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1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了《最后的姿势》。

  现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我用的课件是自己制作的。幻灯片14张,包括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谭老师的遗像一张、补充材料3张,和课文重点句子、段落6张、课堂活动提示一张、作业一张。本来以为是把教学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可是,评课时,老师们说书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书本就是用来读的,为什么不读书本要读课件,况且那是书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谈到课件的有效性,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这么说来我的第一张课件用于创设情境的废墟还是有用的。再说到重点难点的突破,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设计了把环境描写的几处逐个出示,学*朗读,并且还有关于重点词语和标点的提示,应该有用吧。再查查,原来所谓的用于突破重点难点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点难点。看来这张可以说清楚的幻灯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关于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幻灯片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借助课本解决的,省去。关于课堂活动的那张幻灯片,我一开始认为它是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活动要求,可老师们说,假如没有幻灯片,你的这个活动就不进行啦?是呀,重点的活动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和领悟能力的,要听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领悟就要第一时间内在大脑中作出反应,如果长时间借助幻灯片提醒学生“这个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课的能力一定会下降的。以后,关于课堂活动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灯片。再说说作业,我的这个作业在书上就有,看来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补充材料3张。

  二.反思教学态度

  谈到教学态度,我想就自己的两个变化来反思一下。

  一个变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这中公开课的机会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进步而自己的进步小一点。这次有这样的机会,很珍惜。

  我加工这节课也有半个月左右了,一是把课文背熟。这篇课文不是太长,结构也不复杂,主要是地震的过程,所以被起来不是很费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读教参。教参提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反复设计,反复试讲的基础上,我确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引导是学生朗读得像模像样。课堂上我积极的投入,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没有了以往的手忙脚乱,有的是头头是道的讲解和诱导。即使学生有的地方还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设计一定可以把学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课堂上,语调高了,表情多了,也放开了。但殊不知这个变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学理念的不科学——教师一厢情愿,学生捉摸不透。

  所以有了第二个变化:太着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个,“完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自己的课堂完整。”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程序成为过场,点到为止。咳,怎么回事?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吗?不是,还是心中无底,本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你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了没有?他们能跟上你的节奏吗?他们脑海中在构思什么?看来真的是心中越没底的人越想让他人跟着自己走,还不会关注学生,没做到真正的还课堂给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2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在去年学*《大江保卫战》时,我就想过,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的,一定会选入教材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当看到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势》为题是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想把这节课上好,因为是歌颂我们老师的文章。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主要。

  以上是我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课后的反思与对这课的初浅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3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一: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二: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资料,激**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重组教材,学*“爱与责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主题”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其它两节,学*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4

  禄口小学杨茹

  今天我教学了《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抛开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文中的谭老师鞠躬尽瘁、舍己为人,我一直苦恼于如何让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到这些。图片?课件?还是视频?这些都只是辅助工具,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失去语言文字的美丽,在这样一次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地尝试了新方式,也许还有不足,也许还有遗憾,每一步实践都是坚实的,探索过后,我相信语文课会越来越美好。

  一、多认识一步,我“认识”的谭老师

  在课前预*的布置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查找资料只是流于表面,大多查找的是“出生年月”、“荣誉称号”、“典型事迹”等。这个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我决定通过这篇课文更好地落实预*工作。

  在前一天我就布置了预*工作,发现很多同学果然又出现了如下问题。我开始引导同学们:老师希望能通过你的资料了解谭老师*时生活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对他的荣誉、地位等等并不关心,希望大家多从这个方向去寻找资料。

  同学们听了我的建议,回去找资料有了很大的转变,第二天交流分享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资料。课文第一段介绍了谭老师是个慈爱的父亲,是个负责的好老师。通过学生资料的补充,我们更加清新地认识到了这点,比如有同学搜集到了关于他照顾生病学生的资料,娓娓道来,给课堂更添了一丝感动。

  二、多读一遍书,我最感动的地方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在朗朗书声中,有你对祖国的一腔热爱;在朗朗书声中,我们能体会到泠泠秋雨中的悲切;在朗朗书声中,有一双眼睛,带我们领略千里风光。本节课上,我带领同学们反复朗读有关于谭老师的语言描写,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同学带读、齐读等等方式,一遍一遍体会谭老师的伟大无私,一遍遍感受谭老师的义无反顾。

  不要怕读书,多读一遍书,不仅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也多带给我们一丝对人物的敬仰和钦佩。

  三、多思考一段,我有新发现

  文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比如在学*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来前文“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否多余,在经过讨论后,同学们发现,谭老师所上的内容,正是他后面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也正暗含了文末的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以前这个问题总是由我抛出由学生解答,如果换一个方式,让学生寻找文章中是否还有什么没牵涉到的知识点,去思考发现要更有效果。

  多思考一段,学生有了新发现、新想法,也有了学*的新趣味。

  四、多评价一分,我也有话说

  本章学*内容几乎都和人物有关,从第五课的蔺相如和廉颇,到本课的谭千秋老师,以及后一课忠于职守的哈尔威船长,每一个人都为我们竖起了精神标杆。

  之前教学我比较倾向于四字词语,现在想想也是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什么不能用一句话去表达呢?学*了这么多,完全可以写一个“赞扬卡片”,一句话写出你最深的印象,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思维,更进一步的课文人物评价方式也提高了课堂的学*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写作也有帮助。

  同一篇课文每一次不同方式的解读都能给我不一样的新奇感受,语文就是这样,我一步一步探索,也一步一步收获。多走一步,都是精彩!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5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收集资料,激**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

  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为之感动。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6

  一、收集资料,激**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 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7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8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9

  我从接受任务上《最后的姿势》,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必须全心以赴。上课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锻炼的过程、磨砺的过程。《最后的姿势》与其说是一次研讨课,还不如说是一次“公开课”,因为我知道之前我上过一节比较成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而语文课这些年来却很少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展示。

  现在已经试教过两次了,有成功的兴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先找找优点来自我安慰一下:

  1、挖掘出了情的根源

  《最后的姿势》一课,从第一次接触课文,经验告诉我必须抓“情”,如果学完了这篇课文学生都无动于衷的话,那我的课时失败的。于是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深刻地挖掘这一姿势的内涵。我问孩子,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字来表达用什么字可以概括?如果这一个姿势用一个词语表达,这是什么样的姿势?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希望的姿势!这是爱的姿势!这是爱学生的姿势!这是给予孩子生的希望的姿势!这是为了四个生命延续的姿势!”……我想这就是“情”,情到深处语自华。

  2、引领到了文的品悟点。

  我深深的觉得与孩子上每一堂语文课,我们越来越默契,孩子们越来越开心,课堂上他们的思维是活跃,他们的眼睛直放光芒,在深探这篇文章的本质与内涵。我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离门口最*,为什么他不跑!学生稍作思考:

  生1:因为谭老师是一位老师,必须让自己的学生先冲出去!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在教师里!

  师:说明了什么?

  孩子: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到这里我知道孩子们悟出了老师的爱。我并没有到此作罢,我继续追问:还有什么原因?

  ……

  我想,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不全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理解才是真正检验语文课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开口读和静静的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肺腑之言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

  1、每个课时应该抓个啥?为什么40分钟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上语文课首先要把每节课的任务列出来,不要把第一课时的任务放到第二节课里面去。

  2、如何提炼教学语言?问题如何设计?用什么语言去引导?这些都要在备课时作充分的思考。

  3、在讲课的过程中,行云如流水的课堂的标准是什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是否孩子的语言再丰富些?尤其在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时,如何使得老师的点拨,提示语再精炼,再富有启发性?

  3、如何正确的把握文章的拓展?

  ……

  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的过程,不断地充实完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这是一个伟大而高贵的灵魂,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彰显。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生命的姿态,崇高也罢、认真也罢,敷衍也行,不同的个性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在这上千种的生活姿态中,也一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姿容,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真的履行,不向左,不向右,只管朝前!

  活出自己的生命姿态,哪怕最后依然默默无闻,哪怕最后淡然隐在某个角落,至少我们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因为在我的头脑中始终有丰富的思想来滋润我的心灵!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10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1)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一、收集资料,激**感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研读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学生体会谭老师舍己为人的伟大人格。 课文中对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这些句子,体会谭老师在地震来临之时,在生死攸关之际,谭老师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择,用身体守护学生。他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

  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故事。

  初读课文,让我感触颇多,勾起了对这一事件的众多回忆,我不停地搜索着相关资料,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对谭老师的精神有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针对这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脉络清晰,主线明显。本课的教学重点十分明确,即对谭老师精神的感悟。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这一情感呢?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文章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何不此为突破口呢?于是,在第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感悟;第二课时,则抓住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展开。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也较好的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二是重视朗读,尊重个体。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还是齐读,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次听他们读完后学生又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收获与成功。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面对新生问题地处理机智等,如何更好地解决,终将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在去年学*《大江保卫战》时,我就想过,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的,一定会选入教材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当看到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势》为题是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想把这节课上好,因为是歌颂我们老师的文章。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主要。

  以上是我在教学《最后的姿势》这课后的反思与对这课的初浅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4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5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2)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有两处也可。

  2。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学*第一段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地震前)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地震中)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地震后)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评价)

  2、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师生互动: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普通

  六、写字指导

  要求:示范――描红――练写――对照改进

  七、课堂小结

  在初读课文后,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他的伟大,他的师德,他的责任,他的爱……而在第一段的学*中,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谭老师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常常的父亲。所以,一个普通人在地震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爱更伟大。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a、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b、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

  完成思考题。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多种读书形式,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导情,知情并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感

  1、课前谈话。

  2、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无间道伤感曲》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2008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许多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昔日的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3、大灾无情,大爱无边。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走进那场大地震,再次感受灾难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4、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体会情感

  (一)、感受情况危急

  过渡:画面中山在颤,地在抖,惨不忍睹,那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当时的环境。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读,大屏幕出示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3、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4、交流,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

  5、除了这些文字,从哪里也能体会到情况的万分危急?谁再读这段话?谁还想读?谁能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大爱千秋

  6、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地震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捧起书,身子坐正,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二)、体会谭千秋的恪尽职守,无私大爱

  过渡:教学楼即将坍塌,在这紧要关头,在这短暂的瞬间,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不倒的丰碑,他最后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出示课文插图)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让你的感动打动同桌。

  3、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说出你的体会。(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说。请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2)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孩子们,会读书还能将一句话读成几个字,请小声再读读这句话,哪几个字叩击了你的心扉?(拉,撑,护)从这三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4)孩子们,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这三个字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师引读,生接读:

  师:它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师:它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师:它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

  (5)师总结: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人民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过渡:循着坍塌我们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2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继续汇报。

  句子二: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孩子们,会毒蛇湖,也能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或一幅画,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也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放开声音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

  (3)指导朗读: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谁敢和他比一比?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4)你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谭老师依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谭老师依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5)睁开眼睛,把你刚才看到的画面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赛读。、

  (6)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们再一起读。

  (7)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孩子们,假如你就是谭老师,此时此刻,你会怎样鼓励你的学生?

  (8)那声声鼓励,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大爱千秋 ----

  句子三: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1)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生命之门,怎能不令人震撼?男女声轮读。

  过渡:面对这一幕,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

  句子四: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2)指导朗读:指名一名生读,其余同学小声伴读。

  (3)渗透写法(侧面描写),分角色朗读。

  (4)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品味课题,内化情感

  过渡: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里,他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1、齐读课题

  2、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句子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引读,生接读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瞻仰丰碑,升华情感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让咱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自由表达,抒**感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我们不愿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英雄的哀思、钦佩吧!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9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就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

  先请学生说教师再补充。

  过度:在地震中谭老师怎样保护自己的学生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2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说说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

  3 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4.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5.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学完本课你觉得“最后”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最后的姿势

  关爱家人 工作积极

  忠于职守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意

  1、过渡: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谁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呢?(5月12日发生大地震,教学楼就要坍塌了,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三、品读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1、过渡:谭老师为何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作出如此选择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回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作者会抓住什么来写,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来读呢?(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3、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默读课文2—7小节,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去刻画人物的,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特别好,圈出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4、认真读读你画的句子,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汇报交流: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关键词:大公无私(为公着想,没有私心,没有想到自己)

  指导朗读: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表白心声铿锵有力。

  (2)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关键词:来不及多想(想到什么?没想到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情况不妙”指的是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抓住五个感叹号,读出情况的危急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关心学生。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关键词:立即、拉、撑、护(反应迅速、当机立断;爱护学生、舍己为人、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抉择?(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指导朗读:情况越来越紧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最后的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一把保护伞,撑起一个避风港,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对谭老师言行的刻画,还比较多地描写了当时的环境(出示四句话)。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小结:灾难面前方显英雄本色,环境描写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表现他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把2——7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四、品读侧面描写

  1、过渡:楼房塌陷了……谭老师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中,讲台上再也见不

  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声音。但是从别人的话语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请大家默读8——10小节,用波浪线画出别人的语言,圈出关键词,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抓住“死死地护着”、“眼含热泪”体会,誓死护卫学生、令人感动、震撼)

  (2)“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抓住“飞身扑倒”体会,奋不顾身)

  (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抓住“生死攸关”释义并体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们发现,这几段话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壮举,而是选取了别人说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小结:灾难来得突然,谭老师时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别人的语言评价可以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些精彩的片断,分角色朗读8——10自然段。

  五、品读“最后的姿势”

  1、过渡:那个每天早早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的好父亲不在了;那个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的好老师不在了;那个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的谭老师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2、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板书: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3、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恪尽职守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生命的姿势……)

  4、读了这篇文章,老师也深感震撼,写下了一段话。

  出示: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灾难来临之际,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忘记的是自己。他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受住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条年轻的生命。地动山摇,楼房坍塌,谭老师依旧坚守在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师恩难忘,大爱无私,谭老师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灵魂。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来不及就作为课后作业)

  5、谭老师用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爱与责任)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3)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1

  中午午休随意地翻了翻微信朋友圈,想看看朋友的*况,突然,我惊诧了,我看到了大学同学的学生思考记录,她在昆山也教六年级,现在也在上同样的一篇课文《最后的姿势》,他们在探讨这篇课文的真假,竟然是假的?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随即我就发信息问她为什么回想到这篇课文是伪造的,意义又是什么?她告诉语文课上的道德渗透也很必要,她们学校现在就在搞这个活动,让道德感走进课堂。

  我回顾了我这篇这课文的流程和重难点,我非常中规中矩的带着孩子们找到听反复朗读了环境描写的句子,同学们也说出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接着进一步走进谭老师,抓住正侧面描写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品质,一步不差的紧随考试的要点,这节课,我也能感受到学生对谭千秋老师的敬佩之情,师生互动很成功,我以为很成功了。但没想到,看完大学同学的记录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忽略了那么多。忽略的她所说的道德渗透,忽略了孩子对书本质问的勇气,忽略了他们敢想敢猜测的好奇心。

  利用下午的午辅导,我又继续了第三课时,给他们讲讲那些捏造的但是又很感人的新闻,我找了一篇我一读就会哭的《母亲的短信》,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我读到“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便会眼含热泪,我轻轻地读着,然而我读到中间,我已无法坚持,便课代表代我读下去,然而结局令我诧异,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哭了,他们竟然……笑了!!怎么办,我忍痛继续讲着,我含着泪讲着爱的伟大,记者编造美丽谎言的意图。我真的不敢相信,孩子们竟然会笑!!!!我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我化解不了这种无奈。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2

  经过第一次课的“试验”,我在短暂的“痛苦”之后振作了起来,听了科组老师们给我提的意见,中午修改完课件,梳理好思路后继续在五(1)班试教。

  可能是因为第一课时解决了“读通课文”的问题,还安排了理顺“写作思路”的环节,每个学生至少度过3次课文的基础上,我“删繁就简”,重点抓了3句话:“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第一处是在环境描写之后谭老师动作的生动描写,其实这就是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一个正面的描写;第二处是通过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的话去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再一次深化;第三处是课文内容的升华,是真正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这次课堂上,我死扣这三句话,学生的理解课文内容很好透彻,尤其是在读到救援人员发现谭千秋老师的文字描写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了,几个控制不住的学生留下了眼泪,我知道这也是我追求的课堂效果,只要学生流眼泪,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只要学生动情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达到了,我“乘胜追击”,让学生想“血肉模糊”和“后脑深凹”是什么一个场景,我感觉到学生身上都起鸡疙瘩了,有一位女生居然哭出了声音来了。接下来的获救的学生的回忆、谭老师身边的同事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言语不需要老师繁琐的讲解了。后面的“张看双臂,护住学生”的“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次执教《最后的姿势》开始找到一点感觉了,这样一来,大北小学的课就有信心很多了。但信心归信心,上这样的课一定要上出点味道了,单单抓那“三句话”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还是考虑这个课时怎样弄得“充实”一点了。

  于是我在后面挤出了10分钟,让学生看一组谭千秋老师牺牲后的图片,再配上一些“煽情”的朗诵,配一首悲一点的乐曲,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出示一组图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在谭老师的追悼会上,加入你是获救的四个学生之一,你会对谭老师说:……”最后还要用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提名奖的颁奖词”,当时想,用这些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心灵受到一次震撼。让他们永远记着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10多个环节的“轮回轰炸”,只要有两三处是精彩就可以了,遍地开花,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么短的备课时间,容不得我多想,也不能多想。教学语言的组织职能“临场发挥”了,能整理好课件,记住那“八大环节”就不错了。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3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4

  《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在这节课中,我自己不断地被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打动着,尤其是孩子们动情的朗读,我看得出,他们的神情庄重严肃,他们的心地纯洁善良,他们的感情真实细腻,面对着这样的老师,无疑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在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5

  今天的班级有点无聊,虽然前班已经充分准备,但学生似乎不是很感激,虽然*惯了学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运的是,这个班顺服纪律,基本目标可以达到。反映如下:n感觉一种酸在四种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描述的,我组织学生朗读,抓住标点和其他感情的危机,老师的办公室不惊慌。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答案,但是*静的`阅读和让这种危机的感觉削弱了很多,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放弃教室的时间。

  n感觉两个甜在读老师的话和动词的支持,这是教学的组织,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行动,让学生从支持的经验中谈论什么?双手支持从突出老师的力量突破身体的动量,用他们的肉血和血打开保护伞保护学生,减少破碎的砖,水泥板直接打击了桌子的严重性后果。在这个时候,学生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爱,无私的爱。然后我问:谭老师不怕吗?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儿伤心伤心你做谁说老师的声音?这时候学生似乎有点动了,他们说:我是一个人换来的四个学生的生活,这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怎么能有心脏,所以他们去?在这个交换我顺势疗法问:你看到一种谭老师吗?学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6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7

  今天的班级有点无聊,虽然前班已经充分准备,但学生似乎不是很感激,虽然*惯了学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运的是,这个班顺服纪律,基本目标可以达到。反映如下:n感觉一种酸在四种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描述的,我组织学生朗读,抓住标点和其他感情的危机,老师的办公室不惊慌。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答案,但是*静的阅读和让这种危机的感觉削弱了很多,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放弃教室的时间。

  n感觉两个甜在读老师的话和动词的支持,这是教学的组织,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行动,让学生从支持的经验中谈论什么?双手支持从突出老师的力量突破身体的动量,用他们的肉血和血打开保护伞保护学生,减少破碎的.砖,水泥板直接打击了桌子的严重性后果。在这个时候,学生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爱,无私的爱。然后我问:谭老师不怕吗?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儿伤心伤心你做谁说老师的声音?这时候学生似乎有点动了,他们说:我是一个人换来的四个学生的生活,这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怎么能有心脏,所以他们去?在这个交换我顺势疗法问:你看到一种谭老师吗?学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8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了《最后的姿势》。

  现在做反思如下: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我用的课件是自己制作的。幻灯片14张,包括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谭老师的遗像一张、补充材料3张,和课文重点句子、段落6张、课堂活动提示一张、作业一张。本来以为是把教学重点的句子和段落用投影打出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集中注意力。可是,评课时,老师们说书上有的完全可以不出示。我想为什么呢?再想想,也有道理,书本就是用来读的,为什么不读书本要读课件,况且那是书上的原句子、原段落。谈到课件的有效性,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这么说来我的第一张课件用于创设情境的废墟还是有用的。再说到重点难点的突破,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对衬托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所以我设计了把环境描写的几处逐个出示,学*朗读,并且还有关于重点词语和标点的提示,应该有用吧。再查查,原来所谓的用于突破重点难点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又不便示范的那些重点难点。看来这张可以说清楚的幻灯片是可以省去的。那么关于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幻灯片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借助课本解决的,省去。关于课堂活动的那张幻灯片,我一开始认为它是本节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中之重,出示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活动要求,可老师们说,假如没有幻灯片,你的这个活动就不进行啦?是呀,重点的活动是要培养学生的听和领悟能力的,要听清楚就要集中注意力,要领悟就要第一时间内在大脑中作出反应,如果长时间借助幻灯片提醒学生“这个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课的能力一定会下降的。以后,关于课堂活动提示的不要做成幻灯片。再说说作业,我的这个作业在书上就有,看来非省去不可。所以,到末了只剩下废墟图片一张、重点词语一张、补充材料3张。

  二.反思教学态度

  谈到教学态度,我想就自己的两个变化来反思一下。

  一个变化是有了激情了。

  我上这中公开课的机会不是太多,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大家都在进步而自己的进步小一点。这次有这样的机会,很珍惜。

  我加工这节课也有半个月左右了,一是把课文背熟。这篇课文不是太长,结构也不复杂,主要是地震的过程,所以被起来不是很费事,很快就背熟了。二是研读教参。教参提示:“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反复设计,反复试讲的基础上,我确定了自己最后的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了,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引导是学生朗读得像模像样。课堂上我积极的投入,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没有了以往的手忙脚乱,有的是头头是道的讲解和诱导。即使学生有的地方还有疑惑,我也相信自己的设计一定可以把学生的疑惑消除。于是,课堂上,语调高了,表情多了,也放开了。但殊不知这个变化的背后看到的是教学理念的不科学――教师一厢情愿,学生捉摸不透。

  所以有了第二个变化:太着急。

  好像目的只有一个,“完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使自己的课堂完整。”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程序成为过场,点到为止。咳,怎么回事?这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吗?不是,还是心中无底,本节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你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了没有?他们能跟上你的节奏吗?他们脑海中在构思什么?看来真的是心中越没底的人越想让他人跟着自己走,还不会关注学生,没做到真正的还课堂给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9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10

  今天的班级有点无聊,虽然前班已经充分准备,但学生似乎不是很感激,虽然*惯了学生未知,但我的心或失望!幸运的是,这个班顺服纪律,基本目标可以达到。反映如下:n感觉一种酸在四种语言的教学环境中描述的,我组织学生朗读,抓住标点和其他感情的危机,老师的办公室不惊慌。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答案,但是*静的阅读和让这种危机的感觉削弱了很多,考虑到有限的时间放弃教室的时间。

  n感觉两个甜在读老师的话和动词的支持,这是教学的组织,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行动,让学生从支持的经验中谈论什么?双手支持从突出老师的力量突破身体的动量,用他们的肉血和血打开保护伞保护学生,减少破碎的砖,水泥板直接打击了桌子的严重性后果。在这个时候,学生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爱,无私的爱。然后我问:谭老师不怕吗?他不想要更好的生活,他不害怕他的妻子和女儿伤心伤心你做谁说老师的声音?这时候学生似乎有点动了,他们说:我是一个人换来的四个学生的生活,这是值得的!他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怎么能有心脏,所以他们去?在这个交换我顺势疗法问:你看到一种谭老师吗?学生理解更多的地方。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4)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四川发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编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伸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扬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这课的教学时候我主要抓住了四处教学描写,感受其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要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十分的危机,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千秋老师将要遇难,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抓住这四处环境描写,分析谭老师是如何做的呢?让环境描写衬托人物,这就是对谭千秋老师的正面描写,重点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反复体会,真正体会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对学生大爱无私的情感。学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了,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能感受到什么?“撑”看出了谭老师用出了所有的力气,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水泥板,自己却被砸的血肉模糊,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这儿时,大家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千秋老师逝世时候的自然姿势,也正是这个姿势护住了四个学生,充分看出谭老师这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大爱无私的情感。我让学生联系上文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探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孩子,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但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没有太深,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还有就是我上课时候太过注重形式了,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5)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的内容提前学*、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6)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菁选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用自学、小组合作学*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小组合作学*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4: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五)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2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常

  三、学*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6)(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舍自己。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说学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只是略有耳闻,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他们脑海中,或许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可通过仿写感悟环境侧面描写的妙处。

  所以应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观看5.12大地震视频资料,再现当时情景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诵读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表演增加对谭老师所受痛苦及其体现其舍己为人精神的理解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以读激情结合表演,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自由阅读表演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的空间,以阅读感悟表演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

  (1)读的练*: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2)说的练*: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

  (3)写的练*。如在感悟品读最后姿势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进行练笔,由“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在播放课件《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后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学会感恩该从那些小事做起?

  (4)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孩子们,这样的姿势在你们眼中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姿势吗?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这又是什么样的姿势?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5)说说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会怎样做。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用自己的身体演绎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口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q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主体性,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语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体会文章感情

  2、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 2个二类字,联系谍文语境理解“诠释”、 “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力目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o培养学生“忠于职守、大爱无”的精神o

  三、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的内涵。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n由于这篇谍文较为浅显,所以我基本选用“日主读书、合作学*、白己感悟”的教学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导着的身份,具体方法如下=

  1、朗读贯穿法口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嗣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通过相互讨论,抓住关键词句共同学*,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臼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口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并且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读、评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1、以情激待,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n因此,在上课初始,就以多媒体再现汶J‖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S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还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感动全国的事情呢?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谍堂氛围,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展开铺垫。

  2、学*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3、学*课文第一日然段,感悟谭老师的亲切与*凡。

  以上是对本课第一课时的简单说课,下面我讲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课题入手,提墅主线

  2、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并且板书=谭干秋

  3、提出问题: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一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掣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让学生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互相交流。

  有四个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口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静中隐伏着不*静,指导读得低沉。

  @忽然,谍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口一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妤句子囊

  @地动山摇D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1、引导学生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并且知道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把当时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三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

  逗)言:纽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哥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一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憧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D ”

  一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 “撑” “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口

  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品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o

  3、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n” )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以白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憧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口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一句,让学生说说闺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一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干秋万代永放光芒1 (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口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4、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口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口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我的板书设计是:

  5、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简画=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右手)

  张开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板书主要突显人名、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简明扼要,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以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5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课文以感人的笔触, 记叙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级教师、 德阳市东汽中学一位*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谭千秋, 在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面前, 用自己的身体演绎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故事。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恪尽职守、 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口 文章质朴感人, 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q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 结合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主体性, 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语感目标: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口 体会文章感情

  2.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 2个二类字, 联系谍文语境理解 “诠释”、 “生死攸关” 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_能力目标: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能够理解 “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 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o 培养学生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精神o

  三、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 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 真切感受 “忠于职守、 大爱无” 的内涵。

  四.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兴趣, 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n 由于这篇谍文较为浅显, 所以我基本选用 “日主读书、 合作学*、 白己感悟” 的教学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导着的身份, 具体方法如下=

  1. 朗读贯穿法口 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 通过朗读, 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亡留给嗣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 品词析句法. 通过相互讨论, 抓住关键词句共同学*,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为宗旨, 引导学生主动学*, 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口

  4. 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 使读写结合, 并且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读、 评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 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1. 以情激待, 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n因此, 在上课初始, 就以多媒体再现汶J‖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 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 同学们, 还记得 2008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吗? 还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感动全国的事情呢? 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谍堂氛围, 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展开铺垫。

  2. 学*生字, 理清课文脉络。

  3. 学*课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谭老师的亲切与*凡。

  以上是对本课第一课时的简单说课,下面我讲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 课题入手, 提墅主线

  1. 揭示课题, 问: 课文写的是谁? 并且板书= 谭干秋

  2. 提出问题: 这 “最后的姿势” 是怎样的? 让学生一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最

  后姿势的句子, 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是灵魂句, 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掣出来, 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呢? 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 让学生二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个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口 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 *静中隐伏着不*静, 指导读得低沉。 @忽然,谍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这是地震刚开始, 出人意外, 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 读得紧张、 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 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口一地震越来越强烈, 引导学生读妤句子囊

  @地动山摇D 碎裂的砖块、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楼房塌陷了……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极。

  2. 引导学生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 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 愈演愈烈, 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并且知道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n 把当时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 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 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 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n1. 引: 大难来临, 生死之际, 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三读课文, 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 动作的语句, 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 交流讨论结果:

  逗)言: 纽地震!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 来不及多想, 就大声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 _., ,,

  一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 有丰富的地震经验, 憧得如何保护学生, 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 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行=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 双手撑在课桌上, 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D ”

  一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 “拉” “撑” “护” 和另一个词语 “立即” 细细品悟口

  诠释着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品读, 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 一种高尚的师德, 所以课文以 “最后的姿势” 为题, 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o

  5. 问; 谭老师曾给学生讲 “人生的价值” 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 是为他人着想, 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 n” ) 点: 他不但言传,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憧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 不能只顾自己口 问: 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让学生说说闺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一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 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干秋万代永放光芒1 (在板书的 “千秋” 两字上描红) 指导齐读, 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一总结全文, 点明中心, 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 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 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 结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 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 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 所以他在大难之际, 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作出了英雄壮举口 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 巧妙勾连, 以此深化主题, 突破难点。

  3、 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 在地震灾难中, 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口 问= 此时, 当你站立在 “大爱千秋” 的丰碑前, 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 用笔表达, 倾吐内心真情。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 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 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 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 拓展阅读, 加深感悟口

  七、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 系统的板书设计, 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书设计是: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 简画= 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 右手)

  张开 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 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 板书主要突显人名、 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 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以 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以学法为重心, 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篇7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汇总十篇(扩展7)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范本五份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1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0xx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让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做出更多的选择,可是有个人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这最后的姿势是个怎样的姿势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句中的他指的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文中一段话回答)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品味朗读。

  a、护生的姿势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从带点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自己做做这个姿势,为什么是“撑”而不是其他?

  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情况会怎样?

  想象:鸡妈妈保护小鸡。

  资料补充:(“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米亚。)男,终年29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感情朗读6、7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出示)引读最后一段: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个。

  b、牺牲的姿势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读了这一句,你想说些什么?

  (再次出示)引读

  三、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过渡: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1、找出文中描写地震来临及地震的句子,朗读借鉴品味。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你能用哪些词形容这种情况?

  2、朗读体会: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形象)

  四、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过渡:地震来临前,谭老师在做什么?

  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段写什么?(言传)

  2、“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

  五、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过渡: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所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谭老师立即将四位学生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导读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看到这悲壮感人的一幕时,救援人员这样说——;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一位老师说——

  2、千说万说,在人们心中,谭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3、这一部分去掉可以吗?(侧面描写使故事真实可信)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位人物的话?(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六、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1、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出示)引导齐读后两段。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是如何理解的?

  2、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3、自由感情读文。(课文读到这儿,大家内心一定很不*静。请大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倾注到朗读中,再一次感受谭老师的无私大爱。)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魂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师德的姿势)

  5、再读后两段,总结全文

  结课:谭老师走了,他走的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一个诠释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姿势。这不是一般的姿势,这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姿势!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3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舍自己。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说学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只是略有耳闻,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他们脑海中,或许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第一课时的学*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可通过仿写感悟环境侧面描写的妙处。

  所以应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观看5.12大地震视频资料,再现当时情景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诵读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表演增加对谭老师所受痛苦及其体现其舍己为人精神的理解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1.以读激情结合表演,品味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自由阅读表演等。

  在本课中,谭老师在地震中张开手臂舍生救学生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授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在教学第二段中,联系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感悟谭老师*凡中的大爱与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体验。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拿好笔进行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从对词语的品悟上升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感悟,这样给了学生自主学*的空间,以阅读感悟表演为主体,攻破本课重难点。另外,画出本段中的环境描写,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质,体会谭老师的大爱与责任、舍己救人的品质之后再进行个别读,集体读等。让学生的`情更深、读更美。

  2.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我一直认为,上好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这样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在教授本课时,我预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

  (1)读的练*:正如上面所说,采用不同形式的多样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读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2)说的练*:在教学课文第三段侧面描写时,让学生说说把这一段侧面描写去掉行吗?引导学生理解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以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现真实的画面。

  (3)写的练*。如在感悟品读最后姿势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进行练笔,由“撑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下来。在播放课件《地震中的英雄老师》后请同学们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学会感恩该从那些小事做起?

  (4)课题质疑:在理解最后一小节,引导学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把目光回到课题上,孩子们,这样的姿势在你们眼中还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姿势吗?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你觉得这又是什么样的姿势?以这样一个问题巩固文章中心,升华主题。

  (5)说说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会怎样做。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4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5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