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7》教学反思 1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我利用小火车游戏进行6和7的分合的练*。安排这样的复*,是想让旧知识成为了新内容学*的扎实基础。

  例题以学生的植树劳动为题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自己提出问题,并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训练,这里学生说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问应该怎样提,我想这也是与我问题的设计有关,在今后的'学*中还需要加强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等练*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

  《7》教学反思 2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7》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能让学生从演唱拍手歌的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猜谜语、图片展示、动作演示、编儿歌等。激发学生兴趣。

  这篇课文(拍手歌)有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感强,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节奏感。教学时,我先讲解押韵的特点,强调尾音的重读。但是学生练读时依然不整齐,我反思应该先指导孩子们根据动物的特点学学动作、练*拍手,拍打的时候节奏要均匀,然后再单独带动作练*读课文,把课文读熟,最后把读课文和拍手结合起来,这样随着手的节奏练朗读应该会更整齐。

  在识字教学时,我力求做到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想结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情景中学*。甲骨文的出示让孩子对中国文字更感兴趣,也了解了字理,是我生字教学尝试的第一步。但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好,结尾有点仓促。

  我将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力求做到朴实、真实、扎实。

  《7》教学反思 3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老师要有一条河流,学生才会有一桶水。优美的散文诗需要优美的语言去讲述。我今后,要加强自我语言的修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堂调控的问题。这篇文章还要在阅读上多占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

  《7》教学反思 4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体现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探索,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能力,在多元评价**同提高。

  一、 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从生活情景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存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这里让学生融入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如:本课中教师综观全课都创设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课始的植树情景,根据植树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试一试中的妈妈买菜椒的情景来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2道算式。通过学生自己来摆圆片来算一算说一说;帮助小青蛙跳水的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巩固新知;小动物说一说对一对的趣味游戏,熟练了一得数对2道算式。给勤劳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戏,让学生能有序地说出了得数是6、7的所有算式。

  二、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方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

  如:通过学生自己来摆圆片来算一算、说一说,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每组算式的得数相同吗?拿出6个圆片,你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说说。给勤劳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戏,让学生自己探索怎样才能把6、7只蜜蜂有趣的分成两份,并写出相应的算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脑过百变,不如手做一边。让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计算,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对好动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喜爱的方式。学生通过操作对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有序地整理,培养了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

  三、变接受知识为解决疑问

  给老师解疑这一形式能够激起了学生学*的兴趣,正好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强的特点。

  如:在“探索1+5和5+1”时老师问:“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两个不同的算式为什么得数一样呢?老师有点不明白了,你能解释解释吗?小组讨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一疑问上来了,这样既学会了两道得数等于6的加法,又体会到了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环节中,有师生的互动,也有全班学生的集体交流互动。这样,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学*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学生仔细听讲、正确表达的、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7》教学反思 5

  最*学*了十几减8、7的减法,因为有了十几减9的基础,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方法,虽然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还不那么理想,但学生的思维表达却有了大大的提升。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收获和启思。

  一、注重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

  通过之前“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学*,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两种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在这节课上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且还要让他们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基础好的学生多喜欢“做减想加”的方法;对于占大部分的中等学生来说,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还不能熟能生巧,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自然慢正确率也不会很高,我就重点指导了“破十法”;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分步减”的方法去计算;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是允许他们用“数的方法”去减,但是还是努力让他们试着接受其它的方法。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我们要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全面出击”与“重点指导”相辅相成

  新课改计算很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数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与“不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主观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就过分强调或限制。“想加算减”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数的方法”很“笨拙”,但对于没辙的孩子管用;“破十法”易于理解,知识点相对独立;“分步减”有的孩子喜欢。教学时,我们在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的同时还是要注重计算方法的优化,只不过不能要求他们每一种方法都掌握,方法太多也会让他们陷入“无所适从”的脑空白状态。

  三、多种形式,趣味练*

  方法再多,还需要到实践中去应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是相对枯燥的内容,退位减又是计算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学*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子过桥”,走一步,算一道题,要是哪个学生算错了,小猴子就会掉进河里,学生对于这样的练*就会兴致很高……

  俗话说:熟能生巧。相信多多练*,学生一定能在实践中学会优化方法,口算速度也会逐步提高。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1)

——《8、7加几》教学反思范本10份

  《8、7加几》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但计算起来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学*过类似的计算方法。所以在方法上学出现了点数的算法,和接着数麻烦的方法,还有直接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设计以中山体育馆开展体育活动为主线,熟悉的情节,唤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学*动机,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再进行反馈评价。如果本节课单一是为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的.基础练*,会很枯燥,因而设计趣味练*,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找汽车和打气球,几乎全班参与了活动,同学们都很积极。

  根据学生的学*特点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由于这节课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由于学生普遍处于接受新知识是属于慢热型,所以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完全按照课本的设计上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和课本所设计的学*过程一致。但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在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非常好,学生主体性比较强。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适时充当老师的角色,让学生讲解,质疑比较吸引其他学生的学*。且在反馈时,我发现所有的学生用的都是凑十法,多数的学生是拆5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有的知识顺利的进行知识的迁移。

  本节课课堂气氛没有*时常态课堂那么活跃。存在的原因:老师没有常态课时放得开。在提问和评价反馈学生过于死板,处理学生的回答和教学环节不够灵活。学生第一次拍录像课也有点紧张,课堂常规要求没有到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富有个性色彩。我因课堂中害怕学生没跟着教学设计走或者害怕“收”不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拘束。

  《8、7加几》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伊始,我采用活泼多样的复*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所复*的内容是本节课知识的停靠点,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探索学*8、7、6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索出8+5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凑十法”的简便性。然后鼓励学生摆脱学具,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8加几的其他式题和7、6加几的一些式题。在巩固练*阶段,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凑十”,再教他们唱“凑十歌”。“凑十歌”的教唱,不仅把课堂活动气氛再次推向高潮,而且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唱中掌握了“凑十法”的关键。

  本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首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中初步感知凑十法。然后借助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并通过交流,把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从而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最后是脱离实物,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分层地逐步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是如何“凑十”。如果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优生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低差生就不一定清楚要如何把一部分小棒凑成十。于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十格图”。学生可以在“十格图”上操作,从而非常直观地看出凑十的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3、注重学生初步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关键处、在学生有话想说的地方,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根据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后,让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在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计算8+5后,又让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通过相互交流,学生不仅能相互启发,体验算法多样化,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与倾听能力。让同桌互相交流,这是学生合作学*的起始环节,学生在相互交流将逐渐形成合作意识。

  《8、7加几》教学反思 3

  本节课在前面学*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8、7加几》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9加几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之前学*的9加几,已经初步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并且通过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用“凑十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8、7加几。

  由于对于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学生是已经初步掌握了的,因此在教学8、7加几时,我直接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根据图说说图意:其中一个盒子里装了8把小号,另一个盒子里装了7把小号,要求两个盒子里一共装了几把?学生直接列出算式:8+7。在计算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计算8+7。有的学生是通过摆小棒,先摆8根小棒,再摆7根小棒,然后挪一挪,把7根小棒其中的2根给8根中的,就变成10根了,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15根。根据这种摆法,我试着让学生用我们上节课学*过得凑十法表示出思考的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表示的出来,因此我再适时介绍一下,8+7用“凑十法”计算是,可以把7分成2和5,8加上2变成10,10再加上5变成15,为什么是分成2和5而不是其他呢,因为8和2可以凑成十。最后,我试着让学生想一想,8+7还可以怎样计算呢?再得出8+7还可以吧8分成5和3,其中的3和7合成10,10再加上5等于15。

  本节课不足:本节课着重是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8、7加几的得数,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在凑成十的环节中讲的还不够到位,以至于班级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不知道要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几和几来计算,他们在计算的时候还是通过掰手指来计算的,我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8、7加几》教学反思 5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做起。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在学*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而“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

  并且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正确和迅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对“凑十法”已有一定基础上来学*8加几,7加几及6加几。在设计本课时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的过程来设计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在学*8加几时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去凑十,这样在学*7、6加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性。

  《8、7加几》教学反思 6

  《8、7加几》一课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2-93页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8、7加几”的凑十方法,同时在比较中优化计算方法,以便能准确熟练的口算8、7加几。

  本节课的内容与苏教版旧教材相比已有所改动,旧教材在“9加几”之后,单独学*了“8加几”;而新教材却将8、7加几融为一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为了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

  首先,出示例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左边的盒子里有8把小喇叭,右边的盒子里有7把小喇叭,一共有多少把?并列出算式8+7=?

  利用学生学*9加几的基础,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8和7两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能一眼看出多少根小棒呢?学生很自然说出把8凑成10,或者把7凑成10,这时候再让学生思考验证:是不是两种方法都可以呢?动手移一移,以加深对“凑十法”的感性认识。

  在此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用“凑十法”计算8+7的口算过程,知道:“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理解这一题“可以把8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也可以把7凑成10,就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为学生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打好直观的感性基础。

  “试一试”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7+9。完成计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把7凑成十,也可以把9凑成十,或是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去想。此时要启发学生比较:“怎样能很快想出得数?”“怎样算简便?”“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哪道加法题的得数相同?”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9+7=16,算出7+9=16。

  在综合练*时,除了巩固8、7加几的凑十方法,我还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层次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即可。

  但我也适时结合儿歌,举例优化算法:看大数,分小数,凑十数,加零数。也可以运用交换加数,得数一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初步应用简单的推理和知识的迁移。

  《8、7加几》教学反思 7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重点是能正确计算8、7加几,难点能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计算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的基础上同时教学8、7加几,由于计算时的思考方法是相似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上节课要稍多一点。例题呈现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小号,每个盒子都有10个空格,其中一个盒子装了8把,另一个盒子装了7把,要求计算出一共有多少把小号。这个地方我要求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过程。教材上呈现了这样一句话:“先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直接对学生这样说,必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怎么去操作的。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接收胡老师建议,在让学生摆小棒的时候将要求改动了一下:“用小棒先摆7根,再摆8根,然后挪一挪,算出结果。”这样就降低难度,在课堂上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摆出课本上的第一种摆法,对于第二种摆法也有不少的孩子能够摆出来。接着我让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摆一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板书8加7的思考过程,最后我指名几个学生看着算式说一说8加7的思考过程。

  “试一试”让学生尝试计算7+9,学生除了可以用把7凑成10或者把9凑成10的计算方法外,还可以由前面学过的9+7=16,想到7+9=16。

  “想想做做”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练*从具体到抽象巩固和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思考方法,第4题通过同一组题的比较,让学生掌握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利用已学过的计算进行新的计算。第3和第5两题采用不同形式的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算技能。

  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取了听课老师的意见,自己也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这节课最大的问题还是我自己说得太多,学生课上讲得太少了。其实这个问题我的指导老师一直都跟我讲,我自己也很清楚,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忘记。在以后的教学我要把这一点当作一个任务,每一次备课每一次上课都提醒自己。

  《8、7加几》教学反思 8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做起。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基本功之一。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止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如:“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在学*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而“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学*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正确和迅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的,对各种算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都已经有了比较,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对“凑十法”已有一定基础上来学*8加几,7加几及6加几。在设计本课时教学过程时,我是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8加几的计算方法——探索7、6加几的计算方法——巩固7、6加几的计算方法——综合练*”的过程来设计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9加几的铺垫,学生在学*8加几时已经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学具进行凑十的`计算,掌握了“凑十法”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凑十,怎样去凑十,这样在学*7、6加几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整个学*的过程,体会到如何去学*,很好地进行了数学思想的启发,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出计算的方法,无论是算法还是算理都比较清楚明了,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性。

  《8、7加几》教学反思 9

  12月7日,我参加了xx小学举办的大讲堂活动,我这节课讲的是《8、7加几》,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8、7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引导学*,以及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凑十”数学思想,并能进一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动手实践等过程,学*8加几,7加几和6加几。在观察及操作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维。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一年级孩子天真活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创设了猪猪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学生们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复*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则是复*9加几继而复*了凑十法。通过温*旧知,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学*情境中去,为学*新知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给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8+5=13,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题多种解法。学生提出了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等,再在此处提出主要的数学思想,即“凑十”,再让学生用解决8+5的方法,自己解决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还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三动结合,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爱动手的特点。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练*部分分别是基础练*,变式练*,拓展练*,分层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之前多次去xx小学听其他老师讲课,当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课的时候,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受。首先,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借班上课还是出课,只要准备充分,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其实,不论在哪里讲课,放松心情积极面对才是良好的状态。其次,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在课前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也踊跃的介绍了自己,我询问他们的名字和年龄,并表扬他们“真勇敢”,“你说话声音真洪亮”等等,在无形中就拉*了我们的距离。在我离开之前,孩子们还主动和我道别,让我觉得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最后,对于这次讲课,xx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课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之,通过大讲堂活动,在备课、讲课以及老师们的评课中,我都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我会虚心向老师们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创造高效课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8、7加几》教学反思 10

  12月7日,我参加了xx小学举办的大讲堂活动,我这节课讲的是《8、7、6加几》,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8、7、6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引导学*,以及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凑十”数学思想,并能进一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动手实践等过程,学*8加几,7加几和6加几。在观察及操作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维。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一年级孩子天真活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创设了猪猪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学生们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复*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则是复*9加几继而复*了凑十法。通过温*旧知,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学*情境中去,为学*新知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给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8+5=13,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题多种解法。学生提出了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等,再在此处提出主要的数学思想,即“凑十”,再让学生用解决8+5的方法,自己解决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还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三动结合,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爱动手的特点。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练*部分分别是基础练*,变式练*,拓展练*,分层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之前多次去xx小学听其他老师讲课,当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课的时候,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受。首先,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借班上课还是出课,只要准备充分,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其实,不论在哪里讲课,放松心情积极面对才是良好的状态。其次,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在课前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也踊跃的介绍了自己,我询问他们的名字和年龄,并表扬他们“真勇敢”,“你说话声音真洪亮”等等,在无形中就拉*了我们的距离。在我离开之前,孩子们还主动和我道别,让我觉得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最后,对于这次讲课,xx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课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之,通过大讲堂活动,在备课、讲课以及老师们的评课中,我都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我会虚心向老师们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创造高效课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2)

——《6、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6、7》教学反思 1

  这节课是在上完十几减9的这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1、我先复*十几减9的算法、分组讨论算法、示范算法、总结

  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上这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同桌说一说自己选择算法,然后反馈交流,再来计算的。这样的结果是出现了,多种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多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6、7》教学反思 2

  《6和7的认识》这堂课,从08年第一次试教、第二次试教、最后的教研课到现在的第一次试教和教研课。前前后后我已上了5次,每次课都有不同的收获。

  这一次欣然接受安排上课,想着可以用到以前的教案。当看到教案时却发现以前的许多环节在现在都不是很实用,经过几次修改,几次请教,一次试教,使我的教案初步模型。

  1、在教学中,我用看——找——画——说来认识6和7,数字从抽象到实际,这能更好的`让学生认识6和7这两个数字。在这四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动手操作等能力得到了提升。

  2、在教学中不断插入童话,使学生学得有趣。在一开始,我就说:“数字王国里住着数字国王、数字宝宝来看小朋友了,如果小朋友表现最棒,那数字国王就会送小朋友很多礼物”。这样就使小学生充满兴趣继续学下去。

  3、在教学中插入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课堂中,我运用了手势、数数游戏等。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

  4、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不仅有基本练*题,还设计了富有思考性、发散性思维的*题,题量适中。比如在进行6和7比大小时,我就出示这一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等策略。本节课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区别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讲解不够详细,显得过于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努力学*,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7》教学反思 3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难点是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教者仍能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初步理解图意,通过复*旧知引出新课,学生不会感到突然。在原有主题图上稍做改变,出示括线和问号,也就是这节课学生要重点学*,而且难于理解的知识。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不同,主动思考括线和问号的作用。在理解括线的含义时,教者不仅要求学生记住括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还引导学生看图具体说出括线表示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就说明学生真的理解了括线的含义。问号的出现是蹦蹦跳跳的,就是要吸引学生注意问号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号为什么要在括线的下面,问号在括线的下面表示什么。在学*新知这个环节,教者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学生理解了括线和问号的含义之后,编题列式计算也就解决了。在学生列式后,我又追问学生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检验加深学生对算式,对图意的理解。在新授环节的最后,又让学生思考主题图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检验学生对括线和问号的理解情况。整个新授过程设计比较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学生理解比较清楚。

  本节课教者能够抓住重难点进行教学,语言表较简练。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位,总感觉把握不好“火候”。学生说得不好,说得不准要及时给以指导、纠正,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要舍得时间,对于学困生不仅要指导,还要盯住他掌握知识,指导后要让他重复正确的。今后在备课时应注意多考虑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预想多种可能,做足准备工作。当然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6、7》教学反思 4

  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格式与计算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条件,再以认识新朋友的形式出示大括号,接着在大括号的下面写上?只,让学生议论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及“只”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结的时候我边讲解边用类似于大括号的手势把两边的人物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明确大括号就是表示把两边的物体数量合起来,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及几只就是问“合起来有多少只?”。问题“不知道两边一共有多少只?”就要把两边的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接着,教学减法计算。出示青蛙跳水图:在前面教学解决加法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理解了大括号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放在认识大括号下面的数量及部分数位置的'问号上。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大括号,说一说大括号表示什么,让学生明确大括号一样是表示两边物体的数量,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表示已经知道总的有多少个,再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和上一题加法不同的地方,知道加法中原来两边都已经知道数量是多少,现在其中的一部分有问号,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物体不知道数量是多少,让学生讨论明确已经知道总数及其中的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要用总数扣掉已经知道的那一部分数,所以用减法计算。

  最后,在练*的时候,我出示企鹅图: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观察比较两幅画面,找到大括号和问号,想一想它们分别和哪一道题的形式一样,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里,要问的问题又是什么,应该怎么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练*,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格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7》教学反思 5

  12月7日,我参加了xx小学举办的大讲堂活动,我这节课讲的是《8、7、6加几》,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8、7、6加几》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引导学*,以及动手操作,鼓励学生应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凑十”数学思想,并能进一步运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动手实践等过程,学*8加几,7加几和6加几。在观察及操作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维。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一年级孩子天真活泼,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特意创设了猪猪侠以及卡通世界的情景,学生们很快就被卡通人物所吸引。这里主要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复*5、6、7的分解以及10的分解,第二部分则是复*9加几继而复*了凑十法。通过温*旧知,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学*情境中去,为学*新知做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新知部分,先给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8+5=13,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答,主要突出的是一题多种解法。学生提出了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等,再在此处提出主要的数学思想,即“凑十”,再让学生用解决8+5的方法,自己解决7+5和6+5。

  在新授部分,主要还是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三动结合,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爱动手的特点。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练*部分分别是基础练*,变式练*,拓展练*,分层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之前多次去xx小学听其他老师讲课,当自己真正去借班上课的时候,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受。首先,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不论是借班上课还是出课,只要准备充分,调整好心态正确面对,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其实,不论在哪里讲课,放松心情积极面对才是良好的状态。其次,在借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在课前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也踊跃的介绍了自己,我询问他们的名字和年龄,并表扬他们“真勇敢”,“你说话声音真洪亮”等等,在无形中就拉*了我们的距离。在我离开之前,孩子们还主动和我道别,让我觉得这一节课我收获了孩子们对我的.喜爱。最后,对于这次讲课,xx的各位老师对我的课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之,通过大讲堂活动,在备课、讲课以及老师们的评课中,我都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我会虚心向老师们学*,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创造高效课堂,是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3)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_数学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_数学教学反思 1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生活实际的、有学*价值的材料作为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_数学教学反思 2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_数学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非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我也试着利用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时我采用层层类推和深入方法。

  求*似数是大数认识里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告诉同学们,非整万的数来求*似数,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就看省略后的最高位上的数字,用四舍还是五入,取决于数字的范围。“入的”要向前一位进1,“舍的”要保留省略数位前的数不变,要多练*,不要讲的太复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一堂课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过程中去。

  (2)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状态了。

   但是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情况,什么错误都有。总结一下有两个,一是对四舍五入的方法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像209546的四舍五入到万位,学生搞不清楚了。

  因此,在下一节数学课中,我没有上新课,做了一节有关大数的改写的练*课,从课堂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在这一节课里,我先课学生做了讲解,尤其是四舍五入法求*似数,首先找到万位上的数,用重点符号标出来,再看玩后面的数字,是比五大还是比五下,或是等于五。再进行四舍五入来完成。学生先看老师的示范在来完成练*。

  通过练*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应,作业效果比较好,看来我们对于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验,对于数学来说要简单方便,学生易懂是我们的宗旨。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学*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的主人。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情趣高,学*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学生能够明白就是好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_数学教学反思 4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学*数学,能较好地锻炼观察能力。

  2.本案例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教学中,先对容量的概念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哪个杯子装水多,哪个杯子的容量就大”。然后再学*升与毫升的概念,通过比较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升、毫升等容量单位。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建立概念服务的。

  升和毫升的进率

  本节课的知识点是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并能正确进行换算。本节课的知识点不多,但升与毫升的进率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比较贫乏,因此,本案例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讨等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具体感知的场景。新课让学生用一个100毫升的量筒装100毫升的水,然后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中,看几次能倒满。学生实验的过程也是对升与毫升的关系建立联系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新知的建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单一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学生对升与毫升有了生动的感

  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在学*过程中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单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

  反思本案例我认为有以下两点成功之处:

  1.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解决250÷5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想法,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就是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最简便?老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做出抉择,正所谓“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课堂中师生*等对话,老师对学生富有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处积极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学*贵在思考,教学贵在反思,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有不断进步和提高。针对本案例我认为主要在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比如本节课就创设了红星小学师生到航天博物馆去参观这一学生乐见的场景,引领学生去学*和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很好。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法,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此外通过计算对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其估算能力。

  除以两位数(一)

  把课堂学*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做适当引导。数学学*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推断的独立思考中。本节课从内容的提出、试商的过程、计算方法的探索等一些环节,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交流,去展示,去质疑,最终达成共识,总结出计算方法。教师在这些环节中讲的很少,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

  除以两位数(二)

  教学民主是本课一个亮点。这不但体现在教者和蔼可亲的教态上,更体现在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上:如在课堂开始,就通过“轻松闯关”活动,让学生在愉悦而充满激情的竞争氛围中复*所学知识,激起原有知识经验,为学生在课堂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好准备,避免了以往枯燥乏味的练*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融洽和谐的探究氛围。在学*新知这一环节,通过三个讨论方案,让学持探讨解决包书问题,在这三个过程的探讨中,学生经历了新知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做数学”这一理念,而不是被动地学数学,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整节课中,都处于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

  除以两位数(四)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所以我们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记得牢,形成技能也比较快,运用起来更自如。在探究736÷32的第一次商写在哪个数位上时,学生大都知道应该写在十位上,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学生则认识很模糊,不能真正理解其道理。为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充分探讨,在反复质疑、讨论及教师适时引导基础上使学生明白了产

  在十位上的道理。

  除以两位数(五)

  本节内容是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反思本节课,感觉整节课收放自如,学生和谐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本节知识的最大难点在于商末尾的“0”学生总是忘写,为什么忘记呢?主要是不理解,学*时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一知识。本案例的教学跳出了这一圈子,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去验证,去发现,自己去经历探求新知的历程,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运用也更自如。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_数学教学反思 5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4)

——《识字7》教学反思菁选

《识字7》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识字7》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识字7》教学反思1

  《识字7》是看图识字,通过形象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字义,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亭”、“鸟”是象形字, “停”、 “闻”、“鸣”是会意字。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接触过象形字和会意字,也积累了一定的象形字和会意字了,因此,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造字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是很有意思的,让学生爱上学*,爱上生字,是我这节课要做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亭子与“亭”字有什么相同之处?于是,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亭”字的点横就像小亭子的尖顶,中间的的口字像亭子顶下的两根柱子,它的秃宝盖像亭子的屋檐,下面的丁字就像亭子下的几根柱子。同学们观察得多仔细啊!一个“亭”字就这样被牢牢地记在脑海中了。

  接着,我由扶到放,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一下其它四个字——图文对照,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最后通过小组上台汇报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的`学*所得。

  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自己寻找图画与汉字之间的联系,在图与字的对照学*体验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本干巴巴的汉字中隐藏着的趣味,他们爱上了学*,爱上了生字。

《识字7》教学反思2

  《识字7》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学生通过“对子歌”的学*,不仅完成识字的任务,还要初步领悟“骄傲”、“虚心”、“热情”、“诚实”等词语的含义,从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领悟起来有一些困难,只凭教师的说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图片把学*语言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生字、学语文。但这一点也需要自我反思,如果能"以读代讲",可能比只看画面效果好些。

  课中巩固生字的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每个图片后面都有生字),让孩子们争卡片读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认为我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太准确,学生对“骄傲”、“虚心”、“热情”、“诚实”等词语的含义还没能做到加深理解,在加深学生理解词语方面还需要加强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识字7》教学反思3

  《识字7》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学生通过“对子歌”的学*,不仅完成识字的任务,还要初步领悟“骄傲”、“虚心”、“热情”、“诚实”等词语的含义,从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领悟起来有一些困难,只凭教师的说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图片把学*语言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生字、学语文。但这一点也需要自我反思,如果能"以读代讲",可能比只看画面效果好些。

  课中巩固生字的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每个图片后面都有生字),让孩子们争卡片读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认为我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太准确,学生对“骄傲”、“虚心”、“热情”、“诚实”等词语的含义还没能做到加深理解,在加深学生理解词语方面还需要加强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识字7》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没有利用班班通给学生讲课。但我还是按照识字教学的四大环节的(第一课时)即: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字、生字回文,指导写字。为了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很快地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识字方法,我注重反思自己的不足。

  在进行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没有把提出的`要求事先写在黑板上,结果我刚说完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就哇哇地读了起来,我就赶紧让学生停下来,结果个别学生仍然在读,课堂有点儿时空。其次是:让学生自读两遍后,为了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应该指名学生再读,并及时进行评价,订正。但在教学时,我却忽略了这一点儿,在进行第二个环节:学*生字,让学生给生字找朋友(组词),假如再让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如:爱护、保护,这样不仅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这个字的意思,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今后,我一定会逐步地渗透到我的教学中去。

  其次是“生字回文”这个环节,课前在准本时,我担心让学生拍手,课堂会失控,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当我和一名学生示范拍,接着又让两名学生交叉拍,然后让全班同学同桌互拍,结果是学生兴趣盎然。但在指导学生写字时,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备课不扎实,结果出了差错,不了了之。例如:再讲“物”字的“牛”字旁时,“牛”的第三笔不是竖钩,当“牛”变成“牛”字旁时,不光笔画发生了变化,“横”变成了“提”,并且笔顺也发生了变化。“牛”的最后一笔是“竖”,“牛”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再就是反犬旁和提手旁的区别,我本想强调反犬旁的最后一笔是“撇”,结果我一紧张,又写成了“提”,倒是让学生帮助我纠正了过来。

《识字7》教学反思5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表意义文字。本课侧重于形*偏旁比较识字,比较“示字旁”、“衣字旁”和“宝盖头”、“穴宝盖”两组易于混淆的偏旁。在教学中我特别把握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这一古老文字的热爱之情。

  第一步:温*旧知,激趣识字。

  用文字游戏让学生重新回顾识字3,4里文字的演变知识。既揭示本节课学*内容,又启发了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识字的方向。了解这个偏旁的演变过程,观察图与古文字之间的联系:图示——古文字——今文字(偏旁),再来理解词语。

  第二步:采取多种形式识字,强化对形*偏旁构成的生字的比较记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识字。开课就先用一个大红年画把学生带入鲜明的语境当中学*生字“福”,学生驾轻就熟。再引出“祝福”一词为后面理解较抽象的“示字旁”的本意做个铺垫。

  象形字识字。我先让学生理解了“祝福”,“神话”,“祖先”的意思,再建立起偏旁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由丰满的图形→简洁的象形文字→端正的正楷字。理解象形文字的'字理、偏旁的由来。也从中认识世界、感悟文化、丰富情感,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储备了势能。

  比较识字。由于是形*偏旁的教学,那么在课中就要引导学生做全面地比较。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字理比较“示字旁”和“衣字旁”不同的本意,进而能准确地辨别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此外字形上的“一点之别”虽然是细节却不容忽视。而本课生字“裙,裤,衬”虽然字形复杂,却是有章可循。利用学生已有形声字的概念,我让学生比较异中同,同中异,就不必在进行烦琐的字形分析了,还可以让学生得到自主识字的实践。

  第三步:教学有主次,训练有层次。

  本课编排的这两个偏旁,“示字旁”字由于古今意的差别较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因此从本班学情出发,我把它定为教学的重难点。而“衣字旁”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有接触,且意思明朗,因此我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学。

《识字7》教学反思6

  《识字7》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材。“是对非,长对短……”这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识字7的内容,短短六行话,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语境,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

  这篇识字课的形式是对对子,对对子能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本单元也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的,而在这篇课文中就选入了与品质有关的对子。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先采用对对子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理解什么是对对子,为学*本课内容打好铺垫。在初读课文,学*生字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分句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等,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划出要认的字,我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认识生字。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自己做的课件让学生看,每出现一个词语或句子就让学生读一读,这样用多次呈现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汉字,帮助学生记忆,这一设计是识字与口语表达的一次有机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这篇课文中的词语特别抽象,不容易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举例说明的办法帮助学生来理解。如在学*“骄傲”和“虚心”,我用学生在校学*方面的实际两个例子让学生来体会怎么做是“骄傲”怎么做是“虚心”,效果很好。在理解“冷淡”和“热情”这一组时,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冷淡”这个词语的意思确实是不好理解。我就只好化难为易,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演一演,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明白什么样的表现是“冷淡”,什么样的表现是“热情”,学生也有兴趣,教学效果很好。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外对,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理解“是”和“非”时让学生知道好的'品质有“虚心”“热情”“诚实”“认真”要发扬,要学*。“骄傲”“冷淡”“虚伪”“马虎”是不好的要克服,要改正,初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语言的学*中获得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在教学中生怕时间不够用,只重视了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忽略了细节的教学,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虚伪”时,讲得不够透彻,所用的手段还不够先进,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识字7》教学反思7

  我承担的精品课任务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一次承担打磨精品课的任务,心还是戚戚焉,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此次精品课的打磨呢?我想做出不同的尝试。一节精品课的产生很多时候是一个科组或者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执教老师不断地去试教,听课老师不断评课,执教老师的不断修改教案等等。因为我校承担精品课的任务较重,如果,按照惯例不断地试教,不断地磨课,这会影响到科组其他老师的教学,所以,我想走一次完全属于自己的磨课之旅,与我一起磨课的老师就是在网络中上过这一节课的素未谋面的老师们。

  第一次试教。

  为准备第一次试教,我在网上搜了许多的关于《识字7》的课件和教案。我发现能搜到的教案及课件都有互相借鉴的痕迹。于是,我根据众多的教案,设计出了《识字7》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出示《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中的图片,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2、识字环节,我采用了多种手法去促使学生牢记生字。有,找出形声字;找出几个字中的相同部件,认识偏旁“隹”;猜字谜、摘苹果、猴子过河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乐于识字。

  3、出示课文中涉及的动物图片,让学生看图读动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识字。

  4、学*课文,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伙伴”、“翱翔”、“丛林”“嬉戏”等词语的意思。

  5、通过观看一组野生动物的可爱图片,初步引导学生理解“保护动物大事”。

  6、指导书写“丛、拍、牢、护”四个字。

  第一次试教完。整个教学流程显得很家常,过程显得不精细,教师用语显得单调随意、教学过渡语生硬。导入部分用《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的图片,固然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有一部分孩子会沉浸于那些图片的新奇,不能完全投入到学*当中。本课的形声字不多,让学生找形声字会有点流于形式。在游戏当中识字,游戏过多,识字环节显得拖沓。利用动物图片巩固生字,形式单调,学生兴趣不浓。拍手游戏学生玩得不起劲,老师指导不够到位。指导书写的字不够代表性。以上是我试教完后,给自己揪出来的不足之处。

  1 第二次试教。

  试教前的磨课。针对不足,我不断地去参考从网上搜到的资料,对所存在的问题实行逐个击破。就导入,网上就有猜动物谜语激趣导入、出示动物图片导入等,最后,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猜字谜、看图片等环节,所以,我决定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课题,直接点题,让学生一上课就走进课文。在第一次试教后,发现识字教学环节显得拖沓,所以,果断地把找形声字的环节删掉,也把摘苹果的游戏删掉,因为这一环节与猴子过河的游戏的效果重复。利用动物图片巩固生字是很有必要的,就是形式不够吸引。在这个环节,我参考了网上的教学用语和自己的加工创造,把这一环节变成了一起去欣赏动物们送来的礼物——动物们最美的一张照片,并逐一和它们打招呼——孔雀,孔雀,你好!从而实现识字巩固的全面参与和趣味性。就学生拍手游戏玩得不起劲的情况,我觉得问题在于教师的语言没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所以修改了这一环节的教学用语。为了使拍手的形式更多样,我创新式地想到了,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读儿歌。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和学生拍手读儿歌。相信这样能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书写的字不够代表性的问题,我反复地观察了本课要求会写的八个字:丛、牢、拍、护、保、物、鸡、猫。最后,觉得牢、物、鸡、猫这四个字在精品课中指导书写,会比较能体现出磨课的精神。牢、物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牛”字,但写法不一样。鸡、猫两字在本课中属于笔画较多、较难写好且是左右结构的两个字,需要给学生一个书写的归类指导。对于教学过程显得不精细,教师用语显得单调随意、教学过渡语生硬的问题,我采用了把自己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精心修改,努力向语言活泼、有吸引力、鼓动性等方向修改。经过不断地参考与修改及创新,我觉得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流程是符合执教班级的学情并符合教学规律的。第二次的试教,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博采众长,实现自我成长。

  不敢说本次精品课的教学设计完全是原创的,其中很多的设计都是参考了网上的,但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众多教学设计中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为了设计出符合本班学情的教案,我参考了十几篇网络上的教案。每看一篇教案,我觉得自己在与教案的设计者对话;同时还是一个评课的老师,在评判着教案的优劣;还是一个“采蜜者”在吸取教案中的精华,把适合本班学情的教 2 学环节或思想挑出来,为我所用。每看一篇教案就是一次磨课。最后得出的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设计与动物们打招呼的环节,这一环节很有趣地实现了巩固识字的全员参与性;二是教师和学生合作拍手读儿歌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和学生拍手读儿歌,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很高。在这个取舍与创新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适合才是最好的。很多教案都有一些出色的环节,看得人怦然心动,但是,如果不适合本班学情的,再棒的环节也不出彩,要懂得舍弃。在识字教学中要顾及全员参与性。识字教学一般会用到游戏教学法,很多时候,识字游戏都只能由一部分学生参加,兴趣昂然的也就只是一部分学生,这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不公*的。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尽量设计一些能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比如本设计中的与动物们最美丽的照片打招呼的环节。要“精”就得磨。此次磨课,我把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并且反复修改,尽量改得引人入胜。之前,一直不屑如此做法,觉得太造作了。但是,如此做下来的效果是,发现自己把教材吃得更透,在家常课中的教学用语也更丰富,在备课时更加自觉地去考虑学情,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多起来,教学思路更开阔。我想,这就是自我的成长了!

《识字7》教学反思8

  《识字7》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课文内容生动、活泼,富于情趣,节奏感强,适于朗读。“拍手歌”的形式也为课堂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我觉得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呈现给学生许多动物的美丽画面,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兴趣,有了认识动物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喊喊动物朋友的名字并跟他们打招呼;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动物朋友要把生字朋友带回课文了,读一读把它们留住;老师要考考大家,谁敢接受挑战;编儿歌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课堂上教者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合作学*、互动交际、拍手诵读等,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方法科学识记生字;在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结合教给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并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学会模仿编儿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中受到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情感熏陶。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会编儿歌。

  课后的练*安排了孩子尝试编写与卫生有关的拍手歌。为了落实好这个目标,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押韵,押韵有什么作用,从而让他们对编儿歌的要求有更进一步认识;接着我找了一首同样是保护动物的拍手歌,把当中的一些内容删除,让学生补充完整,在这过程中始终强调押韵的好处。最后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刚才的基础上独自模仿其中一两句自己编拍手歌。在练*编写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发挥想象,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由于受知识水*限制,也有个别孩子编写的儿歌过于直白。

  四、注重识字过程中人文关怀。

  从上课开始与动物朋友打招呼,与他们交朋友,用几句话说说动物朋友的样子,模仿编儿歌,懂得保护动物。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识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文关怀。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通过这堂课的磨课实践,我感受很深。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应是枯燥的,它应该是活跃的、趣味的,投学生所好,取学生所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思维灵感,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任务,达到学*目标。

《识字7》教学反思9

  本课是形*偏旁比较识字。我先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得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当一组词语都出示以后,要求学生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同一个偏旁。然后再了解这个偏旁的演变过程,观察图与古文字字之间的联系:图示——古文字——今文字(偏旁)。最后再来理解这几个词语。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学*以下的几组词串。当然,我重点抓住了生字的教学,有音——意——形,层层深入,扎实有效,同时注重给予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自学生字,培养了自主学*的能力,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在学*生字的时候开展一些比赛,在游戏中学*将会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一些。

  上下来的感觉: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只是在生字掌握的还不好,礻字旁和衣字旁的字特别混淆,这该怎么办啊?

  小耗子老师和彤彤老师都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自主辨析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落实,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

  本课的'词义都比较简单,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难点是偏旁的辨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围绕词语展开教学,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辨析不同偏旁表示的意思也不同。通过理解讲述《嫦娥奔月》、《**开天辟地》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词语所指事物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礻”字旁的意思。另外,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图上的事物、情境练*说话,用上所学的词语,建立了字、词、句的联系,进一步区分生字的偏旁,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书写生字时,学生的正确率就比较高了。

《识字7》教学反思10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7》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能让学生从演唱拍手歌的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猜谜语、图片展示、动作演示、编儿歌等。激发学生兴趣。

  这篇课文(拍手歌)有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节奏感强,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节奏感。教学时,我先讲解押韵的特点,强调尾音的重读。但是学生练读时依然不整齐,我反思应该先指导孩子们根据动物的'特点学学动作、练*拍手,拍打的时候节奏要均匀,然后再单独带动作练*读课文,把课文读熟,最后把读课文和拍手结合起来,这样随着手的节奏练朗读应该会更整齐。

  在识字教学时,我力求做到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想结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情景中学*。甲骨文的出示让孩子对中国文字更感兴趣,也了解了字理,是我生字教学尝试的第一步。但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好,结尾有点仓促。

  我将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力求做到朴实、真实、扎实。

《识字7》教学反思11

  《识字7》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是一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琅琅上口。通过拍手歌的学*,学生对课文的基本意思应该明白,关键是通过课文的学*,学生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基本了解拍手歌的两大特点是押韵和节奏感强,并试着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试着编拍手歌。

  整篇课文是以拍手歌这种形式出现,即传统典型,又经久不衰。我将保护动物的拍手歌扩展到讲卫生领域,对学生进行了爱动物、爱环境、爱卫生的教育,还丰富了他们课间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体会合作的快乐,以及学*生活的趣味。

  这节课我们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提高学生的学*能力。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学生实际,我们采用图片展示、拍手读文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运用了谈话法、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的识字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经验,要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新的学*。教学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采用了学生自主质疑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使识字教学变的生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识字的乐趣,提高了学*效率。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拓展阅读部分。这是我在学*了毕英春老师提出的“1+ X”教学模式之后对我的课堂做的一点小创新。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肯定会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说,虽然我给学生渗透过押韵这一知识,可是儿歌和拍手歌的押韵还不同,儿歌是全篇押韵一致,学生在自己找拍手歌韵脚时有些没有反应过来,不懂什么叫一小节押韵一致。后来经过我举例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地圈出韵脚。还有就是个人在板书时有一点小失误,后来改正过来了。我对我们班学生小组合作编拍手歌比较满意,因为有好几个小组可以把握拍手歌的两大特点,并且编出押韵而且意思恰当的拍手歌。

  这次全校公开课,离不开年级组谷老师、李老师和侯老师的耐心指点。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不断成长。

《识字7》教学反思12

  可取之处:

  一、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接受动物王国的邀请参加动物联欢会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其中设计多种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识字方法多样化,过程简练不重复,利用熟字加减偏旁记忆,如护利用字形想象记忆,如雀,编字谜,如丛。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联系生活实际组词,玩对号入座的游戏,玩字词句的开火车游戏,在特定情境下的巩固识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三、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教师用协调、鼓励、请教的口吻,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四、注重识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从上课开始去动物王国做朋友,与他们交朋友,读儿歌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保护动物。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识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文关怀。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五、板书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又突出了重点。

  不足之处:

  学生看书读文的时间少了点,因为在课前布置学生读了课文,就以为可以少花时间在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上面,其实一堂完整的识字课还是应该有学生开始接触课文借助提示读准课文的环节,初步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每篇课文都差不多,但这个最初环节不可省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识字时如果运用课件教学效果更好。

《识字7》教学反思13

  《识字7》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把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针对本课的内容特点,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渗透对对子的启蒙教育,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本课是识字课,旨在通过读读、想想,引导学生发现对子的一般特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给予学*自主学*的机会。

  课堂伊始,我先和学生们玩了一个对反义词的游戏,从学生日常积累的意思相反的词语,过渡到本文的学*中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对子”这一概念并不觉得陌生,同时也通过“反义词”游戏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识字教学扎实有趣,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时字由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生字教学形式灵活,赋予变化。比如读的环节就有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因此学生在多样的变化中认识了生字新词。在识字教学中,我还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如“换一换”、“加一加”、“编口诀”、“猜字谜”、“想象”的办法来识记生字,学生识记生字充满热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白课文中几组反义词的意思,比如我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并评价一下图中行为的正确与否,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明白“是”与“非”的含义,又使学生懂得实际的道理,要明辨是非,养成正确的行为*惯。又如为了使学生明白“虚心”和“骄傲”的含义,我出示“龟兔赛跑”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并谈谈听后的体会,这种让学生讲、学生说的形式使他们明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值得反思。第一,课堂节奏过慢,有时候围绕一个知识点讲得过多,灵活性不够,导致最后时间紧张。第二,朗读指导不够,对学生来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不难,难的是把对子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的朗读明显有些拖腔带调的问题,我当时并没有及时指出来,也没有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第三,由于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环节,导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不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写字环节中,讲的时间过多,练写的时间显得稍短,而且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少了反馈。

《识字7》教学反思14

  本课是形*偏旁比较识字。

  在导入时,复*了识字四。让学生找出每串词组的规律,并复*了当时的学*方法。

  我在上这一课也没有什么创新的教案设计,就按部就班的上好这一课。先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得是什么?(表达要求要完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当一组词语都出示以后,要求学生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同一个偏旁。然后再了解这个偏旁的演变过程,观察图与古文字字之间的联系:图示——古文字——今文字(偏旁)。最后再来理解这几个词语。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学*以下的几组词串。

  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流畅,只是本课中,没有找到训练的点。只让学生在认识偏旁的时候,想一想出了课文中还有那些字,也带有这个偏旁?并学*了归类的识字方法。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通过理解偏旁的本义来理解和记住该字词。还注意让学生从义和形上比较区别了“示字旁”和“衣字旁”以及“宝盖头”和“穴宝盖”。

  上下来的感觉: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只是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有些难度,因为本课的韵文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朗朗上口,缺少一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读顺了,然后便流利了。

《识字7》教学反思15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把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识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识字前,利用教学挂图和教师的导入语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 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 的角色。我们把学*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 到“汉字王国” 去和“字宝宝” 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因此对于读读说说孩子们倒是挺乐意的。

  识完字以后当然得写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刚刚接触汉字,在他们的小脑袋了不曾有过间架结构,笔画,笔顺等概念,写的是不堪入目,常听老教师们或有经验的老师说对于初学者要求要放低,遇到难写的字,应该要多强调,多示范,我想是应该这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注意细节,更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规律,这样才是更有效的办法,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5)

——《识字7》教学反思菁选

《识字7》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识字7》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识字7》教学反思1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把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识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识字前,利用教学挂图和教师的.导入语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等情境,每一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的角色。我们把学*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到“汉字王国”去和“字宝宝”交朋友、做游戏。有时候,我也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把这个过程取上有趣的名字,如“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因此对于读读说说孩子们倒是挺乐意的。

  识完字以后当然得写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刚刚接触汉字,在他们的小脑袋了不曾有过间架结构,笔画,笔顺等概念,写的是不堪入目,常听老教师们或有经验的老师说对于初学者要求要放低,遇到难写的字,应该要多强调,多示范,我想是应该这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注意细节,更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规律,这样才是更有效的办法,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识字7》教学反思2

  《识字7》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学生通过“对子歌”的学*,不仅完成识字的任务,还要初步领悟“骄傲”、“虚心”、“热情”、“诚实”等词语的含义,从而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领悟起来有一些困难,只凭教师的说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图片把学*语言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生字、学语文。但这一点也需要自我反思,如果能"以读代讲",可能比只看画面效果好些。

  课中巩固生字的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每个图片后面都有生字),让孩子们争卡片读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认为我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太准确,学生对“骄傲”、“虚心”、“热情”、“诚实”等词语的含义还没能做到加深理解,在加深学生理解词语方面还需要加强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识字7》教学反思3

  本课是形*偏旁比较识字。我先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得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当一组词语都出示以后,要求学生找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同一个偏旁。然后再了解这个偏旁的演变过程,观察图与古文字字之间的联系:图示——古文字——今文字(偏旁)。最后再来理解这几个词语。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学*以下的几组词串。当然,我重点抓住了生字的`教学,有音——意——形,层层深入,扎实有效,同时注重给予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自学生字,培养了自主学*的能力,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在学*生字的时候开展一些比赛,在游戏中学*将会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一些。

  上下来的感觉: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只是在生字掌握的还不好,礻字旁和衣字旁的字特别混淆,这该怎么办啊?

  小耗子老师和彤彤老师都给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自主辨析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落实,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

  本课的词义都比较简单,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难点是偏旁的辨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围绕词语展开教学,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辨析不同偏旁表示的意思也不同。通过理解讲述《嫦娥奔月》、《**开天辟地》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词语所指事物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礻”字旁的意思。另外,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通过指导学生结合图上的事物、情境练*说话,用上所学的词语,建立了字、词、句的联系,进一步区分生字的偏旁,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书写生字时,学生的正确率就比较高了。

《识字7》教学反思4

  汉字是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表意义文字。本课侧重于形*偏旁比较识字,比较“示字旁”、“衣字旁”和“宝盖头”、“穴宝盖”两组易于混淆的偏旁。在教学中我特别把握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这一古老文字的热爱之情。

  第一步:温*旧知,激趣识字。

  用文字游戏让学生重新回顾识字3,4里文字的演变知识。既揭示本节课学*内容,又启发了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识字的方向。了解这个偏旁的'演变过程,观察图与古文字之间的联系:图示——古文字——今文字(偏旁),再来理解词语。

  第二步:采取多种形式识字,强化对形*偏旁构成的生字的比较记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识字。开课就先用一个大红年画把学生带入鲜明的语境当中学*生字“福”,学生驾轻就熟。再引出“祝福”一词为后面理解较抽象的“示字旁”的本意做个铺垫。

  象形字识字。我先让学生理解了“祝福”,“神话”,“祖先”的意思,再建立起偏旁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由丰满的图形→简洁的象形文字→端正的正楷字。理解象形文字的字理、偏旁的由来。也从中认识世界、感悟文化、丰富情感,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储备了势能。

  比较识字。由于是形*偏旁的教学,那么在课中就要引导学生做全面地比较。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字理比较“示字旁”和“衣字旁”不同的本意,进而能准确地辨别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此外字形上的“一点之别”虽然是细节却不容忽视。而本课生字“裙,裤,衬”虽然字形复杂,却是有章可循。利用学生已有形声字的概念,我让学生比较异中同,同中异,就不必在进行烦琐的字形分析了,还可以让学生得到自主识字的实践。

  第三步:教学有主次,训练有层次。

  本课编排的这两个偏旁,“示字旁”字由于古今意的差别较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因此从本班学情出发,我把它定为教学的重难点。而“衣字旁”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有接触,且意思明朗,因此我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法,放手让学生自学。

《识字7》教学反思5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难点是理解两句谚语“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的。

  一、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识字7》第一部分是通过看图会意识字,来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我逐个出示图片和生字,让学生图文结合来认字,随着一个个小人的出现,学生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厚,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读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这里书本只是一个引子,通过书本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窗,从而使孩子能乐于主动识字。

  二、营造气氛、明白道理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儿歌意思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第一二两行的意思直观,学生能读懂,“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意思抽象,言不尽意,很难有明确的表述,光说让学生心领神会,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我主要是通过故事、和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小蚂蚁搬青虫》这个故事生动有趣,,透过小蚂蚁的成功,认识了一群蚂蚁的力量远远超越一只蚂蚁,这是和团结合作密不可分的,团结起来力量大,这就是“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重点指导了“众”“群”“成”这三个生字,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和观察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惯。

  四、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例如,在讲完小故事后,可让小组学生讨论小蚂蚁身上具有什么精神。学生读的形式单一,还可以加上小组读、同桌读。就更能体现学生的合作学*。

《识字7》教学反思6

  可取之处:

  一、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接受动物王国的邀请参加动物联欢会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其中设计多种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识字方法多样化,过程简练不重复,利用熟字加减偏旁记忆,如护利用字形想象记忆,如雀,编字谜,如丛。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联系生活实际组词,玩对号入座的游戏,玩字词句的开火车游戏,在特定情境下的巩固识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三、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教师用协调、鼓励、请教的口吻,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四、注重识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从上课开始去动物王国做朋友,与他们交朋友,读儿歌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保护动物。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识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文关怀。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五、板书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又突出了重点。

  不足之处:

  学生看书读文的时间少了点,因为在课前布置学生读了课文,就以为可以少花时间在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上面,其实一堂完整的识字课还是应该有学生开始接触课文借助提示读准课文的环节,初步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每篇课文都差不多,但这个最初环节不可省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识字时如果运用课件教学效果更好。

《识字7》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识字7》以“拍手歌”的形式,为小朋友描绘了大自然中动物们自由生活的情景,同时揭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的道理。课文内容生动、活泼,富于情趣,节奏感强,适于朗读。拍手歌的形式也为课堂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学情分析:《拍手歌》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游戏形式,孩子的朗读兴趣很浓。充分认识到文本对孩子的吸引力,让孩子在快乐的朗读、背诵中感受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以及动物和人类的互相依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本课要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这是教学的重点,充分地利用孩子生活、学*中识字的经验,在原有识字水*上展开教学,突破难点,提高识字能力,注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自主学*,乐于与他人合作,促进语言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孩子们喜欢动物的情感,产生保护动物的愿望。

  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

  难点:

  写好“保护”两字,注意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特点。

  教学媒体:

  写含有本课8个生字的自编的句子的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精彩的动物世界去看一看。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活动的场面,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说说自己看到了哪些动物。

  导语:多么广阔、美丽的大自然啊!动物们有的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啊!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邀请了5位美丽的客人来咱们班做客,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美丽的客人吧!

  二、看图、读词、识字

  1.出示课件,看图片,认识动物。

  2.出示词语,图文对照,认读词语,与动物打招呼如“孔雀,你好。”

  (1)自由认一认,读一读。

  (2)小老师领读。

  (3)开火车认读。

  导语:美丽的`客人走了,它们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吧!

  3.出示生字,识记生字“孔、雀、灵、鹂、锦、鹰”。

  (1)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帮了老师,老师谢谢你们,今天我们可爱的小鸭子也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帮它吗?(想)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三、出示课件“谁能帮帮我”,学*生字“丛、牢、嬉、护”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交流汇报。

  3.组词说话练*。

  导语:你们帮了老师,又帮了小鸭子,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一定有很多朋友,是吧?那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四、巩固生字

  1.找朋友游戏。

  (1)教师示范。

  (2)做游戏。

  导语:孩子们,看得出来,你们不但喜欢猜谜语,还会编谜语,那我们就来一起猜谜语,好不好?

  2.课件出示“我会猜”。

  小牛戴帽子──牢。一只美丽的鸟──鹂。

  女孩喜欢做游戏──嬉。火烧的山倒了──灵。

  手拿户口本──护。两个小人走独木──丛。

  导语: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有一位孩子跟你们一样聪明,也非常喜欢动物,他根据大自然中动物的特点编了一首非常有趣的拍手歌,你们想读吗?打开课本读读。

  五、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互读互听。

  3.分小节展示朗读。

  4.评价。

  5.课件出示(拍手歌)练读。

  (1)自由模仿练读。

  (2)男女分小节接力读

  (3)师生拍手加动作表演读。

  (4)自由练读,说说读了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导语: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在这儿,我们可爱的大熊猫也提醒大家要保护动物,并编了一首保护动物的小儿歌。

  六、出示课件(稀有动物图片),介绍认识稀有动物

  导语:多么可爱的动物啊,像这样的动物,在我们国家本来就非常稀少,可是我们还是会看到有人伤害或捕杀他们,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自由对动物或捕杀者说。

  结语:孩子们,让我们从小做一个关心动物,保护动物的好孩子,做一个保护动物的小宣传员,好不好?那我们把这首儿歌唱给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来保护动物好吗?

《识字7》教学反思8

  反思(一)

  《识字7》是一组看图识字,就是利用图画帮助学生体会字义,在上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亭子与“亭”字有什么相同之处,比比看,谁的眼睛亮?于是同学发现:“亭”字的点横像小亭子的尖顶,中间的的口字像亭子顶下的两根柱子,它的*宝盖像亭子的两翼,下面的丁字像亭子下的几根柱子。瞧:同学观察得多仔细啊!一个“亭子”就这样被牢牢地记在心中了。接着,我由扶到时放,让孩子们分组讨论一下其它四个字——图文对照,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最后通过小组上台汇报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的学*所得。他们知道了一个人站在亭子前不走了叫“停”;一个人在门里竖着耳朵听叫“闻”;“鸟”字和小鸟很像特别提出了“鸟”字的一点就像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就像小鸟的背;而小鸟张开嘴巴在叫就是“鸣”,“鸣”就是叫的意思,因为鸟叫时要用口所以“鸣”要加个口字旁。听了他们的汇报,我禁不住为这群孩子喝彩,他们的眼睛多亮啊!他们小小的大脑已经开始了探究、分析、判断,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我想:把课堂还给孩子是最明智的做法,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智慧,就看老师会不会引导,能不能发掘。

  反思(二)

  《识字7》第一部分是通过看图会意识字,来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我逐个出示图片和生字,让学生图文结合来认字,随着一个个小人,一棵棵树木不断增加,学生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厚,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读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这里书本只是一个引子,通过书本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窗,从而使孩子能乐于主动识字。在教完书上的部分后,我又让孩子们做了一个“我会变”的游戏。把“月”变成“朋”,把“又”变成“双”,把“口”变成“吕”和“品”;把“日”变成“昌”和“晶”……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识字,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两句话较难理解。我主要是通过故事、歌曲和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小蚂蚁搬青虫》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众人划桨开大船》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两首歌节奏感强,很多孩子虽然不会唱,但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时,很多学生都打开了话匣子。在此基础上,我还补充了一些成语和俗语,加强语言积累,巩固理解。

  反思(三)

  《识字7》以韵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会意字“从、众、林、森”。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回到书本读读韵文,同桌交流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韵文、谈发现后,渐渐明白了构字的关系,很快记住了4个会意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感受造字的乐趣,我问学生还认识哪些“品”字形结构的字,学生们说出了“品”“晶”“磊”等字,从中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给学生生动地讲述了《蚂蚁搬青虫》的故事,同时又相机拓展了“齐心协力、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四个成语以及“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有关团结的谚语,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韵文的理解,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反思(四)

  本课中的生字,我让学生课前做好预*,认真观察字形,并按笔顺描红。早晨,我让孩子们进行默写。我发现:孩子们写“变”“丝”“黄”这几个字时,不注意细节,要么添加了一笔,要么漏写了一画,要么方向搞错。这样课堂上教学生字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也更有针对性。课堂上,我还适时的补充有关团结协作的成语和谚语,学生学得可有劲儿啦!再结合青海玉树受灾后,全国人们的爱心行动,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团结的力量,让他们的内心有所震撼!也对“团结起来力量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反思(五)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坚持“先自学而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和相对薄弱”的原则,在识读部分采用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自读生字,同座互读词,小组合作学*查字、词,自读、听读、练读、好朋友互读儿歌等形式。在记字、写字部分采用小组讨论记字;自学笔顺图、自己描字、自己观察掌握如何把字写好看等过程,让学生充分自主学*、合作学*。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只对难读准的字,加以示范。

  对不易理解、读好的词,如“跟从、群众”加以点拨。对难记、难写的“群、黄、成”字加以指导。对:“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难理解的句子,我通过讲《小蚂蚁搬走大青虫的故事》,又结合这阵子青海玉树发生的地震,讲了我们中华民族如何帮助玉树人民振作起来,重建家园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自己举例生活中的例子,如拔河比赛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通过这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意识,锻炼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任务,各方面得到发展。

  反思(六)

  这篇识字课的形式是对对子,对对子能使孩子们觉得非常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对子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本单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的,而在这篇课文中就选入了与品质有关的对子。在教学中,我也适当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我利用对反义词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理解什么是对对子,为学*本课内容打好铺垫。

  二。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我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你觉得哪个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关注字音,如*翘舌音的区分。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字形,这又体现了学生拥有学*的选择权、决定权和主动权。

  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学生认字,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边学,一边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比如,同位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孩子自编句子、儿歌、谜语,在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总之,认字教学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上,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一堂课下来,我感受颇多。对于识字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惯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汉字。大家都清楚,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他们感受到识字的极大乐趣。学生在玩中巩固了本课中的生字词,还可以在不自觉中巩固以前认识的字,效率极高。

  三。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字词。

  我通过让学生读文,找出课文中隐藏的5组对对子。指导学生读好对子,利用读词语、读课文,对识字这一环节加以巩固。在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上,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与理解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文反义词的意思。通过直观图片、拍摄相关录像创设情境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清楚地让学生理解这5组对子的含义。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大家都应“见贤思齐”。比如从“是”与“非”的理解到合成一个词语“是非”,结合“长短”一词深层意思的理解,积累成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长补短”。相信经过这个延伸,他们肯定理解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思。又如,我在理解“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这三组反义词时,能让孩子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教育效果更好,给他们的印象也很深刻的,有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拓展练*,升华情感”这个环节,我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如我可以利用填写含有反义词对子的名言警句这一形式来对本课内容加以拓展,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情感,培养孩子好品质的目的。

  反思(七)

  这是一篇典型的反义词的文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接触了许多的反义词,所以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大组合作、师生对读等方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了新的知识,在于教寓乐的过程中既复*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会用反义词和掌握新字,我让班里在课堂上认的最快的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同学的积极性便很快被调动了。

  反思(八)

  对于识字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最*惯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汉字。大家都清楚,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送生字宝宝回家——为生字宝宝找朋友——带生字宝宝出门——常回家看看”这几大环节的教学,学生在玩中巩固了本课中的生字词,而且,在不自觉中巩固了以前认识的字,效率极高。

  反思(九)

  第七单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编排的。

  我先让孩子们读一读这个单元的导语,读完后提问:读完之后,你知道什么样的品质是好品质?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生:爱劳动,爱集体,诚实是好品质,爱劳动,爱集体,诚实的人是好孩子。

  现在想来,这个问题提的过于窄,扶得太牢,如果我把问题改成: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那就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所以以后要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如果我就是提这个问题,但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再加一个问题:那还有什么品质是属于好品质?怎么的孩子也是好孩子?那就可以稍微弥补一下这个问题的单薄性,可惜我没问下去。看来课前思考还不够成熟。

  《识字7》

  本文又是一篇对对子的课文,孩子们在读完课文后,很快就发现:不同于《识字3》,《识字7》是反义对课文。在拓展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对几对这样的对子。

  孩子们积极踊跃:黑对白,天对地,胖对瘦,高对矮,困难对容易……

  看孩子们那么兴奋,我又在这把火上浇了一点油: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全班来对!好吗?气氛一下达到了高潮!

  最后学*我会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问孩子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可惜啊!没人有反应,只能靠自己了:

  师:我先板书“长”。取人之长:就是学*别人身上的——长指什么?

  一个学生喊了出来:长处。(聪明的孩子)

  师:取人之长:就是学*别人身上的长处,优点。

  “长”就是指长处、优点。

  那“短”呢?指什么?

  生:缺点。

  师: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思就是:学*身上的长处——

  生:来补自己身上的缺点。

  师:那你能不能联系我们实际来说一说:你想学我们班谁身上的长,来补自己身上的短?

  生1:我想学*黄英杰上课专心听讲。

  生2:我要学*许辰婕写字认真、漂亮,从今天起,我回家也去练字。

  生3:我要学*朱嘉俊,学*他的聪明。

  师:聪明怎么学啊?

  生3:我要像他一样,多看书。

  师:那你肯定会变得很聪明的,老师觉得你这节课就聪明了好多。

  ……

  相信经过这个延伸,他们肯定理解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思。

  反思(十)

  这篇识字课的形式是对对子,对对子能使孩子们觉得非常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本单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的,而在这篇课文中选入了与品质有关的对子。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对子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中,我也适当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整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我利用对反义词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理解什么是对对子,为学*本课内容打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首先,采我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尽量读对课文,读通句子。使学生感受到读准字音很重要,借此让他们在课文中寻找并认识生字。

  其次,我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你觉得哪个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关注字音,如*翘舌音的区分。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字形,这又体现了学生拥有学*的选择权、决定权和主动权。

  三、朗读课文,理解字词

  我通过让学生读文,找出课文中隐藏的6组对对子。指导学生读好对子,利用读词语、读课文,对识字这一环节加以巩固。在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上,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与理解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本文反义词的意思。如:通过直观图片和创设情境,更清楚地让学生理解这6组对子的含义。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大家都应向小红学*。

  四、巩固生字,学写生字

  我先设计了一个“走迷宫”的游戏,为了巩固本课刚学过的生字。由识字引到写字,我指导书写“冷、淡”这两个字,主要是先让学生观察,再来说注意的地方,然后通过书空来熟悉字的笔顺规则,最后落实到笔尖上去书写。在指导书写的同时我还注意了学生良好写字*惯的养成。

  五、拓展练*,升华情感

  我利用填写含有反义词对子的名言警句这一形式来对本课内容加以拓展,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情感,培养孩子好品质的目的。

  一堂课下来,我感受颇多。对于识字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有很多很多,教学中我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最*惯最喜欢的方法记忆汉字,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喜欢学*汉字。大家都清楚,识字量大了,如何巩固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对趣味识字这环节很感兴趣。在游戏中,在玩中识字,让他们感受到识字的极大乐趣。学生在玩中巩固了本课中的生字词,还可以在不自觉中巩固以前认识的字,效率极高。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在理解“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这三组反义词时,能让孩子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谈理解会更好,给他们的印象也会是很深刻的,这样更有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识字7》教学反思9

  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识或猜认生字,但识字量大了以后,单独出示某个生字学生有时就拿不准了,有的混淆,如形*字、音*字等,有的搞乱次序,如葡萄,单独出示时把“葡”当成“萄”或把“萄”当成“葡”。因此,让学生精确分清字形,特别是字形的.细微之处,正确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是这一阶段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可以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记生字。

  如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课堂上把生字编成一段文字,让学生认读,如学了《识字7》后,有位老师自编了这样一段话:孔嬉是锦州市灵鹰小学的学生。这学期他参加了“红领巾护鸟小分队”。一天,他正在树底下听黄鹂和百灵唱歌。一位小弟弟走来了他捡起一颗石子往树上扔去,吓得小鸟们急忙往丛林深处飞去。这段话中蕴涵了8个生字,学生在语境中进一步认识了这些生字。

  当然,我们还可以提倡课外阅读,在课外书中生字不断复现,得以巩固。总之,孤零零地记生字容易造成生字的回生,我们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语言环境,帮助他们记生字。另外,本册教材后面只有生字表没有词语表,但我觉得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识记效果更好,词语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应该及时补充或借助文本划一些词语让学生掌握。

《识字7》教学反思10

  《识字7》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是一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琅琅上口。通过拍手歌的学*,学生对课文的基本意思应该明白,关键是通过课文的学*,学生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基本了解拍手歌的两大特点是押韵和节奏感强,并试着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试着编拍手歌。

  整篇课文是以拍手歌这种形式出现,即传统典型,又经久不衰。我将保护动物的拍手歌扩展到讲卫生领域,对学生进行了爱动物、爱环境、爱卫生的教育,还丰富了他们课间活动的内容。让孩子们体会合作的快乐,以及学*生活的趣味。

  这节课我们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提高学生的学*能力。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学生实际,我们采用图片展示、拍手读文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运用了谈话法、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的识字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经验,要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新的学*。教学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巩固识字;采用了学生自主质疑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处于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使识字教学变的生动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识字的乐趣,提高了学*效率。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拓展阅读部分。这是我在学*了毕英春老师提出的“1+ X”教学模式之后对我的课堂做的一点小创新。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肯定会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说,虽然我给学生渗透过押韵这一知识,可是儿歌和拍手歌的押韵还不同,儿歌是全篇押韵一致,学生在自己找拍手歌韵脚时有些没有反应过来,不懂什么叫一小节押韵一致。后来经过我举例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地圈出韵脚。还有就是个人在板书时有一点小失误,后来改正过来了。我对我们班学生小组合作编拍手歌比较满意,因为有好几个小组可以把握拍手歌的两大特点,并且编出押韵而且意思恰当的拍手歌。

  这次全校公开课,离不开年级组谷老师、李老师和侯老师的耐心指点。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不断成长。

《识字7》教学反思11

  教学《识字7》,最大的感受就是以简笔画代替了繁琐的讲解。

  在课始,我对孩子们说:老师给大家画一幅画,你们看看是什么?孩子们肃然起敬,我一边画他们一边猜测着,当我把一个亭子画好后,他们纷纷高声喊着:是亭子。我又说:我会变魔术,将这幅画变成一个字,你们瞧,这是亭子的顶,这是屋檐,这是柱子。我边提醒边在亭子图的`旁边写了一个“亭”字,孩子们都笑着说像。我提醒孩子们有些字一看字就能想到这样东西,这样的字叫象形字,还有很多,比如“燕、田”等。接着,我还是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在亭子旁画了个人,在“亭”字旁也添了一个单人旁,让孩子们进行字与图的比较,孩子们也很快记住了这个“停”字。下面的“鸟、鸣、闻”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学生看到这些字就能想出这些事物的样子,同样的,看到图,他们也能很快反应出字的笔顺。简笔画引路不仅让孩子们学*起来轻松愉快,同时也提高了学*的效率。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妨多尝试用更直观形象的东西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提高课堂效率。

《识字7》教学反思12

  《识字7》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把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针对本课的内容特点,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渗透对对子的启蒙教育,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本课是识字课,旨在通过读读、想想,引导学生发现对子的一般特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充分给予学*自主学*的机会。

  课堂伊始,我先和学生们玩了一个对反义词的游戏,从学生日常积累的意思相反的词语,过渡到本文的学*中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对子”这一概念并不觉得陌生,同时也通过“反义词”游戏引起学生学*的兴趣。

  识字教学扎实有趣,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时字由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生字教学形式灵活,赋予变化。比如读的环节就有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因此学生在多样的变化中认识了生字新词。在识字教学中,我还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如“换一换”、“加一加”、“编口诀”、“猜字谜”、“想象”的办法来识记生字,学生识记生字充满热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当的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白课文中几组反义词的意思,比如我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并评价一下图中行为的正确与否,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明白“是”与“非”的含义,又使学生懂得实际的道理,要明辨是非,养成正确的行为*惯。又如为了使学生明白“虚心”和“骄傲”的含义,我出示“龟兔赛跑”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并谈谈听后的体会,这种让学生讲、学生说的形式使他们明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值得反思。第一,课堂节奏过慢,有时候围绕一个知识点讲得过多,灵活性不够,导致最后时间紧张。第二,朗读指导不够,对学生来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不难,难的是把对子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的朗读明显有些拖腔带调的问题,我当时并没有及时指出来,也没有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第三,由于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环节,导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不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写字环节中,讲的时间过多,练写的时间显得稍短,而且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少了反馈。

《识字7》教学反思13

  这一课的字义很好理解: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但是两首诗歌中的“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是通过这样几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的。

  一、分析字意理解

  出示“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两句话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句子,哪些字、词能帮助你理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众人”就是很多人,表示人多的意思,“一条心”就是心都往一处想,“众人一条心”就是很多人的心都往一处想。

  生:老师,我知道“单”和“独”都是“一”的意思。

  生:“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句话的意思就是一根丝不能成为一条丝线,一棵树木不能成为一片树林。

  师:那么,黄土真的能变成金子吗?老师不明白,哪位小朋友能给老师讲一讲?

  这样就激励了学生,给了学生自信,学生以为能做老师的老师了,当然很高兴了。生:老师,不是黄土真的能变成金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团结起来,什么事都能做成。

  二、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师:“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同学们也可以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这样,你就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生:他们在一起搭积木,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这就是“众人一条心。”

  生: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合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师:同学们,这两句儿歌都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老师讲一讲生活中有关“团结起来力量大”的事呢?

  生:我知道小蚂蚁搬运食物时是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而且都听从指挥,所以,它们能把比自己重好多倍的食物搬运回家。

  生:我知道我们在拔河的时候要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

  生:我们班得了流动红旗,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维护班级荣誉才得来的。

  生: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时,需要小组的人互相合作,才能朗读好课文。

  生:在做值日时,需要互相合作。

  联系生活实际谈,学生们谈得多好呀!是呀,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7》教学反思

  《识字7》第一部分是通过看图会意识字,来激发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我逐个出示图片和生字,让学生图文结合来认字,随着一个个小人,一棵棵树木不断增加,学生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厚,从他们的眼睛里我读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这里书本只是一个引子,通过书本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窗,从而使孩子能乐于主动识字。在教完书上的部分后,我又让孩子们做了一个“我会变”的游戏。把“月”变成“朋”,把“又”变成“双”,把“口”变成“吕”和“品”;把“日”变成“昌”和“晶”……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识字,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要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两句话较难理解。我主要是通过故事、歌曲和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小蚂蚁搬青虫》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众人划桨开大船》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两首歌节奏感强,很多孩子虽然不会唱,但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时,很多学生都打开了话匣子。在此基础上,我还补充了一些成语和俗语,加强语言积累,巩固理解。

《识字7》教学反思14

  《识字7》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是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琅琅上口。识字课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因此在本次的课上,我主要把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

  本篇课文要认识的生字一共十个。我分成两次教学。第一次通过动物的图片来认识其中的六个字:孔、雀、锦、鹰、鹂、灵。让学生能够通过动物来识记相关生字。并且在其中加入小游戏。让学生能快乐的学*生字。生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一些小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的积极性。第二次让学生先读课文,再学剩下的生字。()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和一些小游戏来巩固。

  识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直到参加了国培,听了几位优秀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识字课原来也可以上的那么生动有趣,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于是,我便试着向她借鉴,结合自己班里的实际,运用各种方式的读和游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的确比以前高了很多。

  在这节课上也运用了一些不同的方式读,总的`来说识字部分还是可以的。但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有些不足。本文共有八个生字。我把写字教学全放到了第二课时。这样,对孩子们来说负担比较重,很难完全接受。最好是可以把八个字分成两节课来教学。一节课四个生字。这样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掌握。还有自己的语言、表情等方面仍然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加的抑扬顿挫,表情更加的丰富。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在识字教学方面,仍然需要加强。识字可以放在一起学完,不需要分成两部分来学*。对于识字教学,仍需要我不断的努力、摸索和学*。这样才能进步的更快,才能在识字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识字7》教学反思15

  本周二上了一节校内教研课,上课内容为苏教版 小学 语文二年级下册的识字课《识字7》。上课之前我想上网查查看能不能直接下到课件或者教案。但当我打开百度后才后悔自己冒失的选了这一课。当时师傅也说,这一课好像从来没有见谁选来上公开课。看来一切都得靠自己了。为了备好这一课,我查阅了各种教参,苦研韵文。最后抛下所有的已有教案,自己设计教案,自己制作课件。教案设计好后还跟师傅不断探讨,最后在师傅的辅导下,确定了教案。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不同的班级试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都倾注了师傅的心血。实在非常感谢师傅。

  本课的教学思路大致为:一、复*导入;二、整体感知韵文;三、观察图片导入韵文前半部分;四、释词“神话、祝福、祖先”;五、 释示字旁的来历;六、拓展练*:示字旁生字开花;七、释衣字旁的来历;八、导出“裙子、裤子、衬衫”;九、衣字旁生字开花;十、选词说话。十一、指导写字。在这些大致的思路中,我贯穿了认真读词。在设计教案时,我也反复思索过: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课堂到底要给学生什么?说白了,就是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但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六个词语,五个生字。我怎样利用这仅有的六个词语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呢?想到我们*时做的一些练*,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可以用生字开花的方法训练孩子们的集中归类识字,我可以利用仅有的六个词语训练孩子的选词说话的能力,不给标准答案使得这样的训练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上上周去百家湖小学听课,使我从实践的角度零距离的接触到了“本真教学”。百小的课堂真实,不花哨,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那些形式化、不必要的教学程序能省的'都省了。我也考虑到我们班学生的特点:聪明有余,规范不足。便将那些别人认为比较难的,如“选两个词说话”纳入到教学中去。在说话环节要求将话说完整,训练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而我舍弃从偏旁到词语,选择从图片到词语再到偏旁的教学过程更是从学生的感官思维敏感的实际出发的,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也更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总之这节课我的每一步设计都是从我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的是“以学定教”的原则。

  虽设计好了,但很多的细节问题还是不断暴露。在不同的班级试上总会有不同的效果,也会暴露很多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师傅反复指导我修改,把课堂的预设细节到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的程度。感谢师傅的指导,更感谢师傅对我的支持与肯定!

  到真正开始上课时,我备好了一切,唯独没有备好上课的时段:春季下午的第一节课。这个时候不仅学生容易犯困,就是听课老师也会犯困。为了避免课堂上的昏昏沉沉,我让学生在午自*时睡了一觉。而我自己更是以亢奋的精神来上这一节课。由于过于亢奋,便紧张有余,整堂课上得略显急躁,不是我喜欢的稳扎稳打的课堂,好像要飘起来一样。也是由于急躁,不够沉稳,在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示范作用没做好。也是由于急躁,我总是喜欢不断的重复学生的话语。我自己只能给这节课打 70分。本节课上得还是有点飘,不是我理想中的真实、有效的课堂。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上课时段。同一节课相同班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上课,要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上课风格。我外出听过的很多课,并不是老师上得不好,而是因为时段的原因,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上午第四节课,我认为是最难上好的一节课,而上午的第二节课是最容易上好的一节课。

  二、教师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它是为我们教师更好的上好一节课服务的,而不是拖累教师,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也就是多媒体是为我们服务的,而非我们为它服务。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检查学生生字时选用生字卡片,而不是PPT的原因。用生字卡片单个的出示生字,可以让学生在读、记一个生字时不被其他生字干扰。

  三、教师课堂亲切的话语,稍慢的语速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心理学表明:亲切的话语,温柔的语速对孩子进行教育,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我想对大人也是,我们都喜欢听一个说话如春风化雨般的人说话,而不喜欢听一个咋咋呼呼的人说话。把语速降下来,把分贝降下来,孩子才会更喜欢我的课堂。

  四、当教师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有勇气坚持下去,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们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识字7》一节*常又不寻常的识字课,让我收获了很多。我明白了:成长是需要磨砺的。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6)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优选【10】份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是以教材提供的“七巧板”拼图这一主题图,引出课题。然后,出示了一些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由此引出用填表的方式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在学生初步知道连加结果的基础上按顺序写出与7有关的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与思考问题的*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情感。在学生编出7的乘法口诀后,同桌两个互相对口令男女生互相比赛对口令来加强7的口诀的记忆,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熟练程度还有待加强。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2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学*了*均分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而开展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索为主的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情境图,自己发现、提问、解决主题图的三个问题;练*中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预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有以下方面:

  1、注重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活”起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易冲动,因此在学*新课前先进行了口算练*,调动起学生学*的热情,激发学*的欲望。用口算练*来复*与检测学生的学*基础,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同时,口算题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的有效途径,这个老传统应该被我们传承下来,简单又实用。

  2、创设情境,注意培养学生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过程。在学*新知识时,通过让学生去观察、独立分析,找出情境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尝试把问题解决了。注重培养、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六一”节为同学们布置教室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的数学条件进行分析理解,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

  但在教学当中我也产生许多苦恼。作为新教师在驾驭课堂的能力方面还有些欠缺;有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所讲内容上,甚至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听课状态,我想这可能与他们已有的坏*惯有关,也可能是我校这群孩子家庭条件和家庭环境造成的。总之,他们的学**惯和学*状态是我一直关心的也是一直没有处理好的,我也正在为这方面而不懈努力着,但我想这会是一个很困难,很漫长的过程。此外,本人在教学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系还掌握的不够完整,教材不够熟练,讲课也不够精炼,甚至有些练*课上重难点不突出或把握不准,可以说真的是在从零甚至是从负做起,需要提高和学*的方面很多很多,我总在不停的反思自己,希望自己会很快的进步,也希望能够得到本校教师的批评指正。在此也非常感谢学片老师的金玉良言,犹如一缕明光,使我的眼前豁然开朗;也非常感谢候老师悉心关注我校的发展,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指明方向;我想在他们的帮助下,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会走的更远!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3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算出七星瓢虫的黑点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激发积极的学*情感。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与思考问题的*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学生在学*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想象、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小组合作学*的作用。这节课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4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学*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本人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增长见闻,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有所成。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

  1、主动探究,自编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画图,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速记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的练*设计。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电子琴的白键个数等,学生的学*兴趣很浓厚。

  4、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

  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自编并熟悉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出现“电子琴”计算白键的个数、7与女性成长的关系、植树问题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孩子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练*,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激发积极的学*情感。

  低年级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行为*惯的培养。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与思考问题的*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情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学活动的体验,都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则。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5

  1、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

  2、设计新方案,探究新方法。

  3、运用新知识,寻找新变化。

  4、形成新思想,培育新品质。

  这是我校数学科采用的四新的探究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和创新学*的精神,形成自主学*的良好*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这节课我恰恰就是在课标的统帅下,在这样一种四新教学模式思想引领下,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发展学*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 创设新情景,调动低段学生的学*兴趣,在快乐中提出新问题。

  开始上课,我拿出一个很精致的袋子,里面装着一些花花绿绿的橡皮擦,与学生互动,问同学们想要这些礼物吗。对于天真的小孩子肯定很想要的。接着我就提出要求,只要回答正确就能得到。孩子们一下兴奋了起来,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争着回答。同学都很棒,我趁机提出:你们还想学哪些数字的口诀呢?从而出示课题,进行新课学*。可看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而进行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用有奖的游戏形式引入复*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为学*新知做好铺垫。这个环节也渗透了迁移的数学思想。

  二、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小组合作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学生编制完后进行小组交流,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我设计的填一填开火车游戏练*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袋鼠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使练*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有效地培养了学**惯,发展了学生的学*能力。

  上完这节课,我感触很深,虽然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分析,精心的设计教学程序,可几个问题的处理上还是不尽如人意。今后在课件的设计上还要下功夫,对于小组合作学*方法还要深入研究,力争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快乐的学*和收获。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6

  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惯发展学生学*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惯,发展学*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读图,利用学生1--6编口诀的经验同桌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我在第一环节读7个图案填表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接着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我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二、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口诀最终是帮助学生进行计算的工具,既然是如此,那么,让学生准确的记忆口诀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口诀,怎样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口诀呢?我可是费了一番脑子的,先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经验方法记忆口诀,接着让学生谈谈哪些口诀比较难记?哪些口诀记忆比较容易?教师再利用一些生动的素材(西游记动画片断)来帮助学生记忆,并且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即使自己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前一句口诀找出结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我设计的每组练*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根据生活中的条件编题"和"继续编儿歌"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使练*有坡度,难度适宜,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有效地培养了学**惯,发展了学生的学*能力。

  上完这节课,由于在背口诀上时间用的多了,结果后面的几道*题没完成,只完成了基本练*。本来最后想请孩子利用这节课的口诀猜我的年龄,结果孩子之前听我说简介时提到年龄,没能按原计划完成,那时候我可以适当变化把问题解决了,但由于时间到了和我处理课堂随机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在这个问题的的处理上不尽如人

  意。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但是感觉需要我学*的太多太多,挖掘教材,课堂的扎实训练,那种朴实、细腻,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流畅自然的教学风格让我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中。

  这正如我在课堂结语所说:"学*是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幸福的事",我会继续努力充实自己,向前辈学*,让自己做一个既快乐又幸福的老师!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7

  “7的乘法口诀”是学*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把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为:

  1、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运用乘法的意义理解7的乘法口诀,学会并熟记这几句乘法口诀。

  2、多种形式记忆7的乘法口诀,利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节课我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案,根据表格完成。

  二、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

  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7的乘法口诀时,考虑到学生已有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自主编7的乘法口诀,找出它的特点,并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忆,让学生联系以往的学*经验,去学*新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设计了一些不同形式的练*来巩固知识,练*的趣味性较强,形式也比较丰富,希望能借此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的趣味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2. 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新知识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大家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

  看,细心的小矮人们也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像老师这样的小礼物,出示袋装的七巧板。(介绍七巧板)

  2、聪明的小矮人每人都用自己的七巧板拼了一个美丽的图案送给白雪公主。老师悄悄地把他们拿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出示七个图案)。

  3、白雪公主收到礼物,非常高兴,可是她想知道小矮人一共送了多少个图形,大家有办法帮帮她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 小朋友们,把你想到的先写在练*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 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

  7+7+7+7+7+7+7+7=

  7×7=

  3.哪种方法简单?(乘法)。,想知道7×7等于多少,就要用到乘法口诀,

  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4、讨论交流,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解决了白雪公主的难题,大家真厉害。

  活动二: 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 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最好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 生交流方法。

  3. 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

  4. 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 “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背给小公主听听吧!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

  2. 当邮递员送信。

  21 42 28

  7×6 4×7 3×7 7×4

  6个7 6×7 7个3 4个7

  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1)出示古诗《赠刘景文》。

  (2)生想: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

  (3)有一种昆虫和7有关。(七星瓢虫)仿照数青蛙,我们一起数数七星瓢虫:一只瓢虫一张嘴,七个星星六条腿;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 2 3 4 5 6 7

  7 7 7 7 7 7 7

  7 14 21 28 35 42 49

  7 × 1=7 一七得七 1 × 7=7

  7 × 2=14 二七十四 2 × 7=14

  7 × 3=21 三七二十一 3 × 7=21

  7 × 4=28 四七二十八 4 × 7=28

  7 × 5=35 五**十五 5 × 7=35

  7 × 6=42 六七四十二 6 × 7=42

  7 × 7=49 七七四十九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

  一、在讨论、练*中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记忆口诀和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7的口诀中“四七二十八、”“六七四十二”较难记,容易与其他口诀混淆。本节课采用对话、讨论、练*的策略突破难点。

  1.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记口诀。如:在记四七二十八时通过启发思考,学生能很容易想出在21上加7或在35中减7……

  2.通过新颖题型、身边事例强化记忆.如:练*中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古诗,通过算字数,通过算七星瓢虫的小黑点共有多少个等活动强化记忆来强化记忆口诀。

  二、课堂因“做”而精彩。

  小学生的学*活动应该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开始我设计了通过认识孙悟空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迅速回归课堂,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气氛,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接着了前置性小研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体验感悟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既愉悦了身心,又构建了知识。接着讨论分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完善对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孩子参与热情高涨,让他们“做”了才有切身感受,让他们“做”了才有知识的真情流露,让他们亲自实践了,才能真正品味知识的醇香。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三、课堂因“赏”而神韵。

  有人说,教学是教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学生的火从而激发学生体验幸福,体验成功。本节课以“赏”数学绘本故事继续编儿歌结束贯穿,从游戏大比拼成功到“让我们自豪地齐读自己编出的口诀”,到“请你续编儿歌”等步步都在用“赏”的眼光评价学生,使学生沉醉在成功中,陶醉在学海里。“赏”得自然,“赏”得贴切,赏”得学生昂起了头,“赏”得学生挺起了胸膛。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0

  这节课我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探索总结7的乘法口诀。因为课前的学情摸底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们对7的乘法口诀已能熟记在心了。所以我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上下口诀之间的联系以及帮助后进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借鉴了翁老的口诀记忆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天,这两句朗朗上口的话让学生对78的口诀更熟悉。然后联系上下口诀的关系,能够轻轻松松地记住7的乘法口诀。这点对我启发的还是蛮大的。孩子们在课上也表现的很积极兴奋。我想课前的学情摸底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摸底,我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如何编7的乘法口诀上而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口诀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前的学情摸底,能够让一节课的效率更高。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如孩子们在自编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合作交流,同桌互说。这样的话,他们交流之后的记忆更深刻。而我只是让他们尝试自己写下来。毕竟这对后进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孩子们在探索上下句口诀之间的联系时,也应该让他们互相讨论一下。由于我是直接点名说一说的。这减少了大部分孩子们思考探索的机会。这点我觉得自己备课时想的比较浅。

  整节课总的来说,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但仍有少数学生对部分的口诀记忆有点困难。我想如果在课上能给予他们多一点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他们对口诀的记忆更深刻,掌握的也会更好。


《7》教学反思范本五份(扩展7)

——《练*2》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练*2》教学反思 1

  《练*2》的“语文与生活”要求学生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种农具在现在的.农村里已经很少见了,不要说孩子们不认识,就连我们做老师的也很陌生。于是,课前,我也是做足了功课,从读音到功能,到诗句意思的理解。

  教学中,按照书本上的思路,先从读音开始辅导,因为有了之前的预*,所以读起来不是很难,不过对个别的孩子来说,“耙”总会读成“pá”,通过多次个别正音,学生们基本都能掌握。在了解各个农具的功能时,也有不少学生记不住,比如“耧”、“木犁”的区别,“锄头”和“镰刀”的区别等,通过出示图,并抓住农具的某一部位,学生逐步掌握。后面的读诗句,说加点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也是个难点,很多学生不能够理解。

  特别是“童孙未解供耕织”这句,学生总认为此句中的“耕”是锄头的意思,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学生加深了对“木犁”的印象。

  《练*2》教学反思 2

  “语文与生活”中的第一项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歇后语故事讲给同学听;第二项是试用歇后语填空;第三项是向课外延伸,试着用自己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

  课前,我先让学生查工具书或向大人了解书中歇后语所包含的故事,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歇后语。

  上课时我先出示书上的五条歇后语,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注意纠正读音、语气、语速、停顿等问题。提醒学生歇后语有自己独特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把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的歇后语的小故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讲给同学听。学生理解了这些歇后语的含义。这样学生从表面的词到故事再到内涵,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从文本到内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许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中学到的.歇后语,并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这样既加深了对歇后语的了解和认识,又激发了学生课外学*的兴趣。

  《练*2》教学反思 3

  本次练*安排了四个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训练。

  重点说说口语交际的教学。

  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交际情境,这为后面的口语交际打下个基础,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后面的教学由于孩子的模仿力较强,经教师示范表演,学生很自然地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要上好口语交际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创设实践的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能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参与讨论的热情,并懂得与人交往的礼貌。为此,本节课,我创设生活中的交际情境,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承认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并真诚地给予道歉。这样做,目的'是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认真地观察、思考,再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使学生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中,不断地掌握、完善交际要点。并且在课堂上我采用“演一演”这一方式,把单纯的口语和交际行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评价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所要改进的。

  《练*2》教学反思 4

  《2、5、3倍数的特征练*课》是一堂练*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2,5,3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分数,特别是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到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要用到质数、合数的概念,而最基础的就是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从开始学*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数上,到学*3的倍数特征时从只看个位转向考察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学生已经有了思路上的转变,思维的转折,观察角度的改变,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索4的倍数特征,但由于与2,5,3的倍数特征又有些许不同,对学生依然有一定难度。

  如果只是单一的做*题,势必有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子学生的学*效果难以保障,对教师的功底与教学策略有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式的先对前面学*的知识进行复*梳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也是正在使用着的工具——“手机”的锁屏密码为线索,通过提示让学生解密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以破解后的密码1080,导出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4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带着趣味,自主的去探索。由于有了前面探索2,5,3倍数特征的基础在,所以在探索4的倍数特征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通过计数器,让学生明白判断4的倍数特征背后的原理。最后在练*巩固中,逐渐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感知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让练*课不仅仅只是做练*,让学生能在练*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上实质的提升,仍然值得我在好好的去思考探索。

  《练*2》教学反思 5

  《十几减5、4、3、2》练*课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练*,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正确的计算。

  2、通过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地思维方式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快速的口算出十几减几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乐于学*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表扬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课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熟练运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题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应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