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2 00:00:00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2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3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4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5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20多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5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5课时,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练*三。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的能力。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6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1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2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4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5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20多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5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5课时,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练*三。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的能力。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6

  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1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2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20多名学生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5的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5课时,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加法,减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减法,练*三。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的能力。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3

  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单元时,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另外,在练*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4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过数数,相对来说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

  1、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2、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每种事物的数量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图中隐藏的“5种动物”这个数量进行了再次挖掘。个人认为,像文中这个孩子的想法在课中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她想到了其他同学都没能找到的答案。也许在大人眼里,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内容,可是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出数量是5的,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也得到了我毫不吝啬的夸奖。

  一节课就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把握好每一分钟,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精练,优化问题的.设计是我现在所要学*的。课前备好每一节课,将每一句问题设计好,反复地进行推敲,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很好的运用,学生的学*也会更轻松,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慢慢提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5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6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份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同学们认识一到五,会读,认,写。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所接触。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数字,所以学生们并不陌生。认和读都不成问题,关于写,大多数同学都会写,主要是要让他们写的规范。关于写的规范这个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们多加练*,先让他们自己来说说这些数字长的像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在写这些数字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在集体练*的时候,让各小组成员互相找找毛病,这样他们才会记得牢。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2

  今天学*了1--5的减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减法,课堂上以刚结束的体育节为素材,出示:照片上有5个小朋友,让学生先说图里有什么?生:有5个小朋友。接着播放一个小朋友跳着跳绳走了。学生说发生了什么,用两句话描述。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走了1个小朋友。接着我问:还剩几个小朋友呢?孩子们都知道还有4个。图的意思明白了,接着让学生去用完整的语言描述,以点名说,一起说方式进行。

  紧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走了的1个小朋友是从几个人里面走的,在通过动手摆小圆片,摆5个小圆片,拿走1个,还剩下4个,感受是从5个里面拿走的1个,理解拿走1个就是去掉1个。

  最后指导学生写算式,有5个小朋友用数字5表示,走了1个,就是去掉1个,去掉我们用“减”,教学生认识减号,理解减号的`意思,知道5-1=4,表示的意思。引出今天学*的内容: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拿走一部分用减法。

  最后借助教材的练*题让学生用3句话说题意,列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上完这几课后,第二节去听宗老师的课,宗老师的让我发现我在课堂上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1、课前复*。宗老师课前一多种形式复*2--5的分成与组成、加法。用形象生动的手势描述加、减,为新课做准备,这部分是我缺少的,课前没有进行复*。

  2、课堂组织需要进步学*,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语言较少,有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没有具体到哪个同学,让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老师没发现我不认真。宗老师的课堂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手里面摸东西的,眼睛不看老师的进行点名,保证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认真听讲,这也需要我学*的地方。

  3、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虽然在课堂上我一直在心理告诉自己让学生多说,以不同形式说,但有时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把可以让学生说的我说了,宗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学生说,同桌两人说,不会的一起说,全班一起说,让学生不停的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这点我需要改正,把话语权教还给学生。

  在教学方面、课堂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学*,守着一个好榜样、好的老师,在今后要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3

  1、借助“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1-5加减法的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有能加强对算理的深刻理解。

  比如5-2=?从数的分成上思考,学生在反复说和记忆中,可脱离图示和手指等形式,学生在头脑中总直接建立算法模式后,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进行口述训练,强化算理,使学生通过练*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2、借助“比较”帮助学生运用简便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既然计算能力要有这样的'要求,那么口算作为计算的基础,无疑也必须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是借助“比较”来帮助学生运用简便算。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4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5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的提高,学*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小游戏,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种树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2

  第三单元先学*了1——5的认识,然后才学*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学生在幼儿园都对加减法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学*加减法的意义我主要是这样教学的:

  一、通过形象直观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我在课件上做了直观形象的图片,通过情境图小丑拿气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丑一个绿气球和3个红气球合起来一共有4个气球。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求一共有几个,用加法计算。学*减法时,继续使用小丑气球的情境图,小丑手里原来有4个气球,绿色气球被风吹跑了,手里还剩下3个气球。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的意义,求还剩下几个,用减法计算。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清楚的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二、熟练计算加减法

  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正确计算得数,通过观察学生的计算速度,发现班里学生的计算速度差别特别大,有的学生得数张口就来,非常熟练,有的学生每道题都得想好大一会,还有很多学生每道题都要伸手指头才能得出得数。

  针对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的情况,我向家长说明了情况,请家长大力支持,每天在家里找时间给孩子提问加减法得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3

  加减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的认识,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园大班,特别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讨家长的欢心都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如有些学生会说多了就用加,少了就用减。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的。良好的学*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这节课是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减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减法应用题的启蒙课。而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故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且切合他们的年龄与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

  课一开始我便出示情境图,用带着激情,且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通过画面与言语的结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减法的意义,也不会给学生一种旧知识重新学*的枯燥感,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生活化,不仅仅要求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数学,还要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人,才是适应新社会的新人类。在教学中我是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在这节课中就有体现。当学生对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便接着问像这种5-2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吗?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领悟减法的意义。我觉得这样的课堂轻松,学生无学*的负担,只有学*的乐趣。

  这样的一节课上下来,我自我感觉上认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应该是高的,但从作业反馈情况看每班都还有4、5个学生没能很好理解。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觉得,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起始课时,就应该渗透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的更深。情境也好,生活实例也好,是在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铺垫而理解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应该在学生举的例子中接着问每个数在你的这个例子中指什么,我想这一环节的增加定会极大地降低这方面的错误率。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是一节期末总复*的教学,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情景创设。

  因为复*很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什么兴趣,如果学生没什么学*的兴趣,那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成为无效的教学,更别提什么优效的教学了,所以我觉得复*课更应该关注学*情景的创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告诉他们我给他们带来了精美的“数学智慧大门”的图片,可要看到它就要获取5把金钥匙。这样学生一下子投入到了课堂学*中来。

  2、落实双基,关注发展。

  落实双基,就是在课堂中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复*有“深度”即:复*横向要全面,纵向要透彻。教学中复*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口算和笔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教学中也采用不同练*题类型如填空题、口算题、笔算题、分析改错题、加减法应用题、提问题并解答问题、文字题等。教学中采用了“算一算”,“猜一猜”、等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过程中,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落实双基的同时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

  3、*题设计具有灵活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如“猜数”一题的设计就使学生思维灵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到了学*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数形结合”一题的设计是在基本练*题基础上稍作变化的*题,是具有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认识、区分几种图形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碰撞的过程,引领学会学生数学思索,渗透了数学思想,达到“一题多用”的效果,使*题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

  总之本节复*课的教学基本实现了: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做到了融会贯通。

  课后也发现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辨析改正错题时,学生自我归纳总结错点后老师应该归纳,要用既简练又符合学生记忆的数学语言如:进位不加,退位没减,数位不对齐,加减不分等来进行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记忆。

  思索探讨的问题是:

  1、复*课中如何处理知识回顾和课堂归纳总结?

  2、怎样使知识回顾具有实效性?

  3、怎样的知识回顾才能利于构建学生自我知识系统中的“知识链”,而不是短期的知识“独立体”?

  4、有时可不可以不进行知识回顾,就如这节课“100以内加减法的复*,如果让学生回顾,能回顾什么呢?假如回顾出口算和笔算的几种情况,是不是不如让学生能灵活进行口算和笔算呢?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步竖式计算的基础上,主要讲解了连加算式的竖式计算。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经过一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同学已熟练掌握连加算式的竖式计算。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任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的宗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起主导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引导的角色。而本节课却恰恰相反,在本节课上,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讲得太少了,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师太注重讲解知识了,以至于忘记了与学生互动,所以课堂氛围太沉静了,应该更多地与学生互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知识。

  第二,数学在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运用(即课堂练*)部分,内容安排得太少了,应该适当增加点应用题,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题“数学小诊所”的讲解过程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帮助。

  以上为我的教学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扬长补短,努力做到最好。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基本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把活动课与练*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课。

  2.体现学*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能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效果也许会更好;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事件、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一年级学生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尝试。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情境性和活动性。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算法多样化是*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既回顾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有使孩子们复*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按出纯小数的简便按法,教学中应尤其注意整数部分是0和小数末尾是0的情况。但是,只有这些并不完整,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使孩子们对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按键方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孩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怎样按键更准确、更快速。因此,教学中我的整体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小数加减发的一步计算小数加法:情境导入——分析、了解购物单——自主提问,口算解题——笔算

  感受笔算的复杂——用计算器计——探索用计算器按键的方法——小结方法

  小数减法:快速计算

  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回顾整数混合运算的步骤——猜想:小数混合运算的步骤——用计算器计算。

  此外,对“练*与巩固”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利用计算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我我补充了小明家收支起情况的统计表——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不过,在教学中,我总觉得我的课堂中缺少点什么。具体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一节课上完之后,我的心中总有许多遗憾,有一种没有尽兴的感觉,我知道这是一节不完美的课。距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张继安校长在听完课之后对我的教学做了相应的分析,他指出我教学中的优点:1.0.80的按键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按键的过程,比较、小结出最好的方法;2.在学生自己知道按键方法之后,教师及时地进行总结,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提炼;3.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从而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是实际的需要。同时,张校长还指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1.例题的教学中,出示购物单,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解读,了解购物单,让学生多说说从购物单中知道了什么;2.教学用计算器按键时可以询问“一共按了多少个键”,让孩子观察、思考,明确按键的次数越少,计算得越快;3.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是用于生活的。教学时,可结合收银员结账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虽然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但仍有很多地方没有想到。我特别的佩服张继安校长,他每一次帮我分析时,总会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而且,可能在我们教起来毫无特色的设计,到了张校长说的时候,就会与众不同,本来还无生气的教学顿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或许,我的教学中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灵魂”——这种灵魂是由教师的“智慧”和对教材的钻研构成的——这也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的“遗憾”。不过,正因为有遗憾,经过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才会逐步完善。

  每一次,进步一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二次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五(2)班教学《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相对于第一次在五(3)班的教学,我结合张继安校长的建议,在教学中做了一些修改:

  1.舍弃了“练*与巩固”部分的拓展题。

  2.在教学中让孩子更全面的认识了购物单,孩子不仅说出了有哪几种物品,还说出了各种物品的数量和单价,以及金额的计算方法,说出了超市的购物小票的单价、金额等通常是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他们还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3.教学例1时,在孩子们说出“0.80”的不同按键方法之后,我分别询问“一共按了几次键”,使得孩子们比较那种按键方法更快速,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

  此外,结合我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我还做了以下的改进:

  1.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之后,让孩子们结合具体的例子反思:是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用计算器计算?使孩子意识到“能够口算的就口算,能够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稍复杂的题目就用计算器计算”。这样,孩子们在遇见具体问题时,能够进行算法的比较和选择,达到有效计算。

  2.我昨天在超市购物,结合我的购物小票: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方便面21.80

  饼干42.50

  酸奶17.00

  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李老师买了2包方便面,超市的收银员可以怎样录入数字呢?

  生1:扫描两次录入。

  生2:我有一次在超市购物时看见,收银员是扫描之后再乘几,我觉得她应该扫描一次,再在电脑上乘2。

  师: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呢!李老师还买了4包饼干,如果你是收银员,你会怎样录入数字呢?

  生:我会扫描一次,再乘4。

  师:(询问其他同学)你会用什么方法?(教师询问五六个同学,都是用相同的方法)

  你们为什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方法,而不是扫描4次呢?

  生:因为那样扫描的次数多,比较麻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非常活跃,而我也深深的感到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散发出魅力!

  这一次的教学,虽然也有些许的不完美,但是我的心中不再有“遗憾”。因为张继安校长的建议,因为自己的教学思考,这堂课中,我是在享受教学,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探索,他们急不可耐地想把自己*时的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我感觉到他们在这节课上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我,因为他们,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动。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和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的小数加减法只涉及到一位小数,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理解算理与算法。

  整节课下来,因为试讲过很多次了,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文具店货架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文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文具店买文具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多个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呢,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列竖式时,先理解0.8元和0.6元等表示的含义。如果出现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就是0,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对齐数位就容易多了。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后交流总结算法。

  三、设计练*,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练*中我重视练*的设计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四、结合主题图提出很多问题,理解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自行运用知识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

  五、中不仅有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涉及基础的练*和竞赛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在练*活动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不足之处:

  一、学生尝试计算后,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连麦了三个同学,有一个还听得不清楚,只是个别孩子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大多数学生处于听的状态,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很少;

  二、课堂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叙述表达的能力。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学生已通过整数的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正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在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改变了以课本为主,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主动者的位置,整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的学*兴趣浓厚。

  1、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的讲练。学*显得很被动,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奥运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容易激起学生的学*欲望,而且这个情景也比较自然的贯穿了整节课,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

  2、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不是很难,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很比较明显,当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地计算出,这时课才开始,在老师还没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时,这时老师不是就此而止,而是趁势引导:你是怎么计算的?数位对齐就是什么对齐——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中感受方法。

  3、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本课的重点。而整数减小数也是该部分中的难点,注意这方面,强调数位对齐,注意引导学生先把整数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突出了计算中的难点。

  4、对于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应该进行加强。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加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加减法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内容比较简单,但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所以在教学时应当从直观入手,通过学生对能具体感知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寻找身边的分数问题,让学生主动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学生生活的三个同学吃蛋糕作为教学题材,重组了教材,(因为课本上提供的学生分吃西瓜的情景图,学生只能提出三道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只是说一句话,再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了四道分数加法和四道分数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后,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关注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先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两道同一类型的题进行探究,然后给出探究提示,学生按照探究提示,结合完成的前置性作业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最后上台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在小组的组织下,同学们互相补充,最后通过几道同一类型踢得探究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不是通过计算单纯的一道题就来总结计算方法。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这里,教学效果很好,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突出,学*的氛围很浓。

  3、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组合。在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黑板上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了用摆直观图形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分数分解成几个几分之一在进行计算的方法,以及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的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得出这几种计算方法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用哪种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比较简便?”有的学生说用图示法简单,有的学生说把分数分解几个几分之一计算简便,也有的学生说直接运用法则算简便,这时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想:如果把蛋糕*均分成了10份、20份或50份你还能用图示法很快表示出来吗?同样的道理当分数的分子分母较大时,再把分数分解成几个几分之一你认为还简单吗?通过比较使学生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的愉悦和成功。

  4、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明显

  5、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复*环节中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新授课时通过过生日分吃蛋糕的具体情境为主线,在巩固练*中,我设计了几道生活题,这样设计,贴*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节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加减法教学反思2

  本周是上网课的第三个星期,本周的学*内容是课本第六单元《分数加减法》,由于所讲课程内容靠后且与前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在本周的学*中困难重重。

  结合网课学*内容,本周我一共布置了8次作业,全班45人在优教信使中注册,但由于部分家长已投入工作中,学生在家无法自己登录优教信使,这就导致本班有4—5人无法在优教信使中提交作业,但这部分学生的作业会提交在微信群中,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做到全批全改,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以及网课中运用的知识点但之前没有讲过的内容,我采用钉钉直播和微信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网课内容的理解。

  总之,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部分同学的学*有所进步。但由于网上教学,教师无法监督学生的上课情况,而且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家长监管力度不够,学生上课效果不好。在接下来一周的学*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网课学*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的沟通,使学生端正态度,家长提高认识,共同提高学生的学*成绩。

加减法教学反思3

  教材在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项内容就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使得整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现将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成几只小鸡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小鸡和小青蛙自己来摆一摆,并看着自己摆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让同桌两人互相讲解是怎样看图列出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开小差,说话,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选择机会,而且练*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水*。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学生生活。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

  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

  c、综合练*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孩子们的学*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减法教学反思4

  我上了一节数学展示课——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学生的闪光点

  这次课,我觉得刘欣荣同学,让我眼前一亮,*时上课他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他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二、需改进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直接数、运用组成与分解、加减法的含义,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惯培养方面

  ①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②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③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2、关注学生的学*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课尾再次回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设计,贴*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深度不够。

  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编排,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比赛形式的认知过程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中在通过教师组织引导下的'积极的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并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快乐中学*。

  本堂课以有趣的数学乒乓球比赛来做开场白,既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也实现了整节课的奖励手段。在用凑10歌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一次示范,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涂一涂,议一议,让学生亲身感受学*的过程。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在“找朋友”活动中,我创设了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把卡片分给学生,让他们背对坐位上的同学,老师示意后学生转过头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可以组成10的朋友。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而且能在活跃的气氛下巩固知识。

  在比赛填孔雀图的环节上,学生在欢快的比赛气氛下进行比赛,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心理素质和合作意识。我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符合他们的需要和认知水*,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另外,我感受到:要使学生主动学*,课堂气氛活跃,不要怕课堂纪律不好,正因为学生了在其中,把“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不足之处是让学生画圆片图的时候,缺少让学生明确目的,最好把自己所画的圆片图经过讨论后把想到的算式列在纸上。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

  《1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西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后,我有以下收获: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精心设计教案。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练*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4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我的感受,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二、发挥学生好动天性,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教学要有生活味。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5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创设了“走进花果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花果山”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良好的学*氛围,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6

  我如果教《10的加减法》时,我先出示采松果的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言: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了7个松籽,小松鼠采了3个松籽。我当即表扬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接着我又问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呢?

  受到表扬的同学情绪很高,有的说:"我会提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有的说:“我想知道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有的说:“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集几个?”……我又表扬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那么,你们准备怎样去解答这些问题呢?出示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应该用加法,即把7与3合并起来,列出的算式是:7+3,这时我又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你计算过程表达出来。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来说说:方法一:7+3等于几,那就在7后面接着数出3,即8、9、10,也就是7+3等于10。方法二:左边摆7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数一数是10根。这样的教学,完全尊重学生,而学生始终处于主人地位。

  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学*目标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材料由学生自己选择,并根据目标自主寻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就是研究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培养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7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8

  1、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9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10以内的加减法。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幼儿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幼儿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幼儿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幼儿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幼儿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幼儿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幼儿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积极学*。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1

  10的加减法这节内容是学生学*了10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学生以有的基础和课程要求设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看图能列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并能让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利用10的分与合进行想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10的对数游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复*了10的分与合。

  在课堂上学生在看第一幅图时很快就列出了两个加法算式9+1=10,1+9=10,在老师问学生是怎样想到结果时,有的学生答是看图数出来,有的回答是通过10可以分成9和1,有的回答9再加1个是10。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想。其实他们的想法都是对的,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水*来想。在课堂上由于自己抓住教材的要求对答出的方法进行了优化,表扬了利用了10的分与合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想法都进行了优化,引导他们从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这样的做法学生看来很快就掌握了算法,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学生经过老师的多次强调后都能说出用10的分与合来想10的加减法的和与差。教学内容也按老师的设计层次和要求完成的很好。

  后来自己在对想法多样化和方法进行优化这两种做法上我自己都十分困惑。如果从学生的认知的规律来看,我觉得应该从学生自己的想法来想是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思维会更积极,会想出不同的方法,老师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引导优化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做好铺垫,但是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但是如果由学生的自己的想法来解答,对学*没有图的加减法算式时就会形成困难。在新人教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是知识的系统联系,对与想法的多样性没有充分的体现,究竟是适合学生的最好还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完成教学内容才好呢?这给教学者带来困惑,因为如果按学生的想法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能完成的!老师按要求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和优化是不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呢?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据我课前了解,我两个班的学生大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安排了13课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3

  关键词:1.自主探究。2.形与数的结合。3.会用数字符号解读身边的事物。

  一.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已有的8和9的加减法经验,我提出三个问题:1.)将小棒自由的分成两堆,并根据小棒图说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2.)你是怎样将两堆小棒写成算式的。3.)观察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成功之处:

  1.学生开始了第一次独立的和同桌动手,思考问题动手体会到小棒与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将小棒抽象成数字,将事物抽象成数学符号,融入到数字与生活中,初步体验提高思考能力。

  2.学会了观察,观察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体会到减法的含义,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会用分与合计算减法。

  3.初步体验合作需要动手,动脑,更需要理解老师的要求,在失败中知道合作的难度,在成功中体验想成功就要按老师要求一步步完成才是智慧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合作能力,耽误了大量时间,练*少了,时间分配不均匀我。

  2.课内拓展没有进行,加强课内知识点拓展有待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及策略。

  2.注重挖掘教材隐含的知识能力。培养拓宽学生视野,学到有用的数学。

  3.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本学期即将过完,学生们的学*也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学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去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教材方面我*惯提前把本学期的教材先研究一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却发现新改的教材内容有些知识是重合的,为了能完好的衔接我就把本该放后面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提前讲,学生们接受也是非常快的`,但我也发现同学们越学越吃力。原因是《1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册书中占据很重要的章节,可内容本身有些枯燥,我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导致每节课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今后我要努力改正太过刻板的教学模式,穿插相对轻松的教学内容。

  二.教法方面本班学生学*能力层次过多,《10以内的加减法》学到最后只有一位自闭症学生刻板的记住了,我认为这是我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准备充分,应采取一人一方法,小步子多循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这一个内容中学到符合他们自身认知能力的知识。

  三.难点方面学生们学*本章节内容,最大的困难就是看图写算式。不管加法也好减法也罢,总是对图片理解不够透彻,有时候换一个加法或减法的表达方式他们就开始混淆,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总之,这个章节在磕磕绊绊中上完,可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要多复*巩固,同时要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练*题,让他们在大量的练*中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做铺垫。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能力。教学设计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 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 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自主提炼出“ 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练*内容回归生活, “ 商场购物小票”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 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法教学反思加减法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购物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物品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课中,书上的练*题都是一位小数加减法,考虑到其他情况,我在本课教学中加入了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包括整数减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体验中发展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并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素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通过学生亲自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3、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利用“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了“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4、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做出不同水*的解答。

  5、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练*。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除了获取知识以外,还获取了什么?学生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正确吗?”等这几个涉及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第一次的感悟中由于小数数位相同,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会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在教学中好像无条件地认可了这种算法,至于这种算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我未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学生也毫不怀疑地顺着我的思路下去,第二次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判相同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其他的算法为错。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在表面上情境创设、算法多样化、交流互动等“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学生的学*其实是肤浅、浮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注意学生思维能力这方面的培养。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

  (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

  (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

  (2)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是学*了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积极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再在进一步的运用中进行拓展、反思,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了使例题的运算“有根有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学的严密性,主要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运用于小数,之后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复*,主要是有加减法运算的算式进行比大小,在这几个算式中隐含着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改变运算顺序的两个算式,连减的算式和连续减两个数的和的算式。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并且自己举几个相似的例子来验证,整数中的.一些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中。这样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接一个补充的更加完整。

  接着,先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试做,(不提“简便计算”的要求),试做后再提问,你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上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利学生体会课本中先说明“同样适用”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时,意外地出现了学生的发言,当时他的发言也未必是严密思考的结果,更多的是为了证实自己“按顺序计算”才是正确的找理由,我即利用此契,抓住“可以这样计算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了归纳小结。

  有了加法运算可以简便计算做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的想到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一尝试发现计算更加简便。

  然后是巩固练*环节,首先是“找找哪两个小数是好朋友”,这个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练*凑整,接着是“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最后是运用。应该说整个练*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地,使练*达到了目的。

  整节课层次清晰,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验证,完成了学生的“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过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因为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数、三位数的小数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让他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他们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另外,作为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把握有利的契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学生探究的资源,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数学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学生更能体会出学*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引入时把凑整练*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成功之处:

  练*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非常顺利,练*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题及变式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设置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数学信息,用连续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判断“钱够不够”的方法,为新知识的学*做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全班分享时,以读懂他人的想法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数学表达进行指导,重点体会不同策略的'思考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小组交流策略,鼓励他们用熟悉的方式表征问题及解答过程。在解决问题之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加以回顾,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指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正好可以相互检验。同时在各个环节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又不仅限于新授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本题以“你读懂了哪些信息”为主题,组织学生交流读懂的信息和怎样读懂的经验。情境虽稍稍复杂,但也充满童趣。提供了4种动物的体重,提出了多个能否同时上桥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本以为这是一堂十分容易讲解的课程,孩子们应该能按照我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利用整数的.计算方法来推出小数加减的计算。

  当我把0.8+0.6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时,有孩子就告诉我答案是0.14。我就十分好奇问她为什么这么想,她说整数和整数相加,小数和小数相加“0+0=0,8+6=14,所以是0.14。”听上去很有道理。我急于解释马上用竖式陈列出来,并讲解数位对齐。立即强调小数加减要注意:整数与整数部分对齐,小数点与小数点,小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对齐。所以0.8+0.6=1.4当我把这个答案公布并板书出来时,谭思恬的小手高高举起,我知道她有想表达的地方于是叫她站起来说说。她立即表达说0.8+0.6不应该等于1.4,应该等于0.14。原因小数部分加起来满十应该写在小数部分,我被孩子的这种推理折服了,由于没有预设这样的疑问,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半开玩笑地说:“*时都是我考你们,今天刘老师还被你们考住了,来我们一起来解答一下。”于是我用整数加法拿来讲解告诉他们数位对齐满十都是向前一位进一,我们不会写在后面吧。她好像似懂非懂地做下去了。

  课后我回顾课堂上自己的回复,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说服孩子,也未让孩子理解小数部分相加为什么不能写在小数部分,而满十后要写在整数。可见自己在备课时还未将教材吃透,不要认为简单的内容只要讲解,学生们吸收就行。他们的好奇心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同时愿意去探索分析我很欣慰。我需好好保护他们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3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我通过摘取点心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待优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

  众所周知,小数加减法不难,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问他们应该怎么计算时,说的非常好,可是实施起来那可真说得上错题不断啊!错题原因:一是,轻敌。认为这很简单的题,口算即可。二是,做题不仔细,数位对不准就进行计算。三是:口算的多,用竖式计算的少。

  今天为了弥补他们的过失,我只好再想办法。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是想做的快一些,错题多一点呢,还是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甚至没有错题?生答: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复*有关小数的加减法,请你找一找同学的'错误。

  课本上练*二第一道题是应用题,同学们很快列出算式,我巡视。然后拿着一个同学的本子到展示台上展示:请同学们来找一找这个同学做的题有没有错误或者缺点?这么一说,那他们都喜欢找人家的不是,第一个学生说:老师,他的单位名称写错了,应该是*方米,他写成了米。我表扬:观察很仔细!还有缺点,看哪个能找出来?

  又有很多学生举起手,我接着说,找出别人缺点的同学,是很聪明的同学,他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的。一生答:我感觉他书写的不是太好看。“是啊,书写对我们来说,就是面子的事,一定把字写好看了,这样才能给你掌面子。我边说边展示陈文杰同学的作业,“你看陈文杰同学的作业了没有,书写的如何?”“特别漂亮”“特别工整”“是啊,虽然是练*本,陈文杰依然书写的很工整,大家没看出他有一个好*惯吗?”一同学答:“他验算了”于是,我又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一下加法的验算方法。(注意:在展示出错同学的作业时,请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

  在下面的练*题中,只要我发现学生有错题,我就把错题放到展示台让学生找错,结果表明,错题是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几题的练*,全班竟没有再出错的了。

  本节课,让我想到,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错误,比我这个当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服要好得多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