不是非常好。等等。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专研教材,备好课,还应该多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做到课堂中多关注学生。

《成数》教学反思3

  成数在农业收成、*时的口头语中经常听到,只是成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是很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导入创设了农业收成的情镜,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导入环节不仅引发了新知的学*,更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感到,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涵了几个数学问题,为研究成数、折扣应用题作了铺垫。学*成数概念时采用直接告诉,学生仿照现成的成数的意思,说一说所给成数的意思,再强化练*,使学生明白它与十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符合学情,也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给学生对话,学生听了对话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对话中有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当解决了“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根据对话中“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又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只需把成数转化成百分数解决就行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善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一种解法,有不同解法的,总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讲不同的思路,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

  本课的练*有层次,形式新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兴趣。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本单元的知识,以求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2)

——《成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成数》教学反思1

  这一节课,是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难点是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重难点和新课标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做中学,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

  2、师生合作,教和学渗透在一起,基于对学生课前的了解,上本节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能力,但都是唱数,对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还是有困难,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数感还较低。因此,我采用了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帮组学生对一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准备好的小棒,从而在数的过程中突破几十九后面一个是多少。还让学生明白了数数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会让我们的数数速度加快。 1

  4 自主实践,教学完学生数数之后,让学生数百羊图,先一个一个的数,再一十一十的数。比较两种数数方法的优劣,也加强了学生的数数能力,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

  5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先由实物到抽象的教学数的组成。

  本节课当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情景图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它应该有激趣、铺垫、设疑三个方面的作用,我只用了它其中的一个作用。然后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及思考。还有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要求 或任务时应说清楚,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这点做得不够。这节课的练*设计不是非常好。等等。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专研教材,备好课,还应该多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做到课堂中多关注学生。

《成数》教学反思2

  成数在农业收成、*时的口头语中经常听到,折数在商场购物常常见到,只是对于表示多少学生不是很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导入创设了生活中粮食专业户李丰收和农业技术员老王的对话情境,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导入环节不仅引发了新知的学*,更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感到,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涵了几个数学问题,为研究成数、折数应用题作了铺垫。学*成数概念时采用直接告诉,学生仿照现成的成数的意思,说一说所给成数的意思,再强化练*,使学生明白它与十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而学*折数概念时,通过学生猜一猜一枝花打五折、八折、三折、一折后的价格,然后讨论得出折数的意义,并得到求商品内现价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商品打折*时已经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符合学情,也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始,学生听了对话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对话中有数学问题,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对话中有今天要学*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当解决了去年收稻谷多少吨后,根据对话中“今年又比去年增产了半成”,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又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只需把成数与折数转化成百分数解决就行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善于培养学生求异求异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一种解法,有不同解法的,总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讲不同的思路,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

  本课的练*有层次,形式新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兴趣。

《成数》教学反思3

  成数在农业收成、*时的口头语中经常听到,只是成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是很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导入创设了农业收成的情镜,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百分数应用题的兴趣。

  导入环节不仅引发了新知的学*,更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感到,看似简单的对话,却蕴涵了几个数学问题,为研究成数、折扣应用题作了铺垫。学*成数概念时采用直接告诉,学生仿照现成的成数的意思,说一说所给成数的意思,再强化练*,使学生明白它与十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符合学情,也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给学生对话,学生听了对话后,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对话中有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新知。当解决了“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根据对话中“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自己去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又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只需把成数转化成百分数解决就行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另外,善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不拘泥于一种解法,有不同解法的,总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讲不同的思路,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

  本课的练*有层次,形式新颖,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兴趣。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本单元的知识,以求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3)

——《成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成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四成五=()%;七成二=()%。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

  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

  1、三成=()%;五成六=()%;八成三=()%;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成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3.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三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七成,二成五,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一成五,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设计:

  37.4×(1-15%)

  =37.4×0.85=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成数》教学设计3

  1.教学目标

  1.理解成数的意义,会进行成数和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

  2.能应用成数进行有关的.计算,进一步提高百分数实际应用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学*难点

  能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后,再根据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具准备:PPT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出示新闻消息。

  1.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2.某商场因经营不善,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减少一成。

  3.今年某省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男生占六成。

  请你选择一句,说说它是什么含义。

  同学们解释得到底对不对呢?学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5分钟)

  1.理解成数含义。

  学生预*教材第9页1~3自然段。

  (1)思考:什么是成数?

  (2)举1~2例说明成数含义。

  学生独立预*后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预*情况。

  教师小结。(根据学生汇报的成果适时讲解、板书。)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4)总结提升。

  有关“成数”的问题和前面学*的百分数问题相比,它们有什么联系?

  学生集体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案

  学生阅读新闻消息,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1)预*教师布置的内容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2)举例说明成数的含义。

  2.(1)学生思考例题。

  (2)组内交流,谈谈自己对本题的理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此题。

  (4)学生谈谈此题与百分数问题的关系。

  三、巩固练*(5分钟)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提出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2.完成教材第13页第4题。

  四、总结收获。(5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课堂小结

  “成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教学开始,呈现几则含有成数的例子,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由此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教学中,主要采取“放”的形式,首先让学生预*教材,并通过小组交流理解“成数”的含义;其次,让学生根据例题进行分析,独立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出成数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关系,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

  六、课后*题

  1.把下面的“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三成(30%)六成(60%)

  七成五(75%)十成(100%)

  2.把下面的百分数或分数改写成“成数”。

  40%(四成)(七成)

  (九成五)85%(八成五)

  3.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因虫害严重,比去年减产了一成,去年的产量是450千克。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产量是多少千克?

  答案:450×(1-10%)=405(千克)

  答:李阿姨家今年的棉花产量是405千克。

  4.文化小学有学生1200人,只有一成五的学生没有参加意外事故的保险。参加了保险的学生有多少人?

  答案:1200×(1-15%)=1020(人)

  答:参加了保险的学生有1020人。

  板书

  成数

  三成=3/10=百分之三十

  五成=5/10=百分之五十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4)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 1

  刚学完声母,就要教复韵母了,我觉得孩子们对拼音还是懵懵懂懂的,怎样让他们准确记忆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汉语拼音教学反思。

  一、复韵母的教学 ai、ei、ui是复韵母教学的开始,在导入环节我用a o e i uü是六个兄妹的设计为后面的教学铺设了很好的理解基础。尤其在复韵母声调的标调位置上,第一课时我采用“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中去。如在介绍完ai的标调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ei、ui的标调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老师的积极鼓励下,他们都在体验着“发现”的乐趣。“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在学生一句句发现中我感觉每个智慧的脑袋都在思索,每双闪亮的眼睛都在探究。最后我用一首儿歌总结标调规则:“标调时,大哥(a)在家找大哥,大哥不在找二哥(o),二哥不在找三哥(e),三哥不在找四五(i、u),四五(i、u)并列标在后。”总体上来说,在教学aiei ui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学生都融入课堂中来,气氛比较活跃,效果也比较好。复韵母ai ei ui ao ouiu的教学之所以比较满意,是我觉得我的设置贴*了学生的兴趣,并且激发起了他们探求的欲望。在发音中,我强调了带手势读四声,这样把偶尔开小差的同学精神能够集中起来,学生读得也津津有味。并且我给四声都组了词,找了朋友。这样对学生掌握发音也起了积极作用,在读词中巩固字母的发音。

  二、鼻韵母的教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学反思《汉语拼音教学反思》。”于是我采用了下列方法来进行后鼻韵母的教学。(一)创设情境,游戏教学利用书上资源,插入一些图片,使之更形象、更容易记。如“ying”的学*环节出示老鹰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鹰,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记忆这个韵母,还能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说话水*。(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后鼻韵母的教学,关键在于“ng”的发音,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出示“ng”,教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利用合作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ang、eng、ing、ong、ying”的发音,以点带面,面向全体。(三)对比学*运用上节课所学的前鼻韵母an来引出后鼻韵母ang,之后让学生比较它们两个音在形状上的不同,从外型上来看前鼻韵母后面只有一个“n”,但是后鼻韵母则不一样,后面是“ng”,让学生先将两个音外型上的不同理清楚,让学生对于前鼻和后鼻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在外型上的差别后,我让学生听音,“an”和“ang”的音,让他们认真听,听出两个音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发发这两个音,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后,感受到前鼻后鼻在发音上的区别。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40分钟的学*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所以把握好最后的环节设计很重要。比如设计成游戏——“逛动物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学*拼读声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基础,所以要反复地加强巩固,只有扎实地掌握了拼音的拼读方法,才能为后面的识字做好充分的铺垫,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地贯穿拼音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达到学生会熟练拼读的效果。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 2

  今年,我教一年级,我很欢喜,因为我喜欢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他们天真可爱,心无杂念,师范毕业后,我也曾教过两年一年级,所以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开学一周后,就开始学*拼音了,惊叹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对拼音有一定的认知,而且相当不错!对比前几年确实轻松多了,不过,他们掌握得还不够准确,需要做精细的指导,比如,a的书写,是两笔写成,一笔半圆,二笔竖弯,很多学生都是一笔写成,又比如o的书写,应该是逆时针画圆圈,很多学生都是顺时针画圆圈,还有t的书写,应该先写竖弯,再写横,很多学生都是先写横,再写竖弯,j的书写,要先写竖弯,再写点,很多学生都是先写点,再写竖弯,虽然,有些时候,你可能看不出他们笔顺的错误,但是,这确实不是一种良好的书写*惯,如果再精细一点,在四线三格内,学生占格的位置标准吗?比如写b,**上格,但是,第一笔竖,不能顶着第一线,p的竖,不能顶着第四线,有些**格的,比如a、o、e要把中格占满,这也需要我们老师做精细的指导,如果,再精细一点呢,a的第一笔半圆,学生写的圆不圆呢,能不能和竖弯完美地衔接呢?还有,每一个汉语拼音,学生能不能均匀地写在正中间呢?这又需要我们做精细的指导。

  我在想:作为一名学生,如果你比别人更细心,你就一定会比别人更加优秀,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你能在教学中精益求精,那么,你就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而我,就想成为这样的老师。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 3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临了。作为班主任,一开学就对新生进行学*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需要老师反复地唠叨,时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帮忙下,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排队、收发本子、课前准备做些什么等。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很开心。

  在汉语拼音的学*过程中,孩子们易感到枯燥乏味。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对拼音教学作了如下反思:

  一、编儿歌,记拼音。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嘴巴张大aaa,女孩唱歌aaa;圆圆嘴巴 ooo,公鸡打鸣ooo;嘴巴扁扁eee,白鹅倒影eee。”学生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帮助学生高效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二、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学*拼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身体、橡皮泥、皮筋摆出字母,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那样的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将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三、游戏中学*汉语拼音。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如开火车读拼音、与老师拍手挨个读,手伸直表示*舌音,手翘起来表示翘舌音,接受老师的挑战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还有部分学生的拼音掌握的不扎实,在复*中需要多多关注。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创新地设计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就能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 4

  学完了声母d、t、n、l及其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今天上课的时候进行了复*,我发现部分孩子读得很慢,总要想一想,才能拼出来。我用了整整一节课,领着大家进行了复*,重点对差生进行了辅导,我感到效果还不错。课堂上我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上课开动脑筋,积极举手发言的,奖励孩子一个“智慧星”;对于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取其他同学发言的,奖励孩子一颗“乖乖星”;对于回答问题,讲话有礼貌的孩子奖励他们一朵“文明星”。这样,一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才能使刚入学的儿童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学*状态,使课堂40分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 5

  单韵母:a、o、e、i、u、ü(只有一个字母,所以叫单韵母)

  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由两个单韵母组成,所以叫复韵母,其发音方法是由前一个单韵母逐渐过渡到后一个单韵母)

  特殊韵母(卷舌韵母):er(先发e的音,然后迅速将舌头卷起,r在这里不读声母r,而是代表卷舌的动作,所以叫卷舌韵母)

  前鼻韵母:an、en、in、un、ün(先发单韵母的音,然后迅速用舌头前半部分顶住上排牙齿的后面部分,气流从鼻子里出来,这就是前鼻音的由来。n在这里不发声母n的音,而表示发前鼻音的动作,它有它自己的读音,就是迅速用舌头前半部分顶住上排牙齿的后面部分,气流从鼻子里出来,建议先让孩子发好n的音,再发an的音)

  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小尾巴ng,它的发音方法是舌头往后缩,用舌头的后半部分顶住天花板,气流从鼻子出来,这是后鼻音的由来,读韵母时由由a过渡到ng)

  声母: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整体认读音节:zhi(zh)、chi(ch)、shi(sh)、ri(r)

  zi(z)、ci(c)、si(s)

  yi(i)、wu(u)、yu(ü)

  ye(ie)、yue(üe)

  yin(in)

  yun(un)、yuan(üan)

  ying(ing)

  达到这些目标,上面的内容你就会啦

  1、理解这些名字的由来和它们的发音方法

  2、这些表能够按顺序背出并默出

  3、注意韵母、声母、音节的书写笔顺

  4、整体认读音节中的音节和一些声母、韵母的音相同,所以当出现这样两个相同的音时,要能够区分是声母、是音节还是韵母。如un和wen,s和si这些目标你达到了吗?是的话就给自己鼓鼓掌吧。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5)

——《离骚》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离骚》教学反思 1

  上这节课之前,我先对教材和学情进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离骚(节选)》是粤教版必修一中的课文。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怀着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自己对楚国的一片赤诚真心,同时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表达了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们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源头。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虽然在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学生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学的重点。高一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探究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基于这两点,先是让学生自己查阅屈原的相关知识,因为要理解这篇文章,知人论世太重要了。为了调动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设计了“有关屈原知识竞赛”和“我所认识的屈原故事会”这两个活动环节。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是理解屈原爱国思想的前提,也是体会屈原生死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后续无法展开。

  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屈原比老师单纯式地介绍要好得多。

  其次边朗读边介绍楚辞,再读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把朗读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这一点,老师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

  三、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师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翻译、解释句子。因为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每当面对这类文章时,似乎都跳不出这个“怪圈”——如果教师不句句落实翻译,学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师花大力气解读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切断了,而且学生听得也乏味。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

  其实,认真反思,才发现自己*时的教学思考教学手段比较多,对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做得比较少。追根到底,还是要激发学生学*的需求,这样才不会“剃头担子一头热”。

  《离骚》教学反思 2

  一、教师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

  二、教学方法方面

  诗歌重在诵读,为此我上这节课的时候,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重难点并未突出。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本课生僻字较多,难度较大,没有布置任务,没有让学生做好预*准备。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离骚》教学反思 3

  如今,屈原的《离骚》《湘夫人》《国殇》《山鬼》《橘颂》等作品已进入了高中新编语文第三册的教本和读本,语文教师大多借助教参,先介绍作者生*、时代背景、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再鹦鹉学舌般,逐字逐句将教参上的译文念一遍;或者结合课后练*,启发学生说出和教学参考书上一致的答案,再让学生背诵默写翻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讲解,也未尝不可,因为高考题或者是统考题,顶多只有一两句默写,犯不着下死力气深入钻研,准备教案。只是这样以来,可就苦了学生,他们年纪尚小,靠老师从教参书上生吞活剥得来的“点拨”,准确地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硬灌”,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好端端的“美味佳肴”也成了教师口中枯燥无味的“咬木嚼蜡”,大大伤害了学生消化屈原作品的“胃口”,连呼:“难学,语文难学,甚至比外语还要难学,难于上青天啊!”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那天,十分偶然,我上完课,走进高二年级语文办公室,听到老师们正在谈论讲《离骚》的感受: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教师猛地扔下教本,愤激地说:“唉,用了4个课时,学生还是半懂不懂的。”男教师拍打着身上的粉笔灰,迎合着说:“是的,一节正课,加上两个早自*,学生连一小节还不能背诵。(略停,加重语气)一小节只有四句诗啊。”正在伏案备课的另一教师抬起头来,也颇有同感地说:“预*时,学生读了几遍也没读懂,嚷嚷比学外语还难。一想,学生的话也是啊。我们老师难道都读懂了吗?我看不见得。就拿我来说吧,对着教参看了几遍,还是不懂,也不知道给学生讲什么。(点燃一根烟,解恨似地吸了一大口,缓缓呼出,突然大声)反正高考也不考《离骚》,月考期中考市统考,顶多2分的默写题。区区2分,不要也罢。所以我就不打算给学生详细讲解这篇课文了。”

  如果从急功*利的应试角度来看,我非常同意最后一位老师的观点,向高中生讲解《离骚》,真是费力不讨好。但从培养人格、陶冶情操、了解民族诗歌史等方面来说,我觉得,不向高中生讲《离骚》,实在是太可惜了。

  顺便说一句,《离骚》是在2000年进入高中语文讲读篇目的,以前从来没有节选过片言只语,但同学们对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非常喜欢,经常引用。——这大概是《离骚》进入高中教材的缘由吧。记得当年,我拿到新教材,一看到《离骚》,心有灵犀似的,禁不住先读为快。而且后来还读到下面一段故事:

  当初,闻一多从海外学成归国,诗集《死水》卖得很火,知名度颇高,被青岛大学捷足先登聘为教授,专门给学生讲授《离骚》。闻一多大概就像我们现在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语文老师,备课不可谓不认真,将有关《离骚》的知识,如作者生*、创作背景、神话传说、古人研究成果……密密麻麻地抄了两个备课本子。讲课时,就对着备课本子一条一条地念,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发挥。这样机械地念了一个月,学生们实在忍不住了,先是给校长写信,后是直接起哄,硬是赶走了闻一多。闻一多“下岗”后,并不气馁,而是“三年不窥园”,四载不下楼,五年如一日地研究《离骚》,还从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的著作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研究到最后,以致对神话有了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楚国历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自己当新郎那天也沉浸在《离骚》研究的书房里,害得众人找了许久。后来,闻一多凭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北大的教授,当他含着弯曲的黑色烟斗,慢条斯理地、如数家珍地向学生讲《离骚》的时候,“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室香烟缭绕,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先生还是屈原大夫。

  我当时就很感动,决心以闻一多先生为楷模,成为研究屈原的专家。先是从各个书店搜购《离骚》及其相关的参考书,后是向北大的古典文学教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函购其专著。用了9个周末,我才把《离骚》逐字注释完毕,现在翻开我那本繁体印刷的《离骚》,尽是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钢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蝇头小字。又用了2个月的课余时间,我终于一字不漏地背完了《离骚》。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努力地研究并背诵了《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哀郢》《桔颂》。每背诵一首,我研究屈原就前进一大步,同时更加理解了屈原,将屈原的精神化成了我的血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深钻苦学没有白费,对屈原的生*和作品了如指掌,很多句子和典故不假思索,能够随口说出。闲谈时,也许我经常讲屈原,以致我的同事们,都认为我是称职的屈原研究专家。

  《离骚》这篇课文我教过三遍,基本上是满堂灌,是我的独角戏,但学生丝毫没有感到课堂的沉闷,更没有感到“填鸭式”的胀得难受,反而说听我的分析是莫大的享受。这让我尝到了当专家的滋味,恨不得把一肚子里的有关屈原的掌故和作品讲给学生听。这种想法很快就实现了。20xx年暑假补课,旧教材上的《湘君》很让我“秀”了一把;开学了,新教材上的《离骚》(不同于旧教材上的节选)《山鬼》《国殇》《哀郢》《桔颂》又让我出尽了风头。我所带的二(7)班,是从全年级16个班里挑选的精英组成的“清华预备班”,基础非常好。我会背书,而且随意发挥,不再是照本宣科,这个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太好了。他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屈原也更加着迷了。说话作文自然地带出了楚辞味。以致出现了多个学生的仿作,比如前面引用的周冰的《初到三中七班》,很是那么回事。补充说一点,周冰同学对屈原有独到的感悟,课余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有关材料,激发了她为学业“九死不悔”的奋斗精神,20xx年高考,以62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

  这就是我教《离骚》真实课堂,尤其是教《湘夫人》时,我的讲解居然不同于课文上的翻译,学生们都说我的理解比编书的专家讲析还要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看来我也许真的成为“专家”了。

  《离骚》教学反思 4

  还是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马上叫了起来:“怎么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欢唐诗宋词,对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领神会”,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惯真是差得太远了!如果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懂,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资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资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个小时。零零总总汇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部分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稍微变了点花样,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悲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形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所以,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此问题简单,对全诗进行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问题“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似于“空中楼阁”。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预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发现以下问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教师生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教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达到以读带悟,体味情感的目的。

  3、对于学生肤浅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应是提醒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似乎,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其实,也就可以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原本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解说。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言外之意”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一直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可怜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自己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离骚》教学反思 5

  《离骚》这一课学*起来有三难:难读,难背,难理解。

  一难:难读

  难读的第一个原因是《离骚》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僻字,学生初拿到课文连读都都不下去。难读的第二个原因是句子的停顿不好把握。《离骚》是用楚地的方言写成的,句中多用“兮”。句子意思难以理解。句中停顿难以掌握。

  二难:难背

  《离骚》中很多句子是需要背诵的。学生一听说要背诵,急得头都要大了。迫于压力学生死背硬记。即使当时背会,考试考出来仍然写不出来。有些学生从心底就抗拒背诵。

  三难:难理解

  《离骚》一文中很多字词的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句子理解起来很困难。不参照课文下的注释,根本不知道句子的意思。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无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文中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这篇课文时,我是一字一句讲给学生的。一节课真的很累,感觉大脑缺氧。可学生并不领情,一节课下来,书本比那刚擦过的玻璃还干净。抽查背诵,不会;做练*,不会。当时真的很生气,可生气没用啊,不解决问题。我就思考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我的身上。可当时是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想自己当时做了很多无用功,做了很多“保姆”做的工作,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体验,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度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重视学生的收获……可以说是典型的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实践和思考。再拿到《离骚》这篇文章时,我有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确定课时与学*目标

  备课时,我根据《离骚》的内容和背诵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我把内容分散在三个课时中,并确定了每课时的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听读并朗读课文,简单了解一下屈原的经历,然后就让学生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离骚》这首诗歌虽然难懂,但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是非常详细的。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笔译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学生可以熟悉注释和诗歌的内容,二、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把教师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况,学生状态,学**惯。

  第二课时的学*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一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在授课过程中,我以四个问题贯穿课堂。第一个问题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怀”;第二个问题是“屈原遭受贬黜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概括总结”;第三个问题是“面对贬黜,屈原内心感受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是“面对不公*的待遇,屈原是如何选择的”。

  第三课时的学*目标是把握《离骚》第二段的思想内容,并背诵,简单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二、把自主学*与合作学*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翻译《离骚》,我采用了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效率,不会把课堂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因为时间紧,课堂上学生都很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到了第二课时,问题有些难度,如果还采取自主学*的方法的话,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对抗的心里,所以在本课时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是语言交流,实则是思维的碰撞,用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用一个智慧激发另一个智慧。很快同学们就把问题的答案概括出来了,而且很准确。连我自己也被学生的学*热情感染了,被他们的敏锐的思维吸引了。多么有活力的一群孩子啊,我怎能不爱他们呢!

  三、与学生约定背诵时间

  *几年高考,《离骚》中的诗句时不时的会出现,所以背诵《离骚》也是很必要的。但是《离骚》真的很难背会。虽然我在上课时,尽量吧诗句放在语境中讲,但背诵起来仍是不容易的。我就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确定一个时间背会,否则罚抄十遍。这样做既符合了学生的记忆规律,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放松。到约定时间后,我抽查了几位学生,学生们背诵的还不错。我心里有点小小窃喜。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我们用心,他们还是会顺着我们来的。

  这就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学*《离骚》时的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做法。真诚的希望能得到圈里的各位专家的指导。在这里先谢谢了。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6)

——教学随感_数学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教学随感_数学教学反思 1

  在新课标的形式下,教学大纲更强调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比较深的体会。让学生在学*中,更好的体验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个非常的重要。学数学为了什么?可能很多老师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在*时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解决。就比方说我,总是一味的填鸭式的让学生掌握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同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只是成为记忆的,感性的,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知识。我也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潜意识向学生传达学数学是为了升学,为了以后有好的工作这种思想。这样就违背了数学的生活性,而且学生没有在学*中体会到数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容易让他们丧失学*的兴趣。因而我觉得在教学中,多让我们的学生探讨一些问题会更好。如果我们能多思考我们的教学。()多想一些适合学生探讨的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就会增加。并且,我们还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去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有了这些课堂的点缀,就会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不会那么枯燥了。我们的差生面也不会提高的很快。数学的学*,在某些时候总有一些人会退出学*。而数学教学的现状表明,退出的人就很可能回不来我们的数学学*中。而兴趣的再现让放弃的学生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前进的队伍中来。我们希望走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学生加入我们。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反思, 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随感_数学教学反思 2

  在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海底世界》学*1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数量较小,学生学*得很轻松,不易出错。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在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就有一些同学数错,原因是数的数量增加了,排列次序混乱,学生没有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没有找到数数的正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学生答案不如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数法:

  1、数一个划掉一个,这样数过的数就标上了记号,不会为排列混乱而扰乱视线。

  2、先数出10个数圈起来,再数出剩余的。

  学生在掌握数20以内数的时候,一开始看到这么多的数有数不过来的感觉,后来运用这些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我让学生打开第一个信息窗,数一数有多少只企鹅,学生大声呼叫:“这么多怎么数啊?”我*和地说:“仔细观察,耐心地数下去,你会成功的。”一会儿,学生争相说出答案。又有同学数错了,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11-20以内数的认识,那些方法对于100以内的数来说,不是太灵便,还有什么好方法能尽快的数正确呢?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1、对于一堆一堆的数来说,可以一堆一堆的数,,数完了这一堆,再数下一堆。

  2、有的数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寻,可以把在一条直线上的数划到一边,一条线一条线的把数分割开,一条线一条线的数完后,再回头数一遍,检查一下数得是否正确。如果数对了,两个数相同,就开始做下一题,否则再数一遍,直到正确为止。

  教学随感_数学教学反思 3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持续的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过去的观念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最重要的学*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环境。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随感_数学教学反思 4

  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

  以上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教学随感_数学教学反思 5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 " 乐学之下无负担 " 。下面,我谈谈在教学 5 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教学 5 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五个红豆,然后将红豆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了 5 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不仅掌握了 5 的组成,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的意识。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的启蒙时期,幼儿学*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蛋糕盒,幼儿在分“红豆”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变得轻松而有趣。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民主、愉快的学*氛围,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一边游戏一边学*,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高二数学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新课程数学教学反思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7)

——《节约》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节约》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我努力营建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生活化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

  在“节约用水”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的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本节课设计及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这一内容没有把它简单地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也没有把结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和再创造。例如:利用电视、报刊及网络等资源,收集有关淡水资源的信息,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的呈现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同时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感受到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

  为学生营造一种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把“节约用水”这个理性的认识贯穿于学生的一系列活动中。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淡水资源的资料,观察生活中人们浪费水的现象,动手测量一个滴水龙头1分钟的滴水量,实验探究1滴水的重量。课中,把各人收集的资料、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适时的进行交流,建议学生成立节约用水宣传组,设计节约用水广告。让班级学生发节约用水倡议书,在网络上进行节约用水宣传等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做人,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价值,收获成功。

  3、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是启发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学*的素材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如对家庭用水量及每月所付水费的调查对生活中浪费谁现象的观察,以及“全校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浪费的水费能用来做什么”等等,既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学*的是“有用的数学”“生活的数学”。

  4、在活动中渗透有关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统计调查结果时借用了统计图表,如淡水资源和用水资源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而学生测量水龙头的滴水时间和滴水量的关系,则选用了统计学,学生从图表中发现:时间越长浪费的水越多,渗透了函数思想,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大数学观。

  5、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环境。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有这么缺水的地方,感受水是生命之源。然后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贫乏,许多地方如中国、深圳也同样缺水。从情景中,学生自己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题。

  6、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计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课堂上,无论是本校用水情况,还是家庭用水情况,始终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综合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问题,以此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值得自己今后在教学中关注和改进:

  1、设计的课堂容量大,牵扯的知识点多,因而导致四十分钟的教学有赶的现象。学生回报材料信息涉及面不够广,小组合作计算感受一滴水的作用、完成作业纸上的试题时间吧充足,设计节水广告的时间也太短。

  2、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激励作用。

  3、应更进一步关注小组合作学*的实效性,使学困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中。

  《节约》教学反思 2

  1、这节实践活动,我在课前让学生大量收集、有关节约用水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学生投入的时间少、收集到的信息量不够丰富,也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交流的面还不够广,我计划在课后分小组以小报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学中出现一个问题:究竟用中位数还是用*均数来反映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其中一位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由于数据差别不大,她认为用*均数表示更准确。我稍一楞,应该说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问题出在她不明确怎样的差距算大,怎样的差距算小。联系到后面我们要计算的是30万所学校漏水总量,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建议还是用中位数表示差距要更小些,学生基本同意了我的观点。

  2、为什么要节约用水以及怎样节约用水呢?学生课堂气氛还未高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完全调动起来。像这样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做到充分的全身心的投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我想:在编排上如果更紧凑些,学生交流的信息量更大些,就能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的认识。

  3、在进行有关计算时,我发现由于数据较大,学生计算时花费的时间较多,挤占了交流节约用水金点子和提节约用水倡议的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估算知识来计算,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估算能力。

  反思这节课,我意识到实践活动课要放飞课堂,让课堂活动化,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实际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参与收集多种信息,使知识的呈现具有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收获成功,体会到自己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节约》教学反思 3

  为了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好*惯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xx街道中心幼儿园以“3·22世界水日”为契机,开展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首先,各班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图片、视频及与幼儿谈话的方式向幼儿介绍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小方法,并引导幼儿围绕“在幼儿园、家里是怎样节约用水的?”展开讨论。如在幼儿园,洗手时水流要开的小一点;搓香皂时先把水龙头关掉,用时再开开;集聚起来的水再用来冲厕所、浇花;喝水时喝多少接多少,不剩水。在家里,可以用淘过米、洗过菜的水来浇花,冲马桶。同时,在各班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幼儿通过绘制节水漫画、洗手时水流小一点、洗过手后拧紧开关等实际行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真正涵义。最后,老师们利用放学时间向家长们发放“节约用水倡议书”,向家长宣传节水意识,并倡导家长在家对幼儿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此次活动,使“世界水日”走进了幼儿的生活,在其心中根植下爱护水、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并起到以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幼儿园、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推动作用。从而让每个孩子、每位教师、每个家庭树立了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节约》教学反思 4

  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惯,金荷花幼儿园开展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系列活动。

  幼儿园利用周一**下讲话,号召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节约用水,增强爱水意识,用实际行动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影响家庭,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加入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行列中来,各个班级老师通过开展不同方式的主题活动如:小班的幼儿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说节约用水的儿歌,让孩子们了解每一滴水的重要性;中班老师们通过观看视频和游戏体验,知道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大班的小朋友通过观看视频,游戏体验,最后在教师的倡导下,走进社区将传统美德发扬下去,给社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发起了“节约每一滴水从小做起”的节约用水倡议书。另外,幼儿园还通过专题橱窗、流动字幕、横幅、家校通等营造浓烈的节水宣传氛围。

  通过开展的“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起到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推动作用,让每个孩子、每位教师、每个家庭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为保护大家共有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节约》教学反思 5

  《节约》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主要学*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时用0占位”。这是学生学*除法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得好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时我直接通过谈话引入今天的课题,并出示情境问题。虽然很自然而且也节约了时间,但是在这种前后联系较紧密的新课中可以先复*一下前面已经学*过的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样既复*了前面的知识,也为后面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作比较埋下伏笔。

  2、在整节课中思想开放一些了,不急于传授知识,而让学生多听、多说。例如,在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读题,找信息;在列算式时反问学生为什么用除法;在估计商是几位数时,当学生说到是三位数时,反问学生为什么商是三位数;在后面解决522÷4时,学生不能自己解决时,不是老师告诉答案,而是找其他的学生帮忙等等。

  3、引导学生思维意识的发散增强了。例如,在多种地方都反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而且在学完今天的“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时用0占位”,不忘了和昨天的“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除法竖式做比较,找到不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5、注意鼓励学生,有的地方表扬学生表扬得好,比如,在学生用口算计算612÷3时表扬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你真棒!”;但是有的地方表扬不好。比如在学生读完题后,可以鼓励学生“今天读得声音响亮,流利!”,还有在彭飞提出问题后,没有肯定彭飞的问题。

  6、在一些细节的地方还要加强,比如在板书节约的课题时要及时,不能因为嫌浪费时间而后来才补上;在比较前后的不同时,要学生先找找相同的再找不同的;学生的纠错语言意识不强,当学生的语言不够规范时,要及时给予纠正补充;在学生用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计算后,要反问学生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7、整节课中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但是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度上不够,在挑战上要找优生,巡视时要看差生,练*要请中等生。

  纵观整节课,优点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发扬,不足的地方要积极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


《成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8)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1

  本文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选自茨威格的《三作家》,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为奥地利作家写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读起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还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此课为公开课,听课老师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好的方面有:

  (1)教态大方,自然

  (2)普通话好

  (3)字音、字形纠正方面做的较好

  (4)课件优美,吸引人

  当然还有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如:

  (1)将作者和托尔斯泰介绍的太详细,占用时间太长

  (2)出现哄堂现象,课堂秩序有点混乱

  (3)本节课没有学生读课文环节

  (4)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

  (5)关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有点死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了解

  (6)拓展延伸方面做的不够好,要建议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相关作品

  (7)时间上安排不太合理,下课了有的内容还讲到一半,可以说算不上一节完整的课

  (8)在学*的过程中可以与写作结合起来,多给同学们创造写作锻炼的机会

  (9)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惯等等,还有很多。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很多地方存在问题,不过,在得到这么多老师的评点帮助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完善我的课堂,上好每节语文课。公开课带给我很多收获,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2

  开学已经两周了,但是学生的学*状态还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还没调整过来,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开课,定目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一课要学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经历、成就、写作手法、结构、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长相、精神、事迹、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结构,开始有点信口胡诌的味道。然后我一问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目标的,引导学生得出: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课前提示、文章内容、课后练*、旧知。二补充一个:夸张修辞及作用。三确定本堂课目标。一班选的是外貌和夸张。二班开始选的是长相和精神。”

  第二步: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学*之前问:“要完成这两个学*目标,你们知道要怎么做吗?”让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写的外貌部件,圈划关键词;划记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交流两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明确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3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4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的目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5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