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0 00:00:00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的提高与学*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感谢您选择旅行社,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x,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接下来我来讲解一下,我们的旅游目的地青山沟风景区,青山沟风景区坐落在丹东宽甸县境内,景区面积123.5*方公里,是a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里面主要分青山飞瀑、虎塘沟和青山湖三大景区。里面的小景点数不胜数风光迷人,青山沟风景区素有“北方小九寨”之称。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让我陪同您一起揭开青山沟迷人的面纱去体会里面的秀丽风光吧。

  青山飞瀑景区:青山飞瀑景区又叫飞瀑涧景区是我们青山沟景区里面距离其它两个景区最远的景区,里面主要有我们辽宁省最大的瀑布“青山飞瀑”,青山飞瀑高32米宽16米,在雨丰富的季节来看瀑布是最壮观的,整个景区都能听到瀑布飞下落到潭里的声音。在瀑布底下观看瀑布顿感轻松舒适,因为空气中充满了负氧离子,让空气变的清新人自然就会感觉舒服。在瀑布底下玩水划船别有一番情趣,好了在这里给大家留十分钟观赏时间然后我们走入另一个景点仙女潭。

  大家顺着这条小路就来到了仙女潭景点,一提起仙水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天上的有着美丽的七位仙女,她们的母亲带着她们在巡游渤海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弯清泉由瀑布流下,落入潭中水非常清彻于是她们停住云头,到这里休息了一下,当时天气晴朗七仙女顿感非常热,于是就宽衣解带跳入了潭水中洗起澡来,她们的母亲也就在旁边的一个长方形的石床上看着她的女儿们洗澡。由于水质清彻而且洗完澡以后会感觉皮肤光滑,七仙女自此就经常来到这里来洗澡。这也是仙女潭的由来。大家看一下,这个下面就是仙女潭,仙女潭水质清彻,一眼见底,没有杂质这就是天然的矿泉水。而旁边的那块方石就是老母床,这里有一个顺口溜那就是老母床上坐一坐会有享不尽福。好了,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下照照相,不过石头上有水比较滑一定要注意安全。照完相以后,我们就要到爬山的地方了。我们去参观另一处景区那就是观音洞。

  顺着人工的钢楼梯,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往上走大约走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观音洞了,观音洞坐北朝南,这里香火历来众多。原来在没有开发景区的时候观音洞就存在了。在过去,人们都是爬山来拜佛来祈求*安的。大家如果不想停留的话,我们继续往上走,就到了观瀑亭了,这里是青山飞瀑景区为了方便游人休息和观看瀑布全景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照相的最佳地方。走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一下抗联英雄当年爬山越岭保卫家园的一个情形。大家可以往这边看,这里是抗联英雄刘青山之墓,刘青山烈士是跟随杨敬宇将军南征北战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当年由于为了掩护队伍,被敌人无情的杀害在了青山飞瀑景区内,所以刘青山烈士的墓地也就在这里了。走过这里希望大家肃静以缅怀这位抗联烈士的英灵。再往上走就到达

  了杨敬宇将军当年的临时指挥部,这里背靠大山面向悬崖,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这里也是xx市市级保护单位。虽然当年的遗址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艰苦岁月。接着顺着这个山道我们往下走就来了到了xx市最大的马场,青山飞瀑马场区,在这里您更可以感受一下骑马的畅快。在这里给大家休息十分钟,想骑马的游客可以感受一下。等大家集全完毕,我们回到停车场。接着到虎塘沟去游览虎塘幽境的美妙。

  尊敬的各位游客,我们从青山飞瀑景区出来以后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车程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就到了虎塘沟景区,下车的时候请大家跟随我的旗走,不要乱走,因为这属于一个溪谷景区,虎塘沟景区是我们青山沟景区里面的避暑胜地,虎塘沟里面的温度要比外面的温度低三到六度左右。一进门大家就可以看到两个树根一样的景区大门,而一旁还有三只虎,这就是虎塘沟。往上走我们就走到了虎塘幽径,沿着用石板铺成的山路一路向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响溪、黑熊望月以及九曲天水等景点。这里面适合避暑放松心情的地方。而响溪是因为在雨水充足的季节来到这里的时候,溪水拍打岩石的声音会响彻全谷甚是壮观。而黑熊望月更是有一段非常优美的传说。相传月宫嫦娥来到虎塘沟来采药的时候,被树林里面的黑熊精发现了,于是黑熊精就躲到了一颗树的后面偷偷的观着的月宫仙子。嫦娥采完药以后就腾空而起回到了月宫,从此后黑熊精就天天的望着月亮,等待着嫦娥仙子的再次降临。但是嫦娥一直没有出现,黑熊精就一直的等着,一直望着月亮,最后变成了石头,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黑熊望月,从黑熊望月这里再往上走200米就到了九曲天水,有人说这水是从那里来的啊?水质非常清彻口感甘甜。应该说此水只应天上有,九曲婉娫到人间。相传这里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但是这里面原来并没有水。于是丈夫就天天去很远的地方去担水,而妻子就在家里照顾着婆婆和公公。妻子天天在家里对着山来祈求有一弯甘泉能免去丈夫担水之苦,有可能是因为是心诚则灵的原因吧,天上的月老可怜他们的夫妻恩爱,于是就用手中的龙头拐杖向下一杵。于是山里面就有一个弯泉水。所以九曲天水又被称**情泉,传说喝了爱情泉的泉水,恋人会永远甜蜜。好了,我们走到这里就游完了虎塘沟的全部境点,在这里给大家二十分钟照相的时间。大家也去感受一下爱情泉的魔力吧,大家休息完毕后,我们沿原路返回。有想去卫生间想去唱歌的游客,卫生间在那边,石头上有水注意安全。

  好了,大家集合完毕后,我们就去游览我们青山沟最后一个景区那就那青山湖景区,青山湖景区可以说是我们青山沟的精华景区。在青山湖景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赵本山当年拍《男妇女主任》的外景地船*台村,以及花仙台和丁香崖、松神、铜墙铁壁、青抚寺和画家村等景点。

  大家请上船开启我们青山湖的画中之旅,随着我们的游船的'启动我们已经开始了青山湖的画中之旅,青山湖是由浑江被下游的大坝截流而形成的湖面,湖面开阔水深在30到50米,大家可以向我手指的方向看,那里就是花仙台了,花仙台上长满了杜鹃花在杜鹃花开的季节的时候,满山一片灿烂非常的漂亮。而和花仙台相对的那个高崖就是丁香崖了,丁香崖上面长满了丁香花,春天来临的时候那里是最早知道春的信息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开满丁香花景色特别漂亮。大家在船上拍照的时候一定要把相机拿住以免掉入江中,给您造成损失,另外,我们会在松神停留十分钟。请大家注意时间,谢谢。接着大家可以看到我手指的方向有一个小村子,那就是赵本山当年拍摄《男妇女主任》的外景地就是船*台村,船*台村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里面可以造一些小船而得名。随着船一点点往前行,我们即将到达我们的游船第一个停靠地,那就是松神,相传松神在顺治三年死过一回,后来又奇迹的复活了。当地人把它叫作松神,我们从水中看松神透着一股灵气。跟以往的松树有所不同,在松神有免费的讲解,请大家听从讲解的指导。我们的船在松神停靠十分钟,我们坐的船是x号,请大家不要上错船。随着我们的游船再次启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青山沟大峡谷,这里面就是原始森林目前并没有对游人开放,过了原始森林,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两边的悬崖陡壁,那里就是铜墙铁壁了,铜墙铁壁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在裸露的崖面里面含有丰富的铜矿,日久年深铜产生的了绣就变成了今天的这个铜墙铁壁。而再往前走就会到了盛夏冰凌,在崖壁上有一条条缝细,那里面就有鹅卵大小的冰凌,特别是在早晨的时候,冰凌喷出一条条白雾穿过江面,当地人管那个景象叫作白龙过江,甚是壮观。再往前走在船行的左侧大家会看一处小的寺院,那就是青抚寺了,青抚寺在破四旧的时候被严重破坏,后来又重新修善恢复了原来面貌,但是这里还没有达到停船的要求,里面也没有人,是一座空的寺庙。相信大家在一路观赏来,已经发现这里的山美水也美了吧。没错,这里山美水美,这里是出画家的地方,前面就到了我们这次船游的终点那就是画家村了,画家村是画家宋雨桂先生写生的地方。宋雨桂

  先生的画作已经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大家在下船的时候一定要等船停稳了以后再下船,我们的游船在这里停靠半个小时,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掌握好时间。好了,船停稳了,大家请随我下船,我们一起去欣赏画家村的美景。这里有雨桂先生的提词,里面有雨桂先生的画馆,但是目前没有对游人开放,我们只能外观。再往上走,沿着山路往上走,我们就走到尽头会看到一弯泉水从山上流下,雨量大的时候这里的水量也会变大非常漂亮。

  好了,随着我们返程的游船的启动,我们结束的青山湖的游览,也结束了青山沟风景区的游览,希望我的服务会让大家满意。如果您有意见也请您向我提出,我将尽力改正。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我们下次旅行再见,欢迎您再来青山沟游览。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这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做到了简约而高效。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的环境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课文第二段中的描写来进一步感受这种险恶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考验。然后学*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绿化后的画面,同时创设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当风沙袭来时,树是怎么做的,当暴雨来临时,树又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植树造林的意义,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老汉所创造的真是一个奇迹。第三个环节是探究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第四部结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悟及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中,比较突出语言的训练,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读和说话中自然得到升华,学生对老汉精神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到位,可以说做到水到渠成,并没那种割裂生硬的感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室走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师引导、点拔、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图像,使学生对晋西北沙化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体会山野老人创造奇迹的艰难与不屈做好铺垫。

  然后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到和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当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经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的提高与学*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可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经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景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仅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景下您会怎样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经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教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课文(这也得益于教导的提议)。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学生预*也较到位,并且课文简单易懂,比较容易处理。

  说到教材处理,也没有花太多的脑筋,因为课前的阅读提示中就已经有3个问题了,我只是加了第一个问题:从那里感受到这位老人确实年岁很大,很老了?目的是与后面创造的奇迹产生强烈的比较。

  教案设计好以后,总觉得有点空白。我把自我的设想讲给组里的教师听,虞教师的一句话启发了我:“其实像这样植树的老人还是蛮多的.。”对呀,我的家乡不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吗?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呢,为什么不把他们的事迹加进去呢?这样不是能更好地升华“青山不老”这一主题吗?

  说真的,我在上课时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应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应变不够,时间安排上也不是异常恰当,有一个环节甚至把读的顺序也搞乱了。反思一下,主要还是自我的临场经验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捡我的好处说,主要还是出于对我的鼓励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课离“好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还需要不断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今天是我青山不老,这一课的,第1次是讲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问题。

  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二、老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三、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对于高年级段的孩子,他们是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而阅读课文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来进行自我学*,抓住关键句来体会,可是我发现本节课我给给予学生的指导太多,学生回答的太差,以至于问题又多又琐碎。这样学生虽然得到了知识,但是却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学*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其他的课文当中去。

  六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学*能力,我们应该放手,下一节课我准备让学生以提问题为主,以小组为基础来让学生回答学生的问题,如果真的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我再给予指导,这样就真正的把课堂归还给了学生。

  现在的素质教育,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的,必须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在小组合作情况下才能让他从多方面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动静结合 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 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时反馈 检测效果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小编寄语】《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案例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先描写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情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小学语文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六、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应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我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资料清晰。先描述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之后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最终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境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经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之后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经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立刻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所以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终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当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终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资料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异常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本事。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 。这篇文章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的故事。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在导入新课后,我问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我们如何学*略读课呢?”学生竟一时有点懵。在以往学*略读课时,我一直是让学生参照学*提示来学*的,怎么会不知道呢?我的问题有毛病吗?“略读课和精读课在设置上有什么区别?”我再次问道。学生似乎更懵了。无奈,我只好让学生翻看以前的课文,找一找略读课和精读课的不同。学生也发现,精读课有课后*题,略读课题目下面有学*指导。此刻,我如释重负。以往可能没有和学生明确提过此类问题。学*精读课时,我把课后问题嵌在了文章学*中;学*略读课时,直接让学生借助学*提示展开学*,所以学生心里没有这种清晰的意识。希望从此以后,学生可以明确如何学*精读课和略读课。

  课前出现的这一问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上学*内容和学*指导方法一定要明确。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觉得说得很清楚,而学生并没有汲取到要点。课堂上明确出示学*目标和学*提示至关重要。

  从学*提示中,所以我们找到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3.文章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提示同学们,要快速找到问题答案,就要利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学们赶紧翻看单元要素,明确了要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文中有一个关键的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同学们也都能从这几个数字上体会到“了不起”。我让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但是感觉同学们读不出这种赞叹之情。可能同学们还不能理解老汉的精神。顺势我指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有几个同学很快就找到了大环境:风沙肆虐,干旱,霜冻等灾害频发。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可谓“恶劣”!同学们都关注到了晋西北的大环境,却忽略了老汉所居的小环境。在提示下,同学们能总结出,通过三个事例,写出了老汉的孤独,体现了小环境艰苦。前两个问题,我们利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很快就得以解决。

  “老汉不禁创造出了不起的奇迹,老汉还有着宏大的.设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宏达设想呢?”我问道。“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一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再次问道。因为学生没有深入读课文,所以他们一时不能回答。看到学生的模样,我感觉有几个学生似乎有呼之欲出,又不知如何表达之意。我想这就是学生*时积累较少,词汇量太少,理解体会较少的缘故吧。我有时也会有这种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老汉的精神,我带领学生读了下面一段话: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读完这段话,我再次问道:“是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品质,让老汉坚守在这里,不愿离开?”“热爱这里,无私奉献”同学们回答道。是呀,正是因为老汉热爱这片土地,有着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才让老汉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至此这一问题才真正解决。

  第三个问题,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应该是最难的一个问题。我提示同学们,在此前学过的几篇文章,如“灯光”、“桥”,题目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它还有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本文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青山的含义,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同学们很快说道,青山表面指我们看到的青山,实际还指老汉的精神。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有同学说道:“老汉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不禁为同学们竖起大拇指。但是,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说说题目的含义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等待片刻,仍旧没有人举手回答。我开始帮助同学们梳理,并将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回顾之前的学*,带着经验理解题目还是比较好的,学生有借鉴思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理解题目时,我只提示要关注最后两自然段,没有让学生在读中体悟。如果让学生反复读几遍,并在这里停下来,等一等,给同学们一点时间,相信同学们会组织好语言的。

  总结起来,本节课有以下不足:

  1.这节课课堂节奏把握不好,没有处理好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

  2.课堂上缺乏耐心,越俎代庖,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较少。

  3.课堂上,缺乏朗读指导。比如,在理解了晋西北的大环境后,再读老汉创造的奇迹,应该更能体会老汉伟大品质。过渡后再回头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应该更能感受到赞美之意,感受对老汉的敬意。

  4.课前没有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在课上读课文时,我发现有同学读错词语,这才意识到因为没有运用课件,忘记了课前认读词语环节。只好趁机进行随文识词。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如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也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室走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师引导、点拔、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图像,使学生对晋西北沙化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体会山野老人创造奇迹的艰难与不屈做好铺垫。

  然后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到和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共7个自然段,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课时上完了,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以及一文两堂四环节的模式,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围绕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以组为单位,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执着精神,板块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学生自主,读悟结合。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学生通过快速读文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组长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拓展提升。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那样才会更形象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品味老人无私奉献、执着坚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基础教育界享有声誉的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30年教案不必须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必须能成为优秀教师。同时新教育实验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也开办了“教育保险公司”,公开承诺,一个教师坚持写十年教学反思,如果不能成为一位名师的话,教师能够向他索赔巨额保金。虽然有些教师对这些观点颇有异议,可是不懂不承认一个事实——反思是一个教师教学提高的重要渠道。

  回顾今日的课堂有喜、有忧、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还有一笔难得的经历财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放在本单元的最终一篇文章的位置,编者意在经过这一片课文来检查本单元的学*效果,提升同学们的阅读本事。在授课之前,我根据文章特点,尽可能把学*的时间、思考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

  一、从连接语入手,带着问题自*

  编者设计略读课文的连接语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导学生能自行地抓住连接语,自主学*。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连接语中找到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画出相关句子,写批准。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反复阅读,读懂了文本。以后遇到略读课文时,学生也能够沿用这种方法自学。

  二、抓住重点句子,次次研读,层层挖进

  高年级文章篇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一棵树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略。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打”,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了八名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它不再只是数字说明的问题,环境恶劣、参与绿化人员的'势单力薄的反衬,更能让人体会到老人的了不起。

  从这个教学处理策略,让我明白:文段之间他们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能经过使用有效的学*方法,便能把有效信息整合,在沙子中间掏出我们需要的金子,优化教学。

  三、尊重个体差异,课堂上多一分钟等待。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为不一样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才能,在语文学*中也表现为不一样的潜能。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学*存在着个体差异。意识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语文学*较弱的学生身上。课堂需要我们多一分钟的等待,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尊重,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所以,课堂上,我们要耐性地多一分钟等待,等待他们的思考,不要把课堂全力集中在成绩好的那一部分学生身上;多一分钟的等待,给他们不完善的回答以启发、指导,让他们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钟的等待,给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做课堂真正的参与者。

  学生自学部分,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学生仅有在文本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课堂中,不做听众,做进取的参与者。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经历由少知到多知真学的过程,。

  四、阅读指导贯穿全课,方法总结让学生更上一层楼

  课文只是个例子,经过例子提高学生的阅读、作文本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指导贯穿全文,在学生阅读开始前指导他们回顾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尝试用上方法阅读文章。阅读过程中,点拨他们认识新的阅读方法,即将下课时,引导他们对小结新的阅读方法。在这堂课上,李俊龙总结出了:能够结合文章的说明方法理解文意;刘焌林提到了:独立思考——讨论——汇报的学*方法。这些方法将为学生将来的阅读指明了方向。

  五、重视课堂生成资源

  上课前我们能够有千万个预设,让教案熟悉于胸,可是真正开始上课时,我们就不能全盘按照“剧本”走,必须根据学情,根据课堂生成资源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在这堂课中,钟梓元回答提到了我们要“秉承老人的精神”,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我们要秉承老人什么精神?老人还有什么愿望呢?接下来理解文章的难点“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顺到底。

  课堂的生成资源是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火花,是课堂的智慧,如果教师能抓住它,我们就能点燃学生学*的兴趣,燃起课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示弱有时也是一种智慧,教师示弱能成就学生。今日上课伊始,我实话实说:昨晚帮年轻教师改演讲稿,凌晨两点才睡觉。没有好好备好课,请同学们多多支持、帮忙我。这时不少同学使出了浑身解数,要帮我度过难关,这一举措已经调到了学生的进取性。

  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课的反思,坚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当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经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的提高与学*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可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经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景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仅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景下您会怎样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经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教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目标定位:内容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的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的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共有两个:

  1、通过自主学*、小组合作,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课文的学*,能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这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如:我记得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高年级文章幅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找准重点句,引导学生品读是一种常见教法。如何避免学生在阅读重点句子时流于表面,避免学生眼中仅有棵树而忽略整片林呢?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一次次研读,一层层地推进,也是一种常见策路。这样的策略能让文章构成一个整体,让一个问题牽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的回答是:“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学生说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老人创造出了奇迹。可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还继续“穷追猛,问:创造奇迹的是些什么人?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经过联系上文,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方式读懂吧,明年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的不容易,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于奇迹的理解就更加丰满了。他不再只是数字说明的问题,环境恶劣,参与绿化人员的势单力薄的反衬,更能让人体会到老人的了不起。从这个教学处理策略让我明白。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

  回顾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两个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先把阅读提示出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先让学生理解老人所处的环境,明白老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辛。再结合学生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要想植树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后学*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崇高品质。从而有效地达成了目标一。在达成目标一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明白了,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不老,就永远不会老,又达成了目标二。

  2、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为何课本有精读课,有略读课,就是让学生先学会精读课,知道如何自己去理解,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将精读课所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中,结合课文前面所给的提示,逐一进行攻破,给出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先自主进行预*,包括读课文、查找作者资料、查找文章背景、解决生字词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预*,提高他的学*能力。

  当然这节课我的不足之处也有不少,我还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需要再次改进。

  第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由于是公开课,上课时比较紧张,学生回答后,直接就让他们坐下了,没有对他们所回答的答案进行具体的评价,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进行改进。比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想的真全面”;“你不仅回答正确,还对上一位孩子进行了正确的评价”;“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声音真好听”等。这其实不仅仅是老师课堂评价语丰富了,而且孩子们从老师的表扬中找到了自信,越来越敢回答问题,敢去思考问题,学*的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升。

  第二,提问面过于集中,我这节课总是叫那些举手的孩子,而忽略了那些腼腆的、不好意思的孩子,其实如果叫他们的名字,他们站起来也一定会回答的很出色,以后我会多在这方面注意,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争取在课上把每个想发言的孩子都提问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不仅如此,还从侧面要求了每位孩子都要认真听讲,因为老师随时都可能提问到你,你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跑神,不能注意力不集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清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的。有时候,还要向学生示弱,在我看来,示弱是一种智慧,省了我是事,帮助了他们的提升。今后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上出一堂更好的课我也会更加努力,力求上好每一节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动静结合 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 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及时反馈 检测效果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作文吧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经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阅读提示提出了“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三个问题。再加上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资料。根据本节课的学*目标,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几个环节。一是活力导入阶段。教师播放晋西北图片,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一个如痴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让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学生经过读画批注议,经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欢乐分享阶段。我请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于此刻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我引导孩子利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明白3700亩大约有100个我学校大,从而明白了老人创造的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最终进入我来用阶段。我设计了让孩子给老人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对课文进行升华。

  整节课我比较满意是学生学得比较简便,并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抓住了学*重点,充分体现了略读课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欢乐分享阶段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缺少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2

  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1、课前,我让同学们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也准备一些有关资料以及音像资料。

  2、进入新课前,我播放了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看完后让学生畅谈感受,是他们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

  (1)重点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朗读、质疑问难、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人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恶劣险峻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2)对奇迹背后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从这座山沟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考虑,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4、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旨。这里我适当的穿插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感悟:如果每个人都能去做那不叫奇迹,奇迹是做了每个人都没有做完的事,不管多么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回答后我便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肆虐、风雨同舟、归宿、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来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取得良好的视觉和教学效果。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先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比如,学文和写文没有恰当适时地相结合来教。

  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在10月30日陈老师在六(2)班第一次进行试教《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现反思如下:

  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陈老师都在试着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但是在课堂的生成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教态还可以放自然些。可能陈老师一直都是任教低年级的,今天在上高年级,在教学课堂调控上不是很理想,感觉学生的学*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发言。

  二、课堂语言还要精炼些,评价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学生回答问题时,感觉老师牵得太紧。老师应该注意引导、进行耐心地倾听和概括就更好了。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情况。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

  四、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五、参照物太小,没有达到比较的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3700亩到底有多大时,请学生把亩化为*方米,再把3700亩同一间教室来相比来达到理解有目的。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计算,本来是很好的环节,但是这个过程费时比较多,而且参照物太小了,如果把教室这个参照物换为一间学校的话可能更形象,学生更容易作比较来理解。

  六、时间的安排上还要调控好,拓展部分不够时间来进行写感受。在前面读词语时速度、节奏都可以加快点。可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环节。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第一次上完课后我们同科组的老师一起评课,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一起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在11月7日陈老师在六(1)班进行第二次试教。陈老师修改了教案,并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觉这次上课陈老师有了质的飞越。这是一堂精彩的课。

  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丰富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丰富,精心设计过渡语言,自然流畅。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再没有牵得太紧。而是在耐心地引导、倾听,真正地让学生做到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第二次上课陈老师紧紧抓住统领课文的三个问题: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整节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深入,老师进行引导、进一步感受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比较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实现自主学*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整个课堂以大问题来进行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悟老人执著的种树精神,领悟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沟、保护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情怀。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并能说出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自然环境的恶劣,老人的年老、瘦小,是家庭生活的艰苦和同伴、老伴的相继离世。当老农面对眼前这一切困难与痛苦时,他仍然继续坚持种树,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理解老人身上的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执著追求的精神。学生积极地参与并出色地完成了学*任务。

  四、形象地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陈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先设置相应的情境,再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当地环境的图片,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所以学生很深刻地理解当地险恶的环境。

  五、本节课上学生的朗读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得非常到位,读出了应有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目标要明确,抓住切入点,进行对文本的剖析,学生通过精读、思考、感悟,老师引导、点拨、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了青山不老的精神,情感达到了升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

  《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菁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抓关键句,学*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中,关键*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所以最后学生的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师:同学们,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这片林,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这片森林还会绿吗?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满是树。咱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周围满是绿色的海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了解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东南,是西伯利亚微风常来暴虐之处,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性命尴尬刁难的怪物占据之地。已往,这里风吹沙起,能不断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高文时,能逆吹嘘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云云邪恶之处,我劈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肥大老头,竟缔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了解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白叟天天晚上抓把柴烧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早晨返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夫启动治理这条沟,目前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休戚相关终身;一天他栽树返来时,发现她已悄悄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了解终有一天考生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接二连三地从城里返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认为种树是运气的选择,屋后的青山便是性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落干部在旁边敬重地增补……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何等了不得的奇迹。客岁冬季,他用林业支出赞助每一户村落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另外还有雄伟想象,还要栽树,直到考生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白叟陪咱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英勇地顶住了它的猛烈。这山已丢失了本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层层的梯。白叟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咱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咱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咱们在村落口作别。白叟拄着手杖,逐步迈进他谁人绿风激荡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大概白叟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如此来完成考生自己的代价。他已经将考生自己的性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白叟让我意会到:青山是没有老的。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导入,以“地球”照片导入,突出中国沙化现象。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预设点: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

  ⑶、提出质疑。

  预设点:

  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 (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b、句子的理解: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

  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我们,下面的课文写了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2、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提醒可以讨论一下。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抓住两个“全”字体会: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优美。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课件展示)

  还允许学生可以与环境的恶劣作一下比较,突出老人的贡献巨大。

  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杭州体育场7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指名读一读,学生简单从树的作用角度谈体会。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

  ⑴、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险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呢?(学*2自然段,这段可以放在前面学生读课文后对“青山不老”新的认识时就可以教学)

  一齐读一读,观看课件。这些图片出示的仅仅是一般的干旱、霜冻、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结合注释学*“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读句子,说说解释,老人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的险恶,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我还知道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交流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方米)3700亩是多少*方米? 667*3700=2467900*方米=246.79*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课堂,及时反馈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在我看来,“有效练*”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有效作业”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们想认识他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来走*这位老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是谁,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检查,反馈。

  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高照小学=25亩

  几所高照小学=3700亩(148)

  我们一起朗读,读出“了不起”。

  三、紧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创造了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自读,勾画,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美丽、充满生机、茂密……)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让我们甜美的读一读。

  师: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出示句子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险恶的环境

  为什么说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是一个奇迹?(生默读思考、自由发言)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的确是一个奇迹!(板书环境险恶)

  (三)伟大的品性

  老人在创造青山的伟大奇迹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和精神?(学生自由说)

  文章是如何赞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齐读。

  学生质疑。

  预设: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2: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问。

  让我们用赞美崇敬的语气再读读这几句话吧(板书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大家朗读文章结尾,“青山是不会老”的是什么意思?(学生自己说)

  小结:是的,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是的,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拓展练*

  1、学*小练*笔。

  摸着这块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对老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你想___________对全世界人说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结。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0

  课前:

  同学们,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前段时间,全国举行评选活动,这些人之中,有***战士雷锋,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县委**的榜样”焦裕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全国人民的楷模!让我们心怀感动,走进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大批英雄劳模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得一致公认。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这个手端一杆旱烟锅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梁衡(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记号。

  2、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呢?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预*题:(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文中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3、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

  4、交流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精彩的发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动,更谈出了自己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小结)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6、昨天预*的时候,老师还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展示学生的预*单)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的,也有询问这位老人具体情况的,老师梳理了一下,主要有这些问题(出示)

  ①“肆虐”是什么意思?

  ② “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反复写这片青山绿意盎然的景色?

  ④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老人的“老”呢?

  ⑤老人65岁时为什么会想到栽树?

  ⑥为什么说老人15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⑦为什么他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⑧为什么青山不老呢?

  小组里先交流交流,哪些问题你们可以通过集体智慧马上解决,那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分享成果。再想想:在剩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最重要、最值得研究?哪个问题应最先解决?

  (点红“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成了我们班同学们遇上的热点问题。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聚焦“奇迹”——为什么说老人15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呢?默读课文1-4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15年创造的奇迹”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你从这些数字上去理解奇迹,这是最直接的正面描写。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多么漫长的坚持,多么执着的追求啊!你能想象一下3700亩大约有多大吗?

  2、让我们看看这么数字吧!

  3700亩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老师还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每10*方米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90棵,15年*均每天栽种45棵。读了这些数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

  3、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师:你是从晋西北大环境这个侧面描写去理解奇迹。真会另辟蹊径啊!

  1、晋是山西的简称,在我国的北部,读读这段话走进晋西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点拨理解:肆虐、盘踞之地、县志载

  2、瞧,这就是晋西北!(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对奇迹有了哪些理解?(点拨:竟)

  3、(引读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师:你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来理解奇迹。真有一双慧眼。

  1、从65年到81岁,整整15年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况是81岁的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让我们走进他的晚年生活。(出示第三段)谁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同学用心听,哪一个生活细节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灵呢?

  2、预设:

  艰苦——宁愿放着眼前的清福不享,却甘愿守着这份艰苦。

  孤独——老人是最害怕孤独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宁愿放弃天伦之乐,甘愿独守着这片青山。

  3、15,守着艰苦;15年,守着孤独。(引读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用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价值。创造出的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5年奇迹的背后”

  1、师:在这个了不起的奇迹背后,有谁又知道这15年的辛酸往事呢?让我们走进“15年奇迹的背后”。在梁衡的采访中发现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有这么几页内容:(出示手记)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望着这片日益荒漠的土地,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乡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老人敲着旱烟锅坐在小院口,望着绿风荡漾的山沟,思索着……

  老人还有宏伟设想……

  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其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走进老人可敬的心灵世界,动笔写下来。

  2、交流,小结齐读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归宿。

  他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15年的每一天都是感触人心的一天,15年的艰辛换来一片不老的青山。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再次出示绿意葱茏的青山图片)推荐一生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4、于是,在晋西北,这块曾为无数革命先烈立下纪念碑的土地上,乡亲人立起了一块特殊的石碑,那就是“造林功臣碑”,上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他——栽树老人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5、(出示学生的问题单)此时,再让我们回头看看之前遇上的那几个热点问题,你是否解开了这些疑惑?交流(上台板书关键词语)

  还有一些问题也许是我们这堂课一时所解决不了的,比如……那就让我们将问题带出课堂,和同伴到课外去探究其中的答案,好吗?

  6、(出示“感动中国”图片)青山不老,“感动中国”,这位81岁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一个关于绿化的故事,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梳理)

  这个黄土地上的*凡而又伟大的山野老农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提升——铭刻一种记忆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文章: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

  《“野人”——张侯拉》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足以感动中国的故事。用心地动手为他们也制作一张“感动中国”的推荐表,与大家一起交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1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记载

  铁锹绿波劲挺

  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老师板书:险恶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三、【教学预设】

  四、【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五、【学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目标

  六、【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七、【推荐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4

  【基础知识积累】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 青山不老

  二、学*课文 ,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作业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菁选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方米)3700亩是多少*方米? 667*3700=2467900*方米=246.79*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课堂,及时反馈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在我看来,“有效练*”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有效作业”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简单易懂,我是按照学*提示中的问题设计这节课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注重点拨,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由老人年龄的“老”到老人精神的“不老”,始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略读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

  谈话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老人年岁老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点词语:离世、过世、出不来了。紧接着把话题转移到“奇迹”上,再读课文,找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那个概括性的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为了让学生感受老人功劳之大,让他们计算一下3700亩相当于49358个教室的面积,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充满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的基础上,再读概括性的句子,重读“了不起”,学生读得相当有激情。接下来再找出具体描写这个“奇迹”段落,围绕这两个段落,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林的美观、壮大,作用多(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蓄养水源)。并闭眼想象林海之美,借助课件加深感受,深深体会老人创造奇迹的不*凡。而后又转移话题,让学生找出这一奇迹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课件展示晋西北恶劣自然环境,并想象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一个场景,明白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最后,从作者感触较深的句子中,理解“另一种东西”,“青山不老”的含义,让学生谈感想或思考宣传口号,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学*老人绿化家园、美化荒山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抓关键句,学*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中,关键*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所以最后学生的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紧扣“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2、围绕“学疑”,抓住关键疑问,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阅读、感悟、练笔,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绿化家园的艰辛与毅力。

  三、【教学预设】

  四、【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五、【学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怀

  1、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交流预*收获

  2、围绕《我的`阅读疑问》,盘点预*疑难

  3、梳理学情疑问,确定学*目标

  六、【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话题一:“15年创造的奇迹”

  1、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

  2、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

  3、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关注年龄——体味生活——深化奇迹

  话题二:“15年奇迹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记》,练笔,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齐诵,提升

  3、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深化解读

  七、【推荐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杭州市大关苑第二小学沈建炬)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读法 小组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 (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v 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v 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师:同学们,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这片林,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这片森林还会绿吗?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0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1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积极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2)指导:“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积累拓展

  1、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2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作业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4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3、指名学生汇报: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六、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分页标题#e#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方米,3700亩=2467900*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早晨,和南楼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同学一齐学*了《青山不老》一课。到此刻心境还是难以*复,不知为什么那么容易感动,和同学们一齐学*的过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盘桓,他的坚毅不屈、无私奉献、拳拳爱心……当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动的是眼前这群孩子,你听他们的学*心得多么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了这片奇迹,他把自我的双手、用自我的生命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么无私的老人,他已经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

  课文学到最终,孩子们对老人的那份情怀已然透彻地理解,于是就势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在悠扬的乐声中,那片绿意荡漾的山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女孩子说:“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这美丽的绿洲,歌唱它们完美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每一片树叶都闪动着生命的光”一个女同学补充;“我还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好美!”小胖墩儿真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们对老人15年如一日创造的这片山林充满了喜爱,对老人充满了敬重与钦佩。读到作者梁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这句时,同学们的情感已经到达**,有人说:“老人给子孙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时也留下了一种永远不灭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有人说“是啊,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话‘有了这黄土,绿树才得以生长,有了绿树才守住了这片土。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经把自我的生命融入这片热土!”

  最终,用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全班齐颂八个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们走出课堂时,心境依然是不*静的,从他们的眼中、脸上,还有中午打来的电话。期望经过一节课能带给孩子们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带给他们学*的热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学*方法。这样,我的心里会感到多么慰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选编课文的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学懂课文,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课文时,引导学生谈一谈我国晋西北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案”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教学课文《青山不老》,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炼问题、学*方法,是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思考、批注,六人一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相机点拨、启发、唤醒,引导学生读文,进一步走进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涵、体会情感。例如,学生交流汇报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时,有的同学说,这是个比喻句,把坐的土炕比作船,把风声比作涛声,把树叶上的光泽比作波光;有的说,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的杨柳浓密葱郁,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还有的说,读了这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在林中漫游……讨论到此学生对老农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展开讨论,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通过课前预*,自主学*、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引领,使学生对老农艰苦创业取得成就的感叹转移到对老农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加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存在的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小组的合作学*。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文章脉络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选编课文的意图: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

  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学懂课文,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导入课文时,引导学生谈一谈我国晋西北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

  学生是学*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案”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教学课文《青山不老》,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炼问题、学*方法,是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探究这一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思考、批注,六人一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相机点拨、启发、唤醒,引导学生读文,进一步走进文本,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涵、体会情感。例如,学生交流汇报对句子的理解“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面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时,有的同学说,这是个比喻句,把坐的土炕比作船,把风声比作涛声,把树叶上的光泽比作波光;有的说,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窗外的杨柳浓密葱郁,漫山遍野,绿意盎然;还有的说,读了这段话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就在林中漫游……讨论到此学生对老农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展开讨论,纷纷讲述自己的看法……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通过课前预*,自主学*、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引领,使学生对老农艰苦创业取得成就的感叹转移到对老农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加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存在的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小组的合作学*。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7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是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结合这节课的设计和培训教材中的教学反思技能,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目标是学生课堂学*的领航者,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课堂从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到重点语句的深刻理解,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比较条理,线条清晰流畅,突出了重点。

  二、充分自学,以学定教

  课堂以自学提示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为什么 “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给学生放时间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学生边读边想,只见他们圈、划,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能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下,能充分自主学*,便于教师作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三、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我引导学生从概括老人的奇迹,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老人的看法,从初步的认识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老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重点语句的出示,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真正含义,也进一步从中体会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执着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适时训练,及时反馈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我校实行高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中,词语的听写,到文章重点语句的填写,再到交流心语,抒写我心,以及课下的环保宣传语的设计无一不时对学生学*任务的及时检查与反馈!只有课堂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情况,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学*。

  五、ppt 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中从巍峨青山的图片到文章重点句子以及目标,学*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学媒体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进办法:

  1、从教学设计上看,整节课的设计比较饱满,害怕有什么遗漏之处,这样面面俱到就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环节紧凑而重点处理有些仓促。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读课文,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运用本组课文以及已有学*方法学*略读课文。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结合文章注释“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的理解还是离学生的现实经验比较遥远,如果老师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理解更加形象化,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对学生的评价仍是衡量教师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课堂上学生的感情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学生齐读的形式较多,离应有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还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加深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增强语感的训练才能使朗读更有效!

  在我看来,教学设计往往参杂着许多教师的美好愿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在注重高效的同时,文本的情感该如何落实就滞留了,更谈不及文体的艺术体现了。作为困惑,我想老师必要时要创设有效情境,既要节省时间,又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不竭地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8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9

  青山不老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本班的学*任务。阅读小贴士提出了“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个奇迹,联系课文材料,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会老&rdquo&“三个问题。另外,理解课文的主要材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程要学*的材料。根据本课程的学*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活力介绍阶段。教师播放Northwe的图片圣山西,用声音和情感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一种奇妙的陶醉状态,也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老人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技巧自学。在阅读图片、评论和讨论之后,在自主、合作和探索问题答案之后,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快乐分享阶段。我让学生们按照自学小贴士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引导孩子们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3700亩大约是我们学校的100亩,让孩子们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确实是一个无法忍受的奇迹。最后,到了我使用它的阶段。我的设计是让孩子们给老人们写一些感人至深的获奖词,让文字升华。

  我对全班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学*容易,达到了较高的目标。抓住学*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基础的略读课教学理念。在快乐分享阶段,同学们动情朗读,感受到老年人与环境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缺点

  1、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相对单一,指导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2、学生课堂阅读不到位,学生小组讨论时间不够,教师缺乏情感性阅读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学生花更多的时间体验课文,与课文对话,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未来开设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0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课文(这也得益于教导的提议)。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学生预*也较到位,并且课文简单易懂,比较容易处理。

  说到教材处理,也没有花太多的脑筋,因为课前的阅读提示中就已经有3个问题了,我只是加了第一个问题:从那里感受到这位老人确实年岁很大,很老了?目的是与后面创造的奇迹产生强烈的比较。

  教案设计好以后,总觉得有点空白。我把自我的设想讲给组里的教师听,虞教师的一句话启发了我:“其实像这样植树的老人还是蛮多的。”对呀,我的家乡不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吗?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呢,为什么不把他们的事迹加进去呢?这样不是能更好地升华“青山不老”这一主题吗?

  说真的,我在上课时还是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应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应变不够,时间安排上也不是异常恰当,有一个环节甚至把读的顺序也搞乱了。反思一下,主要还是自我的临场经验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捡我的好处说,主要还是出于对我的鼓励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课离“好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还需要不断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 ( 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 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 这是*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 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板书:…… ——)

  ④ 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教学策略)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粼粼肆虐盘踞记载擎天铁锹拐杖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小组合作,感悟奇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1)老人创造的奇迹:

  ①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谈谈你的感受。(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③杨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2)老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①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这是*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第2自然段)

  点拨1: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环境的险恶。(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风吹沙起、逆吹牛马使倒行)

  课件出示: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点拨2: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

  ②体会小环境的艰苦。(第3自然段)

  点拨:说说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么样。(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住简单。)

  四、再读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这样一位*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指名读,思考:“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3)齐读句子。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以“青山不老”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4.小结: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看着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这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做到了简约而高效。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的环境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通过课文第二段中的描写来进一步感受这种险恶的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巨大考验。然后学*第一和第五自然段,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另一幅完全不同的被绿化后的画面,同时创设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当风沙袭来时,树是怎么做的,当暴雨来临时,树又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朗读,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植树造林的意义,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老汉所创造的真是一个奇迹。第三个环节是探究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第四部结合“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这句话,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品悟及不同表达方式的理解中,比较突出语言的训练,但是人文情感又在朗读和说话中自然得到升华,学生对老汉精神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到位,可以说做到水到渠成,并没那种割裂生硬的感觉。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

  今日我与孩子们一齐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教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景,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必须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经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经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取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应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之后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经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本事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我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本事,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能够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可是教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经过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任务。阅读提示提出了“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三个问题。再加上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和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资料。根据本节课的学*目标,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几个环节。一是活力导入阶段。教师播放晋西北图片,加上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一个如痴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让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学生经过读画批注议,经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欢乐分享阶段。我请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进行汇报,其中3700亩,对于此刻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我引导孩子利用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让孩子明白3700亩大约有100个我学校大,从而明白了老人创造的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最终进入我来用阶段。我设计了让孩子给老人写感动*十大人物颁奖词,对课文进行升华。

  整节课我比较满意是学生学得比较简便,并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抓住了学*重点,充分体现了略读课的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欢乐分享阶段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缺少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语文课。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了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6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共7个自然段,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一课时上完了,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以及一文两堂四环节的模式,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围绕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以组为单位,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执着精神,板块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学生自主,读悟结合。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学生通过快速读文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孩子们在组长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拓展提升。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不足: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那样才会更形象地理解险恶的环境,品味老人无私奉献、执着坚守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菁选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

  二、学*课文,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师:同学们,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这片林,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这片森林还会绿吗?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se yu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 (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我们樊川小学约占地几亩?(约7。4亩)(3700亩林网就相当于我们500个樊川小学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f.小结: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

  评:1、你读的时候强调了数字,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了这种奇迹。

  2、你读得声情并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

  师: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生:值得尊敬、学*。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境吧。男生读,女生读。

  预设(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a.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也是奇迹呢?(引: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

  b.师:是的,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c.朗读指导:(男女生读)

  d.引读:

  师:参天的杨柳,绿色的波浪,如臂如股,劲挺山腰,这一切都是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奇迹背后

  1、 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下来。

  2、自由找

  3、交流(预设)

  (一)大环境

  生:

  1、师:你找到的是老人生活的大环境(板书:大环境),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生:恶劣 (板书:恶劣)

  2、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这一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环境的恶劣?把它圈出来。

  预设:干旱、霜冻、沙尘暴

  肆虐、盘踞之地、风吹沙起

  3、师:(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

  4、师:在座的同学有谁去过晋西北?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资料)师读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5、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6、师:是啊,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荒无人烟、死亡之地。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些词语——生齐读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难怪,县志载:(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师: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二)小环境

  1、师:谁再来说说,老人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生:

  师:这是老人所生活的小环境(板书:小环境)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可见老人的生活非常的——艰苦板书:艰苦

  师引:

  面对五位老汉的离去,老人没有离开,依旧选择了——(课件出示)种树!;

  面对老伴的过世,他也没有离开,还是选择了——种树!!

  面对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选择的还是——种树!!!。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但是,老人没有离开,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是因为——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师:他不走,还会因为什么?

  预设2: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评:是啊,在老人心中,树与土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啊)

  预设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句子)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理解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另一种东西”)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茫。)

  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在一起吗?能像日月一样永远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板书:无私奉献造福人类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生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师:是啊,就是这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执着的坚守着这一片土地,15年啊,生接读——他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造奇迹

  1、 A“青山不老,精神永存!”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顽强、不善言表。他就是马永顺。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儿,说出老人心中的话。

  B、黑龙江省铁力市市**在铁力林区前修建了马永顺纪念馆、马永顺林纪念碑,将铁力林业局第二中学改名为马永顺中学。此时,如果你来到纪念碑前,心里肯定有许多话想对马爷爷说吧。

  现在,请左边两组同学来写老人想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来写我想对老人说的话。

  2、 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2、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一)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2)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二)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3)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

  (1)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三)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六、作业:

  1、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青山不老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7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8

  【基础知识积累】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 青山不老

  二、学*课文 ,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与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文字版):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9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积极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2)指导:“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出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积累拓展

  1、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导入,以“地球”照片导入,突出中国沙化现象。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预设点: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

  ⑶、提出质疑。

  预设点:

  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 (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b、句子的理解: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要解决课文的重点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义就能领会了、

  三、利用导读,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那么怎么来读懂这么多的问题呢?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借助导读来帮助我们阅读课文,出示导读:

  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我们,下面的课文写了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课件显示红色)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2、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提醒可以讨论一下。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抓住两个“全”字体会: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优美。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课件展示)

  还允许学生可以与环境的恶劣作一下比较,突出老人的贡献巨大。

  这是老人创造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这些数字写出了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通过3700亩林网与杭州体育场70亩作比较,想象老人种树的面积大,这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创造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⑶、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指名读一读,学生简单从树的作用角度谈体会。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预设:

  ⑴、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险恶,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呢?(学*2自然段,这段可以放在前面学生读课文后对“青山不老”新的认识时就可以教学)

  一齐读一读,观看课件。这些图片出示的仅仅是一般的干旱、霜冻、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结合注释学*“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读句子,说说解释,老人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的险恶,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我还知道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读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交流学生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1

  课前:

  同学们,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前段时间,全国举行评选活动,这些人之中,有***战士雷锋,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县委**的榜样”焦裕禄……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全国人民的楷模!让我们心怀感动,走进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一、导入——发现一道风景

  在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中,一大批英雄劳模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获得一致公认。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这个手端一杆旱烟锅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梁衡(齐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这位山野老农,走进这座不老的青山。(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有感触的地方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做上记号。

  2、每一个荣获“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呢?能用一个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吗?这是老师昨天布置的预*题:(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文中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3、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来,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一个要求,发言的同学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自己的观点。

  4、交流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

  5、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你们精彩的发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动,更谈出了自己感动之后的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小结)的确,这位山野老农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6、昨天预*的时候,老师还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展示学生的预*单)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达方法的,也有询问这位老人具体情况的,老师梳理了一下,主要有这些问题(出示)

  ①“肆虐”是什么意思?

  ② “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

  ③作者为什么反复写这片青山绿意盎然的景色?

  ④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老人的“老”呢?

  ⑤老人65岁时为什么会想到栽树?

  ⑥为什么说老人15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⑦为什么他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⑧为什么青山不老呢?

  小组里先交流交流,哪些问题你们可以通过集体智慧马上解决,那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分享成果。再想想:在剩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当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最重要、最值得研究?哪个问题应最先解决?

  (点红“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成了我们班同学们遇上的热点问题。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聚焦“奇迹”——为什么说老人15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呢?默读课文1-4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15年创造的奇迹”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你从这些数字上去理解奇迹,这是最直接的正面描写。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多么漫长的坚持,多么执着的追求啊!你能想象一下3700亩大约有多大吗?

  2、让我们看看这么数字吧!

  3700亩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老师还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每10*方米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90棵,15年*均每天栽种45棵。读了这些数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

  3、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师:你是从晋西北大环境这个侧面描写去理解奇迹。真会另辟蹊径啊!

  1、晋是山西的简称,在我国的北部,读读这段话走进晋西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点拨理解:肆虐、盘踞之地、县志载

  2、瞧,这就是晋西北!(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对奇迹有了哪些理解?(点拨:竟)

  3、(引读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师:你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来理解奇迹。真有一双慧眼。

  1、从65年到81岁,整整15年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况是81岁的老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让我们走进他的晚年生活。(出示第三段)谁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同学用心听,哪一个生活细节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灵呢?

  2、预设:

  艰苦——宁愿放着眼前的清福不享,却甘愿守着这份艰苦。

  孤独——老人是最害怕孤独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宁愿放弃天伦之乐,甘愿独守着这片青山。

  3、15,守着艰苦;15年,守着孤独。(引读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用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价值。创造出的是一个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5年奇迹的背后”

  1、师:在这个了不起的奇迹背后,有谁又知道这15年的辛酸往事呢?让我们走进“15年奇迹的背后”。在梁衡的采访中发现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有这么几页内容:(出示手记)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望着这片日益荒漠的土地,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乡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老人敲着旱烟锅坐在小院口,望着绿风荡漾的山沟,思索着……

  老人还有宏伟设想……

  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其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走进老人可敬的心灵世界,动笔写下来。

  2、交流,小结齐读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归宿。

  他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15年的每一天都是感触人心的一天,15年的艰辛换来一片不老的青山。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再次出示绿意葱茏的青山图片)推荐一生朗读第一段,全班齐读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4、于是,在晋西北,这块曾为无数革命先烈立下纪念碑的土地上,乡亲人立起了一块特殊的石碑,那就是“造林功臣碑”,上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他——栽树老人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5、(出示学生的问题单)此时,再让我们回头看看之前遇上的那几个热点问题,你是否解开了这些疑惑?交流(上台板书关键词语)

  还有一些问题也许是我们这堂课一时所解决不了的,比如……那就让我们将问题带出课堂,和同伴到课外去探究其中的答案,好吗?

  6、(出示“感动中国”图片)青山不老,“感动中国”,这位81岁的老人向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一个关于绿化的故事,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的故事。(对照板书梳理)

  这个黄土地上的*凡而又伟大的山野老农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提升——铭刻一种记忆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他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文章: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

  《“野人”——张侯拉》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足以感动中国的故事。用心地动手为他们也制作一张“感动中国”的推荐表,与大家一起交流。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2

  学*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3、指名学生汇报: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第3自然段)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抓关键句,学*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中,关键*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所以最后学生的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4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满是树。咱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周围满是绿色的海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了解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东南,是西伯利亚微风常来暴虐之处,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性命尴尬刁难的怪物占据之地。已往,这里风吹沙起,能不断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高文时,能逆吹嘘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云云邪恶之处,我劈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肥大老头,竟缔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了解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白叟天天晚上抓把柴烧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早晨返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夫启动治理这条沟,目前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休戚相关终身;一天他栽树返来时,发现她已悄悄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了解终有一天考生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接二连三地从城里返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认为种树是运气的选择,屋后的青山便是性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落干部在旁边敬重地增补……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何等了不得的奇迹。客岁冬季,他用林业支出赞助每一户村落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另外还有雄伟想象,还要栽树,直到考生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白叟陪咱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英勇地顶住了它的猛烈。这山已丢失了本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层层的梯。白叟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咱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咱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咱们在村落口作别。白叟拄着手杖,逐步迈进他谁人绿风激荡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大概白叟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如此来完成考生自己的代价。他已经将考生自己的性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白叟让我意会到:青山是没有老的。

青山不老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方米)3700亩是多少*方米? 667*3700=2467900*方米=246.79*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课堂,及时反馈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

  在我看来,“有效练*”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有效作业”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相关词条