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7 00:00:00

丰碑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丰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丰碑教学反思 篇1

  上《丰碑》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我一看,是一个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现错误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几个学生来交流,见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同学总结。可我发现,这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觉得课文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句,也体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因为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想抽支烟来取暖,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也冷啊!可是从他冻僵时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足见他多么坚韧刚强,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死亡泰然处之,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其他学生不住地点头,我既惊喜,又愧疚。

  反思这个过程,我差一点儿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没想到他在阅读课文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我们都只注重分析将军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而对夹着旱烟这一环节没有去深层挖掘,而这位“经常出错”的孩子却说得如此精彩,而且是在那只小手一直执着地举着之后,才有了表现的'机会。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天才由于我们的粗鲁,失误而过早地夭折。

  丰碑教学反思 篇2

  深入文字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将军的情绪变化作为教学的主线。在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在整个故事中寻找描写将军情绪变化的句子,由此了解将军由担心到生气,到愤怒,再到感动与自豪,最后担心变为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线条清晰了,学*的思路就清楚了:读将军的担心,了解红军队伍过雪山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读将军的的愤怒,体会军需处长在雪山的严寒中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读将军的感动,体会军需处长在面临死亡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伟大精神,读将军的坚定,体会红军战士那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坚定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读与悟,是学*的主要手段: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课堂上孩子个个神情严肃,有一种灵魂洗礼的庄重。

  理解“丰碑”这个词语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朗读与感悟之后,学生的情感基础已经奠定,“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许多孩子都能从外在形象和思想品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丰碑”的含义。

  丰碑教学反思 篇3

  《丰碑》是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三、语文实践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不足之处: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丰碑教学反思 篇4

  《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现在将我的本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的反思进行一个小结,以便日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主要抓住两个主要人物,军需处长和将军。在深入学*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后,理解中心思想,从而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比较清晰。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增强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本节课我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首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支队伍可能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情感的变化。

  3.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所以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教材本身钻研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两次把军需处长说成了将军,以后教学应该严谨、准确。

  2.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比如本文所涉及的描写人物采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告诉学生渗透到作文中,提高写作的水*。

  丰碑教学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以教材为载体,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本课既要领悟作者侧面描写的方法,又要体会作者在语言文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正确理解“丰碑”含义。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侧面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境界中感悟红军英勇卓绝的军魂,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和感染。能列举现实生活中可称为丰碑的人物。

  重点: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寻碑

  导入:(出示红军过雪山幻灯)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学*课文丰碑。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里描写了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这支队伍正在经受什么样的严峻考验呢?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装备很差、恶(liè)劣的环境、残酷(kù)的战斗)

  3、小结:这样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后,最终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引出人物,教师随即板书:军需处长、将军)

  二、感悟识碑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3-13自然段,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1、(出示第七自然段内容幻灯)教师深情范读第7段。提问:你知道老战士是谁吗?(军需处长),我们都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所需给养的。从这一段话中,你体会到这位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1)想一想,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理由(镇定、安祥,面向困难,关心同志,死也毫不畏惧。)

  (2)交流反馈

  引读:军需处长在冻僵之前一定很冷很冷,可是他仍十分镇定、安祥地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多么令人感动啊,女生齐读第7段。

  2、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3、(出示课文插图)面对着此情此景,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4、合作探究: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形象、精神)

  过渡:看军需处长的面容是那么的*静安祥,在狂风暴雪中毫不动摇,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将与高山同在,与日月共鸣,他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矗立在你、我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和思念之情齐读这一段。

  三、表演悟碑

  面对此情此景,将军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指名朗读8-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1、指名读,教师随机幻灯出示。

  质疑: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从具体的句子中体会交流。(重点围绕“抽动”、“抖动”、“发怒”、“愣住”、“敬礼”来体会)

  2、引读:面对恶劣的环境,将军没有流泪;面对凶狠的敌人,将军也没有流泪,面对冻死的军需处长,将军流泪了。男同学一起读读这段吧!

  3、同学们,将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人当军需处长,一人当将军,一人当警卫,一人读叙述,几名围观的战士)

  4、小结: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再一次感受军需处长那崇高的品质。

  四、总结赞碑

  过渡: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晶莹的丰碑矗立每一位红军战士心中,震憾着他们,激励着他们在漫天的风雪中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幻灯)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五、拓展思碑

  1、课文中的丰碑就单指军需处长一人吗?为什么?

  2、长征途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说说看。

  学生汇报

  3、过渡: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捍卫和*,保家卫国,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多少

  丰碑教学反思 篇6

  《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红军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现我就自己的教学作一小结,以便今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的兴趣变浓了。

  二、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

  丰碑教学反思 篇7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走向自主创新性学*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任务走向学*需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需要。学生是学*的主体,激发学*需要是从维持性学*走向自主创新性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需要,激发了学*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三、提倡争论辩驳: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动剖析将军的内心活动,显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碑教学反思 篇8

  《丰碑》这篇文章我在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课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课举手情况不佳。因为课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课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课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来,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来说?或者用一句话来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课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文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丰碑教学反思 篇9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丰碑教学反思 篇10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

  一、感悟品质。

  军需处长冻僵时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他是什么人?他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即环境的恶劣、装备的落后和战斗的残酷等充分地展开想象,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根本原因,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让学生全部起立深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二、突出品质

  面对行军途中的.种种困难,将军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面对这位伟大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将军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导学生首尾联系,综合思考,加深理解。将军见到冻僵的军需处长前后他的神情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将军神情变化的词:一愣、发怒、愣住等。将军的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将军当时会怎么想的?学生大胆想象,如,有的学生是这样想的:“将军愣住了,因为他根本没有料到冻死的竟是军需处长,并误以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的后果。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着,军需处长掌管部队所需的给养物资,而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想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接着想,军需处长用生命为代价,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起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以此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哀悼,并且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干部而感到自豪。让学生体会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

  三、升华品质。

  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中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在心里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想象他留给战友或亲人的话,并组织相互交流。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丰碑教学反思 篇11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老师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当然,这种学*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丰碑教学反思 篇12

  《丰碑》这篇我在校语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下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举手情况不佳。因为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状态,上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说?或者用一句话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

  语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丰碑教学反思 篇13

  《丰碑》这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然而长征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其感动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

  这节课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功之处在于:

  一、 画面再现,创设情景。

  《丰碑》讲述的是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感人故事。为了让这些不见风雪,不懂何为冰天雪地的学生能体会到环境的残酷。我一开课,首先播放《万水千山》中成为冰坨的云中山和红军爬雪山的'片段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声音。学生边看边发出惊叹 这雪太厚了 看样子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这时我再满怀激情地说道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从而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课**了好的情感铺垫。

  二、采用 变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学设计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为主线,引导学生谈最感动的地方,抓住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大品质,层层深入地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分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三、 以疑导学,培养能力。

  古人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 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丰碑?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课文,寻找答案。提问设计以力求鼓励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注意交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读为本。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被感动,才能感动学生。整节课,我情绪饱满,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向学生传递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人人有读的机会,人人有体验情感的机会,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都比较满意。但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因此学生自主学*的时间还不是很充足,还应多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丰碑》教学设计菁选

《丰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丰碑》教学设计 篇1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 自然段)

  第二段(2 自然段)

  第三段(3—13 自然段)

  第四段(14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丰碑》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学*本课生字新词,摘抄好词好句;

  能力目标:

  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继续的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神态及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将军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路迢迢,寒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于1934年从江西福建出发,1935年到达陕北。历经艰难险阻。翻雪山,过草地,漫漫征途,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艰难的`岁月。一起走进《丰碑》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字词,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学,检查交流

  3、学生质疑,师板书有共性的问题:

  a、将军为什么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他死时为什么神态那么镇定、安详?

  三、细读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

  2、学生读后体会交流

  3、师小结

  二、研读领悟:

  (一)、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3—12节,用“——”划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穿着的语句,读中探究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2、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管理什么的?他为什么穿得这么单薄、破旧?

  3、军需处长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为什么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出示多媒体课件)()同桌讨论,再交流

  4、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说,师板书:舍己为人)

  5、指导朗读第7节(出示多媒体课件)

  《丰碑》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丰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军需处长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单薄破旧、贴

  《丰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九册10课《丰碑》

  【教材剖析】

  《丰碑》记叙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没有棉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关键时刻宁肯牺牲自己的优秀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所以能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教学时教师应抓住重点强化文章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语感的熏陶。通过层层深入的读,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加强内心的体验,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学生分析】

  由于《丰碑》中所描绘的事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应以读为主,通过图文结合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层层深入地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通过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创新设计】

  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和情感,采用了一些中介手段,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简笔画让学生从中获得完整鲜明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倚靠、辨认、晶莹”等词语;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军需处长的优秀品质,体会红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教师板书“碑”字,问:“碑”你见过吗?什么样子?

  2、师简介碑的功能:一般地说,碑是用石头做的,上面刻有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意义。另外碑还有记载的功能,它可以记载一些事情,例如:西安有一个碑林那里有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这些碑,有的刻的是文字,记录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

  3、师在“碑”字前面加一个“丰”字,问:“丰碑”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请举一个例子说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可组词(丰功伟绩)

  二、初读感知

  师:“丰碑”又是一块怎样的碑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想一想:课文里讲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谁?你是从哪句中看出来的?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重点段(13自然段)

  教师出示“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续续议议;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图文结合、细读理解

  师: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呢?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请同学们再次自由阅读全文,理解题意、了解内容、感知形象,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个记号。

  1、再读课文,理解题意、感知形象。

  2、边读边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3、汇报交流:课文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导入课文第7自然段)

  1、)反复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所描绘的情景。

  2、)电脑投放军需处长的画面,让学生一起看这座晶莹的“丰碑”,指名读第7自然段,图文对照,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冻僵”什么意思?军需处长为什么冻僵了?找出相关的词语。再观察图上的环境,找出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恶劣环境。

  写气候恶劣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写军需处长衣着的:单薄、破旧、贴。

  师:读读这两组词语,结合自己对“严寒”的体验,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

  课文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破旧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这里为什么用“贴”而不用“穿”呢?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引导理解: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单薄、窄小、被雪打湿了)

  军需处长是什么人?他掌管全军的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

  请大家再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贴”字透露出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全体学生起立,深情的朗读第7自然段。

  师: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么样呢?观察图画中军需处长的动作神志并在书中划出重点词语(坐、夹、镇定、安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4、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将军深情变化的词语(一愣、发愣、愣住等)说一说将军神情为什么发生变化?

  角色换位:如果你是将军你会怎么想?

  师:是啊,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四、拓展延伸

  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他给战友和亲人留下的话。

  师: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把他对战友或亲人说的话写下来。

  《丰碑》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写的。文章记叙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脉络清晰,它是以军长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军长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军需处长的品质。

  学情分析:

  1、课文着力运用的人物刻画、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适于学生学*写作。

  2、课文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塑造了两个干部形象,一个是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军长;一个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这种忘我精神的渗透利于学生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整节课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在积淀语言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轻松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军长的神态描写的分析学*,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学*,能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对军长的描写,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媒体和资源:幻灯片视频短片

  本课流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重点品读。体会精神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体会军需处长

  体会军长

  深刻感悟军需处长

  理解丰碑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丰碑》讲述的就是红军途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红军队伍爬雪山时的视频)

  看,这就是那只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此时的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跋涉着,设想一下这支队伍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生1: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好几百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情引入和直观的视频感知,把孩子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把学生带到了艰苦的长征路上,这样声形并茂的引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二、重点品读,体会精神(分析军需处长)

  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这支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3——13段,边读边想。

  生: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在严寒中冻死了的一位军需处长,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板书: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了?

  生:是给大家发放物资,衣服的……第7自然段详细写了军需处长。

  师:默读这一自然段,(自学要求出示):

  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

  用双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

  在旁边做简单地批注。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读、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

  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是——

  生: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师: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是——

  生: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冒号后面表解释说明,描写他神态的样子)

  从“镇定、安详“引导孩子:对于当时恶劣的环境,能活下来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对军需处长来说,他本可以凭着自己是“军需处长”的官职,穿上棉衣,不会冻死。透过“镇定、安详”那坦然自若的神态让学生明白: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为自己尽到责任,死而无憾!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师: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的句子是——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引导孩子:“单薄破旧”说明了他穿得既少又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就是发放衣服、被褥等物资的,他本来有优势给自己穿最好的棉衣,甚至有优势多穿一件,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军需处长明明知道自己会冻死,却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让孩子从表面的理解词语到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说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追问、评价,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发展语感。

  师:(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图和第七段文字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下面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与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7自然段

  三、侧面描写,体会精神(分析军长)

  师:我们对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你发现了吗?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

  生:——军长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军长神态的语句,归纳一下军长神态有哪些变化?

  简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师:出示填空:当军长发现有人被冻死时,军长()

  当军长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

  当军长眼睛湿润地久久地站在雪地时,军长()

  当军长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的时候,军长()

  生:小组交流填空(悲愤)——(震惊)——(内疚)——(敬佩)

  师:军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悲愤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生:读句子——感受到了军长脾气很大……

  师:“抽动”和“抖动”有什么区别?

  生:抽动没有抖动程度深,抖动说明军长悲愤到了极点……

  师:读出悲愤的语气

  生:读这几句

  师:你还想读表现军长的那些句子?读出味道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读表现军长震惊的句子,说明军长……

  我想读表现军长内疚的句子,说明军长……

  师:他为什么愣住了?——前边还有一个“愣了一下”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个愣说明他很吃惊,第二个说明他很自责。

  师:谁来读读表现军长敬佩的句子

  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谁来当一下这个军长,把军长的感情变化读出来。

  生:读出来。

  师:文章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军长呢?

  生:从军长的描写可以表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吗?

  生:侧面描写。(介绍)

  师:是呀,此时将军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呀,既有震惊又有内疚,但更多的是敬仰,你自己也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此刻将军复杂的心境吧!

  生:自读。

  设计意图:理清军长的情感变化后,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通过学生那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敬意让学生、老师、文本融为一体。那位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耸立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至此,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四、回顾重点,深入领悟。

  师:通过对军长的语言、神态的刻画,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们再来读读描写军需处长的那个段落。(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配乐,师先读——生接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时学生的读比第一次分析时的朗读应该更有韵味,因为这时的朗读孩子是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所在,带着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而读,从读中真正感悟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五、题目连接,体现中心

  师生配合: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板画丰碑图)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丰碑”,在这里又出现了,想一想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引导:

  1、“丰碑”本来指什么?(指的是对死去的人立一个石碑,写上一些碑文)

  2、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冻死的画面就想一座丰碑)

  3、最后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军需处长画面的这座丰碑,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他是军长、好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课堂虽已接*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倾吐他们对军需处长那份由衷的敬佩。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使文章的中心也达到了一个提升。

  师: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

  生:能。

  师: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改成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只队伍。

  六、环境描写,衬托人物

  师:作者不仅描写了两个人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从书中找一找,

  生:找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用这么多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生:恶劣的环境能突出红军的品质,能突出军需处长的精神……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积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你想在碑上写什么?在纸上写一写。

  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设计意图:这样不仅让孩子写作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概括的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更是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总结的一个考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师:让我们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吧,记住这个伟大的军需处长吧,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丰碑》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时光二课时

  教法

  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

  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学*目标:

  1、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感知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的情景,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联系上节课所了解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析题:

  同学谈了许多,但我们可以归纳成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导入课件)

  三、学*课文:

  1、学*课文第一部分

  (1)多媒体课件,概括第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课文怎样描述的?

  A、画出重点词: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笑笑自己的理解。

  C、你想象一下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将军思索什么,疑虑是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可能存在。无论哪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齐出现呢!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不得不考虑这支队伍能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2、抓住重点段学*课文第二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

  (2)将军为什么楞了一下?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向前走去说明了什么?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看课件感知当时的情景,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冻僵的军需处长什么样?请大家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用不同符号),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这些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你知道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将军知道吗?他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心情怎样?(用课件联系有关句子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

  ——郎读,读出将军的感受。

  (4)当将军知道被冻僵的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在想什么?(学生回答后听课文录音,感受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军礼的庄严,感悟无比崇敬之情。(见课件)

  (5)理解“丰碑”的含义。

  ——联系13段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呼应开头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丰碑的本义和比喻义,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将军和战士及我们的心目中已成为一座丰碑。

  (6)假如让你为这位军需处长在雪山上立一座碑,你会怎样设计这个碑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为这为军需处长在心中画一座碑吧!(放课件中的音乐)

  ——学生描述后出示课件中设计的碑。

  3、学*课文最后一段。

  (1)结合最后一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且受到鼓舞,因此为充满胜利的信心为步伐坚定。

  (2)看课件,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战士们无比坚定的信心,体会这个信心是军需处长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理己的精神所带来的。回答了将军最出的疑问。

  (3)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小结:

  军需处长用不朽的形象回答了将军最初的疑问,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丰碑》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3、通过学*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4、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前准备:

  1、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

  1、伴乐师朗诵《长征》,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时,可曾想到过今天这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通过浴血奋战换来的吗?你们可知道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的革命先辈抛洒热血?你们可知道在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时,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途中,无数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丰碑。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交流主要内容。

  学*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

  3、师:说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播放红军过雪山的录像)。看后,你想说什么?(……)带着你们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当时红军处境的艰辛。引读:“严寒把云中山……。狂风呼啸,……,似乎要……。等待着他们的是……,可能……可能……可能……可能……。”还可能发生什么事?(生说)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生读)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没有)从课文哪句话看出,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来。

  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点击幻灯片出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怎样的队伍,为什么一定属于?)

  过渡:究竟是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抓住重点,感受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3-13小节,找出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

  幻灯片出示第7小节。

  这个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负责部队给养的)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军需处长身上。

  幻灯片出示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揪着你的心,就把他划下来。

  (2)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A、说说你的理解。

  B、(出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引读“右手……”同学们,在风雪中冻僵该有多痛苦,而老战士为什么能这般的镇定、安详,他临死前可能在想什么?

  C、幻灯片出示:“左手微微向前……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又好像在______。”

  D、从这份镇定、安详里你看出了什么?(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是的,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为什么他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读出这份寒冷。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生答。(略)

  师: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领会将军的伟大精神。

  1、师: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在文中都划出来。提示:在6-12小节。

  2、反馈:

  A、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为什么愣了一下?

  B、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C、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

  D、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幻灯片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朗读: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女生读出那沉痛的心情。这个军礼更是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男生们读出你们的崇敬。(配乐)

  五、知情融合,理解“丰碑”含义。

  1、风更狂了……(出示句子:“风更狂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齐读。

  2、军需处长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让我们最后再去看一眼。(插图)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生说)

  3、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立在战士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再次赞颂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齐读),最后让我们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礼毕,请坐。

  4、老师还又一个疑问: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不是,还指谁?(将军,所有的战士)

  过渡:是的,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课件演示:抗震救灾现场中的官兵)看,这支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中的队伍,不正是许许多多的军需处长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挽救人民的生命,这支队伍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六、拓展延伸,撰写纪念碑文。

  1、所以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幻灯片出示,语段练*: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是啊,这崇高的红军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那么,在今天的和*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丰碑。

  2、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

  《丰碑》教学设计 篇12

  小学语文第十册

  ①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懂课文,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能感受到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品质。

  本课时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欢听英雄故事吗?你明白哪些**战争时期的英雄?

  2、谈话导入:是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二、学*活动

  (一)一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决难读词句,读通读顺课文。

  (二)二读课文:弄清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三读课文:质疑探究,找出自我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四读课文:品味词句,弄清句子的深刻含义。

  ·品读一、二自然段,感受环境恶劣与队伍装备差。

  学生想象:当时部队的'装备怎样?

  ·品读“将军”听到“死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将军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品读第七自然段。

  学生交流:读到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探讨:(1)文中“坚定的脚步声”实际上指什么坚定?

  (2)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这样的队伍”指怎样的队伍?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体会:“晶莹的丰碑”指什么?

  (五)整体感知全文,为“丰碑”写碑文,升华情感。

  《丰碑》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红军与长征”为主题,有两篇主体课文《飞夺泸定桥》和《丰碑》。《丰碑》这篇课文是围绕红军长征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讲述长征故事、阅读革命故事书籍、写读后感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长征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本篇课文记叙的是一支红军队伍的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将领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这里的丰碑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石碑,而是红军军需处长用自己的行为塑造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丰碑,这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共13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部分来理解。

  知识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会写课文中的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丰碑”代表的含义;

  2、学*作者以细致的神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红军将士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见过石碑吗?(生汇报)今天我们来学*第10课,同学们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探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把你喜欢的词句用符号标出来。

  ⑵、指名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后评品,同时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我。教师要重点强调“冻”、“尊”、“塑”的写法,注意多音字“将”和“恶”的读音。

  2、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⑴、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十分恶劣,给红军队伍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⑵、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到最后自然段,是课文中的重点部分,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然后说出将军感情上变化的过程(吃惊—内疚—感动—崇敬),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⑶、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如“镇定”、“安详”,在第7自然段中要认识并列的句型特点。

  ⑷、换词练*,在第8、9自然段中描写将军动作的词语:抽动着,抖动着,吼道。

  ⑸、末尾一句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说出它的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

  ⑹、读到这里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军需处长怎么可能被冻死呢?再次朗读这一段。

  ⑺、齐读第12自然段。

  师:“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最能触动大家的心灵,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

  ⑻、小组内交流。

  ⑼、汇报总结。

  师:军需处长的身体和云中山融为一体,如同一座晶莹的丰碑,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他所代表的红军精神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⑽、练*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学*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为事情发展做铺垫。

  2、以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丰碑》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读熟课文,完成预*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 ;“豹”是“豸”(zh@,意思是没有脚的虫)部,不能错写成“ ”;“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 ”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 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 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丰碑教学反思汇总5篇

  丰碑教学反思 1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走向自主创新性学*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需要。学生是学*的主体,激发学*需要是从维持性学*走向自主创新性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需要,激发了学*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丰碑教学反思 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以教材为载体,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本课既要领悟作者侧面描写的方法,又要体会作者在语言文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正确理解“丰碑”含义。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侧面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境界中感悟红军英勇卓绝的军魂,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和感染。能列举现实生活中可称为丰碑的人物。

  重点: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寻碑

  导入:(出示红军过雪山幻灯)在海拔20xx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学*课文丰碑。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说说课文里描写了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这支队伍正在经受什么样的严峻考验呢?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装备很差、恶(liè)劣的环境、残酷(kù)的战斗)

  3、小结:这样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后,最终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引出人物,教师随即板书:军需处长、将军)

  二、感悟识碑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3-13自然段,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1、(出示第七自然段内容幻灯)教师深情范读第7段。提问:你知道老战士是谁吗?(军需处长),我们都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所需给养的。从这一段话中,你体会到这位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1)想一想,什么地方让你最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理由(镇定、安祥,面向困难,关心同志,死也毫不畏惧。)

  (2)交流反馈

  引读:军需处长在冻僵之前一定很冷很冷,可是他仍十分镇定、安祥地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多么令人感动啊,女生齐读第7段。

  2、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3、(出示课文插图)面对着此情此景,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4、合作探究: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形象、精神)

  过渡:看军需处长的面容是那么的*静安祥,在狂风暴雪中毫不动摇,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将与高山同在,与日月共鸣,他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晶莹的丰碑,矗立在你、我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无比崇敬和思念之情齐读这一段。

  三、表演悟碑

  面对此情此景,将军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指名朗读8-12自然段。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

  1、指名读,教师随机幻灯出示。

  质疑: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从具体的句子中体会交流。(重点围绕“抽动”、“抖动”、“发怒”、“愣住”、“敬礼”来体会)

  2、引读:面对恶劣的环境,将军没有流泪;面对凶狠的敌人,将军也没有流泪,面对冻死的军需处长,将军流泪了。男同学一起读读这段吧!

  3、同学们,将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人当军需处长,一人当将军,一人当警卫,一人读叙述,几名围观的战士)

  4、小结: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再一次感受军需处长那崇高的品质。

  四、总结赞碑

  过渡: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晶莹的丰碑矗立每一位红军战士心中,震憾着他们,激励着他们在漫天的风雪中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幻灯)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五、拓展思碑

  1、课文中的丰碑就单指军需处长一人吗?为什么?

  2、长征途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说说看。

  学生汇报

  3、过渡: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捍卫和*,保家卫国,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多少

  丰碑教学反思 3

  《丰碑》这篇我在校语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下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举手情况不佳。因为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状态,上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说?或者用一句话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

  语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丰碑教学反思 4

  我讲授的是《丰碑》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长征已年代久远,这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有很大距离感,因此在教学上就有很大难度。但我想这也正是一个提高自身教学水*、反思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开始了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准备。

  在教学中,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体会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

  1、牵一发而动全身,促学生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题《丰碑》,找出出现丰碑一词的段落,从而引出全文的关键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此时我请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很快,有的学生说:为什么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丰碑不是高大的石碑吗?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本节课阅读教学开展的主线激起了学生解疑的高潮。

  2、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助学生深入文本: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例如: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本课的重要线索,紧紧抓住军长的担忧——愤怒——敬佩——坚信这一线索进而层层深入地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其中文中前后出现了两个愣字,但却表示截然不同的含义。于是,我针对第一个愣字设计了这样的练*:先出示文中语句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请学生从给出的释义中选出恰当的解释进而理解军长当时的心情,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锤炼教师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学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不仅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认真备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走*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的红军队伍,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意志的考验,感受军需处长那为了革命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对于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格外重要的。

  课后经过认真的反思,我认为课堂教学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高年级课文如何长文短教还需要不断钻研、历练:这篇课文中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课时,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军长由担忧、愤怒到敬佩、坚信这一情感变化。

  2、虽然精心地设计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映出了设计的不足以及对文本理解抓得不深。

  在这次小组教学的准备、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更是得到了杨校长、朱琳老师、彭老师、孙老师、于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受益匪浅,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方向。我会加倍努力,以学生为本,深挖教材,努力锤炼自身的基本功,使学生学有所成。

  丰碑教学反思 5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

  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

  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动剖析将军的内心活动,显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范文5份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1

  上《丰碑》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我一看,是一个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现错误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几个学生来交流,见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同学总结。可我发现,这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觉得课文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句,也体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因为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想抽支烟来取暖,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也冷啊!可是从他冻僵时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足见他多么坚韧刚强,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死亡泰然处之,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其他学生不住地点头,我既惊喜,又愧疚。

  反思这个过程,我差一点儿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没想到他在阅读课文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我们都只注重分析将军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而对夹着旱烟这一环节没有去深层挖掘,而这位“经常出错”的孩子却说得如此精彩,而且是在那只小手一直执着地举着之后,才有了表现的机会。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天才由于我们的粗鲁,失误而过早地夭折。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2

  《丰碑》这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然而长征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其感动是本课学*的难点和重点。

  这节课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成功之处在于:

  一、 画面再现,创设情景。

  《丰碑》讲述的是红军翻越大雪山时的感人故事。为了让这些不见风雪,不懂何为冰天雪地的.学生能体会到环境的残酷。我一开课,首先播放《万水千山》中成为冰坨的云中山和红军爬雪山的片段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声音。学生边看边发出惊叹 这雪太厚了 看样子这雪至少有一尺多深 这才是真的冰天雪地 。这时我再满怀激情地说道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从而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课**了好的情感铺垫。

  二、采用 变序切入法 ,直奔中心。

  教学设计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为主线,引导学生谈最感动的地方,抓住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思想感情,去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大品质,层层深入地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分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三、 以疑导学,培养能力。

  古人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造。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 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丰碑?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课文,寻找答案。提问设计以力求鼓励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让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注意交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

  四、以情感人,以读为本。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情感、作者情感互相融合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被感动,才能感动学生。整节课,我情绪饱满,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向学生传递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人人有读的机会,人人有体验情感的机会,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这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都比较满意。但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因此学生自主学*的时间还不是很充足,还应多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3

  《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支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现在将我的本节课成功与不足之处的反思进行一个小结,以便日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主要抓住两个主要人物,军需处长和将军。在深入学*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后,理解中心思想,从而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比较清晰。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增强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本节课我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首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支队伍可能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再让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情感的变化。

  3.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所以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并配上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教材本身钻研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两次把军需处长说成了将军,以后教学应该严谨、准确。

  2.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比如本文所涉及的描写人物采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告诉学生渗透到作文中,提高写作的水*。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4

  深入文字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将军的情绪变化作为教学的主线。在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在整个故事中寻找描写将军情绪变化的句子,由此了解将军由担心到生气,到愤怒,再到感动与自豪,最后担心变为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线条清晰了,学*的思路就清楚了:读将军的担心,了解红军队伍过雪山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读将军的的'愤怒,体会军需处长在雪山的严寒中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读将军的感动,体会军需处长在面临死亡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伟大精神,读将军的坚定,体会红军战士那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坚定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读与悟,是学*的主要手段: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课堂上孩子个个神情严肃,有一种灵魂洗礼的庄重。

  理解“丰碑”这个词语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朗读与感悟之后,学生的情感基础已经奠定,“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许多孩子都能从外在形象和思想品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丰碑”的含义。

  丰碑语文教学反思 5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走向自主创新性学*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任务走向学*需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需要。学生是学*的主体,激发学*需要是从维持性学*走向自主创新性学*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需要,激发了学*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三、提倡争论辩驳: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动剖析将军的内心活动,显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拼音教学反思菁选

拼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拼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拼音教学反思1

  这是我第三年连续任教一年级,感觉一年级最难教的是拼音,但拼音教学又是如此重要,它是帮助儿童识字、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拼音教学更加有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字词,没有句子,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每堂课学生学*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号,而且这些符号既难读又难记,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应该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还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短暂,要使他们掌握拼音知识,就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因此在教学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复*巩固,换成找朋友、摘花、摘苹果、猜谜、送信、爬山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易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儿歌的趣味性和琅琅上口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拼少写,既能纠正其发音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多采用表扬、鼓励、奖励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学*的热情。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个性差异明显,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让“小老师”发挥起她们的作用。请不要低估“小老师”的作用,他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另外,老师在教学时要随机应变,依据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拼音教学反思2

  9月份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声母j、q、x的第一课时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成了三部分,

  汉语拼音j、q、x教学反思。课堂一开始,我用了小熊爬拼音山的方式对前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小复*,并且用小熊爬拼音山时遇到了里面的一座房子做切入点顺利导进新课。第一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声母jqx的读音以及字形,所以我在范读,整体读后采用了开火车、抽读的方式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情况来看,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这三个声母的。第二部分音节拼读环节我用点读、顺读、倒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声母jqx与韵母i相拼,在音节拼读之前,我还和学生复*了两拼音节的拼读技巧,让学生能在不断的强化中通过掌握部分、强化部分再达到掌握整体的方式牢牢抓住拼读两拼音节的诀窍,jqx与i相拼本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我在这部分用了比预想中更多的时间,以至于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的是jqx与ü相拼时的去点规则,为了符合一年级的学*心理,我用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果然学生对这个小故事很感兴趣,听得兴致盎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个知识点。

  上完这节公开课后,我觉得受益良多,从课前的备课到课中对课堂的`把控,再到课后对这节课的反思,都得到了新的启发与提升。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教学反思时发现,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足,首先,简单的音节拼读太无趣,音节的最终目的就是识字,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词汇量来认识音节;其次,应加强板书,不能因为学生还不认字就不重视板书,写得多,学生见得多就认识了,要多给一年级的学生提供认字的机会,也有利于以后学生做试卷;另外,教导jqx发音时,我没有跟学生强调口形,舌头摆放位置,虽然孩子不一定听得懂这些,但说出来总有学生会尝试着做,所以在今后的拼音教学中我一定要跟学生强调口形,必要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图示意舌头摆放位置。

  在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摸索着前进,但我相信,成功不会无视勤奋耕耘的人,终有一天,定能到达理想彼岸。

拼音教学反思3

  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内在规律,教师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有兴趣时,当教学内容能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ai ei ui 》一课时的指导思想也定在“趣”字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各种活泼页面的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较好地激活了他们的兴奋点,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记忆形象性的特点,在学*ai ei ui 的时候,我创编了儿歌加深记忆,比如在学ai的时候,我利用儿歌“你拍拍,我拍拍,a前i后我叫ai”这种形象的儿歌,学生们是非常喜欢的,记忆深刻,学*积极性也很高。

  同时,采用我会读、我会写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中,把枯燥的拼音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联系口语的语音自主的学*所学内容,从中体会复韵母ai ei 的发音及四声的读法,最终达到能正确拼读相关音节。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又体现了儿童学*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创新等能力,促使学生想学、乐学。

  关于书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设计的写一块本来还有老师写,学生说笔画笔顺;30页描一描等环节,但是由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这后面的写的.环节时间不太够用,有些环节我省略了。我只是自己在黑板上示范书写一遍,课件出示了几个错误的书写以及正确的书写方法,然后请2名同学上黑板书写,再进行了点评。这一环节我做的不是很好,以后上课的时候我应该注意:上课的时候应该老师在黑板上些,让学生把手指拿出来比划,同时口里读,这样效果会更好。

  关于教学常规这一块,我做的不是蛮好。课堂上同学们学*有激情,有兴趣,不是发出哇的赞叹声,但是由于学生太兴奋了,反而坐姿不够端正,以后这一点我要注意在学生非常兴奋的时候,我要注意再强调一下坐姿。

拼音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拼音字母正确规范的书写上。我认为要想写对一个字,就必须先看准确,才能写准确,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认真观察,这样他们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所发现的特点,才是它们记得住并且是记忆深刻的。四线三格学生很熟悉,所以只要范写一下,让学生注意认真观察一下位置就可以了。但是记住字形是难点,我在全部书写字母后引导学生观察,大写字母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它们的占格你发现了什么?有哪几个字形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四线格中的占位不同?还有几个字形相*的,哪几个大小写字形不一样的?有几个顺序容易混淆的?例如,F和 K,它们的小写字母f k 不仔细观察就很容易写错。还有G J P Q Y ,它们的.小写字母都是**格和下格的,要格外注意,所以课后的线上教学我对这些字母多加强调,作为了重点进行教学。带着孩子们一起写一写,及时做线上点评,孩子们及时订正修改,这样带着他们一步一步的打好基础。

  课上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孩子们都写得特别认真,大多数学生都能写的正确规范又漂亮!这节课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孩子们也有了很大的收获,由不会到会,由不规范到规范,每个孩子都在本节课中有了收获,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我相信,慢慢来,比较快!字母表的教学还没有结束,在以后等等的学*中,让孩子们继续巩固。

拼音教学反思5

  一、别有生味的固定模式。

  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汉语拼音了,每次教学一年级,总有同一种感觉,那就是拼音教学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看情景图训练说话——利用情境图感知读音——认识新的字母、拼读教学——复**结。

  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训练了孩子某种*惯和素养。看图是为了引出新的知识,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细心的观察,有序的观察。看完图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是时刻刻为学生终身学*奠定基础,让学生有学*的意识。利用情境感知读音是对现在知识的一个总的'概括,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去感受每个拼音字母的读音,从而利用这样的情境记住它的音和形……

  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义。虽然这种别有生味的的固定模式是在培养学生的*惯和素养,增长了孩子的知识;但是,从汉语拼音第一课到第十三课一直这样学*过来,的确有许多的重复,也有点单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也缺少了吸引力。所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都已经学*过了拼音,虽然不够系统,但大都有一定的印象,对于单调的固定模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能否吸引住孩子似乎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让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字词,句子练*很少,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每堂课学生学*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这些符号既难读又难记,学生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应该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同时,还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刚入学的儿童注意力短暂,要使他们掌握拼音知识,就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因此教的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种多样。一年级的学生记得快、忘得快,如何将暂时记忆有效化,变成长期记忆。

  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复*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摘花、摘苹果,送信、爬山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自己,更多地培养学生良好*惯。其次如果远程教育资源媒体中的儿歌朗读不是想中高段那样是单一的音频范读,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我相信一定可以弥补好多教育的缺陷。

  学生注意力集中、注意疲劳、学*兴趣等,真期待这样的媒体资源赶快出现,更多地增加儿歌的趣味性、减少教学内容枯燥性。

拼音教学反思6

  一个多月的教学让我深感一年级的小朋友十分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经常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其中,儿歌、游戏穿插其间,从课堂上的学生反应来看,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起码在前半节课里,学生的学*状态是积极的。

  1、自编儿歌学拼音。在第一节拼音课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自己编记忆拼音的小歌谣,这样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再加上激励和表扬,和适当的引导,“小作家”就如雨后春笋了。瞧,“知了知了,zh zh zh",“日落,日落,r,r,r"“吃饭,吃饭,ch ch ch "小歌谣编得很是押韵呢。

  2、同桌合作,互相纠正学拼音

  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性差异,学*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就非常快,而有一部分孩子就接受得特别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方式,同桌互读,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差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孩子们读拼音的能力和兴趣,何乐不为呢。

  3、色彩鲜明的课件

  色彩鲜明的.动画课件,配合声音和乐曲,动画拼音能很好的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学*拼音。

  4、适时合理运用课中操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比较短,需要课中操来休息调整。可是课中操即要适用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与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选择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让孩子们在心里能够接受课中操,并且觉得它很有意思,同时能够真正的放松。达到休息调整相结合的目的。不足

  在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我面对学困生耐心不够,与学生的互动也不够多等等,不足之处,尚多。拼音教学是一条漫漫长路,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始终把拼音教学贯穿其中。

拼音教学反思7

  这学期开学一个月了,汉语拼音的教学即将结束,下头就汉语拼音教学做一点自我的反思:

  1、营造氛围

  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而每一个孩子的童年无不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里。为此,教师竭力创设富有童趣的童话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化了儿童学*拼音的浓厚的兴趣,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资料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拼音,帮忙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兴趣。

  2、编儿歌

  儿歌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浅显易记,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学*23个声母时,一些学生容易弄混淆,我利用儿童熟知的事物引导学生自我编成儿歌记忆。

  3、形*字母比较记忆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组成,包括左半圆、右半圆、长竖、短竖等等。在教授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可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这组形*字母在比较时,能够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4、游戏中学*

  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我将枯燥无味的复*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开火车、比一比、猜一猜、变魔术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经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拼音音节的拼读进取性更高,学得简便,学得扎实。

  俗话说:教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我的个性教学,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我想,我们都应当去大胆尝试一下,在探索中求得质的飞跃,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拼音教学反思8

  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临了。作为班主任,一开学就对新生进行学*和生活常规的培养。这一工作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需要老师反复地唠叨,时刻提醒。在副班主任的配合帮忙下,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排队、收发本子、课前准备做些什么等。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我很开心。

  在汉语拼音的学*过程中,孩子们易感到枯燥乏味。经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实践,我对拼音教学作了如下反思:

  一、编儿歌,记拼音。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嘴巴张大aaa,女孩唱歌aaa;圆圆嘴巴ooo,公鸡打鸣ooo;嘴巴扁扁eee,白鹅倒影eee。”学生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帮助学生高效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

  二、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学*拼音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身体、橡皮泥、皮筋摆出字母,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那样的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将汉语拼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三、游戏中学*汉语拼音。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如开火车读拼音、与老师拍手挨个读,手伸直表示*舌音,手翘起来表示翘舌音,接受老师的.挑战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还有部分学生的拼音掌握的不扎实,在复*中需要多多关注。

  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创新地设计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就能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拼音教学反思9

  一、观察挂图引导说话

  我以复*的形式导入新课,然后出示插图,让他们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回答问题。在问题设计上,我也设计得很有坡度,分别是三个问题“图上画了谁?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开始有学生马上就说他们在河边。我提醒他要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认真听清楚老师的话是良好的听课*惯。

  好*惯要从一年级就要开始培养巩固。等到学生回答好三个问题后,我又引导学生把一句句话连起来说变成一段话。现在是起步阶段,让学生跟着老师说,等训练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可以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引导想象编说口诀

  以儿歌或谜语教学拼音,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这些富于变化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

  教学声母gkh的读音时,我先通过看图说话发准“鸽子”、“蛋壳”、“荷花”等词语的音,然后告诉他们声母应该读得轻短些,让他们相互间再来试试如何发好声母gkh的音。学完音以后,我让他们看图与字母联系起来,他们发现鸽子扭头像g,蛋壳的裂缝像k,出水的荷花和荷叶像h,然后编成顺口溜,让他们有意识地想办法记住字形。读完老师教的顺口溜以后,我让他们自己能不能编写顺口溜来记一记字母,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能利用已学已知的知识来帮助自己识记,特别是一学生说k的时候,他说一竖加数学课上的学的小于号,非常聪明。我告诉他们只要能帮助他们记住字母的都是好方法。

  三、察看笔顺练写书空

  教完音行以后,我让学生书写字形。我先出示笔顺图,让他们再仔细观察图,有几笔写成,第一笔写什么,第二笔写什么,占哪几格。让一生来指导教师写,其他学生做审判员,观察老师写得怎么样。教师范写后,让学生书空,再练写。

拼音教学反思10

  对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是他们的入门课,也是基础课,所以必须让学生开始就对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情况着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学*。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学*抽象的拼音,接受并熟练地拼读音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拼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借鉴并运用了一些形象生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拼音教学应把图文、形、音三者结合记忆。

  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并不怎么枯燥乏味,原因是每一课都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儿歌。学*字母时先从儿歌入手学生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教材也提供了很好的插图,合理利用起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e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拼读儿歌,小组互相帮忙,这样学生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再出示图画:一只漂亮的大白鹅。我充分借助插图调动孩子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看插图、编顺口溜,让他们在快乐中,在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中愉快的认读、书写,准确而迅速的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2、形*字母比较记忆。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笔画组成,包括左半圆、右半圆、长竖、短竖等等。在教授由这些笔画组成的b、p、d、q等字母时,可将这四个字母分成两组启发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学*。这组形*字母在比较时,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圆,马蹄(d)向上带土,气球(q)下边拉绳。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q。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这两组字母的'记忆。两个相*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3、讲故事

  讲故事学生最爱听,生动有趣,容易记忆。能够帮助儿童在听故事中获得知识,形成记忆,如学*jqx和ü相拼的规则时,我就讲了jqx三兄弟很调皮的故事让学生记忆jqx和ü相拼的时侯去掉两点。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忆深刻。

  4、游戏中学*

  一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我将枯燥无味的复*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开火车、比一比、猜一猜、变魔术比赛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拼音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拼音教学反思11

  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最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之一。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儿童识字、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学好汉语拼音,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拼音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拼音,迈好学*语文的第一步。我在这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中有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1、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记住拼音,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拼音课的教学中,我都是先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尝试编儿歌记住拼音字母,请编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一起读。在学*q时,就引导学生对比p的儿歌“右上半圆ppp”编儿歌:“左上半圆,qqq。”学生看图后编到:小山坡,ppp。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枯燥的拼音课变得有趣味性,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因为是自己编的,记忆也很深刻。

  2、动作演示法,区分形*字母。

  bd、pq、ft、nh、mn,这些字母容易混淆,可用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它们的读音和字形。如:区分bd、pq时,可让学生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b的字形,再伸出右拳演示d的字形,然后让学生将两拳相对后向下翻,便演示出pq的字形。边演示边教学生说:“左拳b来右拳d,两拳相对念bd;左竖朝上就念b,右竖朝上就念d;左竖朝下就念p,右竖朝下就念q”。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使本来显得很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而且也帮助学生区分了易混淆的字母。

  3、巧设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

  根据学生的年龄小、好动、爱表现、记忆力强的特点,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复*巩固方法换成找朋友、摘花、摘苹果等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复*23个声母,可以做声母排队游戏,这个游戏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还有就是“找朋友”游戏。可以在复韵母中找朋友(如:an一个学生拿a,另一个学生拿n);可以在整体认读音节中找朋友,也可以两拼、三拼音节中找朋友,形式多样,灵活实用。

  4、讲故事,揭示规则,突破难点。

  如: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去掉两点的规则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这个规则的讲解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有一天j、q、x带着小i出去玩,小ü也要去,急得哭了。j、q、x说:“你先擦掉眼泪,我们再带你去。”小ü连忙擦掉眼泪,拉着j、q、x的手出去玩了。学生听完故事,知道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要去掉。另外,教师还要强调,j、q、x从不和u相拼,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要去掉但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

  六七岁的孩子正是好玩好奇的年纪,记忆力又特别强,所以,汉语拼音的学*,培养孩子的兴趣是最关键的,只有充分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才能把汉语拼音学得好,记得牢。

拼音教学反思12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中,我一边组织课堂纪律,一边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了复韵母及拼读。通过这段时间的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学前班孩子学*拼音的特点。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拼音教学是学前教育的一个教学重点。回顾总结这两个月的拼音教学,我认为这样一种模式教学也很有效。

  首先的感觉就是拼音教学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看图——认识新的字母——学音节——学儿歌。在这四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训练了孩子某种*惯和素养。看图是为了引出新的'知识,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细心的观察。看完图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学*儿歌是对现在知识的一个总的概括,每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从汉语拼音第一课一直到最后一课都是这样的学*模式,的确有许多的重复,也有点单调,对于学前班的孩子来说,缺少了吸引力,结果值得我好好地反思。

拼音教学反思13

  今晨的雨真大!虽然穿着雨衣,但是来到学校时膝盖以下全湿了。我的双腿和左脚像是浸泡在水中一般。中午到家,赶紧脱下鞋子,换掉牛仔裤,我的脚已经被泡得不成样子了。下午我没有课,真想在家好好休息休息。但最终还是按时去了学校。

  本周上课的时间不多,学*了b、p、m、f四个声母,以及和单韵母的拼读,认识了“爸、妈、我”三个生字。我认真指导了b、p、m、f四个声母的发音,重点练*了拼读,并借助拼音认识了词语“爸爸、妈妈、我”。通过一周的教学我发现,声母和韵母的拼读是个难点。虽然我认真地指导和示范,一再交给孩子们方法:做声母的.口型,然后发韵母的音。然后一遍遍地领读,并请学得快的孩子做小老师来领读,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拼读不准音节。我想对某些孩子来说这也许需要一个过程。

  b、p、m、f的发音和书写相对来说学生容易接受一些,因为有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学过拼音,已经掌握了这四个声母的读和写,但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纠正和时刻提醒。声母的发音要轻而短。b和p的发音口型一样,但是发b的音时不送气,发p的音时有较强的气流送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把手掌放在嘴边用心感受。m的发音时,也是先双唇紧闭,然后让气流从鼻腔送出。f的发音要让上齿挨着下唇,让气流从缝隙里挤出。我一边示范,一边巡视观察孩子们的口型是否正确。发现这一点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

  在书写时虽然我一再强调b和f**上格,要从上格的中间起笔,p**下格,竖写到下格的中间。还是有孩子写满格。经过几次的练*,孩子们大都掌握了书写格式。

  声母和韵母的拼读既要教给方法,又要反复练*。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一点即通,有的孩子接受就比较慢。例如崔志轩,一个听话认真的小女孩,作业写得很干净规范。但是,对于音节的拼读她却总是启而不发。或许,她需要更多的时间。

拼音教学反思14

  《复*四》是汉语拼音教学的最后一次复*课,结合本节课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的相关情况以及课后讨论,我对本课中的三个环节进行了以下三点反思。

  一、“我会讲”: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拼音复*课的内容,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呈现,每一版块都有相应的板块名称,例如“我会讲、我会写、我会连”等等,纵观这些名称,不难发现,“读、写、讲、背”,这些都体现出学生对拼音的实践和运用,因此,教师应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以教学本课第四部分“我会讲”为例,我对这一环节的目标设置为“正确拼读图上的音节,通过结合图片,看图讲故事,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观察画面,自己想象讲故事。这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后便自己根据画面讲解了故事情境,最后抛出这个问题“当要去上学校的小兔和要去摘桃子的猴子都来到了岸边,他们会怎么过河”让学生思考,请他们合理编故事。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他们的回答一直纠结在“怎么过河”这一问题上面,以至于编故事时没有关注画面本身的内容,也没有跳出我说的情境。最后由于时间吃紧,只指名三位同学讲故事后便同桌互讲匆匆收场。

  课后发现,这个环节一开始时的“情境创设”就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导向错误的。教师的牵引性太强,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思维模式,以至于最后所编的故事都是大同小异。同时,教师做了学生该做的事,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的机会更少了。

  其实本环节在拼读音节过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画面,合理发挥想象来编编故事,并且用图上的音节。在学生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相机渗透一些文明礼让方面的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又结合了拼音的复*巩固。总之,在此类板块的教学中,应谨记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我会读”:目标的设定不应局限于内容表面

  在教学“我会读”这一板块中,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当小老师读、游戏读等多种方式,正确认读词语。”简单的说,就是像这个板块的名称一样——“会读词语”。尽管目标明确,读的方式也多样,但在听取了师傅师姐的评价后,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实在太过局限在板块内容的表面。内容是词语,我便仅仅只是读词,无任何拓展或延伸。

  在此类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以板块中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可以训练的点,设定多样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设定“注音”的目标:为词语中较难读好的汉字注注音,既可以帮助训练孩子的注音能力,又有助于读好词语。也可以设定“运用”的目标:用上一个词语或多个词语来说说话,在词语认读的基础上运用词语,也能锻炼孩子说话的能力。

  三、“读读背背”:力求在课堂中实现“熟读成诵”

  本课中“读读背背”这一环节是读背小诗《秋叶飘飘》。课上,我分这么几步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引出题目;

  2、学生自由拼读诗歌;

  3、指名个别同学读一读诗歌,教师相机进行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美;

  4、齐读感受画面之美;

  5、教师利用问答式的方式引读,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理解,为背诵做铺垫;

  6、男、女生比赛读;

  7、尝试背诵。

  “读读背背”,顾名思义,既要会读,又要能背。这个环节中最大的不足就是读的不够,且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没有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达成背诵的目的。

  具体操作中,也比较困惑:要想反复多次读实现背诵,但诗歌很长,教学时间又有限,复*课中的诗歌又不能像*时上课那样面面俱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的读,真正做到熟读成诵呢?或许可以像师傅所给的建议那样,利用填空的方式引背。填空,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关注诗歌内容,相较于问答式的引读更省时有效。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朗读指导的相关方法还需多加学*和积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拼音教学反思15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光短,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转入小学有计划的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并且最先要学的'是十分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呢?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拼音教学中能不能进行合作式教学?我在边教边摸索。透过这一个多月的实践,我渐渐明白,拼音教学同样能够进行合作式学*。但是要找准合作点,教会学生怎样合作。在教学拼音时,在学生自学拼音和巩固拼音的环节中,都指导学生合作学*,读准拼音。学生在合作学*中互相帮忙,互相完善,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生是一个生动、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只有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用心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飞扬。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雷雨》教学反思菁选

《雷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雷雨》教学反思1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方式。因此,《雷雨》这节课的教学,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关于雨的资料,因而在拓展时学生非常积极。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我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的学***。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的*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把学生的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经历学*过程:学生按“雷雨前”的学*方法学*“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内容,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带来的快乐,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带来的快乐。

  新课标强调“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

  1、自读感知内容。上课前一天,正好下了一场雷雨,我布置学生认真观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讲述观察到的情景,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勾画出雷雨的情景。

  2、表演读深化感知。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基本了解后,相信学生,指导他们从语气、表情、动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紧扣重点,读中感悟。我从图入手,通过画面、音乐、观察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雷雨前特有的“静”,雷雨中的“猛”和雷雨后“美”。我抓住文中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读。如学*雷雨中的“猛”,我问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学生通过感悟读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是雨打在窗子上了,有的说是雨太大天都黑了,有的说是雨象帘子一样挡住了人的目光,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我还要加强自己范读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雷雨》教学反思2

  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默读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雷阵雨、逃走)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一败笔:

  导入语不精确,应该为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我却说成了说说雷雨的情况,有些学生回答了声速和光速的问题,有学生说雷雨时的闪电问题,没有很好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回答,学生的思维也扩散了开去。这也有学生倾听*惯的问题。

  第二败笔:

  识字没有落实

  出示没有拼音的,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怎样识字没有集体说 扩词也没落实 需要找时间去补充。

  在接读时学生没有认真倾听,读的小朋友声音不响亮。第一课时都在读,但是读的层次没有出来。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好这三部分,用心去感悟这一环节没有指导好,基本处于无为的状态。

  我只是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说,学生未必能说到位,因为他们没有形象的感受,正如我说的他们只是在回忆,因为今年还没下过雷雨。

  如果是回忆也没关系,那需要充分的想象,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因此学生的感受不深,如果我让他们边读边想象,再让他们说感受再去读一读可能会更好。

  毕竟是低段孩子,需要形象化的感知,如果我能在想象的基础上再来结合课件来让学生体悟相关句子,我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样说的也会更多。

  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

  雷雨前还有哪些现象呢,这也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来说明雷雨前的景象。

  学*雷雨中,

  是怎样的一场雨呢?我让学生回答时语句不准确,因为课文题目是雷雨,那就该围绕雷雨来写,我却是只围绕雷声和雨声来写,他们应该是包括在这个题目内的,都是从大到小,这样整个朗读就串在一块了。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课件展示雨从大到小再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声音表示雷雨的变化就更好了。

  雷雨后:

  为了避免教法呆板,可以先通过课件听声音朗读让学生来展开想象,因为这个朗读很美好,能引起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说感受再来指导朗读。

  读的指导不需要说该怎样读,只要说出感受,再把感受读出来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需要评价地太抽象。在这里才能体现层次。

  学生说感受,雷雨后怎样感受,从哪里看出来,再让他来读这段就可以了。

  雷雨后的`感觉有很多,老师应该抓住重点词句,而这次上课却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说清新说干净我只让他们把这些读出来却没有个明确的指向性怪不得读不出感觉来。

  再者,因为只是纯粹的读,没有要求的读,因此学生没有很好地围绕文本来展开,所以如生机之类的感觉都没有说出来,以后应该有要求读,如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通过学生回答找出重点词语,学生的回答、思想就更明确了。

  总体上说,第一课时间既没落实字词也没落实朗读,而通篇朗读过读,如对读、轮读,引读,要求又没落实,有点浪费时间。

  第 二 课 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课堂练*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题“读读抄抄”。

  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 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第二课时:

  实际上第二课时是在总结雷雨的特点,因为第一课时没有落实三部分的朗读,所以朗读放到这里,效果并不好。

  顺序混乱,如默读,忘记了这一环节,就没有整体的印象。

  而这里,实际上要复*字,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落实。

  指导写字仍然是呆板机械教字,连写也没落实。先认、先扩词后写,让学生有整体认识。因为学生写时总是不知道词语。再分析字结构上,老师应进行分块指导,先分类看说记,再写,难写的字让学生自己质疑,需要提醒大家的字学生自己说,当然要说同学容易忽视的。

  今天进行了补救,应该说孩子感情读出来了。因此范读和想象以及形象感知还是必要的。

  19最大的书

  一、质疑导入

  跟老师手写课题有没必要?

  这里面的字没有要求写,我觉得还是不必要,因为会浪费时间,如果有要求写或认的,那么让学生在书上写一个就好了。

  二、初读课文

  与以往不同,情景识字成分增多,通过画词语、交流词语以及同桌互读以及指名合作读。

  应该来说,时间是节省了,但是还是没有把握学生能不能把字音读懂了,毕竟是孩子的能力是有层次的。如何情景识字还是需要多思考下的。在情景中适当地提醒一下可能还是必要的。

  还有让孩子经常读下去也浪费了时间。每读一遍应该有明确要求,读精就可以了。树手指读,应该有个范围,不然我应该根据读书最慢速度的孩子来确定孩子的速度。读一遍时让学生只读一遍,就拍手做好,如果说开始读时就树手指。

  疑问句和反问句有孩子还是不太 有概念,可能让孩子试着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读,再来说你能读出这个问句吗?应该给孩子形象的感知,让他们多读,再在这个基础上来问可能会更有感触。

  本次课时任务完不成原因有:

  一、 让发言的人很多,要看问题和看人。不要举手就回答,找人回答要有层次性,也不要不举手就不找人回答。如段雷杰其实两次答案都差不多,我也大致可以猜出他的风格,一次就可以了,发言要精辟。

  二、 读太多 浪费时间太长,而且没有层次性多次读,在有限的课堂是浪费时间。

  因此,下次要争取设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不拖泥带水。

《雷雨》教学反思3

  《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主要是《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我们知道从戏剧的理论来说,戏剧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来探究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创设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借助于多媒体和实物手段,创设或再现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课堂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对文本或是教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时,学生才能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动机,变被动学*为自我需要。

  情境教学重视富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创设,更讲究“情”与“景”的统一。无论是实际的教学情景,还是借助于多样化的媒体创设的形象化,都应是情趣、情感和教学场景或是再现的文本场景的高度统一,做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我们教师应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需要创设有效的情境,达到激趣、动情、助学的效果。但不要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使教学偏离教学目标,那样容易造成情境创设负效应。

《雷雨》教学反思4

  上次在迎小听完曹老师的课后感触很深,为啥人家老师讲课讲得那么好,我想原因就在于备课上:经过精心的准备,才能上出一节好课。回来之后我们针对这些课例展开研讨,并决定仿照人家的课也讲一讲。我和苗老师共同准备了这节《雷雨》。

  即使是按照曹老师的授课思路,我们的课和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我自己的课而言,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老师的语调神态过于*淡,缺乏吸引力,动作不够夸张。我觉得这是因为备课不够充分,在讲课的时候我的'心思还在琢磨着下一句该说啥了,下一步该干啥了?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受拘束,放不开。所以,老师应该把自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上场就有自信了。

  另外,还有一些小的问题。和苗老师相比,我是联系生活导入,而她是动态图片导入,我的语言明显不如图片直观生动。还有苗老师用磁扣贴板书比我用手写板书来得快,来得方便。

  通过这次活动,也给了我一些启示,想要学会讲课首先要学会听课、评课,优秀课例是我们学*的榜样,模仿优秀课例对提高自己的讲课水*有很大帮助。

《雷雨》教学反思5

  《雷雨》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五组中第二篇课文,本组课文内容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重点训练学生从课文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雷雨》用生动又洗练语言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让学生体验大自然天气变化的美丽景象。

  《雷雨》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经过“复*导入”环节,我开始了新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我设计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雷雨的?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理解了一至三自然段描写了雷雨前的天气情况,抓住了“乌云、树上的叶子、蝉、蜘蛛”几种景物来写;四至六自然段描写了雷雨中的天气情况,抓住了“闪电、雷声、树、房子”几种景物来写;七、八自然段描写了雷雨后的天气情况,抓住了“太阳、空气、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几种景物来写。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有读有思考,带着问题思考,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找到以后用笔画出来,养成良好的学**惯。

  接下来,我设计了“你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吗”这个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说话和复述课文,通过复述环节,为学生背诵课**好铺垫。

  第三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你还知道哪些自然天气现象”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孩子纷纷说出“大雨、阵雨、雪”等常见的天气现象。为了拓展学生对自然天气现象的`认识,认识变化多端的大自然。我用形象的图片展示了“风、霜、雾霾、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天气现象,孩子们一阵惊叹。 欣赏了图片,我不忘渗透环保意识,告诉孩子,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需要我们热爱的。

  课堂小结后,我设计了“看拼音,写词语”、“连一连”课堂测试,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学生参与度高,尤其是读课文时很投入,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数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因而课堂效果较好。不过个别同学偶尔跑神,需要教师时时关注,时时提醒,以后再有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抽读课文的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雷雨》教学反思6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带着课后练*六的问题来学*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还加强朗读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令老师很满意。

《雷雨》教学反思7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是个性化的行为。我在执教《雷雨》的第一课时时,一改传统的单纯让学生接受性的学*方式,,选择了适合学生的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只有让学生直观的、形象的、真实的感受到了雷雨前、中、后的景象,才能让学生对雷雨的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比教师光用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效果强得多。多媒体的运用就摒弃了这些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中感悟。课堂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从语气、表情、等方面,把雨前、雨中、雨后景象的变化表达出来。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 ,雨下起来了。”进行反复朗读,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学生通过不同的读来体会雨下得很大;指导“渐渐地、渐渐地”的时候,我让学生明白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这样,让学生通过听也能感受到变化;教学雷雨后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相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已经把这雨后的景象变化记在了心里。

  三、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在引导学生感受雷雨前、中、后景象的变化时,我先出示动画,学生通过看动画有了深刻的体会之后,再让学生用“…… 越 ……越 …… ”说说雷雨前、中、后的变化。这个句式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促发了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但是在指导学生用“ …… 越 ……越 …… ”说变化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主要是问题设计有一定难度,只关注到了个别学生,因此师生互动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

  四、注重识字、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观察字型的时候,把说与写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我在黑板上范写,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字的结构及特殊笔画。在评价时,我及时反馈和评议学生的练*情况,引导学生从“三看”入手,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及审美情趣。但是,评议后,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再纠正、重写,就能提高练字质量了。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第一、由于对学生的学情预估不够充分,目标没有落实到全员,导致课堂秩序有些涣散,影响了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过程中,我过多地关注文本,贪图教学的完整性,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显得十分忙乱。

  第三、课堂氛围调动得不是很好,我本身过于紧张,心理素质不是很强,没有学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第四、语言亲和力不够,对提出的问题缺乏耐心,造成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达不到语言训练的要求。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的反馈,始终缺乏用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

  第五、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前面部分我花太多时间,导致后面的书写指导时间不够,我就直接地进行简单讲解。如果在指导学生写生字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老师才示范写,这样学生才知道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在引导学生观察穿插笔画时,我如果用色彩来加以强化,使之醒目,学生就会一目了然,练字的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课堂存在遗憾是意料之中的,我的教学设计容量较大,需要精简课时内的教学目标,才能确保写字目标的落实。今后,我更需要的是不断地努力,只有我们为学生搭建起足以让他们展示舞蹈的*台,学生才能还我们以精彩!

《雷雨》教学反思8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课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一、在课文开始时,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通过音效,引出课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雷声和雨声,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为后文的学*打好了基础。

  二、注重生字词的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词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做动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认字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气氛也比较高涨,获得的效果也不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雷雨前的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为了突破重点。所以我选择了三幅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打乱了顺序,让学生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摆一摆,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以此来弄清课文的脉络。又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中的“垂下来”一词学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与掉下来搞混淆,于是我通过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视频让学生看,学生就会对“垂”的理解到位,进而体会出课文用词的准确,把这句话读好。

  四、体会悟趣,训练词句。

  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像”,我采用创设语用情境的策略,以运用文本中“越来越”这个描写景物变化开始,理解“越来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让学生用句式说雷雨中,雷雨后看到的景色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追溯全文,从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读全文,做到有详有略,对于第一课时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在次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心里素质较差,缺乏调控能力,紧张情绪贯穿师生,贯穿于整堂课。由于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显得非常沉闷。练*用“越来越____”句式说话时,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教学过渡不够自然。学生在看图片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我深知,在教学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学*和改进的地方,例如:语言基本功、普通话、字的书写等等。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地努力,慢慢地改进,让我的课堂逐渐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二、学情分析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和书写四个生字,重点教学“垂”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边读边想象,具体感受并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难点:识记和正确书写“垂”。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雨”,导入新课

  1.小朋友,雨有很多种,你知道的有哪些?

  生自由说。

  今天我们要感受的是哪一种雨?

  2.师板书课题,强调雨字头的写法。

  (二)检查预*,重点突破“垂”

  1.生认读生字并组词。

  2.在认读和书写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3.教学“垂”:字的创造;字的演变;字的笔顺;读记笔顺的顺口溜;书写、展示;字在文中的意思(图)。

  (三)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 指名三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老师为什么把课文的段落这样分?

  2. 师生交流,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四)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1.生自由读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句子描写的景物名称圈出来。 生说,师出示。

  2. 这些景物在雷雨前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读课文。 1号读“乌云”的句子;2号读“叶子、蝉”的句子;3号读“大风、蜘蛛”的句子;4号读“闪电、雷声”的句子。

  读完句子,四人一小组讨论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3.读句子,集体交流。

  老师请一个小组来接读1~3段,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全班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关键词:“黑沉沉”“压”

  ①出示词卡“黑沉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②你能说一个你积累的“ABB”式词语吗?绿油油、红艳艳、金灿灿??什么东西会沉到水里面?大石头、铁??那乌云就像这大石头一样快要从高空沉了下来。说明乌云很黑、很重、又很厚。

  ③认读生字卡“压”:点生读,开火车读。

  ④谁能用做动作帮我们记住这个字啊!生做动作。看来从上面加重力就是压,你能用压组词吗?压住、压碎,积压、压制、压岁钱??

  ⑤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图片。你们瞧,这就是满天的乌云,看看你有什么感受?很闷、很难受、喘不过气。

  ⑥能把你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句子。读得怎样?乌云厚吗?多吗?重吗?请你来试试,大家一块来读。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关键词:“一动不动”“一声不叫”

  ①认读词卡一动不动,一声不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一动不动”“一声不叫”。

  ②为什么叶子“一动不动”呢?很闷热、一丝风也没有。

  ③那蝉为什么“一声也不叫”了呢?害怕、雷雨前的自然现象。(采访) 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话?

  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是一动不动,一声不响?

  (3)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关键词:“乱”

  ①认读生字“乱”,强调注音,开火车读。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被用到,仔细地想想,我们都在哪儿用到呢?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

  ③这里的“乱摆”说明了什么?风大。课件出示狂风图──指名读。

  这雷雨前的天气实在是变化莫测。刚刚树上的叶子还一动不动的,现在却忽然狂风大作,吹得树枝乱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关键词:“垂”

  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发现它。 ①认读生字“垂”,强调翘舌音,开火车读。

  ② 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东西一头挂下来。在生活中,你看到的什么东西也是垂下来的?头发,垂柳。

  ③比较感受“垂”的妙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从网上爬下来,逃走了。

  如果把这里的“垂”换成“爬”好不好?

  垂字更能说明蜘蛛逃得快。追问:为什么要逃得这么快呢?──害怕。 ④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读,齐读。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关键词:“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①指名读。你认为这里用得好的词语是?越来越??为什么呢?老师动手拍桌声音越来越大,学生来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更亮,雷声也一次比一次更响。

  ②大家同意吗?是的,小朋友们,这越来越亮的闪电,肯定吓得小动物们都??这越来越响的雷声也一定吓得小朋友们都??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③ 说话练*:想象一下,此时天上的乌云越来越(黑),天空越来越(暗),风刮得越来越(大)。填后全班齐读。

  小结:雷雨前,首先是乌云密布,接着狂风大作,最后又是电闪雷鸣。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消息──要下雨了!对啊,要下雨了。

  反思:

  《雷雨》是一篇描写得非常优美的小散文,同时又是一篇很浅显的科普文。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这一现象已不陌生,所以课前我采用学*单的形式布置了学生自学,课堂中我直接以检查预*引入新课。

  整堂课,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思路比较清晰,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领悟。对于“垂”字的教学,我采用字的创造;字的演变;字的笔顺;读记笔顺的顺口溜;书写、展示;字在文中的意思(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我自己也较为满意。

  这堂课的缺点也比较多。首先,1---3自然段没有教学完,使课堂显得不完整,比较遗憾。其次,在“垂”的教学中,“垂”在句中的理解,本是放在书写后,因为紧张而把这一环节遗漏了,后在指名三位同学读课文时补上,就显得有些生硬。然后在小组合作时,因为多媒体的座位和班里有些微差别,我没有再次确认学生的号码,所以在合作时,有的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属于几号,该干什么。

  我校这次的课堂改革,主题是“先学后导,当堂巩固”。我通过这次的公开课,与这样的模式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尽管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但这是尝试的开始,同时也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雷雨》教学反思10

  这个学期,我上了三次公开课,其中最精彩的一节是视导推荐课《雷雨》。课前,我潜心钻研新课标,养成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环节,给了充分的空间让学*展示自己的学*过程,从而使课堂迸发出令人振奋的活力。下面的几个环节对其中的精彩可见一斑。

  一、联系身边的环境导入新课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联系单元教学的主题来设定,但是上课的时候,刚好外面下着小雨,于是我就联系身边的环境,设计了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导入:从早上到现在,外面一直下着一场怎样的的雨?(学生回答)是呀,在雨家族里,有斯文的毛毛细雨,还有威猛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齐读课题《雷雨》。这样的设计很有新意,而且跟环境紧密联系,学*的兴趣一下子吸引来了。

  二、板书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最大的空间。

  板书的设计是我这堂课一大创意和精彩。根据清晰明了的段落,和单元导读里说的: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设计了一本“书”,里面有三页“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只设计了小部分插图,留大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来填写这本“书”。然后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书”填好,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宽松的环境下被激发出来了,在最后一个环节里,学生发现雷雨后有一种现象是蝉叫了,而老师只在第一页雷雨前有一只“闭口的蝉”,怎么办呢?学生纷纷举手说有办法,一个学生上了台,把前面那只蝉取出来,然后贴在“雷雨后”的'页面上,然后在旁边画上“吱吱”两个字。这样,蝉变活了。学生在贴彩虹时,别的学生着急地说:“不能把彩虹跟太阳贴在一起,因为……”学生种种精彩的表现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循生而教带来的活力和惊喜。

  三、“蜘蛛”一词的书写指导。

  我一直把“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的朗读感悟,必须体现写字认字这个难点”这个指导思想牢记在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穿插写字而不显得唐突呢?我还是在临上课前的一节课想到一个办法(因为是第三节课上,很多点子都是在前两堂课时想到的):在引导学生领悟朗读完重要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后,我出示一个空出“蜘蛛”两个字的句子,然后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蜘蛛逃到哪里去了?蜘蛛逃到课本去了,我们赶快把它捉回来。”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三张田字格交给学生去写,其他学生都在书本写。我叫的这三个学生也是有目的的:我叫的三个学生都是*时书写不大好看,但是都在进步着的学生。最后把他们三个的“蜘蛛”放到投影幕上,让大家评,然后选出最好的放回到句子中去学*。其实在此之前已经给了两次机会学生写字,一次是让学生说笔画,我来写;第二次是我故意漏写“压”字,让学生写,这个字我叫的是比较好的学生,当她写完后,下面的学生都说她写得比老师好看,我是承认的。

  四、化“意外”为我用。

  这节课我只准备了一个课件“雷雨中”的音效。那是非常震撼的效果,我一直以为这将是最精彩的部分。谁知道上课前电脑没事,轮到要用的时候电脑不行了,怎么办?我只能“骗”学生说:“这场雨太大了,把课件挡住来不了,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场雷雨唤来吧!”课件无法用,间接给了学生朗读的时间,我插多了一个“背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时积累的有关雷雨的词语来填充这一页(因为怕时间不够,没有把词语填出来,显得这是一页空页,但这空页后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雷雨,写身边的雷雨,然后来填空这一页。)

《雷雨》教学反思11

  本课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这堂课设计令自己比较满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设计简单,没有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我先利用晴天图,用较儿童化的口吻带同学们去郊游;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气突然变化,电闪雷鸣,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后天气的明显变化。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的词句、语言训练。用“越来越”、“渐渐地”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课堂测评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加强学生的多观察、多想、多写的学**惯,很多学生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但是写得不够具体,有些句子不通顺,这可能是我*时训练少不够重视的原因。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通过声音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教学反思12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给学生浓浓的“情”

  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二、引学生细细地“品”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③“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心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

  三、让学生真正地“活”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马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这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我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无法牢牢抓住学生、教学机智仍然欠缺等等。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我应该感谢这次比赛,它使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雷雨》教学反思13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雷雨》一课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措施。

  一、在课的导入方面,未能及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未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在导入新课时,重点介绍了作者曹禺及他的作品,然后才引入文本的学*。案例中,导入新课时,采取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方法,将学生很快引入文本,节省了时间,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在探究人物形象环节,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自己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句子,朗读印证。案例中,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参与积极性极高的辩论方式进行研讨,学生生发出的信息远远高于老师一人所讲。学生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认识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同时,对剧中各个人物的好恶了然于心。

  三、在教学中,我只是运用了教材,引导学生以听老师讲、自己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方式学*了文本。学生参与学*的热情不够高涨,学*的效果虽然也基本达到了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差距还很大。案例中,适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导入新课的闪电雷雨场面、有剧中人物关系图、有作家权威性的话语、有文中重点词句的再现、有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还有影片的片段欣赏,这些内容的出现,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了剧情、理解了文本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认真反思回味后,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

  1、采取行之有效,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积极性的`方式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伊始,调动起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后面的学*也就容易水到渠成。

  2、注重教法和学法的转变。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合作探究。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好学生学*的引导者,注意指导学生自主学*,教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新的学*方式。在使用恰当的教法、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学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语文学*的效果。

  3、适时、恰当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语文课教学效率。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现代化教学设备在逐步完善,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学*乐在其中,教学效果逐日提升。

《雷雨》教学反思14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三、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本课插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雷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你们*时注意过雷雨吗?雷雨天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雷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找出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8)它是按前、时、后的顺序描写的,谁能来分一分。(1—3、4—6、7—8)

  (三)学*课文,理解内容

  1、①结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景象,说说雷雨前大自然怎么样?(天气昏暗,天气闷热,刮起大风,闪电,打雷)

  ②课文中是怎么样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雷雨前有什么特点?(天气昏暗,天气闷热)

  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雷雨前还有什么特点(风大)你是从哪里体会到风大?(从忽然、吹起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④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雷雨前还有什么特点?(闪电亮、雷声响)指导朗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随着时间而加大。

  ⑤女生齐读(1—3)自然段,试着说雷雨前的景象。(雷雨前,天气昏暗,天气闷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2、“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雷雨中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第二部分(4—6)

  ①看图1,说一说雨中的样子。

  ②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指名读)

  (雨中,开始雨特别急,特别大,后来越来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③指导朗读。

  (“哗哗哗”读得要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渐渐地”说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3、雷雨后的情景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学*第三部分(7—8)

  (1)指导朗读,句号停顿,清晰读出雨过天晴景象的赞美之情。

  (2)齐读课文,读出雷雨后的美。

  (四)、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雷雨前、中、后的不同自然景象,大自然中有许多美景,需要我们留心观察,希望同学们做个学*中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好*惯,随时将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学会写观察日记,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

  雷雨前

  18、雷雨 雷雨中美

  雷雨后

  18. 《雷雨》课后反思

  王玉兰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大自然”中的一篇课文。《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语言生动优美,内容条理清晰,插图形象生动,学生在看插图读文字的过程中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2.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

  3.了解雷雨的特征。

  四、说教法、学法

  1、我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雷雨的不同景象,在学*过程中,启发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运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教学本文时,紧扣重点和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享受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字、词的复*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了生字。在本课中利用问题来贯穿全文的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课文。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变化过程。

  总结

  在组织教学上还欠缺,对于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以改进。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望各位老师给于宝贵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雷雨》教学反思15

  《雷雨(节选)》教学反思1: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典范作品,为学生全面了解戏剧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学*材料。戏剧文学有它独特的地方。它不仅在内容上比其它文体表现更为强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更具有它的特色,它有鲜明的舞台性,即富有个性化、动作化和潜台词。戏剧文学作品的鉴赏自然与其它文体不同,必须突出戏剧的舞台性。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学*《雷雨》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在课文的内容分析方面下功夫,而且还要在戏剧语言的体验方面下功夫;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有关的学*资料并组织相应的学*形式,而且还要为学生鉴赏戏剧语言提供体验的*台;不仅针对学生的学*个性安排多种形式的自主学*方式,而且还要通过师生互动的学**台检查学生的学*情况并作必要的补充。基于这样的认识,整个鉴赏过程我安排了5个课时。第1、2个课时组织学生观赏《雷雨》电影全剧,为学生学*课**好铺垫,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3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真伪性,以此作为学*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并为下一节课赏析戏剧矛盾冲突作好铺垫。第4个课时安排师生互动学*的*台,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鉴赏方法,包括戏剧的舞台性、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的语言特色三大方面,这是整个学*过程的重点,这个课时建立了学生自主学*与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交汇点,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又要贯串教师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紧凑,学*形式多样。第5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片段表演练*,进一步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是对第4节课的必要补充。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感觉良好。就课时安排而言,5个课时似乎多了点,其实作为精读课文还是很必要的,第1、2课时的观赏与阅读为之后的.讨论与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第3课时和第5课时分别用整节课安排学生讨论和尝试表演,让学生学得深,体验得透,避免讨论表面化,体验走过场的弊病;第4课时师生互动学*整体鉴赏戏剧的方法,是学*过程的核心,是对学生自主学*的检验、评价与提升。第4课时学*内容多,教学环节必须紧凑,要不然时间就有点赶了。就学*内容而言,5节课突出戏剧的文体特点,既分析鉴赏了《雷雨》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深刻品味了《雷雨》的悲剧美,又整体把握了戏剧的鉴赏方法。就教学形式而言,直观演示、表格归纳、分组讨论、表演体验、自我评价等做法,符合学生的学*个性,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很好地体现学生作为学*主体的特点,也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的教育理念。

  《雷雨(节选)》教学反思2:

  《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模块中,节选的是《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人性中真和假的复杂关系。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作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首先,通过听故事,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剧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感兴趣,曲折生动的情节更是让他们唏嘘不已。在教学课程中,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一下演戏的'快乐,也很好地体会了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我还放映了《雷雨》演出的录像,更让学生很感兴趣。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具有了很大的积极主动性。

  我组织我带的班级的同学,课下的时候排练了雷雨第二幕全剧,在校园艺术节上展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演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每一个角色的内心,大大调动了同学们学*的积极性,我们的最佳男女主角奖给了五名同学,在校园里弥漫的是雷雨风。

  2.保持了紧凑高效的课堂环节。这篇课文我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环节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全剧情节,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有复述故事,走*人物,主题探究等环节。这个过程中,每一节课,不同的环节都有能激起课堂波澜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课时中,对于曹禺年轻时事迹的介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全剧人物及情节的生动描述更是能引人入胜。这些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课。在第二课时中,首先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感性的高潮。学生们或悲伤,或愤怒,或阴冷,或温情,把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他们自己也深入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之所以能很放开地去表现,我想主要是因为老师首先放开了,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氛围。其次,在分析人物时,“周朴园的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这一个问题把课堂再一次推向了一个理性的高潮。学生们冷静思考,热烈争论,有断地将问题深入,有的学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准备的范围,很有见地。通过这一环节充分让学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二、不足之处及再教设想。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师对于学生放得还不够多。例如,在第一节课中,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如果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来一个小的比赛效果应该会更好些。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时看书搜集资料的兴趣。在第二节课中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朗读都是固定的。我过后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还可以反串角色,这样更利于他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表现自己,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通过《雷雨》的教学,我得到的最大收获是语文课堂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学*兴趣,否则再多的方法、再好的内容都无济于事。其次,我觉得语文课堂就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地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

  《雷雨(节选)》教学反思3:

  《雷雨》(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因为其中包含着太过复杂的人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颇多争议的作品。而课文仅仅节选了第二幕,不利于学生完整的了解、感受其中的丰富内涵。而只是由老师来介绍前后关联、人物关系,似乎又缺少一些直观的感受。在上选修课时我发现通过播放影视片段的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讨论的积极性。因此我决定在教学《雷雨》时也尝试着采用播放《雷雨》影片这种教学手段。在备课时我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第二、三课时播放《雷雨》影片,第四课时请学生就第一节课所布置的问题,结合自己看电影的感受,来展开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作文,作为课后作业。

  在备课组会议上,我介绍了自己初步的构思,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自主的思考和学*,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一旦没有设计好课堂,缺少问题的引导,就无法促使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更深的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一次通读了《雷雨》全剧,设计了教学思路:

  首先,把对作者和作品的介绍融入到当时的现实背景中,侧重于环境对作者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同时尽量减少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结局等的介绍,以免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

  其次,围绕周朴园在课文中的表现设计问题。

  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确定这篇课文讨论的主题。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出最广泛的讨论,并在这讨论中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人性的理解。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先进入我的视线的是对《雷雨》主题的探讨,但很快又被自己否决了,因为作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现什么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探讨或解决“《雷雨》的主题”这个问题。接着我把目光转向了对人物行为、性格的分析。《雷雨》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充满了矛盾、挣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他们的言行、心理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复杂多变。那么谁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引出最广泛的讨论呢?考虑再三,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节选的这一幕;而在这一幕中,最可圈可点的莫过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所以我决定了把这篇课文讨论的焦点锁定在周朴园身上,我定下的话题是:“说不尽的周朴园”。

  最后,本专题的中心是“人性”,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性的丰富内涵,同时我试图联系现实生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真正思考一些问题,特别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为此我搜集了相关的一些新闻和学生的周记,准备在最后一课时抛砖引玉。

  为了保证这堂试验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还安排了一项调查报告作为预*作业,即阅读《雷雨》节选部分,写出最能引起你思考的问题。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愧疚是否是真实的”等问题。这说明我对课文把握的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对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分析了。

  把周朴园看作是一个 “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的解读,在今天应该不是主流了,如教材的练*中就已经把“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作为一个可以辩论的话题,但这样的讨论仍然不够。如果不是或不仅仅是“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从中又可以读到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引入了福勒的《小说面面观》中“圆形人物”和“扁*人物” 的概念,即人物性格是丰富的甚至多面的,鉴赏作品不能满足于区别“好人”和“坏人”。

  另外,周朴园明明三十年中对侍萍满怀思念与愧疚,但为什么一认出侍萍,就表现出那样一副嘴脸呢?仅仅用“虚伪”一言蔽之是不够的,那他这样做的原因什么呢?他是在努力维护着什么。周朴园在剧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家庭,我自认是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我所教育出来的子女,我也自认是些健全的子弟。”这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他一向以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为已任,在家人面前保持着高大正直威严的形象。了解这点,我们不难想象到,一旦当年的侍萍今天又进入他的生活,对他的家庭、事业、名誉、地位等来说,将会造成怎样致命的影响。所以他一旦认出侍萍后,就只能做出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事。

  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周朴园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与年轻的妻子繁漪连貎合神离都谈不上,与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建立不起正常的父子感情。独自一人时,他经常深陷孤独寂寞,只能靠端详当年侍萍的照片排遣内心的空虚。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周朴园为什么还要苦苦维系呢?我认为:周朴园维护的实际上是他所从属的那个阶层。三十年前他的确爱过侍萍,但为了所属于的那个封建家庭的利益,他抛弃了她;三十年中他对侍萍抱着的愧疚的感情,是真诚的,但不止是为着生死不明的侍萍,更多的是借此怀念少年时代,就像希腊神话中顾影自怜的水仙,透过回忆他怜惜的是现在空虚寂寞中的自己。少年情怀不过象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中更多的不如意,引出了他对不幸生活的自我哀悼。。而相认后对侍萍冷酷无情,则是因为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能被他生长的阶层所抛弃,不能被原属于他的名誉、地位、财产等等抛开。它们已经象烙印一样,深深的刻到周朴园的骨髓里去了,他和他的阶级已经化为了一体,他就是这个所谓名门豪族的上流阶层,而这个藏污纳诟的上流阶层也就是他的全部。走到了这一步,周朴园对侍萍种种反复的举动也就不难解释了。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忐忑不安的上完了课。应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在看过电影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想法的。所以一开始,关于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及周的愧疚是否真实等问题的探讨,学生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积极从文本中寻找相关内容,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有同学提出周朴园自身也是一个悲剧:他伤害了别人自己却没有得到幸福。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颐和园教学反思菁选

颐和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反思1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我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在互动交流中,我相机出示有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本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教学时,我围绕“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语句,然后再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按地点转换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这次游览的路线,让学生将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三、研读语句,品味语言美。我先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好好读,勾画句子品味。目的是让他们潜心读书,真正地走进课文中。并在重点词句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点,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课下我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游戚城公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2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内容。然后由复*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3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自主学*协作学*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接*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中通过学*--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找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时总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文章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确了。

颐和园教学反思5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 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不必都选);三是学*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所需确定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目标组织学*。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成果。

  (小组学*)

  (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伙伴,学*内容、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开发和利用课外学*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自主发展。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活动。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颐和园教学反思6

  这天带领学生一齐学*了《颐和园》这一课。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齐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资料,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超多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到达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超多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期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使学生在最佳的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地学*。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在学*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期望能够把学*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透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个性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优美的语言中感受景物的特点,学*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手法。在第一课时,我已带着学生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了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我要求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先自己思考景物有什特点。

  接下来,我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顺序,分别引导学生分析景物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学*不同的自然段时,我都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景物特点,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颐和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比较突出,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一般能做到自己把握特点,对于较难把握的特点,我就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先朗读,再抓住关键词来分析特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时,比喻、列数字等学生较熟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对于反衬、首尾呼应这两个学生不熟悉的方法,则采用抓住关键词“滑”和“美丽”来逐步带着学生了解写作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不同写作方法都是为突出景物特点而服务的。在总结时,我再次归纳作者的写法,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作业当中的记一次游览活动,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去。

  以上就是我教学《颐和园》课文时突破重难点的主要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8

  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颐和园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环境中,学生可以*等地共有、共享学*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基础、学*兴趣来选择学*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教学反思9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颐和园》这 一课本来我想按部就班的依着教案依葫芦画瓢,趁着孩子们初读课文的空当,我打开了投影,顺手吧课文当中的图片往上一放,就在这一放中,犹如一道火光划过脑海:课文共有三幅图,六个自然段。除去首尾呼应的总结性的两个自然自然段,几乎每个自然段对应一幅图,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图画让孩子们找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长廊的.图片:这幅画是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们的学*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读的读,划的划,小手也陆续的举了起来。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非常满意,在我们快乐的交流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看着孩子们轻松的笑脸,我更加意识到在我们*时的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让他们能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而多媒体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画面的出现,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是单元五的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式围绕“世界遗产”来写的,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结构很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显而易见,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发现这条游览路线来掌握游记的写作顺序,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作,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颐和园,但是课堂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学生课前预*不够,对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熟,准备得不够充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临时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强,不过,学生的兴趣倒是挺高的,其实以后大胆尝试,不过要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今天我讲的是《颐和园》第一课时,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出示学*目标,让学生知道本堂课学*什么,干什么。然后紧跟学*目标,老师设计的课件展开学*。最后拓展延伸。我在导入课题时播放了歌曲《北京欢迎你》,从而燃烧起学生的学*热情,提高学*动力,从整堂课来看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状态。

  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备课时我搜集一些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如颐和园的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一些美丽图片。课堂上这些图片让学生大饱眼福

  课堂中的不足,课堂上缺乏朗读,学生没有从读中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从而知道本课的写作顺序。教学设计还需要精心设计,能够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为主的教学,这些还有待于我以后努力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整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我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还让学生结合去颐和园是看到的景物来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回答问题较积极,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多数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在课上能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我知道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从课文的长度,到理解的难度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因此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我指导学生学*仁寿殿、佛香阁和描写长廊的段落,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方法,并让他们运用阅读方法自学描写大戏楼和十七孔桥的段落,从效果上来看还是较好的,只是对后进生还需要多关注。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方式连段成篇的。课文后面有一道题是,将这篇文章和刚刚学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从篇章上进行比较接触的比较少,对于它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在将这道题时,我还是给了一些指导,但学生说出的答案还是让我想也没想到,它们好像不知从哪入手,只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说。当时的自己真的有一些无奈。自己只好又对他们再次进行指导,过后我也细细的想了想,也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自己刚刚教完六年级,所以自己总是拿六年级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觉得他们能力不行。其实也许自己降低一点标准,多给他们一些指导,也许他们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有的'时候从自身上找一找问题也许会有更加的效果。

  其次,通过这道题让我知道,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的方法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每节课能给学生留出十分钟让他们再读一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也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或是《比较阅读拓展的册子》,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给我们定的阅读训练。今年的阅读训练时往年单元检测或是考试卷中的短文,针对性很强,但我发现只要孩子回家做就瞎写,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无论你怎么强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后争取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完成,争取做一篇讲一篇,让每一篇短文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五年级第一学期虽然没有统考的人误,但只有将这学期的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下学期紧张的学*奠定基础,我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惯,让他们从各方面都尽快适应五年级的学*。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找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我终于找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通过在网上找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们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本课的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本节课涉及的景点较多,我希望讲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中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应该重点讲解某一个景点,剩下的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同的办法自主进行学*。整堂课全部都是我在讲,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能力。内容多也导致课堂节奏很快,时间很紧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

  语文教学不管何时都应以读为基础,读为重点,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节课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颐和园的美。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精读、泛读、小组读、指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及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美,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节课中我给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太少了,由于课堂讲解的环节太多占用太长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让学生多开口读课文,学会欣赏,学会朗诵。

  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没有完全做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太过中规中矩,很少涉及开放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跟随你的思维,进入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是一门学问,以后要在这方面多花费心思,多向优秀的教师请教或者看一些优质课视频。使问题能成为串联整堂课的主线。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折扣》教学反思菁选

《折扣》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折扣》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折扣》教学反思1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 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 降价的钱数不同。)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事物往往包含两面性,促销的背后同时也包含着正常的商业竞争与虚假欺骗的两种情况,如请你策划环节,使学生在理解其实际意义的同时,学会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折扣》教学反思2

  “折扣”是“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这节内容时,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

  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⑴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⑵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⑶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降价的钱数不同。)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使污沟通折率与原价(单仿“1”)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具备了自生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p97例4的问题。如: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少花了多少元?)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

  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折扣》教学反思3

  《折扣》是新课标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第三节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折扣、纳税和利率,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密切。要求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充分交流,具体感知

  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虽然是知道的,但是又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所以当这些事物被拿到课堂上来时,又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急于要去研究它、解决它,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功,并且想获取同伴和老师的认可。所以,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同学们作了非常充分的交流,使他们对折扣的感知更加的深入和透彻。

  (二)制造矛盾,灵活运用

  我设计了两次矛盾冲突。第一次是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不要盲目的'根据低折扣购买商品,要懂得物有所值,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生活经验。第二次矛盾冲突是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买一些大件商品时可以省去零头,但小商品就不行。另外也为下一节计算利息时对计算结果的处理做了铺垫。

  (三)结合实际,体现价值

  例题的设计,结合实际,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

  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折扣》教学反思4

  一、立足学生,将情境贯穿于教学始终。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商场电器九折销售的具体情境,先让学生初步体会九折的具体含义:九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90%,再通过一组折扣题巩固什么是折扣,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思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题意。

  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这一过程中的.我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都有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三、挖掘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很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来帮助学生学*。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我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初步引导学生去了解——探究——掌握折扣问题。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由于这节课的容量过大,对学困生照顾还不够,当他们回答问题不完美时,我没有过多去引导,而是让其它学生去补充。其二,老师讲得过多,给学生的空间有限。其三,学生回答问题时特别哆嗦,语言不简洁,上次在六(1)班试上时学生回答问题就能一针见血,但我班学生总感觉说不到点子上,在这方面也耽误了不少的时间,这也许与我们*时的教学有关,今后在语言表达方面还要加强训练,上课时还要多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让

  学生自主去发现、合作、展示,老师再给予评价,也许这样会使整节课的知识点更完整一些。

《折扣》教学反思5

  《折扣》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折扣、成数、税率和利率,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折扣是人们购物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密切。这节课要求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他们熟悉的商家促销“特价”、“打折”等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初步感知“几折”、“打折”的意义。然后,通过百分数应用这一知识的迁移、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创设循序渐进的练*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打折问题。活动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积极活跃地参与教学当中。

《折扣》教学反思6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主动建构,学会学*。

  重点: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难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准分析方法。

  教具:小黑板

  过程

  一、复*

  1、出示后让学生完成。

  八折=()‰ 九五折=()‰

  对折=()‰ 让学生讲讲“八折、九五折”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折扣”的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2: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元?

  出示后让学生根据下列填空完成:

  根据 ,把 看作单位“1”的量, 是 的 90‰,要求 ,就是求 ,用 计算,等量关系式

  2、出示:联丰村去年早稻总产量50万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万千克?今年收早稻多少千克?

  (1)出示后让学生画线段图。

  (2)指名讲讲列式依据。

  (3)板演、分析。

  3、通过练*让生总结“折扣”就是我们以前学得哪类应用题。

  三、巩固、提高、升华、创新

  1、对比练*:

  ①一瓶油重1/2千克,用去25‰,用去多少千克?

  ②一瓶油重1/2千克,用去1/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闯关练*:同学们想去超市逛一逛吗?想去,必须闯过老师的以下几关

  第一关:完成书本第46页1、2、3、5、题,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第二关:完成以下三道题

  ①、一种衣服原价每件180元,商店为了加快资金的流通,决定将该服装打九折出售,过了两天,在降价的基础上再打八折出售,问现在多少元?

  ②、商店优惠供应文具用品,买3枝圆珠笔送一枝,学校买了112枝圆珠笔,只要付多少枝圆珠笔的钱?

  ③、日用品商店出售一种瓷碗,每只售价1.68元,如果一次购买的数量超过100只,可打九五折,食堂买了200只碗,应付多少钱?

  3、好,大家基本闯过了,我们一起去逛自选商场

  完成书本46页第6题

  四、学生作业:课堂作业

  反思:

  折扣这类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十一册中的内容,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折扣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上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

  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 参与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折扣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 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折扣》教学反思7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实质上这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优惠促销打折活动,学生对于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具体的意义还是模糊。

  这节课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也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五,同时还要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

  大部分学生还可以掌握。但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还有的对于现价和原价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折扣》教学反思8

  本节课内容是将*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这课设计为一节活动课,在上的时候,对课本第39页“做一做”的处理是挺粗糙的:学生先思考判断后折叠验证,再闭眼回想折叠过程。“回想”这个步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究竟学生有没有回想思考我还真顾不着。如果没有实物操作,如何引导学生看*面图想象折叠过程?有没有一个简单、好的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一直存在着*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因此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极有益处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突破这一重难点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想象、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现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新课教学时,由于图形比较复杂,我指导学生先注意观察*面展开图的各边的长度和位置,再提出问题:“如果沿着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象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想一想、猜一猜、比一比,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空间想象,学生通过猜想得出所折的封闭图形应该是象一所房子,这样学生已在脑中初步建立了立体图形的表象。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想象,给这个房子设计一扇门和一扇天窗,并动手在*面图上画一画,让学生完全凭借空间想象能力来设计,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突破的地方,所以我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思考、设想,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探索,在想象中画画。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设计都挺合理的,这是我感到比较欣慰的地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实践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画好门窗之后,为了验证自己设计的门窗是否合理,我让学生把附页中的*面图剪下来,并亲手折一折、叠一叠,学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兴致勃勃地进行操作活动,这样不仅亲身体验把*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在巩固练*的环节里,我还安排了两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促使学生把空间想象与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我总喜欢问学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把你想法说来听听。”“说一说展开图中的各部分是如何跟房子的各部分对应的。”并鼓励学生尽量把话说完整,增强学生对*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能力,也发展了空间感。

《折扣》教学反思9

  《折扣》是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中解决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内容。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学*,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巩固新知——课外延伸,拓展新知。引导学去了解、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上了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文昌恒兴超市入手,说超市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忙出出主意今年的五一节可以搞哪些优惠活动呢?然后让大家互相说说,从而引入新课“折扣”。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容易接受,所以导入很自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

  二、创设了具体的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体验“折扣”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整节课从头到尾一个教学情境贯穿其中,主人公是小雨和爸爸。先是小雨和爸爸来到了恒兴超市看到超市门口挂着的关于五一节大酬宾活动,商品打折的好消息很兴奋,各自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这样子问题就出现了:要买这件商品打折后应付多少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所以我很顺利地引出例4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等学*活动,让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扣”的学*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接着小雨和爸爸又去文具店,这里同样也在折扣销售。也就是引导学生完成课本97页的做一做的练*。最后因为小雨他们家刚搬了新家,他们又去商店看中了这样一套家具。也就是完成课外延伸,拓展新知中的练*:

  周年店庆,家具一律八折

  桌子双人床椅子

  120元400元80元

  请同学们帮帮算一算打完折扣后分别应付多少钱?与原价相比,分别便宜了多少钱?

  正因为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教学,这节课学生不但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而且知识掌握得也很好,教学效果很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学*的的生命,数学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贴*学生生活的学*情境,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索新知和巩固新知等环节,都是创设了小雨和爸爸去超市、文具店和商店购物的'情景,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打完折扣后要付款了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折扣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我引导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折扣这方面的知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拓展新知的环节中,当出示了“周年店庆,家具一律八折桌子120元 双人床 400元椅子80元”这则消息后,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再把意义的问题收集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折扣》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首先通过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3)通过立体与*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能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我理解的空间观念主要应该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画出立体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互动探究式教学。即我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再通过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

  本节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

  (2)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只是方法不同,数学知识还是让多数学生感到枯燥,在课上要注意多设计体现数学魅力的环节。

  (3)教师要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学生。

  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探索、学会学*;从中也能深刻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最终得到圆满结论,并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极大地调动起自主学*研究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要比解答若干*题、教师的讲解的功效强若干倍。

  (4)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加大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折扣》教学反思11

  本节课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折扣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成功之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让学生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借此很自然导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对学*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课前学生仅限于知道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其它折扣的具体意义还比较模糊,比如部分学生认为10%就是十折。这节课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七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通过学*学生都明确了七五折虽然表示现价是原价的75%,但是优惠的折扣是25%,也就是便宜了原价的25%。

  4、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明确了:原价×折扣=现价?? 现价÷折扣=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

  不足之处:

  由于借班上课,课前又临时更换了班级,多媒体在上课中不巧正好死机了,以至于影响了展示学生的学*成果留下一点遗憾;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

  再教设计:进一步强化现价和原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现价,什么是原价,以及优惠与折扣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增加一些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折扣》教学反思12

  《折扣》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三节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折扣、纳税和利率,是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密切。要求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学*乐趣

  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导入新课前,我让学生调查自身所经历的打折入手,说说你打折前后价格的不同,以及对打折的'感受,然后大家在一起议一议,从而引入新课“折扣”。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容易接受,所以导入很自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

  (二)科学引导,理解实质

  对于打折问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调查会上打折出售情况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三)结合实际,体现价值

  注重例题的设计,结合实际,贴*学生的生活,比如:肯德基打折,球具打折等等,让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等学*活动,让学生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折扣”的学*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实际,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购物中三种不同的优惠方式,计算那种更划算,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不要盲目的根据低折扣购买商品,要懂得物有所值,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用的生活经验。

  (五)今后改进意见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练*中,当出示了“周年店庆,家具一律八折 桌子120元 双人床 400元椅子80元”这则消息后,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再把意义的问题收集起来,让学生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样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由于照顾后面的教学环节,教师重忙结束,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解决。环节的落实,避免走形式。

《折扣》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实质上这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我在教学中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关键是要找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学*新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体现数学学*的价值。

  成功之处: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用拉家常式的谈话方式展开全课的教学,于*淡之中见真实。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入理解折扣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折扣并不陌生,每当节假日商场都会有优惠促销打折活动,学生对于打五折就是计算原价的50%是多少钱,但是对于具体的意义还是模糊。这节课就是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明确打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八五折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5%,也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五,同时还要让学生区分打折虽然是优惠,但是优惠的'折扣与打折的折扣不同。

  3、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在折扣、原价和现价三者的数量关系中,要使学生明确:原价x折扣=现价;现价÷折扣=原价;现价÷原价=折扣,知道求原价用除法,因为单位1未知;知道求现价用乘法,单位1已知。

  4、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将学生的学*活动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练*突出时效性。

  不足之处:

  1、个别学困生对于优惠与折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是特别清晰,还有的对于现价和原价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进一步强化现价和原价的关系,理解什么是现价,什么是原价,增加一些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练*。

《折扣》教学反思14

  折扣是商品经济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身处问题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购物”导入学*,把简单、枯燥的学*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折扣”还是“成数”,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空间。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常客隆超市入手,说超市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想请同学们帮忙出出主意今年的元旦节可以搞哪些优惠活动呢?然后让大家互相说说,从而引入新课“折扣”。这样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容易接受,所以导入很自然,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对一些同学而言,这节课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合作展示”部分。虽然有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互学,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学*任务。还有在拓展环节中,出示有关“商家到底是亏还是挣?或是不亏不挣?”这个问题后,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合作、展示,再给予评价这样会使整节课的知识点更完整一些。

《折扣》教学反思15

  <折扣>这节课是百分数这一单元中的独立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一、情境导入,用数学的语言解释折扣。

  对于折扣题,学生在现实购物中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具体的内涵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就设计了商场搞促销,打折出售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打折。理解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二是知道打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并且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对应起来。三是理解优惠是指在原价的基础上少多少,是与原价相比减少的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二、分析题意,用数学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这一过程中的我选择的所有折扣问题,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例如:买书包、篮球、等,除了经常在书店、超市、商场等等有折扣问题,还有我们穿的衣物、某些消费等等的优惠券……也蕴含着折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就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力量,学会理性消费。

  三、认识折扣的不同表达形式,把握本质属性。

  “在数学中,同一对象常常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能否熟练把握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表达形式以及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该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把握的深刻程度,也直接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本节课中,在出现“五折”时,我问学生还能怎么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也可以说“对折”或“半价”,不管哪种表达方式都是指现价在原价的百分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投入最多的地方就是创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境。如:去商场买衣服,打七折;去鞋店的情境;去两家商店买书包;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不足之处:

  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教学反思菁选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1

  小数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之后的内容,这一课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整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尝试、探究,应用对比的方法,学*小数的性质。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个小数相等。他们的单位都一样,所以我们把数字抽出来。板书(0.1=0.10=0.100)。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一组小数0.3和0.30的大小的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限制在了准备的`两个学具里,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完全放手与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方法探究,可以用刚才比较0.1、0.10、0.100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这个地方不给学生设限更好。讲课时没有给学生强调正方形看做1,强调是把1*均分,这个1可以使1米,是1吨,1分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强调0.3和0.30他们的大小相同,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练*的设计上保证有层次。既有知识的巩固,又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有拔高练*。讲授练*不但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告诉学生这样解决的道理,但课时安排太紧,导致练*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反思2

  已是第二年执教《春酒》,再读课文,这坛春酒仍旧那么浓郁,细细品读,浓郁中又增多了几份味道,《春酒》教学反思。

  针对去年“识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悟乡愁”几个环节,今年我围绕“春酒”这一个民俗,以此为切入点,设置“春酒之乐”“春酒之俗”“春酒之情”三个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春酒这个节日的乐趣入手,表层了解春酒,然后再跳读课文找出民俗,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积累,最后品读课文重点段落,领悟情感达到走进春酒,品出乡愁的情感目的。对比这两年的教学设计,结合今年执教的感受,有几点反思和心得。

  一、教师装好自己的酒,才能酿出学生的酒

  都说教师积累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的确如此。今年,在讲解课文之前,我把很多时间用在了搜集和整理琦君的个人资料上面,教学反思《《春酒》教学反思》。经过整理发现了琦君的.很多生*经历,让即使未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已经了解了琦君其人其事其情。尤其是将琦君的一些作品中的一些原话汇总串联,让学生对琦君的心情有了先前的感知。我在读过这些作品后很感动,也很理解了琦君的心情。正是这种情愫才会让她想写《春酒》。

  结合暑假培训研修所感,教师可以将自己搜索到的这些资料在课前或课后发在班级博客上,引导学生浏览了解。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空间开放给学生。

  二、讲解课文,设置环节一定要贴*文本制定

  本文在第一单元中属于民俗这个主题,所以在制定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单元主题。针对民俗这个主题,搞清琦君写作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设计。通过设置以上三个环节,了解了民俗,感受了童真童趣,领悟了乡愁。主线明晰,简洁而实用。

  读懂文本,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才能带给学生一个不同的书中世界。

教学反思3

  1. 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 “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一、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视物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 悟到在新课程下,*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教材观的影响,是以知识为本的,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

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开放式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本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终身学*的学*策略。开放式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的`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分别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

所有“内容标准”都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的。“获得”、“学会”、“尝试”、“运用”、“形成”、“增强”、“养成”等是表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过程”,可见教学目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开放式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学反思6

  教授新课程已经一个学期了,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在了解了新教材的内涵和思路的同时,我也体会到,对于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就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思路和内涵,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学*、歌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减少对他们的限制,多给他们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出超乎想象的东西来。所以在课堂中我从不去限制孩子们的想象或者一些行为。记得在欣赏《快乐的小熊猫》一课时,我先用故事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熊猫,他爱学*、爱劳动。还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有一天,他又帮妈妈去河里打水,可是一不小心把水桶掉到河里了,这下可急坏了小熊猫,因为他不会游泳。我们帮助小熊猫想想办法好吗?其实,我只是想用这个故事导入一下,想办法的'环节只是一带而过。可没想到,却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七嘴八舌的地说开了,那场面十分的热闹。有的说:“用一根树枝伸到河里把水桶够回来”;有的学生马上反驳到:“如果树枝不够长怎么办呀?”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竹子做一个小船,然后划过去不就够到了嘛!”我赶紧表扬他,夸他的想法真妙。我的一句表扬更加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议论也更加热烈了。我知道如果这样下去,可能会打乱我最初的课堂设计和构想。但是看着孩子们兴奋的劲头,我没有去阻止,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更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快乐的去想象,去议论。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说:“老师,我有个办法,不仅能让小熊猫够到水桶,还能让它不用走这么远就能有用!”我马上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那你快说说吧!”他自得的说:“可以顺着小河挖一条水沟,让水流到小熊猫家的门前不就行了嘛!”说实话,当时我真没想到他会有这个想法,因为,毕竟才一年级。我用十分赞赏的语气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并且对全班的孩子说:“某某某多有想象力啊,我们奖励他一个‘创造奖好不好’?孩子们都为他鼓,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积极想象和创造的兴趣。

  其次,是要还学生一个*等的地位,不能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能够就会把老师的关心迁移到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所以,在课堂中,我会经常注意主动走进学生,以此来拉*我与孩子们的距离。例如:坐到他们之中和他们一起欣赏新月,观看学生表演。有时我刚走*他们,有的孩子就会热情主动地邀请我挨着他做。而且在课堂中我会自然和真诚地使用“谢谢”“对不起”“你太让我感动了”“我好喜欢你们啊”等等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是好朋友。在学*歌曲《拉勾勾》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演唱歌曲,一起表演。学会歌曲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内容,就是每个同学一边唱着歌曲,一边去和自己的好朋友拉勾勾。孩子们可高兴了,都去找朋友。这时,我也走入他们之中,和每个孩子都勾一勾指头。这下孩子们更高兴了,都纷纷来到我的面前抢着和我勾指头。使我感到特别亲切,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最后,我总结到:我们勾了手指头就是好朋友了。一个孩子突然大声说:“是永远的好朋友!”听到这句话,我很激动,马上说道:“对,老师要和你们做永远的好朋友!”我想如果不是我主动走进他们,主动和他们去勾手指头,怎么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又怎么会让这样普通的一节课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呢!

  最后,我体现到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安排和设计。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不必一定按着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去进行。为了教学效果更好,每节课的内容可以互相调换。在学*《开火车》一课时,教材的安排是,学会歌曲后,带着学生做开火车的游戏。为了激发学生学*歌曲的兴趣,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去做开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先在做游戏中感到愉快感到有意思。在学生愉悦的心理氛围下学唱歌曲,学生学的既快又有兴趣。学会后再做一次游戏,这样教学的效果更好。

  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实践,使我感到新教材给教师的空间更大了。我们可以有更宽阔的空间去发挥、实践。

教学反思7

  在七年级阶段打好英语语音、书写、词汇、听说等基本功,对于今后学好用好英语这门工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语音是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是学*和记忆词汇的重要方法,也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初中英语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在教学方法上应与小学区别开来,更重视发音的教学和训练,把字母教学和音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尽快掌握拼读规则,突破拼读关,为学好英语打下坚实基础。

  书写是学好英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大多数七年级学生一开始书写都不规范,他们对上、中、下格书写要求无法严格区分。对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力求学生字母书写都能做到正规、准确、美观。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要使学生达到熟练使用英语的教学目的,就要努力让学生掌握必需的词汇。一般来说,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工具,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颜色的词汇时,可利用书中的.彩图,让学生从书中不同颜色的图片中分辨和学*“red,black,green,blue,white,yellow”等词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时的自身感受中学*“Sunday,Mon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以及其他词汇。这样,教师就可以将词的音、形、义等教学一次性完成,既生动形象,又情趣盎然,容易为七年级学生所接受。

教学反思8

  这段时间,发现学生的作业很多时候地一边做不对,而当改错时,则做得很快,只要有一个同学做的全对,很快全班就全都会了。而当考试考察同样的问题时,还是有很多同学不会,数学老师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经过调查,很快发现,学生有照抄作业的毛病,有的时候即使不照抄,也互相问,很快雷同的作业就出现了。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一翻,于是有了对这些抄袭作业同学调查的念头。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抄袭作业原因有三:

  一是这部分同学上课大多不喜欢听课或者说听不懂老师讲的课,激不起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因而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就产生抄袭;

  二是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部分学生往往迷于玩电脑游戏或者无聊的电视节目,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就选择了复制;

  三是由于各科的作业太多,学生为了按时完成,就想到了节省时间的“copy”。

  四,学*缺乏主动性,缺乏目的性,完成跟会不会没有多大的联系。写作也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调查完后,我突然觉得学生有太多的“苦衷”,学*也够辛苦的,同时也让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

  反思一:在目前新课程的环境下,在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什么学生的`学*还会如此辛苦?这固然有学生本身自己的原因,如学*态度、自觉性等,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要有所反思呢?学生不喜欢听课,激不起听课的兴趣,教师是否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呢?为什么学生会不爱听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老师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否到位等都需要教师好好反思,有些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很透彻,语言点讲得很仔细,可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不够,心中没“装”有学生,因而就形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学不到知识,不懂得做作业,也就难怪学生会想到“复制”了。K

  反思二:反思学生的学*方式,有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合作学*不到位,他们往往迷上电子游戏等,出现这种情形,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加以学*方式的指导,对那些自主合作学*不强的学生,正确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复制”作业了。K

  反思三:新课程强**师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沟通、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讲究实效性,要求质不求量。教师之间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的学*不会感到压力很大,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一定都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学生喜爱的一些动手制作、绘画、上网搜集材料等作业,这样也就可避免某些学生“复制”作业了。K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创造让学生乐于学*的气氛,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加以学法指导,让学生享受到学*的乐趣,使学生能自主合作学*,同时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各学科之间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才能得到遏制,也就不会再出现部分学生 “复制”作业了。

教学反思9

  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身势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身势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有着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身势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英语提倡的是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的教师,便是这场戏的导演。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身势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表情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怒、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赞许。老师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就可以充分运用身势语:学生答对了,老师极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效果。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2、课堂“第二语言”——手势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所想要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性质。如:在教英语句型时,指着自己的衣着或可能带有的教具,来教“Thisisajacket/coat/map/bag/……。”或者在教“Heisnot……”时就摇手,“Heistall。”就用手量高处或者“伸出5个Sheisfive。”时,就手指。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here!”(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向着自己招动),“It’sOK!”(向上起拇指或做OK手势)等。再如在教小学生“car”时做开车的动作,教“watermelon”时做抱西瓜的动作,教“doll”时做抱着娃娃睡觉的动作……这些,都使小学生觉得特别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同时增进了学*英语的兴趣。

  总之,手势在身势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3、眼神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可见,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地盯着天花板或窗户,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我国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就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眼神。教师就应从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提高效果。

  如何看学生眼神行事呢?教师在讲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个别学生听课不认真,也可以通过这种环视,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认真听讲和学*。另外,局部专注能够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心理调查,发现自己的讲授效果如何,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打破课堂提问的冷场现象,更重要的可以制止部分或个别的走神或骚动。比如有学生上课不认真时,老师用眼睛盯着他,施以严厉的`眼神,就会使他警醒。如果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课堂效果就不同。会艺术地应用眼神,对教学确实有很大帮助。

  4、身体距离的运用艺术

  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

  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可以控制课堂,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如有学生在领读时开小差,当老师走*他的时候,他会自觉地跟上来。做听写练*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地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4—5米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有些教师曾多次讲到,用电教室(讲台离学生4—5米远)上课没有在小教室上课的效果好。可见,讲究距离在课堂上的应用,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以无声胜有声,使之最优化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教学反思1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统计与广角》的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以下四点,收效甚佳。

  一、注意统计图的合理选择

  1.厦门20xx年12月上旬10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

  2.一天当中图书馆,《小说》、《儿童文学》、《科技教育》、《语文学*》借阅情况。用( )统计图

  3. 岳海一个学期6个单元的成绩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

  4.蔬菜基地,白菜、花菜、萝卜、四季豆占总数的百分比。用( )统计图

  二、注意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应用题的结合P107(扇形统计图)

  兴趣小组,参加足球的.人数比参加乒乓球的人数少8人。

  (1)这个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参加跳绳的人数有多少?

  三、注意鸡兔同笼的三种解法(教学重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数,有8头,从下数有26脚,问鸡兔各有几只?

  ▲法一:列表法(从中数切入)

  鸡

  4

  3

  兔

  4

  5

  脚

  24

  26

  ▲法二: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

  脚共有:2×8=16(只) 脚少了:26-16=10(只)鸡脚比兔脚少:4-2=2(只)

  兔只数:10÷2=5

  ▲法三:方程解(用大数假设)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8-x)只

  4x+2×(8-x)=26

  四、注意突破学*难点P116第4题

  智力竞赛,答对一题加10分,答一题扣6分,一号选手抢答10题,最后得36分,他答对多少题?(注意:学生往往会错在相差数)

教学反思11

  这次上的这一堂双高课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是我自我感觉比较差的一堂课,不管是正式上课还是试教,我对我自己的表现也都是不满意的,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自身的不足之处。

  最主要的是我觉得我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心态问题,我现在觉得我这次上课的心态很不好,有一些紧张,一些着急。我在试教的时候,设计的问题不够好,太开放了,孩子们有一些回答不出来,我心里就不是很有底,后来我的师傅很负责的帮我把教案重新调整了一下,教案设计很很好。但又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有再一次试教,当我正式上课的时候,我心里也还是有些着急,有些紧张,我就很着急的自己在讲,没有给孩子们机会,很多图片都是很清楚的,应该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可能由于我生怕孩子回答不出来,就让他们说了一会,就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了,这样的.方式是很不应该的,显得很高控,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应该让孩子们在一个快乐的环境里,不知不觉的学到本领。我应该相信孩子们的能力,相信他们是能够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能够从图片中观察出来的。教案里面的一些问题,还有设计的情景表演,我也给忘记了。这样时间就过去的更快了,我的课就很快上好了。

  另一方面,从设计意图上看,我设计的意图是《一半先生和一半太太》这个故事选自大班建构教材“走进小学”的主题,幽默、风趣的笔词阐述一半先生、一半太太,做事情只做一半,却互相责怪。语言丰富,情节有趣,易于大班幼儿理解,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让孩子在倾听、观察、表达,领悟持之以恒的必要性,从而为进去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很明确的有能让孩子在倾听、观察、表达,领悟持之以恒的必要性,从而为进去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我设计的目标里有通过倾听、观察、表达等途径阅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和我设计的重点也是倾听、观察、表达故事内容,体验故事有趣情节。那么我就更应该把侧重点放在让孩子倾听、观察、表达这一方面上了。而我的这堂课在这个方面肯定是不足的。

  最后,还有一方面我觉得也是做的不足的,就是对幼儿的回应方面,有很多问题孩子回答的很好,但我没有及时进行肯定,如表扬等等。课堂中的表扬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外孩子的一些回答没有回答在点子上,我也应该及时给予提升。

  这堂课中,我呈现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是好的,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及时改正还能有所进步。

教学反思12

  这是一堂初中物理中有关《蒸发》内容的展示课,借用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后上了三堂课,目的在于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同时积极探索“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改进实践,也就是用探究型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1、以前上课时用的课件内容很详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实验除了要学生做实验外,还用三个Flash动画实验显示一遍,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本节课课件中作了一些改进,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是从指尖上锻炼出来的”(某一物理学家语),学生通过三个实验操作已经很好地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并能得出初步的实验结论,再显示三个Flash动画有些画蛇添足,因此,在这个课件中没有采用。

  2、“蒸发致冷”部分,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冷的那副画,以前所采用的是书本上的原图,静态的,不逼真,这节课采用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动画,很形象逼真,看的人也感同身受,效果非常的好,学生的回答也更到位,并且非常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

  3、以前的课件中实验结论是在屏幕上的;显示过后,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运用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解释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时,语言表达上不够确切,这次,我把三个实验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虽然多花费了点时间,但留在学生眼中的时间长一些,解释生活中的有关蒸发的现象时,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学生对这块知识的记忆也会更长久点。

  4、以前做“蒸发致冷”演示实验时,是我和学生共同做实验,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学生虽然也能感受到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方向,但总感觉是由老师在主导着课堂的进程。而这次,在课件中增加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由几个学生共同上台演示实验,我负责在电脑上记录数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黑板上看到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趋势,对比更鲜明,而且下面不参加演示的学生更感兴趣了,课堂氛围显然更活跃些。

  5、听了很多老师的《蒸发》公开课,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影响蒸发的因素”的三个实验时,大部分都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而学生大多不能很完整地说出实验应控制的变量,而后再由老师点出。原因并非学生能力不够,是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控制变量法(初中一个最重要的实验方法),还不具备应用控制变量法思想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对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作长远打算,分为三个阶级进行:感受→明确→应用。而第一次,以感受教学为主。因此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直接在课件中显示三个实验的目标及操作步骤,将需要控制的`变量用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先感受控制变量法思想。

  二、关于“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改进实践

  第一节课后:

  公开课时,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蒸发》,而本次活动的宗旨是:体现真实的一节课,20xx年3月17日上午我借初一班级上课,因为他们在预备和初一学*的都是新综合学科,虽然有点浅,但毕竟有一定的基础,加上我提前利用两节课为他们补*了《熔化和凝固》及《沸腾》,并费力地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记住了,所以和学生融合得非常好。

  优势1:

  这节课我注意了鼓励所有学生的学*积极性,采用以四人一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并要求学生要轮流分次地完成三个实验,避免由一位学生包揽所有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学生相互协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实验的情景中,这个设计应该是很成功的。在安排实验小组时,我征求了班主任的意见,将活泼学生和腼腆学生搭配在一起,希望能对他们的性格起到一种良性培养,从本节课来看,效果很好,每个组都很热闹地在进行实验,长远来看,相信也能对学生的性格起到好的作用。

  不足1:

  在实验前,先提出实验的要求,再显示三个实验目标及操作要求,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有些不认真的学生根本没将操作要求看完就开始实验,没按规定进行实验,因此得出了错误的实验结论。在下次进行到类似环节时,要

  让学生先共同熟悉一下操作要求后再动手实验。

  优势2:

  这个教案很好地把握了《蒸发》的重难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程度,妥帖地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各个知识块之间线条明朗,容易让学生区分本节课的几个环节,使他们对本节课思路清晰,易于理解消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不足2:

  各知识块之间既要有区分,也应有联系,老师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从对一个知识点理解中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和学*中,而我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没有很好地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课后,我已经思考并设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输入教案中,今后讲这节课时,我肯定能做得很好。

  优势3:

  学*物理是为了利用物理知识来为人类服务。因此,在共同学*了本堂后,我在后面进行了为时不短的STS教育(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这对学生学*物理是为了利用物理的意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不足3:

  在STS教育的第三个页面中,即“火箭的发射台下面为什么建了个大水池?”时应该渗透德育,譬如,可以提到我们国家20xx年10月16日的“神舟5号”载人航天取得成功,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渗透,虽然这一点也是可以找时间弥补,但可能没有那么恰当的教育时机了。德育渗透不仅要在今后讲蒸发这节课时注意,在其他课堂也要注意“时时德育,事事德育”。

  优势4:

  语言中流淌的情感有时远甚于任何事物。因我性格豪爽开朗,所以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也感染和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过渡语、评价语热情洋溢也不乏幽默,以自己语言中流露的真实的情感和个性来调动课堂气氛。

  不足4:

  评价语不够丰富,难以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受重视的感觉,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修成正果。今后,要多看名师的课堂录象,多学*他们评价学生的技巧和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另外有一个具体的细节,我拿出干皱的苹果问学生:“放久的苹果外皮,切开以后,内部水份流失(是/否)?”有一个学生很响地说:“也有流失!”时,我自己把苹果切开,然后巡逻一周,让全班学生看里面的水分是否流失。课后反思,当时我应该及时地把苹果递给这个发声音最大的学生,让他切苹果验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不费力气地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今后,我在处理这些意外的教学细节时应更注意技巧。

  优势5: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我注意了提问学生的广泛度。虽然是借班上课,我也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提问了每个层面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回答的很好,这说明他们对本节课知识学*得很好。

  不足5:

  很多回答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我将其引导到了物理的专业语言上来,课后,听课的老师跟我提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要用书本上的语言来回答,要尊重学生的语言特色。今后我也要注意相应的方面和环节处理。

  优势6:

  当王璐同学答出“表面积越小,蒸发得越快”的错误结论时,我并没有慌张,而是询问其他实验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大部分小组都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让他们直接区分出正确与错误来。而后我又询问他们做实验时,表面积大的酒精和表面积小的酒精滴的滴数是否一样,解开了其他学生心中的疑惑,处理得干脆利索。

  不足6:

  课后想想,这样处理不是最好,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譬如:让得出错误结论的小组自己找出症结所在,并将得出错误结论的过程用语言展示给全班学生,这样的印象会更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另外,也可以点出,在动手做实验前一定要注意科学规范的实验要求,只有认真按要求去做,才能更好地探索到物理规律,寻到学*的宝藏。此外,因为在课堂上有一学生对语句理解有误,我把语言又作了点变动,改成了不易引起误解的语言。

  第二节课后:

  优点:

  由于我学在上星期三请来了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和华师大二附中的郑桂华老师来上课,是借班上课,郑老师在课前十分钟和学生进行了沟通聊

  天,使学生克服了陌生所带来的不适感,上课气氛很活跃,互动很好。通过观摩,使我收益匪浅,借鉴到《蒸发》课中,3月30日下午在洋恒中学借班上课过程中,我与学生配合得非常默契、融洽。

  不足:

  课堂前面两节《蒸发》课中,在“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实验中,表面积小的滴了一滴酒精,表面积大的滴了多滴酒精,导致得出“表面积越小,蒸发得越快”的错误结论,分析原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控制变量法,加上老师陈述实验要求时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滴一滴,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下次上课时,要让学生先设计一下实验步骤,不管他们是否设计得出来,目的只是为了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我准备在下节课中予以调整。

  另外,由于是借班上课,布置的课后作业“沙尘暴的起因和防治”成了一个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如直接设计进课后的STS教育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植树护林、保护环境的德育教育。

  第三节课后:

  4月8日下午,借的是我校初一另外一个班级,该班也还没有学过物理课,同时课前没有做铺垫,所以对“进行实验设计”和“得出实验结论”等话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出现不适。如:明确实验目的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部分学生却利用了桌面上的苹果进行实验,说明老师的引导语言不够具体,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开始操作实验,这是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今后借班上课时,要更充分地备学生才能避免出现这些不足。

教学反思13

  《动物的脸》是一节集欣赏、创作于一体的五年级美术课,属于中国画教学。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学生通过欣赏中国画画家的绘画作品,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理解画家是怎样用概括的笔墨表现各种动物的脸的,感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本课学*,可以学*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进行表现创作的能力,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能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表现动物的脸。

  一般的国画教学都以讲解技法,临摹写生为主,程式化的教学再加上技法难以掌握,学生在学*过程中往往会兴趣渐失,创作的作品也很少有有创意和韵味。为了能将这节课上成学生喜欢,让他们感到快乐的课,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强调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世界》的片头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兴趣。然后利用猜谜游戏,使学生有意了解不同动物的脸部特征……通过种种手段,变枯燥的技法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中国画的兴趣。

  经过讨论和观察,学生对一般动物的脸部特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总结出了用笔、用色的规律。考虑到学生对技法步骤不甚了解的情况,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演示,为了防止学生看不清楚的现象发生,示范环节我特意用比学生用的画纸大一倍的宣纸演示了画动物的脸的过程。经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回顾全课,学生们在欣赏、观察,动手、动脑中体验了学画中国画的乐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现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足之处:若是能再多给学生创造些动手实践的机会,画出更多动物的脸,学生对中国画的技法认识就会更深刻一些;如果再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自主探究与互助学*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能力的培养将更有益处。

教学反思14

  《认识路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提出的《空间与图形》范畴中《方向与位置》领域,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学生一年级学会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术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二年级上册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安排了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中获得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节课通过为小客人介绍行车的路线,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介绍汽车行驶的路线,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兴趣。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学生经验不同,认识水*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个图形也会有不同的表达。而

  教育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游玩“海上乐园”时,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合理的游玩路线,只要自己认为合理,有他的理由,就要给予肯定,但是,我还请同学比较哪种方案好?好在哪?这样使学生知道在数学学*中,什么是最优化的方案。

  在教学中, 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欲望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引导。学生在*面图上认识路线很准确,但在完成开放性作业时,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以后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很好的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

  对于以谁为中心这一训练,教师可应在补充一下,个别学生仍然找不准。注意强调用手势来表示所学的八个方向,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教学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实际生活中的辨别东南西北,第二部分在教室内进行学校示意图的绘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师大胆地将上课的地点定在学校的操场,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操场上通过大量的活动、游戏,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并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在学生获得具体感知后,到教室里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将具体的景物抽象成*面图,在展示交流中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丰碑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教学反思 菁选

关于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反思 1

  《恐龙世界》这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绘画创作课。“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连环画,听有关恐龙的故事,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中我首先以恐龙图片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性、外型,上课时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恐龙玩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看哪组同学创作的'好,使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课堂上,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不同特点的恐龙。通过观察课件中的恐龙,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抓住恐龙的外形特点,并进行具体的分析;也都能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以充分体现和展示他们的个性。

  最后,展示优秀的恐龙题材的美术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们在明确作业要求前提下,完成了一幅幅优秀的恐龙世界的作品,在评价活动中,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评价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整节课学生学*气氛十分热烈,学*效果良好。

关于教学反思 2

  京剧,对于生活在节奏快速运转的深圳孩子似乎有些遥远,同学们对京剧似乎也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距离的接触到京剧,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从而愿意进一步学*呢?这是我上这节公开课之前考虑最多的问题。

  一日,我无意中翻到教师节我校老师们演出的《戏曲大荟萃》,灵机一动,一个好的导入口找到了。果然,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在台上精彩的演出时,都显得格外兴奋。兴趣,在这个时候被激发出来。恰好,姜主任演唱的《甘撒热血写春秋》正是京剧收尾,借着东风,我展开了对京剧的讲解。

  讲解京剧,我想为了保持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不能讲的过于深奥,尽量通俗易懂,举例和欣赏同时进行,还要和同学们现有的知识有交汇点,继续保持兴趣。

  京剧的历史,我从让同学们猜京剧距离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是否听说过“徽班进京”给乾隆祝寿谈起,象讲故事一样,抓住同学们的耳朵。京剧的唱腔是个比较难讲的地方,也是本节课我不很满意的地方,我只是简单讲解了“西皮”“二黄”。如果能现场给同学们唱一段,或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唱腔则更利于同学们的理解。行头、场面、武场、文场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京剧的行当的划分,四大名旦的'介绍,我都觉得进行的很顺利。关于继承和发扬,我找了北京戏校小演员刻苦练功的视频给大家看,所以同学们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被小演员深厚的功力所折服,我想:他们的心灵里会受到一次小小震动。我适时的总结:京剧,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是粗略的领略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喜爱通俗音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学*我们中华艺术的瑰宝。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还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同学们在课堂上发言踊跃,对于疑问也有兴趣质疑。说明课堂已经激起同学们学*京剧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反思 3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内容,拓宽学*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合作学*,个人学*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关于教学反思 4

  下午上课时,全部内容临*尾声时我发现有些孩子坐不住了(一年级),这时内容没有完全上完,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但我有感觉再继续我的内容有些孩子可能会“回不来”,心已经走了。这时我听到了铃声,我们离学前班很*,我就做了“倾听”的动作,让小朋友跟我一起听铃声,然后皱皱眉说“老师好象不太喜欢这个声音……,小朋友有什么好的点子吗?“小朋友们一下子来劲的,有的说可以用打呼噜的声音,有的说要歌声,有的说要狼叫,警报,还有的更直接,建议用很可爱的声音直接在喇叭里喊”下课了,下课了——

  “我就顺着他们的意思做一些很有趣的动作,象开玩笑一样进行点评,还请小朋友们模仿自己设计的铃声,大家开心极了,十分钟好象变得特别短,最后我发现设计铃声的环节居然跟我们这课内容中的音色能挂上钩,就正好来个很”方便“的小结,小朋友们也高兴,出教室时还口中念念有词!我的'感受是有时不必太拘泥与一些规矩内容,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容讲到自认为很透,抓住一些小小的细节开展教学,让孩子换换口味,我们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有变化地开展教学对孩子们很重要,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过分方正了会扼杀孩子的兴趣!

关于教学反思 5

  《夜色》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歌,本文以小朋友对夜色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本节课以第一小节为重点,重点在于感受文中小朋友的胆小。

  教学这首儿童诗歌时,我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夜晚,感受深夜时,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主人公的心理特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短的诗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训练中与识字教学相结合,在读中识字,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通过这次展示课,我看到了很多需要提升改进的地方:1.教师对课堂不能全权掌控,应该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2.教学目标指向应清晰、有要求,能在课堂上达成,并且要能够凸显核心目标。目标意识需提高,让目标更好的为教学流程服务。3.在课堂上不应出现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4.关于小组合作:首先,抛出的问题应有小组合作的价值,问题应该是复杂的、复合的、一个孩子解决不了的;其次,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要分工明确,同时组间要有评价机制,每个人都要进行交流、汇报。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的时间应该是3-5分钟,让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运动,做到真正的交流与表达;小组合作学*中老师要进行巡视,要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及时的进行引导,了解全班的情况。选派小组代表发言的过程中要形成“此起彼伏”的特点,各小组在汇报时不是重复汇报,而是对其他组的补充、评价、建议等。

  通过这次擂台赛,收获颇丰,我看到了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也清晰了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么多的优秀教师,每个都是良师,每个都是引路人,我相信,在实验小学如此浓厚的学*氛围中,我一定会更快得成长!

关于教学反思 6

  我们班牟泽铭是一个有点内向,不太爱动,但很有主见的孩子。在班里老师让孩子们搬起小椅子去墙边围坐时,总是会看到剩他自己坐在桌子旁边。不说话,也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

  这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带领孩子们来到院子里排好队,准备玩小纸球。我告诉孩子们:“今天小纸球告诉我想让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来陪它玩,小朋友分好组后就可以和它一起玩了。”说完,孩子们各自分好组玩起了游戏。在看孩子们开心的玩游戏的同时,我又看到了一个人蹲在沙池边上的牟泽铭自己低头玩着地上的.小石头。我得想个办法改变一下,让他开心的融入到大家庭里。这时我看到了正在旁边玩球的田宜朔和李韵,我问他们:“你们怎么是两个人呢?小纸球今天的愿望是有三位好朋友陪它玩,我们再帮它找一位好朋友好不好?”他们点头说:“好”李韵看了一会儿,看到了自己一个人玩的牟泽铭,对我说:“老师我找到好朋友了。”说着拉起田宜朔的手向牟泽铭走去,不一会就看到他们三个开心的玩起了游戏,也看到了牟泽铭暖暖的笑脸。对待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快乐活泼的成长。

关于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教材的第三课,本节课的主要学*目标即了解初中学*的特点,学会结合自己的学*方式和学*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方法和策略。回想本节课在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我的教学反思如下:

  1、激发其好奇心,诱发学*动机。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学*兴趣。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看见学生们高兴的样子,于是,我就让他们边做游戏边自我介绍。看着他们的表现,我知道,第一步目标我已经达到了。

  2、安排合作学*,启发学生倾听。低年级的学生有一种这样的特点,当他们的说话欲望被激起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迫不及待地向别人诉说,哪怕别人没在听他说话也无所谓。这次四人小组合作学*时,我特地向学生们介绍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倾听的必要性。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在尝试怎样倾听了,这点让我兴奋不已。

  3、创设说话情境,体会交际方法。我认为,学会交际,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参加实践活动。所以,我又设计了上讲台自我介绍并表演一个小节目的活动,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其它同学记住自己。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交际的方法,锻炼交际的能力。

  4、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大胆活动。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在班中做流动**际活动,让他们运用刚刚学会的交际方法,大胆地去实践一下。

  5、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去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但有些问题的设置相似,因此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存在重复的现象,以后我在这方面会注意引导。同时也会更注重对于一些知识的细节处理。

关于教学反思 8

  我班幼儿对过生日充满了兴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标是经过为丁越小朋友过生日,让幼儿了解生日的意义,并经过该活动学*分享。我充分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的礼物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好奇,再变出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将幼儿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活动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儿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我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让丁越小朋友亲小朋友一下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我会用和丁越小朋友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都很高。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的,所以,活动时的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偶尔幼儿也因为急于抢答问题而站起来,或在讨论问题时声音较大而略显嘈杂,此时我会用轻声和越越耳语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到达安静的效果,所以,整个活动进行地较为顺利。

  过生日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再加上这次是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也是第一次为其他小朋友过生日,所以,幼儿们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互送礼物并祝生日欢乐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走过去。经过此活动,幼儿懂得了生日的意义,认识到自我长大了,并学会了关心同伴,与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戏的欢乐。幼儿的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忙幼儿树立自信,学*与人分享。

关于教学反思 9

  昨天成老师来观摩了我们三年级备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自己准备的是《松鼠》这一课,之前准备了很多资料,也很紧张。在成老师点评完于老师的单元备课后,我又修改了自己的教案。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学*,需要成长。

  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昨天成老师进行指导之后,我自己的收获。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自己班的孩子遇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类似问题,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要不就是把课文从头到尾复述一遍,要不就是两个字结束,经过成老师昨天的指导,原来小动物可以从活动特点啊,*性等等来概括,而景物最重要的是抓住它的特点,对于人就是抓住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而我在教学中,就没有像孩子们传递这种概念,孩子们没有一个框架,当然也就不能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的指导朗读。

  在我展示的备课中,成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读出小松鼠的机灵和美丽的不同呢?其实这也是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每次观摩课,观看优质课的视频,也知道老教师们的指导朗读很优秀,可是究其根,依旧不知其渊源。成老师昨天的指导让我恍然大悟,对于朗读,第一层就是要求孩子们字音,词语都准确,第二层就是要有节奏,断句,语调等等,第三层就是要加入感情。对于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问题,如何让朗读恰当应对,这也是昨天从成老师研讨中学到很重要的一点,不同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朗读方式。这也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欠缺的,在我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于朗读,训练的少之又少,读,如何读,怎样读,什么是好的`朗读,什么样又是正确的回答式朗读,我并没有给孩子们渗透过。所以年轻教师对于指导朗读这一板块很薄弱。自己也需要在实践中多摸索,在观摩课的同时,思考老教师们到底是怎样指导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对于写作的针对性。

  关于《松鼠》和《翠鸟》两篇的对比,我只是想到两篇课文比较相似,都是通过一定的顺序来描写的,而两篇的不同点在哪里,让孩子从两篇的对比中学到什么,这个是我思考欠缺的地方。成老师昨天告诉了我们,这些都是有针对性的,对于外形描写,作者想表达她的美丽,才会去写大尾巴向上翘着,为了写机灵,才会写松鼠的小眼睛,如果要描写动物的安静,就不可以这样写了,这就是所谓的针对性,要让孩子们想一想你想描写什么样的小动物,描写什么样的特点,针对这个特点,在外形里面哪一种更能突出这个特点,慢慢地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们就会逐渐明白如何让自己的外形描写更贴题,更有趣,更生动了。

  第四个问题就是这几篇的写作对比。

  可以用一个小阶梯,用同一动物不同的写法,逐步训练,第一个仿写《松鼠》,层次比较浅显,按照它的外形,活动特点,搭窝,觅食等等,第二个就是仿写丰子恺的《白鹅》,从不同的方面来描写,最后指向的只有一个特点,最后仿写的就是老舍的《猫》,老舍对于猫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既可爱又可恨,像包容一个孩子一样,爱这只猫的所有。这样一步一步,完善描写一个动物的作文,相信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中,遇见这类题材的作文,不会再抓瞎,最起码孩子的脑海中会有一个最起码的框架了。

  作为一名新教师,需要学*的东西有很多,以前知道很多不足的地方,可就像大海捞针一样,究其根,我还是不明白要学*的哪个细节。老教师讲课优秀,是很优秀,可是年轻教师要怎样学*,为什么有一些地方老教师能讲给学生听明白,而年轻教师却讲不懂。成老师来指导,虽然内心害怕,但收获还是大于紧张。只能说不足的太多太多,像一只蜗牛一样慢慢地爬,一次解决好一个小问题,日积月累,慢慢地也会像老教师一样,不求做一个多么多么优秀的教师,只想每一届教过的孩子们都学到了东西,对于每一届的孩子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关于教学反思 10

  这篇识字教学主要讲得是形声字,在“包”字上加上不同的偏旁。分别是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根据形旁来理解字的含义,所以课堂上应该花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课前我设计教学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苞、泡、炮、饱讲清楚。

  课的开始花了些时间讲“包”字,紧接着引出它的四个好朋友: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上黑板来给“包”字找朋友,并且把交上朋友后的名字写在上面带领大家一起读。它们分别是:苞、泡、炮、饱。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找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一眼能看出来的是它们每个字里都有“包”这个字,不同点是偏旁不一样。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有个男孩发现读音很像,我追问怎么像。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竟然能回答出:它们每个字的读音里的韵母都是ao,只是声调不同而已。是呀,它们的样子像名字更加像,我们怎样才能够区分好它们呢?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再次陷入到思考中去了。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结合形旁的含义讲字义。

  我感觉在这节课上处理的好的地方有这么两处:

  一、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思维得到训练。每个教学环节前都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来探究解决问题。比如学生问到:“泡”和“炮”该怎么区分呢?有学生想到它们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意思上接*相反。

  二、实物教学,形象直观。讲到“饱满”这个词时,我知道学生无法理解这个词语。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毛豆,让学生挑选出最饱满的一个。学生挑选好后,我举起手中的毛豆让大伙儿一起来说说这个毛豆长得什么样?学生甲说:这个毛豆鼓鼓的。学生乙说:这个毛豆大大的,圆圆的。学生丙说:这个毛豆的水分足足的。我告诉学生把他们三个人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饱满的意思,并且教会他们饱满的反义词是干瘪。(相机出示了一个又瘪又干得毛豆)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让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多;没有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小型练*题,以便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实物展示台没有很好的利用等等。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标准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让自己的课堂展现出令人着迷的光彩!

  一直喜欢上完课后,能有很多学生围在身边对教学的问题进行问长问短,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一个亲切的孩子王,而不是课堂上那个威严的老师。记得有个外行的网友问我:“当老师该是最怕被学生问倒?”我随口回答说:“哪能?我还巴不得学生能提问题,说明他们对我所教的有兴趣,才会提问的。”这时想来被学生问倒,也说明自己知识的.浅薄,还那样美其名曰,真是该羞愧才是。

  教学识字6这篇教材学生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很多词语学生早就会读会理解了。在读音方面我重点放在这几个词上:猩猩、棕熊、麋鹿,这些词学生较陌生也易读错。主要让学生体会图与字的联系上,由于我这儿词卡等教具没有,我就让学生做做我指图你读词的游戏,能较好的加深图与字的对映。词串识字的重点是识字,所似把较多时间花在学生的识字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学生能自主的掌握些识字的方法,就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识字的。最后让学生看着图说说: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 )、( )、……我最喜欢( ),因为( )。出乎意料学生说得很好,说得积极性很高,不像以前一到说话时要千呼万唤使出来。

  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学生都不下课,围在我这儿叽叽喳喳的。“老师,狮子是森林之王,老虎是山中之王,那到底谁最大?”“老师,我看到电视上做的大象会喷水,把游人喷得满身是水。”“老师,我听说人是由猴子、猩猩变成的,是不是?那到底是怎么变的?”……此时此刻不由得感概当教师真好。

关于教学反思 11

  《白鸽》这首歌曲是一首轮唱歌曲,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歌曲采用音阶级进的方式,上升、下降,旋律清晰明了,但同音反复处等地方,音准还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分析:《白鸽》是一首二声部的轮唱歌曲,单声部旋律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但二声部轮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起来会有点吃力。

  本课采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给孩子非常直接的鸽子形象,二声部轮唱时,画面显示一前一后的小鸽子用动态的画面来配合,这样设计很容易使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掌握和接受,使孩子身临其境,参与活动,这是本课中我认为的亮点。

  学生个性差别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对自然界和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乐器进行模仿,能够随着熟悉的歌曲和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在唱歌演唱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进行独唱、合唱、轮唱等等。并且乐于参与各种演奏形式。

  歌曲教学在聆听上是有体现的,歌曲学唱我用了三遍的听,每一遍不同的的要求,让学生听音准,并培养学生学会听音乐,二部合唱时也要求学生倾听,不但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听其他声音,在聆听别的声部基础上能唱好自己的声部,才是最好的表现,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有一点我做的不够好,整节课部分学生不够活跃,在学生掌握歌曲之前应该让学生用肢体的表现体会歌曲,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学生更喜欢参与。总之,本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轻松的掌握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合作解决了歌曲的重难点,课堂上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让我很满意的。

关于教学反思 12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讲述了家里三次养猫的经过,故事性比较强。因为打算用这节课录课,所以准备的很充分。差不多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但即便如此,讲起来还是有一定问题。三班是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录像的缘故,有些紧张,以至于讲得太快,将本来差不多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就讲完了。讲完之后发现学生们很迷茫,虽然看似他们很积极,

  但实际没学到什么,对知识点并没有完全理解,效果很不好。讲完后指导教师也说,太快了,语速也有点快,把节奏放慢,别紧张。痛定思痛,我重新把课文内容看了一遍,吸取教训,划分没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这样在四班讲得时候明显好很多,内容讲透彻了,节奏也把握对了。第二课时时,由于在三班讲得太快,基本没剩下什么东西,所以只能多说,也让学生多说,比如拓展训练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误解?怎样才能减少被误解的几率?”我让同学们想一下,然后畅所欲言,发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也能从自己的故事中更好的'体会文章主旨,这算“因祸得福”了吧。但在四班讲的时候,因为停电,多媒体不能用了,只能回归原始,因为怕大家不能理解,所以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结果发现时间不够用了,拓展训练没有时间做了。后来指导教师说在黑板上写太多了,太浪费时间,只写重点或学生们不认识的字就行,没必要写那么多。

  虽然讲解这篇课文时状况百出,但通过这些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要注意。

关于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和托盘天*的使用方法。

  在进行质量概念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比较一枚铁钉和一个铁锤哪个含铁多,哪个含铁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得出答案。进而指出铁钉和铁锤是物体,铁是物质。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和物质这两个概念,学生明确了物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体积的。组成物体的材料就是物质。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量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就容易了。至于质量的单位,学生已经接触过,这部分采用了让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部分学生单位换算不熟练。教学重点放在了托盘天*的使用,调*和称量物体质量上。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的结构,学会托盘天*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基础夯实有力,有利于学生学*掌握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介绍我们农村常用的杆秤等日常生活中的'测质量仪器,告诉他们这些测量器材聚集了我们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天*的学*,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科学求实的实践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增进同学们间的合作精神,增进友谊。物质的量教学反思常见的量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 14

  《边城》是一部非常唯美动人的小说,《边城》教学反思。它寄寓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在上课前,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第一课时对文章情节和环境的分析,第二课时我着重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身上所展示的人性美。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探究问题的方法提示上,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因为17班是普通班,其中不乏有一些艺术生。学生整体的文学功底和学*能力、自制能力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探究问题提示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这一思路提得有些笼统。学生在讨论时不能充分领会并运用。因此在学情分析这一预设上我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环节设置上。尤其是学生展示点评环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学生课堂展示有些杂乱无章。这主要是因为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明确分工。因此展示环节没有凸显小组的优越性,反而成了个人展示。这是我的一大失误。同时,在展示完之后,点评环节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打分上。

  当然,这次汇报课让我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导入时候要在很短时间内要将学生带入到湘西那景美、情美、人美的环境中。用一些图片、音乐资源,伴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且事半功倍的。

  还有最后拓展延伸的对对联环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新形式、新思路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总之,很感谢工作站的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实践中进步。这次汇报课我收获很大。尤其是苗老师等给予的我指导与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有问题也有优点,有瑕疵也有亮点,这对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分析翠翠人物形象,体会边城中的人情之美

  2、学*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反思《《边城》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展现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1、课程回顾,展示图片

  上节课我们主要从情节和环境两个角度来探究边城。先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唯美的湘西画卷,再次来感受一下边城的自然魅力。那绵延的小山,那潺潺的流水,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古色古香的白塔,那日日撑船的摆渡人,这一幅幅清丽自然的美景,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生活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而我们通过对边城人民过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及翠翠祖父身上可以看出边城的风俗民情之美。

  2、课堂导入,结合ppt

  当然,除了自然美、风俗美,湘西的妹子也是柔情似水,有图为证。湘西的妹子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妹子更美。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边城》中对翠翠的直接描写。(学生朗读)这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那么我想读完《边城》之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翠翠,你心中的'翠翠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从她身上又体现出哪些人性之美呢?接下来,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提示: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分析人物形象

  4、课堂展示

  展示方式:书面与口头相结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展示内容:翠翠形象(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展示技巧:结合课本内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并运用对比手法

  翠翠恬静、温柔、聪慧、孝顺、矜持、包括小女生与生俱来的小小的任性与多愁善感也是那么美好。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在翠翠恬静而又*静的外表下,蕴含着喷薄般的激情,我们可以热切的感受到翠翠的爱,她的爱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含蓄而本真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从她身上我们能看到人性之美,这是一种最为朴实而又趋于自然的情感。这正体现了沈从文“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课堂总结

  那静静流淌的沅江水,那矗立百年的吊脚楼,那撑篙摆渡的老人,那热闹非凡的端午节,那情窦初开的少年人,让我们看到了边城那令人窒息的自然之美,纯朴原始的风俗之美,还有那至纯至真的人性之美。如果说边城是沈从文给自己建造的一座理想之城,那么,我们也愿意在这座小城里陶醉下去。

  拓展延伸

  请大家根据本课内容,完善这副对联。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_情,_情,_情,_

关于教学反思 15

  《胡杨》是湘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唐炳良,他带着一种崇敬的情感来赞美胡杨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令人震撼的,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没有按照串讲课文的老方式去讲解课文,而是给学生自由阅读品读的空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在文中勾划出比喻句,拟人句,说说这些句子在表达作者情感上有什么作用。由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通过自由品读,讨论交流,对文中的几句含义深刻的 话有了较深的`理解,体会胡杨这种植物令人震撼的生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自由阅读品味,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体验,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反思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在不断的阅读中循环渐进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我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的几篇文章,作者通过给女儿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中有了许多经验,作者说:“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能力一般都表现出*淡,哪怕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孩子要慢的多。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都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也是非常肤浅的,孩子在小学,仅仅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到了初中越会显现力不从心,一个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个不爱读课外书得孩子相比,他们的学*差异一定是非常明显的。” 我的十年寒窗学*中,现在回忆起来,书本上的东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确实不多,倒是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我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杂乱,最喜欢阅读的是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作品那是不用说,还更多的阅读古龙,梁羽生的大量作品,还喜欢熊沐,萧逸,陈青云,卧龙生等名家的作品,从这些阅读中得到如饮醴泉般的享受。得到许多乐趣,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水*,我认为,学好语文要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语文学*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我希望同学们更多地课外阅读,在积淀中收获成长,是一定会感受到学*课文的乐趣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