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池上教学反思 1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反思 2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反思 3

  教后记由于本课直接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讲起,而对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一点未作交代。所以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的原因。本课的重点是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难点是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意义。所以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清课文内容;理解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遵义会议的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本次课的课堂教学,经过反思,总结如下: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影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现实,学生进行了思考,为有效掌握本课打下了基础。

  2.给学生比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空间,能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特点和要求,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

  3.教师适时导学、导疑,引导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多途径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不会造成视觉和听觉疲劳。

  4.关注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态价值观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思考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谈感受,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也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

  5.运用互联网搜索技术,通过穿插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手段,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实现了互联网搜索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师生共同重走长征路,课堂效果良好。

  池上教学反思 4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教学反思 5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池上教学反思 6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认真分析、研究后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失衡,学*的热情、学*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

  例如:把x2-y2+2x-2y 分解因式该多项式超过三项,考虑分组分解法---这一步学生易想到,于是就想马上一步到位找到正确的分组方法。但具体到可能分组的方式有多种:比如,第一项单独一组和第二、三、四项为一组;第一、二项为一组和第三、四项为一组……等等。该按哪种方式分组呢?不能迅速找到结果学生就感到厌倦、麻烦了。这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按每种可能的分组方式逐一尝试直到找出正确的分组方式。让学生从中学*知识的严谨精神,并从中领司到学*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细心、耐心,是不断尝试,是不断失败直至成功的过程。

  到此,是否说学*无捷径呢?绝对有!说上述“把 分解因式”说:要达到快速地进行分组分解,首先心须熟悉分组分解法----分组后运用提公因式法、分组后运用公式法,再口头演算或在草稿本上演算、判断按此方式分后能否针对每一组提公因式继续分解----这是最关键一步,这要求对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非常熟悉,而要达到此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从失败中锤炼的结果。

  因式分解如此,其他各章知识的学*与此无两样。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池上教学反思 7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

  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

  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池上教学反思 8

  圆柱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从主题图“虽然它们是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征,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状是圆柱。说明圆柱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一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今天我们还将进一步认识它”来揭示课题。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的过程。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等,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发现等过程,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圆柱认识,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开始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后来的操作、比较、验证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整体上的把握、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深化。

  纵观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只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有两家小区的居民结婚,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但尽管“噼噼啪啪”压住了学生发言的声音,但丝毫没有减弱学生积极发言的热情。

  池上教学反思 9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教学反思 10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池上》教学反思 (菁华6篇)

《池上》教学反思1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教学反思2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先出示前两行诗句,并且把“小娃撑小艇”的两个“小”变为红色,引导学生重读,进而体会娃娃的弱小、天真,然后再理解“偷”字,学生就自然明白不能理解为“偷窃”,而应是偷偷地、瞒着大人去的。此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然后,紧紧抓住“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联想到学过的古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

《池上》教学反思3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下面学*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 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池上》教学反思4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池上》教学反思5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教学反思6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

  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

  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池上》教学反思菁选

《池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池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池上》教学反思1

  一、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读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诗人?有个诗人的姓很特别,跟颜色有关,猜猜是谁?白居易可了不起了,你知道他流传下来多少首诗吗?三千多首,是流传最多的诗人,比李白还要多呢。为什么白居易这么厉害?因为呀,他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非常好学,学*很认真很勤奋。你们能不能像他这么用心读书?好,林老师今天带了奖品过来奖励给像白居易这么好学的小朋友。白居易小时候很好学,长大之后做官也是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做了好多好事呢。老的时候住在洛阳,他家旁边有个大池塘,有多大呢,有我们学校三个那么大,猜猜看,池塘里种满了什么?

  二、出示课件:白莲

  漂亮吧?男孩子和女孩子相比,谁更喜欢白莲?男孩子更喜欢小动物吧,看到蜻蜓去捉蜻蜓,看到蚱蜢去捉蚱蜢了,女孩子更喜欢白莲。是呀,这一天,在莲花池里就发生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一个小女孩有关,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吗?

  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三、谁来读读这首诗?有没有哪些字不认识的?

  根据学生不懂的字写上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我们把字念回了,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写的是女孩子的故事,而不是男孩子嘛?讲解“娃”字:

  (女)(圭,美玉),造字本义:貌美如玉的女子。

  小娃,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该怎么读呀?读出“小”的可爱;她在干什么呀?“撑”读出那种“用力”的感觉。“谁在干什么?”“艇”就是很小窄窄的小船。——读(吟诵)第一句。

  “小女孩撑着小艇干什么呀?”

  “天哪,这个小女孩怎么是个小偷呀?白居易怎么会喜欢她,给她写诗呢?”(引导学生理解“偷”是“偷偷,悄悄的,瞒着大人做”)读的时候“偷”要读都轻一点,把那种“偷偷”的滋味表达出来。刚才我们已经看到那美丽的白莲了,这个小女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就悄悄地解开家里的小船偷偷地去摘这白莲。我们来看看“摘”在诗中是用哪个词来写的?

  讲解:“采”上面是“爪”,用手去摘树上的果子。所以千万不能把中间写成一竖。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诗句,“偷”读得轻轻的,悄悄的,“白”要念得短促,强调莲花是白色的,不是其他颜色的。“回”要读得长,满心欢喜地回家。

  小女孩采到莲花太高兴了,她忘记了她是悄悄地出来的,不让大人知道的,结果——

  老师连读最后两句,“不”、“一”读得短促,“萍”“开”拖长。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不”的短促,带出关心小女孩的`旁观者的一点担忧和叹息;“一”强调了这驶开水道的明显,“开”的拖长有逐渐打开的感觉。)

  故事讲完了,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有滋有味地来读一下,注意刚才老师是怎么样教你们读的哟——

  全班吟诵《池上》,发现问题指导纠正。小组读,个别读。能把这首诗装到小脑袋了吗?

  四、擦掉一句,试背;擦掉两句,试背。最后全部擦掉背。出示生字“撑”,背所在的一句;出示“藏”,背所在一句……

  五、你们知道吗?白居易不止写一首《池上》呢,想不想知道还有一首写的是谁的故事?

《池上》教学反思2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教学反思3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下面学*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池上》教学反思4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古诗意境很美,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会创设情境,引导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东西吗?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池上》教学反思5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教学反思6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池上》教学反思7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对这个小娃有什么看法?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偷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说小娃没有经过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了几个莲蓬子;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为成熟的枇杷、桔子、西瓜……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反思8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反思9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池上》教学反思10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池上》教学反思11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池上教学反思菁选

池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池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池上教学反思1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教学应当侧重于朗读教学和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我的朗读教学主要分成单个步骤:

  一、学*字词,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的重点与难点,让孩子课前注音练读,课上主要检测朗读的准确性。

  二、划分节奏,读出韵律。古诗的朗读的第二层次是读出节奏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拖腔、连音是他们常出的问题,所以要让他们学会哦划分节奏,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抓住诗眼,情感朗读。读诗的.最高水*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传达出来。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第三步,我抓住了诗眼“偷”字,让孩子说说对于它的理解,让孩子思考这个字是否可以换成“拿”字,又让孩子上台想象并演示小娃“偷”的动作,旨在让学生理解“偷”字的精当和小娃的天真,进而给每一句诗句配上了感叹词(小娃撑小艇-嘿,偷采白莲回-哇,不解藏踪迹-呵呵,浮萍一道开-哈哈),让孩子愉快地朗读,也做一回天真活泼的小娃。

  诗歌是留白的艺术,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其隐藏的语言甚为丰富,学*诗歌就要先将诗歌读厚,在补白中品味、享受、丰富。诗人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写了事,写了景,却并未直接写小娃采摘成功后的心情和动作,而只写“不解藏踪迹”,可是,去偷采的时候可是“解藏踪迹”的,为什么回来时就不解了呢?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完全可以想象,小娃一边撑艇一边得意,一边撑艇一边高兴,一边撑艇一边低头欣赏白莲蓬,一边撑艇一边想象和小伙伴们分享的快乐,一边撑艇一边已经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了。

  作者不直接写小娃将小艇划得有多快,而写“浮萍一道开”一句,也留下了想象空间,且富有动感和画面感。所以,如果再上一次,我会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过程、采莲而归的心情等,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池塘的美,感受小娃的天真可爱。课前的教学案例设想中,我本来就配好图画,想让孩子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之,自己引导的不够巧妙,孩子对于小娃“兴尽”“归舟”导致“浮萍一道开”的行为、心理理解不透,所以编讲故事未能实现,只能留于课后。

池上教学反思2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为下面学*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池上教学反思3

  《池上》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动静结合,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偷采莲又天真地不知如何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难度不大,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欣赏一组荷塘美景,并用自己的画描述一下画中的景色,接着再结合教材上的.插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上学期学过的《江南》,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大致了解了故事所秒回的景象。

  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明确了朗读的三个层次,运用范读、跟读、自由读、连麦指名读,问答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读准字音,感受停顿,读出节奏,读出趣味的情感。同时,抓住“偷”“解”“藏踪迹”等关键词,体会小孩的天真可爱,感悟作者的情感。

  识字写字环节,对易错的*舌音和翘舌音重点指导,识记字形时,利用构字规律识记以及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组词识记。需要书写得生字共两个“首”和“采”,先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出示动画,书空笔顺,强调书写需注意的细节和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描红并书写。

池上教学反思4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池上教学反思5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采白莲”的小娃写入诗中?你对这个小娃有什么看法?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偷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说小娃没有经过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采了几个莲蓬子;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为成熟的枇杷、桔子、西瓜……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反思6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古诗意境很美,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会创设情境,引导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东西吗?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池上教学反思7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池上教学反思8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让学生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已完,但还有一些遗憾。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池上教学反思9

  一、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读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诗人?有个诗人的姓很特别,跟颜色有关,猜猜是谁?白居易可了不起了,你知道他流传下来多少首诗吗?三千多首,是流传最多的诗人,比李白还要多呢。为什么白居易这么厉害?因为呀,他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非常好学,学*很认真很勤奋。你们能不能像他这么用心读书?好,林老师今天带了奖品过来奖励给像白居易这么好学的小朋友。白居易小时候很好学,长大之后做官也是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做了好多好事呢。老的时候住在洛阳,他家旁边有个大池塘,有多大呢,有我们学校三个那么大,猜猜看,池塘里种满了什么?

  二、出示课件:白莲

  漂亮吧?男孩子和女孩子相比,谁更喜欢白莲?男孩子更喜欢小动物吧,看到蜻蜓去捉蜻蜓,看到蚱蜢去捉蚱蜢了,女孩子更喜欢白莲。是呀,这一天,在莲花池里就发生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一个小女孩有关,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吗?

  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三、谁来读读这首诗?有没有哪些字不认识的?

  根据学生不懂的字写上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我们把字念回了,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写的是女孩子的故事,而不是男孩子嘛?讲解“娃”字:

  (女)(圭,美玉),造字本义:貌美如玉的女子。

  小娃,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该怎么读呀?读出“小”的可爱;她在干什么呀?“撑”读出那种“用力”的感觉。“谁在干什么?”“艇”就是很小窄窄的小船。——读(吟诵)第一句。

  “小女孩撑着小艇干什么呀?”

  “天哪,这个小女孩怎么是个小偷呀?白居易怎么会喜欢她,给她写诗呢?”(引导学生理解“偷”是“偷偷,悄悄的,瞒着大人做”)读的时候“偷”要读都轻一点,把那种“偷偷”的滋味表达出来。刚才我们已经看到那美丽的白莲了,这个小女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就悄悄地解开家里的小船偷偷地去摘这白莲。我们来看看“摘”在诗中是用哪个词来写的'?

  讲解:“采”上面是“爪”,用手去摘树上的果子。所以千万不能把中间写成一竖。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诗句,“偷”读得轻轻的,悄悄的,“白”要念得短促,强调莲花是白色的,不是其他颜色的。“回”要读得长,满心欢喜地回家。

  小女孩采到莲花太高兴了,她忘记了她是悄悄地出来的,不让大人知道的,结果——

  老师连读最后两句,“不”、“一”读得短促,“萍”“开”拖长。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不”的短促,带出关心小女孩的旁观者的一点担忧和叹息;“一”强调了这驶开水道的明显,“开”的拖长有逐渐打开的感觉。)

  故事讲完了,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有滋有味地来读一下,注意刚才老师是怎么样教你们读的哟——

  全班吟诵《池上》,发现问题指导纠正。小组读,个别读。能把这首诗装到小脑袋了吗?

  四、擦掉一句,试背;擦掉两句,试背。最后全部擦掉背。出示生字“撑”,背所在的一句;出示“藏”,背所在一句……

  五、你们知道吗?白居易不止写一首《池上》呢,想不想知道还有一首写的是谁的故事?

池上教学反思10

  本月的教研课上,我讲了《池上》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的语言质朴,用通俗的词句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出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插图对诗意的理解也很容易。

  在教学中,我采用看插图导入古诗,先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图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说,诗人白居易看到这么有趣的景色,写了一首古诗,由此引入新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古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知道了。由于本课人的字只有5个,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读诗句中,相机学*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注意五言诗的停顿和重音。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诗意的掌握不同于一、二年级。他们第一次接触书下注释,我就告诉他们,书下注释是我们理解诗意的'小帮手。在理解“浮萍”一词中,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查词典,理解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最后,借助插图和自己的理解,在组内说一说诗意,最后是在班级内交流。结合课后*题,闭上眼睛想象诗意。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达到一个升华。

  因为本版块的主题是童趣,我就提问,你觉得古诗中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到小孩儿的天真可爱。在文中找一找。学生马上就说出了“不解”和“藏”等关键词。和本版块的主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学生都知道了:这里的偷采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诗人写“偷采白莲”的小娃更能体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真童趣。

  最后,学生们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很主动,教学环节很紧凑。不足之处是写字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初学钢笔字,写字也是每节语文课都要注重指导和训练的。

池上教学反思11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池上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一、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开始运用“创设情景,感染气氛,情景朗读”(这是远教资源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对生活中没的情景有所思考,站在师生*等的高度和老师共享生活的快乐,并对夏季的荷塘、夏季的生活有了感性的认识,一边导看一边导思。利用先进的媒体资源刺激了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学*欲望。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并挖掘其学*潜能的。教师深谙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深情的配乐范读将诗中的小娃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情境,使之意识到:快乐的儿童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

  二、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变枯燥的学*为多种感官的综合接触。一直以来,学生对诗人的了解都基于学生查阅书籍或教师口头描述介绍,但是本堂课,我利用资源,配合音乐、画面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学生在美的音乐声、生动的画面中了解了诗人,加深了印象。

  三、利用资源,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诗中的字词。低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学会书写。对于学生来说,完全靠死记硬背,枯燥无味。但是,我充分运用远程资源,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老师、采摘荷花、莲蓬、捉迷藏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以及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感觉不是在课堂,而是在生活,使学生在乐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指导学生的书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提醒,再板书演示,但是通过远程资源中的书写指导,让学生对生字的整个书写过程有一个动态的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通过整洁美观的汉字展示,学生感受到中国方块字的豪放美观,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作一定的强调,因此学生记忆深刻,其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四、借助资源,诵读感悟,体会意境。作为低年级的孩子,想像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对诗句意境的体会也比较肤浅,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以往教师只是结合诗句,讲讲其中的大概内涵,或者有些教师干脆直接把诗句意境以文字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在读中感悟。无疑对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使之更清晰、更直观、更精确、更快捷的供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课程标准强调:

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的用途。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画读诗句,读诗句想画面,读诗句感悟意境,画配诗……)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池上教学反思13

  1、把学*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池上教学反思14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分角色演一演,这项工作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真切的体悟。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纸船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纸船教学反思 1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想,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我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符合低段教学要求,字词学*落实到位。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而且,当学生遇到形*字、同音字时更是容易被搅得一塌糊涂,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在教学“飘”和“漂”时,这两个字虽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我将区分这两个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孩子们因为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马上发现了这两个字的不同,有的说:我发现“飘”和“漂”这两个字都有一个“票”字。有的说:我发现第一个“漂”和水有关,第而个“飘”和风有关。于是我随机结合具体的语境,出示句子: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还有的说:“漂”是多音字,我也随机出示课前设想好的这个多音字,象这样的随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词语,还有很多,我不再举例说明。

  2、充分利用简笔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课时,孩子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为了更好地让孩子理解山脚和山顶,我便在黑板上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孩子们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很好。

  3、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a、“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b、“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矛盾,体验情境。

  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拓展延伸,互送祝福,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孩子们随着音乐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班上有个小朋友不小心右手骨折了,是另外一个孩子不小心撞的,撞了他的孩子是这么说的:“彭博坤,对不起,是我不小心撞了你,给你带来了许多不方便,我希望你的手赶快好起来,那么你就能和我们一起玩啦!”多么诚挚的道歉,多么另人感动的祝福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很多环节没能充分展开。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面对低年级孩子,语速我也应该适当放慢。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教学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了许多遍。如何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状态很好,这可能得益于趣味性设计(如摘苹果放进纸船、苹果给老师、同学们说悄悄话),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语言文字,问题的设计等引起孩子的学*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欢乐共痛苦。尤其是学*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们都读哭了。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真正走进了文本。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还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读的高潮掀起处不是很多。教学中如果一节语文课能时不时掀起朗读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做到。

  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热情。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住在山顶的松鼠和住在山脚的小熊用纸船和风筝架起友谊之桥,可是因为一点小事友谊破裂,还是借着纸船和风筝修补了友谊的裂痕。

  在选课的时候,我对于二年级的课不是特别熟悉,对于选那节课我一点方向都没有,迫于没法选课,我请教了现在教三年级的李冰老师,她从事了多年的二年级教学,对二年级的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我问她针对自己的情况要选那课,最后经过一致的商定选择了这一课。可选过之后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就是本课的教案,这是至关重要的,我写了初稿,又去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接着就是拿着让几位资历高的同事们看,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正式讲之前我又试讲了一遍。接下来就是修改和熟悉教案。

  这节课主要的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得我们班的学生表现不是很好,可能是我把这节课看的太重,想达到完美,就给孩子施加压力,结果出乎意料,整堂课气氛很沉闷,就没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还有就是整堂课的趣味性不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世界万物皆有利弊,整堂课有几个方面还可以:

  1整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看看收到礼物后的小熊和松鼠的表情和动作,然后体会那种高兴的心情。还有就是在他们吵架之后的那种难过的心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了文中所要体现的心情。

  2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词句和语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几点:

  1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热情。

  2在课堂上我出现了打击孩子的现象,这样的事情我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3在讲课文的时候有一点没讲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很难过,可为什么每天还是这纸船和放风筝呢?因为他们还想做朋友,可是为什么不把纸船和风筝放出去呢?因为他们没勇气不好意思。我原本把教案背的很熟了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点没讲到。讲过之后想了想可能是太紧张了吧!

  4出示一张房子的图片在课堂上没起到作用。

  5评价语和过渡语不是很准确。

  纸船教学反思 2

  《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在教学中,我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我在识字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中“风筝”这一主要元素,设置了放风筝送气球的情境,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如:把生字写在风筝的图片上,让同学们说说识字方法,放飞风筝,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识字的方法也很多样。加一加、换一换、联系生活等等。放完风筝还送给学生两个气球作为奖励,同时进行组词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好学、乐学,印象深刻。

  二、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动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课文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课件出示山顶、小溪空空荡荡的图片,配上较为悠伤的乐曲,学生一下子被带入了失去朋友的痛苦之中。

  课文最后小熊和松鼠重归和好,是情绪欢快的部分,课件出示满天飘荡的风筝和纸船摇啊摇的动画,配上轻松欢快的《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充分感受友谊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些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三、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把“读”贯穿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文中抓住了的几句重点句,如抓住“漂呀漂”“乐坏了”“再也看不到……”“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漂”的含义。

  四、走进孩子,肯定成长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起让生命共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孩子由衷的评价,如“你的眼睛真亮!”“你真会读书!”“你真是个快乐的小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中也有不太理想的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很多环节没能充分展开。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紧后松。

  2、文本价值的把握不够到位。本文的文本价值应体现为让孩子乐于交友,并宽容地对待友谊。但这个主题体现得不够明显,是整堂课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

  纸船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懂得当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出现裂痕的时候,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卡、贴图、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听儿歌吧?今天老师给大家读一首儿歌,要认真听,一会回答老师的提问。

  友谊桥

  吵过嘴,快和好, 什么桥,童话桥,

  你道歉,我检讨。 风吹雨打永不老。

  握握手,笑一笑, 什么桥,友谊桥,

  心中搭起一座桥。 从小到老永不倒。

  2、提问:儿歌老师读完了,谁来告诉老师,儿歌告诉我们,如果和朋友吵了架,应当做些什么?(快和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今天,我们继续学*与这首儿歌有关的课文。

  板书;纸船和风筝 ,齐读课题(注意“风筝”是个轻声词。)

  二、复*生词。(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动脑,下面老师就要和同学们玩猜字谜的游戏,注意谜底就是这篇课文中的八个生字,好吗?)

  1、复*生字(学生猜对一个就出示一个。)

  (1)我说你猜。坏 莓 吵

  (2)看动作猜。扎 抓

  (3)谁记得还剩下的三个生字是:幸 福 受

  (4)齐读。

  (师:看来,你们个个都能称得上是识字高手啦!)

  三、学*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

  (1)板画。

  刚才,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把小熊和松鼠请来了,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学了课文,我们知道松鼠的家住在_____,小熊的家住在______,一条小溪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人物、板画场景:小熊和松鼠、小溪和高山)

  2、学*第2——6自然段。

  过渡:(师指板书说)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师: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

  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师: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A、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师:哪里直接写出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就提示:有一个词直接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B、“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

  C、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乐坏了”的事?(提示说完整话)

  D、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师: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样高兴?

  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他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E、男女生赛读。(看看谁最能把小熊开心快乐的样子表现出来。)师:小熊很高兴,小松鼠呢?让我们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F、个别读第五自然段(评价、指导)。

  G、齐读第五自然段。

  (3)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你是否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A、自读。

  B、指名说。

  C、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如“漂流”“漂泊”。飘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如“飘落”“飘动”等。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D、表演读。(个别表演读、加上动作齐读。)

  (4)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3.学*第七自然段。

  就在他们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中时,(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有一天,他们俩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句式训练:小熊很_____,松鼠也很_____.。(课文中,小熊、松鼠的心情除了用难过,还能用上什么词?“伤心”、“孤独”“后悔”、“失落”。)

  (2)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1)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生:“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生: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师: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个读,齐读。(提示:可以联系*时你要是想买什么礼物时是怎样向爸爸妈妈央求的?)

  指导朗读第十一自然段

  (1)师: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又重新成了好朋友,他们高兴吗?(板书:高兴得哭了。)

  (2)(板贴风筝和纸船)想想松鼠为什么哭了?

  (3)句式训练: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因为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B、让我们带着激动与兴奋一块再来读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2)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3)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4)想对曾经和自己发生过矛盾的同学或朋友说点什么吗?

  大家说得太好了,只要大家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

  呵护友谊,就一定能羸得友谊!

  最后送上一句友谊格言:

  若不能原谅彼此的小缺点便不能让友谊长存。

  --(法)拉布吕耶尔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长听。

  2、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友谊的格言。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 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纸船教学反思 4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而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

  教学生字词时,我重点指导学生学*“风筝”,读好轻声。在指导学生学*其他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然后通过开火车读生字词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我再把“抓住、幸福、扎风筝、愿意”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2.男女同学比赛读,3.指名读。经过强化记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教学课文时,我通过画图、言语描述创设了情景,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画房子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接着,我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并且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送松果和草莓,不送其他东西?”,我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想一想小熊和松鼠最爱吃什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库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我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接着,我通过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学*完课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后来,小熊和松鼠又见面了,它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依然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教师朗读水*有限,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吃力,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反复朗读,才能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

  纸船教学反思 5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中我紧抓小熊和松鼠感情变化这条线,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的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

  (1)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2)"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

  (3)"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走进孩子,肯定成长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自由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起让生命共同成长。教师时时对孩子由衷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采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在指导朗读上应再下功夫,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不应将自己的体会强加于学生的身上。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学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认识有些肤浅。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3、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教课本内容的时候比较仓促,也没有很好的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4、在进行角色体验的时候,有点脱离文本,因为小朋友对课文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就直接开始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

  纸船教学反思 6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的根本。我在阅读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的主人。

  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兴趣盎然,还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得以体现。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围绕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为主,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加以指导,重点突出。我在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会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还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识记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又学会了识记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纸船教学反思 7

  《纸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颂歌。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尽管船外是美丽浩瀚的太*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著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

  这首诗的重点是通过朗读感受海外游子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母爱、童心、自然的写作特色。

  前段时间,在杭州参加“演绎激情、本色语文”的全国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武汉六中,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纸船》一课。看到了胡老师对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精心预设能使教师更好地调控富有变化的动态课堂,而课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又促使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思路,课堂因此充满生机。现摘录如下:

  老师以朗读教学为主,第一遍检查预*情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畅,学生读完后,老师说:读得顺畅,而且稍稍超标,有了一点感情。

  精析诗歌后,老师说:我们理解了许多重点字词的含义,解决了自己提出的很多问题,让这一轮的收获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文 章 文 章 学生齐读,效果不是太好。老师说:不急,我们再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老师出示课件:现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要进行美文欣赏,拍摄MTV,看谁的想像更丰富、更合情、更合理?分组合作,创作一幅画面,并且说明插在哪一句话的后面。

  学生讨论后,反馈讨论情况。

  生一:一边叠着纸船,一边想着母亲对她的爱。

  生二:一边叠着纸船,一边想起了母亲在夏天摇着扇子,为我驱赶蚊子。

  老师点头,表示赞赏,并示意他坐下。

  学生着急地说:老师,我还有……

  老师微笑着说:那你说。虽然我们的要求是一幅画,但这位同学的想像力更丰富,能创作好几幅画,让我们听听他描述的精彩画面。

  学生得意地说:我一边抛纸船,一边看着纸船从船舷旁飞落,眼里含着热泪。

  其他组的同学也纷纷高举着手,喊着:老师,我来,我来……

  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的精彩不时地展现。

  第三次读,老师说:品语言,创作精彩画面。我们既是读者,又是创作者,把我们的感情放进诗歌的朗读里,站起来齐诵。

  学生们齐刷刷地站起来,声情并茂地朗诵。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教学获得了成功。

  教学反思: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预设是教师的预先设置,是相对静态的;生成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在教学中最忌把教师预先埋伏的答案,或者教师预料中的结果作为学生的生成。不过,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堂上出现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胡老师的预设很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为什么在她的课堂上学生能如此轻松自如?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位教师在预设时做到了“新、巧、活”三个字,从而成功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

  使用教材——“新”

  精心预设首先体现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一篇带多篇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

  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很欣赏胡老师的做法,她在精心预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纸船》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最忌的是一字一句去分析。胡老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开了教师带着学生精品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只要读准字音,读顺畅就行了,减轻了学生的朗读压力。第二遍读的时候,学生的感情不够到位,老师不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着解决。第三遍还是让学生自己把这一阶段的学*收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歌饱 含的深情。最后的朗读水到渠成,让学生们体味到了自己探索,自己收获,增强了学*的成就感,语文学*兴趣的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创设情境——“巧

  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创设的情境并不等于学生的学*情境,只有当学生融入到诗歌情境中去体验了、感悟了,正如常言

  所说的入情入景了,我们才能称之为学*情境。胡老师在导入中本来是采用一艘邮轮的图片,让学生体会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思念之情。后来她了解到班里有一位学生的姐姐出国留学了,首先让他说说姐姐出国留学的感受。学生说很高兴,是家里的一件大喜事。老师说,:“是啊,我们家里有人出国留学是一件大喜事,可是80年前的一位女子出国留学了,”边说边出示课件:祟:1923年八月的约克逊号邮轮。接着说,“看诗歌《纸船》,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问:“她为什么那么伤心?”胡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答案。老师不出一言,学生已经进入了老师预设中的情境。还有,当学生的朗读无法到达老师预设中的理想境界时,教师不是马上进行点评,而是让学生在老师预设的情景中进一步体验,以“冰心奶奶,你使我想起了……”“冰心奶奶,你让我懂得了……”的句式,让学生在表达中体验感悟,朗读时的感情也就达到了高潮。

  即兴预设——“活”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朗读让诗歌的感情得到了升华。面对学生的精彩生成,老师来了个即兴应对。让学生带问题出课堂。。“今天我们怎么感恩了?”看着学生一副深思的样子,相信这堂课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的感情还延伸到了课外。老师的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使课堂更加绚丽多姿,精彩不断呈现。。

  看了胡老师的课堂教学,想想自己*时的教学,感触颇深:其一,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精心预设,面向全体学生,备教材,备学生。其二,教师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其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营造民主、*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的主人”“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才是有“法”的教学。

  纸船教学反思 8

  在设计《纸船》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朗诵感受体味诗中的感情;二是通过讨论分析,体味学*诗歌的语言;三是通过仿写,感受诗歌的魅力。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的初衷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课堂环境——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充满真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课堂。在具体实施时,首先让学生听、读,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让学生走进思念母亲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让这种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从而引导激发学生不自觉地用情领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以“诗歌评改会”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炼字炼句,体会诗情,从而达到欣赏品味诗歌的目的,这是课堂的重点;最后由赏诗到写诗,这其实是由一个诗歌教学的难点向另一个难点的跨越。其实,这种跨越并不是牵强附会、不切实际地拔高,当学生的情感被推波助澜,便会点燃创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显稚嫩甚至不通,起码这一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第一次拥抱了诗,第一次有了“诗”的真实感觉,谁又敢保证:十年后的诗坛上那颗璀璨之星,不是从这一次开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对《纸船》做了这样大胆的设计。

  其实,我从始至终都努力让《纸船》成为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当我第一次面队《纸船》时就有一种直觉: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和情感很*很*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通俗,*易而*人,没人会不理解这种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诗人,因此又并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说过:只有教师主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我凭直觉找到了这个“共鸣点”,并且找到了一种表现承载方式——现场诗歌评改会。当然这种直觉来自于一种信心,抑或是一种理念——“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很多,但其精髓应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当然,评改并不是要学生否定原作,不是让学生变得桀骜不训,而是让学生因为视野的开阔、心灵的丰润、表达的流畅而越发善感多思、情感丰富。这种评改必须始终围绕诗的灵魂——情,让真情成为课堂的灵魂,用“情”引导学生评改分析文章,这样就不会失之偏颇。通过评改,让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词,怎样根据诗歌的需要来选词用句。从而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诗歌语言的意韵和用词遣句的匠心,这也许比从正面分析效果会好得多。而在评改中,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对话,师生和文本对话,从而师生才能找到沟通交流的共鸣点,课堂的预计效果才能实现。

  另外,在教授《纸船》时,我本着一贯的教学原则——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的死敌,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在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形式时,我遵循了《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在许多时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极强的塑造能力和摧毁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和评改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进来,把握诗的内涵。

  《纸船》这堂课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表现极为积极主动,学生内在思维和联想的潜质发挥得可以说是酣畅淋漓。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课堂开始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感情,不用老师多讲解,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诗情,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理解诗歌奠定了基础。

  2、注重了诗歌“无诵不成诗”的特点,注重朗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情带读”,使得学生对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领悟。

  3、通过诗歌评改,达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的这一目的,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来源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动,比起老师带动学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大胆的质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过仿写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诗人”。写诗本身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具有神秘的诱惑力,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学作基石,学生的仿写兴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别高涨,他们竭尽自己的写作才华,让自己的第一首诗熠熠闪光。不管这些诗本身怎样,学生的兴趣、主动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成功的。

  5、在课堂上,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分子,参与到讨论中。虽然教师是课堂讨论的首*,但这个首*的位置完全可以置于台下,用自己的智慧调控行云流水一般的课堂。师生*等、和谐的关系,师生共同探究、互相学*的关系从中得以体现。

  但这堂课结束后,总让我觉得有许多遗憾和不足。

  1、《纸船》的整体意境有所冲淡。意境对于诗歌而言是魂,讲诗歌必须注重诗歌的意境。记得曾听寿光一老师的《乡愁》一课。这堂课,老师始终把“乡愁”之情自然地笼罩于整个课堂,学生始终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完全随同诗人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个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纸船》这一课,我总觉得缺少这一点,诗歌整体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坏,被支离了,整个课堂缺少《纸船》整体感情的沐浴,冲淡了学生对《纸船》的整体感受。

  2、作为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面对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师应是智者,能从容地调控它。这一点,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从这堂课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真正上好课。

  总之,诗歌怎样教一直是我锲而不舍的探索目标,每一首诗歌采用何种尽乎完全适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纸船》这一堂课,有其成功之处,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关专家和同仁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我共同探讨,这是我最渴求的。

  纸船教学反思 9

  在本课中,我将识字、巩固识字和指导书写作为重点。初读课文时借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通过4个重点句子,认识本课所要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句子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识字。小组合作学*让学生以编儿歌、用熟字学新字、形生字等多种方式来识字并进行交流,识字之后安排了巩固练*,在摘果子的游戏中来指导孩子们巩固认字,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带提手旁的字一般和动作有关系,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形生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在指导朗读上,我做到了读整篇课文和读重点段落相结合。指导读重点部分时,如小松鼠给小熊折纸船和小熊给小松鼠扎风筝这两段话,让学生抓住“乐坏了”这个词,读出高兴的心情,读好互相祝愿的话。另外,抓住松鼠和小熊争吵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小船和风筝的那段话,通过贴词卡、朗读体会,引导学生理解“飘荡”和“漂流的不同,并且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抓住课文中两个“看不到”,让学生体会、读出这两个小动物难受、后悔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读体会、小组读、老师进行范读。在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学*饱含感情课文,最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用读出感情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纸船教学反思 10

  《纸船和风筝》是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音乐的运用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点,课文七至九自然段写了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是情绪忧郁的部分,课件播放较为悠伤的乐曲,课文最后小熊和松鼠重归和好,是情绪欢快的部分,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进行渲染,使学生充分感受友谊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些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中指导朗读,理解课文,一切都水到渠成。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 、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 、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如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很多环节没能充分展开。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礼物》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礼物》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是一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方法:

  一、在对比中了解剧本的特点

  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记叙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括号内的不用读。“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我还特地说明: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在分析中感受人物品质

  课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学生很快找出了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从管家和公仪休的对话中体会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阿谀奉承和无奈。学生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了他拒收礼物的原因:“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三、在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第一组的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于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在第二组表演的时候,学生相对来说更投入、更淋漓尽致了。

  《礼物》教学反思 2

  在“冬爷爷的礼物”这个主题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观察树木、花草和人们服

  饰用具的变化中,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征。鼓励幼儿学*运用多种方式边县自己对冬天的认识。知道人们御寒最好的方法是户外运动,并乐意参加冬季体育锻炼。

  在主题性区域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对“我眼中的冬天”大调查、“漂亮的小雪人”、“我设计的——帽子、围巾和手套”、“做贺卡”等活动感兴趣极了,活动一开始,那几个区域总是围满了小朋友。可是,我还发现很多的孩子总不愿意参加“天冷我不怕——户外运动大比拼”游戏,怎么了啊?

  仔细一想:天气越来越冷了,孩子们到园后都缩手缩脚,把小手藏在袖子里,不太愿意到户外进行活动,连跳绳也懒得玩了。

  这怎么办呢?看着他们我沉思着。嘿,有了!我打开了录音机,一曲迪斯科音乐在教室里响了起来。

  “来吧,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

  听到音乐,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纷纷围了上来。我和孩子们跳着、舞着、笑着、乐着。

  《不怕不怕》开始了,左出脚两下,右出脚两下……

  《礼物》教学反思 3

  一、通过对比,了解戏剧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阅读剧本,不了解剧本的特点,所以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在读课文前,先比较一下剧本在形式上和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开头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而其他课文没有这个特点。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剧本主要内容都是人物对话,也叫做台词。“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学生回答地头头是道,抓住了主要特点,这部分教学水到渠成,没有费很大的功夫,学生没有提到的地方我稍加提点就发现了。

  二、创设情境,感悟人物

  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再进行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学生读出,我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再进行过渡:公仪休心里是这样想的,但是他却不能这样说,他是怎样拒绝管家的呢?再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相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身有很多改进之处。对于教学的过程方向是对的,但是细节处没有处理好,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使得课堂有些沉闷。而且对于课文的重要段落,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感受时,因没有提前查阅资料,致使学生回答不充分,没有渗透好。所以我的感受是,以后一定要对环节有更缜密的安排,步步都跟目标联系起来。

  《礼物》教学反思 4

  《节日礼物》这课是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材力图体现: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看到的图像由小变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

  1、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无论是由低到高还是由远到*观察物体,教学时都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中的亲生体验为学*新课搭建了*台,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这节课学*作了铺垫,体现了利用经验学*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的机会,亲身体验并参与实际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生动活泼的主动表现之中,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

  2、利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知识很抽象,在学生充分体验并得出结论后,需要学生应用结论进行判断。教学中,我给够了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看见他们专注的眼神和想问题的样子,看见学生举手的人数由少到多,能感受到学生的思考过程,这也为后来的四人小组合作或全班交流打好了基础。在交流时,大家判断得对不对,不是由老师和同学通过单纯得想象推理得出,而是由三维课件模拟现场情境,让学生验证观察点和图片的对应关系,从而巩固我们得出的结论。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画房子后能看见树的范围,对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老师怎么讲,都不如利用课件演示形象。这样,老师安静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活跃了,课堂也更生动,有效。

  《礼物》教学反思 5

  冬天来临,孩子会自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气候的变冷,发现人们的生活起居、穿戴打扮有了变化,会因为冰雪的出现而欣喜不已。

  从对冬季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切入,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去拥抱阳光的温暖,闻闻阳光的香味,参与户外运动,探索冰雪的形成和变化,观察人们的衣着……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会充满乐趣地、勇敢地面对环境,自觉地主动地认识周围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积极地情感态度也随之形成。

  根据幼儿的心理专门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冬爷爷的礼物”。主题活动中安排了故事《香香的被子》《不怕冷的恐龙》,歌曲《幼儿不怕冷》,体育《阳光抱抱你》《勇敢的我》,音乐《风雨都不怕》,语言《雪白雪白的朋友》《北风爷爷你吹吧》,科学游戏《冷与暖》、《认识冬季服装》等等。让幼儿了解冬天天气特征,知道冬天保暖的一些方法,并且从心里喜欢冬天和各种冬季运动。坚持天冷也按时起床入园。

  我将经常出现怕冷现象的几名幼儿集中起来,以小组游戏的方式,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又如:一些幼儿怕冷不愿把手伸出来,不愿参加体育活动,我就把这些幼儿集中起来开展体育游戏《送给冬娃娃的礼物》《勇敢的我》与动手操作科学活动《冷冷的冰》等。也可以通过区域活动中对这些幼儿进行引导,如:手工制作区域——撕纸《堆雪娃娃》音乐区域——《堆雪人》。通过数次活动,这些幼儿在情绪控制上有了不同水*的提高,家长也反映孩子的进步突出。

  《礼物》教学反思 6

  一般而言,开学的第一节课都不好上,不仅是学生的状态不佳,升入新的年级了,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目标都要相应调整,再加上我们小班在搞积分的实验,这节课有点朦朦胧胧的。本课的重点是要理解“品读、广博”等词语,我仍然采用了自主理解的方法,先复*理解词语的方法,例如“找近义词”、“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给予指导。

  .情感目标上还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心与关爱,但是文章的朗读还是没有够。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三年级下册的课表并不要求所有的段落都要朗读或者齐读,可以才去默读的方式理解文章的中心,那么哪些重点段落才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找出文中的精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形*字、多音字、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等等。我认为可以給学生大致抛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究,遇到困难了老师一点点的給方法,不要一次性给完,不能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在理解“广博”这一词语的时候,有学生就提到了世界很大,那么世界上的知识很多,很渊博,其实这也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不能一味抹杀或者直接告知标答。培养学生质疑还是要从自渎、默读中入手。

  《礼物》教学反思 7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三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所以我的这堂课主要是完成以上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感想(括号内是学生的回答或题目)。

  一、通过对比了解戏剧

  课文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看过戏剧吗?(看过)你知道演好一场戏,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吗?(化妆、服装、灯光、演员……)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剧本。学生初步了解剧本所包含的内容。

  用录音机播放这篇课文分角色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再和书上的课文比较一下缺少了什么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做台词。

  “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谁能说这个剧本和我们看过的戏有什么不同?(比较短;它只有一幕。)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创设情境感悟人物

  1、自学讨论。

  提自学要求,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2、精读感悟。

  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

  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

  学生读出,我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听说读写学*巩固

  通过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里我设计了四道题目。一是连线题(用直线把词语和它正确的解释连起来),是书上的四个成语“日夜操劳、恍然大悟、无可奈何、心满意足”;二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空(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三是判断题(听读“公仪休解释拒收鲜鲤鱼的原因”一段话,判断老师话是否正确);四是对话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局长,有人给你送来了爱抽的烟,你该怎么说,怎么做?)先写后说,我作为送礼的人,和学生进行对话。

  这四道题很好地复*检查了学生的学*效果,是对这篇课文的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既可以让学生有了学*的成就感,又联系到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精彩板书相得益彰

  上好一篇语文课,板书的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课文板书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在上完课后我对这堂课也有点遣憾,那就是由于以上教学内容量很大,在时间的没能把握好,后面复*巩固的时间稍短了些这是因为我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位。我想在以后的教学更加充分的备好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总结教学的得失,多写教后记,我的教学水*会不断提高。

  《礼物》教学反思 8

  讲了一节《圣诞老人的礼物》,让自己又历练了一回。反思我教学的这节课,和我一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要引导我的孩子们学*这些呢?他们又是怎么学的呢?几经思考,将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我感悟到的是:

  1、孩子们首先明白的是复述课文的方法。他们利用教师出示的8个词语,说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完成了课标中对中年段学生复述课文的这一要求。

  2、知道了怎样去自学、去批注。新授一开始,我便聚焦在“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把能体现小女孩孝顺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语句旁边。”这一条线上,引导学生自学、汇报、读书、感悟。这个自学指导让孩子们明确了自学时要做的事,那就是“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批注什么?“把能体现小女孩孝顺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语句旁边。”这样孩子们就明白了,要理解、体会文中的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找相应的“词语”和“句子”。

  3、孩子们通过对“窘住”“一切办法”“不辞辛苦”“沉吟”“伤痕”“愤怒”“忧伤”等关键词的.理解,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孝顺和坚强。其间,在理解“窘住”一词时,我让学生将“窘”字的三个意思,还原到课文中,去读去试,让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我在理解“一切办法”“沉吟”“伤痕”这样的词时,又将文本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补白,引导孩子们充分的展开合理的想象:小女孩想尽了“一切办法”,她可能想了哪些办法?大胡子叔叔“沉吟”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看到小女孩手臂上的“伤痕”,你的眼前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也许是我精心的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孩子们思绪如开闸的洪水被打开了,让我感受到了,我们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她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用词是那么的精准。……

  4、语言和感情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语言的感情缺乏感染力。离开了感情的语言空洞乏味。课上,为了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除了多处进行指导外,还设计三读小女孩的话语:“叔叔,我妈妈真的很需要这顶假发,她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学生从中明白了当“小女孩知道自己的钱不够买假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大胡子老板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顶假发,恳求大胡子老板时”“小女孩想到假发能使妈妈恢复漂亮,增强与病魔抗争的力量,鼓足勇气对大胡子老板说时”分别用什么语气来读。让学生的情感随着小女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然而,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最让我欣慰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爱而且体会到了大胡子叔叔对她们母女的这种超越亲情的人间真爱。并在自己的心情卡上写下了称赞小女孩、大胡子叔叔,要向他们学*的话语,还有的同学进行了自我反思,表明了今后的决心。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同学都那么的积极踊跃。不管这个班孩子以前的*惯是什么,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我应该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来参与每一个环节。也许通过这一节课我不能改变他们什么?但教学过这节课之后,我应该留给他们什么?这将是我一生都要努力去思考并为之去奋斗的。

  《礼物》教学反思 9

  《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家境贫寒的美国小男孩鲁本,为了给母亲买一枚价值五美元的胸针作为母亲节的礼物,大约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捡了一百条麻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才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的动人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是对学生进行回报父爱、母爱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

  1.课前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又浅显易懂,因此我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部放在预*里,放手让孩子们自学,课堂上只是检查孩子们的自学效果,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自由谈体会,把主动权,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2.从题目入手

  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目,针对题目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比如:

  (1)为了买什么礼物?

  (2)要多少钱?

  (3)钱是怎么来的?

  (4)买礼物献给谁?

  (5)为什么要献给她?然后,让学生带站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3.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然后逐一解决上面的问题,他们自己解决,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同时老师又质疑:

  (1)用了多长时间?

  (2)共捡了多少个麻袋?

  (3)作了怎样的努力等问题共同讨论、交流,读读相关的语句,领悟鲁本为给母亲买礼物所付出的代价,体会到鲁本对母亲的爱。

  4.联系实际

  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照鲁本对母亲的关爱谈谈自己的感受,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鲁本从小事做起,学会关爱父母,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教育。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今后打算如何用实际行动为爸爸妈妈献上自己的一份爱?有的学生说:“到了爸爸妈妈的生日时,我要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他们。”有的说:“我要努力学*,用优异的成绩向他们报喜。”有的说:“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我想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一定懂得了父爱、母爱的`伟大无私的,懂得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从而也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应具有较好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活文本,唤醒文字背后的生命。今后还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使我更机智、巧妙地捕捉和处理课堂生成的各种资源,达到不期而至的精彩。

  《礼物》教学反思 10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时我通过即兴的编排课本剧来体会、学*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

  要想排练课本剧,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剧本,学会阅读剧本,所以在课上分析理解公仪休、子明和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则是最基础的。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让学生进行感悟。在理解子明这个人物时抓住“不解”和“恍然大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说出人物特点。学*管家这个人物时,重点抓住了描写神态的词语“满脸堆笑”,让学生说说,学学。学生很快就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一种拍马奉承的笑。在此基础上。学生子让学得像,读得真了。理解公仪休这个人物,就要了解他拒收鲤鱼的原因,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等来理解。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那么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鱼了,所以不能收人家的鱼。为了增强语气,课文中用了反问句的修辞方法。让学生读懂这段话,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等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然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编排课本剧,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大多数小演员表演的较为得体,说明他们已经弄明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这是他们读懂课文的标志。

  课上有学生对于公仪休的所作所为不太理解。确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收受礼物联络感情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公仪休是个宰相,是个有一定的权力的人,他收礼和常人收礼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这么解释他们未必明白,但是这个故事能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原因不就是如此吗?我想在课后进行一下延伸,搜集当今廉洁的故事,学生应该会明白的更多吧。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故乡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故乡教学反思 1

  我反复阅读文章,虽然这样的文章自己也已经上了多次,但是每次总是有新的感受和触动。本教学设计从理念和文章处理上希望有以下几个突破。

  1、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到了初三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参与我们的课堂,哪怕是很简单的内容也不愿意,因此想通过小组学*和导学形式,逼迫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一点我觉得效果也是可以的。

  2、努力想让学生思考,尽可能让教师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让学生自主去感受、体会和表达,那样虽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师虽然精彩的分析,实际上效果更好。不过在本节课中,这方面的目标没有达成,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不到位。

  课文解读方面:

  1、努力想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以“悲哀”为情感基调,分析悲哀的具体原因,然后过渡到环境描写和人物分析来。

  2、人物分析想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较分析闰土的前后变化,从而归结人物命运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题。

  不过设想虽好,但是操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教学流程不够流畅,学生表现不够理想,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切入不够明确,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的把握,由于学生未能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仅仅两段文章的朗读,未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导致时间浪费,教学流程堵塞。

  2、学生学情了解的还是不够准确。情感基调的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等都没有设想的那样顺畅,对学生学情有一定的高估,还有小小组形式使得个别原本上课比较积极地学生表现机会不足,无法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

  今天的课对人物分析进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还是非常有效,精读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学生的反应良好。说明细读文本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但是如何实践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故乡教学反思 2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20xx年我市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竞赛上,我选这篇课文参赛,获得了第二名。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要重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理念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情、欣赏美。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自主学*、探究、诵读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去体验、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思乡之情。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总体思路之后,我让学生自由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进行了朗读示范。我精心挑选和第四自然段意境相配的图片,配以理查得演奏的《思乡曲》,充满感情地朗诵了第四段,并且从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方面说出了喜欢的理由。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们被我充满感情的朗诵感染了,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中,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在课的最后,学生对思乡之情的体会达到了丰富而深入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走出课本,进行真情体验,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家乡的某一景物,生活中的某一难忘的事情或场面。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出了一些有趣、感人的场面、故事,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之情。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笑声,评委老师也微笑颔首,表示赞许。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做了小结,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学生在愉快的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爱乡的教育。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内容,并走出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思想素质。

  故乡教学反思 3

  新修订的语文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第一次提到要“丰富语言的积累”。我想,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语句规范,是学生语言积累最好的素材。同时,积累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积累了自然要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运用中强化记忆。运用又需要以积累为前提,没有语言积累,谈何运用语言!语言积累多了,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也就不足为奇了。积累为了运用,运用加强积累。似乎可以说,正是由于运用语言——包括词语的检索提取,词语句式的整合,在一定的语境中,语流、语调、语气、语速的确定等等,使语言更具生命力,更具有交际价值,更具有表现力。不仅有巩固积累的作用,而且具有增殖作用。

  因此,我在设计《啊,故乡那轮明月》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一、以说话练*为载体,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啊,故乡那轮明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月夜的景色,情感强烈。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多篇类似的课文,所以对体会作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并不困难,因此,根据本课语言优美这一特点,我将重点落在了对语言的运用和积累上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感受到故乡的月夜是“美”的,此时,如果单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故乡月美的语言交流后进行机械的记忆学生既感到枯操乏味,同时又不能达到运用目的,这些语言最终还是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因此,我以第三小节为突破口,设计了以下的说话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练*说话。

  仲夏夜,我漫步在海滩边。只见_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我继续____________________向前走去。

  我对学生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首先看着书完成练*,课堂上学生很快完成了这个要求。接着,我要求学生不看书完成,这是一个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地过程,是我设计这个练*的目的。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又出色地完成了,其他同学在这些同学的带动下,也完成了。最后,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有感情地完成这一说话练*,由于学生已经将这些语言内化自己地语言了,已能感悟到其中蕴涵的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之情,因此完成这一要求并不感到困难,当我听到同学们声情并茅的朗诵时,我欣慰我这一设计成功了。

  在学完正篇课文后,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练*:

  故乡的那轮明月总是最美的,她时刻萦系着我思想的心。像一个色彩斑斓的梦,看一眼,都让我如痴如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学生用文中优美的语句对故乡的月夜进行描述,可以对一个季节描述,也可以对四个季节作一番描述。原来设计时,我估计因为我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总体不高,很多学生最多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描写。但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对四个季节进行了描写,让我再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仿写,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选择重组。

  课文学完后,学生对这片课文中描写月光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也能根据教师铺设的“桥梁”运用这些语言。但在*时的写作中,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语境,引导学生学会对这些已经积累的语言进行选择重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

  但在上这节课时,正缝过完中秋节,于是我将练*改为:中秋之夜,我在小区中散步,。

  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课文3——6小节的任何一节,进行仿写。因为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又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感到不困难。我发现学生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根据自己的需要都运用到*作中去了。例如,有的学生写到:“碎银似的月光倾洒在小曲宁静的小道上。”其中“碎银似的”、“倾洒”是课文中的词语;有的学生这样写:“没有一丝云彩的夜空中挂着大玉盘似的明月,如银如水的月光倾洒下来,树叶看上去更绿了,像涂上了一层油。”虽然学生对语言的选择重组还不够娴熟,但我觉得他们已经开始起步了,教师只要引导得好,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通过这节课,让我得到一些启示,*时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总感到他们肚内空空,语言乏味*淡,虽然也让学生作一些摘抄,背一些好词佳句,但效果甚微,我想这中间可能缺少一座桥梁,这些*机械记忆的好词佳句无法通过桥梁真真为学生所用。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帮助学生架起这座桥梁,就从我从学生每天要学的语文课文开始。

  故乡教学反思 4

  讲解这课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的去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原因是这样的,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如何教《故乡》课,读后深有感触。于是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说,课文里边有很多的“三”,于是我就在讲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家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不仅是三什么,更是“三个什么”或者是“三什么……”,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询问是否找了,而学生说的几乎全是课文中出现的,什么“三十年”,什么课文分“三个部分”等,这可不是我要的答案,也不是我希望出现的答案。于是我就开始了指导学生如何来找“三”,并不是说在课文里明明白白地写着,而是需要你自己通过读课文,来归纳总结,整理概括,才能够更加明确的“三”的具体内容。

  随着自己的课的完结,学生的总结也接*了尾声。自己在讲课的时候,也是在有意无意之中给学生点拨或者暗示出那些三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些三具体指什么呢?下边有具体的解释:

  三个故乡

  课文中一共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过去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回忆中中的故乡是过去时的,而现实中的是现在时的,而理想中的,则是将来时的。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

  故乡教学反思 5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是一篇怀乡、爱家乡题材的美文。作者通过对酸枣树的叶、花、果的细致描写和对儿时打枣吃枣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酸枣树的叶、花、果的可爱上,这也是该篇之所以吸引人之处。我先让学生朗读划记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想一想它们好在哪里。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书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接着再让学生齐读了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的文字之美。我认为,如果只是读学生也没多大印象。于是,我又让学生抓关键词,便提出了:哪些词语表现了叶的可爱?学生抓住了“黄茸茸”、“羞答答”、“试探”、“小巧玲珑”等词。为了让学生将来会描写植物,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出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酸枣树的'叶、花、果进行了描写?刚开始学生对这个问题还不甚了解,后来通过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们的回答越来越完善了。现在想来是否一开始问题太宽泛了。

  在讲到酸枣挂满枝头的地方,我试着让学生去想象情景,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环节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述孩子们打枣吃枣的情节时,为了体会作者的心情,我提出了: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吃枣时急切的心情?由于学生深有同感,因而分析得合情合理。

  “教学相长”,通过这节课的学*,师生都是有所收获的。

  故乡教学反思 6

  终于遇到我熟识的“闰土”了,终于面临不可回避的鲁迅了。

  它是一篇小说,但它是鲁迅的小说。许多学生甚至老师害怕又鄙视鲁迅,把《一件小事》的主人公误认为是车夫,说他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成为鲁迅了,写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不难!千万不要忘记人家是鲁迅,他不是在写车夫的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而是写“我”,一个知识分子,在五四后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希望在于逐渐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这对于整天想着玩PSP的初中学生来讲那简直是——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

  鲁迅的“故乡”是真切的,也是虚拟化的;故乡中的人事既是发生过的,又是不尽然如此的。他想说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农村非但没有走上新路,反而是受社会的动荡的影响,濒临破产而民不聊生。愚昧的劣根性又使他们看不到问题的所在,所以他们只能“辛苦麻木而生活”或“辛苦恣睢而生活”,就算是来到了城市的“我”也只能“辛苦辗转而生活”。闰土是最底层的农民的代表,杨二嫂是城镇小商贩的代表,而“我”是城市知识分子的代表,都一样的辛苦,却一样的落迫。这就不是个人的原因,甚至不是一个群体的原因,那一定是他们共同生存的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原因。

  这让学生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鲁迅不仅是批判,还有憧憬。希望“宏儿”和“水生”是一气,而且过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新生活。并号召人们:“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就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实际上他想说:大家一起行动,创建新的社会!

  故乡教学反思 7

  经过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上完了,在与孩子们的教学互动中有灵光乍现的思维碰撞,令我欣喜若狂,有大胆发言敢于表现的小组活动,令我倍感欣慰,也有突如其来的尴尬意外,令我措手不及……一节45分钟的课有成功的收获,也有失败的教训,总体来说,着眼于实效性,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或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和理解能力实施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完成了预期制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从以下几点对实施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分析。

  一、备课理念,教学方法的反思

  毫无疑问,备课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构思这节课之前我就考虑到:

  (一)这是一节唱歌课,而且歌曲的旋律由许多稍微变化但重复较多的乐句组成,比较简单,完全可以做为锻炼学生识谱能力的内容。因此,在歌曲旋律的学*中,我首先采用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找出相似乐句,后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找相似乐句中不同的地方并进行了难点的解决。同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视唱为主,听唱为辅的方式进行旋律的学唱,在检查学*成果时采用小组表演,互相挑选,互相指毛病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竞争气氛,并且认真聆听,观察找到对方小组缺点的方式,使学*气氛更加热烈,准确率大幅提高,使几乎每个同学都敢于开口唱谱,这一点我是十分满意的。

  (二)除了唱准旋律,如何能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更是一个难点。尤其面对正处于变声期羞于启齿的初三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想从如何让学生体味歌曲的感情以及在歌曲演唱中如何处理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来达到情感的投入进行突破。首先,在体验情感上,我认为教师单纯的讲解或是让学生自己体味离家后的思乡感情都不是上选,因为歌曲中的思乡与我们普通人离家几天那种思乡是不同的。因为作者是从大陆到台湾的退伍老兵,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被迫离家,无法回到家乡,无法面见亲人,有很多人在有生之年都没能回家,没能回到故乡。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对于生活在和*年代的我们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必须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或者更好是有真人采访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了解这段历史,理解作者那股浓重的思乡情,力求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于是,我搜集了《天涯共此时》的节目视频,经过剪辑整理后成为本课的导入环节,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歌曲演唱的情感处理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力度的强弱与歌曲情感变化的关系。在演唱上注意力度的变化,达到了情感升华和爆发的效果。

  二、对学生学*基础,状态和学*效果的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有张有弛。从开始的视频导入就抓住了学生注意力,再到欣赏讨论第一印象,深入讨论第二印象,问题设置由易到难,游戏的方式小组表演,唱旋律,互相之相既有竞争,又有鼓励……,学生始终处在宽松的范围内保持完全投入的学*状态。从问题的回答及歌曲的演唱能够看出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学生的学*基础较差。例如,在选择了3组同学演唱时,老师先声明:请同学们看旋律第一个是什么音符就选择几组。结果学生直接回答“3”组,而不是音符“mi”。这说明虽然学生回答没错,但在音乐课中没有养成看到乐谱反应音符的*惯,还是把数字作为第一印象。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

  三、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在授课方式上,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保持课堂的新鲜感。例如,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歌曲进行欣赏,避免产生听觉疲劳。在为学生选择歌曲伴奏时也提供两个版本,按学生喜好进行选择。这也是学生核心地位的体现。另外,在授课内容上,我认为自己还是有些保守。例如,在讨论歌曲的第二印象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是歌曲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分两部分,分在哪儿?2、是观察相似乐句,将不同点找出。这两个问题我都特意降低了难度,从学生实际情况看,我的问题设计有些保守,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判断有几部分。第二个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得到乐句相似的结论,而不必要非得提前告知。这种设计有点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以后的授课的问题设置上,应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不要惧怕学生想不到,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四、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成效的反思

  关于这点就本节课而言我认为还是可圈可点的。例如,在谈到歌曲第二印象第一个问题时,张颖同学回答正确,在预设时我并没有设计进一步引申“为什么”,而我自己突发其想加问“为什么”,正是这一想,让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她将自己的理由阐述的非常清晰有理,原话是“因为力度变强,歌曲情绪有所变化”,我的评价也比较到位。原话是“非常棒,张颖同学针对力度和情绪变化入手,跟我们分享了她的做法,为我们的歌曲分段练*提供了经验。”正是学生的活跃思维激起了我的灵感。而学生的活跃思维又是在我没有预设的问题激发下实现的。所以,有时一个意外的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时的效果。但是,前部分提到学生提前说出了3组而没有说音符mi,又使我顿感沮丧,更别提有什么妙语能够连珠了,而只是草草的开了个玩笑带过,这点我觉得做得不够理想,处理生成没有达到预设的经验不足。当生成达到甚至超越预设时欢欣鼓舞,当生成没有达到预设效果更不能灰心丧气,要想办法达到预设,这一点在以后的课堂中要注意。

  五、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自身素质的反思

  由于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制定了相关的教学目标,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整节课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包括视频剪辑都是我个人制作完成的。反思自身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还集中在教学思路的开阔及应对突**况的经验提高上。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学会用开放的思维大胆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在更宽范的空间内自由思考,活跃思维,可能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也许会有更多超越预设的生成出现!

  音乐是门艺术,音乐教育更是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让我们勤思考,多积累,做个音乐教育的有心人,成为魔术师手中那点拨思维,激发灵感的魔棒。愿我们能在音乐课堂的天地里与学生们一起自由快乐的享受艺术……

  故乡教学反思 8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嘴尝”进行观察,采用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针对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特点,在设计教学时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重主导,重主体,寓教学活动以“和谐”。

  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是阅读教学的上镜.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带着上节课的疑问“杨梅果有什么特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师生交流中梳理文章层次.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四五六自然段,在充分读中去发现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情感,接着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让学生借助想象及有感情的朗读等手段理解内容,同时领悟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的惹人喜爱,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重积累,重感悟,还语文教学以“朴素”.

  *年来的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语言的积累与实践运用是人们学*语文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因此,学*语言应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如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设计时由读议交流到背诵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之厚积.感悟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研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而归纳出杨梅果的特点,并相机指导理解“细腻”“染满”等词意.然后我不怕花费时间,让学生再读再议再悟,读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在练读中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仿佛自己不是在课堂中,而是在亲口品尝杨梅果,自己已被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所打动.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感悟追问:“你从读中有什么发现?”这样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入深层,学生思维活跃,众说纷纭,把自己在读中新的感悟体会说出.紧接着,教师再抓住学生的回答,领会作者写作方法.这样,通过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悟, 学生悟出了品词析句的方法,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写作方法.

  三、重读书,重训练.现语文教学之“本色”.

  设计中体现“大读书”观念,初读、自由读、体会读、换词读、练*背诵以及边想象边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了情感的熏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教学中,进行删、换、比较重点词语等训练,让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准确,这是语文语感训练之道.叶老说,课文是个例子,本设计体现了这一原则,把课文当作例子进行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之本色。

  故乡教学反思 9

  小说是我最喜欢讲的一种文体,《故乡》这颗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五课,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形象生动,再结合浓郁的抒情,个性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营造了辛亥革命后浓厚而逐渐衰败的江南风情。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遭遇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隔膜厚壁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在讲课的时候,对于九年级的学生以及掌握了学*现代文基本方法,在第一课时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将字词、作者、时代背景、文章结构交给学生去解决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自学和小组学*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学*效果。第二课时捉住人物和环境展开学*,从小说三要素入手,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为主,深化本文的主题,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深刻体会小说中通过对比,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学生预*不充分,教师引导不够),师生配合不够默契,使得课堂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满怀信心,将教改之路进行到底!

  故乡教学反思 10

  《大海啊,故乡》是一首3/4拍的抒情歌曲。属于五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歌曲的音域跨度为九度。教学重点为附点、切分节奏。音乐元素朴实无华,难点是对祖国、大海、故乡的眷恋之情的表达。

  教学中我不仅关注了爱母亲——爱故乡——爱祖国,这条爱的主线。更关注了附点、切分节奏元素的演唱技法。用乐曲内在的元素精准的表现歌曲情绪,教学特色是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全课的始终。整个教学通过“创设情景——听海”,“激**感——唱海”,“表达情感——演海”,“升华情感——团圆”四个版块的链接,使课堂教学逐级推进,层次分明,纵深发展。根据学情的进展,任强老师不不时的点燃学生的感情之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与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突显了“提升了教学品质,推进高校课堂”的教研主题。

  关注音乐元素,关注音乐自身的律动和强弱规律为朴实的歌曲插上了爱的翅膀。但单纯的技术练*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了几朵浪花来表现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强弱规律,形象的浪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7)

——船长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船长教学反思 1

  “哈尔威船长的一生都要求自己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文学到这里,教室里静悄悄的,船长的英雄行为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学生想象写话时,周炳说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守……”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当每一次海难,我们就会目睹一个船长的尊严,目睹船长这个职业的尊严。在海难面前,几乎每一个船长都会选择与船同存亡。“泰坦尼克”的史密斯这样做了,“诺曼底”号的哈尔威又一次这样做了。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的东西。

  船长教学反思 2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文章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载体。

  在学*“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薄雾笼罩”、“沉沉夜雾”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声巨响”、“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怒吼”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学生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

  船长教学反思 3

  《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中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

  一、感悟体验,积累语言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讲读课文中,结合本课的特点,播放当时紧张的录音对话,船长沉船时的悲壮的一幕通过老师的表情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作了很好的音乐渲染,让学生从内心激发起情感,让他们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文本中。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做一回小船长,又是为他们创设自主参与阅读的实践,体验语文文字的意境。

  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小小组里自由读读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等人的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三、读写结合,发展语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着手,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重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开始,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找出船长的四次命令,体会场面的紧张、混乱,对船长的镇定等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以四次命令为线索,以“简短有力的对话”为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悟——朗读,深刻体会船长的优秀品质,同时精心选择读的方式和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交替中提高阅读水*。最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采用船长的心里所想与得救的人们对船长的感激的话语互动,更加凸显出船长的高大形象。读写结合,很好的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船长教学反思 4

  《船长》这篇课文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小说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全文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抓住课文重点段落体会船长的高大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现在上课之前有一个*惯,喜欢去凤凰语文上走走看看,这次更是不例外,有关这篇文章的内容还真丰富。总算找到了一些上课的思路。

  整堂课上下来有这样的感受:

  1.学生积极性很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言善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欲强。

  2.课件简洁,选择的素材恰到好处,《泰坦尼克号》的录象片段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从侧面凸显船长的临危不乱,最后两小节的配乐感人,渲染到位,让学生们从心底升腾起对船长的崇敬之情。

  3.但是整堂课,由于最后时间匆忙,跳跃性大,所以重点部分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细细体会,实属教学遗憾。其实,可以进行板快式的教学,没来得及上的留待第三课时,不必搞得如此匆忙。

  4.文章中的一段对话是阅读重点,但是没有指导到位,以至于学生读的时候一味求快,失去了力量。就显得急躁,船上的人们也听不清楚。失去了文章的本味。

  “凡优秀教师都是反思型教师。”何况自己才初出茅庐,更得不断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5

  教学感悟: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将朗读感悟和品味赏析相结合。

  整堂课我把船长形象的剖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读书探究:第一,感悟内容,探究内涵,发觉文本的深层含义。诸如船长下达命令的顺序,与船员们对话的用意,把自己置身于度外。第二,品味语言,赏析写法,领悟语言的奥妙,如对“吼”字的品悟,对船长和船员们对话的赏析等。特别是对“对话”的描写,训练的着力点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写法的赏析上,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急,船长的镇定,还领悟到“对话”描写的奥妙和技巧,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第三、重视读书训练,以读促悟,读中见悟。通过“默读”,读进文字里去,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与威严!”

  三、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整合。

  关于写作特色的教学,*30年来,慢慢地被淡化了下来,然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和“了解”“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上我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领悟课文结尾安排的艺术效果,从中感受到“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领悟选材的高妙,“一件事写尽一生”“最后的20分钟把他(船长)一生的品质都写出来了;三是通过“现身说法”,三读船长的三次不同收获,使学生明白“不同时期读同一篇文章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与发现”。老师的这个尝试,与传统的“写作特色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的目的不同,即由传统的写作知识教学转向了训练综合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中提高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课标”所倡导的表达方法教学,绝不是单传的“工具性”训练,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训练的最佳途径,是对教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资源最充分的挖掘。

  教学遗憾:

  1、小说中雨果的高明之处就是借助船毁将倾,人们极度慌乱的境况,来凸现船长的崇高形象。考虑到整堂课的时间关系,我在处理第二小节时过快了点,未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场灾难的严重性和人们的极度恐慌。

  2、今天课堂上发言的人算是比*时多了些,但发言的面还不是很广,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学*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努力。

  3、尽管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作了尝试和努力,但真正的落实还要在课后去花功夫。如何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阅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丰厚学生文化底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须多想办法。

  《船长》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难点如磐石,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之余,将难点进行分流,采用分层次击碎难点法。学生们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效果。

  就以我所教《船长》一文为例来说,我考虑到学生课前有了一系列的知识作奠基,我教学时直奔中心,尔后分几个层次进行逐层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层次一: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照应:哈尔威船长一生……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指名用自己的话初步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怎样理解句中的“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朗读中初步感受船长的人性之美丽。

  突破难点层次二: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以此辐射全篇,带动全文的学*。

  预设1、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我顺势点明:多好的船长啊,在紧急关头他仍然忠于职守,仍然履行着做人之道。接着,提升学生的朗读层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第二次照应:“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权利”。

  及时小结过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在过渡语中为后面理解“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大家。”一句降低难度而服务。

  预设2、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我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引导学生合作读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共同感受船长那坚不可摧的意志。在这伟大的灵魂面前,灾难也望而却步!,紧扣够了感受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无不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我进而顺势引导: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好船长啊。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在缓缓地引导中逐步提升朗读的层次,使船长这一光辉形象日益丰满。引导学生第三次照应:“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权利”。过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过渡语言中更好地兼顾到与上文的统一性。

  预设3、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船长他关心孩子,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里仅作略处理。

  他不仅仅是个指挥者,也不仅仅是个控制者,他是这场灾难,乃至这场生死搏斗的领导者啊!

  突破难点层次三: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升华情感,掀起高潮。“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学生应和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船长沉入深渊动态画面,聆听着我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着“忠于职守”的美丽……我顺势推波助澜:让我们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再次感受一位英雄的做人准则。回环照应:哈尔威船长……一名英雄的权利。最终在深情的呼唤中情感达到顶峰。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学生心中定格。

  自我感觉这种循环回复、一咏三叹的教学方法很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对船长的敬畏之情在一次次与文本的 交流中得到升华。

  船长教学反思 6

  “哈尔威船长的一生都要求自己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文学到这里,教室里静悄悄的,船长的英雄行为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学生想象写话时,周炳说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守……”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当每一次海难,我们就会目睹一个船长的.尊严,目睹船长这个职业的尊严。在海难面前,几乎每一个船长都会选择与船同存亡。“泰坦尼克”的史密斯这样做了,“诺曼底”号的哈尔威又一次这样做了。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的东西。

  船长教学反思 7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中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  一、感悟体验,积累语言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讲读课文中,结合本课的特点,播放当时紧张的录音对话,船长沉船时的悲壮的一幕通过老师的表情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作了很好的音乐渲染,让学生从内心激发起情感,让他们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文本中。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做一回小船长,又是为他们创设自主参与阅读的实践,体验语文文字的意境。  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小小组里自由读读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等人的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三、读写结合,发展语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着手,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重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开始,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找出船长的四次命令,体会场面的紧张、混乱,对船长的镇定等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以四次命令为线索,以“简短有力的对话”为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悟——朗读,深刻体会船长的优秀品质,同时精心选择读的方式和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交替中提高阅读水*。最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采用船长的`心里所想与得救的人们对船长的感激的话语互动,更加凸显出船长的高大形象。读写结合,很好的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主要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船长》文字美、精神更美,为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哈尔威的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指挥有方。当然对于文本的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就“他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60人的生命,值不值得?”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对哈尔威当时的心境也更能理解。  文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值得一读一品的,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们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对哈尔威船长的敬畏,所以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之后,我又让一名学生来读哈尔威的话,被点到的学生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他们仿佛就是哈尔威船长,声音高亢、抑扬顿挫,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船长教学反思 8

  《船长》这篇课文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小说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全文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抓住课文重点段落体会船长的高大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现在上课之前有一个*惯,喜欢去凤凰语文上走走看看,这次更是不例外,有关这篇文章的内容还真丰富。总算找到了一些上课的思路。

  整堂课上下来有这样的感受:

  1.学生积极性很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言善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欲强。

  2.课件简洁,选择的素材恰到好处,《泰坦尼克号》的录象片段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从侧面凸显船长的临危不乱,最后两小节的配乐感人,渲染到位,让学生们从心底升腾起对船长的`崇敬之情。

  3.但是整堂课,由于最后时间匆忙,跳跃性大,所以重点部分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细细体会,实属教学遗憾。其实,可以进行板快式的教学,没来得及上的留待第三课时,不必搞得如此匆忙。

  4.文章中的一段对话是阅读重点,但是没有指导到位,以至于学生读的时候一味求快,失去了力量。就显得急躁,船上的人们也听不清楚。失去了文章的本味。

  “凡优秀教师都是反思型教师。”何况自己才初出茅庐,更得不断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9

  一、课件演示,分层教学。

  由于本课要学*的四个汉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于“象形文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均使用力量,应开展分层教学。首先结合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识字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同时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指导、训练。小组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二、注重积累,丰富了语言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组词、说句、猜谜语等积累语言,如学生用“火”组词“火山”,再如结合学生组词“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说说我国的节日,并进行“爱祖国”、“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教育。结合学生的`组词“水龙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等。激发了兴趣,减轻了学生学*的疲劳。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些启示:首先,作为低年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如认真倾听的*惯、积极思考的*惯、有序且认真观察的*惯、认真书写的*惯等。其次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如: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的能力等。再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练*、训练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乐而不疲,乐学其中。最后还要把教师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

  船长教学反思 10

  《船长》这篇文章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沒的時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船脱险,自已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哈尔威船長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认识哈尔威船長这个人物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以“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为主线贯穿课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通过两段对话的`感悟、理解、朗读,了解船長的忠于职守,他的做人之道,了解他的英雄行为。

  课堂中由面到点,展幵讨论。如文中有一名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幵枪打死他!”那么船長会幵枪吗?讨论中出现了两种看法:会!不会!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感受其人格魅力。

  我觉得不足之处在于内容上挖的不深,没有抓住关键点,挖掘内涵,挖掘人物的人性美,如文中船长问“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教学时,对于这段话我是一笔帶过的,其实其中大有文章可作,为什么说20分钟够了?20分钟之内,要将60名乘客转移,要做多少事?20分钟对于救人来说宽裕吗?可是船長说“20分钟够了”,正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看来教材还是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新课标强调课堂应让学生自主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在想如果教学中抓住“临危不乱”这个词组织学*,从那儿看出危险?乱又表现在那儿?船长又是怎样“临危不乱”的?通过船长动作、语言、感悟体会其品质。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牵引明显。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去学*,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效果会更好。


池上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8)

——元日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元日教学反思 1

  12月8日,校级语文公开课正常开展,我执教古诗《元日》,感慨颇多。

  第一次执教古诗公开课,经过教研组的评议,也吸收了大家许多的智慧,感觉很有收获。

  首先,我在教学中还是没有做到重心下移。《元日》是王安石描写宋代百姓如何过春节的热闹场景。考虑到年代久远,我当时设计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认知手段,帮助孩子了解当时百姓过年时的热闹情景,殊不知,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这些画面运用过多,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想象,以至于孩子在理解诗意时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更好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很好地理解古诗。所以,在*时教学中,要多根据学生的学情,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我想,这样的话,学生回答问题当然会丰富得多,学*也会轻松得多,而教学上,肯定会达到重心下移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总结的学*方法步骤,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比如这课中的古诗四步学*法(a熟读诗文;b理解诗意;c体会诗情;d朗读背默),在中年级,要重在第二步即理解诗意上花时间,而到了高年级,就重点在体会诗情上下功夫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当然前一步的理解诗意则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一带而过了。

  最后,向同行学*,学*一同上课的童老师,他善于向孩子传授

  解题方法,特别是这堂课中在指导预*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明确的要求步骤,要求步骤到位了,学生才能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任务,发展自己的能力。

  一堂公开课上下来,总是有许多的遗憾,我们的要求是不断地在反思中,减少这些遗憾,使自己上新台阶,同时也促使学生不断向前进。

  元日教学反思 2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

  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元日教学反思 3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4)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学生对过年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

  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提高学*效率的好方法。

  元日教学反思 4

  《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十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其学*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让我们走进

  作者走进写师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元日教学反思 5

  《元日》一课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春佳节人们欢乐祥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这首古诗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以往总是把诗的解释全部让学生抄写下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意思的办法,这样的学*学生学起来了无生机没有兴趣的被动接受式学*。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读不懂古诗文的意思,结合本诗有图有文,而且诗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交流,或把重点的词句意思猜一猜,如:“千门万户入屠苏”学生的猜测十多种多样的,而猜测的好处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的学*才能更易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其学*的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仅把读懂诗的意思作为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的目标是浅层次的,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才是古诗文教学的真正内涵。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的:“同学们,古人写作时不喜欢直抒胸臆,不会像我们写作时那样直白,任何诗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其中,了解作者的生*和把诗放在文化背景下历史背景下去学*是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走进写师的那个年代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便水到渠成般的呈现在眼前。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自主学*要求,相信学生,学生才会在学*中奏响课堂和谐的乐章。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俗,诗人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学*这首诗,总体是采取一读,读正确读通顺。二读,找出不理解的词或诗句。三读,向字典或同学请教不理解的地方。四读,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五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六读,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如我提问:“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

  (1)联系上下文猜测;

  (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

  (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但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是这首古诗中有许多词语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比如:屠苏、瞳瞳日、桃符等。在课前设计时,我虽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在处理这些词语时方法单一,靠老师教为主,没有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在交给了学生一些陌生词语的理解后,如果能及时的将这些词语的意思简略的写在诗句旁边就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是如果将查找资料这个作业布置在课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相信会更到位。

  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这首诗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改革家,此诗写春节的民俗,字里行间也在体现着诗人的改革激情。不信:请看哪: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描述诗歌画面来学*此诗。

  首句气势庞大,我想起前些时刚学过对联的“新年”对“旧岁”,于是,我以此来帮助孩子理解“岁”这个字,前几单元的作文练*中有用象声词来写作文的,我灵机一动,也让孩子们用象声词来描述一下第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孩子们过年放鞭炮或看旁人放鞭炮的经验是足的,一个个说得欢畅!

  这是说,接下来该读了,孩子们虽知应读出磅礴的气势来,然而读得却不甚到位!也好,让我来显显身手,我手一挥舞,仿佛自己就置身于热闹的春节鞭炮声中,声音早已不*日粗犷了很多,看来有时候人的意志是能产生奇迹的——“爆竹声中一声除——”也颇有几分王安石改革的激情在。该孩子们读了,结果男生比不过女生,反倒是小荣荣夺冠!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孩子们对“屠苏”这个词很感兴趣,它是用屠苏草泡制的屠苏酒,讲它放进井中,元日那天取出,对着太阳喝,别说孩子们对这民俗感兴趣,我也是呢!中国古老的民俗透着温暖,感人至深。

  第一句和第二句连读的时候,要注意第一句读出气势,而第二句语气要柔软,读出春风的温暖,也读出诗人希望政治改革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美好心愿。

  至于三四句,也是如此学。而后再在全诗贯穿一下诗人政治改革的热情。

  元日教学反思 6

  《元日》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实行变法初期所作,是古往今来流传甚广的描写“春节”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几个意向生动的表现了当时人们过春节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也寄托了诗人对变法成功的美好期许。

  根据文本及内容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抓住几个关键的意向来理解前两句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边读边悟,结合想象感受当时的热闹、喜庆与祥和。并总结学*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学*、汇报交流的方式来学*后两句,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后在有着深刻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最后的作业布置也是紧扣“古诗”:品读经典古诗,感受文化魅力。

  本节课教学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元日》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诵的诗歌,我先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又是一年春早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当中,再适当的引导学生联系联春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气氛。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炮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他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词,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在教学“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时,许多的同学都明不明白“屠苏”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里的“屠苏”肯定是一个地名。面对学生的这个回答,教师可以随势导入对“屠苏”一词的理解,告诉学生,“屠苏”是一种草名,因这种草泡制的酒,称之为屠苏酒。古代的*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在一起饮屠苏酒,庆贺新春,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之后,也就掌握了这句诗的意思。

  元日教学反思 7

  《元日》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描写过年的古诗。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由教师在讲读古诗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如:诗题“元日”是什么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句中的“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是什么东西?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解释,提出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己领会古诗的字面意思。但我在讲读的过程中,偏重了词语的解释,如在解释“前门万曈曈日”这一句中的“曈曈”两字时,我接着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时的观察,说说春天刚刚升起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给人以什么样子的感觉?这时,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春天刚刚升起的太阳,又大又圆,红彤彤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温暖的感觉,融入到“前门万户曈曈日”的诗句中,并大声地读出来……通过这样的解释、分析、引导,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并慢慢地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一个个读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小脸红扑扑的……但在讲解桃符的时候,我说桃符就是把门神画在桃木板上,然后挂在门的两侧,用于驱鬼的,这时学生们都嚷着说是驱“年兽”的,我是听了半天才听明白是“年兽”。看来我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得还不够充分,以后一定要注意。

  元日教学反思 8

  今天带孩子们学*了本学期最后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

  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元日教学反思 9

  教学《元日》时,我是按照读春联,解释题――读诗文,正字音――读诗文,明诗意――读诗文,悟诗情这样的层次开展教学活动的。

  我从理解题目“元日”入手。先让学生猜想,告诉同学们理解诗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查字典,看插图联想生活实际等。并理清“元旦”与“元日”的区别。随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的生字表读准古诗。再请学生借助字典,自己尝试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再从旁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新桃旧符”和“屠苏”。引导观察图片理解“��尤铡薄U庋�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在悟诗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热闹”、“快乐”之情。

  师再追问:你从哪体会到的?学生便想到放焰火和爆竹,贴春联,跑新年,喝喜酒。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新年给人的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景象。最后通过介绍作者,进一步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深意。教学过程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效果较好。

  元日教学反思 10

  教学《元日》时,我是按照读春联,解释题——读诗文,正字音——读诗文,明诗意——读诗文,悟诗情这样的层次开展教学活动的。

  我从理解题目“元日”入手。先让学生猜想,告诉同学们理解诗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查字典,看插图联想生活实际等。并理清“元旦”与“元日”的区别。随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的生字表读准古诗。再请学生借助字典,自己尝试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再从旁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新桃旧符”和“屠苏”。引导观察图片理解“曈曈日”。这样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在悟诗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热闹”、“快乐”之情。

  师再追问:你从哪体会到的?学生便想到放焰火和爆竹,贴春联,跑新年,喝喜酒。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新年给人的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景象。最后通过介绍作者,进一步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深意。教学过程由简到难,层层深入,效果较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